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的保护范文

生态环境的保护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态环境的保护,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态环境的保护

篇1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生态环境及其现状

生态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的生存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污染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5亿的淡水。

这是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啊,保护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为什么要破坏呢?

森林面积减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分钟就有超过20xx0平方米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

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林地的行为屡禁不止,林地流失状况依然严重,林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据统计,20xx年上半年,

全国林政案件20.95万起,其中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占60%;共查处林政案件20.75万起,查处率为99.02%。与20xx年同期增长3.4%,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案件增加21.6%,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增加12.3%,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增加5.5%,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基本持平。20xx年上半年,因林政案件造成林木损失21.7万立方米,其中,48.7%因盗伐滥伐林木案件造成。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这个家园里,人是地球的主人.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有生命的物质,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这些生物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组成了这个大家庭.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体中所含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5%,如果人体损失10%以上的水分,就会导致死亡.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空气.氧气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各类植物是氧气的加工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我们人类和其他生命将不复存在.野生动物依赖于植物,也可以保护植物.以鸟类为例,90%的鸟类以昆虫为食,许多益鸟是庄稼,树木的卫士,是害虫的天敌.100条树虫十几天便可以吃光一棵大松树的树叶,而一对大山雀一天可以吃400多条虫子.如果没有这些

益鸟,害虫就会泛滥成灾.在地球上,人类植物和动物,实际上是一个互相依赖的"生物圈"、"朋友圈",谁也离不开谁.人类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存是因为生态平衡的缘故.地球给我们人类乃至所有生命的形式,提供了一个生命支持系统--空气、水、适当的光和热、以及能源等等.事实上,这种原始的生态平衡从全球范围来看是极其难得的,我们今天或许只能在人类未曾涉足的地方才得以看到.自然环境提供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资源的同时,遭到了人类机大的破坏.只有当自然环境处与一种生态平衡的和谐状况时,人类的前景才是乐观的.

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多辟渠道、形成机制;形成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的局面。这既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更是彻底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只要全民动员起来,群策群力,积极行动,持之以恒,就一定能铸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长城,中华大地就一定会山川秀美、江山如画。

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从我做起,爱惜环境

当我们这样一群小孩儿为着环保而无可奈何时,突然发现,只要尽力,任何事情都能办到。

有时,会看见一两个人弯腰拾起垃圾,但这是很少看见的。在那么一大批人中,只有一两个人会自觉地把手中的垃圾扔进垃圾桶。

看着碧绿的山林转眼变成沙土,看着清澈的溪水瞬间变成污流,看着青翠的草原被沙漠吞噬,我们焦急而无奈,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环境的惩罚!斗转星移,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要。看见无限美丽的风光被毁,看见一条千万年形成的生物链就这么断掉,你能无动于衷吗?

我不明白,把垃圾扔进桶里,这个动作就很难吗?如果不是,那么为什么呢,难道我们愿意生活在肮脏的环境里,生活在灰暗的世界里么?

为了我们生长的环境不被污染,为了美丽的山川不被垃圾堆满,我们每个人都要参加环境保护。

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废物,可以在其它的场合被利用而成为资源。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变废为宝,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回收利用,都可以成为宝贵的资源,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减轻垃圾处理的压力。例如:白色垃圾——泡沫、塑料袋经过处理后可以变成油;废电池可以提炼出贵重的金属;废纸可以制造再生纸;废玻璃可以用来再制造玻璃;果皮、菜渣等可以用来制造很好的有机肥料„„

(一)大力去制止那些公害的发生,大量种植树木,保护原始森林,保护珍惜的动植物,绿化空气绿化我们的地球妈妈;

(二)不让工厂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大海,河流,小溪中去。否则蓝蓝的海洋,清澈的河流及小溪将会变成一片污水,直接会伤害到人类。

银杉是高20米的树木,仅生存在我国。目前只有20xx多株,被称“植物中的大熊猫”。大自然中的水,空气,土壤,植物,动物等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方面遭到破坏,其他方面也会受到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威胁人类。同学们,当年恐龙因为吃光了地球上的食物,吸干了地球妈妈的乳汁,而导致死亡。这悲惨的一幕,我不希望在我们人类身上重演!

1、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

(1)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防止滴漏。

(2)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

2、绿色消费 环保选择

(1)用无铅汽油、无镉铅电池、无磷洗涤剂,减少水与空气的污染。

(2)购买低砩家用制冷器具、无砩发用摩丝,减少对臭氧层的污染。

3、重复使用 多次利用

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和餐盒,减少白色污染;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备购物口袋或提篮。

4、分类回收 循环再用

不乱丢弃废电池、废塑料等垃圾、废物;将垃圾分类投放,变废为宝,使资源循环再生,造福人类。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爱惜周围的环境,只要人人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据统计,20xx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xx年增长了15%。在全国七大水系中,根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xx年下降16.1%,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的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xx年城市空气质量41.4%达到二级标准,比20xx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的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34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水生态系统失衡,20xx年,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3、入世给我国环境保护带了新挑战 我国在20xx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通常所谓的入世。入世后,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发达国家会要求我们执行与之同样的高环境标准。[1]因此,WTO的一些绿色条款,有可能对我国商品出口造成影响,限制了国内那些不符合环境标准商品的出口贸易。这就要求国内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善环境行为,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高环境标准又会导致产品成本增加,降低产品竞争力,阻碍其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如何协调高质量环境保护标准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成为入世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4、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 二、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环境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忽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的发展而付出代价。

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3]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

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4]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

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三、政策科学视角下的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是一项具体的政策,而是形成的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下面笔者将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对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做出具体分析。 1、在政策目标取向上,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政策的目标取向决定了在制定政策方案过程中的价值抉择。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仅考虑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注重环境对经济系统可能造成的负担。一般来说,我国环境政策的总体战略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型”的,而不是“环境优先型”的。

这一特征与我国环境政策的政策背景相一致,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的国情下,追求“环境优先”的政策取向是不现实的。 2、在政策主体上,政府是政策的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政策主体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个人或组织。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制定主体也有所差异。我国在以政府为本位的现实状况下,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我国政府担当着环境治理的重任,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业虽然也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但由于环境保护政策已把权力基本上都授予政府,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缺乏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为政府理性是有限的,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方面都有局限性,会面临决策失误和执行不力的困境。正是这些局限性为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空间。 3、在政策作用点上,注重同时从根源上预防和从后果上治理。我国“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政策表明环境保护政策既要处理已经出现的后果,更要采取措施预防新的环境问题。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可以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则是一种补救式措施。所以,在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坚持把预防与治理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政策的作用,追求理想的政策效果。 4、在政策的实施机制上,管制性手段和诱导性手段相结合。管制性手段是政府直接利用政策干预环境保护,而诱导性手段是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诱使企业因符合自身利益而保护环境。

目前,管制性手段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价格、税收等一些起到诱导性作用的经济手段使用得较少。而管制性手段因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自利行为会呈现“软化”现象,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从长远来看,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是一种必然趋势。 四、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我国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一定遏制。这与各项政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些政策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的有效工具。以20xx年为例,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年共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80079件,确定交纳排污费单位73.3万个,共征收排污费94.2亿元,当年办理环境设立项目323264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9.3%,“三同时”制度实际执行项目78907个,合格项目76038个,执行合格率95.7%,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数22649项,关停并转企业13338个。*进入20xx年以来,又先后有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河南冶金研究所焦作东方金铝公司电解铝技术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因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法被叫停,并责令限期整改。近期,因松花江污染事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掀起了新的“环保风暴”。

由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是较大的。其中,这与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提高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并对政策做出相应调整,是环境保护政策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 首先,有些政策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成和发生作用的。如果政策的环境变化,政策也要随之改变。我国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就是我国公共政策的客观政策环境,所有的公共政策都要与这一转变相适应,环境保护也是如此。我国从开始实行环境保护以来,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它们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客观法理依据,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原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如“三同时”制度原本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但这些管制性措施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硬的预算约束机制使企业投资于治理污染设施缺乏利益上的激励,加上政府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着眼于短期效益最大化,而尽可能减少环境方面的投资,从而使“三同时”制度逐步失去应有的效力。 其次,有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原有的目的。如排污收费标准应根据污染物的治理费用和社会损失费用确定,至少不能低于污染治理成本。但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偏低,仅为治理设施运转成本的50%左右,某些项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致使许多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而不愿进行治理。 最后,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不合理,弱化了其他治理主体的责任。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仍承担着主要治理者的角色。

篇2

2、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地球只有一个,失去它,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家园。保护地球等于保护自己。

3、每个人都要保护环境,否则人们会自生自灭。用好你的手,垃圾无处溜。手下留情,足下留青,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4、少抽一支烟,多栽一棵树。保护环境,造福人民。迎绿色资源,送废气污染。保护自生环境,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人类需要的是绿色,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拥有绿色。参与绿色行动,保护美丽家园。

