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通信技术专业职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通信技术专业作为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着力于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通信行业人才。本文结合我院专业教学改革的契机,分析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现状,详细阐述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目标和方向。
一、专业建设现状
本专业自2005年开设以来,经过8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后续的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1)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学改革虽然已经全面展开,但是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深化;(2)校内实训平台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通信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更新的需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3)教学团队“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高,“双师”的内涵建设有待加强;(4)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课程和教材,工学结合深度有待加强,课程特色有待进一步鲜明。
二、专业建设目标
针对专业建设现状中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制定了今后通信技术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的建设。为了对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教师们深入企业进行工作岗位群的调研,再根据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调查情况,咨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对通信岗位群及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出本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目标。对通信技术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立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分析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构建通信技术专业的新型专业课程体系。对学习领域已确定的课程,按照学校“一个平台、两个融合、三个贯穿”的课程模式,结合通信技术专业的特点,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设理念对课程进行重构,构建“一线,双结合,三基于”的递进式课程体系。
(3)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企业运作方式,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效仿企业设立产品开发部、技术部、生产制造部、工程部、营销部,实施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重点构建“电信微型化”通信综合实训中心,建设“模拟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包括:现代交换技术实训室、SDH光传输实训室、移动通信实训室、数据通信实训室、通信工程实训室,并在原有基础上改扩建通信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等,为核心课程提供实训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操作能力,实现与企业现场无缝对接。
(4)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教育教学能力强,“双聘双挂,双元双育”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外部聘请,内部培养相结合,建设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以通信技术专业教师建设为主线,带动辐射相关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库。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3名教师作为通信技术专业的骨干教师。通过3年的时间建设建成一支综合素质高、教育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能掌握通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拥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技术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专业的辐射能力,充分发挥专业的示范和拉动作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为企业职工、下岗与转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服务。继续深化与中国电信山东分公司合作,开展更多领域和更深层次的3G技术培训。依托校内“电信微型化”通信综合实训中心,紧跟时代步伐,探索开发4G领域的培训和服务项目,以求更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管明祥,王瑞春.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方案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31-33
1.1通信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置原则对于工作过程化的课程设置,首先应依据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确定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通过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把工作过程中复杂的工作内容结构化,以学生为主体,以从业者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素质为主要目标和要求,开发实践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进行教学课程设置。高职教育要求的“职业能力”本质上是知识、技能、方法、价值观的综合发展,体现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多项要素。其课程标准应对相关“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具体描述,同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体现工学结合特征,强调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通过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任务,让学生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并能拓展更加宽广的职业发展空间,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1.2通信技术专业岗位群分析对于通信技术专业,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了解到,在通信行业的企业中,有很多岗位非常需要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岗位群分析如表1所示:
1.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信技术课程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1.3.1通信终端生产与维修主要有专用工具如手机综测仪等的使用;通信终端(移动终端、固定终端等)设备故障诊断;通信终端(移动终端、固定终端等)设备检测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使用测试仪器等专用仪器与工具的能力、诊断通信终端设备故障的能力、检测通信终端设备的能力以及维修通信终端设备的能力。
1.3.2通信设备及产品的营销主要有通信产品咨询;通信产品演示;各部门协调;客户销售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掌握通信产品的特点与用途的能力、熟练操作通信产品各项功能的能力、进行良好的计划、沟通的能力以及进行通信产品销售的能力。
1.3.3程控交换运行维护主要有本局配置;开局出局配置;设备安装;设备维护;业务管理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配置程控交换机的能力、能安装维护程控交换设备的能力、管理程控交换业务的能力和撰写维护报告的能力。
1.3.4传输设备维护主要有传输设备工程安装;传输设备工程调试;传输网日常管理;业务配置与网络保护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安装调试传输设备的能力、进行传输网日常管理的能力、进行传输业务配置的能力和撰写维护报告的能力。
1.3.5通信工程监理主要有通信系统规划;通信设备安装指导;通信线缆铺设指导;监理报告撰写等工作任务。对应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有熟悉电信工程实施规范的能力、指导通信设备的安装的能力、撰写工程报告的能力以及进行初步的工程概预算的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置
鉴于以上对于通信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的分析,主要对课程进行两个体系的设置:
2.1通信技术专业通识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开发归纳、总结学生应具备的通用能力,形成了全面提升学生中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全面锻炼学生身心的通识课程体系。通识课程包括基础应用英语等18门课,通识课程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如图1所示)
2.2通信技术专业通信技术专业方向按照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形成了有利于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且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6门专业核心课程和12门专业支撑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3通信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化课程的实现与评价
课程实施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必要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环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以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课程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重视能力的评价。评价方式上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涵盖专业能力要点,更应关注学生对工作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等职业素养要点,以及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点等诸多方面。
4结束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与通信专技术业;就业形势
中图分类号:TP393;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2-0079-01
1 网络与通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2011、2012、2013三年毕业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共631人为对象,采用电话回访、数据统计的方式,对学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养的评价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1.1 就业率分析
近3年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具体来说,2011、2012、2013三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分别为98.3%、99.2%和99.6%,其中,三年毕业生的初次签约率分别达到94.17%、95.35%和96.24%。因此,从总体上看,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好。
1.2 就业专业对口率
调查显示,近3年来,学院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并不高,仅为56.7%,另有43.3%的就业毕业生从事与网络通信毫无关系的工作。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从事网络与通信技术专业工作毕业生的岗位专业性也并不强。例如,很多学生进入网盈、普兰陵、南京嘉环等对口企业实习,并留下来就业,但从事的工作大多为通信系统抢修、装网线等“简单粗糙”类的技术工种。上述岗位劳动强度较高、工资较低,职业前景也并不不乐观。
1.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养评价
此次调查中,共走访了70多家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与通信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收集他们对毕业生综合素养的评价意见。
结果显示:82%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养持满意态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65.2%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学生存在“专业所学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对口”的专业素质问题;51.5%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协作精神”、“心理素养”、“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的考评中,学生得分明显偏低,这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难度。
2 相关问题分析
2.1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可以对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两大专业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总结,即:专业对口率低、工资待遇比高、毕业生综合素养不够。
2.2 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2.2.1 企业因素
调查发现,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并不重视对毕业生的人性化管理,这使得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陷入“报酬低”、“强度大”、“职业成长缓慢”等困境,这使得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岗位工作,频频出现“辞职”、“跳槽”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就业的稳定性。
2.2.2 学校因素
目前,网通学院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在实际的教学中,即使开设了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符的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不深入”、“蜻蜓点水”式的教学现象,这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数量度不够,造成他们岗位适应能力不足。
2.2.3 自身因素
调查显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存在一些“专业学习意识模糊”、“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等问题,因此,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差强人意的为人处世能力,使得他们在校期间真正能够掌握的专业技能十分有限,也影响了他们就业综合素养的提升。
3 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3.1 企业层面
在日常的管理中,企业应本着“适度严苛,人性管理”的思想,对初出茅庐的高职院校学生,实施张弛有度的管理模式。
例如,合理安排用工时间,杜绝长时间加班制度;结合他们的个人实际能力,为他们打造科学、合理的长效职业规划体系,让他们感受到岗位工作的成就感。同时,根据每一个员工的技能掌握情况,为他们安排合理的岗位,并制定激励性、满足感更强的薪酬待遇制度,多管齐下,使网络与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在企业中感受到自我存在感、岗位使命感,确保他们“留得住,干的好”,不断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
3.2 学校层面
3.2.1 构建科学的体系,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首先,应强化专业课程的实用性,通过“校企办学”、“工学结合”等方式,打造一套与企业实际需求更为紧密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学得会”、“用的上”。其次,应创新手段,开展“针对性”、“重点突出”的专业教学,杜绝“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务实化”专业教学。
3.2.2 实施全面的就业指导
