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范文

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市场经济价值规律

篇1

原因:

成本“倒挂”是报纸涨价的深层次原因

记者:您主要负责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报纸的发行工作,您认为此次报纸涨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隽:最直接的原因是2008年年初的新闻纸价格上涨。熟悉报纸生产流程的人都知道,新闻纸价格在一张报纸的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从2007年8月到2008年7月,新闻纸价格持续上扬,涨幅一度达到30%,报纸生产成本的大幅攀升,给国内各报社在生产成本上带来很大的压力。本来就价格低廉的中国报纸,在这样的形势下,其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艰难。因此,全国报纸大多一起涨价,则成为各报社在当前市场经济前提下,缓解经济压力、保住生存空间的一种必然选择。这完全是一种自主的市场调节行为。

记者:以您的发行经验来看,您认为报纸涨价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

王隽:从深层次看,中国纸媒体多年的价格呈现一种成本“倒挂”现象,所谓成本“倒挂”,就是报纸的成本远远大于实际的销售价格。而这种报纸成本价格“倒挂”现象,在中国以及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发达国家很少出现。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中国报刊媒体多少年来一直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报纸价格的制定跟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必然联系;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中国这么多年的报纸价格历史一直处于“倒挂”,这种现象已经为人们所接受,如果改变“倒挂”这种情况的话,读者可能就接受不了,因此持续多年,并且“倒挂”情况越来越严重;三是与宏观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读者普遍接受高价位报纸的程度,还没有达到经济发达国家的那种状态,所以这种长期倒挂就成为必然。

记者:您认为报纸涨价后,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减轻成本压力呢?

王隽:拿北京晚报来说,目前北京晚报的印刷费直接成本是2元多,涨价前北京晚报每份的销售价格只有5角钱,仅占到其印刷成本的四分之一,报社所能回收的成本只占其中的一半,甚至更少,除去发行费用,大约只能回收报纸印刷成本的八分之一。涨价后,报纸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增加回收印刷成本的比例,但仍然不能解决成本倒挂问题,涨价缓解报业经营成本压力程度有限。

发行:

涨价后的北京报业发行市场结构趋向合理

记者:涨价后的几个月以来,报纸销售情况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读者如何看待这次涨价?

王隽:报纸调价后虽然还是成本“倒挂”,但对长期习惯低价阅读的读者来说,接受难度明显加大。从掌握的数据来看,同涨价前相比,北京市几乎所有的报纸涨价后,其零售量普遍下降了20%-40%。但从报纸订阅的情况来看,由于报纸订阅价格今年没变,90%的读者赶在2008年9月22日零售价格调整前提前开始订阅报纸,因此订阅数不仅没下降,反而略有上升。

为了减少涨价给读者带来的影响,从2009年初,我们就在不断地宣传、推广、告知,但实际结果会怎样?多少人能够接受涨价,多少人反对涨价,涨价后报纸的零售市场所占发行比例是多少?对此,现在还很难确定。但据推测,在报纸零售市场方面可能会下降15%-20%,据我们统计,北京的报纸零售市场,涨价后最初下降了30%,现在经过市场自主调节,逐步恢复到20%,目前已经恢复到15%。

记者:从发行结构来看,您认为怎样的发行比例结构是合理的?

王隽:这次涨价对报纸市场发行结构的调整可能是个积极因素。以京城发行量最大的北京晚报为例,报纸涨价前订阅和零售比例为3:7,经过涨价调整后,现在订阅和零售发行比例变为4:6,由此可见,报纸涨价让订阅比例在发行中明显上升,这是发行结构的一种调整,如果进一步加大发行的力度,可能会让订阅量再高一点,我认为达到60%的订阅,40%的零售是一个更为合理的发行结构。

趋势:

报纸运营应当尊重市场规律

记者:面对调整价格后读者流失的问题,发行部门该如何应对呢?

王隽:报纸涨价让经营报纸的发行人们开始尊重市场规律,学会按市场规律办事。无可否认,报纸价格调整之后会出现新一轮的竞争和挑战,如何应对是每个报社应当认真考虑的事情。要改进发行经营的思路,创新营销手段、方法。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研究和实施针对读者的活动营销方案,未来几个月会大张旗鼓地做这方面工作,打“亲情牌”,让读者了解我们、理解我们,同时利用我们传统的影响力来尽量消除涨价带来的影响。

篇2

关键词 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博弈论;纳什均衡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0-0007-03

出版物承载着一定的信息文化知识,其必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是一种文化的集合,因此出版物具有文化属性。向人们提供信息文化知识,是出版行为的基本职能。在市场经济社会,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作为承载信息的出版物同样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出版物和出版行为共同构成出版业,出版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文化价值属性和经济价值属性。文化价值属性和经济价值属性是一矛盾共同体,如何使这个矛盾共同体中的各种矛盾达到平衡状态,是当前出版业在追求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实现出版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是出版业科学研究的重点,当前的研究大多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宏观角度出发,研究不细致,不紧密是其主要问题。在宏观角度下,没有严谨的数据和理论,这就使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和深度。从博弈的视角下对出版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矛盾进行研究的文献犹如凤毛麟角,本文就尝试运用博弈理论对出版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1 根据出版业独特属性设立博弈假设和模型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大多追求经济利益,越来越偏离文化发展的真正轨道。过分追求文化的经济利益这必然导致文化的价值利益和经济利益发生冲突,博弈论可以很好的分析文化的价值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的矛盾。

1.1 出版业和博弈论

博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属于运筹学,涵盖领域非常广泛。现代博弈论主要是指博弈各主体在进行博弈时如何选择决策和保证主体之间均衡的问题。通俗点说,博弈论就是想对方想的对策,又叫对策论。博弈论3个字并不是单纯的一种理论,而是一个经济学的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当前市场就是一个冲突和博弈的综合体,出版企业如何在市场中正确对待自身对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追求,妥善解决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运用博弈论的基本任务。在当前对出版业中运用博弈论的研究中,出版业必须保证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追求的平衡是重要观点。

1.2 模型假设

在出版业博弈论中,出版企业和市场是博弈论的主要主体。在出版企业和市场的博弈之中,出版企业想市场所想的出版企业的对策,再根据此来想办法解决市场的这个对策,双方都根据对方所想进行下一步,这就形成了出版企业和市场最原始的博弈,博弈的结果对出版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相关文献中,一般均假设博弈参与主体的经济行为是理性的,在信息方面出版企业和市场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出版企业和市场均为风险中性者。由于出版企业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必然追求出版物的经济和文化双重价值,市场决定着出版企业的出版物符不符合市场的需求,需不需要购买。然而,并不是出版企业的所有出版物均符合市场的价值鉴定。市场对出版物的价值有极大的影响。市场在付出一定的成本后,可能会发现出版物的价值,但是也可能发现不了,发现成功与否具有不确定性。这是一个现实性的假定。

1.3 博弈模型

根据上述市场发现了出版物价值的不确定性,建立的博弈模型如表1。

2 对出版企业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博弈分析和纳什均衡

2.1 出版企业可能选择的博弈策略

根据表1所设条件可以得出如下公式:

出版企业选择经济价值收益:

3 博弈论对出版业追求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指导

当前出版企业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出版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是合理的,但是市场对出版企业的出版物具有反作用。如果出版物中的那些盗版、假货流入市场,势必会导致出版行业的混乱,这是不利于出版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的。因此如何把博弈论与出版业的价值追求相结合,发挥博弈论的指导作用,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把博弈论的指导作用运用到出版业的价值追求中去必须从以下方面出发。

3.1 坚定出版业的文化理念

意识具有反作用,出版业必须重视行业文化理念建设,在建设中尤其要做到以下方面。

首先,要不断深化认识,从博弈论来看,博弈主体的思想和动作是紧密相关的。出版业对经济利益追求过高,会导致出版业出版物的质量下滑,这样就不能满足市场对优质、优秀出版物的要求,出版物的销售受阻,反过来会给出版业带来产品积压等问题,不利于出版业的发展。因此,出版业必须坚定出版业文化理念,始终把文化价值追求放在首要地位,不断深化认识。

其次,要经得起严峻的考验,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出版业的发展环境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出版业要在市场经济的变革冲击下,坚定信念,经受住考验,坚定出版行业的文化价值追求。

再次,应当在市场经济下表现突出的情况下,出版业更要坚持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吸纳融合新信息知识,做到传播知识的高质量、科学化、大众化,真正实现出版的文化传播职能。

3.2 合理追求经济利益

满足人们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成果就是经济利益,出版业对正当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必须支持的,因为出版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出版业的充分发展需要其追求经济利益,但是出版业追求经济利益必须在合理范围内。由博弈论我们可知,博弈均衡需要博弈主体在利益上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如果出版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不仅会造成质量低下和盗版的出版物在市场泛滥,而且还会对出版业的产业链发生破坏。出版企业合理追求经济利益不应畏首畏尾,应该大步流星。出版业应当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发行出版物时,应当严格遵守市场价值规律。在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出版物的同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出版业只有积极追求合理的经济价值,才能健康、稳定发展。

3.3 降低出版业博弈分析的成本

在实现出版业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纳什均衡过程中,要不断降低鉴别分析成本。首先,应当重视文化教育的作用,通过对国民进行文化教育,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干净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国民能够自觉抵制低俗的文化。国民文学鉴赏水平整体提高,才能减少因鉴别错误给出版业带来的损失。其次,国家应当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如出版物的格式统一,应当最大程度的给读者的查阅带来方便,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出版业的法律保护。

3.4 重视市场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著基础作用。由博弈论可知,博弈主体在博弈过程中紧密联系,互相制衡。市场应当及时淘汰落后的出版企业,优化出版市场环境。市场应当保证出版物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大力促进积极的、健康的出版物的传播,并通过市场的导向作用,促使出版企业重视出版物承载的文化价值。政府和相关出版管理部门要及时对因市场固有缺陷而产生的问题进行干预,如制定出版行业政策法规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当采用宏观调控手段,尊重市场价值规律,减少因市场的盲目性给出版行业带来的损失。

4 结论

市场经济下追求经济利益是企业的一种常态,出版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特殊主体,应当合理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但是出版企业的特殊主体地位决定着其担负传播优秀文化的崇高使命。出版企业在价值追求中应当将文化价值追求放在首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作用,只有出版业和市场在博弈中达到平衡,出版业才能真正走上和谐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凌,王翔.论博弈论中的策略思维[J].上海经济研究,2010(1):35-41.

