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范文

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

篇1

英文名称:The Education of Music

主管单位:浙江省文联

主办单位:浙江省音乐家协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7580

国内刊号:33-1044/J

邮发代号:32-4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一、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课程现状介绍

现行的中等职业院校音乐专业课程中必修科目有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选修科目为器乐、歌曲写作、复调等。学生在完成必修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选修科目。通常,必修科目的课时为每周4课时,选修课每周为1―2课时。每学期末,学生需参加由校方组织的对必修课的考核和对选修课的考察,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现有的课程中还设有实习课,即毕业的前三个月,由学校或学生本人联系单位进行实习,学习实践知识。

二、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1 课程设置不全,课程开设随意性较大

现行的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大纲大都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大纲为主体,其课程设置根据当时的音乐理念和音乐教育模式所制订,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再加上设在地、县、市的中等职业院校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致使在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不仅不能及时更新音乐教育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甚至不能得到音乐教育发展的新信息。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对大纲的要求都大打折扣,造成了现在的课程设置极大的随意性。

2 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

在课程设置中,实践性原则至关重要。音乐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它不隶属于理论学科,而是属于艺术实践活动为主的技能性学科,特别是对歌唱、器乐、律动和创作等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的技能技巧的掌握是不能单纯依赖说理分析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实际操作来提高自身能力。

在现有的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理论课程占据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艺术实践的时间不及总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任务之后,很难再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训练技能技巧,“纸上谈兵”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针对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课程现有矛盾之建议

1 吸收国内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及时丰富课程设置的内容

中等职业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与其他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一样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中等职业院校应该积极走向市场,顺应时代变化,学习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并根据各院校的办学特点,及时丰富课程设置的内容,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对先进教学法的学习,并使之养成接受新事物的习惯。

2 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的课程设置应注重实践性原则

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活动不仅对学生有熏陶感染的作用,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强调“精讲多练”,传授音乐理论知识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讲述和声知识时,就可以结合响应的音相效果。

篇3

目前,民族音乐教育在高中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对民族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了解不够。在歌唱模块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没有让学生真正的的领悟民族音乐的精髓。在学生的兴趣方面,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流行音乐,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国内外流行音乐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从而导致民族音乐受到冷落,学生的民族意识淡薄。因此学校作为教育的基地,对弘扬地方民族音乐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民族音乐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一)民族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刻领悟民族文化的内涵

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意境,借以优秀的民族音乐可以实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例如:由作曲家朱践耳谱写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旧社会的悲惨和凄楚,壮怀激烈的歌唱将旧社会的残酷和建党后的美好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以增加学生对党的热爱,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通过对部分民族歌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精魂所在。

(二)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审美观念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作为国家的一种音乐象征,民族音乐为国内外建立了友谊的桥梁,增进了国内外相互之间的感情并为其他国家开启了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大门,因此民族音乐教育在国内外友好发展、团结合作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中音乐课程中引进民族音乐,不仅可以使学生透过民族音乐感悟团结和睦的民族精神,还可以触动学生的民族意识。另外,民族音乐教学还可以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三、加强高中音乐歌唱模块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教材开发,让地方音乐走进课堂

人音版的高中音乐教材分为十八个单元,其中涉及到民歌的只有一个单元,由此可见我们的高中音乐教材中对于民族音乐的歌唱曲目涉及的内容太少,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缺乏了解,因此我们应加强教材开发,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品。比如朝鲜民歌《阿里郎》、新疆民歌《青春舞曲》、陕北民歌《走西口》等,把这些具有高水平的、较高审美价值的民族音乐作品合理的编入到高中音乐教材中,运用课程教学转化成实践,进而增加学生对民歌的了解程度,增进学生对民族歌曲的感情。

(二)歌唱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对民族歌曲的兴趣

在高中音乐教材第二单元中,其主题为《高亢的西北腔》和《独特的民族风》,本单元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陕北、西北民歌以及内蒙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特征和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长调”、“朗玛”等民歌体裁,并学会演唱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曲。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味的让学生听取纯民族歌曲,学生未必能喜欢,所以我们可以找一些将民族音乐通俗化但又不失其本体的演唱形式。以歌曲《赶牲灵》为例,这是一首陕北民歌,由、阿宝和王二妮演唱。在教学《赶牲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王二妮和男声说唱的版本。在教唱时先让学生学会旋律,然后再把有关民歌的发声方法和技巧告诉学生,让学生尽量去用科学的方法唱民歌,此时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因为学生还不太适应民族唱法,要求太高会抹杀学生的兴趣。然后老师可以设置比赛环节,学生可以轮流唱、对唱、合唱,分小组比赛、跟伴奏带,猜歌等各种形式,在比赛环节中,学生有了对比,自然而然就会尽力唱到最好。在教唱的环节中,课堂方式多样化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会民族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2011版《音乐新课标》给人们灌输的是“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可以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更直接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从而产生思想共鸣,获得审美体验。面对民族音乐教育,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导致民族音乐教育无法顺利进行。学校可以分阶段对教师的民族素质进行培养,加强民族音乐知识的学习,使老师认识到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民族音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进行理论讲解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应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努力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之间的距离,欣赏各种不同形式的民族音乐,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从而让学生深刻的感知民族音乐艺术的内涵与魅力。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国内外合唱现状;合唱教学手段;合唱方法

一、国内外高中合唱教学的现状与意义

合唱艺术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已经有千年的历史。

合唱这种艺术形式,目前被许多国家用来作为美育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一种活动。在青少年音乐教育中,合唱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内容,因为它具有统一意志,振奋精神,强化群体凝聚力的教育功能。在音乐艺术领域内,合唱是一种多声部、表现力较强的群众性的集体歌唱方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和谐动听的合唱不仅可以引导他们步入丰富的音乐世界,而且还能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一)国外现状

1.美国

合唱教学在美国基础音乐教育中被认为是一项课外活动或是一种非专业的音乐表演体验而非一种技巧训练。学生的合唱技巧以及各方面音乐修养,都是从表演具有典型意义的音乐作品中获得。学校的音乐教师采用“创作——排练——表演练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解决课程具体问题和培养音乐修养的过程中,达到愉悦和自我发展的目的。

2.匈牙利

匈牙利学校音乐教育深受著名音乐教育家卓尔坦·柯达伊(1882-1967)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理念。在这个只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国家里,总共有130多所合唱学校,儿童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接受二声部视唱训练,并逐步过渡到正规的合唱训练。在普通学校中,班班都能唱合唱,校校都有高水平的合唱队。

3.其他国家

此外,对中国合唱音响风格的形成产生较大影响的俄罗斯;具有600年优良合唱传统,至今仍保持世界一流水平的英国;只有五百多万人口却拥有两千多个合唱团的丹麦以及广泛开设合唱学校、拥有杰出的无伴奏合唱艺术的波兰等等各国合唱教育的开展情况,无不说明合唱艺术在现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说明世界合唱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中。

(二)国内现状

第十三届青歌赛中,第一次将合唱比赛搬上了屏幕直面于观众,一曲曲合唱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它的魅力,宽广的音域,丰富的表现力,丰满的音响效果,团队的高度和谐……在电视、网络等传媒中反响强烈,它是其他演唱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此同时,我国中小学合唱教学与合唱活动蓬勃开展,各城市在校内校外都成立了多层次的合唱团,在重大节日或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学校或社会往往开展多层次的青少年合唱活动。高中作为应试教育最重要的阶段,虽开设了音乐课,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虽然音乐课是必修课,但没有列入升学考试范围中,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音乐科成为冷门学科。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美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其改革显然势在必行。

(三)国内外比较研究

从以上国内外合唱教学现状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处于不同程度的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国内外合唱教学,都具有“人本主义思想”,都强调对“人”的教育,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不同的是国外合唱教学相对国内要成熟的多。表现在教育目标的贯彻性、教学内容的多面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评价方式的综合性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非常注重教学本身的过程,提倡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并且具有注重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优良传统。

而我国音乐基础教育正处于从单一的认知领域向对“人”的塑造的重要的改革过程中,因此,相对于国外教学,我国中学合唱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仍显示出一定缺陷。如:从教学内容上看,部分学校在教学中仍存在过多强调发声和音准的要求,使合唱课变成声乐课或视唱练耳课,导致基础教育“专业化”的现象。从教学方法上看,学校合唱教学普遍存在我教你唱、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未真正体现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传承式教学,并往往注重教学的外在形式和外在结果比如参加各种大量的歌咏比赛而忽略教学过程本身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而且合唱教学在曲目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保守性。因此我国合唱基础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合唱实践性教学手段

1.我校为学生开设每周两节合唱课

参加合唱团的都是热爱歌唱且有一点演唱能力的学生,因此,我们以比较高的要求进行系统的训练。由于我们的学生没有扎实的声乐基础,因此在气息练习中,可先进行自然单纯的气息练习:

