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人口老龄化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篇1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生育政策;徐州

        0  引言

        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比例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比例的7%时,称为老龄化人口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徐州劳动人口和社会经济结构等各个方面产生诸多影响,妥善解决和预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相关问题,是实现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1  徐州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1 老年人口的规模大  资料显示,至2006年底徐州市老年人口总数达132.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2%,80岁以上高龄人口约占老龄人口的16.5%,到2020年将达到190万,约占总人口的18.5%。

        1.2 老龄化发展速度非常快  2005年全市总人口比2000年减少了8.86万人,下降0.99%,而同期的老年人口却增加了16.22万人,增长了22.8%。显然,徐州老年人口增长不仅绝对量大,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1.3 老龄化在城乡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2005年徐州城镇、 农村 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8.91%和10.78%。

        1.4 老龄化要超前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的时候,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在5000到10000多美金,而徐州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金,属于中等偏低收入水平的地区,应对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2  人口老龄化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消费结构面临转变  老年人口的增加,用于医疗方面、老年服务的消费需求将增加。对消费总的影响不大,但会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大量资金转向老年人消费,将直接导致从事生产方面的投资相对下降。

        2.2 影响科技创新  老年人口的增加,会降低整个社会吸收新知识和新观念的速度,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下降,从而诱发采取贸易措施来保护国内劳动力市场,削弱了技术进步和灵活劳动力市场对长期增长的贡献作用。

        2.3 劳动力比例下降  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4 养老、医疗保障压力加大  随着人口增长率的下降,生命周期的延长,在不远的将来,一对年轻夫妇可能要赡养4至6个以上老人。养老压力和老年人医疗卫生资源消费压力较大。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

        3  现行生育政策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从封闭人口看,只有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才会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西方人口学家在生育率和死亡率对老龄化进程的影响研究中,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而不是死亡率下降而导致的平均寿命的延长。这一结论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

        4  建议

        4.1 认清现状,着眼未来,转变观念,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更要重视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徐州的城乡计划生育政策存在二元化,既 农村 的二孩生育政策比城市宽松,例如在农村,一方是独生子女户结婚,即可生育二孩,而城市里必须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才能生育二孩等。这些政策很大程度降低了徐州市城市妇女总和生育率的水平,使得城乡新增人口数量差别加大,导致徐州城市新增人口数量明显少于农村新增人口数量,反过来由于农村 教育 条件、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 经济 条件较差,其新增人口未来的综合质量明显低于城市新增人口,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也不利于解决未来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的调整是要遵循人口自身 规律 的,是要有前瞻性的。例如现在出生的人口只有在15年或20年以后才能进入劳动力人口的行列,届时如果感到人口过于老化或劳动力不足,再以计划生育来调节将是无济于事的。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构建小康社会也是一个社会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质量的重构过程。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由于目前是以城镇人口数量作为衡量城市化标准的,所以许多城市政府部门往往会出现通过行政区划的改变,例如“县”改“市”等方法,来提高城市化水平,但是却忽视了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忽视了城市化后人口结构、质量和综合素质水平。城市化不能就城市而论城市,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依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城市人口的生育率水平,增加高素质人才的“储备”。

        不同的生育政策将决定徐州未来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发展趋势。我们不能再以计划经济的眼光来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而是要适应社会时代的变化,适时地将计划生育政策纳入到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中,调整计划生育的运行机制。同时,要在稳定现行政策的前提下,认真研究未来人口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研究各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作用,而将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消极作用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2 把现行的追求低生育率的生育政策平稳过渡为“低生育率水平与调控人口年龄结构质量并举”的政策

        4.2.1 具体是指高于生育率更替水平的农村地区,应继续搞好控制人口数量的工作,使生育率水平降低到2.0左右;另一方面,对生育率保持较低水平的主城区,则不再是继续维持这样低的生育水平,而是应该采取合理措施,把生育率的上限调控到1.8的合理水平左右,以达到调控人口结构、人口质量的目的,改善出生性别比问题。

