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非遗文化市场范文

非遗文化市场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非遗文化市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非遗文化市场

篇1

(一)翡翠文化对提升珠宝品牌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珠宝首饰交易市场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但由于中国的珠宝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过于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略的长期的发展,加之我国还没有对翡翠的价值进行分级,导致翡翠质量和翡翠价格失信于消费者,而通过品牌的建立有助于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假期信誉的桥梁。在交易市场中常见的翡翠品牌有:东方金钰、七彩云南、灵云翠轩、君雅翡翠、玉翠山庄、翡翠物语、福圣真玉等珠宝翡翠品牌。对蕴含了浓厚的传统翡翠文化的翡翠不仅具有质量价值,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翡翠文化价值。提升文化价值,树立翡翠的品牌意识是翡翠交易市场的一个关键,翡翠品牌的建立与翡翠品牌本身的附加值,不仅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而且提升了翡翠的文化价值。所以,在翡翠经营中,要树立翡翠品牌,首先必须宣扬翡翠文化,以文化立市,满足消费者注重精神方面感受到要求。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翡翠交易市场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加大对翡翠品牌的培育力度和宣传力度,更需要打造中国名牌产品,打造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有鲜明民族文化标志的品牌,这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传承,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回归!也是对一个数百亿规模,对中国经济有巨大贡献的交易市场的真正保护、规范和引导。中国博大精深的翡翠文化为珠宝的设计、加工提供了无穷的素材和力量,使珠宝兼具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双重内涵。挖掘翡翠文化内涵石文化元素,能够有效提高珠宝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珠宝品牌的影响力,促进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珠宝产品在国内以及国际交易市场的销售,带动珠宝产业的高速、可持续化发展。推行个性翡翠设计,拓宽翡翠的设计方式。如今,倡导文化消费成为珠宝行业发展的主要理念,翡翠文化与珠宝产品的融合提高了珠宝产品的文化含量,促进了人们消费意识的提升,在挖掘产品文化底蕴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文化内涵。

(二)翡翠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最近交易市场来看,翡翠行情波动性很大,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因为中国台湾和香港以及东南亚的经济腾飞,翡翠价格上涨千倍不止。从翡翠自身特点来看,它与字画和古迹相比,更易保存,与古家具相比,它更易浓缩和转移资产,而且翡翠的储量非常有限,特别是上档次的翡翠就更加稀少了,高档翡翠的价值基本上不受交易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与其他收藏品相比,它价格更加稳定且升值明显。翡翠饰品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人们常常购买翡翠表达感情,翡翠自古就有活力、健康、富贵、长寿的寓意,翡翠更象征夫妻之间感情的坚贞不渝,越来越多的人将翡翠作为礼品,以此来表达良好的祝福。据资料统计,仅2012年一年,我国内地中档翡翠价格就上涨了30%至50%,高档翡翠更是翻了一番。中高档翡翠价格涨势之所以如此迅猛,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是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得翡翠只能越来越贵。其次,现在国内交易市场对其需求很大,缅甸矿区的资源却已渐渐枯竭,包括香港等地中高档的收藏级翡翠都开始往内地回流以应对内地交易市场的局面。再次,翡翠人工合成从技术上还远远不过关,合成品和天然优质翡翠相差甚远,因此无替代品可言。

(三)翡翠文化对翡翠营销交易市场的影响

现代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越来越重视产品服务中体现的情感、感觉等文化心理因素。这种突出的消费者消费的个体性、情感性、感觉个性正是契合了文化的精神层面,它为文化营销提供了广阔的心理基础。对翡翠而言也不例外。翡翠文化对翡翠营销的影响体现在对以往的翡翠文化成果的运用整合,现在交易市场上大多数翡翠吉祥寓意的造型搭配,都是对以往翡翠的继续运用,同时,又体现了在营销过程中不断创新的过程,如卡地亚在法国巴黎推出的纯东方首饰系列“龙之吻”是对翡翠文化的创新。翡翠经营者运用翡翠文化资源,通过对翡翠文化理念的设计创造可以提升翡翠的附加值,在满足和创造消费者对真善美的文化需求中,实现翡翠销售的扩大,对不同的产品,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满足不同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四)翡翠文化对不同地区人们的影响

翡翠的颜色以绿色为主,佩戴在东方人黄色皮肤上,形成了一组对比色,如果再配以黄色贵金属的镶嵌,就可以达到美学上的完美。翡翠是一种比钻石更适合黄色皮肤的东方人佩戴。其次,翡翠由于具有中国传统的器以载道的功能,其制品的形制、纹饰等都反映了中国人最美好的祝愿,是中国祈福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正因如此,翡翠制品适合于无论男女老幼,也无论其职业身份,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理想饰品与收藏品。由于西方宝石文化与东方翡翠文化的差异,所以在中国珠宝交易市场上翡翠占据着半壁江山。翡翠质地温润,符合中国自古的儒、释、道的理论,虽不能完全的中庸,但一定不要锋芒毕露,也可以说含蓄的美是我们这个东方古老民族的传统与美德,古人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因此代表蕴涵、内敛之东方传统文化的翡翠,更适合中国人佩戴。在中国,受传统文化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们对翡翠有着不同的喜好,如下表。

二、翡翠文化对翡翠交易市场的分析

翡翠从出现到兴盛也不过几百年的历史,翡翠文化是翡翠交易市场兴盛的原因,国人喜爱翡翠是受历史文化的影响,这是翡翠有交易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用翡翠文化来宣传翡翠,赋予翡翠不同的寓意。“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翡翠文化的精髓,也是翡翠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人们的消费观念、审美水准、生活情趣都发生了更大的变化。翡翠商家应该认识到赋予每一件珠宝产品一种意义、一种情感是必要的。对翡翠精品做到有文化意义外还应该有创意,件件配有玉文化名片,使每件作品都渗透出文化气息。把翡翠玉文化的内涵和每一件产品本身完美结合,增加翡翠作品的附加值。对翡翠精品做到有文化意义外还应该有创意,件件配有玉文化名片,使每件作品都渗透出文化气息。

(一)翡翠玉石的消费心理分析

近年来,翡翠饰品和玉文化越来越深入百姓家,人们对翡翠的佩戴热爱程度达到了空前的状态,翡翠价格连年上涨,尤其是高档玻璃种翡翠的价格更是涨势惊人,这也是人们相信“人养玉,玉养人”、对翡翠情有独钟的表现。相信随着翡翠文化的深入人心,和经济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翡翠,从而翡翠交易市场潜力巨大人们购买翡翠的原因很多,但是从消费心理上说一般包括:美化装饰心理、象征寓意心理、纪念心理、投资心理、时尚心理、感情寄托心理、社会礼仪心理、身份心理和实用心理等九个方面[5]。在珠宝首饰中,翡翠玉石所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与一般的宝石有所不同。由于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更多的是体现在象征寓意心理和感情寄托心理等精神性的感受层面,佩戴时除了人体暴露之外,主要还是佩戴在身体非暴露部位,如人们把翡翠玉挂件佩戴在胸前并不露出来。通过人们对翡翠的消费心理分析,可知人们对翡翠有“翡翠文化”方面的心理诉求,翡翠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翡翠交易市场上的销售心理。

(二)东西方宝石文化差异分析

东方宝石文化与西方玉石文化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而这也是导致珠宝交易市场中翡翠东山再起的一个重要原因。翡翠质地温润,颇为符合中国自古的儒、释、道的理论,虽不能完全的中庸,但一定不要锋芒毕露,也可以说含蓄的美是我们这个东方古老民族的传统与美德,所以才有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之说。而以钻石为代表的宝石有着令人炫目的张扬之美,它非常符合西方直白、夸张的性格,对于中国人,这种耀眼的璀璨更适合年轻人的审美,而不是所有人。因此代表蕴涵、内敛之东方传统文化的翡翠,更适合中国人佩戴。

(三)翡翠文化中的赌石文化对翡翠交易市场的影响

翡翠原石的买卖是珠宝界最神秘的一种交易。因而买卖风险很大,也很“刺激”,故称“赌”。赌赢了利润很大,所以这种买卖从古到今历久不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赌石文化”也迅速发展。许多地区出现了“赌石大会”、“赌石文化节”等。但是,赌石毕竟带有一种赌博的色彩,并且要求翡翠消费者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不管怎么说翡翠赌石对翡翠交易市场影响较小。翡翠赌石文化是翡翠文化的特有的,通过社会的宣传,正确引导翡翠交易市场合理地利用赌石文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发展翡翠交易市场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通过对翡翠文化和交易市场的学习,笔者认为珠宝玉石产业要与中国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理念相结合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把翡翠交易市场交易向翡翠文化方面引导,把翡翠文化思想运用到商业模式中,利用先进的交易市场推广理念,能够在交易市场中增加翡翠的附加价值。加强对翡翠玉文化的研究,结合古代翡翠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特征,把从传统的只是重质量转变为多维化的重质量、重文化、重宣传的生产经营模式。

篇2

            一、我国车险费率制度市场化改革的积极意义

    车险费率制度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商业保险主要险别的价格向市场回归的第一步,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第一,改变了车险费率的形成机制,第一次使市场成为决定费率的主导力量。作为财 产保险重要组成部分的机动车辆保险(本文主要探讨车辆损失险)在性质上属于典型的商 业保险,其费率理应由市场决定。在这次我国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中,政府主管部门将 费率形成的决定权交给对自己所承保的业务自负盈亏的保险企业,由后者根据赔付率、 费用率、合理利润预期、市场供求关系和各种风险因素等市场情况自主确定。市场第一 次成为决定我国车险费率的主导力量。这是符合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的,也是与车险 保险费率市场化的世界潮流相吻合的。

    第二,大幅度地降低了车险费率的总体水平,在车辆保险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公平的原 则。随着机动车辆安全性能的增强,道路、信号系统和其他交通设施状况的改善,交通 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和平均严重程度大大降低,保险赔付率大幅度 下降,车险费率在客观上有了较大的下降空间。同时,由于经营车险业务的企业同业竞 争的加剧,车险费率也有向下变动的客观要求。通过费率的市场化改革,车险费率的决 定主体由政府转换为保险企业,费率水平大幅度地降低,从而减轻了广大保户的保费负 担,真正体现了车辆保险过程中对被保险人一方的公平。

    第三,细化了车险费率的形成要素及其权重,使车险费率的构成趋于合理。这次车险 费率制度的改革,不仅将车辆损失险的费率与第三者责任险的费率区别开来,从客观情 况出发有升有降,而且还纠正了原来以“从车”为主的片面性做法,贯彻了“从车”、 “从人”、“从用”、“从地”相结合,加大“从人”权重的原则。一些保险公司在私 人自用车辆基本险费率表和私家车基本险费率表中,直接载明固定驾车人或主驾车人年 龄、驾龄、性别或职业、客户信用等级与安全等级的优惠比率或系数,或上调的比率或 系数(表中提供了改革初期华安广州分公司私家车费率的优惠系数,从中可以看出“从 人”因素等在费率构成中的作用)。另一些保险公司虽未在车辆基本险费率表中直接规 定这样的比率或系数,但载明了驾驶人员不同期限有无违章纪录、车辆不同期限有无赔 款纪录的优惠比率或系数,或上调的比率或系数。在车辆保险事故主要由人为因素所导 致的现实条件下,加大“从人”的权重的原则,体现了各类因素风险程度与其费率水平 的一致性,必然使车险费率的结构更为合理。

