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范文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80 -03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风险

(一)外部风险

1.国家政策风险

由于政府政策的调整,企业在经济利益上会和政府产生许多矛盾,从而产生政策风险。国家政策的变化会对相关的产业链产生影响,当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会出台相关的政策以支持或限制某些产业。当国家对某个产业进行限制时,这个产业链从源头到末端都会受到影响,生产规模缩小。如果银行选取了这条产业链上的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核心企业,那么相关的信贷业务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2.金融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这些因素可能会直接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也可能是通过对其竞争者、供应商或消费者间接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若企业无法偿还贷款,银行就需将质押物进行买卖以减少损失。但处于不同行业的供应链,其质押物种类繁多,而且质押物的价格随市场变化而波动,当价格处于低俗时就会给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市场风险。

3.法律环境风险

法律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而稳固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开展尚短,国家对其的法律法规仍在调整中,在其调整、修订的过程有可能对供应链的运行产生负面效应,法律环境的变化会使得企业运营出现问题,从而牵涉到商业银行。

4.供应链本身存在的风险

我国对SCM、ERP等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开发已经相当成熟,供应链管理的全面普及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但由于企业对供应链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供应链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尤其是将工作重点放在自身经营上的中小企业,所以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效率非常低,在遇到一些题时更注意自身利益,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效果,对整个供应链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对供应链融资的发展也产生了阻碍作用。同时,信息平台建设也相对落后,在单证、文件传递、出账、赎货、应收账款确认等环节主要依靠人力或是各个企业独立的操作系统之间完成,这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增加了很多成本,而且增大了操作风险。而且由于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物流企业、银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一致,使得供应链金融所要求的信息共享、物流资金流的对接未能实现,相反带来了贸易环节和融资环节额外的割裂成本。

5.风险管理模式脱节

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大多尚未独立于传统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对供应链金融更多的关注于营销阶段,风险控制的核心体系仍未构建。大部分商业银行仍在使用传统信贷业务的评级方法;没有设计专门的审批流程,还是层级审批;未创建专业化的操作平台,操作风险控制缺失,缺乏针对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的监管体制,操作不够规范。这样不仅不能发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成本优势,而且增加潜在风险隐患。

(二)内部风险

1.人员操作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需要对供应链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进行控制,这就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对其进行操作才能保证其规范运行。而目前我国严重缺乏供应链操作人才,不规范的人员操作会使得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大为增加。

2.信息传递风险

供应链系统有其虚拟性,并不能够对成员进行有效的约束,成员企业之间会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任何微小的信息都可能被加倍放大,这会增加供应链的库存,占用企业资金,增加违约风险。具体来说,最终产品与最终客户的需求之间容易出现偏差,市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供应商因此而难以安排生产;下单后,一旦出现不可预料的不利影响就会导致市场出现逆转,销售下降、货物积压、资金短缺,而由于商业银行已经将资金注入供应链,一旦企业出现付款问题,就会给银行带来风险。

3.信用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信用风险包括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借款企业信用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信用风险。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承担一定的担保责任,虽然自己实力较强,但授信不仅要支持其自身,还需要支持其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很大一部分都将集聚到核心企业,因此一旦核心企业运营出现问题,引发供应链资金流断流,银行的风险也将急剧增大。借款企业一般为围绕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自身信用评级不高,信用风险较大。银行主要通过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进行授信,并以交易货物为质押物来降低自身风险。但当质押物出现意外情况,如市场价值变化、监管不严、处置不当时,亦将对银行产生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信用风险主要为监管时责任缺失。由于物流企业充当了商业银行质押物监管人的角色,管理了银行风险的一部分,而物流企业可能会出现因风险管理经验及责任感方面不如银行导致监管疏忽,或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串谋欺骗银行的行为。这些都将给银行造成巨大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面对外部风险的应对策略

1.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

国家在制定相关的政府政策时要考虑到其出台的政策对目前经济的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影响。在如今经济发展并不十分景气的时候,国家需要在供应链融资方面进行政策上的支持和行动上的帮助。国家可以鼓励发展朝阳行业,加强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程度。

2.金融市场有关行业的改善

在金融市场中,与供应链有关的行业需要改善其发展模式,以偿还贷款,使银行的损失尽可能的减少。但处于不同行业的供应链,其质押物种类繁多,而且质押物的价格随市场变化而波动,当价格处于低俗时就会给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市场风险。这就需要整个金融市场相关行业的改善。

3.法律方面的完善

在法律方面我国要做的有很多,比如学习国外建立综合性的担保物权来代替多种担保权益,动产抵押采用统一的登记制度等,使信贷人无需实际占有借款人资产,而享有担保物益变现、易执行的一系列权利。在《刑法》《商业银行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中,从法律内容方面不仅要涉及广泛,也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4.建立供应链融资信息技术平台

供应链金融电子平台的构建需要经历四个阶段:交易双方文件和数据的电子交换、资金流贴现电子化、第三方供应融资在线响应、端到端供应链融资决策支持。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还处于第一阶段,应当加大该项业务的发展力度,逐步实现业务信息化、网络化,最终达到端到端供应链融资的决策支持。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已经建立供应链融资管理平台,使得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更加有序。

5.合理应用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合理的应用风险度量模型将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更具科学性,有利于商业银行供链金融业务的拓展,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商业银行在应用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根据融资业务的特性选取最合适的模型。第二,确保模型所使用的数据真实可靠。第三,建立企业信息数据库。第四,要注意模型的检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整个市场经济的变化很大,企业的经营状况变化也较大,因此需要做好模型的检验工作,通过检验发现问题,从而不断调整改善风险度量模型。浦发银行对供应链融资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针对不同的客户为其提供不同的融资方案。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面对内部风险的应对策略

1.培养专业的供应链融资操作团队

供应链融资业务不同于传统融资业务,需要具备专业的融资知识与技能, 以及深层次的从业经验。从事供应链融资, 需要对产品特性进行深入了解, 也需要有卓越的风险分析能力与交易控管能力, 以使银行能够控制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供应链融资的对象多为中小企业,为了拓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商业银行有必要组建一支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团队。中小企业行为分布广、数量多,这对业务人员的行业知识提出了很高的挑战,因此,银行应挑选学习能力强,素质较高的员工拓展此类业务。同时,加强对业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保证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优质、高效。

2.在供应链融资授信过程中加强监管

(1)供应链融资授信调查

银行客户经理对供应链融资企业进行授信调查的项目可从行业、供应链、企业内部三个层面进行细化。行业层面:调查融资企业所在行业的整体状况、相关行业的状况、融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的情况、企业的竞争优势等。供应链层面: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运营及信用状况、融资企业上下游企业状况、第三方物流企业信用状况、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整体合作状况、整个供应链的流转状况等。企业内部层面:融资企业的背景状况,内容包括企业管理层、企业所有权关系、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同银行的合作情况、经营风险、财务状况调查等。

(2)供应链融资授信审查及审批

授信审查是指银行审查人员对客户经理上报的融资业务进行审查,对融资业务的收益和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判断风险是否在银行可控范围内,最终收益与所承受的风险是否匹配,并提出授信建议及方案,为授信的审批提供参考。银行授信审查对象包括以融资企业、质押物两个主体。①融资企业:审查融资企业的法人资质,是否具有开展融资业务的资格,审查融资企业的资产、负责、现金流等财务数据,并分析企业的营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审查融资企业的行业前景、产品的市场份额及竞争力,审查融资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经验、专业素质、战略发展规划等,分析管理层的综合能力;融资企业与相关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合作,防止多头贷款。②质押物审查,主要审查质押的产权,分析质押是否合法;分析质押物的变现能力,预估质押物的变现价值。

对通过审批的融资业务制定授信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授信额度与融资企业的偿债能力及银行的可接受范围匹配;信贷期限与融资企业的资产周转周期相匹配,以实现资金的及时回流;授信产品与银行融资收益相匹配,控制银行融资业务成本;信贷资金用途与企业计划经营相匹配,防止融资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用于其他用途或进行投机。对通过授信审批和确定授信方案的融资业务,上报信贷审批委员会,经过委员会的业审并给出相关建议之后,便可开始执行该融资方案。

3.供应链融资贷后监管

贷后监管从贷款发放开始直到本息完全收回时为止。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贷后监管除了对融资企业的监管外,还需加强对整个行业、供应链、以及质押物监管,同时应做好相关资料档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裴瑾.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研究[J].学位论文,2010.

[2]韩明辉.供应链金融下的农业小企业融资信用风险研究[J].会计之友,2010.

[3]祝文峰.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对策建议[N].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10.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3.3加强供应链金融现金流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并以贸易项下利润的实现与结算的控制去引导现金回流至银行的通道,进而保证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还款来源。因此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体现了现金流的有效管理,也是保障融资企业还款来源的核心技术之一。首先,流量管理。商业银行对现金的流量管理具体地体现为授信额度与规模。因此,商业银行要重点考察现金流量与授信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支持性资产的匹配状况,以及供应链网络内各主体的经营能力;其次,流向管理。商业银行要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环节通过对回流资金的时间、额度与路径的控制,实现对现金流向的控制;最后,循环周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在综合行业结算方式、平均销售周期的基础上,计算出一个完成的资金循环时间,从而保证授信企业在供应链内完成资金流与物流的循环。

作者:薛静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篇3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截止到2011年,全国经工商登记注册企业中99%以上的是中小企业,它们创造的价值占全国GDP的60%以上,为城镇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上缴了国家税收总额的50%。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金融体制和政府政策等客观原因,现金流紧张始终伴随着中小企业的成长进程。特别是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央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劳动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原材料价格不断提高等因素,更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从特殊的视角来探究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供应链融资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指银行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以适当的产品或产品组合将银行信用有效注入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提供总额和授信。换言之,就是银行在供应链中选择一个核心企业并以之为中心,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因此,供应链金融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而是从整个供应链出发,综合利用供应链中的资源,提供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融资模式,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本文将从供应链金融视角探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出路。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分析 目前融资问题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包括缺乏贷款担保物、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借款金额小而银行成本高等。除了自身的问题外,外部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也是重要因素,如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竞争混乱、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从内部原因分析来看,融资困难最重要的原因来自自身实力欠缺和信誉不佳。我国的中小企业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管理实践都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诚信缺乏更是重大问题,这些不确定性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良莠不齐,极大地影响着投资方的融资信心,大大提高了融资难度。从外部原因来看,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波动性和政策扶持的有效性为中小企业融资设置了多重障碍。尽管我国金融市场今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格局仍未改变,其严格的融资条件使得中小企业从国有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仍然难度很大。

