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个人生命故事范文

个人生命故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个人生命故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个人生命故事

篇1

这是一个不身上同凡响的群体,这是一出类拔萃的社会精英。他们是之当无愧的,令世人景仰的名人。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人类的智慧,勤奋,勇敢。顽强等各种优良品质。他们像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漫漫历史长河光耀千秋。

名人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这丰富情感的人。他们同样有过多彩而快乐的童年,同样经历过痛苦和挫折的考验。所不同的是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向成功的目标奋进。我们中国正因为有这么多用智慧报效祖国的人,才开辟了一片神舟大地。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你,我都可能成为这样的人。

名人也是人,而不是神仙。可他们创造一个有一个奇迹。为什么我们不能呢。1,要学会持之一恒。

篇2

女孩县城玩了一天,拖着沉沉的脚步找到一间带淋浴的小旅馆。一走进房间,女孩迫不及待的走进浴室,想洗去一身的疲惫。当女孩正准备脱衣服的时候,脚下一阵晃动,她急忙扶住一根铁管,心想错觉吗?但是当第二次晃动,女孩知道这不是错觉。

跟随第二次的晃动中还带有急促和沉闷的断裂声,女孩的全身开始颤栗,她知道可怕的地震来了,随着第三第四次的更加猛烈的震动,无边的黑暗和无边的恐惧把女孩紧紧的包裹起来女孩象一只受伤的野兽,拼命的放声号叫,拼命的拍打、撕咬浴室的门板。然而一切都是徒劳,女孩无力的蜷缩在阴凉冷漠的地上。

不知过了多久,忽然腰间一阵颤动,是呼机。女孩匆匆的摘下它,在黑暗中摸索着按到了键子,即看到了绿色的光芒:"林先生请你七点钟到老地方见面。"读着这句话,女孩的泪水又一次涌出来,滑过嘴角。咸咸涩涩的。想着电话那边的他,女孩又再一次尝试着走出困境,但是是再一次的徒劳与绝望。女孩跌坐在地上,把自己缩成一团,眼睛盯着呼机的屏幕。

不知过了多久,女孩睡着了,又不知过了多久,呼机再一次在女孩的手中颤动了:"林先生问你在哪里,请速回电话。"女孩再一次的流下眼泪,我想告诉你我在哪里,但是我办不到啊。渐渐的女孩平静了下来,面对无法挽回的死亡,女孩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呼机第三次震动:"去了你家,看到你留下的字条,请火速回家。"女孩的心又开始躁动。呼机第四震动:"我听到广播,知道你那里发生了什么,相信你此时正拿着呼机读我的话,我们很快会见面的。"似乎有一缕曙光在女孩的眼前闪过。女孩期待呼机第五次的震动 ,此时的呼机成了他生命唯一的寄托。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呼机象一个疲惫的孩子一样睡着了。终于第五次的震动来了:"我去找你,车不通,想尽各种办法,还是无功而返。我相信你不会出问题的,你是一个聪明又好运的女孩。我等待你的归来!"第六次,第七次。。。。女孩在男孩一次又一次的传呼 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恐惧与绝望的时刻,不知不觉已经两天两夜了。

死亡的阴影越来越紧的箍住女孩的全身,仿佛看到自己体内的鲜血和肌肉正被一条黑色的巨蛇一口一口贪婪的吞噬。女孩觉得自己快不行了,连哭泣的力量都没有了,她的思想开始混乱,感觉自己正在往下沉,就在沉到底的时候,呼机第三十八次,也许第四十八次,五十八次震动起来,那震动象磁铁一样,牢牢的吸住了女孩体内残余的所有能量:"我们什么时候结婚?举行哪些仪式?从现在开始我们分别设想一下,日后评出最佳方案。"

篇3

1.1 本课的地位及作用。 《珍爱我们的生命》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三框题的内容。

我们知道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人生问题。特别就青少年而言,他们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他们的独立意识与叛逆意识同步增长。往往看重“自尊”却漠视生命,看重“自我”却漠视他人。现实生活中不乏此类事例:一些青少年因不满老师、家长的教育,或者因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小事,缺乏抗挫折能力,动辄就选择轻生。痛失花季生命,令人扼腕叹息。因此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的一项极其繁琐而又艰巨的任务。

1.2 教学目标

1.2.1 认知目标:知道生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会有很多艰难曲折。 懂得只有珍爱生命,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1.2.2 能力目标:逐步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1.2.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信心 养成乐观 豁达的性格。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人生价值, 感悟生命的意义,激发热爱生命之情。

1.3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难点: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1.4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以“永不放弃生的希望”为课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领悟生命的意义、价值。

第二课时:以“尊重生命”为课题,学会肯定生命、悦纳生命,懂得如何让生命更有意义,更显光彩。

2. 教学方法

2.1 以丰富的课内外资料充实课堂、感动学生。

2.2 以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朗诵、讨论、辩论、调查采访、讲故事、表演等。

2.3 运用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教学内容,强化感官效果。

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3.1 导入。多媒体投影资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用优美的文章,感动学生引发思考。学生朗读并谈感受。

3.2 讲授新课

3.2.1 故事会——热爱生命。通过一些震撼人心的故事,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例如:海伦、凯勒、张海迪、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以及课本中的资料故事。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表演总结:动人的故事,感染了每一个人。生活是美好的,有时又充满磨难。面对挫折该怎么办?怎样战胜磨难走向成熟?听了故事相信每个人都有收获,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珍爱生命吧!

3.2.2 讨论——面对生死抉择怎么办?通过“生死抉择”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比,体会生命的可贵,坚定求生的信心和勇气。

资料:美国18岁的约翰。汤姆森自救事例。

中国少年野外游遇险。

问题:同样面临险境,为什么结果不同?面临险境,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

总结:无数事实告诉我们,遇到险境 困难,没有任何理由退缩 等待 放弃,我们应该奋力自救。你知道遇到下列险境如何自救吗?

3.2.3 表演——险境自救。①地震了;②发生火灾了;③意外受伤流血了;④不慎吸入异物了;⑤有人落水了。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判与表扬,特别强调救人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教会学生基本的自救方法。

篇4

[关键词]《本杰明·巴顿奇事》;衰老命题

怪诞、荒谬、诡异一直是美国导演大卫·芬奇所执导的影片的风格,在这种风格之下产生的《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曾使大卫·芬奇功成名就。产生于2008年的《本杰明·巴顿奇事》又是他的一部野心之作,大卫·芬奇在不温不火的故事讲述里彰显着他的大师风范,《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的怪胎本杰明生下来就是一个可怕的小老头,母亲难产而死,父亲见到他时惊恐万状,一度曾想把他丢在河里溺死,并且把妻子的死亡都怪罪到他身上。然而这些关于怪胎的情节并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导演有意地将一个怪胎婴儿的成长放置于到处都是老人的氛围里,从而使观众在逆行的时间里开始了对生命本质意义的深度思考。

衰老,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必经的生命历程,衰老的生命表象是头发稀少、皮肤干枯、牙齿脱落,步履蹒跚,对于一个经历了生命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的生命个体来说,衰老完全符合人类的生命进程,而对于《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本杰明来说,衰老是伴随他一生的状态,也是故事情节得以展开的基础。所以,理解《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意义,就要从分析一直弥漫在《本杰明·巴顿奇事》影片里的衰老氛围入手。

一、衰老是人类生命的必然历程

在《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故事一开头,就出现了老年的黛西进入弥留状态的镜头。衰老的黛西与她的女儿进行最后的诀别,她要在听女儿朗读日记的声音里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此时黛西的衰老是人类正常的衰老,她拥有的丰富回忆证明了她的生命历程,也使她在走向生命的最后时刻非常坦然。拥有着精彩而不同凡响的人生的黛西,在女儿的陪伴下平静地等待着生命最后时刻的到来,她甚至还有些幽默地说:“我只是好奇,死了会怎么样?”黛西满怀诗意地回忆起1918年的火车站的建造,回忆起那个著名的钟表匠盖图的故事。穿插在故事里的盖图先生对儿子的爱和那座倒行的大钟,虽然是游离于本杰明的人生之外的小插曲,却又是《本杰明·巴顿奇事》影片所营造的整体氛围中的最画龙点睛的一笔。于是整部影片就在这样黯然的衰老基调中徐徐展开,关于钟表匠盖西和他的儿子的回忆使得《本杰明·巴顿奇事》从黛西的衰老延伸到了另一个命题:在爱情之外,还有人生的生老病死,在你与你的爱人之外,你还与这个世界其他的人生老病死相关联。生活不是静止的,也不是惟一的,不管你历经哪一种人生,你必须面对的是生活本身的复杂和随时随地的变迁。

