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护环境的实例范文

保护环境的实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保护环境的实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保护环境的实例

篇1

关键词:大理;白族;习惯法;环境保护 前言:世代居住在苍山洱海的白族人民早就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保护环境,其中的习惯法就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白族人民通过一系列的村规民约,刻碑立石等手段对所生活的环境内的江河湖海,山川森林等加以保护,并且每家的庭院中都是繁花似锦,种植了各类树木,在生活中已成了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正是白族人民的这种行为,使大理至今都是青山绿水,成为了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大理白族人重视环境保护的实例

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环境资源,人们的生活生产都与水资源密切相关。因此,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好坏与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生活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根据现有的《永卓水松牧养利序》(此碑文立于大理市下关吊草村地母神庙内),其记载有“盖自天一生以来,原以养人。水也者,源之远者流自长,必有得天时之善者也。不然,岁序之变迁靡定,天时之迭运无期。或遇天干有几年,遇水有几岁。择水之不平,亦人事之不明,特恐因水以起其事也。”。由上述碑文不难看出在白族习惯法中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是相当明确的,并有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愿,也是这样的一种意识,形成了白族人民良好利用水资源的优良传统。

大理地区除了有洱海的美之外,还有苍山的挺拔之美。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在白族地区的习惯法中尤为重视对于森林的保护。例如,立于清代乾隆四十五年的《护松碑》就记载了大理市下关镇东旧铺村的村民在村后的山上种植松树,并立下公约,不准盗伐木材等事项,可见当时人们有极强的森林树木保护意识。

除了上述白族居民的环境保护行为外,更多的行为体现在白族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清代嘉庆十年的《上末合村公议重立护甸碑记》(此碑文现今存于大理七里桥乡上末村的救生祠),此碑文重申了保护田园及稼苗的乡里乡规,其中规定“割草者得自割埂,放牲者毋得蹊人之田。小麦一种,即收牛马”,作为后果则是“所罚条件仍遵元文”。由此碑文可以看出,清代白族农村以乡规民约的形式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大理地区曾经有很多金属矿石闻名于世,给当时的地区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但随着矿山的开发,也带来了污染。根据《封闭双马槽厂永禁碑记》和考古资料显示在双马槽一带有金沙矿的存在。“此矿明开采淘金,至嘉靖年间,有金之日报纳金课。后金沙淘尽,淘金制冷散去。所报金课,遗害州民”。开矿从明到清200余年之间,当地的山川水系被破坏,“冲没民屯田地,厂虽封闭,害犹未息”,“今一开淘,则河沟淤阻,田地渐成沙洲,垅亩尽为荒壤”。并且,“又恐霖雨泛涨,淹没合州,害深祸大。”此外,该碑文对于开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也一一作出了分析“本州亲旨,查勘得双马槽一冲,水从此处发源,流灌一州田地,能灌四十余里,钱粮攸关,民生所系。古来闭而不开者,因有害于民也。双马槽金厂开淘,有碍民屯田粮,利小害大”。因此,当地政府是禁止开采金沙矿的。

篇2

【关键词】环境保护制度;现状;经验;政策建议

1 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1 生态环境破坏者违法成本低,警示效果难以提升

现阶段,环境法治制度难以完全适应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要求,没有对生态环境破坏者形成严重的打击,生态环境破坏者累教不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质量难以得到提高。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现行环境法律处罚力度偏轻,生态环境破坏者违法成本低,难以遏制他们的破坏行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体制、职能以及相应部分的管理制度在环境法律中并未得到明确的细化,由于违法惩罚力度偏轻,一些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就会在建设过程中进行环境评估报告,环境保护评估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也助长了部分企业违法环境保护制度气焰,部分企业污水排放并为达到排放标准,这对生态环境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司法手段并未与环境保护制度有效结合,环境民事赔偿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在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之后难以获得相应的赔偿,环境保护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1.2 环境保护制度执行效率低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唯GDP的政绩考核机制普遍存在,资源消耗、环境损害以及生态效应尚未纳入到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还未形成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和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很多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感,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形同虚设,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质量低,另一方面,环境保护领域利用市场手段不足,难以体现生态服务和自然资源价值的市场机制和制度的重要组员,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难以解决,这导致很多企业对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了错误的意识,公民环境权益缺乏有效的保障。

2 建立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的国内外经验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比较长,随着工业化进程环境保护问题逐步显现,西方国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并优化了环境保护制度,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在不同阶段通过制度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因此,我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须根据国家实际情况,借鉴西方国家优秀的生态环境保护经验。

2.1 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

从西方国家生态环境问题制度经验可以看出,污染物控制是环境保护部门基础工作,也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核心手段,在生态环境制度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开展污染物控制工作,必须重视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的对应关系,将污染控制的各项制度与环境质量联系起来,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控制,进而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环境质量控制的全面改善。

2.2 环境信息公开、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

西方国家环境保护工作中,对公众参与度极为重视,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公众意识觉醒和公众有效参与,充分展现公众的监督的重要作用,维护自身的环境和健康权益。通过信息公开,可以有效提高信息透明度,能够为公众环境知情权、环境监督权以及环境健康权提供充分的保障。将公众参与作为改善国家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核心,有效提高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对解决环境问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 建立我国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的政策性建议

3.1 源头严防制度

首先,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环境保护目标体系、统计体系以及核算制度,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以及环境效益纳入到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加强国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联系,增强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其次,建立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对于一些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企业要及时叫停,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停产处理、淘汰和推出,修订完善的高耗能、高排放以及资源型企业市场准入条件,促使企业能够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制度,并按照相应标准进行生产,从而最大限度解决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最后,改革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社会风险民意沟通以及利益诉求机制,对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能够意识到破坏环境的社会风险,增强社会公众参与度,通过公众参与最大限度解决环境问题,在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工作过程中建立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3.2 过程严管制度

第一,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增强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意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建立统一公平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企业生产排放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通过制度约束进一步减少污染物不合理培养对生态环境形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监管以及行政执法制度,对工业源点排放的所有污染物进行统一监管,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探索出符合标准的环境保护机制,推动建设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

3.3 后果严惩制度

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刑事责任追究制,强化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追究,对于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企业和个人,必须加大违法违规成本,明确环境权益机制,准确确认环境污染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确保环境侵权受害人能够及时得到赔偿,使责任人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通过惩罚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将这种意识贯穿到生产生活,可以有效降低生态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的关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国家经济发展中关注的焦点,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严格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制度,规范社会生产行为,结合我国国情对环境保护制度不断改革和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充分的保障,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永亮,俞海,夏光.等.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现状、经验与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

[2]卢现祥,许晶.不同环境保护制度的绩效比较研究――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J].贵州社会科学,2012(5).

[3]周迪.论环境行政法律关系的重构--以法国工业分类环境保护制度为例[C].//2013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13.

篇3

空气污染诉讼的难点在哪里?

冈崎雄太:日本政府等被告认为,受害者的疾病和自身的身体情况、抽烟以及汽车尾气污染等都有关系,但是很难确定主要是由空气污染所致。在法院宣判的最后一刻,为了达成和解,才认可了这样的说法。在环境诉讼方面,这天然是个难题。

中国目前的环境诉讼数量还比较少,因为取证确实很困难。但近几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纠纷也在出现,贵阳、云南等地都设立了专门受理环境案件的法庭。

PM2.5事件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日本在立法过程中,如何平衡环境与经济利益的冲突?

冈崎雄太:在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的问题上,日本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反复。1967年,日本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其中“保护生活环境要与经济的健康发展相协调”的规定遭到诟病,因为当时的主流观点是“经济至上”,以致于在1970年的时候,删除了这一说法。

日本的企业在防污环保方面也经历了很漫长的过程,一步步发展到今天。对日本的企业来讲,在成本方面,不采取污染对策导致的危害成本会远远超出采取防污措施的投入。根据日本在治理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例研究,没有采取相关措施导致的损失是采用防污设备的10倍。其中的损失,不仅包括承担取消营业许可、赔偿损失的风险,还有可能出现与政府或其它企业之间的交易中止、消费者不购买其产品的风险,后者对企业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在减排方面,日本企业大力推进技术革新,因为环保在经济上也是合理的。

日本政府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投入有多少?

冈崎雄太:日本政府在防治污染方面的投入很大,最高的时候占到全国GDP的8.5%。据我了解,中国的情况大致是GDP的2%左右。但在“十二五”规划中,有“加大环境的投入”的体现,希望中国能加大环境保护的措施。

据日媒的报道,中国今冬的空气污染对日本也造成了影响?

冈崎雄太:是的,主要是西日本地区的大气污染监测报告的浓度要比以往高。我们监测到一些岛屿,即便是没有工厂或汽车的区域,空气污染的指数也在增高,因此推测有一些污染物来自其它国家。日本PM2.5的基本标准是35微克/立方米,最近有些区域的最高浓度在50-70之间,平均增多了30-50。

日本在治理环境方面和中国有哪些合作?

冈崎雄太:两国已经开展了大量合作。比如,日本在帮助中国将传统用煤炭取暖的发热源改造成天然气的工程中提供了支持,降低了煤烟的使用。日本有一项国家资格考试是专门适用于“污染防治管理者”的,在日本,有55万员工拥有这项资格。中国从2008年开始引入,只在工厂中试行,目前还不作强制推行。

篇4

1.对气候和大气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有关研究表明,水面上空比成片的房屋群上空空气的透明度高8~10%;水面上空与陆地上空相比较,紫外线辐射高出30%,气温降低4~5℃,相对湿度提高10~15%。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控制,但大中型水库和灌溉工程的修建,使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2.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水质产生影响,尤其是水库工程对水质的影响较明显。水库形成后,库区流速减小,水库的沉清作用显著,有利于削减溶解矿物质,减少浑浊度和生化需氧量,增加营养物质浓度。水库建成后,入库支流河水的稀释自净能力降低,导致入库支流河道污染加重。库内水温一旦出现分层,库水会形成一种密度屏蔽,库内水流流速小,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因此复氧能力减弱,使得水库水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

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修筑堤坝将使鱼类特别是洄游性鱼类的正常生活习性受到影响,改变了河流水生生态系统,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长、产卵所必需的水文条件和生长环境。兴建水利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重点体现在对鱼类资源的影响上:①水库大坝截断江河,使洄游性鱼类不能顺利完成其生活周期。②改变鱼类区系组成。水库形成后,水体的水文条件发生较大变化,从而改变了鱼类的栖息环境。不同的鱼类栖息环境不同,因此,库区的鱼类组成常发生明显的变化。

4.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一方面通过筑堤建库、疏通水道等措施,保护农田免受淹没冲刷等灾害;通过拦截天然径流、调节地表径流等措施补充土壤的水分,改善土壤的养分和热状况。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时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例如,阿斯旺大坝的兴建使泥沙淤积在水库内,汛期不再出现洪水泛滥肥沃两岸的土地。三峡水库的中下游地区大面积低湖田面临沼泽化威胁,渍害田比例增大。

5.对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整个流域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库区且多为不利影响,中下游地区所受影响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范围有的延伸至河口。河口是咸淡水交汇的地方,环境条件复杂多变,而且往往受到上游各水利工程的叠加作用,水利工程的兴建会对河口水质及水体自净能力产生影响,对生物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对两岸沼泽湿地、河口三角洲和滨海湿地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引起盐水入侵,海岸侵蚀等一系列问题。