[2]方钦.经济分析中文化的表诠及其意义(上)[J].南方经济,2013,V31(5):1-11.

篇3

论文摘要:随着民族品牌一个个被国外企业并钩于旗下,引发了人们对民族品牌价值的思考.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以马充忍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从人类学角度给予解释并阐述民族品牌发展片制度的依箱性。

1 劳动价值理论的评述

1.1劳动价值理论观点描述

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劳动价值理论由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部分组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其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商品所包含的抽象人类劳动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转化变成的结果。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了主观具体活劳动耗费所产生的客观杜会效果—满足杜会需要的有效的劳动的含童。

商品的价值量同样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是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起着支配作用,通过价格的运动来表现。而价格的运动又离不开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市场的调节产生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把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的调节机制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1. 2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对价值理论的评述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市场化的初期,其目的是为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除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外,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经营管理和信息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生产因素.尤其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的不断创新与推广对社会财富积累的贡献越来越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的“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已造福于民”.科学技术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具有重大的作用,通过人这一劳动主体把科学技术融人到其他生产要素当中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从而产生出多倍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即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现代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立足,更需要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和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制度作为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的产生不过是把社会价值共意得到一种稳定性存在的保证,把道德秩序转化为一种权利秩序,它为社会的共同价值标准和交换行为规范、组织原则以及知识技能等等的人类发展的创造物,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世代承续的社会机制,保存了人们交换行为和关系的模式,并且通过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而扩大了社会交换的范围.这种外部意志的强加力协调着人们的行为动机,并促进或阻碍价值的创造。例如,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股份制逐渐成为公有制主要形式,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劳动者创造价值有激励作用。

2 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及构成

2.1从商品的二重性粉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

(1)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分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马克思在这里就强调了满足人们需要的是物的客观存在.物的这种“有用性”离开了商品实体就不存在了.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商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次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既包括物质的,也有梢神的,还有社会的。从另一角度看,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从另一角度分析了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到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瓜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成为消费者剩余”.这种消费者剩余既可能是商品本身所具备的,也可能是消费者的“发现”,还可能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民族品牌的“有用性”承载于其产品上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在买方市场的今天,消费者购买民族品牌更多的集中在精神和社会需求层面.人们在购买民族品牌享受其基本的“有用性”的同时.更能够感受到爱国主义,振兴民族产业.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品牌走上全球化品牌的趋势的欣慰。可以说,消费者在购买民族品牌所得到的精神和社会层面的上满足,远远高子他所为此支付的价格,也远远高于一般商品所提供的“消费剩余”。

(2)从商品的价值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人的筋肉、神经、脑等的一定生产消耗”.这种劳动耗费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的,即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这里说的商品的价值高低对来说,既表现在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基本功能上,也表现在商品的外在质量和辅助功能、美学功能上;既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物质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的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民族品牌与非民族品牌以及其他非品牌商品的本质差别即在于劳动投入量与数量的差异。由于人们对民族品牌商品投人的劳动从质和最两个方面都高于非民族品牌商品的投人,因此品牌商品就包含更多的价值和交换价值,就能满足人们更多、更高从层次的需要。

2. 2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与构成

(1)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

品牌价值的内涵可以界定为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所赎予产品的物理功能上的情感和体验附加值.由于其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所以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总资产的著称部分之一在既定的劳动投人条件下,民族品牌价值取决于生产者特殊劳动投人和市场认可的契合程度。本文主要谈及民族品牌的文化内涵.

品牌文化的积累使得产品不仅仅作为实用价值的载体而存在.更使得产品在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品牌文化更是以一种价值符号来传到产品的理念、价值观念和特殊效用.并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进而转化为品牌的经济价值.

(2)民族品牌的价值构成.

从传统的角度看,民族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不仅包括资源组成、技术工艺、文化特征、广告与形象等也包括安全性、实用性、特殊性所带来的效用(包括生理和心理).民族品牌价值和其他品牌价值一样,生成过程本质上并无差别.所不同的是,民族品牌价值中更多的包括劳动者的复杂劳动.本文主要讨论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

王成荣在其著作《品牌价值论》中运用品牌经济价值曲线分析了品牌价值的构成,认为品牌价值大小取决于生产者者特殊劳动投人量与市场与社会认可程度的契合点.当两者值较高时,经济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亦然。但是当前者值较大,后者值较小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小,甚至为负,当前者值较低,后者值较高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大.所以.我借鉴王成荣的品牌经济价值构成理论来说明民族品牌经济价值构成,并认为民族品牌价值在其经济价值构成方面与传统品牌的经济价值并无差异性,只是民族品牌更能使消费者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得到更高层次的梢神效用(民族自豪感、荣誉感等).

3 民族品牌发展的制度性依赖

制度作为价值共愈合法化或者说一种社会的游戏规则,必然会对经济过程产生影响.经济主体行为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等约束下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制度要素在经济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核心地位。

3.1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对制度的依翰

产品和服务是民族品牌的载体,也是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增值的核心.产品创新是民族品牌提升的第一组成部分,它主要集中在新产品的开发、新包装的设计与运用、新技术的创新和运用、新产品的市场推广等方面。服务价值也是构成民族品牌价值的有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也可以使产品因良好的服务而增值。

民族品牌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过程中投人大量的生产资源、技术、资金和信誉保证等以使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制度因家无不为民族品牌提升给予支持和保障。制度是以对努力成果的承认和保护,来建立激发努力的激励机制,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来源的。在一个封闭性的制度模式中,最重要的发展基础,或许就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努力程度;而在一个开放的制度模式中,其他因素的介人,或许在某些情况下,会比努力程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如政府对先进技术引进的激励、对高级人才的优惠待遇、以及其他的政策性支持和财政倾斜.

这些年来,大家目睹了我国众多民族品牌如健力宝、活力28、乐百氏等等本土品牌一个个被外资收人囊中之后,汇源的举动确实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这些民族品牌的消失殆尽无不反应了当前国内民族企业发展的艰难和政府对民族品牌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政府应基于民族品牌发展更好的环境和关怀,以必要的合理的措施保护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1)政府应主导国家品牌计划,扶植优势产业区域、产业集群重点突破。(2)制定一系列完备的政策性保护和扶植措施.(3)政府从长远利益考虑有必要干涉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与外国品牌的并购。

3. 2民族品牌营销传播创新对制度的依翰

除了民族企业产品本身的创新,对民族品牌进行有效的营销传播活动同样是提升民族品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民族品牌营销也需要投人资源,而资源是价值转换的前提。制度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民族品牌传播过程中也担任重要的角色.制度对信息资源获得的可能性以及获得的效率直接影响了民族品牌传播的速率和传播广度.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信息平台,为民族品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借鉴很多发达国家在利用首脑外交渠道为自己的企业在海外拓展市场的做法,开放国家外交资源,扶植企业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

3. 3民族品牌文化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篇4

[关键词] 体育 市场经济 关系研究

一、体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体育属于第三产业的界定,为我国现代体育和市场经济开辟了联手共进,同步发展的新领域与新途径,二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市场经济有着旺盛的开发欲望和拓展及竞争需求,而体育具有激烈竞争和强劲的招来功能及广告效应。两者内在特质的一致性和各自优势的互补性,形成了如影随形不可分离。随着市场体制和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随着体育与经济越来越密切地相互介入、渗透、结缘,体育与市场经济必然形成一个“你中有我,物质有你,难分彼此,浑然一体”的全新境界。

二、体育的市场经济

1.体育的经济价值。体育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作为一种产业大有潜力,体育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中颇有前途的产业部门。如日本体育产业产值在本国十大产业中排名第六;美国体育产业总值超过了实力雄厚的石油工业、汽车制造业和航空业。我国社会集资举办的全国性比赛次数在逐年上升。竞技体育商业化与全民健身、休闲、娱乐体育的不断发展,使得体育需求与消费日益增多,从而促进了我国体育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近年来我国体育特别是体育用品市场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已发展到500多家,其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有一定出口能力。

