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健康管理相关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管理相关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管理相关知识

篇1

【关键词】 健康体检 脂肪肝 知识调查 健康护理 对策

中国分类号:R163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84-02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因饮食结构改变,人群脂肪肝的发病逐步提高,流行趋势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公共卫生问题。本文通过对502名健康体检人群进行脂肪肝相关知识的调查,了解疾病认知情况及需求,以便针对性的指导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502名2008年以来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其中男性281人、女性221人。按职业分类教师89人,医务人员92人,公务员47人,个体从业人员74人,企业员工68人,司机72人,其他人员60人。

1.2 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脂肪肝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健康保健需求、期望接受健康教育的方式等内容。调查方法为体检对象领取体检表时一并发放调查表,进行相关知识调查,调查问卷全部收回。

2 结果

2.1 体检人群不同职业脂肪肝患病及构成。调查发现502名调查对象脂肪肝患病率为10.76%,其中患病率最高的为司机为19.44%,最低位医务人员为6.52%。具体见下表1。

2.2 体检人群脂肪肝生活因素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在脂肪肝高危生活因素中,长期吸烟病例最高占26.73%,睡眠不足最低占3.30%,具体结果见下表2。

2.3体检人群对脂肪肝的认知调查。调查人群中对脂肪肝并发症知识不了解的最多,占35.52%;对脂肪肝预防知识知道的最多,占33.33%。具体结果见表3。

2.4 脂肪肝相关知识需求调查。调查发现体检人群对脂肪肝相关知识需求排序,由高到低为预防措施、生活注意事项、疾病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并发症及治疗措施。具体见下表4。

2.5 体检人群对脂肪肝相关知识获取方式。调查发现体检人群对脂肪肝相关知识最希望获得的方式为定期接受健康体检早期发现,其次为开展健康大课堂进行讲解。具体调查结果见下表5。

3讨论

3.1 脂肪肝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肝细胞脂肪沉积过多的临床病例综合症。脂肪肝多发生于肥胖、过量饮酒、少动、慢性肝炎患者及中老年内分泌患者,过量饮酒、肥胖、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合理等是主要病因。体检发现人群脂肪肝患病率为10.76%,并因疾病本身的慢性迁延状态,流行趋势日趋严重,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

3.2 调查发现不良生活方式是影响脂肪肝疾病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人群中不良生活因素前三位的依次为吸烟、应酬多和长期静坐活动少。

3.3 脂肪肝作为一个流行趋势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健康的疾病,人群对该疾病的相关发病、健康危害和预防知识普遍缺乏,是造成疾病迅速蔓延、控制不力的因素之一,反映出人群对疾病相关知识需求量大。调查发现体检人群对脂肪肝相关知识需求排序,由高到低为预防措施、生活注意事项、疾病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并发症及治疗措施。

3.4 调查发现体检人群对脂肪肝相关知识最希望获得的方式为定期接受健康体检早期发现,其次为开展健康大课堂进行讲解。因此开展人群定期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是早期发现并及时控制疾病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非常重要;开展大规模广泛的健康教育大课堂,宣传普及脂肪肝疾病及防治知识,是提高人群疾病认识,动员和教育广大群众共同防控这一流行趋势日益严重疾病的最有效和最具成本效益的预防控制手段。

参考文献

[1]陆维,陆新安,华嘉临 1317例脂肪肝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对策[J] 江苏预防医学 2005年03期

[2]葛辉,梁银杏,曾亚辉,汤洁如 广州市企事业单位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探讨[J] 热带医学杂志 2006年08期

篇2

疗养院接纳的对象可分为三类群体:疾病患者、健康人群和亚健康群体。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占总人数的70%左右,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庞大人群,潜在着发生各类疾病的危险因素,是许多疾病的高发群体,如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平时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如若在这个健康和疾病转化过程前的阶段,进行充分地、有针对性地保健和康复干预,从医学角度实施全面综合管理,有效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对自己的健康进行科学管理,已经是当今每一个人追求生命质量的迫切需求。疗养院应该成为健康管理的专业机构,疗养过程即是实施健康管理的过程。要在充分利用疗养资源和疗养康复手段,对疗养员的饮食、起居、运动、行为等生活方式和习惯,进行合理化引导,对疗养员患有的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给予全面地干预,从而使疗养员在身体、精神、生活、社交等方面,都能达到和自然社会、人文社会相适应的完美状态。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变以往的被动型疗养保健为积极主动型健康维护,通过健康管理,实现健康促进的目标。

疗养全程健康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我们结合疗养院工作特点,共分三个阶段,12项管理程序。

入院时:首先是采集健康信息、进行健康体检和建立健康档案。①采集健康信息,是实行健康管理的前提。采集范围包括身体的生理指标情况、心理健康情况、不良生活习惯、亚健康情况和性格类型五个方面。在身体健康采集中,不仅要了解本人的体质和功能活动,还要特别注意了解其过去史、疾病史、家族史及遗传史;在了解不良生活习惯中,我们列举了20多种常见不良生活习惯,供疗养员对照;在了解性格类型方面,我们根据可能成为致病因素,导致身心疾病的有明显性格特征这一特点,注意筛选高血压性格、冠心病性格、癌症性格、消化道溃疡性格等主要疾病性格,从而指导疗养员适当改变消极有害的性格类型,培养健全积极的性格类型,以防致病。②进行健康体检,是建立健康、康复疗养档案的依据,我们根据疗养员的不同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编制出不同的体检组合套餐,医师可以针对个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加减组合。③建立健康或康复疗养档案,应结合采集的信息和体检结果,全面综合分析后,书写出能充分体现个性化的疗养档案记录,拟定健康、康复疗养方案。

疗养期:主要是实施健康方案、监测健康指标、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进行心理疏导调节、评定健康等级、预测健康走向、监督自我健康管理等,重点是评定健康等级和预测健康走向。①健康、康复方案的实施:医师应首先将拟订的疗养方案、计划告知疗养员本人,以取得认同与配合。医师还可以根据进展和实际效果,随时进行修订、调整和补充。②监测健康指标:根据疗养员健康状况,对必要的客观检查项目进行复查,为下一步的疗养康复措施提供依据,以使疗养方案、计划更为合理,更有针对性。③健康教育与咨询: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一种干预,通过教育和咨询,能为疗养员提供维护健康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并不是只停留在单项传播卫生知识上 ,而是强调互动,反馈信息和效果,起到健康干预的作用。④心理疏导调节:在疗养过程中,通过心理测试、咨询、沟通,以消除紧张情绪,排解心理压力,缓解身心疲劳。⑤评定健康等级并预测健康走向:对健康等级的评定,我们依据总后卫生部制定的标准,进行“健康”或“基本健康”评定。对不健康者,则先在做出相应的疾病诊断,了解掌握病情进展的基础上,研判疾病演变趋势,预测健康走向。我们面对的疗养员中,多数为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要特别注意对亚健康人群的健康走向的预测,因为亚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随时可以向健康和疾病两个方面转化。所以要抓住这个重点,让疗养员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健康标准,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生命健康,即时干预导致亚健康的原因,使亚健康状态不断向健康方向转化。⑥监督自我健康管理:自我健康管理,是个人为维持生命健康和康乐,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而自己采取的健康活动,以及改进个人生活环境和维持个人心态平和而采取的一切行为措施。我们疗养院所进行的健康管理,是一种被动式管理,最终还要靠自己主动去完成,这才是实现个人身心健康的根本所在。因为只有使疗养员学会和掌握科学的管理自身健康的方法,才有能力在面对各种影响健康因素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出院时:疗养结束时,我们为每1位疗养员提供1套《健康管理指南》手册,手册中记录了疗养期间身体检查、测试结果,明确健康评定,并对其离院后应如何饮食、饮水、睡眠、运动、情绪、性格、生活习惯及监测各项身体指标等,都一一作了具体详细的指导。同时还根据疗养员个体的健康状况,对如何实施健康管理,影响到健康走向的趋势预测,也作了分析记载。使我们对疗养员在院疗养全程中的健康管理,得到了出院后的延续。

做好健康管理组注意的几个环节

篇3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是预防出生缺陷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出生缺陷一级预防中的重要手段,提高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已成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重要工作,根据国家项目要求进行了相关实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方便目标家庭且适应市乡两级技术服务机构高效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模式,严把流程中各环节质量关,逐步规范,初步形成了分工科学、操作简便、易于协作、便于管理,工作人员认可、服务对象满意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新模式,收到较好效果,以“二、三、四、五策略”抓好环节质控,切实保障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质量。

两个把关

档案质控“把关”:通过接诊医师行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档案填写完成后,由专职人员对档案完成情况进行把关,实施专项质量控制,对填写不规范、评估不科学等问题进行质控整改,对合格档案送档案管理人员再次审核后再行上传。

检验质量“把关”:优生项目健康检查中大部分内容为实验室检查,为确保检验结果精确,狠抓检验室质量控制工作,对标本及试剂的存放严格温控。对大型设备,按照一周一开机,一月一定标,开机必质控,质控必绘图的检验工作原则,检验员定期绘制质控图,监控检验域值区间,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无偏差,严格工作流程,定期设备维护,严格掌握各项质控指标,确保检验数据真实可靠,每年国家室间质控抽检均达标。