(1)先以嘶声吐气,待气全部吐光后自然而缓慢地吸气,此时的吸气动作便是正确的腹式呼吸,让学生体验横隔膜的力量。

(2)吹小纸片:让纸片维持同一角度,看能吹多远。

(3)吹蜡烛:让学生想象要吹熄一根蜡烛,但要求气息平稳,持续10秒才吹熄。

训练时要注意:吸气自然而缓慢,吐气要均匀;口腔呈哈欠状态打开,音量不可太大,轻声唱,多用元音u、o。

除了上述方法,还可进行带音高的呼吸练习。

教学片段:无旋律伴奏曲《半个月亮爬上来》,这是青海一首优美的慢板抒情歌曲。演唱时有四个声部,我把它大胆地改编成了男声女声两个声部。

2.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

正确的歌唱姿势,能使歌唱发声的各部分器官机能保持正常。歌唱时一般采用两种姿势,即立式和坐式。立式练唱,要求身体自然直立,头部端正,双目平视,喉头附近不要用力,肩部、颈部、下颌及面部肌肉不要紧张,胸部微挺,腰部伸直,两手自然下垂,两脚前后稍分开,重心在前脚上,整个身体处于一种积极向上、向前的状态;坐式则要求上身自然直立,头部端正,胸部微挺,不耸肩,下颌内收,收小腹。其他要求则和立式一样。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应经常注意学生歌唱姿势是否正确,随时提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3.强调咬字和吐字训练

我国传统的歌唱方法讲究以字带声、以情带声。教学片段:在学唱《我爱你,中国》这首大气作品时,我的要求是每次训练时都要声情并茂地多朗诵几遍,做到有感而发,字同声意,特别是其中两段“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反复吟诵体会作者作为海外游子饱满的拳拳爱国深情。

4.音乐基本素养的培养

首先,音准方面。合唱音准主要靠听觉的训练来解决,但又不能完全孤立地进行听觉训练,同时还要对班上学生进行艺术修养及内心感觉培养。其次,音阶方面。音阶训练包括自然音阶训练、半音阶训练和全音阶训练三种类型。如自然音阶训练,先将自然音阶的全音与半音排列概念搞清楚,再用固定唱名将各调的自然音阶唱熟,最后从理论上讲清虽然各调的升降记号不一样。第三,音程、和弦方面。音程的训练可先从三度音程开始,按照从听辨到视唱的顺序进行大三度、小三度音程的二部训练,然后过渡到纯四度、纯五度等音程。和弦的训练同样也是先听辨再视唱,由简单到复杂,从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到减三和弦、属七和弦,让学生将听和唱紧密地结合起来。第四,对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要有清晰的了解和认知。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反映生活,合唱教学时的二度创作也要尽量可能地还原作者最初的情感。在演唱《保卫黄河》时,我着重强调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时期,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学生经过教师的认真诠释,更能够全身心进行演唱。

篇5

关键词: 多民族环境 本土母语音乐 校本课程开发 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音乐教育的国家,但事实上并未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催生出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前形势下,面对我国音乐教育“重西方,轻传统”的现状反思,伴随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丰富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强调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熟悉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扩展文化事业,逐步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观”的倡导,使得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无论是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角度,还是从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角度,对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探讨,在国内外受到持续关注。

一、视线:政策推动实践,理念推动发展

1.国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与发展状况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拉开了序幕,而《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编写和试用标志着课程改革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改革力度最大、国家投入资金最多的一次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及保障支撑系统等,可以肯定此举必将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另外,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正式实行,以校为本的“关注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关注教师专业研究能力、关注学校办学特色构建”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应运而生,并将成为我国今后至少三十年内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

2.当前形势下的音乐教育改革新理念与多民族环境下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化状况

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因受“欧洲音乐中心论”和“汉族音乐优势论”的影响,致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母语音乐正面临“传承逐步沙漠化,情感不断流失”的尴尬局面和严峻挑战。基于这一形势,早在1995年12月于广州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就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新理念,而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母语音乐教育”则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音乐学科的校本化课程建设中,因各省区域的多民族构成不同及研究方向的专注点不同,对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虽然也有一些局部的乡土音乐文化资源得以挖掘,但在具体校本化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总体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可供借鉴的相关科研成果少之又少。

3.世界各国音乐教育有关本土音乐文化的校本化建设历程

在当前音乐教育本土化的研究中,重新审视世界各国的现代音乐教育,我们认识到,多数国家本土音乐文化的校本化建设历程,都主要的体现并暗含于各自的音乐教育体系和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成果之中。比较典型的如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是先于相关校本理论出现的20世纪最早、对后继有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以开放性的姿态发展着的音乐教育体系;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是最早提出音乐教育本土化而且具有深刻教育哲学思想和高标准艺术审美要求并在理论与实践中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的音乐教育体系;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而且具有丰富教学实践内容体现并深受教师和儿童喜爱的音乐教育体系等。另外,其他音乐教育体系如“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日本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前苏联卡巴列夫斯基的新音乐教学大纲”等及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成果“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等,都为各国本土音乐文化的校本化建设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模式。

4.欧美近些年来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及未来趋势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已形成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全方位、大动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其实质是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体系。综观欧美各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影响,音乐教育中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逐渐融合与相互渗透已成为未来趋势,预示着美好的发展前景。对于音乐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目的等一系列问题的再探讨,正在不断地深入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持续不断。

二、基点:从理论到实践,从经验到创新

本土母语音乐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联系及二者在结合过程中所产生的实践应用层面上的灵活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问题,是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之所在。

1.从理论到实践的三个层面

(1)收集并分析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政策及理论,了解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和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教育学提供的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将有效地解决“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中的疑难问题,大大有助于加快研究进程。

(2)观察并研究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及实验,把握当前形势下音乐学科的课程资源之挖掘、整理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开展必要相应的采风活动和教学实验为基础,从中积累较多经验,以初步掌握特定民族区域内本土的母语音乐特点,为研究认知要求奠定良好的感性基础。

(3)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收集并整理我国众多世居少数民族的典范音乐,为各区域民族的本土母语音乐的校本化开发课程资源。如由各地州的知名学者和民间艺人提供大量各种形式的本土母语音乐资源(可有偿获取),加之一些开放性的馆藏资源,为研究的资源配置给予了一定的选择余地。

2.从经验到创新的两个飞跃

(1)通过定点教学实验及若干关键问题的全面分析,探讨片区范围内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模式,为探索更大区域范围内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建设提供经验依据。

(2)依靠上述基础综合进行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教学实体的研究,通过若干关键问题的全面分析和具体探讨,努力构建不同区域范围内本土母语音乐的校本课程特色。

三、模式: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实践与理论的互动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在模式上不是固定的,但有一个基本模式观念是:开发内容要因地制宜,内容设置要因人而异。

1.内容与形式的融合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表层模式在于把“音乐学中的本土母语音乐资源”和“教育学中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进行内容与形式的两相融合,逐步以跨学科式的“音乐教育学科新门类”效应呈现。依靠内容与形式的融合,把多民族环境下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课堂模式引入到各中小学的基础音乐教育当中,为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创造条件并积极实施课改,真正实现符合我国各区域特点的民族音乐教育,努力打造我国尤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办学特色,凸显“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这一思想指导下不断深入的方法、手段等目标。

2.实践与理论的互动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层模式是在对各个区域民族“本土母语音乐”了解与把握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学习与研究的双层基础上拟行展开的,是实践与理论的两相互动,是探索适合不同区域民族特色的校本化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基础。这一构建过程,将逐步提高我们对民族母语音乐文化的认知水平,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本位意识,并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及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都将有着非常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随着实践与理论的互支互动不断深入,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在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成熟起来的方法基础,又可为艺术教育的其他姊妹学科的校本化课程建设提供宝贵的研究经验。

四、实体:从点滴做起,重视教学实效

鉴于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在民族音乐学和音乐教育学方面不但具有理论创新性,而且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应用性,一般作为研究者既是基础性资料的理论创新者,同时又是教育性实体的实践应用者,故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载体主要有三个方面:

1.分析资料与乐谱汇编

主要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系统整理与分析和本土母语音乐资源电子乐谱的全面制作与注解,成果名称可为《××校本课程开发与××本土母语音乐》(或可编为两个分册:①《××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现状分析》;②《××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曲选》),其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为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建设性决策依据和丰富的基础性资料。

2.片区性教学实验报告

以某片区为教学实体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定点教学实验,并从中总结本土母语音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般规律,成果名称可为《××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实验报告》,其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直接为其他民族片区音乐教学提供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模式上的经验借鉴。

