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行业专长;审计质量;操控性应计利润
一、引言
审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两个方面,而审计师的行业专长作为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审计师独立性既定的条件下,审计师对客户所在行业的经营流程、行业特征、所需遵循的特殊会计政策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提高其专业判断能力和审计质量。
近年来,中国审计市场集中度逐年上升,事务所的品牌声誉与行业专长成为客户选择事务所的重要参考指标。国外已有大量的文献研究了审计师行业专长对审计市场的影响,总体上来说,国外的研究文献基本上认为审计师行业专长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而目前国内对于审计师行业专长如何影响审计质量因素的研究文献相对来说较少,且结论不太一致。为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本文以2007与2008年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数据为依据,对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二、研究假设
事务所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首先,行业专长事务所具有更专门的审计技能与经验;具有因经济规模而产生的低成本或因知识规模而产生的专精知识。其次,事务所发展行业专长是审计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如果事务所对某些特殊行业的相关知识缺乏必要了解,则可能无法正确的评价其会计报表对利润的估计是否存在水分。反之,如果事务所能通过行业专长将自己的审计服务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并以此吸引客户且得到认同,那么这个事务所将取得极大的竞争优势。再次,由于行业专长事务所在特定行业中持续地进行专门审计技术、人力、财力、物力和组织控制等方面的专用性投资,当其提供了低质量的审计报告时必然会造成相对于非行业专长事务所而言更负面的影响,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因此行业专长事务所更有激励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尽管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帮助,但也可能因事务所过度依赖该行业而伤害其独立性和降低审计质量。两者的综合效应如何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需通过经验证据加以检验。我们首先设定假设条件:
假设: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正相关
三、研究方法
(一)事务所行业专长的度量
采用事务所的行业市场份额作为行业专长的替代变量,变量又分连续变量和哑变量两种。
行业市场份额是以特定行业为出发点,考察特定行业中某家事务所所占市场份额的指标。
1、连续变量(MS)
2、哑变量(MS_D)
若MSik大于或者等于10%,则定义i事务所为K行业的专长事务所,并令哑变量MS_Dik=1,否则MS_Dik=0。之所以采用10%作为划分行业专长的阈值,原因有二:一是国外的相关研究通常将划分行业专长的阈值设在10%-20%之间。二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市场份额的平均值仅为4%,如果我们将阈值定得过低,就会导致每个行业有较多数量的行业专长事务所,这与中国事务所行业专长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不相称。因此,我们借鉴国际标准的下限――10%作为划分行业专长的阈值。
(二)审计质量的度量
我们采用异常应计(abnormalaccruals)指标来度量审计质量。异常应计指标反映了会计师运用会计选择和判断对会计应计项目的操控性程度,包括操控性应计利润(DAC)和异常性营运资本(AWCA)等。一般而言,高质量的审计应当容忍更低程度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
操控性应计利润依据调整的Jones模型和分年度分行业样本进行估计,计算公式为:
其中DAC是操控性应计利润,TAC是应计利润总额(等于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ΔREV是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量,ΔREC为应收账款的变动量,PPE是固定资产原值,上述变量均除以上年末总资产TA。待估系数a1、a2和a3由下列回归方程估计:
TACjt/TAjt-1=a1(1/TAjt-1)+a2*ΔREVjt+a3(PPEjt/TAjt-1)
(三)建立模型
分别以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为因变量,以事务所行业专长为测试变量,建立多变量回归模型:
DAC=β0+β1SP+β2TAC+β3CFO+β4SIZE+β5HlEV+β6AGE+β7NEG+β8BIG4+β9BIG7+β10Y2007
其中DAC是操控性应计利润,SP为事务所行业专长变量,分别采用MS,MS_D表示。其他变量为控制变量:TAC为应计利润总额除以上年末总资产;CFO为营业活动现金流量净额除以上年末总资产;SIZE为公司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HLEV为高负债公司哑变量,当公司资产负债率高于3/4分位数时为1,否则为0;AGE为公司已上市年份数,等于年报会计年度减去上市年度;NEG为亏损公司哑变量;BIG4为国际“四大”事务所哑变量;BIG7为国内“七大”事务所哑变量。Y2007为控制2007年度的哑变量。
四、样本选择
本文所采用的相关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初选样本包括2007年至2008年在上海和深圳股票交易所上市的非金融行业公司样本。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依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其中制造业由于公司数较多,我们采用二级行业分类,其他行业采用一级行业分类。以初选样本为基础,我们删去了当年新上市公司样本、股东权益为负的样本、;在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时我们还剔除了分年分行业中公司数小于20的样本以降低模型估计误差;最后得到的有效样本数为2178个。本文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使用Eview3.1计量分析软件进行。
五、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与单变量分析
表1列示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从表中可以看出,行业市场份额(MS)的均值是0.0381(中位数为0.0186),可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平均行业专长程度较低,由行业专长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占全部公司的9.183%。此外,高负债公司占8.999%,亏损公司占11.708%,公司已上市年份约为9年,国际“四大”审计的公司占7.117%,国内“七大”审计的公司占25.666%。
上述结果尚不能确证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之间真实的相关关系,原因有二:一是只考察了行业专长哑变量的情形,而没有考察行业专长连续变量的情形。二是没有考虑影响审计质量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多变量回归模型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来确定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DAC、TAC的最大值与CFO的最小值和均值相比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这是由于样本ST天华(600745)上一年的资产特别小,只有14772717.01元,在每一个变量除以上年的总资产时数值就会变大,最终造成DAC、TAC与CFO出现较大的偏差。
(二)多变量回归分析