三个到户

宣传培训是先导,派出专业骨干逐级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充分利用人口学校由宣教技师对育龄家庭进行培训,在农村开展各类活动中发放优生优育宣传教育资料,营造良好宣传氛围,为将项目工作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做到“三个入户”,即宣传到户,将国家的好政策宣传到每一个目标家庭;通知到户,将活动的详细内容目的、方法等面对面认真说给群众听;随访到户,对参与者做好信息跟踪调查,提高自愿参与意识和体检参与率。

四个结合

健康检查是项目工作的核心内容,从接诊、检查等各流程必须严谨规范,让育龄群众从服务中感受到国策的关爱。在健康检查中主要实施了“四个结合”即:门诊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定点服务与巡回服务结合,分类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便民利民与高效惠民相结合。针对我市区域广,人员居住分散,群众进城难的实际情况,提前将体检内容及注意事项告知检查家庭,做好知情及体检准备,医疗技术人员组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流动服务队,携带设备在偏远乡场进行便民服务,为确保服务质量,每到一个地区定点服务一天,对B超、妇检、尿检等现场即可进行检查的项目进行分类予以认真检查,对于上机操作的送检标本固定容器稳定保存定时带回进行集中检查,对检查结果由专业人员进行电话告知,宣传员送达。对于到门诊固定服务点检查的群众,设立绿色通道,开辟专门的接诊室,工作人员系统服务,宣传告知查讯网址,群众通过上网即可查询优生知识和体检报告是否完成。在高危筛查评估中,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对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受检人群的多样性,对高危因素进行逐一分析,科学评估,对每个家庭都做到面对面优生指导,从精神、饮食、健康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对初筛异常的患者建议进一步确诊,对实质性疾病患者建议转诊,对一般生殖道疾病者即时治疗,对存在的显性风险及时进行干预指导、健康咨询,给受检家庭一个科学满意的答复,使每个待孕家庭科学做好孕前准备。

五个确认

对待各参检家庭跟踪随访是检验项目成效的关键,因此,做到“五个确认”即:确认早孕,确认孕期平稳,确认出生健康,确认科学喂养,确认产后避孕。通过公布优生咨询电话和发挥基层宣传员哨点作用,认真完成受检者的跟踪随访。出现停经及早孕反应的及时进行早孕确认,并告知服叶酸至孕3个月,健康教育预防早孕流产;对在孕家庭告知到固定医疗机构定期孕产期检查,确保孕期顺利;出生家庭及时上门确认新生儿健康状况,并指导科学喂养,灌输早教理念;科学指导产后避孕节育,预防意外妊娠。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工作,做到环环相扣,通过主动服务让群众满意。

抓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质控工作的基础

规范现场服务流程: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务机构结合实际,以满足技术流程、方便群众为原则,科学划分服务区域,规范现场服务流程;按照优生咨询-病史采集-宣传教育-体格检查-检验化验-影像检查等流程,参检夫妇有序参加,充分体现优质服务和人文关怀。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技术服务规范》(试行),结合实际,制定《孕前优生健康重点环节质量管理手册》,加强实验室管理、风险评估管理、高风险人群咨询指导、早孕追踪随访、超声检查管理、妊娠结局随访服务、医疗废物处置等多方面的规范管理。

篇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251-01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符合一定社会要求及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主要解决的是思想领域、政治领域和道德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以及如如何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运用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的多学科的教育理论和技术,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以理论为基础的纯社会学科,一个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虽然二者在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以及工作方法上有很多不同,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作为育人的工作,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研究内容、目标职能等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着重于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而这种能力的体现,又恰恰是以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前提的。所以说,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都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它致力于使大学生认同高尚的道德规范、正确的政治态度、良好的思想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则是大学生成长问题,它关心怎样帮助学生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适应问题。两者协同作用使得两者在职能上是保持一致的。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操作中是互为条件并相互影响和制约。良好的思想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健康的心理又能够有效地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的情绪和坚强的一致本身就是优秀的品德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要素。所以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需要不可分割的。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中去,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成长生活问题中的关注不足。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两者的结合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加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关注,完善和补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两者的结合能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改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权威者角色为平等地位和协助者。这种角色变换,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如果我们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因素,一味地强制性地规范管理他们,这样的教育很难达到目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大学公共政治课堂上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听课,这就是学生从心理上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外在表现。

如何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已迫在眉睫。第一,从大的方面来说,国家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问题,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文件,指导高校教育实践。第二,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对学校有足够的归属感、认同感,这样学生们才能更为自然地接受学校对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健康教育两支教师队伍在教育过程中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网络结构。另外,教师个人一方面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的知识网络结构,能做到深入浅出。另一方面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热情,平等地对待学生,积极引导,帮他们排忧解难。除此之外,对于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要着力加强,许多同学表示不愿意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一方面是不好意思讲出自己的隐私,另一方面是怕同学误以为自己有精神疾病,还有就是对心理咨询老师存在畏惧。这就要求学校做好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以亲切和谐的面貌面向老师和同学。总之,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理解二者相互结合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促进二者相互健康发展,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将两者相结合。

篇5

2010年中国残联向各地残联下发《关于使用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的通知》,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为8502万人。如此庞大的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特殊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妨碍了他们以正常的方式或速度学习和适应社会,其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多的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普通儿童要严重得多。那么,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尽管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残疾人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做出了研究,但是纵观以往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的科学性有待提高,所采用的诊断工具多为SCL-90量表、EPQ个性问卷等,这些问卷的施测对象多为成年人,直接用在尚未成年的特殊学生身上有些欠妥;二是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家庭、学校、社会各自为政的现象。因此,通过了解社会支持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为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及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选取了重庆市九所特殊教育学校的5-9年级学生作为被试。一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其中聋哑儿童117名,盲童62名,轻度智障儿童30名,男生106人,女生103人。

2. 研究工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由我国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修订成为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诊断的标准化量表。全量表由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说谎量表构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是由肖水源于1993年编制的。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等三个维度。为适合特殊儿童的特点,对量表中部分项目进行了修改。如,把“夫妻”或“配偶”改为父母中的一方,把“同事”改为“同学”,把“工作单位”改为“学校”等。

3. 数据处理。对特殊儿童统一指导语,分别进行团体测试。考虑到听力残疾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力不足的问题,施测过程中由一位手语老师,以手势语帮助学生理解试题。在调查视力残疾学生时,由普通话标准的老师宣读问卷,学生将答案填在事先准备好的盲文答卷上,测试完成以后再由盲校老师将盲生回答情况转换到正常的回答用纸上。

回收量表后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表1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76%。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从高到底依次为: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

2.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分别以心理健康诊断量表总分及各维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与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矩阵

注:* p

表2的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得分总体上呈显著负相关,即得到的社会支持越高,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3.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3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预测效应分析(见表3)

为了进一步探讨社会支持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社会支持各因子为自变量,心理健康各因子为因变量,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进一步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除了身体症状,主观支持对心理健康其余各维度均有预测作用;客观支持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有预测作用;而支持的利用度对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有预测作用。

四、分析与讨论

篇6

【关键词】综合护理;糖尿病肾病;健康普及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生活节奏快、高热量饮食、运动少等加速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糖尿病肾病(DKD)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病人。其病理机制为病人的糖化蛋白增多,使得肾小球膜的厚度变厚,增加了通透性,由于疾病处于中晚期,所以病死率很高[1]。当前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血液透析等,但其并发症较多,存活率不高。临床治疗中综合护理措施具有较大的作用,是提高病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2]。本文研究中以100名DKD病人为例,探究综合护理措施对DKD病人的治疗效果和健康知识普及状况以及相关症状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0年到2013年DKD病人100例,其中包括男性病人56例和女性病人44例,年龄趋于38岁到75岁之间,平均56.5±2.5岁;平均病程10±3.5年,都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所有病人都符合KDK诊断标准,现将100名病人随机分成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别,都签订知情协议,自愿接受治疗。

1.2 综合护理措施

1.2.1 一般护理

包括检测病人生命体征(血压、血糖、肾功等)、清洁卫生等,是护理的基础工作,一旦发现病人有不正常的表现要及时报告给主治医师并详细做好记录,嘱咐病人注意个人卫生。

1.2.2 健康宣教

向病人及其家属讲明疾病的相关知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制定一个详细的健康教育指引,依照计划进行工作,使病人及其家属对疾病能够充分的了解如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努力获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另外可定期开展知识讲座,依照不同病人的心理状态、身体状态进行个性化健康指导教育,提高病人对疾病的防治的深入理解以及依从性。

1.2.3 心理护理

这一项目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DKD疾病的病程较长,病情不易控制,打乱了病人的生活规律并且预后不理想,所以许多病人会产生恐慌、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进而导致消极接受治疗,影响血糖的波动。所以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积极和病人进行沟通,了解病人心理状态,为其树立治疗信心,鼓励安慰病人积极接受治疗[3];另外叮嘱病人家属多给与病人关心照顾,令其感到温暖,舒缓不良心态,积极接受治疗。