(二)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 将中小企业放在供应链中来考虑融资问题,就会大大缓解其发展限制,特别是对融资灵活性、融资渠道、融资可靠性等方面带来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

(1)供应链金融可以增强中小企业融资的灵活性。市场变化莫测,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策略提出了更多的灵活性的要求。而基于供应链的融资方式可以提高链中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灵活性。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内部运作避免了外部融资渠道不畅所导致的融资风险,从而能随时满足各节点的资金需求。一旦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出现问题时,借助庞大的信息网,企业可以适时改变融资计划,减少资金使用成本。中小企业依托供应链强大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极大促进信息在银企间的流动,在银行系统中建立企业信用。在这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银行和企业可以达成默契,促进双方长期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同时,当双方遇到未预期到的冲击时,这种良好的银企关系可以使得其在应对策略上更具灵活性。

(2)供应链金融能够促进中小企业进行民间融资。作为最原始的融资方式,民间融资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法律保障,因此双方只有在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融资交易。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融资越来越难,民间借贷也长足发展,在资本市场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中小企业资金提供者来说,安全性是其主要关心的问题,借助于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资金提供者和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有效地缓解,从而降低投资人的贷款风险,促进民间融资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发展。另外,伴随着供应链融资所实现的规模扩大、资源整合和企业征信提高等,又会极大地提高民间信贷提供者的信心,有利于民间信贷的良性发展。

(3)供应链金融能够促进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供应链金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一方面,借助供应链的规模优势和信息平台,链内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集合向银行贷款来增加贷款规模,可以通过链内其他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的担保而增强自身信用。同时银行业可以借此来多角度多途径了解中小企业的规模、财务、信誉和抵押资产等。同时,因为融资对象是基于整个供应链,银行可以比较容易将企业的抵押物或质押物在供应链中转卖,以应对企业无法偿还贷款的情况,降低银行所承受的风险。另一方面,供应链内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融通仓贷款融资。融通仓是指以周边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涵盖中小企业信用整合与再造、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的综合平台。在这种方式下,企业先以其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作为质押物或反担保品存入融通仓,据此获得银行的贷款,继而分阶段还款,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质押物品的保管、价值评估、去向监管。

(4)供应链金融可以为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创造条件。在供应链金融运转的过程中,供应链内协作的加强,可以促进中小企业治理机构的完善化、产权关系的明晰化,促使中小企业规范经营,这些方面的改进,都为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中通过上市而直接融资创造了条件。另外,供应链中发展较好的企业已经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可以通过供应链传递给链内其他中小企业,在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促使整个供应链的良性发展。再者,在通过供应链金融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后,企业发展的财务状况和企业信用得到改善,又能获得政府的进一步支持,形成资金融通的良性循环。

四、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对策分析

(一)政府方面

(1)中小企业发展处于劣势地位,政府应加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的步伐。一方面对供应链融资模式进行规范,促使其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将视野适当地向中小企业倾斜,给中小企业以政策上的支持及法律上的保护。在此过程中,对于规范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其他法律也可以一并完善,比如《公司法》、《担保法》、《物权法》等。

(2)在金融服务上,政府应依据当地实际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比如,健全中小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为中小企业减负;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和服务中心,为小企业提供融资、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咨询、培训和服务。中央财政需为中小企业预留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包括供应链金融在内的融资模式的推广。就供应链金融而言,财政部门需要在供应链服务体系的建设、金融机构损失贴补、支持行业协会发展等方面投入资金,培育供应链、确保资金需求双方均从这种融资模式中获利。

(3)人民银行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信贷指导,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人民银行要促进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出,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同时,人民银行需要敦促各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增强资金溢价对覆盖风险的能力,以便从正面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利率可以促进中小企业优胜劣汰,符合宏观经济调控方向;可以使地下资金交易转移到规范的金融市场,保护相关人员、机构的合法权益。

(二)物流企业方面 首先,物流企业应与银行充分合作,对双方各自优势进行整合,实现信息共享,加强管理客户信用。物流企业的优势在于了解客户质物的信息,而银行则对于客户的信用评估和业务风险应对方面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二者相互配合,将极大促进对客户信用的全方位管理,形成互动的监管和控制机制。物流企业和银行合作,建立快速的市场信息收集、反馈体系,减少产品市场风险。市场需求变化多样,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增加了市场风险,而此时对质押物的要求就更高。物流企业和银行可以发挥各自优势,选择合适的质押物以及合理的质押率,并建立起对质押物持续的监控体系,控制市场风险。其次,物流企业要持续提高其仓管水平和仓管信息化程度,加强监管质押物。同时,物流企业应与银行一起,针对银行所提供的客户信用状况等信息,制定严密的监管流程和操作程序,减少内部管理不善所造成的损失。最后,物流企业通过各方权利义务予以明确化,进而降低法律风险。主体的多样性、质押物的流动性等特征,使得供应链金融业务可能产生所有权纠纷风险;就目前而言,该业务尚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款和指导性文件可遵循,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涉及主体应最大程度地规范法律合同,全面降低法律风险。

(三)金融机构方面

(1)银行需要改进授权授信管理制度。为了与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需求相适应,对于一定额度的流动资金贷款和提供质押担保的信贷业务审批权,银行分支机构可以适当授予县市(区)支行。银行可以针对信誉较高的中小企业,给予公开授信,企业在授信额度内可中请办理多项信贷业务,并允许企业循环使用授信额度。

(2)银行在对信用评级、担保抵押方式等方面。要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在信用评级方面,侧重中小企业法人代表的个人信用和企业成长性的评价。在担保抵押方式方面,对于缺少不动产作抵押的中小企业,运用不动产抵押策略来降低贷款风险。其他方面包括,创新出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资产等。

(3)创新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信贷工作的基础是风险评估,而贷款对象和贷款方式是信贷风险的主要决定因素。如果依照现行的信贷风险评估方法,中小企业很多材料都无法备全,这是由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就需要在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上,建立一种针对中小企业特征的、信息化的系统,能够快速地、及时地跟踪中小企业信贷状况,预防风险。这样就可以扩大银行授信的中小企业的范围,同时也确保了银行的收益。在分析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时,银行需要综合分析非财务风险因素,建立各种预警系统。通过设置适当的行业警戒线和采用动静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在度量风险和选取指标上重点考察自有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现金流量状况和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内容。

(四)中小企业方面 为了给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很重要。不仅要在政策和服务上做功夫,还需要硬件设施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搭建一个为融投资服务的平台。供应链信息系统、企业资金流管理系统、风险信用管理系统、融投资管理系统、供应链清算管理系统,这些模块应是中小企业供应链融投资服务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银行和中小企业分别建立以融资为服务前提的供应链信息存储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具有融资功能的物资供应链平台。企业资金流管理系统可以管理企业的收支,并通过各个小的子系统,使信息传递更加丰富和有效,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周到的资金流服务。企业对账管理系统,可以在对账和共享数据方面为中小企业服务。风险信用管理系统,可以倚重其在中小企业资金流数据的积累方面的优势,为中小企业信用评估、风险管理和评估等提供服务。融投资管理系统可以依据企业信用及供应链企业信息等,为中小企业提供针对性地融投资服务,还可以用来管理企业间、银企间的各种与投融资相关的协议。供应链清算管理系统可以在银行服务的企业供应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为其提供基于供应链的清算服务,减少企业间资金实际流动,提高效率。

另外,中小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和诚信建设,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信用已经成为了金融市场不可缺少的关键词,也将是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软力量。中小企业首先应当从制度和管理出发,积极建立和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以真实的会计信息增加信誉保证。另外,在于银行的合作中始终坚持“诚信互惠”理念,严格遵守合作协议,按时按量还款,为长期融资建立信用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供应链期权契约;Black-Scholes公式;供应链协调;定价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供应链整体决策者集中于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最优化的供应链性能需要制定一个精确的价格实施方案,既能够刺激零售商采用供应链协调契约使订货量达到最优订货量,又能达到供应链整体的利益最大化。在传统的报童模型(Newsvendor)中引入期权机制,零售商能够像资本市场当中的投资者一样达到风险的有限化规避,对未来的产品价格变动风险实行对冲。供应商能够分担一部分零售商的风险,但在实际的分担过程中通过期权的出售又能够得到一部分的风险补偿。在两极化供应链当中,零售商与供应商互相分担了风险,分担风险的一方又得到了风险补偿。在Stackelberg博弈理论的L-F(Leader-Follower)方式下,供应商作为领导者如何制定期权价格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对此,一些学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郭琼等基于电子半导体行业讨论了使用供应链期权合约规避现货市场买卖双方竞价的风险。胡本勇等提出了在生产努力和销售努力下对供应链期权契约的决策影响。晏妮娜等讨论了传统供应链和B2B电子市场下的期权合同能有效协调供应链的充分条件。Zhao等提出了双相期权合约实现供应链协调。Wang等提出了零售商根据供应链期权契约可以及时更新市场信息。

期权本身属于资本市场当中的金融衍生工具,在供应链当中所讨论的期权标的物为产品的采购价格,基于大部分厂商使用数量弹性契约的环境下,由于还存在另一个现货市场,买卖双方通过市场竞价,导致了市场的价格不确定性增加,这种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的本质与股票价格的波动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发现在金融市场制定期权价格的方式可以引入到供应链期权契约当中使用。通过张顺明等的研究了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五种推导过程及其推广和扩展。刘海龙等对期权定价八种主要方法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最终选择引入最广泛应用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结合供应链期权合约进行讨论。

二、模型描述

1.基于期权的供应链协调契约模型

在一个两级供应链当中,基于博弈论L-F(Leader-Follower)环境下,引入期权机制达到供应链协调。主要目的是在协作过程当中避免成员的自私从而导致双重边际化(Double Marginalization),实现协调各决策者之间的利益。因此供应商作为领导者给出以下价格参数来激励零售商采用。

参数设置及其定义:

r:零售商的单位产品在市场的零售价格;w:供应商出售给零售商的单位产品的批发价格;c:供应商的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包括商务成本);ce:单位产品的期权价格;co:单位产品的期权执行价格;M:零售商的期权购买量;νs:单位产品在供应商处的产品残值;νr:单位产品在零售商处的产品残值;P:供应商和零售商因为缺货而导致的损失(如商誉损失和顾客损失);T:供应链中零售商对供应商的转移支付;F(x):市场需求D的分布函数;f(x):市场需求D的概率密度函数;μ:需求D的期望

供应链的总利润表示为:

结论方程组(9)则为实现供应链协调的期权价格及期权执行价格的计算公式。方程组即能够保证期权供应链契约协调又能够达到金融市场期权定价的标准,得到在使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下的(co.ce)的期权供应链契约协调。

三、结语

在大量使用弹性数量契约的环境下,引入期权供应链契约,将现货市场风险分担,达到供应链协调。供应商作为领导者,如何给出一份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参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的引入,为供应商在制定期权价格以及期权执行价格提供了重要的工具。零售商作为理性经济人和跟随者,通过对供应商的定价分析,找到适合自身的最优订货量。两级供应链通过使用科学定价过后的期权供应链契约,能够实现双方的收益增加,并且达到了供应链的协调。本文主要是侧重于在满足文章假设的前提下所提出的方案,具体的实施还需要管理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和改进,但是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郭琼,杨德礼,迟国泰.基于期权的供应链契约式协调模型[J].系统工程,2005,10(10)1-6.

