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创业财务风险,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KMV模型是KMV公司开发的一种违约预测模型,它是1974年在Merton提出将期权定价理论应用于公司价值评估方法基础上提出的,能够对所有股权公开交易的公司的违约可能性做出预测。在KMV模型中衡量违约风险大小的指标是违约概率,所得的值越大说明公司到期偿债能力越弱,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越大,该公司的财务风险越大,计算这个指标需要测算出如下几个变量。
首先需要明确财务困境企业的确定标准,本文所采用的标准为2012~2013年2年间公司净利润连续下降并且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根据这个标准在创业板118家制造企业中确定14家财务困境的公司作为样本。接着为这14家财务危机公司确立各自的配对健康公司样本,配对的标准为同行业、同规模。
2.1KMV模型参数的计算股权价值在本文这里采用流通股以及非流通股来计算,即股权价值=流通股股数×市价+非流通股股数×非流通股每股价值,在这个公式里非流通股价值的计算方法对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会有很大的影响,而由陈志武博士研究发现,国有股拍卖价格平均是流通股股价的22%,所以在这里我们采用这一结论。对于股权价值波动率,本文则用流通股股票价格的波动率来代替,流通股的股票价格波动率可以通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等历史数据进行估计,此外对于无风险利率则采用2012年调整后的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3.5%。在计算违约距离时需要的一年后产的期望价值,为了计算方便,假设资产价值在一年内的增长率为零。本文中最关键的就是违约点的计算,在这里采用KMV公司的结论:,其中为公司的流动负债,为长期负债。
2.2KMV模型的显著性分析通过上节的公式我们运用Matlab软件求解出了28家制造公司的资产价值和资产价值波动率,继而求得了各公司之间的违约概率。而对于这些计算所得的违约概率我们需要验证其用于制造公司财务风险实证研究的可行性,即要分析KMV模型对于区分样本公司是否处于财务危机的显著性。首先我们要计算出危机公司与配对公司之间的违约概率差值,然后根据检验来区分违约概率用于区分样本公司是否处于财务危机的显著性。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双尾概率为0.000<0.05,所以在置信水平0.05下,危机公司与健康公司违约概率的数据是有显著差异的。因此,KMV模型应用于创业板制造公司财务风险的预测是可行的。
2.3KMV模型的预测应用本文从这14家公司中选取福安药业来讨论KMV模型用于制造业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能力。福安药业是2011年3月在创业板上市的,2012~2013年的公司财务状况见表2,2012~2013年的违约距离和违约概率见表3。从表2可以看出福安药业的财务状况在上市以来一直都处于恶化状态,它的违约概率都处于上升状态。因此由KMV模型得到的结论就是:福安药业自上市以来由于财务状况不佳导致其将来的违约风险增大,因此公司领导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解决。
3结语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生产能力的重要表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大多处于低端,主要承接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加工环节,其发展是建立在高强度消耗、使用资源的基础之上的,是以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消耗为代价的。而且在创业板上市的制造企业的发展态势也尤为严峻,本文采用KMV模型来预测创业板制造企业的财务风险。KMV模型是基于现代公司理财和期权理论的“结构性模型”,它拥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且它是一种动态的模型,可以用于任何公开招股的公司,可以及时反映股票市场上传递的情报信号。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表现
创业板上市公司尽管比较重视财务风险的控制,但很多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并不健全,存在着诸多的财务风险因素:
(一)部分公司长期偿债风险增大 保持适量现金是企业债务清偿的保证,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根据笔者2011年9月30日对10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随机调查,有43家公司经营现金净流量为负,占被调查样本公司总数的43%。这说明,创业板中部分上市公司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在经营失败时,公司投资可能无法收回,导致公司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经营现金净流量长期保持负值也可能出现长期债务偿付困境,进而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二)部分公司潜在投资风险加大 从投资对象来分,公司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两种。与传统企业内部投资主要将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相比,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投资中,大部分资金被用于产品研发或技术改造,存在较高的风险性。通常,公司募集资金要求专款专用,但在实践中,一些创业板上市公司存在改变募集资金用途、使用与主营业务相关的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满足公司短期偿债需要的做法。表明部分创业板上市公司投资决策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的投资约束机制,一旦投资失败,公司就可能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甚至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
(三)部分公司存货变现风险加大 创业板上市公司多为高科技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高。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力,企业不得不持续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致使多数企业存在大量举借短期债务、短期偿债压力较大的问题,如果存货时间过长,可能出现新的成本更低、质量更优的替代品而使产品无法售出,或者不得不降价出售,因而存货比例过高,可能引发资金回收风险。2011年5月以来,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屡创新低,很大程度上就是股民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存货风险担扰的一种表现。
(四)部分公司赊销货款回收风险彰显 一些创业板公司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没有形成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账款催收制度,为扩大销售规模而盲目地给予顾客过高的信用额度,形成巨大的应收账款回收风险,既占用了企业的营运资金,也影响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可能成为企业财务风险爆发的导火钱。
(五)部分公司收益分配风险初现 根据对多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分析,发现多数创业板公司股利支付率比较高。笔者认为,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而言,股利(尤其是现金股利)支付比例过高,可能导致企业内部积累不足,影响企业的投资能力和偿债能力。但与此同时,过低的股利分配政策,在企业需要再次融资时,也可能成为挫伤投资者积极性的因素,从而加大筹资难度和筹资成本。因此,股利支付比例过高或过低,都可能成为引发财务风险的诱导因素。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成因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可以归纳为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从外部宏观环境来看,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可以从经济环境、金融环境、税收环境、法律环境等多个方面寻找根源:首先,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的关键: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需求持续增长时,社会对产品需求量大,公司容易获得稳定的现金流,财务风险较少。但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几年整体经济形势并不理想,社会经济相对较为萧条,产品销售困难,使得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此外,国家产业政策变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稳定发展,使其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其次,从金融环境来看,自2009年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来,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着利率不断提高、信贷规模不断萎缩的外部环境,筹资成本越来越高、筹资难度越来越大,资金供给主体(尤其是银行)对企业信用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加重了企业财务负担和财务风险;再次,从法律环境来看,为保证上市公司的有效运转,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作出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上市公司的许多活动,受到诸如《证券法》、《公司法》、《票据法》、《合同法》等法律的约束。作为创业板上市公司,由于其经营活动的高科技性、高风险性,法律管制更加严格,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司的财务风险;最后,从税收环境来看,应纳税额是公司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税务筹划则是在合法范围内降低税负的有效手段。然而,创业板上市公司起步较晚,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还处于摸索、调整过程,其中必然涉及到某些税收政策的改变,进而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纳税筹划和实际税负,使得公司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二)公司内部因素分析 从企业内部因素来看,诱发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因素,首先是公司本身的行业特征所决定的市场不确定性:创业板上市公司多分布在信息技术行业或科技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决定其必须将主要资金投向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领域,才能确保产品的创新性。但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行为本来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资金回收风险较大,如果研发、创新行为失败,就可能使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其次,从公司组织结构来看,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公司很多经营管理决策实际上体现了少数大股东的要求,这为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提供了便利。即使是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也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而股东大会又被大股东所控制,这使得独立董事制度实际上流于形式,并不能对大股东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影响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进而可能诱发企业的财务风险;再次,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而言,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实践中,一些企业员工认为风险管理是财务部门或公司高管的事,与自己无关。而公司高管和财务人员则认为,高科技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适应能力强,不需要考虑财务风险问题。由于缺乏对公司筹资、投资、利益分配过程中财务风险的全面考虑,财务风险往往在不经意间产生,影响着公司的发展;最后,从财务运行状况来看,创业板上市公司多处于创业初期,资金投入量大,现金供给紧张,在财务风险控制手段不成熟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财务危机。在投资决策中,往往由于缺乏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方法,忽视公司规模扩大的资金约束,容易使公司陷入财务危机之中。在存货管理方面,创业板上市场公司多处于市场开拓期,既没有稳定、忠实的客户群,也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使得公司产品存货周转期长。为了扩大销售,一些公司盲目赊销,加大了资金回收风险。此外,创业板上市公司市盈率高、股份波动幅度较大,为了稳定股价,一些公司倾向于采用高股利支付政策,以此吸引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而股利(尤其是现金股利)支付比例过高,留存收益就会相应减少,必然加大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三、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加强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是实现创业板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然选择。强化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应从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两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一)外部环境方面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具体如下:
(1)强化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宏观指导。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过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从总体上把握。因此,有关主管部门要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板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自身特征,加强宏观指导,从总体上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督促、引导创业板上市公司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保障创业板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水平。市场监管,有自律监管、集中监管和综合监管等多种模式。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并不完全等同于主板市场,有其独特性。对创业板市场的监管,不能完全借用主板市场的监管模式。笔者认为,对创业板市场的监管,宜采用以证监会为主体、以交易所为支撑的集中监管模式。其中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完善保荐人制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做法,适当延长保荐人对公司的保荐期限,扩大保荐人的责任范围,加大对保荐人违规的惩罚力度,提高保荐人的保荐责任;另一方面,保荐人要确保公司发行文件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企业的成长性作出合理评价,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公司运作的合规性、承诺的执行情况等进行定期报告、准时,并加强必要的监督检查;其次要规范公司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主要是要求创业板上市公司严格执行证监会有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对有关信息进行及时、完整地披露;监管机构要依据《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的有关规定,强化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强化对管理层、股东、董事会的监管,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提高监管效率。
(3)健全创业板上市与退市机制。健全创业板上市和退市机制,首先要制定更为严格的上市标准。目前,我国创业板发行条件中,对公司财务指标的要求明显低于主板市场的上市要求(见表1)。与此同时,创业板在净利润(或营业收入)指标上也有两项标准可供选择,降低了公司上市的门槛。笔者认为,创业板上市门槛偏低,一些财务状况不佳的企业可能混入市场,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其它优质企业发生财务往来,这为财务危机的转移潜伏了风险。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苛刻的上市标准,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切实维护创业板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在严格入市标准、保证入市公司质量的同时,也要健全退市机制。笔者认为,退市数量标准是退市门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创业板市场退市标准的制定,要借鉴海外做法,对退市数量标准作出严格的规定,并建立与入市标准体系相统一的退市标准体系。
(二)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很大程度上是公司内部原因造成的。控制公司财务风险,也主要靠企业内部控制,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1)树立全员财务风险控制意识。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而言,财务风险控制需要各部门的参与、支持和配合,需要全员共同努力。首先,管理层是企业的引路者,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只有企业高层管理者高度重视财务风险问题,树立风险意识,才能引领财务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形成全员上下重视财务风险防范的良好氛围,并逐渐成为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次,作为公司的普通员工,同样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这样才能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防御财务风险问题。