2.体育走向市场经济,则是社会和企业的巨大财富。任何一种达到相当规模的体育比赛都是非常出色的广告载体,这是因为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会吸引大量观众,现场的广告宣传信息,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为企业产品打开了良好的销路。更有甚者的是通讯卫星网络的出现,使电视转播效果更佳。因此,在奥运会的各项收入中出售电视转播权是其中最高的一项。例如:23届洛杉矶奥运会,24届汉城奥运会,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其价码分别为:2.2 亿、3.7亿和5.5亿美元。尽管如此高昂的转播费,但聪明的体育投资者,仍然通过竞争投资于体育比赛,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3.建立社会主义体育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顽固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计划经济下的传统观念和运行机制,已经是日益阻碍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显示出很大的滞后性。建立了体育市场经济就可以进行合理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和整体效应,更好地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从而全面提高体育工作的效益和效率。

从经济体育的角度讲,要尽快实现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在各重大国际体育比赛中,创更多的纪录、夺更多的金牌,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增加全民族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竞技体育从发展的眼光讲,一定要尽快走上社会化、产业化、职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从社会中获取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才资源,努力开拓和培育体育市场,挖掘竞技体育的表演、观赏和宣传媒介载体等竞技价值。开展有偿训练、咨询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经营体育彩票、广告和电视转播,成立体育基金会等。实行经营与社会福利并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方针,将竞技体育推向社会、推向市场、使运动员、教练员对社会的贡献和自身的劳动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从群体体育角度讲,每个人都应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投身到《全民健身计划》中去。它将为市场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身体健康、体制强壮的劳动生产力大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消费观念和体育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购买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此,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群众体育消费市场,建立群众办的管理体制和群众体育自我投资的运行机制。同时各地要建立群众体育管理人员培训中心,搞好健康咨询服务和健身娱乐市场,使群众体育的消费市场更好地运行起来。

三、建议

1.转变观念,实行体制改革。体育既然是产业,就要按现代企业体制建立和运作。实行政事、政企、政群分开,体育行政机构要加强社会管理职能,建立产业管理部门,使体育走向社会,进入市场。

2.解放思想,走企业化道路。体育部门特别是基层单位要走企业化道路,它们对运动场馆和器材设施等国有资产拥有使用权和管理权,并要承担使这些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义务。它们应是独立核算单位,有掌握人、财、物的权利,并具有法人资格,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

3.“科技兴体”。建立科研和训练联合机制,科研为运动队提供有偿服务,使体育科技从公益型走向经营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需求、参与竞争,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训练效果,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基本规律;发展模式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载体,文化产业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属于文化经济学的概念。文化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只有能够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产业形态文化才能经营运作。“作为产业形态的文化是哪些有偿供给型的文化产品,即文化产业部门向社会和消费者提供的,人们必须经过购买才能得到的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务。” [1]文化产业通过生产文化商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国民经济的运行之中,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

1 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业门类的总称。”[2]把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商品,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应该遵循“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个商品生产的普遍规律。文化消费市场与文化供给能力,文化资源配置、投资、价格、成本、回报率等都要遵循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受其调节。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以满足人们的思想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文化价值资源转变为社会经济效益的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性,既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价值规律。文化产品具有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双重属性,文化产品是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辩证统一,其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具有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文化产品是人类精神智力创造的物化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具有经济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恿和基础。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从教化、益智、认识、审美、伦理、凝聚与传承等方面发挥着文化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标准与国家意志密切相连并传播着价值观念。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由政府宏观调控与指导的规律性,以及文化消费与社会经济增长相适应,与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和制度相关联的规律。

2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文化产业的基本规律是驾驭文化产业这辆车的操作规程,掌握这个操作规程要厘清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发展有市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科技、管理、政策等七大核心要素。七大要素在文化产业不同领域的实践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

1.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是文化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市场的文化支付能力,构成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社会的物质生活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先满足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存需要,才能谈得上精神文化生活上消费。如,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的丽江文化产业市场,联结着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供、销,丽江的文化产业发展直接依托于旅游市场,文化与旅游无缝对接,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产业链,在旅游演艺产业中实现了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长期的盈利效果。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均GDP、城镇化率和服务业三组数据所占GDP比重跨入临界点,文化消费市场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中坚力量。

2.资本主导型发展模式。资本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这里所说的资本采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即资金,与其他要素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流动性、增值性和倾向性,通过投融资,资本从各个领域进入到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领域,再进入到文化产业的流通领域。“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完成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实现资本的增值和利润最大化。”[3]随着文化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资本更倾向于流向具有创新创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

3.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资源包括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资源,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以及可再生性的和不可再生性的文化资源,等等。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与商品双重属性,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越来越凸显。有的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资源加技术,通过‘审美’实现经济事实。”“审美”即打动人心,吸引公众,这是文化产业的本质规定性。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文化特色、保持状态、知名度、独特性、稀缺性等形成文化魅力和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丽江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围绕建设世界文化名市,根据打造“丽江文化硅谷”的目标,坚持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魂,市场导向”的方针,打造的“文化演艺、文化旅游、文化传承”三大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

4.人才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涵、创意为核心的智力与技术密集的产业,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突出地表现为智力性、能动性、资本性、高增值性、再生性。”[4]通过创意与开发使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意人才、创作人才、制作人才、策划人才、生产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传播人才、金融人才、法律人才等都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第一资源。

5.科技主导型发展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科技、广播电视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给文化产业带来的不仅表现为业务类型、市场范围、传播媒介等产业特征的创新,更关键的是互联网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思维模式。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实力,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要加强文化产业与相关科技产业的有效对接,彼此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二者的更高效发展。

6.政策主导型发展模式。国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是文化市场,国家通过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市场准入制、文化投融资机制等改革,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丽江演艺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看,丽江文化的发展速度和产值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与改革配套出台的鼓励政策有密切有关,过去的丽江演艺产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红利”,随着文化产业回归文化市场,随着产业支持性政策向市场建设性政策的转变,随着“特惠性政策”转向“普惠性政策”,将来的丽江的文化旅游产业必将从政府转向市场,发展速度下降,文化产业将会回归到“常态化”的发展速度。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分析文化产业的主导发展要素得来的,文化产业还可以根据品牌、版权、服务、产业链等要素形成不同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文化市场竞争激烈,但商业模式始终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文化产业从业者需要洞悉市场变化,从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分析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最终将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文化消费市场需求相结合,营造具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2]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3]蔡尚伟,车南林.文化产业精要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4]高书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J].经济与管理.2015.

篇6

投标价是承包商针对招标项目向招标单位发出的价格要约,经过评标程序胜出的投标价格即为中标价。现阶段分公司在总承包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实际采用的都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即按照招标要求和施工设计图纸,依据国家标准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出招标工程的工程量清单。这种模式最大程度的反映了拟建工程的全部项目和内容,作为招标人和投标人计算工程造价共同的基础,工程量数量对两者来说没有差异。招标单位的标底价一般是由咨询公司或招标单位自设的造价部门编制的,编制标底的定额依据是工程所在地综合价格或预算价格及消耗量。所以标底价反映的是单位建筑产品在市场中的价值,是要符合价值规律的,价格是价值的具体体现,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就高;当供过于求,价格就低。随着分公司总承包项目的蓬勃发展,费用控制部门的职能越发重要,不仅对整个项目的资金进行调控,还要负责编制总承包项目中的标底价。在完成了几个成品油库项目后,我们在编制标底的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了一些感受。首先合同中要明确分包的范围以及正确的施工设计图纸版次,其次双方采用的计价软件需一致,最后采用的定额和取费文件要相同。招标方和投标方在相同的规定下,一般标底价和中标价是不相同的,在编制标底的过程中,招标方是按照一般情况考虑,材料价格按照工程所在地造价部门的价格为准,但实际上投标方具备自己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及供货渠道,价格自然会比政府部门公布的要低,这也是市场价值规律对价格影响的一种体现。

2石油建设工程中投标报价策略对标底价与中标价差异的影响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投标策略作为承包商在部署系统工作及参与投标竞争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的企业在投标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投标策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种类:第一,根据招标工程情况和企业自身实力,在参加工程投标前,组织有关投标人员进行投标策略分析,其中包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和自身实力分析、对手分析和机会利益分析等;第二,承包商不以赢利为目的,只求打入当地市场,选择非常低的投标报价,为了获得以后的发展机会;第三,承包商根据项目情况具体分析机会利益,以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为主,报价方法有直接成本法、不平衡报价法等。例如:承包商预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业主可能会对某个较为独立的部分作较大改变后分包,这时,承包商就应该考虑将其它分部工程的单价略微提高,大幅度降低可能分包工程的单价,以便以较低的投标总价中标。又如在城市建设中的市政工程,一般都与地基相关,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不能仅依据施工图纸确定工程造价,因此增加变更工程的可能性也较大,此时承包商可能以较低的投标价格获取工程,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工程量或新的子目,以获得额外的工程价款。(2)制定成熟的投标策略,采用多个报价方法也是标底价与中标价产生差异的原因。针对招投标过程中,投标单位可能采取的一系列报价策略,作为招标方应未雨绸缪,在合同中提出将来可能发生变化项目的解决方法,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握变更单的增加。例如在成品油库项目中,场区的土方工程在前期分包过程中是不好计算的,因此在分包合同中约定今后以发生的实际土方量进行调整,这就要求现场的EPC人员严格记录及把握工程量的实际变化。还有一些由于地域及天气的原因产生的不可预测的可能发生的费用,例如广西成品油库施工期处于雨季,地形较为复杂,炸山过程中有可能截断河流,造成洪水的发生,因此在分包过程中尤其要在合同中予以说明,列出专项防洪措施费用,让施工单位进行报价,这样就规避了我们一定的风险。另外,在编制标底的过程中,施工设计图纸若深度不够,清单的子目和描述就有可能存在缺陷,这样就有可能和施工单位谈判中给对方钻空子。目前,我们的设计水平正在逐步完善,图纸的设计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3石油建设工程中恶性竞争对标底价与中标价差异的影响