篇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生产决策的依据是市场需求和价格杠杆传递的市场信息,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资源的流向都由市场需求和企业所能获得预期的利润所决定,这也就容易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但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环境没有产权明晰的所有权,无法参与市场交换,不能通过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来实现其最优的配置,这时政府就应当伸出“看得见的手”对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当然,政府所采取的各种污染控制手段是一种制度安排,其效果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面临制度时采取何种对策,而这些对策又将影响到其他企业的行为,从而使本来就存在竞争的企业之间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关系。

2公民之间的竞争关系

尽管保护生态环境涉及到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但是由于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或者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公民竞相采取掠夺性的方式开发资源,包括对森林进行滥砍滥伐、在草原上过度放牧等等方式,造成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据统计,中国土地沙漠化仅有5.5%系风力吹动沙丘前移造成的,而其余94.5%全系人为因素引起(其中过度垦殖造成的占25.4%、超载放牧造成的占28.3%、水资源开发不当造成的占8.3%、开矿筑路造成的占0.7%)。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大公民认为,自己个体的行为对生态环境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影响,如果自己不采取这些行为,别人就会采取这些行为,到头来就会是自己吃亏、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利益得到损害。因此,林区、牧区的群众纷纷采取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过度开发、破坏性开发利用资源,造成“公地悲剧”。比如,长期以来,在谋生压力和竞争压力下,农民形成了以开荒种粮为主的不合理农业生产体系,原本可以作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且生态和经济价值较高的林地草场被当作荒地开垦。这样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已经开垦的耕地粮食产量不断降低,加上农民存在广种薄收意识,片面追求开垦扩种增加粮食产量,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又比如,牧民发展畜牧业片面追求牲畜头数增加,而不是依靠科学养殖和加快出栏周转等来提高经济效益,造成牧区县超载已近70%,半牧区县超载已经超过80%,产草量平均单产下降30-50%。同时,由于农民生活能源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做饭取暖等仍然主要依靠林草植被,对林草植被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3结语

篇4

在美国开发中西部进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是1860-1890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二是1930-1970年,在大规模开发时期内,美国联邦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关中、西部开发的法律和政策,极大地加快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的速度。

19世纪中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西部农业开发者,除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政策外,还陆续颁发了《沙漠土地法》、《鼓励西部植树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确了只要在西部地区植树、种草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以免费或低价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的发展。从1836年到1985年,美国中西部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为2.45亿英亩,相当于原有耕地面积(1.6亿英亩)的1.53倍。随着耕地的增加,粮食产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1061.3万t,增加到1989年的1亿9120万t,增加了约17倍;小麦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389.5万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万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23.3万t,增加到1989年的5244万t,增加了224倍。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主要畜产品的平均年产量:1961~1965年期间,肉类335.28万t,牛奶1139.9万t,鸡蛋78.4万t。到了1989年,肉类(不含鸡肉)、牛奶、鸡蛋的平均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818.9万t、6543.2万t、397.4万t,分别比1961~1965年期间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规模的垦荒活动,在中、西部开发初期,一些农场主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农牧业利润,对那里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使该地区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失去平衡。

2 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在美国,由于农业的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等。

下面讨论在美国由于农业开发引起的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4个方面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2.1土壤侵蚀

美国联邦农业部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土壤侵蚀面积达6900万英亩,约占耕地总面积3亿4500万英亩的20%。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长期不断地种植较单一的农作物的耕地,即不实行轮作、不实行休耕的农地,机械化大农场。此外,美国政府以往的农产品价格扶持政策、增加农户收入的各项优惠政策,导致农户以垦荒的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维持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受风和水的侵蚀,美国全国的农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达27亿-31亿t;造成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面积达1亿1800万英亩。

2.2一些主要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枯竭

根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统计资料:1949年美国可灌溉耕地面积为2500万英亩,到了1978年则增加到了5000万英亩,稍后减少到了现在的4500万英亩,其中包括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1200万英亩可灌溉耕地和1340万英亩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太平洋沿岸的17个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央的溪谷地区,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另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1980-1984年,有1400万英亩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盐害

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是“灌溉农业区”,引起盐害的危险性极高。在这里不但有钠盐,还有钙盐、镁盐等各种盐类。加利福尼亚州受盐害最严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国峡谷等主要农业区,降水极少,在那里若不进行灌溉,进行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礼河水、科罗拉多河水。因为科罗拉多河水含盐,加州中部、南部地区的土壤也含盐,所以,用含盐的水灌溉农田导致了耕地表面盐分过度积累,农作物因受盐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渐变成了荒漠。现在,对此采取的对策是:用自动撒水器撒大量的水来希释盐分,使盐分流入地下。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时间一长,地下水盐分含量增高,当盐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农作物的根系部位时,就会导致农作物枯死;或用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枯死。为解决这些问题,也曾采用抽水机抽取地下水的方法,来降低地下水位。但是,盐分较高的水,向何处排放?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例如,为降低地下水位,曾将盐分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发生了水鸟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动、植物生长畸形,以水生动物为食的水鸟因吃了这里的畸形动物也生长畸形,水鸟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鸟。由于发生了这类事件,排水处于被禁止状态。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随着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将有100万英亩的耕作,因盐害而充耕,变为荒漠。到目前为止,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问题仍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2.4水质污染

由于农业开发、生产活动而引起的水质污染,是众多损害大而且涉及范围广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一。水质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地表土流失,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积在湖底或河底,恶化有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此外,美国的农民为扩大耕作面积,将湿地转化为农田,也使那里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就农业生产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随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杀虫剂会使水生动、植物产生畸形,乃至死亡。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质污染物约有50%来自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为氮和磷,主要来源于耕地上的化肥与围栏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粪便。水质污染不仅使地表水质恶化,而且对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也有重大影响。如果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学物质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会污染整个地下水水脉。地下水质污染,危及着农业生产地区人口总数的97%,占美国总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为,这些居民要饮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 美国的农业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面对农业生产、开发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与农业生产、开发相关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联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

年共将1亿1800万英亩的农地纳入,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1农业立法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美国联邦政府于1985年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主要内容是:①为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政府对农民支付农产品出口补助金;②为减少农产品库存积压,扩大农户对农产品市场的选择权(交易条件、方式等);③通过实施农地保护计划(CRP),贯彻对农地进行保护的方针。此外,该法还包含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条款、草地保护、沼泽地保护等条款,制定这些条款的目标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保护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实现该目标,政府制定了长期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即与该法相辅相成。

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再次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农地、水等资源的保护及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食品安全性保障对策,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保证向消费者供给“绿色”的农产品。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农业法中还增添了关于“持续农业”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条款。

修订后的《农业法》,沿袭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针,增加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该法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市场理论的应用;提高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农地、水资源)。该法由9项条款组成,有关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条款是第2项和第7项。

3.2农地保护计划

就其内容来看,可以说是荒漠化防治计划。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农业生产给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在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及休耕(如种植以改良土壤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监督下,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行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同时,作为补偿,由联邦农业部每年向该计划的参加者(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补助金(按每英亩一定的单价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并被称为地租,下同):联邦农业部退耕还草或退耕还林的农民支付树木和草的种植费用总额一半的补助金(一次性的补助)。

农地保护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农地土壤侵蚀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五个较具体的目的:①通过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长期保持美国农业的食品及天然纤维的生产能力;②减少由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质的数量;③改善水资源质量;④保护野生动、植物;⑤通过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方法,抑制农产品生产过剩,通过总量控制来保证农户增加收入(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

根据联邦政府统计,1989年联邦农业部对大约6300万英亩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达8亿t;到1990年,联邦农业部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1亿1800万英亩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

在美国,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阻力。例如,是参加会减少收入的农地保护计划(CRP)、还是维持以前那种较大耕作面积的农业生产活动之间进行选择时,农民更偏好后者。

在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区域内,如果农户不参加农地保护计划,则取消该农户享受政府扶持及参加联邦农业部“农产品计划”的资格。

到了1996年,最初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耕地(休耕、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已经过了10年的保护期,也就是说已经失去了向农业部领取地租的资格,一部分休耕的农地可以从新进行农作物种植了。但是,拥有这些耕地的主人,必须严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农业法中有关农地保护的条款来耕作。否则,他们将不得不同农业部的“农产品计划”说“再见”了。那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农地,则永久地退出农作物的生产。

3.3防止水质污染对策

1987年美国颁布并实施的《水质法》、《水质净化法》,根据该法的规定,各地方(州)政府有义务每年向联邦政府报告关于缓解农业水源水质污染问题的对策及成果。1988年美国联邦农业部公布了“土壤、水资源保护全国计划”及“区域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并通过该计划的落实,管理着全国22个区域性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的实施。现在看来,全国各地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上述各项法律和计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3.4.1 可持续农业

所谓“可持续农业”,一般是指“能够持续地利用资源进行农业再生产或能够进行资源的再利用,把农药、化学废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实现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农产品(食品)的同时,保持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农业管理体系。”

