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土地整治规划范文

土地整治规划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土地整治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土地整治规划

篇1

关键词 土地整治 规划 山东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土地供需矛盾问题日益趋紧,国家亦把土地管理问题作为重点工作。如何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数量提升现有耕地质量,合理利用现有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成为主要任务,并相应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性文件和措施。

201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颁布实施。《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土地整治的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到2015年,新建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经整治后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粮食亩产增加100公斤以上,这表明新一轮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始。

一、土地整治规划概述

土地整治规划从政策延伸的意义上说是第二轮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但是在规划的内涵、范围和意义上说,较之以往又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要在合理、客观和认真总结和评价上一轮开展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基础上,总结问题和教训,借鉴合理经验和有效做法,认真开展、实施。

(一)土地整治的含义。

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破坏、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整治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关键在于两个字“利用”。综上可简化的分为三类,即没有利用的土地、正在利用的土地和毁坏弃而不用的土地。

(二)土地规划的目的。

规划的目的就在充分挖掘这三类的土地潜力:

(1)没有利用的土地对照宜农未利用地开发的潜力;

(2)正在利用的土地对照农用地整治潜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潜力;

(3)毁坏弃而不用土地对照土地复垦潜力;

要充分摸清掌握地方土地的类型和潜力,对土地利用情况“辨症施治”,才能够依照处方(政策),抓好药材(项目),从而在土地的层面破解地方的“双保”难题,实现结构合理、生产高效、生活便利、生态改善的目的。

二、山东省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现行政策及配套项目进行分析

(一)农用地整治。

本轮规划的核心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国要实现4亿亩的指标,任务艰巨。2012年6月26-27日,在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现场会上,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世元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抓住'划得准、调得开、建得好、保得住'四大关键环节,深入推进土地整治工作。”为此,一方面国土资源部出台《高标准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制定了标准;另一方面项目立项不再要求3%的耕地新增率,放宽了条件,目的就是打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另外应同时适度开发宜农未利用土地,推进其他农用地的整治治理。

2010年山东省开始第一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参照天津市、成都市的模式,将土地整治与城乡增减挂钩结合,共设66个项目,单个项目规模达到约5万亩,总投资100亿元。2012年国家分派给山东省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是981万亩,逐级下派到各市各县。

基于以上要点在调查当地潜力的过程中,第一要参照2011年高标准基本农田指标,推算十二五期间指标总量,第二划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区域禁止占用搞项目开发和建设,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要求确定项目范围的时候重点考虑。第三,做好“四个一”文章,即“认一批、建一批、验一批、安排一批”。尤其是对于老项目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用项目集中归并,成片大规模补建的方式,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标准,达到指标总量,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要统筹规划城乡土地利用,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当前,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主要基于两个政策层面,一个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一个是建设用地置换。现在具体到实践中做的最多的是还是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因为当前建设用地置换从政策的层面上来说还有瓶颈,未开展实施。但是从山东省内东部、中部、西部农村建设用地潜力存量与经济发展呈现倒挂的态势来看,这一政策的启动指日可待。

在调查当地潜力的过程中,第一要依托当地乡镇政府,摸清可开展挂钩的村,实地调查样点村,切实尊重群众意愿;第二参照以往挂钩项目,掌握当地可实施的财力和完成力度,2011年山东省第一批次每县区限批700亩周转指标,没有归还上年度50%指标的不予立项,要适度把握规模;第三要结合地方小城镇规划,旧村改造、迁村并点等项目要纳入到本规划中。

(三)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

土地整治规划的范围是行政区域内全覆盖,包括城镇和乡村。对于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而言,主要是对旧城镇、旧村居(包括城中村)、旧工矿等进行“三旧改造”,在实施中可结合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城区规划、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转型、环境再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在调查当地潜力的过程中,第一要摸清楚“三旧”分布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权人的改造意愿;第二要领会城市发展规划的思路,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格局,预见哪些城区会因为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而成为老城区;第三依托当地产业结构引导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因势利导。重点在于地方政策配套和支持。

(四)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是对毁坏(自然灾害损毁和生产建设破坏两类)弃而不用土地整治,使其达到可利用土地的目的。山东省内主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以全省内的砖瓦窑厂复垦和局部地区济宁、枣庄塌陷地的复垦为主。上一轮土地整理工作中已经开展实施了一部分,本轮要加大遗留损毁土地复垦力度,同时加大质量控制。提高复垦后土地生产力和环境改善。另外需要注意一点,国土资源部自2007年81号文(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生产建设项目涉及采矿、交通、能源等已经或可能对土地产生破坏的项目立项发证均需要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因此在具体实施工程中,两者可以结合。

(五)宜农未利用地开发。

山东省内,东营、滨州等黄河入海口区域每年因黄河泥沙沉淀淤积自然形成大规模滩涂和盐碱地,这部分土地大部分尚未利用,下一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可行性分析,合理规划,进行开发利用,当前黄河三角洲的开发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已经开启。另外,山东低丘缓坡未利用土地资源较多,易开发的主要在济南、淄博、枣庄、潍坊、泰安、临沂等地,十二五期间,可利用的低丘缓坡、废弃矿坑及未利用地可达一万两千多公顷,潜力较大。可根据开发项目的难以程度及当地的财力情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实施。

三、总结

土地整治规划是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保红线”项目实施的依据,是“保发展”项目成立的前提。国家层面的国土战略已经由先前的增加耕地数量转变为耕地质量为先的数量责任制,因此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和宜农未利用地开发三类项目是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抓手。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在行政职能划分上归属城建部门,改善的重任还在于地方政府的城市经营理念和发展思路。因次,本论规划的编制要突出重点问题、解决难点问题和指出要点问题,同时一面要与全国性规划基期2011年到2015年同步,一面要兼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期2006年至2020年,为2016年至2020年的土地整治规划预留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孟艳丽等.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思路研究.山东国土资源;2012.3(28):49-52.

篇2

【关键字】:三维计算机图像、可视化、土地整治规划 智能辅助规划、三维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关于土地规划、农田整治、城乡增减挂钩、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的土地整治规划,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部分现场实地情况在测量图上难以清晰表达,项目点偏远等情况,为提高改进土地整治规划的质量效率,可以采用三维可视化布设,探索智能辅助规划。以下本篇就结合目前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拆旧区复垦项目,来初步探讨三维辅助规划系统在土地整治规划中的应用。

1土地整治规划中采用三维辅助规划系统的意义

在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拆旧区复垦中,采用信息技术进行三维可视化布设,然后再利用智能辅助规划,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表达在土地整治规划中的知识,从而利用不仅可以增强土地整治规划操作的可视化与标准化,还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三维土地整理规划中,不仅可以为我们构建一个三维场景,而且三维地形还将在三维地理场景的基础上体现出土地平整工程、土地整理要素、土方量计算等数据信息【2】,提高了土地整理工作的效率,较之二维环境有大大的优势。

2土地整治规划中使用三维辅助规划系统的作用

在广东省目前进行的土地整治规划相关项目中,其手段主要还是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即利用地形图、项目现状图等纸质资料,调查目标需求,这种传统的土地整治规划不能完全满足各个部门的实际需求。传统的实测地形图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详细反应地物地貌。但对于没有去过现场或对实地情况不了解的规划师进行规划布设,上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审核相应规划图时,使用三维辅助规划系统就能对现在实际情况提供直观、理性的感知,以下就来介绍三维辅助规划系统的优势。

1在土地整治中使用三维辅助规划系统,不仅可以满足土地整理管理需要,而且在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撑下还可以提高现场土地调查评价工作的质量效率。

2在三维辅助规划系统中,其移动终端还将整合GPS技术、移动GIS技术【3】,可以实施调查土地整理现场,提高调查工作效率,使现场调查工作更高效、主动。

3土地整治规划中采用三维辅助规划系统,对提高规划与实地情况的吻合程度,进一步优化规划具有很强的辅助。同时也促进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对整治规划项目的掌控管理,促进先进技术手段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推广应用。

3三维辅助规划系统在土地整治规划上的应用

1需求分析

三维辅助规划系统是基于GIS和三维虚拟现实技术上的平台,针对土地资源的内容,不仅可以缓解传统土地整治规划中定位难、纪录难、测量难的问题,还将提高工作效率。在土地整治规划中使用三维辅助规划系统,能有效的提高实际操作层面的应用,为现场调查、规划、审核等。

2系统设计

根据土地整治规划项目的现场情况,我们将利用基于GPS和GIS的三维辅助规划系统,以GPS设备作为移动终端利用GPS中的定位、导航以及GIS数字地图功能,通过土地规划区域地理位置的变化,实地电子图件的实时传输,使人们可以通过系统就来了解现场的实时情况。下图1就是三维辅助规划系统结构图:

图1三维辅助规划系统结构图

3技术实现

GPS定位技术:在系统的GPS现场定位和位置配准中,我们采用自动模式和手工模式来获取GPS位置信息。然后将GPS定位的结果在WGS84坐标系中转换出来。首先要将WGS84的大地坐标(L,B)转换成对应WGS84椭球的高斯平面坐标(X84、Y84),其次就是在平面坐标转换中,将高斯平面坐标(X84、Y84)转换到本地高斯平面坐标系统中。

现场调查数据:在土地整治规划中,当使用三维辅助规划系统前,就要先将

与土地整理项目的相关图件、数据导入到系统中。然后还要将AutoCad数据转换成图形以及属性相链接的GIS格式,以方便调查现场可以实时进行图形信息以及属性信息的互动查询。

电子簿:在三维辅助规划系统的土地整治规划中,系统中还设计了电子手簿功能,方便人们通过电子手簿,就可以及时记录调查现场情况,还可以方便地进行调查过程中文字记录、标注,还可以将其叠加到地图上,方便今后使用查询。

编辑功能:三维辅助规划系统中还将实现编辑功能,就是可以在现场对草图进行添加、编辑、删除操作,人们可以在设计阶段使用编辑功能记录相关信息,辅助今后的项目规划设计工作;而且设计师还可以对项目以及整个单体工程位置、边界进行绘制,更加真实的记录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的建设情况。

4现场拍照实现

在土地整治规划中,对于现场调查过程中,还会常常需要对现场以及有关实物进行拍照,然后取得影像资料存档保存,采用三维辅助规划系统,其中也提供了现场照片与实物关联的功能,给土地整治工作中资料的管理与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如下图1中所示:

图1现场拍照关联功能

三维辅助规划系统中,对于现场拍照与实物关联的应用,我们可以先建立影像与地物的对应关系,然后再将影像和地物关联起来,在系统的电子手簿图层中,专门设立一个字段来保存照片路径,从而使用户在现场拍照之后,实现照片与属性的相关联。这样,不仅可以及时传输给客户终端,还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土地整治项目区的状况,大大提高了现场调查的质量。

结论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视,三维辅助规划系统在土地整治规划中,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对于国土资源管理水平,而且三维辅助规划系统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平台,对建设我国数字化城市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石若明.朱海勇.陈灿.基于规则库的三维土地整治规划[J].农业工程学报.2011,(09)

篇3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统筹城乡;内涵挖潜;保护耕地

土地整治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对未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整理,对因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修复,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等活动,包括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在新形势下,土地整治不仅是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土地整治规划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陕西省西安市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的启动,笔者全程参与了前期调研工作。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各区县可补充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越发稀少,新一轮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需向多个视角转变。源于此,结合各区县对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现状,对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中的几个新热点问题谈些个人想法,以期抛砖引玉,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新形势下的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

随着“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政策的明确,土地整治的范畴已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转变,内涵也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但是,目前西安市土地利用存在着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现象突出,近郊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显著,城镇土地无序扩张、低效利用等问题。

