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基本作用范文

市场经济基本作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市场经济基本作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市场经济基本作用

篇1

关于资本市场能否总能促进经济增长,不同窗者的研讨得出不同的结论。谈儒勇对1994~1998年间季度数据的研讨以为,我国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当有限,以至可能不利于经济增长。李广众运用国内有价证券发行额占GDP的比重来反映股票市场的开展程度,以为股票市场的开展固然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实践资本积聚,但有利于进步我国的储蓄程度。殷醒民、谢洁在回归中增加运用了上证指数规范差为解释变量来反映股票市场的稳定性,以为股票市场开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王一晶从实证方面研讨了中部地域资本市场开展与区域经济开展之间的关系,结果标明股票市场的开展对经济开展起到正面影响,但是其影响水平较小。

本文充沛应用先前学者的研讨成果,分离资本市场和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对云南地域的资本市场开展情况和区域经济停止剖析研讨,以期更好的理解云南资本市场与经济开展的关系。

一、指标与数据的选择

(一)区域经济开展的权衡指标通常,我们运用国内消费总值(GDP)来权衡一个地域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活动。本文以云南省每季度末的国内消费总值(GDP)为计量规范,在数据的处置上,对GDP取自然对数,以消弭数据的非平稳性和异方差,即Y=Ln(GDP)。

(二)区域资本市场开展的权衡指标思索到资本市场的复杂性,及数据的可得性,在此我们选取了资本市场开展范围指标、资本市场的活动性指标来权衡中部地域资本市场开展情况。

1.资本市场开展范围指标(X1)。资本化率是评价资本市场开展范围的最常用指标。这里用云南省上市企业每季度末股票市价总值与名义季度GDP的比值来反映云南省上市企业的总体范围大小。

2.资本市场活动性指标(X2)。资本市场的活动性指标通常包括周转率和买卖率两个常用指标。这里运用资本市场周转率,即云南省上市企业每季度股票总成交金额与股票均匀市价总值之比,来权衡资本市场的活动性。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样本期间设定为2007年一季度———2009年二季度。数据来源于云南省统计局网站,和云南省证券管理委员会网站。计量检验采用Eviews5.0软件。

篇2

议题三 经济新常态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吴帆:未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会继续呈现出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中国经济也步入了新常态发展的阶段。经济新常态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因此,在新常态的发展态势下,要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来促进经济发展。这一经济发展态势的转变必然会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诸多影响。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在新的发展模式还未得以全面建立之前,基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思维方式对意识形态依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过于强调经济的增量发展,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以及缺乏对发展分享的充分认识等,不仅会阻碍新常态下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限制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如何尽快破除传统发展观的桎梏,用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理念武装意识形态工作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一方面,亟待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与经济新常态发展模式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及时在党政建设等制度层面上确立新的发展观,明确现阶段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工作形式;另一方面,要运用好媒体等信息传播途径,进一步引导和规范民众在经济新常态模式下的价值导向,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和普及新的发展观,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创建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与此同时,经济新常态也为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从单纯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到更加强调经济结构的对称,并着眼于以增长促发展的发展观为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强调人民对发展成果的进一步分享,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与民众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和支持的力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让民众受益,也会为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强大的活力。民众可以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模式中获取更多的收益,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树立更加稳固的信心,这都为意识形态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扎实的群众基础。

篇3

一、对于“资本”的解读

(一)经典作家对资本的界定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资本的生产过程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又是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是资本的积累规律作用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大生产的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其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的过程,通过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并实现出来。资本的运动,其本质是剩余价值的运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是资本家与无产者的阶级关系的运动。而可变资本在资本家手中是起资本的作用,在工资雇佣劳动者手中则起收入的作用。马克思贯穿全部《资本论》体系中的,是运用唯物的辩证法,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阐明在资本运动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在《资本论》中,虽然是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原则,经济运动规律,但有些原则经济运动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也是适用的。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去认识、去运用这些规律。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产业革命造就一大批工业产业的时代,从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来看,二十世纪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而这就有资本的一份功劳,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资本在当时不仅调动了资本家的积极性,也在一部分范围和程度上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两极分化也在不断加剧,使资本主义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贫民窟也在不断增加。因为资本的本质在于实现价值增值,榨取剩余价值。因此众多的学者都把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或根源归结为资本。把社会一切恶的根源都归结为资本。以至于我国也在很长时期都把资本看成是资本主义的专有物。人们谈“资”色变。到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要素市场的形成,人们对资本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二)资本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单独研究宏观经济存量核算时,“资本”泛指一切投入再生产过程的有形资本、无形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我们都知道,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式。而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那么怎样让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中华民族?这就要靠经济发展。随着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使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调动了资本拥有者投资的积极性,愿意把资本投入到生产建设中来。不论其最初的目的是什么,但在客观上缓解了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逐步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使得资本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日趋明显。200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发展,以江苏省为例,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70.6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 63.0亿元,增长22.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107.6亿元,增长20.0%。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为6.42亿元,比上年增长51.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呈上升趋势,这说明资本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正在日趋上升。

二、资本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和谐社会建设所需的基本要素

总的来说,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包括精神和物质两大文明层面的建设。精神层面主要包括民主法制建设、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物质层面的要求主要是指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物质生活的丰富化程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那么这些方面的提高完善都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后盾。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该国或地区如何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二是自身资金积累能力和引进外部资金能力。资本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资本,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保持一定的资本积累率,经济才有可能保持比较好的发展速度。

(二)资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资本。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没有资本,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保持一定的资本积累率,经济才有可能保持比较好的发展速度。我国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和谐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资本在市场经济中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财富的积聚,引起了社会的进步,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也为下一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必要的资本。这些都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的发展,才可能使和谐社会的构建成为可能。小平同志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么贫穷同样也不会是和谐社会,只有在把蛋糕做大的基础上,才能考虑怎么去分它。

资本作为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在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我们必须继续把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承认资本,发展经济,使资本更好地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服务。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说,资本是最有效的经济发展方式,它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使人摆脱政治的、地狱的、宗教的人身束缚,激发起投资者、劳动者和其他的社会部门的潜在积极性,通过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方式把社会财富和人力集中到社会化的大生产领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三、资本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一)资本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原则

资本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是自始至终的,“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并不表明资本自出现之后,就一直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在当前的社会中,我们只是利用资本的合理性~面,使其为经济发展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资本服务的原则。

1,必须正确认识资本的本性。资本的本质是盈利,它具有两大基本原则:一是竞争原则;一是增值原则。那么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就相应的具有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我们在利用资本的正面效应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切不可忽视资本的负面影响,不能只求快不求稳。同样,在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不能因噎废食,夸大资本的负面影响,宁可受穷,也不利用资本,发展经济。

2,坚持利用与限制引导相结合,尽最大可能减少资本对和谐社会构建的负面影响。尽管资本是市场经济的第一原则,但它并非和谐社会的第一原则。资本在本质上是反人道的,反和谐的,它不会顾及非资本拥有者的利益。因此,在当前,我们应该在坚持利用资本的前提下,对其不利的方面进行限制,如在收入分配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行政方式加以干预,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面对在资本作用下的人们唯利是图、道德水准日益下降的情况,需要社会给予正确的舆论引导,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建设,提高其调节社会关系的能力。

3,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铲除资本的不利因素。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最容易滋生腐败、违法乱纪现象。这是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保证法制渠道畅通,严防司法腐败。是资本的腐败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

总之,资本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为前提,这是我们应把握的总的原则。

(二)资本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

资本服务于和谐社会就是要为和谐社会建立起强大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越发达,资本的地位与作用越重要。资本作为能带来价值增值的手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也是经济活动得以继续的前提。我国现在积极推进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而投资是三大需求中最积极的因素,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防止投资的大起大落,是保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资本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做好的几个问题

资本的文明面推进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而融资如同企业再造血,融资难将导致企业“贫血”。据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近日对吉林省205户中小工业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半数以上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原因。在被调查的205户企业中,有153户认为企业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紧缺,占74.6%,其中,有49.27%的企业认为缺少资金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在这153户企业中,有9.8%的企业没有获取外部资金的渠道,有49.67%的企业把内部集资作为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2007年与上年相比,仅有10.24%的企业运营资金相对充足。从中可以看出,资本不足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要想做到资本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我们必须做好以下两个问题。

1,承认竞争原则、利益原则,即资本原则。鼓励各方人员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改善外商投资结构。稳定人民币汇率,吸引长期性投资。资本从发达地区流入落后地区,其直接效应是改善落后地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激活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的流入,尤其是以直接投资表现的资本流入,将产生许多外在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经济发达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的流入,帮助落后地区的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流入,使本地企业更加注重科研和技术成果的转化;未来资源的利用,其中包括利用信息和现代化的办公条件,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随着资本的引入,使得企业规模增大,带动当地的服务业、养殖业、加工业等的发展。

2,加大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调节各种利益的能力。我国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了社会和谐。二者是市场或者资本本身无法解决和实现的。市场发育不完善,经济发展不能完全靠自由市场推进,政府宏观调控应起引导作用。资本的引入以及参与收益分配,必然使得收入差距增大,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这是资本和市场本身无能为力的,就需要依靠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提高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为缩小收入差距从政策上给予引导支持,减少利益冲突。社会团体要发挥其政府、企业与社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为协调和化解社会矛盾起好剂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决策研究;资本成本;企业运营;事业单位

企业在筹措发展资金时所需要花费的必要开销称之为资本成本,在更加具体的角度分为资金筹集以及资金占用两部分费用。资金占用部分的支出费用即成本资本的资金占用费用,资金的筹集费用则是企业在筹集资金时需要支付的各类大大小小费用的总和。企业股票的利息、银行借款和企业债券利息等部分的实际开支,都是企业的资本成本。资本成本作为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核心管理理念,对企业的投资决策以及筹资都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对于资本成本理念的理解和应用方面存在较大的误区和差异。在企业财务部门对于企业资本成本的估算和计量当中,能够得到企业筹措发展资金、投资决策的理论基础,从而为企业建立最佳且全面的资本结构提供基本的标准和基础的理论依据。

一、资本成本的基本理念分析

(一)资本成本的基本概念

资本成本在狭义和广义上有着不同的内涵,狭义方面主要是指企业筹措运营必要资金以及获取长期发展资金所需要承担的开支,在财务理念中,长期资金也被称为企业发展的资本,所以资本成本的概念又包含企业为了筹集运营资金而开展的筹资和融资过程。对于现代化企业而言,资本成本是现代企业运营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首先,资本成本受到企业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提出的利益回报率的影响。其次,资本成本的具体内容还囊括了融资企业参与各项投资项目时所需要花费的资金成本。资本成本的基本理念往往被广泛地应用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对于企业的资金筹措工作而言,资本成本是企业选择融资方、建立筹资方案的基础,企业可以在分析成本资本的基础上选择开销最低的筹措资金措施。从广义方面分析,融资企业筹集发展资金和使用这部分资金开展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都属于资本成本的考虑范围。以融资企业的投资活动分析可知,资本成本是融资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取舍因素,融资企业在对需要投资的项目进行可行性评定时,必须以资本成本作为基本标准和核心依据。与此同时,企业的经营成果也需要依靠资本成本进行衡量,只有比对融资企业的经营利润率和资本成本,确定经营利润率远大于资本成本,才能够表示该企业获取了经济利润,业绩良好。

