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范文

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英文名称:The Education of Music

主管单位:浙江省文联

主办单位:浙江省音乐家协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7580

国内刊号:33-1044/J

邮发代号:32-4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一、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课程现状介绍

现行的中等职业院校音乐专业课程中必修科目有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选修科目为器乐、歌曲写作、复调等。学生在完成必修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选修科目。通常,必修科目的课时为每周4课时,选修课每周为1―2课时。每学期末,学生需参加由校方组织的对必修课的考核和对选修课的考察,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现有的课程中还设有实习课,即毕业的前三个月,由学校或学生本人联系单位进行实习,学习实践知识。

二、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1 课程设置不全,课程开设随意性较大

现行的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大纲大都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大纲为主体,其课程设置根据当时的音乐理念和音乐教育模式所制订,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再加上设在地、县、市的中等职业院校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致使在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不仅不能及时更新音乐教育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甚至不能得到音乐教育发展的新信息。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对大纲的要求都大打折扣,造成了现在的课程设置极大的随意性。

2 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

在课程设置中,实践性原则至关重要。音乐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它不隶属于理论学科,而是属于艺术实践活动为主的技能性学科,特别是对歌唱、器乐、律动和创作等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的技能技巧的掌握是不能单纯依赖说理分析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实际操作来提高自身能力。

在现有的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理论课程占据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艺术实践的时间不及总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任务之后,很难再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训练技能技巧,“纸上谈兵”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针对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课程现有矛盾之建议

1 吸收国内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及时丰富课程设置的内容

中等职业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与其他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一样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中等职业院校应该积极走向市场,顺应时代变化,学习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并根据各院校的办学特点,及时丰富课程设置的内容,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对先进教学法的学习,并使之养成接受新事物的习惯。

2 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的课程设置应注重实践性原则

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活动不仅对学生有熏陶感染的作用,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强调“精讲多练”,传授音乐理论知识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讲述和声知识时,就可以结合响应的音相效果。

篇3

目前,民族音乐教育在高中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对民族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了解不够。在歌唱模块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没有让学生真正的的领悟民族音乐的精髓。在学生的兴趣方面,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流行音乐,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国内外流行音乐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从而导致民族音乐受到冷落,学生的民族意识淡薄。因此学校作为教育的基地,对弘扬地方民族音乐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民族音乐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一)民族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刻领悟民族文化的内涵

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意境,借以优秀的民族音乐可以实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例如:由作曲家朱践耳谱写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旧社会的悲惨和凄楚,壮怀激烈的歌唱将旧社会的残酷和建党后的美好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以增加学生对党的热爱,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通过对部分民族歌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精魂所在。

(二)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审美观念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作为国家的一种音乐象征,民族音乐为国内外建立了友谊的桥梁,增进了国内外相互之间的感情并为其他国家开启了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大门,因此民族音乐教育在国内外友好发展、团结合作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中音乐课程中引进民族音乐,不仅可以使学生透过民族音乐感悟团结和睦的民族精神,还可以触动学生的民族意识。另外,民族音乐教学还可以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三、加强高中音乐歌唱模块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教材开发,让地方音乐走进课堂

人音版的高中音乐教材分为十八个单元,其中涉及到民歌的只有一个单元,由此可见我们的高中音乐教材中对于民族音乐的歌唱曲目涉及的内容太少,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缺乏了解,因此我们应加强教材开发,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品。比如朝鲜民歌《阿里郎》、新疆民歌《青春舞曲》、陕北民歌《走西口》等,把这些具有高水平的、较高审美价值的民族音乐作品合理的编入到高中音乐教材中,运用课程教学转化成实践,进而增加学生对民歌的了解程度,增进学生对民族歌曲的感情。