西安市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承担着实现全市耕地动态平衡、保障粮食产量等战略落地的重任。经调研,一方面各区县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为完成建设用地审批,近年来各区县陆续委托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在省内其他市县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另一方面,各区县土地批而未征和征而未供的面积较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确定“十二五”期间建设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标。西安市如何在资源、人口、空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复杂因素的约束下,坚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实现国家和区域粮食安全战略的重大目标,这对土地综合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亮点,统筹城乡,深化土地整治内涵

目前,西安市的城乡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推进城乡统筹工作不仅仅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单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二是拥有较多土地的农民却只有较低的收入;三是城市对农业产出的需求缺乏有效地传导机制,农业土地的比较经济效益仍然较低,影响农民在进城后将土地向规模经营转变的积极性。

造成以上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导致西安市在落实统筹城乡的政策中缺乏必要的载体和抓手。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能够得以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城市对农村要素的吸纳,突出表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由农村流转至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农村劳动力与城市资本的分工合作,极大地增加了城市的社会财富、促进了工业化进程。相反,城市资源要素流向农村的机制却严重滞后,尽管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市场化的、利益导向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还远未建立起来。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现对当前的土地整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通过土地整治,进一步打破城乡隔阂,扩展城市资本与农村土地资源自由交换和流转的渠道,要让更多的农村资源得以进入市场,通过城乡之间各种资源的自由交换与合作,提高农民的收入。

随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在西安市的推进,高陵县借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开展的统筹城乡发展在东樊村取得成功,“东樊模式”已成远近闻名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典型。在新一轮规划中,如何深化“东樊模式”内涵,在推动“农民赶超城里人”的基础上引导产业落地,引导转换身份后农民的主要生产内容从农业生产转为非农产业将是新一轮规划的重要内容。

三、以强化市地整治为特色,内涵挖潜,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西安市主城区建成区面积2000年为187km2,至2010年已增长为395km2,增加了2.11倍。预计到2020年,西安市主城区面积将达到574km2,这种需求给土地征收带来巨大的压力。随着经济的起飞,西安建设国际大都市和西咸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对土地资源的消耗也进入快速发展期。这意味着不仅建设占用土地的速度会加快,而且建设占用土地的规模也会不断增大。《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西安未来将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总量达423km2,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面积为364km2。要实现364km2“占补平衡”目标,压力非常大,也对新一轮规划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思考如何实现“占补平衡”的同时,通过内涵挖潜,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水平,将是另一条重要的途径。

在西安市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中,应强化市地整治并以此为特色、亮点。要规划好西安市城市土地整治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构建合理的制度框架。首先要明晰城市土地产权主体,构建土地产权市场并完善与土地储备制度相配套的机制体制,适当提高增量土地取得成本。(2)创新城市土地整治的主体组织制度,运作模式,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工作,形成立体多维空间开发的市地整治模式。(3)注重5个互动:市地整治与“退二进三”(传统工业结构调整)互动、市地整治与城市商圈改造互动、市地整治与城市交通(快速通道、地铁等)整治互动、市地整治与城市产业集群培育互动、市地整治与副中心建设互动。(4)引进社会资本,设立土地基金,完善和优化市地整治中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四、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保护耕地,实现总体动态平衡

根据《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陕西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的任务要求,西安市新一轮规划需要落实补充7.2万亩耕地的目标。由于西安市地形地貌特点,市域南部的秦岭山区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5%,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和东部台塬丘陵区,此区域同时也是各类建设用地的集中区。

在新一轮规划中,不应再以补充耕地数量为主,而是更加突出了耕地质量建设和产能提升,让耕地提质“看得见”。规划围绕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以农田平整工程和水利设施配套为重点,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按照节约用地、设施配套、路网通达、突出特色的原则,结合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安排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采用暗灌、微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和田间生物工程措施,提高农田空间利用率,增加耕地的蓄水、保土、保肥和美化农区景观的效果和能力。形成3—4个“相对集中、集中连片”的千亿斤粮食主产区。规划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在建成后要实行统一命名、统一设立永久性标示和统一集中监管,充分发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示范作用。

五、以一张图工程为契机,创新举措,保障规划切实实施

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分类标准,认真做好全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统计和变更调查。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评价和检测,加强土地整治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在三维空间内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和定时分析,做到“一张图”的管理模式,向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提供土地资源的基础信息和规划服务并对土地整治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监测、追踪与反馈。依托土地利用“一张图”工程建立了土地整治监管平台,全面加强耕地数量、质量、权属管理和动态监管。

引进现代土地整治的创新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引进和采用相关领域的创新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以便降低土地整治的成本,提高效率,不断增加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例如,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合理轮作,永续利用。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本着由点及面、由易入难的原则,逐步开展土地整治,做到规划一片,整理一片,成功一片,示范一片。

强化规划实施经济调节机制。一是要建立激励机制,遵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进入土地整治领域;二是要有效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和杠杆作用,达到“各做一道菜,共办一桌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郧文聚.土地整治规划概论[M].地质出版社,2011.

[2]张军连,李宪文,刘庆等.国外市地整理模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01).

[3]刘志仁.陕西省基本农田区域整治的态势与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09).

[4]李滨,曹军.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如何加强土地整治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08).

篇4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方案;评价大纲;监测跟踪

中图分类号:DF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整治作为解决我国当前土地利用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本质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区域内的土地整治活动进行安排与协调。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土地利用相关规划体系自身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环评法、规划环评条例和国家对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国策的需要。土地整治活动的开展对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必然会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区域内环境状况。

1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程序规划的编制过程是一个较规范的决策过程,可以从规范决策过程的角度来分析规划的编制过程。在决策过程中贯穿规划的相关评价活动,这样才能协调规划环评的程序。规范性决策学要求按科学的程序规范和方法规范来制定决策,决策的制定过程分为确定问题所在,提出决策的目标、发现、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和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合适的方案3个阶段。确定决策目标是决策的前提,拟定备选方案是决策的基础,方案的选择则是决策的关键[1]。根据上述理论,可将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分为4 个阶段:制定评价大纲、评价实施、评价总结和监测跟踪。

1.1 制定评价大纲

1.1.1 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包括对土地整治规划的层次性、目标、作用对象、涉及领域、实施区域与时段等进行初步研究。

1.1.2 规划区域内基础资料的收集与现场调查

收集规划区内以及可能影响到区域内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需要时进行现场调查。1.1.3相关规划的类比与分析 包括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相关内容,了解该规划编制的目标、背景等情况。

1.1.4 环境影响识别

为了确定土地整治规划对未来造成的环境影响,是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前期性基础,也是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包括识别规划目标、指标、方案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影响,并且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①确定所有预期的环境影响或相关的环境影响因子与规划之间的关系;②识别出较为关键的环境影响。

1.1.5 确定环境目标,选择评价标准

以环境影响识别为基础,结合调查的情况以及涉及部门或区域的环境保护目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等多种形式,初步确定环境指标,并在后续工作中补充、完善和调整。根据现行的环境标准值、区域环境背景值,通过上述各种方式,确定评价标准。

1.2 评价实施

1.2.1 采集评价信息

根据初步确定的环境目标、评价标准,利用多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相关资料。

1.2.2 环境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价 该部分是整个影响评价的核心。预测内容主要有土地整治结构与规划调整、土地整治空间布局调整和重点项目实施的直接或间接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划方案影响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方法一般有类比分析法、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法、系统动力学法、情景分析法等[2-3]。同时,对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有加权比较法、对比评价法、层次分析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和环境承载力分析法等。

1.2.3 评价结论

按照下列形式中的 1 项给出评价结论:可以接受这一规划;修正本方案或制定补救措施;接受 1 个或几个替代方案;否定该规划。

1.3 评价总结

1.3.1编制报告书

报告书既是对整个评价工作过程的总结,又是其成果的体现,应该全面、客观、概括地反映评价的全部工作。

1.3.2 编制工作总结

由于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因此每次评价工作完成后的总结对于检验评价方法,完善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指导以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工作主要是对评价活动的成功经验、不足之处以及有待探索的一些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

1.4监测跟踪

首先利用现有环境标准和监测系统,监测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等方式,监督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评价规划实施后的实际环境影响,其评价内容主要有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建议的减缓措施是否得到了贯彻实施,同时确定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环境效益所需的改进措施并总结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2 不同类型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包括开发未利用土地、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归并农村居民点、恢复利用废弃土地和道路、沟渠、林网等综合建设等方面内容,可以分为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未利用地整治和土地复垦等类型。土地整治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等环境都有影响。在评价过程中的特异性和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的指标构建,是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环节[4]。

2.1 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

零星土地的归并、村庄的搬迁合并和道路渠林的规划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产出,也可能导致农村景观异质性减少,破碎度减小,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可能引起系统中气候因素、水资源、水文及地质变化;以改良土壤、农膜使用、喷施农药、化肥、灌溉为措施的提高耕地生产效率的手段,易引发耕地污染、地下水体污染及地力下降等环境及耕地质量问题。

2.2 未利用地整治可能引发的环境影响

提高经济产出,可能导致土地本身的沙化、水土流失及土壤的盐渍化问题,影响并导致周围外部环境问题,诸如自然淡水体减少、环境质量恶化、水质富营养化、泥沙含量加大和淤积、水生物减少、水文环境恶化、洪涝灾害频发或海洋环境恶化等。

2.3 土地复垦可能引发的环境影响

改善当地环境,提高经济产出,可能导致矿山废弃地复垦,如使用污染的客土可能引起耕地二次污染[5];灾害地复垦可能引起当地抗灾害能力减弱;建设施工破坏地复垦可能引起土地的污染及地力下降等问题。

3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的建立

3.1 社会环境影响指标

在获得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从社会角度看,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所作贡献与影响的程度(表1)。

3.2 经济环境影响指标

从投资者的角度,可以用投资综合效益(静态)指标法和投资综合效益(动态)指标法进行分析。其中投资综合效益(静态)指标法的主要衡量指标包括投资效益率和投资回收期;投资综合效益(动态)指标法主要衡量指标包括内部报酬率、净现值、益本比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从农户的角度,主要用耕地整治面积的产投比提高量来判断土地整治后的经济环境效益[6]

3.3 生态环境影响指标表现为整理后自然生态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组合、相互关系等(表 2)。

4结语

分析、预算和评价不同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选定最优方案拟定相关对策和措施,有利于对土地整治对象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加强后续管理等相关政策和措施。通过分析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可得出土地整治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随着社会经济、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断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的完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也将深入开展,文中提出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程序和相关指标还需根据实际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 罗明,张惠远. 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 资源科学,2002(2):29.

[2]卞正富,路云阁.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2):21- 28.

[3]杨海泉,张健,杨在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69- 7570,7592.

