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龄化社会的危害范文

老龄化社会的危害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老龄化社会的危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老龄化社会的危害

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影响;政策改革;体制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较几年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自从2007年中国GDP增速达到11.9%后,08,09年中国的GDP增速都在9.5%一下。纵然2010年的高房价将GDP增速支撑回10%的水平,也难掩中国GDP增速不断放缓的趋势。这里面除了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内需的减少以及广大劳动力未富先老的情形。没有了迅速增长的经济的支撑,如何应对中国老龄化人口不断膨胀也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可持续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关系到在不久的将来几亿老龄人口生活的根本。

一、中国老龄人口现状及预期

人口老龄化有两种主要表现:一种是老人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另一种是社会中老人的数量不断上升,其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判断社会是否进入老龄化主要采取两种通用方式,一种是人口总人数中有10%的人口年龄超过60岁,另一种是社会总人口中有7%的人口年龄超过65岁,凡满足以上人一种即认为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从根本上讲,首先,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医疗进步,教育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也是公共卫生事业,例如饮用水卫生、克服营养不良、克服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从而降低了疾病死亡率所体现的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未来50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稳步上升。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财政、经济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负面影响

社会中的人口主要可以分为未成年人、青年、老年,未成年人不具有经济能力,只有消费能力,老年人基本在于消费和储蓄。人口老龄化的加重直接导致投资的减少,且作为纳税主要人口的青年数量降低,这就直接导致国家税收降低。老龄人的经济基本属于保守型,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的消费欲望较大,有利于我国的内需扩大,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我国更需要的是投资拉动经济发展。

2.人口老龄化增加政府的经济支出,形成一定的经济负担

老年人的养老基金在政府的支出中占据一定的比例,而政府的支出主要来源于青年人们的纳税金额。老年人口的比例上升,一方面会造成政府的经济支出加大,另一方面也就导致青年们的纳税金额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政府会越来越吃力。

3.人口老龄化引起众多的老年问题,老年人越来越需要社会的关注

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与老年人相关的一些日常问题也是越来越突出,比如老年人们的丧偶问题、生活自理问题、时间安排问题等。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延长会越来严重,并且会给家庭成员造成一定的负担。

三、可持续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1.法规政策方面

(1)适当调整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适当放宽生育指标,增加我国的青年劳动力储备加大人口普查力度,建立人口老龄化的经常性监测机制,合理设置过渡期人口政策;建立整治出生人口性别男女比例不协调的长效机制,降低人口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交织在一起对人口安全形成的危害,努力促进社会男女性别结构和谐。

(2)延长正常退休年龄,适当增加养老金的缴纳时间以及数额

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为60岁,但随着医疗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年龄也是不断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之下可以适当的调整退休年龄。养老金的缴纳方面可以适当的提高,这表现在缴纳时间以及金额大小之上,增加政府经济收入,减少政府负担。

(3)发展老龄产业,颁布优惠政策鼓励养老服务,开拓老年市场

目前的老人们在老年时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时间的安排问题,政府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岗位给老年人,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大社会公益的建设,这可以使老年人充分发挥余热,并且可以在社会公益中享受人生。

2.结构制度方面

(1)将老年人所得养老金金额与缴纳金额相结合,进一步调动青年人工作的积极性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相区别的,相同的养老金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为进一步增加社会的产能,调动青年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将养老金金额与缴纳金额相结合,使分配更加合理。

(2)社保基金采取多家公司管理机制,由国家行政机构评估监控风险

政府基本养老保险只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就为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适当的时候;在管理上可以采取公司管理的模式,即全国各地的社保基金委托若干家在全国范围内运作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这样盘子大了,可以将一部分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运作;在管理体制上可以成立由行政、人大、企业和职工代表参加的养老基金管理机构,对重大问题如养老金的缴费与福利水平进行决策。这些可以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保证养老金的可持续发展。这样虽然减少了政府行政部门对养老金的干预能力,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政府直接承担的责任和风险。

(3)在以家庭养老的同时将社会扶持引入到农村养老之中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比较尖锐,可以说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养老。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农村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快,另一个是青年外出流动性大。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即制定政策起引导、宣传和监督的作用,不直接管理基金。同时建立中国农村保险公司,性质定为政策性保险机构,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实行商业化经营,接管当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将社会养老保险转化为商业养老保险,继续承保。

参考文献:

[1]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1版.

[2]孙启祥,郑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3]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制度,2001年第5期.

[4]我国将进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N].人民日报,2009-9-3.

篇2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偏见;终身化老年教育;成功老年化;社会态度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年龄超过60岁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1%,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22%,许多国家的老年人数量将是儿童的两倍(United Nations,2009)。我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目前已处于快速老龄化时期,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龄人口已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与全球人口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相伴随的,则是对老年过程和老年人普遍存在的、根深蒂固的老年歧视态度。在世界范围内,当人们提起老年过程和老年人时,总是与衰老、疾病、残障以及沉重的社会负担联系在一起。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社会歧视是一种不公正、具有否定性和排斥性倾向的社会态度,这种态度会导致不公平、不合理、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要减少或消除这种社会歧视,必须从改变社会态度人手。这里拟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阐述实施终身化老年教育、改变或消除老年歧视的态度和方法。

一、改变认知:终身化老年教育的误区

老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发展任务和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人生阅历与睿智的累积与沉淀。一个人从1岁活到80岁,如果能够倒过来生活从80岁到1岁,那么,世界上将会有一半人成为伟人。可见,老年智慧是人类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对老年普遍存在诸多误区和偏见。

首先,在世界范围内一旦说起老年人时,总是和庞大的卫生保健支出联系在一起,把社会上日益增多的老年人看做是沉重的、耗竭社会资源的负担(WHO,2002)。但是,近期研究则表明,随着一个人的逐渐变老,保健成本会日益增长这是一个观念误区。其实,寿命延长对保健总费用的影响极小,因为不管一个人去世时年龄几何,最大一笔费用总是集中在生命快结束的时候(United Nations,2009)。由此可见,老年本身并不是社会卫生保健费用剧增的原因,关键的是如何让长寿的老年人更健康地生活,尽可能地自立、不残疾,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这样老年人保健成本就有可能大大降低。

其次,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老年化和老年人的偏见和歧视行为。2-3岁的幼儿就已经习得对老年人的消极观念(Kwong See&Nicoladis,2010),研究者还发现这种对老年人和老年化的消极态度并没有随着年代的变迁而改变,甚至表现出日益恶化的趋势,尤其对老年女性表现更为突出(Anderson&Han,2009),并且表现出跨文化的一致性(Laidlaw,Wang&Coelho,etal.,2010)。社会、家庭、媒体和图书资料是造成此种后果首当其冲的罪魁祸首。目前广泛存在的消极老年化态度和老年化刻板印象,不仅直接影响个体应对挑战的能力、自我概念的发展和对个人老化的接受程度(Gilbert&Ricketts,2008),而且与年轻人的冒险行为显著相关(Lauren,Shelia&Kristopher,2011),同时还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和老年人卫生保健服务的质量。例如,各国大学生都对从事与老年人有关的工作缺乏兴趣(Weiss,2005)。

第三,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低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那么,现代社会就有可能第一次出现年轻一代的寿命和健康状况都将不如他们的父辈。显然,他们缺乏老龄知识以及健康的生活观念和行为,饮食不健康、吸烟酗酒和不好动不锻炼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又会导致年轻人很难实现长寿、健康地走完生命历程,进而增加了社会卫生保健的负担。

由此可见,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老年化的消极态度和老年化知识的缺乏,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还会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要应对和解决老龄化社会诸多问题,首先需要人们观念的改变,即对每个人来讲,老年化应该是一个从出生就开始的毕生发展任务,而不仅仅只针对老年人口,终身老年化教育更不应该只是老年人的专利,而是不分老幼,人人都需要的毕生发展教育。通过终身化老年教育,了解和理解老年化过程及其问题,人们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社会责任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定,并能对老年人的能力及其创造非凡价值的潜力从观念上进行重新认识,消除老年歧视现象,使老年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正如胡利娅·塔·德阿尔瓦雷斯大使于1998年在纽约国际老年人年发起大会上说道:“我们需要‘人道地看待老年化’,我们需要‘不老的思维’——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新的思维构架或窗口来看待事物。……把老年化看做是一个终身的、全社会的现象——不只是和老年人相关的现象——也需要思维的转换。这种转化就是‘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这一主题的根本思想。”因此,要迎接并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冲击和挑战,实现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极有必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领域开展终身化老年教育,改变和消除对老年化和老年人的消极社会态度,为实现长寿、健康的老年化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增加认知:终身化老年教育的概念和目标

为了应对老年化问题,更好地适应老龄化社会,许多国家和地区不仅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广泛开展终身化老年教育,提高人们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对老龄化社会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如美国早在1961年第一次白宫老龄化会议(White HouseConference on Aging,简称WHCoA)上就提出在公立学校、高等教育机构和图书馆开展终身化老年教育。在此后的历次会议中(WHCoA,1971;1981;1995)都明确要求生命周期教育要在所有公立教育中强制进行,把终身化老年教育纳入到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中,开展训练教授终身化老年教育课程教师的项目。由于认识到终身化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社会学研究者Fran Pratt在1979年创设了“老年化教与学(Teaching and Learning a-bout Aging)”项目,并在1996年与北得克萨斯大学联合创建了“老年化教与学国家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aboutAging,简称NATLA)”。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和代际合作,为年轻人提供生命周期教育,促进对老年化问题的理解。”(Mcguire,Klein&Couper,2005)目前,美国的终身化老年教育除了在学校开展外,还在家庭和社区内进行的相关教育活动,终身化老年教育已经成为一项全美国家的教育运动。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的“代际学习”计划,通过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在一起工作、学习,促进代际之间的思想、情感、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交流,从而获得技能、知识和价值等。可以说,代际学习既是一种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互惠互利、相互融入的学习模式,同时也是一种促进代际间了解和沟通的有效教育方式。马来西亚在2005年,为高中生增加了一个有关“基础老年医学和老年医学服务”的新课目,也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进行终身化老年教育。