《本杰明·巴顿奇事》还告诉观众,在生命的夕阳西下时,人类才开始和自己的生命对话,才开始彻底地审视自己的生命。于是在衰老的黛西的讲述之中,整个故事延伸出去,渐渐进入了更久远的空间,故事里的许多人物都已经死去,却又在黛西的回忆里复活。在这种温室般的小资情调里,影片传递了绵绵深情,却又瞬间刻入骨髓。正如影片里的本杰明所言:“衰老并没有什么不对”,人类的衰老在正常的情况下,属于生命链条上的最末一环,它是对的,是正常的,也是温馨的。

二、衰老意味着宽容和更多的理解

虽然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故事色调阴暗,讲述的也不是一个让人愉悦的事件,但故事里面的老年人都很善良而包容。导演大卫·芬奇将被人遗弃的本杰明放置在了养老院的环境里生活,虽然这不是正常儿童的成长环境,但对于本杰明这种生物时钟逆行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最佳的成长场所。这里让本杰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同类,如同一片世外桃源让人安适。因为见惯了衰老和死亡,养老院的人们视衰老为常态,视生命的末路为归途,在这里没有人会嘲笑本杰明的怪异长相和令人厌恶的衰老,也没有人会被本杰明古怪的相貌而吓倒,这样一个衰老的环境保证了本杰明自由而健康地成长,在养老院的老人的围拢之下,使处于极度孤独中的本杰明不再孤独。那么,把他放在养老院里,对于本杰明日后的健康心理显然非常必要。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本杰明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平等而不会被当成是怪物般伤害。虽然童年时代的本杰明被困在轮椅上不能自由行走,但周围的老年人所形成的爱的氛围保证了他有积极向上的正常心态,养老院的稳固、爱与温情的环境,这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已经足够。《本杰明·巴顿奇事》在此时传递出的人生哲理是:“不论是胖子们,瘦子们,高个子们还是白人,他们其实和我们一样孤独,但是他们格外地害怕。”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解开孤独的钥匙,但是本杰明却在养老院里找到了他的同类,摆脱了他的困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杰明又是幸运的。

养老院里的老人们就是生活智慧的典范,和老人们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赋予了本杰明更多的生活智慧和淡定的生活态度,如那个被雷电击中七次的老者,那个曾是知名歌剧歌手的夫人,那个每天都盛装打扮却从未出门的老女人,那个光着屁股去升旗的老将军,把他们不同的故事带到了这里,又把他们的生活智慧留给了本杰明。与老人在一起的生活让本杰明看到,当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之后,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不是愤愤不平,而是非常淡定。“大家都把年少轻狂的往事抛开,只关心天气,洗澡水的温度和傍晚的夕阳”,这就是养老院里的常态生活,老的房客走了,新的房客进来,大家为去世的人开追悼会,平静地送他离去。“人生无常,这一系列命运交错的事任何人无法控制”,这就是成长在养老院里的本杰明所悟出的生活哲理。

三、过早的衰老会让人深悟生命

对于一个个体的生命来说,成长是必然的,本杰明虽然和别人一样站在人生的起步线上,却以衰老的模样开始了他的人生历程。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步入人类社会,本杰明注定将会比别人付出更多倍的艰辛,但这种另类的状况也让本杰明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着生命,感悟着生命,那就是对于自身、爱人、朋友、家庭以及社会的责任感和亲情。对于本杰明来说,由于时光倒流,他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存在着不平衡不一致的现象,稀疏的头发、枯骨般的身躯、可怕的外貌和脆弱的体质,使医生断言他已经极度衰老,也许活不过几个小时。幸亏他遇上了富有爱心的黑人妈妈,本杰明才得以存活。因此,本杰明对于爱的理解比别人更深刻。他明白,爱是生命存活的基础,爱是这个世界的最后保障。所以本杰明相信爱,也愿意付出爱,他帮助死去的同伴把钱寄回家,他怀念那些在养老院里住过的老者,他真心地爱与他擦肩而过的情人伊丽莎白,他更愿意帮助在病痛之中的黛西渡过难关。因此在本杰明的生命里留下了当中许多短暂的片断,却也是最美丽的片断。

外表是一个沧桑老者,内心承载的却是孩童的单纯,这种状态让本杰明没有正常生活、没有同伴,也缺乏和人类交往的必要的生理基础。在本杰明和黛西的人生经历交叉中,本杰明越活越年轻,黛西却正是逐渐长大变老,两人的生命也只能在中年时期交汇融合。本杰明在这个时刻达到了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的统一,成为一个正常的男人,所以他才有一小段与黛西相爱相恋并生下孩子的美好时光。而在今后的时光里,两个人就像两列对面开过的火车一样,一个朝着衰老的方向驶去,一个朝着年青的方向驶去,这种背道而驰的状态使本杰明与黛西的爱情生活里的危机不断地放大,忧虑和未来的责任感使他们无法再生活在一起。面对着时间的不可逆性,本杰明惟一可以做的是,抓住与黛西擦肩而过的机会,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本杰明用他的奇异的成长经历换来了对人生真谛的感悟,他明白了人的生理状况与人的社会属性紧密相连,在缺乏正常的生理条件的情况下,其个体生命与社会的关联也就会变质,甚至完全脱节。

因为生命与成长的艰辛,使本杰明明白了执著与放弃具有同样的意义。本杰明对于黛西的那份情感一直珍藏在心底永不舍弃,从童年直到老年。毫无疑问,本杰明与黛西的爱情是影片中最动人的情节,当年华逝去,人也各自憔悴之后,相爱的人还可相守在一起,那也是人生的一幅美景。可是对本杰明这个生命逆行的人来说,他独特的晚年生命将会给自己的家人带来不幸,老年的黛西将会怀抱一个婴儿,这让黛西情何以堪?因此本杰明在反复思考之中,他选择了放弃与黛西的共同生活,让黛西有时间去寻找她的下一段爱情。当初本杰明爱上黛西,现在本杰明放弃黛西,都是因为他心底执著对黛西的爱情,也是他对亲人最深切的责任感。从两个人卖了老房躲进两人世界,靠着个床垫和冰箱度日之时起,到最终本杰明的身体变成一个孩子,又患上老年痴呆失忆症而躺在黛西怀里停止呼吸时止,艰辛一直没有离开过本杰明,幸福与爱也一直伴随着他的生命。

综上所述,可是看出衰老一直是《本杰明·巴顿奇事》故事里所要诠释的命题。当然,逆行的生命和逆行的时间都是一个在现实里不可能出现的伪命题,电影却给观众一个跳出正常的逻辑圈子,去感受非理性的生命的机会。显然,“温情”是解读这部影片的关键:行将入土的黛西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吐露出一个近乎传奇的故事,女儿卡洛琳在一页页发黄的日记中,回顾了一个名叫本杰明·巴顿的男人的一生,并明白了本杰明才是自己真正的父亲,当这段伤痕累累的美国情史渐行渐远时,留下的却是本杰明充满爱意的传奇人生和他对这个世界的默默温情。本杰明与黛西的爱情,本杰明与养母的亲情,本杰明与船长的友情,本杰明对情人伊丽莎白的爱情和感激,都会使观众深陷于温情氛围之中。