6.对环境地质的影响

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滑坡、塌岸、水库渗漏等不良地质灾害。水库诱发地震的发生与水库的坝高存在一定的关系,库容在60亿m3以上的水库,库容越大,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越高,而对于一般水库来说,库容和坝高与诱发地震的震级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绝大多数水库诱发地震都发生在水库蓄水后 1 年半时间里,而且,蓄水时间越长,诱发地震的主震震级越大。水库蓄水后,由于水位升高,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故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及危险岩体失稳。

二、水利工程环境影响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完善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

在进行水电工程方案比选时,应优先选用对河流生态系统负面影响较小的方案,比如如果要在干流与支流上筑坝进行比选,综合分析的结果可能是选择支流筑坝方案。大坝坝址位置的选择,应避免可能造成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或著名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被淹没。在大坝设计中,要在充分研究洄游鱼类习性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鱼道,为洄游鱼类的繁衍创造条件。大坝泄水孔口布置要充分考虑水库的温度分层现象,在水库泄水时为鱼类生存提供适宜的水温。大坝是有寿命的,到其服务年限以后,存在着退役拆除问题,以实现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坝下游的栖息地建设重点是改善与恢复河流地貌特征的多样性,为恢复生物群落多样性创造条件。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括:尽可能保持河流的蜿蜒性,恢复河流的横向联通性,保持河流横断面形态的多样性,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采用透水、多孔的护坡结构为鱼类产卵与栖息创造条件。

2.加强水利工程治理技术约束

目前,我们基于生态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学有机结合的水工技术才刚刚起步。各级水利部门要力争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应尊重天然河道形态,避免直线和折线型的河道设计,保持河道断面的多样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断面;河道防护工程的岸坡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的透水材料,特别注意采用当地天然材料;水利工程设计应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提供鱼类产卵条件以及鸟类、水禽栖息地和避难所;利用生态系统自我净化和自我修复功能,开发与推广生态系统治污技术。再例如, 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工作中, 目前普遍大量采用传统的地质勘探手段, 对工程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需要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工程勘测技术, 如“3S”技术以及物探勘测新技术。

3.加强施工管理、减少环境破坏

3.1水利工程施工中,对砂石骨料加工清洗、混凝土养护、化学灌浆、机械废油、生活污水等采取处理措施, 防止直接排放污染水体; 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施于农田; 施工机械检修冲洗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喷洒道路及施工场地。

3.2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施工机械车辆应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各种燃油机械必须装置消烟除尘设备; 砂石料加工及拌和工序必须采取防尘除尘措施; 严禁在施工区焚烧会产生有毒有害或恶臭气体的物质; 加强施工机械、车辆的管理和维修保养, 防止汽油、柴油、机油的泄露。

3.3施工时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堆放和利用弃渣, 防止任意倒放弃渣污染水体及阻碍河、沟等水道, 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结合造田、修路等利用弃渣, 减少占用耕地、河道等; 安排专人及时清扫撒落的砂石、混凝土、石渣等; 及时清运填埋处理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4.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三、结语

总之,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从长期的工程水利中解脱出来,走向生态水利的持续发展轨道,必须从政治、法制、经济、技术上做文章,构筑起一个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实现对水利工程的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利工程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林继镛,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篇5

关键词:公路施工;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54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2945(2017)33-0118-02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通事业以及公路建设的优化与改革,然而,公路施工中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对生态景观、空气质量、净水资源的破坏以及噪音污染和垃圾污染。本文将简要论述公路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浅谈公路施工中的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1公路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1.1公路对地表的破坏

不少公路工程所经支路众多,工程项目较为繁杂,不可避免地需要挖掘地面、清理便道与现场以及占用土地,这必然会破坏地表,影响地表植被的自然生长,加剧水土流失问题。而且,产生水土流失问题以后,当地的土壤肥力也会下降,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可能会导致河道受阻和水库淤积。

1.2公路施工造成的水污染

狭义上的公路施工水污染问题特指施工污水乱流问题,而冲洗设备材料、油料与其他液体原料存放不当也会滋生水污染问题。此外,一般情况下,公路在穿越净水资源保护区时难免会给水源保护区带来影响。

1.3公路施工的空气污染问题

公路施工过程中所拌和的水泥、粉煤灰和白灰等原料都会产生粉尘,交通运输工具的尾气也会加剧空气质量污染。

1.4公路施工的噪音污染

噪音影响是公路施工工程的重要问题之一,严重的噪声危害不仅会造成植被死亡,物种减少,而且会影响稳定的地质结构。此外,公路附近自然环境的噪音威胁不仅来源于公路施工,还来自大量的运输施工材料的交通噪声,对这一问题不能忽视。

1.5公路施工导致的垃圾污染问题

部分施工企业在处理公路施工垃圾时会将垃圾掩埋或者堆放到固定场所,但是这样做并不合理。掩埋垃圾会破坏土壤质量,污染地下水资源,垃圾中的有毒物质很多,有许多金属污染物和非金属污染物,人们饮用被污染的水之后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例如患有佝偻病。如果掩埋垃圾的土壤受到污染,这片土地上的农作物就不能食用,误食有毒的农作物会导致霍乱病毒泛滥。而且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很難再改良土壤质量,不能再种植庄稼。把施工垃圾堆放到固定场所,垃圾越来越多,长时间堆放垃圾也会导致地面塌陷,有的垃圾中含有易燃物,容易引起火灾。因此,大量堆放公路施工垃圾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堆放众多公路施工垃圾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面积,破坏土壤质量,污染水资源,还会污染环境,影响空气质量。不少垃圾在温度和雨水或者水分的作用下,有机物质会发生分解,产生有毒的气体,这些有害气体会以粉尘的形式排放到空气中,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造成动植物猝死。国家有时候会焚烧燃施工垃圾,在焚烧垃圾的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质,污染环境质量,破坏城市的生态平衡。国家也主导卫生填埋,将公路施工垃圾埋的非常深,这样可以避免污染土壤。但是,污染土壤的指数降低了,又会污染地下水资源,不利于地下水的流通,也不利于水流调节泄洪。

2公路施工中的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2.1缓解水土流失问题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理应尽力避免水土流失问题,了解当地近30年来的水文状况、地质条件、生态系统和植被种类等,参照以前和附近其他公路的施工方案,设计更精准、更科学的公路坡度与弯度。

其次,要在施工现场安装完善的临时给排水系统,这样能够在阴雨天气及时收集和疏导雨水,减少雨水对坡面的冲刷和破坏。对于已经被破坏的地表,可以采取种植绿色植被的措施来缓解水土流失。

另外,施工管理人员应该对施工现场的废渣和弃土予以科学的处理,在堆放土石时,应该选取最佳位置,将其置于公路两侧,在建设公路坡面时进行必要的使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率,而且能够节约施工资源。施工管理人员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过程中,不能任意换填土质,因为土质之间存在差异性,其他地方的土质未必适合当地的水文结构,不同的土质会破坏本地的生态资源,很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浪费大量的水资源,使自然植物的正常生长面临困境,所以必须避免发生这种现象,在填筑土质时,要保持所填筑的土量与原来所开挖的土量基本一致,减少弃土量。

2.2综合治理水污染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应及时清理路基上的淤泥,不能任意堆放弃土和废石,避免造成河道阻塞。其次,施工人员应注重优化施工路面面径排水系统,利用重力流排水方式将施工路面径流水排出附近水源区,还可以安装优质排水泵,提高排水泵的自动化功能,确保路面径流水可以及时排出。而且,要做好防渗工作,阻止地表污水流入地下河流,并不断完善地下水系统,维护地下水环境。另外,在冲洗建筑材料时,要对废水进行及时处理,不能任意排放泥浆水。除此之外,施工管理人员要密封油料和其他液体原料,避免因其发生泄漏而污染水资源。

2.3避免空气污染

在公路施工的材料运输过程中,往往存在尘土飞扬的情况,虽然这一问题无法避免,但是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降低空气污染指数,净化空气质量。在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时,可以先从清理废弃材料做起,处理完毕后,为路面洒水降低空气中的粉尘含量,缓解扬沙问题。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临时道路面层,可以使用混凝土、礁渣与细石沥青等材料,这样能够降低道路中的灰尘。而且,施工人员应及时修正出现裂缝与瑕疵的路面。此外,施工管理人员应及时清洗运输车辆,减少车辆本身的泥土与灰尘,以此降低空气污染指数。在存放施工材料时,应选用室内存放方式,如果因为条件限制而选择露天放置,就要做好防护工作,避免施工材料带来空气污染。另外,在运行施工机械设备(如搅拌机、碾压机、摊铺机等)时,需要对其设置围挡,适当洒水,安装喷雾防尘设备,从而全面降低空气污染指数。

2.4降低噪音污染指数

降低噪音污染,施工管理人员必须为施工设备安装各种有效的消声设备以避免噪声危害,而且,在打桩时,最好在晴朗的夜晚进行施工,选择承载力最好的路基予以有效的夯实与振捣。其次,必须参照噪声等级标准,将距离自然景区和居民区一百米地方的噪声控制在67分贝以内。而且,施工管理人员需要依据噪声控制标准,设计公路路线与自然环境敏感点的距离,避免噪声对植被景观和正常的交通服务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有特殊需要,就可以为公路两边修建透明的消音墙,安装高等消声钢化隔音屏,确保自然环境和附近居民不受交通噪音的危害。

2.5正确处理施工垃圾

要降低公路施工垃圾的危害与污染,首先要节约资源,从源头降低排放污染物质,优化建筑设计,采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在施工过程中,减少资源浪费与废弃物的排放量。近年来,中国的公路翻修与重修工程日益增多,在施工过程中,原本有许多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水泥、粉煤灰和石灰等,可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这些资源都被当做垃圾处理了。因此,施工管理人员要推进垃圾资源化,就要注重实现这些资源的二次利用,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2.6全面做好环境管理工作

全面做好公路施工中的环保工作,提升环境保护效益,施工单位必须有秩序、有总结地做好四步工作,第一步,加强环保教育宣传,定期开设环保讲座,以此提升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和业务能力;第二步,在公路施工现场设置醒目的标志和标线牌,这样能够营造安全的施工环境;第三步,坚持开展每个月的环保质检工作,召开环保会议,及时反映和处理公路施工中的环保问题;第四步,坚持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清理和回收施工现场垃圾,严格检测空气质量、水环境、自然生态敏感点和噪音敏感点,如果发现有问题,就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2.7發挥监理工程师的作用

控制公路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做好环保工作,提升环保力度,必须完善环保机制,发挥监理工程师的职能。在公路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不仅要对环境保护方案和工作质量予以全面监督,而且要认真查看公路施工环节是否存在环保漏洞,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修整,制定科学的解决对策。此外,监理工程师应协助公路施工单位制定完善的环保监督机制,全面监管施工过程,将污染指数降到最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做好公路施工中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施工人员理应协助本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环保教育宣传,定期开设环保讲座,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和业务能力,营造安全的施工环境;坚持开展环保质检工作,及时反映和处理公路施工中的环保问题;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清理和回收施工现场垃圾,严格检测空气质量、水环境、自然生态敏感点和噪音敏感点。

参考文献: 

[1]刘绍波.基于公路施工中环保管理和实际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32). 