1.2.4 饮食和运动

DKD疾病的治疗是以控制血糖为主,病人应清淡饮食,多吃瓜果蔬菜,并减少食盐的摄入量;摄入蛋白要以动物蛋白为主,避免食入植物蛋白而加重肾脏负荷,养成少吃多餐的饮食习惯。根据不同病人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锻炼项目,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但运动量要适中,不可高强度运动加重肾脏损害[4]。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治疗护理后的效果,空腹血糖、尿蛋白、血压、尿素氮等各项指标,低血糖、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以及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用x±s表示计量资料,检验方法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和计量资料用t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病人治疗前后尿蛋白、空腹血糖、尿素氮、血肌酐等各项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DKD)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病人。其病理机制为病人的糖化蛋白增多,使得肾小球膜的厚度变厚,增加了通透性,由于疾病处于中晚期,所以病死率很高[1]。其发病因素有很多,可带有遗传性,早期可有肾血流量和GFR的增加,尤其是大量蛋白质摄入后,并且病人血糖异常可以加重肾脏损害。此疾病死亡率很高,当前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血液透析等,临床治疗中综合护理措施具有较大的作用,是提高病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综合护理措施涉及到心理、饮食、运动、健康教育等多方面护理,从多个角度为病人着想,制定详细的、个性化的护理计划。首先要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并做处理,嘱咐病人注意个人卫生。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令其充分了解,多和病人交流沟通,引导病人树立治疗信心,消除其负面心理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合理控制饮食,避免高蛋白、高能量、盐类的摄入,适当进行身体锻炼等。在本文研究中,研究组病人的健康知识普及情况较好,各项指标在护理前后改善明显(P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并可提高健康知识普及情况以及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晓红.89例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1(3):111-112.

[2]李妙玲.护理干预对中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3):29-30.

[3]赵莉莉.浅谈30例糖尿病肾病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1,28(22):40-65.

篇7

[关键词]压力因应;休闲效益;社会支持;结构方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2-0066-06

1 引言

生活中琐碎的抉择与人际关系等都是压力的来源。适度的压力可以促使个体保持警觉,使其表现更好,但过度的压力会造成生理或心理的不适,若未能适当的纾解将会影响身心健康。根据对休闲所带来的效益的相关研究,得知休闲是一种释放压力与维持健康的重要策略。据此概念伊瓦沙奇与麦尼尔(1wasaki&Mannell)提出休闲调适策略(1eisure coping strategies),指出人们为因应日常生活压力,所产生的休闲调适行为与认知,可调节负面的生活压力,并产生正向的调适结果,以维系生理与心理健康。伊瓦沙奇的研究更指出,当压力增加时,休闲调适策略会发挥缓冲与调节的功能来调节负面的压力,以协助人们维持生理与心理的健康。

近10年来,台湾因整体环境提升,人们开始更注重生活的质量,对于各方面的健康也更加关注。自1991年台湾实施周休两日以来,民众休闲时间逐渐增加,对于休闲类型的需求开始增多。拥有广泛资源与强调健康、自然、放松等理念的乡村旅游即成新兴休闲方式与选择。由此可知,若能对乡村旅游中休闲体验及身心效益做进一步探讨,将能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理论基础与确定岛内乡村旅游发展方向。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乡村地区的游客为对象,探讨乡村旅游游客的生活压力知觉、休闲调适策略与健康之关系。笔者期盼研究结果有助未来乡村旅游的休闲理论建立与实务应用,并给乡村旅游发展及政府相关单位提供参考与建议。

2 文献回顾

2.1 生活压力知觉(life stress)

生活压力知觉是指人与环境交流后,个体因知觉到环境中所产生之生理、心理或社会支持系统的压力,所产生的调适需要与感受程度。而柯汉、克马克与默梅尔斯坦(Cohen,Kamarek,Mermel,stein)更将个体每天都要面对日常生活困扰之压力源作整合性的叙述,建立“压力知觉量表”来测量生活压力知觉,使受试者的对象较为广泛,其内容包括心理压力、生理压力、环境压力。可知生活压力的来源相当广泛,且会受个体之差异而有所不同。

2.2 休闲调适策略(leisure coping)

在不同压力情境中,人们有选择性地从事休闲行为或借由行为或认知的改变来帮助他们调适压力,以维持健康,即为休闲调适策略。休闲调适策略是一种较立即与有效来纾解压力的调适方式,其定义为因应压力情境的休闲行为或是认知反应。

而不同的压力情境,将导致个人去从事不同形态的休闲来因应压力,以维持健康。伊瓦沙奇与麦尼尔依其休闲行为与反应,将休闲调适策略分为3种:(1)舒缓身心式休闲(leisure palliative coping),借由参与休闲来逃避压力与舒缓身心;(2)友伴式休闲(1eisure companionship),透过休闲获得自由决定感与社会支持的经验;(3)改善情绪式休闲(leisure mood enhancement),经由参与休闲以提升正面情绪或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由此可知,休闲调适策略是介于生活压力与生理、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缓冲的方式,所以,当个体遭受生活压力时,会引发休闲调适行为来维持生理、心理的健康。

2.3 健康(health)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个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均安适的状态,而不仅仅只是没有生病的状态。其健康分3个层面,分别为生理、心理及社会层面:生理层面意指身体功能状况,心理层面指精神认知状态,而社会层面则指人与人之互动及生活情况。因此,健康是结合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3方面的和谐状态。

2.4 生活压力知觉、休闲调适策略与健康

过去的研究指出,休闲能帮助个体因应生活压力,以提升个体身心健康,显示休闲是一种调适压力与维持健康的重要策略。而休闲调适策略则是个体为因应日常生活压力所产生的休闲调适行为与认知,可调节负面的生活压力,并产生正向的调适结果,以维系生理与心理健康。综合上述,可知休闲调适策略具有缓冲生活压力对健康的影响,成为压力与健康两者关系中的缓和因素,间接对个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生活产生正面影响。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相关研究得知,生活压力会负面影响个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而伊瓦沙奇与麦尼尔进一步将休闲调适策略定义为身处压力环境下的个体透过休闲活动参与得到身心灵上的效益,以减缓压力对个人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显示休闲可造成正向调适结果,以及间接地正向维系生理与心理健康。由此可知,经由不同的休闲调适策略,能减缓生活压力对个人各层面之健康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生活压力知觉对健康为负面影响。

H1a:生活压力知觉对一般健康为负面影响。

H1b:生活压力知觉对心理状态健康为负面影响。

H1c:生活压力知觉对社会功能健康为负面影响。

H2:生活压力知觉对休闲调适策略有影响。

H2a:生活压力知觉对舒缓身心式休闲有影响。

H2b:生活压力知觉对友伴式休闲有影响。

H2c:生活压力知觉对改善情绪式休闲有影响。

H3:舒缓身心式休闲对健康有正面影响。

H3a:舒缓身心式休闲对一般健康有正面影响。

H3b:舒缓身心式休闲对心理状态健康有正面影响。

H3c:舒缓身心式休闲对社会功能健康有正面影响。

H4:友伴式休闲对健康有正面影响。

H4a:友伴式休闲对一般健康有正面影响。

H4b:友伴式休闲对心理状态健康有正面影响。

H4c:友伴式休闲对社会功能健康有正面影响。

H5:改善情绪式休闲对健康有正面影响。

H5a:改善情绪式休闲对一般健康有正面影响。

H5b:改善隋绪式休闲对心理状态健康有正面的影响。

H5c:改善情绪式休闲对社会功能健康有正面的影响。

3.2 变项定义与测量

3.2.1 生活压力知觉

根据柯汉等的“压力知觉量表”,并以回忆6个月内发生的事件为范围,评量生活事件对受试者造成的压力程度,其3个构面包含:(1)心理压力, 指造成负面情绪的压力;(2)生理压力,指影响身体健康的压力;(3)环境压力,指影响日常生活处理的压力。总计12题,并采用5级李克特式评分制(从1=从不至5=总是),评分标准为将各问项分数相加即得到生活压力知觉分数,分数越高,表示生活压力知觉程度越大。

3.2.2 休闲调适策略

主要采用伊瓦沙奇与麦尼尔发展出的“体闲调适策略量表”,量表分为3个构面:(1)舒缓身心式休闲,指能逃避压力恢复精神的休闲活动;(2)友伴式休闲,指能得到社会支持感的休闲活动;(3)改善情绪式休闲,指能改善情绪的休闲活动。总计18题问项。采用5级李克特式评分制(从1=很不同意至5=很同意),计分方式为休闲调适策略各构面分数之加总,再求平均值。所得平均值越高,显示对某种休闲调适策略的知觉程度与同意程度越高。

3.2.3 健康

此部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与SF-36健康量表(short Form-36)设计出“健康自评量表”,包含一般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功能3个概念,其构面分为:(1)一般健康,个体自身健康的感受状;(2)心理状态,个体情绪与精神认知的安适状况;(3)社会功能,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状况,共计16题。根据问项内容采用6级李克特式评分制(从1=从不至6=总是),各构面间项加总后,分数越高,表示健康自评结果越好。

3.3 样本取得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基地以台湾苗栗县南庄乡为抽样地点,于2008年3月19日以便利取样选取40位年满16岁的乡村旅游游客进行问卷预试。针对问卷预试结果进行信度分析,休闲调适策略量表之Cronbach's a值为0.846,生活压力知觉量表之Cronbach's α值为0.709,健康自评量表之Cronbach's α值为0.846,显示各量表皆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修订为正式问卷后,以便利取样的方式进行抽样,调查日期从2008年3月26日至4月6日,抽取样本数共500份,根据问卷填答的完整性,筛选出无效问卷17份,得有效问卷483份,有效问卷比例为96.6%。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样本基本数据