[4]杨晓燕.环境视角下的土地整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字]土地整治规划 环境影响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X83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171-2

1 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党的十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上述环境保护措施都与土地整治密切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专项规划,应在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法律上明确了市级以上土地整治规划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整治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避免、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建议。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使土地整治活动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 已实施土地整治环境影响分析

土地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环境的活动。

土地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已实施土地整治活动主要以增加耕地为主要目标,缺乏对生态环境因素的重视和统筹考虑,对整治区域内的水、土壤、植被、大气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系统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生物生存环境及多样性。根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分析,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环境。在土地整治活动中,土地平整工程、灌排设施、田间道路等工程设施的建设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造成地表植被覆盖率的降低,会影响生物的栖息、繁殖环境,使生态环境结构简单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区域内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简化,潜在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存在,危及土地生态系统稳定。

(2)易造成水土流失。在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土壤的理化性质可能发生变化,荒山、荒坡开发改变原有土层结构,影响了土壤结构和扰动地表等,这些对打破了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所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平衡,使得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变的脆弱,特别是低丘缓坡区的开发易造成水土流失。

(3)影响景观格局。土地整治是综合性工程,其实施可能改变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结构,从而对景观格局造成影响,忽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功能。

3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和程序

3.1 评价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将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体考虑,注重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应特别注重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针对性原则。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土地生态环境受多种因素和因子的影响,但是这些因素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因此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不仅要研究各因素的综合影响,还必须考虑其中主导因素对土地生态的决定作用。

(3)综合效益原则。土地整治活动受到环境、资金等相关因素的限制,加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预防或减轻环境影响工程措施必定要加大投资,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整治规划的可操作性,实现综合效益最佳。

(4)全程评价原则。从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到具体整治项目的设计、施工等各个阶段都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2 评价程序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对整治规划方案进行分析和环境影响识别。初步分析整治规划的实施对环境的影响,确定整治规划对环境影响的内容。

第二阶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分析规划方案对环境的影响。依据整治规划对环境影响的因素,综合构建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分析评价规划方案对环境影响程度(包括正面和负面),得出评价结论。

第三阶段:根据评价结果,针对规划方案提出环境影响的减轻措施。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件建设的要求,提出减轻和改善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

第四阶段:编写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编制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书主要内容包括: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4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4.1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的识别

土地整治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对环境的影响也包含多个方面:社会、经济、生态、景观格局等。具体影响见图2。

4.2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整治活动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从而部分或完全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成了新的生态系统。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选择土地整治规划影响环境的主要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因子的筛选过程应注意选择最能反映生态环境受影响的方面,易于获取相关资料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因子。

4.3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土地整治规划内容丰富,根据科学性和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1)对规划总体目标的评价。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协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对具体任务的评价。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利用效益、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协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3)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评价指标。主要通过土地整治规划前后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的变化量来评价。

(4)对分区土地整治安排的评价。主要采取定性分析法,分析评价各个土地整治区土地整治方向、土地整治活动是否影响其生态功能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定位和环境质量。

(5)对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的评价。主要选取水土流失治理率、土地沙漠化治理率和水域转化率三个指标来评价。

(6)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评价。主要通过土地整治规划前后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来评价。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分析、预测和评价不同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选定最优方案并拟定相关政策措施,有利于对土地整治对象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加强后续管理。通过分析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预防或者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措施。

土地整治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应着眼于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重视长远和潜在的环境影响,对考虑规划替代方案和减轻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5.2 建议

随着国家新的整治战略的实施,亟需针对不同整治区域特点,开展多尺度、多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同时拓展与土地整治相关联的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形成土地整治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应用技术创新-成果应用推广"为一体的研究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在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国家相关部委应尽快出台相关标准规范,形成规范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指导土地整治规划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土地整治;城乡统筹;改革;变新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而合理的土地整治,就成了一个重要话题,要在尽量不对环境产生坏影响的前提下强化闲余土地的利用,保证耕地的面积,提高土地的亩产量,而合理统筹城乡土地的利用发展,将土地整治与城市发展,新农村土地建设又成为我国现状发展的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通过通过下面的分析找出我国土地整治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2土地整治面临的考验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我国从国情出发对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要想达到理想的经济发展需要,就必须将贫富差距巨大的城乡结合起来,创造双赢局面。而土地整治能够能够结合城乡对土地利用侧重点不同的要求上,合理利用农村耕地,增加耕地生产率,缓解城市建设地标严重不足的问题,由城市经济带动新农村发展,达到一个双赢局面,那么一个合理的土地整治就是我们力求的目标了,下面,我们谈谈中需要面临的难题。

2.1缺乏完善的制度

由于我国的土地整治和城乡统筹的发展还在不断摸索发展,导致一些政策不够人性化,在征收,集化土地利用的同时没有很好的考虑到被征地者的生活状况和一些农民在失去土地面临的就业压力,农民基本生活的生活条件不能保障,征收土地的善后措施不够完善,导致被征地者的生活出现住房难,就业难,这也间接的影响了城乡统筹的经济的发展。

2.2缺乏集体土地整治的制度

现今农村土地过于闲散,一些土地产权不明,为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带来了不便,同时也不能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为土地征收工会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征收土地时不同做到公平公正的合理补偿,这也会降低农民生活的积极性,给统筹发展建设带来隐患。

2.3缺乏城乡土地流通市场

土地整治,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加强土地利用率,优化土地的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过去的一些不合理土地建设和利用需要被新的整治代替,实现布局最优化,土地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但是现有的制度的不完善,让城乡统筹之间还缺少了沟通的桥梁,怎么才能让这两者配合,做到城乡人口居住集中化,建设集中工业区,娱乐场所的公共用地的集中,还是我们长期努力,需要解决的问题。

3完善,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向小康社会迈进的重要步骤,作为土地大国,架好这座大桥,才能让这项发展实行土地建设最省化,土地利用最优化,经济发展最大化的好局面,当前,我们要做的,除了保护好耕地和节约土地土地利用,还要针对实行的,解决面临的土地问题。

3.1土地征收的完善

土地征收是为了服务于城乡居民,同时土地的征收与整治会牵涉到土地使用权的更改,这样也会涉及到普通土地土地拥有者的切身利益,只有做好了完善的土地征集善后措施,才能保证土地征收这项政策更好的实施,才能让人民拥护,支持这样政策,从而更好促进这项政策发展下去。

3.1.1多样化的征地补偿

土地时农民一辈子的依靠,征收的农民的土地也让他们丧失的生存下去的依赖,所以在征收土地的同时,善后要人性化,科学化,要能尽量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保证农民找到新的生活工具,可以通过发放征收土地补偿费,在城镇办企业促进农民进城就业率,或者给予新的土地等措施做到农民征地后的积极性还在,这样不仅优化土地整治,同时经济发展也会被推进。

3.1.2改进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土地是农民的根,要想更好的做到土地征收利用,农民以后的生存方式是要面临的问题,住房,就业,都是不可避免的话题,改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能真正融进城镇,在城镇的生活受保障,才是持久发展的硬道理。

3.2完善土地产权认证

土地过于闲散也是农民土地产权不明,不被保证的一个大问题,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实行,让土地的实属权得到认证,这不仅给农村集体土地发证带来了方便,同时也是对农民土地产权的认可,这样,不管是土地的征收,流转,经营承包都为公平,公正,合理的土地征收补偿打下了基础,使土地的补偿更有迹可循,更方便了土地的集中利用,同时,也是间接的方便了城乡统筹政策的发展。

3.3完善土地流转市场

城乡发展不统一,城乡土地利用侧重点不同,怎么有效结合城乡土地发展不同,合理利用时我们共同重视的话题,那么建立一个城乡沟通的桥梁就是我们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了,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流转市场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桥梁,在原有土地流转市场上,建立新的集体土地流转市场,明确土地专属权,明确集体土地的出租,转让,入股等,在集体土地管理上要公平,公正的方式对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转让,同时拥有者在遵守各项规定的前提下,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土地进行租赁,转让,开发等,通过流转市场,对征收的土地进行合理化利用,从而推进经济的发展,让城镇和农村同时获益。

4总结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潮流,这个基石也要垫好,只有合理利用了土地,才能将土地的利用最优化,才能进行长久的经济发展,才能坚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此外上还要保证人性化善后制度,保证征收体系完善,保证征收土地的合理利用,这样我们向小康社会的走进脚步才会稳。

参考文献:

[1]刘成,赵宝苹,赵鸣仁.基于苍穹数字成图系统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软件创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17.

篇7

关键词:协作式规划;土地整治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30日

土地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毁损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统称。当前土地整治已成为破解“双保”难题的重要手段,2010年国土资源部组织有代表性的河北、黑龙江等十个省份开展土地整治示范项目,整体推进土地整治工作。在以往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规划方案难落实、利益关系不清、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都阻碍了土地整治的深入开展。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理顺管理机制,也需要在规划方法、理念上创新,协作式规划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一、协作式规划理论简介

协作式规划的理论基础是沟通理性,也称沟通式规划。沟通理性概念基础源于1981年哈伯马斯提出的“畅谈的内容具有合理性”。自从哈伯马斯的畅谈性哲学被引入到规划理论中以来,该概念的内涵已被大大扩展。如联络型规划、辩论型规划、协作式规划。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欧美越来越多的规划师都提倡进行沟通式规划。

沟通式规划是对理性规划理论的批判、吸收,Habermas认为理性化并不一定导致工具化、科层化、控制与统治。理性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在可能导致工具化、科层化、控制与统治的同时,也包含了使人们获得协作、解放与自由的可能性。

如阿尔伯特和德纳耶尔的观点,沟通式规划是“规划师与其他利益主体合作的一种方法。作为规划的方法,沟通式规划的目标是关注公平和社会权力分布”。那种“政府和精英主导”的工具理性规划正在让位于可持续的动态沟通规划,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规划方案中通过权衡个人和集体的利益而得以真正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规划师不是扮演外部观察员或者价值中立的专家角色,他们必须是生活的参与者。

协作式规划理论的方法主要是要求不同利益相关者采用辩论(Argumentation)、分析(AnaIysis)与评定(Assessment)(即3A)的方法,通过合作而非无序竞争来达成共同目标。Tore Sager以沟通理性原理为基础,提出了协作式规划的复合原理,其主要内容包括修正(反复磋商)、个人成长(关注人的价值)及保真的沟通(真实、正当、真诚、理解)。Dryzek认为协作式规划要求创建一个真实的公共领域,在这个领域内能够理想的表达,要求避免目标导向,即政治中的强制命令,而是通过反馈最终达成的一致。因此,协作式规划不是工具理性过程,而是沟通的过程,但是沟通往往需要工具理性辅助。

在实际操作中协作式规划无一个固定的范式,各国、各地区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与程序。如加拿大20世纪九十年代后基本通过“分散-集中-再分散-再集中”的沟通程序展开;英国则采用“磋商、质询和修改”三个阶段展开;我国城市规划中也逐渐实行了协作式规划的方法,主要采用多方座谈的形式展开。

二、协作式规划在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中的作用

土地整治示范项目是选择有代表性区域设置项目区。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整村推进,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往往涉及十几个村,因此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具有乡村规划的性质。土地整治示范项目涉及问题复杂,社会影响大,协作式规划方法应用到土地整治示范项目的编制、实施和监督环节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协作式规划能够提供不同利益相关者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工具。协作式规划有利于规划师、政府等了解社会不同阶层的价值观,从而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安排整治工程的内容和任务,使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提高可操作性。

协作式规划从长远来看能够减少调整成本,通过建立共享知识和相互理解,为创造性的合作提供前提条件,这种方法更具有政治合理性,从而提高解决共同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协作式规划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规划任务中的矛盾,通过不同形式的调节、谈判来实现这一目的。

协作式规划能够促使政府与公众间的协调和交流,有利于解决更复杂的社会问题。虽然协作式规划和公众参与概念不同,前者强调对话,后者强调决策。但是,协作式规划能够改变我国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与实际不符、工程安排缺乏严肃性和科学性的状况。

三、协作式规划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应用

协作式规划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基本方法停留在会、公示会、展评会之类的形式层面上。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社会环境不配套,协作式规划过程中对话和达成共识要求延长规划编制时间,降低决策者关注的效率,同时对政府官员、规划师权威的削弱和限制;二是公共领域的沟通平台难以建立,村民小农意识、文化程度及参与意识淡薄限制了其沟通;三是规划师并不理解其在规划中扮演的社会改革、社会动员、政策分析、社会学习的角色,导致沟通仅止于形式程序。当然,利益相关方寻求一致的意见非常不易,规划师充分发挥其协调的作用。目前,土地整治示范项目规划一般过程为:准备阶段、方案编制阶段、方案论证阶段、规划实施与反馈阶段。为解决其效率及沟通深度问题,协作式规划具体操作如下:

(一)项目准备阶段。土地整治示范项目规划准备阶段主要是对项目区现状进行仔细踏勘、清查和研究,为规划方案编制阶段创造沟通平台。该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召集项目区其他部门(包括水利、交通、电力、农林等)代表与之沟通,了解其相关规划及要求,邀请其共同编制规划草案。同时,与项目区部分群众沟通,并与之商谈有关设想,了解其需求。在该阶段,需要明确项目区内群众亟须解决的问题,同时明确土地整治项目各类限制条件,包括投资标准、土地用途管制、其他相关部门要求。然后,根据参与方的建议和想法,提出多种初步方案(农田水利、农村道路、村内整治主要工程)供项目区内利益相关方选择,根据协作式规划中沟通的要求、原理,修订敲选初步方案。

(二)项目规划编制阶段。该阶段包括工程安排的沟通协作内容,也包括规划初步完成产生新争议的再权衡阶段。工程安排的具体编制应充分发挥村民群众的自主性,在初步方案的框架下,村民可自主完成土地整治的具体工程安排,为弥补其文化程度低、小农意识强的缺陷,规划师应充分发挥其改革、分析、引导、协调的作用,明确告知其各类限制因素,如资金、政策限制等,通过多次沟通的方式,引导规划方案能够达到各利益相关方一致的意见。规划方案拟定以后,应将规划方案公开,邀请村民代表、其他管理部门再次沟通,听取新的建议,再一次权衡,完善规划方案。

(三)方案论证阶段。土地主管行政部门负责审查土地整治示范项目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和可用性,并邀请专家进行评审。若需调整内容不涉及基本思想及主体方案的改变,则可告知利益相关方并征求其意见,达成一致后进入下一个阶段,若涉及基本思想或主体方案改变,则前两阶段需重新进行,为避免沟通效率低的问题,可邀请评审专家亲临现场征求意见,确定整改方案。

(四)规划实施与反馈阶段。当前规划方案的报送仅最终方案和决定,为编制规划过程中各阶段的意见及沟通的内容,沟通式规划理论要求方案中包括规划过程中沟通意见的总和,以便反馈时翻阅。规划师亦应从规划设计到实施监督全程跟踪、协调。

四、成功经验总结

河北省是国土资源部确定开展土地整治示范项目的十个省份之一。河北省土地整理服务中心负责编制相关规划。为了切实达到示范的效果,中心对个别项目运用协作式规划理论编制了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群众充分参与,自主安排部分工程。在规划编制阶段,将项目区勘测图提交村民代表,规划师负责讲解构图要素,商讨基本方案,由村民群众安排具体工程位置,确定整修的道路、机井、防渗管道位置,规划师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方案,调动参与方的积极性,将规划师的权力适当分散和扩展,从而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

(二)适合国情,即是目标导向型,又是面向理解型。在实际操作中协作式规划由于对话和达成共识要求延长编制规划时间,降低决策效率。河北省土地整理服务中心通过建立多方面的良好协作关系入手,在准备阶段明确项目所面临的各类限制因素,如土地利用规划的限制、用途管制以及各类政策、标准规范的要求,此类要素由规划师负责讲解,不宜列入具体沟通事宜范围,从而提高规划编制效率。

(三)充分发挥设计师的作用。在编制土地整治示范项目规划中,设计师从准备阶段到实施过程,全程负责项目的监督、实施。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设计师充分发挥社会改革、社会动员、政策分析、社会学习的角色,既要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又要扩大公众参与的深度,同时负责各利益相关方及其与政府的协调工作,在沟通中向社会学习,最终实现群众理解规划,确保各类工程顺利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1]Habermas.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the critique of functionalist reason[M].Boston:Beacon Press,1987.

篇8

【关键词】土地整理;规划设计; CAD;Excel

目前,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与设计工作辅助软件较多,通常依据各作业单位的习惯或者技术水平或者采用Autodesk公司的CAD系统,或者Arcgis、Mapgis等较GIS系统,现有的商业系统各有优势,比如CAD系统在辅助制图方面非常灵活强大,但对于空间运算和分析及属性管理相对较弱,GIS系统一般对于空间分析能力较强,但在辅助制图方面能力欠缺,缺乏灵活性,且GIS系统对于数据的质量要求较高,进入GIS系统的数据必须经过规范化,同时商业GIS系统一般有自己定义的格式,与CAD数据交换存在一定的障碍。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不仅仅是制图的问题,还涉及许多图形关联的数据,数据还要进行分析汇总,再反馈于规划图形中,并且该过程可能是多次,因此往往完成一个规划设计需要使用数种软件,基础数据往复不停转化,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本文旨在综合利用现有通用平台的基础上,尝试通过二次开发实现一种土地整治辅助规划系统,以提高规划编制的效率。

1 系统框架

Autodesk公司的CAD系统(以下简称“CAD”)经历了数十年之久,演化出了十几种版本,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土、规划、水利、机械、制造等行业,优点是简单易学,灵活开放,但该系统仅仅是一个通用制图平台,只提供了基础几何对象构建和图形渲染,而对于规划设计来说还缺少专业的功能和更高级的空间运算。微软的Excel俗称电子表格,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简易数据库,内置大量功能函数和计算模型,简单易用,同时也具有灵活的二次开发接口。针对目前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土地整治规划的工作特点,将CAD和Excel综合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即可解决土地整治规划中的图形和数据计算的问题。但如何综合两种软件是一道难题,好在CAD系统和Excel系统都支持Microsoft的ActiveX技术规范,即:CAD系统和Excel系统都提供了ActiveX Automation对象模型,差别只在于对象内的不同,也就是说在通用的IDE里面只要我们知道了CAD和Excel系统模型的调用方法和对象细节,我们就可以同时操作CAD和Excel里面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实现CAD和Excel系统的交互使用,而不用来回切换和导入导出数据,这点非常重要,是我们这一系统的关键和基础。

系统框架如下图所示:

CAD系统缺少空间运算功能,系统建立之前,还需要构建土地整治规划中常用的空间算法模块如:三角网构建、方格网构建、几何对象逻辑运算(点线面的求交、求差、求并)等,以便于土方计算、调配、纵断面绘制等功能的实现。元数据主要用来存储规划过程中数据说明的,需要提前设计模版,主要内容有:制图坐标系、制图时间、制图人、编制单位、规划阶段等;数据模版主要为规划成果数据展示提供框架,可以提前设计好,如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模版、规划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对比表模版、计价清单模版、工程量模版、高程数据库等,元数据和表格模版均存储于EXCEL文件数据库中。

2系统运行基础搭建

本系统以CAD和Excel两种软件为基础,利用Visual Basic IDE作为集成环境进行系统搭建,CAD系统负责图形处理、展示等,Excel负责基础数据存储(元数据、模版数据)、数据计算、规划成果数据输出等(如图1)。

3系统功能模块

依据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的特点以及相关行业标准,构建了地形图处理模块、规划图编制模块、统计量算模块、标注模块、断面绘制模块、土方计算模块、清单编制模块(如图2)。

3.1地形图处理

地形图是规划的基础,是原始地理信息的来源,后期规划分析编制中需要对地形信息进行分析运算,那么地形信息的识别和采集存储是必要的,因此在该模块中主要提供了高程识别、等高线识别、坎线识别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可以将原始地形图转化为地形数据库,便于后期的地形分析和应用。

3.2 规划图编制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中工程布局是项目最终实施的依据,也是规划工作的重点内容,在该模块中,主要提供了规划工程绘制、条田生成等功能,规划工程绘制功能主要保证了绘制同一类工程时,按既定的图层和样式进行绘制,避免传统作业下,不停的调整绘制实体的样式和图层,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条田生成功能,主要是在沟渠路等线状工程布置完成的情况下,可自动生成条田界线,便于后期面积计算和土方计算等工作。同时该模块还提供了图幅整饰和图框生成两个功能,为成图和出图提供便利。

3.3 统计量算和标注

该模块主要对于规划布局后形成的规划图,进行各类工程数量和类型的统计,以便于下一阶段的单项工程设计和预算,主要为:点状工程统计(桥、涵、闸等),一般统计个数,型号;线状工程统计(路、沟、渠等),一般统计长度、型号;面状工程统计(平整等),主要统计面积。统计量算过程中一般会调用标注模块中的空间排序功能,会对统计过的实体赋予一个空间顺序号,便于图上标注顺序与统计顺序的一致,确保图表一致。标注功能,主要是对规划布设的工程按类别和排序后编号进行图上标示,以便于后期工程实施及目视识别。

3.4 纵断面绘制

主要提供了各种工程施工纵断面绘制的功能,对于线状工程来讲,纵断面是指导施工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规划设计时必须要确定的设计成果,该阶段的工作也是设计工作中最繁重的,需要设计人员不停的试算和校核。该模块不仅能提供绘制自然断面的功能,还能提供设计断面自动计算优化等功能,大大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少了工作时间。

3.5 土方量计算

土方计算虽然繁杂,但对于土方计算的算法研究已经相当成熟,本模块集成了目前通用的散点法、三角网法、方格网法、断面法四种比较成熟的方法,提供了单个田块土方计算和批量土方计算,彻底解决了大面积土地整治过程中土方计算的难题。

3.6 工程清单编制

该模块的基础在于一个建立好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划分的子目库,通过对土地整治常用工程类型及施工方法的梳理,建立到工序的工程类型划分数据库,该数据库存储在excel表中,通过OLE技术,在规划工程布局完成后可依据工程布局的类型、数量等生成初步的工程量清单,当然该清单只是初步的,还需要依据单项工程详细设计进行细节调整,才能与最终的设计内容相一致,据此编制的预算才准确。经调整修改后的清单可以通过导出功能,直接转换成xls、dbf文件等常用格式,便于进入其他预算软件系统,节省了大量的预算编制时间。

4系统实现及应用

依据上述框架及功能设计,利用vb6.0编写基础算法以及调用各类CAD、Excel电子表格的对象,实现这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的常用功能,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编制是提供一项工具。

在安徽省某省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中,总建设规模为1239.1560公顷,预计总投资为4019.80万元,初步确定规划方案中,规划平整田块230块,规划新建修复各类沟渠195条,水工及交叉建筑物542座,道路99条,传统作业模式下,平整田块土方量计算、沟渠路长度统计、沟渠路纵断面绘制需要2-3名规划员至少两个星期的时间,而且极易错漏,利用本系统只要一名规划员,2-3天即可完成上述工作内容,基本不会错漏,极大减轻了规划设计工作的强度,提高了精度。

5、结语

通过多次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编制的实际应用,发现该系统运行的基础环境简单,无需复杂的硬件及软件支持;系统设计贴合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的实际操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简化工作中的重复操作,节约规划设计人员的时间,让规划设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规划设计方案上,大大提高了规划设计成果的精度。但该系统对于土地整治工作中单项工程辅助设计内容考虑尚少,是今后完善该系统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胡拥政等. 规划管理中CAD与GIS集成方案的探讨[J].测绘标准化,2009,(25):21-24

[2] 陈信华. 数字化土方量计算技术[J]. 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7,(4):30-35

[3] 肖国靖. Auto CAD 和 Excel在道路工程土方计算中的应用[J]. 科学之友,2004,(10):39-41

[4] 吕开云.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内容深度研究[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4(29):361-364

篇9

关键词:沟通式规划;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多是由企业或政府组织进行。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失地农民的利益保护不够。失地农民是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利益攸关者中的弱势群体,但现在多数的塌陷区治理规划往往忽视对失地农民利益的保护;二是规划编制公众参与不充分。民众无法参与塌陷区规划编制的过程,只能被动接受结果;三是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涉及的各个部门缺乏沟通,造成各部门之间的矛盾,甚至出现相互拆台的现象,制约了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不难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沟通。国内已有很多对沟通式规划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如沟通式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农村规划中的应用,如广东省佛山市运用沟通式规划理论编制了区域绿地专项规划等,这些探索的成功经验都可以作为本次研究的参考。