[2]付赛北.公路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探析[J].装饰装修天地,2015(01). 

篇6

关键词 环境保护;食物里程;计算方法;标准;研究内容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3-0150-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25

近年来,国际社会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峻,尤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人类生存离不开农产品,各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都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流通运输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以达到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的目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食品贸易商广泛关注的问题。农业生产过程的水源浪费、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畜禽养殖造成点面源污染等农业生产环节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得到重视并得到一些政策支持,很多消费者开始用实际行动,通过调整饮食方式来减少食品消费的碳排放,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食品从田园到餐桌运输过程的碳排放不容忽视,相对于工业产品,多数农产品体积较大、粗重、易腐烂,远距离运输产生很多额外的碳排放。基于此,目前欧洲很多发达国家出现一种新型的饮食文化运动――“食物里程”(food mile),即呼吁消费者在食品消费中关注食品的运输里程,通过购买运输里程短的食品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促进环保。如英国《农场主周刊》在2006年提出“本地产品才是里程友好的产品”的口号,以此来鼓励消费者消费本地产品,食物里程一度成为欧美国家广大消费者选择购买低碳产品、环境友好产品的衡量标准。“食物里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对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和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很多学者开始对食物里程进行分析。本文将对食物里程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展开综述,试图多角度、较全面的介绍国内外关于食物里程研究的最新进展,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1 食物里程的内涵

食物里程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英国,1994年国家外汇管理局联盟出版《食物里程报告》,英国伦敦城市大学食品政策教授提姆•郎(Dr. Tim Lang)提出“食物里程”,即食物从田园到餐桌之间的旅程[1]。此概念指出相对于从其他地方进口,生产和消费本地产品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食物里程能够用于衡量食品运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助于使长距离运输造成的空间和时间上的环境影响更加明显[2]。最初食物里程主要是指食品运输过程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3-4],食物里程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农产品生产空间的重新布局[5],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已经成为全球化食品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农产品体系对环境影响逐步显现,“当地食品”和“食物里程”逐渐成为各地发展可持续农业和多样化食品系统的强有力的政策工具,很多学者认为消费当地食物是解决食物里程问题的方法,消费当地食物的观点不仅仅将食物里程看作是一个概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结果[6-8]。这是一种基于对食物的自然属性以及食物由于不同自然属性所呈现的异质特征认识不断深入的结果。

食物里程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概念主要是食品运输距离。广义概念则不仅包含远距离运输带来的碳排放,还包括食品远距离运输带来生产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食物里程被认为是衡量食品产业链中能源利用和碳排放的可以依赖的标准[9-11]。2005年,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简称DEFRA)[12]从环境可持续性的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对事物里程进行定义,狭义定义主要侧重于食品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广义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战略,确保环境、生态的安全和稳定的资源基础,避免社会、经济大起大落的波动。DEFRA[13]关于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主要从广义的概念出发,但仍然关注运输过程中碳排放量的作用。英国农业技术协会(Agricultural Equipment Associate简称AEA技术)[14]将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提供了一系列有关食物里程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案例研究,比较英国生产的与从西班牙进口的西红柿食物里程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情况。

随着“食物里程”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的同时也存在激烈的争议。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食物里程”不是一个科学、严谨的农产品碳足迹和环境可持续性指标,对广大公众和消费者存在误导性。Mason

等[15]指出国际配送模式下航空运输比海上运输的二氧化碳产生量多30倍以上,几乎所有的新西兰食品出口到英国都是通过海上运输。周培勤[16]在研究食物里程的相关争议方面指出,不同的运输方式使得即使里程相同,运输过程中消耗的能源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此外,食物里程关注的仅仅是农产品从田园到餐桌的总里程,忽视了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所以并不一定反映食品整个生命周期对于环境的影响。David Coley 等[17]假设一个消费者为采购本地有机蔬菜开车来回路程达7.4 km,那么整个过程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大型超市冷藏、包装、运输乃至配送到消费者家门口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还要多,所以简单的从食物里程概念本身出发没有多大价值,只有关注每单位产品在运输流通过程的碳排放量才有意义。总结而言,如果从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全生命周期来评估碳排放量,那么购买和消费食物里程短的产品不一定能够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许多情况下,购买和消费本地产品甚至会使碳排放量增加。大量研究一方面证实大部分与食品运输相关的环境成本主要来自于进口国国内运输而非国际运输,另一方面也表明食物里程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同的运输方式会导致运输过程中能源消耗差异。因此,食物里程在衡量农产品碳足迹和环境可持续性时存在不科学、不严谨的问题,需要对食物里程的内涵和边界进行界定。

综合相关研究,本文试图从如下表述对食物里程的内涵进行界定:食物里程是指农产品从田园到消费者餐桌经过的总里程,整个里程包括食品供应链过程中从田园到农产品加工厂、从加工厂到物流仓储、从物流仓储到批发商、从批发商到零售网点,最后到达消费者餐桌的物理距离总和。一方面食物里程越长,表示食物经过的运输过程越长,所代表的是食物运输过程包装与保存的材料越多,能源消耗越多、碳排放量越多;另一方面食物里程过程能源消耗量与碳排放量不仅与里程长短有关,还与运输方式有关。

2 研究方法

食物里程主要是研究农产品从田园到餐桌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目前食物里程已更明确的与碳排放量的计算和气候变化的讨论结合在一起。相关学术成果中在研究食品流通和零售过程,特别是运输过程中碳的排放情况时更多的是尝试采用碳标签(Carbon Labeling)方法进行分析。其中碳标签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以此来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因此本文介绍研究方法时主要从碳标签相关计算准则进行分类及系统说明。

2.1 食物里程计算方法

2.1.1 投入产出-生命周期法(EIO-LCA)

投入产出法(I-O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创立的,目前已经成为成熟的经济系统分析工具。I-O法在碳排放量测算中的运用偏向于宏观尺度上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其中Matthews和Weber等[18]等利用MEIO模型研究了美国家庭的碳排放,分别对教育、健康、交通、能耗、休闲娱乐、服装、饮食等13个消费种类进行探讨,发现能耗和交通的碳排放强度较高。

生命周期评价法(LCA法)是用来评估生产系统和服务对环境影响的工具,衡量一个产品、服务、过程或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有投入及产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方法[19],主要表现为分析生产、分配、使用/消耗和处理一个产品时的排放量和资源使用量[20-22]。目前采用该评估方法来分析食物里程中碳排放的相关研究成果丰富,其中Pretty等[23]运用LCA法通过计算12种主要食物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成本;废物处理的成本等来研究英国平均每周菜篮子工程的总环境成本。Saunders等[24]运用LCA法对新西兰出口到英国一些重要食品包括新西兰生产并通过船舶运输出口到英国的乳制品、苹果、洋葱和羊肉进行评估,并与英国市场相应产品的其他来源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结论:即使将新西兰羊肉运送到英国过程使用的能源包括在内,英国生产羊肉过程使用的能源仍然比新西兰生产和运输羊肉使用能源高四倍,而且新西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大大低于英国;同样,新西兰苹果生产过程能源消耗是英国的三分之一,即使将运输过程能源消耗加进去,新西兰的能源使用量约只占英国使用量的60%。

I-O法的优点为: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适合于宏观层面的计算;数据一旦获得,则计算简单;系统完整性好。缺点为:计算过程比较粗略,不详细;数据量大,数据比较老,一般我国的投入产出表每5年才公布一次。而LCA法的优点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适合于微观层面的计算;有详细的计算过程。缺点为:生命周期阶段的确定和边界的确定比较复杂和困难;由于边界的限制,系统完整性往往比较差[25]。

由于LCA法和I-O法各有优缺点,因此学者提出了一种将LCA和I-O结合在一起的投入产出-生命周期法(EIO-LCA)[26-27],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2.1.2 供应链中的能源使用

计算食物里程的另一种简单方法是通过计算供应链中的能源使用,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电耗、水耗、废弃物等。高效率的、使用清洁能源的绿色供应链能够极大减少能源消耗,从而保护环境。供应链及其管理是物流和物流管理的高级阶段,供应链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功能管理,如分别对购买、装运、配送等功能的管理;二是内部整合,整合供应链中相关功能,并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三是外部整合,链条中每个环节协调一致,使整个供应链的功能整合为一体。Sauders[28]等计算了新西兰和美国生产的苹果供应链上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文章将供应链中能源分为直接能源、间接能源和资本投入,直接能源包括水、电、燃料等,间接能源包括氮肥、磷肥、钾肥、石灰、杀虫剂、除草剂等石化产品制成的生产资料,资本投入包括农场建筑、拖拉机、运输汽车、电线等基础设施、灌溉等,指出每生产一吨苹果,新西兰消耗能源2 980 MT,排放二氧化碳185 kg CO2,美国消耗能源5 030 MT,排放二氧化碳271.8 kg CO2。通过计算供应链能源消耗来评估食物里程,操作相对简单,但是基本忽略了生产环节食品的能源消耗,因为不同国家、地区水、土等自然资源禀赋不同,电力以及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加工能力不同,所以这样计算的结果可能有误。

2.2 食物里程涉及碳排放的国际标准

2.2.1 PAS 2050

2008年10月,英国标准协会(BSI)、碳信贷基金(Carbon Trust)和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DEFRA)联合了新标准 PAS 2050,即《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该标准用于计算产品和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从原材料的获取,到生产、分销、使用和废弃后的处理全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旨在寻找产品和服务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机会并开发碳排放量更少的新产品。检验过程涉及多种类型的产品和一系列行业,包括:商品和服务;生产厂家、零售商和贸易商;从商业-到-商业(B2B)以及从商业-到-消费者(B2C);英国和国际供应链。PAS 2050标准还对碳足迹评估边界进行界定,确定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中原材料、能源、生产资料、生产和服务提供、经营场所、运输、存储、使用和处理等九个过程的边界;此外还界定商业-到-消费者(B2C)的边界包括原材料、生产、分配、销售、消费者使用及处理五方面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而商业-到-商业(B2B)的边界只包括原材料、生产、分配至另一生产者三方面,不包括生命周期全过程。这项新标准是英国第一部强制性的、统一的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测量标准,目前相关的碳足迹和碳排放标示已经公布,实际采用过程中,主要是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多家企业约75种产品中进行试行并在公司产品上注明了“碳标识”。另外出版相应的指南《〈PAS 2050规范〉使用指南》,解释如何根据《PAS 2050规范》中规定的方法评价某个单一产品(无论是商品或是服务)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GHG排放――即从原材料一直到生产(或提供服务)、分销、使用和处置/再生利用所有阶段的温室气体(GHG)排放。目前英国与加拿大开发的碳标签计算均以PAS 2050为准则,以此来评估从摇篮到工厂大门或全生命周期过程的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PAC 2050的最大作用是实现了标准化,提高消费者和供应链成员对组织碳排放声明的信任,通用的、公认的和标准化的方法使产品和服务在全生命周期过程碳排放情况的比较具有统一的尺度,它可以使各行业的企业对碳排放直接进行比对,防止企业采取自己计算碳足迹的方法制造混乱不清的局面,使得消费者最终放弃对碳足迹的考虑。