针对483份有效样本进行叙述性统计,发现以男性受访者稍多(53.6%)。26~35岁的受访者最多(33.1%),可知青年族群对于亲近自然与乡村体验的乡村旅游活动有着高度的参与度。学历以大学(专)教育程度(55.5%)为主,显示充满自然体验与乡村文化的乡村旅游活动吸引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职业则以受雇者占最多(59%),可能是因从事休闲活动的时间集中在不需工作的周六日。收入水平在2万元至5万元者为最多(41.8%)、2万元以下者次之(24.6%),显示活动内容多元、花费较低的乡村旅游,深深吸引月收入5万元以下的乡村旅游游客。

4.2 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将有效回收问卷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进行信、效度检测。为使测量指标具有良好信度,根据吴明隆与涂金堂指出因素负荷量界于0.5到0.95之间,因此,将未达0.5的因素负荷量与路径删除,故将生活压力知觉构面题项的“觉得一切事情都很顺心如意”、“对自己处理个人问题的能力感到有信心”、“觉得很多事都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及“自己能掌握时间的安排”4题删除(表1)。休闲调适策略构面则删除“休闲让我能在面对问题上有全新的角度”、“我会以短期度假的方式来解决压力”、“休闲让我的感觉好多了”及“休闲帮助我扭转我的负面情绪”4题项(表2)。而健康构面部分则删除“我好像比别人较容易生病”、“我想我的健康会越来越坏”、“您觉得充满活力”、“您是一个非常紧张的人”、“觉得心情平静”、“您精力充沛及您是一个快乐的人”6题项(表3)。

4.3 结构方程模型之验证

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生活压力知觉、休闲调适策略与健康之关系。其潜在变项分别为生活压力知觉(ζ1)、舒缓身心式休闲(η1)、友伴式休闲(η2)、改善情绪式休闲(η3)、一般健康(η4)、心理状态(η5)及社会功能(η6)等7个构面。采用标准化分数进入SEM模型。

根据AMOS4.0软件之运算结果,指出本研究的绝对配适统计量为X2=537.746(P=0.00),X2/df=1.99,GFI=0.921,RMR=0.055,AC,FI=0.897,RMSEA=0.045;增量配适统计量为NFI=0.907,CFI=0.951,RFI=0.888,IFI=0.951;精简配适统计量为PNFI=0.753,PCFI=0.790。综合各种配适指标结果,显示本研究模型在绝对配适统计量与精简配适统计量皆属良好。而增量统计量则不尽理想,但离标准相差不远(图1)。

4.3.1 生活压力知觉与健康之关系

由表4可知,生活压力知觉对一般健康为负向影响(β=-0.24,t=4.38,p=0.000),即乡村旅游游客认为当面临过多的生活压力事件时,将会对自身健康感受产生负面评估,故假设H1a成立。而生活压力知觉对心理状态的健康亦为负向影响(β=-0.47,t=9.32,p=0.000),可知乡村旅游游客的生活压力知觉程度越大越容易感到沮丧、忧郁及疲累,进而产生负面的思考与认知,故假设H1b成立。

当乡村旅游游客面临过多的生活压力事件时,生活压力知觉对社会功能的健康则产生负向影响(β=-0.20,t=0.07,P=0.000),将使乡村旅游游客参与平常活动及社交活动的次数与频率明显的降低,进而在与人相处交往上产生困扰,故假设H1c成立。综合上述可知,生活压力知觉的增加将会对乡村旅游游客的健康状态造成负面的影响,尤其以心理感受的影响最为明显。

4.3.2 生活压力知觉与休闲调适策略之关系

生活压力知觉对舒缓身心式休闲会有显著正向的影响(β=0.15,t=2.69,p=0.007),表明乡村旅游游客认为生活压力知觉越高时,参与舒缓身心的休闲活动越能分散注意力,并暂时性远离压力,以恢复精神及重整心理资源,故假设H2a成立。而生活压力知觉对友伴式休闲为正向影响(β=0.24,t=4.46,p=0.000),得知生活压力知觉越大,受访者越同意经由参与具有社会支持的休闲活动,能从中获得朋友支持与同伴的关心及安慰,来纾解压力。故假设H2b成立。

根据表4发现,生活压力知觉对改善情绪式休闲无显著影响(β=0.07,t=2.23,p=0.251),显示生活压力知觉程度并不会影响乡村旅游游客参与能改善情绪的休闲活动的情况,故假设H2e不成立。综上可知,乡村旅游游客认为具有陪伴感的友伴式休闲在因应生活压力的负面影响效果较明显。其次为暂时逃避压力的舒缓身心式休闲,但对于能改善 情绪式休闲则无明显的差异。

4.3.3 休闲调适策略与健康之关系

舒缓身心式休闲是指能帮助个体暂时远离压力事件或转移注意力的休闲活动。由表4可知,舒缓身心式休闲对一般健康为负向影响(β=-0.22,t=1.94,p=0.024),其结果虽与H3a的假设结果略为不同,但相较于生活压力知觉对于一般健康所带来的负向影响(β=-0.24,t=4.38,p=0.000),发现借由从事舒缓身心式休闲,能有效降低生活压力知觉对一般健康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即乡村旅游游客同意透过从事能暂时转移注意力的休闲活动,能帮助减缓生活压力对自身一般健康的不良影响。

另外,舒缓身心式休闲对心理状态的健康(β=-0.09,t=0.90,p=0.310)及社会功能的健康(β=-0.06,t=0.57,p=0.495)则无显著影响,显示乡村旅游游客透过从事舒缓身心的休闲活动调适压力,并不会影响心理状态健康与社会功能的健康,故假设H4b与H4c不成立(表4)。

友伴式休闲是一种透过与同伴共同参与休闲活动而得到的休闲陪伴感。友伴式休闲对一般健康为正向影响(β=0.14,t=1.5 8,p=0.037),显示乡村旅游游客同意借由参与具有社会支持感休闲活动调适压力,能增进自身一般健康,故假设H5a成立。

然而从表4发现,友伴式休闲对心理状态的健康(β=0.01,t=0.15,p=0.951)与社会功能的健康(β=-0.01,t=0.14,p=0.374)无显著影响,即乡村旅游游客从事友伴式休闲活动调适压力,并不会影响心理状态健康与社会功能的健康,故假设H5b与H5c不成立。另一方面,改善情绪式休闲则为一种休闲情绪调解,将情绪上的处理视为压力因应的策略。改善情绪式休闲对一般健康(β=0.42,t=4.93,p=0.000)与社会功能的健康(β=0.26,t=3.11,p=0.004)为正向影响,表明乡村旅游游客同意透过从事改善情绪的休闲活动,增进正面情绪或减少负面情绪以因应压力,促进人际互动,并提升自身一般健康,故假设H6a与H6e成立(表4)。

而改善情绪式休闲在对心理状态的健康则无显著影响(β=0.01,t=0.23,p=0.455),表明乡村旅游游客从事改善情绪的休闲活动来调适压力,并不会直接影响心理状态的健康,故假设H6b不成立。综上可知,借由参与改善情绪的休闲活动来调适压力,对于乡村旅游游客的一般健康与社会功能健康将产生明显效果。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果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乡村旅游游客的生活压力知觉、休闲调适策略与健康之现状,并分析生活压力知觉、休闲调适策略与健康之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生活压力知觉对健康为负面影响,显示生活压力会对受访者身心健康带来不良之影响。(2)生活压力知觉对友伴式休闲及改善情绪式休闲为正向影响,表示当生活压力越大时,受访者越会从事友伴式休闲与改善情绪式休闲来因应生活压力。(3)改善情绪式休闲、友伴式休闲对一般健康为正向影响,由此可知透过参与能提升正向情绪及友谊支持的休闲活动来因应生活压力,能促进受访者的一般健康,而舒缓身心式休闲则能降低生活压力知觉对一般健康的负向影响。(4)改善情绪式休闲对社会功能有正向影响,发现经由从事能调整情绪的休闲活动因应生活压力,可增进受访者社会功能的健康。

篇8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0-0935-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社会支持;学生;农村人口;少数民族

我国现有畲族人口约70万,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居住地多 属江南山区丘陵地带。畲族群体与周围汉族杂居共处,并在汉族社会中呈插花式分布。由于 畲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很容易受到当今文化思维方式的感染,原有的畲族特有文 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解畲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开 展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莲都区某畲族自治镇中学在读的初中一~三年级畲族中学生 167名,其中男生96名,女生71名,平均年龄(15.12±1.01)岁;随机抽取汉族中学生144名 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生84名,女生60名,平均年龄(15.08±0.98)岁。

