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青少年美学教育范文

青少年美学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青少年美学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青少年美学教育

篇1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青少年;人格发展;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34-01

一、中学美术教学的发展要靠学校的美育理念来引导

中学美术教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是艺术性质的教育。美育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主观意念,也能够提高学生审美的精神世界。

美育是一个宏观概念,包含了美术教育在内,现实普遍情况是通过艺术的审美形式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目标。审美教育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培养人的创造美的能力。我们致力于对美学的深入研究,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教育出身心健康的人,培育对美的理想的不懈追求。因此自古以来的思想家很看重将哲学、美学以及教育联系在一起,将审美的价值理念通过教育形式来改善社会的人文发展。审美教育是美育当中的一部分,而且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更是人们进行创造美的一条关键途径。在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审美教育的价值终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认可。然而,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保守派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和观念,这种矛盾现在越来越尖锐,因此现今对美术教育的价值观念必须重新组合,这是非常切合实际的问题,是重新与时代接轨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在学校的美育中要关注中学美术课教学的价值意义

1、课程时间的配置以及在课本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要密切关注各个学科之间的平衡性

中学美术课的课时编排以及在课本内容的选取上很直接的体现出直观性。在对美术课一周课次数量和时间的具体安排下,这种措施显得至关重要。当学生在连续的文化课的学习下,学生的精神状态显得很低,这时安排一节美术课,学生在美术课上可以放松自我,通过适当的调节,可以让学生情绪在后边的文化课学习过程中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明显提高。

2、在对学生传授美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在人文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学习

教师在上每节课前,都应将精力先放在美术课前的备课过程中,美术教师首先要掌握学生对他们在人文情感中的兴趣点,然后根据他们的兴趣来设计教案,让学生表述自己对古往今来的人文情怀,在这个表述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在脑海中产生明显的情景,最后激励学生使用自己擅长的美术表现形式展示出来。这样的形式是学生对美的创造的灵感来源。因此,中学美术课的教学形式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授课,比如在对四季特征的观摩下,可以让学生深入生活,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进行写生创作,通过学习不同的人文文化,来提高自身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培养出学生自觉观察身边的人文变化。

3、学生在进行美术的创作过程中要提高自我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美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不能仅仅用自己主观意志为标准去评价,也不能过分对学生的绘画技法去要求,而是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创造力,激励学生对美术作品创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能够大胆尝试各种表现手法。美术教师在传授美术创作知识的过程中,不光要传授对客观事物的再现描绘,更要传授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在美术作品中传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让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表现方式来创作,这样可以很自然的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作品当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不管是学生在品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还是自己在进行美术创作,都受到自己主观意志的影响,使得创作的美术作品风格迥异,这就体现出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

三、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对美术教育的工作力度,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统美术观念受到了国外西方美术观念的冲击,美术工作者开始在这两者之间寻求既能延续中国传统美术价值观念又能融合西方美术价值观念的道路,在漫长的探索的过程中,美术教育的为培养这类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最显著的问题是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相互之间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这种现象波及到了中学的师生当中,导致了中学生的价值观进入一个误区,一味追求刺激性、娱乐性的消费,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显得肤浅、倾n、松懈等,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拼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严重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这种现象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学校的美育对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人在抽象思考问题时使用的是左半脑,但是在形象思考的过程中要用到右半脑。美术课的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右半脑,最突出的作用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写生或临摹的过程中,教师强调最多的关键词是“多观察”,只有在反复观察过程中,学生才能对事物准确的描绘。

中学的美术教育对于青少年人格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的美育不断促进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情感表达等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育并不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唯一途径,它与德育和智育一起来培养青少年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的美育观分析及美术课在美育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21).

[2] 周艺华.美术课在美育中的作用[J].教学交流, 2009(6).

篇2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美学精神 健全人格

文学的本质从根本上来说是审美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或高扬生命的船帆,或在审美的里陶冶性情。过去讲文学常常直达思想内容,有的甚至将文学等同于政治,忽视了文学的审美性。

语文的审美教育,即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具体地说,就是从语文教材中挖掘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潜在因素,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心灵美的塑造,这一教育过程即语文的审美教育,它和青少年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紧密相连。

那么,语文的审美教育如何促进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作为文学课欣赏主体之一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的美的魄力,从而进入审美的境界,达到精神上的陶冶?我从审美精神的四个特性入手,探讨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性,进而理顺它们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关系。

一、审美精神是一种游戏精神

什么是审美?借用周宪的话,美学的精神是一种游戏精神。审美的游戏性历来是中西美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表述为审美无功利性,这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出的,后来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又有发展,他把审美教育看成是美同人的自由生命的游戏的冲动之间的联系。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分裂,健全人格精神,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以及丰富的人性,而艺术就是产生于这种自由的审美的游戏。如沈从文的《边城》中翠翠与二老的爱情的挽歌,与作家在生活中“偶然”与几个女子相遇又发生情感的交汇后产生的压抑有关,作品是对爱的希冀的忧郁的歌。

审美无功利是指它是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审美判断。如看到珠宝,我们没有想占有它,而对它进行美的欣赏;如欣赏花,不需要像植物学家知道它的机体构造(目的功能),我们只欣赏它的外在形式。

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情感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突出了人的情感和生命力,但它又是通过借助特定的形式来表现情感的。如鲁迅的《社戏》,表达儿时的天真、嬉戏,人类对纯真童心的渴求。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借助艺术审美形式,强有力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在表达自己感情的过程中,在物化了的艺术媒介中,又再次深刻地体验了所表达的感情。读者也是通过作家创造的有意味的形式,体味作家传达出来的人类的情感,从而领会文学的意义。人类的情感包括:爱自然,人类对生存的关注,人的亲情,爱美的事物,坚强、求生,人对死的恐惧,无畏、忧郁,反对异化,等等。如《泰坦尼克号》表达了对生命的渴求与本真,《我与地坛》展示了对人生的理性思索,《变形记》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关注。

在今天,讨论“审美无功利”命题对我们深入理解新教材的导向,反思过去教材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与学生一起进入审美的游戏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周宪先生指出:“在一个充满实用功利的日常生活中,多一点美学游戏精神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王夫之:“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俭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肢而心不灵。”说的就是人被功利考虑压迫的窘境。显然,在这个日益商业化、专业化的社会里,青少年的感官日益钝化,目的日益功利。而审美的游戏性可以淡化和消解实用功利态度和专业态度,唤起他们的本真的童心和天真,使他们脱离日常生活的种种限制和成规,舒展自己的天性、情感和想象。在这方面,林语堂认为,真正的审美精神是一种游戏的精神,文学精神如要成为普遍的,要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就必然把文学视为游戏。

二、审美精神是一种超越精神

审美精神中的超越性是和游戏息相关的。游戏精神,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一种超越精神。

韦伯说日常生活带有“铁笼”的性质,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工具理性原则控制了人的行为。韦伯认为审美是有某种“救赎”的功能。我认为韦伯的说法揭示了审美的一个重要潜能,这个潜能不是受教,而是一种世俗的“救赎”,亦即一种超越。

审美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陶冶和满足想象的空间,这就打碎了琐碎的日常生活强加在个体身上的种种局限。但审美活动为个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打破这些局限创造了可能,你可以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想象经历无限复杂的遭遇和命运,比如《阿Q正传》;在悲剧和喜剧中遭遇一生都会碰到的性格冲突,比如《雷雨》;在唯美的写景状物中体验似曾相识、似有若无的情感,比如《荷塘月色》。这正如你在绘画作品中看见从未见到过的色彩和景观,比如凡・高的《向日葵》;在聆听音乐时感受到无比振奋的情感,或者一种淡淡的忧伤,比如《某一晚上》《祖国啊,我的母亲》。当你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共鸣时,当你深刻体验到蕴含在作品中的复杂情绪时,当你随着情节展开而与人物一同喜怒哀乐时,你便暂时摆脱自己的生活局限,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虚拟时空,现实对我们的种种限制在这时都不复存在了,你原本的有限的精神阅历变得无比丰富起来,这种审美的超越和情感的体验正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当然,美学精神所包含的超越性还表现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唤起人的终极感情,即对人的意义、民族的命运、人类未来的关怀,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美学精神是一种和谐的精神

