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范文

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

篇1

摘 要 为了能够适应工会工作的需求,我们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工会的电子化以及网络化,并且充分利用现代的数据库技术,建立了专业性的企业工会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的建立,实现了信息资料的分类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效的使粮库(站)、分(子)公司等工会组织在运作的过程中变得更有系统性。

关键词 工会 信息管理 电子信息技术

前言:在计算机大力发展的今天,企业管理的电子化已经作为一种必然产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开展工会系统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准确的掌握所有会员的个人信息,这样可以利于高效的开展工会工作。但是,现有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两个问题,一个是不能作为最高效的管理工具;另一个是还没有建立起充分成形的有序的管理模式。这两个问题,大大的阻碍了工会的工作效率,基于这样的问题的存在,我们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将工会的工作进行了创新,从管理的思想入手,构建运作协调的工会工作模式。

一、管理模式的规划

网络管理系统的三要素有:集团公司、分(子)公司、粮库(站),这三个要素分别按照各自的职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确保信息系统的协调运作。

首先我们看粮库(站)这个要素,粮库(站)在一个企业中,是最基础的单位,在这个要素中包含着最基本的信息内容,这些资料可以提供到分(子)公司中,并由分(子)公司的负责人进行数据的传输和更新工作,并且对粮库(站)的工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监督。在有些情况下,粮库(站)没能及时的掌握一些数据信息的变动,分(子)公司要负责信息的完整性和详实性。管理模式的确立,要求三级要素协调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管理系统在工作中的作用。 二、系统的设计

各大企业现在都有自己的局域网络,系统可以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来为多用户访问提供更强大的服务器端支持,这种系统将远程数据访问的更新工作与远程视图、SPT技术结合在一起,以关键字为单位,解决更新冲突的问题,每录入一个职工的信息的时候,都会选择一个词作为关键字。并且,这种系统适合Windows 2000, Windows XP, Windows Vista等多种微软系统。

为了能够充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将用户的操作权限定为两个等级,分别定义为系统管理员等级,普通操作员等级。指定一名集团公司工会工作人员担任管理员,管理员的权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更改分(子)公司名称,删除或者增加新的用户,可以查看所有分(子)公司的信息,但是没有权利对信息进行修改。

普通的操作人员有多个,由分(子)公司的工作人员担任,普通的操作人员的权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修改自己的登录密码,可以对自己分(子)公司的粮库(站)进行修改工作,普通操作人员只能够看到自己分(子)公司职工的信息,并且可以对自己分(子)公司职工的信息进行修改工作。

每个用户分配到自己的权限之后,可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从服务器可以读取和自己权限相对应的数据,再进行修改等工作,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及时的更新工作。

三、系统的功能 会员管理以及会费管理是系统管理的核心。

(一)会员管理

会员管理将50多项职工及其家庭的信息进行汇总,并按照种类将其划分为:职工的个人情况、职工的家庭情况、职工的收入情况等,会员资料的表单设计成两个页框的形式,分别成为会员资料页框和会员家庭状况页框,其中会员资料页框中放置会员的个人信息,而会员家庭状况页框放置会员的家庭情况以及会员的收入情况。该页框的设计使得用户可以在这两个页框间轻松的进行简单切换,并对职工信息进行修改等更新工作。

会员管理功能充分的考虑到在实际的工作中,会出现随时的会员调动等情况,系统会自动的在更新变动的同时留下更新的记录,这样以后可以随时进行回顾和查询。

会员的调动分为两种,包括在分(子)公司内部的调动,还包括在分(子)公司之间的调动。分(子)公司内部的调动由分(子)公司的操作员就可以更新处理。而分(子)公司之间的调动,可以由原分(子)公司将名称改为新的分(子)公司名称,这样有变动的员工信息就到了新的分(子)公司,系统的这种资源共享的功能,使得工作量大大得到降低。

