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煤矿生产要素范文

煤矿生产要素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煤矿生产要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煤矿生产要素

篇1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措施;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M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92-01

前言: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国家越来越重视生产安全问题。其中最为关注的就是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煤矿安全生产关系到的不仅仅是国家能否获取煤矿利润,更为关键的是对生命的重视。煤矿安全是煤矿企业的基本工程,也是一个关乎生命的重工程。煤矿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煤矿安全生产,解剖安全生产和存在的问题是主要方向,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是目的,希望打破我国煤矿安全的现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做到煤矿生产零事故的安全煤矿。

一、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煤矿大多分布在非平原地区、因地势险峻、地形特殊化,所以煤矿一旦出现事故就会是重大事故。因地势险峻对救援有一定的影响,一旦发生事故救援不及时就是对生命延误。从我国开发煤矿资源开始,煤矿安全问题一直存在,发生率频繁,轻则伤亡几人,重则伤亡几百人不等,引起煤矿发生事故的问题就在于我国对煤矿管理及安全设施做的不够完善,一起又一起的煤矿事故让国家越来越重视安全生产及人身安全问题,不断在安全问题上提出新的政策和对策,在国家着重的管理下煤矿安全问题虽然有所改善,但还是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加大管理制度和重视程度,将成为改善煤矿安全问题的主要措施。在国家管理的同时,个体煤矿企业也应该对煤矿安全问题给予重视,在大部分煤矿挖掘中,有些企业老板急于挖掘煤矿给自己带来的利润而忽略了煤矿工作者的人身安全问题,为了减少工作者的开支也会聘用一些不是正规从事煤矿挖掘行业的不专业人士,种种现象反映出煤矿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环节意识的薄弱,以及对生命安全的不重视。

二、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一)地质条件,地理位置的制约

煤矿开采的主要环境就是地下作业,地表层以下的空间是有限的,由于地势的恶劣加上工作环境的限制,煤矿问题屡屡发生。煤矿主要以挖掘为主,每一步深入挖掘都是对地皮表层的考验,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挖掘越深,对煤层的考验越大,透气程度低,掺杂杂质多是底层煤层的特点。煤层中含有很多有毒有害物质,有害物质越多,对煤矿安全性考验越大,一旦发生危险将很难应对。

(二)安全生产技术的制约因素

在煤矿的挖掘中,精湛的安全生产技术,将发掘出煤矿的地质条件和存在的自然灾害,所以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一定要高。当下我国的技术水平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包括无法对瓦斯进行探索,瓦斯对身体的危害程度极高,我国太专一于研究事故的防范措施,忽略了瓦斯本身存在的规律和危害。单一的应对方式难以预防瓦斯的突出及运移方式,这种单一的防范方式无法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发生。

(三)煤矿安全生产装备的制约

煤矿开采在地表以下,这大大加深了工作难度,细微的动作都可能引发矿难,矿井做业最基本的就是生产设备是否完善,生产设备在煤矿挖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生产设备应该不断地提高,对安全的检测性和可靠性都有极大的考验。很多企业都为了减少煤矿开采的开支不采取引进技术,有些煤矿企业并没有安装建立瓦斯抽方系统和安全监控系统,低成本的监控系统已经满足不了当下煤矿将会发生的隐患,没有好的安全监控系统意味着生命将会受到威胁。

三、高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措施

出现问题就应想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安全隐患威胁最大的就是煤矿工作者,加大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监督体系的完善。主管部门加强对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建立奖罚制度加强对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效率。在加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同时,也要严惩非法开矿的企业。有些企业为了谋利私自开矿,以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非法活动要严惩,在我国煤矿发生危险的概率中,小煤矿发生问题的占百分之六十,在如此大的数据比例中,我们能发现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的重要性,有些非法煤矿企业为了减少开支所以不建立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危险率就频频发生,先进的生产技术会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所以,国家应该严重打击非法煤矿企业这种不重视人生命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煤矿工作业的口碑,延误了国家煤矿经济的发展,和藐视人生命价值的行为。

四、提升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可行性方案

矿难的发生主要源于危险源没有精准的勘测,对危险源的勘测技术加大精准度,将会大大减少矿难的发生。安全评估工作要贯彻落实,着重加强对安全评估工作的处理,调动相关人员进行排查和检测。发生问题时要及时解决,不拖时,不停滞安全检查的脚步。安全生产问题做为煤矿工作之中的重中之重要加大监管力度,各级部门要频繁的对安全生产进行检查,以确保安全生产的更安全性。其次还要进行合理性的安全评估,安全评估的工作要和其他工作相结合,通过安全评估工作的进行,对整体矿井可能会发生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以矿业安全为剩更好更高的提升生产效率。煤矿开采工作不单单是煤矿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各级煤矿相关企业部门的责任,贯彻落实好安全评估问题和安全质量的结合,通过开会研讨的方式来研究,确保实施时可以提高煤矿开采的效率,提高煤矿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会带动煤矿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煤矿产业在社会的整体经济。

结论

煤矿产业的整体发展带动了我国整体工业的发展和生产,所以必须要对煤矿生产安全问题加以重视,煤矿开采一旦发生事故就是大事故,所以各级领导必须严加对待,增强煤矿工作者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定期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学习煤矿相关知识,在突发状况时能自我保护。在煤矿产业政策上继续深入研究,从以往的煤矿事故中吸取教训,找明原因,针对原因,对安全技术不断加强和完善,真正做到安全开矿,安全生产,降低煤矿事故的发生,整体推动我国煤矿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珂.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03(02):90-91.

篇2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原因;生产技术;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X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6-0111-02

煤矿的安全生产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坚持不懈的工作,同时也是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为安全生产努力的产业。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煤矿安全保证工作在不断加强,可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一些特大的安全事故也是偶然见报,安全生产依然至关重要。煤矿的工作人员应该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对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中找到更适宜安全生产的技术与措施。

1 我国煤矿生产的现状

我国的煤矿产量名列世界前茅,据调查显示,已经探明的煤矿可采储量达到1145亿吨,同时,煤层气储量同样惊人。煤炭是一种低价的能源,在我国能源储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对洁净煤技术的革新后,煤炭燃烧对环境的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所以说煤炭在我国是具有相当高经济效益的能源。

随着我国对煤炭资源的消费需求增加,煤矿的开采速度加快。相应的,因开采煤矿而造成的煤矿工人死亡人数也是很高的,占世界煤矿死亡人数的79%,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国家政府部门更是对煤矿的安全生产问题高度重视,强化煤矿的安全管理,煤矿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已经显著下降。但煤矿的事故发生率,同比其他工业产业,仍是居高不下的,与国外的差距也很大。煤矿的安全生产已经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较为复杂,相关人员进行分析得出,煤炭的消费需求对煤矿的死亡人数有较大影响;同时,行业所有制结构也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所有制的区别使煤矿企业的技术设备支持有所差别,造成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

2.1 地质条件复杂

我国的煤矿多位于地质条件较复杂、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煤矿井工矿较多,水文条件复杂,主采煤层变化大,厚度不均且不稳定,开采深度大。煤矿开采地区灾害多而且分布广,同时瓦斯、火灾等因素也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

2.2 观念陈旧,重生产轻安全

当前,我国煤炭市场发展迅速,对煤炭等系列能源需求大,煤价在不断的加升,致使一些煤矿投资商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将安全生产置于脑后,只求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增加,严重损害了煤矿的安全生产。疏于管理,煤矿安全事故频发,严重时则会导致矿井的坍塌和人员的伤亡。尤其是一些小型的煤矿,甚至连基本的防护措施都不具备,井下作业工人完全依靠经验来工作,对事故的处理能力有限,严重影响了煤矿的安全生产。

2.3 生产技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煤矿的安全生产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也带动了煤矿上的技术发展,煤矿开采机械化程度加深,但在某些煤矿,依然在用较落后的煤矿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也同样较为落后。生产设备的落后制约了煤矿的发展,影响了煤矿的安全生产。

3 改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措施

3.1 强化煤炭源头管理

对于煤矿的源头管理主要关系到煤矿的后续工作管理,在煤矿的建立、改建、扩建等工作中,必须加强审批。同时,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建立预防灾害站,及时监控煤矿地区的自然情况,发现异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专职人员专职管理,实行个人责任制,强化煤炭源头的管理。

3.2 加紧对煤炭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

不论是什么产业,工作人员都应该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在煤矿工作的人员都要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制定严格的安全培训计划以及相应的安全培训管理办法,将此教育培训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加紧实行工作人员安全资格认证制度,对安全培训不过关的工作人员一律不许上岗,还有在岗前进行身体检查,生病或者有不舒服的人员同样不许上岗,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别是对中小型煤矿的安全管理,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协助煤矿进行培训或者强制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可以上岗。

3.3 加紧煤矿技术革新的脚步

我国的煤矿开采力度在不断的加强,开采煤层也在不断加深,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也在越来越向先进化迈进。同时,对于煤层的厚度不均与不稳定性等问题,也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才能将煤矿的安全生产提到生产的第一位。所以,在各个煤矿开采过程中,应该大力开展煤矿的技术革新脚步,推广先进的灾害预防技术,安装安全监控设备,将生产技术提高到新的层面,积极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进程,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力水平。

最后,在煤矿安全事故的排查方面也应该加紧脚步,定期对煤矿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乡镇小煤矿的产量,减少事故发生率;加强煤炭企业的管理,从上到下积极投入到煤矿安全管理的行列中,保证安全生产。

4 结语

煤矿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对煤矿的开采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稳固我国的煤矿生产力以及国家的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同时,将煤矿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在安全生产的第一位,充分认识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保证煤矿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的改革,合理进行煤矿开采,创造经济收入,配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参考文献

[1] 管辉,缪拥正,胡梦苏.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煤矿安全生产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煤炭科技,2010,(1).

[2] 梅国栋,刘璐,王云海.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6).

[3] 代少军.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分析及对策[J].现代矿业,2010,(4).

[4] 刘璐,刘晓,梅国栋.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致因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煤矿安全),2008,(10).