美学精神有助于弥合由生活所导致的种种分裂和矛盾。就现代日常生活特性来说,种种对立与分裂日益显著,诸如理性与感性的分离,前者压倒了后者;物质对精神的侵蚀,前者吞噬了后者;社会与个体的矛盾,群体和从众行为遭遇了个性的自由发展。

从根本上说,美学精神就是和谐,恰如美本身的和谐品格一样。

如果我们试着认识新教材建构的观念,会发现它是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即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教学。(苏教版《语文》)具体就课文来看,都渗透了人对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审美观照。这种审美教育唤醒了作为接受主体的青少年对美、对和谐的潜意识。巴金的《繁星》,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刘白羽的《白蝶之恋》,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泰戈尔诗,冰心诗,等等,作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显示出各自独特的审美价值,有对自然美的赞美,有表现人在自然灾难面前的无畏,也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对人与自我关系的审美观照方面,有于漪的《往事依依》,沈复的《幼时记趣》,秦文君的《伟人细胞》,田晓菲的《十三的际遇》,泰格特的《窗》,朱自清的《背影》,等等。对人与社会关系进行审美观照的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德的《最后一课》,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如果在语文课本及语文课堂的感染下,青少年能够多一点审美的人文关怀,多一点美学趣味和修养,便可超越日常生活的局限,变成更加全面发展的人。

四、美学精神是一种独立精神

我们每天遭遇的日常生活事件,充满了媒体、影像、广告、时尚、偶像、成功典范等等。较之于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现代社会的从众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群体的压力、他人的引导、依众的倾向,日常性的刻板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消解个性。有心理学家做过典型的实验,发现人们在做出独立判断时往往受到外在环境的干扰,以至宁愿做出和群体一致的错误判断,而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个体的“独立性受到空前的压制,日常生活通过种种策略,不断使人调适和社会化,从而塑造了大量的‘常人’和‘庸见’”。在这里,总有一种信念:作品的意义,客观的存在于作品中,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移,分析作品的目的,就在于寻求对文学作品最真实、最公正的终极的解释。当学生与教师的见解发生分歧时,也往往是简单地肯定一个而否定其余。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有人概括为一个公式就是:意义X=A解,或B解,或C解……然而,在文学的审美世界中,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则被视作最宝贵的东西而加以呵护。任何理解和创新都是一种过渡,都为其他理解留出了余地,都是独立的判断。有人把这种态度概括为一个公式就是:意义X=A解+B解+C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突出了审美理解的相对性和个体性。

以王愿坚的《草》和宋学孟的《柳叶儿》为例,文章向我们传达了忆苦思甜、发扬艰苦奋斗的情感。对于主题的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倡导我们勤俭节约,保持传统的优良作风;有的同学联系自身,认为学生中攀比之风愈演愈盛,就是因为不知道父母挣钱不易,不知道什么叫做苦日子,所以家长要给予孩子朴素教育和吃苦教育;有的同学则认为,艰苦奋斗的传承不是表现在形式上,而是在于一种精神。艰苦奋斗并非要大家都要穿布鞋、吃草根、喝米汤,对流行趋势不管不问,对世界变幻充耳不闻。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在任何困境和挫折中都能表现为百折不挠、永不低头、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平和从容、处乱不惊、宠辱两忘的心态。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展现了人热爱生命的本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所有价值创造的载体,所以,在任何极端状态下,都不能放弃生命。只要你有生命,只要你有信念,即使苟且偷生,即使含辱忍屈,即使命运多舛……这就消解了传统分析作品时产生的纯粹崇高和理想的观念,而使意义更加人性化和生活化。

人们习惯地认为鲁迅的《药》批判了资产阶级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药》是歌颂旧民主主义战士的崇高品德。其实这两种认识是可以统一的。在创作《药》的一九一九年,鲁迅的思想主要还是强调个性解放,强调先觉者的巨大作用,对于群众,主要是批判他们的愚昧和麻木。对于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是持肯定和歌颂的态度的。

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性、下意识的思维活动,作家实际上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东西,往往多于他试图表现的东西。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独立地理解作品,并设法在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这种独立的、联系的、发展的思维方式,一定会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人类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关注人的发展、实施人本教育是大势所趋。作为正处变革浪潮中的一线教师,我们有责任进行思考、总结和探索。我认为,全面理解和把握审美精神的特性,以中学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为纽带,带动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这就是在实践“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范登清.浅谈中学语文课的审美教育.语文天地,2008,(8).

篇3

                      徐鹏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19小学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28 )

 

摘要:中学美术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促进,使学生健康向上的成长。在学校美术课堂中,通过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赏析,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美术活动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提供轻松自由欢快的教学方式,可以减轻缓解学生过重的负担与压力,使学生得到一种身心的释放。

 

关键词:美术教育    艺术欣赏   思维能力   个性   心理压力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祖国的栋梁之才。他们健康全面的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道路中最宝贵的黄金时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仅是身体得到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智力的成熟

青少年随着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加,其认识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觉·知觉很灵敏,由于记忆力·思维能力·观察力等各方面能力不断增强,其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懂得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来反映事物的关系和内在联系。他们更多地利用理性思维,而且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都有显著的提高。同时,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有独到见解。

其次,自我意识的形成与个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对自己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入其面”,每个人的个性都由独特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他包含着没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形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再次,心理的压力。

学生心理压力过重的原因,是整个教育环境所导致的。面临高考的现实压力,使学生的身心疲惫不堪。青少年学习任务繁重,使他们感到学习是沉重的精神负担,积久便会生理和心理失调,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下降,近视率急剧上升,心情郁闷·压抑,性情暴躁,这样必然会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

1.     美术教育对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人的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组成,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既对立又统一,既分工又协作,共同担负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务。艺术思维,需要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者均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思维方式的联合作战和交替运动才能完成其任务。

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为支柱的思维。具体形象是以人的眼睛,即视知觉为来源,反应于大脑,形成形象思维。观察力又是视知觉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学习中的观察可以启迪人们重新看待和认识习以为常的客观现象,从中发现新的内容,也是诱导人们去想象和创造的“导火线”。同样,形象的储存能够随着满足人的智力或创造活动的需要,可以丰富人们的感性材料和典型形象。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过程。青少年时期,抽象思维的发展占主导地位。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通过对经典艺术作品中比例·透视·结构的赏析·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这种抽象思维是人类改造世界中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生活中的客观事物都普遍存在着透视现象。通过本课的了解学习,能让学生明白事物存在近大远小的现象的原因,能够用理性·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

2.美术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通过美术教育,可以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从而形成对外部世界敏感的个性和善于创造的个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欣赏,艺术实践活动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和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在艺术欣赏中,对同一幅作品,由于学生性格不同,认识不同,理解不同,欣赏角度不同,每个人的感受·态度也是不同的。比如梵高《向日葵》,画家用他激情而富有表现力的色彩,雄厚的笔触,描绘出了向日葵强大的生命力。向日葵是梵高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的一个载体,使用心中的黄色给予向日葵丰富的精神内涵。他认为这幅不仅仅是描绘向日葵,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描绘。有的学生看了这幅画则有一种冷漠的感觉,也许他本身就不喜欢黄色,更不喜欢向日葵。

学生通过美术活动,既培养了眼·脑和手的协调配合,也促进了学生对复杂事物的概括·综合的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加速了其个性的形成。通过不同的表现,显然就从内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美术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压力具有缓解作用

高中的学生面临着高考存在的现实压力,过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身心疲惫不堪,负担过重积久便出现了生理和心理的失调,记忆力减退,近视率急剧上升,学习效率下降,精神萎靡。

        中学美术课,很多学生喜欢美术课是因为上课生动和本身喜欢美术居多。在生活中关注美术的同学也不少,其中大部分都是以动漫为主。不难看出,学生主要喜欢美术课生动轻松的上课形式及色彩丰富·情节幽默的动漫。由于美术课无严格的考试要求,教师在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成功机会,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及过重的负担。学生就会得到情感的陶冶,产生愉快的感觉,形成稳定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其特点就在于像“随风潜入夜”,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打动他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给他带来的快乐。这正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美术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人的天性都是向往美好的,艺术与人的天性是息息相通的。美术通过教育,能够唤醒人内心深处埋藏的东西,升华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美化我们的生活。艺术不仅能表达内心的情感,使人的创造性力得以最大施展。科学求同,艺术存异。在艺术的世界里,学生可以学到在其他学科领域学不到的东西。美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健康·全面的协调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4