(2)健全、规范投资决策程序。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效果和财务风险程度。健全、规范投资决策程序,是提高投资决策科学性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讲,首先要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向,创业板上市公司规模小、资金短缺,在证券市场上募集的资金,应当在有关规章制度的约束下使用,主要投向主营业务领域,确保投资效率、降低投资风险;其次,要注意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公司作出投资决策前,要通过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制定科学的投资方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修订投资方案,提高投资效果;再次,在具体的投资过程中,还要严格控制投资成本,避免项目预算超支。如果因环境变化而使预算支出增加时,应及时提出补救措施。投资结束后,还要对投资结果进行严格审核,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决策部门及其它利益相关主体,保持信息的透明。
(3)加强存货与应收账款管理。对于资金供给相对紧张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而言,资金回收问题是引起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而存货和应收账款则是导致资金回收难问题的根源。因此,创业板财务风险控制:一是要加强存货风险管理。要控制不良存货风险,主要根据存货价值特征,采用ABC控制法,严格控制那些品种单一、价值较高、数量较少的产品存货量;要控制存货价格风险,根据市场价格走势,调整产品价格水平,对那些呈现滞销趋势的产品,在必要时即使亏本也要及时处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要控制存货规模风险,主要根据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天数等指标,严格控制存货规模。二是要加强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要做好赊销客户资信调查,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定期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客户资信等级;要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根据客户的资信等级及产品销售情况,采用区别化的信用期限、信用标准和折扣幅度;要严格跟踪应收账款的拖欠情况,根据拖欠时间的长短,采取区别化的催收方式,如电话催收、上门催收,直到诉讼于法律手段催收货款。但在催收货款时,要尽可能地维护与客户的良好合作关系。三是要积极改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通过合理安排资金收支,严格控制上市公司现金流,及时处置存货和闲置固定资产,及时回收现金,提高公司的财务偿付能力,切实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
(4)完善筹资与股利分配制度。筹资是否适时适度、股利分配比例是否合理,都可能成为企业财务风险的根源。因此,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必须制定科学的筹资计划和收益分配制度。首先,要编制合理的投资和筹资预算计划,主要根据投资需要,有计划地开展筹资活动,实现筹资与投资额度、时机的合理匹配,避免资金不足或资金浪费,降低筹资成本,控制财务风险;其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避免股利分配过高或过低,对公司财务或筹资造成负面影响。通常,企业在发放股利之前,要对内部的债务情况、现金流量、投资计划、股东意愿、筹资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作出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的公司应以发放股票股利为主,以满足企业发展对现金的需求。而那些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则应以支付现金股利为主,以维护企业资本结构和控制权的稳定性,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 创业板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控制
Abstract: the gem companies from listed with greater growth since although space, gained greater chance of financing, but as the company's development, there appear company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so gem companies facing greater financial risk. So, we must to gem companies financial risk control problem of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 gem companies, financial risk, financial risk control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财务风险的概述
财务风险是公司风险的一种,是用来衡量公司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一种风险。通常理论界对财务风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观点认为:公司财务风险是指在公司的各项财务活动中间,由于各种不确定、无法控制的因素以及内外环境的变化造成财务系统的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一般情况下财务活动结果包括收益(财务活动成果)和财务状况(偿债、营运和获利能力)。因此财务风险也指收益减少和财务状况恶化的可能性。
狭义观点认为:财务风险则是指举债经营给公司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通常用股东权益收益率(ROE)或每股收益(EPS)的变动(标准差、财务杠杆等)描述财务风险的大小。这种风险主要来源于利率、汇率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公司负债比重的大小。如果公司的经营收入到期不足以偿付利息和本金,就会使公司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甚至导致公司破产。
一般情况下广义的财务风险定义符合人们的理解,便于人们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分析财务风险,所以笔者采用广义的财务风险定义。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外部控制
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大,所以我们应加强对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寻找公司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方法,以保证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健康、长久的发展。
1、创业板市场监管制度要统一
对于具有高风险的创业板来说必须建立一套完善、规范的监管制度。创业板上市公司从监管入手,转变监管理念,真正贯彻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按照市场准入制度办事,接纳符合规定的公司进入创业板。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监管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创业板公司制度创新功能,在创新中发挥创业板疏通资本市场渠道的功能,引导和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确保投资市场的稳健发展。
2、防范我国特有的政府管制风险
创业板市场应认真贯彻市场机制和市场原则,尽可能减少政府部门的干预行为。在创业板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政府部门为了一己私利,通过违反市场规则的行为支持公司上市,并将部门意见强加于公司和股市,造成公司运作机制和股市运作机制双重扭曲,从而影响了创业板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在整个上市公司的发行与上市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市场准入制度办事,减少政府的干预行为,防范政府管制风险。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
1、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财务活动的管理
加强现金流管理。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处于创业期,在公司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就要求更加注重现金流管理。首先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用于量化公司的现金流量,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状况。其次,建立有效的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模式,从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获利能力、发展能力这四方面来分析,预测公司的现金流风险。
寻求最优资本结构,降低筹资风险。在不同的资本结构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不同的,所以寻求最优资本结构仍然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应该重视的问题。应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合理安排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 使其达到最优组合,即在资本利润率(息税前利润率)高于负债利息率的前提下提高负债比重,进而达到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
加强投资风险的控制。首先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在企业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加大对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人才的投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也是加强投资风险控制的方法。通过投资组合来降低长期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风险,实现收益的稳定性;公司也可以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立项、评估、决策、实施、处置等环节的严格控制,用于控制公司投资风险。对于公司的短期投资,则可以通过存货项目分析,加强存货的流动性以及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同时选择适当的长、短期投资数量也是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方法。
2、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分阶段管理
上市公司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尤其是创业板上市公司更应该加强对财务风险各个阶段的管理。
事前控制。一方面要求公司建立完善合理的财务预警系统,通过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和长期财务预警系统等提前预测将要发生的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和损害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公司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财务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加强财务人员建立和管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专业能力,从各个方面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
事中控制。包括投资活动、资金营运活动、筹资活动、资金分配活动。建立健全各种风险防范制度来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及时调整财务策略,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降低财务风险的影响。
事后控制。首先要在经营管理者的带领下及时认真的总结公司风险管理的经验与不足,以发生过的财务风险分析资料为依据,指导公司未来财务风险的管理工作。其次,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档案,记录和分析已发生的财务风险,避免同类风险的再次发生(王芳云,2005)。
3、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分散化
分散化是管理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财务风险的分散化是指公司采取多角度经营、多方位投资、多方面筹资、资金多样化、吸引多方供应商、争取多方客户以分散财务风险的方法。
例如投资资产的分散化能够减少由于一个发行者失败而导致的损失程度。客户供应商和资金的多样化能够减少企业受到管理层控制范围之外的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虽然损失的风险仍然存在,但是分散化能够减少不利结果的出现机会。
参 考 文 献
1、丹阳《创业板投资》
2、房四海《风险投资与创业板》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可以归纳为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从外部宏观环境来看,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可以从经济环境、金融环境、税收环境、法律环境等多个方面寻找根源:首先,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的关键: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需求持续增长时。社会对产品需求量大,公司容易获得稳定的现金流,财务风险较少。但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几年整体经济形势并不理想,社会经济相对较为萧条,产品销售困难,使得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此外,国家产业政策变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稳定发展,使其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其次,从金融环境来看,自2009年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来,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着利率不断提高、信贷规模不断萎缩的外部环境,筹资成本越来越高、筹资难度越来越大,资金供给主体(尤其是银行)对企业信用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加重了企业财务负担和财务风险;再次,从法律环境来看,为保证上市公司的有效运转,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作出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上市公司的许多活动,受到诸如《证券法》、《公司法》、《票据法》、《合同法》等法律的约束。作为创业板上市公司,由于其经营活动的高科技性、高风险性,法律管制更加严格,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司的财务风险;最后,从税收环境来看,应纳税额是公司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税务筹划则是在合法范围内降低税负的有效手段。然而,创业板上市公司起步较晚,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还处于摸索、调整过程,其中必然涉及到某些税收政策的改变,进而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纳税筹划和实际税负,使得公司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二)公司内部因素分析
从企业内部因素来看,诱发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因素,首先是公司本身的行业特征所决定的市场不确定性:创业板上市公司多分布在信息技术行业或科技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决定其必须将主要资金投向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领域,才能确保产品的创新性。但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行为本来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资金回收风险较大,如果研发、创新行为失败,就可能使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其次,从公司组织结构来看,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公司很多经营管理决策实际上体现了少数大股东的要求,这为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提供了,便利。即使是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也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而股东大会又被大股东所控制,这使得独立董事制度实际上流于形式,并不能对大股东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影响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进而可能诱发企业的财务风险;再次,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而言,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实践中,一些企业员T认为风险管理是财务部门或公司高管的事,与自己无关。而公司高管和财务人员则认为,高科技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适应能力强,不需要考虑财务风险问题。由于缺乏对公司筹资、投资、利益分配过程中财务风险的全面考虑,财务风险往往在不经意间产生,影响着公司的发展;最后,从财务运行状况来看,创业板上市公司多处于创业初期,资金投入量大,现金供给紧张,在财务风险控制手段不成熟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财务危机。在投资决策中,往往由于缺乏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方法,忽视公司规模扩大的资金约束,容易使公司陷入财务危机之中。在存货管理方面,创业板上市场公司多处于市场开拓期,既没有稳定、忠实的客户群,也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使得公司产品存货周转期长。为了扩大销售,一些公司盲目赊销,加大了资金回收风险。此外,创业板上市公司市盈率高、股份波动幅度较大,为了稳定股价,一些公司倾向于采用高股利支付政策,以此吸引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而股利(尤其是现金股利)支付比例过高,留存收益就会相应减少,必然加大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加强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是实现创业板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然选择。强化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应从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两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一)外部环境方面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具体如下:(1)强化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宏观指导。