实现可持续农业的手段是:①改革现行的农业种植、养殖体系中不利于农地、水等资源保护的部分;②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方式;③促进家畜粪尿等农家有机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绿肥的利用;④实施保护农地、水资源的保护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

通过上述手段来防止土壤侵蚀、荒漠化蔓延、水资源水质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护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的(卫生的)农产品。

3.4.2关于“保护性耕作方法”

集约型持续单作经营方式农业,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导致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水质污染。

篇5

1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随着我国工农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主要体现在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几个方面。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基本状况属于局部在改善,整体在恶化,环境的破坏速度远远超过了我国环境的治理速度,生态赤字程度在不断扩大。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全社会共享的公共财产,它的好坏程度,直接影响着所有人的利益。

2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实际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细胞融合以及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生物技术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现已经发展成为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2.1生物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中,修复重金属污染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植物或者微生物的生物作用来达到净化和消减土壤中的重金属,从而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生物作用转变成化学形态,其化学形态可以使其固定或者解除其毒性。经过净化和削减的重金属通过生物吸附功能又进一步的减少了其在土壤中的含量甚至消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减少或者被完全去除后,其有机质的含量才能够提高,生态结构才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从而得以更好地固定土壤,避免水土的流失。

2.2生物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污水中含有很多成分复杂的有毒物质,生物技术有利于改善水体的质量以及治理水体污染。水体中的一部分有毒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微生物自身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来去除;在污水处理方面,固定化酶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技术。固定化酶技术通过化学键合法或者武力吸附法来使得水溶性酶与水体中不溶性载体结合,使得固定化酶变成保留催化活性但不溶于水的衍生物,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处理污水中的有机物污染。另外,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工程、生物膜处理法等等方式都是常见的改善和处理水污染的生物技术。

2.3生物技术在废气净化方面的应用

将生物技术应用于水体的改善和水污染的处理方面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是该技术应用于废气治理方面的时间还很短,研究范围和深度也是有限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很多学者已经开始研究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工业废气的净化处理方面。吸附法和过滤法是目前生物技术应用于废气污染处理的主要技术,在含有乙醛、酚以及胺等空气污染区主要采取吸附法来净化空气,通过吸附法处理后,上述污染物气体的去除率可以高于百分之九十。生物过滤法主要用于臭味废气的降解方面。当代采用生物技术处理废气方式与传统废气处理工艺相比具有高安全性、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

2.4生物技术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固体废物也越来越多,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和农业生产废物等。生物技术可以将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通过这种方式的处理,固体废物可以成为用于农业生产的肥料或者其他有用产品,实现变废为宝。生活垃圾一般采取堆肥工艺进行处理,具体可以分为厌氧堆肥和好氧堆肥,高温好氧堆肥是当下研究的最为热门的工艺。采用高温好氧堆肥产生的肥料可以有效地改良土壤、增强土壤中的肥效。通过生物技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可以变废为宝,实现垃圾资源化,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3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发展前景

3.1微生物脱硫技术的开发

煤的燃烧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SO2,造成空气污染。如果利用微生物脱去煤中含有的无机硫和有机硫,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煤在燃烧过程中有害气体的排放。这些微生物包括氧化亚铁硫杆菌、硫杆菌、酸热硫化叶菌等。日本已通过利用氧化亚铁硫杆菌来脱除H2S,且脱出率已达到99.99%。在燃煤的处理过程中,可以将微生物脱硫技术和浮选工艺相结合来实现煤与黄铁矿分离,达到清除或者降低燃煤排放SO2的目的。另外,微生物还可以应用于石油的脱硫。今后,微生物脱硫技术以及高活性脱硫菌种的研制和培养,配以清洁技术的研究领域将会备受关注,同时也会成为解决原煤燃烧产生SO2污染的最佳途径。

3.2其他方面的技术开发

篇6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作用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其规模也越来越大,工业化生产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生产的过程中,也对环境造成了重要的影响。而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虽然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得较躲林业都受到了破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这种背景下,人们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加强对林业的保护,以此来提升我国生态环境水平。

1.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1林业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水土资源的平衡

林业作为自然资源之一,其主要的作用之一就是保护水土资源的平衡,降低水分的蒸发,使其土壤能够固定。如果水土资源有林业的存在,那即使在大风雨天气之后其水土资源也不会造成严重的流失,所以,林业能够有效地保护地面的植被[1]。我国西部地区就是因为缺少森林面积,所以水土资源的流失就十分的严重,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水土资源对于我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是人们生存的基础资源,因此,一定要加大对水土资源的保护,而林业资源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水土资源,如果土壤上有大面积的林业覆盖,就能有效地降低雨水的蒸发,同时还能有效地降低其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流失,对于稳固我国地表径流水以及土壤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1.2林业能够调节气候

林业资源除了保护水土资源平衡作用之外,还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树木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地光合以及蒸腾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树木就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这就会致使周围的温度得到有效地降低,从而就能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除此之外,树木在蒸腾作用的过程中,还会产生适当的水汽,而这些水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周围的温度进行调节;并且水汽在挥发的时候还会在空气之中迅速冷凝形成降雨,从而就能达到雨水循环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林业较多的地区就会经常出现降雨的现象。因此,林业在整个生态环境中能够起到一定的气候调节作用[2]。

1.3林业能够固沙防风

树木在生长的时候,其根系需要深入到地层地下才能形成较为强壮的根系,而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固地表土壤,除此之外,如果在林业较为茂盛的区域,其就能形成防护林,在一些风沙较为严重的区域就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在林业地区如果是遇到风沙气候,林业不仅能降低风速,还能改变风向、减少沙丘的移动性,进而就能很好地保护耕地或者是绿洲。因此,在一些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区域,都会建造林业以此来作为防护林。总而言之,林业能够起到较为良好的固沙防风作用。

1.4林业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污染

林业在整个生态环境中还能减少污染,林业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将大量的污染源吸收掉,使得地球上的空气能够得到一定的净化。除此之外,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不仅会吸收二氧化碳,还会产生氧气,将污染性气体吸收掉,因此,具有较强的空气净化作用,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2.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发展措施

2.1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加大对科技的使用

要想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大力发展林业,而在新时展背景下,要想更好地发展林业,就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为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转变以往粗放式的经济模式,加大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依靠科技的力量尽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而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则需要加强对林业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此,一定要尽可能的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3]。

2.2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适当的优化

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经济结构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林业的发展。林业在生产过程中,首先需要准确的把握住市场需求,建设新经济林业;然后则需要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尽可能的将实现原料使用率;最后还可以加大对森林旅游行业的宣传,以此来推动林业的发展。总而言之,一定要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适当的优化,以此来提高林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才能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强对林业生态效益的重视

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每个人都知道林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因此,林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林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注重林业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加强对林业生态效益的重视。就目前而言,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生态环境却受到了较大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人员更应该加强对林业生态效益的重视,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只有这样人们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好。为此,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过分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林业的生态效益。

3.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的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就需要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林业作为人类重要自然资源之一,更要加强对林业的合理利用。林业在整个生态环境保护中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加强对林业的保护,不仅能有效地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为此,一定要加强对林业保护的重视,以此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刁云飞,张苏.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林副特产,2016,54(1):99-100.

[2]范伟香.对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作用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5,36(8):260-261.

篇7

摘 要 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是当代社会事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便进一步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要及时发现农村生态环境法律保护的不足之处,并就此提出更加完善、更可行、更科学的法律手段治理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现状 环境法制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乡镇企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对农村空气及水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农村的种植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制剂的投放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农村空气、垃圾的污染也日益加剧。这一切行为直接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切实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必须建立健全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1.农村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饮用水污染严重。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为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一些大型工业向农村转移,于是工业废水直接导致农村水体污染严重;乡村人口集中将生活垃圾倒入水体,这也使水质严重恶化。这些行为致使农田也受到间接的污染。

2.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固体垃圾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口密度增加,但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少,人畜居住混杂以及一些无法降解的生活垃圾,如塑料袋等的随意堆放,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可耕地,还给农村的绿化和开发利用带来了困难。

3.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严重破坏。长期以来,由于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为了一味的追求农业增产滥施农药,化肥;无节制的开垦田地,乱砍乱伐,对农业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威胁,也使得农村土地退化、碱化严重。于是,农村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间接地导致农民生活环境恶化,身体健康受到威胁。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1.现行环境保护法律相对的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针对性。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但是,却没有针对性较强的关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一部法规来彻底的约束人们对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

2.法律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利益的分配机制。一方面,农村的特色资源不断的廉价的输入城市;另一方面,城市中的一些大型工业等向农村迁移,致使城市的污染物不断流向农村。城市在这个看似正常的循环中,不断受益,迅速的发展。而事实上,农村却陷在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和经济继续落后的怪圈里无法自拔。在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不影响城乡同步发展的前提下,利益究竟该如何分配,以进一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3.环境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和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在环保执法方面缺乏应有的力度,责罚不明确。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太过于原则性,缺少一定的可实施性,这些,在客观上,放纵了农村环境污染的行为。