同时,《本杰明·巴顿奇事》中处处充满哲理意味的意境,导演那种兼具传统主流的思考与剑走偏锋的猎奇风格,让衰老的身躯中装着孩童的心灵的情节设置,这究竟是一种快乐,还是一种痛苦?本杰明别样的人生给了观众一次重新认识生命的角度:诞生即是死亡,成长却是解脱,生命的逆向行驶让人看到了生命中更多更原始的本质。“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最后一刻,你还是得平静地放手而去”,这句话便是本杰明对人生最后的注释。在一场无言泪千行的相爱过程之后,衰老悄然而至时,生命虽然落幕,但爱情从未终止。人生就是这样,只有勇敢地去尝试各种挑战与困难之后,你才能在最后安然离去。所以,不管火车站那座钟如何行走,每个挣扎过、奋斗过的人生都是完美的。

[参考文献]

[1] [美]伦纳德·夸特,艾伯特·奥斯特.当代美国电影[M].杜淑英,温飚,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2] 滑明达.美国电影的跨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 [美]约翰·贝尔顿.美国电影美国文化[M].米静,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篇5

关键词:秦腔;《西京故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戏剧作为一种高雅艺术,不仅使人感官愉悦,而且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素养;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不仅引导人从内心进行深层次的审视,净化心灵和提升人格,而且使人成长、使人丰富、使人学会担当。《西京故事》这部大型秦腔现代剧,就是这样的一部优秀作品。自上演以来,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反响极大。观映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很震撼、很感动,很受教育和启发,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很好的教育导向作用。

一、剧中主要人物形象介绍

《西京故事》这部秦腔大戏由陕西省著名剧作家陈彦编剧,著名导演查明哲执导,一级演员李东桥领衔主演,主要讲述了一个农民家庭家长罗天福如何供读两个大学生孩子,并教导他们在城市如何自强不息、努力实现梦想的故事。剧中典型人物有罗父(罗天福)、儿子(罗甲成)、女儿(罗甲秀)。

罗父:罗天福,老实本分、勤劳朴实、坚毅执着的农民形象的代表。他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着一家人、以及全村人的期望,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在自己的"西京梦"被儿子彻底诋毁时,在痛定思痛后又挺起了"那从来都没有塌过腔的脊梁骨,"以自己坚毅的品质成功的影响了儿子和周围的人,最后圆了自己的"西京梦"。

罗甲成:罗天福的儿子,刚考上重点大学。他不能接受自己生活的现实,总觉得自己过得低人一等,不能像别的同学一样"风风光光,体体面面的做人",觉得姐姐捡垃圾、吃同学的剩饭给自己丢脸了,这种虚荣加暴戾的心态使他一蹶不振,否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否定父亲的"西京梦",然后做出辍学、离家出走等一系列伤害自己也刺痛亲人的事情。值得庆幸的是,他最终在一家人的辛酸泪中醒悟过来,面对现实,重镇旗鼓,开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不负家人的期望,考上了硕博连读。

罗甲秀:罗天福的女儿,作为一个从山里走出来的女大学生,她没有事事依靠父母,而是在学校勤工俭学,做家教赚取学费,借此来减少家庭的负担,减轻父母的重担。她善良孝顺,自立自强,不断努力,靠自己的双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西京故事》所传递的教育意义

《西京故事》这部戏不像传统的秦腔戏,在表达形式上,唱词简单明了而且还带有对白和字幕,让每个人都听得懂,看得明白。同时从内容上来说,这部剧与现实结合紧密,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和自己或自己周围人身上重叠的部分,而且整部剧所折射的社会问题也囊括了目前很大一部分的社会问题,从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社会阶层问题以及文化传承问题,最后又上升到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自强不息与爱慕虚荣等问题。这些问题让我们深深思考,具有很强的教育性,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具体来说:

(一)《西京故事》传递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罗父一生屡遭挫折,眼看着民办教师工龄20年,快要转正时,新毕业的大学生接替了他;他在村里当村长,按政策该要发放工资补贴的时候,更年轻的人接替了他;在西京城里,通过打"千层饼"已站稳脚跟顺顺当当开始他的西京梦的时候,儿子甲成因为虚荣浮夸、思想扭曲、偏离人生航向而离家出走,使得年迈的他再次遭遇人生重创,多舛的命运几近击垮他。罗甲秀从农村考进西京重点大学,艰难的生活给了她更多的人生考验,她从未气馁,也从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父女对责任和生命的坚守,对道德和人的尊严的维护,靠的就是中华民族历千年而不衰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人的生命和尊严的坚守与维护。

(二)《西京故事》传递着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一部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科书。罗甲秀的经历,在许多高校都发生过,许多媒体也多有报道。为了求学,她甚至偷吃过别的同学剩余的食物。但是她并不以此为辱,也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昂着头勇敢地面对,支撑她的就是人生当自强的信念,就是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去奋斗的人生观,这是对生命和价值再好不过的诠释。而弟弟甲成则是另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考上了重点大学,觉得父母卖饼为生、姐姐捡拾垃圾让他丢人,让人看不起,他的虚荣自卑心理扭曲了他年轻的心灵,一度出走家庭、学校,甚至绝望轻生。这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刻画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

(三)《西京故事》传递着生活的意义、人生的责任、生命的价值。为了供养一双儿女读大学,罗天福一家住在简陋的用厂房改造过的大杂院里,靠打千层饼为生,他宁肯一分一分攒钱,也不愿卖掉家中的两颗已有六、七百年的紫薇树;罗甲秀为了不给贫困的家庭再增添负担,为了减轻父母的千斤重压,靠自己羸弱的肩膀托起自己人生的一片晴空。戏剧正是用罗天福们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爱,人生的责任人在于奉献,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

(四)秦腔《西京故事》,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理解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给大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的有机结合,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才。

总之,《西京故事》反映的现实生活问题贴近百姓生活,富于说理,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人充满信心面对现实困境。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无论家庭状况如何,自强自立、奋发有为、勤俭求学、立志成才,都是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品行。安逸无忧的生活总有人去向往,但困难却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内容。大学生惟有从这种由忧而喜、不断自强的日子里,才能真正品味到生命的意义和充满活力的人生,进而体会生活的艰难,环境的压抑,心灵的拷问,从而学会做人、做事。

篇6

我以为,朗读的妙处在于把故事和情感用真情演绎一遍,以便于我们更深刻、更丰富地体味人生的种种况味,让生命更加丰盈和厚重。朗读,让我们深深铭记,让我们懂得珍惜。朗读,让记忆永存,让生命升华。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遭遇了人生的重创,以为自己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幽深的黑洞,会成为一只滑向黑暗的囚鸟,再也飞不起来。这个时候,朋友送给我几本书,对我说:“每天早晨起来,你就大声朗读里面的文章。朗读的同时,心中的浊气会慢慢消散,文字的清气会弥漫心间……”书里面的文字,充满了阳光的味道和向上的力量。我想,生命除了磨难和痛苦,还有那么多值得珍惜的。即使磨难和痛苦,翻_它们的背面,依稀可以看到它们带给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无论如何,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每天,我大声地读那些智慧而美丽的文字,就如同沿着一朵杏花的指引,终于抵达了春色无边的彼岸。走出了困境,我依然喜欢朗读,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声音演绎出来。我成为了生命的朗读者,人生悲欢离合,语调抑扬顿挫,把生命的各个章节朗读出来,我收获了一份沉淀着生活百味的礼物。生命如酒,散发着醇香的味道,而且愈久弥香。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生命的朗读者。即使你的生命再平凡卑微,人生的历程也不可能波澜不惊。生活中的每次起伏或者动荡,都将成为生命之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值得我们回味。人生中总有一些浓墨重彩的片段,是我们用尽心力来完成的,值得铭记;也有一些不期然的喜与悲,毫无征兆地来打破宁静,这些记忆甚至成为了人生的分水岭,左右了生命的走向,所以需要我们回味。做生命的朗读者,幸福的章节需要回味,也无需刻意回避苦难的章节,喜怒哀乐总关情,悲欢离合都是缘,把生命中难忘的篇章大声朗读出来,读出铿锵之音,读出生命的精彩!