根据Couper和Pratt(1999)的观点,终身化老年教育就是贯穿人一生的生命周期教育,它要求融入到家庭、学校和社区各个教育领域,通过终身化老年教育提高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老年化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为个体的老化过程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老龄化偏见和老年歧视态度,并与老年人保持积极合作的关系。由此可见,终身化老年教育应该是代际间的、注重发展的提前教育,其对象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帮助他们增进代际间的了解与合作,促进他们未来健康的老年化发展。

总的来说,终身化老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人们拥有一个长寿而愉快的老年生活作准备。它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习关于老年化过程的态度。通过终身化老年教育,提高人们对老年化过程的积极态度,把长寿看做是继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一个衰退的过程;全面看待老年化过程和老年人(包括积极和消极方面),学会欣赏和尊重老年人对社会的贡献,了解老年歧视和偏见的危害;认识到每个人对老年化的态度是影响个人老年化过程的重要因素,个人和社会的选择对每个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二,帮助人们了解老年化过程。把老年化理解成一个不断成长、逐渐变老的自然的、终身的过程;老年化过程是遗传、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结果;每个人变老的方式都不一样,都具有其独特性;每个人都有长寿的可能性,“年轻”和“年老”只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第三,了解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了解长寿的原因以及老龄人口导致家庭、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老龄化社会存在的问题、挑战与机遇,个人和社会应对老龄化社会所作出的努力;意识到积极的代际关系对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终身化老年教育的内容包括老年化过程中的人口结构、生理、心理、社会和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

让每个人都接受终身化老年教育,尤其是向青少年一代提供关于老年化过程和老年人的教育和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让青少年关注老年化进程,增进对老年化过程及其相关问题的了解和认识,这是消除年龄歧视、促进代际和谐、增进老年人尊严的一项长期的根本战略,也是为青少年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确保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积极晚年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老龄化社会,把拥有一个健康晚年的社会观念和生活目标纳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各个阶段,并被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认可和实践,这是满足未来社会卫生保健需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发展战略。

三、参与活动:终身化老年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终身化老年教育一般通过了解老年化信息,讨论老年化问题和与老年人直接接触等参与活动的方式进行。终身化老年教育的实施方法和策略,会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把终身化老年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这是终身化老年教育的基础。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通过终身化老年教育(如上毕生发展课程、经常与老年人接触等),他们对老年化相关知识了解越多,自身老年化焦虑越少,老年歧视态度也越少(Allan&Johnson,2009;Mcguinn&Mosher-Ashley,2002);对老年人的机能和身心健康越抱有良好、符合实际的现实态度,也愈有可能为老年人服务(Harris&Dollinger,2001)。因此,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终身化老年教育,这是消除老年歧视和对老年化的排斥与焦虑、增进代际关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改变对老年人态度的最佳选择。因此,教育者在实施终身化老年教育时,一是首先要帮助人们知觉到对老年化、老年人的信念和态度。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态度如消极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社会知觉。人们对老年化和老年人的态度亦是如此。如O'Hanlon and Brookover(2002)的研究发现,心理学本科生上完两门老年学课程后,虽然70%的学生对老年人的消极信念表现了显著的改变,但是,只有一半的学生意识到这种改变。有鉴于此,我们开展终身化老年教育时,首先要让这种无意识的社会态度意识化,让学生反省或意识到自己对老年化、老年人的态度和信念如何,提高他们社会认知偏见的自我知觉,这对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对待老年人的行为和态度,在与老年人接触过程中做出适当的行为反应,减少或消除消极的老年化态度非常重要。二是实施终身化老年教育要提供全面、准确的老年化信息,注意关注老年化过程和老年人的积极方面。根据霍夫兰的信息传递与态度变化理论,全面的信息比单一的信息更容易促使态度的改变(俞国良,2010,p.180)。因此,在进行终身化老年教育时,要为人们提供准确、全面的老年人信息,让人们无偏见地看待各种老年人的品质、行为和特征,防止刻板态度的形成,了解死亡、疾病、残障和依赖在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并不是老年人的标志。对儿童的终身化老年教育要更加关注老年化和老年人的积极心理品质而不是消极方面,如老年人的潜能以及长寿、健康的老年生活,大多数老年人都是充满活力和独立自理的,老年人的积极品质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因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采用认知失调理论解释态度改变时提出,同时存在两个彼此不能调和一致的认知,是促使个体态度改变的内在动力(俞国良,2010,p.167)。儿童已有的消极老年态度与所接受的积极的终身老年教育之间产生认知失衡,从而实现其老年化态度的转变。

第二,践行高质量的代际交流,这是终身化老年教育的主要活动方式。研究表明,与老年人保持高水平接触和了解老年化知识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积极的老年化观点,而且与老年人直接接触要比讨论、了解老年化相关问题和信息更能有效改变对老年人的消极态度(Funderburk,Damron-Ro.drigues&Storms,et al.,2006)o但是,Schwartz和Simmons(2001)研究发现,老年人与年轻人的接触以及接触的频率,并不能显著地提高对老年人的积极态度,而是由双方接触的质量所决定的。即代际交流的质量要比代际交流的数量,更能有效改变对老年人的态度。高质量的代际交流是在自然情景下,代际之间自愿、平等地交流,是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依赖、亲密的代际接触。例如,欧美许多国家开展的“代际学习”计划。家庭、学校和社区都可以是进行代际学习的场所,在活动形式上它最关注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沟通。代际学习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它通过建立不同代际间相互学习的关系,让青少年一代直观地感受到老年人的积极特点和价值,有利于消除代际之间的消极刻板印象,增进代际间的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建立彼此尊重、良好联系的社区和邻里关系,并且对于促进老龄化社会社会资本和社会凝聚力的形成与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代际学习被认为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一个非常实际、有效的方法。

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的危害;城镇化进程

1 老龄化的现状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77亿,并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1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30%,也就是说3个人中间就有1个是老人。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被赡养的老年人相对增加,劳动人口相对减少,会带来一系列经济问题。我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老龄化形势尤其严峻。

2 老龄化的危害

据统计,目前我国26个省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超过7%,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到了2033年左右,由于人口老龄化达到了顶峰,将结束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低抚养比的“人口黄金时期”,迎来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分别达60%~70%和40%~50%的严峻的20年。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客观上都要求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总数将超过1000个。而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种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绊脚石。在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进程交互推进中,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引起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的逐步实现而不断提高。工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劳动力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城市中的人口构成情况不容乐观。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日益的加剧,最终还是会导致城市青壮年劳动力下降,将导致长期以来推动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乃至消失,进而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短缺情况,出现“用工荒”,使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成本提高,加大城市化进程的代价,从而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

2.2 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增加了城市化的经济负担。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是“未富先老”,即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我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远低于其他国家步入老龄化时的GDP水平。随着老年人口总量增多,老年赡养比升高,为了保证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等诸多问题,必然需要建立起相应配套的城市养老保障体系。而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又需要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来完成,公共和私人两个方面支付的养老金和退休金的数量要增加,必将导致社会用于养老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这会增加城市化进程的成本,对社会再生产带来了直接影响。在城市化进程中既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又要进行城市化发展,经济负担增加会延缓城市化进程速度。

2.3 降低城镇化进程的效率。推进城市化,需要有活力的诙力群体在城市生产、生活。城市人口中老龄化比例增加,劳动力不断老化,自然规律决定了人从老年开始生理机能就逐渐衰退,眼花手拙,动手能力下降,心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思想相对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术,工作效率有所降低,因而劳动力老化后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将导致劳动力群体的活力下降,降低生产率,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生产经济活动的发展受到影响,城市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实,从而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的内在发展动力。

3 应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城镇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是齐头并进的,二者交织在一起,在未来的20~30年中,既是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是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时期。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严峻性,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深刻认识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3.1 积极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一方面,可以通过适当延缓城市人员的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强力不大的人员工作年限,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大型厂矿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人事部门应当制定“弹性的退休年龄”政策,留住一批身体健康、品德高尚、业务水平很高且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老年人才,允许他们在70岁甚至75岁退休。另一方面,可以对其中低龄、健康的老年人进行再培训,让他们能够再就业。

3.2 大力发展银发产业,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峻时刻到来之前,要保证加快城市化进程,一方面需要建立和健全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抓住人口老龄化的商机,积极发展城市银发产业,通过“以老养老”的方式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压力。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在城市化中可以大力开发银发消费品,培育银发用品市场,以促进银发产业的发展。通过培育和发展银发产业市场,将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3.3 通过技术创新,抵消劳动力老化的影响。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这得益于工作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而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低。为此,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劳动力活力不够的影响,以高技术水平来进行弥补,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力老化带来的生产率的降低,达到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增长,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是消除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

4 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就业不完全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的背景下出现的,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同步。从目前来看,我国城市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如果急于求成,简单行事,那就会“欲速则不达”。推进城市化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城市化的全过程。而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和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负担、经济承受能力、劳动力老化等问题也日益显示出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就有可能化消极为积极,促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2011,04(28).

[2] 叶小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1-22.

[3] 张俐娜.“关于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J].世纪行,2007(03).

