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市场经济的自主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论文摘要]信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彰显重要,在市场经济格局中,大众、企业和政府是参与经济运行的三大经济主体。行业自律实施的手段、方式和机制的变化反映了同类交易者所在行业的组织程度和结构的变化,反映了由交易者、行业协会和政府之间作用关系构成的行业治理结构的变化。
信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彰显重要,传统主流经济学对此已有诸多分析,“经济人”假设是其分析的基石。但现实经济活动中,市场主体的信用行为并非完全理性,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信用问题,能使信用问题的研究更趋完善和全面。这里运用市场主体、自律主体、行为主体三个层面提出了信用问题治理思路。
一、市场主体的合理构建
在市场经济格局中,大众、企业和政府是参与经济运行的三大经济主体。经济主体行为变迁与宏观经济调控,就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笔者引用余斌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四点研究结论,可以旁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经济主体的和谐上对我们的指导意义:首先,消费预期稳定,消费行为渐趋合理化。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稳定,政府同时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各地区先后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中央和地方增加了“低保”预算支出,大大减轻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居民预期产生的负面影响,消费行为渐趋合理。
其次,居民收入水平已接近消费需求快速扩张的“门槛”,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带动消费需求的持续快速扩张。
再次,消费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为消费需求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近年来,以文化、教育、旅游、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支出为主的非商品性消费,在城乡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随着温饱问题的完全解决和小康建设的推进,这种发展趋势会日益明显。
上述消费主体研究,它包含了这样两个层面。一是在经济运行机制重塑方面,实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原则下,用市场机制对原有计划机制的主要置换,真正确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主导地位;二是在经济主体角色转换方面,国家将由经济活动的运动员转任裁判员,企业则逐步从政府的附属地位走出来,成为市场主体。如果说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中,经济体制转变的标志,是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话,那么,经济行为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就是经济自律。
二、市场主体的自律精神
在市场诸多主体中,行为主体,比如“职业管理”,可以健全企业主体与员工劳动主体的社会职业劳动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准,使其自觉形成一个介于政府管制框架和社会监督氛围之间的职业体系以尽可能减少来自市场的不合理压力。主体自律行为是建立在企业个体、员工、产业的合理体系,而不是简单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上,在实践中具有职业主体性、行业普适性和现实强制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当然也就要求企业同时必须成为职业自律主体。在市场主体发育方面,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能力问题了,而是市场主体的组织行为严重缺失。缺少市场主体的组织性自律,无行规行矩,企业难免竞相压价,无序竞争,一旦经济出现景气指标,哪个行业有利可图,大家蜂拥而上,地方政府再推波助澜,难免过热。而缺乏行业自律,政府面对众多分散的企业进行调控,按下葫芦浮起瓢,顾此失彼。
三、行为主体的风险体系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运行实现了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的转型,市场发挥了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并初步实现了国内经济运行市场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一体化,但是,目前的市场机制还不成熟、不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还有改善的空间。其核心问题就是市场的集聚化与行业的板块化,在选择资源配置的机制和取径都是不同的。
以宁波纺织服装行业再造为例,大量的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催生了以雅戈尔、维科、杉杉、罗蒙为龙头的规模扩张模式成为地方产业集聚的市场主体。但是,随着规模扩张,产业集聚开始带动地方经济板块形成,这些龙头企业迅速介入地方板块,在地方发展的社会资源上占有优先地位,于是,企业开始在地方机制下占领各种地方资源。这种占有开始使得企业具有了社会权利的形态,股份制,开始成为这种形态的一种机制,将所有制社会化,宁波的纺织服装行业再造开始启动社会机制,政府,已经介入到这种机制中去,甚至决定了企业的资源分配份额。
这种机制创新体现在股份制后的行业化发展机制。负责的企业已经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他们认识到自己从最大的盈利者转为最大的占有者,那么,这种占有就使得行业分化与国际接轨,开发新产品。行业的驱动使得企业冲破资本垄断的私有制,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实际上是经济运行的组织化、自治化程度如何提高的问题。从美英日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行业经验,以及中国迄今为止的政府与各行业企业之间关系的变化来看,行业实施的手段、方式和机制的变化反映了同类交易者所在行业的组织程度和结构的变化,反映了由交易者、行业协会和政府之间作用关系构成的行业治理结构的变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资本市场 经济结构转型 助推
作为金融深化的主生力量,资本市场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对经济增长可谓意义重大。而目前,中国债务性融资目前依然高度依赖产品信贷,这种融资结构无法满足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因此,中国金融结构转型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是要加快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满足多方面的需求,而这对于产业并购重组和资金配置都极其重要。基于此,笔者将对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助推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分析。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助推经济结构转型的作用机理
首先,经济结构转型需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和对外出口,主要表现为过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推进,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地位不利,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供需平衡不断恶化,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外需严重萎缩之下,中国采取了诸如4万亿的更大规模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但这样的后果是严重的通胀和银行信贷的大规模紧缩导致大量的企业倒闭,改革发展已经证实,这种依靠有计划的大规模投资而不是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经济增长不符合市场规律,迫切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将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而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投资效率则是转型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投资结构很大程度决定经济结构,因此,经济结构转型必须从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着手,而多层次的资本结构是引导储蓄投资的重要渠道,更是优化投资结构的重要抓手,所以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其次,多层次资本市场能够有力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主要的资本来源是依靠银行信贷、股票市场融资、债券市场融资和FDI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多层次多工具的资本市场体系。