一、沟通式规划理论的内涵

沟通式规划又称为协作式规划,形成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起源于哈贝马斯在1980年提出的“沟通行为理论”。沟通行为是指两个或以上的主体通过语言协调的互动而达成相互理解和一致的行动。Forester将哈贝马斯的沟通行为理论引入到规划领域,指出规划师的基本工作就是沟通。Albrechts和Denayer认为沟通式规划是“使城市规划师与其他利益主体和利益集团合作的一种方法”。规划应当综合地反映这些主体的利益。作为规划的方法论,沟通式规划能够更有效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综合利益。沟通式规划的目标是关注公平和社会的权力分布。

二、沟通式规划在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的应用

(一)规划主体。相对于传统规划,沟通式规划的主体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主体数量多且多元化。传统的规划主体主要是规划师和政府,规划师只受政府意愿的影响。沟通式规划则不同,规划主体包括规划师、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普通民众等;二是主体之间关系复杂。随着主体数量的增加,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复杂起来,规划方案不能只由规划师或政府定夺,必须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三是沟通式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规划方案的形成是一个根据现实状况,不断商榷、权衡和调整的过程。

对于一个县级单位来讲,采煤塌陷区沟通式规划主体主要包括:①规划编制单位,指规划师及直接参编人员;②政府部门,指国土局、水利局、交通局、建设局、农业局、财政局、环保局、林业局、矿管局等行政单位;③矿山企业,指造成土地损毁的直接责任人;④利益受损者,主要指失地农民;⑤其他利益相关者,如生活环境受到采矿影响的居民、矿山企业职工等。

(二)规划师角色的转变。传统规划中,规划师是纯粹的规划方案编制者,以技术标准衡量规划质量的好坏,而沟通式规划要求规划师走出“闭门造车”的樊笼,深入人民大众,深入社会团体。在沟通式规划中,规划师扮演着以下几种角色:①利益维护者的政治角色,在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规划师应该贯彻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保障失地农民利益作为编制规划的重点考虑;②规划宣讲者和传达者的沟通角色,因为普通民众对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并不了解,这需要规划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民众沟通,并且要将人民的意见传递给政府;③规划方案协调者的决断角色,在规划主体之间存在严重分歧的时候,规划师应该尽量权衡各方意见,但更应该坚持作为专家科学和理性的意见,并形成最终的方案。

(三)沟通式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程序

1、规划编制准备阶段。要对规划编制的决议、领导小组、机构设置及工作安排等进行公示,公示的方法有多种,如报刊、电视、网络、宣传单、召开新闻会等。领导小组是统一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的机构,负责规划编制的招标、资料收集、定期审核等,如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治理办公室。

2、草拟规划方案阶段。规划师不仅要现场查勘,收集资料,还要与各部门积极沟通,如与矿山企业沟通,以更清楚地了解塌陷地的破坏范围和程度;与国土局沟通,以符合当地的耕地保护政策;与交通局、水利局进行沟通,以和区域交通规划、水利规划相衔接等。此外,还要与塌陷区的失地农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塌陷区治理的一些看法,调查他们接受耕地损失补偿的意愿,因为农民失地补偿也是规划中资金预算的一部分。

3、规划协调论证阶段。在初步编制完成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文本和图册之后,以召开会议的方式,邀请规划主体进行修改完善。也可以将文本、图册送至各局,要求提出修改意见。对于无法参加会议的失地农民群众,可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意见,问卷的设计应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规划的协调论证可以举办多轮,直到得到主体满意度相对较高的规划方案为止。

4、规划的评审和审批阶段。报送评审和审批的材料不仅要包括规划文本和图册,还应该包括规划修改的说明及沟通过程中的意见汇总。

5、规划的实施阶段。规划的相关主体有权了解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若规划有了后续的变动,仍应该通过沟通过程征询大家的意见,并经一系列论证之后确定。

三、沟通式规划方法在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的作用

1、沟通式规划在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发挥了联系各方意见,协调各方矛盾的工具作用,有利于规划师了解矿区人民群众对塌陷区治理的看法,并广泛地吸收社会群体的建议,进而编制更为科学和合理的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尽可能地避免“封闭规划”带来的不良后果。

2、对以往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研究,无论是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都偏重于技术,规划由“工具理性”所主导,而沟通式规划理论的引入摒弃了技术因素作为评价规划好坏唯一标准的这一现状,引导规划师对社会、人居等层面的深入思考。并且,通过与多方的沟通,可以让规划师拓宽思路,充实完善规划方案。

3、沟通式规划理论可以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和维持稳定。将沟通式规划引入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最大的作用就是保障广大失地农民的利益,这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也是相辅相成的。

4、公众参与使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过程变得透明,公众既是参与规划编制的一分子,又扮演着对政府行为的监督角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减规划编制过程中的腐败行为。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沟通式规划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塌陷区沟通式规划涉及规划师、矿山企业、政府和人民群众等若干个主体,规划师的角色有了较大转变,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需要加入与各主体沟通的环节。沟通式规划作为当代西方先进的规划理论之一,在我国采煤塌陷区的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民群众规划知识欠缺,沟通困难;规划涉及主体较多,而权衡规划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权衡规划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启宇.矿区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8.34.

[2]阮并晶,张绍良,恽如伟,马诚超.沟通式规划理论发展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J].城市规划,2009.33.5.

[3]姜梅,姜涛.“规划中的沟通”与“作为沟通的规划”――当代西方沟通规划理论概述[J].城市规划学刊,2008.2.

[4]马向明,吕晓蓓.区域绿地:从概念到实践――一次“协作式规划”的探索.城市规划,2009.30.11.

篇10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不确定性;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16-03

土地综合整治涉及土地整理、城乡建设、产业布局,其根本目的是统筹城乡,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土地的需求。南京为加快推进 “全域统筹、一体发展”进程,以镇街为单位建设一批统筹城乡发展先导区,通过先行先试、实践探索,创新发展体制机制。试点工作必须坚持“规划引领、整体推进”,制定试点镇街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综合整理规划[1]。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是在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对农用地整治、土地开发、农民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复垦等进行统筹合理的安排。然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其来源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效应共同发生、相互迭加和交织在一起,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所有组分均产生影响[2]。同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方案以及社会、经济、环境信息在客观上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必然会影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预测结果和评价结论,因此很有必要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定位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导向,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首要目标,以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重点,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土地整治潜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全镇土地综合整治活动进行统筹安排,为合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万顷良田建设、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平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依据,为联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农业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搭建桥梁,为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奠定基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镇(街)级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思路、技术方法和实施机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将土地综合整治、农民集中区建设、农业工程、农田水利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项目“五位一体”综合推进。

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不确定性的来源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方案的不确定、社会经济环境信息的不确定、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

(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要素的不确定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方案的不确定首先是指土地利用结构不确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方案中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根据区域城镇、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定位进行调整的,而城镇、农村发展定位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等因素不确定的因素的制约。如果在规划期内,规划区域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或者国家政策发生变化,规划中确定的用地类型就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这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地结构。可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是一连续过程,其规划目标和规划方案应据规划的实施信息反馈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和修改。

其次,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方案的不确定还包括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用地规模、整治规模的不确定。用地规模和整治规模的各个环境经济因素通常都存在不确定性,例如,单位面积的土地,其经济投入与产出等都不是确定的值,而是存在一定的变化范围;由于当前土地整治的资金大都来源于土地出让,而土地出让收益的多寡以及时序不确定性影响到整治规模的确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方案确定时往往通过种种方式将各种不确定因素确定化,例如,对各个参数针对其变化范围取平均值或中值,然后建立相应的具有确定形式的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得出的解对于决策者来说仅仅是一个决策点,这种模型的解仅对系统的某种特殊的确定情况是有效的,而事实上系统处于这种确定状态的机率是极其微小的。这样,即使使用先进的随机优化模型、模糊优化模型、区间数优化模型和熵技术等不确定性分析模型也无法完全克服这类困难。

再次,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的空间布局方案也存在不确定性。如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的复垦、建新安置区的地点等选择,一般只有意向性的判断,而实际操作需要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的需要,选择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佳布局方案。因此,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这一阶段无法准确确定农用地整理、居民点工矿复垦等、建设安置区和留用区的具置,各类用地空间布局具有不确定性。

此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方案的不确定还包括重点建设项目及其建设方案的不确定。这里所说的建设方案是指建设项目新建、改建或是扩建,主要体现在改扩建方式中利用废弃地还是新占农用地的不确定。

(二)社会经济环境信息的不确定

1.选取的数据没有代表性

由于其涉及的地理范围较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很难将所有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现状面面俱到地介绍清楚,这就需要选择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地理空间分布上都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这样才能将评价区域的典型社会、经济、环境特征及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的差异介绍清楚,能将主要的问题分析透彻。

2.社会经济环境信息的动态变化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过程中收集到的社会、经济、环境背景资料,大多数都是对目前或过去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的介绍和分析,而分析评价一般也是以此为依据来进行预测、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的影响的,但是作为预测依据的社会、经济、环境背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着的,势必会增加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

3.潜在的环境敏感区的不确定性

潜在的环境敏感区是指在将来的规划中有可能被确定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的地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不仅要评价土地利用建设对现存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其对潜在环境敏感区的影响。潜在的环境敏感区的不确定性更大,不仅其确切位置、面积大小、功能分区情况尚不清楚,甚至于是否能够被确定为环境敏感区还有待商榷。

4.空间信息的不确定性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对空间信息的分析一般是利用大尺度空间分析软件如ArcGIS 来完成的。在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完成空间、地理、环境信息的采集与录入。使用空间数据描述空间实体,要对复杂的空间实体进行取舍、抽象和离散;在定位、采集、录入、储存、处理、分析和管理表达空间实体的空间数据时,常常不宜明确地将空间实体分类,不得不从中抽取重要的特性来表达确定或不确定的现实实体,用确定的模型或规则描述空间实体,但是纯几何意义上的点、线和面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所以数据采样只是一种近似描述,所获信息不可能穷尽现实世界的全部,其准确性也同时会受到传感器和数学模型等设备技术因素的影响。而且,获取的信息在被导入计算机系统并用于空间分析决策的过程中,又被部分舍弃或删除。同时,获取大量空间数据的真值并不容易,甚至有些空间数据的严格或绝对意义上的真假往往并不存在。所以,空间信息系统中实体的位置和属性信息与现实实体存在差异,即空间数据常常具有不确定性。

(三)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方案的不确定,导致土地整治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的不确定。首先是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引起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性。由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范围很大,社会经济环境信息很难在图上表达清楚,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环境敏感区域,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等,这些环境敏感区域在图纸上表示也许只是一个点,不能准确地表示出其实际范围,更无法判断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的划分范围,也不能确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然而这些因素却往往直接决定着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其次,用地类型的调整、建设方式的变更也会改变土地利用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程度。从生态角度看,不同的地类对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差异较大,如林地远大于耕地,农用地远大于建设用地;不同的建设方式因其占地面积的多少和施工方式的不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也大相径庭,如交通道路建设时,规划中将平原地区的六车道高速公路调整成三级公路,则每公里要减少占地5 hm2左右,这自然就会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降低水土的流失量。同样,安排工矿用地时利用废弃地与占用耕地等新建工业园区,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产生的影响程度也相差很大。

三、不确定性的特点及其对决策的影响

(一)不确定性的特点

基于以上分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不确定性存在着客观性、传递性、累积性和可降低性等特点。任何一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都在客观上存在着上述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具有客观性;规划方案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影响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不确定性具有传递性;各个环节均存在不确定性,必然会导致最终的减缓措施、结论的不确定,因此具有累积性;不确定性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降低不确定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故其还具有可降低性。