4.我国现行的环境法律制度缺乏人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农村环境问题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环境保护也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由于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有限,而且与外界的接触也较少,自认为环境污染与自身无关,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们无动于衷,没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致使农村人口用极其消极的态度对待环境污染,甚至亲身参与污染行为。

三、完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瓶颈”,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法律是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对农村法律现状的分析和调查,应该领悟到,只有通过法律的协助,增强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制保护,在法律的层面上彻底的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1.根据立法明确环境权,全面保护公民环境权。法律要解决的利益问题就是法律所要解决的权利义务问题。若想彻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法律赋予农民相应的环境权。于是,这就要求宪法明确提出保护公民环境权,以保证其的法律地位,以此来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

2.加强农村现有的环境立法。环境立法是环境法制建设的基础工作,然而现有的环境立法并不能直接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由于现有的环境立法相对于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而言太过于形式化,没有具体的针对性,所以,必须要加强和完善有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立法。其次,各地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考虑各地实际的经济、政治、自然等因素建立完善的相应的法律来保护该地的农村生态环境。

3.构建一个农业生态补偿系统。在农村生态环境问一体中,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对于农民损失的补偿。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劳作和农村的支持,但是,但农村生态环境遭受损害时,谁来负责赔偿却是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样就间接地伤害了农民对环保的积极性。于是,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补偿系统,全面依靠法律的约束力来要求破坏者对农民的补偿,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和农村生态环境。

4.强化农村执法环节。执法是建立法治社会的重要环节,只有严格的执法才能保证法律的全面实施。由于农村特殊的环境和原因,导致了农村的执法水平滞后。农民的文化曾度普遍较低,法律观念较薄弱,这就直接制约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提高农村人民的法律意识,不能因为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问题。其次,宣传也是加强人民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对农民进行相应的环保普法宣传,让环保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3):35.

篇8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保力度,坚持走以人与自然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意识;生态文明

为了调查牡丹江市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及牡丹江市的环境状况,宣传并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2010年12月22―25日笔者对20位牡丹江市民,20位宁安市大生村村民,20位柴河中学学生及20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主要调查了牡丹江市市民环保意识及影响市民生活和工作的主要污染类型,是在牡丹江市区和宁安市,以及中学、高校以调查问卷并分析调查结果的形式完成。

一、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

本次被调查者共85人,年龄段分布中10―20岁有20人,20―30岁有28人,30―40岁分别有26人,40―50岁11人。文化程度的分布中,本专科以上学历35人,中专/高中文化有17人,初中学历20人,小学学历13人。职位或身份的分布中,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5人,自由职业者5人,农民20人,在校学生45人。

二、调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对牡丹江市区市民调查过程中,认为牡丹江市目前的环境状况和5年前相比有明显的改善的人数占95%,5%的市民认为没什么改变;在对宁安市大生村调查后统计得出,90%的村民认为目前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10%的村民认为环境状况一般。通过对城市与农村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部分高污染企业在农村的建立及部分村民的滥砍滥伐,毁林开荒等,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不断加剧。因此,农民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

第二,城市与乡村都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高,80%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整体上城市环境污染高于农村。

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增强,环境污染程度加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调查显示,政府虽然对保护环境采取有关措施但是力度不够,80%的群众对城市环境不满意,75%的农民认为农村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大量的树木被砍伐,林地变为耕地。以前很多的动物现在也几乎见不到了。

第四,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国不断推行城镇化建设,为了扩大建设所需的用地,就会占用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就会造成土地生态损失的特点。由于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各种环境问题也会不断涌现,例如,由于人口的聚集,生活垃圾增多;车辆、工厂增多导致的大气、噪声、水污染严重;活动的废物排放在地域点上也集中起来,从而形成明显的负“外部性”等。

(2)价值观念、教育水平对环境的影响。价值观念反应了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观点,决定他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在调查中发现,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仍然占重要地位。例如:15%的人认为环境保护与个人无关,个人在环保实践中作用不大;40%的村民认为焚烧秸秆方便劳动,对环境影响不大。教育水平的高低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有很大差别。例如,在对中小学及高校调查显示,30%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45%的学生会践踏草坪,10%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环保意识。对大学生调查过程中,90%的大学生对环境破坏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参加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中。

第五,目前人们虽然对生态环境不满意,但是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不得不并且不断地将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排泄到环境中去。根据调查发现,影响牡丹江市环境的主要有:按造成污染的性质分:物理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等;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目前牡丹江经济不断发展,但粗放型经济增长和资源浪费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地区仍然注重经济指标,忽视了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开始加大,但指导思想偏离生态系统方式,生态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甚至出现生态环境不断破坏的恶性循环。如,在对柴河镇调查过程中,人民反映目前当地的树木资源已经严重匮乏经济发展缓慢,因为柴河是以林业发展为主导的地区,可是长期以来人们乱砍乱伐严重,不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造成目前当地林业资源严重匮乏,环境也不断地破坏。

第二,由于人们长期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环境问题不断地涌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环境是公共物品,这就产生了“搭便车”现象。人们都想只消费而不对环境进行付款。只希望别人去治理而自己可以不用负责。在对宁安市大生村调查中,有的村民就反应,为了扩大种植面积,收成更多,部分村民就毁林开荒,破坏树木植被,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村民乱砍乱伐以扩大耕地面积。

第三,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力度不够。虽然在调查中,居民对政府近5年对本市环境治理上有明显效果,但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仍然严重。政府在各项关于环境与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面仍不很健全,执法力度不强,这就很难从宏观上改善环境。

第四,在保护生态环境上,关系到很多利益方面的选择,这也是在保护环境和处理各种破坏行为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环境保护的过程就是各个利益主体及人与环境“博弈”的过程,在环境保护研究领域,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现象化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应博弈、人与自然环境博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博弈、管制者与被管制者博弈等。

第五,“权力寻租”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只要有权力的存在,只要这种权力缺乏制衡或制约,就有寻租的可能。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牺牲环境来取得的,监督不力更是是滋生寻租的土壤。[1] (P.8-9)政府官员为创业绩或企业的高层领导为得到更多的利润占用更多的市场份额,就以权力为依托,严重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六,我国公众环保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当中,在环境保护中呈现“搭便车”现象。明明知道通力合作对谁都有益,但最终还是只盘算自己的“小九九”[2] (P.128-129),长期以来我国的环保一直是政府主导型,并且这种趋势与日俱增。本次调查结果显示,90%的公众都政府应该是环境保护的主体。诚然,行政导向下我国环保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这一机制也在一定程序上滋生了公众对政府的“环保依赖感”――这也是我国公众环保“只说不做”的主要成因之一。由此可见,公众环保的个体理性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其实公众的“搭便车”倾向与环保意识越淡薄,生存环境则越恶劣,对于习惯于政绩考核的行政部门而言同样是压力。[3] (P.87)

四、措施及建议

生态环境的好坏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环境生态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20实际中叶以来,环境危机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所以我们要树立以生态为中心的环境思想,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第一,社会环境问题的解决取决于许多综合因素的影响,如各种行为准则,各地区的合作等,但更重要的是加强环境伦理道德建设,使之得到社会的承认,成为人们的行为指导。

第二,要以为指导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保证。科学社会主义是的核心,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我国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加强环境立法建设。承认和尊重环境的内在价值,确立生态环境立法理念。用环境法来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使人们从思想理念上确立“生态主义”的环境理念。

第四,加强科技宣传和技术支持,面向市场建厂,合理利用农药化肥,发展生产,减少污染。

第五,避免“搭便车”现象,削减我国公众环保行政导向的纵深度,行政部门应当做的,是环保激励与制衡体系的建构,应当通过系列激励与惩治措施推进环保的市场化改革与全民性参与。和谐生存环境的主要保卫者,必须是社会大众。加大宣传和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树立环保意识,学习环保知识,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切身实践保护生态环境。

第六,各级政府部门做好监察工作,合理运用权力,切断“权力寻租”的链条,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此外,要加强环保宣传力度。

第七,在制定环保政策措施、建立环境法制体系和环境经济政策体系过程中,必须采用决策分析手段,认真分析作为决策主体的博弈各方,其行为发生直接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同时,要避免经常采用威胁策略,因为其他博弈方也会采用反威胁策略,导致各方利益受损。博弈论为正确协调、处理环境保护矛盾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人是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体,因此人人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3] (P.201)

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我们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就是为了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继承了我国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又反映我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我国自古就倡导天人合一,因此在长期发展中把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以加快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实现人类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单成前.放松管制遏制寻租[J].ASPT来源刊,2005,(8).

