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区老龄化调查范文

社区老龄化调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社区老龄化调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区老龄化调查

篇1

7月26日,“积极老龄化,养老新转型”调研团团队就现阶段养老服务模式的调研,在社区和老年活动中心周围的地区,对广大中老年人展开了问卷调查。

下午四点,团队乘车前往山大宿舍公交站附近的生活小区,这里聚居着多数老年人,他们有些是山大退休职工,有些在此地买房养老。团队每位成员进入小区后,便开始分头发放问卷。老人们多数都很热心积极地配合问卷调查,有一些还和成员分享他们的经历。由于很多老人听力能力欠缺,所以成员们都是将问卷读给老人听,再亲自填上老人的回答。一个小时后,团队顺利回收了二十份问卷。

晚上六点,此时太阳已下落,正值很多老年人外出散步、锻炼,团队趁此良机继续开展问卷调查。所有成员先在蒙牛广场集合,随后分散成两波,一波负责在校园内发放问卷,另一波负责在学校外的沿海休闲区域发放问卷,这样就能使调查的范围更加广泛。问卷调查中团队注意到,为了提高问卷的普及性,调研的范围不能总是集中于学校周围区域——聚集着以知识分子为主的老年群体,而应该扩展到各类型的老年人。在这次的问卷发放过程中,团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老人,有退休的老教授,有从外地前来居住的老人,有还在教会工作的教徒,有互相扶持的老伴······从他们的回答中,成员收获的不仅是问卷里的答案,更是丰富多样的人生经历,世间百态。此行确实让团队成员受益匪浅。晚上八点,团队顺利回收四十份调查问卷。

通过这次调查问卷的正式发放,团队成员从实际经验认识到问卷的可行性高、成效高,也积累了一定发放的经验,增加了团队继续开展调研的信心,同时,这些问卷数据也从老年人这个角度为“积极老龄化,养老转新型”调研提供了宝贵材料,接下来,成员们还会继续走进社区、养老机构、其他休闲场所分发问卷,多方面收集材料。相信团队能收集到丰富的调研数据,为调研团今后分析整理打下基础。

篇2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探析 人口老龄化下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价值与保障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居住郊区化背景下城市老龄人口居家养老模式与环境需求问题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及对策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现状及对策思考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模式初探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探讨 老龄化趋势下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虚置化”问题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桂莹,邹焰,张忆雄,等.遵义市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12):1-3.

[3]罗占廷,杨颖,郭梁.银川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J].统计与经济,2011,25(6):43-46.

[4]黄莉.从制度与文化角度来审视和构建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2-69.

[5]田奇恒,孟传慧.城镇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探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1):30-33.

[6]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0(1):134.

[7]翟玲玲,江遥.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浅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1):63-66.

篇3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健康老龄化的提出,老年护理工作成为护理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基本环境,是实施护理的重要场所。老年人对于社区护理的需求大、内容多,但社区护理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差较远,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故应建立较为系统、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并注重老年人的综合护理服务需求,积极开展老年人所需要的社区护理模式,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关键词】老年社区护理;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我国家庭逐渐趋于核心化、小型化,加上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老年家庭逐渐增多、家庭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建立有效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通过深入了解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使老年人得到更好更全面的社区护理,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国际上规定凡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7%就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1.3亿,占总人口数的10.6%,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上升至20%,并在2040-2050年达到25.5%,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问题[1]。

2健康老龄化是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方向

寿命仅关注生命的时限,健康则重视生命的质量,健康老龄化是一个质和量相统一的概念。 1992年,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了“2001年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开展健康老龄化的运动,至此,健康老龄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一切老龄问题基本源于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性及病理性老化,其导致老年人功能减退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如能够把生活自理的时间延长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甚至达到无疾而终,推迟老年人需要依赖他人的尴尬局面,就会大大减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塑造健康乐观、充满活力的老年人形象,把老年期视为人生的又一个黄金阶段,让老龄化社会充满活力。

3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

3.1 客观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的各项功能日渐衰退,健康状况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客观上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向性的向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颜君等[2]对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与生活状况的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慢性病患病率逐渐上升,患病总数也随之增加。李迎春等[3]的研究也发现老年人中大多都患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病,而患两种以上者的比例较高。范亚峰等[4]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分析发现,约80%的老年人处于心理健康的临界点或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费立娟等[5]的研究也表明老人抑郁的发生率高达22.2%。以上研究均表明,老年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健康水平都较低,是社区护理的重点人群。

老年人因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多年来养成的许多不良习惯都会给机体带来损伤;此外,预防保健知识的缺乏和自身认识的不足也使得其健康受损。另外,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呈下降趋势,而其残疾的发生率则逐步上升。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在提供疾病护理的同时,通过健康宣教等手段,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并在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给予老年人关怀。

3.2主观需求

主观需要即老年人自身对社区护理的实际需求。有数据表明,95%的老年人认为有必要开展社区护理,97.5%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健康教育指导,76.2%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家庭护理及定期到家随访等,75%的老年人愿意在社区建立家庭病床、托老所、日间护理中心等[6];程俊华等[7]的研究表明,89.3%的患病老人希望在社区得到疾病护理。此外,孙菲[8]等对老年人社区非医疗照料的需求调查发现,城区老年人对社区照料需求依次为非医疗应急帮助(75.4%)、提供娱乐场所(74.4%)、心理慰籍(64.7%)、重家务照料(61.9%)、陪同看病(60.9%)和基本生活照料(57.5%)。目前老年社区护理主要侧重于生理、心理方面的需要,对老年人在家务料理、日常料理等方面的需求的研究较少,不注重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而这方面的需求如果不满足,可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老年社区护理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强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我国早在1997年就对社区卫生服务开始了试点工作。现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开展了许多形式的社区护理,而社区老年护理也已涉及疾病照顾、疾病预防、健康促进3项职能,包括了老年慢性病护理、上门基础护理、临终护理、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和社区心理卫生宣教等多种形式。此外,有些城市还设立了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等。老年社区护理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老年社区护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社区护士严重短缺、社区卫生机构不健全、社区所提供的护理项目和老年人的实际利用间有巨大的反差等[9],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影响老年人对应得护理的需求。作为一个生理和社会功能处于下降时期的特殊群体,老年人对医学保障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年人对入住专科医疗护理机构,以及对家庭病床、送医送药上门、入户护理服务的需求迫切,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国社区老年医疗护理机构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

5对策

5.1建立系统、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 

老年护理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疾病的护理,而且涵盖预防、照料看护、康复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内容。老年社区护理除考虑健康人、病人和残疾人外,还应致力于预防疾病或延滞疾病的发展,高度重视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工作,并为整个社区提供知识、鼓励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的护理服务列为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以照料看护、预防、保健、康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为主;服务目的从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向提高总体健康水平转变;服务方式由等病人上门转变为走出医院大门,深入社区和百姓家庭。

5.2 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我们将需要大量的多技能的、综合性的老年护理人才,因此,应建立健全护理人才的多层次培养途径。首先,要建立和发展高等全科护理教育;其次,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全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此外,应加强现有社区护理队伍的继续教育,不断完善社区护士的专业知识 。

5.3 注重老年人的综合护理服务需求

(1)注意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老年护理的目标有别于其他年龄段,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注重维护老年人的功能状态,把延缓老年人发生失能,尽量维持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列为首要的任务,因此功能健康是保持老年人生活和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对于老年人来说治疗疾病更多是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要加强护理干预防止因疾病而影响生活质量,尽可能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期。

(2)老年社区护理的核心是预防

从减少和延缓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角度考虑,导致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衰退的原因主要有3类: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的自然老化、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老化和废用。对老年人群中广泛存在的慢性病、退行性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多种疾病,都可以通过加强推行不同的预防干预措施,得到有力的控制。因此,老年社区护理应把预防放于首位,积极开展慢性病的预防是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重要途径。

(3)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康复

老年人的残疾率远高于年轻人,因此,重视康复护理是老年社区护理的另一特点。老年人的常见慢性病、退行性疾病的严重性在于它的高致残性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在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后其生活自理能力及功能独立性均有明显的提高,再住院率也下降。因此,在老年社区护理中大力推行可及、可行的康复护理是符合老年人实际需要的既经济又有效的途径。

(4)心理保健是老年护理的重要部分

老年社区护理不仅要注重身体健康,还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可以借助社会、家庭、朋友的力量,关怀老年人,并开展心理健康指导,通过心理咨询、聊天,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地对待来自社会、人际、生活方面的各种关系,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丰富晚年生活,实现健康长寿。

(5)照料护理是老年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

老年护理的内容与其他年龄段相比,一个特殊之处是医疗照顾与生活照料常紧密相连,特别是高龄老人生理功能已经衰退,轻微的疾病就可能导致自理生活的困难,如果生活照料无法满足,必将影响到疾病的康复。

6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老年人对于社区护理的需求大、内容多,老年社区护理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差较远,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应逐步建立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并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优质的社区护理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使得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郑翠红, 姜小鹰, 肖惠敏. 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 莆田学院学报, 2005, 12(1): 33-35.