不可否认,人生中除了偶有大喜或大悲,大部分日子是平凡的。平凡的日子里,我们仍然要做生命的朗读者。平静如水的日子,正是最真实的幸福,我们应该为这样不着痕迹的幸福低吟或者浅唱,品味岁月静好的味道。做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一路走,一路歌,轻轻吟唱着平凡平淡的日子,走向每一个诗意的远方。做生命的朗读者,你会把日子过得诗意和从容,让生活变得有节奏有韵律,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

晨起或者黄昏,现在或者以后,无论何时,记得捡拾记忆的落花,组合成美丽的篇章。做生命的朗读者,把每一个日子读得风生水起,活色生香。

[怦然心动]

篇7

 

    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日子,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

生命,是一场虚妄。其实,经年过往,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这场虚妄里跋涉?在真实的笑里哭着,在真实的哭里笑着,一笺烟雨,半帘幽梦,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不是不寂寞,只是不想说。于无声处倾听凡尘落素,渐渐明白:人生,总会有许多无奈,希望、失望、憧憬、彷徨,苦过了,才知甜蜜;痛过了,才懂坚强;傻过了,才会成长。生命中,总有一些令人唏嘘的空白,有些人,让你牵挂,却不能相守;有些东西,让你羡慕,却不能拥有;有些错过,让你留恋,却终生遗憾。

在这喧闹的凡尘,我们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也许,是一座安静宅院;也许,是一本无字经书;也许,是一条迷津小路。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便是驿站,为了将来起程时,不再那么迷惘。

红尘三千丈,念在山水间。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因为爱,所以放手;因为放手,所以沉默;因为一份懂得,所以安心着一个回眸。也许,有风有雨的日子,才承载了生命的厚重;风轻云淡的日子,更适于静静领悟。

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符合想象。有些时候,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有些时候,星不是夜的故事,情不是爱的故事。生命的旅途中,许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许多事看着、看着,就淡了;许多梦做着、做着,就断了;许多泪流着、流着,就干了。人生,原本就是风尘中的沧海桑田,只是,回眸处,世态炎凉演绎成了苦辣酸甜。

在生活的阡陌中,没有人改变得了纵横交错的曾经,只是,在渐行渐远的回望里,那些痛过的、哭过的,都演绎成了坚强;那些不忍遗忘的、念念不忘的,都风干成了风景。

站在岁月之巅放牧心灵,山一程,水一程,红尘、沧桑、流年、清欢,一个人的夜晚,我们终于学会了:于一怀淡泊中,笑望两个人的白月光。盈一抹领悟,收藏点点滴滴的快乐,经年流转,透过指尖的温度,期许岁月静好,这一路走来,你会发现,生活于我们,温暖,一直是一种牵引,不是吗?于生活的海洋中踏浪,云帆尽头,轻回眸,处处是别有洞天,云淡风轻。

篇8

请以“我与故事”为题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悠扬的古曲如佛界的“梵音”,灵动的舞姿是观音的“宝像”,无声的世界包含着生命的坚强,天使的微笑露出心灵的祥和。

――题记

很早我就倾听过史铁生的故事。他的《我与地坛》更是让我感动不已,是他给了我无声的震撼。史铁生说过: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易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生命的昭示。它越是体面地生着,让我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这些以往蹒跚的脚印去看那不断写作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去向,这也是史铁生对他作品的最好诠释。

在这个荒芜的园子里,作者花了几天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思考,尤其是对生与死的理解。他认为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日子,即死是目的,生便是过程。于是他把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改成了“不知死,焉知生”。他这样告诉别人:有时候人太害怕回到虚无里去,却忘记了自己本从虚无里来。他在另一首诗歌里写到:“午后如果阳光寂寂,你是否听往日已归去哪里?在光之前端,或思之极处,时间被忽略在存在中,生死同一。”即过程便是目的,死是一种回归。在史铁生眼中的死,是倍加的温馨。读到此,史铁生告诉我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

史铁生最崇拜的是卡尔・刘易斯。他们见面时,史铁生没有丝毫悲切,因为他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之后,卡尔・刘易斯也输给了跑进9.79秒的约翰逊,而后又知道约翰逊服用了兴奋剂,约翰逊的故乡牙买加的人民说:不管他什么时候回来,我们都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我被这话感动了。不错!难道我们不应该给予那些肉体残疾或者心灵残疾的人以更多的关怀与同情吗?读到此,他劝诫我不要在心灵上有残疾。

记得原野在《人生》中写道:“人生从自己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哭声中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泪。人死,别人洒下诚实的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原野用朴实的言辞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人这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或长或短,自有论道,而在这其间的生命意义却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读到此,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

在给史铁生的颁奖词上这样写道:他是中国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在他的写作之页,他以残缺的身体写出了最美丽而丰满的文章。他体验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欢乐与高兴。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残缺的身躯给予我无声的震撼,他的微笑承载的是生命的苦难。

我们应从中读懂生命的真谛,让这个世界充满爱的力量和生命的坚强。

篇9

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孩,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症状十分惊人,因为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常会乱动。医生根据她的情况断定她活不过6岁。可是这样一个女孩,她坚守着信念,坚强地活了下来,还考上了美国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

在一次演讲会上,她告诉了我们使她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念。我们一看,她写下了这么几行字: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长的很美

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

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

最后,她以一句话总结:“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没有的。

篇10

作为一部成功改编的青春片电影,就电影来说,远比小说更为惊艳。导演采用倒叙的结构,安排了大量旁白参与到连接时空跨度的叙事中来,打破了原著单线叙事的故事情节安排,使故事充满了灵活性,拥有一开始故事以七月的视角展开,叙述到最后才发现竟然是安生的文字表达。在安生的故事中,七月最终放飞自我,而安生自己的结局则是平淡的茶米油盐的生活,她用她的笔实现了人生的交换。《七月与安生》中主角如题就是七月与安生,虽然她们的故事是围绕男主角家明展开的,但是观众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电影还是在原著小说中男主角都被弱化了,它实质通过两个闺蜜七月与安生的故事、她们超越性别的爱与两人的生命选择,讲述人性和生命的意义,作者的最终目的是将电影的内涵和思想上升追寻生命的意义和精神价值的层面上来。

一、 都市叙事背景中的生命体验

随着都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都市文化给都市人提供了多重文化选择和不同的都市品格,原著的作者安妮宝贝作为这个时代和环境背景中成长的女性作家,她以自己和身边真实人与物为创造蓝本,加入自身的生活体验与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描绘着一群生活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背景下形形的人物剪影,通过刻画她们的婚恋观与价值观探索人的内心及自身与外界的关系,描绘出现代都市女性的生存状态。作品以都市作为隐现的背景,通过现代都市的发达与愈加狭小的生存空间和愈加封闭的人际关系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都市人情感无所依存的孤独状态和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世界。《七月与安生》的故事正是在这样一座钢筋水泥建成的繁华都市中展开,这种都市文化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孤独感,是建立在喧嚣的都市阁楼上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孤独,相比较而言它是一种都市通病。孤独是个体生命的体验,而生命意识则是人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在影片中的人物叙事表达中,可以感受到郁达夫式的哀伤,用绝望与无边的孤独感,表达都市人的心理困惑与无力挣扎的状态,实质让人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她们对安定或对自由的深深眷恋与向往。影片中安生从小缺乏家庭关爱把对母亲的爱的渴望变成孤独漂泊的向往,她的叛逆只是表象,从她的情节叙述中,可以发现了她内心的精神追求与缺乏安全感的恐慌,她的不安定实际来自于内在的追求安定所遭遇的挫败感与紧迫感,只有自我放逐才能给她反作用的安定,她的内心害怕孤独渴望安定,她爱七月,因为七月正是自己内心中那个安定的自己;她爱家明,因为只有家明能给她带来真正安定的生活。而七月成长于幸福的家庭,她与安生成为知己,因为她需要这样一个人带给她不一样的、平时无法体验到的生活激情,并且从安生对自己及家庭的羡慕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证明自己。她生活在安定舒适的金丝鸟笼中,渴望并且追逐着本不属于自己的自由,她才是最孤独的那个人。为此她们做了一系列尝试,生命是不敢言败的,在面对无奈的现实时,为了走出孤独的深渊,她们意识到用自己的梦想支持着自己,作种种努力和尝试,为了摆脱呈现出来的不同孤独感,这种希望与信念正是坚强的生命意识,生命的意识就是在面对挫败、苦难、孤独这些无法逾越的困难时,表现出的不屈的斗争精神,进行着自己力所能及的抗争,在这一点上,两人从未放弃过自己,无论是在自我生命意x的追逐上还是在为赢得男主人公的爱上的暗暗较量。