    第四,降低了车险业务的盈利空间,迫使保险企业强化经营管理。机动车辆保险是商 业性的保险。保险企业经营车辆保险的目的是追求利润,这个利润应该是净保费收入与 净赔款和费用支出之和的差额(只是由于保险企业在不同年份的赔付率波动较大,保险 企业的年利润应看作若干年份净保费收入与净赔款和费用支出的差额的平均数)。显然 ,在总保险金额、净赔款和费用支出一定的假设前提下,费率越高,保险企业的利润就 越多。在保险费率长期维持在远远高于合理水平的条件下,保险企业只要扩大承保规模 ,就可以将其盈利水平维持在社会平均利润的水平上,甚至远远超过社会平均利润。这 就必然导致保险企业更加倾向于向规模要效益,而不是向管理要效益。这是我国车险市 场粗放经营的内在根源。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车险费率总体水平的大幅度下降 ,降低了保险企业经营车险业务的盈利空间,迫使它们强化经营管理,从主要倾向于扩 大业务规模向规模与管理并举,更加突出管理的方向转变。这对提高我国内资保险企业 的管理水平,增强正当竞争能力,积极应对来自外资保险企业的更加激烈的挑战,无疑 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有利于规范保险企业的竞争手段,净化车险市场。由于车险的现实费率水平远 远高于合理费率水平,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就必然主要集中在对车险份额的争夺上。 同时,也正是由于车险的现实费率水平远远高于合理费率水平,保险企业即使为展业付 出高额费用也会有利甚至是暴利可图,它们才敢于向人或经纪人支付高额佣金,向 被保险人一方的经办人(如果被保险人为企业、机关、团体,则为实际管理车辆的负责 人)支付高额回扣,致使我国的车险市场成为表面有序而实际上高度无序,甚至是滋生 严重腐败的场所。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车险费率总体水平的大幅度下降,缩小 了保险企业支付高额佣金或回扣的空间,从长远看,必将对规范保险企业的竞争手段, 净化车险市场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二、我国车险费率制度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我国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但应当引起高度注意的是,在我国 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中还存在诸多的,甚至是相当复杂和严重的矛盾和问题。

    第一,各保险企业之间在费率上恶性竞争,费率降低幅度过大,易造成保险企业的亏 损或偿付能力和服务质量的下降。在这次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期,除营业性用车辆 外,其余车辆的保险费率均有大幅度的下调。自2003年1月1日起车险费率制度市场化改 革全面启动之后,各家保险公司就将车险费率整体下调了10-15%,有的保险公司费率的 最高降幅甚至超过30%。车险费率改革前,我国各保险企业车险的赔付率一般在55-60% ,各保险企业大约有10%左右的利润空间。这样高的降价幅度,必然会导致保险企业车 险业务的严重亏损。这一点已经为我国目前多家保险公司车险业务的经营现状所证实。 例如,截至2003年10月底,上海财险公司车险赔付率达69.9%,已超过保险公司的收支 平衡点,车险业务已出现全行业亏损。由于经营管理方式和水平的原因,与改革前相比 ,我国的车险的降价空间是比较大的。然而,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 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保险企业的经营费用水平不能迅速降低到相应的水平时,由车 险费率一次性降低幅度过大所导致的保费收入相对甚至绝对的大幅度减少,很可能会导 致保险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使它们应该提供的无偿尤其是应该 承担的赔款大打折扣,从而最终损害被保险人一方的利益。

    第二,缺少必要的具有参考性和一定约束力的基准性费率,使得各保险企业在费率的 厘定上偏差过大,导致费率的频繁变动。根据保险费的不同用途,可将保险费率分成两 个不同的部分,即纯费率和附加费率。按照纯费率收取的保险费(即纯保费)主要用于弥 补保险企业的赔款或给付支出,按照附加费率收取的保险费(即附加保费)主要用于弥补 保险企业的经营费用支出(包括税金)和实现保险企业的合理利润。显然,纯费率的厘定 离不开保险企业历年来积累的承保金额、净保费收入、赔款或给付的保险金的大量数据 。由于我国多数保险企业开办的时间较短,缺少足够年限和数量的相关数据,纯费率的 厘定缺少必要的基础和依据。这就决定了这次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中保险企业在厘定保 险费率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为了巩固或扩大市场份额,保险企业实际执行的车险费率 远远低于合理费率,由此造成赔付率的大幅度提高乃至出现严重的亏损。赔付率的大幅 度提高乃至亏损的出现,又必然促使保险企业不断地调整费率,从而导致费率的频繁变 动。例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自2003年年底上调高风险车辆车损险费率,2004 年“五一”期间上调第三者责任险费率,6月10日又一次上调包括私家车在内的部分车 辆的车损险费率,上调幅度高达20%至30%。费率的频繁的和大幅度变动无疑会对客户的 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不利于车险业务的稳定发展。

    第三,片面强调对批量投保的优惠,很可能抑制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投保热情。一些保 险企业在费率表中明确不同批量投保的优惠比率或系数,没有这样明确规定的在实际业 务中也要提供类似的优惠。尤其是对批量较大的单位用车,各保险企业在实际上通过回 扣或折扣等方式提供优惠的比率往往高得令人吃惊。这种现象以前就一直存在,车险费 率的市场化改革并没有使这一现象发生显著的改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居 民个人或家庭的汽车拥有量也将迅速增加,并将逐渐赶上甚至会超过单位汽车的拥有量 ,居民个人或家庭将成为保险企业最主要的潜在车险客户群。对批量投保的优惠所反映 出来的对单车投保的歧视,很可能会抑制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投保热情。在费率厘定过程 中对批量投保的过度优惠和承保过程中实行的高比例的折扣,也提升了机构人的收 入心理预期,是掌握大量车险业务来源的机构人索要高比例佣金的重要原因。

    第四,缺少对佣金行为的必要而有效的监管与控制,费率制度改革过程中伴随着 过度的洗牌效应。保险监管不仅是控制保险企业的经营风险,保护被保险人一方合理利 益的途径,而且也是维持保险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维护保险人正当权益的重要手段。 在这次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由于费率水平的大幅度下降,保险企业要控制经营 风险,实现合理利润,对车险人支付的佣金的水平也应随之降低。然而实际情况并 非如此。有的保险企业把这次车险费率改革看作是重新瓜分市场份额的至关重要的历史 性机遇。为了抢占他人的市场份额,它们不仅不降低向人支付的佣金的水平,而是 主动满足人索取更多佣金的要求。按照保监会的规定,保险人能够得到的佣金 返还不超过所收取保费的8%。然而,实际上很多保险企业都突破了这个界限,有些公司 甚至还大大超过这个比例。在人实际上已经掌握或控制了车险业务的主要来源的情 况下,实际佣金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车险业务在不同保险企业之间的流动方向。因此,这 些保险企业的行为必然导致费率改革过程中车险市场重新洗牌效应的加剧,不仅直接损 害其他保险企业的正当权益,以及可能因自身赔付能力的不足而最终损害广大保户的利 益,而且还会进一步损害车险市场的竞争秩序。

    第五,费率制度改革过程与保险企业经营理念与方式的变革相脱节,保险企业在一定 程度上受制于人而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由于我国车险的费率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 上,相当数量的保险企业已经习惯于支付高额佣金,通过人进行间接展业的经营方 式。车险费率的改革减轻了被保险人一方的保费负担,有利于激发被保险人一方的投保 热情。保险企业可以摆脱对人的过度依赖,更多地吸引被保险人一方直接到保险企 业或其销售站点投保,从而一方面减少佣金的支出,另一方面密切与巩固广大客户 的联系,为维护和扩大客户群的规模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我国车险费率的改革并没有同 时伴随保险企业经营理念与方式的变革,车险业务在来源上仍然过于依赖于人的代 理行为。这样,当保险企业因费率水平大幅度降低而欲大幅度降低车险的佣金水平 时,必然遇到来自人的强烈反对、抵制甚至是要挟,而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其结 果是费率水平大幅度降低了,而人的佣金水平并没有降低。

            三、解决我国车险费率制度市场化改革中矛盾与问题的建议

    上述矛盾和问题表明,我国的车险费率制度改革确实有些操之过急,缺少必要的过渡 阶段。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保险毕竟发展的时间较短,还不具备费率市场化改革一步 到位的条件。我国车险费率制度的改革应该是渐进的,分阶段进行的。我们只能在这一 思路的指导下寻求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途径。

    第一,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基准费率并规定浮动幅度,保险企业必须在这一幅度内自 主确定实际费率。由于尚未积累起足够的数据资料,同时又缺少必备的精算人才或机构 ,多数保险企业目前还不具备独立厘定保险费率的条件。尤其是高费率条件下形成的规 模扩张性的经营理念,极大地妨碍了保险企业风险意识的确立,而缺少足够风险意识的 保险企业是无法制定出符合安全性原则要求的合理费率的。因此,在目前条件下,有必 要由政府主管部门集中全国精算人才或聘请精算机构,根据全国已有的历年积累的车险 承保金额、净保费收入、赔款或给付的保险金、费用支出等数据,同时参考其他国家或 地区的相关资料,按车辆的种类、使用年限、行驶区域、主驾车人的年龄等条件分别厘 定出车险的基准费率体系,并确定允许浮动的幅度。各个保险企业可结合自身及其所在 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允许浮动的幅度内制定出自己实际实行的费率,并报保险监管部门 审查备案。待客观条件成熟后再放弃幅度限制,实现费率改革的最终目标:由保险企业 完全自主制定费率。到那时,政府主管部门或权威性民间机构厘定的基础性费率不再具 有行政约束力,而只是作为保险企业厘定费率时的参考。

    第二,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重新核定人最高佣金率,并严格要求保险企业实际支 付的佣金的比率一律不准突破过最高佣金率的限制。保险企业向人支付佣金必 然冲减其保费收入,在保险费率处于合理水平的条件下,过高的佣金率只能导致保 险企业的亏损。因此,保险企业应该能够自觉地控制向人支付的佣金的比率,而没 有必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对佣金的比率作统一规定。但是,鉴于在车险费率市场化改 革中车险费率已经大幅度降低的背景下,某些保险企业仍然通过支付高佣金挖他人墙角 ,严重损害其他保险企业的正当权益甚至是广大保户的利益,很容易导致车险市场竞争 秩序恶化的情况,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重新核定人佣金比率的上限,并以行政规章 的形式,任何保险企业都不得突破。

    第三,政府监管部门或机构必须以车险费率、佣金或回扣以及折扣等为重点,对保险 企业的行为严加监管。对于突破车险费率浮动幅度的下限,尤其是通过折扣或回扣实际 上已经突破该下限的保险企业;对于突破人佣金比率的上限,尤其是通过作假账隐 瞒其向被保险人支付的佣金已经突破该上限的保险企业,要严肃查处。对直接责任人以 及负责人要给予严厉处罚。为此,政府监管部门或机构应特别关注费率改革过程所出现 的车险业务在不同保险企业之间的异常流动,要分析和了解这种异常流动背后的真实动 因。为了使政府监管部门或机构的监管行为真正取得成效,应该支持利益严重受损的保 险企业向监管部门投诉,鼓励人或其他人乃至保险企业的从业人员向监管部门提供 相关线索和证据。所提供的线索或证据确属真实重要的,可从对违规企业的罚没收入中 提取一部分给予奖励。