从总量来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能够通过“储蓄-投资”渠道产生总量资本积累效应;从存量来看,存量资金间的配置能够影响经济结构转型,这样,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一方面能够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减缓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外生冲击;另一方面,不同性质的资本市场还能起到互补,如股票市场与银行信贷的互补,通常,银行信贷具有典型逆周期调控作用,即经济增长时信贷供给会增加,而经济衰退时信贷供给会减少,而资本市场则是标准的顺周期资本供给市场,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时,银行信贷可与资本市场相互替代、补充,缓解经济的波动。特别是随着中国金融深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资本的不断积累,目前,债券市场、FDI等都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存在,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了异质性的不同作用。当前,证券市场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中扮演重要的媒介作用,特别是在创业板市场推出后,包括相当部分的第三产业的新型中小企业能够在股票市场上市融资,社会资本在财富示范效应的带动下进一步鼓励了其参与投资,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发展,在最重要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资本市场以其筹资、促进经济要素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作用,在经济结构转型中起到了强大的助推动力。
二、进一步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经济结构转型助推作用的对策建议
如上所述,多层次资本结构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助推作用毋庸置疑,当前,笔者认为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就是要进一步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作用,着重从以下方面“发力”:
(一)积极创新银行业务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急需要银行加快研究分析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信息和市场,主动融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国家战略之中,积极创新银行业务:一是要尽快建立专业研究团队,通过新兴产业数据搜集、信息整理分析研判,提高银行信贷投放和授信额度判断,加强规范贷款项目管理,科学放贷。二要创新科技银行业务,有效结合资本和科技,这是银行支持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金融创新,银行应研究建立独立的科技银行或成立承担科技银行功能的业务部门,一方面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积极沟通合作,另一方面国家要适当放松金融机构参股战略新兴产业,同时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控制风险的同时加大鼓励科技银行为初创和成长的战略新兴产业提供融资贷款。
(二)加快发展股票市场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基本建立了一多层次的股票市场体系,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内的蓝筹股主板市场;包括为“五新三高”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资本运营平台的中小企业板;包括为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资本运作平台的创业板及场外交易市场(OTC),如新三板市场等。截至2015年8月14日,上交所上市公司1071家,股票市价总值约为324851.13亿元,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1729家,股票市价总值约为224,812.82亿元,中小企业板有上市公司767家,股票市价总值约为9,723,592,796,352元,创业板有上市公司484家,股票市价总值约为4,812,581,369,146元。随着股票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经济增长的资本积累渠道作用逐步显现,有研究表明,规模不断扩大的股票市场与信贷资本间的“备用轮胎”效应越来越显著。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但政府却大量吸收利用FDI,FDI对股票市场融资形成的挤出效应充分暴露了国内金融市场不健全,储蓄-投资转换效率低下,特别是FDI对第二产业,如初级交工制造产业的侧重发展投资,也与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变的趋势不相符,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作用,为经济结构转型注入动力:一是进一步推进主板大型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整体上市,扩大证券市场供给规模,提高战略新兴产业股票市值规模,为这些产业的长远发展和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创造条件。二是逐步深化中小企业板建设,鼓励部分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并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并购、再融资和股权激励制度安排,优化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三是大力发展完善创业板建设。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历史关口,创业板要发挥好推动战略新兴产业成长的渠道功能,就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建立市场化的筛选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要求,规范创业板上市法人公司的治理结构,引导创业企业长远发展。四是综合考虑投资者偏好、监管、法律法规等扩容新三板,推进OTC发展,为高科技成长型企业提供股权流动平台,满足融资需求,从而促进三板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提供上市储备资源。
(三)扩大深化债券市场
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目前债券市场的深度、广度都获得较大拓展,形成了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基本子市场在内的统一分层市场体系,也是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其占比甚至超过股票市场维持较高水平,2014年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比重为67%,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的企业达到1024家,较2001年增长二百多倍。有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企业债券净融资9286亿元,债券市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合计为39%。但是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债券市场还处于初期的先天发展不足阶段,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较低,债券市场应当与股票市场一起成为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金融中介,发挥其资本积累的内生作用、提升效率,因此,我国要扩大深化债券市场,一要鼓励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针对一些特定技术项目、资金用途较为明确的企业发行债券,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信息技术产业等更易获得机构投资的亲来,在配合企业发展战略,合理控制融资节奏的同时是不错的融资选择。二是要稳步推进中小企业结合债券发行,鼓励经营绩效好、成长速度快的多家中小企业联合发行公司债券或债权信托基金,提高融资成功率。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包括利率市场化等在内的国内金融改革,只有通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短期拆借市场利率和长期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才能真正不断深化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发挥更大的助推作用。