二、 女性生命意识的构建

安妮宝贝作为新时代女性写作的先锋,她以自己为蓝本,立足于女性观点,把现实搬到创作中,记录着女性的故事和在女性生活中生存状态、情感特点、生命感受。在《七月与安生》中,充满着安妮宝贝式的落寞与悲壮、写出了都市女性对生活的反抗、挣扎和妥协。体现出女性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人物主义的色彩。在电影中,通过对两位女主人公经历的生命叙事,通过爱恨生死的生命现象和价值体验,在对自我人生问题的思考和伦理矛盾中追寻女性存在本体的伦理意义和价值。

编剧以现代都市中两性之间的关系为原点,重在描述繁华都市中女性的生存体验和寻求精神的存在的过程,在电影中女性是以男性为参考物来定义的,七月与安生的生存与成长是通过与男主人公家明的互动中推进,然而家明却只是一个配角,是七月与安生关系的一条线索,他的角色贯穿着两位女主角的爱,作为一个男性角色他是不可或缺、却又无关紧要的。在角色的安排上,家明这位男主角是被弱化的,在人性的光辉上,家明是微弱的,电影中大量镜头记录着的是七月与安生之间的爱与理解,在对感情的归属上家明选择的是暧昧与退缩,真正承担责任的是两位女主角,她们甚至为了自己的生命追求付出了自己一生的代价。同性之间的友谊之光远远超过微弱的异性的爱情,超越到可以宽容与牺牲,表达的是站在女性意识上对男权主义的一种冲击,女性在与男权中心意识抗争的过程中,注重女性自我经验和主体意识的体验,女性自我生命意识得到不断完善。通过描写两位女性故事,刻画出内心坚强的勇于追求的女性,描绘出都市女性坚强的生命意识、自我认识与精神追求的渴望,以男性这种软弱的暧昧的精神作对比,探索着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生命意识把自我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电影中体现出女性自我生命意识的构建及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三、 生命意义的追寻

在生命自我的选择中却造就不一样的生活、不同的人生。影片中,描述的两类典型的都市新女性形象:“都市边缘人”和“小资阶层”。在大都市的背景下,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生存困境、精神失落、没有稳定工作,缺乏安全感的飘零的“都市边缘人”和生活安定幸福、拥有高学历、高收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较高精神追求的相对安定的“小资阶层”人物。七月与安生正是“都市边缘人”和“小资阶层”这两类具代表性的都市女性,她们因为家庭和成长因素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却相互吸引并成为知己,注定了这辈子她们的生命轨迹的相互缠绕。两人看似千差万别,实际是有着深深的契合点的,她们是对方的倒影,她们的内心都充斥着叛逆,如果有一定的契机,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她们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实际上,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两人就是镜像中的自己,乖巧安静的皮囊下有着一颗不羁的心,桀骜不驯的表面却渴望着稳定,她们倒映着彼此。羡慕着彼此,两人的价值观决定着各自不同的命运,人格结构的强大力量,指引她们各自的行为,体现生命意识的成分。对这两种人物的生命叙事正是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解读和揭示独特的生命意识的见解

电影较原著的高明之处在于对结局的改动,结局是最后两人的角色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的发生了互换,她们的生命通过二人情感的主线连接,让情感在生命间自然流淌,成为有情感的生命,或者在书中或者在现实中,她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两人在遇到家明之后才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生命归属,生命意识被强烈的情感激活,可以说通过情感意识发现自己的生命追求与价值,在爱情中生命也迸发无限的创造力,所以发生了生活的逆转,重新规划、开始追逐自己的人生,最终的结局其实相对来说是圆满的,两人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在书中都完成了自己对生命的追逐,不同的是她们的生命将是更有价值和意义的,她们完成自我的追逐,实现了追寻生命的意义,都经历着本应属于对方的人生,完成了两人的自我救赎。

篇11

人生就像一本没有剧本的电影

进入十月我敏感的身体已经感觉到了冬天的脚步正正悄悄走进我。阴沉沉的天气,感觉整个人都打不起精神,情绪变得很低落。我不是情绪化的人,可是每到冬天我就有种莫名的忧伤和感慨。

吃好午饭我回房间打开本本听听音乐,写点东西,用写作的方式记录下每天的生活状态,一直是我的一个习惯,因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真切表达我的喜怒哀乐。人生就像一本没有剧本的电影,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昨天刚刚过完36岁的生日,我真切的体会到什么是人生?其实有时候人生真的象一本没有剧本的电影,不知道明天会遇到什么?永远不会预知下一个角色是什么?但我们必须用心演好,我们不需要在乎这个角色是A还是B角,重要的是用心把这个角色演好她。人生有时候就是一本未完的电影,一部永远不知道剧情的电影。

我想看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电影和我一样随着演片的脚步穿越时空回到十年前。演片中那略带青涩的爱情和校园生活让我们随着时间的胶片回到我们逝去的青春岁月。赵薇用电影的方式向我们那段刻在我们心底的青春,我们都是70后所以更能理解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很容易得到共鸣,我想说这部电影深深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弦。让我穿越时空回到十年前回到没有色彩的青春。或许我的人生注定是一部没有色彩的电影,也没有剧本的是空白的,没有文字没有影像。也许从我出生起就注定我的人生是一部没有剧本没有色彩的电影。注定了一生平凡度过,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部电影片段组成的,每段故事就是一段胶片,也许某一段是黑白的某一段又是彩色的。电影可以重拍可是人生一旦走过就不会回头。就像逝去的青春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只能在文字、音乐、演片寻找我们所走过的人生以及青春。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不需要在乎角色是什么重要的不是长度,而是出色的表演。我选择了用文字诉说、呐喊、发泄情绪。我用这种方式演绎者我的人生百态。当然我选了文字这条路就等于选择了寂寞。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居然选择了文字,不止一次问自己选择这条路对吗?可是答按却始终没有。我不止一次说过文字是上天恩赐我的一份厚礼,起初我不愿收这份厚礼,可是当我打开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知己。我很感谢上天恩赐的这份厚礼,他让我的人生变得缤纷多彩,让我在失意的时候陪着我鼓励我给我力量勇敢的向前。他让我明白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要走,只是每人的路走的不同而已。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各自的生命故事还有遗憾。有的时候生命就像一次单程旅,需要我们义无反顾地向前走,不要遗憾,不要抱怨,因为这是一条单行道。一路前进,我们会发现自己得到了很多,但也失去很多,也许得与失就在一瞬间,当我们回头望去一路走来的旅程会发现遗憾也是一种美。况且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完美的,童话故事很美很唯美,但终究是童话。

人生就是一卷卷胶片组成的,因为是没有剧本的所以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我们只有按照我们自己的感觉走。电影有长有短,而且里面的角色各异,每个角色都很鲜活。而我希望我的人生是用一行行的文字组成,希望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用文字写下每天的生活。我会日复一日的写觉不会停下来,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只因为我选择了它选择了与文字一生相伴。

篇12

1.挫折体验。我们要注重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经常关注大学生在挫折体验中的情绪、心理的变化,把握其挫折体验的承受度,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使其积极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与困难,积极的应对生命中的不堪与痛苦。倡导积极体验、积极特质、积极环境的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挫折体验,有效应对挫折唤起学生内心世界的积极能量,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发现自己的巨大能量,从而更加开朗,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命中的人、事、物。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巧妙灵活地运用在生命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个人生命中的人格潜能,从而实现他们自身有意义的生命价值。

2.成功体验。成功体验和挫折体验是两种相反的情感体验方法。成功体验不仅有利于让学生从成功的结果中获得自我认同感,收获自尊与自信,还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去享受不断追求优越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超越的渴望,进而达到对生命的重视和热爱。成功体验主要是从正面的、积极的方面来激发大学生的前进动力,使他们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

