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体育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1辅导员在工作中把自己定位为心理健康辅导师
辅导员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是一只独特的队伍,他们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一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一名体育院校的辅导员应当适应当今社会高等院校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时刻了解当今社会主流的发展方向。2000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与工作的意见》,是我国第一次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颁布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有针对的对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委员会,并且在各大高校针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其中从事高等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人群占有可观的比例。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各大高等院校都纷纷成立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治疗室。在体育院校中有各种专业型人才,他们当中有些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从事体育训练和竞技比赛,拥有很强大的心理意志,但是由于没有经过系统和全面的学习经历,导致他们在知识的广度和储备与相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进而反映在生活和学习中,可能就会引起部分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心理,进一步会产生一些心理健康方面问题而影响学生的学业。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传递一些带有正能量的知识和信息。高校辅导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不仅要及时发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偏差或者波动以后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在此之前辅导员通过自己的观察或者其它同学的反映发现问题,并且主动找他们进行沟通和心理健康辅导,就能够避免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的产生,达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辅导员在学生的心中不仅是老师的角色,同时也承担着家长的角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理解和相互之间接纳。师生之间相互抵触的减少有利于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师生建立相互信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以后开展其他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配合,减轻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压力和提高工作效率。
2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同步进行
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同步协调进行,二者虽然注重点不同前者注重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后者立足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和为社会提供更加全面的人才。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兴盛必须长久的进行下去。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是必需要进行的,二者都是为了使大学生既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拥有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学生自身的心理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当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后,辅导员应当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作出相应正确的反应,及时的制定解决方案。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辅助思想教育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继续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业。二者同步协调进行可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把二者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既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高等院校大学生培养机制的进步和发展,更好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3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主要包含学校、辅导员和学生三个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各大高校愈发受到重视,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提高高等院校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1)学校为在校大学生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授学生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2)学校组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还能预防部分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产生心理疾病。(3)学校积极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和辩论赛,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且引导他们去积极带动身边的同学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4)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动员学生查找案例并对其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3.2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心理学理论以及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针对不同的学生全面了解学生个体的能力、知识、性格、兴趣等诸多方面差异,在针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心理辅导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2)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资料档案。心理健康工作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想要准确无误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每一位高校辅导员为自己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资料档案,方便辅导员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及时的发现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3)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辅导员应当顺应潮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通过社交媒体(QQ、微信、微博等)全面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并从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及时的发现其中反馈出的信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4)辅导员可以组织小范围的团体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现状并采取相应的方式消除学生错误的认识和理念,树立正确的认识和理念,建立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3.3学生自身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种多样,只有大学生本人最为了解自己,在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之前如何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如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学生应当掌握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帮助和提高自己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2)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积极的参加各种户外和团体活动,开放自我,有利于自我的身心发展。(3)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大学生之间讨论个人问题时总是习惯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当学生自身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之后就能对同学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不仅能够帮助同学解决问题,还能够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并且在自己未来的生活中帮助更多的人解决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和降低自己发生心理健康疾病的风险。
4结语
辅导员在工作中把自己定位为心理健康辅导师,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同步协调进行,寻找一个良好的切入点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主要包含学校、辅导员和学生三个方面。帮助体育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保持心理健康,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响文.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缺失及对策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7)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01-01
近年来,我们的高校大学生由于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挫折、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环境等等诸多因素,引起大学生自杀、杀人、报复、自残、自暴自弃等现象越来越难以防范,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如果大学生缺少正常的心理疏通与教育,很容易使原本心理脆弱的大学生产生心理扭曲、人格缺陷、人格障碍,一些学生没有长远积极的人生理想和目标,觉得生活无聊、空虚,外界压力和内心空虚不断的冲击学生的心理,常常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一、 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思想活跃,富有朝气,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由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更加剧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情绪控制、学业、就业压力等方面。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万青少年有心理问题,其中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精神疾病成为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精神疾病呈上升趋势;神经症是主要的精神疾病,而重性精神病危害极大;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自杀犯罪频频发生。可以说,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其中某个或某些间题的困扰。
2.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我国师生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普及。对于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高校辅导员有着很好的优势。
(1)沟通优势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他们年轻,与高校大学生很容易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信息优势
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老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
(3)功能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一般都接受过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培训,了解了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他们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比较敏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辅导员自身应具备的素质
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个人道德素质上,辅导员应该诚信、公正、无私、热情、勤奋、正直、善良、宽容、廉洁、谦虚、守纪,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祟高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在个人行为上,应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说到做到;严禁大话,空话、假话。在工作上要勒勤恳恳、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2.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一批生理和心理健全的接班人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那么,作为引路人的辅导员,如果自身都无法保证拥有健全的心理,又如何能够培养出健康、健全的接班人?因此,辅导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是辅导员自身工作职责的要求,也是学校育人工作的要求。
3.掌握得当的工作方法
辅导员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遵循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原则,要时刻记住用自己的真心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用心相处,用爱传递你的思想,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辅导员也会备受学生的欢迎。辅导员在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中,要针对不同的面向分别培养出具有所需能力的学生干部,并坚持轮换制度,即在每学年都进行一次学生干部的改选,择优上岗,加强对所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总之,辅导员要学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工作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才能完成的。辅导员的重要性体现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保健技能
根据大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及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如:健康的自我形象、人格健全、人生观、人际交往、情绪健康与调适、心理健康的标准、恋爱心理、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等。充分利用校报、橱窗栏、广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的知识。鼓励大学生选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类似选修课。
2.心理辅导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对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辅导员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美的健康人格,使学生自强、自信和自律,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要针对大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思想育人和心理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发展大学生的健康心态,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辅导员的重任。おお
参考文献:
[1]王丽丽. 对新时期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8(02).