将心理承受能力、职业道德、岗位适应性、就业择业观等内容,纳入日常的就业指导教学中,多开展一些实践教学课程,尽量减少死板、老套的理论教学课时,通过深入企业实践,不断磨练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他们的岗位适应性、职业道德感,以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3 学生层面
学校应定期举办网络与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事迹报告,让成功就业的学生现身说法,为在校生讲解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对于今后成功就业的重要性,激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此外,学校应构建强有力的监督体系,指派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定期督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旦发现问题,便及时通过心理辅导、学习引导等途径,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在努力学习、热爱学习的道路上奋进。
4 结 语
文章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为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对网通学院近3年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专业就业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高职院校网络与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指导性建议。为使高职院校网络与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实现成功就业,企业、学校、社会应联起手来,共同打造健康、可持续性强的就业指导体系,以此确保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根据通信行业企业特别是通信工程维护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参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于职业资格认定要求,提出“校企融合”模式下通信技术高技能人才认证方案,形成系统化的培训认证体系,提升专科学生的技术与技能。
关键词:
校企协同;培训认证;高技能人才;技术素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信息与通信行业企业对高职高专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企业人才需求与在校学生个人职业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目的及职业认知与规划比较模糊,对从事的专业岗位没有基本的认识。其次专业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以及在课程实训环节所选择的实训课题主要由教师自拟为主,与企业实际所使用的技术存在比较大的脱节。再次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少系统化的实验实训平台,对前沿技术的把握不够准确[1]。本文通过分析人社部最新(2016年)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并结合本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提出基于“校企协同”模式下的职业资格培训认证项目,提升学生的技术与技能。
一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国家政策的研究与对接
我校的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通信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具备必要的通识能力和素养,较好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网络构架、工作原理;具有网络规划、安装调测、网络优化的实施能力;具有专业系统化思维、专业技术判断力与应变能力,能适应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的高职高专通信技术技能型人才。技能鉴定的方向不能偏离我校专业的培养规格[2]。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官网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人社部已经先后分7个批次,取消400多项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在151项职业资格的目录清单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8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93项;准入类资格42项,水平评价类109项。根据本校通信技术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参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中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种类,在校学生能参与的信息与通信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认证项目有表1所示:本校的通信技术专业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自2011年以来与大唐移动通信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实施了对本校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人才培养基地、课程资源等方面的建设,形成了系统化的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4G时代的开启为移动互联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随之产生的通信网络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基于以上的条件与分析在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项目中遴选出“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这一认证人员类别,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研究设计与企业技术需求匹配的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让专科毕业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岗位要求[3]。
二通信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知识与技术素养的养成
高职院校对通信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职业技能鉴定只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进行鉴定之前,学生必须要加强学生专业技术知识与技术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关键在于如何将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不同通信企业的文化贯穿于整个3年的专科学习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将通识文化教育与行业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邀请各通信行业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来校举办讲座,让新入学的通信技术专业学生了解通信行业动态与职业岗位分类信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后续技术素养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现有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及联合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完成对学生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4]。
三通信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认证方案的制定
针对学生在校内完成的专业技术相关课程,校企共同研讨形成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的总体内容,具体包括移动通信技术(4G)、通信网络工程管理两大方面内容。具体的认证项目课程内容模块如下表2所示:由于鉴定项目中的主要内容已经在日常课程中涉及到了,通过强化培训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并通过集中实操训练,使其实际动手能力达到技能鉴定所达到的要求。
四结语
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的设计内容必须同时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与鉴定中心对项目的技术技能要求,整个方案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同时项目的实施必须要得到电子通信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核,需要政、企、校三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庆幸的是最新的国家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及国家积极倡导的高职院校“校企融合”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思想为学校专业技能鉴定的最终实现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高职通信类专业技能鉴定的“技能要求”与“素质需求”协同研究,宋艳秋,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42-144.
[2]俞兴明,范海健,苏品刚.基于校企合作的3G通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3):68-71.
[3]范海健.通信联合人才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4(3):56-58.
[关键词]高职高专;通信技术;工作过程;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是实践动手的能力,然后是继续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企业招聘则更强调员工面对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学习能力,针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有新问题的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本文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例,介绍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而的探索与研究。
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行专业学习领域重构
根据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职业目标定位及就业面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线索,围绕通信设备产品操作、运行、维护的通信技术专业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成立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专业发展方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信技术专业院级优秀团队由专业带头人、聘请的兼职教授、行业专家学者、校内骨干教师组成,按照首先依据职业大典确定通信专业工作岗位(群),然后分析通信技术专业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再把典型的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然后开发学习领,最后重构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以“校企政研”为基础,建设稳定的实训基地
结合地方实际,在相关政府部门规划和引导下,在通信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力量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进行通信技术专业具体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在校企合作方面,基于“工学结合”的总体思路,按照企业的具体岗位的核心能力,以及一个优秀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专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构建课程体系,设计学习情境,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专业教材,制定评价体系。全面鼓励任课教师参与到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建设、规范标准修订、鉴定考核考评等工作中。与相关企业一起共同打造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平台,开展行业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以及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三、构建并逐渐完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团队为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学院的实训基地条件,构建并不断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1)采用“2+X+0.5”分段教学模式,第一二学年在校内培训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第三学年根据学生特点,定制多种特色培养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2)实行导师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挑选研究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专兼职教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1位指导教师指导1~2名学生。学生通过三年的教学、实习实训,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创新意识都得到较为全面的培养和提高。3)实施“双证书”教育,学生毕业时既获得毕业证书,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教育的实行,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适应范围,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基于过程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通信技术专业注重过程考核,考核方式多样,对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的专业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根据不同课程类型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既有理论试卷的考试、也有操作考试、上机考试等多种考核形式,并根据该专业的特点,在考核上进行改革创新:一是注重过程考核,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计划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团队管理、自我评价能力等都在考核范围之内,加重过程考核的比例;二是考核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顶岗实习实施学校、企业、个人的三元考核机制。
五、特色和创新之处
1)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出发点,与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相结合,寻找最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以培养通信行业工程应用领域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及行业的需要为目标,以培养过硬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2)教学过程中,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与手段。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强化教育信息化应用。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采取“教、学、做的三合一”的专业教学方法,探究各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法,如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工程项目案例法、讨论式教学等。3)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的变革a.与中兴、华为、深圳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及西南自动化所等企业合作,积极探索对《交换技术》、《SDH传输技术》、《通信终端设备维修技术》等工学结合的优质课程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b.进一步加强与通信行业协会的联系,定期邀请专家学者、高技能人才举办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专题讲座。c.将职业技能大赛赛、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内容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将职业素质训练贯穿到实践教学的每一环节。d.积极探索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加强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光灿,张刚林,黄飞江.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9.