[2]颜君, 何红. 广州市社区老年人健康与生活状况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6): 723-736.

[3]李迎春, 胡传来, 陶兴永等. 社区中老年人慢性病及卫生服务需求现况调查. 实用全科医学, 2005, 3(1): 61-62.

[4]范亚峰, 王小合.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 2004, 19(17): 45-46.

[5]费立娟, 刑凤梅. 离退休老年人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3, 24(6): 664-665.

[6]周萍.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19(6): 63-64.

[7]程俊华, 李楠.浅谈老年社区护理. 四川中医, 2004, 22(2): 32-33.

[8]孙菲, 汤哲等. 老年人社区非医疗照料需求调查.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2):151-152.

篇4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社区护理;老年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平均寿命的普遍延长,老年人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界定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可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1]。根据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的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5%,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全国总人口的12.5%,按照这个标准,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健康老龄化"这一概念。社区作为老年人基本的生活环境,比医院更能为老年人提供持续、全面的护理服务,在健康老龄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社区老年护理事业,提供积极有效的社区护理使老年人在社区接受各种健康护理,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保证。

1 健康老龄化的概念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哥本哈根世界老龄大会上把“健康老龄化”作为对付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发展战略。在我国1994年2月召开的“中国老年保健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老年学会会长邬沦萍教授最先提出“健康老龄化”这一词,并且发表了“为使我国出现健康的老龄化而奋斗”的讲话。健康老龄化更关注的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态,在延长人类的生物学年龄的同时,还应该延长人类的心理与社会年龄,使老年人在生命延长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2 社区老年护理

1970 年,美国的露丝・依思曼首次使用了社区护理一词。社区护理是以健康护理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服务范围,对社区内的不同人群提供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及健康指导的综合,承担着医院外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工作。社区老年护理是指由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护理工作的重点为一般家庭及社区中的老年人群,为他们提供连续、全面的服务[3]。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社区护理应以“社区内弱势团体(老弱、残障)为优先服务的对象”,老年人群作为社区里的主要人群,如何在社区里提供适合老年人群需要的医疗保健、生活照顾等服务,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3 加强社区老年护理,促进健康老龄化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经济、医疗、养老方面都给社会带来了一定影响,维持老年人的健康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国外社区护理起步早,发展的比较快,其中为老年人提供的社区护理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已经比较规范,许多国家的社区护理服务机构作为医院的分支机构,对老年人提供的护理服务已经很完善。我国的社区护理发展不平衡,与国外相比差距比较大,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社区护理起步早,投入大,社区护理发展较快,已经开设了家庭护理、护理专家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等,有的地区还为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但是大部分城市的社区护理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为了达到健康老龄化,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具体措施如下:

3.1建立健全完善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体制。我国现阶段的社区护理机构缺乏明确的监督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社区老年护理的保障机制薄弱。然而社区中的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大,需要社区的护士可以为他们开展多项社区护理服务,如:健康教育、健康体检,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3.2加强社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就医环境。改善社区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的健身设施是解决老年护理问题的有效对策。同时加大并完善社区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方便社区老年人的就医问题。王宁[4]的社区医疗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有50.0%的人不愿意到社区医疗机构看病,其原因:32.8%认为社区医务人员素质低,28.4%认为社区医院机构检验仪器落后、水平低,18.7%认为社区医疗机构药品不全,还有13.7%认为药品价格不便宜。

3.3提高社区从业护士的素质和技能。社区护理是对社区中的个人和家庭开展家庭访视、居家护理、健康指导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它涉及相关的多学科的医疗、护理、保健知识,而这些主要依靠社区护士完成。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社区护理数量不足,以年轻人为主,学历低,大多是中专学历,专业素质相对较低,导致部分工作无法开展或内容较少,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从而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质量,所以提高社区护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也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发展、完善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尤其是老年护理教育,培养更多的社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多的要求[5]。

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较为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积极尽快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已刻不容缓[6~8]。加强社区老年护理事业,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满足其健康需求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为实现健康老龄化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全成,崔瑞宁.人口高速老龄化的理论应对--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3,04:36-41.

[2]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EB/OL].[2012-09-09].http:///article/zwgk/mzyw/201006/20100600080798.Shtml.

[3]苏永刚,吕艾芹,陈晓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04:42-47.

[4]王宁.老年患者的社区护理研究[J].家庭护士,2007,5(11c):84-85.

[5]张苏,王婕.健康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体系构建[J].教学与研究,2013, 08:21-29.

[6]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09:129-136.

篇5

关键词:老龄化;城市规划;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保健技术的加强,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而随着出生率的降低,又使得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长。“银色浪潮”汹涌而来,很多国家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一、何为老龄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60周岁及其以上人口的老龄化率在10%-20%之间或65周岁及其以上人口的老龄化率在7%-14%之间的国家称为老龄化国家(Aging country),60周岁及其以上老龄化率超过20%或65周岁及其以上老龄化率超过14%的国家称为老龄国家(Aged country)。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60周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总人口10%以上,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据推算,到2025年,60周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18.4%;到2050年,这个比例将上升到25%左右,意味着我国正快速步入“少生、少死、高寿”的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2.1 人口基数大

我国是人口大国,本身人口多。实行了这么多年的计划生育。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使得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2.2 进入老龄化速度快

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才走上人口老龄化的道路,而我国仅仅只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就开始面对老龄化问题。

2.3 应对老龄化的保障制度建设薄弱

老龄化的快速来临,使社会措手不及。相对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与经济状况,我国对老年人的政策法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等方面都还很薄弱。

2.4 经济发展速度赶不及老化速度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超前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实力不强的状态下迎来了“银色浪潮”。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先富后老”,而我国则是“未富先老”。

三、如何应对老龄化的到来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变革的主要手段。“银色浪潮”对城市规划中用地规划、公建配套、公共空间及道路交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国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学者也均对此提出了应对措施。

1、国外城市规划针对老龄化的措施

国外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国外的学者早就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中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但东西方国家由于不同的思想观念,面对同样的问题,采用了不同的做法。

1.1西方国家基本上都经济实力雄厚,社会福利保障齐全。同时,西方国家崇尚自由。子女在18岁后,与父母就不存在供养与被供养的关系。所以,在编制针对老龄化规划的时候,比较偏向将老年人迁移至适合于老年人生活的社区,社区内所有的交通安全性、住宅舒适性、设施齐全性均按照老年人的需求设计。比如美国的太阳城。

1.2而东方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区,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家庭观念,使得在处理老龄问题的方面,与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在编制针对老龄化问题的规划时,偏向于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形式。主要在住宅的形式上开发可供几代人共同居住的新型住宅体系。在社区规划结构上创造能使老少几代家庭间建立亲密联系的空间格局。在社区建设中同时,秉承“适应终生生活设计”的原则,以适应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国内城市规划目前的措施

虽然,老龄化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但是,目前对城市建设所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凸显出来。所以,在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虽然也有涉及到敬老、养老问题。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和规范。基本上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养老机构配置,其面积则比较随意。并没有真正考虑到社区内老人的比例以及出行的方便与否的问题。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

四、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对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如何从城市规划方面,去适应老年人的需求,将是即将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政府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理应为创建一个“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生活环境”做出自己的回答。在城市规划编制方面应做以下的应对措施:

1、前期调查

在城市规划的前期调查中,应将老年人的人口规模,现状的老年公建设施、活动空间以及老年人对诉求都调查清楚。

2、总规的层面

应在总规的层面就制订老龄设施的专项规划,内容包括各类公共绿地、城市广场、步行街以及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其中均应统筹考虑老年人的使用要求,提供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制定有关老年设施的定量建设指标,并以地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依据。这样既有利于城市建设的通常安排,又使下一步的城市详细规划可以有据可查,从而保证老年设施项目的落实。同时,在其他的一些专项规划像《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交通系统专项规划》中添加可供老年人使用的活动空间及方便老年人出行的无障碍设施等内容。