(二)资本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常情况下,对于企业的正常经营而言,资本成本主要包含筹资成本和用资成本两个部分。融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要支付的开销称为用资成本,比如企业需要支付的股份利息、企业需要偿还的银行贷款等。企业运营时为了筹集到所需资产而产生的必要开销被称为筹资成本,比如企业为了发行股票必须要支付的公证费、发行费和印刷费等。从财务管理角度分析,企业必须长期承担用资成本,而筹资成本则只体现于融资阶段,仅需要在此阶段支付,并且需要一次性扣除。此外,资本成本还可以按照资金的实际用途进行分类,主要分为边际资本成本、加权平均成本和个人资本成本。首先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企业往往需要扩大业务规模,因此需要更多的投资,在寻找追加投资的投资商时所产生的必要开销,称为边际资本成本,企业获得最佳追加资产的关键标准是边际资本成本的比率和规模。其次加权平均成本赋予不同融资方式以不同的权重,从而根据加权算法计算出科学性的资本成本。加权的权重应为各种金融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得到的资金在融资总额中的实际比例。最后则是个人资本成本。公司利用某种单一的融资方式所得到的资本成本称为个人资本成本,如普通股票、长期债务成本和实物股成本。

(三)决定资本成本高低的核心影响因素

总体经济形势直接决定了经济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以及预期的通货膨胀概率。一般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直接反映在无风险回报率的变化当中。如果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供求份额发生变化,或通货膨胀水平发生重大变化,投资者就需要在先前的投资基础上上调要求的投资回报率。与此同时,证券市场的交易情况也影响着证券投资所带来的金融风险,进而引起企业资本成本的波动。证券市场的交易情况变化包括证券市场价格波动的程度和市场流动的困难程度。如果某一特定类型证券的市场流动性不足,投资者就更难出售或购买证券,变现风险更高,企业的运营获取的经济效益会减少,投资商要求的投资回报率占比更大,企业的资本成本就会提高。另外就融资企业内部的融资和运营而言,资本成本主要影响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的水平。企业的运营风险是企业根据投资商要求的投资回报率作出投资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果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变高,投资者就需要提高回报率需求,要求融资企业给予更多的资金回报。不同企业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筹措运营资金,最终促使融资企业形成不同的资金结构,因此会产生不同比例和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以及资本成本。所以,资本成本也成了融资企业建立企业最佳资金结构的核心依据。在企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融资数额不断增加,企业的资产成本也随之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如果企业筹集到的发展资金数额比企业的增资成本要小,证明企业当前发展阶段不缺乏资金基础,便可以暂时不用追加融资。

二、企业资本成本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资本成本是企业开展筹资活动,并设计资本结构的核心依据

企业获取发展资金主要有权益筹资以及债务筹集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都具备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一般情况下,企业需要将融资或者筹措到的运营资金合理地分配给债务和权益两个部分,从而确立最为科学且合理的资本结构。在风险处于可控环境时,企业大多会选择债务筹资作为主要模式,借助财务杠杆的平衡原理,扩大企业的实际经济收益。但是在债务筹资所占比例持续提高的发展趋势下,企业运营的财务风险率也会随之提高,从而导致负债成本大大增加,企业所采取的不同资本结构,直接决定了资本成本和企业运营风险的高低。企业设计最优化的资本结构,既可以充分地发挥企业财务杠杆带来的优势,又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财务风险。从财务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企业在筹措发展资金时必须保证筹资数额等于或大于资本成本,才能够维系企业后续发展的正常推进。在对各类筹资措施进行比对分析时,企业必须关注加权资本成本以及个别资本成本。企业必须根据个别资本成本的高低选择并分配筹资形式,并且将个别资本成本与企业的运行风险结合,设计出最优质的企业资本结构。除此之外,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通常伴随着各种不同的发展时期出现不断地变化,根据行业的差异,企业的最优资本成本也在持续发生变化。

(二)资本成本作为企业方案评价的核心标准

企业可以利用不同的融资渠道筹集发展资金,不同的融资渠道可以产生不同价值的资本成本,并导致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经济风险问题。然而,无论以何种方式以及通过何种渠道筹集资金,资本成本都必须作为一个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加以考虑。现代化发展企业通常选择动态评估方法来评估投资项目,与静态评估方法相比,动态评估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货币的时间价值。在企业外部融资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额外的资本成本,因此动态评估机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确定性,现阶段企业发展应用率最高的动态评估机制有净现值法和内涵报酬率两种不同的评估方法:在一定的时间周期之内,融资企业的现金流入以及现金流出总值之间的差值计算方法,被称为净现值法。如果企业利用净现值法评估需要投资的项目,只有预定项目的折现现金流在零以上,才有投资的必要。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净现值法是最简单的投资评价制度之一,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企业评定项目过程中。投资项目能够为融资企业带来的实际资金收益效率被称为内涵报酬率,企业对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率以及内涵报酬率进行比对,如果内涵报酬率大于或等于资本成本率,则证明该项目可以投资,反之则需要慎重考虑。

(三)资本成本能够起到衡量企业效率的基本作用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持续发展,逐渐兴起了将价值作为核心和出发点的运营评价体系。在该运营体系当中,企业运营的核心评价指标是经济增加值,即EVA,对于该评价体系而言,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最为核心的变量。经济增加值的概念是指企业经营活动创收的利润,在扣除掉股权以及债务之后所得到的有效收入,当企业的收益率大于加权平均资本时,运营活动才能够为企业股东创造回报价值,EVA评价机制具备较多传统评价机制达不到的优点:一方面是经济增加值能够促进企业合理、科学且理性的进行投资,使资本成本成为企业做经济决策的硬性约束条件;另一方面则是经济增加值可以促使人们更加客观的评价企业的价值,同时促使企业在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起企业的发展成本分配。

三、现阶段我国企业资本成本的研究现状以及形成原因

(一)我国企业的资本成本研究发展

自从进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期间出现了较多的国营和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具备同样的经营理念,并且没有学习到国外先进、成熟企业的发展核心,对于资本成本的理解和应用也停止于表层。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我国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市场环境。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阶段,供给量远远小于需求,几乎每一个领域的发展速度都非常迅速,并且每一个行业都作为买方市场存在,因此企业的资本成本远远低于企业的实际收益,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很少考虑到资本成本。然而随着经济市场的逐渐成熟,发展时期的经济模式很难适应成熟时期的经济市场环境,在经济市场逐渐稳定的环境下,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维护企业的正常发展,就必须重视资本成本的约束作用,对于资本成本的演进逐渐成了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资本成本的研究现状

现阶段中国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偿还债务,因此企业债务成本显而易见。然而,巨大的债务成本使得企业很容易忽视股权成本。大部分的国产企业认为,股权成本则不需要支付利息和资本。除此之外,从技术层面分析,股权成本对应的评估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困难和较强的局限性,折旧导致融资企业在对股权融资活动进行评判时缺少基本的资本成本。例如,在投资组合较低、投资者相对比较分散的国债时,我国经济市场缺少无风险的短期投资平台。股权成本的估算难度过大,导致我国企业对于资本成本的概念理解程度不足,甚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资本成本计算机制。

四、企业资本成本决策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资本成本是关系到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市场基本框架的核心影响因素,因此现代化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资本成本作为基础,构建合理的企业形象。首先需要通过企业的现代化变革,构建起我国整体的多层次贸易化经济市场。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试产改革的起步阶段,出于安全考虑,国内企业一直把国内投资者作为企业吸纳和筹措资金的主体,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分析,为了我国经济市场的持续发展,需要合理地吸引并引进境外的投资者,帮助我国企业树立起正确的资本成本意识,促进我国企业进行持续且科学的投资。其次则需要尽可能强化企业管理者的资本成本思维,企业的所有权和运营权分离行使,这符合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优越性。然而由于股东和股东大会的控制和限制,经营者与企业之间的边际利益关系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运行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在公司资本成本管理方面造成了巨大漏洞。最后,在培养战略投资者时,必须以资本市场环境作为基础,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将经营者培养成战略投资者,从而使股东大会真正支配企业,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并通过限制和控制其管理者,充分地体现出现代化企业在支配权和所有权拆分方面的巨大优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依照企业当前的真实发展情况,以及经济市场整体的运营环境,采取特定的融资方式,运用适当的筹资手段,获取发展和经营所需的基本资源,从而有效降低企业运营的总资本成本,适当提升财务利益,最终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为了尽可能全面的适应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竞争,保证企业的发展地位,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逐步研究和完善公司治理制度。

结语

资本成本作为现代企业运营财务管理部分的核心概念,对企业的投资决策以及筹资策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想要实现现代化改革,使企业能够在日渐变化的社会经济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就需要重视资本成本决策研究的重要性。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以资本成本管理为基础和核心,并且以经济求利的原则作为核心和基础,重点研究企业的管理中应该如何使企业的生产价值最大化,进行合理的财务决策。在资本成本决策方案制定完成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还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以及企业运营需求的变化,适当的调整原先的决策,从而保证投资决策始终科学合理,适应企业的运营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卢雅琴.关于社会企业资本成本决策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0(09):95–97.

[2]刘艳红.资本成本决策研究[J].商讯,2019(35):160+162.

[3]林玲.关于资本成本决策研究[J].商讯,2018(17):73–74.

[4]吴寅寅.资本成本决策研究[J].财经界,2017(02):86.

[5]周林.企业资本成本决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05):28–29.

篇5

[关键词]房地产虚拟经济重构稳定

在市场经济中,房地产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为消费者提供居住和工作场所;二是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投资或投机机会;三是为整个信用制度提供最基本的抵押资产(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银行抵押资产的90%是房地产)。前者是房地产的自然属性,与是否市场经济无关,后两者则是房地产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这两个功能。房地产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引发房地产在市场经济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基本作用:其正面的基本作用在于房地产可以迅速通过房地产信贷的杠杆撬动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发达地区,导致该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在中国这总是为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土地出让和税收收入);而基本的负面作用就是它可能带来泡沫经济的风险。可见,房地产在现代经济运行中具有很强的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把房地产作为虚拟经济的部门之一来进行研究更能体现房地产在市场经济中的特性。

然而,在传统经济理论中,房地产(real estate)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最重要的实物资产(real assets),属于实体经济的研究范畴,房地产的变动应该与经济基本面相吻合。但是,现实经济中的“房经背离”和“房地产泡沫”等种种“异象”又说明了仅把房地产作为一种实物资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当今经济虚拟化的现实出发,运用虚拟经济理论对之进行合理的解释。

一、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化定价方式越来越普遍,整个经济系统中虚拟经济部分的影响日益增强,相应地,虚拟经济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称呼有很多种,但是它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而存在的看法却是共同的。虚拟经济概念的本质意在概括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经济运行方式,其基础就是资本化的定价方式。它是观念支撑或心理支撑的价格形成系统,而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形成系统。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房地产的价格形成无疑属于虚拟经济系统。