(二)歌唱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对民族歌曲的兴趣

在高中音乐教材第二单元中,其主题为《高亢的西北腔》和《独特的民族风》,本单元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陕北、西北民歌以及内蒙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特征和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长调”、“朗玛”等民歌体裁,并学会演唱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曲。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味的让学生听取纯民族歌曲,学生未必能喜欢,所以我们可以找一些将民族音乐通俗化但又不失其本体的演唱形式。以歌曲《赶牲灵》为例,这是一首陕北民歌,由、阿宝和王二妮演唱。在教学《赶牲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王二妮和男声说唱的版本。在教唱时先让学生学会旋律,然后再把有关民歌的发声方法和技巧告诉学生,让学生尽量去用科学的方法唱民歌,此时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因为学生还不太适应民族唱法,要求太高会抹杀学生的兴趣。然后老师可以设置比赛环节,学生可以轮流唱、对唱、合唱,分小组比赛、跟伴奏带,猜歌等各种形式,在比赛环节中,学生有了对比,自然而然就会尽力唱到最好。在教唱的环节中,课堂方式多样化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会民族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2011版《音乐新课标》给人们灌输的是“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可以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更直接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从而产生思想共鸣,获得审美体验。面对民族音乐教育,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导致民族音乐教育无法顺利进行。学校可以分阶段对教师的民族素质进行培养,加强民族音乐知识的学习,使老师认识到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民族音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进行理论讲解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应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努力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之间的距离,欣赏各种不同形式的民族音乐,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从而让学生深刻的感知民族音乐艺术的内涵与魅力。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国内外合唱现状;合唱教学手段;合唱方法

一、国内外高中合唱教学的现状与意义

合唱艺术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已经有千年的历史。

合唱这种艺术形式,目前被许多国家用来作为美育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一种活动。在青少年音乐教育中,合唱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内容,因为它具有统一意志,振奋精神,强化群体凝聚力的教育功能。在音乐艺术领域内,合唱是一种多声部、表现力较强的群众性的集体歌唱方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和谐动听的合唱不仅可以引导他们步入丰富的音乐世界,而且还能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一)国外现状

1.美国

合唱教学在美国基础音乐教育中被认为是一项课外活动或是一种非专业的音乐表演体验而非一种技巧训练。学生的合唱技巧以及各方面音乐修养,都是从表演具有典型意义的音乐作品中获得。学校的音乐教师采用“创作——排练——表演练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解决课程具体问题和培养音乐修养的过程中,达到愉悦和自我发展的目的。

2.匈牙利

匈牙利学校音乐教育深受著名音乐教育家卓尔坦·柯达伊(1882-1967)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理念。在这个只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国家里,总共有130多所合唱学校,儿童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接受二声部视唱训练,并逐步过渡到正规的合唱训练。在普通学校中,班班都能唱合唱,校校都有高水平的合唱队。

3.其他国家

此外,对中国合唱音响风格的形成产生较大影响的俄罗斯;具有600年优良合唱传统,至今仍保持世界一流水平的英国;只有五百多万人口却拥有两千多个合唱团的丹麦以及广泛开设合唱学校、拥有杰出的无伴奏合唱艺术的波兰等等各国合唱教育的开展情况,无不说明合唱艺术在现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说明世界合唱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中。

(二)国内现状

第十三届青歌赛中,第一次将合唱比赛搬上了屏幕直面于观众,一曲曲合唱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它的魅力,宽广的音域,丰富的表现力,丰满的音响效果,团队的高度和谐……在电视、网络等传媒中反响强烈,它是其他演唱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此同时,我国中小学合唱教学与合唱活动蓬勃开展,各城市在校内校外都成立了多层次的合唱团,在重大节日或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学校或社会往往开展多层次的青少年合唱活动。高中作为应试教育最重要的阶段,虽开设了音乐课,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虽然音乐课是必修课,但没有列入升学考试范围中,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音乐科成为冷门学科。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美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其改革显然势在必行。

(三)国内外比较研究

从以上国内外合唱教学现状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处于不同程度的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国内外合唱教学,都具有“人本主义思想”,都强调对“人”的教育,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不同的是国外合唱教学相对国内要成熟的多。表现在教育目标的贯彻性、教学内容的多面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评价方式的综合性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非常注重教学本身的过程,提倡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并且具有注重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优良传统。