会员管理有着非常强大的查询和输出的功能,可以分为直接查询和间接查询两种方式。直接查询是针对临时查找某个人或者是某些人的资料,这种查询方式通过进入会员资料的表单,可以直接在信息表格中浏览查看,还可以通过选择岗位,将查看的范围缩小,系统管理员还可以通过选择分(子)公司、然后选择岗位将范围缩小。而条件查询适合批量查找一类信息,首先,进入综合的查询表单,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条件,然后点击确定,查看查询的结果,而且输出的结果是Excel格式,方便用户做打印或者其他处理工作,可以极大的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

篇2

关键词:网络进度计划 电网工程 工程前期管理 关键线路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和宏观调控进一步部署落实,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和“三集五大”体系全面建成,工程建设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使得基建工程前期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在工程前期阶段,内部管理和外部审批流程相互交织,办理过程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管理难度加大。工程前期缺乏计划管理,存在随意压缩工程前期合理工期,容易出现前期手续不齐全即开工的情况,进而增加违法建设风险。

本文结合电网工程前期计划用时以及实际进展情况,充分考虑电网公司内部管理和外部手续办理流程等各工作环节,运用网络进度计划之一的关键线路法,明确了工程前期合理工作时限,加强及优化了电网工程前期管理工作。

1.电网工程前期管理工作的内容

电网前期管理以项目核准为界,分成项目前期、工程前期两个阶段[1]。

电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是指输变电工程项目在获得核准前所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电网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各类专题报告的编制评审、各项支持性文件的办理,核准报告编制申报等工作[2]。

电网工程前期管理工作指工程开工前的建设准备时期。主要包括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开工准备三阶段工作内容。初步设计阶段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设计和监理招标、初步设计、初设评审及批复等;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首批物资招标、施工图设计以及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划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等;开工准备阶段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施工招标、拆迁补偿及四通一平、施工许可办理等。

2.网络进度计划管理

2.1网络进度计划

网络进度计划管理通过工作关系网络模型,把计划的编制、协调、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而明确地反映出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的关系[3]。它是利用表示工作流程的有向有序的网络图来表达工程的进度安排及其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网络图由箭线和节点组成,用来表示工作流程的有向、有序网状图形,一个网络图表示一项计划任务。网络图中的工作是计划任务按需要粗细程度划分而成的、消耗时间或同时也消耗资源的一个子项目或子任务。网络图依据工艺关系和组织关系来绘制。

制定进度计划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关键线路法(Critical Path Method,CPM),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PERT),图示评审技术(Graphical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 GERT)等。

本文仅引入关键线路法研究分析电网工程前期管理与控制。关键线路法是计划中工作与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且每项工作只估算一个肯定的持续时间的网络计划技术,是沿项目进度网络线路进行正向与反向分析,从而计算出所有计划工作理论上的最早开始与完成时间、最迟开始与完成时间,不考虑资源限制。由此表明计划工作在给定的工作持续时间、逻辑关系、时间前提与滞后量,以及其他已知制约条件下,应当安排的时间段与长短,计算得到的最早开始与完成时间、最迟开始与完成时间不一定是项目的进度表[4]。在关键线路法( CPM) 中,线路上所有工作的持续时间总和称为该线路的总持续时间。总持续时间最长的线路称为关键线路,关键线路的长度就是网络计划的总工期。在网络计划中,关键线路可能不止一条,而且在网络计划执行过程中,关键线路还会发生转移。关键线路上的工作称为关键工作。在网络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关键工作实际进度提前或拖后,均会对总工期产生影响。

因此,关键工作的实际进度是建设工程进度控制工作中的重点。网络图中工作的时间参数有七个: 作业最早开始时间( earliest start time,ES) 、作业最早完成时间( earliest f inish time,EF)、作业最迟开始时间( latest start time,LS) 、作业最迟完成时间( latest fi nish time,LF) 、作业时差( TF) 、工作总时差( FF) 和工作自由时差( FS) 。关键路线的确定方法通常根据作业的总时差(或节点时差)或是在没有计算网络时间参数之前,用破圈法求关键路线: 将网络图中的圈从左至右逐个破坏,保留圈中从箭尾节点到箭头节点较长的路线,直至得到从起始点到终点的路线[5]。

电网工程前期进度计划是电网建设进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网络进度计划管理引入电网前期管理工作,依据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有关要求以及基本建设程序,结合项目前期计划时间以及实际进展情况,对前期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时间进行细致的编排,以此指导前期工作的落实和完成。