[2]胡本勇,曲佳莉.基于双重努力因素的供应链销量担保期权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2015,29(5)74-81.

[3]晏妮娜,黄小原.B2B电子市场下供应链期权合同协调模型与优化[J].控制与决策,2007,22(5):535-539.

篇5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 资产证券化 特殊目的机构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里,银行愿意提供的贷款数额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并且相应的监管成本较高导致其普遍融资难。

近几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供应链融资这一全新的融资模式,扩展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创造了三方共赢的局面即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和银行互惠共进,和谐发展。

一、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融资实际上就是为了保证商品贸易的正常运行,银行在核心企业原材料购买阶段或商品生产销售阶段提供的融资,对核心企业及其供应链相关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核心企业一般都是实力较为雄厚的大企业,通过核心企业担保和反担保,上下游相关的中小企业即可解决因融资信用不足的问题而获得融资。

核心企业因其实力雄厚且处于供应链的核心位置,在经营中往往占用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或将财务成本转移给其他关联中小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因为本身规模小,且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一般属于高风险群体,因此需要应对较高的融资成本,甚至难以获得银行的授信。但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决定着核心企业的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和产品的销售,因此关系到核心企业的自生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分析,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核心企业也有必要帮组其上下游企业解决融资的问题。

以我国上市家电公司格力电器和美的电器为例。在上市的19家日用电器制造商中,格力,美的,总资产规模和净利润都排名前二,多数指标相近,每年的营业收入均在几百亿左右,都属于大型的日用电器制造业,且都属于国内一线家电品牌,具有较高的信誉。以2011年末的数据来看,美的2011年的营业收入为931亿元,年末存货123亿元,应收账款63亿元,应付账款122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比为13.21%、6.77%和13.1%;格力2011年的营业收入为835亿元,年末存货175亿元,应收账款18亿元,应付账款156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比为20.96%、2.16%和18.68%。家电制造业处于整个供应链的中游,上游为原材料,配件等供应商,下游为苏宁或国美等零售商,其上百亿的应付款对应的是其供应商的应收款项,其本身相对于零售商的应收款项较少,存货相对较多。那么以美的或格力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即可对相关上下游企业展开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融资的参与方主要有银行、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以及相关的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仓储等企业。链条中的中小企业以第三方物流监管下的存货或应收款项等的抵押来获得资金。

二、供应链融资的主要模式

根据融资特点,供应链融资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账款融资、动产质押融资,分别对应于企业运营的采购、销售阶段。应收账款融资即当中小企业向核心企业出售货物的收款期限较长时,融资企业可通过核心企业开出的应收款单据向银行融资,由于核心企业通常是信用级别较高的大型企业,降低了银行以此融资的风险。预付账款融资用于当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要求中小企业提前预付货款的情况,此时中小企业可针对预付款项通过第三方物流监管货物,将其开出的仓单向银行质押取得相应的贷款。若银行同时取得核心企业对货物的回购,则大幅降低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动产质押即当中小企业因大量存货占用资金时,可通过第三方物流监管其存货和核心企业担保,并向银行质押为其融资。

三、供应链融资的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主要存在的风险有信用风险,内控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其中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不能履约偿还借贷资金。其主要为受宏观经济或行业变化导致企业不能按期偿还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原因所造成的非系统性风险。内控风险即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所蕴含的管理或操作类的风险。包括授信审批、支持性资产的控制管理等。市场风险是指所抵押的商品货物因受市场经济条件影响而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最后是法律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整个过程都涉及法律,而相关法律本身的完备性和执法的不确定性给业务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供应链融资为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我国银行业目前存贷差仍然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但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等趋势的转变,使得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以及外资行的不断进入,将会使得整个银行业的竞争更激烈,而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已经在国外行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通过供应链金融不仅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希望解决了供应链中资金周转的问题,也提高了整个链条运行的效率,也给银行带来新的增长点和更多的客户资源。

由于国内中小企业数目众多,市场潜力大,商业银行可以在原有的客户基础上以供应链为线索扩大服务范围,增加客户资源。目前,供应链融资业务在平安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的比较成功。一般主要集中在核心企业实力较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整固较好的行业如煤炭、石油、钢铁、汽车等行业。

与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相比,供应链融资不再只关注中小企业的规模,财务指标等,而是强调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规模和信用,以及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贸易的真实性和连续性等。以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供应链融资将大大降低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并相应的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根据核心企业对贸易真实性的核对,银行可以对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的交易对手进行融资,既保证了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稳定,又保证了融资的安全性,使得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能得到有效的降低。

但是,供应链融资在降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同时也加大了银行的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监控,由于链上业务流程多,这就要求银行人员对企业经营等有深入的了解,并建立专业化的审批、监管团队。

五、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中面临的风险问题

由于我国银行业主要采用的是总、分、支行的管理模式,即经营以国家行政区划进行配置,主要限定于地理位置,这样的组织结构,无法完全适应供应链融资业务本身的一些特征。通常供应链所涉及的空间跨度都很大,银行传统的分区经营无法应对整个链条服务的要求,因为供应链往往涵盖了很多分散各地的企业,这就要求力图开拓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银行要有相应的事业部制改革。再就是供应链融资业务本身的模式和操作方法都区别于传统的授信业务,且专业化程度高,银行在具体操作时,会面对传统银行业务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对于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势在必行。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即供应链融资庞大的资金需求也给银行带来不小的资金压力,譬如资本充足率,这就要求银行也加入融资的行列中来,而资产证券化就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选择。

六、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就是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未来会有稳定现金流入的资产聚集起来,通过重组变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证券。实质就是融资者将可以将被证券化资产的未来现金流转让给投资者,而资产本身的所有权则可以不转让。

可证券化的资产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可预测的稳定现金流,确定的支付方式,较低的拖欠率和违约率,分期偿还,较高清算值等。供应链金融的多数产品都满足这些要求,从国外的实践来看,是良好的证券化的标的,是我国供应链金融产品推向市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途径。

证券化实现了基础资产与其所有者之间的隔离,降低了投资者面临的原始所有者破产的风险,并改善了原始所有者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了自身的破产的风险。

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相关资产打包转化为可以交易的证券,以此改善其资产负债结构。这样,银行既可以提高其资本充足率又可以降低风险,以此改善经营状况。

七、证券化的关键——特殊目的机构(SPV)

资产证券化后由于破产隔离而使得其信用级别增加,更能吸引更多投资者。破产隔离是通过特殊目的机构SPV实现的,即基础资产与原始权益人间的破产隔离。

所谓的特殊目的机构(SPV)是专门为实现资产证券化而设立的信用级别较高的机构,它的作用就是从基础资产原始权益者处购买资产,然后以自身的名义发行相应的资产支持证券。将投资者和资产原始权益者的破产风险隔离开,从而提高了其信用等级,增加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SPV通常采用公司和信托两种形式,在信托的形式下,证券化资产的原始权益者将资产转让给SPV,形成信托关系,由SPV发行代表对资产享有权利的信托收益凭证。在公司的这种形式下,原始权益者将证券化资产的所有权完全转让给SPV,再由SPV以该资产为支持发行证券。

八、关于我国SPV形式的选择

SPV的设立应该是全国性的,否则难以监管,在初期试点时,可先设一到两家机构,等市场成熟,可再慢慢增设,因为数量太少也不利于分散风险,并且还能有利于增加相互之间的竞争。

SPV也属于金融机构的一种,也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管,我国SPV应该由银监会和证监会共同监管,同时应将其业务范围限定于购买可证券化资产,并以此发行债券,以及相关的交易活动等。

在国外,由银行设立一个附属的SPV作为子公司相当普遍,我国目前对商业银行设立SPV还有限制,商业银行要遵循分业经营的原则,并且业务上被限制不能投资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能成立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单一业务的SPV。

由于我国不允许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限制了发起人设立全资子公司,而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我国现行公司法也对其发行股票和债券有严格规定,这些都使得空壳SPV难以注册为公司法人,也不具有公开发行证券的条件。

目前国际上,SPV主要有两种设立方式,一种是由政府出面设立专门的机构,另一种是由发起人或民间机构设立。实践证明,由政府设立的SPV更能开拓市场,并规范其运行,且更能提高证券的信用等级和降低成本。目前我国正处于证券化的初始阶段,各方面都还不完善,政府的支持对SPV的设立和稳定市场更有效。

在目前制度环境允许的情况下,组建SPV的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国有独资,跟据《公司法》的规定,国有独资公司有发行公司债的资格,而且还可以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但是国有独资一般都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不能够完全应对市场的变化,因此到政府应该在适时退出,改组为股份制公司。

由国家开放银行担当,国开行是政府的开发性银行,具有国家级信用,担当SPV有优势。国开行本身经营业绩比较好,无论不良资产率很低,且资本充足率很高,盈利水平也较高,其次在对内和对外发债上都有优势,是仅次于财政部的第二大发债主体,也可以用自身信用在债券市场上融资,简化发债过程。最后由国开行直接担当SPV能避免机构重设的繁杂过程。但国开行本身还有其他的业务,这点不利于SPV的独立核算和管理。

设立特殊目的信托,信托本身所具有的财产隔离的性质,使得信托形式的SPV符合资产证券化运行的要求。《信托法》规定委托人的信托的财产与自有财产相隔离,并与受托人的固有资产相隔离。这些规定都保证了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实现了证券化所要求的破产隔离。

九、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还没有具有SPV功能的机构,现行的制度法规环境导致设立SPV还存在许多的障碍。并应允许SPV成为发债主体以发债收入向发起人购买基础资产,使得资产所有权转移能够实现以达到破产隔离的效果。

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方式,需要资金来源,需要对于证券的需求,即证券投资者。我国目前的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尚不发达,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同时可通过设立一些专门从事证券化信用评级的服务机构,来建立起公平公正的信誉评级体系。

注释

{1}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工作室研究人员,本文研究得到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课题支持。感谢复旦大学—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工作室刘红忠教授、许友传博士的中肯建议,当然文责自负。

参考文献

[1]曾小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当代经济,2012.