三、小结
多层次资本市场助推经济结构转型除以上具体的积极创新银行业务、加快发展股票市场
、扩大深化债券市场外,还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市场化运行机制,从确立企业的市场投资主体地位、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健全监管等方面为其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还应围绕促进资本市场与经济结构转型实现良性互动的配套政策,包括工商、税务、财政等方面进行研究,为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晓芳.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变革。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思想道德的进步,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谈一谈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的影响。
市场经济是一柄双刃剑,它对思想道德既有促进作用,也会在一些方面带来消极影响。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有助于形成符合时展要求的新观念、新意识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性经济,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有充分的自,它们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市场经济的这种自主性特点,有利于增强人们的主体意识、自强自立观念。其次,市场经济是一种平等性经济,所有进入市场的商品当事人都是平等的,他们仅仅是作为卖者或买者而存在,买卖双方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市场中的任何交易都应该是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经济的这种平等性特点,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再次,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经济,市场的运作过程始终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市场规律、竞争规律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所有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当事人,盈利而发展壮大,亏损而萎缩破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市场经济的这种竞争性特点,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风险意识,促进时间观念、效益观念、信誉观念、科技观念、人才观念、管理观念、创新观念的形成。最后,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经济,它不仅向国内开放,而且向国外开放。市场经济的这种开放性特点,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开拓创新意识、民族自强意识。
二、有助于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消费观等各种观念的综合体现。一定的生活方式总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并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习俗以及人们的知识水平、生活态度、审美观念相联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多彩,使得那些愚昧落后、封闭保守的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和洗涤,许多同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先进科学技术相适应的工作、学习、休闲、娱乐、消费等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得以确立和强化。目前,劳动致富的思想观念、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文明开放的交往方式、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勤俭节约的消费方式,已成为我国人民生活方式中的主旋律。
三、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信念是一定社会中人们所遵循的与目标、理想相关的行为准则,是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每个人凭借自己的信念,以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向,独立地判断行为的是非曲直,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不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可以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充分地展示出来,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人们从这些成就中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希望。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支持和拥护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发挥出了巨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的红旗在中国的大地上高高飘扬,使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市场经济对我们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挑战:
一是市场经济的重利性,易诱发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思想
市场经济承认各个独立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各个经济主体也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标。没有这一点,任何行为就失去了动力,市场经济的高效率也难以实现。重视物质利益,唤醒了人们的利益意识,推动着经济不断发展。但这种重利性原则也强化了人们对利益的斤斤计较,甚至诱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思想。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作为财富的象征,使得一些人产生了盲目推崇和依赖货币的心理,成为货币的奴隶。在他们身上,不是人支配着货币,而是货币支配着人。一些人为了金钱,敢于践踏一切道德原则,甚至铤而走险,触犯刑律。在某些场合,人与人的关系被简化为裸的金钱关系,人的尊严、良心、肉体都成商品,成了可以用来换取钱财的东西。在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支配下,一些人把“前途”看成为“钱图”,说什么“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把“理想”看成为“利想”,说什么“理想、理想,有利就想”。走私、、贩毒、造假、腐败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不少人在物欲的驱使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是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容易诱发小团体主义和损人利己的思想
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可以充分调动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自主、自立意识。但也要看到,这种自主性也往往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把经济活动仅仅当作是一种纯个体行为,一种纯经济行为,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把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对立起来,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沦丧。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假冒伪劣、弄虚作假、诈骗、行贿以及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都是利己主义、小团体主义的具体表现。
三是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容易诱发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的思想