可见,虚拟经济理论重视预期和心理活动、不确定等因素的作用,它把整个经济系统划分为由成本支撑的实体经济系统和由心理支撑的虚拟经济系统。虚拟经济是一种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其行为基础的特殊的经济运行关系,一种资产,不论其有形还是无形,也不论其是金融资产还是房地产,一旦以资本化定价方式来定价,它就具有虚拟资产的运行特征,就应该纳入虚拟经济的研究框架。虚拟经济中的所有运行特征、运行规律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不与资产的这种特殊定价方式有关。对房地产虚拟性的研究也是从资本化定价方式入手的。有关的研究如下:

1.关于房地产定价方式的研究。刘骏民(1998)指出:如果从定价方式的角度来看,即使是狭义的虚拟经济的定义也要包括房地产。随后,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课题组“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报告”指出房地产虚拟性是介于一般商品和金融资产之间的,房地产虚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包括:房地产存量与市场、经济发展与经济虚拟化的程度以及制度因素(包括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和市场结构等影响房地产虚拟性质的主要制度因素)。

2.关于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经济稳定的关系研究。郭金兴(2005)指出: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并不必然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房地产具有稳定经济的内在机理。房地产价格的长期增长趋势可以使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中的货币需求相适应,而房地产价值的相对稳定性对稳定货币发行,从而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王国忠(2005)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发现: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整个经济价值系统的影响是直接而显性的。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应在整个区间内存在双向的影响机制,房地产价格对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的价格指标都有着单向的传导机制,房地产的价格波动会影响股票市场的价格及实物生产价格的波动。这说明作为虚拟经济的子集,房地产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如果把房地产部门看成是虚拟经济的一部分,然后再来考察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会发现,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出现了增强的趋势。鞠方(2005)基于对现代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特殊性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框架,提出了房地产市场货币积聚假说,对房地产泡沫的成因进行新的解释。进而把房地产泡沫放在协调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剖析房地产泡沫、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三者的互动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并指出: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虚拟经济特征和实体经济特征的特殊市场,正是由于这种“虚实两重性”,决定了房地产“异象”成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从虚拟经济的角度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基本思路

在认识到房地产的虚拟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按照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刘骏民,2003),从虚拟经济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这种重构包括以下几个有机的组成部分:①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这是从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资本化定价方式的角度对房地产虚拟性进行的研究。 ②对房地产自身的稳定性的研究。首先,从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强波动性入手,然后,对房地产这种虚拟经济成分自身的稳定性进行研究。③从价格的角度来研究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说明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的互动关系——房地产如何影响宏观经济以及宏观经济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什么影响。④从资金流的角度阐述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这种资金流包括货币资金流和信贷资金流。分析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波动)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新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核心部分。⑤指出在虚拟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以促进经济稳定。⑥案例研究。研究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

由此,从虚拟经济的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图大致如下:

三、从虚拟经济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意义

在经济虚拟化背景下,研究房地产虚拟性质与宏观经济稳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大体而言,从虚拟经济的角度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强调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功能,从而将股市、债市、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等看作一个整体来考察房地产,考察资金在这些领域中转移流动的规律及其影响;第二,强调房地产作为资产的虚拟性质和可能的房地产引发的泡沫经济的风险。这种从市场经济功能视角的研究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有利于正确解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传统经济理论难以有效解释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异象”,只有在对房地产虚拟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会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研究领域有更深刻的了解;才会对虚拟经济的理论出发点是把整个经济看作一个价值系统而非物质系统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研究必将极大地丰富虚拟经济的理论。

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研究房地产虚拟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指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稳定和协调发展,这在客观上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并有利于提高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研究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从而为经济增长服务。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事关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房地产泡沫引发的财富分配效应可能加剧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社会利益主体的矛盾激化。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房地产业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国的gdp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较强。在此情形下,如果房地产业出现不正常的发展,不仅会导致房地产业衰退,还会对金融体系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认识房地产虚拟性并在此基础上解决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金融安全、投资决策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alan greenspan. new challenges for monetary policy.before a symposium sponsor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in jackson hole[r].wyoming, august 27, 1999.

[2]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9~42.

[3]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王千.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d].南开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5]王国忠.虚拟经济稳定性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李杰,王千.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6,(2).

篇6

    经济法是国家调整社会经济生活、协调国民经济总体良性运行的基本法,其重要使命是在社会化大生产运行的过程中,克服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不足,协调各种经济比例关系,使社会经济实现快速、稳定、高效、持续的发展,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经济法的实质在于追求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社会的正义与公平。

    市场经济建立的基础是经济人的自由,即经济自由。经济自由的含义十分广泛,这些自由中最大的自由就是利用自己的有限资源,在对他人有利至少无害的条件下实现福利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市场经济的一系列缺陷:市场经济带来的是私人产品,而消费者同样需要大量的公共产品,单纯的市场经济是不可能提供公共产品的;由于市场经济的外部性特征,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搭便车”现象,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信息市场的不完全和不对称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产生了市场失灵,这时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政府,认为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开始注意发挥政府的作用。当然全面的政府干预也会产生“政府失灵”,所以,如何在经济自由的前提下,合理的界定市场与政府的界线,将是我们改革政府的必然选择。本文旨在从经济法的调控范围来探讨政府的有限管理。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本文所涉及的政府与市场是经济意义上的两个概念。在这一意义上,政府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特定的主体,它是各种经济组织中的一类,它与一般经济组织的区别是具有强制性和公共性两大特征。一般来讲,经济学意义上的政府有两个假定:一是功能方面的假定,假定政府的功能是处理整个社会所提出的公共事务问题,它的规范目的是为了实现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二是经济方面的假定,假定政府的所有行为均是需要经济成本的,政府的所有支出均由公共收入所支出,政府的公共支出均用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均是为了实现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市场作为社会活动中的重要经济活动,它的职能是使用和配置资源。

    那么,在配置资源方面就存在了两种权力,即市场权力和政府权力。市场权力是依靠法律决定的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权力市场权力来源于所有权。所有权即产权,是经济主体对经济资源的占有权。所有权一般是由国家的法律保护的,别人不能侵犯。政府权力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对全体公民和组织有约束力的力量。政府权力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由于政府权力是公有的公共权力的行使权,因此政府权力以公共利益为目标,这是政府权力的公益性;另一方面,政府权力又总是以具体的个人为权力主体,由个人加以行使和运用,必然受权力主体个人意志的作用。这是政府权力的个人性。

    市场权力与政府权力的关系,反映了一国市场经济程度的大小。市场权力越大,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权力越大,计划经济程度就越高。且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国家,政府权力不是直接发挥作用,而是通过对市场要素的影响而发挥作用。

    从经济的角度来讲,有限政府的范围应该取决于市场与社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来自矫正市场失灵的需要,而社会的需要则来自于对公平的需要。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转型经济国家来说,市场的需要还来自于建立和完善市场基础制度。阿特金森和斯蒂格时茨认为,政府所起的基本作用非常多,在混合经济中,政府的基本作用首先是建立和贯彻“经济游戏规则”。在此规则包括合同的法定效力、破产条款、产权法规等。政府的其他职能也受到这类私人经济运行遵循的基本规则的极大影响。这一作用实际上是维持和稳定市场经济财产关系的职能。

    根据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市场失灵是指一系列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市场失灵包括公益物品、外部效应、自然垄断、不完全的市场和信息不完整、不对称,以及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二、政府干预的有限性

    市场与权力的相互依存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现象,到了现代社会,尽管市场制度越来越成熟,但市场本身的缺陷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市场不能避免垄断的产生,市场活动会造成对他人的外部性问题。市场无力提供公共物品,市场无法消除不完全信息的破坏,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也是市场自发运行的一个结果。市场的这些缺点非常不利于经济的正常运转,而市场自身又无法克服,因而需要动用政治权力,补救市场缺陷。

    竞争是维持市场秩序的关键因素,但竞争不具备自我持续的功能,遇有适宜的条件,垄断就会产生并最终取代竞争。垄断是一种反市场的力量,它的存在抑制了市场的正常运行,妨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了经济的效率。

    市场缺陷的存在证明了国家干预的合理性。通过政治权力的介入,以期解决不完全市场条件下所造成的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经济效率低下和市场运行失常等问题。一般来讲,政府可以采取三种做法解决市场缺陷问题。

    (1)利用国家权力,通过税收和财政补贴来矫正由于垄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第一种手段是利用国家权力,通过税收和财政补贴来矫正由于垄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垄断条件下,产品的价格高于正常水平而产量低于正常水平,资源利用不足。政府可以对垄断厂商给予补贴,鼓励它们把产量扩大到生产可能达到的边缘。政府也可以采取给消费者补贴和对垄断生产者征税相结合的办法来引导垄断厂商把产量扩大到竞争条件下的水平,与此同时还为社会提供一笔税收净收入。这类措施主要是针对那些垄断现象不可避免的行业。

    (2)政府对出现垄断的行业进行直接管理。这主要适用于出现自然垄断的行业。这些行业中降低生产成本的要求自然导致了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不像其他行业,当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产品的边际成本就趋于递增。自然垄断行业中,生产规模的扩大一直与边际成本的降低成反比。“在存在着普遍的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条件、以至于最有效率的方法是由一个厂商来组织生产时,就会产生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是规模经济的自然结果。

    (3)政府对垄断的形成加以限制,目的是恢复竞争,主要适用于竞争与垄断同时存在的行业。比如汽车、石油、钢铁等制造业。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反垄断法规,废除阻碍竞争的立法,把某些已成为垄断性的行业恢复为竞争性行业。针对垄断的形成,政府的反垄断措施首先是限制企业的规模。在一个行业中规定厂商的最少数目,当某个行业中厂商的规模过大,厂商数目过少,形成寡头垄断或独家垄断,使生产能力和消费者福利均受到损失时,强制垄断厂商解散或分解自己的公司。同时,为了预防这种现象的产生,政府还可以对厂商之间的兼并加以限制,限制同行企业的横向兼并,限制“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的纵向兼并,避免巨型公司的出现。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最基础的条件如经济自由条件、产权保护条件以及法律和秩序条件,以及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和可预见性水平,是最缺乏的。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大力度,合理地确定国家对经济管理的法律规范,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经济法对政府有限管理的要求。

    三、经济法的法律渊源及价值取向

    国家作为社会的主要代表,从其产生开始就关注社会经济,对它进行一定的管理、干预,包括对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进行某种调节。19世纪末以前,社会经济凭借市场机制(即价值规律的作用)足以有效地进行自身调节,国家在通常情况下不需过多干预。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形成统一的国民经济有机体。这样,市场配置资源的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条件。现代经济法的三个基本法律渊源是反垄断和限制竞争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国家宏观调控法,总的来讲,经济法是国家调节经济之法。它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并形成独立法律部门的,它是实行国家调节即“国家之手”有效运作的主要法律保障。

    经济法的正义价值观及其以社会为本位,决定了它不能只强调经济的、局部的效益,而要注重社会整体效益,这种社会效益,不是一般而言的经济成果最大化,同时更是宏观经济成果、长远经济利益、人文和自然环境、人的价值等诸多因素的优化和发展,微观经济的成果只是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经济法直接将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

    经济法追求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的统一和谐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经济主体和公民个人正常的经济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法立法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立法目的,要求经济主体按照经济立法之规定,保证其行为合法性,彼此间形成规范的相互关系;要求国家经济机关积极执法,严格遵守法律约束,不得利用经济权限使经济主体承担不法义务或侵害其权利;要求司法机关正确运用法律,保证经济司法的合法性。理性地把握好经济与经济秩序间的平衡协调,克服政府经济管理中非理性之任意行为,消除任何主体在市场活动中对自由之不当限制或无度妄为,对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四、经济法对政府管理提出的要求