篇3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有效路径

在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技术不过硬、素质不全面、管理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会带来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安全事故,因此,要结合煤矿企业综合发展的需要,注重强化煤矿安全管理,形成施工、技术、管理措施、文化氛围等方面的运用,更好地推动安全管理的有效落实。

1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1追求经济效益、投入较少

在综合管理过程中,一些煤矿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强调产量与输出,在安全生产与安全规范管理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在市场化经营的背景下,不能将安全生产与技术要素相融合,没有对生产流程中的相关环节进行资金投入,在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等方面不能及时的增加成本,相反是减少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投入与资金投入,形成安全要素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1.2管理纪律不严格,存在有疏忽

在煤矿安全管理纪律的应用中,还存在约束不够、监督管理不严格等现象,例如,制度建立不健全、制度运用不彻底、处罚管理不到位等等,在缺乏相应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安全管理的综合合力还没有全面形成,尤其是在部门联合、综合管理、协调运用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全面化的管理模式,在没有详细综合的管理细致表格背景下,对于整个生产环节的控制还不到位,特别在监督管理这一方面,还存在管理约束不到位,生产要素不齐全等影响,都不利于煤矿综合安全生产的有效应用。

1.3业务管理不全面,安全系数不高

在煤矿综合安全管理中,一些员工在安全意识方面不高,没有从煤矿员工的安全管理等方面出发,尤其是在降低风险系数等方面的技术、安全管理措施还不到位,一些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不全面,不能定期的加强安全与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不善于在实践中加强锻炼、总结,因此,安全意识相对淡薄,综合素质也不能全面适应当前综合管理的需要,不利于提升煤矿安全管理。

2分析煤矿安全管理中的相关安全要素

2.1强化员工的综合安全行为

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员工的安全行为对于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尤其是在加强安全操作等方面,要围绕有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要素等,在操作规程、安全系数等方面,形成有效的管理。其中,将员工的行为要素纳入到安全管理的措施之中,通过结构化的分析处理,对于员工参与组织活动的安全程度、管理模式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在行为要素的控制中,主要是围绕知识、技能、安全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能力要素进行培训、锤炼,加强对员工安全态度的引导,形成综合知识、能力、态度等整体认知的提升,减少由于员工个性差异等造成的影响,减少在安全管理存在的隐患,增强整个安全管理的综合功能[1]。

2.2强化管理者的综合安全行为

煤矿安全管理者对于煤矿的综合运行以及方向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管理效应,因此,在综合人力资源的管理之中,要形成对管理者更加严格、规范化的管理,在强化综合培训的过程中,注重对员工知识力的运用,同时,也要细化管理措施,加强对管理者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建立奖励、惩处等手段进行综合管理,在行为设计的过程中,通过管理者的优化设计,形成在安全管理中规范化、计划运用、安全监督以及奖励制度等方面的应用,及时掌握好员工的思想、行为等,并制定出符合员工个性特点以及企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管理措施,形成设计行为、管理行为、交流行为、风险控制行为等多方面的应用,推动整个科学管理的有效进步。

3探讨强化煤矿安全管理的路径优化

3.1优化措施,构建安全生产评价管理系统

在具体管理的路径中,要形成科学有效的生产评价管理机制,注重在生产许可的过程中进行安全级别的有效界定,加强安全督查部门的有效检查力度,形成多项综合考核指标的有效应用,并且,对于在煤矿管理中的瓦斯抽检、施工安全、技术创新等运用,加强煤矿企业中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等管理,构建综合安全管理性能要素的有效控制,定期与不定期的形成监督管理模式,全面加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要素,有效推动煤矿企业的综合安全性能[2]。

3.2优化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管用有效的制度

制度管理在煤矿综合安全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构建安全有效的质量标准化建设中,形成“检查、达标、验收、奖惩”等综合管理渠道,突出在每一个环节的系统化管理,围绕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构建有力的民心工程,注重将安全生产贯穿在企业效益追求的每一个关键点,抓好安全生产就是抓好经济效益,只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突出安全效能的管理,强调安全质量的有效保障,才能更好地推动煤矿安全发展并服务于经济需要[3]。

3.3优化行为,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安全模式

在具体的安全管理模式中,要构建行之有效具体的安全责任制度,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安全责任目标,确保在安全生产中每一个关键因素的运用,突出加强对煤矿安全企业全面考核、责任制管理、安全评级等等,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增强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并在具体的管理中形成安全生产的实施效果,在安全意识上加强安全综合管理,从而在源头上有效控制好风险系数。

篇4

[关键词]煤矿工程施工 项目管理 优化办法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072-01

煤矿工程项目施工资金主要投入在建设矿井、土建工程、采购与安装生产设备等方面,其中矿井建设、土建工程建设、设备采购的总资金投入,可以占据煤矿工程项目造价的八成以上,因此这三项工程是煤矿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做好这三项工程的项目管理,主要是在设计环节、优化质量管理等方面,以此优化项目管理。

一、煤矿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现状

煤矿工程施工面临着安全管理、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挑战,部分煤矿企业采取的分开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煤矿工程质量的安全评价,使安全评价不够全面,而大部分煤矿企业自身缺乏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通常采取委托管理的方式,交由一些监理单位负责质量监管工作。

(二)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中,施工安全问题是主要问题,主要分为主观安全问题与客观安全问题。其中就客观安全问题而言,因为煤矿工程施工需要大量技术人员,煤矿工程施工对技术人员的维修水平、技能水平的要求较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加之煤矿工程施工劳动强度比较大,所以施工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就主观安全问题而言,因为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对安全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极易引发安全问题。煤矿建设企业在施工费用、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合同等管理方面,缺少组织协调部门,造成管理混乱局面,使得施工成本增加、资源配置不科学。

二、优化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基础施工建设管理

煤矿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中,可以采取降低成本的方法,实现企业的最高效益,通过建立总经理负责管理机制,针对施工工程预算、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等方面,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保证项目施工可以有序的开展,进而提高煤矿工程的质量。

强化基础建设管理的具体方法:优化配置施工生产要素,按照煤矿工程施工对生产要素的具体要求,科学合理的安排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在煤矿工程的实际施工中,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采取动态化施工管理方法,根据施工项目的具体要求,合理的组织并协调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效率,防止出现浪费生产资料的情况,降低工程施工的成本。

(二)构建煤矿工程施工管理体系

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首要任务是建立科学的技术管理体系,施工技术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构建技术管理体系时,要充分的考虑煤矿的地质条件,开展技术性活动,进而达到煤矿施工的最终目的。在施工项目管理中,要保证施工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同时优化施工工艺。构建社会体系,工程项目负责人要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较强的管理能力,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作用,以此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可以主动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高效的完成施工工作。

(三)优化项目成本管理

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除了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与施工进度外,还要做好项目成本管理,实现资金最大化利用,优化施工项目投资。要积极提倡节约成本的观念,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将提高煤矿工程的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在施工的各个环节做好资金的合理控制,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在煤矿工程施工前,要优化好施工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施工材料的管理,施工材料占据施工项目总投资成本的比重较大,因此要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做好施工材料的优化管理,合理的节约施工成本。同时要明确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目标,加强目标设定、目标实施、监督与检查等环节的控制。认真分析施工项目的具体环节,制定施工应急处理预案,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将施工中常见的问题设置成质控点,在施工中加以防范,应用施工应急预时,要根据施工实际情况而定,及时做好调整,以解决施工问题为最终目的。实行全面性管理,立足于施工工程整体管理角度,做好人员、设备、施工等的全方位管理。

(四)优化阶段性施工项目管理

优化煤矿工程项目管理,不仅要优化项目整体性管理,还需要优化各阶段施工项目管理,其中包括建设矿井、土建工程、采购与安装生产设备等环节,在项目投资阶段,要强化可行性论证,主要是利用经济性手段、技术性手段分析施工项目,科学合理的评估项目施工的风险,最后按照项目分析结构,做投资审核与决策。在确定项目投资后,要针对煤矿工程项目做优化设计。加强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实到实处,明确各部门所需要承担的管理责任,严格执行管理责任,进而实现最优化管理,通过阶段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出现安全质量问题,以及合理分配施工资金。

(五)优化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管理是煤矿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核心,因此项目经理在管理施工项目时,要以保证煤矿施工质量为最终目标,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在施工现场要组织好施工工序,严格按照正常的施工工序,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施工活动,并且协调好施工的各个环节,既要保证各个施工项目之间相互联系,又要保证施工项目之间互不干扰,同时还要保证煤矿工程施工在规定工期内完成。管理部门需要做好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施工现场等各项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管理。对施工设计中设置的质控点,以及各施工项目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要做好科学的分析,采取预先控制方法,防止出现安全质量问题。

在控制施工进度时,要在施工前对可能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做合理的分析,采取防范措施,合理的缩短施工工期,利用建筑项目管理软件,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还可以科学的管理施工项目,合理的控制施工进度,当某一施工项目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暂时不能继续施工时,利用项目管理软件可以科学的分析出可以继续施工的项目,进而保证施工的进度。

优化施工技术管理,煤矿工程施工技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就人员因素而言,需要扩大技术人员队伍,做好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就施工技术装备而言,煤矿企业需要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施工技术等,做好施工图纸设计,因为施工图纸是项目施工的主要依据,所以要科学合理的设计图纸,并且要做好图纸审查工作,由煤矿工程施工设计部门(或单位)与施工建设部门(或单位)共同审核,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协商出最佳的解决方案,确保施工项目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工程施工项目优化管理贯穿于施工的各个环节,主要是通过优化施工管理方法,达到保证施工质量,以及节约成本的目的。文中对优化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具体措施,做了简单的论述,包括优化项目成本管理、优化阶段性施工项目管理、优化施工质量管理等,意在为提高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效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篇5

一 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及应用模式

煤矿企业的信息化主要表现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整体有效应用,安全监测信息、生产信息以及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处理与规范是煤矿企业信息化需要着重处理的问题,另外,煤矿企业信息化对公司企业综合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也具有积极作用。煤矿企业以企业信息化为依据,对企业各个环节的管理也实现信息化,有效集成集团的数据流、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和商务流等等,并做到信息共享。

二 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

1、智能综合调度指挥系统

智能综合调度指挥系统是一个基于多媒体网络的系统,即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出色的工控自动化和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有效集成并数字化处理安全监测实时数据信息、生产实时数据信息、工业电视视频图像信息以及其他生产系统所产生的信息,并将处理后的信息进行储存与传送。这个系统由很多个子系统共同组成,这些子系统分工合作,在不同地方发挥作用,主要包括煤矿光纤工业电视、数字视频监控、数字式大屏幕投影电视墙、LED电子显示屏和综合调度信息查询等等。智能综合调度指挥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实现煤炭生产的安全性以及自动化、促进子系统之间的交流、结合不同性质的监控系统,在和微机网络相结合的前提下,智能综合调度指挥系统还能使各系统共同分享资源,这使调度指挥无论从速度上还是精确度上都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使煤矿的工作效率以及安全性大大的提高,为煤矿企业的安全文明生产提供了保障。

2、煤矿安全监测系统

煤矿安全监测系统是一项在WEB的基础上建立的系统,它的主要工作是对整个矿区的安全信息进行监测预警,即针对煤矿安全生产中的矿井通风,瓦斯、煤尘以及火灾方面的防治工作而构建一个模型,该模型可对数据进行实时的更新,并采用网上报警的手段以及智能手机在线监测系统来获得对整个工作的全程检测。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日益壮大,对煤矿安全管理有着积极作用,此外,它还有效推动了煤矿安全生产的信息化。煤矿安全监测系统还能跟由网络视频设备构建的视频监控系统进行有效结合,为安全管理提供便利。

由于计算机网络管理最大程度的链接了互联网,或者是在局域网内的外接存储设备的大量使用,由于企业人员众多、互联网世界的良莠不齐以及外来人员动机的不确定性,这给系统的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在这种安全问题的状态下,会出现诸多管理上的弊端,比如说商业机密的泄露,计划方案被窃取,这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或者知识产权的损失。其次是病毒木马的入侵,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给企业的计算机系统带来可怕的攻击,导致资料流失,系统崩溃,数据库瓦解,原始系统恢复困难,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疏漏,其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计算机网络的先进性的毋庸置疑的,但是作为一个先进的使用工具来说,完全取代人的作用是不现实的,再先进的管理系统也需要人的宏观调控,如果在多个重要环节运用计算机网络来代替人为的应变能力,显然是不可取的。在企业管理中,一定要构建人与计算机网络和谐共处的管理大环境,始终明确人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高度运用计算机网络来辅助人性化的办公管理,对突发问题及时采取合理并且实际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3、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如今大量知名企业(包括煤矿企业)都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所运用到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资源管理是一个相对较全面和系统的管理平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先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带动下,将大量资源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并对企业的决策、计划、评估业绩等方面提出建议。煤矿企业监测管理的科学性与时效性需要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支持。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在工作时应具备优良的伸展力,需要抓住煤矿企业作业的特殊性来进行业务操作,在共享资源时应考虑到管理者的层次,以此来获得企业效益。

4、矿业集团级矿图信息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是将矿图信息进行储存并把格式改为一样的,这为矿图信息的管理分享与调用提供了便利,另外,对矿图信息实行这样的整理也为矿山安全生产的控制与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5、基于WEB的业务管理系统