    第四,要发挥保险同业公会或保险企业联席会议在行业监督和促进企业自律方面的作 用,弥补政府监管部门或机构监管力量的不足。保险同业公会或保险企业联席会议在行 业监督和促进企业自律方面的作用,是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所不可取代的。不过,应当 看到的是,目前各地保险公司之间签订的规范车险市场秩序的“责任书”之类的协议并 没有真正发挥其对保险企业的约束作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此类协议不是政府监管机 构的规范性文件。经营车险业务的保险机构通常是在政府监管机构的召集下共同签署协 议的,但它不是以政府监管机构的名义下发的规范性文件,因而对签署协议的各保险机 构不具有政府规范文件所具有的行政约束力和法律约束力。二是此类协议不是具有合同 性质的文件。各家保险机构在协议上签字,表明它们对协议规定的责任已经取得意思表 示上的一致。但这并不能说明各家保险机构已经建立起一种合同关系。因为,合同不仅 有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明确规定,而且权利与义务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相互依存的关 系。一方的权利同时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在价值上 通常又是相等的。各家保险公司签订的协议显然不具有合同的这些本质特征。合同是国 家法律认可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各家保险公司签订的协议不是合同或具有合同性 质的文件,当然对签约各方也不具有合同或类似于合同的文件所具有的法律约束力。

    在各家保险公司签订的协议中都有相应的处罚性条款,但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这 些处罚性条款很容易成为一种“不可置信的威胁”,即违反了协议并不一定真的会受到 处罚。因为,处罚给违规者带来的损失并不能成为揭发违规者的收益,后者也不能从揭 发行为中独自享有维护市场份额的利益,因为其他未揭发者会与其同样享有这样的利益 。于是,知情者可能采取不揭发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泽尔腾的“子博弈精炼纳 什均衡”(subgame perfect nash equilibrium)理论,口头上承诺履行协议规定的义务 而实际上不履行协议规定的义务,恰恰是各家保险公司基于增进自身利益的目的所作的 一种理性选择。要使此类协议能够在规范我国车险市场竞争秩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关 键是赋予它们以法律上或行政上的或二者兼而有之的约束力。可以考虑将各保险公司分 公司共同签署的协议以保险监管机构通知附件的形式下发到各保险公司的各级公司,并 在通知中对各公司所承诺的责任以政府监管机构的名义给予认定,从而使协议同时具有 政府监管机构的规范性文件与行业自律性文件双重性质,并由此使其具有行政约束力和 相适应的法律约束力,使协议中的处罚性条款由“不可置信的威胁”变为“可置信的威 胁”。

    第五,缩小单车投保与批量投保在费率上的差距,同时严格信息披露制度。政府监管 部门应对批量投保车辆的费率优惠的幅度提出明确的要求,尤其是要通过监管严格查处 保险企业对批量投保车辆在保费收取上的违法折扣行为。同时,要求保险企业公开披露 对直接投保车辆的费率优惠,以不断增加直接投保车辆的比重,削弱掌握大量车险业务 来源的机构人对保险企业的影响。政府主管部门可以考虑进一步放宽对保险人 或保险经纪人公司成立条件的限制,以增加机构的数量,逐步实现由个人为主 向机构为主的制度转换,并通过对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实现行为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常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7;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15-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生存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经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往往更加偏重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而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建设,新常态下,要求工作人员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工作的重视,积极研究相关建设模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相关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是记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所有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所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鉴别、申报的相关资料,例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现有情况、保护计划等,第二部分是文献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通过文字书写记录、录像等形式,将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转化,所形成的具有不同载体的文献资料,第三部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相关记录的地方文献资料,例如地理志、人物传记、游记、族谱等,第四部分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著作和文艺作品,例如广东砚文化研究基地工作人员的研究成果和制作出的艺术作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是历史文化传承、延续的重要载体,对弘扬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传承以及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需要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传统模式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的传统模式中,国家主要将文献建设工作授权给相关的社会团体等,要求其运用有效的文献化保护策略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但是并没有具体的规范要求。这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建设工作严重缺乏系统性,文献化后得到的文献也出现了内容缺失等问题,并未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妥善保管的目的。同时,用于文献化的原始资料大量累积、人力资源方面又相对匮乏、文献建设工作缺乏合理分工等因素,都给文献资料的保存带来了严重风险。一些机构在文献化过程中,也不会主动收集其他组成部分的资料,难以形成系统化的文献体系,给日后文献的利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新常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模式的构建

1.整合各部门力量。很多部门都在开展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例如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新常态下,要想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模式的科学、有效,应对各部门力量进行整合,加强各部门之间合作,以减少重复建设情况,合理分工,提升文献建设效率。例如图书馆和档案作为文化信息的重要保存中心,可以在分工中偏重于文献的收集、保存工作,深入民间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献资料。文献化资料数据库可由本科院校图书馆建立、管理,建立过程中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文献资源数字化保存工作,以提升文献保存的安全性,促进各部门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2.建立综合型数字化文献数据库。以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模式中,主要采用特色数据库的形式,这种数据库的建设限制条件众多,且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难以充分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新常态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工作也应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建立综合型数字化的文献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进行统一管理,进一步促进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和共建共享。例如全国地方文献专业委员会于2013年组织的文献共建共享联盟,在超星公司和湖南图书馆的支持下,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建立了基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库,有效实现了对地方文献资源的统一管理。通过这一数据库的建立,联盟中的所有成员都能够利用互联网实现对所需文献资源的快速抓取,并在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提供自身拥有文献,以补充完善超星集团缺少的文献资源,为各地方文献门户网站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3.文献资源的推广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价值实现在于其充分运用。因此,文献资源的推广运用,也是文献资源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新常态下,相关机构应运用互联网,将文献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无形变为有形,并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广大群众,尽量将文献资源整理成文书和光盘两种形式,以便于保存和运用。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提升人们对相关文献的兴趣,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充分利用。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是传承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新常态下,我国应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工作,分析以往建设模式,并通过整合各部门力量、建立综合型数字化数据库、加大文献推广运用力度等方式,构建新的建设模式,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妥善保存和延续传承。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消费 市场 文艺作品 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028-0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及消费倾向发生了较大变化,文化消费比重逐步上升,我国的文化演艺市场随之迎来了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局面。大消费升级市场里,文艺作品走上产业化运作道路乃大势所趋。

一、消费升级带来文化演艺市场发展新机遇

人均GDP水平是居民消费能力的直接体现,参照人均GDP水平可以预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如果按照当期美元计算,中国2011年的人均GDP为5429.6美元,这分别相当于美国1971年、德国1974年、日本1976年和英国1978年的水平。除了人均GDP绝对额之外,中国在1978年之后,人均GDP增速也比较稳定地高于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以人均GDP为代表的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驱动力,创造了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随着我国人均GDP增长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发生了改变,已从温饱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饮食、居住、交通等生存基本消费比重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则是休闲娱乐、文化演艺类开销的增加,文化娱乐消费逐渐成为消费热点,所占消费比重越来越大。而根据国际经验,文化演出产品作为可选性消费品,消费的收入弹性较大,直接依托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其变迁主要源于人均GDP的梯级提升。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推动了文化演艺市场消费升级。于是在全国文化演艺市场上,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艺术精品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艺术水准突破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文化产业方式运作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中国·漓江山水剧场之核心工程,由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出任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剧、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山水文化机构董事长梅帅元任总策划、制作人,历时五年半努力制作完成。有61位中外著名艺术家参与创作,曾经109次修改演出方案,共计600多名演职人员参加演出。这部作品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集漓江山水风情、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是一次演出的革命,一次视觉的革命,是桂林山水之美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表现,是民族与现代的结合。

全世界最大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实现了票房收入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自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以来,观众人数逐年增加,已经接待观众数千万人次。观众无不赞叹,好评如潮。演出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过演出后如是评价: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机票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这部作品的演出,在取得票房高收入的同时,拉动了阳朔的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2004年11月以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核心项目的中国·漓江山水剧场(原刘三姐歌圩)荣获国家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继《印象·刘三姐》之后,《印象·刘三姐》的原班主创人员又推出了一部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印象·丽江》投资2.5亿,以雪山为背景,汲天地之灵气,取自然之大成,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用大手笔的写意,在海拔3100米的世界上最高的演出场地,让观众贴近生命的真实与震撼。尽管大风不断吹走演出现场观众头上戴的太阳帽,但很多观众还是捂着帽子看得很投入。仅2008年,《印象·丽江》就吸引了观众60万人次,票房收入6700万元,赢利3000多万元。

张家界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是由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印象·刘三姐》等剧制作人梅帅元担任策划及总导演,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人作曲家、曾获得奥斯卡奖、格莱美奖的谭盾担任音乐艺术总监,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执行编导闵锐担任执行导演,以天门山壮美瑰丽的奇峰险壑为背景,改编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的剧情,融入桑植等地的民歌和土家的民风、民俗,通过顶级配置的灯光、音响、舞台机械、数码影像等设施,创造出的一场气势恢弘、如梦似幻的艺术盛宴。这部作品是世界上第一台以高山奇峰为舞台背景,以山涧峡谷为表演舞台的山水实景演出,也是目前世界第一台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山水实景音乐歌舞剧。其丰富的音乐文化元素和表现形式,令观众叹为观止。2009年9月17日晚,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的《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正式公演。演出一年四季不断,每年3月至第二年1月,每晚8点至9:40演出。气势磅礴的山水实景舞台、唯美绚丽的灯光特效、动人心魄的音乐、美轮美奂的舞蹈,配合扣人心弦的剧情,让在场的国内外观众无不如痴如醉。

以上三部作品都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提升了国内旅游的文化含量,极大地增加了演出当地的旅游收入,同时也为当地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例如:《印象·丽江》共有500名演员参加演出,每个演员每月的工资在3000元以上。这些曾经外出打工的,来自丽江当地的纳西族、藏族、白族等10个少数民族的年轻人,纷纷从外地回到本地演出,解决了当地的一些就业问题。

二、成功源于用创意理念进行文艺作品产业化运作

分析以上三个文化演艺市场上的成功案例,不难发现它们有一个共性,即用全新的创意理念进行文艺作品产业运作,创意是其成功的起点,创新是其发展的源泉。这三部作品的主创人员运用全新的创意理念贯穿整个节目的策划、制作、演出,在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实现了全面创新和重大突破。传统演出是在剧院有限的空间里进行,而这三部作品的演出则以自然造化为实景舞台。传统的舞台演出,是人的创作,而这三部山水实景演出是人与大自然的共同创造的杰作。

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把广西举世闻名的两个旅游文化资源——桂林山水和“刘三姐”的传说进行巧妙的嫁接和有机的融合,以《印象·刘三姐》为总题,在红色、白色、银色、黄色四个“主题色彩的系列”里,把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融入山水,还原于自然,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被称为“与上帝合作之杰作”。

《印象·刘三姐》突破了传统演出受剧院有限空间的限制,以大自然造化为超级实景舞台。在方圆两公里的阳朔风光美丽的漓江水域上以12座著名山峰为背景,广袤无际的天穹,构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放眼望去,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化为中心的舞台,给人宽广的视野和超人的感受,让观众完全沉醉在美丽的阳朔风光里。这场演出是人与大自然共同创造的杰作。山峰的隐现、水波的倒影、烟雨的点染、竹林的风动、月光的披洒随时都会加入演出,成为最巧夺天工的美妙插曲。演出利用了晴、烟、雨、雾、春、夏、秋、冬不同的自然气候,为这部作品增添神奇魅力,使每场演出的效果都呈现出新意,意味无穷。

由于是山水实景演出,支撑这个超级实景舞台的最直观的是灯光。《印象·刘三姐》同样体现了一种淋漓尽致的豪华气派,利用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自古以来,桂林山水头一回让人领略到华灯之下的优美、柔和、娇美、艳美和神秘的美。《印象·刘三姐》很大程度上说是一次真正豪华的灯会,构建了一个空前壮观的舞台灯光艺术圣堂,从一个新的角度升华了桂林山水。