(二)不确定性对决策的影响

不确定信息可以分为来源于错误信息和来源于低精度信息两种,这两种信息导致规划方案的不确定,尤其是方案结论的不确定,给决策者带来了很大的干扰,但两者带来的干扰也存在差异。错误信息会导致不正确的评价结果,低精度信息会给出模糊的结论。错误的社会经济环境背景、预测影响能够导致错误的结论,如方案A 被错误的预测为比方案B 具有较小的负面影响,因此方案A 被选作推荐方案,这样决策者可能会选取错误的方案。而模糊的结论则会降低结论的明确性,如方案A 和B 均被预测为具有轻度负面影响,但是“方案A 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方案B 的1/2”的说法对于决策者更明确,更易于选择。

四、降低不确定性的方法

(一)使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预测方法

情景分析法通过设定一系列情景,进而对比分析各情景下的人类行为和相应的环境状况,来评价不同情景下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分析区域内不同时段、不同组合的人类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贡献。情景分析法可用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该方法将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不同时间和条件下的社会经济环境状况,按时间序列进行描绘,然而该方法只是建立一套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框架,分析每一情景下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还须依赖于其他一些更为具体的评价方法,需要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使用,如环境预测方法、数学模型法、矩阵法或GIS 等。

(二)以多方协作的方式开展工作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不仅涉及到土地利用问题,还要包括城市规划、社会、经济、农林、交通、水利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仅依靠国土资源部门单方面的力量很难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工作做得十分完美。需要评价单位能够积极挖掘社会力量,特别是规划区域有关环保、生态、农林、文物、旅游、测绘、交通、水利等方面的科研机构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以多方协作的方式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开展评价工作,才能发挥各部门的优势,避免由单方完成评价工作带来的片面性。

(三)广泛开展公众参与

通过开展公众参与,可以使规划区域的相关部门及个人了解到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对周围社会经济环境及人群可能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促进他们关注土地整治,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和补充。在对象上,公众参与不仅要包括专家学者,还要包括环境保护、林农林、交通、水利等相关部门,更要包括科研机构及非政府组织以及农民个人等。在时间上,公众参与应贯穿整个规划方案编制与实施的全过程。在方式上,既可以采用信函调查,也可召开听证会、论证会,还可以通过网站、报纸等媒体形式相关信息,这样才能随时发现问题,保证提出的环境保护减缓措施及建议更加合理。

五、结语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素的不确定和社会环境环境信息的不确定,具有客观性、传递性、累积性和可降低性,对决策者存在着较大的干扰,但是可以通过使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预测方法、多方协作的方式以及广泛开展公众参与等方法来降低。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三维建模;建模方法;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5-0957-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5.043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3D Modeling Methods Used in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ZHANG Jie-hao, LI Jiang-fe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based on 2D circumstances with the disadvantages of strong subjective, low efficiency and low public participation, which eventually lead to low quality and poor effect.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3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y can be fully used; and lots of attribute data can be shown directly in 3D scenes, which can assis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and the l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s of many provinces have organized and implemented some research subjects in the research field. And the domestic researchers have tried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3D circumstances by many different modeling methods. The research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and find out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3D models, then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everal different modeling methods, and summarize the applicability of each method to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Finally, suggestions about several solutions of land consolidation 3D modeling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3D modeling; modeling metho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土地整治三维规划设计是指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平台、充分利用各项GIS功能辅助规划设计、在三维场景下完成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各项工作、形成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三维成果的过程。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的二维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是当前应用的主流,所得到的成果主要是在CAD平台上制作的二维图件。CAD平台在制图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可把各种要素以线实体的形式表达出来,要素属性以图层的形式储存,这种方式简单便捷,大大提高了绘图的快捷程度。但是与此同时,CAD平台功能的简单化难以满足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更多的需求,缺乏足够的空间分析功能,规划设计人员往往需要借助除地图以外的各种数据和资料来进行规划工作,然后将这些数据、资料和实地情况在大脑中进行匹配、抽象,做出规划决策,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入规划设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影响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另外,规划设计成果由于缺乏直观性,使得非专业人士不能很好地理解规划设计理念,影响公众参与程度。

在三维环境下,GIS技术使得大量在属性中保存的数可以在三维可视化模型中直接反映出来,如沟渠宽度、深度等可以在模型上直接看到,不仅可以构建一个三维场景,而且三维地形还能辅助进行土地平整工程、土地整治要素规划、土方量计算等。可提高土地整治工作的效率,因而较之二维环境有很大的优势。同时,使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直观地看到各种不同单体设施工程,通过一定的浏览工具,直观地观察土地整治项目区域,从而辅助规划决策,使得土地管理部门决策人员、当地群众以及相关辅助设计人员更容易地参与规划设计。已有学者在三维环境下应用利用GIS技术进行土地整治规划或工程设计研究,如胡秀丽[1]应用Maplnfo平台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与实现了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系统,并将该系统通过某样区的整理规划设计工作来检验其性能,完成的系统是一个二维平面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辅助系统。唐祥云等[2]对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在农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应用的理论进行了比较,利用现有的GIS软件、数字测图软件,对DEM在农地整理中的排水渠道规划设计应用做了尝试,重点介绍了基于地形表面流水分析提取沟谷线、山脊线的算法,并以此进行排水渠道规划设计。贾明超等[3]通过建立空间数据库和数字表面模型,探索了可视化技术在土地整治设计中的应用;陈家赢[4]将GIS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结合,建立了土地整治规划后的虚拟场景;石若明等[5]尝试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表达土地整治设计,通过编写规划规则组成规则库与土地整治规划三维要素表达模型相关联,并利用规则在三维场景下指导土地整治智能辅助规划。“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部就已组织实施过一项关于《土地整治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的项目,其中的专题四《土地整理实施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基于三维地形的土地整治项目智能化规划设计技术研究,主要研究三维地形快速构建方法、土地整治的各大工程模型的建立与布置等。

2015年,在贵州省贵定县水田开发项目中,规划设计单位通过利用无人机获取的影像数据,并结合相关数据快速建立了三维立体模型,以求实现三维化的规划设计。河北省土地整理服务中心运用Skyline三维软件平台,结合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要求,开发了河北省土地整治项目三维设计系统,以提高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效率,保证设计精准度。目前,有多种三维建模方法用于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但各种方法均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局限性。课题组基于对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特点的分析,深入分析不同建模方法对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适用性,以求找到最优的土地整治三维规划设计实现路径。

1 土地整治三维建模技术需求分析

现在三维数字城市建设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这是由于三维数字城市的三维建模技术趋于成熟;而土地整治三维规划设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并未能总结出一种最适宜土地整治的建模方法。所以,诸多学者更倾向于从三维数字城市技术中进行借鉴,将三维数字城市的建模方法应用于土地整治三维建模。但是,土地整治项目对于三维模型的需求与三维数字城市应用有很大的区别,这就导致很多从三维数字城市照搬过来的方法构建的模型不能满足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需求。这是因为三维城市建设主要追求的是三维模型的美观性、高逼真度、多细节层次等特性,这些特性大多都停留在三维可视化层面;而土地整治项目却有很大的不同,相对于三维数字城市建模,土地整治项目三维建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土地整治项目三维模型精度要求较高

土地整治三维模型包括地形模型和要素模型,精度类型包括平面精度、高程精度、纹理精度、表现精度。与三维数字城市不同,土地整治的三维模型不需要追求较高的逼真度和美观性,而对于模型的精确性有较高要求。土地整治三维模型不仅要实现三维可视化,更要通过三维的各种优势,实现各种地形分析提取功能,例如土方量计算、山脊(沟谷)线提取、水文水力分析等,要保证这些功能的应用,地形模型必须有很高的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而要素模型涉及到多种结构复杂的单体工程,如沟渠、桥梁、涵洞、水闸,这些单体工程的设计若在三维场景下进行,就需要三维模型具有很高的表现精度,以满足指导工程实施的需要。倘若模型误差较大,则必然会影响后期工程施工的实施。

1.2 土地整治项目三维建模效率要求较高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毋庸置疑需要增加规划设计成本与规划设计人员的工作量,若增加的成本或工作量超过了一定限度,势必使土地整治三维规划设计的推广应用产生障碍。因此,如何把成本和工作量的增加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三维建模方法有明显的高效性、便捷性与经济性。

1.3 构建的土地整治项目三维模型能用于空间分析

三维场景的生成应在GIS平台上实现,便于空间分析功能的整合与应用。只有与GIS系统相结合,充分应用GIS分析功能,土地整治项目三维模型才能摆脱“中看不中用”的状况,真正实现利用三维模型辅助规划设计土地整治项目。

1.4 选择建模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土地整治模型需求特点的分析,在进行土地整治三维规划建模方式的选择时,除了要综合考虑技术、成本等因素外,还要考虑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4.1 从实际出发选择建模方法 土地整治三维规划设计现在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在具体的土地整治项目中应用尚存在不小的差距。所以当前更需要的是技术成熟的、经济可行的、方便众多土地整治行业从业人员使用的建模方法。

1.4.2 注意精度要求 建模精度不高的方法若应用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只能在模型精度要求不高的部分(如房屋、道路、田块等)应用;对于有较高精度要求的部分(如桥、涵、渠、闸等)则需要选择更高精度的建模方法。

1.4.3 注意模型的实用性 应用的模型保证可进行属性管理、空间查询与分析比较,避免“中看不中用”的情况发生。

1.4.4 具有推广的可能性 从经济上考量,选择的建模方法成本须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若相比传统规划设计方式增加费用过多,则该技术将难以推广。

鉴于以上分析,下面将对地形和要素建模的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各自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2 地形模型的构建方法

土地整治三维规划设计所使用的地形模型一般是指以DEM为实体和遥感数字正射影像(Digital Orthophoto Map,DOM)为纹理融合后获得的,在这里讨论的地形模型构建方法主要是指DEM数据的获取方法。目前,DEM数据获取的方法主要有野外实地测量、航空摄影测量、机载激光扫描(Light Laser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等。

野外地测量是土地整治项目中地形数据获取的传统方法,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较大,费工费时,一般只在测量面积不大、地形状况不太复杂的情况下使用,并不适合地形建模。航空摄影测量一般采用野外测绘获取部分控制点,其他点用航空摄影测量的空三加密方法进行,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6],现在基于无人机平台的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正受到国土管理部门的重视,其具有灵活机动、高精度以及能在复杂地形完成遥测的特点。LIDAR技术是对传统摄影测量技术在高程数据获取及自动化快速处理方面的重要补充,它通过激光雷达传感器发射的激光脉冲经地面反射后被LIDAR系统接收,能直接获取高精度三维地表地形数据。从模型精度方面比较,LIDAR误差的影响因素多,一般来说,在大于1 000 m的高度精度较高,高程精度比平面精度高出2~5倍。航空摄影测量在400~1 000 m的高度精度较高,平面精度比高程精度高50%。从建模效率方面比较,生成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DTM)或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属LIDAR快得多。同时,LIDAR的经济成本仅为航空摄影测量的25%~33%[7]。另外,根据行业现状,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目前有大量单位具有应用这项技术的能力;而LIDAR在全国范围内能够掌握这项技术的单位很少。综上所述,基于无人机平台的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是土地整治项目中地形数据获取及三维地形模型构建的最适宜方法。

3 三维要素模型的构建方法

土地整治三维要素模型建模方法是本研究讨论的重点。三维要素建模是将真实世界或者规划设计的对象物体在相应的三维虚拟世界中重构,并根据系统需求保存部分物理属性;该建模包括实体建模和纹理建模。由于土地整治三维建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受技术和成本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借鉴国内外三维建模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城市三维建模的相关技术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4种,分别是手工建模、参数化建模、航空摄影测量建模以及机载激光扫描建模。