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制约影响

由于特殊的国情和人口政策,我国是拥有广袤土地和庞大人口数量的国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个人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老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在背负着2000多万离退休人员的重压下起步的,只有巨额的人员存量,没有相应的资金存量,而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关键所在,随着退休人口比重的逐年增加,意味着较少的在职缴费人口要负担越来越多的领取养老金老年人口,不适应快速发展的人口要求,给人口老龄化带来危机,影响到我国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面对由于体制改革的遗留问题及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设计等原因已经出现问题或即将出现的养老金支付危机等问题,必须对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迎接人口老龄化到来的巨大挑战。本文阐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出现和面临的问题,针对我国在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和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一些体制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提高退休年龄;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人口基数大,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加快,不到20年的时间便进入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状态,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世界的1/5。据中国老龄协会提供的数据,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7%增加到11.8%,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到21世纪中叶,60岁以上老年人可能超过4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会达到3亿左右,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开始进入养老期,老龄人口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

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使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受到挑战,对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出现和面临的问题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也较为迟滞,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不符合我国当今人口老龄化数量增多的发展趋势。

(一)提前退休和退休年龄偏低给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很大冲击

目前,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普遍发生的提前退休现象增多,不仅增加了退休人数,而且使本来就多的老龄化人口更加增多,是造成养老保险金“赤字”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前退休,一方面意味着在职劳动力人数的减少,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的时间缩短,从而缴纳养老费的人数减少,造成养老金收入缩减;另一方面则意味着退休队伍的规模扩大、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增多、领取时间延长、退休金的支付规模扩大、支出负担加重,这一增一减,其影响是巨大的。另外,违规办理提前退休的许多职工退休后往往从事其他劳动,因为他们技术熟练,又不要求单位为他们缴纳养老金,所以单位往往愿意雇用他们,从而占用了社会就业岗位,这种情况减少了正常职工的人数,从而减少了缴纳养老金范围,减少了养老金收入;他们本身又因为提前退休而提前领取养老金,增加了养老金的支付,这双重影响加剧了养老金入不敷出,危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良性运转。另一重要原因是退休年龄相对偏低,使很多仍然年富力强的人员过早进入退休队伍,加剧了退休人员的快速增长,造成进人退休制度的老龄人口大量增加,使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大大提前,更使我国在经济不发达时面临沉重的养老金负担。

(二)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保障能力弱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造成的压力,除了我国政府财力有限外,养老保险制度在设计上也存在问题,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偏窄和不合理,未达到全面统筹,养老基金收益率低,抗风险能力弱。

目前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仅局限于城镇的各种企业单位职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事人员和差额、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国家公务员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展缓慢目前未全面启动纳入养老保险范围,而这些职工除了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金外,他们的退休金和福利等费用仍然由国家保障。以陕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为例,原从1995年10月开始全员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按照单位22%、个人8%比例缴纳费用,但从2003年8月份开始又停止缴纳养老保险,并且把以前缴纳的养老保险全部退还职工个人,这一缴一停一返,不但减少了养老基金的筹集,给当今人口老龄化加大的背景下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在人们心中产生对自己以后养老问题的疑惑和担忧,而占我国总人口80%比例的农民大部分还未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内,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只有30%。

三、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养老保险体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一)修改退休政策,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发展,提前退休和低龄退休制度导致养老保险金存在潜在财务危机,对经济发展的不利方面将日益显露,我们不但要抑制提前退休的现象,而且提高退休年龄,以缓解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基金的不足现象。国家应尽快明确废止国发[1978]104号文件,颁布新的退休法规。一是加强对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审批工作的管理。要规范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审批程序,健全审批制度。二是延长职工退休年龄。首先,打破女职工女干部的身份,把退休年龄统一到55周岁。其次,逐步与国际接轨,把女职工退休年龄与男职工的退休年龄拉平,明确60岁为职工的统一退休年龄。

(二)不断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养老保险参保率,增强养老统筹基金

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为了实现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加剧下的背景,应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增强其保障能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一方面采取尽快把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使之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接轨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尽快将养老保险覆盖到农村很有必要,全面建立健全覆盖到农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计划,使占我国总人口比例较大的广大农民群体尽快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中来,这样不仅增大了缴纳养老保险人数,而且增加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有利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亦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造成的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基金的不足是困扰各国政府的一大难题,通过我国的实践经验和上面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只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扩大我国的养老保险的水平和覆盖范围,抑制提前退休并且延长退休年龄,不但能缓解养老基金的不足,而且为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危机打下基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试点和改革完善过程中,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相信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会日趋健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史柏年.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支付[J].人口与经济,2001(2).

2、崔少饮.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1).

3、郭春健.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篇5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老年广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7-2-0040-03

早在2005年中国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联合国对老龄化国家的划分标准是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称为“老龄化社会”,超过了14%称为“老龄社会”。2015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接近10%,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18.2%。即在15年的时间里,中国正在加速从老龄化社会迈进老龄社会。

现代生活离不开媒体,媒体的公共服务作用,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尤为突出。媒体不仅给老年人提供特殊的精神食粮,更应发挥“聚众”功能,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照,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年之声创办于2009年1月1日,以55岁及以上年龄群体为目标听众,以“立老年之言,传老年之声,抒老年之情,扬老年之德,维老年之权”为节目宗旨,从立言、传声、抒情、扬德、维权五个方面全方位打造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家园。该频率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为老年人提供新闻信息、生活服务、休闲娱乐、养生保健等内容,满足老年人多方位的精神需求,力争打造成为老年人最贴心的新闻媒体。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老年之声的节目优势

老年群体与其他的人群一样,同样需要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老年之声作为专业的老年广播频率,其目标便是打造老年人的精神家园,为老年群体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满足老年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现依据马斯洛提出的人类的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需求理论对老年之声节目予以分析。

(一)满足老年群体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属于第三层次需求。包括友情、爱情、亲情的需求,感情上的需求往往比生理上的需求更为细致,也是人生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更需要通过身边人的关怀,来获得社会的温暖。

老年之声频率于2014年3月4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立了“爱在一起志愿者联合会”,经常组织学生、社会志愿者去养老院看望老年人,陪老年人聊天、读书、游戏,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陪伴和关怀,以满足老年群体情感和归属的需求。2015年7月,“爱在一起志愿者联合会”成员来到北京市广安怡乐园敬老院与老人们共度欢乐时光,在游戏环节中和老年人玩“拍拍手,我爱你”游戏,与老年人面对面十指紧扣说出“爱”的话语,原本拘谨的老年人在“爱”的游戏中笑颜如花。在文艺汇演中,不少老年人走上台表演独唱、大合唱甚至载歌载舞,养老院充满欢歌笑语。老年之声“爱在一起志愿者联合会”还组织志愿者到北京长青养老院、北京石景山颐养年养老院、北京鹤童慈善养老院等地方,给老年人带去爱与关怀。除此之外,一些老年人也参与到“爱・在一起”行动中,2015年“八・一”建军节,该频率的部分老年听众作为“爱・在一起”志愿者跟随老年之声到军营慰问战士,为驻扎在呼家楼地区的四个连队的战士送去一台精彩的演出。老年人在老年之声“爱・在一起”公益活动中感受到社会的关怀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在获得与回馈之间,情感上与归属的上需求得到满足。

(二)满足老年群体的尊重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包括自我的尊重和他人的尊重,自我的尊重是指自己认可自己,他人的尊重是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与高度评价、信任。如果尊重需求得到满足,人会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反之则充满失望。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给老年群体贴的标签往往是“无用”“衰老”等负面形象,而且老年群体退休后便无事可做,无法像年轻时在工作中创造价值获得社会认同,因此相比其他群体而言,老年群体更需要满足尊重的需求。2015年7月,老年之声频率组织了“秀出‘明星范’时尚老人评选活动”,鼓励老人通过关注老年之声微信公众号上传生活照参加“时尚老人”海选活动,并通过微信投票的方式评奖。同时,在老年之声频率官网上晒出67岁的李玮的时尚穿搭,让人们看到一个充满智慧、时尚与魅力的老年人,传递了一个积极乐观的老年人形象。一般人会认为时尚是属于年轻人,与老年人无关,但是老年之声频率通过组织活动将时尚带给老年人,让老年人在时尚评比中找回年轻时候的自信与美丽,找回对自我的认可与获得他人的尊重。

(三)满足老年群体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指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能力,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老年人基本是年过六旬,在年轻时候追求个人的理想、抱负,但是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理想与抱负、个人追求不同。老年之声频率更加强调的是老年人在社会中价值的自我实现与对社会的回馈。在2016年1月9日的《夕阳红茶馆》节目中,节目组邀请四位老年嘉宾谈人生中最遗憾的事情。一个嘉宾说到年轻时候指导与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恩师,但在自己功成名就之时没有寻找恩师,最后无缘再见,现在他常常教导后辈要学会感恩。正如这位老人一般,更多的老年人也都在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指导年轻人,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社会价值。2016年1月8日在《姥姥的厨房》节目中,“姥姥”通过小技巧指导人们将苦瓜烹饪得更加美味,在生活上对人们进行指导。老年人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经验传授给其他人,帮助他人,通过回馈社会的方式,可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老年之声的发展路径初探

(一)增加健康服务类节目播出时间,满足老年群体的安全需求

根据2016年1月老年之声节目表分析,除重播节目外,该频率每天只有九档节目,在整个频率节目比例中文艺类型节目所占比例高达67%,即九档节目有六档就是文艺类型节目,而其中音乐类节目就有四挡,《清晨有约(轻音乐+晨练音乐)》《戏曲舞台》《倾听时光》《广场舞时间》。音乐类节目直播加上重播时间,占全天播出时间的40%。虽然满足了老年人休闲娱乐的需求,可是其他节目类型却缺失了,造成播出比例不平衡。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第二层次的需求是安全需求,安全的需求包括人身安全需求、健康保障需求、家庭安全需求、财产保障需求等方面。老年人相对来说身体较弱,很多老年人面对疾病、死亡会产生一种恐惧感,所以很多老年人常常意志低沉、悲观消极。作为服务于老年群体的媒体,老年广播应该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关注老年人对于人身安全与健康保障的需求,提供更多满足老年人安全需求的服务性信息。而老年之声频率现在只有一档名为《健康之家》的节目,因此应该加大健康服务类节目的播出比例。针对老年人常见疾病,解答健康方面的问题,满足他们对医疗与健康信息的需求。家庭安全问题既包括家庭安全隐患问题,也包括家庭成员间纠纷问题等方面,因此可以适当播出相关方面的生活服务类节目,介绍家庭安全用电、煤气等知识,提高老年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老年人带孩子,由于年轻人与老年人育儿观念的差别,容易导致家庭矛盾。育儿节目可以提供一些科学的育儿方法,针对老人咀嚼食物喂孩子等不科学的育儿方法,通过主持人或者嘉宾第三方劝说的形式告诉老年人不科学育儿的危害,既能达到传播知识又能消除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育儿矛盾,创造一个安全和睦的家庭环境。老年人经过大半辈子积累,掌握着一定的财富,因此频道可以开办理财类节目教老年人理财,使老年人既能有精神寄托也能得到一定的经济保障,掌握更多正确的理财方法,同时加强老年人对财产的保护意识,避免受到诈骗,通过广播宣传的方法加强老年人财产安全意识的需求。