篇9

[关键词]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223-01

1.制约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

1.1 森林管理滞后

我省有造林的漫长历史和丰富的技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造林工作,但是在管理上却存在许多问题,如林业政策多变,山林纠纷久调不决,林业管理费过低等,导致林农管林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上许多国家法律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林农没有得到实惠。因此,在管理上出现漏洞,林农主观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2 忽视个人利益

在农村山林管理体制上,强调集体经济利益,忽视农户承包经营权的利益,侵害了林农的合法权益。如村民委不按承包合同约定期限随意收回林农承包的山林,林农砍伐林木审批手续繁琐,费用过高等等,都表明对个体利益的不重视。

1.3 缺乏相关法规

国家没有专门的林业生态法规,在《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中也没有具体条款内容,导致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无法可依,影响林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在实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经常遇到阻力。林农为了从经济利益出发,只种植经济林,不按计划进行砍伐,对生态林不重视。

1.4 打击力度不够

偷盗和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历来都是地方各级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头痛的一件事情,而在打击力度上仍然过软、过宽,打击不力。诸如对盗伐林木之类的犯罪,法院有的只是判处罚金和缓刑,犯罪分子没有得到实际的执行,起不到震慑作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徇情枉法现象。

2.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2.1 经济发展的基础

森林和林地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有着丰富的多样性。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一切经济活动都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个基础。经济与生态,自古以来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双方互创条件,互相促进发展。经济取之于自然而求得发展,取之过度则强迫经济来偿还。我国全国每年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 000亿元。因此,生态系统制约着经济活动。在各种天然系统中,森林总的利用率和生物生产力是最高的。和其他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更为复杂。其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都更为丰富。比如,和草原的调节作用相比,可以说,森林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就要远高于草原。无论对于长波辐射,还是对于短波辐射,森林都具有相对高的吸收率和相对低的散射率。此外,森林系统中还具有相当高的可利用的净辐射。

2.2 防洪保土的根本

我国每年因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江河泛滥造成的损失很大,受灾人口数亿人。而追究洪水泛滥的根本原因则跟森林系统有关。首先,洪水迅猛而下是因为森林系统遭到破坏,土地失去植被,导致雨水不能进行截留。其次,土地失去植被,水土流失被造成,这就使得河床、库区、湖底和泄洪区出现淤积,自然又会出现河床抬高、库容减少的现象,泄洪能力也减弱。

3.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3.1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用具体实例来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讲解毁林开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认识到,要增加经济的建设,就要首先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观点,才能让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政策得到彻底的实施。在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的同时,也应建立完善有效的奖励惩罚制度。对肆意破坏植被的干部群众,要根据相应的政策及法律进行惩罚。对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增加植被覆盖率的干部群众,要进行荣誉和物质奖励。

3.2 发展当地优势特色经济

要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有规划、系统地开发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化,如造纸业的一体化发展建设。同时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也要大力鼓励农村特色的旅游行业、林产品加工制造业、森林观光等,充分开发森林文化、游憩等功能,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通过开展森林旅游,促进乡村旅游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调整农村收入构成,实现收入来源多样化,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使广大农民在保护青山绿水的同时得到更多实惠。一是建立定期互相沟通交流机制,使不同地区、不通部门能够有有效的交流学习渠道,将总结学习到的成功方法和经验相互沟通,使成功的经验与方法能有效、快速地在各个地区得到有效实施。二是组织干部群众到全国优秀林区建设的地区考察学习,认真总结和学习当地政府与群众的经验,快速、有效地将学习到的经验在本地区实施。

3.3 重视生态保护社会效益

生态功能优先原则是森林法律体系构建要遵守的首要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步认识到森林作为资源,其首要的价值应该是生态价值,然后才是经济价值。以前把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放在首位,忽视其生态价值,必然会导致森林的破坏和环境的破坏,这是不容质疑的事实。从长远利益来看,如果不能保证森林生态功能的实现与发挥,其经济利益也无从谈起。把森林的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对于《森林法》从“资源保护”到“生态建设”从“木头立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变将会起到桥梁的作用。

3.4 积极落实科教兴林战略

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林业的发展也要落实科技优先的战略。在林业工作中渗透科技兴林战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从不同方面逐个进行开展,相关部门要加快新品种的培育工作,必要时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品种,重点培养那些抗逆性强的树种,先注重解决生态建设以及防护林的建设,逐步开展经济林的培育工作,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更好地开展林业保护工作,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可以建立科技示范区,培养高素质科技工作人员,提高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为我国林业工程建设提供先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江民锦.森林旅游开发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博弈分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84-187.

篇10

一、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自然的美对人们的精神感应作用。因此,人们通过游览风景区,欣赏自然风光,瞻仰名胜古迹,赞叹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享受大自然的美,而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当然,由于旅游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阅历、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素养、宗教信仰、审美水平、具体环境等的不同,对美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正如孔夫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样。如有一些旅游者在游览名胜古迹时,常常会对一些古代建筑、文物古迹,以及与文化传说有联系的风物,感到特别的兴趣。对这些人文景致的欣赏,实际上包括了对古代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旅游者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游览,既增长知识,又获得美的享受。这种知识的获得和美的欣赏,往往是联系一起的,从而进一步增添了游览的兴味。

但是,大自然的美,都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绿色还有净化空气,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的机会。因此,保护好绿色森林资源,就是维护优美环境的关键。因为森林一旦破坏,绿色生命之美也随之销声匿迹,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幅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垃圾遍地、嗓声刺耳的凄凉衰败的景象,是人们所不愿一顾的厌烦之地。

·社会调查报告格式 ·社会调查报告怎么写 ·中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因而,只有环境美,才具有旅游价值。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确保环境美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一方面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另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首先,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利用“森林法”,既可制止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又可直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又如利用“水污防治法”,对保护江、河、湖、海水体免受污染的危害,对维护旅游用水环境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因此,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要避免重走资本主义世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无论是山林、水体、风景名胜,只要是已辟为旅游区,或计划要开发为新的旅游区,都应事先就其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不能等到问题成了堆,再来补救、治理,而处于被动局面。

再次,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我国有不少的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许多风景名胜古迹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危害。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所以,对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使之尽快地恢复其本来面貌,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

三、搞好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都能饱览我国奇妙绝伦而绰约丰姿的旅游资源,我们必须在从事旅游业工作中,注意旅游风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特别在当前仍有很多人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时,把保护风景区环境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就显得更为重要。

1、要应用美学观点,搞好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

一个良好的旅游风景区,必须是风光秀丽,环境未受破坏和污染,能满足旅游者观赏和行动的心理活动环境。因此,必须应用美学的观点搞好环境规划。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园林、建筑、地质、地理、生态、气象、环保、文物、历史、经济、管理、旅游和美学等多种学科协同配合,对风景区环境进行综合考察、评价、预测合理的旅游规模等,从而提出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最佳方案。这个最佳方案,一定要从美学的观点出发,按规划的要求,提出严格禁止在风景区范围内大兴土木,建工厂企业;严格控制在风景区兴建各种楼、堂、馆、所和旅游饭店,使风景区环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并提出在必要地段,实行封山育林,确保风景区生态平衡,以努力把风景区建设成为一个有益于人类健康,构成为一个适合于康乐消费的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发展旅游业,虽可以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的效益。但也产生一些旅游污染等消极因素。如当游人到一些风景名胜区去,有的人对那些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象形俏物,都喜欢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手抚弄、拍打,一不小心就会碰伤景物;有的人看到风景区内的花草树木长得逗人喜爱,便信手攀折、摘取而独自欣赏,甚至有的人为了爬山省力,就随意拆树砍竹以充当拐杖之用;有的人不仅在风景区到处乱扔果皮杂物,甚至随地大小便;有的人还在风景区的显眼之处,随意刻上“×××到此一游”的标志,惜以“留芳百世”等不文明行为。

对上述这些不文明的人为破坏、污染

风景区环境前景物、植被和环境卫生等,均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风景区旅游资源、保护风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风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如为了保持风景区环境的清洁卫生,应在风景区内相应地增设一些果皮箱,就可减少,甚至避免游客随地乱扔果皮杂物;为了保护风景区的景物,特别是对那些反映我国悠久历史和精湛艺术水平的重点文物和著名景物,应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透过网罩进行观赏,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但又摸不着,以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而对那些已损坏的景物和已受污染的环境,要加以整理修复,使其尽快恢复原来面貌,以接待更多的游客。

3、要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篇11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建美好家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根据市委的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20__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组,历时三个月,先后赴市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林业局、农业局、畜牧兽医水产局、水利局、发改局、经贸局、工业园区等有关部门和__镇、__镇、__镇、__镇、__乡、__乡、__镇等乡镇开展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和困难,剖析原因,寻求对策。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在开展生态市创建、经济结构调整、__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森林资源培育、城乡环境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进一步推进了我市的生态工贸城市建设。

根据我们的调研,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在水环境质量、产业结构和布局、养殖业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力资源开发、阔叶林保护、环境基础设施、生态思想认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

从过境断面监测结果看,__江(__段)受外县(区)上游外来污染影响严重,如新罗区的养殖业污染;大田县谢洋乡仕福村铅锌选矿厂废水直排我市__镇长塔村河道,造成严重污染。城区内菁城、桂林城区污水管网尚未完善,部分生活污水仍直接排放于__江,__江干流水质不容乐观;受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影响,支流水质富营养化指标高;洛阳溪依旧受到大深矿区选矿废水、矿区水土流失影响,存在超标现象。