[2]单树民等.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
[3]刘俊,田丽洁,劳文薇等.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
关键词:通信终端;教学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88-03
《通信终端故障检测与维修》课程是与通信终端设备制造及应用行业技术人员工作内容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的专业课程。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通信终端设备的检测、维修方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使学生达到用户通信终端维修员中级工水平并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职业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笔者基于通信终端设备制造及应用行业的工作过程,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具体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过程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首先,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及课程定位。通信技术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从事通信技术工作必备的知识、技术、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在通信及其相关行业企业从事通信技术方面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通信终端故障检测与维修》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与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如表1所示)。其次,进行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的企业深度调研。通过到现场向企业一线生产技术人员调研,特别是在通信终端行业就业的本校毕业生中调研,明确工作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具体要求,初步规划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列出提纲,并与企业中高层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修改。再次,进行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结合校内外实际教学环境,对课程教学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分析研讨,为课程教学内容最终具体化、可操作化打下基础。最后,在前面三个步骤实施的基础之上,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校内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开展研讨,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形成相应的学习工作页。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
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针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要兼顾未来职业的发展要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遵循典型、适用、系统性、先进性的原则,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重点讲解和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手机的拆装、检测、焊接、检修,最终让学生学会分析及排除手机常见故障,同时考虑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将目前最流行智能机的新技术介绍给学生。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坚持多样化原则,包括教材、电子教案、课件、产品说明书、任务书、多媒体音像资料、装配图纸、学习工作页、测试工作单等,形式多样,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市场调查和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多方面的交流,确定了学生就业主要在通信终端设备生产、测试、检修、装配、技术支持等方向,而这些岗位要求学生熟练使用通信终端测试用仪器仪表,熟练掌握通信终端相关性能指标的测试,掌握通信终端常见故障的维修技术。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对典型的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岗位专业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见表2)。本课程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授课单元,课程单元以能力训练项目来划分,每个能力训练项目包含若干个子任务。各单元的教学部分为告知(教学要点、目标)、导入案例、案例分析、教师讲解学生操练、深化教学内容、归纳总结、综合训练、布置课后自主学习能力训练任务等步骤(见下页表3)。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通信终端故障检测与维修》课程是在《高频电子线路》、《数字通信原理》课程之后,对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深入讲解,包括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终端维修用仪器仪表的基本使用方法、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内元器件的识别与焊接技巧、拆卸和焊接表面贴装元器件的方法、移动通信终端故障的分析与解决方法、手机测试训练,使学生达到用户通信终端维修员中级职业技术资格水平,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达到高级职业技术资格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的任务活动,掌握通信终端设备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无辐射、环保、节能、安全意识,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如下:(1)塑造良好的职业素质,坚定服务可以创造价值的理念,掌握电信行业服务人员特有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服务技巧。(2)能识别、测量通信终端设备中的各种贴片元器件。(3)能使用热风枪等通信焊接工具,熟练拆焊手机板中的各种元器件。(4)能正确使用常用通信电子仪器与仪表。(5)能正确识读移动通信设备的电路图(原理图、印刷电路板图和实物图)。(6)能运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手机综合测试仪、数字程控电源进行移动通信设备的测试,能根据电压值、波形或频谱参数特点推测电路是否正常工作,且根据异常确定故障范围。(7)能处理通信终端设备的常见故障。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通信终端维修工种的核心技术技能。通过任务导向及技能训练,塑造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全面掌握通信终端维修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会常用维修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熟悉常用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方法,能独立完成常见通信终端的硬件、软件故障判断及维修,并能确保顺利通过国家通信终端维修员初、中、高级的技能鉴定与考核。
作为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通信终端故障检测与维修》肩负着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使命,对其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将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焰,肖彬.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移动通信终端检测与维修》实训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2(1).
[2]杨凤翔.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方法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3]谭力红.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1.1指导思想
国务院于2014年6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此文件不仅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探索指明了方向。
1.2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职业能力模型
围绕通信技术专业的行业需求,对应学生的第一岗位(软调工程师、网优工程师、工程督导、项目助理及话务员)及第二岗位(工程经理、项目经理、商务经理、销售代表),进行岗位任务的分解。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对行业专家进行广泛调研,围绕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工作任务到职业能力的梳理,并明确各个岗位任务的目标纬度及评价标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职业能力模型如图1由三个层面组成。其中商务、方案、团队、规范、流程、文档、调测、安装为支撑通信技术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基本业务能力,在基本业务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建立设计规划、维护优化、市场谈判三项发展业务能力,同时将项目管理能力融入到基本业务能力与发展业务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通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职业能力模型的建立,明确人才培养的岗位能力要求,最终使得人才培养胜任第一岗位及第二岗位,并能持续满足通信技术行业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1)指标分析:依照行业需求为依据构建通信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技能点。(2)评价方式:分类别对岗位技能点进行评价。适合采取量化数据考核的用量化指标评价;适合采用互评、开放式评价的采取互评加权汇总的办法处理;适合定性评价的采取定性评定。(3)数据的采集方式:采取上报、数据共享、测评、导入多种途径进行数据采集,丰富数据来源,提高工作效率,为采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打下基础。(4)人员的参与:由行业专家、企业讲师、学校教师、用人单位、社会人员,构成综合的调查对象。(5)操作的流程:构建逐级操作的流程,确保过程的规范性。
1.2.2开发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职业能力模型及工作过程,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基础知识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性。课程体系的建设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课内和课外,显性和隐性,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融合,最终实现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不同学年明确的分层次培养目标。(1)第一学年准职业人训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为后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铺垫;引导认知行业,完成三年学习目标规划及学习计划;养成自我管理习惯,具备规范意识;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为后续的团队项目运作打下基础。(2)第二学年建立职业雷达。掌握通信理论知识和专业产品知识,具备初步独立工作技能。了解通信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及企业的组织架构,核心业务流程及制度;进行岗位能力培养,制定并完成第二年的岗位能力培养计划;职业观和敬业精神养成。(3)第三学年精确就业。提升已了解熟悉的通信行业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拓展岗位能力培养,熟悉从市场策划到合同签订的全部业务流程;顶岗实习。
1.2.3构建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
在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机制,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通过校企混编师资进行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进行监控和反馈,通过总结分析构建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
2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过程
为通过具体项目使得学校专业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以专业为抓手,更好地提高技术能力和对外服务能力,深入实践技术课题,通过技术反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开展行业按需培养班。本项目结合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企业方对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规划,制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确保高质量、快速就业。经过前期的准备,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已完成行业按需培养班阶段性工作。虚拟公司为NGTIME公司,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已按照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进行了分组并评选出各部门主管。该班学生必须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认同企业文化,并对其进行企业式KPI考核,并且有专人对各部门负责,下发任务给学生完成,模拟工作情景,提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工作经验”,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企业讲师走进校园来承担相关专业课的教学,来自企业的讲师将企业丰富的工程案例、工程经验与学生分享,大大提高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毕业走上真实的工作岗位提供实践帮助。