3、控规的层面

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应将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公共活动空间、道路交通、老年住宅及配套设施的规定作为强制性内容。同时,在规划图纸中,安排老年设施的时候,以人口比例和服务半径作为配置的标准。在地块的指标控制中,对于老年住区,建筑密度不宜过大,建筑高度不宜过高。而绿地率应配置较高,形成可适应老年人居住的生活空间。

4、修规的层面

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为老年人创造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道路交通中设置无障碍步行道、室外晨练场地,在小区级配置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公建配套设施,以及老人公园、小区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

5、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直处在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规划“以人为本”的宗旨。在老龄化社会,鉴于老年人对城市空间环境中的种种不便之处的切身体会与迫切需求,城市规划部门和规划师更应该在城市规划编制的整个过程中,积极组织老年人的参与,以使规划更加合理、更贴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应积极探讨老年人有效参与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并将他们的意见和观点整合到规划编制各阶段的内容之中。

五、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是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的共同责任。城市规划界也应该对“银色浪潮”的来临提出自己的措施,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惠萍.老龄化社会城市环境特殊支持体系规划编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李小云,田银生.国内城市规划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相关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11,35(9):52-58.

[3]曲莉,冯贵申.试论人口老龄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83-84.

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体育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增多,国家、政府、社会将面临老龄化的挑战。有资料表明,2007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了1.53亿人,占总人口的11.6%左右,且每年还在以3.37%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增加到2.8亿,占总人口的19.2%。届时,中国将成为一个老年型国家。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政府提出了“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奋斗目标。特别是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都已将老年体育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推向社会将是必然的。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分析

人口老龄化就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减少、年长人口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现代社会由于科学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种人口老龄化过程已成为发达社会必然出现的一种趋势,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根据调查,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

社区体育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作用分析

社区体育就是以基层社区为单位,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自发性为原则,以本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条件,实行政府部门支持、体育部指导、社区部门参与,为社区成员提供社会保障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社区体育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群众体育实践中出现的一种体育形态,它首先具备体育的基本功能――强身健体。另外,社区体育是在居民住所周围发生的体育现象,因此社区体育还有一些间接的功能:丰富业余文化、改革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密切人际关系、培养社区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强化社区意识、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

因此,通过社区体育来缓解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可行性。

开展社区老年体育可以减少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健康长寿已成为中国人生活追求的目标。作为社会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老年体育将是老年活动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老年医疗保健事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应该引起医疗工作者的重视和体育工作者的关注。因为老年医疗保健仅通过医学手段难以解决,只有结合体育锻炼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开展社区老年体育可以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人们普遍认为体育运动是预防老年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和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社区开展老年体育健身服务可以对老年人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体育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了集体活动的形式,老年人在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彼此间交流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艺,在这种群体的活动中,老年人感到心情舒畅、生活充实。大力开展社区老年体育服务活动,科学合理地组织和指导老年人从事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

开展社区老年体育可以进一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老年人力资源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所需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口。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世界各国都先后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已提上日程。从世界范围看,这项工作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没有真正的系统化、组织化和规范化,仅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开展得较好。如:日本、加拿大、孟加拉给离退休老人创造许多就业机会,三国中60~65岁的老年人就业率分别高达81.5%、68.4%和84.7%。而我国离退休老年人再就业的仅占离退休人员的30%~40%,远远低于上述国家。我国虽然在80年代就提出了“老有所为”,但目前主要还是强调“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劳动要求。这就需要老年体育这一重要的生活内容来推动。

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以上分析,社区体育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行之有效的,但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才刚刚起步,发展还不成熟,从组织到管理再到实施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是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和管理机制。为了增强人民的体质和满足人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我国先后颁布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的意见》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技术要求》等法规和文件,这说明我国立法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了社区体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政策法规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知道的人很少。目前我国仍存在城市体育设施缺乏立法保护和标准制约的问题,缺乏应有的法律规定、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难以对社区体育与老年体育的结合起到保障作用。

第二是社区体育管理不完善,缺乏组织者和指导者。由于社区体育组织是地方性的群众体育组织,缺乏专人负责管理,体制不健全,业务不熟练,使社区体育组织发展处于泛化过程。社区体育组织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据有关调查,65%的社区体育组织形同虚设。体育指导者多为爱好体育的退休老年人,他们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指导,专业性不强,缺乏相应的理论、技术和健康知识,往往达不到锻炼者希望的效果。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容易使本想参与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失去动力和兴趣。

第三是社区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体育经费是社区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社区体育要想发展起来必须有充足的经费作保障。我国政府无力承担过重的社区体育负担,而社区体育本身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维持其自身的运行,致使社区体育工作很难有效开展。另外,组织某些项目,需交纳的参赛费很高,造成参加的队伍人数越来越少。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对社区体育的参与程度。

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发展对策。首先,完善社区体育法律法规体系,为老年体育建立保障制度。完善体育法规是保障社区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基本、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来保证人们进行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的权利。在大众体育发展较好的美国、德国和日本,国家法律对社区体育都有严格的规定。在美国,为了确保每个人都有参加体育的机会,社区中心公布对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成员提供参与社区体育项目奖金申请的具体标准和办法,低收入家庭可以通过奖金来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政府应划分清楚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在社区体育中的职责,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固定,同时针对企业或雇主为劳动者建立老年社会保险基金等事宜出台相应的法规。

其次,建立完善的社区体育管理体系。在大众体育发展较好的国家都设有健全的社区体育管理体系和活动场所。美国和德国的社区体育实行俱乐部形式,其管理是行政长官负责,下设专门机构,具体由职能部门进行运作,每个职能部门由公园与休闲委员会负责。公园和休闲委员会一般由5人组成,他们由市长任命,任期5年。日本的社区体育俱乐部管理体制大体分三类:第一类是政府机构,即市区町村教委,它对社区体育的发展主要起着宏观管理的作用;第二类是社区体育组织,即社会团体,负责广泛地筹措资金,吸纳社会人才,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的联系;第三类是民间性质的体育组织,由社会财团自发筹建体育中心和体育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并自负盈亏。借鉴国外社区体育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制定我国社区体育的管理体系。

篇7

【关键词】 自助养老; 现状与需求; 调查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已达1.776亿,占13.26%[1]。老年化已是中国,乃至全球不争的事实。我国人口的老化与其他国家相比又有其特殊性,如未富先老、社会养老力量薄弱等,是在尚未有充分应对的情况下即“跑步”进入了老年化社会。老年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国日益突出的问题。应对养老问题,结合国内外养老经验,我国目前主要形成和发展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形式[2]。本研究提出自助养老理念,并调查社区人群自助养老现状及需求,旨在转变中国传统被动养老的思想,让每个人特别是老年人自身积极参与养老服务,有利于缓解日益突出的家庭和社会养老压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5-6月按方便抽样随机选取成都市社区60岁及以上、思维和表达能力正常、愿意配合的老年人152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人,女74人;60~74岁90人(59.2%),75~89岁58人(38.2%),90岁及以上4人(2.6%);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8人(25.0%),中学68人(44.7%),大专40人(26.3%),本科6人(4.0%);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者10人(6.6%),1000~2999元者62人(40.8%),3000~4999元52人(34.2%),5000元以上者28人(18.4%)。

1.2 研究设计 采取横断面调查研究。

1.2.1 调查工具 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初稿,进一步征询专家完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自助养老现状、自助养老需求3部分,共25个条目。

1.2.2 调查方法 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后进行社区问卷调查。由于部分老年人因视力或听力等健康原因不能自行填答问卷,故主要采取他评,由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询问并填答,可避免部分老年人对问题的理解偏差而导致调查结果的不准确,确保资料准确、完整和有效。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2份,有效率84.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社区152例老年人自助养老现状及需求调查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从未接受其他老年人无偿和有偿照顾者分别为73.7%和82.9%;从未为其他老年人提供无偿和有偿照顾者分别为73.7%和90.8%;有接受其他老年人无偿和有偿照顾意愿者分别为73.7%和55.3%;有承担其他老年人无偿和有偿照顾意愿者分别为73.7%和51.3%。