基于WEB的业务管理系统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物资供应方面、销售和计划管理方面、机械设备管理方面,住房公积金、社保医保、工资等管理方面,等等。业务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更科学有效的进行业务管理,替管理工作人员节约不少时间和精力。

三 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成果

1、为有效调度配置生产要素提供了科学依据

很多生产要素配置在信息化网络的作用下提高了准确度,这也使企业在扩大平台的时候也能将生产要素配置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要素的扩大化使得其使用价值大大的提升,这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2、加快了矿井集约化生产

集约化生产的加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煤矿企业中的主要成果之一,它的应用让煤矿企业在市场中不会错失好的机会,对企业的效益提高有着关键作用。

3、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煤矿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可以时时检测煤矿的安全隐患,并对其进行及时彻底的处理。即使有些安全隐患较为隐蔽难以察觉,计算机网络技术还是能快速发现并解决它们。

4、促进形成矿井安全生产长周期

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双重使用下,安全监控更加先进可靠,也使企业的安全管理更加现代化。企业使用监测系统后加强了对监测安全关键因素的有效性,另外,全方位监测矿井内的有害气体、及时控制矿井内的安全事故也是监测系统的重大作用。重大事故得到防治,整体管理水平稳步提高,矿井安全生产长周期也得此形成。

篇6

关键词:内部市场化管理;煤矿企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内部市场化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企业再造工程”,我国率先引用此管理制度的是海尔集团,此后,内部市场化管理机制开始在我国各行业的企业中得到应用,将其引入煤炭企业是一个有利且大胆的尝试,对于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转变员工的观念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企业内部市场化的介绍

1、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目的

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目的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到企业内部,运用价值规律以及经济杠杆对企业内部的各单元以及各环节的经济往来关系进行自我调控,使得企业内部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2、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意义

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中的利益机制、风险机制以及竞争机制的作用,最大程度的激活经营单位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性;(2)通过市场机制中价格与需求的关系,使得企业的物资、资金、人才、技术以及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得到合理的流动,优化企业有限的资源配置,从而达到降低成、提高效率的目的;(3)通过市场机制使后勤服务的工作量得到量化,并实性竞争上岗以及多劳多得,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中的激励与竞争机制,推动劳动、人事以及工资等三项制度的改革。

3、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基本要素

在企业的内部市场化管理体系中要存在以下要素,它们之间具有互相独立同时又相互关联的关系:(1)市场主体,如科室、区队、班组等;(2)交换价格,市场主体间的经济往来需要在公平合理稳定的价格体系上来建立,同时也是对内部市场运行质量进行反映的因素之一;(3)计量手段,内部市场化的运行需要建立基本计量手段包括资源分配、市场交易、质量检验依据工作考核四类;(4)结算办法,其主体之间的价值交换要有一个标准的结算程序,并能够对总体的经验成果进行核算;(5)结算中心,企业内部财务部门要成立一个结算中心,对主体间交易行为的结算负责,同时产生监督作用。

二、目前煤矿企业内部市场管理化现状

近几年来,煤炭的价格呈现出持续下跌的趋势,煤炭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更加的复杂。煤炭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市场的信息也是瞬息万变的,这就给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了新要求。一些煤炭企业开始寻求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将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引入,划小经济核算单位,将个人以及岗位当作利益点,让各个员工变成经营管理的一份子,将他们的被动管理化为主动管理。一些例子表明,在煤矿企业应用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能够降低煤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内部市场化管理在煤矿企业的运行

1、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为了使内部市场化能够在煤炭企业中得到合理、规范以及有序的进行,必须要成立一个市场化管理的领导小组,其组长由矿长担任,副组长由经营副矿长担任,其余的成员由各个经营部门的负责人来担任,并设有办公室来对市场化管理的推进工作进行负责。在制度化以及规范化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强有关市场化机制的制度的建设工作,其次要对涉及市场化管理工作的标准以及流程体系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2、建立建全内部市场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首先要构建市场的主体,煤炭企业的市场主体要对所有的科室、区队以及班组进行覆盖,并且核算的项目要覆盖到所生产的所有产品。其次要建立价格关系,确定价格材料、工资、维修费等要素,同时还要对综合的结算单价、单项结算单价等等进行确定。再次要确定价格的测算方法。最后要做好核算以及结算工作。核算以及结算工作作为内部市场化工作的核心,其中包括各个市场主体的结算核算工作、各种收入以及费用的核算工作以及产品与劳务经济往来的结算工作。

3、员工的考核管理

内部市场化的管理手段之一就是对员工实行激励机制,相关的部门要制定一系列对员工严格的奖惩办法以及考核制度,定期的员工进行考评,并予以相应的奖惩。可以将科室、区队、班组以及个人来作为考核的对象,对于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或者完成的任务不达标的对象,按照其情节的轻重适当的给予惩罚,对于认真工作,出色完成任务的对象要给予相应的奖励。

四、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应用于煤矿生产经营中的必要性

企业良好的发展离不开管理,管理工作是否做得好,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如今我国的经济正在飞速的发展,在这场经济的浪潮中,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及机遇,要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使煤矿企业由“资源依赖性”转向“创新驱动型”以提高管理的效果,使得企业能够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指的是将市场机制在企业内部中引入,使得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的作用在企业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通过划小核算单位,将一个企业的所有内部单位变成独立的经济单元即市场主体,并鼓励各经济单元间进行有序且合理的竞争,从而使各种生产要素以及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保证其得到高效的利用,充分的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激发他们的创新性和潜能。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基石是企业的各项基础工作,基础的工作包括了标准化、制度化、培训、信息以及定额等等的内容,内部市场机制的运行需要得到可靠的基础工作的支持,若没有这些基础工作作为基础,那么市场化的资源分配机制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从而无法激发出市场主体的经营自觉性。

内部市场化管理有四个基本特征:(1)互比竞争,企业通过对生产主体进行细分,将生产要素价格细化,在市场机制下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同时将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都参与到内部市场管理中,让他们形成合理有序的竞争,工作比多少、素质比高低,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并认真的工作,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2)可调控性,主要体现在指标以及价格的计划性调控、对于生产经营的总指挥性以及先进管理的推进性方面;(3)各要素之间的整体协调性;(4)经营效果的公开透明性。

将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引入煤矿企业中,能够对市场机制中的价值规律、竞争机制以及经济杠杆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利用,将原本企业的各基层单位与下属员工的隶属关系以及各基层单位和企业之间的隶属关系变为经济关系与隶属关系相结合的关系。同时,对员工的观念进行转化,对煤矿企业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痕迹进行消除,降低资源的消耗以及生产经营的成本,从而提高煤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

结束语

企业内部市场化的管理模式的优点不言而喻,其能将员工的被动管理化为主动管理,调动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优化煤矿企业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其的实施是一项系统的工序,煤矿企业应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对其合理的进行应用,稳步实施,促使煤矿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景莲,石静波.浅谈煤矿企业的内部市场化管理[J].河南财政税务局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

篇7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煤矿企业应用

0引言

煤矿井下生产环境复杂、多变、条件恶劣,煤矿计算机网络是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基础。加快推进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生产中的应用,必将促进煤炭工业生产现代化、销售网络化、管理网络化、采购电子化与管理科学化的发展进程。

1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及应用模式

煤炭企业信息化应用方向和重点是综合运用网络技术、Web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系统集成技术,重点解决安全监测信息的集成处理与、生产信息的集成与可视化、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与集成,构建企业集团综合办公自动化体系等方面。通过信息化集成,实现煤炭企业物流、安全、生产、销售、财务等环节的全面信息化管理,使煤炭企业集团在实时数据流、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和商务流等多方面取得有效的集成和共享。

2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

2.1智能综合调度指挥系统煤矿智能综合调度系统就是基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工控自动化及多媒体技术,将安全监测、生产调度的实时数据信息,工业电视的视频图像信息,采、掘、机、运、通生产系统的数据图像信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数字化处理、存储和传输,构成一个以多媒体网络为基础的调度指挥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煤矿光纤工业电视子系统、数字视频监控子系统、数字式大屏幕投影电视墙子系统、LED电子显示屏子系统及综合调度信息查询子系统等组成;将安全生产、煤炭生产过程自动化、煤炭计量等不同类型的监控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实现几个子系统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与微机网络系统相联接,实现网络系统与大屏幕投影墙显示系统资源共享,提高调度指挥的速度和准确性,实现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分布式综合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实现了基于Web的生产数据集中管理和可视化调度指挥,提高了行业的调度信息化管理水平,能实时监测监控各个矿井的安全状况,随时调度指挥生产,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煤炭企业实现安全、文明、科学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2.2煤矿安全监测系统基于Web的全矿区分布式安全信息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对全矿区“一通三防”专项治理建立实时数据模型,通过预警信息网上报警和智能手机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全程、全时段监管。网络的普及,在加强煤矿安全监管力度,提高煤矿安全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通过采用视频服务器和网络摄像机等网络视频设备,可以构建一套数字化、网络化的视频监控系统,同时还可以与现有的安全监测系统有效的集成,形成联动,真正做到“分散监控,集中管理”。现在比较成熟的安全监测系统联网解决方案,是在早期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改造发展成为集环境安全、生产监控、信息管理、网络运用、火灾监测、电网监测、顶板动态监测、主扇风机在线监测等多种子系统为一体的煤矿工业以太网综合监控系统。

2.3基于网络的数据库应用

2.3.1矿业集团级矿图信息管理系统。以统一的数据格式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实现局载网内矿图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分级调用”,完成集团的矿图信息资源整合,为实现矿山安全生产的集中控制与动态决策提供依据。

2.3.2基于Web的业务管理系统。如物资供应系统、销售管理系统、计划管理系统、机电设备管理系统、住房公积金及工资管理系统、社保医保管理系统等,可以进一步规范管理,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2.4矿井生产集控

通过智能接口与井下监测监控系统、矿井自动化系统、工业电视系统等连接,形成井上/下交互式的多媒体网络,实现矿井生产集控。矿井生产集控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2.4.1通过井下无线通讯系统、人员定位系统以及机车监测和跟踪定位管理系统集成,实现实时数据监视、采集图像监视和采集数据统计信息检索等功能,畅通井上下信息交换,有效加强安全生产,保证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的高效运作。

2.4.2井下车场信集闭系统,采用PLC构成的现场网络控制,充分发挥PLC远程智能化控制优点,利用人工/自动调度指挥功能、机车闯红灯报警功能、道岔复位及故障自检测功能、模拟盘显示自检功能等,实现井下车场网络化控制和管理,保证机车的安全运行。

2.4.3通过煤位、水位监测系统、井下移动通信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工业电视系统、井下电机车运行监视系统、主副井提升机运行监视系统、皮带运输监控子系统、矿灯智能使用监视系统、供电网络运行监视系统、风机在线监视系统、提升机运行监测系统等计算机网络集成,实现WEB界面的实时查询/监视/处理,实现自动化控制和远程监控,从而提高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

4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效果

4.1为有效调度配置生产要素提供了科学依据信息化网络的应用,使各种生产要素都置于有效的准确掌握之下,为企业能在更大平台上合理优化地配置要素提供了可能。过去只能在一个矿进行配置的要素现在可以扩大到整个集团,提高了要素的使用效率,提升了管理水平。

4.2促进了矿井集约化生产信息系统的应用促进了集约化生产,使煤炭企业能够抓住良好的煤炭市场机遇,加快企业发展,实现煤炭产量大幅度提升。

4.3及时地发现事故隐患由于对事故隐患的发现和处理过程进行了全息的动态监控,使事故隐患的发现更加及时、迅速,事故隐患的处理更加全面、彻底,并使过去不易发现的一些隐患,也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

4.4推动了矿井安全生产长周期的形成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依托进行安全监控,提高了安全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监测系统的应用使企业实现了对“人和物”等安全关键因素的有效监测,对矿井有害气体实现了实时准确全天候监测,对安全事故实现了前馈控制,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为杜绝重大瓦斯事故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矿井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由此推动了集团安全生产长周期的形成。

5结束语

随着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煤矿企业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已日趋明显,煤矿企业向网络化、智能化和管理控制一体化的方向演变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也同时满足煤矿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特点的需要,因此,在煤矿企业建设信息化网络是一种企业发展的需要,以保证煤矿安全生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志先.实用煤矿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出版社.1988.