3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成果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一、构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培养高职类型的通信企业移动技术类岗位蓝领人力资源。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材”的最佳选择。
职业教育需要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专业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实现,目的是使工作系统与学习领域相结合,在适合的机制体制创新模式下完成纽带联结(如图1所示),最终实现变工学割裂为工学结合、变无效学习为有效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压迫式教学为任务式教学、变传授知识教学为学生行为导向后总结知识点的教学、变理实分离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变学科体系知识课程为工学结合的课程、变教不适材为因材施教。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论,需要具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和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去承载和体现,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也遵循这种基本规律。
二、基于职业岗位和技能需求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要基于职业导向或是职业中的典型任务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寻找专业自身定位和培养规格。首先进行职业岗位调查,以行业需求和现实条件为依据,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紧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抓好到移动运营商和服务商的调研与实践,抓好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调查:一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到一线部门座谈交流,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岗位设置情况及对岗位技能、素质、知识的要求;二是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学习业务、维护、管理等一线岗位技能;三是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学生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收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信息;四是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召开座谈会,或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到学院参加培训学习以及企业到校招聘毕业生期间组织座谈会,听取企业专家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意见。
通过调研,确立和调整移动通信专业服务岗位群。立足服务区域移动通信行业发展、3g建设优化、三网融合需要,面向区域内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服务商,对接培养移动通信规划、施工、维护、网优和售前售后技术服务支持的岗位群;建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职业目标,主要岗位包括移动通信机务员(包括基站机务)、天线线务员、移动通信或无线网络工程师;明确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移动代维公司等企业,从事移动通信施工、维护和优化等工作,如移动机房值守、基站维护安装作业、移动工程、无线规划和优化、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用户服务工程师和运维部技术员等岗位。
分析专业服务岗位群,建构和调整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技能模块或典型工作任务,主要专业技能如图2所示。完成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的对应,转换为学习领域;按照教育认知规律递进,完成本专业人才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确定学习范畴,包括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及要求。
三、基于培养规格确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路径问题,不同的专业可选择不同的方法实现。在实践中,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我们试行了深化“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素质培养和知识培养贯穿始终”、以校内“仿真+全真”实训和“暑期+顶岗” 实习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培养三个工具基础、三个核心能力,并在培养过程中贯穿“知识、素质、能力”三条主线,能够培养移动通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图3所示。“仿真+全真”实训:通过建立基本原理实验室、仿真软件实训室、单个技能模块实训室、全真2g/3g实训室和联网的实训室,完善学生在校期间实验、实习、实训三个环节。“暑期+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的第4学期暑假,安排暑期企业实习,锻炼学生,让学生了解岗位、让企业了解学生;暑假实习返校后,在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后,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建立“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通过两学期的基础课学习,熟练计算机应用,掌握英语和数学基础,提升人文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再通过3学期的专业课程和校内实训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和操作维护技能;最后1学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四、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完整的工学结合专业教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或者说具体要做三件事: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按照移动通信主要岗位群能力培养要求,完成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以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核心就是要找准职业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即工作领域,和完成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开发,方法就是按工作过程完整的工作顺序,以完成职业活动为目的来组织课程结构,按工作过程整合课程。典型任务分析为基础,横向任务(可以是几个具体任务或项目)的建专业课,纵向(按照课程共性)提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与专业教师合作,描绘基础知识点。
根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典型岗位分析技能任务,主要的典型任务如前面图2所示,以这些典型任务建立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可以形成专业核心课程,如:完成移动基站电源装维任务的《通信电源》,完成移动传输建、调、维任务的《传输系统管理与维护》,完成无线规划建维的移动通信各系统技术课程(gsm技术、cdma2000技术、wcdma技术等),完成无线网络优化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类课程。
五、基于行动导向实施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课程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有具体的任务训练载体,能体现工作过程要素,学生能经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学习的课程。
仅有工学结合的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适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它是工学结合的微观层次。行动导向教学不再简单把知识传授作为唯一目标,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能动寻找获得知识的途径,从而培养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从纯科学的知识传授满堂灌教学,转变为基于情境学生经历任务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着重要克服的就是“符合学生思维习惯,注重训练载体,注重任务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良好能力与习惯”。
六、结束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化和宽带化”日益成为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朝气勃勃,形成了三个全业务通信运营企业,通信服务和移动代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业需要大批掌握移动新技术、能适应全业务运营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移动通信高职教育亟需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姚寿广 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职业教育;通信技术;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史红彦(1979-),女,河北保定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淮安 22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国家重点专业建设子项目(项目编号:G-12-03-590301-K-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31-02
高职专业建设要紧跟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1]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作为高职高专国家重点专业,率先与华为、中兴等优秀通信企业合作,紧跟行业企业需求,进行通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践行综合代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通信产业结构的调整,融合已成为电信业发展的新趋势。[2]通信网、互联网与广电网的三网融合加速了IT与CT技术融合,运营维护成本的缩减又促使电信运营商维护中心上移至省会。因此,通信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综合代维取代了传统专业网维护。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打破传统的通信网中数据通信网、传输网、移动网等专业岗位定位思想,通过深层次校企合作,整合企业资源,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现代通信综合代维岗位的技能培养为重点,对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二、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通信相关企业,结合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代维企业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报告,回访毕业生并对其就业岗位进行归纳和分析,本专业就业岗位的主要定位在: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与设计三大职业岗位,另外还服务于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及调测、电信业务营销等职业岗位。通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通信行业企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吃苦耐劳、诚信求实、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具备通信设备的安装维护、测试调试与工程施工能力,面向移动通信领域,能够胜任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和调测、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设计以及电信业务营销等岗位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三、ICT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ICT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以通信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
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嵌入专业课程,将企业工程案例嵌入课程内容,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实训环境。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实现“教、学、做”合一,以通信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培养贴近企业实际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2.以技能大赛引领
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了专业建设,将大赛新技术引入课程体系中,将大赛项目引入课程内容中,将大赛评价标准引入考核模式中。把赛场的高技能渗透到平时的教育之中,把比赛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最终让所有学生具备较高水平、较高技能。
3.逐层递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入学初通过与企业合作校企共同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基础上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第二学期通过模块化教学、职场体验进行基本素质训练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三学期通过项目化教学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四、五学期通过现网情景化教学进行岗前技能培训锻炼学生的岗位能力,第六学期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层层递进循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课程体系与实施方案
针对通信综合代维工作岗位技能需求,重构综合代维ICT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为原则,既体现通信工程技术培训要求的深度又兼顾高职教育特点,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基础能力的培养