3 讨论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目标;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积极老龄化”口号,其内涵是“健康、参与、保障”,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和公民事务[3-4]。“积极老龄化”旨在让人们认识到自己在一生中体力、社会以及精神方面的潜能,并按照自己的需求、愿望和能力去参与社会,而当其需要帮助时,也能获得充分的保护、保障和照料[5]。本研究提出自助养老理念,即是指老年人不单纯依赖社会和子女,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为养老做金钱和精神的储备工作,让老年人群体“自助”与“互助”,与“积极老龄化”内涵一致。

3.1 社区老年人自助养老意识较薄弱 由表1可见,从未接受其他老年人无偿和有偿照顾者分别为73.7%和82.9%;从未为其他老年人提供无偿和有偿照顾者分别为73.7%和90.8%。中国自古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孝”文化决定了我国特有的养老伦理观念,尤其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中就蕴含了养老的成分[6]。当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成人,他们最大的心愿即是老了有人照料。因此社区老年人往往把养老的重任寄托在儿女身上,反而把自己置身度外。从本次调查“自理能力减退时最好的照顾者”的结果也可看出,首选配偶(76.3%),其次即为子女(44.7%)。然而西方国家恰好相反,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只有感情上的联系,不负有赡养父母的责任[7]。在其养老文化中,老年人的“自助而养”早已是一个坚定的、有根基的、上下信守的文化观念。虽然中西方国情不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现代社会421家庭越来越多[8]。子女异地工作、生活,特别是失独家庭的大量涌现,“养儿防老”的观念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家庭养老功能将逐渐弱化。而在社区养老方面存在资金匮乏,投入不足;社区养老服务动机模糊,行政干预严重,社区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水平,志愿者队伍规模小;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地区经济差异导致养老服务水平失衡等问题[9]。因此,每一个老年人都有必要自己行动起来,借鉴西方的自助养老理念,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念,为自己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作好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储备,不再被动地等待养老。

3.2 老年人群体自助养老具有较多优势 老年人自助养老,即让有能力的老年人承担有需要老年人的照顾工作,具有较多优势,如时间充足、有共同语言、可创造社会财富、延缓衰老,让生活充实、减轻社会和子女负担等(表2)。同龄照顾者更容易沟通和相互理解,产生共鸣,因而更有耐心,这也是保姆、护工、老年护理员等其他照顾者所不能比拟的。有的老年人退休后缺乏兴趣爱好,又不能和子女朝夕相处,疏远了几十年的同事、朋友,特别是自己熟悉的人相继离去时,容易出现孤独、抑郁、怀旧、烦躁、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健康。研究显示,更多的老年人愿意保持与朋友、同事和其他亲属的关系,多样化的社交网络可增强幸福感和带来积极情绪,有助于预防焦虑、抑郁和孤独[10]。老年人每天的时间由自己支配,如每周安排2~3个半天参与社区自助养老服务,承担部分需照顾老年人的养老工作,可以使他们的生活更充实;或能增加一定收入,为自己的养老做经济储备;增进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促进心理健康;同时可锻炼和保持身体功能,有利于延缓衰老,让自己获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3.3 倡导自助养老理念,努力实现“积极老龄化” 由表2可见,有接受其他老年人无偿和有偿照顾意愿者分别为73.7%和55.3%;有承担其他老年人无偿和有偿照顾意愿者分别为73.7%和51.3%。提示老年人有较高的自助养老意愿。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希望获得更多的继续工作或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80%以上的老年人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的需求非常强烈[11]。他们最希望得到的老年社区服务有:为特困老年人提供护理和照料、开设家庭病床/送医上门、提供便民维修服务及组织群众性的老年文体活动[12]。社区服务中心和老年协会等组织应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并为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如通过传单、宣传栏、讲座等宣传自助养老理念,组织、协调有能力的老年人承担力所能及的养老工作,包括帮助失能老年人购买生活必需品、简单生活照料、陪伴聊天等,协助社区做好养老服务工作,真正做到“积极老龄化”。

总之,应对目前中国养老现状,积极倡导自助养老理念,将其融入现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模式中,可促进多元化养老模式的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积极老龄化”。

参考文献

[1]伍国铭.各种养老模式的对比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12):7-8.

[2]刘益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1,7(5):100-102.

[3]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EB/OL].(2004-12-11).http:///20041211/n223446258.shtml.

[4] Hunter R H, Anderson L A, Belza B, et al. Environments for healthy aging:linking prevention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practice[J].Prev Chronic Dis, 2013, 10(5):55.

[5]陈国梁.积极老龄化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1-3.

[6]付曦.从我国养老文化传统看城市社区养老的发展[J].经济视角,2011,5(3):115-116.

[7]赵丽宏.我国与西方养老现状之比较及其启示[J].学术交流,2005,141(12):168-170.

[8]马荣真.试析美国养老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工会论坛,2011,17(3):21-22.

[9]梁馨月.中国社区养老方式的新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2):78.

[10] Stevens N L. Aging well' in de 21e EEUW: Een psychosociaal perspectief[J].Tijdschr Gerontol Geriatr, 2013(5):1-3.

[11]刘闯.沈阳市社区养老问题的对策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319.

篇8

日本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政府对策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理论基础探析

社会性别视角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中国老龄用品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区域差异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制定研究

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综述

发挥老年群体潜在价值助力实现中国梦

养老机构老年人伤害预防处理机制研究

养老地产发展模式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农村养老资源供给评价

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资源探析

构建长期照护体系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

老年期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的构建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多元化养老格局下的互助养老

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研究

老年教育的现状与发展需求调研报告

论老年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吉林省为例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

国际社会应对老龄化的经验和启示

基于风险视角的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浅析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

居住安排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

重庆地区失能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调查

中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和走向

无锡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生命政治视角下我国社区型养老模式再思考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构建分析

养老机构服务纠纷的主要特点及其应对

信息科技介入我国老年人生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老年人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及性态度调查

需求评估: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江苏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老年人健康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

日本、韩国长期护理教育培训体系比较及思考

志愿活动参与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消费类型分析——二、三线城市个案研究

居家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背景、创新与前景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城市社区老年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农村传统大家庭中老人核心凝聚力问题的个案研究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原因及地区差异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战略选择

山东省城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敬老文化的发展困境及其纾解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篇9

以唐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堡开发区、丰南区、开平区、路北区为主要调查区域.以各个区域社区内>->岁以上女性和65岁以上男性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老年人参加社区体育健身活动进行调查和研究。下面对几种调查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查找与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相关的期刊、论文以及多种文件等作为调查的参考资料.还需要调查人员从唐山市各个学校的书馆借阅与内容相关的书籍.并且需要明确我国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规定和要求.调查人员经过对上述书籍和论文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后给出调查结果。    

第二.调查法。调查法又分为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两种。其中专家访谈法主要是:调查人员对唐山各个市区内体育组织管理机构、社区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解.并且与唐山市体育项目主要负责人和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策划组织人员进行见面或者电话访谈.了解大体情况.之后进人社区内部对老年人进行访谈.充分了解老年体育活动的开设及取得的成效。    

第三.问卷调查法.以上述社区的老年人为主要调查对象.设置一些调查内容用AA纸打印出来.内容可以涉及到开展体育运动的项目、参加人数以及效果等.问卷填写完成后.调查人员进行统计和分析。

第三.数理统计法.将调查所得数据用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得出相应结果。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此次调查主要使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一共下发调查问卷200份.调查人员回收问卷1756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有1682份.下面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唐山市社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性别和年龄分布比例。各个社区内老年人的分布情况都不相同.存在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调查人员经过对问卷的阅读.对社区参加活动老年人的性别比例给出了调查结果.通过表1可以看出参加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女性居多。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其中年龄在>60岁的人仅占老年人总数的8.18.年龄在61-65岁的人占老年人总数37.7.年龄在66-7。岁的人占老年人总数36.6;i.年龄在71-7;>岁的人占老年人总数11.27%.年龄在75岁以上的人占6.2.通过结果可知参加社区体育健身活动。60-67岁的老人居多。其次.唐山市社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项目的调查结果。各个社区因为经济实力存在一定差异.开设的健身项目不同.通过对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结果.结果见表z.通过表z可知.参加健步走和一些球类运动比较受老年人的欢迎。最后.社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取得的效果。调查人员通过对问卷的阅读和深人研究.对各个社区开展的健身活动项目取得成效有了一定了解.并且给出了相关的结果。在唐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堡开发区、丰南区几个社区举办的社区健身活动能取得较好成效.有效的防止了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之所以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原因是:几个区域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能够购买种类齐全的健身材料和设备.并且组织人员对活动定时进行更换和创新.使健身活动比较多样有新意.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健身项目.达到老年人强身健体的目标。但是其他几个区域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经济供应不足.不能置办完善的设备.并且设置的健身项目缺乏创新性。三唐山市社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存在的问题    