        4.2.2 为避免回升过快,作为过渡措施,先允许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且只有一个孩子的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如响应者过少,再考虑全部放开,让愿意生育者再生一个孩子,当然生育二胎是上限。实际上,受环境污染、结婚年龄越来越迟影响,现在不孕不育的家庭正越来越多,已占12%多;另外受经济条件和社会综合因素影响,城区有生育二胎或多胎意愿的育龄群众比例不高,有的还选择丁克,不要孩子!因此,对计划生育搞得好的徐州城区,合理调整生育政策,总和生育率是不会回升过快的。

参考 文献 :

[1]龚幼龙,严非.社会医学[m].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44-45.

[2]徐州市统计局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z].

[3]徐州市统计局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z].

篇2

一、我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业,把发展养老保障和服务纳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部署中,纳入到民生工程实事中,全市实行了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巩固在96%以上,60周岁以上城乡无保障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实现全覆盖,全面实施大病医疗保险,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市财政投入扩建了老年公寓,新建了8家中心敬老院,全市现有证照齐全的民办养老机构37家,共计床位5000余张,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个,居家养老服务站231个。

二、人口老龄化给我市社会发展带来的主要挑战,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老龄事业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与当今形势下养老的社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

1.养老保障方面。不同人群之间的养老保障水平差别较大,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水平不一,会造成新的社会分配不公。目前,城乡居民基础养老保险发放标准为105元,保障水平^低。

2.医疗保障方面。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大大增加了对医疗资源的需求,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高,住院需求大,市级医院通常人满为患,看病难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缓解。另一方面,需要缩小不同群体间医疗保障水平的差异性。

3.养老服务体系方面。一是我市养老床位供给总量和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根据我市十二五规划,2015年末养老机构床位要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4%,也就是需要养老床位10324张,但目前公办加上有证民办和无证民办,一共才8444张。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力不强,还留于形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仅在节日期间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迫切需要的常态化的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助医等服务项目还没有全面开展。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仅仅挂了牌子,没有开展实质性的服务。三是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不少民营企业家萌发创办养老机构的意愿,但往往苦于门槛多而高,所以望而却步。国家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提出了优惠扶持政策,但因为一些政策措施刚性不够而也很难落实。

4.老年人的消费市场。老龄人口有许多特殊的消费和服务需求,商家更多地是考虑中青年等主力消费群,老年人的服装,医疗器具,旅游,健身场所和老年人的照料服务等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几点建议

1.加强老龄宣传教育工作,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期是人生发展的必然阶段,老年人也曾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全社会都要尊重和接纳老年人,努力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舆论氛围,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

2.养老保障方面。一是加快建立无差别化的全民养老保障体系。完善新农保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双向转移衔接,逐步缩小职工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享受标准的差距,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尽早实现城乡统筹衔接。二是充分发挥低龄老年退休人口的经验和技能优势,鼓励再就业,既满足退休者的工作需要和精神需要,又能减轻家庭和政府负担,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

3.医疗保障方面。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的并轨,继续加大扩面征徼工作力度,使医疗保险从“制度全覆盖”转为“人员全覆盖”。二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鼓励支持大力发展民办医院,在行业准入、土地出让,人才供给方面给予政策便利,切实解决好“看病难”的问题。

4.养老服务体系方面。一是政府拿出招商引资的热情,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细处,推进养老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投资兴办养老机构,重点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上规模,有特色的护理,康复等专业养老机构。二是充分发挥居家养老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社区老人提供日托,助餐等常态化服务。三是将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纳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加快培养老年护理、康复、营养、心理咨询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

篇3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内蒙古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加快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的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支持体系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模式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论老龄化背景下的如何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建设完善内蒙古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研究 构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服务体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5]钱亚仙.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理论探讨,2014(1).

[3]李川瑜.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研究[D].浙江大学,2007.