关键词:青少年;积极发展;语文能力;指引

一个国家青少年的整体发展状态无疑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走势。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中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时刻备受瞩目。如何让青少年健康快乐的发展,并拥有美好的品质,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一直是教育领域研究关注的话题。近年来,美国青少年积极发展思想传入我国,一时间引起了高校研究、学习、讨论的轩然大波。

一、青少年积极发展理念与我国教育现状

青少年积极发展理念强调促进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其自身诸多能力的完善,并且认为每一个青少年都具有成功、健康和积极发展能力的潜质(可塑性)。可塑性是一个促进积极改变的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旦可塑性与适应性发展资源、调节相结合,个体和背景的相互关系是互利的时候,健康的、积极的发展就可能发生。而我们国家在千年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桎梏下,虽然也有了诸多突破性、划时代意义的理念革新。但以成绩把学生分为“好生”“中等生”“差生”这一思想仍根深蒂固。学生一旦被教师贴上“差生”这一标签,不但在老师们眼里他是“差生”,而且在同学和家长眼里他也是这一形象。有的家长甚至因此来规整自己孩子的朋友圈,不让孩子和“差生”交朋友,告诫孩子要远离这些“差生”。这无疑对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会造成负面影响,从另一方面会助长了孩子攀比、势力的气焰。

二、语文教学与青少年积极发展理念的有机结合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更多的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青少年积极发展理念中青少年积极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将青少年培养为有能力(competence),善于联系(connection),有良好性格(character),有信心(confidence),有爱心富有同情心(caring/compassion)的个体。”这一思想理念有一定实用价值,可以与我们的语文教学相结合。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社会技能固然重要,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应被忽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与义务。这可以归属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遨游名山大川、畅谈古今英豪的同时也不忘引导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学生现代道德素质。一堂好的语文课,是一首含蓄隽永的诗,一曲余音绕梁的歌,一幅意境悠远的画……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善于联系事物的思维能力,并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对自己的想象充满信心。语文课同时可以含蓄,也可以张扬,有时如潺潺流水,有时如滚滚江河。学生是语文课的小当家,语文课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原则。这堂课怎么上,教学效果的优良,学生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语文教学更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在阅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引领着学生主动去打开种种书文的宝库,体悟各种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乐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通过大量阅读,教会学生在理论知识指导下写作文,在作文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从而使写作科学化与生活化。注重写作训练指导,从学生生活和需要出发,设计情境,使作文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由易到难,先片段后整篇,一步步地帮助学生写作。朱自清也曾在《论教本与写作》中说:“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

语文这一学科本身就是有点只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朦胧意味。语文能力非一日而成,这需要学生长年累月的日积月累。课堂教学中利用范文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课下为学生指引自我学习的方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语文课程教学变活,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引领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知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倡导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机制。将课内外资源有机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相信,每一个青少年都具有成功、健康和积极发展能力的潜质。

三、青少年积极发展理念对语文教学的指引

美国青少年积极发展理念对我国的语文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单对语文这门学科来说就有指引性的作用。青少年积极发展理念正好弥补了我国教育正面临的以成绩论成败的这一错误思想。每个孩子都是正在发展的独立个体,我们很难以完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孩子的一生走向。在孩子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和老师、同学一起度过的。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共同建立一个良好的宽容的环境去帮助这些孩子们的成长。首先,我们教师得转变我们的以成绩分优、中、差生的观念,积极努力的去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他可以成绩不优异,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有勇往直前的恒心。我们的孩子不是印刷品,不需要按照一个模板刻录。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他自己的特点,不一定要和别人完全一样。音乐家不是个个都数学好,物理学家也许政治一窍不通。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全才”固然好,若能成为“专才”,岂不也很好。而我们现在却在着重培养每样都懂一点却又什么都不擅长的“通才”,然而这样的“通才”又往往最易被社会的快速发展所淘汰。

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青少年的发展,重点关注青少年的优点、能力与潜质以及如何发展这些潜质的方法。致力于了解、教育与鼓励青少年参加有价值的活动。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研究为我们开启了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方向,而不仅仅把目光关注在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博物馆 青少年美术教育 作用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77

Role of Museums in Adolescents Art Education

YUE Junyao

(School of Art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7)

Abstract Now, the museum has been getting closer to our lives, not only that, the role of the museum's education also get greater pla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ole of museums in art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 problems, using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ductive reasoning, some outstanding museums through research and analysis, as well as access to large amounts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documents, revealing museum in adolescents Art Education effect. Combined analysis strategy aspects museum visitors adolescent experience, and how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museums in art education among young people and put forward design strategies.

Key words museum; adolescents art education; role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更加希望得到精神需求上的满足,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前往参观,是一个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文化场所。传统的博物馆具有储藏、保护、教育、学术研究的功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增加了许多信息传播的功能,也慢慢迎来了许多青少年群体的参观者。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简单的堆叠展示形式已不能满足青少年群体参观者的要求。怎么借助多样的展示方式来让博物馆对青少年的美术教育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是目前必须解决的难题。

1 博物馆的美学意义

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具有教育功能,同时也是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性文化教育机构,与教育部门的教学功能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并相得益彰。

就理论而言,博物馆的美学呈现,乃基于它在文化本质的体现,是个可实践的人文事实,笔者曾以五项美学诠释,作为此一主题的探讨,即是:(1)认知对象;(2)历史图证;(3)人文关怀;(4)价值肯定;(5)人生理想。将物件的存在,转化为人情的保有,是美感的开端。人性之所以有情思因素,乃在于生命内在需要,它寻求认知对象,共感经验、开拓心灵视窗、启发人生理想等,这些很抽象又很具体的事实,便可在博物馆作业实践。因为博物馆的张力,随着工作人员的素养增进,而有不同层次的开展。其中最具美感引力的,就是未知的浩瀚知识、神秘的人文生态,以及可感的价值肯定以及启发的人生理想。这种发现文化的喜悦,有真善美的具体形质,足以引发积极性的社会发展,提供人类的学习环境。一般人认为博物馆的设立可提供民众一份“娱乐”,而专家却认为它是为了“教育”以及美学的“目的”,两者的功用,事实上是殊途同归的互补作用。

2 博物馆对青少年美术教育的作用

目前,青少年的美术教育是博物馆专业研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独特的研究活动,当然有个前提,就是博物馆必须具有青少年美术教育的资源。那么,博物馆能否与青少年学生产生互动?如何使这一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这些也成为当今小学、初中领导者以及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前沿性课题。

2.1 增长美术知识

青少年的美术学习,首先需要获取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有明确的学习方向。而博物馆作为一个集美学知识理论与知识的综合体,对于青少年学习美术来说正是一个宝库。因为,它既能吸引青少年参观,又能满足他们追求各方面知识的兴趣,博物馆有丰富的实物教学资料,适合青少年的学习特点,博物馆涉及许多专业,包容的知识面较宽,容易满足青少年综合学习的要求。

2.2 感受美术魅力

所谓的感受美术魅力,事实上就是美学上的感受力,与所呈现的正面功能分量。因为博物馆实际能达成(actual achievement)以及其具潜力上所达成(potential achievement)的工作,便具有现象呈现与本质上内在的意涵。前者属于可数的具体功能,包括了人力可传达的目的;后者则为人类生存信度的依据,包含了价值的认定、自我实现的学习等。前者是很实际的工作项目,甚至可以统计成效高低的事件,或者说它是外在的、视觉的物象,如观众、展示品、设计的空间等;后者则是内在的、心理的、情感的、感觉的个人承受经验。

这两类方式,实际上都很贴合博物馆工作,也不容易单独存在,物与情之间交集在营造的环境上,一方面需要具体的精确度,力求工作的完善,另一方面又要求可被接受的情境。博物馆事业之所以引人入胜,便在于这种无限的开发与在成长的探索中,得到心灵上的满足。青少年们徜徉在博物馆中,可以尽情的感受美术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2.3 激发学习美术动力