表2给出了多变量回归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到,当行业业专长变量为行业市场份额哑变量(MS_D)时,其系数显著为负,与预期符号和原假设相同,说明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正相关。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事务所行业专长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以2007―2008年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之间相关性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就总体样本而言,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影响后,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成正相关。
因此,我们认为应当鼓励事务所加快发展行业专长。应继续加强审计市场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促进审计市场的有序发展,逐步提高审计市场的集中度。鼓励更多的事务所采用行业专长的差异化策略,通过行业专长使自己获得区别于竞争对手的行业审计优势,提高审计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春,鲜文铎.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的检验――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6).
2、常成.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审计月刊,2008(4).
3、刘少锋.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6(12).
4、郁刚.审计师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19).
关键词:审计学;课程教学;方法
审计学属于交叉性、专业性突出的一门应用科学,高校审计学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对选择的教学理念加以创新,尽可能为会计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单位、部位以及从事审计工作的相关机构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整个社会对于审计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就怎样满足审计实务发展、环境变化的需求,在传统的审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不断优化审计学课程,从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审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审计学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系统地对审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程序、基本方法以及相关内容进行传授,属于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审计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材编写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现阶段高校审计学教材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框架和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度关注对相关知识点的介绍,难以对系统的工作程序加以阐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相对教学,学生在完成教材学习之后依然不明确审计实务,从而导致其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强化学生对审计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突出审计实践教学要点,是今后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实践环节较为薄弱
审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审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因此,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审计流程,并深刻认识到审计准备、实施、完成等各个阶段的工作要点。若学生对审计单位缺乏认知,则可能导致他们难以从根本上认识到审计学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审计实践学习过程中,才能够缩短他们在未来就业中的适应时间。
(三)学生学习方法较为欠缺
高校学生在审计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大都是通过教师讲授来获得相关知识,自我处在较为被动的地位。因为审计学课程和会计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原有的会计知识的重要性,并结合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来选择满足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解决基础问题的水平。而且,部分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能够按照先预习、后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学习规律,无法将老师的教学重点认真记录下来。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会对其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审计教学工作水平相对较低。
二、提升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水平的相关措施
(一)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在目前很多高校审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若依然坚持陈旧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提升。因此,可以不断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审计学课程教学。因为审计学课程内容难以理解、法规条文相对较多、有着较强的逻辑关系,教师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相关教学工作能够保证教学效果得以提升。[3]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相关问题,首先,教师在制定多媒体课件过程中要能够把教学内容通过声音、文本、影像、图形以及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由易到简的过度,从而唤醒学生的各种主体意识,激发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多媒体课件在使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就是辅助教师完成各种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能够将其与板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案例法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所谓的案例情景教学法就是要求审计教学老师要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审计案例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同。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让学生将理论更好地与实际联系在一起,通过案例教学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够保证他们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活动。在案例教学活动中要能够注意以下问题。[4]首先,案例的选编要能够结合审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进度来进行,并且达到示范性、基础性以及代表性的要求,还要能够对学生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进行培养;其次,教师要能够提前将编写完成的案例发放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之前做好预习以及相应的分析工作;最后,引导学生在课堂进行讨论,教师要能够自觉发挥出自我引导和组织作用,并且控制、维持讨论秩序。完成讨论之后,要能够组织各个小组代表对讨论结果加以阐述,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从而不断提升案例教学质量。