刘三姐歌圩坐落在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与闻名遐迩的书童山隔水相望。歌圩几乎全部被绿色覆盖,种植有茶树、风尾竹、草皮等,绿化率达到90%以上。其中灯光、音响系统均采用隐蔽式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水上舞台全部采用竹排而建,不演出时可以全部拆散、隐蔽,对漓江水体及河床不造成影响。100多亩建设用地上,鼓楼、风雨桥及贵宾观众等建筑散发出浓郁的民族特色,整个工程不用一颗铁钉,令人叹为观止。观众席由绿色梯田造型构成,180度全景视觉,可观赏江上两公里范围的景物及演出,同时也考虑到了泻洪的安全。共设座位2200个,其中普通座位2000个,贵宾座180个,总统席20个。演员阵营强大,由600多名经过特殊训练的演员组成;演出服装多姿多彩,根据不同的场景选用了壮族、瑶族、苗族等不同的少数民族服装。

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在演出内容上独树一帜,选取了荡涤灵魂独特角度。第一部分“雪山篇”是与山的对话,表现的是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丽江,体验生命与自然的紧密关系;第二部分通过人们攀登玉龙雪山,游历丽江古城,从而与生活对话;第三部分“古城篇”将是与祖先的对话,在对话中发现古往今来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始终存在一个神圣的王国。作品以讲故事为主,同时融入大量的纳西族和摩梭人等的民族元素,而且服装和音乐都以民族为主。观众可以了解和欣赏到丽江丰富迷人的民俗风情,例如纳西古乐。纳西古乐以其独特的师徒传承方式流传至今,是民族文化保存和交流的历史见证,是我国古代音乐的宝贵遗产,为丽江古城增色不少。

《印象·丽江》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实景演出剧场——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的甘海子蓝月谷剧场演出,演出场地玉龙雪山是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险、奇、美、秀著称于世,气势磅礴、玲珑秀丽。随着时令和阴晴的变化,有时云蒸霞蔚、玉龙时隐时现;有时碧空如水,群峰晶莹耀眼;有时云带束腰,云中雪峰皎洁;有时霞光辉映,雪峰如披红纱,娇艳无比。《印象·丽江》利用玉龙雪山的天然优势,表现了雪的四季变幻,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作品的演出时间选择在白天。在夜晚的灯光下演出,可以掩饰、隐藏并突出一些东西,而在白天演出则完全无法使用这些艺术手段。《印象·丽江》的演出克服了白天演出的诸多弊端,在经过近百次的修改之后,终于将白天演出的劣势转为优势,让每一个身临其境的观众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粗犷、自然的气息,体验到从未体验过的情感。

《印象·丽江》演员阵容庞大,500多个皮肤黝黑的非专业演员来自云南16个乡下村庄,来自10个少数民族,全部本色演出,用原生的动作、质朴的歌声、滚烫的汗水,与天地共舞,与自然同声。人与自然交相辉映,营造出奇妙的演出效果,深深地感染着现场观众。

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选址在天门山风景区山门口内至天门山顶的整条峡谷,峡谷全长约5公里,海拔高差达1100米。主舞台建于山门口内的峡谷下端,整条峡谷两侧的数十座奇峰峻岭以及凌空高悬的天门洞,均成为主舞台的纵深背景。主表演台与峡谷、奇峰、森林、溪流飞瀑融为一体,共同形成一个纵深数公里、横宽和高差均逾千米的超级大舞台。观众剧场及主舞台总占地面积19880平方米,其中全景舞台10000平方米,全部采用玻璃钢设计,通过灯光效果可通体透亮,营造出奇幻场景。整个表演区包括:中心舞台、左侧的人间世界、右侧的狐狸世界、左前歌队歌台、后演区梯田与木桥实景共五个演区。

中心舞台搭建在溪谷之上,倒卧的古树浮于涓涓溪流之上,与凸显的石床构成浑然天成的实景舞台。左侧人间世界,沿着山体搭建众多作为舞美造景的土家木屋,木屋为黑瓦雕花小窗、木栏护屋,一派纯朴气息,连片形成具有湘西特色的村寨。所有木屋均用特殊材料制成,晚上随着灯光也能任意变换色彩,异彩纷呈。右侧狐狸世界,在林木丛中搭建出奇石山岩,布入奇花异草,形成美妙奇幻的狐狸天然乐园。歌台凌空置于小山之上,100多名身着土家传统服饰佩戴银饰银铃的少女齐展歌喉,给人以无比曼妙的听觉享受。后演区的梯田、木桥营造出浓浓的田园景色,与村寨遥相呼应。整个舞台自然天成,仿佛千百年来就一直这么矗立在神奇的天门山脚下,讲述一个传奇的故事。

篇5

【关键词】 艺术市场 艺术管理 当代

随着我国在国际政治上地位的日益突出和经济上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艺术品市场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历程。全国各地的艺术品市场均迅猛发展,而作为地处中国西北的甘肃省,其艺术品市场却在以一种本土化的态势低调而缓慢的发展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应该依托“一带一路”构想和甘肃建设文化大省主题思路的崛起与拓展以及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的平台,使甘肃艺术品市场日益形成相应的渗透力和辐射力。结合本省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和不断积淀的人文认知,对当代艺术品的关注、品鉴以及收藏也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热情,也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探讨。

一、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发展真可谓是举步维艰,尤其是当代绘画作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可能是症结所在。

1、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发育尚不成熟

从美术家群体力量来看,甘肃省进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人数为12人,远超过上海等直辖市及其他东部省份,甚至远超过我们的邻居――文化大省陕西省。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的当代艺术品市场是否有同步的进展与提升?事实上,仅保利一家,在2011年的拍卖成交额就达到了121亿元,甚至与兰州紧邻的西安,单场文物艺术品的拍卖成交额也突破“亿元”。而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在甘肃省,多年来坚持做艺术品拍卖的仅有几家,其中,四方拍卖公司的单场拍卖成交额也不过千万元,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整体水准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差距非常明显,而且也与甘肃省文化艺术总体发展态势相去甚远。

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呢?资深收藏家刘建新先生认为,组织一场规范的艺术品拍卖会投入较大,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而属地性拍卖公司需要有经济实力,同时也需要市场环境和不断提升的文化环境。这可能是制约甘肃艺术品拍卖市场规模的主要原因。

2、总体文化影响力孱弱

实际上,发展的根本不是简单的一场拍卖会就可见一斑的,艺术品市场之所以进展缓慢甚至滞后,除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外,主要还是文化影响力不足。目前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并不缺精品,也不缺资金和信心。近几年,甘肃省总体文化层次提升还是有比较可喜的进展的,但总体文化影响力相对孱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

收藏家徐胜表示,现在社会整体比较浮躁,这种浮躁造成大家不关注艺术品内在的文化价值,更多在琢磨它到底值多少钱,“不挖掘实际的文化内涵就没有收藏的意义,卖文物艺术品跟卖白菜没区别,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各界重视。”

3、艺术品拍卖市场对当代书画名家的信息拓展和定价引导作用发挥有限

甘肃本土文化底蕴深厚,更不乏有实力和个性的当代书画名家,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本省书画名家的整体市场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应有的关注度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所需要做的不仅是要提升拍卖质量,更是要整合本省艺术家资源,通过积极的态度和途径开拓甘肃省整体的文化影响力。

二、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新常态

通过一段时期的研究,联系到甘肃本土近几年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关节点,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这样或许更有助于我们横向与纵向的观察和探讨。

首先,国内总体艺术品市场出现新的审美要求。

对于艺术品市场的终端――投资者和收藏家来说,他们中的中坚力量正在把目光放到更多70后、80后中轻年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上,如2012年中国嘉德秋拍推出“油画雕塑”专场,青年艺术家作品占21席,成交15件,吴成伟作品《思念》以218.5万元位居本板块首位。北京华辰也专门设立“新视界――青年艺术家新锐作品专场”展出51件青年艺术家作品,成交26件,成交总额为222.76万元。

不难看出,一方面这些艺术家自身的本土化,使得他们的艺术表达带有极鲜明的本土DNA与地域特质;另一方面,这一阶段艺术家的作品基本都在本土市场流通,没有形成诸如前辈艺术家作品70%~80%集中于馆藏或者学术的局面,这样的艺术品存量与其后的持续创作,有助于当代艺术购藏者从整体上把控其作品的品质、层次与流向,其可行性也更有潜力。

2014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再次推出一系列来自尤伦斯夫妇私人珍藏的当代中国艺术品,涵盖著名艺术家如方力钧、曾梵志、张晓刚等的早期作品。此次上拍的37件拍品均是首现拍场,总估价为1亿1150万港元。尤伦斯方面也因此再三强调:其多次出售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实为收藏的调整,基金会在过去30年间一直专注于支持年轻艺术家。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负责人表示,尤伦斯现在是处于作品调整阶段,目前整个方向是以年轻艺术家为收藏重心。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最大藏家,尤伦斯夫妇的每一次出货都能引起国内艺术品市场庞大的连锁反应,而这次更是引来海啸般深层的审视和考量:抛售还是洗牌?笔者是认为,假如这些首次现身拍场的作品真的如业界所议论的,是尤伦斯夫妇作为“抛售”的筹码,那么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将面临大整合,新晋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关注点和投资或将决定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行情走势。

三、促进甘肃省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策略

1、当代重要的艺术家群体力量尚未充分发挥,其市场空间不容小觑

国画大师赵望云先生之子、陕西著名画家赵振陆对于甘肃的艺术品市场,曾有过很中肯的评价:甘肃的艺术品拍卖可以盯有名望的地方老书画家,也可以盯有个性的中青年书画家,因为他们的作品增值潜力不小。

2013年6月16日在宁卧庄宾馆举行的未来四方集团兰州第32期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就已隆重推出了“杜元、魏翰邦、郑虎林三人书画”及“李伟、张兴国、王万成三人书画”两个当代书画作品专场,受到现场300多收藏人士热情追捧,所有作品悉数成交,总成交额近150万元。不难看出,这是很重要的尝试和探讨,也为当代陇上书画力作的市场推广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以打造“敦煌画派”为基点,推进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拓展

众所周知,为助推“一带一路”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甘肃省正在依托敦煌莫高窟美术遗存等丰富的资源,全力打造“敦煌画派”。“敦煌画派”的主体定位也正是以敦煌壁画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表现敦煌历史、敦煌壁画内容及现实生活的,具有甘肃地域特点的美术群体。随着打造“敦煌画派”工作的深入,一批甘肃省优秀中青年画家的潜力将会不断凸显,其作品在甘肃省艺术品市场的需求量也将水涨船高。

未来四方集团艺术品部部长晋学英说,“敦煌画派”作品总体风格是厚重大气、华彩典雅,富有西部文化个性和视觉冲击力、感染力,具备这样风格的作品在全国艺术品市场一定能够占有重要一席。

3、建立“当代艺术家―经纪人―策展人―评论家―拍卖公司―收藏者”的艺术品市场有机生态链

作为艺术品市场运行的必然结果,艺术品价格将会集中体现这个市场中的参与者――艺术家、经纪人、策展人、评论家、投资者和收藏家以及拍卖行的所有行为和信息。如果能建立完善和有效运作的艺术品市场有机生态链,将会对本省艺术创作―艺术收藏―艺术推广,乃至文化强省产生无形的庞大推力。

现在的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目前我们艺术品市场高速发展,而相应的人才培养却没有跟上。从业人员更是缺乏系统化的知识储备和系统培训。

艺术品市场发展靠的是人才,其中包括了专业的拍卖、鉴定、艺术管理和咨询等诸多的相关领域。甘肃省文博单位、艺术院校等机构应该重视这样的问题和契机,加强艺术市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壮大储备力量。