2.2网络进度计划的编制程序[6]

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工程项目进度计划时,其编制程序一般包括4个阶段10个步骤,详见表1。

3.电网工程前期工作主要逻辑关系

3.1电网工程前期主要工作流程分析

电网工程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开工准备三个阶段内容,主要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初步设计阶段管理。项目立项决策完成,获得工程可行性研究批复及项目核准审批后,建设单位及时组织申报设计和监理招标工作,中标结果后及时组织合同签订;做好项目前期成果交接手续,组织相关方进行现场踏勘;设计单位编制初步设计文件,并依据评审意见修改完善设计方案及时取得初步设计批复文件。

施工图设计阶段管理。获得项目初设批复后,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编制设备材料清册;及时申报首批物资招标及招标采购合同备案签订工作;组织管理施工图编制并及时完成施工图报审程序。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按照城乡规划、国土等法律法规要求,组织完成如表2或表3相关行政许可手续。

开工准备阶段管理。取得初步设计批复后,申报组织施工招标,中标结果后及时组织合同签订;组织及时完成施工场地站址、线路通道地上物清理和“四通一平”;办理工程施工许可或开工报告。

电网工程前期管理分为内部及外部流程,内外部流程相互交织,内部流程主要涉及工程招标、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四通一平等环节;外部流程主要涉及规划、土地及开工许可等外部证件办理。

3.2工作划分及主要逻辑关系分析

本文以电网工程常规变电站工程为分析对象,从以上三个阶段由浅入深、从粗到细依次划分工作内容及主要逻辑关系分析如表4所示:

4.电网工程前期时间估算

工程前期计划应充分考虑公司内部管理和外部手续办理流程等各工作环节时间,充分发挥工程前期协调属地化管理机制,委托工程项目所在属地供电单位开展对外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属地优势,确保对外协调工作规范有序。完善工程前期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加强基建部门与发展、物资、财务等相关专业部门的协调沟通与工作衔接,实现工程前期工作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工程前期主要工作持续时间预估如表5所示:

5.工程前期网络进度计划分析

根据工程前期工作主要逻辑关系、工作持续时间,以常规变电站工程为例将前期主要工作绘制成网络进度计划图(详见图2)。

关键工作:总时差最小的工作是关键工作。

关键线路:始至终全部由关键工作组成的线路或线路上总的工作持续时间最长的线路。在搭接网络计划中,从起点节点开始到终点节点均为关键工作,且所有工作的间隔时间为零的线路为关键线路[6]。

电网工程前期工作虽然内容多,相互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是利用关键工作及关键线路的特征,通过网络进度计划图可以较为清晰分析出,线路上总的工作持续时间最长的线路为:EFIOPQVWZ,总工期为505天,即常规输变电(变电站)工程宜在17个月左右完成自设计招标至取得施工许可证等工程前期工作,关键工作分别为:初步设计招标――初步设计编制――初设评审――总平面批复――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书或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招标――施工合同备案――施工图纸审查备案――墙改、水泥基金及节能备案――施工许可证。

同理,常规输变电线路(隧道)工程宜在13月完成自设计招标至取得施工许可证等工程前期工作。

6.结束语

电网工程前期进度管理是电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项目的开竣工及交付运营时间。随着国家简政放权、核准前置条件变为后置,逻辑关系将不断简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将网络进度计划运用到电网工程前期管理中,确定关键线路,及时进行工作纠偏,优化关键工作上的办理时限,实现自我约束,强化过程管控,不断提升电网工程项目前期管理质量和依法合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培铭.地市供电公司电网前期管理的提升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2).

[2] 解伟.核准制下的电网建设前期工作[J].能源技术经济,2011,23(4):23.

[3] 张伟波,白正广,王承才.网络进度计划管理在水电前期工作中的应用[J]. 水力发电,2016,42(1):81- 83.

[4] 全国咨询工程师(投资)职业资格考试参考教材编写委员会.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2017版)[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6:280- 335.