(三)做好实验教学工作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培养高职审计学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就要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审计实验活动中。审计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审计操作程序,掌握审计理论知识。[5]审计实验室建设包括软件和硬件建设两种,其中软件建设表示审计实验教学需要通过审计实验软件来实施,让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抽查报表、凭证以及账簿等资料,并做好工作底稿编写工作;硬件建设则要能够达到高标准、高起点、开放式以及现代化的要求,让学校各个部门能够互相合作。通过这种实验室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审计改革工作的相关程序,从而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要求越来越多的审计工作人员,因此,现代高校在审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加大对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建立一套较为统一的教学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从改革教学理念、选择教学方法等不同角度顺利完成审计学教学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马娟. 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4:120-122.
[2] 叶江虹. 案例教学在审计课程中的创新实践[J]. 会计之友,2011,07:113-114.
[3] 吕新民,张金城. 会计审计学专业信息系统审计课程教学探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9:87-88.
[4] 李其银. 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探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08:13-14.
参加审计工作已一年有余,专业知识,业务水平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我们会接触到各行各业,增强了能力,增长了见识,入职以来,对于审计工作有几点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必须加强自己使用计算机开展审计的能力。因为被审计单位普遍使用计算机进行业务、财务的处理。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新形势,审计人员,应该主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大数据处理、财务软件的使用的相关知识,提升自身计算机审计水平。为以后不断提升审计效率提前储备好知识。
二、建立以会计知识为基础,其他多类型知识为上层建筑的自身知识体系,会计知识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应不断加强会计知识的学习,在平时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学习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专业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应该戒骄戒躁,虚心学习,做到触类旁通。
三、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新的工作思路就像水源,不断滋养自身的知识体系,使自己在工作时更加游刃有余。新的工作思路的出现离不开大量的工作实践和对工作细节深入的思考,我认为这也是审计人员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创新型; 审计人才; 高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的形式、规模、交易内容显得日趋复杂,审计工作在维系经济发展秩序中的监督作用愈显重要,社会对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提高。我国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及时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其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存在的问题,转变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创新型审计人才的供给上关注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数量、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为社会输送一专多能、具有创新能力的审计人才。
一、创新型审计人才
创新是一种能力和精神,是一个人素质的内在体现。创新型人才可以凭借其创新能力,在其所在领域打开局面,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创新型审计人才也是如此。成为创新型人才需要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品质,但是后天的培养环境和方法对于开发人的潜能也是非常关键的。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应当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两个方面。
(一)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
从知识结构来看,包括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首先,创新型审计人才在熟悉审计业务的基础上,应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相关知识。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服务业、行政事业单位等行业之间的具体行为标准和记账差异使得仅仅熟练掌握审计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审计工作的需要。应用相关软件并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达到传统审计方法和技术难以取得的效果;掌握相关法律、准则、规章制度和行业规范政策等有利于在开展不同的审计业务时区别对待,做到依法审计,维护审计工作的权威性;熟悉经济管理知识有助于深刻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和任务,在相关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和漏洞;工程技术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掌握以上多类相关知识应符合“一专多能”的要求,创新型审计人员在审计知识以外的某一个或多个领域应当具有较深的专业修养和经验积累,在处理此类审计工作时具备一定优势并能解决一些困难。具有广博而深远的知识文化内涵有助于增强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开展创新审计工作和实践的必要条件。
(二)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能力素质
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创新特点应主要体现在能力素质方面。
1.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型审计人才凸显的创新精神一方面来源于其知识结构所给予的能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可归结为永不言弃、敢于克服难题的拼搏精神。其实不论是自信心,还是拼搏精神,都是创新型审计人才追求出色完成工作、取得开创性成绩、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动力,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个性体现。