    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尖锐,市场经济要求建立一个有效政府,能够有效提供市场经济运作所需要的规则,提权的保护,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法治的要义和精髓,在于作为法治主体的公民以法治权,即公民依据正义和公意,并通过民主政治制度和宪法法律来制约政府权力。当然,法治必然要求国家机关依法立法、依法行政和依法司法,也就是要求政府行为法制化,依法治理社会。

    政府并非完美无缺,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来政府干预并非零成本,诺斯讲到的国家职能之一是使租金最大化,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都需要租金的支持;二来公权的部门利益、地方利益以及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会使干预行为偏离社会公共利益的方向;三是政府干预的范围大小影响到社会福利的大小。

    现代的经济法正是以否定政府的完全理性为前提,以对政府干预权的有效法律约束和优化为基础,其表征为在干预范围上主张均衡干预,保障私权,确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和谐;在干预目标上严格追求公共利益;在干预目的上,讲求效率至上原则,克服市场失灵,使市场达到均衡。具体来讲,经济法对政府管理的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1.以效益为标准确定干预范围。市场失灵的存在是国家干预的依据,但并不是所有的市场失灵都可以被国家所克服。国家干预存在成本,当国家干预不经济时,干预就成为不必要。确定国家干预是否不经济需要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而得出结论。其中,成本包括干预成本和市场缺陷导致的效益损失,收益指通过干预而增加的效益。

    2.以公共利益作为干预的目标。干预行为必须具有合目的性,必须具有纯粹的公共利益性。因为作为经济法最高价值的效率指的社会总体效率,而不是区域、行业效率。这要求国家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而不单独为某些利益集团服务。国家的一切干预行为应该具有实质上的公共利益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干预手段的选择要增进社会效益。国家在干预时存在最佳手段的选择问题,如选择使用财政工具还是货币工具,选择直接规制还是间接调控等。这些手段的选择应以体现减少成本,增进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为宗旨。

    参考文献:

    [1]漆多俊。经济法律基础理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2]杨龙。权力与市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篇7

关键词:期货市场;国民经济;价格发现;风险转移

一、引言

我国期货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办以来。经历了不平常的发展道路。经过数年的整顿规范,我国期货市场的市场环境、内部结构、市场规模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期货市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期货市场交易规模近来出现了持续的恢复性增长。

值此期货市场蓬勃发展之机,我们更应该在反思中国期货市场走过的曲折道路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期货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人地探讨,客观认识我国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揭示期货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这样才能够为促进我国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保障。

二、文献综述

关于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即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的理论分析。据其对期货市场经济功能强调重点的不同,研究可分为三大观点:首先是传统的观点,即认为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就是风险转移,如samuelson(1965)首先将商品期货界定为“票据”,然后通过对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价格的两种形式的分析,指出商品期货市场具有稳定价格(价格熨平)的功能,同时还具有风险分摊(套期保值)的功能。其次是期货市场的流动性理论,working(1962)和telser(1981,1986)认为,就风险转移而言远期比期货更有效。所以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风险转移,而在于为市场参与者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流动性。而williams(1986)则提出了隐性借贷理论。他认为套期保值实质上是一隐性借贷行为,所以期货市场是一种隐性借贷市场。故而期货市场的重要作用应是规避信用风险,减低交易成本。综合上述观点,hieronymus(1993)指出,最接近自由竞争的期货市场,其主要功能在于确定投机价格,提供风险转移机制和建立公平的融资渠道等几方面。

在国内,由于期货市场长期处于试点、整顿阶段,故而关于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探讨一直都未停止,但这些探讨大都集中于宏观层面的实践总结。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常清(1999)提出,应在反思10年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对诸如经济发展与期货市场建设;期货市场建立与市场经济改革;期货市场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期货市场会否制造泡沫经济等有关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陈述云(2001)指出期货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1)有利于商品生产经营者改善内部经营管理,避免价格风险。提高经营效益;(2)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提供价格决策信息;(3)有利于完善市场体系与市场价格形成机制;(4)有利于建立各种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和均衡关系。姜洋(2005)认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有助于确立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助于推进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机制,并且有助于健全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田源(2005)亦指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决定了它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能够帮助国家化解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利益。而马文胜(2005)则将新形势下期货市场的功能归结为:(1)宏观功能,包括保护国民经济安全与国家利益、对产业调整起宏观调控作用和联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三方面;(2)微观功能,包括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和形成良好投资渠道两方面。曹和平(2005)也提出:期货行业是一个能够直接为gdp带来增长的实物性产业。期货市场不仅能够发现价格规避风险,而且由于它自己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比其它的银证期保类产业要快,这就使它能够成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剂。

综述国内外有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期货市场作为高级的市场组织形式,具有形成价格进而优化资源配置的根本作用。故而期货市场的基本经济功能就在于:(1)风险转移功能,也就是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能够有效的转移价格风险,其实质就是期货市场通过形成合理的风险价格(套保费用),将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在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之间进行有效转移。(2)价格发现功能,也就是由于期货市场具有公开性、预期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期货价格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当前和未来的市场供求,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在两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期货市场可衍生出一系列具体的派生功能。首先是期货市场的宏观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促进经济增长;(2)平稳经济波动;(3)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其次是期货市场的微观功能,主要是帮助企业转移价格风险,锁定生产成本,保障经营收益。事实上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也就在于此。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探讨很多。但前期文献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前期文献的理论探讨多为局部均衡分析或简单经验判断,尚未发现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运用金融经济学基本理论对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进行规范分析的成果;同时全面系统地理论研究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状况的具体文献也几近于无。这就说明国内外在这两方面的工作实际尚未展开,而这种状况既与目前国内期货市场高速增长的现状不相适应,更会阻碍未来我国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

所以,下面我们即对期货市场的两个基本经济功能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

三、期货市场通过风险转移功能优化资源配置

这部分的研究我们主要从微观角度人手,讨论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期货市场没有出现以前,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承担来自于季节性的变化、自然因素的影响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的全部价格波动的风险,这种风险会给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期货市场出现以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来将价格波动的风险有偿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这就是期货市场的风险转移功能。

我们认为,期货市场通过风险转移功能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这一点可以通过下面的局部均衡分析来证明。

不确定的价格会影响到风险厌恶的厂商的生产行为。对于这一点,理论界早有研究。早在1971年,agnar sandmo就在模型中严格证明了,风险厌恶的厂商在面对不确定的价格的时候会减小自己的产出(sandmo 1971)。但是一旦存在远期市场、期货市场及期权市场等这些可以进行套期保值的金融市场的时候,厂商可以将自己面临的价格风险转移给金融市场中的买方和其他投机。holthausen(1979)及lapan等人(lapan et.a1.1991)也证明了当期货价格与未来现货价格的期望相等时,也就是所谓的期货价格是无偏的时候.厂商的产量与它面对一个等于未来现货价格期望的确定的价格下所选择的产量一样。这也就是说。通过包括期货市场这些金融市场的引入,可以提高厂商的产量(相对没有这些市场时而言)。

在现有的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将主要对不存在期货市场和存在期货市场两种情况下风险厌恶的厂商的生产决策研究,以此发现期货市场风险转移功能对市场参与者的福利的影响情况,从而证明期货市场的确能够通过风险转移弥补现货市场的不足,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1.无期货市场时的厂商决策。

在这部分中,我们遵循sandmo(1971)的框架,分析没有期货市场时厂商的生产决策。我们假设:

(1)厂商处于完全竞争市场。

(2)厂商从其利润中获得效用。其效用函数为一个以

2.存在期货市场时的厂商决策。

此处我们在模型中引入期货市场,并研究这一市场的引入对厂商生产的影响。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这里借用hohhausen的假设,即市场的参与者并不是像现实中那样在期货合约到期之前平仓,而是持有期货合约一直到期并履行合约。因此,实际上这里讨论的更像是远期市场。但是只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无套利关系能够始终成立,这里的分析就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真实期货市场的状况。

假设厂商在期货市场上有总量为h的套期保值头寸。期货合约的当期价格为f,未来价格为b。则厂商的最优化问题可以写为

由(10)式可以得出结论:当存在期货市场时,厂商的生产决策只受期货价格b的影响。当期货的价格等于未来现货市场的价格的期望时(b=e[p]=μ),厂商的行为与完全竞争条件下面对确定价格时的行为一样,即 而厂商的风险厌恶程度仅仅影响厂商在期货市场的头寸。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没有期货市场的情况,期货市场的引入能提高厂商的产量( ),达到资源配置优化的产量。

进一步,当期货的价格b<μ时,厂商的产出低于价格为确定时的产出。此时期货市场的引入是否会增加厂商的产量(相对于没有期货市场,而价格又是不确定的情况),是不确定的。具体要依期货价格而定。而当期货的价格b>μ时,厂商的产出高于价格为确定时的产出。这就说明,如果期货市场非有效,则其对现货市场乃至资源配置的作用很可能是负面的。

基于微观角度,我们发现在不确定的情形下,有效率的期货市场确实能够弥补现货市场的不足。即其通过转移厂商面对的价格风险,促使风险厌恶的厂商做出有效率的产量决策,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四、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下面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作为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所谓价格发现是指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公平竞争、高度透明和集中交易的方式所形成的,最接近市场真实需要,能够反映当前和未来供求关系,指导现实生产和经营的价格水平。

由于现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的时滞性、分散性和更重要的信息不对称性,其价格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以其作为市场信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形成高昂的交易成本。而由于规则公平,买家和卖家众多,期货市场积聚了各方面广泛信息。由此信息集中过滤所形成的期货价格,必然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真实的供求状况及其未来价格变动趋势,形成正确的价格信号。这样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就显著地降低了相关商品的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的交易乃至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根本作用就是显著降低商品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

williams(1986)则从另一角度论证了期货市场降低交易成本的基本作用。他指出原则上任何一种商品和服务都应有一个市场,但为了降低整个交易成本,市场的数目应在满易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有的商品或服务没有必要在有形的市场中交易,而可以在隐性市场上进行交易。两个有形的市场交易一般就可以衍生出一个隐性(市场)交易。事实上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借贷市场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所谓套期保值,就是期货交易和现货交易的结合,其实质包含着一种隐性的商品借贷交易。所以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期货市场是一种隐性借贷市场。故而期货市场的重要作用应是规避信用风险,减低交易成本。

下面我们采用yang和borland(1991)建立的新兴古典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研究期货市场是如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促进经济增长的。

由上可见,交易条件越好,交易成本越低,则分工的演进就越快,专业化经济优势就越强,从而经济增长也就越快。

而期货市场恰恰就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我们可以延续上述思路具体分析一下:

在t=o时,分工水平很低,每种贸易品均有多个生产者。因而购买者可以选择其中任一,即使购买者在这一生产领域已停止人力资本积累。所以此时存在一个瓦尔拉斯机制。然而可以证明,由于熟能生巧和专业化经济,经济可能演进到极端分工的状态:每种产品只有极少生产者,每个人作为他的专业产品的出售者就是一个垄断者,而作为其它产品的购买者,相对其中的生产者而言是没有竞争力的(因为此人已停止在此领域的人力资本积累)。所以在t很大时,存在一个对称的多边垄断机制,垄断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了阻止专业化经济优势被充分利用的内生交易成本,从而影响了经济增长。