篇3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创新;行政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与应用,其在政府行政管理上的优势也不断显现出来。其中,结合市场经济的竞争管理方式、重视效率的战略管理方法、以结果为重的目标管理等构建了全新的公共管理体系,在政府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地提升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对公共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深入探析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的主要特征

第一,工具理性特征。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经济学理论,比以往的公共行政的理论更加科学、严谨,但该方法论重视工具理性思维方式,将价值因素剔除在外,强调效率和结果,认为公共行政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因此,此种方法论提倡规范性和客观性,关注行政管理的方法、程序及手段,具有显著的工具理性特征,能够较好地增强公共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第二,个人理性特征。有关研究表明,新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是理性经济人,此种逻辑起点是一种鲜明的个人主义理性思维方法。理性经济人是对人性利己观念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它主张个体都是经济人,其活动的基本动机和最终目的都是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基于这样的思想观念,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也具有鲜明的个人理性特征,提倡政府行政管理要符合市场导向,尊重个体层面的自利需求,尤其要满足顾客的合理需求和组织成员的个人利益。

第三,实证主义特征。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引入并融合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方法,这些经验和方法都是实证主义方法论,遵循的原则是有用即真理,重视实际操作方法和管理经验的积极作用。因此,借鉴了战略管理、目标管理、项目预算和绩效工资制等方法论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具有较强的实证主义特征,可以较好地推进公共部门变革,促使其创新行政管理方法,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2 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的创新作用

2.1 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主要来自经济学理论,如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武器,既可以用来批判以官僚体制理论为代表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也有助于推进政府改革实践,同时还能够为公共管理和决策模式的创新、完善提供基础的方法论支持。相较以往的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经济学理论具有的确定性、经验性及精确性都更高,使公共行政管理研究的视角朝着经济学取向的竞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此种方法论不仅有助于丰富政府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使之更科学完善,也可以较好地推动公共行政管理改革,使之更有序地实施。

就理论层面来说,新公共管理方法论的理论范畴和视野都得到了较大扩展。在以往的公共行政理论中,理论基础主要为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理论提出者:威尔逊、古德诺)和官僚制理论(理论提出者:韦伯),这两种理论都在政治学理论范畴之内。而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当代工商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等均被纳入其理论基础中,从而打破了以往公共行政学方面存在的学科局限,公共组织也从过分关注效率转变为重视市场价值,这为开展公共管理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例如:公共选择理论借助现代经济学领域的方法与逻辑,通过理性经济人理论中的供求分析、交换及效用最大化等要素,对那些和民众联系紧密的政治个体进行行为特征分析,同时也对典型的政治团体和政府所具有的行为特征进行了总结。这使研究的侧重点和涉及范围都得到了拓展与延伸,关于如何有效执行、拟定政府公共政策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现实性课题。由此不难看出,公共选择理论的引入拓宽了公共行政学的思考范围和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从实践角度分析,新公共管理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公共组织的行政效率。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效率日趋低下,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而经济学理论包含的方法论极为独特,学科基础也颇为成熟,尤其是其重产出结果比的绩效理念对公共行政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将其引入公共管理研究后有效地扭转了这种效率低下的局面,同时,在应用过程中逐渐被置于支配地位,促使公共管理改革朝着市场化方向健康发展。有学者深入探讨了经济学理论基础和新公共管理方法论的内在关联,提出:新公共管理理论坚持市场取向是因为引入了经济学理论,受这种理论思想和方法论的影响,逐渐认可了市场价值的积极作用,当其被应用到公共管理改革过程中之后,逐步取代了以往公共行政学理论的地位,也使公共官僚组织的思想观念得到改变。

2.2 使公共管理方法的取向和范围不断拓宽

新公共管理方法既囊括了工商管理学、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同时也将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及政策学等领域的方法和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其核心主题是如何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物品,实现有效的公共管理,这有助于增强公共管理方法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新公共管理方法认为,政府公共服务应当以市场化为导向,同时要充分考虑客户取向,在当代工商管理学理论的支持下,积极利用私人部门成功的管理经验、技术、方法和原则,创新绩效管理方法和战略思维。同时,充分运用政策科学分析方面的技术、方法,以及有关公共政策结果和过程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建立起综合且广泛的管理方法,使公共管理研究更科学有效。