2.具有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技术都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审计工作本身不再局限于监督一些会计处理上的错误,更为重要的是在维系国家经济与安全、规范整顿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较为复杂、更为隐蔽的经济问题,而创新型审计人才应体现其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要求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发现问题。创新型审计人才应能够凭借其创新眼光和独特视角及时发现一般审计人才难以察觉的问题。
3.具有超强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超强的敏感性才能引起对在特定的审计环境下从事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的思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质疑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和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敏感性和想象力有助于创新型审计人才创造性地运用其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综合全面、动态有效地分析和解决各种复杂的审计问题。
4.具有勇于突破常规的品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规范性、保密性、准确性等都体现了其遵循科学规律和政策制度的要求。审计工作应建立在遵循科学和遵守政策的基础上,但是当遵循科学规律的条件或是政策制度的实施主体发生变化时,创新型审计人才要善于突破思维定式,发扬挑战常规、勇于创新的精神。
5.具有敢于挑战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审计人才的创新性要求本身就是为了解决一些困难,承担一定的风险。挑战精神是创新型审计人才开展审计工作的动力,坚持不懈是其能够克服苦难、完成工作的品质保证。
二、创新型审计人才高校培养模式
高校作为培养审计人才的重要阵地,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输出对高校培养模式提出了特定的质量要求,主要应兼顾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
安徽省作为中部大省,肩负着中部崛起的历史使命。随着皖江城市带的建立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正式批复,安徽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根据安徽省工商管理局最新数据,截至2010年3月底,全省实有外商投资企业5 611户,其中投资总额在1 000万美元至5 000万美元的外商投资企业488户,投资总额在5 000万美元以上的87户,外商投资总额280.09亿美元,注册资本161.08亿美元,外方认缴出资117.34亿美元。据海关统计数据,2010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外贸进出口总值173.1亿美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长54.9%。其中,进口84.4亿美元,增长76.9%;出口88.7亿美元,增长38.5%。全省外贸进出口、进口、出口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7、34.5和4.5个百分点。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越发展,审计工作的“信息验证中心”和“管理监控中心”的地位则越突出。在安徽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安徽省高校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安徽省高校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
学校在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过程中,审计及其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情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体现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水平。表1列举了安徽省6所高校审计专业设置和主要课程安排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水平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培养审计人才的意识
从表1可以看出,在六所高校中,有四所高校以培养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为主,只有安徽工业大学和安徽财经大学设置了审计学专业,安徽财经大学同时设置了注册会计师专业。由于审计人才与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在本质上存在差异性,单一地培养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在安徽省经济腾飞的关键性阶段,省内高校应在培养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的基础上,重视审计人才的培养,为输出合格审计人才腾出一定的空间。
2.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针对性不强
由于审计主体的需求差异和行业差别等原因,安徽省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过程中难以清晰“一专多能”本质内涵。在这里,“一专多能”应要求培养的创新型审计人才在深入了解审计学基础课程的前提下,专门地、有针对性地熟悉审计领域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知识内容。
高校培养审计人才应在总体结构上满足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的需要,同时也应体现各个行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安徽工业大学和安徽财经大学在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在审计课程设置上缺乏体现政府审计的财政审计、金融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行政事业审计、外资审计、农业资金审计等内容;在内部审计方面只有《内部控制学》、《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经济效益审计》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培养内部审计人才的要求,但是内部控制只是内部审计的一个方面,至于内部审计学所阐述的其他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得到体现;在社会审计课程设置上缺乏体现社会审计知识的整体课程框架,虽然相应地在《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等课程中能体现社会审计的内容,但是在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等社会审计知识的主要内容上还没能明确相关课程设置的重要性。除了安徽财经大学设置的《投资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金融业的需要,上述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同样难以体现行业差异性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3.知识结构体系不能全面体现其他相关学科的重要性
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熟悉审计和会计专业知识,了解并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相关知识。根据表1,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所设置的课程中,《电算化会计与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等体现了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水平要求;《经济法》等体现了法律知识要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等体现了经济管理知识的要求。考虑到学校所偏重的专业类型,在工程技术知识培养方面缺乏一定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上述六所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工程技术知识上有所欠缺。