2.2.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清洁发展机制(UNFCCC/CDM)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在京都议定书中建立的一个国际合作机制,京都议定书建立了三个合作机制:国际排放贸易、联合履行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合作机制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工业化国家通过在其他国家而不是本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减排量,从而降低工业国家实现其排放目标的成本。其中清洁发展机制指的是允许工业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CDM的一个潜在好处是:促进工业化国家政府以及商业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友好项目/技术的投资,从而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在碳标签的研发过程中,泰国采用的计算准则就是UNFCCC/CDM方法。

尽管京都议定书已经建立了CDM的基本框架和规则,但CDM仍有待各国政府的积极参与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要全面预测 CDM 机制对发展中国家的潜在利益是比较困难的。另一方面,如果认真深入地制订和执行一个良好的国家 CDM 发展战略,CDM 机制还能有效地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地方和区域性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增进社会发展目标。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因为其他优先发展目标占用了有限的资金而无力于温室气体减排活动的情况下,CDM 机制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缓解气候变化的努力创造了条件。

2.2.3 产品碳足迹的国际标准ISO/CD 14067

目前产品碳足迹的标准尚未统一,各个国家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碳标签的测算,国际上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相关官员及学者表示,由于PAS 2050还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而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和德国早已制定并了类似的标准,如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协会和世界资源研究院共同发起制定的GHG议定书、日本的TSQ0010标准。2009年英国碳信贷基金已经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等国际组织联合开发一种全球通用的、检测产品隐含碳排放的国际标准[29],即产品碳足迹的国际标准ISO/CD 14067,从长远来看ISO 14067可能取代PAS 2050成为碳足迹的国际标准。此标准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量化/计算(Quantification),详细介绍了产品和服务碳足迹量化的准则和框架,包括温室气体排放评估、产品生命周期过程储存及处理的边界确定;第二部分为沟通/标示(Communication),主要是对标准中第一部分的相关研究量化结果进行标示,包括使用产品和服务碳足迹信息的相关要求与指导。ISO 14067与之前相关的ISO标准是密切不可分的,是在之前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其中标示部分参考ISO 14020环境标示系列,温室气体盘查部分将参考ISO 14064温室气体系列,生命周期评估部分将参考ISO 14040生命周期评价系列。ISO 14067旨在为国际提供一个公认统一的尺度与测算方法,ISO 14067标准颁布后,其它碳足迹相关标准将终止或根据此国际标准进行修正。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包括英国、法国、美国、泰国等都在积极的开发发展碳标签计划和技术标准,都有相应的计算准则,相关国际标准也已经,为在商品贸易中引入“碳标签”铺平了道路。但是不可否认碳标签方法的使用还存在如下问题:产品碳足迹的标准尚未统一,各种检测产品碳足迹的标准和方法尚处于研发实验阶段;碳标签实施的成本高昂,有些发展中国家可能难以支付;碳标签标准的制定和认证可能成为新的技术贸易壁垒。

3 研究内容

随着“可持续发展”“碳排放”等成为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食物里程的相关文章越来越多。目前食物里程及相关内容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国内的研究还比较少,仍处于起步阶段。对相关研究内容的综述主要从国外及国内两方面进行介绍,在分析国外研究内容时主要从食物里程的价值角度、消费者角度及国际贸易角度进行综述。

3.1 国外研究进展

3.1.1 从食物里程的价值角度

随着人们在食品消费过程中越来越关注食品的运输里程,“食物里程”成为一种新的饮食文化运动,消费者普遍形成“购买和消费食物里程短的农产品是减少碳排放、有利于环保的简单有效方法”的观念,食物里程的缩短对于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加强环保起到重要的作用,缩短食物里程具有较高的环保价值。在此饮食文化运动过程中,相关学者也对食物里程的环保价值进行研究,食物里程的减少意味着食物供应体系要根据当地生态环境而定并顺应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30],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更加当地化的食物供应系统所能带来的益处[31-34],研究表明食物从田园到餐桌的路程越长,对石油的供应要求越高,效率越低,长期来看越不可持续。与集市贸易系统相结合,通过发展并消费当地产品的当地或区域性食物系统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农业有机化、食品供应体系本地化和食品运输的可持续化发展在减少英国食品体系的环境成本能发挥巨大潜力,减少农业生产的外部性和食物里程,以及改变消费者特定的购物偏好和选择的运输方式将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3.1.2 从消费者角度

从消费者角度研究食物里程的内容具体包括:消费者对食物里程的认知、态度、食物里程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等。

Sirieix[35],以对法国消费者进行团体访谈为基础的研究表明消费者有意识到食品运输距离的长短并将其与食品供应链的复杂性结合起来,但他们在选择食品时没有将食品运输距离作为影响因素考虑在内。Weatherell等[36]一个早期关于英国农村与城市消费者差异的研究表明,在食物里程方面,年龄越大、越靠近农村、社会阶层越高的受访者呈现出对当地食品更加感兴趣。在研究对当地食品的兴趣方面,许多消费者表示他们原则上支持是本地食品的,但是在实际购买行为中,其他因素发挥作用。Katherine等[37]研究食物里程对英国超市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探讨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是否将食物里程作为影响因素之一,他们对四个超市251个被调查者进行显示性偏好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6 %消费者将本土化生产作为选择新鲜食品的考虑因素之一;只有3.6%表示其有意识地选择了英国本土产品的原因是这种产品“对环境比较无害”。另一方面,对街道路人进行叙述性偏好进行调查,发现21.5%表示“食物里程”或“食物的长途旅行”将使他们停止购买新西兰的产品。

相关结果表明,对于食物里程人们的陈述性偏好与显示性偏好存在差异,即人们对食物里程的认知态度与食物里程对人们实际购买行为的影响之间明显存在不同。另外指出假设食品供应链的所有参与者,包括农户、食品进口商和零售商,具有相同的动机、认为食物里程对消费者食品购买行为具有相同的影响,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显然,研究食物里程是否为英国消费者食品购买行为的决定因素需要假定在更广泛的背景下考虑多种因素对食物购买选择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将食物的里程,当成决定性的属性或特性。

3.1.3 从国际贸易角度

食物里程产生就是在英国当地产的农产品价格下降、本土农产品商店不断消失、农村经济和农民集体不利的背景下。食物里程运动可能成为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一种新形式,是限制进口的正当理由,这实际上可能是发起人的最初动机和目的[38-39]。

食物里程的问题对于食物出口国具有非常明显的潜在重要性,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距离英国遥远,但一个多世纪以来都依赖英国市场。如新西兰的出口产品中大约有50%是食品而英国是新西兰的第五大重要市场,相关决策者和出口商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当局是否会利用“食物里程”来排除或减少从遥远的国家如新西兰的进口食品到欧洲。John Ballingall等[40]和Winchester[41]研究表明,欧洲的“食物里程”运动的受害者主要是那些依靠空运向欧洲出口农产品的贫穷国家如马拉维、马达加斯加等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和新西兰。新西兰是一个农牧业出口大国,但其地处海洋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其出口食品要经过漫长的旅程才能到达消费者的餐桌,“食物里程”这一概念对于新西兰农牧业的发展显然不利。Edwards-Jones[42]分析碳排放相关概念包括食物里程、碳标签等对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影响中指出,对距离英国遥远且可替代程度高的产品如肯尼亚的四季豆、以色列的西红柿和辣椒、危地马拉的豌豆等的影响最大;而距离英国远、产品地处热带或缺乏替品性如中国的茶叶、印度的茶叶和葡萄、菲律宾的芒果等受到的影响较小。所以相关概念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还取决于其它因素,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3.2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对食物里程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应的研究成果较少。目前在食物里程领域的研究内容包括:帅传敏等[43]探讨了食物里程和碳标签对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指出食物里程对国际贸易的潜在影响包括:食物里程运动通过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来压缩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空间;食物里程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抵制来自其它国家的同类进口产品。[44]

总结而言,国内对食物里程的研究成果少,并且只对食物里程的价值、争议及影响进行描述分析,缺乏系统性、深入性和全面性。在研究内容、方法与视角等方面无法跟上国外相关研究的步伐,因此需要加大相关研究的力度,与国际研究接轨。

4 研究总结与展望

食物里程引发世界各国政府、食品贸易商、广大消费者和环保主义者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在食物里程的概念、计算方法、价值与争议、对消费者及国际贸易的影响等方面都进行深入的探讨。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食物里程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食物里程概念的界定。目前学者普遍认为食物里程是缺乏科学依据和不够严谨的概念、是不科学、不严谨的农产品碳足迹和环境可持续性指标,并且对广大消费者存在误导的作用,带有明显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色彩进而成为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因此要给食物里程一个科学、界定清晰的定义,并采用科学方法评估食物里程中的碳排放量,在确定食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向消费者提供全面、准确的产品碳足迹信息。

食物里程的科学利用。在概念界定清晰的基础上,食物里程本身还是存在局限性,相关研究都表明食物里程存在争议,从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来考虑,购买和消费“食物里程”短的产品不一定能够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业界、政府和研究人员需冷静思考和深入研究其它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衡量食物生产与运输流通等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碳排放及其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食物里程对贸易出口国的影响。中国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每年出口大量食品,显然食物里程如果成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必将对我国的食品出口产生较大影响,而目前我国在食物里程相关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加大对食物里程的研究力度,向新西兰等食品出口国学习,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以减少食物里程热潮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Adams P. Food to Go [EB/OL].省略.au/landline/content/2008/s2426086.htm, 2008.

[2]Iles A. Learning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Food Miles and Missing Objects[J]. Environmental Values, 2005,(14):163183.

[3]Raven H, Lang T. Off Our Trolleys? Food Retailing and the Hypermarket Economy[R]. IPPR, London. 1995.

[4]Subak S. Global Environmental Costs of Beef Production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30):7991.

[5]Conway G, Pretty J. Unwelcome Harvest: Agriculture and Pollution[M]. London: Earthscan,1991.

[6]Leach G. Energy and Food Production[R]. London: IP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Guildford and IIED,1976.

[7]Lang T, Heasman M. Food Wars. Earthscan[M], London: 2004.

[8]Winter M. Geographies of Food: AgroFood GeographiesFood, Nature, Farmers and Agency[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5,(29):609-617.

[9]Jones A. Eating Oil. Food Supply in a Changing Climate[R]. London: Sustain, 2001.

[10]Pirog R, van P, Enshayan K, Cook E. Food, Fuel and Freeways. Leopold Center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M].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2001.

[11]Lindsay Hogan and Sally Thorpe. Issues in Food Miles and Carbon Labelling[R]. ABARE Research Report, 2009,(11).

[12]DEFRA. The Validity of Food Miles as an Indicato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 DEFRA Report. statistics.defra.gov.uk/esg/reports/foodmiles/default.asp, London. 2005.

[13]DEFRA. Food Industry Sustainability Strategy[M]. London: HMSO, 2006.

[14]AEA Technology. The Validity of Food Miles as an Indicato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 London.: Report to Defra, HMSO, 2005.