第一多数社区开展健身活动的资金不足。由于社区内的管理人员对人口老龄化认识程度不够.忽略了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大部分资金都用于其他项目中.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投人的资金相对较少.这样的情况使健身使用的设备和材料不全.开设的健身项目少.不能吸引更多的老年人来参加.使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并且不能改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第二.没有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教学。由于很多老年人对现在的健身活动没有足够了解.并且不知道主要技巧和用法.不能更好的进行使用.基于这样的情况.唐山市应该请一些专业人员对老年人进行指导.让其掌握正确的技巧和使用方法.但是由于各个社区经济实力有限.没有投人较多资金去请教练.即使有的社区有健身教练.由于其专业素质不够高.也不能对老年人做出正确的指导。    

爱好。第三.缺少体育健身活动场地。许多社区由于有限的场地.将多个健身项目放在同一个场地内.使场地变得非常拥挤.使每个健身项目都不能发挥较好的效果.有的甚至因为场地不够取消了一些健身项目.无法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兴趣和四提高社区体育健身项目效果的措施    

为了提高唐山市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效果.提出了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对社区管理人员体育健身意识的培训。唐山市需要组织专业的人员对社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其了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并且知道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而加大对体育健身项目的投资力度.选购齐全的健身设备和器材.使老年人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第二.聘用专业的健身教练对老年人进行培训。专业的健身教练可以让老年人对健身项目和健身器材有充足了解.使健身活动可以顺利的展开.并且可以达到老年人强身健体的目标.从而改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第三.设置更多的健身场所。健身场所是保证健身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唐山市应该扩大体育健身活动场地.为每个健身项目设置特定的场地.使健身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国内城市规划;应对;老龄化社会;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发展,一幢幢居民城区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这种做法不但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为我国人们生活更加健康、温馨创造了物质条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对老龄化现象开始研究相对比较晚,这种情况下,人口的老龄化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一直到最近几年,老龄化问题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我国在城市化建设中,部分建设忽视了对老龄化问题的应对规划。与此同时,老龄化问题也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带来了挑战。为了建设城市更加科学、友好的城市环境、增加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我国在城市化规划、建设中,必须给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予以高度的重视。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城市化规划建设等相关工作人员增加研宄力度,这也是我国城市规划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开始迈向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开始引发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问题,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

一、我国老龄化人口养老和居住方式

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我国的老龄化人口的养老方式,大都主要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为主要养老方式。经济的快速前进,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的许多问题日益逐渐暴露出来,种种不和谐的现象显示出老龄化人口的安享晚年的生活方式和合理权益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保障。所以我国城市规划应当老龄化人口的养老和居住方式加大改善和建造力度。社会各界人士大多数认为我国对于老龄化人口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以普通居住区同住型和普通居住区邻居型作为两大类。

二、老龄化人口的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和特点

在老龄化趋势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对老龄化人口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有助于老年人享受更加平和、安恬的晚年生活。老龄化城市规划、建设中有缺陷。比如老龄化人口社区规划技术不完善、老龄化人口社区规划编制不系统、老龄化人口社区规划实施不成熟的问题依旧存在。所以,在老龄化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建设相关人员应当秉承充分尊重老年人对城市规划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把握应地制宜、应人制宜的原则,给老龄化人口营造一个好的生活养老环境。

1、普通居住区同住型的规划和发展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居家养老仍是大多数老龄化人口的选择。与此同时,为了缓解老龄化人口房屋居住数量不足的相关问题,兼顾到大多数老龄化人口的的养老房屋居住情况,城市规划建筑的相关学者认为在对普通居住区实行规划、建设的时,应该最大限度的对已有居民区的环境、结构进行部分完善和改造。这种居民区的完善和改造让居住环境更加充分符合老龄化人口生理以及心理变化的情况。尤其是对于旧区进行改造的时候,应当把老龄化人口的需要收到规划考虑范围内,并将老龄化人口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国内城市规划居住区可以从两方面来开展,一方面是在城市居住建筑体系中建立老龄化人口居住住宅;另一方面是以建设“终身利用型”城市住宅规划为中心,改造和完善城市住宅环境、居住条件。对于经济适用房规划、开发的时候,同时应当充分进行老龄化人口的居住环境考虑,密切关注老龄化人口的居住空间是否适应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居住环境是够适应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以及老年人的交往活动空间等等的因素。总而言之,普通居住区同住型的规划与建设,一定要符合老龄化人口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特点,充分给老龄化人口创造满意舒适的生活环境,让老年人口的身体、精神上的种种需要得到最大出更多的满足。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居住区,让老龄化人口过上安心幸福的生活,提神生活品质、安享晚年。

2、老龄化人口居住区规划与发展

依据老龄化人口的数量和类型,一般可以将老龄化人口居住区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混合老龄化人口居住区;第二种是独立老龄化人口居住区。现如今在我国,国内老龄化人口居住区大都指独立老龄化人口居住区。我国大部分城市规划和发展相关人士认为老龄化人口对居住环境要求逐渐增加,希望健康愉快的享受老年生活。老龄化人口社区服务有着完备、灵活的生活设施、以及良好的娱乐选择,更加适合老龄化人口的生活需要。这种老龄化人口社区服务是老年人改变所处的居住环境和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的一种比较适合的养老选择。老龄化人口服务社区在规划时,要以大多数老龄化人口为主要导向,切记没有计划的加大对居住环境、档次为建设重点。在规划过程中,可以参考经济适用居民区的设计理念,全面进行整个老龄化人口的环境以及配套设施的综合性规划。独立老龄化人口社区在选择建设地址时,应当最大程度的不要远离城市居住区。同时独立老龄化人口社区应当建立在交通便利、与中年人及少年有交往的空间范围内。最后,老龄化人口社区建设综合性规划给老龄化人口社区带来丰富多样的生活乐趣。,从而实现老年人与社会融合的生活模式。

3、老龄化人口居住区空间环境

老龄化人口居住区空间环境同样也是老龄化人口居住区研究的重点。因为老龄化人口对居住区周围环境的依赖性更加强烈,是老龄化人口自身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之一。老龄化人口居住区需要给老龄化人口建设有利于身体锻炼、愉悦身心、休闲活动、人际交往等户外活动的健康、平和、安全的空间环境。通常来说,老龄化人口有五个方面的住区空间环境的要求。健康需要、社会交往需要、休闲娱乐需要、大众审美需要和实现自我需要。不同类型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老龄化人口居住区空间环境的不同规划和设计。针对老龄化人口居住区空间环境的建造,应当改变院子之间的空间的规划,营造出更加和谐友好的交流空间,有助于老龄化人口之间形成互助活动、搭建互相沟通交流的渠道,增加老年人生活的充实感和安全感。同时,在老龄化人口居住区空间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还应当设计开放的户外空间,让老年人和不同年龄群体的可以有交往活动,让老龄化人口与社会大环境相融合,以免过度封闭造成心理上的社会隔离感。

在对国内城市规划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相关研究中,我们在可以看到虽然针对老龄化人口的城市规划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有不合理的地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老龄化人口城市的建设中,就需要向其他老龄化人口城市规划比较先进的国家学习,积极吸收和引进其他国家的构建设计和构建理念,然后结合我国实际城市规划的情况,科学合理的规划让老龄化人口社区更加完善、更加和谐。老龄化人口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优秀传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TU24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老龄化结构的突显,再加上多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家庭成员结构日趋于小型化;人口的社会流动性随着就业观念而发生不少的转变,户籍制度的改革也增大;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也明显加快,这些都是导致家庭养老逐渐淡化主要因素。本文就老龄化的社会现象及社区养老环境设计进行讨论。