1.2 研究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1],由王征宇修订, 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 神病性、其他共10个因子。每个因子反映某方面症状的痛苦情况。通常用以评定1周以来的 状况。采用5级评分:1=从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以各因子得分≥2作为有 无心理健康问题的标准,以≥3作为有无心理障碍的标准。得分越高,症状越明显,心理健 康水平越低。(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2],由肖水源编制,共10个条目,包 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社会支持总分越高,表明社会支持越好 。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方法 心理测验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负责完成,现场发放问卷,使用 统一指导语,根据被调查者最近1周的感受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社会支持量表的 独立评定,答题后回收问卷。剔除数据不全的问卷,将数据录入计算机,利用SPSS 10.0软 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SCL-90各因子阳性检出情况 畲族中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2分的检 出率为25.75%~43.71%,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人际关系(43.71%)、强迫(40.12%)、其他(40.1 2%)、敌意(38.92%)、偏执(38.32%);各因子得分≥3分的检出率为2.99%~10.78%,排 在前5位的依次为人际关系(10.78%)、敌意(10.18%)、强迫(8.38%)、抑郁(7.19%)、其 他(7.19%)。

2.2 畲汉族中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 见表1。

2.3 畲族男女中学生SCL-90各因子分比较 由表2可见,男生各因子得分均 高于女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偏执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子得分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

2.4 畲汉族中学生社会支持状况比较 见表3。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因子得分排序与郑培军[2 ]报道基本相似,但各因子得分均较高,排在首位的均是人际关系,其次是敌意或强迫, 这可能与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缺少课间活动时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机会等有关。SCL- 90部分因子得分高于中学生常模[3],且均高于1986年青年组常模[4],可 见在当前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同样也对农村畲族中学生心理问题带来很大的影响 ,必须引起教育部门、家庭与社会的重视。畲族中学生与汉族中学生比较,无论心理健康水 平还是社会支持分上均无明显差异,这可能与畲汉族中学生长期生活、学习在同一环境,风 俗、性格与文化差异日益缩小有关。

本次研究还对社会支持方面作了分析,结果显示,客观支持方面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相 关(除恐怖与强迫因子外),利用度方面也是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除敌意因子外), 而主观支持方面则无明显相关(除偏执外)。社会支持各项得分与汉族中学生无明显差异, 而与地方大学生[5]有明显差异,这可能与农村中学生家庭、学校教养方式、社会 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独特等有关。

目前,许多农民外出打工、经商,将子女留在农村学校学习,子女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再加之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应引起全社会 高度重视,特别是教育部门与家长应积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是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其次,要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心 理素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创建良好的心理 支持环境,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素质。

4 参考文献

[1] 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2004,18(2):88-90.

[2]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6,12(5):260-263.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31-35,127-131.

[4] 郑培军.某军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1 ):1-2.

[5] 梁执群,卢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3,19(4):49 8-499.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对策

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培育和谐友善的价值观念,需要细化到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当中去,而大学生寝室则是这一环节中必不可少的环境之一。寝室是大学生在校学习、工作、生活逗留时间最长的主要场所。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一天24小时,其中课堂环节占4.0小时,宿舍环节占5.9小时。寝室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寝室生活中,起核心作用的当推寝室人际关系。寝室是大学生最直接参与的人际关系场所,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关系,是充分接近的人际关系,也是纠纷矛盾相对集中的人际关系。寝室成员由于其时空的接近性,无论在学习、生活上互相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构建和谐友善的大学生寝室关系对培育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观及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及寝室人际关系的现状

现代大学生以90、00 后为主体,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一代的高校大学生烙上了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当今的大学生优点颇多,如具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资讯,关心社会的进步,具有开放的心态,求知欲强,善于独立思考,敢于不断

尝试,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责任观念比较明确,注重社交与审美,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等。同时在他们身上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比如意志信念薄弱,自律性不强,缺少坚定的政治理想,个人主义突出,具有实用主义倾向,生活自理能力偏差,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偏弱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等等。因此,只有将新一代的大学生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分析清楚,才可以及时有效开展相关工作,有的放矢、准确到位地指导和处理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

经过对郑州五所高校大约2500人进行寝室人际关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寝室中友好型寝室占75.89%,与室友关系融洽的学生占81.4%,人际交往问题在本校咨询案例中高居首位,而室友关系最难应对。因此,不和谐的宿舍关系,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存在一定的负性影响。

二、高校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中心倾向严重

大学生群体从家庭生活步入集体生活时,通常会将成长阶段养成的习性带进寝室,而目前的大学生群体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的保护比较多,导致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相对比较自私,不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也很难在潜意识中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使得在寝室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室友产生矛盾,导致寝室人际关系恶化。例如,在产生分歧或安排工作时,经常表现出“凭什么要我听你的”的架势;在完成寝室集体事务时,经常推诿,不主动参与,甚至不服从安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忽略自己的行为也许会引起其他室友的不适等等。

(二)“小群体”现象严重

目前大学校园的寝室通常为四人间和六人间,虽然人数不多,但随着对彼此家庭、性格、成长经历和兴趣爱好等的了解加深,大学生经常会找到在某一方面和自己类似的室友,进而与此类室友进行更多的人际互动,而对其他室友则仅限于表面上的交流,导致寝室内部出现“小群体”现象。使得寝室内的个体冲突,在此种群体现象形成的同时演变为群体冲突,严重影响了寝室全体成员间的相互交流。此外,“小群体”现象还会对大学生的某些不良习性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例如,如今对网络游戏产生兴趣的大学生人数较多,如果以此作为结成“小群体”的基础,那么大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更多的游戏乐趣,进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网络游戏中,浪费大量美好的大学求学时间。同时,还会使寝室中的现实互动转化为网络虚拟互动,使寝室人际关系呈现出虚拟化的趋势。

(三)非理性竞争现象严重

这种非理想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活方面,寝室成员大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因此,寝室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贫富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而大学生正处于自尊心最强的人生阶段,在与寝室室友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物质攀比的思想和不理性的生活质量竞争,使个体背负沉重的物质负担和心理压力。二是学习方面,大学期间的各项荣誉和奖励都需要通过竞争获得,这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对寝室成员而言,未能获得这些荣誉和奖励的同学就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甚至出现妒忌的情绪,尤其是在涉及个人经济利益或者毕业就业等方面的时候。受这些心理因素的影响,寝室室友之间的关系就会迅速恶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建议与对策

(一)学校方面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张,造成大学生群体规模逐年上升,面对学生寝室公寓化的新形势、新问题,寝室管理也必须寻求突破途径。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对公寓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应多聘用一些年轻的管理人员,为公寓管理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同时公寓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要加强合作,及时沟通,在寝室出现问题时,公寓管理人员应及时与辅导员取得联系,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一起将表层现象和深层问题解决,多角度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其次,辅导员作为学生人生的指导老师,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要不定期的走近学生寝室,善于倾听,多和学生谈心,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开导学生的心理偏差,帮助同学做好心理调适,融洽学生寝室里的人际关系;同时,在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采用个体和团体咨询等多种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加强心理干预,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发展的标准和社会适应知识,以及与同性同学交往的技巧。

(二)学生方面

寝室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长期生活在一起,偶尔的磕磕碰碰不可避免。这就要求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宽容和理解,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凡事都斤斤计较,很容易引发矛盾。学会喜欢自己,悦纳他人,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根本途径;同时,作为大学生应该主动学习和掌握一些人际交往及沟通技巧,交往中的技巧作为人际关系的剂,有助于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增进相互的沟通和了解,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家庭方面

调查显示:教养方式为民主指导型的家庭比溺爱型、专制型及放任型的家庭出来的大学生的人际冲突发生频次要少很多,即使发生了冲突,其应对方式也要理性的多。因此,和谐友善的寝室人际关系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在大学生活中,家长应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子女的近况,教育他们学会适应和面对新环境,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不要逃避和畏缩,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学会独自处理问题和自我适应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军科.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沟通方式的调查和分析 [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篇10

关键词:青少年;问卷;体力活动;能量消耗;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志码:A

体力活动(PA)是指由骨骼肌收缩产生的身体活动,也是指在基础代谢(BMR)的水平上,使身体能量消耗增加的活动。它贯穿于生活当中的日常体力活动,强度常不固定,从事的时间零散,难以观察其健康效应。由于体力活动是通过骨骼肌收缩引起的能量消耗增加的活动,因此能量消耗能够综合体力活动的项目、强度、时间、频率等参数,是研究体力活动的中心环节。近年来国外研究表明,体力活动能量消耗与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血压、身体成分的改善具有线性关系,为制定预防与控制慢性疾病的运动处方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近年来学生体质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学生体质有停滞、下降的趋势,体力活动不足是重要原因。因此研究青少年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关系对于制定健身处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指导意义。

本研究在2008年9月至11月应用修订的CLASS―C(LeisureActivitiesStudySurvey―Chineseedition)调查上海市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并同期进行体质健康指标测试,研究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关系,为制定适合于我国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推荐标准、进一步改善我青少年体质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以上海市学生体质监测点覆盖的全部中学为调研学校,以初中预备班、初一至初三、高一至高二共六个年级的所有教学班中11~17周岁健康青少年学生为调查的样本人群。共发放问卷Ⅰ589份,回收问卷Ⅰ497份,有效问卷Ⅰ378份,最终以Ⅰ378名青少年作为调查样本人群,其中男生633人,女生745人。

1.2方法

1.2.1

体质健康测试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操作方法测量身高、体重、肺活量及400m跑(初中预备班)、1000m跑(初中以上男生)、800m跑(初中以上女生)、台阶实验。BMI=体重(kg)/身高2(m2)。

1.2.2问卷调查

用修订的CLASS―c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在学校教室内发放,并现场指导学生填写完毕后回收。