[2]王雪颖.试论如何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效果[J]. 科技信息,2008(20).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必要性 优势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是青年大学生社会化历程中成长、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应当主动积极地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广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以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并及时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
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2006年7月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应“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可见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学生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渗透于这几个方面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因职务、素质方面的优势,已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技巧,如此才能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的机会最多,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高校辅导员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在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辅导员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与心理咨询专家相比,虽然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不足,但他们更贴近学生,亲和力强。一般来说,学生愿意与辅导员接触,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特别是辅导员一般比学生年龄稍长,刚经历过大学阶段,对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十分了解,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可以发挥心理工作的主动性和情感信任作用,为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
2.辅导员可以利用自身工作的优势,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从心理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3.辅导员也是学生组织的指导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心理素质。
4.高校辅导员能够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可以整合学校内外资源,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高校辅导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处于枢纽的重要地位。辅导员可以从学生、学生干部等多种途径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咨询室、专业心理教师等多种资源,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又可以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指导或治疗,同时将这些信息及时与家长沟通,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高校辅导员要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者,首先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碍的类型、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巧等相关学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而且,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微妙,作为辅导员,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对症下药,成功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理论知识,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班会、讲座、网站、报刊、板报、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试方法,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让学生学会心理健康自我保健,增强心理卫生意识。从新生入学后辅导员就要通过看档案,谈话、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掌握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的心理动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及时了解、记录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远离心理疾病。
3.利用好朋辈辅导。长期以来,朋辈辅导受到一定的肯定。大学生易被朋辈辅导接纳,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相仿,体验相似,又由于朋辈辅导的言语表达方式与被辅导者相近,不会对被辅导者产生专业压迫感。青少年时期朋辈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父母与师长。因此,采用朋辈辅导可以提高辅导效果。
4.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表现在许多学生不愿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诉辅导员,有意掩遮,这大大降低了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教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只要将自己的QQ或邮箱公布给学生,就可与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教师在明处,学生在暗处,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教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可以咨询一些政策,也可以尽情渲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一个完全坦露的心灵,正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同时也为辅导员展示心理辅导及思想教育引导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可设立“聊天室”,让有经验的辅导员主持,让学生在此互相交流各自适应大学生活、克服心理障碍的经验和体会,相互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5.开展多种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高校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必然要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校内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密切联系。要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实习见习、心理知识竟猜、趣味心理游戏等。社会实践会帮助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金晓琴.关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7,(3).
[2]梁文娟.试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职业技术,2008,(4).
[3]裴海艳.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7,(17).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个人价值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的个人价值
1.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在高校中,辅导员是大学生身心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肩负重大责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所以,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拥有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才能够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依据大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思想动态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所以,提高辅导员个人素质非常重要[1]。
2.健全大学生人格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无论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还是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都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引导大学生正视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与判断,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也会提高大学生控制情绪、承受压力的能力,使其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整好心态,不会作出极端行为。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临种种压力与困难,而这些困难与压力会让他们经常陷入纠结与矛盾中,导致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出现。而心理问题与“三观”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即心理问题能够反映出大学生对待事物的观念,而对待事物的观念也可以反映出心理问题[2]。因此,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想要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具备识别技能,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使大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其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几点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对象身心发育的规律与特点为基础,通过利用心理学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此促进其全面发展[3]。从表面上来看,两种教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实则不然。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能够具有正确的观念与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两种教育相互结合,才能使大学生更好的成长。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多采用灌输式方法,当发现学生有问题时,对其进行说教。比如:当发现学生不喜欢与其他同学相处时,辅导员会语言告知多与他人交流的好处等等。但是,现代大学生在成长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所处的生长环境均与过去有显著差异,传统灌输式教育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思想动向,辅导员需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并确保方案的针对性[4]。比如: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大学生通过问题填写,了解其心理出现的异常情况,在了解问题之后,及时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不仅如此,辅导员还可以通过授课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比如: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学习更多排解压力的方式和进行自我调节的方式,以此避免不良情绪对其生活、学习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感知到社会的变迁,承受了各种社会思想的冲击,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甚至是生活的压力,使他们对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反叛,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培养政治合格、专业知识技能过硬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应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问题学生”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这是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二、目前高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产生原因
1.由就业困难带来的问题
高校扩招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到大学接受教育,但也导致人才需求供大于求的局面,而就业期望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距,就业压力使大学生找工作的心理负担增大。
2.由家境贫富以及家庭教育带来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尤其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依赖性强,习惯了“钱来伸手、饭来张口”,进入大学后谈恋爱、玩电脑、玩手机,对学习的要求较低;而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生活简朴甚至交不起学费,他们还要为生活奔波,部分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等才完成学业,他们相对独立,但有自卑情绪较重,性格内向,把学习成绩看得较重。
3.由学习、生活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
大学的学习生活与高中截然不同,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由于适应能力较弱,思想上放松,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有的学习方法不对,成绩失去竞争优势;有的没有处理好上网问题,浏览非法网站、沉迷于虚拟世界导致“网络成瘾”。他们与同学、老师沟通较少,一般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对学习、集体活动不感兴趣,表现出情绪消沉、精神委靡不振、学习成绩差,有的甚至出现人格分裂等严重问题。
三、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大家追求智力发展的今天,很多人拥有高学历、高学位,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无法适应社会,无法在社会活动中取得相应的成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就是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所以我们要关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健康和个性品质的发展。
四、辅导员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1.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的同时,应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否则,在参与心理教育活动时,会因自身专业知识不熟悉、措施不当等原因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积极参加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主动关注并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阅读相关心理学知识的书籍,及时地补充心理学知识。
2.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引导学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各类积极健康的校园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渠道。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使学生课余时间感到充实愉悦,还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部门的积极作用,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实践证明,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学术氛围,给具有不同能力和特长的学生创造了施展才华机会,使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这对促进大学生认识自我,增强信心,增长才干,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评估档案,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辅导员要对班级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备案。对家庭贫困的学生,辅导员要做好国家各种助学政策的宣传,通过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国家政府奖、助学金等多种渠道来关心和帮助他们。
对部分个性内向、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辅导员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主动关心他们,和他们做生活上的朋友,赢得他们的信任,从而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和辅导员老师沟通,便于辅导员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4.联合学校、家庭力量,共同关注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
现代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庭由于多种原因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很大的缺陷。长期生活在这样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在大学校园里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不健康、不和谐的家庭教育往往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根源。所以,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本着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则,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辅导员可以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信件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及其可能造成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预防,同时取得学生家长的帮助。从整体上推动大学生心理保健模式向着健康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5.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二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并不相同,它们是育人的两个方面。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进思想教育工作中,才是全面的素质教育,才能使大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建立心理咨询办公室,专门负责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
6.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辅导员要结合自身系科特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邀请专业教师结合自己的业务知识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与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
7.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学生的楷模
为更好地开展工作,辅导员应把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要认真学习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以及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在工作中做到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总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高校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维国.论高校辅导员对后进生的教育与管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8).