其二,应普及本省整体艺术素养,提高投资者和收藏者的文化艺术知识储备,正确引导其科学、理性地进行艺术品的投资,有益于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近些年以来,甘肃省先后建立了各类综合性或专门性的艺术场馆,甚至还不断涌现民办美术馆、博物馆,甘肃省的文化艺术事业得以持续稳步的提升,也对甘肃省深层的艺术培养产生了强大的推力。基本艺术常识的普及已难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艺术需求,我们需要建立本省艺术品市场的学术支持体系,在学术探讨与艺术市场之间建立互动关系,为艺术市场建立价值评价体系,同时也为收藏家和投资者的审美趣味与收藏方向提供强有力的学术引导,促使学术价值与市场价值逐渐合一的趋势。

4、制订艺术品市场准入标准,加强行业自律

目前,甘肃省艺术品经营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有的企业因为前几年艺术品市场的火爆而盲目上马,规模小、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更是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甘肃省必须提高艺术品市场的准入门槛。首先,制定行业资格标准,对申请的企业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其次,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整个行业在协会的领导下,制定行为准则,对各企业经营进行监督,加强行业自律,营造一个规范、有序的艺术市场经营环境。

当代艺术品市场是一个高层次、高要求的市场,其间的艺术创作领域、艺术流通领域、艺术消费领域、艺术市场环境四部分密切相连。甘肃的当代艺术品市场正处于发展的攻坚阶段,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参与各方对市场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对现存于甘肃本省当代艺术品市场各环节中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案,其中的关键在于:引导甘肃省艺术创作者们在艺术市场化环境中建立健康良好的创作心态;帮助甘肃省现有的艺术中介认清市场发展趋势并加快实现自身完善;改善甘肃省艺术市场文化提升大环境,以求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各环节的运行更加顺畅。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教学实践;应用研究;项目导入式教学法随着社会发展,艺术总是随着社会变迁而满足不断出现的新的审美需求,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发展,不仅受到当代的社会思潮、艺术观念、审美情趣等影响,同时也受到高新技术、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渐演化和创新,形成具有价值性、功能性的艺术设计学科。《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作为艺术高校的学科基础课程,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引进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思想提供了更多新的思维,并且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开发提出了更为多样化的可能性,对于艺术高校来说是一种新型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尝试,让培养更多的高校人才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推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1目前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在中国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基础教学不仅强调多种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性学习,也开始注重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渗透,中国的设计教育大多重理论轻实践、重艺术轻技术,课程设置基本上游离于经济和市场之外,虽然我国目前有许多艺术院校都是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来开设,但课程内容多停留在表面的装潢和美化阶段,教学脱离于市场,缺乏对传统文化应用实践技能,忽视了要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形式,导致课程缺乏科学性、实践性及合理性,从而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较窄,专业素质不高,不能全面而有效地服务于企业。而在国外,类似于传统文化课程却趋向与当今现代设计应用相结合,面向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强调理论结合实际,重视课程设置和实践技能训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生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培养,重视程度较高,这些都给我们在课程教学改革上新的启示。

2“项目导入式”植入传统装饰艺术课程的优势

从课程改革的意义来看,教育的目的不在“教”,而在“学”,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强调学生获取知识、训练能力的研究性角度和方式,立足于激发和引导学生有效地自主实践学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有深入地了解和直观具体的感受,将实践基地的项目课题分阶段性导入并加以训练,通过实际教学方法策略,其优势在于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认识加深理解,培养专业技能,增进对社会的了解,让学生进行亲自实践项目并操作,从项目课题中自我感知、领悟知识的衔接性,总结项目活动中的自我体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项目导入式”植入传统装饰艺术课程教学实践

立足于本院目前教学现状,依托建立武汉汉阳江欣苑“高龙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实践基地,利用实践基地的优势,探索出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合作模式,使课程设置与实践基地相结合,在教学方法改革思路上立足基地特色,以较高层次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课题教学中,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设计训练,做到高校的产学研一体化,促进与非遗文化产业基地合作模式,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效果。下面以“湖北黄梅挑花非遗文化品牌的宣传与推广设计”项目导入分析为例,从以下两个方面阐释教学方法的实践过程:

第一,突出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强调课堂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通过前期与实践基地进行嫁接,在课堂中导入“湖北黄梅挑花传统文化品牌VI设计”项目,从项目到推进过程中,积极辅助开发校外第二课堂,引入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联合教学,开展相关的非遗文化讲座和技艺讲解,学生对黄梅挑花的工艺针法产生了极大兴趣,通过技艺培训学习,将其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结合针法入手,对其公司品牌LOGO进行设计,以黄梅挑花“十字针法”特色为设计元素,以“石”为主题涵盖了中国印章与中国结的抽象形态元素加以变形,推导出最终设计方案。

第二,突出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强调继承传统和实用创新的并重原则,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相结合。在项目导入过程中,为解决黄梅挑花非遗文化品牌存在的产品开发单一性、技艺传承的艰难性、非遗文化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等问题,组织学生多次与文化传承人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加强其传统文化品牌在VI设计应用部分的实践创新,从传统的应用领域向现代产品的开发过度,将现代人们的生活观念与方式结合在一起,针对黄梅挑花设计中式风格餐桌的三件套产品的包装设计应用,包括中式桌布、杯垫及筷子包装等应用产品开发,对黄梅挑花艺术的实用领域带来有效地宣传与推广。参考文献:

[1] 李泽,赵凤娟.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基本轨迹及未来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0(03).

[2] 肖念.中国大学教学改革逻辑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07).

[3] 于杨.提升教育质量意识 构建现代大学治理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12(09).

篇7

1、__主题文化建设深化推进。围绕区委、区政府关于深化__主题文化建设的要求,积极策划并举办2015____文化周系列活动。一是紧扣时代主题。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__建设“港口经济圈”的大形势,举办2015____文化国际论坛,进一步深化____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开展__夏至音乐日、中东欧文化艺术交流展,成立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波兰驻华大使馆和匈牙利北京文化中心签订文化交流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同中东欧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二是注重与产业融合。依托市级平台,整合资源,成立“海上丝绸之路”创新设计产业联盟,邀请__院士进行主旨演讲,海上丝绸之路创新设计产业联盟和海上丝路指数研究中心落户我区,促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结合。举办进口商品展览会,达成交易额7.38亿元,__文化助推产业经济发展成效初显。三是突出积累与落地转化。在延续前两年相对固定板块基础上,积极创新活动内容和举办形式。举办2015中国(__)__文化周闭幕式暨“__杯”__市文化创新空间“双十佳”评选颁奖典礼,开展4项课题研究,举办__文化市集·“好戏在__”展演、“童心共绘__梦”儿童绘画大赛、__市文化创新空间“双十佳”评选等活动30余场,惠及群众6万余人次。依托__日报、中国__网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进一步宣传推广__文化,提升__文化影响力和参与度。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是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开展一体化公共图书馆市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申报工作,制定总分馆、电子阅览室服务规范,完成项目任务书编制工作,该项目被列入2015年第一批市级标准化重点项目。完善一体化公共图书馆网络,新建“一卡通”分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各1家。启动绘本图书馆分馆建设,为少儿提供体验阅读、交流分享阅读平台。社区居民记忆库工程建设项目基本完成数据库网站基础框架。举办第七届“书香__”读书节、第十一届未成年人读书节,依托“红领巾”阅读天使等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系列活动120余场,进一步营造全民阅读氛围。二是公共文化阵地不断提升。完善文化馆新馆功能设计,文化馆新馆目前主体结构结顶。推进区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区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文化馆创建国家一级馆,完成创建自查自评和市级评估迎检工作。完成区图书馆馆舍功能调整,进一步优化服务空间。依托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建成13个公益电影放映基地,定期开展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建立“阿拉文化空间”公共文化网络服务平台,吸纳2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与,推送活动1100余场,受惠9000余人次。三是公共文化惠民力度加强。成功举办第五届阿拉__摄影节,开展大型摄影作品展等7项系列活动,展出摄影作品近2000幅,参与人数达3万余人。开展“快乐·365”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1100余场,举办世纪东方杯“民星擂台”展演活动5场,有效为各大广场“汇人气、聚商气”。依托各街道基层艺术培训基地,开展企退人员艺术培训班等免费开放活动130余场。区民星艺术团完成新团员招募,举办群众文化团队培训班。四是公共文化品牌深入培育。完成__文化广场政府项目采购资金723.34万元。深入开展“百场文化进东部”活动78场,提高__文化广场人气,该活动入围2015__月光经济活动品牌之一。联合__文化广场艺培中心打造__文化广场艺术团,公开招募团员74名,艺术团成员在2015“新松计划”浙江省青年演奏员大赛决赛中获民族乐器B组二等奖,是该奖项全市唯一获奖选手。

3、文艺精品创作工作深入开展。加大文艺精品创作打磨力度,以__“__文化”、“社区文化”、“先进典型”等资源为素材,长篇小说《__》初稿创作完成,报告文学《小巷总理—__和她的社区》完成人物采访,戏曲剧本《中国船娘》正在加紧创作,歌曲《故乡的桥》参加浙江省新人新作演唱演奏大赛,4件作品被列入市级文化精品工程点项目。召开文艺精品领导小组会议,确定区重点文艺创作立项作品21件。修改、提炼、打磨一批文艺精品,群舞《暖流》进入排练、提高阶段,组织甬剧小戏《社区大忙人》、《严一刀收徒》参加各级加工会。散文集《__文脉》出版发行,歌曲《小巷总理》、《幸福在这里》2件音乐作品获市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奖,甬剧《最美阿姨》在__文化广场展演2场。

4、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一是文化产业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优化文化产业考核体系,增加“新增区星级骨干文化

企业数”等考核指标,加大对文化产业招商指标的权重。开展2014年文化产业政策调整和申报兑现工作,完成相关政策清理报告,全区24家企业共获文化产业政策补助资金349.16万元,比上年度增加了11.3%。修订、完善2015年文化产业政策。组织申报各级文化产业项目,__文化广场、浙江吉博教育通过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初审,我区11家企业申报__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其中10家企业申报补助,1家企业申报贴息。二是文化产业不断加强。开展规(限)上文化企业排摸入库工作,完成16家企业主营修改。开展主营调整工作,新增规(限)上文化企业23家,占全市的55%。建立区文化企业情况报送制度,完成2014年文化产业统计分析报告。完善__文化广场专项统计制度,上半年,__文化广场10家主要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0659万元,同比增长85%,纳税1642万元,同比增长2399.6%,其中3家企业进入六大经济税收前20。上半年,和丰创意广场入驻企业190家,其中集聚的设计创意机构及配套机构118家。三是文化产业招商有力推进。对文化产业招商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建立文化产业招商情况季度报送制度,上半年,全区共引进文化企业158家,其中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13家。走访联系天伦时代广场、__报业传媒大厦等项目,确定一批文化产业重点招商(建设)项目。组织创意三厂等4个项目赴上海“__周”招商,__集盒复合型跨界产业园在推介会上签约。四是文化企业服务有效开展。做好国家文化产业项目申报工作,发动__文化广场、浙江吉博教育2家企业开展专项资金申报。组织纸器时代等3家企业参加义乌文交会、深圳文博会。做好定向扶持文化小微企业征集工作,发动6家企业上报。探讨创意三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案,目前共入驻文化企业25家,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5、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示范区试点创建稳步推进。一是完善文化市场分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常态化管理机制,首创文化经营场所平安“星级”评定管理和网吧计分制管理,文化市场分级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二是创新文化市场监管手段。建成文化市场视频实时监控平台,实现对辖区网吧、演出场所实时监控。开展校园周边文化市场整治等专项行动,首次收缴2个大功率非法无线电台,查获一起我区迄今最大非法制售盗版出版物窝点,收缴盗版教辅2.2万余册。三是加强文化市场审批规范化建设。推进文化经营事项联审联批工作,完善标准化工作流程,办结联合审批事项4件。重新梳理行政审批权限,窗口事项办结率达到95%以上,审批效率进一步提升。四是提升文化行业发展水平。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建设,成立行业工会。引导传统网吧与咖啡、商务、休闲等业态结合,辖区30家网吧实现升级转型。