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过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从总体上把握。因此,有关主管部门要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板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自身特征,加强宏观指导,从总体上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督促、引导创业板上市公司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保障创业板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2)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水平。市场监管,有自律监管、集中监管和综合监管等多种模式。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并不完全等同于主板市场,有其独特性。对创业板市场的监管,不能完全借用主板市场的监管模式。笔者认为,对创业板市场的监管,宜采用以证监会为主体、以交易所为支撑的集中监管模式。其中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完善保荐人制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做法,适当延长保荐人对公司的保荐期限,扩大保荐人的责任范围,加大对保荐人违规的惩罚力度,提高保荐人的保荐责任;另一方面,保荐人要确保公司发行文件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企业的成长性作m合理评价,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公司运作的合规性、承诺的执行情况等进行定期报告、准时,并加强必要的监督检查;其次要规范公司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主要是要求创业板上市公司严格执行证监会有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对有关信息进行及时、完整地披露;监管机构要依据《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的有关规定,强化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强化对管理层、股东、董事会的监管,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提高监管效率。(3)健全创业板七市与退市机制。健全创业板l=市和退市机制,首先要制定更为严格的上市标准。目前,我国创业板发行条件中,对公司财务指标的要求明显低于主板市场的t:市要求(见表1)。与此同时,创业板在净利润(或营业收入)指标上也有两项标准可供选择,降低了公司上市的门槛。笔者认为,创业板E市门槛偏低,一些财务状况不佳的企业可能混入市场,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其它优质企业发生财务往来,这为财务危机的转移潜伏了风险。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苛刻的上市标准,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切实维护创业板市场的町持续发展。在严格人市标准、保证人市公司质量的同时,也要健全退市机制。笔者认为,退市数量标准是退市门槛的决定性因素,我尉创业板市场退市标准的制定,要借鉴海外做法,对退市数量标准作出严格的规定,并建立与入市标准体系相统一的退市标准体系。#p#分页标题#e#
(二)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关键词:财务风险;大学生创业;再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1
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Timmons)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New Venture Creation)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和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
风险作为一种现象,其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然而具体到某一事件,风险是否发生及程度强弱又是不确定的。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相对于人们的预期而言的,人们的预期之所以会与客观事物的发展结果产生差异,是因为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不充分。 大学生创业由于融资困难,社会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缺乏而可能面临众多的风险。所以,对创业进程中风险问题的分析、控制与防范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创业风险种类
1.创业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目标行业的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是新进入大学生创业与在位大学生创业竞争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即它仅指新进入大学生创业才须承担而在位大学生创业无须承担的(额外的)生产成本。
2.关键员工离职风险。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员工拥有专门技术并掌握核心业务,对大学生创业的经营与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他们一般占据大学生创业总人数的20%~30%,但集中了大学生创业80%~90%的技术和管理,创造了大学生创业80%以上的财富和利润,是大学生创业的骨干。这些员工的离职会使大学生创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都遭受损失,削弱大学生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3.创业项目选择的风险。在创业初期因选择的创业项目不当,导致大学生创业无法盈利而难以生存的风险。
4.财务风险。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大学生创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既有大学生创业外部的原因,也有大学生创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
二、大学生创业财务风险防范
1.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危机管理的理念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创业者在经营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容易看到创业存在的危机,但在创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居安思危则并非易事,然而危机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到来。所以,创业者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应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营造一个“危机”氛围,使创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危机感,理解创业有危机,产品有危机。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拼搏,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2.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控制是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与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其他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内容十分广泛,按其目的可分为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
3.建立的财务预测机制。通过财务预测,使创业者能事先知道自己的财务需求,提前安排筹资计划,估计可能筹措到的资金,创业者就可以了解筹资满足投资的程度,再据以安排生产经营和投资,从而使筹资与投资相联系,避免由于两者的脱节造成的现金周转困难。
4.善于用财务风险管理任务的各种手段和工具。具体包括:(1)逃避。对于超过企业承受能力的风险最好加以逃避。(2)转移。在国家政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一定途径和手段把风险转嫁给其他单位。(3)分散。企业可根据自身的人、财、物及技术研发能力,适度涉足多角化经营,通过联营、合并等方式分散经营风险。
总之,必须加强财务队伍建设,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务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大学生创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大学生创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大学生创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大学生创业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1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基本特点
1.1 公司规模与主板市场相比较小
创业板上市公司与主板上市公司相比,无论是营业收入、净利润率还是总资产规模差距甚远,这些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快的中小企业,不符合主板上市的条件只能在创业板筹集资金,它们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股东的初始投入和向银行贷款。在遇到财务风险时抵抗力较差。
1.2 公司科技含量高
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制造行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以及现代农业等都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重要组成行业。由此可见创业板上市公司科技含量较高,研发产品所需资金量较大,而新产品上市后市场接受程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资金周转回笼的财务风险较大。
2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创业板上市公司在长期债务偿付上陷入困境
现金流量是企业偿还债务的重要保证,这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但是,目前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随机调查发现,有许多公司经营现金净流量为负,甚至这种现象占到被调查样本公司总数的43%。这说明,创业板中有较大一部分公司在面临着财务风险,如果不及时控制负现金流量企业很可能面临财务风险的发生。
2.2 创业板上市公司在投资决策上随意性较大
创业板上市公司多为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不像传统企业一样偏好固定资产投资,它们更愿意将大部分资金投放于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上。而在公司募集的资金用途方面,募集的资金要求专款专用,但是一些公司为了满足公司短期偿债的需要,使用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随意改变资金用途。这些都表明企业在投资决策上随意性较大,如果不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很可能由于投资选择失败而给企业带来风险。
2.3 创业板上市公司选择的经销商信用评级低
一方面,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数为高新技术行业,它们对自己的产品期望值较高,因而急于扩大企业规模。另一方面,认为自己的产品具有竞争实力,乐观估计销售和回款,从而降低了对经销商信用的考察力度,过快的确认收入,导致应收账款的回收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可能成为坏账无法收回。这将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影响企业的发展。
3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财务运行管理机制执行不到位
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财务运行管理机制执行不到位,主要体现在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
目前,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之中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普遍存在,企业投资决策依据的信息不全面,并且没有对投资项目进行周密分析,从而导致项目投资收益率不高,甚至投资失败,使企业的资金流循环受阻,资金周转缓慢停滞,引发企业财务风险。创业板公司为了加速发展壮大,盲目上马缺乏可行性依据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投资项目,无视公司扩张与其资金实力、公司规模等方面的配比性。过度的扩张必将导致上市公司资金需求量增加,一旦投资失败,公司则难以偿还巨额债务而面临财务危机。
分配过度和分配不足是引起收益分配活动失衡的主要原因。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大部分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采用高股利政策,使公司内部留存收益降低,降低公司的偿债能力,一旦债务到期很可能因为无法偿还债务造成财务风险。而有些公司为了研发新产品,采用低股利政策留存大量收益,这将会导致投资者失去兴趣,股票下跌,再融资困难,频繁的股价变动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3.2 创业板上市公司部分经营者的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创业板上市公司同其他主板上市公司一样,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甚至比主板上市公司的风险更大。但是部分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人员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是高科技行业,投资相对于传统产业较小,适应和调整能力强,从而放松了对财务风险的警惕性。
3.3 创业板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通过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抽样调查结果知其内源融资额占平均总融资额不到5%,而外源融资所占比值达到了95%以上,这表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来自外源融资,而自身的盈利能力较差,很少通过自身的盈利来扩大公司规模。虽然降低了企业的债务压力,但是企业将大部分收益用来分配股东股利,自身留存收益较少,降低了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和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
3.4 创业板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现象严重
根据近三年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公布的年报数据显示,自2009年9月起,原计划募资总计67.86亿元的28家公司,实际却超额募集,实际募资规模总计达到145.25亿元,是上市公司融资需求计划的2倍多,平均融资规模水平达到5亿多元。28家公司超额募集资金77.90亿元,平均超额募集率高达115%,平均每家公司超募2.78亿元,其中神州泰岳超额募集比例最高,达到264.7%。
4 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4.1 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财务活动的管理
4.1.1加强现金流管理
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大部分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处于成长期的公司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加强对现金流管理。在现金的投资使用方面要先进行财务预算,使现金的使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其次公司还要建立完善的预算机制,对现金的收支状况进行预测,掌握公司的营运状况,预测公司的现金流风险,及时进行控制。
4.1.2寻求最优资本结构,降低筹资风险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筹资方式主要有股权筹资和债务筹资。为了能够降低筹资风险,企业要选择风险相对较小,利益相对较大的最优资本结构。如果企业息税前利润率高于预计负债利息率时,增加负债资本。
4.2 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分散化
分散化是管理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财务风险的分散化对企业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为了帮助企业发展,加强企业风险分散化是十分有利的。投资资产的分散化能够降低由于一个项目的选择失误而导致的投资损失。筹资方式的分散化可以避免由于暂时的经营失败而导致债务缠身,使公司陷入财务危机。财务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财务风险分散化可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4.3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由于财务人员是企业成员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人员也是最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为了帮助企业快速高效的发展,加强企业的财务人员的管理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企业需要有固定的财务人员财务风险意识培训基金,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此外,还要让财务人员意识到他们日常的行为活动的不规范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适时地对日常的风险控制管理进行经验总结。
4.4 建立财务风险基金
财务风险基金的建立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安全保证,创业板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的提取准备金,一旦损失发生,公司可以从基金中列支,或者进入经营成本,降低企业由于财务风险的发生对公司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要采用合理的基金使用制度,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分配基金的使用量,不能随意用基金弥补损失,保证基金的合理使用。
4.5 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
在收益分配之前,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筹资能力等因素,选取合理的股利发放率。一般情况下,在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时,为了给企业发展需求提供充足的资金,应尽量减少发放现金红利而以股票股利为主,避免企业因资金紧张甚至短缺而发生财务风险;在企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时,由于企业的现金流较为平稳,为了保证企业资本结构和控制权的稳定,可以考虑现金红利为主。
参考文献:
[1]常海英.经济论坛[N],河北省科学院,2011,(8):1-5.