篇8

关键词:煤矿企业;计算机网络;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的生产环境比较复杂多变,条件恶劣,煤矿计算机网络作为煤矿安全基础,具有高效生产的特点。而许多煤炭企业比较守旧的管理方式会造成很多不利影响。比如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遇到意外情况不能提前预知,也不能通知井下作业人员及时撤离。如果有专门的人负责使用计算机监测矿井的各种数据,那么这样的意外情况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所以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多方面的应用,将会对煤炭工业生产现代化,销售、管理网络化等起到促进作用。

一、煤矿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煤矿企业产品的同行差异小,因此企业竞争战略为成本领先战略。煤炭产品没有直接材料消耗,但是原煤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辅助生产材料。安全生产是企业保持高效益的根本。由于煤田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煤炭生产过程中不可控制的因素比较多,所以造成生产计划不确定和材料消耗过多的可能性比较大。生产过程繁琐,并且有很多种辅助生产系统,在这些系统中有以自动化系统为主的系统,更多的是以人工管理劳动力为主的系统,信息员繁杂、信息形态多样化、信息关系也很复杂,要维持各个系统协调运作,必须要依赖对大量复杂信息的综合处理。所以煤矿企业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是。

二、煤矿企业的信息化集成及应用模式

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方向以及重点是在生产信息的集成与可视化、安全监测信息的集成处理与、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与集成,构建企业集团的综合办公自动化体系等方面。例如煤炭企业的物流、生产、安全、销售及财务等环节都可以通过信息化集成来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使煤矿企业在数据、资金、物资、信息、商务等多方面取得有效的集成和共享,提高企业员工在各方面的工作效率。

三、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一)物资管理

计算机网络应用与煤矿企业的物资管理,主要体现在物资的收发认领情况,物资管理系统通过已经记录到电脑中的物资情况,每种物资的库存情况、周转方式以及结存都会通过系统的自动进行分析出来。这些结果在电脑上可以一目了然呈现出来,可以让企业明白那些货物需要采购,然后能及时的在网上订货。如今电子商务飞速发展,一般都采用网上订货的方式,选择的范围也非常广泛,物资的价格明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公司采购人员的透明交易,企业的审批部门也易于监督,而且这种模式的物资采购规避了采购过程中的现象的发生。所以,计算机网络应用有效控制了物资成本,节省了人力。

(二)安全监测

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得煤矿企业在监督和信息安全上都有了很大的帮助。基于web的全矿区分布式安全信息检测预警系统,可以建立一个实时数据模型,其作用是专项治理全矿区的“一通三防”,它拥有预警信息网上报警和手机在线检测系统,保证煤矿企业能够全程、全时段的监督煤矿的生产情况。由视频服务器和网络摄像机等设备组建的视频监控系统,结合当前存在的安全检测系统,真正做到对煤矿生产进行分散监控,同时也能进行集中化的管理。另外,对工作人员进行定位跟踪,对操作机车开展检测和跟踪,再结合井下的无线通讯系统,对即时的数据进行监视,有利于井上人员和井下作业人员的信息交换,加强了安全化生产,保障人员安全,遇到突况也可以快速、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

(三)财务管理

对于大多数煤炭企业来讲,及时核对往来账目,控制结算成本过高是非常重要的。一些耗煤量比较大的用户,诸如发电厂、炼钢厂等煤矿企业因为距离原因导致交流不便,比如检斤化验单的取送问题,因为它是煤炭销售财务结算的重要依据,所以一般还要派派驻厂人员专门取送,这就导致了费用的增加。有的时候还因为买卖双方在化验结果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又没有及时沟通与解决,这一系列因素导致销售货款的不能及时回收。计算机网络的信息网络化管理就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在煤矿企业中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化验的结果检查、煤炭的实际销售额度以及公司的财务收支都能够通过互联网及时发送和传递,方便买卖双方准确地掌握煤炭的销售情况,从而降低了销售费用,保障了财务结算效率性。

四、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效果

(一)通过煤位、水位监测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工业电视系统、井下电机车运行监视系统、主副井提升机运行监视系统、皮带运输监控子系统、矿灯智能使用监视系统、供电网络运行监视系统、风机在线监视系统、提升机运行监测系统等计算机网络集成,实现WEB界面的实时监视/查询/处理,实现自动化控制和远程监控。并且通过人员定位系统、井下无线通讯系统、以及机车监测和跟踪定位管理系统集成,实现即时的数据监视、采集图像相关方面的监视和采集数据统计信息检索等一系列功能,畅通井上与井下的信息交换,有效加强安全化生产,保证遭遇突况能够合理、快速、及时的把安全救护高效运作起来。

(二)为有效的调配生产要素提供科学依据。信息化的网络应用会把各种生产要素掌握的更加有效、准确。为企业能够更合理、优化配置要素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并且大型煤矿企业乃至整个集团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网络进行配置,而不再需要每个煤矿分公司都需要大批劳动力负责整理各种数据。提高了要素的使用效率,并且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能够更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因为对安全隐患的发现和处理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动态监控,在遭遇安全隐患时也能够更加及时、迅速的协调及分配对应工作,使安全隐患的处理更加全面、彻底。并且过去存在的不容易发现的一些安全隐患,也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

(四)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够推动矿井安全生产厂周期的形成,凭借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进行安全监控,这样就提高了安全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计算机检测系统的应用使企业实现了对企业员工、器械等安全关键因素的有效检测,同时也能够实现对矿井有害气体准确且全天候监测,对安全事故实现前馈控制。

篇9

关键词:成本要素;煤矿成本控制;应用

无论在任何领域,成本控制都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的关键因素。同样,成本控制也是煤矿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保证,是有效提高煤矿产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之一。我们在提高生产质量、生产技术的同时,需要对生产成本的合理控制。因为,生产成本只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才会更强。控制煤矿的生产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分析相关生产要素,并在工作中落到实处。成本的分类主要有:生产材料的成本,企业职工的工资成本,生产机器的修理维护成本,生产所需机器成本及能源成本等。以上的这些成本因素需要统一起来考虑,不能片面地认为这些生产成本各自独立,要注意他们是有机的整体。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并结合企业现状和市场环境的大背景,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因此,控制成本相当重要,但也要将信息时代的流行科技成果运用于成本控制中,在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煤矿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一、煤炭企业的成本特点

煤炭企业主要是地下开采,成本构成复杂多样,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行业的特点。

煤炭的生产所消耗的材料并不是煤炭这种产品实体。这一特点就决定煤炭生产中消耗的材料可以循环利用,材料的使用价值完全发挥才能保证降低成本的目的。因为消耗的材料不构成产品的实体本身,生a产品的设备和材料的质量并不对产品质量产生明显影响。煤炭成本也受到地质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影响。煤炭成本的变化同多种因素相关,如开采方式、地质水文条件等环境因素,煤炭的服务年限和机械化程度等也间接地影响煤炭成本。而且煤炭企业在横向比较时,与同行企业可比性差;纵向比较时,不同阶段的生产差异明显。煤炭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综合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这就决定了成本控制的多样性。

二、简单介绍成本要素分析

煤矿的生产同其他的任何领域生产一样,无论采取何种生产方式,其目的都是尽可能地提高经济效益,创造出最大的利润。煤矿的成本控制管理的道理也一样,以提高经济效益创造利润为目标。经济效益提高,煤矿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短期发展的前景就能得到保证,企业员工也能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控制煤矿成本有多种办法,在成本要素方面,我们要进行严格分析,才可能实现在生产要素方面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本文对成本要素作如下介绍:

(一)成本要素分析内涵

成本要素分析的过程有许多环节,其中分析的内容包括生产原料成本、工人薪酬成本、能源的使用成本、机器设备的修理成本、事故应急成本等。这些成本的运用既有结构性特点也有次序性的特点,可用“思维导图”分析法,对影响企业成本费用的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然后对分析的原因、应对措施对策等负面影响和负责防范的分管部门进行评价。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消除、减少并控制风险,要素成本控制的目标才能很好地实现。

(二)准确分析成本要素在煤矿生产中的构成特点

根据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分析,煤矿生产中的成本要素主要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产品开发中的成本、安全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在成本要素的分析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成本的构成分析,确定成本的构成要素成分和比例,这是下一步分析的基础。以下简要谈谈成本的构成因素。

材料是煤炭产业的重要生产资料。材料的构成有木材、支护用品、火工用品、大型材料、各种配件等专用工具。材料占生产资本中的比重极大,因此在这一环节节省资本的空间也很大。另外工人的工资在成本中的比例也不小。其他一些小比例的成本还有电费,折旧费,修理费等。

如果需要全面分析成本要素,就需在了解这些构成成分的特性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分析,这样可以为成本控制提供可靠依据。

三、怎样做到成本要素分析

(一)要了解构成完全成本的各个要素

可根据煤矿的财务报表得出煤矿企业所需成本的要素。一般的煤矿企业的成本要素有本文以上提到的那些。要了解各个要素不仅要求对要素的了解,还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很多要素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需要综合考虑。

(二)了解完全成本中的可控制成本

这项要求一般由企业单位的组织人员和单位领导来完成。通过分析研究完全成本,企业负责人可以得出构成成本中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这样成本的预控管理就找到了着眼点。例如,完全成本的成分中,折旧费、维修费、事故赔偿的成本,资源消耗的成本等均受到国家有关政策的影响和制约。企业无法达到对这类成本的控制,属于不可控成本因素。而材料、薪酬、电费、修理费、管理费、财务、其他的销售费等,可通过管理和改革技术手段等方法施加影响,这样就有了成本节约的空间。另外,煤矿企业比较特殊的成本还有安全和环境方面的费用支出。总之,确定可控制成本的要素才能有效实现成本的降低。

(三)可控制的成本要素在煤矿生产中的分析

成本要素的分析过程中,要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我们在熟知成本要素的基础上,还要根据特性分析它们的可控制成分和不可控成分。其中,硬件的成本要素提高效益的空间广大。譬如开发成本,生产机器维修、折旧等产生费用均不可避免。在这个方面节省成本就需要将各因素综合考虑。相对而言,生产材料的费用、企业人员的薪酬以及安全成本和环境成本的控制等可以通过人为的合理操作实现优化。举个例子,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实现管理的优化,而且在各行各业的管理层产生效益的空间是很大的。有效的生产措施,例如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在保证生产质量前提下减少生产材料的使用量,自然会节省成本。再者,想有效节约环境成本,可考虑污染带来的整治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促使环境管理的费用减少,这样成本可以有效控制。

四、成本要素分析在煤矿成本控制中的有效运用

提高对煤矿成本的有效控制,就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成本要素分析。分析的方法可以是合理地将成本要素应用于实践操作中,成本控制工作会更加完善。下文在对成本要素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其在煤矿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一)对控制生产成本的分析