(二)老年广播要长远发展需要政府与全社会的支持

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怀。而针对弱势群体的广播媒体,与其他频率相比创造的经济价值较少,既要创造较高的社会价值又要创造经济价值,因此往往陷于两难的境地。2005年我国出现专业化的老年频率,如2005年江西电台健康老年频率开播,2006年杭州电台AM954金秋频率开播,但是由于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2008年两个频率先后更名为江西电台民生广播和杭州电台新闻谈话台,因此,老年广播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依靠国家与社会的支持。据了解,“在国外的媒体机构中,老年、妇女、少儿、残疾人等群体的广播节目,由公共频率来承担,纳税人通过纳税的方式支撑这些媒体。这些媒体为上述群体提供无偿的服务,频率不承担商业运作的压力”[1]。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老年广播的发展经验,政府可以提供部分资金支持老年频道发展,频道所属广播电视集团也应提供部分资金支持老年频道运转,此外老年频道可以通过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适度增加广告量以谋求自身的发展。

三、总结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年之声频率开播以来,倡导积极健康的老龄生活,以“贴心、实用、轻松”的原则为老年提供精神服务,满足了老年人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成为老年人的精神家园。在我国老龄化社会不断加速的进程中,只有重视老年群体、做好老年广播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媒体在社会中的服务作用,推动社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锐.老年广播节目初探[J].新闻世界.2010(9).

[2]魏胜利.广播老年频率发展路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5).

[3]夏晓丹.关于老年广播频率专业化之路的思考[J].视听纵横.2011(4).

[4]曾学优.以服务求生存 用服务谋发展――浅谈全国首家健康老年广播的节目定位与运作[J].声屏世界.2015(12).

[5]王亿本.中国老人传播研究二十年(1990―2010)发展状况述评[J].编辑之友.2011(7).

[6]高飞.试析老年广播如何贴心服务[J].新闻传播.2015(9).

篇6

关键词:老年人 ,景观空间,心理特征,传统,人性化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analyses and tells the old house and its landscape of the status of the space and design elements and space characteristics. First of all, introduced the global aging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ageing population proportion. Second, the contrast analysis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old house and its landscape. Then, analysis the elderly life habit,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o the residential houses and landscape space design of the influence. Finall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inese elderly ideal residential houses and landscape design elements, the form of the space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exploration prospects.

Key words: the old, landscape spac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raditional, human nature is changed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二十一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化的步伐加快,面对新世纪老龄化社会,社区服务项目和居住环境显的特别重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家庭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日益解体分化为小家庭。传统家庭对老年人的支持作用正在逐渐减弱。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好坏与所处的整体社会环境、居住环境、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的社会化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老年人住宅及其景观空间的设计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1、老龄化背景现状分析

1.1老龄化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水平提高,大型战争远去,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增加,出生率持续下降,社会趋于老龄化。目前,全球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70多个。据联合国最新统计,目前全球老龄人口总数已超过6亿,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或60岁以上的老人。到2050年,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近20亿,占总人口21%。

1.2老龄化现状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史以来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的社会。中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目前已有26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龄化地区。2011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3.26%,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8.87%。中国是现在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2、中国与世界各国老年人居住模式的对比

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我国出现了更多的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但大部人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愿意在子女身边安渡晚年,而子女也将把父母送到养老机构视为不孝。然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并不只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养老机构的不完善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在兴建养老机构的经验上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体现在起居饮食、医疗护理、景观环境等各个方面,并且我国现行的托老养老住宅多是由普通家庭户型、公共建筑改造而来,而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居住空间在国内仍是凤毛麟角。这就出现居住空间不适应老年人的需求,甚至严重干扰和破坏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的情况,影响和危害到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3、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对住宅及其景观空间设计的影响

进入老年后,人的生活结构发生了重大转折,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影响了他们对环境的感知、判断、理解。在生理特征方面,老年人的各种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感觉能力、观察能力、行动能力等逐渐下降或丧失。因此,老年人的行为空间和环境设施须补偿他们各种能力的降低,并应维护和锻炼老年人尚存的生活能力。在心理特征方面,有安全、交往、尊重三要素,他们需要与亲人、朋友、同事、邻居广泛联系,寻求友谊、慰藉与互助;惧怕孤独、寂寞、无聊和被社会遗弃。在社会特征方面,希望老有所为、所乐、所学、所居、所养、所医。这些变化和需求对居住空间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

4、探索中国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未来

通过对老龄化背景现状,中国与世界各国老年人居住模式的对比,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对居住空间设计的影响等几方面的分析阐述,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出发我们应该营造这样一个老年人居住空间:

4.1老年人住宅及其景观空间设计要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的特殊需求;

居住空间规划的基本要求是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这种需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在人口老龄化的状况下,整个社会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住宅区的规划建设必须综合考虑这一新生的社会因素,使住宅区规划与社会规划相结合,居住区规划向社区规划延伸,把"社区"建设作为居住空间规划设计的深层次的研究课题,将住宅区视为整个社会发展与运动的一部分,从老年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医学等新角度来研究和设计老年人的住区环境,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种种特殊需要。

4.2以老年人为本的设计,体现人文关怀;

由于我们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老年人居住空间规划建设的影响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缺少客观的、长远的、战略性的指导思想,没能把居住空间建设作为一个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来看待。那些大量对成年人、身体健康者来说是正常合理的居住环境却给这些行动相对困难的老年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以人为本"的住宅区规划设计理念需要重新定位。在老龄化社会中,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须从可持续性出发,应该更多地面向那些行动范围常常只能局限于住宅区内的老人,面向那些活动能力下降、行动灵活性差,视力听力下降、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老年人;应设身处地为年老人考虑,把他们对居住环境、居住建筑类型、设施配置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需求贯穿到住区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生活要求。

4.3趣味性、合理性、中国味并存的户外空间

为老年人营造出一个丰富生动的室外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议新建的养老机构选址在近郊,这样为老年人提供宽阔的室外区域就成为可能。室外环境大体可分为观赏区域和活动区域。

观赏区域应紧邻主体建筑,并与生活区域融为一体。老年人由于视力等感觉器官的退化所以对景观细节的要求更高些,而且怀旧情节浓厚,所以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对院落进行规划,步移景异,给感官功能退化的老年人以传统的但同时又是新鲜的感觉。具有浓郁中国味的建筑景观例如徽派建筑和庭院,北京四合院在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向人们表达这是一个中国式的场所,在老年人的心里这更是一种文化上的落叶归根。趣味性的空间设计可以给感官功能衰弱的老年人是一种人文关怀,它可以给老年人一种心理上的愉悦感,当穿过胡同和竹林这样狭窄的空间然后进入宽阔的空间可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活动区域的道路应区别于普通造园手法,尽量避免起伏和弯曲,以保证老年人节省体力和坐轮椅老人的方便。道路的铺装要丰富多彩,但要避免产生眩光,这种做法不仅是出于对美观的考虑,而且也是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导向系统,这一点对于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人群是极为重要的。室外的绿化,在树种和花卉的选择上必须绝对避免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和刺激呼吸道疾病的植物。另外带有尖刺的植物也应尽量避免种植。树木的栽植数量和间距要科学合理,既要保证足够的树阴面积,也要保证人们视线的通透。

5 结束语

在全球老龄化如“海啸”般袭来的时候,老年人住宅及其景观空间的设计是我们所必须关注的课题。如何使其更有利于丰富和提高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使他们积极健康地去享受余暇时间,安度晚年;如何让中国的老年人过上他们所希望的夕阳生活,在中国式的空间结构里体验中国老人的快乐,我们必须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建立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住宅及其景观空间设计,保持老年人的生命活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这一庞大的群体提供一个宜人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剑敏.适宜城市老人的户外环境研究[J].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9

[2]张文苑.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选择[J].城市规划 2002 2期

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社会养老 保障 建设 完善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后,降低了全社会的生育水平。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在全社会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比重相对的提高,最终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危害是:社会劳动力比重下降,个人养老负担加重,社会养老医疗、福利等负担加重,因此,国家必须大力出台更多关于老年人的福利,进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给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安享晚年的环境,保障他们的晚年生活,使其老有所依,免失流离。同时,减轻社会的个人养老负担。

1.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我们首先要采取的措施是巩固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该措施的实现可保障老人生活基本需求。此外还需要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正常缴纳,可保证基本养老金的发放,同时,在缴纳保险基金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这需要我们去进行一个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另外,我国目前存在一种这样的状况,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广,城乡差别过大,主要在一些大城市进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乡村的养老保险推广不完善,普及范围较小。差别和覆盖面不全、不广,难以确保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顺利、有效推行,所以,我们还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尽量缩小城乡差距,为所有的老人提供一个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保障其老年生活。

2.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我国城乡的医保人口覆盖不广,医疗保险处于一个广覆盖、低水平的状态,基本医保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关系到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因此,必须尽一切力量,迅速将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绝大多数的城镇居民,实现社会公平,完善医疗与医药体制改革的基础设施。医院和医生出于服务更多患者的意愿,就会提供物美价廉的医疗服务。老人的生活资金不多,用于医疗支出的方面更是少之又少,老年易出现身体问题,很需要进行治疗,因此,这样的医疗保险机构即保证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得到满足。此外, 规范和确立医保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医保指定医院是医保改革中的最大利益获取者,其医院的药房基本上垄断了医保市场,使医保定点药店形同虚设。确立医保定点机构是少数人的特权,公民的选择机会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大,无法保障老人的医疗,增加养老资金的输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难以完善。