[15]Mason R, Simons D, Peckham C, Wakeman T. Life Cycle Modelling CO2 Emissions for Lettuce, Apples and Cherries[R].UK: Department for Transport, 2002.

[16]周培勤. 欧美饮食新文化:“食物里程”[J]. 环境保护,2010,(7):70-71.[Zhou PeiQin. A New Diet Culture in the Europe: ‘food mile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0,(7):70-71.]

[17]David C, Mark H, Michael W. Local Food, Food Miles and Carbon Emissions: A Comparison of Farm Shop and Mass Distribution Approaches [J]. Food Policy, 2009,(34):150-155.

[18]Matthews H Scott, Weber, Christopher, Hendrickson, Chris T. Estimating Carbon Footprints with InputOutput Models[C]. International Input Output Meeting on Managing the Environment, 2008: 9-11.

[19]洪钢.生命周期分析法:环境评估的有效工具[J].能源工程.1999,(3): 21-23. [Hong Gang. LCA: an Effective Environment Assessment Tool [J]. Energy Engineering, 1999, (3):21-23.]

[20]Hertwich E. Life Cycle Approaches to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 Critical Review[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39): 4673-4684.

[21]Carlsson A, Ekstrom M, Shanahan H. Food and Life Cycle Energy Inputs: Consequences of Diet and Ways to Increase Efficiency[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3,(44):293-307.

[22]Brentrup F,Kusters J,Kuhlmann H,Lammel 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Using the Life Cycle Assessment Methodology:Theoretical Concept of a LCA Method Tailored To Crop Produc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2004, (20):247-264.

[23]Pretty J N, Ball A S, Lang T, Morison J I L. Farm Costs and Food Miles: An Assessment of the Full Cost of the UK Weekly Food Basket [J]. Food Policy, 2005,(30):1-19.

[24]Saunders C, Barber A, Taylor G. Food MilesComparative Energy/Emissions Performance of New Zealand’s Agriculture Industry[M]. Lincoln University, 2006.

[25]耿涌,董会娟,郗凤明,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碳足迹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20(10):7-12. [Geng Yong, Dong HuiJuan, et al.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Carbon Footprint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10):7-12.]

[26]Heijungs R, Suh S. Reformulation of Matrixbased LCI: From Product Balance to Process Balance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6, 14(1): 47-51.

[27]Suh S. Inputoutput and Hybrid Life Cycle Assessment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2003, 8(5): 257-257.

[28]Sauders C, Andrew B, Greg T. Food MileComparative Energy/Emissions Performance of New Zealand’s Agriculture Industry[M]. Lincoln University, 2006.

[29]Lindsay H, Sally T. Issues in Food Miles and Carbon Labeling[R]. ABARE Research Report, 2009,(9).

[30]Murdoch J, Marsden T, Banks J. Quality, Nature, and Embeddedness: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Food Sector[J]. Economic Geography, 2000,(76):107-125.

[31]Winter M Embeddedness. The New Food Economy and Defensive Localism[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3,(19):23-32.

[32]Sage C. Social Embeddedness and Relations of Regard: Alternative Good Food Networks in South West Ireland[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3,(19):47-60.

[33]Morris C, Buller H. The Local Food Sector: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Its Form and Impact in Gloucestershire[J]. British Food Journal, 2003,(105)559-566.

[34]Cowell S, Parkinson S. Localisation of UK Food Production: An Analysis Using Land Area and Energy as Indicators[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3,(94):221-236.

[35]Sirieix L, Grolleau G, Schaer B. Do Consumers Care About Food Mil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Fr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2008, (32):508-515.

[36]Weatherell C, Tregear A, Allinson J.In Search of the Concerned Consumer: UK Public Perceptions of Food, Farming and Buying Local[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3,(19):233-244.

[37]Kemp K, Insch A, Holdsworth D K, et al. Food Miles: Do UK Consumers Actually Care? [J]. Food Policy, 2010,(35):504-513.

[38]Heyes J, Smith A. Could’ Food Miles’ Become a Nontariff Barrier? [C]. ISHS Acta Horticulturae 768: XXVII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Congress, 2006.

[39]Wilson, T. The Food Miles Fallacy [J]. Institute of Public Affairs Review,2007, (59):41-44.

[40]Ballingall J, Winchester N. Miles and More: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Food Miles’ Movement[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n Global Economic Analysis: Helsinki, 2008,(10).

[41]Winchester N. Distance Isn’T Dead: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Food MilesBased Preference Changes[R]. East Asian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 its series Trade, Working Papers with Number 2009:2149.

[42]EdwardsJones G, Plassmann K, York E H, et al. Vulnerability of Exporting Na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Carbon Label in the United Kingdom[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 2009, (12) :479-490.

[43]帅传敏,吕婕,陈艳.食物里程和碳标签对世界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初探[J]. 国际商务论坛,2011,(2):39-41. [Shuai Chuanmin, Lv Jie, Chen Yan. A Study in the Influence of Food Miles and Carbon Labeling on the World 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Forum, 2011, (2):39-41.]

[44]曲如晓,李凯杰. 国际贸易中的“食物里程” [J].国际经济合作, 2011, (8):31-34.[Qu Ruxiao, Li Kaijie. Food mile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operation, 2011,(8):31-34.]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Food Miles Und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U Lingxiao1,2 LI Taiping3 WU Lifen3

(1. Insititute of China Rural Develop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China; 2. Post Doctoral Laboratory of Applied Economic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China; 3.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China)

Abstract With global environment becoming a pressing issue, the food miles debate rapidly morphed in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bate.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and environment? The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 in the food supply chain attracts wide concerns. The “food mile” concept is based on the rather simplistic notion that the further food travels between farm and plate, the greater must be its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 This concept got much atten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of each country, food traders, consumers, environmentalists and researchers. This paper tended to start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food miles, systematically describ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and introduced two measuring methods of food miles: the IOLCA and the energy use in supply chain. It then introduces three major standards concerning with carbon emission in food mile: 1PAS 2050, UNFCCC/CDM and ISO/CD 14067. It summarized three research areas for food miles: the production behavior, the consumption behavior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t proposed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properly define the concept of food mile, use this concept to pilot the food supply and prevent food miles to be the new international trade barrier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od mile; counting methods; standards; research area

收稿日期:2011-10-19

篇7

 

引言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低碳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绿色建筑材料逐渐被建筑厂商所认可,世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逐渐形成了一种绿色战略趋势,具体来说就是以环境污染少、资源利用率高、资源消耗低为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材料应运而生,在现代城市设计与建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开发和应用绿色建筑材料显得十分重要。

 

1 基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建筑材料的必要性

 

1.1建筑材料发展趋势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西方学者曾提出开发“绿色建筑材料和工艺”,并且强调健康、环保,研究出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的良性建筑材料和工艺,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世纪末以来,西方学者定义材料科学为有关建筑材料的性质及性能、制备与加工、组成与结构之间关系的应用科学,并且用合成与加工、性质和性能以及组成与结构等要素组成材料科学的内容,并且构成相互关系。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类要不断反思所用建筑材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建筑材料的产生过程与再生过程的各种材料所造成的环境负荷和建筑材料的·性能相协调,相统一。开发绿色建筑材料是为了在满足人们生存以及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减轻对环境造成的负荷,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

 

1.2资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1世纪人类面临着环境、资源、人口、土地等方面的压力,为了协调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我们迫切需要良性建筑材料。开发和应用绿色建材产品以及设计和建造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日益受到重视,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也逐步成为绿色建筑材料未来研究发展的热点。在这种条件下,我们要结合市场经济以及人们的健康需求,变革传统的建材体系以满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不断增长的经济的需要,自主创新是必要条件。我们要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的建材产业,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继续保持建材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3满足建筑材料与环境的适应性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材料工业走的是一条高资源消耗、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道路,传统的建筑材料往往追求的是建筑材料的使用性能,但是忽视了建筑材料与环境舒适性和协调性,迄今为止我国工业发展仍然主要依赖塑料、陶瓷、水泥、玻璃、钢铁等传统建材。由于传统建筑材料通常具有针对性,主要是针对某些特定场合而研究开发的,这就造成了传统建筑材料的多样性,导致传统的建筑材料无法充分回收以及再生利用,因此传统的建筑材料的环境协调性比较差。更糟糕的是,这种情况不可能在近期内发生根本改变,也不可能以少数的良性绿色建筑材料来取代量大面广的传统建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科学工作者更应该积极追求,知难而进。一方面,在设计和生产以及使用传统建材和传统建材再生的过程中、在建筑设计时,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问题,加强保护环境措施,减轻传统建材对环境造成的负荷,协调好传统建材与环境的关系,引进高科技促使传统建材自主创新,最终发展为具有舒适性和环境协调性的良性绿色建材;另一方面,我们的科学工作者要积极研究与绿色建筑材料相关的基础理论,提高全民和材料工作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2 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材料的基础

 

2.1以绿色建材观推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的是把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运用到社会事业和经济工作中去,它涉及到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实践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科技工作者和各级政府。目前,加速生态经济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发展生态城市的必要途径。根据生态经济的理念不断调整新兴产业,特别是包括知识经济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淘汰那些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老产业。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新时期的绿色建材观。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然后积极开发和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技术,为实践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保证和技术支持。其次,建筑材料尽可能地再循环、再利用,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从而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大量废弃物存放问题、资源日益短缺的问题,例如目前住宅装修对人居生态环境的污染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开始高度重视生态住宅问题。最后我们要有生态环境资本意识,遵循市场规律,做好资本运营,为可持续发展拓宽路径。

 

2.2运用创新理念促进技术的推陈求新

 

绿色建筑材料的推广需要运用技术革新,采用新技术促使传统建材自主创新,不断研制开发系列绿色建材,在技术层面,需要有创新突破,例如:从医疗和食品方面运用的抗菌剂预测在21世纪将普遍运用到新型建筑材料和日常生活方面,从而发展成为兼有净化和抗菌功能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这种绿色建筑材料是把传统建筑材料作为载体,然后加入抗菌剂和催化剂使其具有抗菌和催化的功能;接下来选用适合的催化剂使新型建筑材料催生出新功能;最终开发出一系列的绿色建筑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具有空气净化作用的涂料及内墙材料;具有抗菌、除臭、净化功能的卫生间;具有除臭、防射线、抗菌、调光的玻璃窗;具有防污、抗菌、除臭、防霉的室内装饰。

 

3 改善建筑材料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创新举措

 

3.1实现技术创新,以高新技术研发新材料

 

为了改善建筑材料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我国采用高新技术来开发绿色建筑材料。诸如具有净化功能的建筑材料有净化室内的除臭材料、净化大气的净化材料、净化细菌的抗菌材料。凡是具有杀菌或抗菌作用的材料都叫做抗菌材料。抗菌材料或抗菌制品通常为制品表面或薄膜上的涂料,往往以粉末、块体的形式出现。现在的绿色建筑材料有:可调湿、防远红外、防霉的内墙涂料,良性高效黏结剂,不挥发的有机水性涂料,其中部分产品已经面市,部分产品还处在试制阶段。而目前促使传统建筑材料自主创新的新技术主要是指:多孔材料和超微颗粒的制备技术;材料环境和细菌的作用以及优化细菌技术;有害物体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以及防治技术;制备技术和复合材料设计,诸如离子交换法、光CVD法、水热合成法等;大气净化和光合作用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和光电化学;光分解、化合以及催化吸收的净化新技术。