[2]许学武.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中国证券期货,2012.

[3]董炜娜.我国证券化特殊目的机构的设置构想,开封教育学院报,2005.

[4]王世军,陶晓燕,朱九龙.我国实行资产证券化问题探讨,商业时代,2006.

[5]李茜.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证券化模式探究,现代管理科学,2011.

篇6

关键词:国有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

1供应链金融内容

1.1供应链

供应链的持续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的问题和风险,应根据实际情况寻找解决方法,对相关问题和风险进行科学有效控制[1]。这样不仅能减小企业决策失误带来的影响,还能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价值,并对银行系统的各项金融业务进行有效监督和管控。

1.2供应链金融

与传统金融贷款不同的是,供应链金融中的“高质量”没有过分关注企业的相关财务状况和信用等级,而是关注企业供应链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交易情况,使参与者能在信息共享平台中看到最新的信息,清楚地了解供应链的实际运营状况。供应链金融不使用公司的实际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抵押[2],利用中小企业在使用供应链产生的流动资产、预收账款、应收账款以及商品库存等进行融资。

2风险管理的类型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目前银行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不仅指信用和市场风险,还涵盖了银行内部和外部的操作风险。我国控制金融风险是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两个方面入手,最常见的就是评估风险信用等级和滥用信用衍生工具产生的损失。供应链金融作为信贷的基石,能够有效规避风险,降低金融成本,大幅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

2.1信用互换

目前,信用互换在我国的应用十分广泛,能将金融工具分离,大大提高金融风险的管理质量及其在市场中的流动性[3]。信息在信用互换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有了准确的信息流,银行才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应的融资措施。信息流的充分整合以及完善的金融风险信用体系能够降低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促进企业供应链的发展和进步。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供应链系统,企业可以向银行寻求不同的信贷服务。第三方机构就是凭借银行给企业的贷款业务提供一系列服务来获取利益,在贷款的过程中将等价额度的业务进行比例互换。第三方机构的存在导致信用互换这种金融工具成为供应链金融中的常见风险。

2.2信用期权和信用利差期权

期权的出现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信用期权也在我国银行的金融市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发行期权必须要进行信用评估,而供应链金融中的信用评估需要及时共享信息和传递准确的信息流。信息流越准确和及时,越有利于提高银行编制融资方案的准确性。在我国现行的金融环境下,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十分有必要。供应链金融具有复杂性,风险的突发状况比较多。因此,在建立系统前,要寻找应对金融突发风险的方法,以便发生金融风险时系统能实时警告并帮助相关人员按照既定程序将风险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3信用风险管理

3.1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与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变动,这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要想保证企业自身价值和减少错误决策带来的消极影响,应对银行信息流进行充分整合,完善银行信息系统和企业供应链监控制度[4],使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更加标准化、现代化和科学化。

3.2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

信用风险的管理目标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控制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是风险发生后如何将损失降到最小。我国银行控制风险的主要方式就是收集和分析企业经营信息,根据业务需求合理确定融资金额,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降低融资风险。这就需要我国银行在整合信息流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同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行融资核算。我国银行要想管理信用风险,必须要将以上两方面结合,将信用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便遇到问题时能采取有效措施。

4管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方法

4.1整合信息流,保证其准确性

发生金融信用风险的原因除了企业自身经营不善外,还包括融资前期对企业的调查不够透彻,因此信息流的整合在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降低发生金融信用风险的概率,我国银行一定要掌握信息流,实时更新和分享企业信息,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使银行能及时了解供应链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5-6]。同时,信息流的准确性也非常关键,有了准确的供应链信息,银行才能采取针对性的融资措施。整合信息流,充分完善信息系统,保证信息流的准确性,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7]。

4.2应用金融衍生品

虽然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但部分工作还停留在基础阶段,例如供应链信用风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量不断增加,金融衍生品在供应链金融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合理应用金融衍生品,能够减小信用风险带来的消极影响。例如商业银行在信贷抵押中实现债券化,在转换流通性债券时增加对流动性抵押物的需求等,这些措施都能避免我国银行的信用风险,还能增加金融体系的流动性[8-9]。

篇7

摘 要 金融是指人们围绕货币、资金和资本资产所从事的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完整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主体和金融制度。供应链金融是银行为产业供应链中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文章通过论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有关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对策。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参与主体 发展趋势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和物流供应链企业拓展业务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供应链节点企业、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的实施,使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加强,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业务领域扩大、中小物流企业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第三方电子网络应用系统技术平台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其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由于供应链中除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供应链金融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为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国内外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

(一)国外研究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

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了MM理论,认为当资本市场信息完全时,企业的金融决策和运营决策是可以不相关的,因此,企业的财务决策与运营决策可以分离。很多学者依照此理论基础来研究企业的运营决策和财务决策,其中大多数是研究单个企业的运营决策或财务决策,也有一些学者指出企业的资金约束会影响到企业的运营决策,但是较少考虑到金融和运营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多数管理者把供应链管理看做仅仅与运营有关,认为对企业的财务业绩没有很大的影响。事实上,在所有企业里,在决策财务经理们进行资本投资、借贷、股权分配及其他因素的控制或决策时会把物流的供应链与财务的供应链同时考虑,因此物流的供应链和财务的供应链不可避免地要联系起来。

(二)国内研究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

在国内一些学者已开始关注金融和运营相交叉领域的研究。李毅学和冯耕中等针对价格随机波动的库存,研究了银行在几种需求分布下的质押率决策,分析表明,只要贷款期末价格分布已知,就能计算出静态质押方式下的质押率。

三、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

无论何种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实施离不开其参与主体。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第一,资金的需求主体,即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包括核心企业和上下游的配套企业;核心企业是指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核心企业可以为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相关的担保。配套企业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者,主要是供应链中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它们通过动产质押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核心企业担保等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第二,供应链金融的供给主体,即商业银行,它们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第三,第三方监管,即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信用担保服务,另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监管、拍卖等),搭建银企间合作的桥梁。

四、供应链金融主体各方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加强

供应链金融的实施,使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加强,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供应链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环节相互影响。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地位和良好的信用,通过担保和承诺回购等方式帮助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进行融资,维持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小弱势企业为了盘活动产,解决在物流过程中的融资问题,会不断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突出自身特点,必然成为大型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选择对象。

此外,从供应链信息化水平看,许多中小企业 ERP 建设或使用效率水平不高,供应链金融的实施可以推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技术水平。

对于核心企业而言,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为核心企业提供交易对手信用保障,应收帐款管理和融资以及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输出监管等组合业务。在防止核心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同时,使核心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降低资产负债率,进而优化财务结构。另一方面,作为供应链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终极受惠者,核心企业是最具有供应链大局观的成员,存在着为供应链整体利益的优化作出主动安排和调整的意向和趋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施,客观上起到了激活整个“供应链条”的运转、提高供应链绩效的作用。

(二)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业务领域扩大

当前金融市场上,国内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物流企业都关注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虽然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开展只有短暂几年,但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

当前供应链金融产品存在行业比较集中(主要是汽车、能源、家电、钢铁行业)、供应链金融推广产品同质化等现象,相对实力较弱的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在同场竞争时就略显劣势。

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不但要从融资模式上创新,包括业务品种、业务时间,还要通过供应链领域不断开拓创新金融产品。

(三)中小物流企业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物流企业在与银行的合作中,除了对贷款后的抵、质押物提供全面的监管服务外,还将为银行提供一系列面向提高抵、质押物授信担保效率的增值服务。因此,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物流业的成熟与发展,依靠物流企业的资信实力。而我国目前物流环境复杂混乱,运输和仓储的规范缺乏标准,流通中的物权很难得到相应保证。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物流公司还非常缺乏,多数物流公司的配送网络还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比较落后,难以满足银行实时监管、快速反应的严格要求。随着各产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在金融供应链的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商业银行由于具有资金的掌控权而在企业选择物流企业合作方时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防止资金风险,保障金融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倾向于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综合服务能力强、管理规范的大型物流公司进行合作,比如中储运、中外运、中运等,而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资质差、网络系统不完善、管理能力低,偿付能力低而被银行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拒之门外,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四)第三方电子网络应用系统技术平台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在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服务,需要及时了解并掌握供应链成员间的订单、发票,跟踪、监控与之相关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状况。而国内企业、物流、银行技术应用水平不一致,造成目前没有完全实现供应链金融所要求的信息共享、物流与资金流对接,传统的手工方式无法为供应链成员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由此带来贸易环节和融资环节外的割裂成本。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商业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第三方物流企业及其他企业的内部系统信息的转换和对接,第三方电子网络应用系统技术平台具有着极大的成长空间。

五、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

化解物流金融潜在的金融风险,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涵盖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如银行、核心企业、中小物流企业等多方当事人。

(一)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核心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服务

要化解来自于核心企业的风险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核心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其业绩、设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和缴获协议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查,并进行科学的评估。一旦发现某重要供应商可能出现问题,应及时通知关联企业进行预防和改进。要针对可能发生的供应链风险制定应急措施。同时银行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手段,帮助核心企业评估供应链成员,并把潜在的不良成员剔除去,保证供应链的发展,也间接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另一方面,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核心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服务。