现阶段,在石油建设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工作中,不乏一些承包商由于竞争对手过多,为了获得中标机会,恶意压低价格,甚至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提出投标报价,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工程建设投标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市场同样也必须遵守价值规律,以低于成本价中标获取的项目存在很大的风险,这种行为有可能导致承包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违反法律规定将工程转包,或采用质量低劣的工程材料,对工程质量、使用寿命造成影响,或偷工减料、降低安全措施,给工程本身及施工人员带来安全隐患,这些情况都会给承包商的信誉和将来的发展带来致命的影响。

4结语

篇7

关键词:城市价值;房地产价值;城市经济;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我们进入一个充满竞争的新纪元。新世纪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然而,城市竞争力一个内在的决定因素就是这个城市固有的价值。城市是房地产活动的场所与载体。不同城市的价值与城市房地产的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认清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统筹,合理地开发和指导房地产活动的进行,从而达到顺应市场规律因地制宜、增强城市房地产开发的活力和进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目标。

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把城市价值和房地产价值两者分而述之。对城市价值的探讨往往以城市竞争力为题来进行多因素的分析,而房地产价值分析则往往从传统的价值规律进行论述。也有学者对城市价值对房价的显性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但仅仅从量上论证不足以揭示城市价值与房地产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城市固有的内在价值与不同城市的房地产价值,两者具有独立性,但同时也有不可割裂的关系。城市价值本身就是城市所具有的资源和影响力的综合评估,为微观主体的房地产开发活动提供了隐性的竞争力,理所当然是主体和载体的关系。

一、城市价值和房地产价值概念界定

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多元的,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的目标;反之,城市的价值同样也是由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城市价值可以描述为:根据一个城市的环境和区位优势,聚集利用和优化配置更多的资源,为所在地区和人们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等的能力。

同样,我们也可以把房地产价值描述为:房地产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外在的市场力量,通过对人的消费和生活品质追求的导向获取利润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房地产包括房产和地产两个部分。所以,房地产价值也由这两个部分的价值构成。具体的房地产价值我们可以分解为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

二、城市价值与房地产价值的关系

(一)城市价值是房地产价值的外生影响因素。当今的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开放的系统,而房地产正是城市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城市内部,房地产行业与城市的关系是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因主体而存,主体因环境而变。城市价值是房地产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是促进房地产价值提高的根本保障。房地产价值的确立和提高依赖于城市价值的各构成因素的大力支持,没有这些因素的促进,房地产价值就难以实现和提高。所以,城市价值是房地产价值的外生影响因素。

1、城市经济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城市经济是城市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是城市作为一个系统运作和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的经济基础直接决定了该城市的购买力水平、资源配置和利用水平、配套设施情况等。经济全球化来临,商业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时代主题,我们可以从现实中的例子可以看出,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商业化越是发达和成熟。经济基础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保障。一方面城市的工业化使人们日益富裕,从而使人们的购买力不断提高,同时在生活品质的追求上也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使得城市自身在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上也在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作为商品,房地产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已经被赋予了更大的价值。首先,经济发达城市中的地产价值和生产房地产过程中消耗的可变成本皆提高,这两种价值正是房地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城市的资源是房地产运作的基础,原材料的供应情况、技术资源供应情况、人力资源供应情况与基础设施情况都影响房地产的开发和运作效率,所以经济基础直接决定房地产价值的产生和循环;最后,我们知道市场化的程度和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下的

(二)房地产价值是城市价值的内生影响因素。城市与房地产是整体与个体、载体与主体的关系,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我们不能把两者分开来讨论。城市价值决定着房地产价值,房地产价值同样也影响着城市价值。在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的发展处于基础性的位置。房地产是大众生活和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房地产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影响着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之一,作为一种商品,其生产出来后就具有一定的价值,是城市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其自然属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房地产的社会属性对城市价值的影响或许远远高于其自然属性。首先,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问题是城市问题的重中之重,而城市的和谐稳定关键是要保证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要求,住房的要求和住房的品质无疑就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其次,房地产本身就包含很多独有的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文化中蕴含的建筑之美、科学技术、自然和文化景观、风俗习惯等,无不是映射出城市文化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城市的价值。最后,房地产是一个城市的通俗名片,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进入了城市,而人们在对城市的选择过程中,最初的选择也是基于生活品质提高的要求,最直观的评判就是从城市房地产的评价开始的。(图2)

三、建议与启示

本文论证表明:城市价值决定房地产价值。政府应该明确地进行城市定位,在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提升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城市社会和文化建设,改善城市的环境,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以增大城市的内在价值,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形象进行塑造和推广。另外,政府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规划统筹,合理地开发和指导房地产活动的进行,使城市价值和房地产价值相统一,顺应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从而打造出城市和房地产的综合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房地产价值反作用于城市价值,房地产价值是城市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房地产开发也应该用可持续的眼光,合理指导,优化配置资源,使房地产产品在使用功能和文化内涵上与城市相统一并有所提高,最终达到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价值的目的。

整理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文化;经济;文化经济学;论纲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6―0084―03

近年来,文化经济问题已经成为中西方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纵观之国内外学术界对文化经济问题的研究状况,这些研究成果大都主要局限于探讨文化与经济的各种联系,而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还不多见。一方面,传统上的大多是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角度,把文化作为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乃至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来研究;另一方而,即使国内外现有的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文化产业内部运行,还是研究其具体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往往就事论事.缺乏一个必要的从经济学角度全方位、整体的研究框架支撑,更没有建立系统的文化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在吸收周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经济的角度系统地研究文化生产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一、文化经济学的概念界定

关于文化经济学的定义、内涵和外延,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形成一种有影响的权威性的科学概念。如国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学者用把整个社会的一切经济现象都看作文化现象来进行分析与认识的大文化视角去界定文化经济的概念:认为文化经济学是用一种大文化视角去审视社会经济现象(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各种现象)的学问,是探讨经济现象与经济发展的文化意义,揭示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经济运行的深层动因,推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的学问。同时,也有更多的学者(方家良,1991;程恩富,1999;胡惠林,2003)则比较倾向于以经济学的角度定义文化经济之概念,认为文化经济学就是关于文化艺术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侧重从一般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方法来考察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

本文认为,所谓文化经济学,就是关于文化艺术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环节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从经济范畴的角度和一般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方法来考察文化的经济性和蕴涵的经济逻辑,以揭示文化经济活动的特征、变化趋势和客观规律。虽然传统上,经济学分析方法主要被运用于物质生产领域,所以,给许多人造成了似乎经济学只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假象。但是,近20多年以来,经济学当作一种方法论,运用于分析了政治、家庭、制度、历史等多种社会现象,已经把经济学的分析领域拓展到了多个领域。可以说,文化经济学也正是这些拓展逻辑的合理延展,它是经济科学向文化领域的延伸和渗透,是经济理论与文化理论相融合的结晶。因此,文化经济学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涵义:

一是文化经济学是从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出发,运用有针对性、适应性的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来说明文化之本体,并把如何最大程度的提供文化及相关产品以及有效配置文化资源作为文化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是作为整体的文化经济学,它并不研究文化经济各分部门的特殊经济规律,而是关注点集中于文化生产诸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文化经济运动规律的考察上,是透过这些规律的分析,揭示其共同普遍的经济规律..