3.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由于多种原因,某些地方经济生活水平较低,居民无法保障其最低生活需求,最低的生活需求无法保障,更不可能去实施一个养老计划。不缴纳养老金,老年就不可能享受到其提供的保障。因此,必须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补助力度,为居民提供一个最低的生活需求,巩固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居民有了这个生活保障才会有资金去进行一个养老计划。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补助力度,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可以使更多的生活困难群众享受低保,有能力去进行一个养老计划,促进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

4.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社会救助是对失去劳动能力或者是低收入的公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或是精神救助,用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老年符合这个项目的要求,人若进入老年期,就会失去一定的劳动能力,没了劳动能力,就无法获取生活经费,同时,有些老年人是没有养老保险资金可领取,这时,社会救助就必须发挥一个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应该有的作用了,为一些老人的养老保障提供一个救助,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慈善事业作为一种补充保障形式,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项目的推行侧重点在于一些孤家老人,孤家老年人一般过着低收入的生活,因此无法保障一些生活需求,同时,医疗经费一般支出较大,用于生活的资金就会较少,也无法更进一步去满足精神需求,孤家老年人的老年生活一般较孤苦,社会应该组织一个救助事业去帮助这些有需要的老人,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都就可以发挥这个作用,去帮助一些有需要的老人,保障其生活,也是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一种完善。

5.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是建设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商业保险具有保障型产品个性化,以及资金运用安全稳健、盈利能力较强的特点,可以在解决我国社会养老保障难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柱作用是健全和增强养老保障体系的客观需要,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覆盖面不宽、保障体系不完全、运行效率不高是我国现行养老保障体系的主要问题。商业保险的目标是立足于“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方针,为实现“全员参保、应保尽保”的社会养老保险目标,充分发挥其职能。同时,商业保险在基本养老保险尚未覆盖的领域发挥补充作用,基本养老保险提供精算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等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还可以探索商业保险参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的方式;商业保险为企业养老金计划发起、运营等系列,发挥了一个全程服务作用。

6.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住房问题的解决可以弥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不足。目前中国全社会都存在一个房价过高且增长迅猛的问题,这个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民生问题。住房问题是当前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这个问题无法解决,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也无法顺利进行建设和完善。房价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影响了人才流动、生活质量等,房价的过高过快上涨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社会若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根本无法实施。最后,还应考虑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养老保障基金,运营好基金的投资,尽力去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对基金的监管作用,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7.总结

人口的老龄化势必引起一些的社会问题,社会青年人负担增加,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等。但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史上必经的一个过程。目前,我国对于出现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所进行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存在很多的不完善,更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对其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注意,更进一步去完善建设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赵东霞;基于SWOT分析的城市社区养老保障体系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01期

[2]汤传本;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制度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刘金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城镇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张洪艳;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篇8

摘要: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态势,随着中年人所面对的家庭问题愈发严重,由于中年空巢的到来期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加之中年人在社会,家庭,工作上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使得中年空巢的危害愈加明显与严重。中年空巢,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中年空巢 老年空巢 措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住方式的变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以及人口流动的加速,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独生子女的大量增加,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使得空巢家庭凸显出来,被人们所关注。在各种媒介上对于老年空巢的宣传以及防治接近饱和,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老年空巢对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种新的社会现象逐渐出现——中年空巢。

一、中年空巢与老年空巢的对比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年空巢带来的影响,我们现在将中年空巢和已经存在很久的“老年空巢”进行对比。

首先中年空巢和“老年空巢”带给父母的最大感受就是寂寞空虚。其次,就年龄而言,中年空巢的父母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比较多,他们的人际交往、兴趣爱好都比“老年空巢”的父母广泛。再者,中年空巢中的子女大都还未成家立业,更多的是在上学,回家的时间比较充裕,而“老年空巢”现象中的子女一般都已经成家立业,可能因为工作的原因回不了家,也可能有时间但是在经营自己的家庭。

由于中年空巢与老年空巢不同的特点使得中年空巢的危害相比之下更加严重。首先,现在的空巢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所以一旦子女离开家后,父母的精神没有了寄托,再加上女性处在更年期,男性面临工作的压力,则极有可能出现暴躁焦虑等现象。其次,中年空巢的子女离家时相对较小,生活能力较弱,父母会更加担心,这不仅仅是衣食起居还有学习方面等问题。再者,中年空巢子女多数没有经济来源,这也就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但是“老年空巢”子女已经具备了赚钱的能力,甚至能够减轻父母的负担。

综上所述,中年空巢所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老年空巢”所带来的危害,空巢年轻化的现象已不容忽视。

二、中年空巢的解决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父母,子女,社会三方面提出针对中年空巢的解决措施,并借鉴国外已有经验,以使得这个问题能够更好地得到解决。

(一)父母方面

1. 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价值。找回属于自己的价值追求,不再以孩子作为生活中的重点,找寻生活的乐趣。以前孩子在家时也许很少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孩子。在孩子离家后大可改变生活方式,多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最好夫妻双方可以培养一种共同的爱好,或者外出旅游,通过外界的美丽感受到自己生活的意义。

2.将重心侧重于工作。一般刚进入空巢时父母以45—47岁居多,这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孩子的压力渐小后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以工作的繁忙来冲淡中年空巢对自己的影响,同时工作当中的乐趣与孩子带来的乐趣又是另一种风格,这也可以使家长在中年时焕发第二春。

3.扩大交际圈。中年空巢带给家长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寂寞。而扩大交际圈可以有效缓解这种寂寞,尤其如果能够与同是空巢的父母进行有规律的交流,定时互相交流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探讨自己心里的问题,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4.夫妻之间增加沟通。一方面有的夫妻在孩子走后关系渐渐冷淡,但还有一部分关系更加密切。由于家中只剩两个人,所以更加相依为命,加强夫妻之间的沟通,重新进入二人世界,也不失为一种美好。

5.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孩子已经进入高三的家长应该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意识到孩子的离开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防,减少中年空巢的危害。

(二)子女方面

1.关心父母。子女离家后并不代表已经完全离开了父母,应该体谅到父母的难处与寂寞。经常关心父母,注意到父母心理与身体上的变化,以缓解这一问题。

2.对待父母要有耐心。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电话中都需要我们的耐心。父母年事已高有些事情可能反应较慢或者不能理解,如果只是简单的粗暴的对待更会伤害他们原本已经敏感的心。

3.要帮助父母解决空巢危机。比如替他们报一些旅游团,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教给他们简单的电脑技巧去帮助父母度过难关。

4.在家时撑起一片天。父母对我们的担心更多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不成熟,如果我们在家中能够撑起一片天,作为一个成年人去承担,父母对我们的担心也会相应减少,我们的成熟会使父母更加放心,慢慢地也会接受子女已经渐渐独立这个现实。

(三) 社会方面

1.加快社会经济发展进程, 特别是要将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列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

2.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得更多的空巢父母能够有一个平台去结识,交流,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能够缓解他们的压力,锻炼身体。

3.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在当今人类寿命普遍增加的前提下,为缓解人们由于退休而造成的不适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退休年龄,使人们不至于一下子无所适从,并且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保障的压力。

4.适当修改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人口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状下,计划经济时代提出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部分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适当放宽这一政策不仅对缓解中年空巢有重要作用,还会缓解我国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压力。

5.加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尤其是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6.媒体要多加关注。媒体需要大量的宣传中年空巢这一现象,并使得全社会对此产生重视,只有全社会都关注这一问题才会更好地采取措施去解决这一问题。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我们不用恪守“父母在,不远游”这个古训,但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年空巢这个问题以及它带来的危害。其实需要我们做的并不多,只是一个短短的电话,一句淡淡的问候。并不是说在父母身边就是尽孝,远离父母的我们同样有很多方法表现我们的孝心。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人口红利 老龄化社会 劳动力质量 经济增长方式

一、引言

在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在该时期内,应充分就业,提高劳动收入,进行财富积累。这样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上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口成为社会劳动主力,为我国带来了极大的人口红利。然而,在80后独生子女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后,我国的人口红利已在渐行渐远。统计局数据表明,我国少儿抚养比由1999年的47.7%下降到2010年的36.9%,老年赡养比从1999年的10.2%上升到2010年的11.3%。0—14岁的少年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幅度较大,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却出现加速上升的趋势。中国社会正向老龄化方向发展,到2030年前后,人口负担系数将逐步停止下降转而开始上升,劳动力不再廉价,中青阶层面对着上有老、下有小的赡养及抚养负担,而人均GDP仍然在较低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成,成为典型的国未富而民先老的社会,人口机会窗口开始关闭。

根据中国人口结构变动,预计中国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将在本世纪中叶前消失,劳动力资源将很快转变成对经济增长产生遏制作用的老年人口负担。据国内外专家估计,在生育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可享受的人口红利将在2020年前结束。人口红利消失后,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会受到严重打击,日益沉重的养老压力将造成令人忧心的长期影响。因此,在中国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负担轻的优势在逐渐消失的形势下,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抓住有利时机,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口红利的巨大效应,让人口红利在不可回避的老龄化社会中得到延续。

二、中国人口红利枯竭表现

根据瑞银研究,中国劳动人口增速将在2015年后进入下降通道,直接的人口红利由此开始下降。上世纪70年代和上世纪80年代,劳动人口增加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在2.5%以上。但自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后,劳动人口增长比例明显放缓,对经济的贡献由此也不断下滑。1995—2005年,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只有1.1%,到2020年后,就剩下不到0.1%。