[2]张雪洁.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里健康;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生活环境的改变
刚入校的大学生,承载着家长的希望进入校园,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而他们当中多数都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离开了父母的照顾,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和集体生活方式,事事需要自己动手,就会感到生活上的不适应,从而容易导致一些心理上的烦恼。
(二)学习方式的改变
大学的学习方式,不同于高中的“满堂灌”,学习具有多样性,主要依靠自学,这就需要学生做好大学生角色的转换,培养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还是个人才聚集的地方,许多高中时代的佼佼者面对激烈的竞争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对心理健康的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随着大学生活的丰富,班级、学生会、社团等同学接触机会的增加,学生们开始涉足爱情这个领域。然而,这恰恰也是对大学生造成困扰的问题。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问题出现偏激,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严重时甚至走向极端。
(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
当今大学生常常面临交际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常以自我为中心,不熟悉沟通技巧。另外,同学们习惯、爱好、风俗等多方面的差异,也容易引起大学生心理上的不稳定情绪。
(五)严峻的就业形势
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特别是临近毕业的学生所关注。大学几年的努力,无非是为自己在走出校门的时候能够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近几年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毕业人数日渐增多,大学生找工作或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使得许多面临毕业的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了解和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后,更要不断学习和思考。在总结日常工作经验的同时,认真向辅导员前辈们学习,在工作方式上不断创新,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从源头上尽可能的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充分认识入学教育的重要性
刚入校的大学生单纯而又充满好奇,从中学来到大学,是人生新的一页。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建立学生档案,熟悉学生背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恋爱观。另外,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在迈进校园以后逐渐适应大学生的身份,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创建和谐校园氛围
大学几年的经历和教育对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东方校长俞敏洪说过:“最可怕的不是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习惯,而是养成了某种恶习却不自知。”一个辅导员的言行举止,不仅会影响到工作的开展,也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仅要说,更要靠做。同时,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在学校要打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帮助学生们养成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打造“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班级口号。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制定好完整的大学规划。学生在思想上积极乐观,就会自然地远离心理健康问题。
(三)开展班级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放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而不是等到出现心理问题了再解决问题。辅导员担任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也要主动承担心理辅导的工作。适当开展班级的心理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活动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特别是针对人际交往、大学环境适应等容易出现问题的话题,开展主题活动。我个人认为,同学们围坐在一起的活动效果要比讲座的方式效果好,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许多都是长期困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所致,简单的几次班级心理教育活动,可能会将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同学帮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很多,面对心理问题生要冷静分析原因,积极引导学生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要从两方面思考,一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了解其思想动态,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二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替学生分析问题,如果注意力太过集中于一点,就会忽略其他的事情,所以要全面的考虑问题,帮助学生变换角度思考,转移注意力。
同学之间接触最多,同龄人之间也比较容易敞开心扉。因此要鼓励学生之间建立信任,互相帮助。这样既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又可以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扰,避免一个人“钻牛角尖”的现象。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2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尤其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非常重要,其中心理健康状况是综合素质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大学虽然以教育学生为主要工作,学习氛围浓郁,但是学校是对外开放的,更多情况下它需要教会学生的是如何在社会中生活。由于认识到社会的残酷性,许多大学生开始出现心理波动,而且因为他们缺乏人生经验,无法处理一些复杂的人生、情感问题,从而形成心理问题。这些就提示我们,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源,如就业竞争压力、学习压力、情感压力等,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需要多方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教育,除了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家庭之外,还需要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交流,这种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本研究侧重从三个维度探究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行为的引导。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特点
1.环境适应意识不强
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四年里,心理及生理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他们在小学、初中、高中的生活圈从未离开过父母生活,一切事情似乎都由父母安排,一切问题都由父母解决。但是,当他们跨入大学校园, 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在这里相聚,由于文化、个人阅历、风俗习惯、宗教等的差异,往往让学生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冲突,导致有的学生无法适应周围的学习生活环境,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2.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自信心缺乏
在近些年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某学校的某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或者感情问题,以跳楼等轻生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每次这样的新闻都会警示我们,加强大学生心理建设是非常必要且刻不容缓的。现阶段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工作,并没有拓宽覆盖面,因种种原因不能一对一地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但是,现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覆盖面却非常广,大约三成大学生具有心理问题,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地方院校大部分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不高,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所在院校低人一等,再加上学校学习的压力以及将来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部分的学生往往会越来越没有自信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3.交际意识较弱
相较于高中传统的封闭式应试教育,大学期间更需要学生自己积极地拓宽人际圈。每个学生进入大学校园,面对的都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于是更需要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作支撑,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但是,我国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由于长久接受封闭式教育,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加剧,这也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不断上升,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
4.迷恋网络,自控力较弱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络是现阶段我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化,用手机上网更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必备的,家长为其购买手机,旨在便于联系,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出现更多的情况是:无数的大学生成为“低头一族”,沉迷于网络和刷屏无法自拔。虚拟的网络世界让他们体会到存在的价值,从而更加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消极情绪,开始出现厌学、逃课的现象,这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养成建设是极其不利的。
二、地方院校加强心理辅导的意义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现代大学生由于社会、家庭、交际圈的不断变化,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要求辅导
员积极发挥他们的心理辅导作用。辅导员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主动与具有思想问题的学生展开交流,让学生可以在辅导的过程中,压力得到缓解,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大学自由的学习环境,决定了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不会受到太多的约束。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引导者和良师益友,是离学生生活最近,最了解学生动态的一群人,所以地方院校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亲密平等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侧重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同时加强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专门化和职业化能力建设,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管理。