美术教育资源,有广义以及狭义之分,狭义的主要指美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因素。广义上的美术教育资源指有利于实现美术教育目标的各种因素,既包括直接因素,也包括实施美术教育的必要条件,也就是间接因素。美术教育也不仅仅指美术课堂教学,还延伸到课外、校外以及一些公共文化场所,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的范围也愈来愈广泛。在国外已经把博物馆纳入了艺术资源开发的范围之内。

不论我国现在的博物馆规模的大小,它们的文化张力,在于研究者与服务者的深度参与,才能在美感环境中,营造出可被亲近的对象。然而美学程度的掌握,来自社会意识的发展。当博物馆呈现多元化的功能时,原本较为静态的文物搜集陈列,已转变为青少年积极学习的环境,博物馆具有终身学习场所的性质,并作为社区文化的媒介体,是个精神生活新生地。较之传统的博物馆,它具有更为有效的营运方法,与社会意识脉动相契,当社会因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等因素受到改变时,新理念的博物馆经营,亦将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更新换代,激发青少年学习美术的动力。

3 如何继续加强博物馆对青少年美术教育的推动作用

3.1 创新对博物馆青少年美术学习活动的宣传组织工作

在学校里面,学校应鼓励学生多组织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活动,在宣传美术学习精神的同时进一步扩展博物馆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学校也应提供给青少年美术学习者更多的信息展示以及宣传平台,让更多的青少年美术学习者有机会参与到美术学习的活动中。在学校外面,学校应帮助博物馆探索以及寻求更多的与社会不同群体与组织携手合作发展博物馆青少年美术学习活动的途径,丰富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合作方式,从而使青少年美术学习活动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以及作用力进一步扩大。

在此基础上,在美术学习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对美术学习的培训环节制定出长远、有效的规划,以弥补组织过程中的空白并满足青少年美术学习者美术学习的需要。包括博物馆青少年参观者权利与义务在内的美术学习活动管理条例将有利于美术学习活动的开展。

3.2 加强对博物馆青少年美术学习活动的监督指导工作

在博物馆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青少年所在的学校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做更多的辅助工作。考虑到博物馆的美术学习者有可能会数量众多,而且各自的活动时间各异,管理者难以对每一个青少年美术学习者给予足够多的关注,但是,对于新加入的美术学习者应加强与其的联系与沟通。在此基础上,博物馆的管理者也应进一步收集博物馆青少年美术学习活动的反馈信息,并针对博物馆管理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梳理,对突发事件归档。最终的成果可以以书面形式展现,如博物馆管理手册,为解决美术学习活动的管理问题提供参考。

3.3 落实对博物馆青少年美术学习活动的支持保障工作

虽然美术学习者是出于一种集体的组织或是个人的学习欲望参与到美术学习的活动中,不存在回报行为。但是,学校应该将切实提高美术学习的基本物质保障提到日程上来,应该拨出一笔费用来支撑博物馆活动的开展。在美术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动员其他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丰富博物馆的资金来源。青少年美术学习者在开展博物馆的活动过程中可以积极地动脑,通过爱心义卖自己的美术作品等形式帮助博物馆筹集款项,以提高博物馆活动的质量。

4 结语

将博物馆融入青少年美术教育教学是在学科综合的宏观形势下所进行的创新性探索,必须以青少年美术学科为中心进行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在青少年美术教育中融入并应用博物馆,应该将青少年美术定位为教育核心,同时这也是综合艺术学科探索下美术教育教学的基础,决不能因博物馆的参与而使教育主体有所偏颇,喧宾夺主,导致本末倒置,丧失了青少年美术教育以及综合学科教育的宗旨以及目标。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本文更深远的意义就在于使博物馆作为发展美术能力的一种推动力,并使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美术课程教学的丰富资源,使学生通过博物馆享受到更广泛、更深远的美术教学体验。本文在立足青少年美术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下适时地融入博物馆,综合讨论博物馆融入青少年美术教育教学的意义、方法论以及实践经验,具体重要的创新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冬兰.浅谈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J].大众文艺,2011(11).

[2] 李井岩.浅析新时期博物馆的教育职能[J].丝绸之路,2011(4).

[3] 高爱霞.博物馆要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6).

[4] 段婷婷.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以商丘为例[J].时代报告,2012(17).

篇6

关键词:审美 动画艺术;想象力;创造力;价值观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动画这种艺术形式已经广泛存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谓动画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门类,是工业社会人类需求精神解脱的产物,它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广义而言,把一些原先不活动的东西经过影片的制作和放映,变成会动的影像即为动画。狭义而言,动画是通过把人、物的表情、动作、变化等分段画成许多画幅,再用摄像机连续拍摄成一系列画面,给视觉造成连续变化的图画。动画是一门幻想艺术,更容易直观表达和抒发人们的感情,可以把现实不可见的东西转化为现实,拓展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察元培所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①通过对青少年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还能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以特定的时代、特定阶级的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艺术美――音乐、舞蹈、绘画、影视、文学;自然美――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所感受和体验到的美;社会美――以社会生活中的美好的人和事为对象而感受和体验到的美;科学美――以科学的内容和形式为对象所感受到的美。

动画艺术作为影响青少年美育的一种艺术形式,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情操,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

动画艺术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情操。在我国,动画艺术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的一种视听艺术形式,其视觉形象审美创美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和解放,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②动画艺术产生于特定的时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动画艺术也会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被时代精神打下深深的烙印,为青少年创作的动画,以古代传说、英雄神话、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为载体,秉着弘扬民族文化、歌颂优秀道德品质为宗旨,极大地促进了青少年高尚审美情操的形成。动画艺术以虚拟的动态影像和夸张的叙事场景将青少年的心绪和意识带入一种奇特的审美情景之中,动画艺术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都会直接影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动画艺术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画作为一门二维或者三维的视听艺术,不仅仅像传统的艺术形式那样通过语言的描述或者简单的拍摄就能完成,他主要是通过设计师意识的加工而形成的一种对运动效果的模拟,它能够表现出其它艺术所不能表现的运动美,使人类对运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也正是这些运动构成了动画艺术富于表现力和吸引力的美学特征。动画艺术教育作为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别,通过动画艺术鉴赏、动画创作教授等为手段,让青少年自己动手创造脚本、设计人物形象、研究运动规律、设计动画场景,让各具专长的青少年展露了才华,在激发青少年对动画艺术越发喜爱的同时,为青少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创造了极其重要的平台。

动画艺术有助于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动画艺术作为绘画艺术和影视艺术的结合,是一种复杂的艺术形式,动画的制作和教授,也是系列连锁的流程:脚本编写、分镜、原画、动画、上色、背景作画、摄影、配音、录音、合成、剪接、试映等。在这一繁琐的过程中,无论是动画脚本编写还是动画人物设计,作为一种灵活自由的艺术形式,教师与学生都保持着一种积极沟通积极交流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教授与学习的单向教育模式。除此以外,艺术还是一门表演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觉参与和亲身体验,教师往往通过带动学生进行角色模拟表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会动画艺术的原理和创作,理解人物的运动规律,与此同时,让学生更能体会动画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在表演的过程中,老师牵头和同学们一起表演各种动画形象,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

美育的宗旨是审美育人,通过提高青少年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来实现审美育人的终极目标;通过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使之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审美活动,获得更丰富的审美经验,获得审美方面的发展。综上所述,动画艺术作为一种积极互动的审美活动,在审美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陈士宏:《传统动画和电脑二维动画》,《电子出版》,1995年03期