[2]管丽明.我国证券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1,(3):67-89.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76.
[4]张军华.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基于创业板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1,(5):175-176.
[5]张庆利.研发投入影响企业绩效的传导路径分析--引入中介变量:技术效率[N].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1.12.15.
一、文献回顾
在国外的研究中,Fitzpatrikc(1932)最先运用统计方法进行了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开启了单变量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之后,美国学者William Beaver于1966年提出了一元判别模型,通过对79家失败和成功的公司的研究,发现债务保障率和资产负债率这两个指标的财务风险预警能力最强;两年后,美国纽约大学的教授Edward Altman,又将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判别分析应用到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中,并以1964年到1965年的33家经营失败的公司和33家正常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提出了多变量判别模型——Z计分模型。在此之后,相继又有学者构建了多种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如,以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为代表的逻辑回归模型、神经网络理论模型、引入非财务信息的模型等。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周首华、杨济华、王平(1996)将现金流量指标引入了Z分数模型中,提出了F分数模型,并运用Compustat Pcplus 会计数据库中得4760家公司的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与Z分数模型相比,该模型能更准确的对公司的财务风险作出预警;陈静(1999),运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了27家正常公司和27家ST公司的财务指标,发现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的错判率是最低的;吴世农、卢贤义(2001)通过对70家正常公司和70家ST公司的研究,得出Flisher判别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逻辑回归分析三种方法均能作出较为准确的财务危机预警。另外还有部分学者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引入非财务指标等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截至2010年12月3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101 家制造业公司为全面选取样本的依据,剔除其中数据异常的5家,共选取了有效样本96家。所有的样本数据均源自2010年深市创业板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报告和新浪财经()有关个股资料。其中,在计算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格时每股市价选取当年12月31日的收盘价。
(二)指标选取 具体指标如下:
X1:■,X1用来测定公司资产的流动性。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公司资产的流动性越强。
X2:■=■,X2用来测定公司筹资及再投资的能力。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公司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能力越强。
X3:■, X3用来测定公司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对公司债务的清偿能力。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强。需要说明的是,折旧费用也属于公司创造的现金流入,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将这部分资金用于清偿债务。
X4:■,X4用来测定公司的投资价值。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公司的投资价值越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存在非流通股,其无市场价格,因此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格的计算公式为:
每股市价×流通股数+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数。
X5:■,X5用来测定公司总资产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公司资产的现金流量创造能力越强。
(三)F分数模型构建 如下:
F=-0.1774+1.1091X1+0.1074X2+1.9271X3+0.0302X4+0.4961X5
利用周首华、杨济华和王平提出的F分数模型中的F临界值进行财务风险分析的判断标准如下:F0.0274,说明该公司财务状况良好,预测其为将继续存续的公司。
三、创业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一)F值分布情况及财务风险判断 从样本公司2010年F值的分布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F值落在[1,2]、[2,3]、[3,4]这三个区间的公司数最多,达到了69个,占样本公司总数的71.88% ;其次是位于[0,1]、[4,5]这两个区间的,比重分别为6.25%、7.29%;处于[5,6]、[6,7]、[7,8]的样本数均为4,所占比重为4.17% ;其余两个样本公司的F值则分别位于区间[8,9]和[9,10]。整体而言,样本公司的F值均高于临界值0.0274,说明2010年创业板制造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基本良好,预测样本公司均为将继续存续的公司。
(二)样本变量的单因素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落在[8,9]和[9,10]这两个区间的样本公司数均为1,相应的区间均值也就失去了代表性。因此,在进行样本变量的单因素分析时,将不考虑这两个区间,具体如下:
其一,X1。X1代表的是公司资产的流动性。从图1可以看出,当F值较小时,X1的大小是构成样本公司F值差异的一个相对重要的因素;当F值增大到一定程度后,F值差异不再是由X1引起的。所以,相关人员在对公司的财务风险作出预警时, 只需适当的考虑其资产的流动性。相应的,对于F值较小的公司, 可以通过增加流动资产, 减少流动负债达到使F值增大,即降低公司财务风险的目的。
其二,X2。X2代表的是公司的投资和再投资能力。由图2可知,样本公司的X2值差异很微小,可以认为X2并不是导致F值不同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预测公司的财务风险时,公司的投资和再投资能力不应作为主要的判断依据。 当然, 公司在寻求改善其F值即财务风险的办法时,也不应寄过多希望于优化其留存收益与总资产的比值。
其三,X3。X3反映的是公司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对其债务的清偿能力。通过图3可以看出,X3是导致样本公司F值不同的重要因素。这一结果在充分证实了现金流量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说明公司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的偿债能力是预测该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依据。也为欲改善其财务风险状况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指明了方向,即无论其目前的F值处于哪个水平,均可以通过进一步改善其现金流量的状况使其F值尽可能的大,即公司可在控制或降低其总负债的同时,通过增加其税后纯收益和折旧的总额来达到降低其财务风险的目的。
其四,X4。X4衡量的是公司的投资价值。由图4看到,F值大的样本公司相应的也拥有较大的X4值。鉴于此, 可认为公司的投资价值也是预测公司财务风险时不可忽视的因素。设法增加公司股东权益的市场价格也是公司在寻找降低其财务风险的措施时应优先考虑的方面。 具体的, 在流通股数和非流通股数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公司股票的每股市价和每股净资产来降低公司得财务风险。
其五,X5。X5测度的是公司总资产的现金流量创造能力。从图5可以看出,样本公司的X5值在0.15~0.06这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变化,考虑上它在F分数模型中X的系数0.4916,变化范围会更小。因此,可以认为X5并非导致样本公司F值相异的主要因素。即公司总资产的现金创造能力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不大,不应将其作为预测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依据。对应的,公司也不应将改善其总资产的现金创造能力作为降低其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通过上述对样本变量的单因素分析,结合图6,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X2和X5这两个变量在不同样本公司间的差别不大,即样本公司的投资和再投资能力以及总资产的现金创造能力差异是很微小的。样本公司F值的差异,主要是由X3公司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的偿债能力不同造成的,其次是公司的投资价值X4。此外,对于F值相对偏低的样本公司,公司资产的流动性X1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因素。即在预测公司的财务风险时,应将公司全部现金流量的偿债能力和投资价值作为主要判断依据,然后再适当的考虑其资产的流动性因素,而公司的公司的投资和再投资功能以及总资产的现金创造能力只需作为辅助参考方面。当然,公司在寻求优化其财务风险的途径时,也应将提高其全部现金的偿债能力作为其首选措施;其次考虑增加公司的投资价值,对于F值特别偏小的公司也可考虑增强其资产的流动性;最后,在公司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考虑强化公司的筹资和再投资能力以及公司总资产的现金创造能力。
四、结论
本文以我国创业板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F分数模型,对我国创业板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价。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样本公司的F值均位于临界点之上,说明2010年我国创业板企业的财务状况基本良好。第二,相关人员在预测公司的财务风险时,应重点考查公司现金流量的偿债能力和投资价值,其次是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最后还应适当的考虑其筹资和再投资能力及总资产的现金创造能力。
尽管F分数模型充分考虑了现金流量指标和现代公司财务状况的演变和有关标准的变化,但该模型也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第一,对临界值的精确选取还需深入探讨。从实证结果可知,我国创业板企业的F值普遍偏高,仍按照模型原来的临界点进行财务风险预警可能会有差错。第二,公司的财务风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仅凭借几个既定的指标就对公司的财务风险的状况做出评判难免有些武断。所以,该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的提供公司财务风险状况的有效信息,但如果要更科学的对公司的财务风险做出预警,还应综合考虑一些无法量化的公司资源和能力,兼顾公司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创业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创业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
创业型中小企业是指处于创业阶段,在面临高风险的同时依靠其本身具有的某种优势如特殊的技术领域优势、资源垄断等可能在将来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具有高成长性、收获高投资回报的创新开拓型企业。
创业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它在经营方面有以下特点:
1.经营决策灵活
创业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员工的人数比较少,组织结构较简单,因此在经营决策上有更大的灵活性。
2.能迅速适应市场变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提出来后,中小企业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创业型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比较广,经营的项目也很丰富,一旦当市场经济发生波动时,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能紧跟时代步伐,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比管理层次多、组织结构复杂的大型企业更具快速调整优势。
3.存活率较低
首先,创业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投入很多资金,但是它的筹资比较困难,面临的资金压力很大。其次,很多的创业型中小企业并没有清楚的调查和分析目前市场行情,可能会存在盲目跟风的投资行为。最后,我国目前的市场竞争很激烈,创业型中小企业与“船大好顶浪”的大型企业相比,竞争力比较弱,容易破产倒闭。
二、创业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创业型中小企业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企业内部自身的人力、科技、资源等因素会导致企业面临一系列的财务风险,从而影响企业的有序发展。创业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创业型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获取大量的资金,而融资困难却是目前创业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创业型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在创业阶段还未被市场所熟知,企业的发展前景对外界来说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创业型中小企业在创业的最初阶段能够获得天使投资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创业型中小企业要想上市发行股票筹资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且由于受债券额度小和政策等原因也很难发行企业债券来筹集资金;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迹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会要求企业提供担保或以企业的厂房、设备作为抵押物。所以大部分创业型中小企业采取的融资方式是自筹,通过创业团队成员自身出资,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很大。如果创业型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或者筹资的渠道不恰当,那将会给企业带来资金短缺的财务风险。
2.创业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不科学
首先,大部分创业型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生产经营决策权集中,企业的所有者一般就是企业的决策者。当这些决策者对外进行投资时,由于自身没有财务、金融等投资方面的知识或者主观决策判断失误没有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系统、周密的分析和研究,导致企业的投资失败。
其次,创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相对来说比较紧张,通常可利用的剩余资金不是很多,所以企业的每一次投资对企业以后的生存发展都至关重要。但是有些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通常不做市场调查,或者调查的方法不正确,导致没有获取充分可靠的信息,进而盲目的进行投资,给企业造成了损失。
3.创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回收不及时
在企业的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资金回收。
创业型中小企业处在创业阶段,由于经验较少,对于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很好的判断,导致存货的积压。而创业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大量举借短期债务的情况,短期偿债压力较大,因此对存货变现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业型中小企业为了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常会采取赊销的方式销售商品,以此来招揽顾客,这就给企业带来了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一些创业型中小企业盲目的为了增加销售、打出自己的品牌而给予顾客过高的信用额度,导致企业日后面临较大的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4.创业型中小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不合理
在进行收益分配时,一方面如果企业把大量的收益留存在企业内部,用于企业的市场开拓或者日常开支,而不用于向投资者或者企业员工分配,会挫伤投资者或者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创业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如果把大量的资金用于向投资者或者员工分配则会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创业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策略
1.多样化企业的融资方式
创业型中小企业要科学的对比和分析在不同融资方式以及融资组合下的财务成本和潜在财务风险的大小,并且考虑本企业的特点和现状来采取合适的融资方式。注意保持企业现金流出与流入的匹配、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搭配,正确的使用和控制企业的资金,在创业型企业需要现金的关键时期而能够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企业的后续发展。
2.科学进行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
创业型中小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时应该加强可行性研究,要选取适合本企业、且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项目,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投资。在投资后,还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及时掌握投资项目的经营状况、盈利水平和发展前景等,进行定期的分析,以便及时的了解企业可能会面临的财务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
创业型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为了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节约营运资金,首先,创业型中小企业应加强对存货的管理,控制存货的规模及周转速度,避免因存货占用大量资金而给企业带来营运资金压力。其次,为了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创业型中小企业应该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并且及时催收款项,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
4.合理分配企业收益
扩大企业的规模,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向投资者或者员工分配收益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经营情况,合理调整两者的关系,确保企业的收益能够合理的分配下去。
参考文献:
[1]蒋璐.创业企业财务风险动态控制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2.