三是虽然文化经济学着重考察和研究文化活动中的经济要素,揭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活动的经济学品格但由于文化经济学研究的是文化领域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原则,因此,对文化经济的研究不能脱离文化的本质特性。

二、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文化,这一广泛地被使用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向广延度和深刻度拓展的概念,因此,关于文化的定义较有影响的就有200多种,其中较为著铝的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之父”E・B・泰勒(E-B-TYh)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我国《辞海》曾为文化下过较为权威的定义:“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或者说,是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方式的总和”根据以上定义,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可以被视作文化现象,文化表现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涵。

然而,作为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文化本身。“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文化经济学也不例外,它之所以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利学,就因为它也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文化生产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和视角对文化资源、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市场、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管理等一系列主要范畴的具体分析,深入研究和探索文化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作为文化经济学的对象性研究范围,主要是指和文化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有关的文化活动现象,包括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文化娱乐、文物博物、音像制品、文化旅游,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设施与组织机构、如艺术表演团体、出版社、影剧院场、影视制作公司、书店、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

文化经济学建立的主要依据是的经济哲学观,的经济哲学是关于社会经济运动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的三种基本形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既需要消费物质生活资料,也需要消费精神生活资料。文化生产属于精神生产,是精神生产的一部分,文化生产以文化产品来满足社会的文化精神需要。而且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他就曾指出,由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生产的某种新的方式和生产的某种对象就会产生。并指出:“宗教、家庭、国家、道德、法、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他所说的“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实质上指的就是广义的文化生产或精神生产。因此,文化艺术生产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虽然不同于哲学、科学、教育和宗教等其他精神生产,更不同于物质生产,但文化艺术生产同样也要“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总之,文化经济学是以文化生产活动中的微观和宏观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和视角深入分析和研究文化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的利学。其关注点集中于文化生产诸要素的合理配置、文化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和文化经济运动规律的考察上。

同时,文化经济学是一个独立的、涉及面相当广的兼有文化和经济双重特性的领域,它有着自身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自己的活动领域中表现出种种特殊的矛盾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经济学是文化生产活动与经济生产活动相互融合而衍生出来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并在根本上把自己同其他经济学分支和文化学分支区别开来的经济分支学科。

此外,要注意文化经济学与经济文化学和知识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别与联系。文化经济学分析的应是各个文化领域的经济问题,而经济文化学分析的应是各种经济活动中的文化现象,如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消费文化、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东亚经济崛起中的文化因素等,而文化经济学与知识经济学的分析对象和范围也不尽一致,知识经济学是单纯研究知识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

三、文化经济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框架

由于文化经济学是侧重从一般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方法深入分析和研究文化生产活动的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因此,文化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研究内容应是一般经济学的拓展。如经济学中的资源、商品(产品)、价值、价格、供给、需求、消费、市场、成本、效益、资本、投资以及分工、贸易,竞争力等。文化经济学则有文化资源、文化商品(产品)、文化价值、文化供给、文化需求、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生产率、文化资本、文化投资以及文化分工、文化贸易,文化竞争力等;另如经济学中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而文化经济学中的市场是以文化商品为经营对象的市场。这两个市场的活动,都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支配。从以上罗列对比可以看出,文化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概念、范畴和内容应是经济学的拓展和延伸,并以这些基本范畴为核心,再加上其他派生的范畴,一起构成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并且,通过对这一系列范畴的分析,阐明整个文化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正如概念、范畴和内容是经济学的拓展和延伸一样,文化经济学的也应需要吸取经济学科学体系的精华,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要注意经济学研究的是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而文化经济学研究的则是文化生产中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如经济学和文化经济学中研究的“商品”(产品)都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物质产品本身没有特殊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但文化产品一般都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此,文化经济学没有必要也不应机械地模仿经济学,应根据自身特点以一定的逻辑顺序构建本学科的理论研究体系。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的配合,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提供文化及相关产品以及有效配置文化资源是文化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具体来讲,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应着重从文化资源配置角度,以文化资源的分析为开端从微观、中观、宏观乃至全球层面层层展开其他内容。微观上阐明文化资源配置与开发、文化供给与需求、文化产品的价值与价格、文化投资与消费、文化市场等现象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中观上研究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与发展等问题;宏观上研究文化经济与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及宏观调控等问题;全球层面上阐述文化经济的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等问题。总之,文化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如下:

微观基础篇中观产业篇宏观发展篇国际竞争篇

1.文化与文化资源2、文化产品及价值决定3、文化产品的供求机理4、文化投资与消费5、文化市场6、文化产业的结构7、文化产业的组织8、文化产业的管理9、文化产业的发展10、文化经济与国民经济11、文化经济与收入分配12、文化经济与劳动就业13、文化经济与宏观调控14、国际文化分工15、国际文化贸易16、国际文化竞争力17、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

四、文化经济学研究应注意的几个矛盾

不断推进文化经济的发展,就是要根据不同种类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结合市场的无形之手与政府的有形之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然而,文化经济它不仅引出了诸如民族文化资本化等“经济”问题;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背景等对一定国民经济体系的作用、影响和意义等“社会”问题;而且基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质,甚至扩及于文化安全等“政治”问题。因此,在推进当代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文化市场机制发展中的众多的尖锐矛盾。比如文化产品的物质商品属性与非物质精神属性的矛盾、文化产品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矛盾、文化市场规律与文化艺术自身规律的矛盾、市场运作方式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矛盾以及文化经济效益与文化社会效益的矛盾等等。这众多矛盾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多重矛盾之间。在众多矛盾中,最根本的矛盾就是当代市场条件下文化发展的物质商品经济性与非物质精神文化性之间的矛盾。

所谓文化发展的经济性,当然是指它所具有的经济性质、市场运作方式和产业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特征。作为经济性要求,文化产业自然要进入市场,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和经济效益上同市场经济接轨。它所面临的文化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文化产品的经营与销售、文化市场的开拓与培育、文化经济价值的估算与评定都必须遵循当代市场经济的规律。因此,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诸环节都要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规律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受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强制影响,等价交换原则、利润最大化原则渗透到文化生产、再生产过程并影响文化生产的方向、效率及经营者的行为选择。

篇9

网络虚拟财产是数字化、非物化的财产形式,它包括网络游戏、电子邮件、网络寻呼等一系列信息类产品。但由于目前网络游戏的盛行,虚拟财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网络游戏空间存在的财物,包括游戏账号的等级,游戏货币、游戏人物拥有的各种装备等等,这些虚拟财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现实中的财产。他们有虚拟性,同时也体现着其现实的物品属性,是虚拟和现实价值冲突的连接点,同时也是所有对于虚拟财产矛盾的中心所在。

2法律保护的网络虚拟财产的范围

在法律上对网络财产加以限定,排除那些不正当的网络数据影响是必要的,以下即为笔者在借鉴民法中财产权的法律条件之后,对于构成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条件所做的归纳。①须具有合法性。其合法性体现在:第一,主体资格合法。第二,财产内容合法。第三,取得程序合法。②须依法取得,网络虚拟财产须经过法律允许的方式取得。这种财产须产生并存续于网络之中,体现为无形性和虚拟性。网络虚拟财产是一种信息权利,而不是信息化的权利。③网络虚拟财产的价值须具有可评估性和确定性。网络虚拟财产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遵循商品的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④须具有现实的财产性即网络虚拟财产具有现实的经济价值。网络虚拟财产的经济价值可以理解为:第一,与现实的金钱发生联系;第二,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第三,对主体有积极意义,能满足某种需要。

3我国民法对网络虚拟财产予以保护的意见

3.1程序方面

篇10

【关键词】风景园林;产业化;经济;价值链

在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园林绿化是“利在当今,功盖子孙”的伟业,是生机盎然的朝阳产业,这种思想已逐步被人们所认知。但是,园林绿化作为一个以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利用和开发为主的产业,这种观点还不大有“市场”,传统观点认为,园林绿化是政府的公益性事业,是“花钱的面子工程”,是配套;其建设本身强调的只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没有经济价值;园林企业也只是“小打小闹”。这种观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园林绿化产业化的进程。探索园林绿化产业化的运作思路和方法,逐步实现园林绿化的产业化,是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产业化的内容

在经济学上,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园林绿化行业之所以可称之为产业,是因为具有产业要素的基本特征:一是园林绿化有可竞争的市场需求,二是园林绿化有专属的行业资产,三是园林绿化有专门的物质产品,四是园林绿化有排他性的质量品牌,五是园林绿化有独立的经济运行机制,六是园林绿化的发展必须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园林绿化是生产科技的产业,是生产艺术的产业。

什么是产业化?产业化的理论定义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一种在市场经济规律支配下所形成的规模经营的机制。园林绿化的产业化需要有高层次的产业主体和产业结构,需要建立相对健全的产业链,各产业链环节间需要合理的投资收益保障。这里所讲的相对健全的产业链,不仅是指园林绿化专业所包含的花木生产、辅材配套、绿地建设、花卉苗木市场的形成以及养护工作等“小园林”的概念,还指园林绿化产业应该可以包括的投资、建设和管理3个环节,即“大园林”的概念。园林绿化地位突出,作用显著,已从“配套”成为主角,园林绿化不仅有投入,更有巨大的产出,体现了园林绿化行业产业化运作的基本价值规律。但是,从受益主体来看,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开发商,园林企业甚至是政府都得之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园林”概念的投资、建设和管理3个环节中园林绿化企业的缺位或者说是产业链的断裂造成的产业链环节间合理收益的失衡。

2.产业化的运作

园林绿化行业是一个新兴的特殊的行业,其产业化发展的过程复杂且艰难。要想合理地部署园林绿化产业化的进程,首先必须对园林绿化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问题。产业整体分散,城市局部垄断。园林绿化基本是以城市为范围的半封闭经营,产业分散、信息封闭、相对垄断、各自为政。因此园林绿化产业发育受到双重束缚,既有垄断而产生的低效,更有规模不足的制约。