[3]丁卯,谢芬校 ,《电影文学》 2008.15期

[4]《动画》、《美育》,百度百科

[5]贾否,《动画创作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篇7

“阳光体育”的游戏运动美

游戏运动美,是体育本质的原始回归,是体育价值实现的开始阳光体育提倡“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体育锻炼的方式和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不拘泥于程式化的课堂教学,弱化考评,注重体育的趣味性,青少年学生在自由、愉悦的身体活动中,能够体验到游戏运动美。正如席勒所说:“人只有游戏的时候才自由,人只有在自由的时候才游戏。”[4]运动的游戏化,是体育的本质,是去“工具化”的,是非功利性的。青少年在自由、愉悦、忘我的游戏运动中,心灵参与阳光体育活动,在和谐的氛围中友好、自然和随心所欲的交往,在“自由、自愿、自足、平等、合作、投入和忘乎所以”的境界中,体验到自由、快乐,挥洒了汗水,体验了情感,收获了健康和成长。追求游戏运动美,是实施阳光体育的切入点无拘无束的自由释放,在运动中有了运动的想象,有了想象和实践的平台,身心得到满足,有了尝试,成功,有了体验,自我的努力创造,体验到其他地方体验不到的高兴。游戏和娱乐的因素始终贯穿于体育运动之中,在没有特意指定的目标和任务的情况下,通过运动,使人身心愉悦、健康,愉快的学习,寓学于乐,最大程度激发青少年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过程只盯着单一的目标,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青少年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需要。阳光体育中融入“快乐体育”,提倡轻体育、软体育,就是游戏理论的具体应用。推行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和运动休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少年,通过“游戏”形成终身体育的兴趣,张扬他们自由创造的个性[5]。阳光体育游戏化是符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

“阳光体育”的精神品格美

精神品格美是体育人文美,是阳光体育价值和目标的体现所谓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品格美,是指青少年在体育竞赛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思想道德、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精湛的技艺,以及鲜明的个性特色等全部表现。青少年的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是现代体育教育的一个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任务。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更加重要的是在体育教育的特定情景和常规约束下,教导学生遵守纪律、尊敬老师、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倡导弘扬体育风尚和民族精神[6]。青少年在阳光体育运动竞技中,不但能够体会到美的精神享受,还会受到精神思想的教育。精神品格美外化为青少年的行为美,表现为心灵美在激烈、富有情趣的竞技博弈中,优势与劣势、主动与被动、领先与落后进攻与防守、瞬息万变,扣人心弦,让人目不暇接,青少年发挥聪明才智,勇于拼搏,团结协作,获得了比赛的最终成功,体会到了美的乐趣。青少年在竞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养成了高尚的体育风格、良好的道德风尚、精湛的技术风格、敢打敢拼、勇猛顽强的风格、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风格。这些优秀的品格上升到非理性层面,形成了潜意识行为,形成了自我意识,成为了自觉行为。青少年在参与阳光体育的过程中,通过运动竞赛,使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得到升华,塑造了阳光的人格。使青少年成为一个性格完善的人,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社会的人,从而实现体育服务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目标。

“阳光体育”的人文和谐美

篇8

关键词:诗歌;美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美是什么?美是一种别样的思维;美是对美好心灵的追求;而审美就是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在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审美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他们的心就像一泓清泉,教师只要善于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到审美教育中,就能使他们心中泛起涟漪,使他们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这样做,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使学生得到了提高,受到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能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了解美学教育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教师要能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审美教育;古诗是我国千百年来文化的沉淀,通过古诗的美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显著的功效。

一、美学教育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育的新形式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必须改变过去重智育而轻德育、美育、体育的做法,应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对于美育,过去人们仅单纯地把美育看成是教唱歌、跳舞,这是片面的,是不够的。美育与其它教育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诗歌教学可以借助美学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正确的审美思维和审美习惯。如教学《石灰吟》一诗时,石灰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们清楚的认识到,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应该坚贞不屈,自强不息。

2、诗歌教学可以借助美学教育帮助青少年提高审美鉴识能力,透过事物的外表看到的本质,正确地分辨美与丑,看到真美。如教学《悯农》一诗时,农夫们的苦难生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看清了封建社会的丑恶面目,更激发了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3、诗歌教学还可以借助美学教育培养青少年创造美的能力,成为美的创造者。美学教育是青少年自身建设的需要,审美力也是构成谦让、虚心、坚毅等美好性格的必要条件,是确立伟大理想信念的情感动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古诗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诗歌中优美的语言、人物形象、高尚情操,耐人寻味的意境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内容。

1、感知语言文字美。诗歌的语言文字与日常用语截然不同,其用字精巧,讲究押韵,每句诗就像旋律,带有一种音乐的美;以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为例,诗人既描绘了江南春景,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单就一个“绿”字据说诗人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后才决定用“绿”,还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这个“绿”不但充满色彩感,而且这种色彩感又包含了动感,使这首诗的生动性增加了不少。

2、欣赏图画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图画色彩缤纷,轮廓鲜明,形象生动,充分显示了自然之美。在诗歌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充满艺术味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有力途径。

如《咏柳》一诗,教材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风景如画的春光图,春天是美的,柳枝也是美的。春天因为纤细的柳枝,有了生机;而柳枝因为有了春风的衬托,又显得婀娜多姿。诗歌正是要通过这一春景图,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小学的诗歌中处处都是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现成的材料,努力挖掘诗歌内容的美,利用诗歌中优美的语言、动听的旋律、精美的图画、鲜艳的色彩,以及师生共同努力营造的优美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电脑、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审美教育。通过这些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教学信息量,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学吸收知识的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三、美学教育与诗歌教学的关系

诗歌的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具有意境美、音乐美和形象美等特点。因此,诗歌的教学应紧紧围绕“美”来展开,弃“美”则诗“毁”。而且,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甚大,故诗歌教学更应该成为学生美学教育的主阵地。

外国许多的学者都充分肯定诗的审美作用,如马佐尼在《神曲的辩护》中,认为“诗是一种摹仿的艺术”,“它是由人的社会功能制作出来的,使人既获得娱乐,又获得教益”。①由此可见,利用诗,尤其是古诗的特点丰富学生情感,发展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等,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1、抓住意境美进行美学教育。古诗大多都偏重于意境的创造,意境是诗人内在情感与自然界景物的有机结合,利用这一结合创造出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画面。诗人往往都是依靠景物所蕴含丰富的内容,寄予强烈的感情,以启发读者展开想象,领会景外之意,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2、抓住音乐美进行美学教育。古诗的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吟唱古诗有一种自然的旋律,给人以美的感受,还琅琅上口,有声音的回旋美,这就是古诗的音乐美,这种美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现出来的。一般情况下,情感欢快,明朗的诗歌读起来语调高昂,节奏鲜明,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梅花》等;感情忧郁、悲愤的诗读起来语调低沉,语速较慢,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兄弟团圆的画面,可能会读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在古诗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并且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到诗的音乐美,受到美的熏陶。有大多数诗歌还能配乐朗读,通过音乐优美的节奏、旋律带出诗的音乐美,使学生能陶醉其中,学生对诗人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又会进一步得到升华。

3、通过创设的形象进行美学教育。诗本身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我们必须在理解诗的语言的基础上联系诗的内容,从中感受到诗的另一种美――形象美。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人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通过夸张、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春天繁花盛开、蝴蝶飞舞、黄莺高歌之美,诗人赞美、惊喜之情从诗的字里行间油然而生,诗的画面清晰而美丽。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于美的享受之中。

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形象美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才能促使学生的审美素质不断提高。

篇9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规定,公共艺术课程目标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那么,动漫艺术教学能否实现以上目标呢?可能许多人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于是,分析动漫艺术审美品格就成为正本清源、化解争议的根本途径。作为青少年群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果单纯从娱乐性去理解而忽略了其自身的审美价值魅力,这无疑是对动漫艺术最大的不公。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著作《论艺术》中指出:“艺术的创造能够在人的心里唤起一度曾经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从列夫托尔斯泰对艺术活动的定位,我们可以看出动漫艺术完全符合作为艺术活动的基本要素,大众对于其娱乐化的浅显认知来源于动漫艺术广泛的群众接受度以及部分动漫作品基于商业利益而展现的低俗格调。然而,这并不妨碍动漫艺术自身的艺术地位以及我们对好的动漫作品的欣赏。动漫艺术被广泛接受并不是因为它的娱乐性,而是其融汇了文学、绘画、音乐、电影的综合技能,创造出了一种符合广大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所喜爱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实用主义美学”中主张“我不仅批判高级艺术那种疏远的深奥主义和总体性主张,而且尖锐地怀疑任何高级艺术产品和通俗文化产物之间本质的、不可逾越的区分。历史已向我们证实,一种文化的通俗娱乐(如古希腊甚至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可以变成随后时代的高级经典。实际上,甚至就在同一个文化时期,一件作品是作为通俗的还是高级的艺术发挥作用,取决于它被公众怎样理解和利用。”同理,动漫艺术是作为通俗的还是高级的艺术发挥作用完全取决于其受众以及社会群体对它的选择和认知。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如果无视动漫艺术被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事实,而选择因动漫作品中的某些低俗存在而全盘否定或有意避讳的态度,那无疑是对动漫艺术的践踏和对学生教育的不负责任。负责任的艺术教育态度应该是去探究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动漫艺术具有何种魔力,让广大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对其喜爱之极”。针对青少年群体进行动漫审美分析,有助于艺术教育工作者合理利用动漫艺术的积极因素,实现其艺术教育作用。