[2]邰敏.创业型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6.
[3]刘杰.创新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关键词]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Z-Score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9.15[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4.018
2009年10月30日开启的创业板以其高成长、高回报的投资前景在上市之初即受到市场的热情追捧,截至2012年2月10日,创业板上市公司有281家,总市值达7434亿元。创业板已经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企业融资、拓宽投资渠道、完善我国创业投资体系、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创业板上市标准相对较低,发行条件中的财务指标要求也低于主板、中小板首次公开发行的条件,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因此,准确评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预测财务风险,对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经营管理者防范财务危机和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回顾
以财务比率预测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起源于1930年代,最早建立单变量模型进行财务危机预测的是Fitzpatrick[1],他以19家公司作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划分为破产和非破产2组,结果表明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2个比率;Beaver[2]第一次系统运用统计方法和财务比率进行了企业财务危机研究。但单变量分析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单变量模型没有考察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同的财务比率可能对同一企业有相互矛盾的判断,因而其有效性在运用中受到一定限制。
为了改进单变量模型研究中的缺陷,Altman[3]按照美国国家破产法提出的破产申请条件作为企业财务失败的定义,随机抽取1946—1965年间33家制造业的破产公司为样本,按其行业类别及规模大小分层抽取了33家正常公司作为配对样本,把22个有可能预示公司发生危机的财务比率变量分为流动性、获利能力、财务杠杆、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5个类别,利用MDA分析技术在每一类财务比率中选取一个预测能力最强的指标放入模型中,建立了5个变量组成的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Z-Score模型:
Z=0.012X1+0.014X2+0.033X3+
0.006X4+0.999X5
其中,X1是营运资本与总资产比率,它是公司流动资产相对于总资本关系的一种衡量,是公司是否将面临运营困难的衡量指标之一,可反映短期偿债能力。一般来说,营运资产相对于总资产持续减少,往往预示着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或出现短期偿债危机。
X2=留存收益/总资产。该比率反映企业累积获利能力。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该比率可以衡量除去税收或其他杠杆因素外公司资产的获利能力,其分析对公司破产研究尤其有效,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果越好、经营管理水平越高。
X4=权益市场价值/总负债。该比率能够说明股东所提供的资本与债权人提供的资本的相对关系,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同时也反映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股东资本保障的程度。
X5=销售收入/总资产。这是资产周转率,它是一种能够反映公司资产营运能力的财务比率,该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Altman通过对经营失败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如下企业财务风险的判断标准:Z
向德伟[4]选取80家上市公司的A股作为样本,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Z-Score模型在财务风险监测与危机预警中的应用,检验结论大体支持了Z-Score模型在中国股市中的有效性。王韬等[5]将上市公司分成业绩优良类、业绩一般类、业绩较差类和业绩很差类,从每类公司中随机抽取5家公司,共20个样本,对Z-Score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Z-Score模型在我国大体上是适用的。上述研究成果证明Z-Score模型在国内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面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由于可操作性强、预测准确率高,Z-Score模型已在制定信用政策、资信等级评审、风险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拟以我国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Z-Score模型对其财务风险进行实证分析,以考察该模型的适用性。
二、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我国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分别是特锐德、神州泰岳、乐普医疗、南风股份、探路者、莱美药业、汉威电子、上海佳豪、安科生物、立思辰、鼎汉技术、华测检测、新宁物流、亿纬锂能、爱尔眼科、北陆药业、网宿科技、中元华电、硅宝科技、银江股份、大禹节水、吉峰农机、宝德股份、机器人、华星创业、红日药业、华谊兄弟、金亚科技。以这28家公司为样本,数据选取时间为2008—2010年,样本数据全部来自于该28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每股市价均采用报告期最后一天的价格。
2.模型指标的调整
为了保持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的稳定,创业板对公司上市后的相关股份提出了限售要求,这些股份暂无市场价格。另外,考虑到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特殊性,需要对该模型指标作以下调整(对检验结果并无实质性影响):
X1——营运资本/总资产=(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
创投企业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设立的,向创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在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企业组织。创投企业可以有一般企业拥有的企业组织形式,也有其独特的特点。结合创投市场较为发达的美国市场和我国创投市场来看,创投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有:(1)公司制。采用公司制组织形式的创投企业的投资者以其各自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创投企业承担责任。公司制形式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法》中针对创投企业经营运作的特殊性也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目前我国大多数创投企业采用公司制形式。(2)有限合伙制。目前,国际上的创业投资公司的组织形式是以有限合伙制为代表。有限合伙制是有限合伙人(LP)与普通合伙人(GP)合资成立的创投企业,其经营决策和收益分配及其他相关制度遵从《合伙企业法》规定。创投企业的典型特征包括:(1)创业投资家通过集中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成立创业投资公司,投资较好的项目,刚好满足被投企业对资金的需求;(2)创投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本增值,属于长期投资;(3)投资对象大多处于创业期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或者新兴行业。创投企业退出模式主要有:一是公开上市(IPO);二是股权交易;三是企业回购;四是清盘结算。其中,公开上市的收益率是最高的,但是门槛高、费用大、周期长;股权交易比较方便快捷,收益次于公开上市;企业回购或清盘结算是前面两种方案失败之后的选择,收益率较低。在我国,创投偏好于IPO退出,而在国外,则是选择股权交易的方式居多。
二、创投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筹资风险控制难度大
(1)筹资渠道单一。筹资是创投企业投资项目资金的来源,没有资金,项目也就无从谈起。我国创投家的投资基金有很大部分来自于政府,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投资和境外资本,我国资本市场多元主体的潜在资本没有得到聚集,单一的渠道使创投家的筹资能力非常有限。(2)筹资供需失衡。被投企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创业资金的筹集应该根据创投企业的发展阶段对资金的需求不同来进行。若财务计划与企业发展阶段需求的资金数量失调将导致创投筹资的困境。例如,若被投企业发展比预计的速度缓慢,创投企业筹集的资金将会提前供应从而导致闲置,创投企业将会支付额外的财务利息给投资人;如果创投企业发展速度比预计要快,创投企业将会出现筹资的瓶颈,临时筹资困难,严重的情况将会使项目资金链断裂从而导致失败,这种由于被投企业资金需求与创投筹资供应与筹资能力的不匹配,会造成资本浪费或者是投资项目的夭折。而我国创投在评估预测筹资供需的准确性上还比较缺乏专业的技术和方法,从而导致资金供需失衡状况时有发生。
(二)投资风险复杂难控
投资环节是创投运营的主体,也是周期最长的环节,处于动态的经济环境中,其财务风险与大多数非创投企业相比更为复杂多变且难以评估和控制。(1)项目本身的风险大。项目风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评估失误的可能性始终存在。项目的选择是投资活动成功的关键,整个投资过程围绕着项目而展开,如果对项目的评估失误,做出错误决策,导致创投企业投出去的资金无法收回,从而冻结在错误的项目里,将会使企业面临巨额偿债压力,若无法从其他渠道筹集到偿债资金,将会直接导致破产。一般项目回收期越长,风险越大。从2012年ChinaVenture和ThomsonReuters的相关数据综合来看,我国创投在项目评估上失误率仍然偏高。二是项目单一,风险集中度高。我国创投家们在投资领域选择上存在“一窝蜂”式的投资现象,这样在短暂的时间内就会造成某行业的投资过热现象。并且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大家都集中追捧的项目,忽视了投资项目的多样化,使风险高度集中,若项目成功则可大获一笔,若项目失败就全盘皆输,血本无归。(2)管理风险难以控制。管理风险主要来自于:一是来自创投本身;二是来自于被投企业或被投项目。两方面的风险都聚焦于项目管理上,既要求创投企业具备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又要求对被投企业管理人员进行高标准考量。而我国创投企业在管理上比较混乱,存在诸多问题。既涉及被投企业本身管理经验的缺乏,也涉及创投企业自身缺乏优秀的团队和健全的制度安排。例如在种子期或初创期,创投企业在评估项目的可行性时犯下错误;进入扩张期,双方管理者在规划项目规模时预计失误;进入成熟期,管理者没有处理好行业竞争风险等。资金的投放管理不善会导致企业资金沉淀,周转率低,报酬率下降,与预期收益率严重偏离。再加上被投企业管理者过于冒进或者是保守,管理知识缺乏,管理能力不足造成投资浪费或闲置等失误都会给双方带来严重损失。(3)投资监控不足风险。创投企业从投入资金开始,其财务风险和报酬就与被投企业捆绑在了一起,如果不加以严密监控投资执行和财务状况,成本和风险都会增加。目前由于我国创投企业在市场上的“圈钱”现象比较严重,只重视后期的利益分配,而缺乏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财务监控,导致最后分不到蛋糕也只能认赔,投入资本有去无回。很多投资者更是以一种“赌博”的心态在市场上从事投机行为,对企业的经营只赌结果,不重过程,这种现象对于创投企业和被投企业都是有弊无利的,以至于最后双双走向破产。
(三)退出风险大
我国创投企业退出渠道偏好集中,拥堵现象严重,相较于国外创投企业,退出风险较大。每一轮投资活动都会面临退出风险,例如被投企业成长后无法上市,企业股权转让受限,股权交易滞后,被投企业中途宣告破产,寻租行为毫无结果等,这些都将致使创业资本不能收回。创投企业如果退出失败,资本被套牢在前一个项目里,错过后面的好项目,那么创投企业本身不但没有实现资本增值,反倒额外承担资金的机会成本。如果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财务杠杆大,这时企业将面临严峻的偿债压力,严重时瞬间就会破产。若企业资产负债率适中或较小,大量股权资本被冻结在前一项目里,股东报酬率降低甚至无法收回成本,这时创投企业将遭受严重的声誉风险,到最后资本就退出了项目,在以后的经营中也很难再次筹到资本,导致创投企业因经营失败而走向灭亡。不论企业的资本结构良好或是不佳,若资本无法退出项目,创投家们都只能接受失败的命运。