二是竞争主体问题。园林绿化受地域经济及其他条件的制约,缺少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服务品牌的企业主体。无论在产业链的哪一个环节,现有的竞争主体都不够强大,市场份额小,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没有形成自己良好的品牌和声誉。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仍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无法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是产业链各环节问题。产业链所涉及的投资、建设、管理、技术设备、服务等方面存在发育差距:投资环节未激活,运营环节低效和零散,技术、设备和服务环节未得到重视和发展。园林绿化的产业化,关键在于转变传统园林绿化行业公益性运作的思路,以产业化运作的理念打通园林绿化的投资、建设和管理的产业链,发掘园林经济潜在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从投资环节看:培育品牌企业和上市公司,形成系列化、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实现资本运作与综合开发联动是关键。

园林绿化建设已经步入一个更高要求的阶段,呈现了技术难点多,质量标准高,时间节点紧,综合难度大等特点,需要园林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克服园林绿化行业竞争的不规范,竞争门槛的低下和低价劣质、简单重复等现象。

总承包是相对于传统施工分包模式而言,即在单一的工程施工基础上向两头延伸,从项目策划、设计咨询,到工程施工、项目控制,到设施维护、管理运营等全方位地为业主提供一体化服务。总集成是根据总承包项目所需要的资源进行集成,使各种资源达到最佳整合,优化结构,调整关系,求得整体功能上的扩张。总承包能力就是对工程项目的管控能力,总集成能力就是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建设内容包括高难度的土方堆筑、大型建筑、景观道路、植物引种、专类园建设以及水务工程、电器安装工程等。园林部门通过项目总承包,统筹所有建设项目,实施有效的总承包项目管理方法,确保了项目的整体推进,控制了项目建设的质量、进度和成本,突破了传统的园林企业只做绿化和小土建的概念。

总承包的概念不只是建设内容的延伸,也是服务内容的拓展。以往园林部门的做法大都是直接参与招投标,最多是项目的前期跟踪,现在园林部门针对重大项目,特别是技术难点多、建设难度大的项目,注重前期参与,发挥园林部门在规划设计上的优势和市场运作的经验,在前期就主动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建议,主动开展苗木储备和技术储备,充分发挥成熟的大型综合性园林绿化企业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更好地为业主服务,为行业服务。

总承包、总集成生产经营策略的实施,有利于产业的升级。使传统的施工业务向技术链、价值链更高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咨询服务等环节延伸,提供涉及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一体化服务;有利于拓展市场。可以转变企业的经营服务方式,提升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打破区域壁垒和政策壁垒,主动创造市场机会,甚至催生合作项目;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在组织体系、执行规范、成本核算、风险控制、客户服务等方面得以培养和完善,逐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和资源优化,以提升管理能级。绿地内经营场所的建设和利用,大型绿地需要给人们提供优质的休闲观光旅游设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某种程度上讲,绿地系统内能够提供一定功能服务的建筑物是园林绿化的宝贵资源,设立完善项目主题,丰富园林绿化项目市场运营的内涵,更加有利于提高绿地的使用率,促进绿地的良性发展。

二是绿地周边房产及商业配套的综合开发,用“大园林”概念审视“园林经济”,除了园林绿化项目本身土地附加值的成倍增长,还应包含项目周边已建和在建项目附加值的增长。

3.结语

园林绿化产业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朝阳产业,根据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环境保护和建设已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都迫切需要园林绿化的产业化运作,这是社会进步带来的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大好机遇,更是时代赋予我们园林人的责任和使命。园林绿化企业应当成为政府管理部门的有力助手,绿化建设的市场主体,行业发展的贡献者。

篇11

(一)在整个经济生活教学中,要强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

⒈从宏观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不可分割

一定的经济需要一定的文化。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当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取代封建自然经济后,相应的道德文化没有建立前,自然经济呈现无序状态。我国改革以来的实践表明,由于没有建立市场主体自觉遵守的精细的道德文化,使经济活动的许多空间失控,使权钱交易、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单位和个人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这些都严重冲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包含尚公精神,即崇尚公有制经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经济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三个有利于”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树立公平意识、进取意识、诚信意识、互助意识。

⒉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必须要求发挥道德的协调作用

市场经济要求一切经济关系市场化,而市场化的经济关系必然受价值规律、供求规律、优胜劣汰规律的调节和支配,这样使得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成为具有独立利益的自然人或法人,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就必然会有意无意地违背市场交易规则,发生多种利害冲突,如果不及时地得到合乎市场规律要求的妥善解决,就必然导致市场规则的破坏和市场秩序的紊乱,从而危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一种深入人们内心的、具有稳定的、连续性的、广泛影响力的道德约束机制来进行监督。

⒊道德可以弥补市场法治的某些不足

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都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一般地说,法是通过“抑恶”来扬善的,而道德是通过“扬善”来抑恶的:法诉诸于惩戒,往往只能除“恶”于已然,起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作用,道德则诉诸良心,可以防“恶”于未然;法长于治“标”,道德则长于治“本”:法遵循实用性原则,主要是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道德则遵循应然性原则,还可以引导社会走向理想。另外,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仅道德需要良心,而且法也需要道德、良心的扶持,一个社会良心和公众良心泯灭的社会,法律不仅会丧失其公正性,同时也会丧失其权威性。在历史长河中,再完美的法律制度也还是会有空隙可钻的,随着情况的变化,制度规章也会有不适应之时,所以,在许多法律干预不到的地方,道德恰恰可以弥补它的不足。

⒋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个新的趋势就是经济增长已不再单纯依靠资本、技术等经济因素,还有赖于各种非经济因素。诸如文化知识的投入和道德精神的注入。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人文因素在经济增长方式中已占50%的比重,表现为意识形态的道德理论、价值观念、伦理原则、道德人格等便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人文因素。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内涵了诚实、信誉、公平、互惠互利等道德因素,并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那种效率和公平兼顾的价值观,仁中取利、义中取财的经营方略,诚实信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使企业具有长久的发展后劲,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的“活水源头”。

⒌道德对合理配置和利用人力资源作用重大

道德是人力资源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人力资源不仅包括劳动者一定的智力和体力,同时,还应包括一定的德力,劳动者只具有健康的体魄、灵活的大脑机能及智能还不够,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有较高的道德追求和生活准则,有积极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只有在道德的作用力下,自身的智力、体力和全部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在社全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合理地配置劳动力,除了要有科学合理的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外,还要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准的管理人才,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调控手段和监控机制。

(二)在各个环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突出以下相应的道德思想和观点。

⒈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需要道德机制发生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商品的生产、交换,还是分配和消费,都涉及到如何在道德范围内进行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商品的生产、流通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等各个方面都蕴含了一种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以个人为本位或“亚洲资本主义”以集团为本位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性。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必须恪守一定的道德规则,这样才能使整个商品流通过程和谐完成。例如,经济生活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第三课“消费及其类型”“树立正确消费观”,第四课“ 生产与消费”,第五课“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第八课“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第九课“市场交易的原则”等等,以上市场主体的行为既有法律具体规定,也包含一种社会主义道德精神贯穿了整个教材,可以说,道德思想是经济生活的灵魂,经济生活教学如果没有德治思想或德治思想体现得不充分,都是缺陷和不完整的。

⒉经济竞争的有序性也离不开道德的监督

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得维护自由、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这些规则有法律性的,也有

在人们内心长期形成的共同信念。由这些信念来规范各种交换和竞争行为,市场机制往往不会失灵或者扭曲.市场好比运动场,竞争就象比赛,都讲究友谊第一,都主张在道德范围内的积极参与。例如,经济生活第一课“纸币”,第二课“商品的基本属性”,第三课“做理智的消费者”“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第五课“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第九课“市场交易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第十课“对外贸易”等内容,它们的顺利进行,除了法律规定外,都离不开人类共同道德的规范作用。

⒊市场主体的平等、自由依赖于道德

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自由的,任何胁迫行为和欺诈行为在交换活动中都是无效的,为确保这种地位平等的竞争自由,就得依靠道德,发挥道德的监督功能。例如经济生活第二课“价值决定价格”,第四课“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竞争地位的平等性”,第五课“劳动和就业”“劳动合同制”“社会保障制度”,第六课“效率和公平”,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八课“财政和税收”,第九课“市场交易原则”等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这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细心阐述。

⒋契约(合同)的效力需要道德发挥维持作用

市场经济必定导致生产者之间发生商品货币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商品货币关系往往采用合同的形式规定下来,而这种合同关系除需要法律规定外,道德机制也必不可少。例如,教材第五课中“劳动合同制度”,第六课“银行的作用”,第九课“市场交易原则”,第十一课“世贸和金融组织”“对外开放坚持的基本原则”等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表明市场经济是合同经济。

⒌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素质需要发挥道德的作用

经济生活课程标准清楚地说明我们学习经济生活的目的包含增强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在教材第一课“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课“做理智的消费者”“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第五课“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第八课“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第九课“市场经济和市场秩序”等都始终把握社会主义道德的主旋律。