一、社区养老的形式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对于居家老年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整合社会各种资源的养老形式。此形式的特点在于: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吃住,得到自己的家人照顾,同时享受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二、老龄化的社会现象及状态 在老龄化的加速的社会现象下,人们生活观念开始发生变化。老龄人群居住问题的产生是众多的因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老人居住问题来源于人体自然老化与居住环境之间的不协调,而家庭价值的变化将这种不协调扩大成社会现象,所以人口老龄化的这个现象也变成社会的普遍问题。同时研究者认为,我国老龄化的最突出特点在于地域之间人口结构分布的不平衡。 老龄化人群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发生着巨大变化, 身体的健康状态出现一些衰老现象, 如: 弯腰驼背,行动缓慢,反映迟钝,同时出现其他变化,身体机能都会大幅度的下降,疾病引发的概率也会更加容易等, 以上变化同时引起老年人精神萎靡,如:健忘, 爱发脾气, 视觉模糊, 色彩辨别能力降低, 对环境感知能力下降等多方面的不适感。 从宏观角度分析,由于老龄化人群在身体状况上和精神状态上都开始下降,对生活居住环境、护理与社会服务都会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因此老龄化人群的增加需要社会和家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三、老龄化人群居住环境问题 根据调查和资料表明,当前我国老龄化人群居住环境面临着如下一些问题:(1)由于家庭居住空间有限,导致老年居住条件无法改善。(2)现有住宅空间设计不利于"老有所养"。(3)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削弱。随着家庭小型化趋势的发展,加速了传统几代同居家庭的解体。(4)缺乏有组织的精神慰籍活动和提供这些活动的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5)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使老、弱、病、残人群得不到更多的关怀和照顾,难以实现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功能以弥补家庭养的不足。

四、老龄化人群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 老龄化人群的生活会从生理、心理及社会等不同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生理特征方面,老年人的各种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感觉能力、观察能力、行动能力等逐渐下降或丧失。因此,老年人的行为空间和环境设施须补偿他们各种能力的降低,并应维护和锻炼老年人尚存的生活能力。在心理特征方面,有安全、交往、尊重三要素,他们需要与亲人、朋友、同事、邻居广泛联系,寻求友谊,慰藉与互助;惧怕孤独、寂寞、无聊和被社会遗弃。 在社会特征方面,希望老有所为、所乐、所学、所居、所养、所医。这些变化和需求对社区条件、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老年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使他们对所居住的环境有许多特殊的要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活动空间不断缩小,越来越局限于居住的范围,因此希望社区作为安享晚年的“安乐窝”。

而且随着社会角色的转变,他们的工作时间大大缩短,具有比其他年龄人群更多的闲暇时光,从而有了足够的时间与他们所在的住所及其环境发生关系。因此,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为老年人提供恰当的生活条件,包括身体的和精神的各种需要,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生命质量。

五、社区养老空间设计的特点

1.老年人居室设计 老年人晚年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居室度过。居室空间太大容易产生冷清的感觉,所以空间设计要适度控制,经济适用即可。室内空间布置应简单、宽敞、明亮。按照需求进行组合,将公共活动布置在其周边,公共管理空间尽量就近布置。冬季日照深受老年人喜欢,建议居室增设阳台,且阳台位置应设于南向最好面向景观区域。

2.公用空间的设计 (1)餐厅设计,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考虑房内单独用餐,如果大家聚集大餐厅用餐,大餐厅的设置应按多功能使用要求设计,因为考虑全员使用,同时大餐厅也可兼作主要集会场所。 (2 )活动用房: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兴趣爱好可设置电视室、阅览室、综合游艺室、书画研究和手工艺室等,设计中应注意动静区的隔音效果,做到间隔互不干扰。 (3)浴室和厕所:应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进行设计,以便老人就近入厕。 (4)其他设备:可根据老年人实际身体状况来进行位置和高度的调整

3.室外环境设计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设计都应该以人为本。室外环境其实是提供老人亲近自然的机会,也会满足老人们的各种室外活动需求,如跳舞、练拳、聊天等社交性活动。由此,室外环境的设计应满足安全性,更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行为特点来设计,设计中尽可能减少或消除老年人在活动时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同时由于视力和记能力的衰退,老年人会对无明显特征的环境有点难辨别方位,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因此应该考虑设计不同特征、不同性格、不同层次和等级的空间环境,来弥补老年人后天性生理的不足。 交往空间的设计不仅满足了老年人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促进了老年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老龄化的问题。

4.无障碍设计 社区养老应该更注重无障碍的设计,如在出入口、走道、楼梯、坡道、电梯、居室、卫生间、阳台、门窗等各种部位的无障碍设计。但有许多养老社区由于前期设计、投入资金和后期管理方面的不足,无障碍设计一直不能得到充分重视,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和隐患。规划设计中,以老年人的生理为基准,重视到每个细节才能彰显出设计的人性化。 人口老龄化趋势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才能使老年人更好的安享晚年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重视老年人建筑与环境的研究,不仅可以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浪潮,同时也为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朱莹《谈养老社区建筑空间设计》山西建筑,2012

篇12

关键词老年护理; 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而由于经济不发达,老年福利体系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老年护理体系,提高老年人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已成为我国老年护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1老龄化社会

1.1定义

WHO 对老年人的定义为:发达国家年龄>65岁者 ,发展中国家年龄>60岁者为老年人。老龄化社会是指65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7%或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10%[1]。

1.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

1.2.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82年的4.9%上升到2003年的7.5% [2]。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3亿 ,占总人口的10.6%,按国际标准己进入老龄化社会。200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 11%。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至2.84亿,占总人口数的19.3 %。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增加到3.7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4.48 % ,进入老龄化高峰期[3]。国际上通常用65岁以上人口从占全人口7 %增长到14 %的时间 ,来衡量一个国家老龄化的进程。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日本也用了25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4]。

1.2.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高龄、高速、数量大的特点[ 5 ],即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发展速度快,来势猛;②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③人口未富先老,给经济带来的压力大;④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全国31个省份中已有13个省份达到了老年型人口结构 ,接近一半。 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更为严重 ,如北京、 上海等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6]。

2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

目前我国存在3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也称共助养老,主要由家庭成员或邻里提供帮助。在我国 ,照顾老年人被看作是家庭首要和最基本的责任。家庭成员是给予老年人身体的、心理的、情感的、社会的和经济方面的支持的主要来源。自我养老亦自助养老,通过老年人自己的努力来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在过去,自我照顾养老并没有被认为是中国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方式。社会养老即公助养老,在我国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医院、 托老所、疗养院和临终关怀院等[7]。

3我国老年护理的现状

现在我国许多医院都开展了某种形式的社区老年人护理。如家庭护理、护理专家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等[8]。其中老年人社区护理内容有:为老年人义诊,系统治疗各种疾病 ,重点对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调节和心理疏导等社区护理干预;对需要上门服务的老年人进行个案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另外,某些城市还开设了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及农村成立的敬老院等。社区医疗服务的开展帮助老年人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和保健意识,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9]。但社区老年护理工作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距较远,目前我国的老年卫生工作的特点主要有:①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忽视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②以大中医院为中心,忽视了基层老年卫生保健工作。表现在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方面,则是没有健全的卫生服务体系,存在大量的欠缺。另有超过20%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而目前实际能提供的服务与老年人的需求相差4-5倍。50%的老年人愿意在所居住的街道卫生服务站接受一般疾病的防治和一般医疗护理服务,但还有接近半数的老年人因为这些医疗服务设施在医疗条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表示不愿接受这种机构提供的服务[10]。

4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

4.1老年护理的理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将老年护理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某种疾病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1]。

4.2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目前这3种传统的养老方式越来越遇到很大的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4-2-1”金字塔型家庭结构的出现;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照顾者主体--妇女的就业率增高;另外人口迁移和流动(如子女外出工作),这些都使得家庭不能满足养老需求。“空巢”家庭的出现更加弱化了家庭养老模式。慢性病的高发使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大大减低,中国的退休体制使老年人自我表现照顾能力更加减弱,影响了老年人的自我养老;同时医疗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加深了卫生保健的不平等性 ,那些失业的、下岗的、自谋职业的以及没受过很好教育的老年人不能享受很好的卫生保健,也是对社会养老的冲击[7]。