相较以往的公共行政方法,新公共管理方法的应用使行政主题和理念得到了创新、完善。基于管理行政理念的指导,以往的公共行政重视层级节制和制度约束,多采取官僚化的管理方法开展行政工作,非常重视对行政体制、机构及过程等行政组织内部事务进行研究,而没有对组织的发展趋势和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因此,不难发现,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具有明显的内部取向特征。新公共管理方法认为,既要对组织内部进行研究,分析内部系统要素存在的关系,也要关注组织的未来发展形势和外部环境特征,厘清外部环境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做好组织内部管理的同时,要通过战略管理、结果控制及战略计划等方法,将组织置于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探讨组织行政管理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分析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以便公共组织机构可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在稳步管理中实现长足发展。

基于服务行政理念的指导,新公共管理方法论主张,公共行政管理要对公民和公共管理者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行政管理活动要充分体现民主性和服务性。因此,公共服务和公共责任也被纳入新公共管理。相较以往的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引入并融合了当代工商管理与西方经济学领域的模式、经验、技术、方法及原则,向新公共管理方法注入了包括组织发展、制度安排、信息管理、人力资源开发、顾客至上、业绩工资制、合同雇佣制、成本核算、绩效目标、交易成本与公共选择等在内的许多全新的内容和主题,给公共行政赋予了全新的概念与涵义,为其作出了更为全面的释义。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引入并使用这些管理方法,不仅能够彰显政府人性化管理的特点,体现绩效评估和竞争机制的优势,较好地改善行政管理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拓宽新公共管理方法的研究主题和理论视野,使公共管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3 用激励机制取代规制的公共管理方法

一般来说,对组织结构行为和设计进行研究分析时需要一个逻辑起点。基于新公共管理方法论,人性假设被当作基本的逻辑起点,这有助于政府转变公共管理方法的导向,即用激励取代规制。

以往官僚制度的逻辑起点是人性恶,所以,公共官僚组织在进行管理时非常重视规制,为了避免人出于恶的本性损害、破坏公共利益,往往会制定多种规章制度,以便对政治权力进行有效监督、控制,防止出现滥用官僚权力的现象。韦伯在设计官僚制的有关制度时,非常看重规则的完整性和详实度,而且对权利体系的层级节制设计尤为关注,确保其能够达到较高的理性化水平。显然,这样的官僚体制是以规制为导向的,它能够起到推动公共行政发展的积极作用。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体制过于重视规则,可能会使行政工作陷入教条主义的危机,从而不利于行政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会对公共行政长期发展形成阻碍。

新公共管理方法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认为可以通过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完善公共行政管理。该方法基于人性假设这个逻辑起点,将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里面的个体视为理性经济人,其显著特征就是追求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在政府组织机构中引入市场机制,同时创建有效的竞争机制,将绩效管理纳入劳动报酬体系,并把绩效作为劳动报酬的重要指标,根据劳动和竞争形成的结果实施绩效管理。这样在竞争过程中就会出现差异和距离,为了不落后于他人,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机制中的理性经济人必然会主动增强工作积极性,做好本职工作。

以往的官僚体制以规制为导向,重视层级节制,认为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的命令,在工作过程中所有人都必须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这既不能够激发公务人员的工作热情,也会扼杀其创造性,还不利于充分实现公共利益。长此以往,公务人员不仅会养成按章办事的习惯,也会形成墨守成规的固定工作模式,从而将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发扯皮推诿等问题。基于新公共管理方法论,个人的合理利益得到承认,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被纳入政府内部,同时绩效管理也得以实现,这样可以较好地提高公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挖掘其潜在能力,有助于突破僵化的官僚体制模式的限制,使公务人员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对协调、改善组织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有一定促进作用。

3 结 语

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引入了经济学理论,借鉴了工商企业管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等诸多方法论,对以往的公共行政管理作出了补充、完善,同时也提出了全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概念,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更多视角,使公共管理方法完善,将其运用到公共部门行政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行政管理的效率,改善行政管理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何颖,李思然.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评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

[2]曹堂哲,孙智慧.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方法论、议题和逻辑[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1).