而以期货市场为代表的长期合约制度安排,可用于限制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内生交易成本。如前假设,所有交易都是通过一个合约系统和一个期货市场来进行谈判。在t=o时期的一个瓦尔拉斯机制决定所有的长期合约。这些长期合约不能在以后重新谈判。t=-o时期任何人都没有生产活动的经验,因而人们事前完全相同并无“专家”与“外行”之分。因为所有的交易通过合约系统被在t=o时期运作的期货市场完全决定,因此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者会从熟能生巧中获得垄断权力,但在合约签订之时还没有垄断权力存在。与所有人的理性预期假设结合,t=o期的瓦尔拉斯机制是可行的。因此期货市场的功能就是消除由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内生交易成本。如果没有期货市场,由熟能生巧和专业化经济引致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根据新兴古典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我们发现期货市场能够降低经济体系的内生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分工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经济增长。

篇8

关键词:期货市场;国民经济;价格发现;风险转移

一、引言

我国期货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办以来。经历了不平常的发展道路。经过数年的整顿规范,我国期货市场的市场环境、内部结构、市场规模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期货市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期货市场交易规模近来出现了持续的恢复性增长。

值此期货市场蓬勃发展之机,我们更应该在反思中国期货市场走过的曲折道路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期货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人地探讨,客观认识我国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揭示期货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这样才能够为促进我国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保障。

二、文献综述

关于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即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的理论分析。据其对期货市场经济功能强调重点的不同,研究可分为三大观点:首先是传统的观点,即认为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就是风险转移,如Samuelson(1965)首先将商品期货界定为“票据”,然后通过对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价格的两种形式的分析,指出商品期货市场具有稳定价格(价格熨平)的功能,同时还具有风险分摊(套期保值)的功能。其次是期货市场的流动性理论,Working(1962)和Telser(1981,1986)认为,就风险转移而言远期比期货更有效。所以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风险转移,而在于为市场参与者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流动性。而Williams(1986)则提出了隐性借贷理论。他认为套期保值实质上是一隐性借贷行为,所以期货市场是一种隐性借贷市场。故而期货市场的重要作用应是规避信用风险,减低交易成本。综合上述观点,Hieronymus(1993)指出,最接近自由竞争的期货市场,其主要功能在于确定投机价格,提供风险转移机制和建立公平的融资渠道等几方面。

在国内,由于期货市场长期处于试点、整顿阶段,故而关于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探讨一直都未停止,但这些探讨大都集中于宏观层面的实践总结。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常清(1999)提出,应在反思10年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对诸如经济发展与期货市场建设;期货市场建立与市场经济改革;期货市场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期货市场会否制造泡沫经济等有关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陈述云(2001)指出期货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1)有利于商品生产经营者改善内部经营管理,避免价格风险。提高经营效益;(2)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提供价格决策信息;(3)有利于完善市场体系与市场价格形成机制;(4)有利于建立各种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和均衡关系。姜洋(2005)认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有助于确立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助于推进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机制,并且有助于健全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田源(2005)亦指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决定了它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能够帮助国家化解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利益。而马文胜(2005)则将新形势下期货市场的功能归结为:(1)宏观功能,包括保护国民经济安全与国家利益、对产业调整起宏观调控作用和联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三方面;(2)微观功能,包括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和形成良好投资渠道两方面。曹和平(2005)也提出:期货行业是一个能够直接为GDP带来增长的实物性产业。期货市场不仅能够发现价格规避风险,而且由于它自己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比其它的银证期保类产业要快,这就使它能够成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剂。

综述国内外有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期货市场作为高级的市场组织形式,具有形成价格进而优化资源配置的根本作用。故而期货市场的基本经济功能就在于:(1)风险转移功能,也就是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能够有效的转移价格风险,其实质就是期货市场通过形成合理的风险价格(套保费用),将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在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之间进行有效转移。(2)价格发现功能,也就是由于期货市场具有公开性、预期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期货价格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当前和未来的市场供求,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在两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期货市场可衍生出一系列具体的派生功能。首先是期货市场的宏观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促进经济增长;(2)平稳经济波动;(3)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其次是期货市场的微观功能,主要是帮助企业转移价格风险,锁定生产成本,保障经营收益。事实上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也就在于此。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探讨很多。但前期文献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前期文献的理论探讨多为局部均衡分析或简单经验判断,尚未发现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运用金融经济学基本理论对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进行规范分析的成果;同时全面系统地理论研究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状况的具体文献也几近于无。这就说明国内外在这两方面的工作实际尚未展开,而这种状况既与目前国内期货市场高速增长的现状不相适应,更会阻碍未来我国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

所以,下面我们即对期货市场的两个基本经济功能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

三、期货市场通过风险转移功能优化资源配置

这部分的研究我们主要从微观角度人手,讨论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期货市场没有出现以前,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承担来自于季节性的变化、自然因素的影响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的全部价格波动的风险,这种风险会给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期货市场出现以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来将价格波动的风险有偿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这就是期货市场的风险转移功能。

我们认为,期货市场通过风险转移功能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这一点可以通过下面的局部均衡分析来证明。

不确定的价格会影响到风险厌恶的厂商的生产行为。对于这一点,理论界早有研究。早在1971年,AgnarSandmo就在模型中严格证明了,风险厌恶的厂商在面对不确定的价格的时候会减小自己的产出(Sandmo1971)。但是一旦存在远期市场、期货市场及期权市场等这些可以进行套期保值的金融市场的时候,厂商可以将自己面临的价格风险转移给金融市场中的买方和其他投机。Holthausen(1979)及Lapan等人(Lapanet.a1.1991)也证明了当期货价格与未来现货价格的期望相等时,也就是所谓的期货价格是无偏的时候.厂商的产量与它面对一个等于未来现货价格期望的确定的价格下所选择的产量一样。这也就是说。通过包括期货市场这些金融市场的引入,可以提高厂商的产量(相对没有这些市场时而言)。

在现有的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将主要对不存在期货市场和存在期货市场两种情况下风险厌恶的厂商的生产决策研究,以此发现期货市场风险转移功能对市场参与者的福利的影响情况,从而证明期货市场的确能够通过风险转移弥补现货市场的不足,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1.无期货市场时的厂商决策。

在这部分中,我们遵循Sandmo(1971)的框架,分析没有期货市场时厂商的生产决策。我们假设:

(1)厂商处于完全竞争市场。

(2)厂商从其利润中获得效用。

2.存在期货市场时的厂商决策。

此处我们在模型中引入期货市场,并研究这一市场的引入对厂商生产的影响。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这里借用Hohhausen的假设,即市场的参与者并不是像现实中那样在期货合约到期之前平仓,而是持有期货合约一直到期并履行合约。因此,实际上这里讨论的更像是远期市场。但是只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无套利关系能够始终成立,这里的分析就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真实期货市场的状况。

假设厂商在期货市场上有总量为h的套期保值头寸。期货合约的当期价格为f,未来价格为b。则厂商的最优化问题可以写为

由(10)式可以得出结论:当存在期货市场时,厂商的生产决策只受期货价格b的影响。当期货的价格等于未来现货市场的价格的期望时(b=E[P]=μ),厂商的行为与完全竞争条件下面对确定价格时的行为一样,即而厂商的风险厌恶程度仅仅影响厂商在期货市场的头寸。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没有期货市场的情况,期货市场的引入能提高厂商的产量(),达到资源配置优化的产量。

进一步,当期货的价格b<μ时,厂商的产出低于价格为确定时的产出。此时期货市场的引入是否会增加厂商的产量(相对于没有期货市场,而价格又是不确定的情况),是不确定的。具体要依期货价格而定。而当期货的价格b>μ时,厂商的产出高于价格为确定时的产出。这就说明,如果期货市场非有效,则其对现货市场乃至资源配置的作用很可能是负面的。

基于微观角度,我们发现在不确定的情形下,有效率的期货市场确实能够弥补现货市场的不足。即其通过转移厂商面对的价格风险,促使风险厌恶的厂商做出有效率的产量决策,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四、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下面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作为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所谓价格发现是指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公平竞争、高度透明和集中交易的方式所形成的,最接近市场真实需要,能够反映当前和未来供求关系,指导现实生产和经营的价格水平。

由于现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的时滞性、分散性和更重要的信息不对称性,其价格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以其作为市场信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形成高昂的交易成本。而由于规则公平,买家和卖家众多,期货市场积聚了各方面广泛信息。由此信息集中过滤所形成的期货价格,必然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真实的供求状况及其未来价格变动趋势,形成正确的价格信号。这样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就显著地降低了相关商品的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的交易乃至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根本作用就是显著降低商品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

Williams(1986)则从另一角度论证了期货市场降低交易成本的基本作用。他指出原则上任何一种商品和服务都应有一个市场,但为了降低整个交易成本,市场的数目应在满易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有的商品或服务没有必要在有形的市场中交易,而可以在隐性市场上进行交易。两个有形的市场交易一般就可以衍生出一个隐性(市场)交易。事实上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借贷市场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所谓套期保值,就是期货交易和现货交易的结合,其实质包含着一种隐性的商品借贷交易。所以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期货市场是一种隐性借贷市场。故而期货市场的重要作用应是规避信用风险,减低交易成本。

下面我们采用Yang和Borland(1991)建立的新兴古典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研究期货市场是如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促进经济增长的。

由上可见,交易条件越好,交易成本越低,则分工的演进就越快,专业化经济优势就越强,从而经济增长也就越快。

而期货市场恰恰就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我们可以延续上述思路具体分析一下:

在t=O时,分工水平很低,每种贸易品均有多个生产者。因而购买者可以选择其中任一,即使购买者在这一生产领域已停止人力资本积累。所以此时存在一个瓦尔拉斯机制。然而可以证明,由于熟能生巧和专业化经济,经济可能演进到极端分工的状态:每种产品只有极少生产者,每个人作为他的专业产品的出售者就是一个垄断者,而作为其它产品的购买者,相对其中的生产者而言是没有竞争力的(因为此人已停止在此领域的人力资本积累)。所以在t很大时,存在一个对称的多边垄断机制,垄断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了阻止专业化经济优势被充分利用的内生交易成本,从而影响了经济增长。

而以期货市场为代表的长期合约制度安排,可用于限制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内生交易成本。如前假设,所有交易都是通过一个合约系统和一个期货市场来进行谈判。在t=O时期的一个瓦尔拉斯机制决定所有的长期合约。这些长期合约不能在以后重新谈判。t=-O时期任何人都没有生产活动的经验,因而人们事前完全相同并无“专家”与“外行”之分。因为所有的交易通过合约系统被在t=O时期运作的期货市场完全决定,因此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者会从熟能生巧中获得垄断权力,但在合约签订之时还没有垄断权力存在。与所有人的理性预期假设结合,t=O期的瓦尔拉斯机制是可行的。因此期货市场的功能就是消除由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内生交易成本。如果没有期货市场,由熟能生巧和专业化经济引致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根据新兴古典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我们发现期货市场能够降低经济体系的内生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分工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经济增长。