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目前我市在产业结构上以能源建材、资源型企业为主,深加工、高科技方面工业企业较少,资源型占60%。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从城市空间布局看,规划区域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区周边围绕着工业企业,特别几个大的高耗能企业,加上目前无集中供热系统,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特别是东坑口以化工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振鸿水泥、__电厂距离城市中心较近,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群众反映强烈;从企业生产装备方面看,我市工业企业大部份是高耗能、资源型、传统型企业,高科技、附加值高的企业少,如电厂(2×30万千瓦)、红狮水泥、振鸿水泥、大深矿区、挂山矿区等均为资源型能耗企业;从单个企业方面来看,部分企业中存在占地大、投入少、土地空置闲置、使用率低、土地投资强度小,企业投产滞后,创造效益不明显,贡献不足等问题。

养殖业规划所列的禁养区、禁建区、适度养殖区范围内仍存在养殖或环保设施建设没有跟上;部分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够强,“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落实不够到位,治污染资金投入不足,治污染设备不够完善;投入关闭拆除的补助资金不够(猪舍关闭每平方米补助30元,改为仓库或其它用途的每平方米奖励30元),由于猪舍建筑成本较高,补助60元养殖户不给予拆除,猪舍只关闭没拆除,容易导致复养;散养户点多面广,由于其规模小、投入少,大多建在房前屋后、采取家庭作坊方式,污染治理设施不配套,废水不能做到达标排放;按照省、龙岩市要求,在20__年底前完成80%的规模化养殖场治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点多面广、治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主要体现在一是超标准、超范围使用农药、化肥、农膜,随意丢弃有农药残留的袋、瓶等的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给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质量和土壤带来严重影响;二是水土流失、土地退化问题显著。2010年__市水土流失面积28.87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6.47%,其中茶园果园过度开发、工程建设、采矿区,特别是非法稀土开采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污染尤为严重。由于农用地重用轻养及水土流失,地力普遍下降。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未全面有效建立,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路边、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使得农村河网水质普遍较差。

水电站分布在全市大大小小河流上,把河流截成阶梯式水库,河流湖库化加剧,因利益驱使,不少水电站企业没有严格执行最小流量规定,河流自净

能力变弱,水库大坝蓄水本身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有的电站清库不彻底或根本不清库就蓄水发电,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的在施工过程中,弃土、弃渣乱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道路施工时有的直接把弃土往河里倒,堵塞河道,河水中悬浮物明显增加,河水变浑,导致水库库面漂浮物很多,水葫芦疯长。我市一些群众受利益驱动盗伐、滥伐阔叶树甚至生态公益林中的阔叶树来加工木屑作为种植食用菌原料,严重破坏了我市的森林资源,特别是北片新桥、__、__、__等乡镇形势尤为严峻。同时,毁林开山,毁林营造茶园、滥挖树头等的现象屡禁不止,每年破坏的阔叶林相当可观。而阔叶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过度砍伐阔叶林,已给我市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破坏,我市境内新桥溪和__溪水量已逐年减少,就是很明显的例证。另外,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生态林保护、管理和建设。

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低,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尚未完善,污水收集率低,大部分的乡镇未建成污水处理厂,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影响地表水水质的改善;未形成规范的危险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系统,乡镇垃圾收集处理率普遍较低,处理设施简陋,未能达到无害化填埋要求,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不同程度地使土壤、地下水受到二次污染;城区环卫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城区脏、乱、差还没有根本改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绿地管养不到位。

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保护生态环境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在经济建设中由于考核考评机制不够合理,存在重量不重质,环保工作仍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局部地区形成先破坏、后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现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长期偏低,生态建设措施难以真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体制不够健全,人员、设备、经费不足,执法监督能力不足、监测技术与手段较为落后,部门、地区之间的统一协调有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生态理念有待提高。

围绕“打造闽西对接闽南的桥头堡、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海峡西岸经济区宜居宜业的生态工贸城市”目标,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保障、公众参与的生态市建设机制为手段,实施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工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弘扬生态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力争全市8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镇指标要求,实现创建国家生态县(市)目标,把__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的宜居宜业生态工贸城市。

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重大事项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要充分听取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把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事项以人大决议、决定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体现全市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确保实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决策实行公众听证制度,对重要规划、政策以及重大项目实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加大决策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程度,形成政府、专家与社会团体、公众相互配合的民主决策机制,科学有效地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在市域进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时,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进行环境战略评价。实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依法对各类建设项目进行环评预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治本之策,一严格产业准入。要制定产业发展导向,设置鼓励、限制和禁止建设的产业目录,限制发展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工艺技术落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较高,不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产业和项目,凡列入禁止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不得办理新建、扩建的相关手续,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明令一定期限内淘汰、关闭、停产的发展产业和项目,政府主管部门依法检查、督促其按相应规定执行。二优化工业结构。要充分利用__市区位优势,促进轻纺、机械电子、冶金矿产、农林产品加工和建材化工等主导工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循环利用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能源和物质的利用效率,目前,要着力推进水泥产业的深加工发展,水泥企业不能只生产熟料等初级产品,而是要在生产水泥成品的基础上,向下游的制造水泥枕木、预制板等方向拓展。同时,加快推广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应用,提高支柱产业的发展质量,优先发展环保产业,支撑主导产业生产生态链的形成。三调整产业布局。要强化各类工业区块的功能整合,明确各区块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目前,应抓紧推进东坑口化工小区“优二进三”,做好规划搬迁工作,并在搬迁中促进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做大做强;按照产业集聚模式,明确各片区主导产业,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增强产业的关联度,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应重点督促金大鑫钢铁企业下游高附加值产业的落地,打造百亿产业园;对物流、商贸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要站在未来和整体的高度加以考虑,宁缺勿滥,以构建大物流为目标,通过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做强闽西南现代物流业。

促进工业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统一规划排污等环保设施,发展特色园区,实行排污集中控制和处理,以保证治理设施共享和污染物集中治理。针对我市规划区砖瓦行业较多,尽快制订我市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推行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拆除小锅炉,配套相关优惠政策。要通过强化技术改造,推进清洁生产,延伸工业产业链等途径,促进工业经济的循环体系建设。尽快启动红狮水泥两条生产线烟气脱硝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时加强建设项目投产后的环境管理,确保增产不增污,通过清洁生产,发展节能、降耗、节水、节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循环型经济。

一要加强水源地水污染源治理,实行严格分级管理,保护水源。严格按照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禁止在保护范围内开展影响水源保护的一切活动,禁止新建工业企业项目,加强上游污染源治理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二要完善__江流域监管机制,坚持流域统筹、疏堵结合,建立分区控制、联动治理、上下游联合交叉执法、全面控源的污染防控体系,要加强执法监管和监测监控,探索完善分段管理、分段负责制,将各项整治任务和整治责任落到实处,构建流域上下游水质水量综合监管系统,加快流域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加强涉水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加强跨区、跨部门水质信息沟通,构建上下游的水环境综合预警预报系统,加强突发性污染事故的水量水质综合调度,提高水污染风险预警能力和防控水平。当前,特别是加强对湖库甲藻监测工作,建立有效应急处置措施,防止藻类异常大量繁殖现象的发生。三要强化水生态保护,提升重点区位的森林、湿地

生态功能,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快污染严重河流水环境治理,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落实水电站库区垃圾清理责任制,严格执行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在线监控制度,关闭并拆除部分严重影响流域生态修复功能的小型水电站,提升流域自然净化功能。几年来的养殖污染治理实践证明,以离河流远近来划分禁养区、限养区,简单地把养猪场往山上搬,并不能解决养猪污染问题,反而会使污染往支流、山涧甚至水源地蔓延。要根据区域环境容量、流域水质现状、山林植被吸纳能力来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合理规划布局生猪养殖场。积极推进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采取封闭型生态养殖产业链,目前要重点推广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干清粪减排措施,扶持发展以猪粪为原料的有机肥厂,要鼓励试行“养治分离”的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组织养猪户成立养猪合作社或养猪协会,由养猪协会征收养猪污染集中治理费,委托有机肥厂或专业化的公司集中收集和处理猪粪尿。要禁养与治理并举,奖励与处罚并用,对在禁养区、禁建区违规新建的养猪场要坚决予以;对没有环保设施的违规养殖户和超标排放的养猪场要依法征收排污费,并限期整改,整改不达标的要依法关闭。对治污措施落实好和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的规模化养猪场,政府要给予一定资金奖励,以政策引导农户走生态养殖的发展模式。

一要严格矿山开发建设准入条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依法审批备案,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检查巡查,共同指导矿山企业实施“边开采、边治理”,督促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义务。二要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确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范围和复垦指标,由采矿权人负责保护和治理;对无法落实业主的废弃矿山,根据属地原则,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整治。三要进一步强化矿山环境综合整治,突出解决矿业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坚决取缔关闭不符合最小开采规模规定的矿点,依法查处非法采矿,严禁在禁采区内新建矿山、矿点,当前要重点打击稀土的非法开采活动。