而我国音乐基础教育正处于从单一的认知领域向对“人”的塑造的重要的改革过程中,因此,相对于国外教学,我国中学合唱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仍显示出一定缺陷。如:从教学内容上看,部分学校在教学中仍存在过多强调发声和音准的要求,使合唱课变成声乐课或视唱练耳课,导致基础教育“专业化”的现象。从教学方法上看,学校合唱教学普遍存在我教你唱、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未真正体现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传承式教学,并往往注重教学的外在形式和外在结果比如参加各种大量的歌咏比赛而忽略教学过程本身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而且合唱教学在曲目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保守性。因此我国合唱基础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合唱实践性教学手段

1.我校为学生开设每周两节合唱课

参加合唱团的都是热爱歌唱且有一点演唱能力的学生,因此,我们以比较高的要求进行系统的训练。由于我们的学生没有扎实的声乐基础,因此在气息练习中,可先进行自然单纯的气息练习:

(1)先以嘶声吐气,待气全部吐光后自然而缓慢地吸气,此时的吸气动作便是正确的腹式呼吸,让学生体验横隔膜的力量。

(2)吹小纸片:让纸片维持同一角度,看能吹多远。

(3)吹蜡烛:让学生想象要吹熄一根蜡烛,但要求气息平稳,持续10秒才吹熄。

训练时要注意:吸气自然而缓慢,吐气要均匀;口腔呈哈欠状态打开,音量不可太大,轻声唱,多用元音u、o。

除了上述方法,还可进行带音高的呼吸练习。

教学片段:无旋律伴奏曲《半个月亮爬上来》,这是青海一首优美的慢板抒情歌曲。演唱时有四个声部,我把它大胆地改编成了男声女声两个声部。

2.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

正确的歌唱姿势,能使歌唱发声的各部分器官机能保持正常。歌唱时一般采用两种姿势,即立式和坐式。立式练唱,要求身体自然直立,头部端正,双目平视,喉头附近不要用力,肩部、颈部、下颌及面部肌肉不要紧张,胸部微挺,腰部伸直,两手自然下垂,两脚前后稍分开,重心在前脚上,整个身体处于一种积极向上、向前的状态;坐式则要求上身自然直立,头部端正,胸部微挺,不耸肩,下颌内收,收小腹。其他要求则和立式一样。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应经常注意学生歌唱姿势是否正确,随时提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3.强调咬字和吐字训练

我国传统的歌唱方法讲究以字带声、以情带声。教学片段:在学唱《我爱你,中国》这首大气作品时,我的要求是每次训练时都要声情并茂地多朗诵几遍,做到有感而发,字同声意,特别是其中两段“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反复吟诵体会作者作为海外游子饱满的拳拳爱国深情。

4.音乐基本素养的培养

首先,音准方面。合唱音准主要靠听觉的训练来解决,但又不能完全孤立地进行听觉训练,同时还要对班上学生进行艺术修养及内心感觉培养。其次,音阶方面。音阶训练包括自然音阶训练、半音阶训练和全音阶训练三种类型。如自然音阶训练,先将自然音阶的全音与半音排列概念搞清楚,再用固定唱名将各调的自然音阶唱熟,最后从理论上讲清虽然各调的升降记号不一样。第三,音程、和弦方面。音程的训练可先从三度音程开始,按照从听辨到视唱的顺序进行大三度、小三度音程的二部训练,然后过渡到纯四度、纯五度等音程。和弦的训练同样也是先听辨再视唱,由简单到复杂,从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到减三和弦、属七和弦,让学生将听和唱紧密地结合起来。第四,对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要有清晰的了解和认知。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反映生活,合唱教学时的二度创作也要尽量可能地还原作者最初的情感。在演唱《保卫黄河》时,我着重强调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时期,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学生经过教师的认真诠释,更能够全身心进行演唱。