篇9

关键词:期货市场;国民经济;价格发现;风险转移

一、引言

我国期货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办以来。经历了不平常的发展道路。经过数年的整顿规范,我国期货市场的市场环境、内部结构、市场规模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期货市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期货市场交易规模近来出现了持续的恢复性增长。

值此期货市场蓬勃发展之机,我们更应该在反思中国期货市场走过的曲折道路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期货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人地探讨,客观认识我国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揭示期货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这样才能够为促进我国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保障。

二、文献综述

关于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即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的理论分析。据其对期货市场经济功能强调重点的不同,研究可分为三大观点:首先是传统的观点,即认为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就是风险转移,如Samuelson(1965)首先将商品期货界定为“票据”,然后通过对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价格的两种形式的分析,指出商品期货市场具有稳定价格(价格熨平)的功能,同时还具有风险分摊(套期保值)的功能。其次是期货市场的流动性理论,Working(1962)和Telser(1981,1986)认为,就风险转移而言远期比期货更有效。所以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风险转移,而在于为市场参与者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流动性。而Williams(1986)则提出了隐性借贷理论。他认为套期保值实质上是一隐性借贷行为,所以期货市场是一种隐性借贷市场。故而期货市场的重要作用应是规避信用风险,减低交易成本。综合上述观点,Hieronymus(1993)指出,最接近自由竞争的期货市场,其主要功能在于确定投机价格,提供风险转移机制和建立公平的融资渠道等几方面。

在国内,由于期货市场长期处于试点、整顿阶段,故而关于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探讨一直都未停止,但这些探讨大都集中于宏观层面的实践总结。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常清(1999)提出,应在反思10年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对诸如经济发展与期货市场建设;期货市场建立与市场经济改革;期货市场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期货市场会否制造泡沫经济等有关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陈述云(2001)指出期货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1)有利于商品生产经营者改善内部经营管理,避免价格风险。提高经营效益;(2)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提供价格决策信息;(3)有利于完善市场体系与市场价格形成机制;(4)有利于建立各种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和均衡关系。姜洋(2005)认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有助于确立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助于推进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机制,并且有助于健全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田源(2005)亦指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决定了它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能够帮助国家化解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利益。而马文胜(2005)则将新形势下期货市场的功能归结为:(1)宏观功能,包括保护国民经济安全与国家利益、对产业调整起宏观调控作用和联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三方面;(2)微观功能,包括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和形成良好投资渠道两方面。曹和平(2005)也提出:期货行业是一个能够直接为GDP带来增长的实物性产业。期货市场不仅能够发现价格规避风险,而且由于它自己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比其它的银证期保类产业要快,这就使它能够成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剂。

综述国内外有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期货市场作为高级的市场组织形式,具有形成价格进而优化资源配置的根本作用。故而期货市场的基本经济功能就在于:(1)风险转移功能,也就是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能够有效的转移价格风险,其实质就是期货市场通过形成合理的风险价格(套保费用),将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在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之间进行有效转移。(2)价格发现功能,也就是由于期货市场具有公开性、预期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期货价格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当前和未来的市场供求,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在两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期货市场可衍生出一系列具体的派生功能。首先是期货市场的宏观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促进经济增长;(2)平稳经济波动;(3)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其次是期货市场的微观功能,主要是帮助企业转移价格风险,锁定生产成本,保障经营收益。事实上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也就在于此。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探讨很多。但前期文献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前期文献的理论探讨多为局部均衡分析或简单经验判断,尚未发现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运用金融经济学基本理论对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进行规范分析的成果;同时全面系统地理论研究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状况的具体文献也几近于无。这就说明国内外在这两方面的工作实际尚未展开,而这种状况既与目前国内期货市场高速增长的现状不相适应,更会阻碍未来我国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

所以,下面我们即对期货市场的两个基本经济功能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

三、期货市场通过风险转移功能优化资源配置

这部分的研究我们主要从微观角度人手,讨论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期货市场没有出现以前,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承担来自于季节性的变化、自然因素的影响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的全部价格波动的风险,这种风险会给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期货市场出现以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来将价格波动的风险有偿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这就是期货市场的风险转移功能。

我们认为,期货市场通过风险转移功能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这一点可以通过下面的局部均衡分析来证明。

不确定的价格会影响到风险厌恶的厂商的生产行为。对于这一点,理论界早有研究。早在1971年,AgnarSandmo就在模型中严格证明了,风险厌恶的厂商在面对不确定的价格的时候会减小自己的产出(Sandmo1971)。但是一旦存在远期市场、期货市场及期权市场等这些可以进行套期保值的金融市场的时候,厂商可以将自己面临的价格风险转移给金融市场中的买方和其他投机。Holthausen(1979)及Lapan等人(Lapanet.a1.1991)也证明了当期货价格与未来现货价格的期望相等时,也就是所谓的期货价格是无偏的时候.厂商的产量与它面对一个等于未来现货价格期望的确定的价格下所选择的产量一样。这也就是说。通过包括期货市场这些金融市场的引入,可以提高厂商的产量(相对没有这些市场时而言)。

在现有的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将主要对不存在期货市场和存在期货市场两种情况下风险厌恶的厂商的生产决策研究,以此发现期货市场风险转移功能对市场参与者的福利的影响情况,从而证明期货市场的确能够通过风险转移弥补现货市场的不足,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1.无期货市场时的厂商决策。

在这部分中,我们遵循Sandmo(1971)的框架,分析没有期货市场时厂商的生产决策。我们假设:

(1)厂商处于完全竞争市场。

(2)厂商从其利润中获得效用。其效用函数为一个以

2.存在期货市场时的厂商决策。

此处我们在模型中引入期货市场,并研究这一市场的引入对厂商生产的影响。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这里借用Hohhausen的假设,即市场的参与者并不是像现实中那样在期货合约到期之前平仓,而是持有期货合约一直到期并履行合约。因此,实际上这里讨论的更像是远期市场。但是只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无套利关系能够始终成立,这里的分析就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真实期货市场的状况。

假设厂商在期货市场上有总量为h的套期保值头寸。期货合约的当期价格为f,未来价格为b。则厂商的最优化问题可以写为

由(10)式可以得出结论:当存在期货市场时,厂商的生产决策只受期货价格b的影响。当期货的价格等于未来现货市场的价格的期望时(b=E[P]=μ),厂商的行为与完全竞争条件下面对确定价格时的行为一样,即而厂商的风险厌恶程度仅仅影响厂商在期货市场的头寸。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没有期货市场的情况,期货市场的引入能提高厂商的产量(),达到资源配置优化的产量。

进一步,当期货的价格b<μ时,厂商的产出低于价格为确定时的产出。此时期货市场的引入是否会增加厂商的产量(相对于没有期货市场,而价格又是不确定的情况),是不确定的。具体要依期货价格而定。而当期货的价格b>μ时,厂商的产出高于价格为确定时的产出。这就说明,如果期货市场非有效,则其对现货市场乃至资源配置的作用很可能是负面的。

基于微观角度,我们发现在不确定的情形下,有效率的期货市场确实能够弥补现货市场的不足。即其通过转移厂商面对的价格风险,促使风险厌恶的厂商做出有效率的产量决策,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四、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下面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作为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所谓价格发现是指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公平竞争、高度透明和集中交易的方式所形成的,最接近市场真实需要,能够反映当前和未来供求关系,指导现实生产和经营的价格水平。

由于现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的时滞性、分散性和更重要的信息不对称性,其价格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以其作为市场信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形成高昂的交易成本。而由于规则公平,买家和卖家众多,期货市场积聚了各方面广泛信息。由此信息集中过滤所形成的期货价格,必然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真实的供求状况及其未来价格变动趋势,形成正确的价格信号。这样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就显著地降低了相关商品的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的交易乃至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根本作用就是显著降低商品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

Williams(1986)则从另一角度论证了期货市场降低交易成本的基本作用。他指出原则上任何一种商品和服务都应有一个市场,但为了降低整个交易成本,市场的数目应在满易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有的商品或服务没有必要在有形的市场中交易,而可以在隐性市场上进行交易。两个有形的市场交易一般就可以衍生出一个隐性(市场)交易。事实上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借贷市场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所谓套期保值,就是期货交易和现货交易的结合,其实质包含着一种隐性的商品借贷交易。所以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期货市场是一种隐性借贷市场。故而期货市场的重要作用应是规避信用风险,减低交易成本。

下面我们采用Yang和Borland(1991)建立的新兴古典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研究期货市场是如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促进经济增长的。

由上可见,交易条件越好,交易成本越低,则分工的演进就越快,专业化经济优势就越强,从而经济增长也就越快。

而期货市场恰恰就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我们可以延续上述思路具体分析一下:

在t=O时,分工水平很低,每种贸易品均有多个生产者。因而购买者可以选择其中任一,即使购买者在这一生产领域已停止人力资本积累。所以此时存在一个瓦尔拉斯机制。然而可以证明,由于熟能生巧和专业化经济,经济可能演进到极端分工的状态:每种产品只有极少生产者,每个人作为他的专业产品的出售者就是一个垄断者,而作为其它产品的购买者,相对其中的生产者而言是没有竞争力的(因为此人已停止在此领域的人力资本积累)。所以在t很大时,存在一个对称的多边垄断机制,垄断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了阻止专业化经济优势被充分利用的内生交易成本,从而影响了经济增长。

而以期货市场为代表的长期合约制度安排,可用于限制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内生交易成本。如前假设,所有交易都是通过一个合约系统和一个期货市场来进行谈判。在t=O时期的一个瓦尔拉斯机制决定所有的长期合约。这些长期合约不能在以后重新谈判。t=-O时期任何人都没有生产活动的经验,因而人们事前完全相同并无“专家”与“外行”之分。因为所有的交易通过合约系统被在t=O时期运作的期货市场完全决定,因此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者会从熟能生巧中获得垄断权力,但在合约签订之时还没有垄断权力存在。与所有人的理性预期假设结合,t=O期的瓦尔拉斯机制是可行的。因此期货市场的功能就是消除由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内生交易成本。如果没有期货市场,由熟能生巧和专业化经济引致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根据新兴古典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我们发现期货市场能够降低经济体系的内生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分工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经济增长。

篇10

企业的纳税人员在开展相关的财务管控期间,通过合法的方式对于税收支付的行为称为纳税筹划,纳税筹划的要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来开展,所以纳税筹划工作与偷税漏税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其主要的区别在于纳税筹划是在国家法规允许的范围以内开展,同时对于企业的不断向前推进能产生有利的一面,对国家的利益不会构成任何的损害[1]。总体来讲,使用符合实际并且科学的纳税筹划,是企业对税款进行节约支付的一种方式,并且在税收利益的效果层面可以得到相应的获取。

二、纳税筹划在企业中实施的基本意义

在企业中实施纳税筹划工作能够有效将企业的获利空间不断的提升,其主要的目标和功能是对于税负有效的予以减少,同时将纳税人的基本税收成本和相应资金进行降低。所以实施科学的纳税筹划能将企业财务的利益进行不断的提高[2]。目前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能够产生相应影响的方面为企业利润的总体数额和现金流量的增加或者减少,社会中的公司或者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工作的期间,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状况如果能够相应的进行改善,并且将纳税筹划工作较好的进行,可以将财务的利益不断的进行提升[3]。除此以外,对纳税筹划工作进行不断的完善还能够有效防止陷入税法的陷阱中。企业在面对缴纳税款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可缴可不缴的状况,在此期间开展相应的纳税筹划工作能够让企业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之上,对相关的税负进行减少,同时对于企业的获益的增长产生有利的一面。