6、文物与非遗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完善宁静居宅院建设甬剧博物馆项目维修方案设计。引入社会力量投资,在钱肃乐故居建成甬之美艺术馆,打造廉政文化阵地“正气堂”,举办开业首展“海上寻花”何水法中国画精品展。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系统外单位藏品采集登录工作。开展文物巡查213人次,确保辖区文物建筑安全。开展百名机关干部“走进非遗”活动,组织机关干部参观甬剧微型博物馆,更好的发挥甬剧非遗文化的魅力。

7、“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编制有序推进。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谋划,根据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全面开展__区“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走访调研上海黄浦区、杭州余杭区、苏州姑苏区等地区,组织浙大__理工学院有关专家召开研讨会,目前,形成“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初稿。

深入贯彻区委八届九次全会报告精神,围绕“两强两品”战略要求,深化打造都市文化特色区,推进“深化改革推进年”活动。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抓公共文化项目建设。推进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做好图书馆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评估工作,优化图书馆网点布局和功能布局,新建2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启动社区居民记忆库工程。推进“阿拉文化空间”公共文化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微信公众平台二期开发,针对全区街道社区开展送活动、送场地等基层文化服务。二是抓文化阵地改造提升。完善文化馆新馆内部功能设计,推进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创建3家街道分馆。拓展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争创国家一级文化馆。策划成立都市音乐联盟,为本地音乐创作人才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培育__文化广场“高雅文化”、世纪东方广场“商贸文化”、__书城“书香文化”3大“文化夜市”,打造东外滩城市主题文化公园,助推月光经济发展。三是抓文化活动品牌深化。积极推动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标志碑揭碑仪式工作。深入开展“百场文化进东部”活动,依托“快乐·365”文化惠民行动等平台,开展“民星擂台”展演9场,充分展示基层文艺团队风采。举办第十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展现文化建设成果。

2、文艺精品提炼加紧打磨提炼。加强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的跟踪、督促工作,加快长篇小说《__》、报告文学《小巷总理—__和她的社区》、戏曲剧本《中国船娘》等作品创作进度,推进《__文艺·作家文丛》作品集的编辑、出版工作。打磨、提炼歌曲《故乡的桥》、甬剧《社区大忙人》等作品,分别冲刺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复赛和第十四届浙江省音乐新作演唱演奏大赛。

3、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一是强化文化产业统计分析。研究、落实文化产业统计任务,做大文化企业法人单位名录库。深入挖潜,在信息服务,建筑装潢设计等行业中,继续开展主营调整工作,做大规(限)上文化企业量。开展文化产业季度统计分析,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二是强化文化产业招商。加强同区经信局、各街道的联动,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力量,组织到北京、杭州等地开展文化产业专场招商活动。动态掌握和丰创意广场、__文化广场招商信息,主动对接传媒大厦建设情况,积极推进天伦广场文化产业特色楼宇建设,推进创意三厂文化产业集聚,服务集合产业园等项目尽快落地,今年引进文化企业300家。三是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培育。深入实施“文汇人才”计划,举办第二期全区文化创意专题培训班。加强与文化企业与高校、人力资源服务中介机构供合作,探索建立合作办班、定向委培等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四是强化文化产业服务。开展“进千企、破难题、促发展”活动,定期走访重点园区、项目和企业,

加强各级文化产业年度政策及项目申报指导工作。设立文化产业风险资金,创新文化金融产品,破解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题。发挥文化产业促进会作用,组织园区、企业参加各项重点展会,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力。4、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示范区试点创建工作。一是抓规范。实施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动态执法能力。加强行政审批制度规范化建设,完善文化事项联审联批工作机制,做好权力清单比对规范工作。积极复评区级“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服务窗口)”示范单位。二是抓安全。提高文化市场管理科学化水平,发挥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加强落实全国文明城市指数测评等重点工作,扎实开展文化市场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维护辖区文化市场安全稳定发展。三是抓长效。完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推进星级“平安文化经营场所”创建,推进网吧计分制管理,加强街道文化执法中队建设,扩充社区义务监督员队伍,加快形成区、街道、社区“三位一体”社会监管体系。四是抓提升。积极引导传统文化经营网吧转型升级,推进文化市场免费开放活动,引导辖区更多文化经营场所参与到文化惠民当中。

篇8

一、以学习贯彻“十”精神统领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我局把学习贯彻十精神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结合起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依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思路,以全县基层公共文化为重点,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推动文化建设、文化服务、文化惠民向乡镇和农村倾斜、向群众倾斜,不断提升全县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加大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力度,加强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推出一批深受苗乡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扎实推进我县文广新工作全面发展。

二、公益文化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1、加大文化惠民工作力度,全面推进“两馆一站”的免费开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一是努力提高图书馆的硬件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顺利实现全国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改善电子阅览室设施,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全面开放图书馆外借窗口,免费开放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和成人阅览室,开展图书服务周、宣传月活动,组织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向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苗族自治县图书馆网站正在筹建中,网站整体为标题型框架,设有:苗族自治县图书馆概况、农家书屋、文化共享、数字读物、视频点播、活动展览、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文广新局九个导航栏目。首页采用最尖端的网页动画制作软件FLASH及FIREWORKS。二是依托文化馆资源,免费开放舞蹈室、美术室、摄影室、音乐声乐室、老年活动室。三是各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基本完成,检查验收工作稳步开展,积极与对口部门衔接,落实免费开放的设施设备和资金。

2、积极开展为民办实事项目工作,确保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工程落实到实处。今年我局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一共为两项,即:覆盖户数13461户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90个“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工程,截止到5月底,已累计完成“村村通”安装4194户,完成全年任务的31%。预计到6月底能完成全年任务的50%以上。90个“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任务已分解到各农家书屋,只要上级配置的出版物一到位,马上就能补充更新到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场次全年任务3117场,3月至5月23日止完成放映场次602场,完成全年任务的19%。争取在6月底完成总任务的50%。确保全年放映任务的足额完成。

3、立足本土,结合实际,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办大文化格局。坚持“专兼结合”,加强对业余文化队伍和骨干的培养,通过发展壮大业余文化队伍,带动和影响更多群众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建立分级培训机制,县里培训乡镇文化骨干,乡镇培训村文化专干,通过乡、村广泛开展文艺汇演和培训,创作出一大批高质量的节目选送县进行全县性的比赛,再从获奖的节目中挑选优秀节目送到市参加比赛。形成村、乡、县三级联动的架势,拉动全县百花齐放的群众文化生活。文化馆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联合县老年大学联合举办声乐培训班2期。协同乡镇综合文化站组织开展了各门类的艺术培训班6期,为我县农村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艺骨干。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为我县培养了各类文化艺术人才,为繁荣群众文化储备后备力量,收到了良好效果。

4、以非遗文化为重点,扎实推进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加强宣传引导,4月至5月份深入开展我县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自查工作,完善我县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吊龙”的各项保护措施,建立非遗展览示范窗口。准备迎接省、市非遗中心的审核。与此同时积极向相关部门为省级项目争取保护资金,积极筹备“杨家将故事”、“油茶习俗”国家级项目和市级项目“庆鼓堂”、“苗绣”的申报工作。

5、文物普查、保护、修缮工作不断加强,苗文的保护工作有新进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要求,在我县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国有单位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现已完成我县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准备工作。按照市人民政府要求,完成我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基础信息进行收集任务。为进一步落实省市文物局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巡查的精神,切实抓好文物保护工作,落实安全责任制,文物局筹集2万元专项经费,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圣庙水电线路全面进行改造,消除了安全隐患。大力加强考古发掘工作,对古苗文摩崖石刻群进行更深层次的调研,多次实地考察,与文保小组成员及当地村民座谈,确定保护条列,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与省文物局衔接,为下半年省文物考古所进驻古苗文遗址考古发掘打好基础。

三、社会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以“欢乐潇湘,魅力”为主题,积极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和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1、广场文化活动经久不息,民间文艺团体发展欣欣向荣。以儒林广场为中心的广场文化活动,夜夜有内容,周周有主题,“魅力,欢乐苗乡”主题活动不断。“福龙名都杯”歌手大赛的成功举办,扩大了影响,发现了人才,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积极筹备“欢乐潇湘”和“两节”等群众文化活动,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3月26日市“欢乐潇湘”活动动员会后,我县主要领导十分重视,召开了县委常委会专门研究部署,县人民政府安排专项经费20万元,我县以“欢乐潇湘,魅力”为主题,以服务社会,引导风尚为宗旨,结合“两节”的举办,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白毛坪、茅坪等乡镇先后举办了文艺汇演和广场舞选拔赛,我县从社会各界选调优秀文艺人才组建演出队伍,现已紧锣密鼓地进入文艺创作和节目排练阶段。届时将为我县承办“第二届中国大桂林旅游湘桂原生态风情节暨第十六届山歌节”。奉献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大餐。

四、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1、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完成年度审核工作。文化体制改革后,为规范文化市场管理,促进广大文化经营单位守法经营,我局依法对全县各类文化经营单位2012年全年的经营活动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审查,对年度审查合格的67家经营单位,建立了管理台帐,并将经营单位基本信息录入全国文化市场基础信息系统,为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打下了基础。

2、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严查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保护知识产权。在3月份,制定了我县扫黄打非专项行动方案,从2013年3月至10月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查堵政治性有害出版物等专项行动。对各种非法出版物露头便打,杜绝传播。3月上旬我局联合教育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对全县51所学校进行了春季中小学教材发行专项整治行动,规范了中小学教材发行渠道和途径。4月份与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学校周边秩序整治。为保护知识产权,根据国务院、省、市使用软件正版化工作要求,于5月3日至14日对全县64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了软件正版化自查整改工作,全面了解全县1275台办公用计算机的软件安装和使用状况,为全面推行软件正版化奠定了基础。

五、存在的不足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因为旧城改造,原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局、文化馆大楼被拆除,文广新局机关一直在外租用简陋的场地办公,办公设施落后。文化馆租用白云洞的场地进行办公和实施免费开放,无符合现代演出各专业需要的设备。图书馆是馆舍陈旧,设备跟不上发展需要,藏书更新太少。文物局办公场地狭小,馆藏文物的库房简陋,“文保”安全设施设备不齐全。

2、局机关人员配置不到位,无法确保工作正常运转。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后,在原文化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的基础上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内设五个股室,核定人员编制10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员一直未能到位,现局机关仅有局长1人,副局长2人,工会主席1人,从二级机构及乡镇文化站借调4人(其中有两人已借调6年)。而文广新局的行政事务又相当广泛,责任重大,因人手少,造成工作被动。

3、文化队伍参差不齐,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县文化队伍主要存在“年龄偏大、专业人才缺、离退休人员多”等现象。整个文化系统基本是“60后为主,70后补充,80后少数”。专业人才缺乏,急需人才难以引进,文化工作效果不佳。去年文化体制改革,原电影公司、广电31名离退休人员分流至文广新系统,导致文广新系统离退休人员增至66人,是在岗人员的1.5倍,负担沉重。