3.1 手工建模

手工建模基于3Ds Max、Maya以及AutoCAD等当前主流建模软件,其利用球体、棱锥、立方体等基本几何元素组合成实体,并经过拉伸、旋转、平移等几何变换构建几何场景,整个建模过程是建模人员手工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的。手工建模的特点是模型精细美观,可满足对精细程度的要求;技术实现难度不高,建模技术非常成熟,已经广泛应用于三维城市、数字校园、影视、游戏等诸多领域;对建模技术人员素质要求不高;建模过程耗费时间长、耗费人工多、耗费资金多;模型难以应用,模型成果是静态的、固化的作品,难于统计和分析。另外,手工建模人工干预主观性强,对于数据标准有取舍,不能完全展示所有要素细节。综合分析认为,单独应用手工建模并不适合土地整治三维规划设计,其给规划设计增加成本的程度将达到难以接受的地步。但是,随着土地整治三维模型库的建设完成,会大幅提高建模效率,同时能降低成本,届时该方法可广泛应用。

3.2 参数化建模

参数化建模(Parametric Modeling)是用专业知识和规则来确定几何参数与约束的一套建模方法,通过简单地改变模型中的参数值就能建立和分析新的模型[8]。目前,参数化建模软件的典型代表是Architecture和City Engine。City Engine由于和主流GIS软件Arc GIS具有极好的兼容性,故目前研究均是基于此平台运行。

土地整治参数化建模主要包括4个步骤:①基础数据准备;②通过计算机编程确定建模规则;③应用规则,完成建模;④模型导出。该方法所需要的基础数据与其他方法并无太多不同,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编写规则与应用规则的步骤上。规则是一组语句,该语句描述了对象的变化过程。规则应用就是根据规定好的参数(如房屋的高度、层数、颜色、门窗类型、道路的宽度、材质等)把定义好的上述变化过程赋予给一个或多个对象。这样,只需要编写完成建模规则、确定模型的各项参数,就可以实现模型的批量化生成。

⑹化建模方法的特点,一是建模精度较高,模型误差小;但不能很好地生成复杂模型,例如U型渠的曲面、复杂的渠系建筑物等。二是建模效率很高,只需编写出完善的规则程序,建模过程就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几乎不花费时间,同时成本也会很低;不过技术实现难度较大,模型编写是一个技术门槛很高的工作,需要专业的编程人员完成,一般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人员难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三是模型的应用效果较好,参数化建模对于空间分析的应用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参数化建模的平台中,ESRI公司的City Engine软件最为成熟,ESRI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GIS技术供应商,将City Engine与Arc GIS进行了深入整合,实现了很高的数据共享度。City Engine中生成的模型可以直接导入到Arc GIS中,这可以充分利用Arc GIS各种强大的编辑与分析能力以及属性管理功能。另外,参数化建模方法使模型的修改和编辑变得更加方便,与传统建模方法不同,模型的修改不需要针对单个对象逐个操作,参数化模型各个模型的形状、纹理、方向、位置等均由属性参数决定,所有模型都是动态的、灵活的,只需在属性管理模块中修改相关属性参数、刷新后即可看到修改后的结果[9],这就大大减少了建模工作量。

参数化建模具有建模速度快、规范性强、模型修改便捷、与GIS兼容性好等优势,同时,也存在规则编写难度高、精细模型建模不足等局限。用该方法确实可以增强土地整治规划操作的可视化和规范性,提高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是,由于规则编制复杂,若希望完美表达模型构建过程,在规则的推理方面还有待做进一步的研究[10]。从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实际出发,该方法若结合其他更为精细的建模方法使用,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3.3 航空摄影测量建模和机载激光扫描建模

航空摄影测量和机载激光扫描技术都是利用航空平台来取地表数据、通过专业软件处理的自动化建模的方法,也是地形建模的方法,可用于三维要素建模。两者可快速获取DSM,对得到的DSM应用分类技术,可分别得到地形模型和地物模型,这里的地物模型就可用于三维要素建模。三维要素模型包括实体和纹理两部分,通过分类得到的地物模型可作为模型实体,纹理数据可从机载数码相机拍摄的相片提取。但是,由于机载相机只能从垂直一个角度拍摄相片,地物侧面很容易受到遮挡,难以完整提取侧面纹理,所以需要人工实地提取纹理作为补充。

航空摄影测量建模和机载激光扫描建模的特点主要有:一是都属于基于测量技术的建模方法,建模精度达到测绘级精度,极度准确;建模数据获取可以与土地整治项目前期测量同时进行,不需增加额外的工作,这就使建模成本大幅减少;二是涉及设备较多,且无人机及机载设备价格昂贵。基于无人机平台的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目前已经走向成熟,并得到大范围推广。但是,机载激光扫描技术的操作难度大,对技术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导致培训费用较高,并且处于探索阶段,短期内难以大范围推广。

在模型应用方面,两种方法只能对现有地物建模、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涉及的各类新建工程布设,全部完成需结合其他方法。而且得到的地表模型本身并不是一个一个的单体模型,所有的地物都连在了一起,因此如何管理、查询、分析、应用也是非单体化模型应用的难点。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测绘领域近些年发展起来了一种新的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倾斜摄影测量,该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侧面纹理提取的问题。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2010年引入国内,目前在大范围数字城市三维建模中有所应用。倾斜摄影测量系统与普通航空摄影测量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数据获取和数据处理两方面;数据获取方面,普通航空摄影测量系统只有一个垂直摄影相机,倾斜摄影测量系统一般由5个数码相机组成[10];数据处理方面,倾斜摄影测量相比普通航空摄影测量数据量大,处理难度也大。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目前国内虽然已经有单位成功研制并且生产出一些硬件设备,但是后期数据处理软件的研发并没有跟上,能熟练应用该项技术的单位还较少。

3.4 建模方法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对土地整治三维要素模型建模方法进行了比较,详见表1。

4 建模方案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每种地形建模和要素建模方法对于土地整治三维建模的需求均有其优势和局限性,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分析的结果,找出最适合土地整治三维建模方法的组合,这也是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下面提出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由于规划设计阶段主要涉及要素模型,所以这里主要讨论了要素建模方法的选择。

4.1 手工建模+参数化建模

手工建模和参数化建模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果结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达到更好的效果。手工建模在构建精细模型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建模效率低、成本高;而参数化建模方法建模速度快、效率高,但是难以构建复杂模型。所以,可以采取手工建模方法对复杂工程(如桥、涵、闸等)进行单体建模,对沟、路、渠以及田块等简单工程可以采取参数化建模的方法,这种方案既可以满足模型精细度的要求,同时兼顾了建模效率的需要,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案。

4.2 手工建模+航空摄影测量建模

手工建模和航空摄影测量建模结合使用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可以先用航空摄影测量建模方法对现状场景进行全面的模拟,再用手工建模的方法进行新增工程的建模,并将其添加到已生成的三维场景中。采用这种方案会使场景真度更强、美观度更高、可视化效果更好,但是建模效率比手工建模+参数化建模方案低。对于新增工程较少的规划设计项目,采用这种方案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4.3 参数化建模+航空摄影测量建模

参数化建模和航空摄影测量建模相结合的方案可以达到很高的建模效率,两种建模方法都是自动或半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不需太多的人力投入,也可大大节省时间;但同时模型的美观性和精细度不足。技术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若是对可视化效果要求不高,则可采用这种方案快速生成三维场景,以直接辅助规划设计人员决策。

参考文献:

[1] 胡秀丽.基于GIS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系统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 唐祥云,刘艳芳,张 勇.数字高程模型在农地整理排水渠道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4(1):47-50.

[3] 贾明超,李满春,王宋辉,等.可视化技术在土地整理规划中的应用―以韶山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468-6470.

[4] 陈家赢.基于虚拟地理环境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农用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5] 石若明,朱海勇,陈 灿.基于规则库的三维土地整治规划[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9):323-327.

[6] 贾文涛.3S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75.

[7] 陈松尧,程新文.机载LIDAR系统原理及应用综述[J].测绘工程,2007(1):27-31.

[8] 李 娟,刘 溪,韩婕玉.基于参数化建模的三维城市设计方法探讨[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3(3):66-68.

篇12

关键词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变更;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46-0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Planning and Design Changes of Land Reclamation Project:Taking Land Reclamation Project in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ENG Xiao-gang 1 WEI Jing 2 LIU Shu-ming 1

(1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of Hebei Province,Shijiazhuang Hebei 050051; 2 Hebe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Abstrac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changes of land reclamation project were inevitable in the process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In order to reduce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changes,the paper took land reclamation project in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integrated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project management,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change types,reasons and problems,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to reduce planning and design changes.

Key words land reclamation;the planning and design changes;Hebei Province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是指在实施项目原规划的过程中,由于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而导致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原规划设计与预算存在严重的错(漏)部分、施工现场条件或工程使用意图发生变化、因权属纠纷等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对原规划设计需进行局部调整的活动[1]。

为规范管理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国家、河北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文件。从国家层面上,出台了《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3〕122号)、《关于加快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建设和竣工验收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57号);在省级层面上,出台了《河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冀国土资发〔2014〕19号)。虽已有规范文件的约束,但各级国土管理部门、各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项目设计变更总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就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分析变更的类型、原因,并提出对策。

1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的类型

一是项目区受益群众意愿发生改变,与原设计有冲突,提出变更。二是施工单位根据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施工情况的变化,或者遇到不能预见的地质条件或设计缺陷或为了加快工程施工进度,提出的变更。三是由项目承担方提出的项目变更。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政策调整、发展方向变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等因素,提出变更。四是监理单位根据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水文、施工材料等因素,及施工现场突况,提出的变更。五是设计单位为进一步完善原有设计及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等,提出的设计变更[2]。

2 造成项目设计变更的原因

2.1 不可抗拒因素变更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文物、国家(省)重点工程建设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造成项目地块需要进行局部调整的变更。如最近几年高铁、南水北调、高速公路的建设都造成了个别项目局部田块的调整,甚至影响到项目的总规模、新增耕地等指标,必须通过变更才能完成计划指标。

2.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从申报到实施时间过长

从项目申报程序较多,程序过长。根据《河北省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办法》申报程序,一个总量项目县局组卷、经市局审查、论证,才可上报省厅,省厅再进行会审,论证。一个项目从申报到审批下来可达1~2年的时间,导致的后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区在未动工之前项目实地已经与申报时的现状不符,导致无法按原设计施工;二是项目预算还未执行,已经遇到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项目流标等问题出现。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变更。

2.3 规划设计脱离实际

目前,还有一批2006年左右的项目发生设计变更,主要是由于当时项目是在缺乏经验、缺少符合本地实际的土地整治设计与建设标准的情况下设计,导致方案设计效果较好,但是实际落实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设计过程着重于追求画面美观性、可视性,忽略了设计区域的实际情况,一味追求田成方块、路成行的“理想效果”,以至出现“丘陵区的路还是直线”这种违背自然规律、脱离实际的情况[3]。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进行设计变更。

2.4 群众意见的多重影响

在进行设计时,当地群众或者群众代表充分参与了项目设计的全过程,从项目选址、到项目工程规划,都听取了群众意见。当地群众为成功立项,对项目设计也充分配合;但到项目实施工程中,个别群众为了私己利益,或者是群众矛盾,对施工不予配合,阻挠项目施工。