[3]范文.中外公共行政理论比较研究方法论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3).

[4]王印红,王刚.对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定量推崇的批判[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5]翁士洪,顾丽梅.治理理论:一种调适的新制度主义理论[J].南京社会科学,2013(7).

篇4

 

关键词;官僚体制 管理主体 新公共管理

    世纪之交,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日益高涨。在西方各国旷日持久的政府改革过程中,公共部门管理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基础的官僚制的传统公共管理理论被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取代。故“新公共管理”(NPM:New Public Management)或“管理主义”( Managerialism)的范式就成为当代西方政府改革最基本的趋向和实践模式。本文拟从公共管理模式殖变背后的哲学基础的向度进行阐释,以求对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启迪。

                      (一)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利益分化和阶级分化以来,就有了公共管理的问题。但是,在传统的阶级统治模式中,公共管理是附属于阶级统治的。近代以来,阶级统治变得越来越隐蔽,而公共管理却日益彰显,人们到处可见的是政府对社会的公共管理。特别是在二战以后,这种状况愈加明显。公共管理从隐到显的殖变,不仅是管理行为量的增加,也不仅仅是管理活动范围的拓展,而是管理模式的变革,是从以统治为主导的模式向以管理为主导的模式转化的过程。人类社会早期的公共管理在运用行政的和宣传教化的手段对社会实施管理时,往往诉求于强制性的措施,管理行为自身未得到充分自觉。近代社会的公共管理在许多领域中无疑也包括强制性的行为,带有传统的统治性的特征,但是在许多领域,公共管理日益趋向采用民主和参与等方式。这就使得公共管理具有了更多的公共性,淡化了服务于政治统治的终极目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管理模式就是其代表。它的基本特征是:政府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政府的公共管理泛化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迅速分化为许多专门领域;政府机构日益膨胀;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运行的高成本、低效率。总之,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是与西方工业社会的政府管理相适应的。但是,随着西方各国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这种理论及其模式就显得力不从心,无法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社会之需要,其基本的理论假设和原则均受到普遍的怀疑与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

    其一,作为传统的公共行政基石的官僚体制已被证明是一种过时的、僵化的和无效率的政府体制模式。这种等级划分、权力集中、控制严密的官僚体制的组织模式在二十世纪50-60年代的工商管理中率先被打破,继而在70和80年代的公共部门逐步被学习型组织模式所取代。

    其二,政府部门作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者的垄断地位已被动摇。政府通过补贴、规划与合同承包等方式间接运行,各种私人公司、独立机构和社会团体参与了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不同的政府机构也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及服务而展开竞争。与此同时,私人部门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也被公共管理部门所借鉴。市场机制在公共部门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其三,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被人们批评为是一种不真实的假定,而且,在现实的生活中政治事务与行政事务是难以真正分开的。

    其四,公共人事管理的体制及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公务员的永业观念已被打破;业绩评估和绩效工资制成为一种主要的报酬方式;传统的片面强调对人的控制的人事管理模式正在被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所取代。

    由此可见,在现实的公共生活中,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经失去了它的生命力,由于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各国政府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适合本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管理模式。这就导致了西方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全新变革,催生了“新公共管理模式”的降生。

                        (二)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理论,起源于二十世纪70-80年代的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并迅速扩展到西方其他国家。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在整个80年代,英国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展反对浪费和低效益运动,成立了效率工作组,对政府的有关项目计划和工作进行效率审计;大力改革公共部门的工会;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将英国的石油、电讯、钢铁、航空等40多家主要国有企业卖给私人;对地方政府的预算开支实行总量控制;要求所有的地方建筑和公路建设项目实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公开竞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根据效率工作组1988年提出的报告《改善政府管理:下一步行动》,英国政府开始将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从政府各个部门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半自治性的“执行局”来承担这种职能。部长同执行局在谈判的基础上就该局要完成的任务及其在具体运行方面的灵活度达成协议,也即绩效合同。这样,部长们主要只关注预算总额和最终的结果,而各局在预算支出、人事安排等具体事项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尤其是执行局的局长是由公开竞争产生,三年必须重新申请一次,不实行终身制。到1996年,英国有近75%的公共服务是由执行局来承担的。