(二)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中小企业的特点是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而就对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银行要努力提高对中小企业真实信息的掌控能力,把握好企业经营活动、管理能力、信用意识、资金运营、资产分布及关联交易等的真实情况。二是银行要通过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如实揭示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合理确定中小企业的授信控制量,防止信用评级不客观和授信不及时而把优质中小企业排斥在信贷支持对象之外;最后,银行还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规范贷后管理操作程序,深入企业跟踪检查,实行贷后动态监控,掌握企业的贷款使用、存货增减、货款回笼、固定资产变化等情况。

(三)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并强化内部控制,规避银行内部风险

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着质押商品的变现价值和销售。因此,物流企业和银行应根据市场行情正确选择质押物,并设定合理的质押率。一般来讲,选取销售趋势好、市场占有率高、实力强、知名度高的产品作为质押商品,并对其建立销售情况、价格变化趋势的监控机制,及时获得真实的资料。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市场风险。

(四)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规避供应链企业信息传递风险

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手段管理并优化整个供应链体系,通过 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对供应链企业进行互连,实现信息共享,使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无缝连接,所有供应链企业分享业务计划、预测信息、POS数据、库存信息、进货情况以及有关协调货流的信息。从而供应链上的客户、零售商、分销商、生产厂、各级原材料供应商、物流运输公司和各个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协同工作。一般来说,若企业上下游之间有先进的通讯方式,及时的反馈机制、规范的处理流程,供应链风险就小;反之就大。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倒了以前阻碍信息在企业内各职能部门之间流动的“厚墙”。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建立多种信息传递渠道,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增加透明度,加大信息共享力度来消除信息扭曲,从而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并有效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

本文主要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和内涵出发,对我国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中种种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并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国有商业银行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供应链管理风险问题,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水平,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链概念和内涵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形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时间比较短,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正式提出来,至今发展了三十几年的时间,虽然供应链金融管理的概念时间较短,但是供应链金融管理对企业管理和经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供应链金融管理已经深入人心,企业争相把供应链金融管理作为自己的核心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管理的重要性。供应链在企业的经营中广泛应用,并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管理形式,应用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了自身的经营成本,扩大了市场份额,供应链金融管理在实际应用中,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正是由于这种巨大的优越性,让企业坚信供应链金融管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资金和货物的控制,从最初的原材料开始,一直到最终到产品销售。通过一种成体系的网络,将供货商制造商零售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型供应模式。供应链金融管理最初是由生产扩大化这个概念衍生而来的,它分为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例如一些汽车公司将汽车的各个零配件由各个不同的供应商来生产制造,这就是向前延伸,向后延是指企业的供应链涉及到产品和服务方面。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原材料的供应,制造分配销售将企业和客户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

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融资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情况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供应链产生一定的风险,这种是无法预测的。这种风险会使得供应链金融最终的收益和预期收益产生偏差,导致商业银行无法从企业那里收回贷款从而导致坏账和呆账产生风险,从而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充分意识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管理风险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种是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它包括各种政策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指的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国家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对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导致一部分企业发展经营状况产生变化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从而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投资面临严重的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由于商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企业无法按照原计划生产和销售产品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下滑无法归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导致商业银行面临风险。

另外一种是内在的风险,这种内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当中,中小型企业信用的缺失是我国国有银行信用贷款面临的主要难题,这是因为中小型企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技术力量不足,资产规模较小,生产周期短,因此导致中小型企业的信用不足,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信息风险指的是,由于供应链将供应商和制造商,零售商分解开来导致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能够顺畅,信息交流中会产生误差从而导致信息风险,供应链上游的企业无法充分了解市场顾客的实际需求从而生产出与市场有所差距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当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是通过供应链市场自偿性来解决,一种是通过利用资金来控制风险,另外一种是通过核心企业的带动引入其他合作形式来分散降低风险。

通过对现金的控制来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供应链金融服务和传统的银行贷款有着重大的区别,这种差别在于对系统性授信理解不同导致的,传统对银行贷款主要是针对贸易资金专款专用的背景下实现。在贸易专款专用背景下,银行可以对企业对利润做出比较充分和明确的预测,从而评判企业还款的风险程度。同时,在这中贸易专款专用的背景下,银行有着比较系统具体的炒作模式和流程,可以对企业对还款进行有效对控制,实现企业对银行对按时还款。因此,在当前供应链金融新发展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现金控制,来实现对企业还款对评估和控制。要实现对资金对控制,主要从现金流对管理和资金流向对控制两方面来实现。在对资金流对控制方面,国有银行要控制授信的总量,要对授信人或企业对资产进行详细对了解,还有授信人的还款能力。对企业来说,就是对企业采购和销售能力进行详细对考察。除此之外,银行还有时间周期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现金流对风险控制方面,现金流存在的意义主要是保证制造商和供应商、销售商能够在一定对时间内顺利完成物资和资金对交换。

四、结语

供应链金融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基于供应链来对企业进行授信的过程,这种供应链贷款新模式为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也是银行对自己经营管理进行改革,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虽然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是供应链金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供应链金融对于提升商业银行,提高绩效水平,增强国有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大力,扶持和发展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首先回顾了供应链以及供应链金融的有关理论内容,从供应链金融的起源谈起,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意义,着重介绍了有关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特点,针对当前供应链金融存在对风险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并针对这些风险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为商业银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徐静.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王璇.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郑晓炜. 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及风险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4]马宁.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篇9

【关键词】中小航运企业融资;船舶融资租赁; 供应链金融

一、 中小航运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中小航运企业融资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经营规模小,可供抵押的资产有限;财务体系不健全,帐目混乱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国内外各管经济形势的影响

航运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融资对中小航运企业来说,比其他中小企业更为重要和紧迫。中小航运企业融资主要投向新建船舶,一条普通的散货船也要动辄上千万,企业融资压力大,投资回收期长,行业风险性高。

航运业的兴衰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息息相关。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美国信誉等级被下调、欧洲债权危机等国际上一系列经济问题的爆发;以及近年来国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对外贸易额下滑等因素,使我国航运业受到严重冲击,一直处于低速发展状态,前景不容乐观。

(二)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中小航运企业自身存在诸多问题:1.企业经营规模小,自有资金有限;2.企业经营船舶技术状况普遍落后,平均船龄较长,装备设施落后,维修成本高,运营能力弱;3.对航运市场信息缺乏了解,企业经营目标不清晰;4.社会信用缺失,如有些中小航运企业在经营出现困境时,只想利用银行贷款,转嫁风险等。

(三)银行贷款门槛高

体制方面问题。我国银行业的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首先保障国有大中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在同等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投放天平是倾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即便在给予经营状况好的中小航运企业贷款时,贷款的条件也较苛刻。

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实行了信贷收缩和信贷集中的策略。银行加强了信贷风险的控制,责任风险管理责任制度日益强化,且实行了终身责任追究制;银行贷款的门槛也随之抬高。大部分银行对中小航运企业的认定主要是以大企业的指标作参照,用大企业的标准评定中小航运企业的信用等级显然对后者是不公平的。

二、中小航运企业融资对策

(一)企业要扩大直接融资方式的比重

国外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占70%,间接融资占30%,而我国直接融资只占2%,98%靠银行贷款。我国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左右,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其中中小航运企业所占比例更少,因此,应逐步放开并拓展中小航运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1.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通过出让企业股权进行资金融通,这种融资方式对于中小航运企业是一种现实、快捷和可操作性强的融资方式,可以在中小企业航运密集的地区设立合作和股份制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2.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

2004年5月17日,深圳中小企业板获准设立中小企业搭建直接融资平台。中小企业板是主板和创业板之间的过渡,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2008 年3月,证监会创业板规则征求意见稿,目前,创业板已开通上市。但根据创业板的上市门槛,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不到1万家。

3.企业债券融资

在2009年发债总量中,企业债券仅为6.775%,这与我国企业债券发行上一直缺乏创新直接相关。但正是因为企业债券市场尚未被完全开发,中小航运企业应率先在这个领域里争得先机,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融资手段。

金融市场是一个有风险的市场,同时也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不仅仅只有大企业涉足,中小航运企业要想发展壮大自己,在企业债券市场中获得持续充足的资金支持,就必须要熟悉金融市场的规则,要学会利用融资工具发展壮大自己。

(二)政府出台扶持政策

1.提高重视程度,予以政策倾斜

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中小航运企业是我国航运市场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撑力量,并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在政策上要扶持其健康发展,同时要规范行业有序发展,制定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办法,鼓励中小航运企业做大做强。

2.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管理部门应组织中小航运企业积极向财政部门申请扶持航运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于补贴企业贷款利息、调整运力结构、扩大企业规模,是企业走上健康发展轨道,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3.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

政府应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中小航运航运企业发展。如在地方税中对中小航运企业新购进的大吨位运输船舶三年内免征所得税,允许中小航运企业新购进的大吨位运输船舶加速计提折旧等。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中小航运企业担保基金,来解决我国中小航运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并利用担保基金扶持中小航运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融资要不断拓宽渠道

1.充分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主渠道的作用

我国金融体系主体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信贷份额占全部份额的75% 以上,由于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资金有限,难以满足众多中小航运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所以国有商业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所以,中小航运企业应充分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主渠道作用,同时也要利用好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资金。

2.开拓船舶融资租赁业务

航运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仅靠中小航运企业仅靠自有资金很难实现合理的发展,需要借助外部资金来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如船舶融资租赁就是一种新信用融资形式。中小航运企业通过船舶融资租赁可有效地筹集到外部资金,提升技术,扩大投资,从而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降低经营成本和航运经营风险。

3.建立专业投资银行

作为资本市场中的中介机构,投资银行的职能是使资金和投资机会有效结合进而创造更多的财富。但目前我国以商业营利为目的的投资银行尚在起步阶段,没有专门从事船舶融资的投资银行,为切实扶持中小航运企业的发展,建立专业投资银行是必由之路。

4.开发供应链金融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开展综合授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是一种提供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融资模式。

实施供应链金融的关键在于,想要得到银行融资的中小航运企业必须与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获得“某种资格认定”,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即大企业利用其良好的信誉和实力及与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为中小航运企业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帮助中小航运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参考文献:

[1] 丁玉军.商业银行对中小航运企业融资的风险管理[J].交通企业管理,2010(9):70-71

篇10

供应链上商业银行的风险是指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因为各种不确定的、不可预测的因素,而导致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出现了偏差,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损失。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将新的融资渠道提供给中小企业。同时,由于受到多方面基础环境的影响,包括信息技术、法律和市场因素,进而导致各种潜在风险的存在,如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需要的调整的地方。通过分析以上的现状,可将供应链下商业银行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存贷利差仍旧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而在央行的利率管制下,这种业务模式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直到利率市场化出现。由于自身的动力不足,商业银行无法变革自身的业务模式。二是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上下游真实交易及流动资产担保下背景下的业务。为了更好的与之相适应,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而我国目前的银行还处于原始的经营阶段,由固定资产抵押发放贷款,还没有深入的投入和研究供应链金融,这样对该业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三是存在着“先圈地,后发展”的思维定势。尽管我们早就步入了WTO时代,但却不能真正实现由主营业务向零售银行的转型。国内商业银行中,具备可操作的业务规范,并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确是寥寥无几。

二、基于供应链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

1.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的控制措施。

分析成熟的金融市场,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真正的控制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在通过改革进入利率市场化前,对利率风险的控制,应主要采取缺口管理的方法。而在一般情况下,即期利率的敏感性缺口管理即银行的缺口管理,它通过对敏感性缺口的消除或缩小。而降低银行利率。通过利率波动的降低,而规避银行风险的发生。而作为的新兴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有着较多的参与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不断流转的抵押物所有权,而出现所有权归属的法律纠纷。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而修订和调整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过程是需要逐渐完善的。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因素,法律漏洞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特别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一些领域,还有法律的空白存在。制定详细和严谨的合同条款和协议,并对各项流程中的职责归属和借贷双方的业务和权力进行明确,可对供应链金融法律风险进行有效的弥补。同时,依据法律法规程序对各类手续进行办理,能将银行的法律风险有效降低。

2.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由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多为供应链金融中的受信企业,整个供应链信用大小,是由其营运状况所决定的。银行首先应对受信企业的整体信用状况进行考虑,并分析和度量融资企业的发展前景、经营状况和整体实力。首先,企业进行风险对抗的直接保障,就是企业整体经营规模的大小,企业如果在市场上处于主动经营的状态,会积极参与竞争,进而将自己的整体信用水平提升。反正,则不会获得银行的信用认可;其次,企业的运营状态的良好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和管理者的素质所决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可使决策风险降低,同时可使企业决策的有效性提高,进而能够控制企业的整体发展。企业信用状况是由企业的经营状况所决定的,企业经营状况的三大关键因素,包括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银行对企业考察的标准,是看企业能否维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而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分析的关键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等。企业偿还债务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经营运营能力简称为应运能力,营业周期及存货周转率是企业应运能力的财务指标,对企业资金的运用效率及经济资源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揭示作用。企业的资金有着越高的流动性,则就会有越强的偿债能力,随之会有越快的获取利润的速度。除此之外,近几年有许多专家学者也都先后提出了基于VAR值的信用风险考量,作为银行方抵御信用风险的一种措施。银行方可将融资方式、产品还款方式以及其他多种影响因素综合考量建立风险模型,利用足够的历史数据,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风险考量测试。又因为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会将风险以乘数形式放大,因此加强对信用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对动产的管理。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风险之一就是操作风险,面向多个主体,组合多种金融产品,是供应链金融主要开展的业务。银行首先要评价授信企业,进而对供应链的生产运作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由于有众多的人力因素出现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操作风险。所以,银行必须大力培养一批有着丰富经验和过硬专业知识的专职人员来控制和评估风险。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规范和规则制度,对每一个业务流程严格控制,严格执行和设计各种契约。

4.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都是用未来变现的资金来完成支付,因此特别需要关注资金是否能够按期按量回收,如果资金不能按时偿还相应债务,此违约造成的影响会因乘数效应而被放大。为了保证资金能够按期按量回收,需要实时关注授信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需要关注是否有相关保证、担保等额外的代偿。另外,针对作为保证金留存银行的这部分资金,银行要切实做好封闭式管理。

5.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商业银行也需要建立稳健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该程序是基于银行风险暴露对银行整体资本充足性进行预估的行内流程。该程序需要有效精准识别、衡量和管理各种风险,需要衡量足够抵补风险所需的经济资本,并且能够产生向金融监管机构要求的相关报表附件等信息。

6.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供应链金融操作队伍。

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业务和传统的信贷的全新理念有所不同,进而在风险的控制上也非常多变和复杂,要求商业银行所组建的供应链操作队伍必须具备高水平和高素质。供应链金融业务因为和传统业务有所不同,因此,要求操作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银行人员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职业道德必须良好,二是具有高超的控制风险的能力,业务技能必须专业,同时工作经验必须丰富;三是具有对关键岗位健全的补偿措施和忠诚度。由于银行工作人员比较熟悉供应链业务的运作模式,所以对于融资行为的风险所在,他们往往更清楚,这样就很难防范银行工作人员内部作案。银行工作人员在一般情况下,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的违法操作,既内外串谋和内部作案。而银行工作人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同时处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中,往往会更多出现与企业勾结的情况。所以对操作风险进行控制的必要措施,除了要对专门的规则进行制定外,还应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结语

篇11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的理论基础

就客户数量而言,通过供应链融资业务能够拉长银行对整个产业链的服务,获取更多的客户信息与资源,延伸、扩大服务客户的群体;就客户质量而言,通过围绕在产业链中具有话语权的核心企业或者核心产品,能够进一步增加对上下游客户的产品覆盖,提高客户依存度,有利于培育忠诚度较高的客户群体。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融资理论:融资申请人以其拥有特定的资产让渡为前提进行融资的行为即为结构融资,其中“特定”是指未来能够产生稳定的资金流;

2.交易成本理论:即在人们之间进行融资及其它交易活动时是拥有成本的;

3.委托理论:金融市场参与者有居于劣势和优势之分,他们之间相互形成的关系就是委托关系,换言之,即但凡参与市场行为的两方掌握着不对称的信息即可成为这种关系;

4.风险管理理论(ERM):商业银行内部有着各自为政的风险管理体系,其实一个综合的管理框架,其按照组织机构划分管理职能,例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实现企业最大化价值;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途径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的大方向

首先要坚持金融思想的持续创新,坚持充实与现代信息时代相应的现代新型金融理念,将个性化金融产品和综合结合;

其次,追求服务方面的不断创新,要深度发掘融资业务的服务新内涵;

再次,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风险管理控制方法要不断创新,将国内外先进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引入;

最后,要对供应链融资业务中使用的科学技术进行创新,构建一个全面的、完善的、兼容性较强的电子金融体系。

同时,对商业银行而言,存款是亘古不变的主题,而存款业务的竞争其实质是客户的竞争,包括数量与质量,而供应链融资能否有效地促进商业银行客户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的路径选取

1.要将传统的产品推向模式转变为新型的需求营销方式。构建一个“需求倒推”的新型运营机制,并且建立自有的客户需求分析系统,及时捕捉客户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信息;既要发现客户需求,更要通过创新,引领客户需求。

2.要将产品线向着深度和广度深入扩展。不断的改变金融产品以适应客户的需求;移植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改进和完善;对日益丰富的产品线进行结构化管理,通过创新设计,为节点企业等设计出适合它们的融资方案。“量身定做”,突出个性。

3.对供应链融资业务流程进行创新。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进行流程重组,坚持“先流程后部门”的观念;积极实现标准的业务流程,并且推行差异化的业务流程,同时引进节点企业回访机制。打造流程银行,切实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客户体验。

4.要积极加强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所需要的人才储备和培养。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该行业人才创新素质的体系,要重视人才储备和培养。加强融资理论、业务的学习,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新金融环境下的融资行业服务。打造一支更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对公客户经理队伍,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等。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的设计(适当涉及“实体经济”)

(一)主要核心企业客户模式设计变化:从1+N模式到1+1+1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使用的是1+N的融资业务模式,即以一个主要核心企业为中心,为其他相关的供应商提供一定的信贷业务。其缺点也很明显,不能够延展相对蔽塞。经过对这种模式有效拓展为1+1+1三核心模式,三核心为商品核心销售商、原材料核心供应商、产品核心制造商。这个模式使得三个核心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互补互助。

(二)质押动产的创新设计:从静态到动态

传统使用的质押动产,都是规定借款人质押的物品在融资业务未完结前没有缴纳保证金或者未还清贷款的情况下不允许变更,即为静态质押。动态质押就要允许客户将其最低限额以上的质押物释放出库,以其他的动产代替。

(三)设计技术创新:从人工到科技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技术已经从以前的人工手段变为现在的依靠现代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等搭建相关行业间的业务平台,提高业务效率。

(四)风险管理机制创新:从被动到主动

以往的风险管理仅强调申请单位的信用状况等单一方面,供应链融资要加强整个供应链的全方面风险识别和防范。积极发展全方面风险管理机制,重视所有的交易环节,要科学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主动风险管理与全流程风险控制的概念:由传统事后的风险管理、信贷资产管理向全流程风险控制转变,风险、审批等银行工作环节应进一步提前介入,在核心企业选择、上下游客户选择、授信金融方案设计等就全程参与。在全社会进行银行不规范经营专项整治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诚信建设.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为金融稳定运行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同时各地政府、银监局协调执法、宣传、文明建设等部门,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落实和保伞金融债权,维护正常金融运行秩序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

总结:通过本文对于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简单阐述,商业银行能够尽快的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为其未来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客户基础,它以低风险的方法占据了高风险的信贷市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能够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有效的将融资业务深入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风险扩散;防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7)02-0063-05

一、引言

作为解决中小企业信贷困难的有效方式之一,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发展十分迅速。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4.98万亿元。而风险问题一直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研究越来越多,如李毅学(2011)利用层次分析法展示了其评估过程,并将供应链金融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信用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成为非系统风险的主要内容。实际上,信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别,对信用风险的研究已经成为供应链金融风险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集中于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两个方面。在信用风险识别方面,刘远亮、高书丽(2013)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信用风险识别模型对供应链金融中的小企业信用进行识别;在信用风险评价方面,熊熊、马佳、赵文杰等人(2009)为了避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中主观评价因素的影响,将主体评级和债券评级纳入到信用风险评价中,有效地保障了信用评价体系的客观性;而陈长彬、盛鑫(2013)在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时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了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通过上述已有研究发现,学术界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的研究涉及很少,而信用风险在供应链网络中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行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的研究不但能够保障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体系的完整性,而且能够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背景