三、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心理知识储备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中,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一类人,他们对学生的心理建设是相当重要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心理教育作用,辅导员应该加强自身的心理知识储备,全面学习各方面的心理辅导知识,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灵交流,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所以,高校辅导员需要注重自身的心理知识学习和自身的心理建设,更好地起到表率作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提高参与意识,积极贴近学生展开交流
为了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心理辅导作用,就需要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只有适当的近距离交流,学生才会把辅导员当成朋友,才会愿意向辅导员倾诉心中的困惑。这样辅导员才能充分了解到学生现在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主要承受哪方面的心理压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另外,辅导员应该提高参与意识,根据每个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结合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3.将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为了实现心理辅导的高效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可以将心理辅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通过广泛地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了解到学生现阶段心理方面的主要压抑点,再从这些方面出发,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习,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他们不良的心理问题。
总之,现阶段高校辅导员应该明确个人的职责。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充分发挥教学与管理的多样性。在日益严重化的学生心理问题的驱动下,地方高校辅导员应该将加强学生自我的心理健康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从而为环境适应能力弱、心理压力较大的大学生提供更多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高效而实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优势
一、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而由心理健康问题所引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例如,2004年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室友案、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杀人案等等。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由此,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强,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践不断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咨询工作相结合也逐步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普遍共识。
由此可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需要引路人。因此高校辅导员理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要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和运用多种手段,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调节学生的心理功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①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建立、完善大学生身心健康档案
辅导员在新生刚入学时,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测验,逐步建立并完善大学生身心健康档案。通过此档案,辅导员可以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辅导员应当特别关注测验得分不高的同学、贫困、孤儿、单亲学生,以便及时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简而言之,在物质上的帮助的同时,辅导员要注重给大学生精神上的引导和帮助。
(二)利用网络平台关注学生的动态
现如今,辅导员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这个优势。因为有很多学生不愿意直面老师倾诉自己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选择利用QQ、微博、博客等网络工具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相应的,辅导员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工具及时密切的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这种相对“隐蔽”的平台上与学生互动、沟通,学生们可以分享老师的观点,老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作以解答。
(三)组建心理观察员
目前,由于高校辅导员所带的学生较多,很难全面的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辅导员在每个班级组建了心理观察员。通过对这些心理观察员的简单培训,替代辅导员的日常心理观察工作。这样既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也培养了班级同学管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做到有事早汇报,及早把一些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但离实际需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郭念峰教授介绍,目前全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尚不足3000人。全国1000多所大专院校,只有30%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每所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几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②可以说,专职专业人员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及工作实效。而高校辅导员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职责、任务等都与大学生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视为兼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的候选群体,他们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有着诸多优势。
(一)时间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作为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也属于高校教师编制。但辅导员一般并不需要上课,即使要上课,也没有课时量的限制。所以辅导员的时间分配较为自由,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处理和学生相关的事务。同时,目前各大高校都要求辅导员手机24小时开机,以便及时处理学生的突发时间。可以看出,辅导员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处理学生事务方面。辅导员有绝对的时间优势关注学生,及早发现学生心理上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二)信息的优势
辅导员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他们的工作职责不仅包括引导学生的政治思想,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大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动态,甚至是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状况、就业动向等等。在这种全方位对学生的接触过程中,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情感状况、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等等都能深入了解。对于其它的专业老师来讲,辅导员在这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信息优势。这种无可替代的信息优势使辅导员能够比较深入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而发现一些问题。
(三)角色优势
高校辅导员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双重角色,这种双重身份易于和学生接近和沟通。目前,相当一部分的高校辅导员都是刚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的年龄与在校学生相差不大,并且学习经历、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等与学生接近,这种角色优势淡化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管理和被管理者的身份,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很多学生乐于和辅导员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勤于向辅导员倾诉自己的内心的真实想法,并能接受辅导员的劝告和建议。以此同时,辅导员在与学生亲密的接触中,也能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四)功能优势
目前,我国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确的实现成长的其他途径。③而针对一些非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在未工作前,也接受了单位组织的辅导员岗前培训,进入职业状态也相对比较容易。总而言之,高校辅导员已经基本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四、小结
尽管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存在诸多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辅导员在兼任心理咨询师的同时面临着种种的困难和挑战,其中角色的冲突极其明显。有学者指出,“不断泛化的学生工作内容造成了辅导员角色的不断复合:思想政治教育者、行为规范管理者、人生发展导航者、学生生活关心者、心理健康辅导者、学生集体领导者、专业学习指导者、就业工作规划者、思想理论研究者和党务工作者等等”。④此观点真实的反映了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定位不明确,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的状态。学校的各个部门的工作都需要辅导员去配合、协调。例如,学生处希望辅导员做好学生的奖、助、困、贷、等工作,教务处希望辅导员做好教学的辅助工作,校团委希望辅导员做好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招生就业处希望辅导员协助做好招生宣传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等等……。辅导员的工作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强大的工作压力下,辅导员们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这不仅涉及到辅导员制度本身的的机制问题,也需要辅导员们加强心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自身的总体素质,做到有的放矢的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注释]
①申小玲、钞秋玲.《人学生心理教育教程》,[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②参见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论文,滕易伊娜.《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丁作研究》,第19页.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46 — 0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以下特点:必要,重要,紧迫,复杂,影响深远。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该最为重视的课题。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才。高校辅导员首先要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工作能力,其次,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大学生缓解、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