1、中国总抚养比下降,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

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上年年末增加64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3‰,比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6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比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据预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 年到达最高点14.06 亿;劳动人口则在2020 年左右达到顶点9.23 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劳动人口仅以0.4%的速度增长,低于发达国家1.1%的平均增长率。到2050 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将接近倒金字塔形。中国会成为典型的未富先老社会,而且会越来越明显。

随着出生率的下降,中国劳动人口数量将在2013 年由增长到稳定再到逐渐下降,社会中上有老而下无小的家庭数量增多就是人口红利即将枯竭的重要标志。《中国当前生育水平与未来人口展望》一文指出,2030年开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开始进入一个下行通道,从2020年的9.66亿下降到2050年的7.61亿,平均每十年减少一亿。总抚养比在2015年遭遇拐点后逐步上升,在2030年左右重回50%。这说明无论是老龄化的严重程度还是后备劳动力的紧缺程度,实际情况都远比预测的更严重。

2、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向老年型靠近,但是老龄化的进程已经显现出比发达国家速度快、势头猛的特点。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伴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9.1%。2006年以来,0—14岁人口比重持续下降,15—64岁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持续上升。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提高速度加快,2005—2010年的5年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4个百分点。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联合国则预测,1950—2000年期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176%,中国增长217%;2000—2025年期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90%,中国增长111%。另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14%经历的时间大约只要25年。

3、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首次下降

2011年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年末增加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增加0.25个百分点。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最新预测表明,15—64岁年龄段人口数量还会持续增加到2014年,而15—60岁年龄段的人口增长将在近期就会停止,之后,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将不再增长。到2050年我国15—60岁人口将比2010年减少将近2000万人,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则明显增加,以60—64岁这一年龄阶段最甚,且总人口年龄结构趋向于高龄化。此外,除了适龄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减少之外,劳动力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减少,劳动力素质水平低下的情形下,劳动力市场上呈现出需求与供给极不平衡的状态。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适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下降,我国人口红利必将受到相当大的消极影响,且趋向枯竭。

三、应对人口红利枯竭的对策措施

1、大力发展教育,增加劳动力质量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

当前,我国劳动力的数量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在不断削弱,未来人力资本的积累将成为维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越来越重要的动力。如果企业职工的学历由初中以下水平提高到高中水平,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提高24%。低成本劳动力的创造能力也较低。因此,我们必须结束原来用人口数量提高经济发展的模式,用质量代替数量,优化我国劳动力结构。

(1)依靠财政支出,提高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地实现。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实现农村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缩小农村和城市的教学成果的差别,提高资金转移过程中的效率,保证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划拨到地方的资金渠道畅通。加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将一部分中东部人才转移到这些地区,丰富这些地区的教育资源,并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2)依靠社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促进技术水平的提升。如今“知识失业”加剧,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快速,而职业技术教育却无人问津,这是我国教育发展背离“金字塔”规律的结果。因此要广泛发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各方面工作能力。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开展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专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我国农业劳动力在进入非农产业就业之前就获得必要的职业技术训练。这对我国人口红利效应最大化的实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人口健康素质。首先,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责任,进一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加大政府卫生投入。其次,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建立公共卫生体系,通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化建设,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最后,各级政府要加大医疗卫生经费投入,规定医疗卫生投入的最低限度,以确保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正常卫生活动资金来源。

2、通过制度创新、产业优化和管理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通过市场、政府和企业的制度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转型。发挥市场基础性调节作用,推进生产要素价格体制改革,形成客观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多元化的竞争主体,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切实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制度环境。完善法律体系,以法律法规规范经济活动,为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提供保障。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各方权责利益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奖金、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等方式,将企业人员的利益与企业的优质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产业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往的“以八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飞机”已不再是我国可靠的优势了。无论是人口红利期的限制,还是资源环境的限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都将无法长久地持续下去。因此要创造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创新型企业和投融资机制的环境条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产权交易体系;转换技术引进模式,形成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集成创新相结合,在合作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良性局面;开展对外合作,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发展朝阳产业,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所占比例,形成开发和集成能力较强的产业集团。

(3)以科技和管理技术提高效率,优化经济结构。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和科学技术的引进,实现科学管理,用机械化、自动化来替代人工生产,提高劳动者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科学生产技术的使用,优化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配置,以成本最低、利益最大为原则,提高经济效率,要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靠单纯的劳动者的体力劳动来进行生产活动。另外,企业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包括对管理对象客观规律、管理工具的利用和管理手段的科学认识进行系统地管理,使得各方面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3、实现健康老龄化,发挥老年人群“余热”作用

发挥离退休人员的“余热”,使老年人口不再是社会的负担,从而扩大人力资源的供给,也可延长人口红利。一是落实老年人才资源开发,严格贯彻党和国家科学发展观,制定老龄人才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为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铺路架桥。二是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创新服务、组织安排,凝聚老年人才力量,挖掘其潜在能力,发挥老年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三是结合全民创业活动,利用离退休人员丰富的经验,大力发展老年产业。四是通过技能开发和培训学习提高人们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五是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纳入到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完善老年人再就业劳动保障政策,保护老年人的劳动权益。

【参考文献】

[1] 吴学安:老龄化、人口红利期与人群年龄结构[N].中国教育报,2006-03-27.

[2] 蔡昉:第二次人口红利可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发展[N].中国财经报,2009-02-03.

[3] 佟新著:人口社会学(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蔡昉: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J].中国人口科学,2009(1).

[5] 蔡昉主编:2001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教育、健康与经济增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 汪小勤、李金良:教育投资与农业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4(5).

[7] 王岳平:“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调整战略与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08(21).

篇10

关键词:老年助行产品;情景分析法;产品设计策略

1 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的需求及设计现状

如今老龄化在社会上越来越严重,更多的老人喜欢上居家养老的方式,同样,老年人也面临着居家生活自理的困难,因此设计师应当重视老年人助行产品设计,不仅能够给社会应对老龄化带来帮助,还能够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从助行产品的设计现状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处于先进水平。其中日本是一个较为注重老年人助行产品需求的国家,具有深厚助行产品设计地位。欧美国家之所以会对老年人助行产品设计的重视原因在于一些国家由于近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早,在产品的协调及稳定性方面设计需求度高。相对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来说,中国对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在助行产品的设计上如今并不能满足,在许多方面需要更多的设计创新思想去完善,中国的许多产品共性在于缺乏创新力,始终走着模仿国外的步伐,导致国内产品设计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

2 情境分析法在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情境分析法主要“以用户为中心”,这种设计方法可以情景化地展现产品使用过程和发展方向,从而能够具体解释和修改设计方案,提高产品开发方向的准确度。

情境分析法的基础:情境设定,研究使用者在情境中的产品使用过程,也就是将“用户―产品―环境”连接在一起进行研究。

2.1 情境分析法应用过程

情境分析法需要分析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与产品之间有哪些问题,调查研究老人在使用助行产品的中和产品分别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设计者从中取得具有价值的设计思路。为了描述用户和产品状况而进行需求分析情境是有必要的,体现的不仅是研究的问题,还有设计者对研究设计信息进行视觉化描述,利于设计者之间的交换设计想法和讨论研究。设计阶段原则从对用户研究出发,深入研究老年人的行为活动和对助行产品的详细设计,将总结出的价值资源进行简洁明了的概述,从而得到情境分析图;对情境分析的要求要体现老年人对室内助行产品的需求,能够完完全全展现老年人在产品使用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拥有一套切实解决老人在助行产品上遇到各种问题的方案。通过这个过程,设计师对产品的构思能够满足老年人使用助行产品中遇到的状态,从而产生针对不同问题而有不同的设计概念。在此基础之上设计的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的功能及特性面向市场上将会被老年人所信赖。

2.2 情境分析模块

情境分析包含四个模块,即人、环境、产品模块,和人―产品―环境三者相连接的模块。在研究中通过老年人的行为习惯、心理爱好、行走状态、日常活动等取得助行产品的部件连接、结构功能、工艺材料等,以及在确定产品的形状、尺寸、使用方式都需要参照人机工学知识等;通过对每一个情景模块的研究,将发现不同的用户需求是什么及所存在的限定条件因素,在这些基础上,通过情境设想从而以取得新的设计理念,再经过方案筛选取得最完美的终极方案。

3 基于情境分析法的产品设计策略

通过对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的情境分析,了解到现有产品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老年人对助行产品的真正需求,得出以下产品设计策略:

3.1 多功能性

众多助行产品的基本功能是助于老年人支撑自身的体重、保持平衡以及增强肌肉承受力,但是老年人在居家生活中的行走习惯都是具有目的性、行走路线短而重复、行走时间也是较少,因此老年人对室内助行产品设计有着不一样的要求。那么对于设计师来说就需要考虑老年人在室内助行产品上的不同需求。多功能产品设计不仅能够较全方位地带给老年人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而且也符合现如今消费者喜欢一物多用的消费理念。

3.2 时间渐变性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部位的功能呈现衰退的状态,下肢骨骼和肌肉的衰退更是使老年人在行动上及其不便,这种衰退会随着时间逐渐变化而越发严重,因此,助行产品的设计也要依据老年人的生理上变化而变化,在老年人骨骼体格发生变化时,产品将随着老年人的变化而能进行尺寸调整或者结构变化,这样就能满足老年人在这种变化的身体状态下享受舒适而满意的助行产品生活。

3.3 安全性

安全性需要注意的一方面是老年人行走的安全保障。老年人肢体结构不像正常人自由控制,老年人骨质较软,所以往往在光滑地板上行走脚底打滑导致站立不稳定比较容易摔倒,特别是在现如今儿女在外工作较忙的情况下,在室内跌倒后亲人没有及时发现下将给老人的身心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需要提高老年人在日常行动安全性和便利性,这是对老年人享受健康居家养老生活的重要保障。

3.4 空间系统性

对于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的设计,需要将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空间进行一个整体而系统性的研究,使得最终助行产品设计能够符合老人居住的生活环境。老年人在室内的活动有站立、坐下、行走、清洁、如厕、洗澡等,需要全方位考虑到老年人在不同环境状态下对助行产品的不同需求。例如,老年人在室内一些地方都会有坐的状态,包括椅子、沙发、餐桌、马桶等,在站坐转换间由于这些位置存在高低尺寸差,市场上的助行产品无法适合老年人在每一个位置的顺畅安全地进行姿态转换。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多的设计围绕着年轻人设计,从而更多的忽略了老年人的产品需求市场,在老龄化较重的今天,室内助行产品不仅能够帮助老年人方便快捷的站立和行走,安全的助行产品降低了老人跌倒的风险,满足了老年人内心独立自理的心愿,好的助行产品设计会让更多的老人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运用情境分析法进行研究,全方位的深入地了解老年人对于室内助行产品的需求,并得出许多有价值的设计设想与方案,从而改善了产品功能运用、提高了产品可靠性。真正的设计就是还原使用者使用产品的环境以及状态,从而取得一个打动人心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毛恩荣,张红,宋正河.车辆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 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 李易.欧亚优秀工业设计案例透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

[4] 刘子峰.儿童座椅使用现状及发展[Z].清华大学汽车碰撞实验室.