三、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纳税筹划工作的基本作用

(一)纳税筹划在企业筹资活动中的基本作用

企业在进行相应的筹资活动过程中,使用纳税筹划工作能够有效的将企业的税负进行相应降低,同时将企业的财务利益进行不断的提高[4]。企业在进行筹资的活动期间,常常采用的方式主要为两种,分别为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所以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工作的期间要有效将两种不同的筹资活动进行区分。例如,在进行权益筹资期间,通常要将其利润和股息进行分配,其依照的主要方面为企业在缴税过后的利润总额,此种筹资的方式对企业税负的降低不能进行相应的减少,但是在进行负债筹资期间,则能够使用贷款的资金将税前的金额进行冲抵,能够对企业利润进行减少,此种形式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基本税负。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可以使用负债筹资的方式来对税负进行相应的降低,在使用权益筹资的时候应该尽量减少其使用的频率。

(二)纳税筹划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基本作用

能够对企业当期利润进行影响的方面为产生的成本,所以相关的企业在实施纳税筹划工作的期间,要将筹划的基本方式定位为成本增加。例如对存货计价方法进行符合实际的选取期间,对于企业的存货成本会产生增加的状况,同时会产生增加的方面为企业销售的存货成本,对于当期企业的利润会产生影响。此外,企业在对一些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时也可以选择相同的方式进行,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来加快折旧方法的使用,最终使企业的当期费用增加,而企业的当期税负则会相应降低。

(三)纳税筹划在企业收益分配中的基本作用

企业在对收益进行分配的期间,纳税筹划作用相对较为重要。首先要依照企业的分配政策和利润的水平进行符合实际的选取,以此来对税负进行相应的降低。例如,依照国内的相关规定,刚成立的企业在其初期能够享受相应的优惠,其主要的方面为两免三减半的政策,对于企?I来说,可以依照此优惠的政策对其产品和技术不断增强宣传和投入的强度,以此来将企业获利的时间进行延长,就能够有效的将此政策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让其对于企业的节税利益产生有利的一面。除此以外,我国政府为了让企业实施符合实际的投资,通常会颁布实施相应的优惠政策,其中对于企业收益分配工作有相应的减少和免除的规定,企业如果能够充分的将其使用,并对纳税筹划工作进行有效的开展,可以让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篇11

论文摘要:现在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带来民法、商法及经济法的繁荣,最终将建立三个法律部门间的和谐互补关系。在研究外国经济法的同时,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中国的经济法,使其能够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前经济法研究存在着几个基本的理论误区,它涉及到经济法与经济体制的关系,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这一直是法学界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将直接影响经济法概念的理解,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以及经济法的本质、价值和功能等。

从本质属性看经济法与民法、商法的关系:第一,经济法属于社会领域;第二,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基石范畴使经济法兼具“社会性”和“经济性”这两大根本属性;第三,它的价值理念以“社会主义”和“社会效益”为核心;第四,它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经济性,其具体制度设计应以对经济规律的充分认知为基础;第五,它的调整机制具有综合性的特征,集中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等多种手段,为经济性、私法性、公法性、弹性调整的并用。民法和商法是传统私法的典型代表,高举个人权利的大旗,弘扬平等、自由的精神,是规制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法律。与经济法相比:第一,民法和商法是以“私法自治”为核心,个体的权益为其终极关怀,维护着市场主体对“个体私利”的自由追求,虽然在“社会化”的思潮冲击下有所修正,但它“个人本位”为主、“社会本位”为辅的个性与以“社会本位”为其个性定位的经济法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对照;第二,民法和商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和以商主体的“营利性”为核心的商事关系,而经济法以国民经济调控管理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以整个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运行为其关注的核心;第三,从内容体现的经济性来看,民法和商法作为规制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性法律,应体现出较强的经济性,相比之下,经济法作为社会整体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整机制,它的经济性应充分体现于整部法律之中,而且该法对经济手段的运用要直接具体;第四,从调整手段上看,民法和商法单一的私法调整手段与经济法的综合调整手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民法、商法与经济法关系的经济学角度来看,作为经济法律主要组成的民法、商法和经济法在作为法律制度的经济功能上具有很大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降低交易费用。降低交易费用是包括法律制度在内的一切制度的基本作用。第二,提高经济效益。法律制度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法律权利义务结构来影响经济行为的动机和偏好,进而对经济主体产生一种激励机制。第三,促成合作。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之间合作行为较人们之间的竞争,前者对人们的效率更大,即合作总是有效率的。民法、商法与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在这一方面体现为依法使市场交易过程中的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趋向于一致,并达到合作境地。

笔者认为,经济关系不可分割,而由经济关系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则由于其利益和意志的不同是可以划分的。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而不是调整经济关系的规范,在此意义上,调整对象说才不失为确立经济法研究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但是,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基本属性必须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深入研究,突破过去简单的理论筐架进行深化;经济法与民法、商法的关系既然为互补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然都有存在的必要,并且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也相互渗透,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准则。尤其是形式意义上的各法律部门的法律法规,民法、商法、经济法规范以及其他部门法规范共同存在于一个法律文件中更属常见。经济法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从具体的法律规范中抽象出经济法规范的基本运动规律和与其他部门法规范的普遍联系,确立经济法研究范围。在中国,由于长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民、商法极不发达,因此,过去我们在计划体制下制定和研究的经济法并非是以运用国家权力调控和规制市场为己任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我们所讨论的民法、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也只能是表象关系。现在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带来民法、商法及经济法的繁荣,最终将建立三个法律部门间的和谐互补关系。但在目前新旧体制转轨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法所经历的发展方向应是由高度集中到简政放权,这与西方国家经济法经历的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是完全不相同的。因而,在研究外国经济法的同时,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中国的经济法,使其能够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而且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法律与经济将更加紧密结合。法律到处都建立在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基础上,而且这种经济利益决定着法律的结构。可以说在法律自身和它所吸收的经济成分之间存在着某些不可分性。现在把法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研究已普遍存在。那种怕在法律的基因上播种经济的染色体,或者怕在经济的基因上播种法律的染色体都是违背客观事实的。现在是法学家和经济学家携手联合的时候了,应当在经济现实与法律规范之间架起一座互通彼岸的桥梁。在这里,笔者借用德国学者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19世纪的民、商法,就是20世纪的经济法。

参考书目:

1.单飞跃:《经济法理念与范畴的解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出版。

2.李正义、俞木传:《经济法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篇12

【关键词】创业板市场;NASDAQ;AIM;功能定位

一、资本市场与企业发展

资本市场的成长与进步已经成为当代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其对实体经济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世界各主要国家均致力于本国资本市场的构建与完善。实体之本在于企业,虚拟之要在于金融,因此,为以资金为生命线的企业提供融资途径,则成为了当代资本市场发展之要旨。

(一)企业发展阶段与企业融资链

市场经济发展的载体无疑是企业,而在金融市场由银行主导转型为市场主导的过程中,如何解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融资问题则必然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不论是从传统经济学生命周期理论还是法学商主体行为能力理论的视角来看,企业发展的基本过程从纵向来看均可分为若干阶段;而根据国际发达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不同阶段的企业不仅融资需求各异,而且其所对应的融资渠道与市场环境亦层次分明。

横向比较世界范围内发达资本市场,其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而随着金融市场国际竞争力的日渐加剧,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战略也逐步实施,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在我国已有的沪深两市主板证券市场的基础上,中小板市场于2004年6月揭幕,创业板市场也于2009年10月呱呱坠地,而三板市场的市场实践亦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可以说,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已初具雏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相对较晚,不同市场层次发展至今亦暴露出各自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尤以创业板市场为重。因此,针对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承上启下重要板块而新生的创业板市场,我们必须结合国际成熟创业板市场的发展经验与我国的具体环境,深入分析其所出现的问题,明确其基本功能定位,为主板市场培育转板优质上市资源、为中小企业及高科技企业提供灵活便捷的融资渠道、为未来三板市场的建立树立样版。

(二)中小企业发展与创业板市场

21世纪的今天,中小企业在各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已逐步开始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作用。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发展阶段的限制,各国市场环境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与高科技企业其所对应的直接融资市场板块主要为创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作为多层次市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不仅是针对创业期企业的风险投资实现循环回报与退出渠道的标准化平台,更肩负着为主板市场孕育大型成熟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产业升级的重要使命。而我国创业板市场虽应运而生,但观其推行至今之效,并未妥善解决众多中小企业与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反而暴露出一系列弊病,究其根本,则在于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基本功能定位与设立初衷相背离,无法充分发挥其本应具备的基本作用。对此问题,我们必须将国际成熟创业板市场的发展经验与我国的市场实践结合起来深入剖析,以求实效之策。

二、世界范围内各主要创业板市场的基本功能定位

(一)纳斯达克市场(NASDAQ)

NASDAQ是全美证券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的英文缩写,其始建于1971年,最初并未被赋予现代意义上创业板市场的功能地位。1975年,随着美国依托中小企业金融体系开始构建,NASDAQ提出了明确的“上市标准”,其显著特点不仅仅在于该标准远远低于当时AMEX、NYSE的上市标准且没有盈利性等硬性财务指标却突出了成长性要求,而且将市场定位明确于为硅谷当时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中小企业与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这一基本功能。此后,NASDAQ市场经过稳步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辉煌后至今已经成为与纽交所齐名的上市灵活、层次分明、转板顺畅、监管有效的创业板市场 。

而细察NASDAQ内部具体的制度设计,不论是标准灵活的发行上市条件还是明确的持续上市条件,不论是严格的做市商制度与市场稳定机制还是便捷有效的转板制度和监管措施,均严格围绕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及高科技企业提供灵活便捷的直接融资渠道这一基本功能定位。因此,NASDAQ诞生了微软、思科、因特尔等一大批如今的科技行业翘楚,为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推动产业升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由于NASDAQ发展至今完备的市场层次与灵活有效的市场制度,其对于全球范围内的上市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我国于NASDAQ直接上市(如盛大、优酷等)或经由OTCBB升板至NASDAQ上市(如北大千方、泰富电器、圣元国际等)的企业亦逐渐增多,甚至形成了中国企业于美国资本市场竞相上市的热潮。

概而论之,一方面,NASDAQ成长壮大的过程历历在目,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结合纳斯达克市场的发展经验,明确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基本功能定位,为我国中小企业及高科技企业提供便捷灵活的直接融资渠道则成为了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问题。

篇13

所谓公共财政,即国家或政府根据社会资源提供出的公共服务,是一项符合社会公共需求的经济行为和分配活动,公共财政不仅能够确保经济社会的稳固发展,还能够对公共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公共财政会随着时代的变换而不断的改变自身的内涵,随着不同时期的带来,其内涵和外延的侧重也随之不断的改变。市场经济属于一种自然经济,在市场中自然形成和调节,不会受到太多的制约,相对自由。在市场经济中主要通过价格制定资源的分配状况,价格由供需掌控,而供需则是通过整体市场参与人员共同评估确定,展现出一种公平公开公正性。