一、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形式
(一)影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产生原因看,“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即内因和外因。外因是产生问题的条件,内因是产生问题的根源,是某一时期的内心世界,外因和内因的交互作用决定了某一个体是否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严重性。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除了遗传因素以外,主要是其过去成长过程中各种外在因素长期的累积效应,所以外因随时问推移可以转化为内因。”〔1〕从产生的种类看,可以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1.个人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人的身体因素,具体的方面有身高、胖瘦,体型,相貌,气质,谈吐,礼仪等。往往是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疾病。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指,家庭的结构、经济实力、社会背景、社会地位、家庭成员所从事的行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等。家庭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3.学校因素,学校因素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的环节 ,大学生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生活、工作。这个环节中牵扯的因素多而杂。大学是个变化的环境,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高的不断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语言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把握学习规律能力、经济自理能力、合理利用网络避免成瘾能力等。
4.社会因素,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实的社会环境重要角色之一,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成长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是社会思想变化的代表,同时大学生也最容易受来自社会思想观念的冲击。这两者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心理极为敏感,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疾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因人而异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所共有的心理问题不同。
1.不适应。这种问题在低年级学生中较普遍。首先由于多种原因没有独自生活经验,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一旦脱家庭,生活自理出现问题,随即产生心理障碍;其次,多数学生经历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后,学习方法已形成一定的模式,对大学的学习规律把握不准,表现出不适应大学学习。再次,相对于中学,大学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时间大幅增加,由于学生自我管理时间能力不足,不能合理安排时间,表现出不知所措,虚度光阴,久之,易产生负罪感即心理问题。最后、由于环境的变化,人际沟通方面也对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学生有着各自的特点,沟通起来易产生障碍、摩擦。多数学生会表现出不适应,心理上很容易受到挫伤。
2.“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心理矛盾有些学生不会主动与人交往,在不肯轻易向外人展示真实自我的同时,又渴望别人能理解自己、渴望别人能与自己作“心灵交流”。这
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无所寄托,产生孤独感。”〔2〕
3.压力逐渐增大。(1)学习压力。在上大学之前,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学,终极目标就是考上大学。学校、家庭时刻关注着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进入大学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负担远小于中学阶段。致使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学习主要靠自觉,一系列的变化往往使得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学业期望难以达到,学习压力增加,进而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烦躁等情绪,严重者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心理问题。(2)情感压力。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对象、范围、层次、深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来自全国的同学,老师开始进入学生的交际圈。这一时期的学生渴望获得新的友情、师生情和爱情等,但因缺乏经验,以及在新形势下成找起来的90后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其一,情感需求不容易在短期内获得满足,容易产生孤独等心理问题。其二,在感情发展过程中,易遇到不同的障碍,困难。如失恋等。但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因缺乏指导,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不及时疏导,可能发生极端事件。(3)生活压力。进入大学后,多数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渴望在经济上自立。虽然学校有奖勤助贷等资助政策,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要。同时由于年龄的增长及角色的转换等原因。攀比心理和虚荣心逐渐滋生,这使得部分学生希穿得体面,吃得像样,异性和恋人面前花钱大手大脚,生活压力很大,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影响心理健康。(4)升学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多数大学生对以后的职业没有明确的方向,少部分学生有考虑前途和就业问题。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对将来事业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对未来工作考虑较少的学生在最后一年由于环境限制,工作升学双重矛盾使得他们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的对象。(5)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大学生怀着对未来的期盼和憧憬来到大学,他们往往会不切实际的对身边的人和事提出过高的要求,忽略现实。一旦遇到某种挫折,他们往往会失望、困惑、沮丧,这些心理矛盾长期得不到指导和疏通,容易引起心理疾病。
总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骤雨时期”,其生理发育极为迅速,正趋于成熟。表现为体形变化对其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生理变化特点对其个性的影响;情绪、情感方而的易变性使其心理处于动荡状态。这些冲突和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与合理的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等。”〔3〕
二、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确保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形势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高校辅导员作为此项工作的执行者,其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处在一线,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对学生了解比较深入;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力量,他们对大学生思想健康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多数高校专职辅导员是从毕业就直接从事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与大学生年龄差距较小,在生活,学习,工作、知识背景等方面与大学生有着相似之处。他们与大学生有着相似或相近的世界观、价值观,较容易进沟通交流。一般情况下辅导员都是从一年级开始接手新生,一直带到毕业,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的掌握情况相对于任课老师更加全面深入。同时高校辅导员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他们能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思想变化情况。因此,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 新形势下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做出处理,以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主要的应对措施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做为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执行者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因此,“高校辅导员应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研究方法等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掌握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了解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理论并联系实际情况,了解和掌握学生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学相关规律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同时高校要注重对辅导员有关心理健康方而内容的定期培训,从心理专业方而给予一定指导,逐步建立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辅导员的资格认定体系。”〔4〕总的来说是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开展具体工作可从以下个方面出发:
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在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2.辅导员要结合实际工作,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能仅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不行动。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3.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分清层次,重点把握,大学生群体,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等特点,因此做工作时要分清层次,抓住重点。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顺利有效进行。
4.与学校一道共同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最终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好健康成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学生为核心主体
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因此可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以下工作:
1.可对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系统记录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情况,为处理可能以后会出现的问题做准备。
2.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心理健康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关心帮助,发现问题即时上报。
3.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处理简单心理问题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他们成长成才。
〔参 考 文 献〕
〔1〕任新红.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J〕.思想政治工作,2009,(05):106-109.
〔2〕刘天娥.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52-55.