通过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课程的授课由经过系统、规范培训的教师授课,使学生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深入了解通信专业的职业、环境的需求趋势,明确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促进职业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等的培养与提高。职业素质课程由合作企业的工程师来完成,以保证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学生能够掌握实用的职业技能。通过电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结合通信企业生产实践,对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对通信常用工具的使用等基础能力的培养。
2.专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的前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通信专业工作所需的基础的、概念性的知识以及从事通信综合代维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是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知识基础;掌握相关移动通信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指标;熟悉通信常用线缆与接口的规格、标准与制作方法;能够根据客户需要对相关移动通信设备进行软硬件配置,能够排查和处理相关移动通信设备的故障;熟悉移动通信网的基本组成与常用设备;熟悉相关移动通信设备运行的环境要求与工作条件;熟悉移动通信工程施工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3.岗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通过专业新技术课程注重岗位能力提升。以光传输网组建与维护为例,从教学与光传输岗位工作内容结合切入,从符合通信企业行业人才需求出发,将光传输真实工程项目作为基本内容,课程内容完成从职业岗位需求到教学实施的转变,考虑项目先后逻辑关系,对知识和技能按项目任务重新进行整合,课程内容最后归纳序化为传输网规划、传输网组建、传输网配置、传输网维护四个项目。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导入光传输技术知识,项目载体跟随光传输技术更新变化,以培养学生光传输网软件调试、工程督导、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等岗位能力为根本目的。
4.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期通过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第二学期通过电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三学期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的前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四学期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第五学期通过专业新技术课程注重岗位能力提升。第六学期通过顶岗实习锻炼学生职业能力。
五、教学模式改革
1.借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3]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参与2009年、2011年两届通信专业职业技能大赛积累丰富的经验,并及时将竞赛项目内容融入到课程设体系中,先后开发了“3G移动通信接入网运行维护”、“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基站勘查与设计”、“室内分布系统设计”四门专业主干课程,增设了“TD-SCDMA业务配置”和“无线网络规划优化”两门实训课程,增加了“通信工程项目管理”、“EPON技术与应用”两门专业拓展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借鉴了大赛的比赛流程,均为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方法。
2.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质量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从课程对应职业岗位的某个工作过程分析入手,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在实施教改课程过程中,注重课程教学设计要素的普适性,为了确保教改课程实施的成功率,对教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设计了教改课程实施的过程资料,使教改课程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以工作过程和项目化教学作为教改的主线,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教学方式趋于“教学做”一体,教学考核更注重过程考核,教学组织上让学生分组学习等,多方面的改进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从开学到学生毕业全程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然后学习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再通过职场体验熟悉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和基本素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接着进行工作过程导向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再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岗前培训,根据培训结果和前期学习结果选择职业岗位,最后进行顶岗实习,实现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杨俊,魏访.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
关键词:通信技术;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03-02
随着通信行业的蓬勃发展,通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高职院校组建了通信类专业。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尤其迅猛,从只有少数人拥有的模拟移动电话到今天几乎人人都使用的智能手机,移动通信的业务量逐年递增。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通信设备制造商、运营商、通信工程服务公司等相关企业迅速扩张,行业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很多高职院校的通信类专业都开设了移动通信方向的专业课程。然而,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仍遵循传统的课程体系来教学,很难培养出现代通信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针对传统课程体系的弊端,本文在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通信行业对高职层次人才的岗位要求
通信行业既是技术密集型又是劳动密集型,相关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规模都越扩越大,分工也越来越细。其中,适合高职生从事的工作有很多,如通信设备的制造、装配、调试、测试及销售;通信系统的安装、运行、维护与管理;通信工程的组织与施工;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信号测试、网络优化等。据统计,这些岗位的人才缺口每年达数十万人,就业前景看好。为了胜任岗位需求,高职通信类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掌握基本的通信理论,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看懂简单的科技英语文献。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应围绕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合行业需求的专门人才。
二、传统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在通信专业建设方面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少数老牌的以信息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跟上了通信技术发展的脚步,而很多以机电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则仍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或正处于课程改革探索中。传统课程体系对培养现代通信人才的束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特色不鲜明。有些高职院校的通信技术专业是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大部分课程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相同,只是更换了几门专业课。如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在理论教学方面,课程难度偏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其中通信原理课程最具代表性,高职的通信原理教材虽然比本科的教材简化了很多,但仍然以讲原理为主,公式推导较多,以高职生的基础这些内容是很难掌握的。在实践教学方面,这些课程的配套实验与基础课实验没有太大区别,还是在实验室用教学仪器做实验,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相距甚远。高职的专业课程不是本科的简化版,如果不跟企业接轨,不面向职业能力来设置课程就很难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专门人才[1]。
2.实训内容与岗位要求不符。有些高职院校为节省办学成本,通信技术专业的实训内容与电子技术专业的毫无二致,如安排几周时间装配和焊接简单的电子产品。这与通信专业毕业生将来的职业定位是不相符的。现代通信设备几乎都是利用计算机来控制的,因而通信行业内的大多数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对具体的电路知识和焊接技能要求不高。即使是设备维护和故障检修人员也只要查找有问题的模块并将其更换就可以,并不涉及到具体的电路层面。整个通信行业中,只有设备制造企业的生产线才需要装配、焊接、包装工人,这类岗位更适合电子类专业的毕业生。通信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也可以从事这类工作,但不是主流方向。
3.基础课开设没有专业针对性,对专业课的支撑不够。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电路方面的课程占学时太多,如电路基础、数模电等。这些课程与电子类专业的学时一样,难度也相同,而后续的专业课实际上与这些基础课关系不大。这就造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脱节,学生感觉前半段在学电子技术,后半段才学的是通信,最后二者都没学好。由于高职的实践环节较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不强,上理论课的时间实际上是很短的。电路方面占用的学时过多,通信基础理论课的学时就会减少,专业课就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撑,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这对将来的职业发展是很不利的。
4.外语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如前文所述,通信行业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较高,这类岗位绝不仅仅是会使用常用的办公软件就能胜任的。很多通信设备的操作界面是英文的,如果不懂英语,就无法操控这些设备。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英语通常安排两个学期,每周4课时,此外,还有一个学期的专业英语课。从学时来看,英语课占用的时间并不少,但是很多学生还是无法看懂通信软件中的英文,其中包括英语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这说明,学生在现有课堂上学到的英语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事实上,通信技术领域中有很多专业词汇以及表述句型在公共英语课上是学不到的,而专业英语课学时较少,词汇量也不大,难以达到熟练操作英文界面的要求。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职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紧跟技术和市场的步伐,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来进行设置。针对传统课程体系的弊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整合电子类基础课,增加通信类基础课学时,降低教材难度。电子技术专业中的电路基础、数模电课程学时多、难度大,通信专业也采用这样的课程体系显然是不合适的。可以减少电路基础的学时,将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合成一门课程,降低难度,以概念介绍为主,不深入讨论电路设计方面的问题。高频电子线路可以作为通信专业的基础课,也应以介绍原理框图为主,尽量避免分析复杂的具体电路,强调高频电路与通信技术的关系。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太强,公式推导太多,不适合对高职生开设。可以将该课程改为通信概论,介绍通信领域中的基本概念。此外,还应开设移动通信概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介绍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中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本科教材通常用数学工具来阐明通信理论问题,有些高职教材的编写也沿用了这一方法,只是删减了一些内容,但是高职生还是很难掌握。在教材选用方面应避免使用这些类似于本科简化版的教材,而应采用以概念介绍为主,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的教材。
2.着眼于应用,开设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专业课。高职专业课的授课内容要让学生毕业后就能用得上,且具有可拓展性,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从目前的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来看,3G/4G技术在若干年内仍占据市场主流,而且移动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联系日益紧密,专业课的开设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可供选择的课程有:3G/4G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基站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光纤通信技术等。授课方式宜采用学做一体,边教边学,降低理论难度,强调技能的掌握。
3.实训内容必须紧扣岗位要求。通信行业的岗位一般不会接触具体电路,电子产品的装配、焊接这类实训内容对提升职业能力帮助不大,应该取消。可供选择的实训内容包括:基站设备数据配置、网络设备数据配置、网络布线施工等。实训课是集中一周或几周时间对某项技能进行强化训练的教学环节。实训环境应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工作场景,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才能做到毕业即可上岗[2]。