[4]邓大松,王凯.国外居家养老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篇4

【关键词】养老;经济发展;人口老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和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带有共性的社会问题,面对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的局面,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极大的挑战。

1 研究背景

1.1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人口老龄化是根据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做出的分析和判断,是指在一定的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界定,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指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或者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 。这意味着在时代进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某地区或国家人口处于老龄化的状态,是一个具有世界性的问题。就我国而言,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达到10.45%,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达到7.09%,标志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转变为老年型,主要特点是:

一是老龄人口数量多。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在“十一五”期间表现出持续增长之态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所占比例约为12.78%,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预计可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二是老龄化进程速度快。自推行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以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大幅降低,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死亡率下降和寿命延长,也促使了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增加和相对比例的提高。三是高龄老人比重大。我国在21世纪上半叶,将迎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高龄化发展也将更加迅速,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0%。四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本在20000美元之上,属于先富后老的类型,然而目前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是典型的中等偏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现代化建设尚未完成,属于未富先老的类型,因此,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更大。

1.2 社会变革对养老方式的冲击

人口老龄化绝非是人口年龄结构的问题,而且还与经济建设、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当前我国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经济体制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这个社会结构变革和整体发展的新时期,人口老龄化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棘手课题,急需寻求一种合理、高效的养老方式。一是家庭功能弱化。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执行和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出现了“小型化”,“核心化”的发展态势,“四二一”家庭比例逐年上升,使得家庭养老功能十分脆弱。二是社会职能分离。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国有企业处于国家经济的核心地位,职工的生老病死一般都是由企业负担或补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社会关系进行重组,已将其福利功能转移给了社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积极探索一种能适应大多数老年人实际需求的社会化为老服务新模式。三是思想观念改变。现代社会,年轻人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普遍是与老人分开居住,这给传统就近照顾老人带来了不便。加之,就业生存环境的激烈,许多年轻人选择在外地学习、工作、成家,甚至是远赴海外谋求发展,这样就使寂寞空虚的空巢家庭大量出现,养老问题无疑雪上加霜。

1.3 现存的问题

养老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已经在大部分社区中尝试开展了为老服务,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较大差距: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养老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老年人优待政策还没有惠及到全体老年人;养老服务业发展仍较为滞后,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个性需求;社会福利组织有待规范,民办养老机构监管尚需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起来。存在的宣传力度不够、法规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经费不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2 养老服务模式的对策建议

2.1 建立多支柱的养老服务体系

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家庭规模小型化、空巢化,而养老机构床位匮乏的实际现状。短期内,单独依靠社会、社区或是家庭一方的力量都无法承担老年人养老的重任,必须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老年福利事业,需要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加大投入力度,构建社会、社区与家庭相结合的养老模式,满足老年群体的发展需求。居家养老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广泛发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市场化运作,大力培育专业化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使之形成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格局。这样才能构建起功能互补,形式互通的新型养老体系,才能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成为在现实条件下妥善解决养老压力的有效途径。

2.2 整合养老资源提高配置效率

面对资源不均,设施不足等问题,应注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丰富,活动场所有限为切入点,提出利用和盘活社区现有资源,充分挖掘现有可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力因素,有效整合社区资源的建议,从而节省政府支出,又能保障养老服务的物质基础。适时将社区内一些闲置的厂房、学校、幼儿园等场地进行养老服务方面的改造,开辟老年人的活动场地,盘活废止资源,整合合理使用,满足老人们的实际需求。同时把现有的家政、商铺网点、医疗机构等资源纳入到养老服务体系,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2.3 发挥社区服务在养老模式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社区是连接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纽带,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下降,老年需求日益增长,以及老年人社会服务的滞后发展,即便老年产业十分发达,老年人的许多实际需求仍需由就近、方便、熟悉的社区来满足。建议区分服务对象、丰富服务内容,发挥服务站的平台作用,进而为老年人提供贴心多样的养老服务的建议。扩展服务政策,提出因地制宜,打造自身特色,从而实现养老服务水平整体提高的观点,以及发挥志愿者力量,邻里互助等积极因素,加强社区为老服务的承载力。