关键词 市场经济 伦理基础 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市场经济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
纵观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导致我国市场经济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现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旧的计划经济的平均主义价值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另一方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经济伦理基础尚未建立。首先,计划经济的伦理基础是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孕育产生的,讲究的是人情面子。而随着市场的转型,社会流动性增大,商品经济中的交易主体多为陌生人,市场经济行为无法通过传统的计划经济伦理基础得到有效的约束。其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结构、生产任务、利益分配都是计划的,是受政府严格控制的。而市场经济中,交易主体享有独立的地位,利益分配与效率挂钩,政府仅实施宏观调控。即传统经济结构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垂直关系转变成了一种平等、独立的水平关系。显然,旧的计划经济伦理基础已无法有效约束市场经济行为。
2 构建市场经济新伦理基础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亟需新的伦理基础完善其约束机制。首先,交易主体对“经济人”理论理解片面,忽视了自身“道德人”的身份,导致其无节制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形成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病态现象。其次,依据“有限理性”理论,当人以为做出了最佳利益抉择时,由于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和信息不对称性,所做的决策可能实际上并不是完全符合理性决策。“囚徒困境”就是有利的例证。所以,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需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两者平衡发展的新的约束规则对市场经济行为加以规范和指导。而约束规则有硬性规则和软性规则。硬性规则主要是指法律、法规等外在强制性规则,软性规则主要是指内在的伦理道德准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需要法律和伦理共同维持。原因是:(1)法律、法规的制定、遵守和维护不仅需要法律责任作为保障,也需要交易主体在道德伦理上的认知、自律和实施。①(2)制度的实施和监督使交易成本增加,通过伦理内化产生的自我约束,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3)法律规定的有限性和滞后性,决定了法律约束力的有限性。伦理是法律最好的补充。(4)从伦理学的角度,任何外在的强制手段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而伦理可以通过价值内化形成一种内在的约束力,②使交易主体在计算成本和收益时,自觉地考虑伦理。再者,构建市场经济伦理基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通过资源、物质财富的高消耗和自身体能的低消耗的方式发展经济,导致资源紧缺、环境破坏等“病态”和自身生命力的下降,③为了改变这一困境,我们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旨在追求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并要求当代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考虑后代人的发展需要。由此可见,符合规律的社会发展需要以人为尺度的价值评价和伦理规范。
3 构建市场经济新伦理基础
以经济学与伦理学相协调,“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集体主义与个人精神相结合为基本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基础。
(1)自利性与他利性相统一。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利益的追求是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原动力。并且,交易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也达到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效果。所以自利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性。但,自利性并不是毫无约束的,应当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经济的实质是实现商品价值。这要求我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也要考虑对方利益能否得到满足。否则,商品交换将无法顺利进行,交易各方利益都无法实现。以自利为目的,以他利为手段,最终达到互利,这也符合“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的市场经济基本原则。
(2)自主性和责任相统一。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人们从垂直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了独立的交易主体。这种自主性充分体现在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市场运行环节中。自主性有利于促进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但,当自主性畸形发展时,则会导致偷税漏税、短期行为等个人主义产生。市场经济主体,应当正确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成就观。首先,自主的交易行为应当遵守市场规则,市场规则是在反复的交易过程中提炼的共同约定,能够维护市场秩序。所以,交易主体有必要也有责任遵守市场规则。其次,人的成就不应当简单地以货币财富来衡量,还应当结合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来评价。如前文所述,在商品交易过程中,自身利益的实现离不开他人利益的实现。在繁多的交易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交错的利益关系网,从而会产生公共利益。而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人不能脱离集体而独立存在。所以,我们个人利益的实现应以公共利益的维护为前提,坚持个人精神与集体主义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3)公平效率相统一。 公平主要包括竞争公平和分配公平。而效率是指高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效率承认收益对等性,激励经济主体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竞争公平是分配公平的前提,是提高效率的手段。而效率是分配公平的保障。个人与集体的统一性,自利与他利的一致性要求经济主体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改进技术等公平竞争手段提高效率。同时,经济效率代表着社会经济利益的生产创造和其第一次市场分配。然而,完全依靠市场分配社会经济利益会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为了使少受益方获得补偿利益,由政府主持的第二次利益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④这种分配公平是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对收入分配的协调,并且需要以经济利益的产出和收益增加为保障。而三者的协调统一,是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的动力所在。
(4)诚实守信和契约精神。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通过契约的方式避免交换行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或时空间的分离所带了的交易风险。契约是达成合意的承诺。而交易主体对自己能获得应得利益的确信主要来自对法律效力的信任和对交易他方的信任。⑤但,法律的监督范围和效力是有限的,要实现自身利益最根本的前提是诚实守信。诚实守信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在实现交易各方利益的过程中,促进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和繁荣。
注释
①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伦理问题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② 杨光飞,梅锦萍.市场转型与经济伦理重塑——对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伦理反思.伦理学研究,2011.11(6).