关键词: 独立学院 “80后”辅导员 “90后”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与母体大学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收费机制、生源质量、社会认同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学习心理、需要、动机等随之发生变化,表现出独特的形态。作为长期陪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管理者、人生导师,独立学院80后辅导员在关注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准确而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学习目标茫然,学习习惯欠佳,自我调控能力较弱。
独立学院学生进校分数低于一本、二本的学生,其中某些同学从高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进入大学后,学习松懈,加上对自己毕业文凭含金量及毕业待遇的怀疑,让多数学生学习目标模糊,不知道今后的四年应该实现怎样的学习目标,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大一新生普遍表现出困惑、茫然、不知所措,对人生缺乏合理规划,继而失去前进的动力,造成精神颓废。部分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及社会各方面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偏见,潜意识里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学习上经受不住失败的考验,于是自暴自弃,学习态度消极;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于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只是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来求学,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存在得过且过的学习心理,学习进取心不强,存在厌学情绪;部分学生安于以往的学习方法,无法适应大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及学习计划的能力,甚至存在自律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不良,在脱离家长和高中老师的严密管束后完全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等,经常迟到、旷课、早退,组织纪律性较差,对学校的管理不理解,产生抵触情绪,存在混日子混文凭的现象。
2.早熟且叛逆,人际交往敏感、欠缺,网络化趋势明显。
“90后”是在网络中成长的一代,发达的网络资讯使他们在知识面和心智成熟度上要比“70后”、“80后”后更宽、更广、更高。作为叛逆的一代人,相对自由的网络空间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网络为他们开辟了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这样他们就可以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情感寄托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寻求安慰,逐渐建立起一个虚拟的人际关系网。多是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少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因而相对缺少感情的沟通和心灵的默契,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人际交往对象是家人、老师和同学等相对简单的社交群体,同时因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进入大学后,学生之间的个人生活习惯、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学生不能很好适应大学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既渴望友谊、渴望理解与关爱,又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与技巧,无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产生矛盾又不懂得进行有效及时的沟通与调解,处在害怕与人交流又渴望与人沟通的困惑之中,内心苦闷不安。长期下去,易产生戒备、多疑心理,从而产生孤独感、人际关系敏感,出现自我封闭、焦虑等心理问题。
3.家庭条件优越,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独立学院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不少学生的父母还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相对优越的生长环境、父母过高的期望、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等使他们形成了优越感强、凡事依赖成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等倾向。学生缺乏艰苦朴素作风,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导致大部分学生入学初就很难适应大学的住宿环境及节奏,对大学生活无所适从,不懂得如何安排。
4.个性张扬,善于表现自我,自尊心强但挫折承受力较弱。
“90后”有着张扬的个性,他们强调自我来彰显个性反对现实的庸俗,甚至有时用疯狂来换取别人对
自己的关注。他们喜欢表现自己、证明自己,乐于展现自己的优点与才华,他们习惯了家长的赞美,有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他们不轻易求助他人,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渴望新知,渴望获得同龄人的认同和社会的赞赏,希望胜过别人。但他们大部分都是在父母的庇佑下成长的,在生活经验、实际锻炼等各方面还很欠缺,在这样矛盾的状态下,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愿接受他人的批评,在生活和学习上一遇到挫折,便会产生挫折感和人生失意感,骄傲的内心都会不堪一击,很难积极地面对生活或是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容易陷入不安与焦虑中,严重的还会出现躯体化、强迫等不良症状。
5.就业压力导致自我定位模糊,个人心理冲突严重。
独立学院与公办院校相比,学费昂贵,但是学生的家庭情况良莠不齐,不少家长出于对孩子前途的考虑,认为独立学院是本科教育,又有母体大学作为依托,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都优于专科院校,只要孩子能在大学中好好学,再苦再累都心甘情愿。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会在学生迈入校门的第一天就希望自己多年的付出能够有所回报,期待有一个比较满意的收获,这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可以说,心理负担从他们选择独立学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另一方面,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他们自认为与其他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考成绩相差不大,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四年的艰苦努力,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一雪前耻。但是,由于自己需要付出高昂的学费,加上社会的认可程度偏低,这些使得对自己发展定位尚不明确的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及前途充满困惑、惶恐和茫然,从而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未来的不确定性,社会环境的压力左右着“90后”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心理冲突严重。 二、“80后”辅导员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
1.与学生接触密切,熟悉学生情况,具有信息优势。
辅导员战斗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专业能力、综合素养等,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使之与大学生在情感上更易沟通,在心灵上更易贴近,这种信息和沟通的优势有利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干预和教育。
2.年龄较为接近,成长经历相似,具有沟通优势。
“80后”辅导员与“90后”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而且大多也是独生子女,性格方面个性张扬、思想独立、追逐时尚、渴望平等,相似的知识背景和生活阅历使他们比较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容易进行换位思考。他们从学校毕业进入高校,对大学时代的经历、行为、观念等都进行过总结反思,得出一些非常有益的大学体验,这正是“90后”学生所欠缺的。因此,“80后”辅导员大多扮演亦师亦友的角色,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可以和学生无障碍的高效沟通。
3.受过专业培训,具有功能优势。
我国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是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学历上的优势使得辅导员的经验阅历、理论水平、道德修养等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在专业上,很大一部分辅导员毕业于师范院校,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为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便;而非师范毕业的辅导员也都经过了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岗前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较容易上手,这些学历和专业背景的优势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充分发挥“80后”辅导员优势做好“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辅导员要加强学习最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学工作方法,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掌握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处理技巧,通过日常教育和心理咨询中心的双向联络进行危机预防,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辅导员在全面了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的同时,还应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以良好的心态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深入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辅导员一般要带几个班级,两百多学生,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特别了解,但是辅导员应该多进课堂、多进宿舍、多与学生谈心,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有关学生思想和心理状态的信息。为了
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生入学时,辅导员要配合学校心理中心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并以此为依据,给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筛查出有异常心理症状的学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
3.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辅导员常规工作中。
辅导员要有意识地组织并引导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全面发展,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认识社会,把自己融入生活,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同时,辅导员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心理问题的共性特征制订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如以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在新生中开展以适应心理健康教育、自信心培养、学习方式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在毕业生中积极开展以就业心理调适、舒缓心理压力、人际关系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辅导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群体中容易出现的心理倾向,进行主动引导。通过集体的力量,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引导,维护心理健康水平。
4.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间的朋辈互助功能。
独立学院的部门机构、人员配备还不是很完善,辅导员往往身兼数职,很难在学生辅导工作中做到无微不至。因此,辅导员要着力培养得力、优秀的学生干部,通过他们来迅速、准确地掌握学生情况,及时加以处理。班级心理委员是辅导员与全体同学联系的纽带,通过心理委员的反馈,便于辅导员了解班级情况,及时发现特殊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行危机干预,避免悲剧发生。同时,班级心理委员可以在班级内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使广大同学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保健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开展个别辅导,为心理有困惑又不愿意向辅导员倾诉的同学创设了一个平等、友好的平台。通过组织心理健康活动,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心理健康教育的真谛,促进班级同学之间的理解与交流,为和谐班级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5.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是学生最亲近的人,也是对学生的个性特征、优缺点最了解的人。学校与家长之间建立稳定而畅通的联系机制,既有利于家长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又有利于学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同时,学生出现的部分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相关。辅导员应该注意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并善于做家长的思想政治工作,纠正家长的一些不合理的教育方式,给子女充足的发展空间,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家长的有效参与,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重视信息传播工具,充分利用网络载体。
面对面的思想交流,有时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学生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当面将心中真实想法如实告知辅导员,这就降低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网络提供了一个师生对等交流的平台,“90后”更愿意和老师在网上交流。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qq、飞信、微信、微博、msn等现代网络工具,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遇到的问题等。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交流和引导,这样能够真正融入“90后”大学生的生活,达到教育目的。
四、结语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而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是复杂多样,需要凭借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作为处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准确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内在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邱鸿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5-139.