成本要素分析尽可能的合理地运用到成本控制中,我们的着眼点首先是成本的控制方面。其一,财务人员尽可能对生产材料的费用进行有效管理。财务管理中,材料的采购费用占大块。因此,就需要限制材料采购费用。煤矿企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固定资产的投入比例比较高。因此,要节省采购费用就需要购物时货比三家。购买机器设备不能仅关注价格,要综合考虑性价比。要对机器的寿命长度和维修资金等几方面综合考虑。煤矿原料,除了要保证质量外,还需要对价格进行环比和类比,选择优惠的卖家。其二,煤矿原材料不同于其他材料,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属性。在存放和使用的过程中,要达到行业标准要求,满足材料的特性和标准,要做到“物尽其用”,可有效避免材料的浪费。最后,合理安排工人的工资收入。系统地管理企业的规章制度,奖惩制度得到贯彻执行。按照“按劳分配”原则,确保工人的劳动收入与他们付出的劳动相符合,这样才能保证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最后工人的劳动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二)生产过程中安全成本的控制分析

煤矿属于高危险的行业,其安全成本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安全成本在生产中的比重也相当可观,对安全成本的考量也具有重大意义。据不完全统计,几乎每年都有重大的煤矿事故产生,其煤矿矿难的严重程度,造成的社会和经济的恶劣影响之大,是这个行业难以避免的重要隐患。煤矿的危险因素很多,例如:在煤矿挖掘过程中,潜藏在地底的可燃性物质会散发出来,当可燃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比例,遇明火就难免发生爆炸。因此,对瓦斯存在的爆炸危险要高度警惕,在安全设备的投入和使用以及安全管理措施的到位要落到实处,不能为蝇头小利就忽视安全生产,不顾矿工的人身安全。另外触电也是安全隐患之一,也需要高度重视。加强生产监督中的管理制度,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这些都对煤矿成本的控制产生重要影响。安全成本可能是成本因素中弹性最大的,煤矿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对安全生产带来影响。因此,企业的安全成本控制要因地制宜,考虑周全。另外,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安全教育,设置相关的安全课程,加强在思想认识上对他们的安全意识培训。而且,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企业的软实力,对直接减少矿难发生的可能性有积极作用。忽视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可能会出现诸如误工、停工、赔偿、行政处罚等资金损失。这些资金积少成多,也是不小的成本p失。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安全生产一直被国家和社会所重视,所以,煤矿的领导以及财务部门要增强安全成本的管理工作,这样可以达到控制安全成本的积极效果。

(三)环境成本的控制分析

煤矿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是不可忽略的,因此环境成本也是煤矿成本中的重要部分。合理地控制环境成本对煤矿生产意义巨大,是煤矿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例如:在煤矿开发的同时,也需要保护煤矿周围的生态环境。土壤、植被、地下水和附近的野生动物都是需要有效保护的。土壤要保持肥力,植被的生长不能被严重影响,煤矿开采中的地下水的水质不能遭到破坏,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和食物链要有效保护。同时,也不能对周边的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这就需要煤矿企业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足够的经费投入,也需要公司采取合理的支持环境治理和检测的措施。进一步的来说,相关人员还需要保证煤矿生产的长期发展,并采用环保科技增强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这样做的好处很多,保证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煤矿生产时对生产土地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在着重考虑煤矿对周边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影响,并注意排污设备和排污场地的选用,要了解煤矿开发可能对周边居民的消极影响,并把这种消极影响尽可能降低。因此,环境的成本构成是多元的,在总成本中的比重也比较高。控制环境成本可达到积极的效果,可为煤矿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成本控制分析措施的实践

五、生产成本分析结果的应用

(一)有效优化物资供应系统

优化物资供应系统的方法之一是延伸计划管理链条。负责人需要到区队检查物资的执行情况,对生产计划的物资需求要明确。要实现计划的制定科学、有效、合理,对闲置物资要加强其有效利用,采购进货等重要环节要重视。物资采购要保持有效性,保证仓库物资的流动性,资金利用率有效提高,成本降低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改进施工工艺

要严格按照规程措施和质量标准施工,在一些技术环节要做到突破。生产系统的改造可谓是重中之重。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要充分地在工程设计领域挖掘潜力,这样做的目的是降耗增效。工程设计可提出多个预备方案,可从技术、经济等各重要方面进行论证分析,选取最佳方案。如计划使用大型操作机器,要注意机器的使用要求的操作现场的条件。如果能减少施工器材的使用量就可以进行简化,如果能提高劳动工效就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贵重物品的耗费。合理布置巷道,提高巷道的利用率。革新支护技术对节约成本同样意义巨大。

(三)重视市场对成本的影响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大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前景下,煤矿企业所要面对的竞争环境也相当严峻。煤矿企业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点有:不会形成一个或几个煤矿业的巨头左右市场,他们只能接受市场价格而不能决定市场价格,并且煤炭价格在既定的情况下,生产成本还围绕着市场需求做周期性波动。因此,还需要抓住市场因素进行企业生产计划的安排。价格高时多生产,价格低时少生产。

(四)薪酬成本预控措施的应用

首先,可利用合岗、拆岗、兼职作补充的方式进行控制。其次,自然减员不增员,利用拆岗、合岗以及并岗方式进行控制;第三,促进一专多能,借助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减员;第四,实行积分考核制度,统一全员的工作标准、业绩考核,对单项奖分配机制进行优化。将员工的上班时间、特殊时期积分标准、扣分标准以及出勤台阶式积分制定出来,给予相应奖励以及惩罚,例如安全奖、年终奖等,如此不仅能够对单项奖分配机制进行优化,同时还能够节省保勤工资指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五)安全和环境成本控制分析的应用

安全成本和环境成本的控制在上文分析后,需要将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安全因素中也有环境因素,不能将安全成本和环境成本裂割开来看待。安全成本的分析例如瓦斯爆炸,矿难均和环境相关,环境治理出现的问题也会带来安全成本的上升。安全和环境的双重因素均考虑的处理方法有对矿山环境加强整治力度。在矿山开采时,对矿山中的可能出现的可燃气体要有预防措施,工作计划制定时要在安全和环境两个方面做出斟酌,两者兼顾,任何方面对不可偏废。

六、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而且,我们要明确控制生产成本的方向就需要熟练地了解煤矿生产的成本要素,从而有效地开展成本控制的工作。因此,就有必要将成本要素分析有效地运用于煤矿的成本控制中,并以要素分析的结果为依据制定成本控制策略。其中有效的办法是研究出系统高效的控制措施,并将这种措施推广应用,来达到以最低成本开采出最高价值的煤炭的目的。当然,成本要素分析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它的潜力还需要继续挖掘,来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郑建林.成本要素分析在龙山煤矿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4,2(1):40-41.

[2]张立俊.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成本控制中的净值法应用[J].煤炭技术,2013,7(12):281-282

篇10

关键词: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45-02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煤炭企业信息化就是用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微电子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改造和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管理水平的过程。煤炭企业信息化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工艺设计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利用计算机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利用Internet开展的电子商务。

生产过程信息化是,形成以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自动化生产信息运作系统,使生产要素的资源信息化、数字化,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诸生产要素高效利用与集流通过程信息化是,建设企业适应外部经济、市场变化可快速、灵敏反应的企业营销信息化系统,形成以市场应用为核心、市场创新为动力、企业内部与外部市场相沟通的企业市场信息体系,以能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不断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

管理决策信息化是,适应企业内部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和集成高效利用的需要,建设支持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有效进行的信息化体系,包括支持企业各项日常管理工作的信息系统和高层的辅助决策系统,形成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所必须的企业信息化环境。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整体现状

以信息流为主要特征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已在许多煤矿得到广泛应用。国产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牵引采煤机、全数字直流提升机已占领了国内市场;我国已能生产用计算机监控的掘进机、胶带运输机、矿井供电设备等等。上述设备为煤矿生产信息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国产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已在大多数煤矿使用,基本上占领了国内市场;此外功能单一的监控系统(如胶带机集中控制系统、束管系统等)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也有不少煤矿企业开始采用三层网络结构(信息层、自动化与控制层和设备层)利用光纤作为传输信道,实现了全矿井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信息化管理,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综合信息化系统;目前我国许多矿井安装了工业电视,用图像监视井下关键设备和主要工作地点,调度室的装备实现了数字化。1000M工业以太网、光纤多通道传输技术等开始在我国煤矿井下得到应用,做到数字、语音和视频在同一网络上传输,这十分有利于信息的进一步共享和信息化矿山的建设。

由于井下人员流动性大,有的设备在生产中也是移动的,为了实时采集到他们的信息或对他们进行控制,移动通讯和无线网络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尤其是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小灵通系统的推广使用。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成为在煤矿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煤矿计算管理网络得到普遍应用,建立了集团公司和各矿的网络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建立基于网络的生产调度、财务、物资、设备、人力资源、煤炭销售、办公自动化等管理系统,并得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少数矿业集团在实施ERP。

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各种电磁法探测技术、矿井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矿井地质信息的计算机管理和综合分析处理技术,以及各类矿井组件的自动生产软件技术等已在许多企业得到应用。但我国煤矿信息化与世界先进水平以及其他行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孤岛。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绝大部分仍然停留在重复的单项开发和单项应用的水平上,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制约信息化整体效益的实现。一方面,通过煤矿机电一体化实现了设备的自动化,但却因为缺乏必要的通讯功能而处于“自动化孤岛”状态;另一方面,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没有统一的通信协议,系统各自处于封闭状态,系统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增加了系统建设和维护成本。

(二)信息化发展很不均衡。一方面,企业内部对生产安全监测监控、生产自动控制系统以及矿区通信专网等工程建设实施推进较快,但企业管理信息化进展却相对迟缓;另一方面,企业之间信息化水平差距很大,多数企业信息化应用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少数比较先进的企业在生产组织、安全监控、经营管理中全面实施了信息化,并已从中受益。

(三)人才不足。煤炭行业缺少高知识、高水平的复合型专家。企业信息化的作用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拉动企业自上而下的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因此,要求企业必须有既懂企业、又懂管理、还懂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来保证信息化和企业发展的对称性。

三、煤炭行业信息化必要性

入世后我国企业要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上与国际一流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争,竞争的内容已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品牌、营销渠道、服务质量、市场准入等全方位的竞争。面对用信息技术武装到牙齿的国际竞争对手,能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缩小差距,提高国际竞争力,企业信息化是重要的有效途径。面对煤炭行业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煤炭企业需要利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来有效提高全行业的生产效率和再造企业管理的过程,包括改造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改造传统产业,调整行业和产品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以信息化带动企业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四、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原则和发展方向

(一)建设原则

篇11

【关键词】煤矿管理;安全生产;应对策略

1、煤矿生产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1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煤炭管理资源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矿业作业属于危险作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有做到实时监控严格监督,会造成企业重大损失,从我国近几年频发的矿工事故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过于老旧,企业制度不够细密,内容滞后,存在许多漏洞,即使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无法落实。管理部门设置过多,管理效果很不理想,互相推卸责任,不能真正切实的解决实际问题。从国家的整个情况来看,整个煤炭行业缺乏一个综合性的,权威性的主管机构,没有一个集中统一的管理机构代表国家的意志从国民经济全局的角度管理煤炭行业。

1.2煤矿的生产设备以及安全防护措施相对落后

追求利润是所有企业奋斗的目标,降低成本就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经营者对安全生产不重视,导致设备定期维护与检修工作不能落实,设备带病运转安全配套措施跟不上与当前的国家相关的煤矿安全规定要求相距甚远,各地政府作为国家职能部门没有对煤炭企业进行全面了解,检查监督不及时,监管不到位,所以企业会因为资金问题致使煤炭的生产设备维修及保养工作落不到实处,更换周期长,导致生产设备陈旧,设施老化,故障多安全性能低,防护措施不到位等多种情况从而造成企业的不能及时解决突发事件,防灾抗灾能力薄弱,是企业陷入严重的安全隐患。