关键词:自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改革市场化经营
一、自主事业单位市场化的现状和问题
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拥有130多万家事业单位,大致可以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自主事业单位类,近4000万的事业单位从业人员。
从事业单位改革现状来看,自主事业单位类,由于有一定的经营生产经验,自主事业单位市场化改革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经过上个世纪末以来的不断深化,我国自主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显著增强。但是,由于受事业单位体制的长期影响,我国自主事业单位在观念解放、管理体制、生产经营上仍存在较为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从观念解放来看,目前不少自主事业单位的干部员工仍存有较为浓厚的“官”意识,认为自身是国家行政体制中人,是“国家干部身份”,仍然从行政的角度来考虑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思想解放不够,对市场反映迟缓滞后。从管理体制来看,自主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化管理的情况较为普遍存在。具体到单位发展规划、经营策略、管理制度、人才选拔、培训考核等多个方面,仍运用富有浓郁行政色彩的方式方法管理事业单位,缺乏市场化机制,竞争机制不够健全完善,管理资源浪费,导致人才大量流失。从生产经营方面来看。一方面,从投资主体上来看,我国的事业单位大都是由国家、集体投资举办,政府直接管理,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的自主性事业单位占有绝大多数,投资主体存在相对单一化的问题;另一方面,自主性事业单位对市场需求的把握能力不强,不能够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对市场需求存有较为严重的滞后性,产品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经营手段市场化水平低下。以上这些不足和问题对自主性市场单位经营发展存有着较大的制约作用。
二、对如何提高自主事业单位经营市场化水平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想
自主性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走市场化经营的道路,即彻底地转变为企业。对于这一点,自主性事业单位干部员工要具有足够的认识,要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自主性事业单位未来想企业经营实体转变的趋势,不断学习掌握企业经营生产知识,鄙弃传统的行政观念和国家干部观念,学习运用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角度、方法来看待研究单位的生产和经营问题。自主性事业单位要定期不定期的通过培训、考察、交流等方式,不断促进本单位干部员工的思想观念转变,实现全体员工由“行政人”向“企业人”的彻底转变。
(二)政事分开,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制度
自主性事业单位改革是历史所趋,是我国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国民经济资源合理配制的必然选择。在对自主性事业单位的管理,要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入手,政事分开,自主自立地创新管理机制。一方面,建立面向市场的企业组织结构。按照现代企业组织原则调整现有单位组织结构,组建调整自主性事业单位的人事、生产、营销、后勤等企业管理体系,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企业市场化经营奠定管理基础。另一方面,要重点改革自主性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按照“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原则,实施全员聘用,岗位管理,创新用人机制。所有单位与职工都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单位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单位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同时,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和培养现代经营营销等管理人才,实现人才管理的市场化,可根据各单位的不同情况,采取直接聘任、招标聘任和选举聘任等多种形式,予以聘用,为企业市场化经营提供人才支撑。
(三)面向市场,构建切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经营模式
自主性事业单位应当紧紧围绕市场,一切从顾客需求实际出发,对经营模式进行健全完善。在宏观方面,要积极引入股权经营,通过制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建立份合作制单位,形成多种主体的经营投资结构,增强活力,创新运行机制。在微观方面,自主性事业单位要全面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确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模式。一是要建立客户服务体系,对单位所服务的客户对象,要结合需求实际和客户规模制定出相应的不同等级的客户服务体系,完善客户服务制度,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快速及时相应客户需求。二是要建立市场营销体系,从组织上、部门上、队伍上打造一支营销团队,提高单位对市场动态、市场变化、市场趋势的研究和把握能力,强力开拓市场,满足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需求,提高自主性事业单位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建立强化自主性事业单位自身的技术科研能力,围绕市场的动态和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充实完善自主性事业单位自身的技术科研能力,为自身经营水平提升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
三、结论
自主性事业单位,究其自身而言,在管理、技术、人才方面有着一定的发展优势,通过不断的解放思想、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市场化经营水平,就一定能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