1.2.3资料处理采用EpiDma3.1软件以两次录入的方式进行建库管理,录完后对全部资料进行逻辑审校和修正,统计有效问卷情况。

对体力活动项目进行强度赋值,计算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MET是能量代谢当量,lMET的活动强度相当于安静时的代谢水平,小强度体力活动6MET。根据此标准将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分为中等强度(MPA)、大强度(VPA)、中一高强度(M―VPA)3个类型。

原始数据用Micros Excel建立数据库管理,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中制定的标准,对体质健康测试中肺活量、耐力指标的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分类标准,将BMl分为“正常、超重、肥胖”3个等级。

1.2.4统计学分析用采用SPSS13.0forWindows系统软件包进行分析。用均数和标准差(x±s)对各变量进行描述,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间的差异。用K―s检验过程对问卷变量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对超重、肥胖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对能量消耗与体质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不同等级体质健康参数与能量消耗进行非参数统计检验。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Ⅰ589份,回收问卷Ⅰ497份,回收率94.25%;有效问卷1378份,有效率86.72%。最终对1378名受试者进行体力活动现状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2.2体力活动现状

男生MPA能耗为3427.86~5170.29千焦/周,VPA能耗为3404.73―7724.49千焦/周。平均每天的活动时间见图1。其中每个年龄段的学生M―VPA时间可达到60min。

女生MPA能耗为3853.55―5465.79千焦/周,VPA能耗为1861.41~5641.72千焦/周。平均每天的活动时间见图2。其中M―VPA时间在11―16岁年龄段能够达到60min/d,而17岁年龄段M―VPA时间平均每天不足60min。

MPA能耗在小学及高中阶段无性别差异,而在初、高中阶段均存在性别差异,见表1。表明男生的体力活动较女生活跃。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闲暇静态活动时间≥2h的人群(A组)超重、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闲暇静态活动时间少于2h的人群(B组),见表2。

A组与B组超重检出率相比P

2.3体力活动模式与健康相关性

MPA和VPA能耗均为非正态性分布的定量数据资料(P

体质健康不同等级间能量消耗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MI正常组MPA能耗高于超重和肥胖组,超重和肥胖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活量在及格以上等级的VPA能耗均高于不及格组;而优秀、良好、及格3个等级间的VPA能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耐力素质及格以上等级的VPA能耗均高于不及格组;优秀、良好、及格3个等级间的VPA能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生良好以上等级的VPA能耗高于及格和不及格组,优秀和良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及格和不及格组也无统计学

3 讨论

3.1上海市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现状

2008年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HHS)在体力活动

指南中指出:儿童青少年每天应进行至少60min的体力活动,其中包括每天进行至少60rain的中等或大强度的有氧体力活动。本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青少年体力活动的水平除17岁年龄段女生外,基本能够达到国际推荐标准。

表l结果显示,男女学生每周能量消耗离散程度均较大,表明个体间实际体力活动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资料表明,个人的兴趣爱好、家长的健康观念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及社会所能提供的公共体育场所等均是导致这种个体差异的因素。

年龄和性别是体力活动模式的影响因素:体力活动具有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特点,而且男生的体力活动较女生活跃。16―17岁年龄段处于高中时期,大强度的体力活力明显下降,可能与学习压力增大,放弃体育课、业余体育活动等因素有关。

闲暇静态活动是指闲暇时间里参加的、身体移动很少的、消耗的能量接近于静息代谢率的一类活动。这类活动可能通过降低静息代谢率、减少身体活动时间、能量摄入过多等因素增加儿童青少年患慢性疾病危险性,并且与肥胖的发生存在着剂量一效应关系。本调查结果也显示,闲暇静态活动≥2h人群中肥胖和超重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增加体力活动,减少静态活动时间是预防与控制超重和肥胖的有效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儿童积极的视频游戏的能量消耗相当于中等强度的步行,能够增加能量消耗。活动空间少、运动设施有限,电视机、计算机等产品普及是导致学生闲暇静态活动时间增多的重要原因,若针对这种现状,开发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健康有趣的视频游戏可能为减少静态时间,增加体力活动提供有效途径。

3.2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MPA能量消耗与体质指数相关,体重正常者MPA能耗高于超重和肥胖者,这可能与物质代谢的机制有关:大强度运动时机体需要启动输出功率快的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供能系统提供能量,消耗的能源物质为ATP―CP和糖。进行中低强度的运动时脂肪酶被充分激活,脂肪被氧化分解供能,使脂肪消耗增加。本研究结果与脂肪代谢的生理学机制一致,也充分说明日常生活中累积的MPA对超重、肥胖的预防与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大强度的体力活动能更好地增强心血管功能,可使久坐动的健康人群最大摄氧量增加13.2%。增加体力活动总量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都能促进儿童的心血管健康,但高强度体力活动更能促进心血管健康。本研究结果也显示VPA能耗与心肺功能相关。

篇11

关键词: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1.教育对象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对象大都是在校的学生,都是希望通过教育使他们在思想或心理上得到更好的转变和发展,使之遵守道德和行为规范。

2.教育主体的一致性

当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大多是班主任或辅导员,他们长期与学生接触对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学习、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情况都比较熟悉,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

3.教育内容的交叉性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都是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端正的人生态度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4.教育目标的重合性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和心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进而积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

5.教育方法的互补性

思想上存在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借鉴和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加以解决,而某些心理问题也可以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来加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因此两者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群体是“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成才的自我要求比较高,对得到别人尊重和重视的期望也高,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期望也高,但他们在身体成长的同时,心理没有能够很好地同步成熟。

由于当前高校评职称体制存在问题,绝大多数教师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科研上,辅导员日常事务多,带班多,人数多,导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切身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分析

1.化解逆反心理,做好思想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时应注意:第一,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要讲大话、空话,少讲大道理;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态度诚恳、感情真挚,要富于人情味。

2.研究学生个性特点,塑造良好品德

教育者必须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具体来说,一是与学生做朋友。只有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上达到平等,才能互相信任,进而加深了解。二是对学生投其所好,也就是了解学生的需求。三是多参与学生的课余活动。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术,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增进其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4.建立具有实效性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

高校应建立面向大学生的专业规范的心理咨询机构,引导咨询对象学会发掘自身的潜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

5.直面大学生心理实际开展德育

德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直面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努力化解学生内心深处的困惑和迷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内心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质。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有利于S富和完善德育的实现方式,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 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症状自评量表

Relationship between SSRS、TCSQ、SCL-90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Liu Yao, Zhang Yonglei, Qiao Yu, et al.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Guiyang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Guizhou 55000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nd analyse the different level of SSRS、TCSQ、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and that three Correlations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Every 1000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and the Han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were assess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SSRS、TCSQ through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Results SCL-90 factor and SSRS scores of th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the Han Nationality while TCSQ scores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m.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sex、sources、economy conditions with the Han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girl students、rural students、bad economy conditions students. Conclusion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ed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Founding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inter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SRS; TCSQ; SCL-90

近几年,国内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步重视起来,对其影响因素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认识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而多样的,除生物性因素如个体遗传特征,以及生理特点所致的神经-内分泌变化直接影响外,国内外研究均表明社会心理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有密切联系[1,2]。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作为应激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内外不少学者从多个角度探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表明社会支持与应激事件引起的心身反应呈负相关,并建立了缓冲作用假说和独立作用假说[3]。应对方式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引发不等的应激反应水平[4]。良好的应对方式可以缓解工作压力,增强适应能力,改善心身症状,应对不当则会加重压力或增加新的压力,加重应激反应[5]。而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作为心理应激的重要中介因素,也必将与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贵州大学、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贵州师大、贵州民族学院、遵义医学院、毕节学院、安顺师专、铜仁师专、黔南师专等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做SCL-90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量表的测试,获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效问卷978人,男生482人、女生496人;经济状况较好者368人、较差者610人;来自城市的学生233人、农村学生745人;一年级学生354人、二、三年级320人、四年级304人;年龄19.8±1.20岁。获汉族大学生有效问卷964人,男生512人、女生452人;经济较好者421人、较差者543人;城市学生396人、农村学生568人;年龄19.6±1.30岁。调查对象均为自愿参加活动,排除人格障碍及严重躯体疾病者。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现场调查,测试前心理调查人员对协调人员进行培训,在专业心理调查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团体测试,要求学生独立作答,完成后当场收回。分别将有效问卷输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软件系统,计算其数据。

1.3 统计学方法 对以上数据进行检查检错后输入SPSS 11.0系统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正态检验、方差齐性检验、u检验等统计处理。

1.4 调查工具 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年级、来自城市/农村、经济情况、文/理。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Derogatis,L.R编制,共有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量表采用5级评分(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②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共设10个条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③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分积极应对(PC)和消极应对(NC)量表分,用以评估个体在生活中对各种条件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应对策略。