辅导员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 有利于建立有凝聚力的班级团体
现今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形成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家庭方面看,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与需求百般迁就而在学习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而后者使他们面临压力,这样的家教模式会使青少年无休止的陷入矛盾造成的心理不平衡中。同时,部分父母面对自身的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又往往使家庭成为宣泄的场所,导致不良的家庭氛围,这又加剧了其子女的心理压力导致失衡。从学校方面看,在呼唤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同时,毋庸置疑,相当部分的学校还以考评教为主。大学生的“能力”都量化在分数上,评优选秀,分数竞争激烈,大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个性不足,难以发挥内在潜能,常处于担忧、焦虑、挫折等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下。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辅导员懂得如何像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谅大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运用心育的原则和有效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培养;运用心理学原理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择业危机、消费等方面的指导,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在这样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有主人翁的感觉,容易形成主动的、进取的、积极向上具有凝聚力的班级集体。在大学阶段建立进取向上的班级氛围,对每个在校大学生踏入社会走入职业生涯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 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心理处于健康平稳状态,是大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这是因为:个体心理状况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则往往倾向接受与主流的社会规范相悖的价值观,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辅导员在进行道德灌输的同时,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略了对不平衡状态的心理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观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大学生就会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走神、发呆、沉默、少语甚至抵触。反之,若辅导员常能敏感、及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有意识的心理训练,则会易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举措
(一)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同时实施才能完成,辅导员的重要性体现在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从而进行深入的引导以避免大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顺畅、平和、积极。关键是要形成主动积极的自我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尊心和自信心。辅导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大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辅导员的工作主要从“态度问题”、“方法问题”两方面加以辅导。
(1) 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辅导员的优势在于自修课和形势政治课上,通过有目的地对大学生进行训练,能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进行补充的作用。在学科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辅导员对于纠正大学生偏科和偏修现象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学习方法:辅导员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是如何纠正大学生上课讲话、走神、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归属心理问题,辅导员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被动局面。指导策略是:在新生入学阶段,根据大学生个体基础帮助新入校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自习课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具体到帮助安排一节自习课学什么、如何学;在高年级阶段,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专业学习特点,帮助其制订计划和目标,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大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实践的能力。
2.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建立合理的规范、适应社会、学会有意义的生活。辅导员对大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社交辅导和情绪辅导。在校大学生常出现自暴自弃乃至厌学、弃学等情绪,因高手云集、竞争激烈而互相嫉妒,一旦遇到失败或挫折便自暴自弃,从而产生自卑而不合群,产生忌恨。大学生个体中的友好表现,有羞于开口的,有人缘好具有号召力的,有老被人欺负成为出气筒的;有讲义气的团体,也有良性竞争互相上进的伙伴。辅导员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大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大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法。让他们懂得“生活中的艺术是如何驾驭情绪的艺术”。辅导员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除此之外,辅导员还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大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大学生调节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其良好的个性。
(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优秀的辅导员可以在各班级工作中利用个别谈心解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辅导员还可以利用每周班会将进行针对性强的集体辅导,形式有专题讲座和心理训练课,前者适合于学习方法的辅导,后者有助于全体参与解决某个情绪,行为问题。
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 辅导员将自身定位成一个心理导师
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期,如上所述,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离不开心理问题。不成功的辅导员往往是警察或保姆,对大学生的问题缺乏预见和对症下药的方法,而成功的辅导员则把自己看成一个引导者而非与学生产生对立面,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不是忙着训斥和禁止,而是能通过事情看本质,懂得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引导。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心理导师,是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辅导员师德提高的途径,因为要做到这种角色的转变,就要求辅导员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思想层面上,只有悦纳学生,才能教会学生悦纳自己,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才能做到悦纳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训斥和变相体罚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二) 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知识亟待提高
首先,大学生的心理课程须完善,让其更具有实用性、实效性和针对性,让每个新辅导员都有系统的心理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的经验。
其次,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理教育要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位教师都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保证学校多渠道的营造心理教育环境。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即将进入成人的阶段。由于来自家庭、社会、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往往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他们在认知、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素质正在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人格发展不足的问题,如无聊空虚、不良意志品质、懒散退缩、回避困难、逃避责任、虚荣、自我中心、环境适应不良等,各种心理矛盾错综复杂,迫切需要教育引导。作为高校辅导员,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和调节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一、尊重每个学生
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期正处在18、19岁的青春期,面临学业、就业等压力,而这个阶段正是他们身心急剧发展、情感丰富强烈、情绪波动大的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个性进一步凸显。在做学生心理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体现师生人格的平等,否则容易产生“教成人,结成冤”的现象;再就是要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不因学生性别、相貌、成绩等方面的差别而歧视他(她),“亲其师,信其道”,由此使心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
二、要善于挖掘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
(1)学习与发展的原因。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工作强度和生存压力增大,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无疑会产生很大影响。自觉、自立、自主、自强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一些同学在进入大学以后未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导致诸如会计证、计算机证等考试屡屡失利。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在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大、成才欲望强的敏感时期,但由于他们大多心理脆弱,在学业上如果不够满意或对未来就业和发展感到迷茫时,就会产生矛盾,进而心理失衡。有些学生甚至会患上考试焦虑症,从而引发生理上的问题。
(2)人际关系的原因。大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交往比较容易,而有的则比较困难。现在独生子女占有很大比例,他们大多自我中心意识特强,与人合作能力差,特别是大一新生,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既感到新鲜有无所适从。一方面,不少学生渴望友情,渴望理解与同情,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不能正确认识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误区。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让这些学生苦苦寻觅却又毫无结果,加之他们心理承受力比较弱、缺乏自信、胆小等,于是开始闭锁自己,郁郁寡欢,他们或因不能正视自己,或因不能善待别人而屡遭挫折。
(3)情感的原因。大学校园的失恋问题尤为尖锐。对正处于心理情感发展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失恋是生活给他们的第一道难题,面对失恋的考验,初尝爱情青苹果的酸涩,往往会引发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明白大学是缺乏成熟恋爱条件的:经济上自顾不暇,双方都存在变化发展的可能性,未来工作的不确定性,正是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才导致大学高频的失恋率,而失恋引发的心理疾患自然无法回避。