3.其它方面的研究活动

通过把握“本土母语音乐”与“校本课程开发”在学科上的内在联系及二者结合过程中的互动效应,拟可在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片区性甚或区域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以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论为主。另外也可利用网络论坛等其它形式实现上述目标。

五、流程:细化分工,分段进行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涉及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本土母语音乐,加之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复杂性,不仅需要系统的民族音乐学知识,而且要有全面的音乐教育学等相关知识。正是由于既要对我国本土母语音乐各乐种进行全面考察与分析,又要对当前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理念下的成功案例进行学习与探讨,因此,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研究必须在充分挖掘与整理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而随之展开。按某一个片区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拟以下流程:

1.准备工作:感性材料占有阶段

一方面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采风的研究方法收集与挖掘本片区范围内各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母语音乐经典曲目。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的研究方法学习与把握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体系以及前沿理论。

2.前期工作:感性材料分析阶段

一方面通过民族音乐学的相关知识筛选并注释已获得的本片区范围内各少数民族的本土母语音乐并制作成谱,另一方面通过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索与论证本片区本土母语音乐校本化的可行性模式并编辑分析相关数据信息。

3.中期工作:课堂教学实验阶段

在对本片区本土母语音乐分类整理和对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归纳的基础上,以本片区范围内的部分中小学为实验试点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证性研究,既是校本课程开发在音乐教育领域的理论探索,也是校本课程开发在音乐课堂教学上的具体实践。

4.后期工作:实践理论升华阶段

在上述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跨学科研究,对本土母语音乐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内涵作出全面的、切合实际的结论,并最终以研究论文的形式详尽阐述以本土母语音乐为主体、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导的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着力探究多民族环境下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体系。

六、结语

中国音乐教育中“西乐为主”课程观的长期影响,是导致我国尤其多民族地区本土母语音乐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适逢新时期音乐教育改革,借以“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将“本土母语音乐”注入课程并引入课堂,是优秀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有效挖掘、整理和研究的有效途径。以传承求发展,化危机为契机,让我们共同探索――为音乐教育改革新局面的到来积极创造条件,为构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新体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6]李志宏.体验新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7]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8]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9]门秀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10]田慧生.新课程中的校本课程开发[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1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目前,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突飞猛进,网络信息技术逐步与各门学科课程融合,具体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同时,网络课程开发、校园数据共享资源平台、网络科研协作、移动远程交互式教育等开放式教学模式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网络信息现代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载体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作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自主性及特有的专业性和欣赏性等基本特征。但是,以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二十余门及省级网络精品课程若干为代表,当前高等音乐教育网络课程及网络学习平台大多集中于高等音乐院校或其他综合大学音乐院系,而占据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相当比例的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因办学历史、师资力量、生源质量、教学环境和学术研究等方面较之前者存在较大差距,在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数量和质量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高速发展,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突飞猛进,网络信息技术逐步与各门学科各门课程进行整合,使所有学科及课程步入了信息化发展轨道。如今,网络新技术应用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已经非常广泛,利用网络及时获取信息和知识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学习方式之一。在互联网技术最先兴起的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已经使美国高等教育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大学在教学中注重运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园网络建设和教学场所的现代技术装备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高等音乐教育领域,网络技术在教学模式上的运用也非常突出,如美国排名前十位的曼哈顿音乐学院就以丰富的世界顶尖网络信息资源和强大的远程教学系统而闻名。旧金山艺术大学、南佛罗里达大学音乐学院等著名院校都开设了远程在线教育硕士学位课程。其他地方院校如肯塔基州立大学,在网络课程教学中专门开设了具有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特点的非裔美国人音乐专业。

国内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网络课程开发与教学平台建设的讨论与实施也在持续进行中。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国家重点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各高等音乐院校及师范类音乐院系相继开设网络课程和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其中大部分已成功申报国家级或省级各类精品课程。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如首都师范大学《钢琴》、《音乐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基础钢琴》等;省级网络精品课程如浙江省本科高校精品课程《基础钢琴》,河南师范大学省级精品课程《钢琴》等;其他如获得教育部首届全国网络课程大奖赛二等奖的暨南大学《外国音乐欣赏网络课程》等。同时,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或音乐网站等在此方面也有一些研究与成果,如中国音乐教育网、天天艺术教育在线等。音乐类网络课堂及网络学习平台的出现得到音乐教育界广大师生及音乐爱好者们的广泛赞誉,为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但从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作为带有区域化教育特征的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方面的研究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成果寥寥。以湖南省地方高校为例,目前仅有吉首大学《钢琴》《声乐》、湖南文理学院《音乐欣赏》及怀化学院《声乐》4门省级精品课程。虽然其在提升教学质量,弥补教学资源不足等方面已取得积极效果,但并没有发挥地方高校自身与生俱来的区域化办学特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中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011年4月14日-15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协办的“2011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暨数字校园十二五规划研讨会”在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大会指出:“教育信息化不是钱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搭建一个科学的框架结构,能够按照信息化本身的要求,按照信息化的目标为教育服务,用全新的理念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5月颁发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因此,如何在保持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自身办学特点的同时,在原有“集中式”教学模式中融入“开放式”现代化网络信息新技术,在国内外各大学成功的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经验中整理并总结出符合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且具有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区域化办学特色的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新思路,使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更新和发展,音乐教学的形式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艺术表现的自由度更大,为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系统而又科学的理论依据,进而为新时代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一条创新之路,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

二、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教育传播学认为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流动。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与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如何将教育信息结构化、符号化,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动,是教育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实质。它综合了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揭示了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对传统教学模式及网络信息化教学均具有指导意义。由此看出,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可以极大的缓解地方高校扩招与教学质量日益突出的矛盾,同时大幅度的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视野,丰富原有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标准。

作为具有区域化办学特点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等现实条件下,应以以原有的物质条件和教学方式为基础,以自身专业特色为条件,结合新的技术条件与网络课程教学手段,在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逐步进行改革与实践,并最终实现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模式的信息化。针对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区域化办学特色的拓展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办学特色方面,相对于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及高等音乐院校,具有本土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目前,一些地方院校根据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相继开设了具有自身地方民族性区域化办学特点的地方音乐课程,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侗族大歌班,泉州师范学院的南音演唱传习班,新疆艺术大学的木卡姆学习班等。这对于传承地方音乐文化,弘扬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网络信息新技术的今天,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根据自身区域化办学特色,充分利用网络课程所具有的资源开放性、教学交互性等特点,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努力将具有自身地方音乐文化特点的教学内容从单一的课堂传授,逐步向开放式的网络课堂拓展,不仅有利于教学资源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共享,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为树立自身办学特色和宣传地方民间音乐文化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专业培养目标的转变

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我国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相对于国内外高等音乐专业院校而言,从生源数量、教师规模及就业方向等方面均占据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相当大的比例,在受教群体的广泛性与教学内容的宽泛性与实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专业培养目标主要集中于大学在校就读的应届学生及部分函授、进修类学生。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可借助网络课程等信息平台技术手段将此优势进一步扩大化,将受教群体扩展为可利用信息网络平台进行专业学习的所有人群,如在校其他专业学科的音乐爱好者、中小学音乐教师、地方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音乐爱好者及偏远地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等,并通过网络选修、远程教学、视频考核等方式,使各个层次的受教对象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程度的教学内容。

3、专业教学内容的革新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网络课程作为一个信息资源丰富、界面新颖且形象直观的交互自助式教学模式,对体现音乐学科教学特色、提高教学效率效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进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由于其开放性特征,教师能够即时的增加新的专业教学内容,从而保证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反映最新最快的发展成果。例如,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王晓坤主持的省级网络精品课程《钢琴》,其课程网站上除了在教学大纲、教案、网络视频、课后习题及互动交流等方面体现其专业教学内容,还在下载园地及学习资源等板块即时更新国内外著名音乐家的钢琴作品链接、钢琴演奏技法部分参考教材链接及国内著名钢琴教育教学网站链接等,以供学生下载并自主学习。

但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相关数据中可以发现,有关音乐教育网络课程的专业结构主要以音乐教育学及音乐史论等理论课居多,其他技能课较少,且理论课多以文本和静态图像的网页形式呈现,学习内容更新缓慢,且教学录像内容相对较少。部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仅是教材文本数字化的形式简单呈现,缺少音像资料的辅助支撑,这不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未能启发学生的联想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方面,应积极向国内外音乐教育专业优秀的网络精品课程学习,及时更新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鼓励教师与时俱进的掌握新的专业知识与学习资源,同时大力挖掘具有区域化办学特色的音乐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充实自身的地方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不断发展。

篇7

关键词 美学教育 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审美功能

当今高校音乐美育教育是人文艺术学科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与教学相结合的一门教育学科。高校中的音乐美育教育,必须要体现时代性和现代音乐教育特有的美学品质。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针对当前美育教育中存在的具体的问题和相关课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才能通过音乐美育教育这一途径,使人们能得到高尚的审美教育,并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修养。