一要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积极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和森林资源多元投入机制。二要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快生态公益林基地建设,停止炼山造林、停止毁林造茶园、停止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及大面积单一竹林。三要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落实防治措施,加快林种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阔叶林,严格控制以消耗阔叶林木材为主的食用菌生产规模,从源头上抓好严控落实,加大对锯台、滥砍乱伐和非法运输木材锯屑的打击力度,同时,要做好食用菌种植户的转产工作,鼓励其开展竹业、烟叶、金银花、熏衣草、蔬菜等种植,建议提高烟农生产补助,烟叶税返回烟农鼓励发展,增加收入。四要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措施,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可采取逆向倒查机制,依法打击乱砍滥伐林木,蚂蚁搬家式偷盗林木、滥挖树头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严格控制林木采伐,大力提高林木蓄积量,恢复和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实现林业和林产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五要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提高并多方筹集生态公益林管护资金。

以人为本,坚持“适居性”、“特色性”的原则,遵循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根据__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统筹协调推进,把居住环境的改善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创建优美的人居环境。以建设生态型江滨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加强城市绿地管养,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加强城市坡道路交通、停车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改造完善城市水厂建设和供水管网,提高城市供水安全;加强城市雨污水管网建设,完善城市排污管网,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同时加快建设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升城市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强道路扬尘和机动车尾气与餐饮废气的治理,建立健全空气质量日报制度;加强对娱乐场所、建筑施工、车辆等的噪声污染管理;加快完善垃圾池(场),垃圾中转站、果皮箱、垃圾运输车、公厕等环卫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环境卫生清扫保洁管理,打造专治优美人居环境。

一要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从治理农村“脏、乱、差”入手,扎实推进以垃圾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家园清洁行动”,全面清理公路沿线、沟道两侧、村道里弄的垃圾,加快完善村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垃圾清扫保洁、清运和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要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五改”(改圈、改厕、改厨、改水、改路),要通过建立一批沼气示范村,以点带面,带动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净化美化村庄环境,同时,建议有偿回收农药使用完后的残留袋、瓶,以防止二次污染。二要做好生态移民工作,对生活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高山区、深山区,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群众,以及配合生态建设重大工程项目需要移民的群众,要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的引导农民下山,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山区农民向中心村、中心镇和城市集聚。三要积极调整农村能源结构,逐步推广以电代薪,增加电力、液化气、优质煤的供应以减少对薪柴的信赖,鼓励使用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

一要开展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领域是生态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我市应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生态知识和环保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和优先群体包括决策者群体、生态环境工作者群体和学生群体等。二要借助现有的教育途径,广泛深入地普及生态知识,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政府互联网、宣传标语和墙报等多种形式,进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征集一些形象生动易于记忆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语与广告语。三要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推行城镇生活垃圾的定点分类堆放、组织资源回收利用活动、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设立公众举报电话、奖励举报人员、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公众参与活动,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同时推进企业文化的转型与创新,树立企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形象。

篇12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人类的各种活动,使原有的自然生态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剧自然生态恶化,而自然环境的恶化又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进而危及生存。回顾历史过去,总结种种经验教训,使我们从中得到启示和力量,同时也给我们指明努力的方向。

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天然林保护

以往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及偏见,天然林未能得到人们的青睐,甚至还遭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认为天然林是自然生长物 ,不必计算林价,并把天然阔叶林中生产出来的各种用材林统称“杂木”低其他一等,价格最低档。砍后又一把火地清杂炼山,造上杉木等。致使我国天然林日益削减,日趋衰竭,针叶林大量增加,影响生态环境。目前,最混乱的是矿山开发,特别是露天矿的开采,征占用林地破坏植被最多,造成严重的水土保持现象。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开发建设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部门通力协作,同时必须有计划进行,尽量避免毁坏林地,不得已受破坏的林地应及时恢复补上。对个别不执行的应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予以治理方能见效。

二、提高和强化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生存的重要条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本身。而森林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和主体,是防灾减灾、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促进人类健康等特殊作用,是其他物种不可代替的。因为森林占地空间大,覆盖层厚,叶面积总和也大,固定太阳能、制造有机物质的数量和功率最高。尤其是天然林,它是在一定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时间演替发展而成的其结构稳定,物种繁多,生态效益比人工林强,自然生长力及生长速度也比人工林快。可以说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功能最完善,结构最复杂,产量最大的生物库、基因库、储存库。人类不能没有森林,森林如果被毁,人类就难以生存。因此,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最重要的是保护森林资源。

三、转变林业经营机制,增加生产资金的投入

过去,由于农村单一的经营模式在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总认为山林是集体经营一种模式,林农也习以为常依从,始终不会萌生资产所有权的观念。社会上向林业伸手和很多,投到林业上来很少,以致有关林业发展的资金、资源、资产和体制等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好,更谈不上天然林保护。原有的经营机制已不能适应现代林业,现代林业应分为事业型和产业型两大类,前者是专门发挥生态效益的林业为“公益林业”,后者是专门发挥经济效益,向社会提供林产品的林业为“商业林业”。当前,我们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1)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和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2)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提高。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3)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林农还可以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

四、采取多种途径和调控办法,加大对非林区群众的生存权保护

保护生态,政府得有经济实力。实践证明,较为行之有效的解决生态保护与生存权、发展权保护矛盾的办法有以下几种:(1)移民。按照现在的思路,退耕还林,主要是给退耕户钱粮补助。补助多少,国务院有个标准,即一亩退耕地每年补20元,另外每亩一次性补助种苗费50元;粮食补助,长江上游地区每亩每年;补助年限视还林类型而定,经济林的补助年限为5年,生态林为8年,到期后,还可根据农民实际情况,相机决断,确需继续补助的,可以延长。对于政府来说,这是退耕还林的第一笔开销。接下来,政府必须雇人监督。要是没人监督,农民背上种苗上山,捱到日落时回家,树栽没栽,只有天知道。再说,树木能否成活,一半靠人,一半靠天,要是栽上的树不活,就等于往里白搭钱。即使树成活了,政府还得有庞大的护林队。以上还只是一笔眼前帐,再远一点,退耕的农户,政府给农民钱粮,养他们5年, 5年后怎么办?倘若政府断“奶”,农户又会重操旧业,先前的努力,就会付诸流水。政府要是不想前功尽弃,就得花上血本,养他们一辈子。就算养一辈子,事情也不能了结。因为人类总是在不断地繁衍,这一代农民安置好了,下一代人仍有穿衣吃饭问题,政府是不是要将他们的子孙,世世代代地包下来?所以按照现在退耕还林的思路,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却非长远之计。倘不作及时补救,留下后患,将来处理起来会很棘手。

篇13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化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对于生产特定的农产品来说,是有一定的标准化的。如农田水利的标准化,道路及坡面的绿化和建设标准等。日本的农业标准化中关于道路坡面植被施工要领(1980)、设计要领(1985)等,对坡面建设的坡度、形状、排水沟、不同地区种植的植被类型、种类等都有详尽的规定和标准。

生产过程和工艺的标准化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和生产工艺具有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关于农作物,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试验方法,到品种育成后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工艺规程,以及农产品的收获、加工、贮藏方法等都有具体规定。如农民种西瓜,选用何种品种、何时播种、何时施肥、施多少肥料,以及何时采摘都有严格的规定。农业标准化在更多的情况下,包含农产品加工工艺和加工过程的标准化,这是由市场的需求所决定的。以鸡蛋的加工包装为例,须经过鲜蛋消毒光照甄别分级包装后,才能上市流通。水果和果菜类的加工过程也大体相似。

农产品的标准化在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应该说都是加工后符合一定标准的农产品。所有农产品在进入市场前,都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分级,市场销售优级优价。在发达国家市场出售的农产品,如鱼虾等是以条为计量单位;梨、苹果等多以“只”为计量单位,特别是高等级的,如1只价格多少;大白菜、包菜等是1棵或半棵售价多少,其他如青菜、韭菜、芹菜等则是1把(束)价格多少,没有以重量单位计价销售蔬菜水果的。在这种情况下,充分体现了优质优价。等外品的农产品不进入市场销售,而只作为加工用原料。