 

3.2传统工艺改造,实现材料的循环再利用

 

把页岩、粉煤灰、炉渣、煤岩石、矿渣等废弃物作为基础材料,制成砌块、空心砖、实心砖等产品。目前这些产品已经取代了粘土砖,普遍运用于工程之中。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能耗、降低成本、而且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建设生态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经研究,我们可以把城市垃圾、工业废渣赤泥、下水道污泥等作为原料,再加入铁粉、薄土、石灰石等经过一定的加工可以制成与环境相协调的生态水泥。生态水泥的特点是凝结时间比较短,在没有添加任何缓凝剂时,前期强度高,干缩率不大。然而这种生态水泥中氯离子的含量高,容易侵蚀钢筋等材料,所以应用于增强混凝土、PC钢丝以及钢筋混凝土以外的领域,例如建筑灰浆,还可以作为固化土壤的材料。研发和应用生态水泥是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另外,还可以利用刨花板的生产技术制造,复合板材产品和保温板产品来取代传统木材。

 

3.3产学研结合,开发新的绿色材料品种

 

现在我国大力提倡“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研发和运用新技术来变废为宝,开发绿色建筑材料。在新材料的开发中,能够积极的将企业的发展、市场的需要和国际国内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同时寻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注意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线的配套设备以及生产技术,与国内的科研机构和大学联手合作,进行符合市场化需求的实验和探索。有时良好的产学研结合途径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开发的产品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 结语

 

为了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问题,建设生态环境,我们要彻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材观,开发和应用绿色建筑材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力所能及地积极推广和使用绿色建材,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篇8

关键词:城市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城市建设的发展是日新月异,但很多政府的决策部门,在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有些顾此失彼,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往往是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规划城市建设,因此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号召下,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生态破坏的问题,深入思考加强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目前城市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从90年代以来,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建设性的破坏已是随处可见,各个政府部门急于创造政绩,不顾城市的地域特征,也不顾城市的人居环境,一味地追求建功立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如拆除古迹、挖掉古树、占用耕地等。不仅毁坏了许多文物古迹,而且极富地域特征,又适合人居的自然环境已经荡然无存了。

这样的破坏早在西安市明城区的建设中就有所体现,在2003年 年《建筑学报》期“西安市明城区保护展望”的文章中就有谈到,极具历史文化的西安,经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虽然取得了经济的发展,居住条件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富有历史文化的名城旧城的传统格局,改变了历史街区原有的容貌和文物古迹环境,而且许多具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业遭到了大量的破坏,致使西安的历史文化特色已经日益消逝。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酒泉市安西县也备受牵连。安西,位于甘肃省西部,古有“瓜州”之称。以前在安西县的入城口,公路两旁是绿树成荫,拥有长势奇特、形状怪异的“西北柳”,虽然算不上名贵品种,但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让这个地区极富地域性色彩。但在“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地方经济”的号召下,西安县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昔日的绿荫已不复存在,这不仅破坏了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而且在这个处于戈壁滩旁的小城镇埋下了生态安全隐患。

如今,我们该如何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使城市规划建设更科学合理,我们必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引起重视,真正了解在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依照城市规划,对城市的人居环境进行改造,以及对城市系统内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以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为最终的目的。从而为市民正常生活,及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而生态环境保护就是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加以保护,促进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让生态环境为城市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各项功能,从而调节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存。

保护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建设密切相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因此,要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必须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建设中加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必须融入各级政府部门所设立的建设目标中,通过分摊责任与义务而建立关于环境保护的考核机制。通过严格实施环境考核机制,对城市环境进行考核,并且对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工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进展过程,同时,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二)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首先,应该由相关的科研单位对生态环境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给城市建设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此作为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其次,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鼓励科技创新,从而在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再次,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最后,加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使环境保护人员能够提高各项能力,为保护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样,对于这项任务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监督部门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分级管理,促使城市建设的相关部门将环境保护的计划积极落实到实处,以此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

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要实现全面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其中,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与整个城市建设的关系,才能维系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五)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因此,从普及环保知识做起,加大关于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这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其途径:一通过社会媒体,对环保加强宣传;二通过建立相关网站,对环境保护加大宣传力度;三开展关于环保的舆论和科普宣传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对环保的认识,还增加了人们自觉环保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必须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的计划,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合理的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洪力.林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保护生态环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2] 朱卫泉.论城市建设的生态施工[J].城市建设,2010,(8):175-176.

篇9

你了解家乡的环境吗?比如,空气和水是不是受到了污染?花草树木增多了还是减少了?人们为保护环境做了些什么?让我们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相关的环保知识,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身边的野生动物,周围的花草树木,增长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

3.通过调查、采访、查找资料、记录整理等活动,培养他们独立的社会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人合作的精神。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难点:根据调查成果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活动时间:

一周。分“环境调查”“认识身边的野生动物”“认识植物”“环保宣传”“汇报交流展示”五项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和周六、周日进行观察调查。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

活动方式:

观察、访问、查找资料。

活动准备:

教师:设计活动环节和进行活动指导;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实物;设计相关的表格指导学生填写。

学生:分组,选出组长,确定组员的分工,联系需要采访的对象,准备好采访的问题。确定观察的地点,有条件的带上相机。

活动小组:

组长:_____ 成员:__________

活动人员分工:

1.现场观察:____; 2.访问有关人员:____;3.查找有关资料:____;

4.其他:____。

活动过程:

活动一:环境调查

___年级___班第___组辅导教师___

组长:___组员:____________

活动方式与指导

时内

间容

采用什么方法开展调查活动 请留心观察我们的周围,看一看有哪些破坏环境和污染环境的现象?通过调查后进行思考整理,记录下来。 我们的周围有哪些保护环境的部门?大家分别做了哪些保护环境的事呢?写下来。 你觉得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事?你对保护环境有些什么建议?写下来。

_年

_月

_日

空气资源

_年

_月

_日

水资源

_年

_月

_日

垃圾处理

_年

_月

_日

野生动物

_年

_月

_日

花草树木

活动二:认识野生动物

___年级___班第___组辅导教师:____

组长:___组员:____________

活动时间:___年___月___日

活动指导 学了课文《燕子》、《翠鸟》后,相信大家一定都很喜欢小鸟,喜欢小动物。我们这儿都有些什么野生动物呢?我们一起细心地观察吧。

提出问题 我们周围有些什么野生动物?

坚持观察

查找资料 请你认真进行观察,记录好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见过怎样的野生动物,通过什么办法知道它的名字的?可以用语言描述,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拍照的方式。

1

2

3

4

活动三:汇报交流展示

活动提示:通过前段时间的调查,了解周围环境的情况,大家认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们分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我们还要想一想,怎样把这一阶段的学习所得展示出来呢?

分组讨论。

(1)小组合作整理资料。

(2)小组合作填写好调查表格,并上交(可配文字、图画或照片),做好讨论准备。

全班汇报交流。

展示成果。

(提示展示的方式方法)

(1)办手抄报。

(2)办墙报或宣传栏。

(3)设计环保标语。

(4)写环境保护的建议书。

(5)编排环境保护的小品。

(6)写下活动过程中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篇10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在生态保护方面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和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时并重,才能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措施,狠抓管理,才能实现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 水利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活动和工业的应用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生态环境, 其中,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尤为严重。由于河流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不断加深,当到达某一程度后,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现在人们已提高了环保意识,并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河流生态的保护,在进行大型施工时,会严重影响其周围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河流生态系统,其主要体现是,第一,河道的改变,直线化以及河床的硬质化,人工渠道化的影响非常显著;第二,破坏了河流的联通性,由于堤坝施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河流的连通性。因此,在水利工程设计开发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这些不良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降低对河流生态的破坏,以使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持稳定和平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不断的进行了河流整治和防洪防涝的建设工程,这些工程对改善民生都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如此我国更是不断引进新型技术材料以保证生态建设的平衡,例如采用了绿化防堤,生态护坡等技术,虽然如此但是在意识上仍旧存在着一定的不够重视、片面的问题,对于水利河流生态的保护建设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技术措施,在建设中缺乏实施设计的标准和依据,因此我们亟需一个完整规范的科学体系支持河流整治水利工程的建设。

2 水利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过程中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中,会使用大量大型施工机械设备,以及车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有害气体对空气质量影响,除此之外,在运输砂石、水泥、煤灰等材料时,也会产生大量灰尘,以及扬尘,这些灰尘都会严重影响空气的质量,另外,建筑材料在储存过程中,还会挥发一些有害气体,这不仅会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还会影响周围民众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水利生态环境。

2.2 施工对当地土壤结构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水泥石灰水等材料容易渗入附近的土壤中,严重的会造成耕地的破坏,对河流的改造等工程也会造成土壤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当地的环境,所以我们在施工搓成中要加强环境管理,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减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最大程度的实现和谐建设和发展。

2.3 施工对水域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品,土石等材料以及在施工中产生的污水,如果没有经过合理的净化和排放容易在降雨的情况下汇入当地河道,甚至造成水源的污染。

2.4 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常理下,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大气环流,但是由于在一个地区修建了大中型水库等水利工程之后由于对当地的水体和湿地面积造成了影响也就间接的影响到了当地的气候环境,从降水、气温、风环境等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5 对水生态的影响

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对水生态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主要来说水库的人工径流调节改变了自然河流的周期规律,对河流的改造直线化导致水流流量以及流速的变化,这种改变又会影响和河流中鱼群种类和组成,造成整个水生态的环境影响。

3 水利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的重点措施

3.1 加强保护生态的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所以说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必须首先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施工过程中,各个分管施工单位要明确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任务和范围,采用科学的施工方式将施工对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从每个过程中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也就保证了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从而实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3.2 政策上的完善

必须要完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整个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必须从法律的高度对工程设计和建设单位进行约束,从政策上把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作为工作的根本,对不遵守法律规范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的建设项目要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从而对水利单位产生一定的威慑和引导,形成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

3.3 坚持协调发展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对人与自然和人与环境的关系足够重视,这是经济和生态系统发展的基础,只有保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发挥在那才能遵循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环境的发展,改变传统粗放的管理方式。

3.4 坚持循环再利用原则

在水利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包括共生互补原则。主要包括,工程在处理运行、施工和生态问题上的科学规划,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自然环境和工程的平等发展达到共赢的结果。

3.5 全面管理施工

在水利这种大型的工程施工中,有必要进行全面管理,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经验,以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进行全面施工管理,以确保安全生产。在建设水利工程时,我们要确保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共同协调发展,从而使水利工程建设在保证工程效益的基础上,确保生态环境效益,另外,还能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防止日后发生重复建设、以及修补等问题。通过全面的管理,同时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6 水利工程施工生态