4、财力的支持力度还须增强。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建设总投入有限,全县民族文化事业经费的“蛋糕”太小,分配不均衡。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经费,安排不足,难以发挥作用。二是干部职工工资待遇与我县同等事业单位还存在差距。三是业务经费投入有限,要求县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

5、文化体制不顺,管理乏力。文化体制改革后,打破了原来的工作运行模式,文广新局与电视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之间的工作关系紧张,三者之间缺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有时还需县政府出面协调才能解决问题,文广新局无法行使“三定”方案所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行政范围。同时乡镇文化站“四权”下放后,削弱了文化行政部门的垂直管理作用,对基层文化工作推进乏力,大部分乡镇文化专干的主要工作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乡镇计生、国土、综治等方面工作去了,造成基层文化管理不到位。

六、下半年工作要点

1继续抓好群众文化生活,搞好社区和机关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参加“欢乐潇湘”、“全省广场舞大赛”活动,协助县政府办好“第二届中国大桂林旅游湘桂原生态风情节暨第十六届山歌节”。

2、全力做好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和培训工作,建成苗族自治县图书馆网站并投入使用,完成送戏下乡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

3、举办全县文化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法制培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确保文化市场稳定繁荣。

4、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实施,在10月底前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任务。

篇9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共享性开发;协同发展

2013年9月、10月,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从国家层面看,该战略的实施旨在利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特质,重新打造中国与古丝绸之路和古代海上贸易路线国家的合作关系,与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民心相通、文化建设是该战略的题中之意。它不仅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新的平台,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是资源开发提供了新机遇。

一、“一带一路”战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一)非遗资源开发与非遗传承保护不冲突

非遗资源开发与非遗传承保护这两个问题并不存在本质冲突。就前者而言,主要指的是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的商业开发。虽然资源开发的方式在当下有很多问题,尤其是学界所担忧的“产业化”问题,但是从商业开发的路径看,与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方式之间是不矛盾的。

“生产性保护”是我国自加入教科文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并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至今,结合中国实践经验,提出的一种新的保护手段。2012年2月,中国文化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专门界定:“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简而言之,其逻辑起点就是通过非遗项目的手工产品和手工产品市场的开发,利用经济效益的获取来可持续地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然而,由于现实开发中大量出现的去手工化、机器化生产现象,学界对于非遗资源的开发、非遗产业开发一直存有比较大的异议。这事实上不是非遗资源开发的内在问题,而是全社会对非遗资源开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律问题,需要由政府主导予以监督和管控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这些负面问题的存在,而本质上否定非遗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延续,重在传承,也重在发展。唯有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知与更深层次的社会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

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迫切需要融入社会生活,需要广泛的社会消费,唯有如此才能催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传承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一带一路”为非遗资源开发、走出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一带一路”的战略合作框架看,它贯穿了亚、欧、非大陆,连接了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沿线有65个国家,人口总数达44亿,占全球总人口比重的六成之多。尽管各个国家之间在种族、民族、宗教、社会制度以及生活方式上存在各种差异,但是古丝绸之路悠久的贸易历史,也说明这些地区之间有着心灵相通的文化基础。从非遗资源开发、非遗产品走出去来看,这些沿线国家在消费中国非遗文化上不仅有历史基础,更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而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能够开拓并抓住这些市场机遇。

(三)非遗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实现民心相通的战略目标

自2013年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来,文化建设一直是该战略重要的题中之意。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就明确提出,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作为主要发展内容,其中,民心相通成为该战略实施的文化目标。因此,如何推动沿线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对话,在尊重客观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增加文化间的相互认知与彼此认同,则成为我国丝绸之路沿线省份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战略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多样性的活态表征,有利于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文明对话与相互认同。从文化间关系看,文明或文化的冲突在今仍真实存在。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对话,正是为了达成多元文化主体对彼此文化的认知、尊重乃至理解,增进文化间共同情感的交流和确认。世界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不同民族、种族、族群的文化传统的延续,在其意义结构中事实上是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的。一方面,共同的文化源头或亲近的文化血缘为不同地区的文化对话提供了交流的历史基础。我们在追溯一种文化或文明的源头或流变脉络时,总会发现这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没有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对的独立;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对于生命、爱情、自由、正义等价值的共同体认,是不同地区人们能够跨越民族、种族、国籍、语言进行交流并相互认同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承载了这些普遍情感的重要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不同地区文化交流或交融的产物。丝绸之路沿线省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很多文化的形成、演变都受到古丝绸之路经济贸易往来的影响,或者是经由外国传入,或者在中外互通的基础上受他国文化影响从而流变演化。可以说,这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地丰富了古丝绸之路文化的内涵。因此,要推进民心相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所以,“一带一路”战略的启动,事实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助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实质上就是要在新的文明周期开始的时候,与各国人民共同开启新的文明之窗。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非遗资源共享性开发的对策路径

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如何积极利用其战略机制,针对性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则是本文思考的主要方面。具体涉及如下几个问题:

(一)在国际开放视野下,科学规划制定非遗资源共享开发的协同机制

丝绸之路连接着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国家),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的广阔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提出,事实上正在重塑国内沿线区域的社会地理空间关系,重塑区域之间的空间文化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文化资源,就是被重塑的空间文化关系的重要方面。沿线省份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产业培育以及非遗产品走出去等方面做好区域协同的一体化规划。

而就协同一体的规划制定看,首先要考虑资源禀赋问题。既要立足经济带整体性资源优势做好战略的系统定位,还要兼顾各区域的比较资源优势,做好战略的空间布局。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和广西。这些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仅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情况,就有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以及“麦西热普”,青海的热贡艺术,甘肃的“花儿”、皮影戏。而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前三批)的数量和资源类型来看,这些地区的非遗资源主要集中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以及民俗方面,其中,尤属传统手工艺和民间美术资源的数量甚为丰富。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现实困境,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仍需以保护为主,因此,从文化走出去,尤其是依托“一带一路”经贸平台走出去的路径看,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的资源开发是比较契合的。当然,就各省份自身的战略开发选择看,还需要再分析具体名录项目的传承基础与资源开发的可行性条件,从而确定其开发重点。

除了现存资源禀赋,各省份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历史互动方式,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沿线省份在地理、社会、经济环境上的差异客观影响了历史上贸易路线、贸易方式、贸易内容的差异。相应地,文化往来互通的方式、内涵以及层次也有差别。今天,重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就不得不搞清楚古丝绸之路的跳动脉搏,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明晰沿线省份的战略分工,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这就要求沿线省份积极做好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挖掘和研究工作。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历史脉络,理清该地区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确定与新丝绸之路的契合方式。

在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历史互动因素基础上,协同发展的对话机制更是不可或缺。没有出于顶层设计的协同机制,或者说没有实质性发挥作用的协同机构、协同制度,没有跨行政区域的对话、合作乃至监督评估平台,不利于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整体规模经济,容易导致资源的重复开发、同质化资源开发的恶性竞争等一系列后果。沿线省份的政府机构应加强这方面的对话,切实推动有关非遗协同开发与走出去管理机构、制度的建设工作。

(二)在政府积极主导下,科学搭建多层次、高质量的非遗产品国际贸易平台

在“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下,推动非遗资源开发并以此促进非遗文化走出去,需要特定的贸易渠道。作为经贸战略,“一带一路”在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上进行了大量投入,这也为非遗产品走出去提供了客观有利的条件。然而,不同于工业、生活消费品,非遗产品不是大宗消费必需品,沿线国家的市场有待深入挖掘,国际化的产品展示和贸易平台是必需的。艺术节、文博会、项目推进会等平台的建设应当成为战略重点。

目前,我们已有一个综合性主题的国家级平台,即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这是由我国政府批准,由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旅游局、中国贸促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面向沿线国家的国际流合作平台。2016年9月20日举办了首届“文博会”,从参与国家和代表团的数量看,规模非常大,文化和经济效应后期会逐渐显现出来。

除搭建综合性国家级文博会平台,主题类文博会、艺术节平台的建设则具有积极的补充作用。沿线省份不要在综合性平台建设上同质化竞争,而要结合区域资源优势,积极搭建特色文博交易平台,努力做好品牌建设,为当地特色非遗产品的走出去发挥实质性引导作用。

(三)在社会协调基础上,着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开发中社会参与的主体性和广泛性

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地区间民心相通、文化交流,其参与主体不仅包括政府、企业,还要积极调动社会公众、基层的文化参与。就这些区域而言,多数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主要在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地区传承,非遗资源的商业或者产业开发对于当地民众而言,不仅是其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更是增加自身收入改善经济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出于保护地方文化生态、加强文化传承的考虑,要特别保障这些地区的社会参与权利并构建参与机制。

从目前看,一是要扶持、建立一定数量的民间手工艺专业村,将这些地方特有的文化资源、智力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积极有效地整合到非遗资源产业的开发建设中,引入到“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战略的实质性推进中。二是继续发展并优化“农户+协会+公司”的协作发展方式。一方面,强化协会在非遗保护与非遗资源市场开发关系协调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协会统筹个体农户、个体传承人集体参与地方非遗资源开发,从而加强实现整体规模经济效应。

(四)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上,牢固确立非遗资源开发的创新意识,不背离非遗传承保护基本原则,鼓励非遗产品走出去

非遗产品的开发需要创新意识。从我国古代文化艺术走出去,尤其是文化艺术商品的外销经验看,积极的文化创新、文化调适是其关键因素。既然要打开沿线国家的文化消费市场,就必须做好融入国外文化市场的准备,审美取向、价值偏好的调适,技艺的创新,包括产品质量的提升,这些都必不可少。换言之,既要保持有中国特色,也要一定程度上容易被外国消费者接受。这与非遗的传承保护是可以调和的。只有不内在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不背离该非遗项目传承流变的文化特质,不改变手工生产的基本手段和工艺流程,在产品开发的外观、样式上有充分的创新空间。

从我国古代年画产业繁荣期大量外销的情形看,其中就有丰富的年画题材革新,尤其是针对外销地区的审美趣味、世俗信仰等创作了丰富的专门满足当地热门需求的年画产品。同样地,从我古代瓷器的外销经验看,也是如此。我们不能狭隘地将非遗的传承保护理解为固守现状、一成不变。诸多非遗项目流传至今,正是在不断地创新与调适的节拍中保留其社会生命力。从这一点而言,积极抓住沿线国家的市场空间,绝不是用非遗去牟取所谓的经济利益,而是要依托新市场的打开,提高非遗文化的国际认知度和接受度,通过非遗产品的社会消费来提高其创新的生命力。这也正是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谈非遗资源开发、非遗产品走出去的主旨所在。

[参考文献]

1胡惠林.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

篇10

一、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办学思路和培养规格

开办舞蹈专业的高校为数众多,办学条件各不相同。民族地区高校在确定各自办学整体思路时,一定要根据实际确定适合自己的办学思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突出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强调与产业经济的对接。要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特点、周边行业的发展动态等诸多因素。具体来说,就是要依托本地区民族文化,以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为目的,建立多元化的民族舞蹈教育体制,培养相应的技能型、应用型舞蹈人才。

民族地区高校开办舞蹈专业,其培养目标要和社会意义对应起来。闻一多先生指出,“群体生活的大和谐的意义,便是舞的社会功能的最高意义。” ①教育与社会的对接的具体体现就是要以用人单位的岗位设定为目标进行学生能力培养。其培养规格主要应该定位在能进行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表演的专业人才,能进行民族舞蹈编创的专业人才,能从事民族舞蹈艺术文化宣传与推广的专门人才,能从事民族舞蹈产业化管理的专门人才。