篇5

论文摘要:经过分析,本文认为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成功存在三个内在决定因素,即官僚制的高度发育、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市民社会的发展及强大。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初,西方各国政府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对于这场运动,学者们有着诸多不同的称谓,“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企业家政府”等。尽管它们的称谓不尽相同,却内在本质地一致,即针对传统公共行政范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市场化方向、社会化方向的改革措施。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在西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政府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习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在于它对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成功替换,使人们看到了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巨大生命力。正是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存在的种种弊病及新公共管理范式示范效应,使人们坚信新公共管理范式是未来公共行政的发展目标模式,新公共管理范式取代传统行政范式是历史的必然。

在当代中国,这种思潮同样存在,将新公共管理范式作为未来中国行政改革目标模式选择的呼声不断。“从表面上看,中国政府也面临同西方发达国家类似的困境。行政效率低下,政府规模庞大。’,阴因此.我国许多学者通过研究认为,中国应该进行新公共管理式的改革,把新公共管理范式作为未来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模式。我们无法否认新公共管理模式在西方国家所取得的成就,但这并非意味着它就能够作为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模式。“当我们研究一个国家的行政制度和行政行为时,不能从行政本身作孤立的描述和比较,而必须进一步了解它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闻对一个国家公共行政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行政系统本身,而应该跳出行政系统,从社会这个大系统来考察行政。正如里格斯所言:“只有以生态学的观点—亦即从非行政的因素去观察,才能了解这些国家的政治和行政。”满以,对新公共管理运动必须进行生态分析,找出其成功背后的决定因素,从而为我们对新公共管理模式提供更为深人的认识。

一、公共行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三种范式

澳大利亚学者欧文·E"休斯在其(新公共管理的现状》一文中将公共行政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前传统阶段、公共行政传统模式阶段和公共管理改革阶段,并相应地存在着三种公共行政模式,即前传统模式、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和新公共管理模式。冈传统行政模式主要特点是“官僚制”,这是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科层制为代表的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行政机构的高效运作,正是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使得它成为全世界各国政府广泛采用。阶‘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理论及实践是与西方工业社会的政府管理相适应的。’,IN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各国逐渐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传统公共行政模式逐渐显示出与社会的极大不适应。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原则都受到了社会民众的普遍怀疑和指责,以“官僚制”为基础的公共行政模式被认为是政府众多问题的根源,公共行政遭遇严峻的挑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各国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公共部门中出现了针对传统行政弊病的新管理方法。这种新的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传统行政模式的缺陷,同时也使公共部门的管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新的管理方法有着许多名称,‘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或‘企业型政府’。无论它的名称有多少种,都是在描述着同一个现象,即对以“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行政模式的批判,主张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思想、方法、技术来管理公共部门.将市场竞争机制引人公共部门中,强调市场取向等等。学者们把这一新的公共行政理论称为“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在工业时期向后工业时代过渡时期.一方面是传统公共行政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另一方面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公共部门获得巨大的成功。这种巨大的反差.便得西方许多国家纷纷开始构建新公共管理模式,推行新公共管理理念,“新公共管理成为一种国际思潮”。新公共管理的兴起,不仅仅是对传统行政模式的革新,更是代表着一种新的模式的建立,它代表着公共行政的发展进人了新的历史时期阶段。正如休斯在《公共行政与管理》一书中所说:“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公共部门管理已发生了转变,曾在本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的那种刻板(僵化)。层级官僚体制形式逐步转变为一种灵活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形成。后者并不是一种改革事务或管理方式的微小变化,而是政府作用以及政府与公民社会关系的一种深刻变化。传统公共行政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已受到怀疑,新公共管理的采纳意味着公共部门的领域中新范式的出现。”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背景分析