西方“移情说”美学代表人物利普斯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我们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事物放在同一观点下去解释。这个观点总是由我们最接近的东西来决定的。所以我们总是按照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的类比,即按照我们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件。”“移情说”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探寻青少年的动漫审美乐趣提供了绝佳的视角。动漫《ONEPIECE》(又名《海贼王》)是日本漫画家尾田荣一郎的动漫作品。该作品在日本国内掀起了极大的热潮,受到儿童青少年群体甚至成年人的广泛喜爱。在我国,这部风靡十多年的动漫剧更成为伴随“90后”一代成长的主要作品。根据笔者授课班级的反馈情况,《海贼王》在“90后”学生的心目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在讨论这部作品时充满欢快、热情甚至激动。他们更在文中写到这部作品如何教会了他们坚持,如何在他们失败时给了他们再出发的勇气,如何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一部虚构的故事,却能够成为青少年学生在人生成长阶段的重要精神食粮,谁又能说它不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呢?《海贼王》的故事情节虽是虚构的,可它渗透在情节中的勇气、坚持、友谊等品格力量是青少年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学生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移情”至海贼王的故事情节中,在被动漫作品感动的同时满足自己心底的情感需要。“一方面主体通过移情赋予对象以生命;另一方面主体又有从客体中观照自我情感的审美需求。”动漫作品在这里所发挥的作用形象而强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简单的说教要更加真切和充沛。《海贼王》那一个个也许算不上优美的人物形象,展现的却是对青少年来说无比重要的人文关怀,谁又能说《海贼王》对青少年群体人文素养和审美品格的影响会小于伟大的艺术作品《蒙娜丽莎》呢?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主动将优秀动漫作品作为教学载体,通过对相关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使学生感受到与其日常生活审美经验相对接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动漫艺术应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对象

接受美学为将动漫艺术作为艺术教学载体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接受美学的出发点或原则性立场是,读者(接受者)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他在文本含义生成时扮演主动角色,并对作品的历史生命具有决定性影响。”一件艺术作品,如果缺乏了接受者的主动参与,并不被接受者从心底感受和认知,其审美功能毫无疑问会大打折扣。从此角度来看,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无疑是被接受度最高的一位动漫大师,其作品被人们评价为“将动画艺术上升到了人文的高度”。他的作品内容大多涉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平主义及女权运动等宏达的叙事主体,所采取的表达方式是将唯美的二维绘画艺术、天马行空的梦幻世界、离奇的童话故事和温情的人类情感相结合的动画叙事手法。其作品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以及有着纯净心灵需求的成年人心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风之谷》中人类的暴行对于自然生灵残酷的伤害和最终自食其果的画面,让观者无不为之动容;《龙猫》中那憨态可掬的龙猫形象以及与小姐妹和母亲之间的点点温情更让人重温了童年时光;《千与千寻》中千寻的坚持和自我成长启发了无数少年在成长之路中自我探寻……从1984年创作成名作《风之谷》一路走来,宫崎骏用其动画人的坚守、人文者的思想力和艺术家的表现力,为广大观众创作出了一部部动画经典杰作。正如1922年法国影评家埃利•福尔满含感情所预言的:“终有一天动画片会具有纵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层次……会有德拉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开朗基罗的活力。一种视觉交响乐,较之最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交响乐更为令人激动。”宫崎骏在创造一个个票房奇迹的同时,无疑也实现了这一预言。他用他的作品启发了一代代青少年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命运,体味友情、亲情以及青涩的爱情,理解成长与坚持;他也用其作品精致优美的画风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一个个细节的美感存在和创想创意的魔幻之境。奥尔德里奇说:“将客观事物分成两种:物质对象和审美对象,同一事物能否成为审美对象关键在于这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的这些基本特性决定着知觉的主体采取何种知觉方式(观察的方式还是领悟的方式)。如果事物的基本特性引起主体对它采取领悟的方式,那么该事物就将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反之,观察方式下对应的就是物质存在。”被人们广为传颂、激发了一代代青少年的宫崎骏动画带给了人们太多感悟和赞叹,完全符合审美对象的特质。而且其作品广泛的接受度,为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和深入解读作品的审美情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将动漫艺术作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载体具有积极的社会学意义

篇10

[关键词] 地理教育 “山水美” 教学启示

一、中学地理课本里的“山水”

山是资源的宝库,水是生命的泉源。人类自诞生起就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初居于山中洞穴,后临水而居,由此迈向文明的门槛。地理之山水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能量,不仅促进了自身的演化,而且获得了灵感,学会了劳动和生活,发展了智慧和艺术(审美)。它不仅是人类的物质家园,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类对山水有着天然的情素。

人类对山水的物质资源依赖发展到寄情寓志于山水,“山水”被赋予了特殊的指向性意义,包含着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概括。一定意义上,也可看作是对自然的认同和亲近。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是一幅充满情感色彩的“画”,包含着形式美的韵律和特质,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与个体人格相近,与人生同构。地理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山水”素材,发掘其中的价值需要师生们的共同努力。

二、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是人内心世界接受外界信息后表现出的心理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复杂心理状态或心理体验。人类对事物的态度具有显著的情感倾向,态度是情感的外化表现,具有相应的价值取向并影响着人的行为。价值观则以情感和态度为基础,是个体内心关于事物对自己或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个性倾向性,具有稳定的人格特征,常常规定着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处于形成发展期,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与情感过程的统一;是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并建构价值观的过程。这种参与性和体验性培养是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格美”完善的重要基础。如何引导、激发和培养活跃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则需要把情感与认知过程统一于有效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就是真善美的教育;而真善美的教育首先是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激发学生美的欲望,产生美的追求,提高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美丑观和爱憎观;而要使学生形成主动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和能力,从自然“山水”中认识和感受美的存在是一条有效途径。

中学阶段树立积极、理性和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重要的教育培养目标之一,其核心内容就是青少年“人格美”的培养和完善。尽管中学各学科都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但地理学科有它自身的独特优势,这是因为其研究对象、内容及关注的热点问题,既广泛又具体,既长远又在当下;常常有亲近自然,与“山水”相连的特征,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也就容易走进中学生的视野,贴近中学生的生活。

三、“山水美”的教学启示

《周易•系辞》中有“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之说。现代心理学和美学都强调,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个体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因此是有意义的形象。我国传统文化推崇的最高境界常常就是审美境界,涉及最终感悟及无限心灵时空的自由,追求天、地、人与心灵的和谐统一。由于其强调境界,关注生命的意义,因而可以通过感悟来提升人生的境界。如儒家将自然山水与人的道德观联系起来,“以山比德,以水比智”,形成“比德说”审美观就是如此。在这里,“山水美”就不仅仅是依靠外在的形式美来博得人们肤浅的赏心悦目,而是经过概括、浓缩、提炼和抽象等一系列过程上升到“善”的高度,成为“德”与“智”的化身,无形中被“人格化”了,具备了某种精神象征的意味,此时的“山水美”也就传达出“人格美”的意义。显然,这尤其对青少年(中学生)来讲,在纯洁其心灵,教化其人格,规范其行为时,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掌握教学规律,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他们还应当是优秀的心理学、哲学和美学行家。

首先,懂得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实质上是青少年人格美的培养;认识到青少年人格美的培养是其行为美、人生美、家庭美乃至社会美形成的起点,它对调节青少年的心理,规范其行为,认同其文化,并由此上升到即将对国家和民族担负着崇高的责任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山水美”教学为起点拓展延伸到生态美、自然美直至天、地、人、心和谐之美。因为自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就把观察天地自然过程视为主体道德观念寻求客体再现的过程,认为这是基于人的性格心理与自然界能够相和谐的哲学基础。它不仅可使青少年从中获得感观的愉悦、精神的升华;而且能够获得一种人处于自然之中的均衡感,参与其中领悟自然真谛的崇高感和自豪感,一种彻底的真、善、美。

再次,必须投入情感,通过把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进行类比的方法,经由情感美的道路,树立人格之美,达到理想美的彼岸。

最后,在环境伦理教育方面,结合人格美的培养,使理念化作自觉的行动操守。这是因为培养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是新一代公民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保证。例如,在青少年中积极倡导人格美与山水美、自然美、生态美等密不可分的观念,强调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树立破坏环境就是恶、保护环境就是善、尊重自然就是美的信念。

总之,培养并促进中学生“人格美”的完善也是现代中学地理教师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任务之一,因为只有在人格修养培养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学生们才能深刻地领悟到,人类必须具备尊重并善待自然、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等这样的科学发展观精神;也才正真谈得上追求现代“人格美”的完善,由此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地理“山水美”教育提供了一个十分特殊的关于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袁鼎生.教育审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何齐宗.审美人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王晓旭.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0.