二、重视教学,抓紧学科建设

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各种完善的教学、科研管理机制、稳定健全的教师队伍、完备的硬件设施是其必备的条件,此外还需要引入信息化管理和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

(一)以民族文化为根本,进行办学思想建设

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育应该建立在对舞蹈艺术有比较全面、深刻的思想认识基础上。我们要树立文化本位的思想,这样才能进行具有美学高度的、时代责任感的教学研究。此外,还要着眼于区位,认识到舞蹈教育的市场应用性。在2009年6月召开的“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研究论坛”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苏自红认为,“民族特质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宗教……生态环境、人文风情等诸要素概括性的综合体现。具体反映在民间民俗的舞蹈,应该说是一个民族风格的问题。”②因为在民族民间舞蹈风格背后蕴藏的是民族文化,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典型特征,这种不可或缺的唯一性即为根本,所以民族地区高校舞蹈专业必须明确自己以文化为引领的学科专业发展思路。

(二)以质量为源头,进行制度建设

首先,应整合教学、科研、就业三个因素,形成有机、互动的运行机制。在此过程中,应使用逆向思维,以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终极质量目标,检测教学过程中的得失,通过教学改革研究寻求解决办法,实施于教学,提高办学质量。

其次,规范教学各环节,调整知识结构,从目前单纯向专业院校模仿的舞蹈艺术教育转向具有特色的舞蹈应用教育。教学的规范需要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是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育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还应将人才培养定位与就业方向对应,帮助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作为具有体验式特质的舞蹈专业教学,应加大学生在校期间实验、实训和实习的力度,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意识。实习时间可以提前,把最后一个学期最作为学生查漏补缺的后备时间。

再次,改革教学方法。主要是改变过去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在时间、空间和形式上进行拓展,完成教学设计,实行分组教学,项目训练。如《羌族民间舞蹈》的课程教学可根据舞蹈专业的教学特点,以小班制教学为宜,每班以18—25人为标准,由教师提出课题、组织学生集体田野采风,观摩民间艺人表演、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教师课堂辅导、学生完成作业、舞台实践等环节构成整个过程。

最后,建立必要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教学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最好是以物化成果的形式对毕业生的质量进行评价,例如,该专业学生毕业时应提交一个自编舞蹈作品、一份求职自荐书及一段模拟的求职面试录像。通过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检测,形成教学与就业对接的有效过渡。

(三)以实用为目的,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需适应整体办学多元化的特质,要立足校内,面向社会,要加强学校层面的统筹和资源整合,要注重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的层次构建。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种解决办法:一是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学科领军人才;二是以在职培训的形式培育校内专家;三是引进民间非遗文化传承人作为特色课教师;四是聘请业界专家为客座教授,以举办讲座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五是实行“青蓝工程”,建立传、帮、带的梯队建设长效机制。

篇11

根据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门所签署的《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未来三地将从五个方面推进演艺领域合作:

――共同打造一个采购平台。在京津冀三地分别主办的各类展演活动中,相互采购演艺剧目,积极吸纳另外两地优秀舞台艺术精品;实施公益演出项目相互采购计划,今年相互采购剧目将达10台以上。

――共同培育一个演艺品牌。京津冀轮流举办“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活动,集中展示三地优秀剧目,今年5月至6月,“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将率先在北京举行,将有10部作品与首都观众见面。

――共同创作一部艺术作品。京津冀文化部门将联手向国家艺术基金申请共同委约创作一部以长城为主题的交响音乐作品,尝试统筹三地资源、深化院团合作,共同打造品牌演出剧目。

――共同搭建一个资讯推广平台。建立京津冀演艺资讯统一平台,通过媒体宣传、演艺项目推介会等方式推广三地优秀剧目。三地定期举办推介会,将优秀剧目整体打包推出;另外两地在本地举办演出活动时,由本地提供一定免费的媒体宣传支持

――共同组建一个资源统筹平台。组建京津冀演艺联盟,实现京津冀演艺资源的统筹协调。建设京津冀演艺网络平台,实现剧本推介、演出营销、人才交流等线上线下双向资源统筹。

5月29日,经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由三地演艺机构联手的京津冀演艺联盟在北京鸟巢文化艺术中心正式成立。

京津冀演艺联盟将以剧场为基础,以剧院和剧团为主体,以演出机构为纽带,拓展全服务领域。并将加大对三地演艺资源的统筹力度,推动京津冀演艺市场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发展,塑造区域间良好发展的氛围和环境。

正如河北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桂岐所说,京津冀三地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有高度的文化认同,比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是深受三地观众喜爱的剧种。演艺联盟成立后,将促进学习交流,共享、引进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理念,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运营管理体制。三地优秀的艺术人才将打破地域界限,共同打造精品剧目,观众将看到三地优秀艺术家同台献艺。

当日,由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京津冀演艺项目交易会同时在鸟巢文化艺术中心举办,有200余家京津冀三地的优秀演艺机构、剧团参加展示交易,其中不仅有北京京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天津京剧院等老牌艺术团体,还有许多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的民营艺术团体。我省的省京剧艺术研究院、河北交响乐团、省河北梆子剧院、省话剧院以及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沧州等地的院团也都参加了交易会。各个院团推介的重点剧目集中展示,吸引了众多业界人士的目光。

此外,随着经典评剧《花为媒》在中国评剧大剧院的上演,由三地共同主办的京津冀精品剧展演正式拉开序幕。在接下来近半个月的时间里,着重展演经典传统剧目和近年来创作的优秀剧目,来自三地11家院团的11台精品剧目在中国评剧院、梅兰芳大剧院、长安大戏院和歌舞剧院上演,共计演出22场。随后,还在津、冀进行集中展演,共同培育区域性演出品牌。

据了解,一年多来,京津冀三地在推进文化协调发展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区域联动机制。去年4月9日,召开了京津冀三地加强文化协同发展座谈会,建立了三省市文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以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为先声,迅速开展交流演出活动。2014年4月,三地率先推出了“三地同唱盛世曲 携手共筑中国梦――2014年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北京站)”活动。活动首次将三地河北梆子优秀剧目作为整体打包推出,汇集了三地的四家河北梆子院团,其间还举办了学术研讨、展览等活动。11月,巡演活动走进河北石家庄,10场演出,场场爆满,共有近万名观众走进剧场。今年4月,在天津继续举办巡演活动。

三是深化合作,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2014年8月,在第五届中国天津滨海文化创意展交会上,京津冀三省市文化厅局举行了京津冀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签约仪式,重点加强三地在动漫游戏、文艺演出、艺术品交易领域的合作对接,加强文化产业资源互通,为产业主体牵线搭桥,推动形成区域统一文化市场。三省市文化部门组织文化企业举办了项目对接洽谈会,并精选了40余个有代表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了项目推介与合作洽谈。

四是推动形成非遗项目的共同保护机制,拓宽交流渠道。2015年6月,北京市文化局将联合天津、河北两地举办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暨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活动通过邀请三地有代表性的60个非遗项目、百余位传承人参加展览、展示和设计评比,集中展现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打造一批具有京津冀文化特色的非遗文化品牌。

2015年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主要活动

京津冀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廊坊举行

5月1日至4日,由廊坊市旅游局联合北京市西城区旅游委、天津市西青区旅游局等单位主办的2015京津冀旅游文化产业暨茶叶茶文化博览会在廊坊开发区举行。

此次博览会首次把旅游和茶文化进行融合,开设京津冀旅游展和茶文化旅游展两个展区,全面展示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成果。北京西城、天津西青、河北廊坊三地旅游部门及辖区内的50余家旅游企业参会。此外有200余家茶商参展,30余名紫砂制作大师现场展示制砂技艺。

“2015京津冀游客河北名镇名村首游式”举办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作为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文明历程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河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我省旅游业发展重要的资源支撑。为进一步加快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旅游业发展,加强宣传推广力度,特别是加大面向京津冀市场的推广,4月25日,河北省旅游局、廊坊市政府联合主办“游名村赏名镇触摸乡愁――2015京津冀游客河北名镇名村首游式”活动。首游式上将重点推介河北名镇名村旅游资源及精品线路,并举办河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产品线路会、名镇名村绘画展、特色民俗展演等活动。

京津冀66家文化创意产业园着手协同发展

2015年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推介会4月29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的66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代表出席,共同发起并签署了《京津冀文创园区协同发展备忘录》。

推介会上,京津冀三地代表围绕“互联网时代下京津冀未来园区发展模式”、“河北天津对于北京园区的合作需求”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在展示区参展的有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创业孵化园、承德“二十一世纪避暑山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等18家代表性文创园区。

《京津冀文创园区协同发展备忘录》指出,三地要搭建合作平台,优化跨区域合作环境;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三地互补性对接;培育中小企业,筑牢文创园区产业基础;创新合作模式,加速跨界文创产业共赢;实现园区结对,打造三地文创品牌形象。

2015书香天津・春季书展开幕京津冀出版集团牵手

4月30日,“2015书香天津・春季书展”在天津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来自河北、天津、北京、江苏等省市的近百家出版发行单位集中亮相展会,为市民奉上了一场书香盛宴。作为展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与北京出版集团、天津出版传媒集团于开幕式上联合举办了战略合作意向签约仪式,三方将在内容生产、转型升级、市场共建、资源对接、走出去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努力实现协同发展。

应天津之邀,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组织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燕山大学出版社、河北阅读传媒公司等省内10家出版传媒单位和河北省新华书店公司参展,重点展示冀版精品出版物1258种、2.6万余册(套)。本次书展期间,河北展团还邀请文化名人、知名作家莅临展会现场,举办新书、好书推介、作者签售等多场文化交流活动。

京津冀三地高校参加物流文化节

京津冀物流文化节5月7日在北京物资学院开幕,来自领域专家、京津冀三地高校和物流企业的代表参加了物流企业经营模拟赛、物流拣选大赛、物流企业招聘会、专业论坛等一系列活动。

物流文化节原本起源于北京物资学院的学生文化活动,今年已是第七届。在《京津冀一体化规划纲要》刚刚出台的大背景下,本届文化节邀请京津冀三地十余所高校师生参加,旨在加强三地高校之间的交流,推进京津冀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为京津冀物流的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在天津落幕

5月8日,由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主办的“三地同唱盛世曲,携手共筑中国梦”――2015年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天津站)在天津落幕。京津冀地域相连,文化同源。河北梆子作为三地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古朴的艺术风格、丰富的经典剧目、多彩的流派呈现,成为我国戏曲艺术的一朵奇葩,也是京津冀三地联系的纽带和独特的文化品牌。举办巡演活动是加大京津冀战略合作,推动三地在文化领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巡演以“三地同唱盛世曲,携手共筑中国梦”为主题,以展示河北梆子最新艺术成果为内容,以“讴歌伟大时代,艺术奉献人民”为宗旨,搭建展示传播、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广大群众共享河北梆子艺术发展成果,推进三地演艺事业的共同发展。

2016唐山世园会倒计时一周年京津冀共献旅游礼包

4月29日,“迎世园・游唐山”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倒计时一周年启动仪式在河北唐山举行,北京昌平区旅游委、天津市东丽区旅游局和唐山市旅游局交换了三地旅游大礼包。2016年4月29日,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南湖盛大启幕。本次世园会展期6个月,园区总用地540公顷,主要分为国内园、国际园、专类园、设计师园、生态科教园、低碳生活园、少年世博园和未来低碳花园等8个园区,是首次利用采煤沉降区举办的一届前所未有的国际园艺盛会。

6月13日,主题为 “创新改变世界”的2015中国互联网+创新大会・河北峰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隆重开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