三、创投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防范对策
(一)优化筹资管理
(1)拓宽渠道增加所有者投资。由于投资项目周期长,长期借款利率高,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大,创投企业应该选择增加所有者投资的方式来增加企业资产,而不是增加债务。而且要多渠道吸引那些规模和实力比较强的机构投资者,富有的个人及其他民间资本,也包括大公司的资金、政府财政资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等以保证丰富的资金来源。(2)科学评估筹资供需。企业在筹资活动之前应该运用相关评估技术做好科学准确的财务预测,筹资活动开始之后,企业应该根据被投企业的资金需求对筹资计划做出调整,使资金供需匹配。这样既不会浪费资本,又不会使资金断裂而让被投企业“忍饥挨饿”,既能有效地降低筹资风险,又能确保项目健康顺利地进行,但是达到目标的前提是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地评估和预测筹资供需数量。
(二)重点防控投资风险
(1)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一是精选项目,降低失误率。筛选项目过程中要运用专业技术方法对项目的前景以及投资回收期加以准确预测,对项目的适宜性、可行性、可接受性等进行有力论证,确保所选项目正确,降低失误率。二是科学管理项目。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技术是项目的支架,技术失败就预示着项目的夭折,技术转化为产品,产品带来收入,有了收入企业才能继续发展下去。创投企业应该对项目建立针对性较强的识别评估体系对技术的先进性、创新性、可行性、盈利能力进行论证。对潜在的市场需求进行精密的分析,供需吻合之后,产品的生产才有必要。而管理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创投企业要选拔优秀的投资管理人才对项目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也要对被投企业管理者的个人履历、管理偏好、开拓能力、冒险精神等进行准确的评估。(2)分散投资,控制风险。一是分段投资,降低风险。创投企业应该准确把握创业资金的投入时机、投入数量逐步投入资本,这是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思路。由于在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的风险而且投资周期较长,资本很容易套牢在项目里,所以创投企业切忌在项目初期将资本一次性投入。而且在初期投入巨额资本,其筹资压力和筹资风险也会增加。如果项目进行了一段期间之后,失败的迹象较为明显,这时应该慎重考虑是否还要继续投资还是根据协议退出项目等。二是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组合投资是投资家们经常采用的投资策略。理论上根据资本市场线、证券市场线、CWAP模型、投资组合的标准差和相关性等方法就可以确定投资组合。若创投企业将资本集中放在一个项目上,则非常危险,一般在一个项目上的投放资金不能超过20%,而投资于30个左右的项目则会有效避免非系统风险。三是联合投资,转移风险。若投资项目资金需求量大,风险过高,企业可以联合多个有实力的投资主体共同投资,将部分风险转移至其他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局面,这样不但有利于被投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创投企业本身风险的控制。(3)加强对被投企业的监控力度。创投企业要加强对被投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活动的监控。尤其是要对被投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动态评估,时时跟踪企业经营绩效,不断调整投资经营决策,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管理成本。切忌奉行一旦投入资金就“三不管”的侥幸投资行为。只有扩大参与程度,加强监控力度,才能有效地将低投资风险。
(三)提高退出的灵活性
(1)灵活选择退出时机。对于中小规模的创投企业来说,一般进入项目较早,若项目成功机率大,会吸引一些大的创投机构加入到项目投资中,从而削减了中小创投的竞争力,此时中小创投企业可以考虑“退位让贤”,转向其他项目。大型的创投企业一般应该在被投企业发展到成熟期,当超额利润下降到行业平均水平时,就可以考虑退出。因为在此阶段,资金继续压制在项目里面已经不能为创业资本带来更多的增值。(2)灵活选择退出渠道。创业资本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处于高风险状态,且市场中投机机会的增多也使得退出成本增加,由于以回收、实现增值为最终目的,因此在实现退出时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积极灵活的退出决策,减少退出风险。例如,在缔结项目合约时可以增签条款,股权回购有困难时,则可以考虑结合运用多种退出方式,以增加退出的可能性。近年来,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的相继推出,也拓宽了创业资本的退出渠道,活跃了创投企业投资市场。
作者:张学军 文娟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监控;财务风险监控机制;创新型企业
一、创新型企业财务风险监控机制的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出资人之间财务目标不一致
创新型企业因为研发的需要,往往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创新型公司一般通过银行贷款或者其他融资方式获得所需资金,但随着国内证券市场开通创业板块,降低上市门槛,不少创新型企业通过上市来获得融资,也就相对于之前,产生了更多的股东,尤其产生了流通性股东和非流通性股东的差异。对于流通股的股东来说,他们的财务目标在于股票价格如何实现上扬;而对于持有非流通股股东来说,他们的财务目标却在于如何实现净资产的升值,这两种股东的财务目标并不一致。根据目前创新型企业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设计和运行原理,决定了其必然受到力量较大一方( 非流通股股东) 的控制。因此在保护持有流通股的股东利益的问题上,企业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无法发挥作用。
(二)监事会的财务监控机制失效
一是监事会成员的任免机制方面。法律规定了监事会的成员通过股东大会和职工大会选举产生。就制度设计而言,董事会、监事会人员是分离而且相对独立的,但事实上并非不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董事会上掌控了股东大会的监事选举,导致了被监督人选举监督人的现象;另外,监事会主席、监事的职位升迁及薪酬待遇,也是要由董事长、总经理来决定,这种利益冲突,大大削弱了监事会的独立性。因此,我国公司监事任免机制的设计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这种任免机制,造成了日后不可能真正的监控提名当选监事的董事会管理层。
二是监事会成员结构方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监事应当具备法律、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或者相关的工作经验。监事会的成员和结构应该保证监事会能够独立而且有效地行使对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及公司财务的监督和检查。但是,我国创新型企业受整体环境的影响,对于监事会人员的选拔往往不能按章进行,技能水平的缺失使监事会的工作呈现纸上谈兵的特点。
三是对监事会成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方面。目前,缺乏对监事会成员进行必要的激励和约束的措施很普遍,同时也普遍的缺乏对监事业绩的进行有效评估的评估体系。目前现实的情况就是大部分公司的监事领取的报酬不高,与经理层比较而言,报酬要低得多,股权激励计划也没有针对监事。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董事会、管理层掌控着监事的报酬、申领监控费用,对监事工作的考核结果和其职务、薪金的升降并不相关,监事“监”与“不监”没有多少区别,其监督效果甚微。另一方面,在公司管理层发生重大违规或侵害公司及股东利益的情况下,监事会常常以不知情进行推脱,这也从侧面说明,约束监事会缺乏有力的机制。
(三)内审效能有限
虽然目前针对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指导,但总体而言,企业的内审环境不太乐观。不少企业缺乏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和作用的充分认识,内部审计部门在许多企业中被把看做是非创造价值部门,它的存在是可有可无的,没有在内部审计工作上投入足够的资源;有的企业对内部审计怀有畏惧心理,持有怀疑态度,对内部审计有抵触情绪,甚至不配合。因此缺乏对内审工作的足够重视造成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目前在大多数企业中,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财务意义上的账簿、报表审计。内审部门的注意力仍局限于查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监督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充分的涉及其他经营或管理领域,因此就也没有办法对企业各种风险的进行综合判断及综合治理,也无法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最大化。
二、创新型企业财务风险监控机制的有效应用对策
(一)财务目标协同化
财务目标协同化应做到出资人财务目标一致。股份的非流通导致了上市公司股东财务目标和利益发生差异。实行上市公司股份全流通,由市场来决定股票持有人的利益和财富。同时,鉴于目前我国国有股权的特殊性,为了加强国有股股东对股价的关注和依附程度,在股票全流通后,以公司的业绩和股价为主要评价指标,以国有股价值的增值幅度为主要依据的管理和经营层考核评价机制应当被建立起来。为了使董事和经理能够充分的认识到经营和管理效率对其利益甚至是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就应当对国有股持股单位和所委派的董事以及董事会聘任的经理进行考核和评价。
(二)财务监控效能发挥
赋予监事会对董事、经理薪酬的建议权和对董事的提名权,以监事会名义召集临时股东大会权,享有在法定条件下代表公司权,在公司预算中将监事会业务经费单列,由监事会掌管,用于支付监事调研、聘请外部审计、律师机构以及与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股东、职工进行交流等费用。监事会应该拥有对独立董事提名和解聘的否决权。赋予监事会内部审计的权力。解聘或不再续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提案应由监事会提出。
(三)研发资金有效投入
建立有效的研发资金风险防范和规避机制应立足于市场。首先,要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要抓好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明确企业研发活动中财务风险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建立经营者风险决策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以健全的奖惩体系为前提,鼓励研发人员在公平竞争中进行研发资金的经营管理活动并享受风险经营的收益,同时,要确保研发人员能够担负起风险责任,承担风险损失。其次,企业要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在研发资金管理活动中,实时监控企业的潜在风险。使财务预警系统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对财务管理全过程实施监控,一旦发现某种异兆就立刻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确保研发资金的有效投入。
(四)内审效能充分运用
一是改变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方式。首先,内部审计应该突破传统方式中的单纯的、事后审计,发挥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积极作用,从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为了逐步实现从单一的事后审计向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需要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实时操作平台。在对现有的传统审计方法进行有效利用的同时,逐步开发拓展新的审计方法,包括利用统计抽样、数理统计、经济计量模型等量化分析评价方法,找出真正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使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得到提高。二是建立风险责任制度。为了有效的进行风险控制,要求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主要是明确审计组织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有人实际操作,有人负责指导监督,有人员负责考核,出了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出来,并能分清责任。■
参考文献
[1] 曹跃杰. 创新型企业特征初探.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J],2012(01):21-26.