3.死亡体验。人们体验了死亡,就会更加珍惜生命。死和生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科学地理解“死”的内涵,才能深刻地领悟“生”的意义。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进行死亡体验,使他们深刻领悟生命的伟大,从而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得到升华,形成正确、积极、健康的生命哲学观。

4.美学体验。鼓励大学生把自己、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当做艺术品来雕琢和欣赏,自发性地寻求自我转变与自我超越,以发展人类自身的自我风格和人格的整合。用生存美学丰富生命的内涵,用艺术的视角洞察生命,用诗性智慧的语言诠释生命,通过想象、创造,将人、自然乃至宇宙万物塑造成为艺术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对自己主体的创造与完善的过程,通过解放或者自由的实践塑造自己、释放自己。

二、生命叙事法

生命叙事是指叙事主体表达自己在生命成长中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体验和潜意识的价值指向,它包括叙事主体自己的生命经历、生活经验、生命追求,同时也包含自己对他人生命经历、生活经验、生命价值观的感悟。生命叙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1.故事法。叙事心理学认为人们组织经验和赋予自身生活以意义的基本方式不是科学,而是故事。人类对自我以及对世界的理解中,故事或叙事是第一位的;是故事,而不是事实,定义了人的心理生活。故事与生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故事因生命得以产生,故事讲述的主体和故事叙述的内容来源于生命。另一方面,故事是生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生命因故事得以承载、记录、表现、传播与激发。学生通过故事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联结,在体验故事中蕴涵的价值、伦理、道德、情感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实现了对自己生活世界的回归,收获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层领悟与理解。

2.个人经历叙事法。自传探索方法创立者麦克亚当斯(McAdams)认为了解一个人必须先了解他的故事,了解自己、洞察自己的存在意义必须先了解自己的故事。个人经历叙事把一个人能回忆到的过去、知觉到的现在和预想的未来整合起来,表征着一个人用以建构和确立生活的方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分享各自的经历,增强课堂教学的真实性、现实感。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人格魅力,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引领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知识、建构意义、创造自我的过程将成为教师职业发展与自我发展生命故事的最美好、最动人的组成部分。同时,学生在课堂中的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不断生成的过程也将成为最令其铭刻的人生历程的故事片段。

3.阅读法。阅读是个体寻求与建立自我认同的主要手段之一。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进入他人角色,通过分享、移情、模仿、启发等获得抚慰,达到新的改变与认同;有助于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可以将阅读法与写作法、角色扮演法、绘画、音乐等有效结合。

4.写作法。教师在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布置学生撰写课堂日记、笔记、博客、观后感、心得体会、学习与工作总结等,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与表达;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思考、喜创造的习惯;有助于让学生通过作业对生命的意义进行追问与反思,获得对生命存在的深层理解。

5.其他艺术形式。可以借助其它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沙盘等,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情境或充满想象力、期待、愿望的故事世界、可能世界。充分而协调地发挥语言、情感、记忆、想像、创造等心智能力,培养起学习的融合性动机而不仅仅是工具性动机在这种生活化或艺术化的认知活动中建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三、实践锻炼法

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的实践锻炼法主要有课内实践活动、课后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三种形式。

1.课内的实践活动。可在课堂内组织演出情景剧,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实践他人角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情况下的内心情感而得到生命感悟。角色扮演法是创造故事情境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此方法测试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故事的含义以及故事中人物的心理,促进这种心理而带动课堂走向。此外,将心理剧创造性的应用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释放自己的情绪,呈现真实的自我,塑造良好行为和建构健康人格。

2.课后的实践活动。课后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后做一些游戏,使学生从游戏中加深对生命的理解与相关知识的学习;组织学生通过参加拓展训练并从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学生组织主题班会,围绕身边发生的重大生命事件进行分析、分享;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并从中得到提升与锻炼;组织学生参与保护校园环境、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活动,将自己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形态有效关联。3.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到敬老院、孤儿院、特教机构调查访问做义工,为他人提供帮助,向社会奉献爱心,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回馈社会、服务群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大学生从服务他人中发现自身的价值,获取自尊感、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感,激发其对生活的积极情感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形成积极、自信、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大学生的关爱之心和责任,在责任背后认清生命的真正含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性质的活动,让大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伸出友爱之手,加强生命的责任心,感受、体验、领悟生命的价值;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让大学生在野外环境下,体验生活的艰难,学会野外生存技能,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思考自我与他人的生命价值,从实践中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使大学生学会坚强地面对生活,热爱生命。

四、对话交流法

篇13

Abstract: Based on the narrative therapy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rship member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narrative therapy in the worship members transformation, namely story narrative, problem externalizing, deconstruction heart, found the unique results and life, and discusses the four problems tha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hoping to provide a kind of new way for worship members transformation, help worship members escape from worship and return to society as soon as possible.

关键词: 膜拜成员;叙事疗法;教育转化

Key words: worship members;narrative therapy;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325-02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迅速扩展到心理学领域,引发许多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建构更具有时代精神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1]。“叙事疗法”又称“叙述故事”,其本质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人生经验本质与意义传示给他人[2]。该疗法既侵润了后现代主义精神,又符合中国人心理特点,近年传入我国后被一些心理治疗家所使用。“破坏性膜拜团体”是指具有犯罪性质的伪似宗教组织”。[1]国内学者对一些膜拜成员调查后发现,他们普遍出现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病态人格倾向,出现抑郁、自杀、自伤等症状的频率较高,具有高度自我毁灭倾向和伤害他人的倾向[3],已然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本文运用叙事疗法针对膜拜成员进行了转化方式的矫正,以期帮助膜拜成员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1 叙事治疗的概述

叙事理论认为,人们经由对自己生命的诠释而构建人生,现实是以故事来组成、并得以维持。诠释既有经验的方式有许多可能性,可是没有哪一种诠释是“真正的”真理。因而,在人们的诠释中,那些受各类社会、文化、价值及生命中重要他人等影响的 “主流故事”往往不能包含人生命的所有故事,而不符合“主流故事”的事件则不被人注意,这使人忽略了自己的知识、技能、力量和能力。

叙事治疗操作上,治疗师的工作主要是倾听并回应当事人的叙述,通过“解构式问话”、“开启空间的问话”等,改变当事人旧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性的消极用语,借助询问、质疑、解释、阐述及忽视等谈话技术,分解当事人的自我认识,挑战其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叙述[4]。操作进程中,以“倾听”和“解构式问话”来“开启新故事的空间”[5];以“故事中的闪亮事件”发展故事、拓展故事于未来[5];以“回响”塑造开放的询问和坦诚的讨论,来推动经验获得意义的发展[5];以“邀请听众参加治疗会谈”、“利用录音录像带信函和仪式”、“生命的誓言”和“联盟”等进行“消息的传播”,让当事人以某种社交的方式与他人进一步沟通,“说出自己的故事”来呈现新的自我[5]。叙事治疗师在“通过谈话而改变的过程”中,始终扮演了促进者与参与者的角色[4]。

与其他疗法不同的是,叙事治疗中,治疗师不去了解当事人的问题是什么和问题发展变化的病理机制,而是关注“寻找例外”与“独特的事件”,引导当事人重构人生并正性转换对问题意义的认识。

2 膜拜成员的现状及特点

膜拜成员最初大都是因为对自己的人生境遇不满意,心里不平衡,寻求改变而走入。所描绘的图景使膜拜成员心理得到平衡,因而痴迷其中不能自拔。据研究,信徒在整体上以妇女多、中老年为主、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结构特征导致其缺乏分辨能力,容易受迷惑[6]。

膜拜成员的内部特征主要有:一是思想症结的顽固性。他们认为膜拜能够解疑释惑、祛病健身;二是心理特征的病态性。膜拜成员表现出的偏执、封闭、抵触、消极、阴暗、冷漠等,具有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倾向;三是思维方式的极端性。膜拜成员因知识贫乏或单一,立场观点错误,思路混乱,视角狭隘,抽象思维退化等;四是道德品质的低劣性。膜拜成员的愚昧无知、无情无义、目无法纪、心胸狭隘等,使他们与社会不能融合。因此,膜拜成员具有社会危害性、成因复杂性、病根顽固性、思想反复性和矫治长期性等特点。