一、的美育思想与美育实践

是我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开创者,他首先提出了“美育”,将之提到了与“科学”同样重要的地位,并以美育为桥梁,实践救国的信念。他认为音乐美育教育可以陶冶情操,也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因此,他发起组织了我国第一个以“研究音乐,发展美育”为宗旨的北大音乐研究会,还创办了我国第一份专业音乐杂志,他还成立了丝竹改进会、西洋管乐队。后来在肖友梅的倡议下将音乐研究会改为音乐传习所,一面研究西洋音乐,一面研究传统音乐,集教学、研究、表演为一体,并聘请刘天华等一批音乐大师担任教师,揭开了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新篇章,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肖友梅认为:中国艺术教育之发展,全靠蔡赖先生振发,而音乐教育被重视尤赖先生之倡导。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各高校发起和组织了各式各样的音乐学会,积极倡导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在那个时候开始走上了科学与美育相结合的道路,这一结合与先生的美育思想有着深刻的渊源。今天的许多有识之士仍然在追求实现他的教育思想的道路,如果说当时先生追求的是一条教育救国的路,那么今天,我们追求的则是教育强国理想的实现。

二、高校音乐美育教育的现状和挑战

为了说明现实中音乐美育的特性和功能是如何被遮蔽如何被忽略的,我们必须对音乐教育的功能进行重新认识,概括起来讲就是音乐美育的功能主要是指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当这些功能与音乐教育的各具体环节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我们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重视的往往并不是音乐的审美功能,而是音乐的认识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也就是说,音乐教育的功能同其他艺术教育的功能的本质没有区别,所不同的仅仅是表现手段和所借助的媒介不同。

新时期音乐美育的教育,应当体现出现代音乐教育特有的美学品质,不论是作为现代音乐教育的学术探讨,还是相应的改革探索,又或者是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都无法回避美育的时代性因素。通过音乐教育这一途径,对人们进行音乐美育教育,不断地提高人们的音乐艺术修养,是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一个最根本的目标。但是现实情况却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美育教育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就音乐教育中的美育而言,除了普遍存在的制度性问题外,还存在着教师教学、音乐教育功能和学科设置等方面的问题,正是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我们知道音乐教育一旦偏离美学因素和不重视对美学功能的发掘,音乐教育就无法从根本上获得积极、健康、有效的发展。

从严格意义上说,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的范围要宽泛得多,它不仅是指音响的艺术因素,同时还包含同美学领域相关的一切要素。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音乐艺术概念正在不断地接受新的音乐潮流的挑战。而且,新音乐艺术越来越有取代传统音乐艺术的趋势。也就是说,现代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将越来越以激发人的感官功能为主要目标。由此引发的问题就显得更加明显,音乐美育中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而美学特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贯彻,又致使音乐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滑向边沿。

三、对高校音乐美育教育的思考

高校音乐美育教育要考虑音乐艺术的特点,定好位置,音乐美育教学研究的是音乐学科的教育,是以学校为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有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这些决定美育教育的性质、方向与形式,体现了整个美育教育的共性,由此阐明和揭示了美育教育的普遍规律。所以,高校音乐美育教育不能违背音乐学科的本质特性,高校音乐教育以美育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旨在通过音乐艺术教育,改善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专业口径狭窄,过分追求专业知识,人文教育薄弱等缺陷。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知识面广、有着完善人格魅力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高校音乐美育教育不仅需要注意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更应注重知识性、创造性的融合。高校音乐美育教育的特殊性在于:高校音乐美育教育应注重审美欣赏和创造的精神渗透,并将音乐审美教育渗透到其它课程中去。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理性,在各方面也更加成熟,这也决定高校音乐美育教育更应理性、要求包涵的文化内涵更深,这是高校音乐美育教育的重要特点。

高校音乐美育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批判的创新精神,其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正确音乐价值观。高校大学生思想已经比较成熟,对人生、对社会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显示自我的价值。因此,高校音乐美育教育不仅应用前瞻性的教学观念,了解国际国内的音乐和文化信息,了解国内外的音乐文化动态。还要重新学习先生的音乐美育教育思想,将他的音乐美育思想与当前的音乐教育思想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对当前音乐美育教育中存在的具体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推动我国高等音乐美育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修养,得到正确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四海:《的音乐教育思想》.《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篇8

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经过10年的发展,办学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积累了丰富的教改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自宁夏开展音乐教育改革以来,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培养优秀艺术教育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音乐教育改革的力度。

(一)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着重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入手响应宁夏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建系10年来大力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截至现在有音乐学本科、舞蹈学本科和音乐教育专科三个专业。另外设有音乐理论教研室、声乐教研室、键盘教研室、舞蹈教研室和器乐教研室;另有宁南民间音乐研究基地和宁夏中小学音乐教师技能培养培训基地。

(二)以师资建设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师资是关键。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专业化教职工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2人,教授4人(含外聘2人),副教授7人(含外聘2人),讲师8人,助教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含在读)7人,占教师比例32%。他们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与科研水平方面都教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以硬件设施建设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在领导大力重视下,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自建系以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现在已建成一栋集教学、科研、艺术实践为一体的现代化音乐教学大楼,配有舞蹈教室、合唱教室、合奏教室、数码钢琴教室、电子琴教室、现代化音像视听室及专业理论课教室、多媒体教室、数字录音棚和MIDI制作室、资料室和琴房130间以及现代化专业音乐厅1座,音乐厅建筑面积为1280平方米,可以满足国内外音乐团体和艺术家及我区各种大型文艺演出,配备大三角钢琴两台,进口音响,升降式合唱台,作为宁夏师范学院标志性建筑之一,该音乐厅是弘扬中外高雅音乐文化、对外文化交流、师生艺术实践的重要基地。

(四)以教学科研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自建系以来特别重视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上采取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支撑高师音乐教育改,使得音乐教育改革真正的落到了实处。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绩。我系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区级、校级科研立项10余项,教学成果奖8项,音乐作品10余首。提出了办好教学科研型院系的响亮口号,加强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到知名院校深造,资助师生积极参加区内外比赛活动,重奖科研成果突出者。所有这些都有力的支撑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二、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存在脱节的现象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是各自为政。宁夏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由教育厅牵头组织指导各级个类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改革。而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主要由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确定音乐教育改的方针与政策。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缺乏有效地沟通与交流,两者的改革出现了不同步现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宁夏音乐教育改革的效果与合力。

(二)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不容乐观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师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教师总体素质难以满足教改要求。师资的学历水平还不达标,作为一所本科院校,目前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还比较少。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老师只有两名,此外还有5名老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师资水平远远跟不上本校音乐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仍存在重视技能教学忽视理论教学

的倾向,课程设置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仍存在重视技能教学忽视理论教学的倾向。不论从领导管理层、一线音乐教师,还是广大的学生来看。专业技能教学时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则是不太重要。甚至不少学生都不喜欢上理论课,这种现象也影响了高是音乐教育改的效果。必须坚决改正。此外,目前宁夏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很多,包括计划规定的教学科目过多,教材的学科体系和内容陈旧,过于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等。虽然近年来教材改革一直在进行,但必修课程内容太多的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决,使得音乐课教师疲于完成课程计划,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对于考试课程与考察课程的划分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教师很难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音乐教学活动。实际上,只有减少必修课程的繁难程度,才能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音乐教学活动。(四)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作为宁夏唯一的高等师范类艺术院系,担负着全区广大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任务。然而,目前情况下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女生占到学生的绝大多数。以2008级音乐学班为例,全班总人数为41人,女生33人,占78.6%男生只有9人,占21.4%。这个比例显示出宁夏高师音乐教育男女比例已经严重失衡。这种失衡现象必然会影响到将来的宁夏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三、对策及建议

(一)设立专门机构与人员协调好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同步现象

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同步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把脉,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设立专门机构与人员对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协调的地方进行会商,拿出方案。切实解决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各自为政的现象,使得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真正成为一盘棋。

(二)加强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高师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是推进宁夏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关键。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大学术交流力度。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注重学术交流,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派出教师到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知名院校学习、进修,积极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学术会议、大师班和各种专业竞赛、艺术展演观摩活动。同时还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大师来我系讲学、交流、演出。先后聘请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晓和先生,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雷达教授,西安音乐学院陈大明教授、上海音乐学院赵勇教授等区内外知名人士来我系讲学。音乐教师直接影响着宁夏高师音乐课程改革是否成功。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音乐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与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密切的关系。

(三)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切实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进一步改善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切实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把握好它的精髓。认真领会贯穿在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切实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这是音乐教师用好课程标准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在新教材实施中,我们应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坚持不懈地贯彻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狠抓音乐教学改革,促使音乐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应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提高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营造和维持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四)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篇9