[2] 陈亮. 软件企业财务风险与监控系统构建[J]. 当代经济. 2008(04) :6-9
[3] 郭韬,史竹青 创新型企业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9):18-23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由科技直接带动的知识经济将成为本世纪经济发展的主流,作为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创投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但与此同时,创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却相对落后,不能为创投企业的投融资作出科学的决策。研究目的在于充分认识创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特殊性,并结合其高收益和高风险的财务经营特征,研究创投企业如何在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阶段做好财务决策。
关键词:创投企业;融资;投资;风险
1创投企业的财务经营特征
创投企业是以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它经营的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各种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升级。创投企业经营的特征是把高科技与新兴技术结合起来。
从创投企业财务经营特征来看,特别是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角度看,创投企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企业经营的资产上看,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占比重相对较大。高新技术企业所具备的魅力在于它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专有技术、技术秘诀、人才、管理和投资机会等。在高新技术创业公司的经营资产中,实际上是无形资产在起作用。
(2)从企业投入资本看,前期阶段投入高、风险大,尤其是创业期需要的资金更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4个阶段。种子期即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品试验阶段。在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品化后,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了创业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使该产品成功地进入市场以实现商品化,一旦产品符合市场的要求,就可以进行批量生产;显然,这两个阶段的资金需求量大,在现金流动上支出大于收入,甚至有的企业将一直亏损。
(3)从企业的利润回报看,利润增长速度快,但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很大。当企业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加速发展时,企业跨入了成长期。当经历了一段以递增速度发展的快速扩张期创投企业将进入成熟期,这时企业的软硬件及组织结构已趋于成熟。企业生存已不是主要的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和活力将成为企业的主要目标。一旦过渡到成熟阶段,企业已拥有了一定市场的规模,与传统产业相比产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因而经济效益好,回报率高。
由于创投企业的行业特征,使它成为既是获利最高,同时又是风险最大的行业。高风险、高回报成为创投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2创投企业的融资决策
2.1存在融资“瓶颈”
作为创投企业大多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和相当的开发经营能力,但是,风险大,成长过程中可能发生突发性资金需要,这些特点决定其在建设初期对外部资金来源的要求是:数量大,期限长,能承受暂时的损失,风险小,能随时满足企业的突发性资金需求。但由于创投产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使其面临着融资的困难。
2.2投入过高,影响自有资本
知识经济要求知识不断创新,对高科技研发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和财力资本应该不断投入,而这一投入的直接支撑往往又是足够的自有资本,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往往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企业为了留住某些关键技术人才,不得不为其投入相当于普通技术人才数倍的额外费用。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与开发某种技术的周期大大缩短,无论是知识还是技术都在迅速的更新,这就要求企业员工不停的学习充电,增加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在企业研发的同时,由于信息处理需要所建立的信息部门也要求企业在管理应用方面投入大量的财力支持,加之许多客观因素影响,使企业的资本投入十分巨大。
2.3风险高,增加融资难度
传统的商业融资往往会选择银行类的金融机构——既方便又快捷,但这要求企业拥有相当的固定资产、信誉高、资信好。而对于创投企业,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企业来说,这些条件是不具备的,无形资产比重过大、企业资本少、规模小、市场前景不确定等不利条件都间接隐含着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巨大风险。出于对风险规避的考虑,谨慎的银行系统在强调贷款安全性的前提下,往往会降低自身的贷款积极性,无疑给创投企业融资带来相当难度。
2.4创投企业的特有融资渠道
(1)创新基金融资。1999年,根据我国高新企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在国家科技部率先创立了专门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创新基金,基金总额为30亿人民币。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通过支持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培育和扶持创投企业。
(2)风险基金融资。风险基金是专门从事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资金,其投资对象是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创投企业,风险基金利用自身优势,不仅向创投企业注入资本,而且提供管理、经营、技术、营销方面的技能和知识。
(3)股票筹资和借贷。当创投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其投资风险下降,投资前景明朗,由于风险资本的自身限制,此时便会逐渐淡化,退出。这时的普通投资者对企业已有了一定的信心,企业可适时适量的增发股票,增加自有资本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另外,经过投资前期的经营后,企业已有了一定的资信,风险也越来越小,这时可向商业银行借入大量资金以弥补自有资本的不足,推动企业更快发展。
3创投企业的投资决策
3.1创投企业的投资主要是无形资产投资
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当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后,在商业化领域中,拥有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的地位,攫取了超额利润并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创投企业中,企业投入的主要是知识、智力、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原材料的价值在商品价值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即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重视并管理好无形资产,对处于现代化阶段的企业非常重要。
3.2创投企业的投资比例
据国际权威的资产评估机构调查,创投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是有形资产的4-5倍,一个企业可拥有的无形资产达数十项,英国学者查尔斯•汉迪也曾估计“一个单位的智力投资通常是账面价值的3-4倍”,这种情况在国外比比皆是,而有形资产在使用中会发生有形消耗,其价值也会逐渐下降。
我国公司法第24条规定“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20%,国家对采用高新技术成果有特别规定的除外”;第80条规定:“发起人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20%”。现实中我国许多地区对于以无形资产出资的比例已经大大超过20%,北京中关村曾出现了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90%的公司。
3.3人力资本投资占企业投资比重大
创投技术企业需要有多种知识、多种学科的科技人才共同合作,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高创投企业的产品是技术知识,大多是无形的,决定产品的是人力资源。当人力资源被用以作为赚取利润的手段时,即被赋予了人力资本的内涵。人力资本在本质上符合会计上“资产”要素的内涵,是企业的一项可单独确认的资产。人力资本能够创造出远远大于其自身的价值,会给企业带来超额的经济效益、能够“提供未来效益”;其次,企业通过契约等形式取得或控制了人力资本的使用权,满足为特定个体所“拥有或控制”;最后,人力资本的取得和其他资产的取得一样必须花费一定的相应成本。
4创投企业的收益与分配决策
创投企业高风险的背后是高收益,当企业在大的会计周期末实现完全收益时,便会涉及到相关利润分配的问题。由于创投企业组织结构的特定形势,使股利分配会占据其分配内容中的大部分。公司用多少盈余发放股利、多少盈余为公司所留用(即内部融资),都可能会对公司日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1对创投企业,在创业初始阶段的收益和分配
由于企业融资筹资比较困难,很大程度上会对内部融资产生依赖,所以当公司在提取盈余公积金时,除去法定10%的比例,一般应由股东会商讨决定继续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增加内部筹资金额。相对于公积金的提取,初创期的创投企业在公益金、股利等的分配上可能会只占很少的比例。公益金一般保持在最少的5%-6%的范围内。由于此时企业盈利甚少甚至不盈利,所以企业往往会出现公益金、股利空白的情况,这也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特点决定的。
4.2当创投企业发展成熟以后的收益与分配
在取得高收益、高利润的同时,也将会是股东们享受投资成果和公司回报的时候。此时,公积金的提取比例会下降,而公益金的提取比例会升至最高点10%左右,股利分配也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
5创投企业风险管理决策
创投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风险,但其风险的程度很高,既可能给企业带来繁荣与发展,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与危害。
5.1创投企业的风险
创投企业的风险有:一是筹资风险:由于自身的产品研发,则很难保证企业高新产品的成功,创投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能通过银行融资。另外,在筹资具体操作中会遇到系列技术方面的障碍——由于创投类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因素的制约,使其难以顺利的筹措往往高于注册资本数倍的资金;二是投资风险:创投企业的投资主要是无形资产的投资,无形资产的投资不象固定资产那样,风险只存在于投资发生之后。无形资产投资的风险,既存在于投资完成之后,也存在于投资进行的过程中。无形资产投资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针对采用自行研究开发方式进行无形资产投资而言的,其风险主要表现为因投资失败而引起的血本无归的可能性。因此,对投资风险的规避,既要做在投资完成之前,也要做在投资完成之后;三是管理风险:在传统的企业中,管理是相对有形的,面对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的创投企业,管理对象大都是无形的。在创投企业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及组织结构不健全的情况下,不管是哪方面的原因,都有可能成为管理风险的关键。此外,技术知识得不到合理管理,缺乏对科技成果的量化制度,使科技人员的复杂劳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往往影响技术开发人员的创造积极性,结果造成低水平的开发或重复他人的劳动。
5.2创投企业规避风险
(1)规避筹资风险。在创投企业对外筹资时,不能把筹资作为获取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并且向外部筹资的金额在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所需资金中所占的比例不应太高,最好低于国际上通常公认的企业资产负债率警戒线50%。因为,企业负债率高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很高的经济活动,特别对于创投类企业,一旦超出警戒线,企业产品研发失败的可能性会随之增大。
(2)规避投资风险。对于投资风险的防范,一些自有资金严重不足,高新技术经营管理状况欠佳的企业,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要量力而行,最好不要将巨资投入到消耗大且不确定性强的产品研发中,先易后难,以免给企业带来重大甚至灭顶之灾。企业可以从一些小投资的改进型产品的技术研发入手,从而既减少了融资的数额、风险和难度,同时,也将大大增加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成功的可能性。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治理;治理风险;结构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企业财务通常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企业财务活动,另一个是企业的财务关系。因此,在研究企业财务治理问题时,不可避免的要考虑通过何种途径规范企业内部各产权主体间的财务关系,并最终保证企业的财务主体能够在行驶决策权力时,能够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1]。可见,财务治理是企业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利润分配等关键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在处理企业和股东、经营者、债权人、政府、职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环境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财务治理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形成风险并威胁到企业的整体运行安全。为此,需要借助对企业财务的研究,深化对企业财务本质的理解。无论面对何种类型的企业治理结构,都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即处理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的提升经营层的管理能力,使之能够为前者更好的提供信息服务。
1 现代企业财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财务治理权限配置不当
对现代企业来说,只有拥有了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才能说明其使一个独立的理财主体,能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理财活动,企业的组织目标也才能够真正的得以实现。但是现实情况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完善、完整的企业治理结构做基础,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财务治理权却未能按照必要的原则从静态、动态不同的方面进行资源配置,致使企业的股权高度集中,企业的财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都置于大股东“一人之手”,致使企业出现管理混乱和经营战略缺位等情况[2]。