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发挥道德的力量

篇12

美学价值属于艺术的范畴,商业价值属于经济的范畴可以说他们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联系,甚至有时二者是对立的,但是设计却是在体现美学原理的同时又要考虑其经济价值,可以说设计完美的把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书籍设计虽然是精神文明的代表,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既然是商品就要去接受市场的检验,体现其商业的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外观的好坏与否在商品的销售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书籍封面作为与消费者沟通的第一印象,除了要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外还要具备其商业的价值。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书籍封面的好看与否无疑成为评定书籍优劣的标准。一本畅销的好书除了内容精彩外,它的色彩设计也要能够打动人心。在品种繁多的图书市场中,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怎样能让书籍脱颖而出与其他图书籍相区别,从而达到销售的目的是书籍封面设计的首要任务,是体现商业价值的关键。色彩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不容忽视的。

当你被某种色彩关系吸引的时候就会刺激到购买的欲望,从而达到销售的目的,这就是色彩的魅力。书籍的种类非常广泛,不同种类的书籍对于品质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精装书籍由于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所以在装帧的工艺与色彩的选择、印刷上也要求具有极高的精准性。相反一些快消类书籍如,杂志、宣传册等由于具有快速获取信息看完既扔的特点所以为了节约成本,在纸张、色彩的选择与印刷上都会比较粗略。这也是符合商业价值规律的做法。但是如果没有处理好书籍设计中的各中关系,不能巧妙的运用色彩的视觉效果就算装帧再精致的书籍也会在书海中被淹没。另外体现色彩的商业价值还与潮流动向有着密切的关联。服装中有流行色之说,在书籍设计中同样有流行因素的存在。

设计师在进行封面色彩设计时一定要关注流行动向。试想一本刚刚出版的书籍却配上了陈旧过时的颜色,会让人直接觉得是一本旧书而被市场淘汰。所以在商业价值的体现中色彩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漂亮的封面色彩关系可以提升书籍的整体美感,增加书籍的设计附加值并足可以成为商品销售中的一大卖点。

篇13

关键词:光棍节;网购;折价促销;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

2011年11月11日凌晨刚过8分钟,淘宝商城支付宝交易额突破1亿元;随后20分钟内交易额突破2亿;1小时内交易额突破4.39亿。“11・11”这天,淘宝商城订单数突破2000万,支付宝交易额突破33.6亿,是去年同日交易量的近4倍。同期,淘宝网、淘宝商城支付宝交易总额突破52亿,这个数字超过“购物天堂”香港6天的零售总额。

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商家与买家的狂欢背后,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也在悄无声息地或明或暗地作用于全程。

一、“雾中看花”――网购迅猛发展的背后:大众经商避害趋利寻空间

中国网购发展举世瞩目。仅从网购交易量上看,2009年是2500亿元;2010年达到5231亿元,占世界网购交易量的40%;2011年上半年中国网购交易量达到3500亿元,预计全年交易量能占世界网购交易量的20%。网购能迅猛发展有其自身的优势条件;建立并提供网购平台的商家抓住机遇,适应大众商业活动的变化和需要,是关键因素。但是,伴随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大众商业心理与行为演变则是起到网购迅猛发展的决定作用。

人类社会中的商品经济活动,有着避害趋利,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利益的本质属性。中国网购立足于地广人多、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和观念发展的基础之上。近年来,由于受到众所周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国内滞涨经济形势的影响,增强内需消费成为共识。但是,现实社会中传统的实体商品经营有其局限性,商业活动范围、商品销售环节税费叠加、商业经营规模和地位优劣不同等,导致个体商业经营缺乏公正与规范性环境,因此,其竞争也非常激烈,举步维艰。这些因素客观上促使大众商业活动快速趋向网络平台。

在网络商业资金与商品安全能够得到一定保障的前提下,网上交易成为比现实交易更易于经营操作和获取利润的方式。因此,更多的人把安身立命、创业发展的起点转移到网络,更多的人在经营实地实体商业的同时又开辟了网络销售渠道;更多的人利用业余时间在网络二次创业,更多的人在网购消费中享受到未曾有过的实惠、便利和满意。

网络是新崛起的传媒,其信息交换的及时性、大流量、覆盖度和诱惑力等,有独特之处。网购创造一种全新的商业销售与消费理念,能充分利用并创意出某种商业氛围,适应特定的消费群体与个体的文化心理需求。例如,网络商家巧妙利用当下正趋于热捧的人造节日――“光棍节”,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将“光棍需要购物狂欢”这样的消费心理导向社会,指向使用网络工具的主力军、最大的消费者――独生青年群体,从而借助“拉动效应”之手,疯狂吸金。

二、“镜花水月”――网购天价交易额的背后:商品价值规律被丢弃

淘宝商城为期一天的全场半价促销,累计交易额突破了33.6亿元。淘宝商城对每笔交易至少要抽取5个点的交易提成费,至少总共提取1.68亿元,这还不包括商家付给淘宝商城促销广告的费用。淘宝商城在这次网购“狂欢”中确实狂欢了一回。但对于参与其中的淘宝个体商户而言,5折的销售价格,又能有多少利润可言呢?

传统的书本上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表述,其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这也就决定了价格应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不能无节制地上涨下跌,也就是说价格要由价值所决定,受价值制约。换一种表述,即商品的价格总是在供求关系调控下能够围绕商品的价值而上下波动。

参与淘宝商城的个体商户,其销售的商品价值在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半价折扣促销,所能获取的利润微乎其微。这种几乎是无利可图,还要付出促销工作量的网购交易为何又能吸引如此之多的商家踊跃参与,乐此不疲呢?

淘宝商城中参与半价促销活动的商家,有40%左右经营服装商品。由于服装产业成本计算的透明性较低,可控的利润空间较大,因此参与这次活动的服装商家,或许能成功借助活动依旧盈利些许,心满意足。比较而言,那些成本计算相对明晰、利润空间不大的商家竟然以价换量,如果走的是薄利多销之路,打的是数量优势之牌,蝇头小利知足常乐;如果是勉强保持收支平衡,参与目的只是单纯通过增加销售量,在淘宝网销售量的排行榜上提升位置,给买家以感官印象,以后再来光顾自己商店,这是广而告之,等待运气。

对于一些小商家,客户有限,如果因无利可图而放弃参与,那么将面临客户失散,人气不见;如果迫于竞争的无奈,不得不参与折价销售,例如,3C电器(计算机产品(Computer)、通讯产品(Communication)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ics))等。

由此可见,在淘宝商城33.6亿巨大的网购交易额的背后,存在着三层情境与情态。一是淘宝商城抽取至少1.68亿元的交易提成费,可谓“天堂光棍”。二是淘宝个体商户5折销售,微利收场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谓“人间众生”;三是淘宝个体商户5折销售,无利亏本者,则是哑巴吃黄连,“地狱小鬼”。无论是哪一层情境,都难以反映出其商品的真实价值量。这种难以反映商品真实价值量的价格折半“跳水式”下滑,虽然呈现出短暂的交易盛况景象,但不足以说明网购市场上内在的正常供求关系,却足以证明网购交易存在表面虚假繁荣。

迅猛发展的网购浪潮,涌动的是商品经济运动规律的深水。而百年一遇的“光棍节”则成了人为转动的螺旋桨,推波助澜,搅乱了潮流内在规律。大浪淘沙,谁都想从中捞金拣银,但是,除了淘宝商城一家的钵满盆溢,构成淘宝商城的主体经营者――个体商户,失去“光棍节”一天的瞬间光鲜,他们以微利甚至赔本为结局,唱响了宛如“镜中花,水中月”一般的虚幻之歌。

三、“昙花一现”――低价短期刺激的背后:商品供求规律被忽略

淘宝商城采用全场半价的微利赔本的做法,主要是因为其作为大型的B2C(Business-to-Consumer)商城之一,盈利水平并不是最重要的指标,用户量和交易规模才是关键的预期。于是,与淘宝商城类似的大型B2C商城,例如京东商城、当当网等也都加入了低价折扣促销活动。大量商户的卷入,推大促销浪潮;大量网购消费者的吸纳,形成交易规模最大化。

上述观点,其核心在于“大型B2C商城,盈利水平并不是最重要的指标,用户量和交易规模才是关键的预期。”对此,我们所要质疑的是,既然称之为“商城”,盈利且最大化盈利是预期目标(不是目的,因为目的含有无偿或微利服务性,归属社会效益),而预期指标只是为达到预期目标所必需的途径或程序中的一些量化标准,即用户量和交易规模。也就是说,实现了多少指标就能相应达到多少盈利目标。因此,大型B2C商城的最重要指标是用户量和交易规模这样的表述没有错,大型B2C商城的最重要目标是通过推大用户量和交易规模从中抽取门户费、技术费、交易费等,进而达到盈利水平最大化――这样的表述更没有错。

显然,淘宝商城等是以“盈利水平并不是最重要的指标,用户量和交易规模才是关键的预期”为广告,充当个体商户与网购消费者的中介,借“光棍节”的“光辉”,采取半价折扣的促销手段,达到了最大化提取交易费这一盈利目标。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大规模低价促销活动容易使消费者养成依赖于低价促销的习惯,使消费者形成等待低价促销才愿意下手购买的消费心理定势与消费行为习惯,以至于网购平台出现不促不销的局面。相对于实地实体商业活动,网购形成交易低迷状态将面临“人气”恢复的更长周期,要么更换商品,要么空手退出。