3 结束语

总之,新时代的养老服务模式,既要满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又要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顺应时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减轻国家负担、弥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不足,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其推广应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议

胜利召开,改革开放践行30余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奇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看,2013年我国GDP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然而与之相差的是:我国人均寿命的增加低于发达国家同期增长水平,可谓“未富先老”。人口出现了老龄化问题,这是一种致命伤害,不仅不能化人口资源为优势,而且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一、“未富先老”现象的基本概况

未富先老,这是一个新锐词语,是专家在1982年人口普查后提出的,它反映的是中国的生育率快速下降,人口的平均寿命却提高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在我国今年的《社科院蓝皮书》指出:截至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这个数据已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是属于成年型,而短短20年左右,人口年龄结构就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三是地区老龄化差异大。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以上海最高,约16.38%;新疆最低,约为5.43%。东部城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明显比西部地区严重。四是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民收入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2013年人均国民收入才达到6000美元。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

纵观历史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更是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在经济领域,人口老龄化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资源老化。社会的运行需要充足的劳动力来维持,而老年人所占比例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年龄较大的人在工作中掌握了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但是年龄的增长,导致他们的身体机能下降,反应能力变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变得更加弱,劳动效率也跟着低下。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繁琐,要求人们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和新的知识,显然青年劳动力更符合社会的需要。中老年人过多,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不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在社会领域,人口老龄化需要家庭提供更多的赡养功能。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制定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现在的家庭基本是独生子女。子女结婚的另一半很可能也是独生子女,对这个家庭来讲,基本是由两个年轻人赡养四个老人,这样家庭的赡养功能就显得更加突出。而在一些农村地区,父母更是与子女同吃同住,对自己后代的依赖能力也是更强的。家庭赡养能力的突出需要子女更多的付出,这样无形中加重了下一代的负担。然而大量的独生子女赡养老年的能力一般,急需社会养老功能的发挥,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在政治领域,人口老龄化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裕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政府承担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重的负担。现如今社会上涌现一批“啃老族”、“蚁族”,他们本身生存都是比较艰辛,有很大一部分缺乏为长辈提供各种养老资源的能力,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政府需要对社会老年人的生存状况予以帮助,因而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的责任愈发重。

三、 对人口老龄化几点建议

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愈来愈严峻,许多专家预言,我国人口问题会在2030年到2050年迎来最严峻时期。目前,中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经济、制度等各方面准备的还不足。在人口老龄化问题爆发的高峰期前,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做好各种的准备。以下是对缓解人口问题的建议:

(一) 长期稳定生育水平,减少未来老年人口。

人口政策是一项缓慢产生效应的政策,无法一时看到成效,所引起的影响是无法预测的。我们能做的只有长期稳定生育水平,减缓老年人口增加的速度,从宏观政策上予以一定程度的控制。我们这一代人要把老龄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认真对待。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社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全社会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严峻性,树立老龄意识,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挑战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切实落实到行动上来才可以,不能只说不做。

(二) 建立健全老年医疗健康保障制度。

改革、完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多种合作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医疗经费来源,逐步形成完整的医疗保障体系,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的医保体系。就目前而言,国家要尽可能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满足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使老年人口和他的家庭不会因为看病而变得贫穷。社区还要积极开展以老年然为主的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老年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研究。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建立健全老年病防治研究机构尽可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的医疗环境和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三)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均国民收入

人口老龄化问题说到底还是经济不够发达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可以说是富与老同时或者是富先于老。而中国的国情不同,我们的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比较少,所以我们是“未富先老”。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目标,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把改革和发展,作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实行又好又快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们同许多发达国家都要面对的,不同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突出表现是“未富先老”,这说到底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不适应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是多方的努力,本文的见解还是比较浅显,无法找出一条能明确解决人口问题的出路,还是需要个人,集体,社会的共同努力。(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http:///workspace/index;jsessionid=CF5AB80A28F358712B06F9AA2C451478?m=gjnd

[2]朱忠祥.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01)

[3]田雪原.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与决策选择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