篇11

一、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1.身体健康状况较差

老年人随着增龄引起一系列复杂的退行性变化,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大多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

2.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由于计划生育使单位家庭子女数减少,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员的流动和外出就业,进一步恶化老年人的照料来源,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疾病护理依赖于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

3.社会因素导致老人心理障碍

老年人认知能力减退,使他们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产生无用感;生活事件如丧偶、退休、经济收入的减少、子女下岗等社会支持程度下降的老人易产生心理障碍。

二、老年社区护理现状

目前对于老人的社区护理,国内外都比较重视。国内外护理工作者对老人社区护理的研讨和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健康档案

建立健康登记卡,以引起社区住户的重视,同时便于医生了解管辖区人员健康情况,对曾患过疾病者,建立病历,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定期电话或登门随访。

2.开展社区护理知识理论教育

如我省就连续几年在全科护士培训时就专门开设有老年社区护理课程,以确保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到位,保证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

3.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护理

第一,是一般护理向社区延伸(门诊及家庭病床的护理服务等);第二,是社区护士参与预防保健(周期性体检、消毒防疫、预防接种等);第三,是社区健康教育及家庭健康访视;第四,是以社区护士的身份担负某些力所能及的社区卫生管理工作(签订卫生服务合同、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等)。为老人提供了一个集医疗、护理、营养、康复为一体的整体社区护理服务。社区医院各种健康资源共享,以帮助老人了解某些慢性病防治方法及健康常识,保证老人不脱离家庭和社会,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4.深人社区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举办专场讲座,内容简单易懂,讲解要形象生动;(2)随机性教育,护士在执行各项操作时,边实施边讲解,使病人易于接受和记忆;(3)示范性教育,针对老人对医学知识的认识不同,对某些技术的操作过程给予示范。

5.提供心理精神服务老年人

因为离开工作岗位,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减少,心理变化较大,同时由于社会因素也会导致老人心理障碍。在长期的社区护理中,护士可能对服务的家庭知根知底,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老年人的知识层次、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鼓励其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帮助他们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和健康利益,改善和提高其生命质量与价值。

三、老年社区护理展望

1.健康老龄化观点随着老年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类个体老化和群体老化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我国1993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观点,在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后,老年人能无疾而终,至少也会把需要照料的时间缩得很短。现在发达国家老龄化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很高,有人提出人生里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几个阶段,很可能最长的一个阶段将是老年。

2.家庭临终关怀服务机构将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为老年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了全方位的社会卫生服务,对于为现代医学治愈无望的临终病人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维护人的至死尊严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3.康复护理日益受重视随着医学领域的拓宽,康复护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未来将会出现老年病医院和养老机构,内设多种服务项目。老年人选择的范围很广,使用功能上突出多元化、标准化,老人一旦住进来即可根据专业人员评估和本人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类型,享受全方位的护理。如老人特别养护:安排饮食起居,日间照顾,静养关怀,提供身体清洁;老年康复保健:除常规医疗、护理、养护服务外,提供预防性、治疗性和恢复性康复。

4.填补社区护理教育的空白,为填补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空白,可通过继续教育,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社区护理理论学习和在拟成立的社区护理中心经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既成为具有社区护理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社区护理工作能力的骨干力量。同时应有计划地在数年内培养出一批较高水平,具有专科、本科学历的社区护理专门人才,使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

篇12

【关键词】 健康管理;国内;高龄人口;作用

1 健康管理的概念

所谓健康管理,就是指一种针对个人或者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目的就是帮助这些人群或者个人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概率,最终的结果是改善这类人群的健康状况。

根据健康被管理人的年龄、性别、生活环境以及体质情况的不同,健康管理的周期性检查也是不同的,其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估也是不同的。

2 健康管理的起源

追溯健康管理的起源,我们可以从两千多年前说起,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以及《吕氏春秋尽数》就涉及到有关健康管理的些微内容,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华佗的一书中也涉及到健康管理。在西方古代医学中,曾经也蕴含着有关健康管理的内容。一直到现代的医学中,健康管理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健康管理的兴起主要是因为市场的需要以及人类文明的知识积累。现代生活使得我国老龄化严重,健康管理恰巧能够有效的阻止老龄化的现象。

总之,健康管理的出现延缓了我国人民的老龄化,同时也有效的延缓了我国高龄人口的慢性疾病的发生。

3 健康管理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健康管理师的主要工作是采集个人或者群体的健康信息并且管理这些信息,还要评估个人或者群体的健康或者疾病的危险性,同时还要对个人或者群体进行健康的咨询以及指导,然后再针对个人或者群体制定健康促进计划,这些都是为了维护个人或者群体的健康,也是对个人或者群体所进行的健康教育以及健康管理的推广,除了这些以外,健康管理师还要进行健康管理技术的研究以及开发,并且还要对健康管理技术的应用进行成效评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健康的定义都有了较正式看法。我国高龄人口在不断的增多,随着这种速度的加快,高龄人口的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但增加,我国就越来越需要健康管理。一个健康管理师的出现,能够针对一个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对这类人群进行健康信息采集并处理研究,这是对这类人群的健康维护。在我国,健康管理师的出现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服务性产业,健康管理师对个体或者人群进行健康的指导,减缓老龄化的加剧。

4 健康管理在国内高龄人口中的作用

4.1 健康管理能够提高我国高龄人口的生活质量 现如今我国随时代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在逐渐的提高。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的脚步,我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高压力的生活方式让我国的慢性疾病不断的增加。慢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即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一系列的疾病,这些疾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病程长、易引发并发症、病因复杂、医疗费用负担重、健康损害以及社会危害严重等。慢性疾病在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这类慢性疾病都严重影响到了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健康管理的主要功能便是延缓慢性疾病的发生,在我国,慢性疾病主要是发生在高龄人,那么健康管理就恰巧延缓了这种情况的发生。通过健康管理,对我国高龄人口的健康状况进行管理,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健康干预,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主动的去除不良的行为嗜好。

4.2 健康管理是我国实现成功高龄人口的重要途径 成功老龄化其实是指维系老年人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建设性的平衡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高龄人与外部世界的良性的互动关系,是让老年人将价值实现到最大,对社会对国家的作用起到最大。对于高龄人口来说,其中之一的价值就是在老年人本身的日常生活中,能够进行一般的体力活动,在认知能力测验中水平较高,健康状况非常良好。我国如果实现成功老龄化,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实行健康管理,通过对高龄人口的疾病预测,适时的发现潜在的疾病,知道疾病发生演变等进行治疗,这对于我国实现成功老龄化是非常有帮助的。

4.3 健康管理能够降低我国高龄人口的医疗费用 健康管理的实现,其中的一个功能就是可以显著减少我国高龄人口的医疗费用。对于老年人来说,生活上的行动不便,思维较为缓慢,老年的发病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那么如果对我国的高龄人口实行健康管理,首先就可以避免高龄人口的某些疾病的发生,对于已经患有疾病的高龄人口来说,可以控制高龄人口的病情,这样,就为我国高龄人口降低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健康管理在我国实行的越有效,在高龄人口中就越能减轻他们的发病率或者减轻病情,随着高龄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降低我国高龄人口的医疗费用就越明显。

5 小结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健康文明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明。我国的发展脚步在加快,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我国高龄人口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我国实行健康管理,不仅能够有效的减缓高龄人口的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同时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吴春荣,林晓嵩,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4

[2]尹德挺,中国老年健康研究评述以及展望[J],西北人口,2006年05期

篇13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机构养老

中图分类号: D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压力巨大。根据国际通用解释,若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总人口的7%,就是老龄化的社会;超过14%,就是老龄社会。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属于老龄化的社会,如法国、美国、英国、日本等等。据统计,从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总人口的7%上升到14%,法国用了114年,美国用了65年,英国用了45年,日本用了24年,而我国只用了20年,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会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两个:一为寿命延长,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均寿命由1949年的35岁达到现在的75岁,翻了一番还多,反映出祖国的社会变迁,这是国富民强的象征;二为非均衡生育,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前,中国“一家多胎”现象严重,自1983年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减缓了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

如何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提出不同的对策。寿命延长导致的老龄化问题不可避免,由此带来的后果通常为养老金不足和养老保障措施不配套,只能通过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保障措施来解决;非均衡生育带来的老龄化问题,只能通过均衡生育来应对,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人口增加了7000多万,但是生育率却低于1.5,即每个负率平均生了不到1.5个小孩,远远低于2.1的更替生育率,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下一代人会比上一代人的数量少30%,不远的将来,中国人口将进入负增长的时期,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城市老人生活现状