4.专业课采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通信行业的岗位要求能看懂通信软件的英文界面,这仅靠学学英语是不够的,必须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加以强化[3]。现有的专业英语课起到的实际效果其实很有限,不如取消,将学时分配到专业课中。专业课采用双语教学是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要求学生记住专业词汇和常用句型,并且将这些内容纳入课程考核体系。
四、结束语
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而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却呈下降趋势[4],如果仍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来教学,难以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毕业生。采用传统课程体系教学的高职通信专业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专业界限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理论课难度偏大,实践课与岗位需求脱节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针对传统课程体系的缺点,本文提出了基于职业能力来构建高职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思路,在课程设置、实训内容、双语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根据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高职院校才能源源不断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寿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容与方法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1).
[2]白洁.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
引言
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围绕专业课程体系为中心,将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整合与归纳,运用集中式的管理方法进行储存,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是专业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重要的辅助工具。因此,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1.1助力教学内容改革
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不仅能够为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还能够结合时展与社会进步,对教学资源库内容进行实时更新,促使专业教学内容始终具有先进性,对于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教师还能够根据相应的课程标准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对资源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制定更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教学规划与人才培养方案。此外,还能结合大学生个体差异性,为其制定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借助教学资源库开展自主学习,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1.2促进校际合作深化
高职院校在办学特色方面十分突出,通信技术专业包含诸多优质的课程体系,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而专业实践需要诸多昂贵的实训设备,许多高职院校由于资金限制,很难全面购置实习实训设备。然而利用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可以上传丰富多样的实习实训演示课件,学生可以借此开展模拟实训,充分发挥共享型教学资源的优势和作用,为通信技术专业构建精品实训课程,在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1.3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在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可以与当地的通信行业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着手资源库建设,并展开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师资培养等,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使其累积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进而更好地开展专业教学工作。
2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规划路线
高职院校建设通信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根本目的是为专业教学提供优质服务。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通信技术专业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开发整理以及整合归纳并收入资源库。在共享型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树立与企业合作的意识,与企业协同推进资源库建设,在遵循工学结合的基本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资源采集渠道,进而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的多样化、形式标准的科学化,且与行业和企业生产实际具有紧密结合的关系。在进行系统管理平台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可操作性、便捷性以及实用性[1]。总而言之,通信技术专业在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工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保证教学资源库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实时对其展开更新和维护。
2.1围绕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可与兄弟院校展开合作,充分凸显双方优势并根据通信技术专业统一课程标准,进行资源开发和建设,以课程作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着手点,进而促进资源的科学整合,避免过度重复的教学资源入库。同时,还应对资源库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按照相应的步骤循序渐进推进。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先从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具备完善师资力量和实训条件的课程展开,特别是具备坚实基础的优质专业课程,在不断建设过程中累积经验,随后展开其他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建设。
2.2校际校企协同共建
高职院校在打造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可以聘请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家以及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作人员,共同制定通信技术专业的标准化文件。例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训标准、职业岗位能力标准、通信工程建设资料、企业通信故障处理案例,协同发挥各自优势,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分类建设,为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库建设完成后,应与其他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同使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也为行业或企业通信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资源。
3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具体策略
3.1系统管理平台建设
系统管理平台建设是通信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该平台建设是以信息共享为根本目的,面向海量的信息展开系统化的分析处理,并且运用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手段,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分类储存管理,实现多样化信息的跨媒体传播,是一种集中式的资源管理平台。系统管理平台的功能可划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系统管理、资源管理、资源利用管理、互动交流管理[2]。(1)系统管理功能主要由系统管理员进行相关的维护和管理,并进行信息公告的,实现广大用户的安全访问。(2)资源管理包括资源库中上传的海量信息资源分类储存,以及资源库用户对资源的下载和使用率分析,定期对资源进行审核与整合归纳;同时,在资源上传过程中,需要在后台填写相应的资源属性文件,经过审查后则可以上传到资源库。(3)资源利用管理功能则主要是相关课程辅助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面向广大通信技术专业师生,教师可以通过自主检索和下载资源将其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学生则可以根据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同安排,展开自主学习。(4)互动交流管理模块主要指的是学生课后作业的提交审阅,以及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答,这一模块中,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获得教师的专业解答。此外,还包含常见问题解答,是对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疑问较多的内容进行采集,学生可以自主的查找问题并获取答案。
3.2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通信技术专业构建教学资源库的根本目的是为专业教学活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因此,教学资源不仅应包含丰富的素材,还应涵盖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工具。
3.2.1专业标准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应实时关注市场发展以及需求变化,及时适应其发展需要,并且结合高职院校当前的办学条件和基础,对通信技术专业进行合理的改进和调整。此外,依托行业与企业的指导委员会,发挥其专业领域的优势作用,共同帮助高职院校推进专业教学标准构建。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专业标准建设应从以下几个维度着手: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要求、就业岗位、教学规划及进度表、自主学习指南、教学任务等。
3.2.2课程资源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想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建设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改革的有力推手。课程资源建设是通信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发挥教学功能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其中,蕴含的教学资源是通信技术专业所有课程体系的总和,同时,也包含具体课程的教学方案。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在进行课程资源铺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明确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教学方案,具体还包括:相关的教学课件、练习题、视频资源、实习录像、网络考核测试以及辅导等。
3.2.3专业教学素材资源专业教学素材与课程教学资源具有相似性,为通信技术专业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料,且专业教师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和处理,最终形成为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是专业教学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3]。专业教学素材资源库中的大部分内容并非可直接应用于课程教学的资源,而是一些需要专业教师综合加工的图片、文献资料、文件。
3.2.4教师和专家信息库当前,高职院校在进行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常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因此,建立教师与企业专家信息库,能够为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教师和专家沟通交流提供良好平台,有利于专业教师第一时间了解企业应用技术变更以及发展状况。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校企双方积极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局面,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可以共同打造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高质量师资团队。
3.2.5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资源库该资源库建设主要是为对外培训以及技能建设提供服务,有利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形成终身学习理念,为其提供优质公共平台。在进行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应容纳相关的职业技能考试学习资料和视频,包括国家对通信技术专业人才所提出的职业资格标准,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获得专业资格证书,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专业设计,就业岗位,能力培养
一、引言
通信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对人类经济、社会影响极其巨大,在促进通信技能人才的培养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每年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那么我们如何开展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使高职高专业院校的学生能够高数量、高质量的顺利就业呢?