1.3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安全意识薄弱

从事矿业作业的人员大部分都是从农村贫困的地方出来的,没有什么学历,没有专业技术,文化素质低,只凭吃苦耐劳的毅力为家庭工作,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安全生产意识薄弱,不能够很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而煤矿企业为降低成本,追求人员尽快上岗不重视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矿工工作人员对于安全生产管理认识不足,不懂得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很好地使用机器设备,不能很快地熟悉设备性能,掌握其原理,不能够很好的达到机器与人配合默契。

2、煤矿企业要怎样进行安全生产

2.1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安全生产

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一系列符合自己旷工企业的管理制度,为保障生产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规范生产管理,明确职责,做到有章可循,奖罚有据,特制定本规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各个岗位的工作要求,全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做到有章可循,根据随时出现的新情况,不断修改充实,完善规章制度和各项措施,实行安全责任制,改进方式方法保证煤炭生产运行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在此基础上,引导、促进煤炭工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推动生产力发展。按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管理方式的要求,各地要抓紧建立以煤炭生产要素采集核查制度为主体的管理平台,在煤矿投入生产后,利用煤炭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等方式,及时掌握和监控生产系统、采掘部署、资源回收,技术装备,生产能力,从业人员等生产要素以及经济运行情况,依法科学实施管理。还要做到维持生产秩序,规范生产行为,调控生产总量,监测经济运行,市场信息以及监督法律法规执行。采集信息及核查情况定期公开,并在煤矿醒目位置公示,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2.2加强投资体系,提高生产设备安全防护性能

设备是企业生产的基础。企业的正常生产依赖于良好的设备,只要有了完善的设备基础,就能够安全顺利的生产。而完善的设备基础主要体现在它的自身质量,安装质量,维护质量和使用质量上。加大投资,尽量缩短生产设备和安全防护措施的使用周期,时刻对生产设备以及安全防护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减少事故出现率。所以企业要应用现代技术,开展技术创新,引进先进技术,确保设备有良好的运转状态;对于新设备要充分发挥其先进性能,保持高的设备利用率,预防和发现设备故障隐患,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老设备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更新,改善和提高装备素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增强设备性能,从而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要确保安全生产,必须有运转良好的设备,而良好的设备管理,也就消除了大多数事故隐患,杜绝了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到了安全生产。

2.3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岗位培训

安全技术培训是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减少损失,减少事故的重要手段,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保证。首先把安全技术培训当做重点,使全体职工的安全思想意识和安全技术不断稳步提高,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保证,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对安全技术培训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人员在培训中并没有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安全法规,由于上岗人员的情况不同参加培训的职工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特别是新进矿人员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积极的去学习。因此,如果要解决对职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还要针对新职工进行一些有必要的安全技术方面的培训和管理,使安全技术培训与工作实际要求相结合,消除不安全因素,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保证煤矿安全生产。

3、结束语:

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国家矿产资源生产和行业建设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煤炭生产企业不断增多煤矿生产数量也持续走高。但随之而来的不仅包括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伴随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和不安全事故,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因此我们要制定有效的监管方针,建立完善的相关制度体系,不断树立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到真正实现安全生产。树立安全的生产意识无疑是对建立安全企业的最好诠释,也是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和管理时协调管理者和员工之间最好的方式以提供企业管理队伍的有效途径。这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篇12

1.1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可以提升职工队伍素质

煤矿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管理者尽心尽责,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涉及很多方面,比如,物、人、环境以及管理的影响,这四大因素一旦有其中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煤矿精细化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和机制去加以约束,只有以安全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那么就可以有效提升职工队伍的素质建设,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才能够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1.2精细化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战略实现

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是一个长期实现的过程,煤矿安全战略的实现需要将战略目标分阶段分解,安全战略与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都相关联,通过每个部门目标的完成,才能促使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煤矿安全的愿景。

1.3从粗放管理转为精细管理

煤矿的安全投资人需要企业的长期回报,企业就必须合理地配置资源,精细科学地规划管理活动,降成本,多盈利,实现投入、产出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煤矿的企业投资人,真正关心的是投资回报率、成本以及利润,因此,企业管理必须精细化,煤矿安全管理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管理,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

1.4实行量化管理

从煤矿安全内部管理的角度分析,煤矿企业所处的环境竞争日益激烈,对于一些管理理念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随着煤矿企业的发展,其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在安全管理上的决策都会给煤炭企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因此,必须把工作量化,实行量化管理,此时,安全精细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2精细化管理在现代安全生产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2.1突出关键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中的应用,应突出关键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安全管理精细化,细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夯实安全工作基础,从人、环境、机、管理四大要素上细化安全生产要素,结合国家安全管理条例,精细化安全管理行为,保证煤矿企业的本质安全目标;成本管理精细化,定时进行成本指标对比和分析,健全指标控制体系,构建成本费用控制体系,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质量管理精细化,进一步深化“三零工程”,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升产品服务质量,精细贯标认证工作,建立精细化营销服务体系,树立特质化的品牌形象,以好形象拓展市场,以高质量的服务赢得顾客;现场管理精细化,制定完善的现场管理体系,细分管理单元,精细管理标准,量化考核指标,进一步细化矿井质量标准,优化现场作业环境,提升现场管理水平,将矿井工作现场整理的井井有条,清除事故隐患,避免发生人身安全事故,保障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

2.2精细化管理在安全管理的应用中增强了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

经过长期的精细化管理,许多煤矿企业创建了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并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工人队伍,实行精细化管理,制定了严格的作业规程、员工纪律,提高了企业职工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精细化管理对于职工文明办事和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了煤矿企业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奠定了基础。

2.3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精细化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中的应用,使煤矿企业的煤炭产量显著提高,由于煤矿开采的条件比较差,精细化管理不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精细化管理对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要求,而且能够查漏补缺、防患于未然,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安全隐患,采取措施将隐患扼杀在摇篮里,尽可能地降低了隐患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精细化管理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促进煤矿企业处于行业的先进水平。

2.4有效地防止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地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实现了考核量化、责任细化到位、分工科学合理、工作定位精确,通过岗位标准操作规范,对企业的质量标准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职责责任到人,根据不同的岗位标准与岗位职责,杜绝非伤亡事故,可以将隐患、伤亡、数量以及交通事故控制到最低。精细化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煤矿企业预防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稳定发展。

3结论

篇13

关键词:风险预控 管理体系 PDCA

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综述

1.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指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矿井设计、建设、生产、改扩建等生命周期中,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对系统全部生产要素中已知规律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级,继而采取措施进行风险应对,减少直至消除风险,从而实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使各类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组织的期望值和可接受的水平。

1.2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PDCA运行模式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结构分为五个部分:保障管理、风险预控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体系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为重点,以生产系统要素和综合管理为基础,以保障管理为支撑,以信息化系统为运行平台。各部分紧密相连, 环环相套, 构成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PDCA 闭环管理为运行模式。通过危险源辨识,掌握煤矿危险源数量和分布情况,搞清煤矿安全管理的对象到底有哪些,在哪里,现在什么样;通过风险评估,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分析,掌握每个危险源在当前状态下发生失效的可能性以及造成的后果,找出当前具有不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掌握安全管控重点。通过制定风险控制标准和措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对具有不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制定安全控制标准和措施。通过危险源监测,在生产过程中对危险源的状态进行监测,掌握危险源风险变化及是否受控情况。通过判定风险是否可承受。将检查结果对照风险评估标准,确定风险不可承受的“隐患”,报告和通知到相关人员。通过风险预警,对失控危险源进行及时警示,按隐患的警情(轻警、中警、高警、巨警),提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时采取安全措施,消除风险。通过体系绩效考评,检查体系运行效果,评价矿井本安等级,强化体系的有效执行。PDCA保障了每项安全工作都是全过程控制、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

2.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阶段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不同于现行的煤矿安全检查管理法和安全隐患排查管理法,它具有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螺旋上升管理、以预控为核心、双保险、闭环式管理的特点。进行煤矿安全预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

2.1准备、启动阶段

在总体工作安排要求下,根据风险管理工作程序,结合煤矿实际情况,首先成立矿井风险管理小组,小组组长为矿长,成员包括:书记、矿副总以上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负责总体协调、审核等工作。

其次按照煤矿现行的劳动组织状况将确定风险管理覆盖范围。全部专业科室及所有基层单位分别成立各自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本单位具体的风险管理工作,包括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反馈、危险源预警等工作。

2.2安全风险预控基础知识、操作方法培训

项目启动后,对风险管理相关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2.2.1全员学习AQ1093-2011,使全矿从决策层到执行层,从干部到工人,对安全预控风险管理由一个总体上的认识,了解风险管理基本概念,组成部分,生产要素等基础知识。

2.2.2 对各风险管理单位进行危险源辨识培训,使参与危险源辨识人员掌握工作任务分析法和事故机理法两种危险源辨识方法。

2.2.3进行风险评估培训,使员工掌握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及使用的风险评估矩阵(或其它风险评估准则)。

2.2.4进行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编写培训,使各单位参与编写的人员,主要是各单位技术员,掌握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编写的要点和方法及注意事项。

同时结合各种宣传方式,对矿各级人员进行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知识的全方位贯彻和渗透,使员工对煤矿安全预控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体系组成、管理理念、操作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2.3文件编写及运行阶段

煤矿成立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小组后,编写《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开展体系建立具体工作,主要包含6大方面:

2.3.1安全预控风险管理:煤矿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各单位风险管理小组组织本单位负责人、技术人员、一线工人按照工作任务分析法,首先对本单位工作任务进行清册,针对工作任务进行危险源辨识,提炼出人、机、环、管四方面的管理对象,针对管理对象确定主要责任人、直接管理人员、主要管理部门、主要管理人员。危险源辨识完成后,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矩阵,通过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确定风险等级,针对管理对象和风险等级编制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完成单位风险管理表的初稿。各单位将本单位制定的初稿上报风险管理小组下设的各个专业科室,由专业科室组织相关科室、基层单位主要管理人员、现场操作人员对初稿进行补充和完善,通过双向反馈、修改及审核,通过至少3轮修改后,下发到原上报区队。随着生产实际条件的变化,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都是需要不断测评和改进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体现PDCA管理模式。

2.3.2保障管理:保障管理主要包含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安全文化保障。煤矿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人员入井、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建立并保持安全技术管理与控制程序;建立并保持安全投入资金管理与控制程序;建立并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程序。各项保障性质管理制度需要以正式文件形式下发到各单位,从文件生效日期开始实行。

2.3.3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包含员工准入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规律、员工岗位规范、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员工培训教育、员工行为监督、员工档案管理。煤矿应建立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制定员工岗位规范;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建立员工行为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员工档案。根据事故致因理论,事故的发生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致的,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的发生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国总工会统计,8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加强对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可以有效降低事故率。

2.3.4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主要包括采掘管理、机电管理、“一通三防”管理、运输管理、地测管理、防治水管理、爆破管理、压气管理、手工工具管理、计量器具管理、登高管理、起重管理等内容,均需要建立相应管理程序。根据建立的管理程序,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各安全要素在可控状态下安全运行。

2.3.5综合管理:主要包括:煤矿准入、消防救护、应急与事故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和承包商管理等内容,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

2.3.6检查、审核与评审:煤矿应制定反映企业全面风险预控管理绩效的考核评价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监督检查,制定审核程序,定期对体系进行评审。检查评审的目的是为了找出煤炭企业不安全因素所在,以便得到及时整改,体现PDCA运行模式。

篇14

关键词 煤炭产业;效率;规制效应;中国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5)11-0169-08