4.3老年护理需求的增加

在老年人口增长迅速、呈现高龄化的趋势下,老龄化社会进展迅速,人口老龄化伴随着老年性疾病的增多,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并衍生出一系列医疗保障、 生活照料等问题,给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老龄化的需求,整个社会对老年护理的需求必然会增加。吕探云等[12]的研究显示:老人慢性病发病率高、认知功能减退,社会独立生活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相当一部分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和自尊低下,社会支持减少,老人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在身体、心理、社会支持等各方面的长期护理需要量增加。宋伟利等[9]的研究也显示:老年人的社区护理需求日益增多,一半以上的老人院老人的移动和排便需要依靠他人; 在社区65~74岁的老年人中,13.5%日常生活活动需要协助;而85岁以上老年人依赖他人的比率是65~74 岁的3倍。肖功莲等[13 ]在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高龄老人10年健康及护理需求的追踪调查中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加, 高龄老人对护理人员家庭访视、上门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希望家庭访视和电话咨询分别由1996年的23%、32% ( 1996年)变为95%、26% ( 2006年),对康复指导和上门护理的需求由11%、16%( 1996年)分别上升到68%、79% ( 2006年)。王春梅等[14]对山东聊城区780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19.4% (151例 )的老年人认为身体不佳,慢性病患病率68.5% (534例 ),他们中的大部分迫切希望社区护理人员走进他们的家庭。田国栋等[15]对上海上海市老年居民护理需要量及供给量状况的调查显示: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的总体规模仍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要 ,老年护理医院的供给量只占了需要量的 20%左右。

4.4老年护理控制评估体系

目前,老年人需要接受何种医疗或护理服务,没有严格明确的标准。造成不能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分流,以至综合医院、康复院、护理院、敬老院、社区护理界限不清、职责不明,造成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中资源的浪费[10]。

4.5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现状

4.5.1老年护理学科的发展

20世纪我国老年护理学科发展几乎是一个空白,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成立《老年专业委员会》,我国老年护理尚处于萌芽阶段,起步晚、发展滞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1985年我国天津市才成立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1996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才倡导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1997年上海市成立了老人护理院,随后深圳、天津等地成立了社区护理服务机构[16]。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且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的本科教材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目前我国尚无一所护理院校专门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教育严重滞后。虽然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老年护理的内容,但只占其总课程的5%左右[17]。

4.5.2我国老年护理人员的现状

我国几乎没有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从事老年护理的护士大都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且只能从事一般的生活和医疗护理,缺乏专业性,因此也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护理硕士、博士教育中专门从事老年护理专业研究的人员也不足,因此老年护理的高级专业人才更是缺乏[16]。

4.6老年护理的资金保障

老年护理的特殊性和费用的不确定性,使得整个社会有必要在老年医疗之外,建立独立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而从我国目前的保险现状来看,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仅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医疗保险改革还未完全成熟,且存在许多局限性,还无法覆盖所有老年人,它仅提供给工薪阶层,而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18]。

5关于如何发展我国老年护理的思考

5.1树立正确的老年护理理念

树立老年护理理念是我们发展老年护理事业的根本和当务之急。我们在护理老年人时,要树立注重老年人功能健康、预防残疾、致病的护理理念,更应重视功能的状态,重视能力的发挥,要重视保持和增进老年人自己胜任日常生活的基本管理,尽可能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期,让老年人病而不残、伤而不残、残而不废。同时,注意从老年人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们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尽可能维护个体的独立与尊严[11]。

5.2 建立老年护理控制评估体系

建立一套独立的考核监督指标体系。目前可以建立一个各级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的老年患者的出入院的相应的标准,界定老年保健、医疗、康复、护理各项服务之间的界限[10]。

5.3 合理设置并利用卫生资源

在医院、社区、家庭之间应构筑无缝隙的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护理服务[11]。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医疗护理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和服务内容,建立一支服务人员队伍,把老年人的大部分基本医疗保健需求解决在基层,解决在社区。根据不同年龄老年人群的需要,有计划地发展家庭护理、日间老年护理中心、托老所、短期住院的老年护理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护理服务网点,以及教育老年人群如何利用社区已有的护理服务是提高社区服务利用率,满足社区低收入老年群体长期护理需要。我们应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遵从老年护理伦理、法律和道德要求,建立和完善系统的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预防保健护理模式,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5.4健全卫生保健设施

需要建立创造性的、 形式多样的老年护理机构以满足各层次中国老年人的需求。

5.5加强老年护理教育,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

建立老年护理教育的“基层普及、高层突破”战略。应在全国中等、高等护理院校中普及老年护理学和社区护理学,增设康复医学、家庭护理学、临终关怀等课程,有条件的院校开办老年护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的专业护士。培养我国的老年护理专家,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增设老年护理的硕士、博士授予,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19]。在我国建立老年护理资格证书的考试,对这一资格证书的考试将有助于通过要求老年护理的教学内容而快速发展中国老年护理[7]。对于老年照料者(护工、志愿人员、家庭照料者等) 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如对护工可采取岗前教育、岗中带教、岗后考核的方法[10]。

5.6完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确保老有所医

老年医疗保健的法律化、制度化是老年护理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必要前提。因此,应该制定我国的老年福利法和老年医疗保健法,大力发展老年医疗保险事业,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力量,确保老有所医[20]。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明显“未富先老”的特点,老龄化速度较发达国家快得多,老年护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老年护理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应成为发展老年护理事业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2] 刘腊梅、吕伟波、周兰姝.美国老年家庭护理现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护理杂志,2007,24(1):39.

[3] 沈若玲、郑春芳、寻晶晶.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区护理现状.现代护理,2007,13(12):1117.

[4] 张英远.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适应社会老龄化进程.江苏卫生保健,2007,9(3):39.

[5] 曾毅. 中国人口分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9-70.

[6] 季文琦、董 沛、米光明 等.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区健康护理.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23(1):79.

[7] 万宏伟、于 放.人口老龄化使中国老年护理面临巨大挑战.现代护理,2007,13(7):589-590.

[8] 郝春香、贺润莲.老年人健康及其护理进展.护理研究,2006,20(5):1331.

[9] 宋伟利、缪景霞、罗宇玲. 我国老年社区护理现状现代护理,2004,10(12):1161.

[10] 丁 俭、王 峥、白姣姣.老年护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护理杂志,2004,21(5):42-43.

[11] 孙 红、郭 红、蔡 虻.老年护理进展.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9):39-41.

[12] 吕探云、杨英华、曹育玲.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65-568.

[13] 肖功莲、师清莲、刘瑞贞.虎门农村高龄老10年健康状况及护理需求变化趋势.护理学报,2006,13(7):7-9.

[14] 王春梅、李军.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07,13(7):45-46.

[15] 田国栋、熊建菁、张、胡海霞、吕旭飞. 上海市老年居民护理需要量及供给量状况.中国全科医学,2008,11(4):555-556.

[16] 王玲.我国老年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中国护理管理,2007,7(4):13.

[17] 张娜、蒋银芬.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现代护理,2006,12(15):1404.

[18] 阮小玲、康又乐、石红妮.老年护理需求与护理教育改革的思考.护理研究, 2005, 19(10): 2057-2059.

[19] 王晖、戴红霞.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构想.当代护士,2003.6:28-29.

[20] 姚海明.国外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06,6:41-43.

篇13

【关键词】辽阳市;人口;老龄化

1.我市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

从辽阳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市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1.47个百分点。

到2008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84347人,占全市总人口1827092的15.56%,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成为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重的城市之一,老龄工作形势严峻。2000年以来,我市人口老龄化进入高峰期,全市每年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老城区的文圣区老年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7.04%,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市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弓长岭区,老年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6.37%,排第三位的是白塔区,老年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6.08%。人口大县辽阳县老年人口达到93956人,占我市老年人口总数的33.04%。全市人口老龄化发展仍在高峰期中,老龄事业发展面临极大挑战。

2.我市养老事业的现状

近年来,针对人口老龄化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了对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使养老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截止到目前,全市已有各类养老设施(包括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50所,床位2960张。与养老产业相关的二级以上医院12家、一级医院23家,乡镇卫生院6家,村卫生室122个,在开展社区建设中还建立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老年活动设施方面,建有老年宫、老干部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图书室、阅览室等近百个。在社区、公园、街心绿地、护城河园林带开辟了20余处健身点。2001年6月启动的“星光计划”在全市实施99个项目,其中,社区综合服务设施62项,室外老年人活动广场29个,改造农村敬老院8所。全市138个社区“一站四室”总面积达到45866平方米,每个社区平均面积达到了410平方米;有20个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1978年开办的辽阳老年大学,面向社会每年举办一期,学习结业已达800多人次。这些设施和活动场所促进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我市的养老服务初步形成三大类:

2.1居家养老服务

主要是生活服务,送餐、维修、代购、派送家庭服务员;医疗保健方面的有送医送药、建立家庭病床、派送护理员、住院陪护等。我市首家――白塔区卫国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标志着规范化居家养老事业的兴起。