我们知道,传统行政模式是以“官僚制”为基础,与工业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休斯把传统行政模式的特点归纳为七点:"1.官僚制,2.,最好的工作方式和程序都在详尽方面的手册中加以规定,以供行政人员遵循。3.官僚服务。4.在政治、行政二者关系中,行政管理者一般认为政治与行政事务是可以分开的。S.公共利益被假定为公务员个人的唯一动机,为公共服务是无私的付出。6.职业化官僚制。7.行政任务的书面含义是执行他人的指令而不承担由此而致的个人责任。从传统行政模式的特点可以看出,“在分工精细、任务简单、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工业社会,科层制模式的公共行政府和需要。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之后,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全球化日益加强,这都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社会。新时代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社会变革的要求面前,传统行政模式却显示出力不从心。“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科层制比较僵化、迟钝,而且使行政机构和公共预算总额产生最大化倾向,易于导致高成本、低效率,显然难以满足这些要求,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时代变迁呼唤着新的公共行政模式。”rug于是,新公共行政模式应运而生。 针对新公共管理模式成功的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来自四个方面:1.经济和政治因素将行政改革提到议事议程;2.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西方政府和新公共管理的产生;3.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西方行政改革的动力之一;4,传统官僚制的实效以及私营部门成功的示范性。ns}我们无法否认上述四方面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产生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但是笔者认为这些因素只是表面的。事实上,在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产生过程中还存在着根本决定性的因素,而这些因累则构成了新公共管理模式产生的根本因素。或者说,如果缺乏这些必备的因素,即便存在上述四方面的所谓动因,新公共管理模式也不会产生。这些因素是:I.官僚制的高度发育;2.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3.市民社会的发展及强大。

首先,高度发育的官僚制是新公共管理模式产生的直接因素。在西方社会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中,传统行政模式所遭受到的严厉抨击的起因便是高度发达的官僚制,这也成为新公共管理产生的起点。事实上,建立在官僚制基础之上的传统行政模式,不仅能够确保行政的统一性,更能维持行政组织的稳定性。但是,过度发育的官僚制使得行政组织变得僵化、迟钝,无法及时、快速地回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后工业社会极不适应。于是,对官僚制的不满日益增加,同时对新的行政模式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新公共管理在对传统行政模式中的官僚制进行抨击,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管理思想。所以,对高度发育的官僚制的抨击成为新公共管理的开始,是新公共管理产生的直接因素。在这个意义上讲,过度发展的官僚制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发起的导火索,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起奠定了致变因素,为新的行政模式的产生埋下了成长的种子。

其次,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是为新公共管理提供生存的土壤。从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到后工业化社会时期,市场经济已经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市场经济已日趋完善。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使得市场成为社会中资源分配最为有效率的手段,市场已经成为政府之外的私营领域中的唯一分配主体。与此同时,在公共领域中,传统行政模式下的政府其运行效率却是十分低下,与高效运作的市场极其不适应。正是二者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人们反思传统行政模式。一方面,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下的私营部门取得了管理的巨大成功,市场经济使得私营部门走向社会的前台。另一方面,传统行政模式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之间的冲突为新公共管理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新公共管理正是吸取了私营部门的成功经验,把市场规则引人公共部门。可以说,新公共管理脱胎于市场经济,同时它又回归市场经济,根植于市场经济。它的思想是来源于市场经济,它的主张又要依靠市场经济来实现。因此,无论从新公共管理产生的思想根源还是其主张的措施来讲,市场经济是新公共管理的生存土壤,离开市场经济,新公共管理便无法生存。

第三、市民社会的发展并不断强大是新公共管理成功的保障。我们知道,新公共管理模式主张将私营部门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引人公共部门,主张民营化、分权和社会化。这一切的措施都是存在一个逻辑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强大的市民社会。在一个市民社会相对比较软弱的社会中,即便将一部分的公共权力回归社会,社会也是无法承担起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当然更不会存在公共部门向私营部门学习的可能。因此,市民社会的崛起和不断壮大,使得私营部门不断成长和壮大,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新公共管理模式成功运作的保障。在市民社会相对强大的社会中,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私营部门也是高效运作的,这就提供了两种可能性:一是公共部门向私营部门学习的可能性,只有私营部门成功了,公共部门才会有动力去学习私营部门。二是私营部门能够承担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只有市民社会的强大,私营部门才有能力承担起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市民社会是新公共管理模式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