自1992年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以来,国内煤炭资源得到了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煤炭产业在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煤炭产业的粗放式扩张,导致产业集中度偏低,技术水平不高,矿难频繁发生,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居高不下,“三率”(煤矿采区回采率,原煤入选率,煤矸石与共伴生矿产资源利用率)水平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环境影响巨大。针对这些问题,2007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煤炭产业政策》进行规制,以期能够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可是,2013年以来全国严重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传统煤炭产业被推上风口浪尖。为此,政府试图对煤炭产业实施再规制。例如,2013年国务院相继颁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国家能源局也为《煤炭产业政策》(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由于煤炭资源开发的外部性和能源安全保障需求,政府通过合理的政策规制以提升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应该成为煤炭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政府试图对煤炭产业实施再规制的当下,科学考察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并评价现有主要政策对煤炭产业效率的规制效应,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投入产出视角考察我国煤炭产业的生产率和技术效率,并着重评估技术水平、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的冲击效应,最后在此基础上揭示相应的政策含义。

1 文献综述

一个企业需要运用资本、劳动、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才能生产出产品,因而投入产出视角下的效率可以从生产率和技术效率两个层面来理解。生产率衡量企业每单位投入的产出量,而技术效率衡量企业对现有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的能力。在经济学中,为了评价此种意涵的效率,往往需要联系“最优”的概念。这里的“最优”是对一个经济系统最优生产行为的描述,代表了最优生产状态下的最大产出或最小成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前沿面或成本前沿面。有了“最优”这样的参考标准,将具体生产者的生产行为与其对照,就可了解到该生产者的效率情况,据此找到生产行为无效的根源及程度,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目标。在方法论层面,Debreu[1]等人首先提出了测度效率的标准方法,效率被定义为最优投入与实际投入的比值或实际产出与最优产出的比值。在此基础上,Farrel[2]定义了企业多投入条件下的效率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前沿面的确定有两种方法,即通过计量模型对前沿生产函数进行统计估计的参数法(如SFA法),以及通过求解数学中的线性规划来确定生产前沿面的非参数法(如DEA法)。

就本文的研究对象而言,目前已有一些研究采用企业层面或省级层面的数据,对中国煤炭产业的效率进行了评价。例如,丁哲新测算中国煤炭行业16家上市公司的Malmquist指数时发现,煤炭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有逐年好转趋势,但总体效率水平仍然较低,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投入拥挤问题[3]。杨力等基于集成超效率DEA模型对2008年中国上市企业煤炭板块19个公司的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大部分煤炭上市企业的生产效率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许多企业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4]。张曦和赵国浩以2001-2008年我国27个省市煤炭行业为研究样本的结果表明:国内煤炭行业的整体技术效率水平较低,但发展趋势良好;2001-2008年期间全国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0.6%,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效率的提高,而技术进步的贡献较小[5]。这些研究所定义的研究对象、样本范围和时期跨度都不同,但基本都认为我国煤炭产业效率并不高。

评价现行政府政策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的规制效应,实际上可以转化为煤炭产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目前的研究中少见直接研究煤炭产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文献,但也有一些间接相关的文献。例如,安全生产及其效率受到研究者的较多关注。田涛等运用DEA对2009年中国煤炭企业100强中30家的安全生产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煤炭企业安全投入、整体科研能力与安全效率成正相关,而厂商规模、劳动生产率与安全效率成显著正相关[6]。高艳芬等对2005-2011年中国煤炭企业安全效率进行评价时发现:煤炭企业资源利用率低,人员冗余度高,人均安全投入和研发费用严重不足[7]。除此之外,赵萌通过计算中国1998-2009年30家大型煤炭企业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发现技改和安全投入、管理效率以及滞后一期的技术无效率等因素与生产率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8]。

与上述文献不同的是,本文采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007-2012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Malmquist指数测算我国煤炭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并基于SFA方法着重评估技术水平、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的冲击效应。因此,本项研究在样本代表性、信息容量和数据更新等方面有所拓展,影响因素选取及其研究方法也比Tobit等“两步法”更加科学。

2 煤炭产业效率评价

2.1 方法与模型

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Malmquist指数法,采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007-2012年的数据,实证测算我国煤炭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为此,我们构造一个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产出(y),以企业存量资产(K)和就业人数(L)为投入的Malmquist指数。假设有关于N个煤炭企业100强的面板数据,其中第j个企业t期的投入为xtj=(Kjt,Ljt)′,第t期的产出为ytj。根据Shephard距离函数,可以将基于产出的第j个企业t+1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Malmquist指数定义为:

其中,(xtj,ytj)表示第j个企业第t时期的投入和产出向量;Dtj表示第j个企业以第t时期的技术st为参照的距离函数(xt+1j,yt+1j);表示第j个企业第t+1时期的投入和产出向量;Dt+1j表示第j个企业以第t+1时期的技术st+1为参照的距离函数。若M>1,表示从t期到t+1期,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M

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下,Malmqusit生产率指数可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EF)和技术进步指数(TP)的乘积,分解公式如下:

若EF>1,表示决策单元向前沿面趋近,效率改善,EF1表示相对技术进步,TP

在规模报酬变动的假定下,技术效率指数(EF)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PE)和规模效率指数(SE)的乘积,分解公式如下:

PE>1表示在规模报酬变动的前提下效率改进,反之效率下降;PE

2.2 样本与数据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为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007-2012年的数据。以2012年为例,中国煤炭企业100强所完成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8%,实现营业收入总额37 778亿元、净利润1 507.62亿元,共投入研发资金523亿元。而且,集中化生产优势凸显,前4家和前10家企业产量分别占全国产量的24.32%和40%。

为了数据采集的一致性,我们对这6年中所出现的100强企业进行统计,共筛选出67家在这6年中均为100强的企业。其中,在观察期间内因企业重组、合并、更名等原因,有8家企业名称有所变化。对于这些新企业,其建立之前年度的各指标值由原企业相应指标值按照销售收入加权求和得到。考虑到后面部分关于煤炭产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将这些100强煤炭企业相应的安全投入和研发费用指标也统计在内。在经过筛选后的67家企业中,有21家企业的安全投入或研发费用指标值缺失。其中有16家企业的这两项指标值或其中之一缺失比较严重,会对实证结果造成偏差,故不采用它们为样本。另外5家企业只是上述指标值之一在单个年份上有缺失,它们分别是河南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内蒙古伊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山西离柳焦煤集团有限公司,对这5家企业的相关缺失值,我们以相近两年的数值为准、运用插值法进行补齐。

根据生产函数理论和煤炭产业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我们选取煤炭企业存量资产总额(万元)和从业人数(人)作为投入指标即资本(K)和劳动(L),选取煤炭企业销售收入(万元)作为产出指标(Y)。具体而言,该研究样本是一个跨越2007-2012年、包含51个100强煤炭企业,以及2个投入指标和1个产出指标的面板数据。所有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煤炭工业年鉴》(2008-2013年)以及国内权威单位公开的中国煤炭工业100强企业相关资料。

2.3 结果与讨论

根据公式(1)、(2)和(3),可测算2007-2012年中国煤炭企业100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相关结果及讨论如下所述。

2.3.1 整个煤炭产业TFP相对稳定,但较大企业TFP高于较小企业

从整个产业水平来看,2007-2012年,我国51家100强煤炭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上升也有下降,上升幅度略高于下降幅度,但基本上保持较为稳定状态(见图1)。而且根据计算结果,样本期间整个煤炭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值为1.056,意味着6年间仅增加5.6%,增长幅度较为缓慢。从动态趋势看,2007-2012年,我国煤炭产业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处于一个缓慢的先上升再下降、接着又上升后下降的平滑型起伏状态,且2012年整个产业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0.995,跌幅非常小。这些结果表明,最近六年来我国煤炭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一直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没有太大的波动或非常明显的进步。

为了观察企业差异,图1中企业序号1-13指的是2012年度销售收入过1 000亿元的特大型煤炭企业,序号14-36为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煤炭企业,序号37-51为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煤炭企业。根据这些企业2007-2012年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分布状况,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规模较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普遍高于规模较小企业。这说明煤炭资源整合和产业集中度提高有利于提升整个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2.3.2 整个煤炭产业技术效率恶化,但较大企业的技术效率高于较小企业

根据计算结果,2007-2012年,我国51家100强煤炭企业的平均技术效率水平为0.941,意味着这6年间累计下降了5.9%,处于缓慢的恶化状态。在图2中,对比TFP、EF和TP这几条曲线时可以发现,样本期内整个煤炭产业的技术效率指数“EF”处于最低水平,且技术效率的恶化明显拖累了全要素生产率,而技术进步却对维持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面贡献。

从企业差异看,规模较大企业的技术效率水平明显高于规模较小企业(见图2)。如果将技术效率指数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我们发现样本期内整个煤炭产业的规模效率指数水平最高,而技术效率指数变化趋势与纯技术效率指数较为接近,且与规模效率指数相差较远(见图3)。据此可认为,近年来我国煤炭产业技术效率恶化确实是因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纯技术效率)不高而导致的,而企业规模扩大却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贡献。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13个收入过1 000亿的特大型煤炭企业中,有9个企业的规模效率提升幅度并不大,其提升幅度甚至还略低于技术效率或纯技术效率;而几乎所有收入过100亿的煤炭企业规模效率上升幅度却相对较高。这个发现意味着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的规模要适中,而非越大越好。

3 煤炭产业技术效率的规制效应

这里,我们进一步采用上述51家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007-2012年面板数据,基于SFA方法检验技术水平、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对我国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的冲击效应。

3.1 方法与模型

结合Battese & Coelli的模型[9-10],并考虑到事先并不知道煤炭企业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我们采用形式比较灵活、可近似反映任何生产技术的超越对数(Translog)生产函数,因此煤炭产业SFA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式(4)中,Yit表示第i个企业第t年的产出,τ=T-T0为时间趋势变量,K和L分别代表煤炭企业所投入的资本和劳动要素,β为待估参数。误差项由两个独立部分组成:(υit~iidN(0,σ2υ),且独立于uit,用来度量统计误差和各种不可控的随机因素,如气候条件和运气等;uit代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非效率,非负且独立于统计误差υit。

为了估计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假定uit服从均值为mit、方差为σ2it、在0点左边被截断的正态分布N(mit,σ2it)。其中,mit被定义为:

这里的zit是一个p×1向量,代表影响煤炭企业技术效率的外生性因素;δ为p×1的待估参数向量,反映变量zit对技术效率的影响。

对于参数估计方法,用σ2=σ2v+σ2it和γ=σ2it/(σ2v+σ2it)代替σ2v和σ2it,然后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和Frontier4.1软件进一步估计方程(4)和(5),就可以得到β、δ、σ2和γ参数的估计量。参数γ的值处于0和1之间,反映误差项中技术无效率所占比例。如果γ趋近于0,表明σ2it为零,误差项主要来源于不可控制的随机误差,此时煤炭企业可能不存在技术无效率。如果γ趋近于1,则表明误差项主要来源于技术无效率项。

3.2 政策变量及规制效应假设

煤炭产业技术效率实际是一个内生变量,受多种外生性因素影响,宏观上主要受政府规制的影响。结合我国煤炭产业的突出问题和规制重点,并考虑数据可得性,我们从技术水平、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三个方面检验这些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的冲击效应。

3.2.1 技术水平

多年来,我国采取的是“有水快流”的煤炭资源开发政策,导致煤炭产业重数量扩张、轻质量提升,整体技术水平相对不高。正如《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所指出的,现阶段我国煤炭产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采煤机械化程度与先进产煤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资源回采率低,部分大矿采肥丢瘦、小矿乱采滥挖,资源破坏浪费严重。2007-2012年间,我国煤炭产业机械化程度虽由45%增加到67%,但与监管目标(75%)还有一定的差距。同一时期,煤矿回采率由47.9%增加到51.5%,但即使与最低监管目标(70%)相比,还有较大的努力空间。