2 结 果

2.1 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比较 SCL-90得分除人际关系敏感、忧郁以外,其它各因子分均高于汉族学生(P<0.05),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客观支持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不同性别间的比较:少数民族男生在敌对、恐惧、偏执、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上高于汉族男生,有统计学意义。少数民族女生除了人际关系敏感、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客观支持,其它均显著高于汉族女生,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不同来源间的比较:少数民族城市学生在恐惧、支持利用度、总分上高于汉族城市学生,而在人际关系敏感、消极应对上却低于汉族的城市学生。少数民族的农村学生除了人际关系敏感、积极应对、客观支持以外,其它均高于汉族的农村学生。见表3。不同经济条件间的比较:经济状况较好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恐惧、消极应对、支持利用度高于经济好的汉族学生,而在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上却低于汉族学生,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经济状况较差的两者之间的比较客观支持无显著差异,除消极应对得分低于汉族经济差的学生以外,其它各项得分均高于汉族学生,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2.2 SCL-90各因子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与其它各项呈负相关。见表5。

3 讨 论

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我们一系列的研究中发现,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在此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汉族大学生的比较中除了人际关系敏感、忧郁以外SCL-90各项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在主观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上亦高于汉族学生,但在应对方式上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与同样大多来自本省的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仍低,而生活的单调似乎更能让少数民族学生主观上体验到来自亲戚、同学的支持,利用也比汉族学生好,这对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少数民族女生远离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充满竞争、挫折、陌生的环境时,可能体验到更多的内心不安、焦虑和躯体不适等,而少数民族男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差异就相对较小,而少数民族学生更多的利用社会支持,也许这是他们缓解压力、有效利用的方法之一。同样,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低,也许这是无助、对现实的无奈压抑于内心,而后转化成各种症状表现出来所导致的,也许正是他们在消极应对上得分高的原因,他们的主观支持、利用度、总分也要高于汉族的农村学生。同样来自城市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比较时,只有恐惧、精神病性较汉族城市学生得分高,而人际关系敏感得分却低于汉族城市学生,这就看出同样来自城市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大,可能是由于他们之间的生活环境、教育条件上差别不大的原因。而在消极应对得分上汉族的城市学生得分更高,可能是少数民族学生体验到的优势更大、对问题解决更积极。然而,经济条件上的好坏更反应在了心理健康水平上,少数民族经济差的学生各项得分明显较汉族学生高,但是在消极应对上的得分却低。也许正是他们不怕困难、勇敢面对的态度才让他们考上大学,以致这种态度延续至今。在经济条件好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间的比较中,汉族学生有更多的项目得分较少数民族学生高,可能正如前面提到的经济好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的比较中可能体验到更多的优越感,同时更依赖于他人,更多的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上和其他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总之,少数民族大学女生、来自农村、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不乐观,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健康教育,增加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各方面支持,提供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提高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4 参考文献

[1]戴梅竟,王培,刘新军,等.大学生健康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5,16(4):281

[2]Takai A, Vemalsu M, Kaiya H, et al. Coping style to basic disorders among schizophrenics. Acta psychiater scand, 1990,82:289

[3]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9

[4]Folkmans LR, Dunkel-schetter, et al. Dynamics of a stressful: cog-nitive apprav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 T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1986,50(50):992-1003

篇13

【摘要】

目的 探讨西藏高原军人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西藏高原军人1560名,进行应对方式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 SCL-90与全国常模比较除人际关系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项目因子分显著增高(P<0.01),除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因子显著降低(0.13±0.15/0.28±0.22、0.21±0.19/0.46±0.26,P<0.01)外,其余4个因子显著高于军人常模;状态-特质焦虑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除人际关系外,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应对方式中的其余4个因子及状态、特质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对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特质焦虑、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B=0.015、0.17、-0.42、0.21)。结论 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受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的影响。

【关键词】 西藏; 军人;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心理健康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of coping style and state-trait anxiety with mental health in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Methods 1500 military personnel were selected by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and were tested with Coping Style Scale,State-trait Anxiety Scale and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Results In SCL-90,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actor scores of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showed no obvious difference from those of the national norm (P>0.05) while there existed an obvious increase of factor scores in other items (P>0.01); in Coping Style Scale,the problem-solving and recourre factor scores of the national norm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0.13±0.15/0.28±0.22,0.21±0.19/0.45±0.26,P<0.01) while their scores of other 4 factor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military norm; the scores in State-trait Anxiety Scale of the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national norm; excep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actor,the factors in SCL-90 were in negative correlation to problem-solving and recoure factors in Coping Style Scale (P<0.01) but in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other 4 factors in Coping Style Scale and the total scores in State-trait Anxiety Scale (P<0.01); the order of the factor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was as follows: trait anxiety > self-accusation > problem-solving > rationalization (B=0.015,0.17,-0.42,0.21). Conclusions Coping style and state-trait anxiety hold certain impa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KEYWORDS Tibet military personnel coping style state-trait anxiety Mental health

近年来对军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1],但西藏高原军人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研究报告较少。驻守西藏高原军人长期居住在高寒缺氧、紫外线强等恶劣自然环境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烟稀少及精神生活相对匮乏;部队担负任务繁重,责任重,风险大,因此西藏高原军人所面对的心理压力高于普通人群。总的来说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人群,有研究认为与应对方式直接相关,也有人认为与特质焦虑有关,对此课题的研究单独研究较多,而缺少对应方式、状态-特质焦虑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心理机制的研究。应对是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个体在强应激状态下,如果缺少良好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的两倍[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将驻西藏现役部队以连为单位依次编号,然后随机抽取其中15个连的官兵共1560人作为被试对象。被试官兵参加测试时,身体健康,均否认有精神异常既往史和家族史。于2007年8~9月间进行现场调查,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后集中收回,发放调查问卷15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0份,有效率为96%.年龄18~37岁,均为男性;平均入伍时间2.6年;平均驻藏时间2.1年。

1.2 测评工具 应对方式量表[3]:其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六个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4]:共90个条目,抱括9个因子。状态-特质量表[4]:该量表共40个项目,前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20-80分),主要评判即刻或近期的体验;后20项(20-80分)用于评定经常的情绪体验,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5。

1.3 数据采用 SPSS13.0软件包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西藏高原军人SCL-90各因子、应对方式和状态-特质焦虑与常模比较 西藏高原军人SCL-90除人际敏感因子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5];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显著低于军人常模,而其余4个因子显著高于军人常模[6];状态特质焦虑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4]。见表1、表2、表3。

表1 西藏高原军人SCL90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略)

表3 西藏高原军人状态-特质焦虑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略)

表2 西藏高原军人应对方式各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略)

2.2 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除人际关系因子外,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应对方式的其余4个因子及状态、特质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见表4。

2.3 应对方式和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总均分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应对方式和状态-特质焦虑作为自变量,以SCL-90总均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8因子中进入回归方程的有4个因子,依次为:特质焦虑、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且B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4 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r值)(略)

表5 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总均分的逐步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西藏高原军人SCL-90除人际关系因子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显著低于军人常模,而其余4个因子显著高于军人常模;状态-特质焦虑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本研究发现,解决问题、求助的成熟型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明显的,除人际关系因子外、解决问题、求助因子与SCL-90呈显著负相关;状态-特质焦虑水平与SCL-90呈显著正相关。

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多因素的影响,从对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水平作用大小来看,特质焦虑作用最大,依次为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西藏高原军人应对方式中,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意义更突出,自责、合理化与SCL-90总分呈正相关,说明选择不成熟或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其心理健康水平愈低;解决问题、求助与SCL-90总分呈明显负相关,说明选择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其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并且对心理健康有调节作用;焦虑由个体对危险或威胁的预感所诱发,但这种危险或威胁并不真实存在如果焦虑主要是针对某种特定的情境,并且程度恰当,可视为正常反应;如果焦虑是自由浮动的、泛化的,或程度过强,则成为一种异常或病理状态。特质焦虑是用于评定经常的情绪体验,状态焦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倾向,在接受相同应激源刺激时,特质焦虑者心理行为反应的倾向性表现为状态焦虑,感受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自我的弱点是无法调节焦虑或其他情感。西藏高原军人状态-特质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国内常模与SCL-90呈显著正相关,这可能与西藏高原军人长期处于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环境条件下的应激特点有关,加之期望值高,焦虑水平也随之增高,适当的焦虑,可以维住持大脑的兴奋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所以在以后的健康教育中培养西藏高原军人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减少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利于西藏高原军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西藏高原军人能否适应恶劣环境胜任现代军事重任,其影响因素固然很多,自然环境的改变是小的,只有优化心理素质,应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增强承受应激的能力,在复杂的环境的挑战中培养适应性能力,防止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的发生,进而提高西藏军人的总体健康水平,增强部队战斗力。

参考文献

[1] 罗正学,苗丹民,皇浦恩等.军校男、女大学生MBTI人格内心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41-542.

[2] Ray C.Lindop J.The concept of coping.Psychological Medicine,1982,(1):385-395.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增订版:109-115.

[4]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181-121,123-124.

篇14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691-03

Correlative Study Between Prevalence of Internet Use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Amo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HOU Yong-mei*,HU Pei-cheng. *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Zhanjiang(524023), Guangdo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Internet use among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state of health, and 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to internet use. Methods Totally 903 students from three grades in a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were chosen in Dongguan. General personal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with Scal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IAT). Results 125 of the students in the survey probably had Internet addiction problems, accounting for 14.0% of those measured. Among them seven(0.78%) wer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The prevalence rate of total undesirable trend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mong the students in the survey was 39.0% and 3.7% of them had obvious trends. The rates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s detected ranged from high to low were pressure in studies (13.9%), poor adaptation (10.3%), unbalanced moods (9.3%), tension and sensitivity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9.3%), anxiety (8.4%), compulsion (7.7%), hostility (6.3%), stubbornness (6.3%), depression (6.0%) and unbalanced mind (5.0%). The four ke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ffecting Internet using were unbalanced moods, poor adaptation, depression and pressures in studies. Conclusion The students in professional high schools have obv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Problems with state of health of mi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The roles of particular stage of ages and study methods in bringing about those problems should be stressed.