一、 国内外母语音乐教育历史及其现状

母语音乐作为本民族自身文化的产物,逐渐受到各个国家的青睐。国内音乐教育界的相关学者大都发现,在面对西方和音乐文化的同时,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在哪里?1995年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专门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为题进行了研讨。到会的民族音乐理论及表演艺术方面的专家、学者就中华文化为母语音乐教育的意义与界定、母语音乐教育的困境及建构、规划、实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如王耀华教授曾提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提供大课堂(社会的民族音乐环境)、中课堂(学校课外民族音乐活动)、小课堂(民族音乐各种课的教学)的结合。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包括中国音乐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美学、形态学、价值观念等。”李妲娜认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国民音乐教育应把体现民族文化气质和民族音乐形式的曲目纳入音乐教材”等等。

在此基础上,各高校也都有了母语音乐教育的实践尝试。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了侗族大歌班,呼伦贝尔学院音乐系设立蒙古长调大专班、云南民族学院民族艺术系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进行探索,福建师范大学与泉州师范学院正在开设的南音演唱传习班,江西赣州学院和梅州嘉应学院先后将客家山歌和广东汉乐引进课堂等等,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标准》也做出了“弘扬民族音乐”等明确的规定,各地中小学也在不断的开发适合本地区的校本课程。诸如此类的实践尝试无疑都是很好的开端。

然而,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实施母语音乐教育不会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母语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不尽相同的困难与处境。云南这一地处祖国边陲的多民族省份,在母语音乐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了诸多的现实困境。

二、 云南实施母语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分析

1、云南音乐文化多样性难以有效阐释的困境

云南有26个民族,2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每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及婚恋、丧葬、生育、节典、礼仪、语言、文字、图腾、宗教、禁忌、审美莫不结撰为丰富多彩的文化链。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泼水节、刀杆节、插花节、火把节莫不独具特色,深邃而幽远。伴随着这些节庆、仪式的是丰富而富于特色的音乐舞蹈。因此,云南又被誉为“歌的故乡,舞的海洋”。世世代代的人们把整个生命的意义都投入到美妙的歌声和神秘的舞蹈当中,那里承载着他们祖祖辈辈与天斗、与地斗、与人处的生命历史信息,是他们的历史、生命、精神外化的结晶。

云南母语音乐文化的形式不可谓不丰富。从一方面来说,这些都为母语音乐教育提供了可滋利用的潜在文化资源,但另一方面,这些多样化的音乐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今的主流音乐教育中,又由于其复杂多变而缺乏一种便于推广、传承的有效途径。从现代教学论的角度来说,一种缺乏自身阐释能力的教育资源是不能被有效的用于学校教学过程当中的。因而,在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中,当面对云南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的时候,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

2、 云南母语音乐教育在西方音乐中心论影响下的困境

20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基本上经历了四次大的历史变革,这四次大的历史变革影响到了中国各个地方的音乐教育,云南亦不例外。在这四次大的历史变革中,强势一方以科学、高雅、先进等符号标签长驱直入,而弱势一方则以心理上的顶礼膜拜,行为上的被动接受,不折不扣的全盘接收。近一个世纪以来在这种文化惯性的影响下,大多数师生形成了西方音乐文化是先进的文化,而中国的音乐则是落后的粗俗的、不科学的文化观念,以致我国学校的音乐教育难以摆脱西方殖民文化的后殖民怪圈。

云南虽处我国西南边陲,但同样受此影响。如何摆脱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是云南构建母语音乐教育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

3、 汉族传统音乐文化对云南母语音乐教育体系构建的影响

按照文化渗透理论来说,强势文化会伴随着经济、政治等相关强势媒介逐渐渗透、改变弱势一方。而我国汉族文化以其海纳百川之势,不断影响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学术界对中国音乐的研究也更多的是从汉族音乐的角度进行的。譬如中国音乐史、中国乐理、中国传统音乐等教材的编写、课程的教学更多的都侧重于汉族音乐知识、理论的梳理总结。虽有各少数民族音乐志的编撰、整理工作,但并没有有效地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这也不能不说是音乐文化多元传承中的缺失。

云南由于处于祖国的边陲地带,经济相对落后,且又以少数民族文化多元并存,无疑会受到汉族文化影响。这又是云南在实施母语音乐教育时所面临的困难。

无论困难再大,从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角度来说,各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正是这些不同的传统文化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不是现代文化使然。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萌发自不同传统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三、 云南实施母语音乐教育的理论对策

1、 以各地州音乐文化特色为背景、地州师范院校为依托,构建本民族音乐学科理论

云南母语音乐教育的实施之所以困难重重,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种多样化的音乐文化形态缺乏强有力的自身阐释能力,在当今的主流音乐教育环境下显得难以梳理归纳,进而在其自然传承难以有效进行的当今社会中,学校的传承也显得羸弱无力。

要解决此一问题,地、州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就要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其学术高地的作用。云南共有8个地级市和8个自治州,各地市州基本都设有师范学院或师专学校,这些院校的音乐系科作为“工作母机”正可以充分依托自身区位、文化优势,立足本土,充分调动一切可兹利用的资源(如与文化馆等研究单位、本地知名艺人加强沟通,刚刚颁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名录中,就有文山铜鼓舞传承人陆孝宗、黄正武的名单),深入研究本乡本土的音乐文化资源,从一种音乐理论的研究逐步过渡到一种音乐学科理论的构建,进而反过来指导音乐理论的再研究,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机制,从而为母语音乐教育的实施奠定自身坚实的基础。

2、 从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角度重新审视中西音乐文化之价值,打开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殖民枷锁

美国民族音乐学家内特尔在1992年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大会发言中提出“将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点(管建华:《音乐民族学与世界音乐的教学中国音乐》(增刊续集),1995. 4.);20世纪70年代,德国音乐教育对音乐的理解也开始由“音乐艺术作品”转向“文化中的音乐”(金经言:《德国音乐教育中的若干新动向》,《中国音乐》,1996第2期);澳大利亚音乐学家彼得・邓巴・霍尔认为音乐是“文化的一种产品……不同类型的音乐,属于、代表、事实上解说着不同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桂勤编:《关于音乐教育中多元文化主义的界定》,《中国音乐》(增刊续集),1995. p67)。上述这些对音乐本体的界定反映出了一些相同的学术人文思想――音乐是一种文化,对音乐的理解必须放到具体的“情境”(Context)之中方能得出准确的阐释。因而,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过去被认为是圭臬的东西其实也是人为构造出来的,过去可以不加思考不用证明的公理,现在如果自上而下地强加在丰富多样的地方性现实之上,就难免有虚妄的嫌疑了”。(叶舒宪:《谁破译了达芬奇密码?》,《读书》,2005年第1期)

从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角度出发就有了多元文化并存的需求。在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大会上,与会专家发出了关于各级教育部门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倡议书,从学科和学术方面来讲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学科的转向,是学术视野转向全球视野的反映。有助于打破西方音乐一元中心论的影响,使我国的音乐教育真正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管建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12月)

云南的音乐教育应该趁此东风,迎头赶上,以开阔的胸襟,理解、容纳多元的音乐文化,以此打破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后殖民影响。

3、 正确处理少数民族母语音乐教育与汉族传统音乐教育的关系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也正是各民族相互团结、才使这个大家庭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一体化给我们带来的恰恰是单一的生活方式和审关疲劳,正是不同的各民族艺术物象才使得我们生活的土地变得丰富多彩,而决不是现代文化使然。因此,在当今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这种文化个性差异的维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篇10

一、 国内外母语音乐教育历史及其现状

母语音乐作为本民族自身文化的产物,逐渐受到各个国家的青睐。国内音乐教育界的相关学者大都发现,在面对西方和音乐文化的同时,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在哪里?1995年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专门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为题进行了研讨。到会的民族音乐理论及表演艺术方面的专家、学者就中华文化为母语音乐教育的意义与界定、母语音乐教育的困境及建构、规划、实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如王耀华教授曾提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提供大课堂(社会的民族音乐环境)、中课堂(学校课外民族音乐活动)、小课堂(民族音乐各种课的教学)的结合。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包括中国音乐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美学、形态学、价值观念等。”李妲娜认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国民音乐教育应把体现民族文化气质和民族音乐形式的曲目纳入音乐教材”等等。

在此基础上,各高校也都有了母语音乐教育的实践尝试。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了侗族大歌班,呼伦贝尔学院音乐系设立蒙古长调大专班、云南民族学院民族艺术系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进行探索,福建师范大学与泉州师范学院正在开设的南音演唱传习班,江西赣州学院和梅州嘉应学院先后将客家山歌和广东汉乐引进课堂等等,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标准》也做出了“弘扬民族音乐”等明确的规定,各地中小学也在不断的开发适合本地区的校本课程。诸如此类的实践尝试无疑都是很好的开端。