篇5

关键词: 多民族环境 本土母语音乐 校本课程开发 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音乐教育的国家,但事实上并未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催生出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前形势下,面对我国音乐教育“重西方,轻传统”的现状反思,伴随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丰富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强调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熟悉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扩展文化事业,逐步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观”的倡导,使得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无论是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角度,还是从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角度,对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探讨,在国内外受到持续关注。

一、视线:政策推动实践,理念推动发展

1.国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与发展状况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拉开了序幕,而《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编写和试用标志着课程改革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改革力度最大、国家投入资金最多的一次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及保障支撑系统等,可以肯定此举必将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另外,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正式实行,以校为本的“关注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关注教师专业研究能力、关注学校办学特色构建”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应运而生,并将成为我国今后至少三十年内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

2.当前形势下的音乐教育改革新理念与多民族环境下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化状况

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因受“欧洲音乐中心论”和“汉族音乐优势论”的影响,致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母语音乐正面临“传承逐步沙漠化,情感不断流失”的尴尬局面和严峻挑战。基于这一形势,早在1995年12月于广州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就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新理念,而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母语音乐教育”则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音乐学科的校本化课程建设中,因各省区域的多民族构成不同及研究方向的专注点不同,对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虽然也有一些局部的乡土音乐文化资源得以挖掘,但在具体校本化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总体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可供借鉴的相关科研成果少之又少。

3.世界各国音乐教育有关本土音乐文化的校本化建设历程

在当前音乐教育本土化的研究中,重新审视世界各国的现代音乐教育,我们认识到,多数国家本土音乐文化的校本化建设历程,都主要的体现并暗含于各自的音乐教育体系和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成果之中。比较典型的如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是先于相关校本理论出现的20世纪最早、对后继有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以开放性的姿态发展着的音乐教育体系;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是最早提出音乐教育本土化而且具有深刻教育哲学思想和高标准艺术审美要求并在理论与实践中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的音乐教育体系;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而且具有丰富教学实践内容体现并深受教师和儿童喜爱的音乐教育体系等。另外,其他音乐教育体系如“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日本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前苏联卡巴列夫斯基的新音乐教学大纲”等及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成果“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等,都为各国本土音乐文化的校本化建设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模式。

4.欧美近些年来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及未来趋势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已形成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全方位、大动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其实质是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体系。综观欧美各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影响,音乐教育中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逐渐融合与相互渗透已成为未来趋势,预示着美好的发展前景。对于音乐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目的等一系列问题的再探讨,正在不断地深入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持续不断。

二、基点:从理论到实践,从经验到创新

本土母语音乐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联系及二者在结合过程中所产生的实践应用层面上的灵活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问题,是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之所在。

1.从理论到实践的三个层面

(1)收集并分析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政策及理论,了解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和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教育学提供的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将有效地解决“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中的疑难问题,大大有助于加快研究进程。

(2)观察并研究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及实验,把握当前形势下音乐学科的课程资源之挖掘、整理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开展必要相应的采风活动和教学实验为基础,从中积累较多经验,以初步掌握特定民族区域内本土的母语音乐特点,为研究认知要求奠定良好的感性基础。

(3)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收集并整理我国众多世居少数民族的典范音乐,为各区域民族的本土母语音乐的校本化开发课程资源。如由各地州的知名学者和民间艺人提供大量各种形式的本土母语音乐资源(可有偿获取),加之一些开放性的馆藏资源,为研究的资源配置给予了一定的选择余地。

2.从经验到创新的两个飞跃

(1)通过定点教学实验及若干关键问题的全面分析,探讨片区范围内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模式,为探索更大区域范围内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建设提供经验依据。

(2)依靠上述基础综合进行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教学实体的研究,通过若干关键问题的全面分析和具体探讨,努力构建不同区域范围内本土母语音乐的校本课程特色。

三、模式: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实践与理论的互动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在模式上不是固定的,但有一个基本模式观念是:开发内容要因地制宜,内容设置要因人而异。