(4)贫困及家庭的原因。家庭贫困的学生因上学经费而紧张、愁苦,生活困难,心理压力较大。加之同学当中高消费、攀比现象比较普遍,在生活上、人格上都觉得低人一等,怕被他人瞧不起,而长期处于苦闷状态。此外,父母溺爱、家庭成员不和或父母离异,都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压抑、敏感多疑、忧郁、仇视、暴力等倾向。
(5)病理性原因。每年新生中都有因患抑郁症而休学。究其致病原因,或因家庭不幸、或因高中压力过大造成,而且这些同学抑郁症的初发阶段基本在高中,上了大学后,因不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而旧病复发。
三、注意心理换位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90后”大学生指的是在1990年之后出生的学生,其出生和生活的背景与70年代和80年代的学生不同,因此在心理发展和个性塑造等方面表现出其独特性。高校辅导员对于“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也必须要从“90后”大学生的具体特征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下本文就高校辅导员对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一、“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分析
“90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属于经济、文化等全球化发展的社会,面临着世界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自我的健康发展成为了当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从认知需求来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90后”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样,一方面这给“90后”大学生带来了认知需求上的刺激,使得大学生渴望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但是另一方面却也容易导致学生过度沉迷网络,影响“90后”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甚至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孤僻、自卑、暴躁等,对“90后”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十分不利。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1.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大部分为年轻的辅导员,即“80后”或者“70后”的辅导员,这些辅导员在“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缺乏充分的经验,因此要做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需要高校采用合理的措施来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虽然这些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90后”大学生的特殊性,辅导员要做好这方面工作还需要加强对“90后”大学生个性的了解,同时高校辅导员还需要同时掌握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如管理学知识、教育学习知识以及心理学和哲学知识等。此外,高校还需要加强对辅导员实践能力的训练,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教育技能和手段。只有当辅导员能够掌握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才能够取得实效。
2.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辅导员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解决和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从“90后”大学生着手,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让“90后”大学生能够感受到辅导员的关怀和指导。同时,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还可以增加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了解,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教育形式也更加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3.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科技的发展不仅能够让学生从网络中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还能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这也是“90后”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突出的主要原因。因此,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而言具有双面性。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高校辅导员能够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一方面加强对网络信息技术中有效信息的利用,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辅导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技术使用指导,帮助学生客观、正确的认识网络技术,防止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造成学业和正常心理发展的障碍。
三、结语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因此在个性发展上也与其他年代的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辅导员要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做到提高自我专业素质、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90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帅,马春晓,赵望锋.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商业经济,2013,01:113-115.
[2]李一男.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究[J].前沿,2013,10:184-185.
[3]郑瑞丽.试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05:100-103.
[4]许海光,韩江河,侯可.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2:153-154.
[5]王东阳,谢志霞.“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途径探索[J].科技资讯,2012,10:214+216.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里健康工作
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强调:“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可见,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定位清晰,职能明确。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流砥柱,他们除了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辅导,适时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常做学生的心灵按摩师,积极引导学生适应周围环境,培养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勇于面对挫折、冷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调整自己情绪。辅导员与学生交流频繁,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状况,对学生动向有一定的预见性,对学生心理健康隐患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实行家校结合,共同解决,从而看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心理干预机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一)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人格魅力。辅导员在学生中间应该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这就要求辅导员自身具备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和健康沉稳、政治立场坚定的性格特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对学生才能不令而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启迪和教育,产生同样积极向上的效果,有助于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心理学专业基础。辅导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心理学专业基础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日常心理教育的开展和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与规律;有利于与学生保持较好的交流和沟通。通过熟练的心理学知识,有效的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效率。
(三)敏锐的洞察力。辅导员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有足够敏锐的洞察力,以便能及时发现有心理困惑、心理健康隐患的学生,能正确判断这些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的性质,做到及时了解、适时干预,必要情况下,超出辅导员能力范畴的,需要学校、家庭协助的时候能及时沟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使问题得到及早妥善的解决。
三、辅导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一)制定目标,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扰,从入校到毕业,不同阶段困惑问题不同,比如新生入学后的适应问题、考试焦虑问题、同学之间交际问题、情感问题、就业择业问题、贫困生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也给高校带来些许的不安定因素,作为高校辅导员,首当其冲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
(二)与学生亲交流、多沟通,取得学生信任。辅导员应该以不同方式,尝试与学生交流沟通,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追求前卫潮流的事物,辅导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尽力的缩小与学生之间的代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打成一片,取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通过面对面交流或是网络手段,比如QQ、飞信、E-mail、微信、微博的方式,给学生说出心声、道出困惑的机会和空间,做学生倾诉的对象,倾听了解学生亟需解决的问题所在,以便对症下药,帮学生走出困境。
(三)注重家校的沟通联合。没有比父母更了解自己孩子的,辅导员可以与学生家长建立家校联合机制,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和学生生长的家庭环境,家长也可以通过辅导员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状态。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少跟父母交流,更不用说交流自己的心里话,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在学校与同学很难相处,家校联合可以弥补这些问题的缺憾,辅导员可以与家长沟通,建议学生父母改善家庭环境,多给孩子说话表现的条件,主动与孩子沟通。
(四)班级、宿舍心理信息员制度,做好防范机制。在班级、宿舍制定心理信息员制度,让班级表现突出、学习优秀的学生、班干部、宿舍舍长担当心理信息员,做到定期汇报班级宿舍里同学的表现情况,指导心理信息员如何观察学生动向,对于临时表现异常、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家庭贫困学生和情感受挫的同学作为重点观察对象,有异常反应或是旷课迟到现象,应第一时间通知辅导员老师,做到提前防范、干预,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挫折。
(五)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开展竞赛活动,加强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让学生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放映心理健康类的优秀影片,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优化自己的心灵。通过系列的活动,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健康心理。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业务素养,具备健全、健康的教育能力和手段,积极为学生提供健康、温馨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努力为国家培养优秀健康的大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李宏伟.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