从供求规律的角度分析,大型B2C商城主导下的低价折扣的促销方式,最终会呈现单方面一边倒的买方市场。消费者抢购商家的商品,商家通常会出现断货情况。表面上看卖方市场一片繁荣昌盛,实际上卖家是无利可图。若是消费者习惯且依赖于这种低价折扣的促销方式,那么平日正常营业时,商家的大量存货无人问津,只能被迫通过促销活动低价销售。这种由大型B2C商城决策与管理层单一导向而卖家毫无自的网络经商模式,必然会倾斜成表面上追求用户量与交易规模的买方市场,实际上是大型B2C商城为最大化抽取交易费等达到独吞商品再流通环节的增值额,这是大型B2C商城借外部环境变化乘机对内部商家的巧取豪夺,反映出商品供求关系的严重扭曲。毫无疑问,这势必造成网络商业活动不公平交易和不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遵循供求规律,遵循商品的市场供给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趋于平衡的客观必然性。我们不需要一时让利赔本的短期刺激来忽略或掩藏真实而持久发展的供求法则。

四、“争奇斗艳”――商家相互血拼的背后:商品竞争规律被误读

比较去年,今年“光棍节”期间的折价促销活动,不再是淘宝商城一家的“独舞秀”,众多的电商粉墨登台,群星闪亮。除了淘宝商城的全场半价外,京东商城不甘人后,对所有供货商下达“光棍节”当天,促销力度不低于淘宝商城的指令;同时,当当网在数码领域展开了“光棍节”的让利“斩首行动”;百度旗下的乐酷天召集数千家知名品牌,共同推出“1元疯抢”、“30元包邮”以及日韩产品、手机数码、家用电器、品牌服饰等十大专区,均以6折优惠进行促销。此外,苏宁易购、凡客诚品、一号店、麦考林、梦芭莎等知名电商也推出各种促销活动。

借助电商网购交易平台参与促销活动的商户,依旧愿意在微利甚至赔本的情况下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为自己商品和品牌进行宣传,体现出个体商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互不相让。

商品竞争是商品生产者或需求者之间进行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形式。毋庸置疑,商家之间依法、合理、有序和正当的竞争,有助于促进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扩大网购规模及其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各商家综合能力,有利于增强同类行业、同类商品的竞争力。

但是,此次“光棍节”期间商家之间的竞争,采取了半价折扣促销、血拼争夺顾客的竞争方式。这样自发和盲目性的低价促销竞争,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使消费者习惯于低价促销活动,严重干扰了电商网购的正常经营秩序。

如何把握好竞争尺度,如何展示商家自身的积极、正面、健康的经营理念,如何宣示商品的本质精神,如何利用正当的竞争手段激活消费潜能而又不给消费市场留下弊端等,这些都是网络商家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五、“花红还得绿叶配”――网购虚拟盛况的背后:置于法规而后生

电商网购交易虽然是新兴的特殊商业活动,有其尚未明了的新问题存在,但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必需正确认识、有效利用。只有秉持以人为本、科学务实的态度,遵循并利用好商品经济运行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才能实现网络商业攸关方的多赢局面。

首先,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研究网商活动,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务实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及时总结和不断累积经验,抓住本质问题,重视新生事物,提出新思维新思路新方法。

其次,职能部门应依据现有法律,结合国内外网商发展情况,尽快制定并出台较为成熟并不断完善的网络商业法律法规,保证网商活动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使新兴的网购经销有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再次,一个大型B2C商城的管理运营不能没有内外利益关联方的有效监督和制约。网商法律裁定、政府调控指导、行业对等规章、用户协议兑现、从业道德评价等。其中,规避大型B2C商城垄断,以保障主体商家与消费用户的合法权益应当成为重心价值取向。

另外,提倡网购从商人员学习商品经济等相关知识,理性经商,回报社会,既要保护自身合法利益,又要承担应尽社会责任,科学发展,和谐共存。

篇14

积极推进二人台艺术自我革新,着力造就二人台明星演员。二人台作为民间艺术,所有的保护手段都不过是外因,能让二人台艺术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主要还在于内因。二人台在转变自身发展变革的同时,应该在内蒙古草原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上深入挖掘和不断创新,在秉承传统的同时,摒弃传统中的劣势,勇于担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者之责任,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找到打破当前困境的勇气和智慧,适应现代市场化社会的生存法则和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否则无异于抱残守缺、刻舟求剑。除此之外,二人台还需在语言传播上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力求符合大众的接受心理。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采用明星这个载体产生轰动效应来拯救民间艺术是当前艺术发展很有必要的传播策略。近几年东北二人转之所以在全国走红就是靠有赵本山、潘长江等一批领军人物,而二人台缺失全国知名的领军人物,便很难唱响全国。

民间艺术的文化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人的发展决定了这一价值的不断发展。当前二人台艺术的国家级传人有7位:冯来锁、史万富、冯俊才(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武利平、杜焕荣、贾德义、淡文珍(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在培养年轻传人上力度还是远远不够,致使人才出现严重断档,这对二人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面对二人台艺人主创群体的老化与后继乏人的严峻现实,要加强二人台创作精品人才队伍的培养,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二人台艺人走上职业化道路。二人台艺术产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有一批人才来支撑、推动。这类型的人才,包括优秀二人台艺人、传承人,懂得二人台艺术价值的政府官员,从事二人台艺术保护和研究的科研人员,从事二人台文化艺术周边产品和延伸产品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

充分借助传媒力量,全面打造二人台强势品牌。搭乘现代传媒的便利快车,使二人台能够广而告之,是开发和传播二人台艺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以感性、具体、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培养一个稳定的二人台受众群体。在现代传媒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近几年,内蒙古电视台文体娱乐频道推出的《西口风》,是一档重要品牌节目。这档节目是由著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武利平任艺术总监,节目演员来自本土的二人台优秀演员,其中不乏青年新秀。该栏目通过现代传媒影像的方式,将诸多二人台优秀演员的表演摄录下来,里面囊括了许多二人台的经典剧目。此举受到业内人士以及广大爱好二人台艺术的观众的普遍好评,更增强了二人台艺术对人们的感召力。

即便如此,借助传媒力量传播二人台的方式还稍显单一,内蒙古电视媒体尤其是上星频道作为民间文化艺术对外推介、宣传的主要平台之一,应该着力打造具有民俗、民艺和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内蒙古、绿色二人台的高水准宣传片。此外还应该如同东北二人转那样进驻有更大影响力的电视剧圈,在推出本土电视剧的同时,巧妙加入二人台艺术元素,向全国观众展示二人台艺术的独特魅力。

依靠市场化运作,推进二人台文化艺术产业化。合理、科学的产业化开发是抢救、保护和传播二人台艺术的唯一出路。如果不能和市场连接,如果没有人喜欢,做得越多,浪费越多,最终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只有二人台文化遗产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了,有了物质基础。才可以反哺其挖掘和保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对二人台进行产业化运作时,必须采取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策略,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商品价值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价值规律和民间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在保证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加强监督和调控,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继承和创新、市场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使二人台文化艺术产品的开发建立在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达到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同时,要努力造就一批熟悉二人台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并掌握有关规则的人才,以及二人台艺术经纪人,强化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增强他们的市场投资和风险管理能力、财务营销和管理技巧。努力提高二人台艺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促使二人台文化艺术由资源化向产业化的转变。二人台艺术作品在不丧失传统精华和本土特色的前提下,被附上经济价值,被赋予生存意义,才能生生不息地传播和发展下去。

政府部门强力扶持,并尽早出台民间艺术保护法。在推进二人台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强力扶持。政府首要的支持是政策导向,如果政策上没有形成产业导向,文化产业将很难得到一个大的发展。政府部门应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出发。将二人台艺术纳入文化政策和建设规划之中,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职能作用,尽快建立起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确保二人台艺术保护和开发工程的顺利实施,以机制的高效运转来尽快推动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同时,要充分沟通协调政府部门与学术界、社会组织、剧团之间的关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各方面的作用,使二人台艺术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弘扬。政府还要建立完善的经费投入机制,设立保护专项资金。建议在争取各级财政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的同时,也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性投入机制。

目前多数二人台剧团没有排练的场所,食宿条件很有限,文化资源的配置也不尽合理,政府部门要下定决心整合资源,创建二人台艺术文化中心或基地。各旗县政府部门也应建立当地二人台艺术博物馆,着重于收集和宣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二人台艺术品种和资料,从而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内蒙古二人台文化艺术的历史和现状。保护是一个综合性工程,领导的重视固然重要,但为文化保护立法更重要。相关单位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尽早出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让文化保护有法可依。

除此之外,学术界也要对二人台文化艺术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关二人台艺术的研究文献,不仅仅单一着眼于二人台历史的整理,赞扬其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深深沉醉于它的历史的自豪感中,更要将其放置于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加以对策性研究,提供二人台艺术在当代消费社会营销策略的建议,深化有关二人台艺术现代转型问题的讨论。虽然一些学者对民族艺术的经济学内涵还未充分关注,但如果学界能当好民间艺术真正的守望者,能够对二人台艺术发展作出积极的建设性理论探讨,则足以让二人台重上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