我国煤炭产业政策从产业准入、产业技术和节约环保等层面对煤炭产业的技术水平进行规制,引导企业加大R&D投入,重视技术创新和应用。那么,R&D投入对煤炭企业技术效率如何产生影响呢?我们认为其影响路径应该为“研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生产要素改进――技术效率”。其中,自主创新能力包含员工创新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等两个分路径。具体而言,煤炭企业通过培训内部技术人员、聘用外部专家等,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从而优化生产要素集中的劳动(人力资本)要素,进而提高技术效率。例如,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在2011年聘用了28位中级专家及尖端人才,为集团公司的研发队伍注入了强大活力,大大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技术效率。其次,煤炭企业通过研发新技术、升级旧设备等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以改进生产要素集中的物质资本因素,进而提高技术效率。例如,神华集团2008年成功掌握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出,也提高了技术效率。2010年,山西潞安矿业集团的21万吨臭煤制油项目告捷,将原本弃采的劣质高硫煤再利用,凭借技术效率创造了“额外”收益。

因此,凭经验和观察,对于体现技术水平规制的R&D投入,如果煤炭企业将收入中的较多部分用于R&D投入,预期能够对技术效率产生正效应。我们以煤炭企业年度R&D投入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Zrd)代表煤炭生产的技术水平。

3.2.2 安全生产

长期以来,在我国煤炭需求总量和产能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煤炭开采中的利益纠葛、寻租性腐败、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交互影响,导致矿山安全保障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和矿难频发。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从2002年至2011年期间,我国共发生煤矿矿难20 489起,共死亡43 926 人,平均每天有 12 名矿工死于煤矿各种矿难,由此煤炭常常被比喻成“带血的黑金”。虽经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和“关停并转”等系列政策的实施,近几年来煤矿安全问题有所好转,但仍然相对较高。2010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仍然为0.749,2011年降为0.564。2013年,百万吨死亡率再次降至0.293,历史上首次降至0.3以下,但仍是美国的10倍。

近10年来,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6部、部门规章30多部,陆续制定修订煤矿安全标准和煤炭行业标准400多项。我国煤炭产业政策也重点对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进行了规定,而企业对安全规制的主要反应就是加大安全经费投入。那么,煤炭企业的安全投入对技术效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认为,煤炭企业的安全投入通过安全生产能力这样一个中间变量来影响技术效率,即作用路径为“安全投入――安全生产能力――生产要素改进――技术效率”。其中,安全生产能力从安全软件和安全硬件上体现出来。一般而言,煤炭企业的安全投入可以划分为劳动用品投入、工业卫生技术投入、宣传教育投入、保健投入以及安全技术设施投入、修复投入等。其中,前四项可以改善员工的劳动环境、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也即通过安全软件的提升来优化人力资本这一要素,进而提高技术效率。后两项能够提供并保养企业的安全设备和生产设施,也即通过安全硬件的供养来提高物质资本这一要素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技术效率。然而,煤炭产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安全投入在短期内明显增加了成本但并没有导致产出明显增加,因而短期内可能不利于技术效率的提升。

因此,体现安全生产规制的安全经费投入对技术效率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冲击效应,我们对此并不清楚。为了检验该未知效应,我们以煤炭企业年度安全投入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Zse)来代表煤炭安全生产水平。

3.2.3 清洁生产

传统的粗放式煤炭生产对环境影响大,而煤炭清洁生产可以缓解这种影响。2008年11月,国家环保部《清洁生产标准――煤炭采选业》,规定了在达到国家和地方环境标准的基础上,我国煤炭采选业清洁生产的一般要求。原煤入选率是体现煤炭清洁生产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为了实现煤炭清洁生产,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原煤入选率的监管。国土资源部2012年9月公布的《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要求(试行)》,规定煤炭矿山企业的原煤入选率原则上应达到75%以上。根据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公开的数据,世界主要产煤国家在上世纪的原煤入选率都达到了70%以上,发达国家入选率达到85%-90%,而我国原煤入选比重偏低。在原煤入洗发展最快的‘十一五’期间,我国原煤产量增加了11亿 t,而同期原煤入选量只增加了9亿 t,选煤发展还赶不上煤炭产量的增加;动力煤入选率还不到40%。从时间趋势看,2005年我国原煤入选率为31.9%,2012年增加到55.4%,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离监管目标(75%)还相差19.6%。

加大原煤入选率有利于煤炭清洁生产和促进煤炭清洁化利用,但会提高企业成本和影响企业绩效。然而,如果政府从整个煤炭产业链和消费链都推动煤炭清洁化利用,势必在长期内有利于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因此,原煤入选率水平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会带来何种冲击效应,还有待实证验证。我们以煤炭企业原煤入选率(Zrx)代表煤炭清洁生产水平。

3.3 实证结果

采用软件Frontier 4.1对2007-2012年我国煤炭产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技术效率影响因素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总体来看,估计结果良好,方程显著,值为0.939 8,表明SFA误差中有93.98%的成分来源于技术无效率,不可控因素很少,因而采用SFA模型是合理的。而且,对照相关参数估计值也可发现,本文关于SFA函数形式的设定也是恰当的,它较好反映了煤炭企业生产技术非线性以及技术无效率随机、外生性因素影响明显等基本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政策变量技术水平(Zrd)、安全生产(Zse)和清洁生产(Zrx)的估计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R&D投入、安全投入和原煤入选率确实对煤炭产业的技术效率产生了明显影响。

技术水平变量(Zrd)的估计值为-16.81,意味着当整个煤炭产业R&D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将导致技术无效率下降约17个单位。换言之,煤炭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R&D投入,能够显著提升技术效率约17个单位。这表明我国煤炭产业政策中的技术水平规制确实有利于提高整个煤炭产业的技术效率水平。

安全生产变量(Zse)的估计值为37.07,说明安全投入对煤炭产业技术无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影响。也就是说,当安全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整个煤炭产业的技术无效率增加约37个单位。换言之,煤炭产业增加安全投入并没有显著提升整个煤炭产业的技术效率,反而在短期内拖累了技术效率。这一实证结果表明煤炭产业政策中的安全生产规制对整个煤炭产业技术效率带来负面冲击。当然,安全投入在短期内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可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环境和降低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煤炭产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进步速度较为缓慢,安全投入在短期内明显增加了成本但并没有导致产出显著增加,因而短期内拖累了整个煤炭产业的技术效率。安全投入或许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才能体现出显著的效果,甚至它必须与技术进步一起才能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正面效果。

清洁生产(Zrx)的估计值为39.37,说明原煤入选率水平也对煤炭产业技术无效率具有明显的正面“贡献”。与就是说,当原煤入选率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整个煤炭产业的技术无效率增加约39个单位。换言之,提高原煤入选率水平并不利于煤炭产业技术效率提升,与安全投入一样反而在短期内拖累了技术效率。短期内,提高原煤入选率会明显增加煤炭企业成本,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负向冲击。但长期内凭借煤炭产业链低碳化和价值链延伸,煤炭清洁生产的长期经济效应将会显现。因此,推动煤炭生产的清洁化有利于倒逼煤炭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率水平,促使传统煤炭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科学化的现代煤炭产业转变。

4 结论及政策含义

对于肩负国家能源安全的煤炭产业,通过合理的政策规制以提升其效率水平应该是煤炭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本文采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007-2012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Malmquist指数测算我国煤炭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并基于SFA方法重点评估技术水平、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的冲击效应。主要结论如下:

(1)样本期内,我国煤炭产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相对稳定,但技术效率却出现了恶化趋势。2007-2012年间我国煤炭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值为1.056,增长幅度较为缓慢;而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0.995,跌幅非常小。这表明最近六年来我国煤炭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一直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没有太大的波动或非常明显的进步。2007-2012年我国煤炭产业的平均技术效率水平为0.941,处于缓慢的恶化状态。而且,对比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时可以发现,样本期内我国煤炭产业的技术效率指数处于最低水平,技术效率的恶化明显拖累了全要素生产率,而技术进步却对维持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面贡献。

(2)规模较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都高于规模较小企业。样本期内,年度销售收入1 000亿元级规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高于100亿级规模企业,而100亿级规模企业又高于10亿元级规模企业。将技术效率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时发现,样本期内煤炭产业的规模效率指数水平最高,而技术效率指数变化趋势与纯技术效率指数较为接近,且与规模效率指数相差较远。因此,可以认为近年来的煤炭资源整合和产业集中度提高有利于提升整个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比较企业之间的规模效率时发现特大型企业的规模效率却不一定高,说明煤炭企业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适中。

(3)技术水平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的正向效应明显,而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的负向效应明显。技术水平(Zrd)的估计值为-16.81,意味着煤炭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R&D投入,能够显著提升技术效率约17个单位。而安全生产(Zse)的估计值为37.07,说明当安全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将使整个煤炭产业的技术无效率增加约37个单位。清洁生产(Zrx)的估计值为39.37,表明当原煤入选率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整个煤炭产业的技术无效率增加约39个单位。短期内提高原煤入选率会明显增加煤炭企业成本,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负向冲击;但长期内凭借煤炭产业链低碳化和价值链延伸,煤炭清洁生产的长期经济效应将会显现。

上述结论蕴含的政策含义包括:①考虑到煤炭产业肩负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性,煤炭产业政策应将提高煤炭产业效率水平作为主要规制目标,规制手段应以尊重市场机制和提升煤炭企业经营绩效为基本原则;②煤炭产业政策应设定短期和中长期战略目标,短期内要鼓励煤炭企业加大R&D投入以发挥技术效率的技术水平规制效应,而中长期要引导企业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加大安全投入以避免“暴饮暴食”和“消化不良”;③应重视采用经济手段鼓励煤炭企业提高煤炭入选率,以促进煤炭清洁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煤炭产业体系的构建;④应在目前煤炭资源整合和产业集中度政策效应已显现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抓大放小”战略、扶持适度规模的中大型煤炭企业和关停并转小煤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Debreu G. The Coefficient of Resource Utilization[J]. Econometrica, 1951, 19(3): 273-292.

[2]Farrell M J.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 1957, 120(3): 253-290.

[3]丁哲新.我国煤炭行业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J].科技管理研究,2009,(3):91-93.[Ding Zhexin.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Technical Progres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bout Chinas Coal Industry[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9,(3): 91-93.]

[4]杨力,王舒鸿,吴杰.基于集成超效率DEA模型的煤炭企业生产效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3):169-176.[Yang Li, Wang Shuhong, Wu Jie. Productivity Analysis of Coal Enterprises Based on Integrated Super: Efficiency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China Soft Science, 2011,(3): 169-176.][5]张曦,赵国浩.我国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1, 30(4):46-51.[Zhang Xi, Zhao Guohao. Empirical Study on Change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Coal Industry in China[J]. Technology Economics, 2011, 30(4): 46-51.]

[6]田涛,秦跃平.中国煤炭企业安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 22(7):128-134.[Tian Tao, Qin Yueping. An Analysis of Safety Efficiency of Coal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Factors Affecting[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2, 22(7): 128-134.]

[7]高艳芬.我国煤炭企业安全效率评价及其优化[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 14(4):134-136.[Gao Yanfen. Safety Insurance Evaluation of Chinese Coal Mine Industry and Optimization[J]. 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2014, 14(4): 134-136.]

[8]赵萌.中国煤炭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统计研究,2011, 28(8):55-62.[Zhao Meng.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of Chinese Coal Industry[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11, 28(8): 55-62.]

[9]Battese G E, Coelli T J.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 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J]. International Applications of Productivity and EFF, 1992,(3): 153-169.

[10]Battese G E, Coelli T J. 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5,20: 32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