对于环境生态的处理主要是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环境管理来说尤为重要,运用共生原则,要化害为利,具体来说可以结合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利用工程弃渣来填筑平地,能够减少工程造价增加生态效益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合理调度水库及其他水利设施。对于基础工程开挖的过程张产生的大量废渣的对方也是需要及时处理的,工程的施工以及生产生活场所也需要占用土地资源,这种情况下设计不合理的话就会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如何节约用地节约资金和劳动力就需要按照共生互补的原则,在施工中要遵守循环再利用的原则,从而在废弃物的处理上保障生态环境。另外在书库调度中除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生产之外还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消减客服深水、静水等对生物群落的不利影响,通过对水利工程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生物的科学安排设计,提高水库自身的自净和循环修复的能力,另外注意外来物种的引入,避免没有天敌产生的灾害。

3.7 水流的有效控制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注重全面规划和科学安排,将临时建筑物和永久的建筑物进行科学结合,减少临时投资,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和恢复的费用,提高施工进度,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是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对施工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也是施工的有序顺利进行的基础,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环境生态的保护也是必须的,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应对当地的植物和动物的环境栖息创造条件,建立符合生态学的鱼道等。从而从生物上保障当地的生态平衡。

篇11

    该课程主要研究石油的组成、性质及其加工成为发动机燃料、剂和石油化学品过程中的化学问题的学科,其范围大体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化学组成与性质、石油热转化及催化转化的化学原理、油及添加剂化学、石油化学品合成化学原理等。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关于石油及其产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的基本知识以及主要石油热转化与催化转化的基本化学原理,并培养其将化学基础理论与石油加工的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课程内容  石油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石油的化学组成、石油及其馏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与其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并对石油化学组分的分离分析方法及石油成因等作一般介绍,此外也重点介绍了石油加工过程的化学原理,包括热转化及各种催化转化过程,并简要介绍了从石油及天然气制取石油化学品的过程。课程中同样涉及到了部分石油生产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如环境保护基础;石油生产大气、水污染及防治;石油生产固体废物处理等。

    但如果只是泛泛而谈,不加深入,就难以突出石化行业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亦是一带而过,不予重视。因此,建议在石油化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地结合石化企业带来的环境问题,使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石油化学与环境问题石油加工带来的环境问题石油是一种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包括烃类及非烃类。

    主要元素包括C、H、S、N、O,此外还有微量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S、N、O为石油中的非烃组成元素,也称之为杂原子,它们组成了石油中的非烃化合物,虽然这三种元素在原油中的含量并不高,但是含这些杂原子的非烃化合物在原油中的含量却相当可观,对石油加工过程和环境的影响也相当大,例如:硫在石油中以单质硫、H2S、硫醇、硫醚、二硫化物、噻吩等形态出现,进入环境后,不仅是有毒及臭气污染源,还能加剧酸雨效应。

    如催化裂化工艺,若以减压馏分油为原料,原料中的硫大约会有10%~15%会进入到焦炭中,焦炭在再生器中燃烧,其中的硫转化为SO2和SO3,这些硫化物随再生烟气排入大气,产生大气污染。此外,硫还易产生硫化氢、硫化铁、硫醇铁等物质,对生产装置产生腐蚀作用。

    氮在石油中的含量为一般为万分之几至千分之几,存在形态如吡啶、喹啉、异喹啉、吡咯、吲哚等,当油品沈瑞华,1994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应用化学专业,2010年获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讲师,现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工作,主要从事重油加工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科研和教学。

    石油化学是高等院校石油、化工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文章从课程的教学角度出发,结合石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阐述了石油化学课程中应有的环保理念,并讨论了如何将这种环保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加以灌输的方法。

    作为化学学科之一,是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仪器分析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在石油加工领域中的应用。可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石油炼制、石油工程、钻井技术、油气开采技术、油气储运技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石油天然气行业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该课程主要研究石油的组成、性质及其加工成为发动机燃料、剂和石油化学品过程中的化学问题的学科,其范围大体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化学组成与性质、石油热转化及催化转化的化学原理、油及添加剂化学、石油化学品合成化学原理等。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关于石油及其产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的基本知识以及主要石油热转化与催化转化的基本化学原理,并培养其将化学基础理论与石油加工的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课程内容  石油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石油的化学组成、石油及其馏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与其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并对石油化学组分的分离分析方法及石油成因等作一般介绍,此外也重点介绍了石油加工过程的化学原理,包括热转化及各种催化转化过程,并简要介绍了从石油及天然气制取石油化学品的过程。

篇12

关键词:环保;水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

面对目前不容乐观的水资源形势状况,我们需要做的则是将污水资源作为核心,运用合理科学且全面的治理方法,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综合利用,特别是对于工业发达且密集的地区,应将城市内的排水管网建设及污水处理企业的污水排放工程的建设实施积极规范调整。而对于南方城市而言,存在发达的降水量,水资源的水容量相对充沛,结合该优势,应对自身条件实施积极运用,运用合理科学地的规划布局,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河流湖泊的地理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实践过程中达到最大化地运用。

1水污染成因

1.1水污染类型

热污染、耗氧污染、植物营养盐、酚类污染、重金属类污染、农业污染、油类污染、氰化物污染、酸污染、病原体污染、放射性污染、有毒有机物污染。

1.2水环境污染物作用机制

1.2.1物理机制

物理机制是指外界的污染使生态系统中某些因子的物理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物理环境,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各种生态效应。

1.2.2化学机制

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重金属等。化学污染物与水体生态系统的环境各要素之间发生化学作用,同时污染物之间也能相互作用,导致污染物的存在形式不断发生变化,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及生态效应也随之改变。

1.2.3生物学机制

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对生物体的生长、新陈代谢、生化过程产生各种影响,如对植物的细胞发育、组织分化以及植物体的吸收机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次生物代谢等。

1.3综合机制

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产生污染生态效应,其往往综合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并且经常是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形成复合污染效应。

1.3.1地表水污染

通过比较每日供水量和污水,城镇居民生活排放方面的范围内,在城市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河流地表水中,检查出了大量含有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工业废水。此外,许多工业废水还有多种合成有机化合物的毒性明显含量,与配料中的农药,有机染料基。因此,大量在全国大中城市,其流过的河地表水有大量的有机污染,尤其是持久性有机污染比较严重,从而使城市水体污染,水质显著下降,增加污染治理成本。生活用水,对于城镇居民,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健康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不利。

1.3.2地下水污染

国内地下水污染可以归纳为4类:沿海城市过度开发海盆地海洋资源;地表水化学反应和农业操作所造成的盐污染;工业污染的石化能源产业造成的,造成地下水水体的严重污染;积累垃圾,填埋场,水体污染的渗透。其中,地下水污染农药制剂引起的农业污染涵盖更广泛的领域,主要通过地质构造和氮肥相关因素,生物,化学盐转化成亚硝酸盐,水质污染十分严重。如果按城镇居民成为长期的饮食可能导致食道癌,氰化物质顽固疾病发作精神病。此外,许多国家水监测点和环境监测的数据显示,持续恶化的趋势的基础上,地下水污染管制逐步呈现,并有水在许多城市地区的一定比例,一些地区的覆盖点状或面状污染。最明显的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人口密集,有较高的都市型产业和污染。

2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因素

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有多个,有多种因素,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指标超标,固体废物大量堆积是城市水体污染最严重的因素。造成水体污染严重的原因主要分为2类:自然形成的污染自然因素:由于地址结构的溶解特性体现在水气,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的侵蚀时,将携带多种污染物进入水体结构,自然形成水体污染;人为因素造成水体污染,因为这个原因综合因素造成的水污染情况,其原因比较复杂,涉及的因素很多,比如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如石化厂,制造工厂产生的废水,养殖作业回流水污染,固体污染物积聚,以及其他人为因素造成城市水体污染。

2.1工业废水污染

工业用水供给主要用于洗涤产品的产品,冷却设备,蒸汽水,工艺用水,以及用于运送废弃物等。因此,可以看到,大多数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业用水成本也非常大。据环境监管统计数据显示,工业用水量将化妆水八成人们的生活。例如,加水适量,以生产1t钢材30万t,将有200~500万t,从1t石油,或1000°电力,能够消耗草纤维用量1000t以上的水,这花的程度令人发指。昂贵的生产用水的程度,因此,其相对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很多。此外,工业废弃物每年产生量消耗也占了总垃圾量的60%以上。因此,及时治疗城市水资源与相关政策,措施,控制处理国内工业经济的发展,生产的工业产品,这些措施的实施是不够的,更难以维持。

2.2城市污水的污染

不断改革和工业经济产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城市水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据统计,在城市废水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动物和植物脂肪,尿素和氨,肥皂和合成洗涤剂等物质外,还含有细菌,病毒和其它微生物是致病性的。

2.3农业回流水污染

用于灌溉水的最大耕作作业,并且有60%的水80%将具有的蒸发损失的效果,而剩余的水含量将流过表面并进入地面的方式损失。此外,在农忙季节,施肥喷药等多个方面,但也使他们大量的水混入矿物盐,最丰富的营养丰富的肥料大部分,而导致产生的水体污染。

2.4固体废物污染引起的其他形式的污染

农业,工业和城市垃圾,城市污水的内容引起更多。如果这些废水或污水进入水给人们的正常消费将演变成水质污染,而污染的程度也相当复杂。例如,工业污废水的SO2,一旦与水蒸汽或雨水进入水中,就会产生化学盐类,因此具有较强的危险。和城市还没有大量垃圾,以解决正规渠道,导致过度积累,有可能伴随着雪进了水,或者通过化学作用的有机化合物毒性更强或其他危险性质产生的废物转移,化学的盐等,以及由地形,孔等逐渐渗入地下,由于地下水的污染。这是由固体废物污染或变成角色等形式产生。

3水污染治理的措施探讨

3.1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管理,使国民素质得到增强

将《水污染治理法》、《水法》、以及《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贯彻执行,同时对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对污水排放单位的监督与管理实施加强,从重处罚违法排放的工业企业,对总量控制实施严格实行;还可以对一定的排污费用进行收取,建立排污权交易费基金,用于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扶持,使企业污水预处理的经费压力减轻,充分调动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性。使全民树立以生活污水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使水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大,构建累进加价的水价制度,运用经济杠杆,实现用水节约及排污减少。政府部门对污水处理的资金投入和补贴实施加大,运用政策的改革及扶持,促使污水处理企业向市场化迈进,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从而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3.2水域和饮用水源管理的加强

对流域用水和排水进行整体规划,而不是仅限于每个城市自己城区河流的管理,对科学合理的水量调度和河湖疏浚方案进行制定,使水体自净能力得到提升。严格按照各地划定的水功能进行执行,禁止排放至饮用水源地内。

3.3传统观念的改变

在人们心里,由于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与水污染代价的控制相比,水污染治理的代价相对较高,所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应运用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实施深入,加大宣传教育工作,促使环境保护深入人心,同时将人们偷排乱排的问题实施改变。

3.4对再生水资源和循环用水进行充分利用

由于我国水资源利用率在50%以下,且重复利用率仅为20%左右,使水资源利用降低,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严重浪费问题得到加剧。现阶段,通过处理的污水已经在冷却水生产、生活杂用水以及园林绿化等领域得到使用,但使用范围较小,若通过处理再生水,使其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后即可向地下回灌,采用补充水源便于后期运用。对建筑中通过对水系统和工业冷却水循环系统推广的加强,在集中的工业园内,运用生产生活分质供水,使不同水质的利用程度得到提升,从而有效降低水处理的成本。