[4]季水河.美学理论纲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5]袁济喜.自然之美与人格培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6):87-92.

篇11

关键词:中学 思想政治教育 美学

前言:

美学教育越来越受教育专家所重视,他们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重视青少年的烦恼与困惑。所以,在教育中,特别是作为青少年成长关键时期的中学教育中,在作为德智体美劳教育重要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渗透美学教育,通过发掘政治教学中的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在感悟美、欣赏美、体验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美的能力,将美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将美外化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和行为举止,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又非常密切,美育可以培养高尚思想情操的人才。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美学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只有将美学渗透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才能完成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

一、美学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现状

1.教学实践轻视美育

美学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用提高学生美的能力来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美育并美育想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完善。不仅没有开设专门的美育课,而且,在其他学科中也缺乏美学教育的渗透,美育至今都没有能在大部分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也没有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且,有些学校甚至将美育降级为工艺训练。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要阵地,应该充分渗透美学教育,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程既枯燥又单调,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发现这门学问的美。如果教师能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入大量的美学渗透,改革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课程,让学生学会欣赏思想政治的美、享受思想政治的美、追求思想政治的美,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教学,真正发挥德育和美育的应有的作用。

2.课堂教学与美育割裂

美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当渗透到每一门学科,每一个课堂上。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更是发挥美育作用的良好基地。思想政治课除了交给学生法律、哲学、社会发展的基本常识等,还应该充分开展美学教育,让学生发现思想政治学科中深刻的美。

但是,就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来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并没有充分渗透美学教育,课堂教学与美育仍旧处于割裂的状态。这样既不能改革思想政治课堂,让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感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只有将思想政治教学与美育充分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丰富情感和高尚精神的人才。

3.学生缺乏对美的认知

目前,教学实践对美育的轻视和课堂教育与美育的割裂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我国教育中美育的欠缺,而这个问题必然会影响教学的对象,那就是学生。由于美育的缺乏,中学生普遍存在审美能力不足或是审美情趣低下的问题。学生缺乏对美的认知,也就更谈不上在行为上体现美,创造美了。

二、思想政治的美对学生培养的影响

1.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力

思想政治教材中汇集了大量的励志故事、名人名言、好人好事等,这些都为学生展示了他们应该理解的哲理。例如,教会学生团结、教会学生努力、教会学生快乐学习等,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力,为学生感知世界的美奠定基础。

2.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美育可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为想象奠定基础,因为审美的对象是美的事物,这些美的事物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范本。另外,审美欣赏的再创造性和审美创造的自由性更是直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3.可以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辨别日常生活中美丑的能力,但是,着还不是完整的鉴赏,中学生需要的是更高层次地、更完整的鉴赏能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渗透就是要让学生不仅能够鉴赏美与丑,还要能够鉴别美的种类和程度。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渗透,才能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让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

三、怎样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美学

1.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美的播种者。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才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美学,让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充分展示美。

政治教师应当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因为教师的审美素养关系着是否能够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审美化,关系着是否能够成功创造教学艺术,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2.创设美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程是智育课程,同时也是德育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坚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正确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因此,教师应当根据美的规律来开展教学活动,创设更多美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道德认知走向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

3.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更好的接受美的熏陶,这也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美学的要求。

具体来说,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需要的教学氛围必须具有和谐的师生交流方式和思维活跃的意境,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喜爱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审美能力。

4.创造美的教学过程

教育本身就具备着无处不在的美,教学过程就可以处处体现美,创造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审美化,就必须在创造美的教学过程,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安排好教学过程,让美学无时无刻不在渗透,让课堂活动在美中开展,让学生在美中感受思想政治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结语

美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而追求美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永恒课题。只有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不断渗透美学教育,将教学过程转换为审美过程,让美学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才能增强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亚东.《中学生读写》助我成长[J],中学生读写(初中),2004(01)

[2] 郎小青.让美渗透在思想政治教学中[J],贵州教育,2006(13)

篇12

【关键词】体育美学;跨学科;学术流派

TheDevelopmentTendencyandLookingintotheFuture

fortheSportsAestheticsinOurCountry

FengPing

(AnhuiNormalUniversityP.C.241000)

【Abstract】Thestudyonthesportsaestheticsinourcountryhastransferedfromsingle-aestheticspointsofviewtomultiplesubjectspointsofview;studymethodsshowvariousdevelopingtendency;Thestudycontingenthavetrans-feredfromclosedsystemtoopensystem.

【Keywords】sportsaesthetics;multiplesubjects;academicschools

***

0引言

体育美学是体育科学体系中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是研究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体育的需要以及与体育教育有关的科学。国外早在50年代,体育美学就已诞生。日本西田正秋发表在1950年《体育科学》副刊号上的《体育美学的提倡》一文,首开体育美学研究的先河。随后,日本、欧美各国和前苏联相继开展对体育美学的研究,并发表了大量有关体育美学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在我国,对于体育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70年代末才开始。尽管起步晚,但发展较快,态势喜人。80年代初,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理论科学学会成立了体育美学专业组,一些大专院校和体育学院也相继开设体育美学选修课。近年来已陆续出现大批研究体育美学的论文和著作。就著作而言,比较具代表性的有胡小明的《体育美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金大陆的《体育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刘慕梧的《体育美学》(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年版),等等。上述论文和著作都对体育美学的研究和方法、体育美学的本质和特征、体育美学的种类和形式、体育美学的欣赏和创造、体育与美感、体育与艺术以及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等体育美学研究的范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为完善我国体育美学的科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体育美学的建立与发展适应我国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体育美学对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可以增强青少年的体质,提高青少年运动水平,又可丰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其次,体育美学的建立和发展适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从审美角度分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现为整个社会和生活环境的美化,特别是人的美化,利用一切生动丰富的审美对象,进行广泛的审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自身包含着许多审美因素,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人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一块又一块金牌,情不自禁地高呼喝彩,这有力地证明了体育审美教育对人们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激励作用,使人们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审美的享受、精神的满足、情操的升华、心灵的净化。可见,体育中的审美活动在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巨大的功能和作用。而体育美学正是研究和诠释体育领域内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最后,体育美学的建立与发展适应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需要。在体育创造美的活动中,“物种尺度”表现为人自身的体育尺度;“内在尺度”表现为增强体质、健美身心、创造优异成绩。根据体育美学研究的成果,可以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增强我国人民的体质。

1我国体育美学的发展态势

1.1体育美学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

如前所述,体育美学的构建与发展,取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体育美学将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二十一世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大力开展体育运动,而且还要在体育运动中促进动作技术更加优美。换言之,在未来,体育审美功能将会愈来愈受到重视,体育美学也将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成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指南,成为人们完善自身、陶冶心灵、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1.2从单一的美学角度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