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意义农业发达国家的每个农业生产环节,都实行了标准化,形成了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协作方式、管理方式以及机械化作业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我国先进地区推广农业标准化的实践表明,要加快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的根本性变革,就必须用工业化大生产的思维方式来重新审视和发展农业产业。原本只是出现在工业生产中的标准、质量、管理、组织、成本、品牌等概念,要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领域。标准体系的建立和贯彻,是农业大生产方式形成的基石,而只有在这种大生产的条件下,农业科技水平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和普及,进而取得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在实施农业标准化过程中,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标准,从技术和组织管理上,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保证农业生产有条不紊。通过建立和完善以产品为龙头,以等级制度为重点,以国际标准为目标的标准体系,并按照标准把握生产管理、产品安徽农业科学加工、质量分析检验、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使我国农业更快地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上联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下联农户的基础性工作,可以把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生产经验组装配套,变成浅显易懂的技术规范,准确地传授给农民。完善有效的标准体系,贯穿于产前的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选用,产中的栽培、管理技术和产后的产品分等分级及贮藏、保鲜、包装等,可以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从而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国内外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只有靠过得硬的质量,叫得响的品牌,别无他途。

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卫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许多农产品已供大于求,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严重超标,致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业标准化包含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标准化。随着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农业监测机构将通过对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实行全面的监测,确保提供健康、优质的农产品和确保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2003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简称GAP)和《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规定生产企业是否对申报品种制定了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生态环境和持续发展的方案。这类标准规范的实施,必然会促进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卫生,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地方名、特、优产品生产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对于生产特定的农产品来说,是有一定的标准化的。GAP和《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就明确规定申报种植(养殖)品种的历史和规模、产地生态环境、品种来源及鉴定、种质来源、野生资源分布情况和中药材动植物生长习性资料、良种繁育情况、适宜采收时间及确定依据、病虫害综合防治情况、中药材质量控制及评价情况等,必须符合要求。这无疑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名、特、优产品生产,促进地方名、特、优产品品牌的创建。近几年来,我国农业连续丰收,农产品市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过剩现象,各地政府采取措施,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在现实中,市场的不断变化及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信息的滞后,使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不容易到位,而唯有以农业技术标准组织生产,使当地有特色的高品质的农产品脱颖而出,创出农产品独特的品牌,才能给结构调整带来新的亮点,为高效利用地方资源和发挥区域优势带来新的机遇。进一步利用地域优势,依靠农业标准化实现农业产业化,才能创出在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的品牌,才能使农业结构调整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是农业应对加入WTO新情况的迫切需要加入WTO后,我国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市场的影响及其标准的制约。而标准化是紧紧围绕消除贸易技术壁垒、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提高产品竞争力而展开的。因此,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是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济技术合作和兼顾农、工、商及消费者利益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标准化是重要的手段。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形成的市场上优质优价机制激励着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极力采用先进标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提高农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按统一的技术标准把从事生产、加工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分户生产、集中加工、统一销售,这是适合当前农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的一种切实有效的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农业产业化“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经营走向的逐渐清晰,扶持一批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创出一批对市场颇具吸引力的名牌农业产品,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农业标准化促进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标准化的保证。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在促进农业的对外开放和技术经济合作、大力发展创汇农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产业化的形成、标准化的实施,使农、工、商及消费者利益得以协调和兼顾。

旅游景区地区实施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农业标准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旅游景区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中同样存在。

标准化知识尚未普及农业尚处在转型时期的今天,人们对质量标准关注得还不够。比如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原商业部就制定了一系列水果的质量标准,遗憾的是,市场上知道的人很少,贯彻执行的人更少。按照《标准化法》及有关条例规定,至多每隔5年应对标准进行一次复审,酌情修订,但现在仍使用10年前制定的标准。目前全国农产品质量整体合格率只有65%,水果类仅有1/3。事实表明,淡薄的农业标准化意识,是导致全社会农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标准化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林、水产、水利、农机、计委、科委、财政、技术监督、农业科研院校等诸多部门。虽然我国的农业质量监督体系已有了一定基础,国家农业主管部门设有专门分管农业质量标准化的机构———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部门都设有农业标准化管理部门,但是尚缺乏协调和统一规划。标准是国家公开公证地管理监督生产者的一种手段。目前我国政府服务于农业的部门是多头管理,标准虽然不多,但是国家的各个部门为了部门利益,制定相应的农业标准,没有能够把所有服务管理监督农业的政府部门联合起来,围绕农业产业的全过程详细制定完整的农业标准,让生产和流通领域无所适从。

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执行不够严格已制定的标准中,产中技术规范多,产后标准和系列标准少,更缺乏企业产业化系统标准。标准水平特别是安全标准普遍低于国际标准,产品质量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认证不规范,部分农产品的分级标准缺乏科学依据;农业检测手段落后,质量检测缺乏权威性;缺乏对农业安全生产和产品品质的全程控制;标准的制定周期太长,标准与市场、流通结合不紧,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要求;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广严重脱节,存在着重制定标准轻实施的现象,从而导致标准执行不严格,标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在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农业标准化计划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计划。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高度重视。结合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实际,根据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划,同步制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分步实施,积极推进,切实抓好当地的农业标准化工作。

加强领导,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支持力度农业标准化是一项关系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造福于民的公益性、社会性、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求很高,需要多个行业和部门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各地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应强化政府行为,认真部署农业标准化工作。明确各部门的分工,落实各部门的责任,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切实抓好协调和监督工作,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属于世贸组织规定的“绿箱”政策,各地应争取财政支持,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力度,将农业标准化经费列入景区的财政预算,确保景区及地区农业标准的制定、、宣传、组织、实施以及监督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抓好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要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首先,应切实抓好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生产过程、市场销售等四个环节的工作,实现由事后检验把关为主,向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程管理上转变。

其次,应突出抓好五大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和完善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核心,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规程、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农产品检验检测标准及管理标准协调配套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全方位的标准体系;

二是建立包括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研院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重实效的农业标准推广体系;

三是建立检验检测机构和市场、基地检测点、分工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包括农业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检验检测体系;

四是建立以无公害产品认证为基础,涵盖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名牌产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五是建立包括农业标准信息、法律法规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在内的农业标准化信息体系。

加强宣传教育,抓好示范推广,努力实现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新突破农业标准化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必须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常抓不懈。首先,要突出特色,做好规划。要做到景区及同步规划,做好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工作。其次,要在景区主要名特优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和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并逐步向大宗农产品扩展;第三,各地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建立多种多样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样板,让农民学有样板,做有示范。

发挥市场价格杠杆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农业标准化首先是政府行为,农业标准中的强制性标准要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强制推行。同时,应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杠杆作用。当前,最主要是解决农产品市场价格失真问题,在景区特别是要注意从严格市场准入,倡导绿色消费,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标准意识,打击假冒伪劣,实行无公害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设立专营市场、专营柜台等入手,确保按标准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优质优价,以提高农民、农业企业的标准意识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优化旅游景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角度看,旅游景区地区是景区的有机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景区生态环境的优劣。因此把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对促进景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必须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认真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封山绿化;把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从源头上排除和控制污染。实施生态良性化工程,切实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为发展旅游景区和促进景区地区农业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篇14

通过小城镇环境规划,可以协调乡镇社会经济与生态环保的关系,强化乡镇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解决好乡镇企业与城镇保护问题,防止城镇污染向农村蔓延、扩散,保护农业和自然生态环境,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持续利用,实现城镇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农村生态系统各组成之间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供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由过去的短缺转变成结构性和地区性的相对过剩。面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挑战,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系统内各种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合理分配,因此作为农村生态系统基础的自然生态子系统的循环再生与持续自生能力,便构成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子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村镇生态子系统三者之间的协调状况决定了整个农村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的高低。结构调控的目的就在于协调三个子系统之间的流能、物流、信息流的相互衔接关系,并使其处于一个稳定和谐的状态,实现彼此在功能上互补,在生态与经济相统一的原则下寻求整体效益的最优。结构调控实质上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农村生态工程,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主要有协调共生原理与循环再生原理。协调共生原理指的是生态系统中,通过不同组成(物种)之间的互利互惠以及生态系统获得多重效益,大大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效率。这便是农村生态系统通过结构调整而实现综合效益的理论基础。循环再生原理指出: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以及分解与还原作用,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与能量的梯级利用。

3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倡导循环经济

工业污染主要是指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当和利用率低造成的,大量资源利用后以有害污染物的形式排入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生产及其相关管理和共性技术,倡导循环经济,使得废物的生产量最小化,或者生产的废物进入另一生产量最小化,或者生产的废物进入另一生产领域使其资源化,从而避免进入废物圈,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量。清洁生产是指在可行的范围内,通过削减废物源,探索废物循环和综合利用的途径,减少生产过程的有害废物量。尽量采用环保原料,提高利用率,减少废物生产量,努力达到最终产品对环境危害最少。废物物最小化的手段一般有三个:削减废物源、废物循环利用和废物综合利用。削减废物源包括在生产过程中,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预防、消除或减少废物排放源及废物排放量、降低废物毒性。废物循环利用包括:厂内循环)))将废物直接用于生产过程,或作为一种原料(或投料的替代品);厂外循环)))将废物作为一种投料(或投料的替代品)用于厂内其他生产过程;实现废物综合利用,包括废弃成品的再使用(将废弃的成品降格使用或做其他用途,回收原材料并作其他用途重新利用),以及生产其他产品(利用废物加工制造成其他有价值的产品或能源)。

4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