然而,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实施母语音乐教育不会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母语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不尽相同的困难与处境。云南这一地处祖国边陲的多民族省份,在母语音乐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了诸多的现实困境。

二、 云南实施母语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分析

1、云南音乐文化多样性难以有效阐释的困境

云南有26个民族,2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每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及婚恋、丧葬、生育、节典、礼仪、语言、文字、图腾、宗教、禁忌、审美莫不结撰为丰富多彩的文化链。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泼水节、刀杆节、插花节、火把节莫不独具特色,深邃而幽远。伴随着这些节庆、仪式的是丰富而富于特色的音乐舞蹈。因此,云南又被誉为“歌的故乡,舞的海洋”。世世代代的人们把整个生命的意义都投入到美妙的歌声和神秘的舞蹈当中,那里承载着他们祖祖辈辈与天斗、与地斗、与人处的生命历史信息,是他们的历史、生命、精神外化的结晶。

云南母语音乐文化的形式不可谓不丰富。从一方面来说,这些都为母语音乐教育提供了可滋利用的潜在文化资源,但另一方面,这些多样化的音乐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今的主流音乐教育中,又由于其复杂多变而缺乏一种便于推广、传承的有效途径。从现代教学论的角度来说,一种缺乏自身阐释能力的教育资源是不能被有效的用于学校教学过程当中的。因而,在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中,当面对云南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的时候,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

2、 云南母语音乐教育在西方音乐中心论影响下的困境

20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基本上经历了四次大的历史变革,这四次大的历史变革影响到了中国各个地方的音乐教育,云南亦不例外。在这四次大的历史变革中,强势一方以科学、高雅、先进等符号标签长驱直入,而弱势一方则以心理上的顶礼膜拜,行为上的被动接受,不折不扣的全盘接收。近一个世纪以来在这种文化惯性的影响下,大多数师生形成了西方音乐文化是先进的文化,而中国的音乐则是落后的粗俗的、不科学的文化观念,以致我国学校的音乐教育难以摆脱西方殖民文化的后殖民怪圈。

云南虽处我国西南边陲,但同样受此影响。如何摆脱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是云南构建母语音乐教育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

3、 汉族传统音乐文化对云南母语音乐教育体系构建的影响

按照文化渗透理论来说,强势文化会伴随着经济、政治等相关强势媒介逐渐渗透、改变弱势一方。而我国汉族文化以其海纳百川之势,不断影响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学术界对中国音乐的研究也更多的是从汉族音乐的角度进行的。譬如中国音乐史、中国乐理、中国传统音乐等教材的编写、课程的教学更多的都侧重于汉族音乐知识、理论的梳理总结。虽有各少数民族音乐志的编撰、整理工作,但并没有有效地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这也不能不说是音乐文化多元传承中的缺失。

云南由于处于祖国的边陲地带,经济相对落后,且又以少数民族文化多元并存,无疑会受到汉族文化影响。这又是云南在实施母语音乐教育时所面临的困难。

无论困难再大,从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角度来说,各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正是这些不同的传统文化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不是现代文化使然。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萌发自不同传统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三、 云南实施母语音乐教育的理论对策

1、 以各地州音乐文化特色为背景、地州师范院校为依托,构建本民族音乐学科理论

云南母语音乐教育的实施之所以困难重重,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种多样化的音乐文化形态缺乏强有力的自身阐释能力,在当今的主流音乐教育环境下显得难以梳理归纳,进而在其自然传承难以有效进行的当今社会中,学校的传承也显得羸弱无力。

要解决此一问题,地、州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就要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其学术高地的作用。云南共有8个地级市和8个自治州,各地市州基本都设有师范学院或师专学校,这些院校的音乐系科作为“工作母机”正可以充分依托自身区位、文化优势,立足本土,充分调动一切可兹利用的资源(如与文化馆等研究单位、本地知名艺人加强沟通,刚刚颁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名录中,就有文山铜鼓舞传承人陆孝宗、黄正武的名单),深入研究本乡本土的音乐文化资源,从一种音乐理论的研究逐步过渡到一种音乐学科理论的构建,进而反过来指导音乐理论的再研究,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机制,从而为母语音乐教育的实施奠定自身坚实的基础。

2、 从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角度重新审视中西音乐文化之价值,打开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殖民枷锁

美国民族音乐学家内特尔在1992年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大会发言中提出“将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点(管建华:《音乐民族学与世界音乐的教学中国音乐》(增刊续集),1995. 4.);20世纪70年代,德国音乐教育对音乐的理解也开始由“音乐艺术作品”转向“文化中的音乐”(金经言:《德国音乐教育中的若干新动向》,《中国音乐》,1996第2期);澳大利亚音乐学家彼得·邓巴·霍尔认为音乐是“文化的一种产品……不同类型的音乐,属于、代表、事实上解说着不同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桂勤编:《关于音乐教育中多元文化主义的界定》,《中国音乐》(增刊续集),1995. p67)。上述这些对音乐本体的界定反映出了一些相同的学术人文思想——音乐是一种文化,对音乐的理解必须放到具体的“情境”(Context)之中方能得出准确的阐释。因而,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过去被认为是圭臬的东西其实也是人为构造出来的,过去可以不加思考不用证明的公理,现在如果自上而下地强加在丰富多样的地方性现实之上,就难免有虚妄的嫌疑了”。(叶舒宪:《谁破译了达芬奇密码?》,《读书》,2005年第1期)

从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角度出发就有了多元文化并存的需求。在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大会上,与会专家发出了关于各级教育部门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倡议书,从学科和学术方面来讲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学科的转向,是学术视野转向全球视野的反映。有助于打破西方音乐一元中心论的影响,使我国的音乐教育真正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管建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12月)

云南的音乐教育应该趁此东风,迎头赶上,以开阔的胸襟,理解、容纳多元的音乐文化,以此打破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后殖民影响。

3、 正确处理少数民族母语音乐教育与汉族传统音乐教育的关系

篇11

五十年的风雨历程,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形成了“艰苦创业、敬业自强;严谨治学、争创一流;发挥特色、形成优势;面向地方、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以及充分反映民族与地域优势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创新性”的培养模式和“综合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特色。

概括起来主要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

1.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

目前中国朝鲜族专业音乐教育在硕士层次上有音乐学科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科,主要研究民族音乐理论、民族乐器、民族声乐表演、作曲、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等方向;本科层次上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三个专业,包括键盘、美声、朝鲜民族声乐、西洋管弦乐与打击乐器、朝鲜民族器乐、音乐教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7个专业方向。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用“创新”、“特色”的理念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总体思路,重视并突出多元文化融合,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又具有独特的中国朝鲜族特色。

课程特色:

为把“民族性”特色转化为培养人才,以朝鲜民族音乐为核心,包容中国音乐、西方音乐种类;教学环节上,构成中专、本科、研究生各层次;各层次又以课程内容的程序化、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和深入来强化其科学性,多类型主要涉及表演、创作、教育、研究等能力的提高来达到全面发展。

以 “20世纪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等成果为基础理论,从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到增设朝鲜音乐史、韩国音乐史、中国朝鲜族音乐史、民族音乐学概论,以整体的朝鲜民族音乐观为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方法,构成朝鲜民族音乐的基本理论框架;从原有的主干课程只有朝鲜民族声乐到增设朝鲜族民歌、朝鲜民族器乐演奏(如伽琴、横笛、短笛、杖鼓、奚琴等)、朝鲜民族民俗音乐;从辅助课程只有民间音乐到增设了现代音乐制作、现代作曲技法、乐队组织与排练、民族管弦乐与打击乐、重奏与合奏、四物乐与打击乐,形成了融朝鲜、韩国、中国朝鲜族音乐于一体,融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文化特色于一身,文化多元、层次交叉、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民族音乐课程体系。

为实现“厚基础、强专业、宽方向、重应用、倡研究、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增设了朝鲜族戏剧表演、朝鲜族舞蹈表演、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充分结合相关学科的应用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形成上,音乐理论与技能有机结合,音乐理论课程内容以丰富应用基础理论、民族传统基础资料为目标,力求贴近实践;技能课程力求融进民族音乐理论和方法成分,以便使实践课程和大脑思维相融合。

教材特色:

在充分反映中国、朝鲜、韩国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朝鲜民谣调式、朝鲜族杖鼓演奏法、朝鲜民族音乐教学法、朝鲜族横笛演奏法、朝鲜族声乐等教材,这些教材相继在国内出版,被朝鲜、韩国等高校朝鲜音乐专业采用,提高了本专业在此领域的国际知名度。新的教材在其内容上表现出了对朝鲜、韩国研究成就的包容性和对朝鲜民族音乐整体研究的创新性、系统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实践特色:

根据“强专业、重应用,求创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上,注重教学与实践相衔接。主要以实践教学形态为主,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演出)、等课程形式共同组合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把课堂实践环节的乐队组织与排练、四物乐与打击乐、重唱与合唱、重奏与合奏和创作实践、毕业(创作)演出、毕业论文纳入到计划内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环节的演出/作品发表、公演活动、个人演奏会、社会实践纳入到计划外实践环节,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能够灵活地把计划内与计划外、校内与校外相衔接,成为联结课堂和舞台、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以便走向社会后尽快适应新的实践环境。

在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形成上,除了沿用期末进行乐队组织与排练、四物乐与打击乐、重唱与合唱、重奏与合奏汇报会或面向社会进行公演的形式之外,还在本专业教师的具体分工和指导下,发动学生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创作音乐作品和课堂排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比赛和评奖活动,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激活潜在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灵活机动的“特别讲座”及时补充教学计划的不足和未能反映学科前沿问题的不足,为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为课程体系的完善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通过学期、学年、毕业论文的写作实践,学生的选题、开题、研究、答辩能力不断提高,论文写作不断得到规范,论文水平不断提高;每学期还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公演活动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不断的尝试和改进下,毕业生的表演、创作、实践能力均比过去有明显提高。学生每年参加大、中型演出平均40场以上,仅近4年,组织各种大中型演出达160场,有些学生还获得“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银奖、“韩国全国西道民谣比赛”金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文华艺术院校第二届民族乐器演奏比赛”金奖、“韩国国乐大赛”最优秀奖、“韩国第五届世界文化艺术大会”民谣大奖、“第四届韩国首尔亚细亚国际音乐比赛”大提琴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最佳歌手奖、“韩国2005年世界韩民族文化展在外同胞传统艺术比赛”银奖、2004年“清逸佳雪杯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原生民歌独唱组金奖等。

2.民族音乐研究方面的特色

在中国,朝鲜民族音乐属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体系,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民间音乐系统内,由于其体系和理论框架的局限,朝鲜民族音乐不能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在世界音乐体系内,中国朝鲜族音乐、朝鲜音乐、韩国音乐属于同一个民族音乐,但朝鲜音乐薄古重今,缺乏对传统的继承;韩国音乐存在重古薄今和薄古重今两派,也难以形成完整的朝鲜音乐体系。朝鲜、韩国两国由于长期封闭分隔,不能够开展直接的交流,且又不能互相包容对方的研究成果。

中国朝鲜民族音乐研究人员利用地缘和亲缘优势,有直接参加朝鲜、韩国双边艺术交流和学术交流的便利,从客观的角度涉足中国以及周边国家的相关研究、教学与实践。中国朝鲜族音乐在中国多元文化背景下,把自身独立的朝鲜民族音乐系统与作为同民族的朝鲜―韩国相比较,较完整、系统地保存和发展了近现代朝鲜民族音乐最新成果,具有朝鲜民族音乐整体研究与比较研究的优势。

学科不仅拥有中国朝鲜族音乐领域专家学者队伍、丰富的资料中心和辐射国内外的广泛的信息交流网络,还设有“中国朝鲜族民族艺术研究所”“民族乐器研制中心”等研究机构。

近几年以引进专业人才为突破口,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以培养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引进国外留学生14名、外校毕业生12名,选派11人次到平壤音乐舞蹈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韩国、朝鲜著名音乐学院进修学习,每年选派3名教师到国内音乐院校学习,以及时掌握朝鲜、韩国以及国内音乐学科专业改革的动向。

多年来,民族音乐研究事业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刮目相看的学术成果。其中,“20世纪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中国朝鲜民族艺术论”、“中国朝鲜民族艺术教育史”、“中国朝鲜民族儿童艺术”、“中国朝鲜民族音乐史”、“中国延边朝鲜族管乐发展研究”、“朝鲜族民谣调式等研究”等成果填补了领域空白。“金斗男的生平与东北地区的音乐活动考”、“中国朝鲜族民族音乐现状及对策研究”、“21世纪朝鲜族音乐研究”、“近现代中朝两国学校音乐教育史的比较研究”等国内外科研课题与横向课题,以及“传统音乐在中国(延边)和韩国的灵山会相之比较”、“《乐学轨范》的音乐思考”、“民谣中作曲技法研究――朝鲜民族的民谣为中心”、“中国朝鲜族音乐和传统的问题”、“朝鲜族民谣旋律特点”等科研成果为学科民族音乐研究在二十一世纪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50年的民族音乐人才培养和音乐研究方面我们始终把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主线,把我们的民族特色贯穿到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中。

3.音乐交流方面的特色

为了充分发挥“地域性”优势,不断扩大对外影响,拓宽办学渠道,广泛引进各种办学资源,加快民族艺术教育与国际艺术教育接轨,逐步形成“开放式”办学特色与优势。几年来,先后与朝鲜、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文化艺术团体及知名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合作与交流关系,共同举办了50多次音乐作品及表演、教学、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不仅引进了资金、设备、图书资料等,而且获得大量的音乐教育信息,学到了宝贵的办学经验,为把音乐学科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民族音乐学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总之,我们把“民族的”、“地域的”、“传统的”贯穿到民族音乐发展思路当中,实施了一些举措,取得了一些成效:①“民族性”特色转化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真正优势,加快民族音乐教育与国际音乐教育接轨,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开放式”办学特色与优势;②充分发挥“地域性”优势,不断扩大对外影响、拓宽办学渠道、广泛引进各种办学资源,获得大量的艺术教育信息,学到了宝贵的办学经验。

但这些远远不够,一所高校是否具有优势、特色直接影响其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重要程度和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空间。所以,为提高生存发展能力,必须考虑发展特色。要高瞻远瞩、有战略眼光,要根据自身特色,找准定位,找准发展方向。

因此,我们把今后学科专业特色定位为:建立既具有中国朝鲜族特色,又借鉴朝、韩两国特点,且融合中西多元文化特点的学科。音乐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在整个中国音乐和世界朝鲜民族音乐两大坐标中,认清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及相关前沿课题,充分吸收中国以及朝鲜、韩国教学研究成果,拿出具有前瞻性,并有利于培养21世纪民族音乐人才需要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为中国民间音乐的多元发展和世界朝鲜民族音乐的系统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①欧以克《民族高等教育学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②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编《中国朝鲜民族艺术类专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

③刘邦奇、齐平《现代教学管理系统》,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④查有梁《教育建模》,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⑤田建国《大学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南宁: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篇12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策略

新媒体主要依托于网络、手机或数字电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能为受众提供更多新鲜的资讯。音乐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新媒体更好地为教育改革服务变得尤为重要。

加大新媒体音乐教学的资金投入

首先,从领导层面上应形成统一规划性的认识,建设相应的专业化发展大学的同时,还应对音乐教学加以重视。在人文建设和其他综合建设中,强调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从管理层面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其次,加大音乐教学的资金投入,利用新媒体技术保证教学工具和设施的有效运行。在教学中还应加大对主要乐器的购买,可以购买国内外具有先进技术的教学软件,加强音乐教学。最后,加大校企合作的资金投入。从高校音乐教学的校企投入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形式是交换生。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扩展为互派教师,或集中利用新媒体技术授课等。

开展不同文化间的音乐交流

时代的不断进步,跨文化发展与交流越来越受到欢迎,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进行不同文化间的音乐交流。可以进行不同学校间的校园文化交流,也可以进行跨文化间的音乐交流。通过这种形式,使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营造学习音乐的良好氛围。文化交流形式上,可以进行定期性的交流,如安排寒暑假时间进行音乐文化交流。相互交流可以增强各高校音乐教学的实力,形成不同学校间的音乐学科互补。在充分发挥高校自身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其他学校的优势资源,形成创新性发展。

建设高素质音乐教师队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体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从目前高校音乐教师发展现状看,存在层次较为单一、队伍构建老化的现象。可见,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多元化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第一,高校音乐教师所占比重应符合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第二,加强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使其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音乐教师整体教学素养。第三,可以从专门的音乐高校聘请音乐教师,丰富教师结构。第四,加强高校音乐客座教授队伍建设,可以聘用知名音乐家定期进行现场教学。通过这种形式,将音乐学科中前沿的知识理论传授给学生。同时,重视对年轻教师的选用,改善学校音乐教师结构,加强教学过程的量化考核,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强化整体教学效果。

优化音乐教学互动模式

篇13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存在着因袭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声乐教学模式的弊端;存在着“生多师少”的“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这种“东施效颦”的教学模式不能体现声乐教学规律,不能突出高职特色,需要变革,以其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声乐教学 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前言