二、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的联系

1.公共财政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帮助。

市场经济是一项经济系统,产品和相关服务在这项系统中形成、生产和销售时都会受到市场价格的直接影响,而市场价格是摇摆不定的,和计划经济完全不同。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公共财政则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辅作用,只有在市场经济中公共财政的作用才能够全面的发挥。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市场经济中无法成为独立的个体。

2.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财政。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市场所起到的作用是短暂性的,不具备长久性的作用,一旦市场作用失去效果,就会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出现不合理现象。因为市场机制的客观因素造成了失效现象,所以市场自身没有能力将这些问题处理好,必须依靠政府方面的市场性方式进行处理解决。市场和政府公共财政在处理问题时都是以提升社会整体资源配置的效率为最终目的,进行相互的辅助和配合,但是在解决问题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以上事实证明,如果社会不采用公共财政对国家机制进行控制是根本无法长久性发展的,只有加大力度开展公共财政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行为互补。

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下形成的,公共财政在市场经济中就相当于国家财政,以此来而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是一种国家政策,能够有效弥补市场的欠缺。市场经济属于资源配置方式其中的一种,主要按照等价交换的工作方针,通过市场对经济调节,没有任何约束,相对比较自由。财政主要是负责政府机构的收入、支出和收支进行管理的活动形式。财政运行主要以公共财政为基础结构,通过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经济公共范围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用途。公共财政最终目的是能够为社会提供所需,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受广大群众公开式监督。公共财政实际意义不是要形成市场失灵,而是针对与法治和民主,真实内涵是对市场形成的财富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

三、坚持公共财政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意义

1.明确公共财政能够对建设小康社会起到全面作用。

在党十六大会议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想要建设小康社会不但要对经济大力发展,同时还要强化法制和民主,成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全面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全面满足公共需求则是公共财政中最基础的内容。坚持公共财政不但能够解决公共需求所需的资金问题,同时还可以在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贡献出一份力量。想要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所需的资金有强烈保障,必须不断改善公共财政机制,快速实施公共财政。

2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建设公共财政必须创建科学市场失灵制度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政发展范围进行规范管理,杜绝出现政府对正常、正当的市场活动干预,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作用充分发挥。为更好的增加经济,前提条件是确保提供与需求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平衡。只有不断完善和健全公共财政,才能为各种市场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务,树立良好的市场竞争政策保证,更好的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有效提升。

3.完善公共财政,确保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合理关系。

公共财政具有非营利性这一独特的特征,这样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和政府之间的联系。目前,我国市场主体结构还不是很和谐,通过国有企业退出企业竞争后,市场主体结构又向着合理化方面迈进一部,可是市场主体结构想要全面的完善必须要利用政府的政策和制度方可完成。政府无需干预有效的市场,但对于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中的不足要给予适当的干预,具有完善的公共财政才能够控制好干预的程度,保持市场和政府之间良好的关系。

4.完善和健全公共财政,更好的帮助政府职能进行转变。

我国生产主要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方针,是一个社会主义强烈的国家,通过国家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后进行生产,从而制造财富,之后再利用制造的财富进行国家职能的落实,让人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得到全面的满足。这也是公共财政所追求的经济活动局势。不断完善健全公共财政机制,合理调节和深化财政收支构造,不断降低盈利性和经营性行业的投资,减少行政事业所需资金数目,将经营性事业单位融入到市场中,将资金主要运用到社会公共需求和社会保障中,能够有效转变建设财政、吃饭财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的状态。

四、如何维持好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对策建议

1.科学界定财政职能,严禁出现越位越权及缺位的现象。

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只用来服务公众,政府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公共产品界定范围,不能越位。这一界限作为约束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提供的边界,所以不能由政府对其进行权限划分,必须通过立法对其进行规范限制。必须保证财政真诚和市场调节的合理结合,将公共财政和市场职责的范围清楚的划分,将财政合理的融入到市场结构的调整中。

2.全面考虑,强化财政综合实力及服务观念。

市场经济的参与人员大多是为了从中盈利,像公共服务产品等基本上不盈利的行业参与者较少,资金大都由政府公共财政供给。公共财政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务和物品,政府要清楚的了解这项内容,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创造更丰富的资金供给社会使用。

3.完善财税体制改革,改善公共财政体制。

公共财政的主要来源是社会经济参与人员的税收,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化改革税收制度,科学的财政支出能够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因此,要不断完善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力之间的合理配置,不断健全公共服务公平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机制,建设能够推进资源节省和经济结构优化的税收体系。

4.创建更加公平的财政市场发展环境,

篇14

工商管理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可靠依据。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各个行业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将会面临比之前更多的困难,而之前的一些管理工作也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被淘汰,企业的管理者就必须要制定一些新的管理措施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企业是其中的主体,而工商管理的一些经济管理的职能就是在企业当中来发挥作用的。现在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是变化不断的,企业将会面临着很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每天都有很多的企业在进行整改和重组,而这个时候也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最容易迷失道路的时候,工商管理在这个时候就应该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职能来为企业解决麻烦,指明方向,保障市场经济的发展朝着更好的一个方向前进。除此之外,面临着在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遗留的一些规划性比较严重的领域,对于商品在生产和交易的过程当中产生的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工商管理应该要很好的进行制约,把那些选择的权利留给消费者,让市场经济自己去进行竞争,这样企业在对于自身的技术改革和产品的质量提升方面才有一定的动力去完成,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从而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性、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工商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责。工商管理在管理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针对市场经济发展当中的企业,还应该要积极的对消费者进行一个引导,引导他们形成一个维权的观念,从而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鼓励消费者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要懂的拿起法律的武器来进行维护。

二、工商管理表现的主要特点

(一)在我国,工商管理主要就是用一种积极的行政管理来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的方式,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的。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和其他的一些政府部门不同的是,工商管理部门是没有独立的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内容,它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来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次序,主要就是为了社会和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而综合创作出相应的一个软环境。特别是在我国要求建立一个开发统一并且竞争有序的市场大背景之下,更是要充分的发挥出工商管理的一些行政职能。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变好了之后,相应的投资主体才会增加,这样我国的市场经济才能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总的财富也才会累积的更多。(二)监督的手段方式比较多。我国的工商管理的主要方式就是行政处罚和行政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调节以及舆论等来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督,在我国的法律当中,有关工商管理部门执行的法律就占了其中的一半,所以在工商管理的时候,应该要加强执法的力度,对经济市场上出现的一些违反行为应该要依法进行制裁,然后再辅以柔举的措施,维护市场经济的次序。(三)进行监督的范围比较广。工商管理在进行监督管理的时候,不仅包括市场经济当中的有形市场,而且还包括了无形市场,包括了市场经济主体的入市、竞争、合作、交易淘汰等各个方面。(四)和市场经济当中消费者的关系比较密切。工商管理在进行监督管理的时候最基本的职责就是维护市场经济的次序。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市场次序,才能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工商管理的很多职责当中,都是和消费者的权益、市场经济的次序相关的,工商管理在对市场次序进行维护的时候,还应该要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一个很好的保障。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一些促进作用

(一)对于市场经济主体的准入进行了规范。工商管理部门在对市场的主体行为进行规范、促进市场主体的合法经营和维护市场经济次序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从而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制度变得更加的合理和规范。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制度是采用以层层审批、严格审查为基础的企业审批登记制度。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情况之下,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当地的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申请注册、然后进行登记之后就可以获得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资格,而工商管理部门必须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严格的进行审查,对于审批的程序也要做到规范,从而来提高企业登记注册的管理质量,积极的培育那些比较优良的市场经济主体。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制度上的积极有效的工作,可以有利于建设比较规范化的市场主体准入制度,从而来有效的维护我国的市场经济次序,最终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二)对市场的监督进行了有效的强化。在规范市场的主体行为以及市场监督的工作方面,工商管理部门都起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实施市场竞争管理以及商标注册管理等一些比较有效的监督措施,可以使得市场的主体在进行交易活动和经营活动的时候符合市场经济的相关规范,从而帮助市场的各个主体营造一个比较良好的市场经营和竞争的环境。而工商管理部门在强化市场经济的监督和管理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要大力的实施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工作。通过实施一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投资环境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改善,从而来营造出一个诚实守信以及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这样就可以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主体在经验活动的时候充满了活力,从而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其次,就是对于企业的商标权要加大力度保护。商标是一个企业和商品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当中起到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一个企业的商标权能不能得到有力的合法保障,将直接的关系到这个企业以后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市场经济正常次序的维护也有很大的作用。工商管理通过对企业商标权的积极保护,对那些假冒商标等侵犯他人企业知识产权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就可以使得企业商标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的保障,从而来进行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向前发展。然后,就是对于行业分类的监管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行业风险、信用等级等一些的行业分类的监管,就会使得整个的监管体系变得更加的有效和精细,从而来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对于各个行业的监管就会更加的有效,同时也会更加的有针对性一些,最终促进 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向前的发展。最后,就是对于那些虚假和违反的广告打击力度还应该要加大。对于加大那些虚假违法广告的相关整治力度,可以对整个广告市场的环境起到很好的一个净化作用,同时对于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广告行为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一个比较诚实守信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使得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的稳定,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三)促进社会经济各个市场当中体系的建立以及完善。工商管理部门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当中,通过自身的一些行政管理职能,透过对市场主体的积极培育和有效的监督,很好的促进了市场经济当中各个市场的发展以及壮大,同时也促进了各个市场当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社会经济的运行当中,市场是一个中枢所在,而市场经济当中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于经济的发展壮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就是使得经济的资源能够有效合理的配置,经济资源在市场当中总是很稀缺的。而对于这些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得它们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不被浪费和闲置,是市场经济能够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则可以很好的对这些稀缺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通过市场这一个无形大手的作用,然后用价格的市场调节手段,从而来引导这些稀缺的市场经济资源最终流向那些需要的、最有效率的经济部门,从而使得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得到很好的提升,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健康的持续发展。其次,就是能很好的实现国家的一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和引导。经济市场是社会一个微观的经济活动场所,如果国家的一些宏观调控的政策要想达到相应的一些目的,就必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实施和引导,所以市场就成为了一个连接微观的经济活动和宏观管理主体的中介。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的一些方式和手段来对商品的供求进行直接的调节,然后通过价格来形成一定的机制,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向进行间接的引导和调节,最终来达到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社会经济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保障了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候的实施和引导,增强了市场监管主体对于经济活动有效的控制力,这样就会对经济的一个稳定运行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四)对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了有效的维护,也强化了法律的监督机制。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赋予了工商管理一些行政上的权限和职责,所以工商管理在监督市场的时候,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在执行,同时还应该要加大执法的力度,从而来保障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和贯彻,同时对于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也进行了比较好的维护。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监督的时候,应该要严格的按照行政执法的相关程序,依照行政处罚和行政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注重合法监督的时候也要注重合理的将,对于企业的竞争和经营行为要积极的规范和引导,对于经济市场的正常次序要进行有效的维护。同时还应该要对工商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断的完善,使得工商管理在监督执法的过程当中能够透明和合法。对于经济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工商管理应该要进行有效和严格的规范,对于商品质量的监督力度应该要加强,同时对于那些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也应该要加大,尤其应该要重视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工作,切实的保障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