目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者基本上是从美学角度论体育美学的。诚然,体育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体育,是从理论上把握体育本质的重要方法之一。美学确实能帮助人们认识体育,了解体育。但现代科学发展迅速,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各门科学及其分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人类涉及到的客观世界的每一个方向,都有某种专门科学在研究。尽量从体育美学角度来研究体育美学,难免会以偏概全。为了科学地研究体育美学的有关原理,为了用有机整体观念代替机械整体观念,为了用多向的多维联系的思维代替单向的感性因果联系的思维,在体育美学研究中,由单一从美学角度研究转向从心理学、系统科学、伦理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教育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将成为体育美学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向。

1.3研究方法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者在研究中大都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勿庸讳言,这两种方法是体育美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然而,体育美学本身有其特殊性,它不仅与体育科学的其它学科有着纵横交错的关系,而且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美学本身复杂的结构和繁多的层次,要求研究方法多样化。唯其如此,才能有利于体育美学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譬如,系统科学方法是当代各门学科普遍采用并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涉及到人类文明的一切领域。用系统科学方法来研究体育美学,可以将体育中的美作为信息,将审美意识作为反馈参与控制,将审美活动作为一个系统结构考察,这样我们便可以对体育系统的许多错综复杂的组成因素及相互作用的系统作出比较全面的细致的考察,深入地认识体育审美系统诸要素的纵向系统的发展过程和横向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规律,从而切实地把握整个体育审美系统。

1.4研究队伍由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

目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队伍仅仅局限于体育院校和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有关教师和研究人员。随着体育美学研究的深入和体育美学知识的普及,我国爱好和从事体育美学的研究人员必将越来越多,届时,体育美学将会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这是体育美学由封闭体系走向开放体系的第一层意思。体育美学由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的第二层意思是,我国体育美学研究不仅要立足国内,而且要面向世界,不断吸收国外有关体育美学研究的成果和精华,用来丰富我国体育美学的科学体系。体育美学的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的第三层意思是,我国体育美学研究不仅局限于体育美学本身的研究,而且要不断吸收体育美学以外其它学科的成果和经验,包括自然科学的成果和经验,以丰富和改造体育美学的形式和内容。

2我国体育美学的发展方向

我国体育美学的发展态势就其主流来说,是进步的、积极的、令人振奋的,但并非不存在问题。我们认为应该站在促进体育美学发展的立场上,对我国体育美学发展态势中的支流(不足之处),也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至少下面两点应引起我们关注。

2.1要形成较大影响的学术流派

虽然我国体育美学研究得到拓展,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不同学术观点也时有争鸣,但没有形成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流派。因此,我国体育美学理论界互相争鸣、互相交锋、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机会很少,也没有出现过哪个流派的理论在某一时期占主要地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相当一部分研究者把体育美学科学体系和体育美学学科体系有意识地混为一谈,合二为一。从目前已出版的体育美学专著来看,基本上都是作为体育美学学科体系中高校教材形式出现的。不言而喻,体育美学科学体系和体育美学学科体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体育美学学科体系要反映体育美学科学体系的理论发展水平,但并不需要把体育美学科学体系所研究的全部内容都用来构建体育美学学科体系,而只要根据体育美学学科体系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对象有所取舍,就如同《政治经济学》教材属于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资本论》则属于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政治经济学》教材并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囊括整个《资本论》内容。相对来说,作为科学体系的体育美学,应比学科体系的体育美学更具理论深度和广度。我国要形成有影响的体育美学学术流派,就一定要在体育美学科学体系理论构建方面有所突破。

篇13

美学家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青少年的良好心理素质,也必须经过青少年自我的“心灵创造”。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引导他们进行心理训练,这是发展和完善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尤应采取的重要措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心理科学的繁荣,这种跨学科的综合性发展趋势必将促进心理科学方法多样化和更趋科学化,从而为心理训练提供更多和更为实用、有效的先进方法。要善于依据青少年特点,综合选择那些具有先进性、互补性的训练方式,使青少年心理训练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目前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以及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如果青少年的这些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的话,他们的主体性就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可见在青少年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青少年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青少年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是于让青少年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为有效引导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需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找准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就能选择突破口,推动自身整体心理功能趋向最优化的目标;找准了弱点和不足,才能掌握自身前进的主要内在障碍,从攻克“自我”着手,重点进行训练和“再造”,以完善和发展自己。这里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要教育和指导青少年学会努力自我创造“氛围圈”。心理训练要高度重视环境的作用,要努力自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心理训练者必须注重从人际关系与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背景条件。要增强青少年优良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激励青少年自我完善。心理训练需要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施意识。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良好素质的要求和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心理素养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育与指导才能卓有成效。因此,要使青少年懂得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从而增强积极开展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总之,青少年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

篇14

体育美学是体育科学体系中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是研究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体育的需要以及与体育教育有关的科学。早在19世纪50年代,国外就已诞生体育美学,对体育美学的研究和方法、体育美学的本质和特征、体育美学的种类和形式、体育美学的欣赏和创造、体育与美感、体育与艺术以及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等体育美学研究的范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为完善我国体育美学的科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自身包含着许多审美因素,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人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一块又一块金牌,情不自禁地高呼喝彩,这有力地证明了体育审美教育对人们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激励作用,使人们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审美的享受、精神的满足、情操的升华、心灵的净化。可见,体育中的审美活动在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巨大的功能和作用。而体育美学正是研究和诠释体育领域内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在体育创造美的活动中,“外在尺度”表现为人自身的体育尺度:“内在尺度”表现为增强体质、健美身心、创造优异成绩。根据体育美学研究的成果,可以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增强我国人民的体质。

我国体育美学的发展态势

体育美学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如前所述,体育美学的构建与发展,取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体育美学将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大力开展体育运动,而且还要在体育运动中促进动作技术更加优美。换言之,在未来,体育审美功能将会愈来愈受到重视,体育美学也将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成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指南,成为人们完善自身、陶冶心灵、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单一的美学角度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目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者基本上是从美学角度论体育美学的。诚然,体育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体育,是从理论上把握体育本质的重要方法之一。美学确实能帮助人们认识体育,了解体育。但现代科学发展迅速,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各门科学及其分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为了科学地研究体育美学的有关原理,在体育美学研究中,由单一从美学角度研究转向从心理学、系统科学、伦理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教育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将成为体育美学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向。

研究方法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者在研究中大都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是体育美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然而,体育美学本身有其特殊性,它不仅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体育科学的其它学科有着纵横交错的关系。体育美学本身复杂的结构和繁多的层次,要求研究方法多样化,才能有利于体育美学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队伍由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目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队伍仅仅局限于体育院校和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有关教师和研究人员。随着体育美学研究的深入和体育美学知识的普及,我国爱好和从事体育美学的研究人员必将越来越多,届时,体育美学将会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这是体育美学由封闭体系走向开放体系的第一层意思。体育美学由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的第二层意思是,我国体育美学研究不仅要立足国内,而且要面向世界,不断吸收国外有关体育美学研究的成果和精华,用来丰富我国体育美学的科学体系。体育美学的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的第三层意思是,我国体育美学研究不仅局限于体育美学本身的研究,而且要不断吸收体育美学以外其它学科的成果和经验,包括自然科学的成果和经验,以丰富和改造体育美学的形式和内容。

体育美学在体育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体育美学与体育有着密切关系,美学能为体育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体育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实践活动,为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好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育的艺术美和人体美,更是一种综合艺术。

体育的人体美。美学对体育的最基本、最直接的作用是指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体型,如健美运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动作和器械进行锻炼。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型、优美的线条,是人体美的典型,能够给人以健和美的感受。奔跑、跳跃、俯仰、旋转和翻腾等矫健有力的动态,各种优美的静态造型以及相互之间的各种动作不仅展示了体能的完美,而且充分显示了平衡、对称、和谐、统一、节奏韵律的规律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是艺术体操、花样游泳和花样滑冰等运动项目,运动员健美的身姿、轻盈的动作加上和谐、优雅的乐曲,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是体育运动与舞蹈艺术、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也可以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种类。

体育的艺术美。体育不仅有健身等实用价值也有艺术的审美价值,特别是艺术性较强的体育运动如竞技体操、武术跳水、花样游泳、花样滑冰及球类运动等,都具有表演艺术的性质。如从事体操技巧、武术等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可用美学原理按照该项目运动的形式美的规律,进行设计编排好训练,并选用优美适宜的服装器械和乐曲,这对增强体育运动的形式美,提高体育运动的实际效果,争取在竞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