(一)供应链金融发展不断生态化

随着生产分工的日益加剧和供应链管理的不断演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经历了由供应链单一环节的金融服务到供应链网络的金融生态优化、再到供应链金融生态的过程。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从原本单一的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向上游采购应收款业务和下游销售预付款业务延伸,产生了基于债权的应收账款融资、基于货权的存货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三种模式。供应链金融服务功能也从融资服务向集合融资、支付、结算、保险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转变。

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起源于原深圳发展银行进行的“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试点,并在2003年率先提出“1+N”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其中,“1”是指供应链核心企业,“N”是指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上下游成员,实质上是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其上下游企I的授信服务中,有效地保障了供应链金融的风控问题。此时的供应链金融存在的目的是满足供应链上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供应链金融服务具有单一性。而随着企业竞合模式逐渐向供应链间竞争合作模式转变,供应链网络治理与供应链金融的关系不断深化,供应链网络治理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供应链网络的信息获取、资源控制及风险分担等功能不断得到发挥,金融授信模式将实现从不动产授信到动产授信、静态授信到动态授信、单一授信到整体授信模式的转变。供应链金融业务沿着供应链网络模式进行非线性延伸与扩散,供应链金融服务不断多元化和集成化。供应链网络的集成运动不断加剧,供应链网络中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加强,更多的商业生态元素被纳入供应链网络生态系统中,形成了供应链网络生态系统的集成动力机制。

在供应链网络生态系统集成动力机制的作用下,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高级商业形态(见图1)。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基础,在对整条供应链进行持续优化与协同管理的同时,严格把控真实贸易的交易环境,改变资金在供应链上的流通方式和存在形式,实现闭合式资金流通。实质上,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包含供应链网络的全部功能,并将投资、财务、会计和金融风控纳入其中,实现供应链网络交易的高效性。具体地说,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构成包括外部环境和参与主体两大类。外部环境涵盖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两部分:制度环境包括管制因素、规范因素和认知因素,管制因素涵盖法律、政策、规定等相关内容,属于工具性质的制度系统;规范因素与社会责任相关;认知因素属于群体对外部世界真实的理解。技术环境包括供应链金融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参与主体包括金融服务需求方、金融服务供应方、服务外包主体和监管机构。

(二)供应链金融本质:信用创造与信用扩张

为了解决银企间的信贷隔阂,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一方面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另一方面为金融机构增加新的业务点和利润来源。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信用的功能,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金融机构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将真实贸易作为核心指标,以防控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风险。真实贸易存在于供应链生态系统中的交易主体之间,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在控制真实贸易基础上进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质上是将具有强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与弱流动性的实物资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资金在供应链上的优化配置,增强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流动性,即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发展。信用是解释银行、货币及实体经济之间内在联系机制的核心概念。信用与供应链金融在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发展方面具有一致。此外,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交易主体间存在的商业信用是供应链金融实现生态化的基础,也是供应链金融实现增量反应的前提,在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不断融合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进程才会加速。因此,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创造与信用扩张。

信用创造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的过程,传统的信用创造是以商业银行为基础进行的,而现代信用创造的主体则突破了商业银行的局限性,各类非金融机构参与到信用创造中来。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创造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而受到金融体系的制约,非金融机构作为信用创造的辅助部分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用扩张是在信用创造活动完成后进行的信用在供应链交易主体间的传递活动。信用扩张方向与供应链中商流方向具有一致性,原因在于信用扩张起始于交易双方的合同签署(订单),终结于下游贸易的回款。因此,在贸易中产生的相关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成为信用扩张的载体。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问题显著

在传统融资活动中,银行信用度量的对象是单个借款企业的信用资质,而在供应链金融中则变成了整条供应链金融的运行状况。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交易主体间关系紧密,连接性较强,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于金融机构的角度,“新巴塞尔协议”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类。信用风险指借款人和市场交易对象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指银行的资产组合由于市场波动、经济周期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可能损失;操作风险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国内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风险。有数据表明,供应链金融风险90%以上来自于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客户欺诈,包括控股权的争议、资本的抽离、隐性负债、非相关多元化投资、实际控股人的不良嗜好。其中,控股权的争议指供应链金融资产所有权在法律上出现争议,重复质押就是在存货融资业务中因存货所有权归属问题导致的典型控股权争议问题;资本的抽离指债务人通过关联交易将企业资本转移的行为;隐性负债指没有记录在资产负债表内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性化的债务;非相关多元化投资指债务人获得资金后将资金用于其他途径,而非将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贸易;实际控股人的不良嗜好属于个人道德问题,同样会带来信用风险问题。信用风险的传导性是信用风险扩散的前提,供应链金融的复杂网络则为信用风险扩散提供了媒介条件。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后果将对特定产业形成强烈冲击,其影响深度和广度都是其他风险难以企及的。影响至今的钢贸危机事件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的典型案例。钢贸危机事件的核心在于质押物的重复质押,属于信用风险的控股权争议,之后发生的钢材质押物挤兑事件则是因为没能有效处理信用风险扩散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机理

供应链是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础,供应链金融交易主体是市场中独立的经济主体,交易主体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矛盾决定了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仍是个不稳定的系统结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部分交易主体的行为将对供应链金融产生影响。风险在供应链中的传递是通过交易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的。信用风险的扩散同样是通过关联企业的相互作用进行的,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单个交易主体的界限逐渐动态化和模糊化,交易主体间具有高度关联性,也就是具有传染性。因此可以发现,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呈现出客观性、可控性、周期性和传染性的特征。客观性是所有风险种类的共同特征,即风险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控性是可以通过人为控制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周期性表现为信用扩张和信用收缩活动在供应链金融中交替出现;而信用风险的传染性表现为部分交易主体的失信行为将会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紊乱和信用传递链条的中断。

(一)信用风险扩散的表现形式

风险扩散的表现形式可以从方向层面、线性层面和连续性层面进行划分。在风险扩散的方向层面,可分为单方向扩散、双方向扩散、多方向扩散和混合扩散四种。单方向扩散是指沿着一个特定渠道进行扩散,其扩散具有区域特定性、直接性和单调递减性的特征;双方向扩散是指风险扩散沿着两个相反的渠道进行,其扩散具有方向相反性、α餍院透丛有裕欢喾较蚶┥⑹欠堑ヒ恍远喾较虻母丛永┥,其扩散沿着多维度展开,扩散路径和扩散强度呈现非均衡性;混合扩散的方向是不确定的,且无法判别扩散的方向,扩散的可控性较差。在风险扩散的线性层面,可分为线性扩散和非线性扩散,线性扩散表示交易主体的风险扩散损失和风险概率与扩散的时间或其所在的位置是线性关系,非线性扩散则呈现非线性关系。在风险扩散的连续性层面,可分为连续式扩散和跳跃式扩散,跳跃式扩散又包括可去间断式扩散和纯跳跃式扩散两种形式。

(二)信用风险扩散速度

风险扩散速度表示风险扩散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动态过程,受到风险扩散时间、交易主置和风险损失的影响。在风险扩散的时间进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风险扩散速度较慢;中期会迎来风险扩散的爆发阶段,风险扩散速度瞬间加快;后期风险扩散会处于动态稳定的时段,风险扩散速度平稳。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扩散速度遵循同样的发展规律。

篇13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供应链 供应链融资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重大变化之一是重要行业大都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对银行服务提出了新的课题。而中小企业作为现代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融资问题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核心在于金融创新。供应链融资是商业银行应对产业界的变化趋势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融资形式,也是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重点创新领域之一。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和资金链,还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了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了收益。

2006年6月,深圳发展银行首次提出供应链融资的概念,随后推出多种多样的供应链融资产品,推动了我国供应链业务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金融物流和物流金融、物流融资等相关概念,国外学术和著名商业银行的研究通常指的是财务供应链管理。 目前,不同的学者对供应链融资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笔者综合不同学者定义的共性,从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角度出发,对供应链融资给予的定义是:供应链融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背景和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以提高资金运行效率为目标,以企业交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通过对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有效整合,运用各种金融产品所进行的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的新型融资业务模式。

供应链融资不同于传统的融资业务,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主题的授信模式,其本质是银行信贷文化的转变,其最大特点就是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对象也是与核心企业有密切、商品交易关系的配套企业。供应链融资作为各类产品的组合序列,通常包括很多具体的业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业务风险,也解决了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资源匮乏等问题。从发展业务、防控风险角度看,银行需同核心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尤其是涉及质押物监管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往往需要和物流公司密切合作。

二、供应链融资主要模式及主要品牌

1.主要模式

供应链融资主要包括三种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融资和保兑仓融资。

(1)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是指卖方将赊销项下的未到期应收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为卖方提供融资的业务模式。 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参与融资过程,核心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作用,一旦融资企业(中小企业)还款出现问题,核心企业将承担弥补金融机构损失的责任。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办理与操作程序相对简单,能够加快上游中小企业的资金回笼,提高其资金周转速度。

(2)仓单质押融资。仓单质押融资是指银行以借款企业自有或有效受让的标准仓单作为质押物,根据一定质押率向借款企业发放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在借款企业不履行债务时,银行有权依照《担保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该仓单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仓单的价款优先受偿。 通过仓单质押业务,中小企业可以将以前银行不愿接受的动产转变为其愿意接受的动产质押品,促进银企之间资金融通,转移银行信贷风险,降低银行经营成本。

(3)保兑仓融资。保兑仓融资是中小企业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由银行控制货权,卖方受托保管货物并对承兑汇票保证金以外金额部分由卖方以货物回购作为担保措施,由银行向生产商(卖方)及其经销商(买方)提供的以银行承兑汇票的一种金融服务。 保兑仓是仓单质押的延伸,根据有无仓储企业分为三方保兑仓和四方保兑仓。保兑仓融资通过定向融资保证了核心厂商和销售商之间的物流、资金流的稳定,保证质押物品的评估和监管,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2.供应链融资主要品牌及产品

目前,银行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产品主要包括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融资、货权质押、流动资金循环贷款等,其运作需要结合众多信用工具,如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付款保函、国内国际信用证等。 各家银行在初涉探索阶段的基础上,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融资品牌及产品。见表: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存在问题

(1)认知方面问题。从市场主流和银行业务发展趋势上看,任何一家银行都不应该忽视供应链融资业务。但很多银行还没有根据市场发展形势及时更新银行的文化与理念,没有按照流程银行的要求重塑银行的架构与文化。在实际业务中将大客户、垄断性客户作为营销重点,信贷投向也以其为主。大型企业市场地位高,往往要求银行下浮贷款利率,导致银行综合业务收益较低,大型企业有多家合作银行,对银行的忠诚度低,很难成为某家银行的核心客户。 在数量上,中小企业远远超过大型企业,也是政府着力支持的经济主体,商业银行的营销重点等也应有所改变。