3 叙事疗法应用于膜拜成员的步骤

3.1 故事叙说 膜拜成员大都不是自愿寻求咨询的,而是迫于家人、朋友或者社会的压力前来,因此,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获得他们的信任感和配合是贯穿整个咨询的关键。为此,咨询师需以开放的态度接纳当事人的一切,不对当事人任何生活经历做评价,这样不仅使当事人感到被接纳、被关注,也有助于其对自己问题的深入探索,利于问题的外化。在此阶段,除了收集当事人的基本信息,治疗者还需注意当事人谈到的生命的主流故事及那些单薄的描述,这些单薄的描述就是当事人依据主流故事挑选出来的事件及被赋予的意义,它往往叙述的有如真理一般,且遮蔽了人的种种的技巧、知识、力量和能力,如“在接触之前,我的生活一团糟……”。

3.2 问题外化 在与当事人建立了良好信任的关系、了解了当事人生命中的主流故事后,建议其为这些问题命名,如“如果让你为命名,你愿意叫它什么?”,“神奇”。为问题命名是为了将人的自我认同与问题区分开来,因为人们谈起问题的方式往往会认为问题是他们的一部分。在为当事人的主流故事命名后,开始彻底探究问题,可以采用将问题拟人化的方式,如 “你想去看病的时候‘那个神奇’跟你说什么?”。经过外化,可增强与当事人的距离感,增强当事人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意识。

3.3 解构内心 与当事人一起探索问题在生命中的历史,可能从早在问题进入生活之前,一直到咨询开始,如“你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到‘那个神奇’?”治疗师可以邀请人以10分来想象他们的生活,同时思考在不同的时期问题对生活的影响是多少,如“在5年前刚开始接触‘那是神奇’时它在你的生活中占多少分?”治疗师可以尝试了解当问题影响比较小时发生了什么事,当时人有什么技巧、能力、欲求或愿望,还有人降低问题影响力的方式。

在详尽探讨过问题的历史后,接着开始探索主流故事对人生活的影响,如“‘那个神奇’对你的人际关系有什么影响?”,“它使我的许多朋友离开了我”。以外化的方式探究这些影响,可能会是一个赋能、厘清和接纳的过程,而且有助于发现独特的结果。当问题的影响经过充分探索,治疗师请当事人一一思考这些影响,如“那是好事还是坏事?适合你吗?”在评估完问题的影响后,接着就是评估的正常化,即接着提出:“为什么?”,它可以引出当事人生活偏好的许多面向,可能会开始发展出一个关于兴趣、想法、信念、技能和偏好的不同故事[7]。如“‘那个神奇’让你的朋友离开你,你不高兴,为什么?”“我希望我跟朋友像以前一样,因为跟朋友在一起我很快乐”。

3.4 发现独特结果 独特的结果可能是一个计划、行动、感受、声明、品质、渴望、梦想、思想、信念、力量或承诺,可能是存在于过去、现在,以及或是未来[7]。治疗师首先选择把询问的焦点放在一个当事人记忆中很鲜明、觉得很熟悉的独特结果。问话开头通常是:谁?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独特结果的细节因此得以仔细探索,接着请当事人对于他们所描述的事件或独特的结果仔细思考其意义。

3.5 重写人生 为使独特结果替代主流故事,具有影响力并能串联起来成为新的人生,就要首先丰富这些故事。方法包括将新发展出的替代故事向前或向后延伸,也可以“透过其他人的眼光”,引出对个人的技能、承诺、信念和价值的丰富描述。

请当事人探索替代故事对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强化替代故事,并为替代故事命名。当主流故事和替代故事均被命名后,治疗师可以询问当事人,被讨论的行动或事件比较符合主流故事还是替代故事。当人要回答这种问话时,他们是受邀依据他们个人的偏好进入选择——这个过程使人成为他们自己生命的主导者,创造他们自己的故事[7]。通过前期的探索,替代故事逐渐浮出水面并愈发清晰,最后,便是设法协助当事人维持住与替代故事连结。

4 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4.1 咨访关系的建立 膜拜成员大都迫于家人、朋友、社会的压力之下前来咨询,而且他们在心理上往往自认掌握了“宇宙真理”,高人一等,有权看不起别人,因此,起初都有抵触情绪,咨询师不应着急,可从其感兴趣的话题如宣扬的膜拜教义着手,以开放的态度接纳当事人所有观点,待建立一定感情后,再逐步开展后续步骤,因问题外化、与当事人一起找寻生命替代故事需要很大的决心与勇气,因此,良好的咨访关系是整个治疗关键的情感基础。

4.2 处理好焦虑或阻抗 通常情况下,来访者因被问题困扰来寻求咨询,外化降低了问题对人的影响,使自己松了一口气,有积极性参与后面的讨论,但是,膜拜成员将问题外化后会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戒断样症状,因为膜拜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源泉,将其与人分离,膜拜成员可能会有阻抗和焦虑,因此,一方面,先前的步骤进行一定要缓慢,要在建立一定情感连接的基础上开展,另一方面,问题外化与寻找替代故事紧密结合进行,在膜拜成员问题松动的关键期要有正性、积极地故事进入其视线,以利于其完整认知、人格的建立。

4.3 循序渐进 膜拜成员往往年龄偏大,生命中的主流故事和单薄的描述几十年往往有如真理一般根深蒂固,而在膜拜成员的转化中,关键就是寻找到使当事人重回正常生活的能力、知识和信念,加之受毒害,膜拜成员的正常思维可能受影响,因此,整个治疗过程的进行一定不能仓促,尤其是在问题外化和寻找替代故事阶段,要充分将问题外化,并寻找到替代故事的多种证据,这样才能彻底使膜拜成员摆脱膜拜,重拾回归正常生活的能力与信心。

4.4 多角度巩固治疗效果 任何人都不是单独的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与家庭、朋友、社会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膜拜成员,因受蒙蔽,他们的家庭、朋友、社会关系往往大受损害,因此,在挽救工作中不能仅从膜拜成员本身入手,在转变本人态度后的巩固替代故事效果阶段需结合各类策略,从家庭、朋友、同事、社会等多角度入手,为膜拜成员回归正常社会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使其真正摆脱膜拜,开始幸福美满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后现代旗帜下的心理治疗[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19-20.

[2]浦安迪(美).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7.

[3]李新胜.“”与一般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01,(1):35-37.

[4]Real T.The therapeutic use of self in constructionist/syst-

emic therapy.Fam Process 1990,29(3):255-72.

[5]Jill Freedman,Gene Combs.Narrative Therapy.台北:张老师事业公司,2000:26,53,56-73,82-120,128-59,176-212,218-30,248-79,336-69.