二、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009年12月,2010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李毅中部长做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我国信息产业规模从2004年至2009年持续扩大,呈现良好增长势头。
2010年2月,2010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在巴塞罗那举办,本届MWC大会以“Vision in Action”(“美梦成真”)为主题,手机应用创新是今年的热点话题。我国中兴、华为、海尔等企业都带去了自己的新产品。
2010年春季CWCC 中国企业通信大会于4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其最新议题涵盖范围如下:移动互联网、全业务运营、3G增值业务及平台、企业无线通信、无线城市、绿色通信、3G/LTE/WiFi/WAPI / WiMax、FMC、 IMS、 LBS、高端智能手机、上网本等。
2010年10月,2010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开幕,以“创新引领发展、融合成就未来”为主题,展示内容涵盖信息通信、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诸多领域,三网融合、3G应用演示及体验、4G前瞻性技术开拓、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绿色通信、新媒体等为本届展览会的展示亮点。
三、通信专业需求岗位与就业前景
1.通信专业需求岗位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随着3G、4G的发展以及三网合一的逐步实现,通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使之真正成为一个朝阳产业,那么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以石家庄为核心的通信技术产业链,主要有通信运营商、设备生产商、通信工程建设公司、产品销售公司、通信网络服务公司和通信产品制造公司。通信运营商主要是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设备生产商主要有华为、大唐、中兴等;通信工程建设公司主要有河北通建、海通伟业等。通信技术专业在产业链中起着支撑和连接的作用,为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持和输送大量技能型人才,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通信产业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2.通信专业就业前景
对于高职院校通信专业的学生来说,与本科生相比理论基础较薄弱,但实践能力较强,与中专生相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也相当。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前景也相对比较乐观。
通信专业职位需具备知识的结构特征是: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掌握工程技术的应用方法和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同时在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设计方面有较大的潜力与后劲。职员一般从工程人员做起,经过三到五年的工作经验或成为高级工程师,最后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了高层市场或技术管理人员。
如通信产品销售人员,企业招聘要求为:专业知识掌握比较全面,熟悉通信技术及其解决方案,出色的人际沟通与商务谈判能力,英语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较强。销售人员一般从销售助理做起,然后升任为销售工程师或销售经理,最后成为销售总经理或自行创业。相对来说,目前这类职位需求量大,对专业知识要求不是特别深,而且该职业发展空间较大,做好销售,一方面能积累资本为创业做好物质准备,另一方面能锻炼自己创业的能力。
又如通信运营商工作人员要求:对通信知识有一定基础,具备一般软件设计工具和软件工程知识;掌握一般调试工具、调试手段、测试方法;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英文资料,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这类岗位一般也是从普通职员做起,然后升任部门主管,最后成为中高层管理人员。虽然说这一类职位招聘一般不会需要专业背景,但无论如何,在同样条件下,具有通信专业和别的专业的应聘者之间有较大的优势。从上述可以看出:目前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但为什么有些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却不理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学生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四、就业创新模式
1.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通过和运营商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把校内建设的基站机房作为通信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企业人员对基站进行巡检维护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实习。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行业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针对现有的实训条件进行了初步的规划,比如在学习“通信设备安装调试”这个实训项目时,目前只能在移动通信实训室完成,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可以在企业的移动通信机房进行观摩,实践,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实的了解最新设备的安装调试方法。
2.订单式培养创新模式,针对合作企业需求,在三、四学期开设企业项目选修课,把企业一线工程人员请进课堂进行实践教学,按企业要求进行订单式培养。在岗位应用技能环节加入企业专职技能培训课程,结合企业最新设备和规定进行穿插讲解,这样,一方面企业工程人员工作经验丰富能够更好的进行实践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充实职业院校专兼职教师团队,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3.双证融合创新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将企业要求的职业技能认证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将职业资格证和学校毕业证结合,在学生毕业时可以直接持证上岗。
我国通信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将带动相应人才的需求,也必然带来通信技术教育的繁荣,当前通信技术人才急剧缺乏,尤其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更是企业急需的人才。高职院校通过课程改革逐渐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找准就业方向,明确学习目标及岗位能力要求,从而提高通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江敏;黄.中国3G现状与高职通信专业就业前景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6月;
关键词:数字通信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一、引言
《数字通信技术》是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先修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后续课程有《通信终端原理与维修》《移动通信技术》等,学习本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通信电子电路的认识,简单设计、调试与维修能力。
通过近年教学实践,数字通信技术在传统教学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存在理论知识过多、学生基础差而难以接受的矛盾;二是教学方法单一,采用传统注入式授课,考虑教学进度多,顾及学生主动性少,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三是在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中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常忽视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表现,不利于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提高。基于上述原因,高职数字通信技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数字通信技术课程改革。
二、《数字通信技术》教学内容改革
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在专业理论基础教学观念上要以“够用”、“适度”为原则,理论教学中避免过多过深的理论探究和数学推导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实训培养学生通信基本操作技能。数字通信技术部分按照信号流程整合内容,分为终端技术(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基带传输技术、频带传输技术等模块,如下图1所示,将授课内容分为:数字通信认知、信道认知、信源编码、信号传输及通信系统同步等模块,其中在信道认识和信号频带传输两个模块增加了实验内容,该课程课时分配如表1所示。
三.《数字通信技术》教学模式改革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边做实验、边看现象、边听课,在做中学这种教学方式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例如讲到脉冲调制编码时,讲解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后,可以通过实验室示波器来观测信号波形的变化,学生就能很快明白“PCM编码的过程实际就是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的过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自己通过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实验,将原有的实验进行优化组合,精简实验内容,以提高实验效率,例如给出具体电路图及实验要求,适当讲解相关知识点后,要求学生做一些简单实验,如讲到数字信号调制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电路的制作和调试,这样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并理解知识点。
3.开放式课堂的营造
教师在教材选取上不能只局限于一本教材,而需要参考最新的通信行业内部论文和相关材料,备课内容要不断更新和补充,使得教学内同在设置上能够紧跟先到通信的发展。同时授课方式也可多样化,对于新技术可以请一些校外专家、技术人员以讲座、论坛的方式进行教授,也可以让学生去实地参观,以便于理解和接受。
四.《数字通信技术》考核方式改革
改变传统单一笔试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本课程考核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准确地考查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是否达到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其中,把项目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项目评价为基础,对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注重学生参与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创新能力、自信心的培养。
在制定考平方式时,必须合理增加实验及其他课堂以外教学成绩比例,以能力为标准,以运用为核心,区别于单一笔试的考评,应采取考核面广、比例适当的考试方式,例如《数字通信技术》课程总成绩(100分)=平时成绩(10分)+项目考核(60分)+终结性考核(30分),其中项目化考核与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
五.结论
在数字通信技术课程改革探讨与实践中,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尝试多种手段来提高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质量。目前,该课程所选取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字通信系统的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鸿波,柴海莉,魏英.培养创新潜能的《电路分析》课程改革.