(2)风险评估问题。供应链融资依托的是真实的贸易背景、核心企业的市场地位及融资对象与核心企业的贸易关系,这需要银行依托一套全新的风险评价体系对供应链融资客户进行风险评估。目前,中国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供应链成员之间以及与银行之间并没有相对可靠的信用保证。在工作实践中,银行仍然主要以主体授信、财务报表、担保方式等静态分析为主,信贷政策与发展战略不配套。 这将使得银行无法独立完成对供应链所有企业相关数据的调查和分析,不能准确了解供应链的整体情况,无法根据供应链成员的决策和经营,调整相应的信用贷款,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

(3)品牌建设问题。品牌营销是银行营销文化建设和营销层次提升的必然选择,但是很多银行在品牌建设方面的资源投入严重匮乏。品牌建设无特色,没有形成一个有别于其他银行的独特的识别形象;没有系统地整合银行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即使提出供应链融资总体品牌形象,但是缺乏相应的子品牌及产品内容;品牌宣传渠道有限,宣传策略不佳,导致市场影响有限,持续投入不足,难以形成长久不衰的品牌形象。

(4)组织管理问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数贸易融资业务的营销、管理等分散在多个部门,职责不够明确,难以形成统一的协调指挥,削弱了供应链融资的整体竞争能力。很多银行没有规范化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处理流程,决策链条长、环节多;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审查审批团队,业务效率低,与市场的普适标准差距较远;没有建立专门的产品经理团队和客户经理团队,产品设计能力、货物管控能力严重不足,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的职责不清。

2.对策建议

(1)加强国家政策扶持。在现代金融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提高创新意识,将供应链融资业务提高到战略层次,从传统信贷业务向新型融资业务进行战略性转变。在扶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鼓励商业银行根据市场需要,推出新型的金融产品,创新融资渠道,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更具有活力。 所以应当鼓励突出特色提升功能,加快产品升级改造,大力研发给予存货即应收账款的融资产品,尤其要积极关注汇款结算的融资需求。

(2)加强风险防范管理。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平台,及时跟踪评估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贷后管理动态分析,减少企业和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提高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加快建立市场商品收集信息和反馈机制,根据市场行情选择质押物,设置合理的质押率,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并规避市场风险。通过基于单证、发票或采用动产和应收账款质押等方法,使企业做到自贷自偿,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和预警评价体系,及时处理突发事件,避免给整体业务带来严重后果。

(3)加强融资品牌塑造。在实施供应链融资品牌策略时,商业银行要奉行“多品一牌”策略,不断强化品牌统一的形象。 针对当前供应链融资产品行业比较集中、产品同质化等现象,通过个性化、差异化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创新融资金融产品,不但要从融资模式上创新,还要通过供应链领域不断开拓创新金融产品。针对核心企业的上游企业,应重点开拓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保理等产品,针对核心企业的下游企业,应重点开拓动产和仓单质押等产品。

(4)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在实行供应链融资管理的时候,改变过去管理分散混乱的情况,设立专门的供应链融资主管部门,明确其责权利,统一管理供应链融资业务,为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提供组织结构上的保证。培养高素质的供应链融资专业人才队伍,加大对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及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从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经培训获得相应资格之后才可以上岗,从而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保障市场开发的力度,推动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中肖甲山:供应链融资模式下商业信用融资决策探讨[J].财务与金融,2008(3)

[2]杨光:基于风险共担的供应链融资渠道研究[J].北方经贸,2007(2)

[3]赵汇:我国中小企业新型融资模式研究―以供应链融资为例.中国海洋大学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2009(6)

[4]宋炳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5)

[5]杨健: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2009(11)

[6]冯周小斌: 供应链融资模式与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品牌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10)

篇14

一、牛鞭效应的经济学解释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当供应链上的各级供应商只根据其相邻的下级销售商的需求信息进行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到达源头的供应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由于这种需求放大变异效应的影响,上游供应商往往维持比下游需求更高的库存水平,以应付销售商订货的不确定性,从而人为增加了供应链上游供应商的生产、供应、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风险,甚至导致生产、供应、销售的混乱。所谓的牛鞭效应,就是随着从供应链的下游往上游延伸,商品订单量的波动越来越大,如同抖动的鞭子,波幅越来越大一样。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内部参与人之间战略相互影响的产物,而这些参与人是理性假设的、最优化决策的。也就是说,牛鞭效应是供应链内部理性参与人各自效用最大化决策的博弈结果。

从委托理论来看,供应链内部每一对买卖双方(上下游之间)、中间商(零售商)之间互为一种双向的、长期的委托关系。任何一个参与人(企业)都具有独立的利益目标,并做出自己的最优化决策。同时供应链中所有成员的目标利益和最优化决策都相互制约和影响。

二、市场环境下电力工业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

在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后,电力工业在发、输、配等各个环节出现的不同的利益实体,由于其各自不同的市场地位和不同的利益取向的影响,使得其信息的共享受到限制,为电力工业牛鞭效应形成提供了条件。具体来看,电力市场环境下,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厂网分离后电网和电厂不同的市场地位以及利益取向

电力工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由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历史,电力企业长期以来承担了比较多的公益义务。在厂网分开后,在发电侧初步形成了五大发电集团为主体的竞争性的市场,电网则由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在各自电网覆盖区域内垄断经营。出于对稳定的需求,这种市场地位不对等的局面比较有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继续下去。从国外电力市场改革的经验来看,垄断经营电网企业有利用其有利的市场地位引导电力市场向有利其获得超额利润的方向发展。从电网企业角度而言,其会希望在电源侧出现相对富裕的生产能力,因为这会使得电源侧的竞争程度得到加剧,市场力得到削弱,从而使得其购电成本减低,从而进一步加强电网企业在整个电力市场中的主导地位,获得更多的收益。

此外,厂网分离后,电网公司更大程度上的传承了人们长期以来对电力企业形成的那种公用行业的定位,即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电力供应等方面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电网企业具有一般供应链中更为接近市场侧的企业所常有的动机,即适当放大需求信息以保证未来供给的充分性。因为,如果电源侧的生产能力不足的话,无论电网企业如何努力,其承当的保障供电、系统安全的公用责任是无法完成的。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电网企业和电厂在目前阶段具有不同的市场地位以及利益驱动,电网企业由于更接近终端用户,以及存在着一定的公益责任,因此,具有利用有利的市场地位,对于需求信息进行放大,从而引导上游的发电企业形成相对富余产能的动机。这就为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工业牛鞭效应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2、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市场准入的逐步放开

电力市场化改革后,电源侧投资准入放开,民营资本投资电源经营得到许可和鼓励,以有利于出现系统发电成本降低,市场竞争程度提高的局面。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资本对于电力产业的投资行为也会对电力工业的平稳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加剧市场化改革后的电力工业发展中的牛鞭效应。民间资本的投资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影响,这种心理预期一定程度上会相互传递,从而出现投资心理波动引致的牛鞭效应。

投资者心理预期的互相影响是通过其日常的交流、行为以及各种宣传媒体的传播来进行的。这一群体效应常常在经济发展过热或者某一行业突然出现高额利润的时期表现的最为明显。一般来说,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投资者与企业的投入达到高峰,其中投机活动盛行,这一过度的投资行为将产生过剩的产能,并伴随一定的“泡沫”经济。在经济“泡沫”破裂之后,或者是投资高峰过后,一旦发生重大事件事的一部分人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将使其对未来散失信心,带来悲观预期,从而导致投资者投资行为的迅速萎缩或者是集体抛售某行业股票的“多米诺骨牌”现象。

回顾2003年“电荒”后引发的电力投资热潮,我们不难发现电力市场改革后,投资者心理预期对于电力工业牛鞭效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放大作用。2004年,国家发改委审批的电源建设投资在3000亿人民币作用,而实际发生的投资行为在9000亿左右,其中30-40%来自民间资本的投入。在中西部地区,如湖南、四川、陕西等水利资源比较丰富的省区,温州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商人组团竞买河流流域水电开发权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的投资热情可见一斑。在后来的两年里,失控的电源投资行为使得我国的电力工业在2008年前后将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3、预测方法的局限

需求的预测直接影响定货量。对于电力中长期需求预测,通常来说我们利用平滑预测技术来预测平均需求和需求的方差,或者其它的一些方法,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这反映在长期就是对生产能力的需求。由于安全生产能力和最高生产能力水平取决于这些估计值,因此,需求预测值和实际水平差别过大就会导致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或不足。从而引致牛鞭效应。

三、电力工业牛鞭效应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影响分析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现代工业社会不可或缺的能源工业,同时它也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应该保持协调和同步,电力工业滞后或者过度超前国民经济发展都会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电力工业滞后国民经济发展时,国民经济将会受到电力供应的限制,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行为都有可能受到能源瓶颈的限制;当电力工业过度超前于国民经济增长时,必将产生大量的产能闲置,形成这些超额产能的资源带来的机会成本将难以估量,并且维持这些闲置产能带来的维护成本也将非常的高昂。

在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后,电力工业牛鞭效应的出现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抑制将使得电力系统出现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从而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对于电力工业的平稳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冲击,对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也存在着非常突出的不利影响。

四、电力工业牛鞭效应的抑制措施建议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以求抑制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工业牛鞭效应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1、建立有利于均衡市场风险的电力金融市场

逐步建立电力金融市场,引入如差价合同、电力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产品,在电网、电厂等不同市场地位的市场主体间合理的分当市场风险。为市场风险的均衡分配提供一套有效的机制。

2、加大监管力度,进行合理的价格监管

价格是市场供需形势的反映,是行业发展的晴雨表。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价格信号对于电力投资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应该加大对电力价格的合理监管,建立有利于科学引导投资行为的价格监管机制,规避和防止投资者投资心理传递产生的对于电力牛鞭效应的放大作用。

3、改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效果

加强对于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的研究,各种预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单一的方法总是难以求全,应该加大对中长期负荷组合预测的研究,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提高预测的准确度,从源头上减少信息失真的程度。加强对历史数据的维护,建立完备的电力需求数据库,为预测效果改善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