篇14

影片《七磅》是由美国著名黑人影视明星威尔·史密斯和导演加布里尔·穆奇诺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成功合作以后的再度牵手,影片上映后观众对于影片的评价是毁誉参半。影片的前半部分是冗长的故事做铺垫,让观众看得有点摸不清头绪,因而影片也备受质疑,但是影视演员的精湛技艺和表演以及影片中蕴涵的沁人心脾的真挚感情和这感动背后的西方文化主题,也是电影赢得赞誉的地方。

一、关于电影《七磅》情节的介绍

电影《七磅》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特别是故事的事情起因,对于在大都市生活的人来说,已经感觉司空见惯了,就是一场车祸。在一个深夜。男主人公蒂姆开车送家人回家,在开车的途中因为打电话分心而导致了车祸的发生。在这场事故中,蒂姆心爱的妻子也撒手而去,并且还搭上了其他六条无辜的生命。在这场事故之后,蒂姆整个人变得十分沮丧,为自己的粗心大意造成的后果悔恨不已。蒂姆决定自杀,但在这之前,他决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那些已经濒临困境的人们,以便完成对自己罪行的救赎。蒂姆把自己的肺留给了自己的弟弟ben,把自己一半的肝脏给了一个在儿童福利保障和家庭服务中心上班的黑皮肤女人holly,把自己海边的房子送给了被自己丈夫虐待的女人connie,让这个苦命的女人和她的孩子彻底摆脱暴力的家庭,为冰球教练george捐献了自己的肾脏,把自己的骨髓捐献给了以为患有白血病的儿童nicholas,为失明男子ezra移植了自己的眼睛,与此同时他爱上了适合自己心脏移植的女子emily,感觉自己的生命重新找到了希望。但是如果自己不把心脏捐献给emily的话,emily就没有生还下去的可能。蒂姆把所有的事情都清楚地交代给自己的朋友以后,按照自己原先的计划把身体的七个部分分别捐献给了他指定的七个人,用自己的一条生命挽救了七个人的生命。

电影《七磅》的名字就有着很深的西方文化主题的烙印。第一,这部电影有着深刻的文学作品的原型,故事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本文由收集整理人》。讲的是一次犹太商人夏洛克借钱给一个人,但是借条上这样写的:“如果在将来约定的时间和地点你没有如数如期将借的钱归还的话,那么我将在你身上的任何地方割下一磅肉来偿还。”电影《七磅》这部电影中威尔·史密斯饰演的男主人公蒂姆因为车祸欠了七条人命,所以就用自己身体的七处器官作为偿还,这些捐献的器官总体重量也刚好大约是七磅。电影中蕴涵了浓厚的基督教色彩,电影片名中的“七”在基督教中有着深刻的寓意。在《圣经》中,上帝就是花了七天的时间创造了人类,人类犯罪以后,如果得不到上帝的救赎就要到七层地狱中受苦。同时,“七”这个特殊的数字在影片中也可以随处可见:车祸中丧生的人数刚好是七个,主人公用身体挽救的生命也是七条,主人公捐献的器官也是七件,主人公捐献的器官的总重大约也是七磅,主人公自杀的时间也刚好是七秒。

二、罪与救赎的西方主题文化

电影《七磅》的背后蕴涵着浓重的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文化的主题:罪与救赎。影片的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男主人公在车祸发生后的自我忏悔和救赎进行的。“原罪”是基督教信仰中的原点,也是对人类进行人事和剖析的前提条件。《圣经》中记录了人类鼻祖夏娃和亚当禁不住撒旦的诱惑而偷吃了禁果后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带上了“原罪”。“原罪”和违背法律犯下的罪恶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关于原罪的产生,西方神教的学者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认为是人类和上帝不断背离和疏远的必然后果。和罪行对比,“原罪”有着下面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原罪”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逃避的。除非无生,则无“原罪”;第二,“原罪”没有特定的伤害的对象,这个受伤害的行为和过程没有固定的受害对象;第三,“原罪”救赎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个人一生对上帝的归依和对自我灵魂的沉重的忏悔来实现的。西方基督文化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带有罪恶的,这种罪恶又衍生了其他的罪恶。既然人生来就是有罪的,那么如何进行自我灵魂的救赎一直是西方文化关注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基督耶稣成为人们精神归依的目标,教导人们用一种宽恕的博爱的心去爱护他人,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不能因为环境的不好和他人的险恶去做坏事,最终完成自己对灵魂的救赎。

三、西方文化主题下对电影《七磅》的解读

电影《七磅》中的镜头画面整体上显得十分压抑,男主人公蒂姆整天板着一张臭脸,目光是充满了压抑和痛苦、绝望和矛盾。主人公蒂姆人生的悲剧以及他所拯救的七个人都是有着不完美人生,这些都似乎符合西方文化中基督教的一个基本主题:人生来就是有罪恶的,人生下来就是受苦赎罪的,人的命运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尾的。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着人生的救赎和忏悔。

电影《七磅》中的主人公蒂姆原本有着前程似锦的事业和幸福美满的家庭,蒂姆正是通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和对他人友善的方式来完成对原罪救赎的,从而实现在人生的尽头可以从容面对上帝对自己末日的审判,从而升入天堂。但是开车途中的一个电话造成的意外事故,改变了他的人生安排,一场车祸,七个生命无辜地离开了世界,其中也包括他心爱的妻子。《圣经》中的《摩西十诫》中有言:“不可杀人”,可是蒂姆由于自己的一时大意杀死了七个无辜的生命。电影中的很多细节中都反映了蒂姆的深刻忏悔:一个人在雨夜中在海边表达着对死去妻子的思念和深深的自责之情;一遍一遍地回顾看着新闻对于车祸的报道;自己一个人在夜里因为车祸而经常噩梦不断;和emily交谈的过程中,他对自己的一生的评价是“不值得一提”。可是当这些心灵的忏悔还是无法释放他灵魂深处的愧疚的时候,蒂姆做出了更加惊人的决定:用自杀的方式以求得到灵魂的救赎。倘若蒂姆什么也没有去做,只是在妻子死后直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么他和这世界上的芸芸众生就没有什么区别,那么这个故事也就失去了他感人的地方。真正让观众感到震撼的是蒂姆精心设计的自杀计划,蒂姆的自杀多了平常人自杀中少有的环节——救人。为了实现救人的目的,蒂姆开始展开了自己的计划:收集资料,进行救助人员筛选,散尽了自己的家产并捐献了自己的身体器官去延续他人的生命。主人公的这种灵魂救赎的方式在让我们感动的时候,我们不仅反思到:救赎的道路究竟在何方?这种救赎的方式到底是对还是错?主人公蒂姆因为自己的一时大意造成的错误用自杀的方式进行赎罪本来就是一种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即使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圣经》在引导人们进行原罪救赎的时候也没有鼓励人们用消极的态度随意践踏自己的生命。其中“不可杀人”的教条中的“人”既是指他人的生命,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生命,因为人没有权利去伤害或者损害自己生命的权利。此外,为了实施自己的自杀计划,蒂姆又犯了其他的世俗之罪:冒充弟弟ben税务官的身份去调查别人的税务记录情况;在没有经过emily本人和亲属同意的前提下进入了emily的病房中;迫使他的朋友dan接受处理他自杀后遗体捐赠的嘱托;对于接受他遗体捐赠的人,蒂姆隐瞒了这一残忍和血腥的重生计划,又让他们背上了一重罪恶。我们不能断定,这样的人生和灵魂的救赎会让蒂姆得到上帝的宽恕吗?“一命”和“七命”,孰轻孰重,我们无从断定。

转贴于

电影《七磅》中惟一的转机就是在蒂姆遇见emily之后,在emily强烈的求生欲望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影响下,蒂姆逐渐抛弃了自己原先的消极颓废的人生哲学,重新燃烧起对于人生生活的火苗,虽然在这一过程中,矛盾和挣扎反复出现。但是正是在这一段时间,蒂姆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开始自己打扫自己的住处,开始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他更像一位丈夫那样照顾emily,帮助她修理机器,和emily互诉苦衷的情节把影片发展推向了,此时蒂姆说出了自己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和emily结婚生子在一起幸福地平静生活。我们坚信这是蒂姆此刻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此刻的主人公蒂姆心中重新燃烧起了生活的欲望和勇气,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那种人生消极颓废的态度荡然无存,但是此刻蒂姆不得不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如果自己不将心脏捐献给emily,那么她就会死亡,可如果自己自杀了,他就永远和emily不会在一起了。蒂姆一个人在大雨中冲向了医院,向医生咨询emily生存的几率。此时此刻,主人公蒂姆内心的挣扎和冲突是每一位电影观众可以真实感受到的,接下来主人公蒂姆做出了果断的选择——自杀,拯救emily的生命,这一举动无不使所有的影视观众瞠目结舌,也正是这一超出常人想象的举动使电影的主题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同样是自杀的举动,但是二者的含义却完全不同了。电影《七磅》中的主人公蒂姆的人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闪耀着最耀眼的光芒,为了挽救和延续emily的生命,蒂姆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人性伟大的光芒,也是一种伟大的爱,同样这也是一种罪恶,一种让天堂的上帝也不知道该怎么审判的罪恶。

四、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