3.5加强对水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的监管力度

管理部门在对水资源进行检测和管理的同时,可以着重对水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以及水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高强度的整改。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很多知名企业都违背了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战略要求,生态环境破换严重,尤其是水资源的破坏。因此,必须加强电力、化工类等重工业进行实时监控,严格控制废水排放量,强化内部水源管理,从源头上遏制水污染;对重度水污染地区进行限期整治,加强对水源状况的检测,完善日常的监督工作,保证水资源的质量。

3.6审批和验收项目的严格化操作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们需求量的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新型项目得以形成,导致环境面临着一项新的挑战。所以,对于新项目,无论规模的大小,都应对可行性和生态进行评估,特别是评估水资源污染状况,会对水资源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污染问题形成。当企业无法有效解决时,应将该项目的建设实施坚决杜绝。在项目建成并投产之后,应对企业是否存在偷排乱排的现象进行定期检查。

3.7对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引入,重点落实在人才的培养

通过对国外先进水环境恢复技术的运用,与国情相结合,对满足我国国情水环境恢复技术的理论及方式方法实施研究。使环保产品与产业的发展进行加速,进一步将水污染防治设施的产品标准、自动控制性能以及成套化得以提升,对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成套处理技术进行大力开发。运用生物、物力及化学手段,使水环境恢复过程得到加速。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及制度,实现环境处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3.8运用生态补偿制度,通过试点,来对该方面的经验进行探索由于我国的地域相对辽阔。且东西方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相比而言,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落后,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良好。东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环境问题相对严峻,现如今东部地区所需的能源及水源大多来自西部地区,若要对西部地区进行保护时,就避免不了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使其发展得到制约。东部地区应适当的对西部地区的生态进行补偿,从而实现东西部的发展目标得到共同实现,促使我国的发展均衡。

3.9构建区域性机构

在对区域性环境进行管理时,可以通过建立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体制的建立来对环境过去所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制度的落实,使经济方面的赔偿制度及法律法规得到完善。若一个企业及单位的行为而对他人及公众的健康及经济造成损害时,应对其进行经济的赔偿,只有采用此方式才能使单位及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不断的提升。

篇13

地理学研究是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自然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客体。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地理教材中环境问题涉及面广,既包括陆地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还有大气环境问题等等。比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空气》这一节中,介绍了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空气质量的高低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加强大气环境保护等。对于水环境问题,在《水资源》的学习中,有关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的治理问题。对于陆地环境问题就更多了,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白色污染、生活垃圾处理等等。有些问题涉及多种环境,彼此互相影响,比如酸雨问题,首先是大气污染,进而引发水的污染,最终还会影响陆地环境,危害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的整体性这一特征。因此,环境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大,必须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出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教材正文中,有的以补充资料中。也有的以图片形式出现,如素描、漫画、景观图片等,还有的以讨论话题呈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联系。

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最基本的就是阅读教材直接获取。也可以通过出黑板报、进行知识竞赛、排演环保小品、观看录像、举办辩论会等形式加强教育。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增长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这类活动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有兴趣,乐于参与,自然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每当重要的地理节日,如世界环境日(6.5)、地球日(4.22)、世界水日(3.22),可以要求学生相互协作出一期相关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此内容的理解,培养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又如对于水土流失问题的学习,可以通过播放黄土高原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如,在学习《巴西》时,对于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加强对此的理解。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学习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倡议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总之,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2.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践,践行环境保护

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关键是要对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在生活中和生产中真正落实下来。为此,我们可以在课本涉及的环境问题学习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怎样做?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对于废旧电池的危害,我们通过学习可以知道:我们日常所用的普通干电池,主要有酸性锌锰电池和碱性锌锰电池两类,它们都含有汞、锰、镉、铅、锌等各种金属物质,废旧电池被遗弃后,电池的外壳会慢慢腐蚀,其中的重金属物质会逐渐渗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重金属污染的最大特点是它在自然界是不能降解,只能通过净化作用,将污染消除。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够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所以把一节节的废旧电池说成是“污染小炸弹”一点也不过分。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废旧电池呢?一般人会和生活垃圾一起扔了了事。为此,我们建议垃圾要分类存放回收。可以发动学生举办这样的回收活动,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回收箱,把平时学生家庭用过的或学生的亲戚、邻居等用过的废旧电池收集起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一个个学生来影响家庭及周边生活圈,这种影响不可小视。通过活动,学生也接受了教育,同时也起到了环境保护的效果。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有些管理比较规范的大城市已经做到了垃圾的分类回收。我国也要加快建立健全回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目前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的需要。

篇14

关键字:污水处理;处理方法;缺陷;新模式

Abstract: Constructing a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ocial environment has been the target we are striving to achieve,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when large amount of urban sewage is discharged, which seriously impacts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society.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the currently urgent problelms that how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urban sewage. In the belowing, the author will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sewage of our country,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should be took in urban planning.

Key words: sewage treatment; processing methods; defects; new model

中图分类号:U66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为了加大污水治理的力度,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全国数百座城市都在加速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增设了许多排水和处理污水的相关设施。纵观我国的各个城市,排水系统以及污水的处理率均处在一个逐渐趋于完善的过程中,并且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我国各城市的污水处理率成直线上升的趋势,这就意味着我们国家在污水处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受资金问题的制约以及污水治理技术的不成熟,导致我国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方法存在的缺陷

一直以来,我国对城市污水处理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活性污泥法,即通过利用活性污泥在废水中发生凝聚、吸附、氧化、分解和沉淀等一系列化学反应,来达到去除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该方法主要的应用原理是:比较典型的活性污泥法是由曝气池、沉淀池、回流污泥以及剩余污泥排除等几个模块构成。第一阶段:活性污泥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吸附在菌体表面,同时在细菌胞外酶的作用下将一些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第二阶段:微生物在保证氧气比较充分的状态下,将这些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另一部分供其自身的繁衍生殖。第三阶段:经过活性污泥净化后的混合液会逐渐进入二次沉淀池,将混合液中的部分物质在沉淀池里进行沉淀,并逐渐与水分离出来,这样一来,大部分的污泥通过回流污泥进入曝气池中,以保证曝气池内的微生物浓度,经过澄清后的污水则作为处理水排除系统。简而言之,活性污泥原理我们可以更加形象的理解为:微生物吃掉污水中的有机物,使水得到了净化。但是采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相对于的其他的方法来说是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活性污泥的运行费用比较高:随着现在对污水排放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对污水中氮、磷的排放要求也更加严格,这样我们就必须通过增加反应池来达到更好的脱氮除磷的目的,自然势必会使得活性污泥的运行费用增加,并且在管理上也变的更加复杂。其次,容易出现污泥上浮:在进行二次沉淀的过程中,在沉淀池中容易出现污泥的沉淀效果不是很明显,更多的污泥容易随水作为处理水排除系统,这样就极容易造成出水的净化效果。从管理方面来讲,造成污泥上浮的原因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于细菌在污泥内的大量繁殖,使得污泥的密度逐渐降低而引起污泥的膨胀。二是,由于曝气的时间过长或曝气量比较大而导致二次沉淀池内发生反硝化反应而导致污泥上浮。三是,由于曝气量过小,污水在二次沉淀池内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导致二次沉淀池内污泥由于缺氧而出现污泥腐化的现象。此外,活性污泥处理方法还有能量消耗大、设备不能满足高效率低能耗的设计要求等缺陷。

2. 为使得我国污水处理能够更加的高效低能,便于管理和操作,对此提出了几种城市污水处理的新模式

2.1 生物膜技术

生物膜技术:通过选育和培养高效的微生物菌种,制成制剂,高密度直接投放到待处理污水,形成生物膜,对污水进行降解和净化。据专家介绍,相对于传统的活性淤泥法来说,生物膜技术的应用在城市污水处理上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产生的淤泥少:运用传统的方法处理城市污水时常常要产生大量的淤泥,而对于这些淤泥还需要另加处理,从而又造成二次污染。而同条件下采用生物膜技术处理城市污水,微生物形成的菌落生物膜将对污水进行降解和净化,利用生物技术使得污泥自动消亡而不再出现,所以相应的也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2.1.2节省投资:就目前国内的技术条件,根据传统的活性淤泥法建成的城市污水厂,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用资大,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机械台班的配套支持,因此耗资大,性价比不占优势。而对于生物技术的应用,则大大减少了期间不必要的设备设施投入。据测算:传统的活性淤泥法每吨污水处理在1000元左右,而应用生物膜技术投资设备少,占地小,处理每吨污水不到500元,相比节约成本50%以上。

2.1.3处理效率高:微生物个体微小,形成的微生物膜则密度大,表面积大,每克的微生物制剂的生物菌含量就能达到50-200亿个,这个数字大大高于自然环境下的微生物菌的含量,而且还可以重复使用投放,效率大大高于传统的活性淤泥法。再有,由于是使用的对自然环境无破坏作用的微生物菌,所以,此方法还可以相应增加湖泊池塘的富营养化,修复和强化生态功能。

2.1.4综上几个优点则可以推理,因为其投资量小,没有污染,运营成本低等特点,此种方法能满足小规模、污水处理负荷不高的小生活圈的地方。

2.2粉末活性炭吸附技术

粉末活性炭吸附技术作为污水处理的另一种新方法,它具有运行费用相对低廉、操作方法比较灵活等优点。这种污水处理技术的使用是美国首次使用其用于去除氯酚所产生的嗅味之后,而被广泛运用的。近几年来,我国对粉末活性炭吸附技术的应用逐渐重视起来,我国相继在同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等对其做了深刻的探讨和研究,并且已取得的显著的成效。根据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粉末活性炭对三氯苯酚、二氯苯酚、三氯醋酸、二氯醋酸等等有机物都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并且去除色、嗅、味的效果较为明显,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是污水处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3.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城市的环保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城市外来人口的逐渐增多,造成城市的居住比较拥挤,居民住宅建筑比较密集,导致绿地或者公园明显减少,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此外,由于城市人口众多引起资源的过度消耗而出现了城市交通拥挤、垃圾成堆、污水得不到有效的处理等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归根结底,这些都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做好充足的城市规划所引发的严重后果,尤其是城市规划中环保问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3.1 城市规划要全面综合的考虑

在城市规划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将环境、人口、城市规模、城市布局等等因素全部考虑在内,而不是片面的追求从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规模模式。在制定城市规划的准备工作中,我们要以城市环保问题作为规划的基础,尤其是对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情况和治理效果要加以重视,并对当前城市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尽快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免后期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3.2 编制水环境污染的整治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水量也随之越来越多,水污染成为了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因为它不但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编制合理的水环境污染整治规划成为了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我国在环境建设过程的基本依据。在水环境的综合整治规划中我们要以水环境的容量为根本出发点,将重量控制方法与多种工程的相应措施并用,进而将污染的范围降低到每个控制领域和污染源上,并坚持以低投资,高效益的原则来制定规划的最优方案。

4.结束语

总之,城市污水处理和城市规划归根结底都是关于人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来宣传环境保护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希望各部门加强对城市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和优化治理方案,为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石亮民.介绍一种小型污水处理站[J].给水排水,1993

[2]罗王景,郭静,张大群.厌氧序批式活性污泥法(ASBR)特性分析[J].给水排水,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