1.内容与形式的融合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表层模式在于把“音乐学中的本土母语音乐资源”和“教育学中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进行内容与形式的两相融合,逐步以跨学科式的“音乐教育学科新门类”效应呈现。依靠内容与形式的融合,把多民族环境下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课堂模式引入到各中小学的基础音乐教育当中,为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创造条件并积极实施课改,真正实现符合我国各区域特点的民族音乐教育,努力打造我国尤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办学特色,凸显“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这一思想指导下不断深入的方法、手段等目标。

2.实践与理论的互动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层模式是在对各个区域民族“本土母语音乐”了解与把握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学习与研究的双层基础上拟行展开的,是实践与理论的两相互动,是探索适合不同区域民族特色的校本化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基础。这一构建过程,将逐步提高我们对民族母语音乐文化的认知水平,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本位意识,并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及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都将有着非常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随着实践与理论的互支互动不断深入,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在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成熟起来的方法基础,又可为艺术教育的其他姊妹学科的校本化课程建设提供宝贵的研究经验。

四、实体:从点滴做起,重视教学实效

鉴于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在民族音乐学和音乐教育学方面不但具有理论创新性,而且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应用性,一般作为研究者既是基础性资料的理论创新者,同时又是教育性实体的实践应用者,故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载体主要有三个方面:

1.分析资料与乐谱汇编

主要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系统整理与分析和本土母语音乐资源电子乐谱的全面制作与注解,成果名称可为《××校本课程开发与××本土母语音乐》(或可编为两个分册:①《××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现状分析》;②《××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曲选》),其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为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建设性决策依据和丰富的基础性资料。

2.片区性教学实验报告

以某片区为教学实体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定点教学实验,并从中总结本土母语音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般规律,成果名称可为《××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实验报告》,其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直接为其他民族片区音乐教学提供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模式上的经验借鉴。

3.其它方面的研究活动

通过把握“本土母语音乐”与“校本课程开发”在学科上的内在联系及二者结合过程中的互动效应,拟可在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片区性甚或区域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以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论为主。另外也可利用网络论坛等其它形式实现上述目标。

五、流程:细化分工,分段进行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涉及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本土母语音乐,加之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复杂性,不仅需要系统的民族音乐学知识,而且要有全面的音乐教育学等相关知识。正是由于既要对我国本土母语音乐各乐种进行全面考察与分析,又要对当前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理念下的成功案例进行学习与探讨,因此,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研究必须在充分挖掘与整理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而随之展开。按某一个片区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拟以下流程:

1.准备工作:感性材料占有阶段

一方面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采风的研究方法收集与挖掘本片区范围内各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母语音乐经典曲目。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的研究方法学习与把握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体系以及前沿理论。

2.前期工作:感性材料分析阶段

一方面通过民族音乐学的相关知识筛选并注释已获得的本片区范围内各少数民族的本土母语音乐并制作成谱,另一方面通过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索与论证本片区本土母语音乐校本化的可行性模式并编辑分析相关数据信息。

3.中期工作:课堂教学实验阶段

在对本片区本土母语音乐分类整理和对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归纳的基础上,以本片区范围内的部分中小学为实验试点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证性研究,既是校本课程开发在音乐教育领域的理论探索,也是校本课程开发在音乐课堂教学上的具体实践。

4.后期工作:实践理论升华阶段

在上述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跨学科研究,对本土母语音乐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内涵作出全面的、切合实际的结论,并最终以研究论文的形式详尽阐述以本土母语音乐为主体、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导的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着力探究多民族环境下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体系。

六、结语

中国音乐教育中“西乐为主”课程观的长期影响,是导致我国尤其多民族地区本土母语音乐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适逢新时期音乐教育改革,借以“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将“本土母语音乐”注入课程并引入课堂,是优秀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有效挖掘、整理和研究的有效途径。以传承求发展,化危机为契机,让我们共同探索――为音乐教育改革新局面的到来积极创造条件,为构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新体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6]李志宏.体验新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7]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8]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9]门秀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10]田慧生.新课程中的校本课程开发[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1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