(一)家庭基本状况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30年来,第一二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已经进入结婚和生育的年龄,在这种背景下,“四二一”家庭模式逐渐普遍起来,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的家庭模式。四个老人需要两个独生子女赡养,同时还要抚养一个孩子,加上独生子女本身存在的严重依赖性,在社会飞速发展、竞争压力剧增的今天,往往力不从心,照料不及。

另外,“空巢家庭”和鳏寡孤独家庭逐渐增加,其原因多种多样:(1)老年人希望独立生活,不愿离开久居的环境;(2)老人希望与子女住在一起,但由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为避免冲突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3)子女工作忙、住房紧张,客观条件不允许;(4)因子女婚嫁离开父母异地成家;(5)不愿赡养父母等。

(二)经济状况

与农村老年人相比,城市老年人退休后基本上都有退休金,加上普遍存在的储蓄习惯,因此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据统计,城市中85%的老人退休后的主要来源为退休金,13%的老人依靠子女的资助。由此可见,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为退休金。但是,不同单位的退休人员在退休金待遇上有明显差距,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较企业离退休人员高很多。

(三)健康状况与医疗需求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老年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但是,寿命的延长不代表健康状况的延长。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堪忧,只有1/3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其余2/3的老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所患疾病多以慢性病为主,其中较常见的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一半的城市老人还同时患有多种以上疾病,城市老年群体的生活自理能力、身体健康状况都不如人意。

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经济因素,其次是手续繁琐,再有是行动和交通不便。除了上述因素,不同地区的老人还有不同的困难,在城区的老人还经常面临报销不便,挂号难、住院难等,而郊区的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周围没有好医院,常常无法及时就医。调查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危害城市老人健康的最大杀手,但是有三分之一的患病老人没有去治疗,而且有四分之一的患病老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就诊。因此,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三、养老模式探析

(一)家庭养老模式

目前最适合中国国情且经济成本最低的养老模式为家庭养老。现阶段很多老人都由子女赡养,与子女吃住在一起,身体健康的老人通常还会帮衬带带孩子,甚至买菜、煮饭。但是还存在一部分身患疾病的老人,需要子女照顾,特别是患有半身不遂、瘫痪在床的老人,身边不能没有人照料,这对普通公民的经济和生活状况无疑是雪上加霜。

为了改善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我们提出一种专业化家庭养老模式:中国城市中有40%的人群属于低收入群体,对于这类人群,可以给予选择提前退休去照顾自己家的老人,由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发放社会工资。这些回家照顾老人的劳动者,需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并与社区签订协议,通过社区的社会工作机构定期对劳动者的家庭照料做出评估,从而给予报酬。这样,不仅使老人得到悉心的照料,还解决了低收入群体的工作问题,一举两得。

(二)社区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模式是以老人的子女、亲戚、朋友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为依靠,为城市中在家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医疗保健以及法律援助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的特点是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得到子女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士提供上门服务,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利,同时还弥补了因各种原因子女无法照顾老人的缺憾,并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建设养老院的资金。

社区养老模式不同于家庭养老模式,它的实质是社区中的家庭养老模式;与机构养老模式相比,将社会机构中的养老服务引入了社区,吸收了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的优点,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对老龄化问题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模式中主要服务群体为社工,目前我国社工的发展状况不尽人意,原因包括:(1)我国对社工这个职业的认识不到位,没有专门的机构对社工进行培训,内地大多数大学都没有社会工作会专业,而在香港和国外这个专业已经发展成熟;(2)政府对社工服务的投入不够,导致社会工作者没有良好的工资薪酬和福利制度,社会地位不高;(3)中国人传统观念严重,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通常不愿雇佣社工来解决家庭问题。

(三)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模式的主体是养老院、福利院、医院以及各种康复中心,老年人通过入住养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进行集中供养和居住,由专人负责照料日常生活。这种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同时避免了因为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问题引起的生活冲突。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家庭的养老风险,实现了养老资源的共济和共享。

社区养老模式的成本很高,同时无法满足老年人对亲情交流的渴望,无法提供精神慰籍。我国的养老院大部分都是早期建立,其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水平很难跟得上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养老机构的设备条件普遍很差,专业服务人员水平不高,管理模式滞后,无法满足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

四、对养老问题的一些想法

在生活方面,政府可否对老年人方法生活补助费,每月300元,独立于养老保险之外。截止到2013年,中国有大约2亿的老龄化人口,2×12×300=7200亿,而我国的2013年GDP预计将达到10万亿美元,不会对我国财政造成很大负担。

在医疗方面,政府可否对老年人开放免费医疗。虽然全民医疗到现在还不现实,但只是针对老年人的免费医疗并非不可行。

在精神需求方面,政府文化部门应经常组织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组织老人观看电影、戏剧等活动,同时建设老年大学和老年娱乐活动设施。

五、结束语

在现阶段,笔者认为应加强对养老问题的政府投入,以家庭养老模式和社区养老模式为主,机构养老模式为辅,使养老医疗服务专业化,资源配置合理化、社区规模体系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更好的满足我国对养老问题的基本需求。

参考文献:

[1]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0).

[2]周伟文.城市老年群体生活需求和社区满足能力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J].社会保障制度,2001(4).

[3]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制度,2001(5).

篇14

【关键词】 老年;保健教育;互联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期望寿命不断延长,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通过生命科学的探索,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老年人应该保持体格健康、心理健康及提高生活质量,是从事老年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在逐步增加。1982年,维也纳世界人口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10%以上;或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6亿,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20亿。有关预测表明,1950~2025年跨世纪的75年中,世界老年人口以年均2.4%的速度递增。而我国从1990年以后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至1999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近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0%以上。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3亿,占总人口的15.6%;202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4%;2050年将达4.1亿左右,占总人口的25.0%以上,即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1]。因此,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具有速度快、绝对数量大以及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年型社会等鲜明特点。老年人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借鉴世界上一些福利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方面需求,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已经成为当务之急[2]。

2 我国老年医疗保健的重点

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年社会,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原有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卫生改革的深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正越来越显示出它在城市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我国老年医疗保健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已有11万余名医师、近8万名护士和数万名其他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各地对社区医生、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培训,近作者单位: 210029 江苏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8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参加了全科医师岗位培训,65%的中心和47%的站参加了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全国已有2000多名社区的医师通过了卫生部和人事部举行的考试,取得全科主治医师技术资格[3]。虽然社区卫生服务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的需要。政府和社区也在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一些利于老年人的健康服务和保健机构,如老年乐园、托老所、敬老院、老年精神卫生中心、老年健康大学等。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应成为社区服务以及街道居季工作的重心[4]。因此,要注重老年慢性病知识教育,加强社区老年人常见病防治知识的普及,采取各种方法帮助老年人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做好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他们的某种行为[5],从而进行有效预防,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以促进老年群体的整体健康。

3 我国老年网络教育的现状

互联网对于大众已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电脑等一系列处理现代信息的工具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尽管如此,互联网的应用却并不普及。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2600余万网民主要为集中在城镇和城市中的18~30岁左右的人群,50岁以上的上网者约有100万,仅占总网民数的3.9%,而欧美等发达国家50岁以上的上网者刚接近上网总数的50%,这是一个现实的差距,也反映了我国老年网络教育的匮乏。今天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为了促进生产、科研,加强交流,我们必须要了解如何应用互联网,老年人也不应例外。然而在此之前的中国老年人群却远离网络世界,甚至拒绝接受网络,这是不可想象的。在社会调查中仅有5%的年近古稀的老年人会应用互联网,并以此作为工具来查询资料,阅读报刊,浏览新闻。这种现象与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很不相符。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许多老年人依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应该度过一个幸福、美满、健康、充实的晚年,同时也要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不被时代所遗弃。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全社会每一位公民的责任。

4 老年网络保健教育的前景

老年人最关心的是晚年的生活和身体。为了身体的健康,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医疗保健知识,例如读书、看报、听广播等。然而由于相关知识众多,精力有限,常常无法完整获得。这时网络就突显了它的优势。网络可以跨越时间、跨越空间,并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最新信息,以达到未病先防;可以在家中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各地的医疗资讯;可以不用翻书、查报、听广播就能掌握最多最全的保健信息;当发现一些不明症状时,可以用网络来解决疑惑;当需要一些简便易行的偏方验方时,不用踏遍千山万水寻找;在没有条件去医院时,也可以利用网络与名医面对面交流、诊治,甚至可以超越国界咨询国外专家等。网络带来的不仅仅是方便、快捷,更是健康。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不但适合年轻人,同样适合老年人。目前虽然我国老年群体逐渐壮大,但低龄老年人却是主流。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人截然不同,当代老年群体思想开放、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是一个欢乐的健康的群体。这样的一个老年群体,对新知识的追求是不可估量的,他们的人生价值是不平凡的,他们的能量是巨大的,潜力是无限的。正是因为如此,今天的老年人才会渴求新知识的填充,不仅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还注重思想的健康,他们需要高科技、信赖高科技,并期待将来。由此可见,网络保健教育的普及有广泛的基础和良好的前景。

5 家庭与社会的支持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子女虽然不再与老年同住,但仍然是老年人最主要、最有希望的依托。子女要继承和发扬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加强与父母的联系,不仅在物质上,还要在精神上多关心、多照顾老人。关注老年人思想和健康,了解他们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要照顾好老年人的身体,更要鼓励老年人学会上网寻找健康。家庭与子女要帮助老年人接受网络,辅导老年人健康地应用网络,国家和社会要逐步开设可供老年人学习的网络课程。只有社会和家庭给予老年人更多的支持与关爱,才能让网络信息教育走进千家万户,走近老年人的身边,为之服务。相信通过共同的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健康、向上的现代老龄化社会。相信更多老年人会与时俱进,运用网络、学习知识,使远程开放教育与老年保健防病相结合,度过幸福、健康、安泰的晚年。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提高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科学认识.人口研究,2002,26(5):1.

2 徐守勤.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社区医学杂志,2005,3(8):33.

3 周亚夫,丁晓芳.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的瓶颈.中国校医,2004,12(18):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