2.5 施工条件发生变化

施工条件的变化,一是地质勘探深度不足,开挖后暴露的地质条件与规划设计提供的情况不符,被迫更改设计,如机井工程,原设计时参考与项目区相近或相似的水文地质资料,并没进行物探工作,到实际施工时经常出现与设计不符的情况。二是在人们无法预测和抗拒的自然力作用下,地面、地质情况发生巨大的改变,如特大洪水、地震、灾害性地质滑动等。三是经济、社会环境等发生了改变,如战争、罢工、动乱等。四是国家政策、法令、法律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规定的变化这些施工条件的变化,都会引起规划设计变更。

3 项目规划设计变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随意变更

个别项目承担单位不按照变更的有关文件规定的原则,随意变更。从审查的变更资料来看,普遍存在变更后设计标准降低的问题,主要是农田水利工程和道路标准降低。究其主要原因是施工单位为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惜随意变更设计方案,减少工程数量,降低工程质量,导致变更后工程缩水,故意降低设计标准。

3.2 变更申请滞后,造成审查困境

为了减少项目改变后等待申报的时间,有的项目承担单位直接先进行变更后施工,等施工结束后再向有关部门提出变更申请,给变更审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不符合有关文件的要求。

3.3 变更申请材料质量较差,无从审查

各项目承担单位所提交的变更材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变更理由不充分,东拼西凑;二是报卷资料不全,如缺少项目所在地村民监督小组、原设计单位、项目承担单位、施工单位或监理等单位的证明资料;三是内容不全,主要是每部分要求写的内容不全;四是数据一致性差,变更文本、预算和图件数据不一致;五是提供图件制图不规范;六是变更预算编制不合规,导致上级审查部门、专家无法进行可行性审查。

3.4 对变更内涵理解不清,申报程序不规范

《河北省土地整治管理办法》对变更分类和批准权限有明确的规定。但各市、县国土管理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对变更政策理解不透,或者寻求蒙混过关,擅自使用批准权限,经常出现“不该本级批准而批准”的现象,导致项目验收时无法验收。

4 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管理的建议

4.1 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严格执行《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管理和项目规划设计变更工作。

项目设计已经立项,必须严格执行。确实符合变更条件的,应当按照河北省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设计变更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执行。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项目实施日常监督检查,按规定执行项目报备制度,完善项目实施中期报告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4.2 规范申报资料

规划设计变更申请资料是审查的基础,也是批复规划设计变更的重要依据。各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应严格按《河北省土地整治管理办法》提供变更资料,要求资料翔实,佐证齐全,数据一致,图件制图规范。

4.3 加大变更申请资料的审查力度

规划设计变更影响到各有关单位的利益,处理时协调、沟通的工作量非常大。对规划设计变更既要重视又要谨慎,既要避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更要禁忌不计后果、草率处理。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审查变更设计时,一要注意时效性,及时办理变更事宜;二是要规范审查程序和审查权限,要按程序报批,不能越权审查批准;三是审查时要内业与外业相结合,在深入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变更方案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保证变更后项目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4 进一步加强规划设计工作管理,提高规划设计质量

在施工后进行规划设计的变更,对工程质量的影响非常大,同时也给工程管理带来了困难。因此,要加强工程前期的规划和设计,做好科学、严谨的规划,从源头上减少更改规划设计情况。一是加强规划设计队伍的资质管理,目前参与河北省土地整治设计工作的单位不仅有本科院校、科研院所,还有企业单位。从调查看本科院校、科研院所取得的资质与土地整治设计无关,企业单位就根本没有相关资质。为从源头把关,建立土地整治管理制度实行准入制度,对设计标准不高、脱离实际、影响项目实施的应予追究责任。二是省级国土技术部门要规范规划设计工作,制订相应的项目勘测、规划设计规范和规程,让设计单位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确保规划设计科学、切实可行。尽管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但随着土地整治内涵的推广,部分内容已经不合时宜,标准必须解释修订,达到与时俱进。

4.5 加强对各市、县土地整治管理人员的培训

由于近几年各市、县土地整治管理人员变动比较频繁,真正对业务熟练的少之甚少,而土地整治事业正经历一场新的革命,土地整治内涵的拓展,为这个事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新的一些规定、要求也扑面而来。为此,必须加大市、县级土地整治管理人员的业务培养,把国家、省最新的政策、法规贯穿下去,让基层人员真正领会,才能避免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管理上的失误,减少项目设计变更。

5 结语

随着河北省土地整治事业的拓展,整治项目数量不断增加,项目规模、投资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开展,项目管理的复杂性不断增大,规划设计变更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工作。必须逐步规范项目变更的程序和制度,提高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的审查力度,使得项目的变更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促进河北省土地整治事业的健康发展[4-5]。

6 参考文献

[1] 田玉福.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管理初探[J].资源产业,2005,7(2):38-40.

[2] 姜国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变更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辽宁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J].国土资源,2009(6):46-47.

[3] 孟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管理初探[J].农业开发研究,2009(1):36-38.

篇13

关键词: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03602

1引言

随着土地整治被正式写入2009年中央1号文件,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科学合理的编制好土地整治规划是实施好土地整治工程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本文选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区为研究对象,针对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及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期对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参考。

2重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2.1扩大基本农田面积

第一,在坚决落实上级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本县域自身的资源特点和资金能力,合理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包括建设规模及质量。第二,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通过实地调查、潜力分析,结合变更调查和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成果,将零星分散的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布局,科学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并确定各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的主要建设任务。第三,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应合理补充耕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目前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多有条田不平整、农村道路冗余占地、田坎系数过高等现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应优化耕地沟、渠、路、林网配置,通过农田整理、沟渠整理、农村道路及养殖用地复耕,田坎系数降至20%以下,调整零星地类,完善田间路和生产路的布局,道路尽量采用硬化路面和路肩,减少道路占地和桥涵闸等交叉工程占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2.2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

第一,提高基本农田区域内的设施水平。目前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设施老化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因此应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通过农业生物科技措施改良土壤,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的耕地质量等级。第二,提高基本农田区域内的土壤肥力。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应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善管理条件及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安排种植制度,采用轮作、间作等耕作模式,改善耕作条件,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增加土壤厚度,耕作层厚度应达到30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60cm以上,改善土壤pH值,发挥耕地最优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2.3治理基本农田的生态环境

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为原则,强化高标准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改善农田水土保持、加强农田林网空间配置,形成“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逐步建成完善的农田生态防护体系,建设农田生态景观;严格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推广应用生物肥、有机肥,营养平衡施肥技术;杜绝对环境有污染的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施用,有效控制农药及农用化肥污染,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采取措施防治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对土地的污染,加快污染土地的治理,尤其是重金属污染治理,逐步减少工农业生产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3农业用地综合整治

3.1提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农用地整理是指采取平整土地、归并地块,建设灌溉、排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措施,通过综合整治农用地及其间的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田集中连片程度,促进农田适度规模经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庄河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因此农用地整理是庄河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农用地中耕地和林地所占比重较大,园地所占比例最小,大面积连片的耕地分布在南部的沿海平原。充分利用庄河天然的水资源优势,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提高耕地灌排能力,完善田间道路工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造农田林网;加强农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培肥地力,提高中低质量耕地等级,同时强化新增耕地质量建设;重点整理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域,建设具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高产稳产的优质耕地,引导建设用地逐步退出,形成集中连片的、耕地质量优良的基本农田补给区域,保证基本农田总量有增不减;推进低效果园和低效林的整治,加强设施农业用地建设,促进农用地的综合整治。

3.2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做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力争建设优质稻示范县,依靠科技,改良品种,种植优质水稻、果蔬。引导农民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向有机农产品基地发展,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质量,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生产,创建绿色品牌。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拓展农业功能,构建农村生态旅游,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地区水果蔬菜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大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将水果的发展与旅游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特色种植业资源优势,培植龙头企业,建设集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娱乐、饮食为一体的水果主题生态观光园,不断扩大基地种植面积,提高果品科技含量,加快水果产业化发展。

4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逐步推行散乱的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建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的农村居民点体系。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进行村庄格局调整,鼓励农民腾退宅基地,合村并点,改造空心村,改变农村居民点分散、无序发展模式,推动中心村建设,鼓励和引导村庄迁移到中心村,并及时复垦腾退的农村建设用地;通过土地整治,优化村庄布局,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农村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保护和传承地方独特的历史文脉和民俗风情,保护自然人文景观和特色村庄,建设特色魅力新农村。

4.2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等措施,实现耕地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不增加、布局更合理、节约集约用地等目标的土地整治活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本轮土地整治规划的独有特色,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项目建设对土地刚性需求愈来愈大情况下的解决土地供求矛盾的重要抓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利于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证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科学合理规划用地结构,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消除城乡结构二元化。

按照“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先易后难,逐步实施”的原则,协调各部门规划,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先选择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实施增减挂钩,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稳步推进对散乱、废弃和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合理确定的增减挂钩试点拆旧区位置、范围、规模和时序,工矿废弃地、盐田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废弃地也可以作为增减挂钩拆旧区,增加建设用地的供给能力。加大对拆旧区土地复垦的资金投入,加快复垦项目实施进度,规范操作,确保新增耕地质量并按期归还周转指标。使用增减挂钩指标的地块所产生的土地收入应优先用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5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庄河市拥有60多万亩的未利用地,包括水域、滩涂沼泽和自然保留地,未利用地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应坚持因地制宜,以“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创新未利用地开发模式。对于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可以采用台地开发、缓坡式开发等土地开发模式,尽可能少破坏原始地形,以免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土壤条件好,有水源保障的未利用地区域,优先推进宜耕后备土地开发,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将临近城镇的,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以解决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对于成片的草地、水源涵养地,可以发展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地区的未利用地,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6保障措施

科学严格的保障措施是土地整治规划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应成立土地整治领导小组,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动态巡查制度。同时扩大土地整治资金投入和融资渠道,发挥资金整体效益,严格把控土地整治资金专款专用,保证土地整治资金健康、安全运行。建立土地整治规划信息系统,做到“一张图”管理,注重培训与学习,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规划公告和建设项目的公示制度,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随时接受公众查询,让广大群众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确保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参考文献:

[1]张占录,张正峰.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高明秀,赵庚星.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模型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5):82~87.

篇14

    二是注重队伍建设,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良好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土地管理执法队伍,是解决土地执法难的关键。实践证明,土地执法监察队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成长过程,就是当地违法活动由多到少、由杂乱到规范的过程,就是土地执法活动从被动到主动、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

    三是注重掌握信息,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和控制。要通过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扎实深入地进行巡回检查,掌握土地违法违规信息;通过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与土地违法者直面接触,掌握土地违法行为的实施过程和违法者心理动态信息;通过不断收集新闻报道和相关部门移交的违法案件、卷宗,掌握土地违法行为的运动信息;通过跟踪检查,掌握土地违法行为的动向信息,从而科学分析,大胆决策,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违法案件的发生。

    四是注重网络建设,切实健全监察网络。要发挥土地违法控制系统中地籍管理、登记发证、用地审批、执法监察等各个环节的整体性目标功能,形成土地违法现象及其动态的监控网络,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对土地违法现象及其动态形成完善的监控体系,进而实现防范和遏制土地违法的整体性目标。

    五是注重工作规范,倡树执法的凛然正气。既要严格遵循“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又要结合执法实际,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地行使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处理,避免“一刀切”所导致的土地执法难。对重大土地违法案件,决不姑息迁就,必须敢于碰硬,坚决果断地查处。

    六是注重部门协调,真正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明确各级政府对辖区内耕地保护和规划执行情况的主  [字体:大 中 小] 

    六是注重部门协调,真正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明确各级政府对辖区内耕地保护和规划执行情况的主要责任,取得公安、法院、检察、监察等司法机关的支持与配合,形成执法合力。从大格局上建立由政府直接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共同责任机制;地方行政机关内部完善县、乡、村三级执法监察网络,重点加强村级协管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