1.2股权过度集中
在市场竞争的影响下,一个优良的公司治理结构正在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灵魂所在。在目前情况下,我国的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在原有国有企业的基础上通过改制最终建成的,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50%,在一些上市公司中,其国有股的比例甚至超过了80%。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股权形成了高度集中态势,尤其是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它可以借助控股地位对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进行全面的支配[3]。长期以来,这种“一股独大”的状况得不到改善,也使大股东的行为常常处于缺乏有效监管之中,当然,也难以将有效的企业治理机制构建起来。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对其他股东的行为进行干预,财务数据造假,侵占其他小股东与债权人的应有利益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
1.3缺乏共同治理的财务决策机制
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中,共同治理的财务决策机制使十分有效的,在理论上能够得到广泛的推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共同治理财务决策机制却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比如,作为一个契约的结合体,现代企业中不同的签约者并未真正的处于自由、平等的境遇之中,财权主体或者签约各方的既得利益并未得到公平、公正的保障,并非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平等的参到企业的治理活动之中,企业的目标最终指向了单边主义,那种服务于利益相关者的多边主义理想则难以真正实现。
2 现代企业财务治理风险的成因
2.1风险意识淡薄,资产的流动性差
对现代企业来说,获得负债的杠杆利益往往对企业的利润获取更加有利。但是,由于对利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一些企业在财务治理的过程中通常会形成过度负债的状况。而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企业的风险意识淡薄,加之资产的流动性较差,使得负债风险和财务杠杆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被人为的打破,此时,高杠杆收益与高风险直接相伴。当源自内部或者外界的不利因素产生之后,企业潜在的债务风险就会最终转化为财务危机,企业的资金管理与调度工作会出现困难,资金支付能力也会因此捉襟见肘。虽然,从经验的角度讲,这种技术性的失败只能产生暂时的或者局部的负面影响,但是,如果不对其进行补救,将会使企业的财务状况深度恶化,财务危机的发生也就水到渠成。
2.2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失败
在许多情况下,现代企业的发展速度减缓或者停滞不前,往往是因为其遭遇了财务风险和有风险而幻化成的危机。这一危机产生的原因并非完全由于市场饱和市场的竞争所致,更多的时候是由于企业的投资决策出现了困境或者经营管理失败所致。比如,在内部管理方面,由于管理不善或者内部控制失效,这种无序的混乱管理状态最终变成了一个不得不爆发的危机,使企业的财务治理置于极端的风险滞洪,甚至会导致企业的彻底失败。尤其是对那些一直追求成功的企业来说,当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之后,往往会追求更大归规模的成功,而在持续的扩张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以及科学的论证,使得扩张的过程更加盲目,使原本健全的组织陷入到混乱之中,不但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出现了亏损,还有可能将企业拖到破产的边缘。
3 创新现代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规避财务治理风险
3.1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为现代企业的财务治理活动设计激励机制时,除了要考虑物质激励外,还应该对精神激励加以特别关注;除了要对短期利益加以关注外,还应使激励对象对长远激励产生渴望。比如,通过股票期权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的经营者、员工等主体能够对其利益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以此为目标确定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努力程度,最大限度的使之和公司的发展合为一体,使两者之间最终建立起更加稳定的关系。
3.2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为了规避现代企业的财务治理风险,需要将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作为企业的重中之重。而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将债权人和公司财务治理权之间进行充分分割,以便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护其利益诉求。同时,借助这一制度性的安排,能够使其在适当条件下获得和行使必要的财务控制权。此外,还应该赋予客户安全权、自主选择权、求偿权、监督权等;对供应商来说,要赋予其对公司营运的监督权与货款追索权等。可见,从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的角度讲,这种权利不过是间接财务监督权,但是对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权力制衡是有明显帮助的。
3.3改善企业的股权结构
为了创新现代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需要规范国企业的控股股东行为。比如,要适当降低国有股的比例,适应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此外,也可以通过股权协议转让等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因委托-关系而产生的效率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减少的股权应由自然人或者法人共同所有,以此获得更多的财务治理动力与激励。
4 结束语
在现代企业框架中,财务治理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财务管理活动,而是以企业的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性安排为基础,对企业的财权等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其目的在于通过强调以股东为中心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最终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使企业的财务决策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透明化。当然,对现代企业进行财务治理和结构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结合企业的治理结构模式,做出不同的财务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 葛志鸿,刘广宇. 浅谈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J]. 财会通讯,2008(4):63-64.
关键词:财务管理风险;企业;创新
引言:
我国近年的发展状况良好,各企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对自身的经营管理做了很多的改变,很多的中大型企业都将财务管理当作企业的核心管理内容,以此来适应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建设。各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应仔细研究如何将财务风险的概率控制到最低,要明白财务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企业发展的好坏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也在不断变革,这些变革为我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但是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要清楚的认识自身发展过程中时刻存在的风险问题,要正确的认识风险并且规避风险,这对于所有企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风险及管理
企业财务状况直接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影响,而企业在运行的全过程因为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的原因都会面临财务风险的问题。企业要面临的财务风险共有四个特征,第一是客观性特征,财务风险的存在是人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于企业全部的生产活动中。第二是不确定特征,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客观因素一直在发生着变化,无法对这些变化进行预测导致了财务风险的不确定。第三是可认识特征,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可以通过有效的统计、分析、评估来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判断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从而可以及时作出应对。第四是行为相关特征,在相同的客观环境下,企业人员的不同行为会造成不同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管理就是在知晓了财务风险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风险,从而使风险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这需要企业管理者严密关注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的融资、投资以及收益等内容提起足够的重视,进而分析潜在的财务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因素
财务风险存在于运行的全部阶段,而造成财务风险的原因也非常多,当将这些原因总结起来共有两个方面:
(一)内部因素
首先财务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因不同的操作会产生不同的财务风险,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去主动的探寻更深一层的财务管理问题,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缺少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另外如果企业的高层不能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也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其次如果企业对一个项目进行投资,而企业没有对项目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同时也缺少对自身财务状况的分析,因此就使企业的投资环境受到影响,最终使投资失败,企业也将因此遭受到巨大财务损失。最后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日常管理制度重合点太多,同时也缺少了对财务的监管制度,这样引发财务风险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二)外部因素
和我国经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正在不断完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财务风险。首先是货币的因素,如果出了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企业就会来不及供给资金,同时通货膨胀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使企业不得不通过银行贷款来缓解,如此循环会产生更大的财务风险,有些企业甚至最后会因无力偿还银行贷款而破产。其次是企业的资金因素,企业资金结构的不合理会使企业的财务负担加剧,这种情况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偿还能力。同时有的企业为了实现更大的发展会选择借贷性的融资,我国的金融环境导致了企业大部分融资渠道都来自于银行,如果此时国家调整了银行的贷款利率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企业就会出现巨大财务压力。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创新
(一)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由于财务风险是暗中存在的、不可控的,但是都有着一定的规律,因此只要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各种财务风险的因素加以预防,便可以将财务风险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甚至是消失。这些预警机制的建立可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首先是企业重点指标,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利润定为重点财务指标,平衡企业利润和负债之间的比例,以免出现无力偿还的问题。其次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的财务部门应通过现金流量的编制,掌握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从而实现对企业支出的掌控。最后加强信息收集和反馈,企业要及时收集和财务风险有关的信息,财务部门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整理、分析、反馈,使企业高层能够根据信息制定出相关的风险规避政策。
(二)采取多元化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财务风险因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对此物风险进行控制不能只采取一种方式,要和实际因素结合更多元的进行风险预防。首先改革企业的财务机制,让企业可以更科学更合理的进行财务管理,这要求企业关注市场以及国家政策的变化,并根据变化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其次要做好投资管理,企业在对一个项目进行投资之前要对市场和自身进行评估,分析市场对项目的影响以及自身资金能否应付投资。第三强化对现金流的管理,企业除了要重视应收款的管理也要建立起客户的信用体系,做好客户的账龄分析,通过对客户的管理来提高账款的回收率。最后强化企业的财务预算,企业要以发展战略为基础来编制财务预算,企业各部门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提出预算方案,随后企业对各部门的方案进行分析整合制定出企业整体的财务预算方案。
(三)完善高素质的财务风险管理团队
人才是所有企业发展的必要资源,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来讲,合适的人才可以使企业最大化的规避风险,因此企业要将财务人才组织起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风险管理团队。首先强化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向企业内部做财务风险知识的普及,使企业全体人员都对财务风险有个清醒的认知。其次提高财务管理队伍的水平,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来提高财务管理队伍的素质。第三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培训,从财务管理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强化,同时也要观察现有人员是否适合本职工作,如果不适合可酌情进行替换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