2.2社会养老服务

主要是在老年公寓、托老所、福利院、敬老院提供服务;在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提供的服务。2000年以来,市政府给政策个人出资兴建了占地1.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床位240张的老年公寓,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认可。辽阳市万方园养老康复中心占地2.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床位300张,将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并将提升区域养老产业的软硬件服务水平。

2.3以服务超市(市老年宫)为框架的养老综合服务平台

老年消费者在这里可以购买到种类齐全的老年用品,免费获取众多养机构的相关信息,并可求医问药,咨询养生之道。另一方面,养老机构、养老用品生产商、护理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在“养老超市”内推介发展。这意味着在超市内,供求双方都可以获得满足,可以通过超市提供的服务解决各种难题。

尽管我市养老事业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客观上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资金来源少。辽阳养老事业主要靠政府投资,尽管每年对老龄事业的投入有所增加,但是老龄人口需求增长大于养老业建设资金投入的增长比例,造成了建设资金的缺口。因此,如果完全依靠政府投入,养老业就不能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支持。近几年,虽然提出了资金来源多元化,但是来自企业和非营利单位的投入比例仍然较小。

二是缺少完整配套的发展政策。国家虽然出台了支持养老事业发展政策,但是原则性强,缺少具体的配套政策。养老产业涉及服务、流通、经营、消费各个环节,涉及民政、财政、工商、国地税、物价等部门,难以统一协调。投资者在财税、信贷等方面也很难得到相应支持。

三是规模小、层次不高。辽阳目前的养老业,主要是分散经营服务,产品单一、层次不高,多数在衣食、居住和医疗方面提供服务,针对老年人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内容比较少,而且缺少高科技的品牌产品,难以适应竞争。有的领域还没有很好开发,如老年旅游、老年保险等。

四是管理相对滞后。虽说养老业市场化运作已提到重要日程,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的市场管理基本还是旧有的运行机制,而且市场运行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

3.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正因为人口老龄化涉及许多领域,因此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必须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综合考虑,协调运筹,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全面策划,及早部署。

3.1建立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

按照人的生理演变,人的一生80%的医疗费用在60岁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龄人存在看病难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经济拮据,无钱看病,有了病也只能“硬撑着”。

首先我们要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城镇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农村探索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方法。逐步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其次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在逐步妥善解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强调并重视老年人的文化养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使老年福利院、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到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为广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条件。

3.2在农村实行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

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对于农村“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

3.3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家庭医疗保健、老人照料、护理等,还包括在社区兴办老年食堂、茶室、托老所、老年病防治站、法律咨询服务站、以及各种老年文体设施等等。社区养老的独特优势,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

篇1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住宅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8,81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96%,已经接近老龄化国家;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从数据可以推断,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而截至2005年底,长春市总人口为738.7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77.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0.5%,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

“老龄化”催生了老龄产业,也催生了老年住宅的需求。在城市里,多数父母与成年子女愿意分开居住。而普通住宅的各项设施并不符合老年人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因此能够住进一套设施完备、服务周全的老年住宅,成了很多城市老人向往的事。

二、长春老年住宅现状

2007年我们曾经对长春市老年住宅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样本总数为2,260人,拥有自有产权住房老年人的平均年龄为68岁,1,862人,占样本总数的82.39%,其中有10年以下房龄产权房的老年人为356人,占样本总数的15.75%;有10~20年房龄产权房的老年人为756人,占样本总数的33.45%;有20~30年房龄产权房的老年人为878人,占样本总数的38.45%;有30年以上房龄产权房的老年人为626人,占样本总数的29.70%。

在这些拥有自有产权住房的1,862名老年人中,其中与子女(亲属)分开居住独立生活的老年人为1,152人,占样本总数的50.97%;在与子女(亲属)同住的老年人为1,028人,占样本总数的45.49%;在老年公寓(敬老院)生活的老年人80人,占样本总数的3.54%。

在调查样本总数为2,260人中,无自有产权住房老年人的平均年龄为71岁,398人,占样本总数的17.61%。没有自有产权住房的398位老人,居住子女(亲属)住房而独自居住34人,占样本总数的1.50%;与子女(亲属)同住的老年为196人,占样本总数的8.67%;租房独自居住的78人,占样本总数的3.45%;租房与子女(亲属)同住的40人,占样本总数的1.77%;居住在老年公寓(敬老院)生活的老年人50人,占样本总数的2.21%。

在所调查的2,260名老年人中,有1,656人依靠离退休金生活,占样本总数的73.27%;393人依靠子女供养,占样本总数的17.38%;186人自身从事劳动,占样本总数的58.23%;25人依靠政府救济等,占样本总数的1.10%。老年人的年平均收入估计为9,600元是基本可以接受的,平均存款为14,262元。

从上述调查情况,我们得出结论:目前长春地区老年人选择养老的方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住宅主要形式有与子女共居、与子女邻居、独居,除此以外还有托老所、福利院、临终关怀医院以及老年公寓等。

三、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建议

1、搞好社区,开发老年居住社区。包括全龄化养老社区和老年社区。全龄化居住社区是在一般居住社区中植入养老功能,适合从刚出生到全部年龄段的人居住。实际上,它是在普通社区的基础上增加社区养老的一系列设施和服务,属于混合居住型。在该种社区,老年住宅的具体形式有:老年住宅组团和“老少居”住宅,其中“老少居”住宅按两代人分开的距离可分为共居型、邻居型和近居型。

在2008年长春秋季房交会上,两种卖得火热的“亲情户型”,一种是“同楼居”型,即两代或多代人同住一栋住宅,上层为年轻夫妇及孩子,下层为老人,但各有独立完整的生活起居间和设施;一种是两代人同住的“连体式亲情户型”,即将一个大户型拆分为两个小户型,两户紧邻但各有各的门。这种居住方式,既保留了传统的东方家庭模式,又适应现代人的需要。

2、满足市场需求,采取租、售结合的销售方式。老年人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生理和心理状况不同,对住宅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现在国内已经出现了“候鸟”型养老的一批老人,即冬季在南方居住,夏季在北方避暑,长春也是一些老年人选择避暑的圣地。建议开发商针对有效需求,采取租、售结合的销售方式,对于出租的房屋户型要小、且数量不必太多,开发商与物业公司签订合同,形成有效合理的管理,达到“双赢”。这样,即对开发商有利,又对物业公司有利,同时有满足了市场需求,也避免了房屋销售结束、开发商撤离之后,物业管理不到位的事件发生。

3、做好选址工作

(1)环境安静。老年社区以养生为主,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使老年人心情舒畅。根据老年人爱静的心理特点,居住区的环境需幽雅、安静,空气要清新。市区过于喧闹,空气污浊,且地价昂贵,显然不适宜老年人居住。

(2)不能远离社会、家庭和亲友。从老年人的心理角度看,他们害怕孤独却又需要安宁,需要社团活动和对外交往,需要有生命力的精神感觉,不能单纯地把老年住宅与社会隔离起来,盲目地建在偏僻的郊区。因此,过于偏远、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地区不适宜建设老年居住社区,可以考虑建在休闲公园或郊区的大学校园附近。

4、做好配套设施的设计

(1)方便老年人的社区室外环境设计:如路网设计中通过巧妙合理的道路规划实行严格的人车分流;室外公共空间应包括广场、绿地、居住区公园等。

(2)方便老年人的社区配套设施设计:根据老年人活动类型层次可以分为三类:①消遣型,这是以老年人体育锻炼和文化娱乐为特征的活动设施;②发展型,这是以老年人高层次文化娱乐为特征的活动设施;③创造型,这是以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为特征的活动设施。

(3)加强室外环境设计与配套设施设计的整合:如社区内老年人的活动与便捷的车行互不干扰;无障碍的步行道路与社区中心公园、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进行联接;社区中心绿地或社区健身场地与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进行连接;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健身场地与儿童游乐场靠近设置;老年人医疗设施与商业设施、儿童设施应有相当的距离,但需便于内外交通等。

5、提供全方位和优质的服务。服务主要宗旨是调动老人的潜能,从生理到心理因素中,增强老人们自理、自立和自信的能力,让老人们超越自我,超越年龄,推迟养老期,并通过服务,使老人们生活有尊严,从而提高了老人们生活的质量。①开发时与银行合作,建立储蓄所方便老年人领取养老金;②在园区内与医院合作建立诊所,提供医疗服务;③在开发时设有老年活动室,组织老年人的各种活动;④生活照料的服务,包括家政服务和餐饮供给服务、卫生保健服务,等等。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