高职音乐教育属于高等音乐教育层次,它具有很强的职业技术性和应用性特征,同时又区别于音乐学院以及师范学院的音乐系。高职音乐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还要使其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具有竞争生存的能力。声乐课程作为高职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课程构建、教育模式等都纳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本文要探讨的是高职院校声乐教育的培养模式问题。

一、当下高职院校声乐教育的教学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声乐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声乐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声乐教学活动结构和声乐表演活动程序,也就是说,声乐教学模式是稳定的,即符合声乐教学规律又要结合学校的总体目标要求,并且这种模式要符合教学规律和行之有效。高职声乐教学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也是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音乐教育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职教育,是指在高中阶段文化、技术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专业教育。国内的高职教育在近些年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高职音乐教育虽然与师范教育具有某些耦合之处,但“技术型、实用型”等特征是高职音乐教育的本质社会性特征。相比之下,高职声乐教学是介于前两者之间,不同的目的决定了在教学中各有不同的特点。而就声乐教学的模式来看,高职院校同本科师范院校一样,因袭了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上,起初是一对一的声乐教学,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随之就衍变成为“一对二、一对三、一对四的教学模式,进而成为小组课与大班声乐课的声乐教学形式。从传统的角度来说,专业化的声乐课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专门化的声乐教学,目的是培养能从事声乐表演的职业歌唱家;另一种是师范音乐专业,目的主要是培养普通的音乐教师,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属于音乐教育范畴。而职业院校的声乐教学课程作为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一是作为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课程,其二是作为为社会培养综合性音乐人才的课程,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在艺术团体、普通学校、文化馆、青少年宫等从事音乐表演及辅导工作的艺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也与职业院校的“职业性、技术性”相符合。而现行职业院校的声乐教学培养模式,除了在形式上承袭专业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之外,丝毫显现不出自己的应有之特色。而为何要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除了学生多、声乐教师缺乏因素之外,其他采用此教学模式的理论因由却显得苍白无力。在此种因素下,教学中非常崇高的教学模式就成了应付教学任务的教学形式,或者是不得已而采用的教学办法,这种办法,这种教学办法,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这种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存在着多方面的缺失。

二、高职院校声乐教育培养模式的缺失

我国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课程计划与安排在目前看来存在着盲目效仿的巨大弊端,因为其大多课程都是参照普通或艺术本科高校而定的,使得高职院校音乐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本科相混淆,造成高职院校音乐缺乏具体可参照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而这种盲目参考甚至借用普通高校教学模式的行为,必然会使高职音乐院校无法实现自身教育体系及教育方法的发掘及创新,更为普通本科高校、艺术院校及高职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埋下巨大隐患。而国外高职院校的声乐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我国高职院校声乐课程体系从所呈示的教学形式来看是大同小异。笔者通过相关国内外声乐教育文献的搜集、阅读、分类提炼与总结,对国内外声乐课程体系和声乐教育模式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在国外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体系中,教育学院与社区教育学院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两类院校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例上将类似与我国的师范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其中社区教育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本地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声乐课程是必修课,除基本的声乐演唱外,理论课程、和声、作曲等也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此外,声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区域特色的音乐课程是社区学院声乐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与社区学院的音乐教育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文献的呈示来看,“高度开放的师生互换个别课、掌握歌唱共性提高鉴赏力的小组课、营造歌唱气氛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集体课”是国外社区学院声乐的教育的通识教学模式,在基本的声乐教学模式下,学院为声乐学习者“配备专职的声乐伴奏老师、实行学校艺术实践的学分制管理、特别重视学生自主自觉的艺术实践活动”。在围绕声乐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的宏观层面,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其一,在声乐教学课程体系方面,职业院校的声乐教育承袭了专业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的教育体系,没有彰显出职业院校“职业性”的特色。其二,在声乐教学目标方面,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目标不明确,学生的音乐知识面狭窄,熟知、掌握的声乐曲目基本量不足,违背了高职音乐教育的办学要求,不能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其三,声乐教材方面,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材始终没有得到统一和规范,借用的是“音乐院校声乐教材”,曲目的选择、编排的结构及形式、类别等均有许多不妥和疏漏,不能适应社会多层次、实用性的需要。综上,声乐教学模式的理论导向与声乐教学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情况,而造成这种声乐教学模式缺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三、高职院校声乐教育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结合缺失成因

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中,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步进行,集体授课与个别小课相结合形式。通过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集体课余小组课或单人小课相结合的形式,在传授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声乐、钢琴、器乐、舞蹈等专业的技能训练。普通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而声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声乐教育模式的层面,我们所实行的基本上是是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三四、小组课、集体大课的声乐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和特点,实践者和研究者则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将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不同的教学模式则具有不同的有效性:第一,个别课:以对学生逐一进行歌唱发声的指导和训练为主。教师可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是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歌唱发声技能技巧,开发学生潜在歌唱天赋,展示各自音乐表现能力的最佳方式。第二,小组课:以指导学生集体发生训练和进行轮唱、重唱、多声部小合唱训练为主,如借鉴形体、舞蹈课的教学训练方式:共性的基础知识和要求,集中、统一讲解,个人存在的问题,因人而异,单独指导。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观摩、交流机会,又利于轮唱、重唱、多声部合唱的训练。同时,学生还能够通过观摩教师的声乐教学,学到解决学生歌唱发声时存在问题的各种方法,增强了今后“就业”的能力。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每个学生熟悉、掌握的声乐曲目基本量。第三,集体课:是讲授声乐教学中带有共性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最佳途径。

四、结束语

试观我们一直以来的声乐教学模式,始终是单一固定的,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与现实的需要,原有的旧的教学模式逐渐制约和阻碍了声乐教学的发展,为了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指出现状并提出新的声乐教学方案,构建新的声乐教学课程理念,以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2。我们主张变革,是因为现行的教学现状已经严重的阻碍了声乐教学的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创新,如何实践,该如何从理论到实践发展我们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以提高我们的声乐教学效果,即符合声乐教学规律,又迎合高职特色,这不仅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命题。

作者:贺洁琼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学院

参考文献

篇14

笔者在初中从事音乐教育,在一次合唱团队员的选拔中发现,初一的500名学生,能唱准基本音阶“1234567”的学生不到5%,没有一个学生识谱,也没有一个学生能了解一首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笔者认为,目前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面临以下问题:

1. 音乐课不受重视

学校狠抓升学率,对于统考科目相当重视,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大多数学校初一初二开设音乐课,初三根本没有开设音乐课,临近考试时,还会将音乐课、美术课等非主科课程停课,提供给统考科目的课程用作复习课或者自习课;学生家长也认为只要能够考出较高的分数,就是好的教育,因此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科目被当作“次科”不受重视。

2. 音乐教学设备落后

大多数人认为,音乐课无非是一架钢琴一本书唱一首歌,然而在科技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突飞猛进的今天,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重视,然而也有地方音乐课没有配备钢琴、电子琴、打击乐器、多媒体教学软件,音乐教学设备相当落后,严重制约了音乐课质量的提高与发展。

3. 音乐教材内容太难

中小学音乐教材所选的歌曲难度大,不适合学生演唱,器乐曲对于没接触过乐器的学生难以接受,一些欣赏曲目也比较难。现在的中小学生思想前卫,个性突出,喜欢现代的、潮流的事物,可是教材缺乏时代性,很多歌曲都是70后、80后所流传的歌曲,90后、00后从未听过,很难让学生接受,让学生愈发对音乐课失去兴趣,从音乐教材来看,教材内容没有以当今学生为主体,缺乏时代性多样性,没有从多角度、多视野去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4. 音乐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许多音乐课还是以传统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以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或者弹一首曲子为目的,模仿的、单纯的、刻板的教学方式占有很大比例,很少老师认识到学习音乐是为了提高音乐素养、陶冶身心,使这种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自由发挥与想象的空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无法从音乐课上获得美的体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 素质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虽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地位较以前有所提高,但与语数英等课程来比,音乐课还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还是以学生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音乐课没有升学的压力,也就没有分数的压力,所以很难把音乐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根本就不能很好的发挥,素质教育就很难落到实处。

二、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的基本素质及提升教学能力

1. 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良好的知识结构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一个音乐教师需具有广泛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及全面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才能正确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得以充分地发展。

2.支持及推进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师在职前教育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所以进入教学岗位之后,音乐教师的技能和知识需要一定的提升,学校应支持及推进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让其了解国内外的音乐教育发展趋势、动态及前言信息,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方式,以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二)加强对音乐教学观念的转变

音乐教育是其它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门艺术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需对音乐教育有新的认识,以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为契机,充分体现音乐教学在学校发展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立足于音乐学科的特点,面向全校学生,把培养音乐兴趣、爱好,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扩大文化视野等为重要的方面构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