【Key words】 Internet;Behavior,addictive;Mental health;Regression analysis;Students

目前,我国50%以上的高中学生使用网络,占网民的30%,是过度使用网络的高发人群[1-2],与过度使用网络相关的行为、道德和社会问题[3-4]日益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既往研究表明,影响个体过度使用网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网络的某些特性易使人沉迷其中[5];另一方面个体的某些人格和心理特性,如神经质和个人主义等人格特征[6-7]、不良的应对方式[8]以及孤独、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9]是促发过度使用网络的直接因素。

职业高中学生是高中学生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身心发展有着与普通高中生相似的年龄特征,但学习任务及毕业后出路的特殊性,使他们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为了解职业高中学生的网络使用特点以及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笔者进行了该项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取样的方法,抽取东莞市某职业中学高中3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903份,收回合格问卷892份,有效率为99.0%。其中男生624名,女生268名;高一学生344名,高二学生277名,高三学生271名。年龄为16~20岁。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问卷由3个部分组成:(1)个人一般情况,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年级、是否独子、父亲的职业状态(是否在职)、母亲的职业状态(是否在职)、父亲所从事的职业、母亲所从事的职业、父亲的受教育情况、母亲的受教育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等11项。(2)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10],该问卷共60个项目,分为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等10个因子。每个项目为一个陈述句,采用5级(1~5分)评分制,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某因子的得分在2分以上为有其症状,全套问卷的总均分在2分以上表示其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有不良倾向;某个因子的平均分在3分以上即有其明显症状,全套问卷的总均分在3分以上表示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不良倾向[10]。(3)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采用美国皮兹堡大学kimberly 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测验(Internet Addiction Test, IAT) 》[11],该问卷属于自评式临床诊断问卷,由20道题目组成,每道题有5种选择,赋值1~5分,总分分布在20~100分之间,分数越高,网络成瘾倾向程度越高。具体评判标准是:70分以上判定为网络成瘾,40~69分判定为有网络成瘾倾向,20~39分判定为网络正常使用者或无网络成瘾倾向。上述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0-11]。

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施测。测试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施测前先对受试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征得他们的知情同意,然后让他们在统一指导语下,独立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描述与检验。

2 结果

2.1 网络使用问题检出情况 施测的学生均有上网经历;可能有网络成瘾问题者125人,占14.0%,其中网络成瘾者7例,占0.78%。

2.2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整体心理健康不良倾向的检出率为39.0%,其中3.7%的学生有明显整体心理健康不良倾向。各种心理症状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压力感(13.9%)、适应不良(10.3%)、情绪不平衡(9.3%)、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9.3%)、焦虑(8.4%)、强迫(7.7%)、敌对 (6.3%)、偏执(6.3%)、抑郁(6.0%)和心理不平衡(5.0%)。

2.3 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的相关性表1显示,职业高中学生的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总均分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4 影响网络成瘾量表得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因子的回归分析 以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作为因变量,对可能影响职业高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得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的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α=0.05水平,筛选出4个对网络成瘾量表得分有影响的因素,分别是“情绪不平衡”、“适应不良”、“抑郁”和“学习压力”。见表2。

3 讨论

3.1 职业中学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令人担忧 参与评测的892名职业高中学生中,可能有网络成瘾倾向者125人,占14.0%,与李昊等[12]的结果一致,但高于杨辉等[13]和李晓驷[14]的调查结果,这可能是由于取样不同所致:本研究的对象都是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广东省东莞市,计算机和网络的可获性较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计算机,每条街道都有网吧),家长大都忙于个体经营活动,无暇也不善于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加之青少年好奇心强,自控能力不足,导致上网率偏高,与之相对应的是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也偏高。

3.2 心理健康状况对职业高中学生网络成瘾有显著影响 影响职业高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网络所具有的超越其他媒体的交互性、快速性、丰富性、匿名性、便利性和逃避性等特点,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重要外部诱因[15];个体自身的一些心理社会因素是重要的内因[9]。本研究表明,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总分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

3.2.1 情绪不平衡对职业高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情绪不平衡和适应不良是青少年最常见的2种心理问题。61%以上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情绪不良,55%以上的中学生认为自己适应不良[16]。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维度得分与自我肯定动机和商品资讯动机的得分呈正相关[6],即个体的情绪稳定性越差,越倾向于通过网络去获取自我肯定和商品资讯,以达到宣泄情绪、维持平衡心境的目的[17]。

职业高中学生正处于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情绪具有冲动性与两极性,强烈但难以保持稳定、深刻与持久,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与调节情绪,使他们常常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此时网络便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烦恼的途径。

3.2.2 适应不良对职业高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无论在学习的环境、任务、内容和方法上,职业高中都跟一般中学不同。在这个新环境中,暂时有些不适应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学生在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过长,或者反应过于强烈,就是适应不良。主要表现有:学习障碍,长时间不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不能遵守课堂纪律,不能养成正常的学习习惯,出现学习困难甚至学习不能;人际关系障碍,因为缺乏社交技巧或者自信心,不知如何与新教师、新同学交往。

过度使用网络的学生适应能力显著低于正常使用网络者[18-19],难以从学业中取得好成绩,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同,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有着明显的差距[20],易产生失落感。互联网的匿名性使他们更多表现出“去抑制性”,作为“虚拟的我”存在。这个“虚拟的我”更多地遵循“快乐原则”,不受法律、道德、舆论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到自我实现的“颠峰感觉”而沉迷于其中。

3.2.3 抑郁对职业高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抑郁是青少年中最常见的问题[21],抑郁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一个主要因素[6]。抑郁的青少年对事件往往有着悲观的归因,认为事情是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的,因此常常陷于无助状态;面对应激性事件,很少求助于社会支持系统,而企图通过自责、退避和幻想等不成熟应对方式来解决问题[22],更易对在线朋友和网络活动产生情感依赖。通过聊天室或虚拟社区,他们可以自由地进行社交。互联网使他们获得一种特殊的手段,较为隐蔽而安全地达到逃避现实的目的[23]。

3.2.4 学习压力对职业高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学习压力也是影响职业高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与既往研究的结果[24]相符。当前盛行应试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过分重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甚至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造成青少年兴趣单一、心理压力大。一旦学习成绩下降,情绪就会波动,此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心理疏导,容易自暴自弃,而将兴趣转移到网络,企图从中寻找安慰。本研究发现,学业成绩差者更容易网络成瘾。但学习压力不是职业高中学生过度使用网络问题的独立影响因子,可能是因为职业高中学生的毕业出路相对固定,所面临的学习压力不如一般中学学生那么大。

4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2006-07-19]. it.省略/20060719/n244337740.shtml.

[2] BRENNER V.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use and addiction: 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 Rep, 1997,80(3 pt 1):879-882.

[3] 王玲宇,张国良.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涵化”影响――对上海市中学生的调查.当代青年研究,2005,23(5):6-10.

[4] 蔡春岚,李晓驷,董毅,等.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危害性调查.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57.

[5] 来美慧.我国大专学生个人特性、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成瘾关系之研究.台湾:台中私立大华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2000.

[6] 谭文芳.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之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245-246.

[7] 张敏,杨扬,陈欣.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77-78.

[8] YOUNG KS, RODGERS R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 Behav,1998,1(1):25-28.

[9] MORAHAN-MARTIN J, SCHUMACHER P.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 Human Behav,2000,16(1):13-29.

[10]WIDYANTO L, MCMURRAN M.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Cyberpsychol Behavi,2004,7(4):443-450.

[11]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社会心理科学,1997,13(4):2-8.

[12]李昊,王滨,李晏,等.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10611-10613.

[13]杨辉,蒙华庆,罗庆华,等.重庆市主城区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重庆医学,2006,35(2):134-136.

[14]李晓驷,李泽爱,谢雯,等.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51-54.

[15]YOUNG KS. What makes on-line usage stimulation 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The 105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hicago, 1997.

[16]邓兴军.中国六成青少年心理健康不良.[EB/OL][2010-02-06].省略/html/gingshaonianxinli/52.shtml.

[17]EGGER O, RAUTERBERG M. lntemet behaviour and addiction online available.[EB/OL][1996-11-05]. www Ifap. bepr ethz chl-eger/ibq/res/html.

[18]黄恩,吕望强,陈建民,等.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8):734-736.

[19]闫春梅, 杨凤池.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特征及父母教育方式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9):701-703.

[20]王立皓,童辉杰.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94-96.

[21]PELKONEN M, MARTTUNEN M, ARO H. Risk for depression: A 6-yeac follow-up of Finnish adolescents. J Afect Disord, 2003,77(1):41-45.

[22]王高华,唐记华,王晓萍,等.抑郁障碍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归因风格及其相关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23-124.

[23]TSAI CC, LIN SS. Internet addiction of adolescents in Taiwan: An interview study. Cyberpsychol Behav,2003,6(6):64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