[2]周友兵.高职《数字通信技术与应用》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铁道通信;通讯技术:改革
引言
2015年,教育部了新的高职专业目录,专业铁路通信信号一分为二,通讯和信息技术为铁路维护和铁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企业,把握铁路通信专业知识,从事铁路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管理、建设、技术改造和工作能力。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专业的核心是课程,沟通技术课程在这个专业中扮演基石的角色,有基本的和介绍性的[1]。目前,铁路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在通信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现有教材的内容难以理解的最新发展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实际的工程应用有不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不完全由,虽然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渐发展,课程的对接和位置仍在探索。因此,迫切需要探索通信技术课程的集成。
1通信技术专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改变固有观念。教师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重点,教学理念,企业需要人才,学校是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人才培养适应企业的需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完全实现。(2)课程设置、教材选材未能反映“专业”,是本科课程的使用,教科书的一个小版本采用的是简化版的本科教学材料,轻量级理论实践。(3)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也是一种循规蹈矩,不符合现代通信工程人才的行业。(4)教学评价机制未能体现“实用性和实用性”。
2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客观分析就业岗位铁路的通信技术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操作类(铁路、城市轨道等)和施工企业中国铁路通信工程的工作类型;操作类从事铁路通信设备(通讯、传输、访问、数据通信、调度通信、集成视频监控、会议电视、电源和环境监测,等等),日常维护和维修领域的铁路建设类通信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此外,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文化在专业文化中。整体设计与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方式评估单独招生考试的一般基本录取完成每年4月,大学的5个月时间成为关键时期从高中到大学的学生。首先,我们将利用通信技术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引导学生提前学习专业课程。第二段,我们将了解铁路交通专业的特点和企业文化,并通过教师来确定利益切入点。第三段,使用专业实践,深入企业,熟悉沟通工作人员的工作(包括建设和经营)。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把教室带到教室进行教学、教学和案例教学,作为一个核心课程,将是“教学、学习、成为一体”。注重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实践和实践、锻炼和培养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方面发挥作用。课程考试的评估是基于学习、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能力。评估的多样化、评估应内容多向度,充分体现了企业工会的课堂评价和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过程和考核结果。学生们将参加两个班级的活动,参加国家、省、医院的比赛活动来得分,评分原则基于学生手册。
3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导向的课程改革
技能竞争是由于与生产实践相关的技能竞争项目设置,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而促进职业教育人员培训模式的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的竞争都吸纳了行业的前沿技术,这也给专业教学带来了新的意义。与国家铁路交通专业比赛“华为杯”数据通信规程、“计算机网络”事件以及“4g技术导向的网络建设技术”等进行了相应的通信技术竞赛。学科分析“华为杯”数据通信学科的主机国家铁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设置的参考铁路公司2015年“数据通信”竞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有限公司,主要设备和竞争环境、竞争环境来模拟整个铁路数据通信网络的物理环境。国家游戏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涵盖了企业交换路由的所有内容,并考虑了云计算和集成布线技术。国家“4g全网络建设技术”项目紧密整合了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和铁路移动通信发展规划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了对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与此同时,它也吸引了制造商积极参与。竞争作用:(1)竞争不仅促进学生对通信技术,尤其是铁路通信技术的深入理解,加强铁路通信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2)铁路通信技术课程建立了铁路的能力目标和技能方向。通过企业的参与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同时加强教师专业商务交流类院校之间的铁路通信,形成一个高标准的铁路通信教学方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学行业整合教学行业的能力是技能人才需要具备的核心素质,课程是培养专业行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教学实践中,专业行为的能力可以体现在三个指标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方法注重实践能力,社会能力集中于专业经验,三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上的对接。对于铁路特殊类型的工作,建立外部培训实践基地和与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的铁路通信和信息技术尤为重要。(3)以专业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基础,与操作单位和施工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一个稳定的实践基地,以确保正常的通信技术课程。选择道路局的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作为培训基地。(4)企业共同建立实践基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相应的协议,包括培训基地可以接受培训项目数量,内容,时间,接受学生,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截止日期,等。其所在单位根据实际培训基地管理有关规定和措施的执行,但必须建立质量,确保教学任务,提高系统和措施。学生在实践基础上应根据本单位的规定和对需求管理的措施实施,教师将负责统一管理,将单位与相关兼职教授负责分配学生的实践内容。培训后,考试小组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综合评价。(5)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培训团队。企业有一个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或技能的工程师、技术员及以上资格作为兼职教师,专业技术人员,熟练的工匠结合双重结构的教学队伍,努力增加兼职培训、实践指导教师的培训,使其明确的专业教学要求,良好的专业教育教学方法。
4实践教育改革
(1)基本实验。通过对炎的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提高实践能力。(2)综合设计实验。以集成电路和可编程设备为主,由学生自己设计、装配、调试、培训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创新设计理念、提高创新能力。(3)设计研究实验。突破课程线、综合性、研究性的学习设计,主要是为了深入学生的理论进行研究性实践,提高综合能力。(4)根据通信技术专业工作的需要“学徒”校企合作领域工作,每个老师带着几个学生在多个实际的实习工作实践,逐渐熟悉的职业能力需求,专业,同时在实习完成毕业设计,打破传统课堂完成毕业设计模式。
5结束语
从铁路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为基础,从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方案入手,提出了对通信技术的深入思考。指导和对接后整合教学技能的竞争,使学生“学习”在“使用”期间,真正成为企业沟通的工作,毕业后“使用”来留住新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笑林,董武.项目驱动、赛练结合理念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宿州学院学报,2012(5):116~119.
[2]冷雪锋,任爱珍,蒋正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4):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