假设上述六所高校在安徽省高校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代表性,综上所述,安徽省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方面应加强以下方面:首先,加强审计专业学科建设,明确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在审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培养区别行业和审计主体的专门的创新型审计人才;再次,应加强特别包括工程技术知识在内的其他相关知识的课程设置;最后,可以尝试引进相关行业、领域人才或畅通高校内外部交流途径,逐步完善创新型审计人才课程设置对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的要求。
(二)安徽省高校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能力素质
前面归纳了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能力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超强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常规的品质、敢于挑战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五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所积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息息相关,但是更重要的应体现在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综合分析能力和从事审计工作的专业眼光建立在完善的知识结构基础上,由于前文对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已作陈述,这里主要针对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能力素质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关论述。
1.贯彻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思想。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以用为主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审计知识、学到审计知识、用到审计知识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取向,在学习兴趣的方面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感官上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互动式教学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对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也有所帮助;案例教学的直观性对学以致用的要求在创新精神、发现问题的能力、勇于突破常规的品质等能力素质的培养上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开设审计实验室、安排实务界专业人士兼职教学任务、沟通政府、企业和事务所实际审计工作教学渠道等有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超强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素质。
3.完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鼓励学生自身从事对实现其个人价值的追求行为,完善学生获得相应研究和社会实践成果、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包含五个方面能力素质的创新能力。
4.制定合理的创新能力测评标准。在课堂问答、社会实践、实验设计、课题研究、参与社团组织和文体活动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挑战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测评,有助于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合理分配时间,凸显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赵珊.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审计月刊,2006(16):9-11.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148-02
审计业务能力是审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是审计工作质量和成果的直接决定因素。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培养是审计机关着眼于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力解决的问题。首先,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要求审计人员不断优化升级业务能力,做到与时俱进;其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充实到国家审计机关当中,成为国家审计事业的新生力量,他们普遍受过本科或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可塑性和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能适应审计工作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但未经充分塑造和历练,业务能力相对欠缺,亟待培养成才。
一、审计业务能力的培养内容和模式
培养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的问题,即培养内容的选择。就是要看审计业务能力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由哪些具体的能力所构成,又需要哪些素质水平作为基础和支撑。二是“怎么培养”的问题,即培养模式的选择。一种模式是把人员集中起来,以授课、讲座、讨论等形式开展的专门培训;另一种模式是参与审计一线工作在“干中学”。
(一)培养内容的选择
审计业务工作分为两种:一种是审计组成员的工作,另一种是审计组长或主审的工作。审计组成员的工作主要是承担审计任务分工、负责具体事项的审计,需要的是查核问题的能力;审计组长或主审的工作主要是领导和统筹审计组工作、处理与被审单位关系、撰写审计报告等文书,需要的是组织协调、交流沟通和综合成果的能力。以上四种能力又以四种水平作为支撑和基础。一是审计理论知识水平,包括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审计准则等内容;二是审计相关知识水平,包括法律法规知识、财政管理知识、财务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不同审计领域特有的专业知识;三是审计技术水平,就是合理使用询问法、抽样法、核对法等审计基本方法或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完成特定的审计任务、达到特定的审计目标;四是审计经验水平,包括发现审计疑点、把握审计方向、预判被审单位问题、洞悉被审人员心理等等。总之,培养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就是要着力提高其审计理论知识水平、审计相关知识水平、审计技术水平和审计经验水平。
(二)培养模式的选择
首先,审计理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个人理性的有限性决定了“干中学”不可能成为个人获得审计理论的主要途径,但实践可以加深对审计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其次,通过专门培训学习审计相关知识效率更高、速度更快、获得知识的数量也更多。但是专门培训不可能涵盖审计需要的所有相关知识,“干中学”作为一种需求导向的学习模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审计技术和经验水平实践属性鲜明,“干中学”优势明显,但这并不排斥我们通过专门培训接受指导,吸收先进的技能经验。总之,审计知识理论的培养以专门培训为主,技能经验的培养以“干中学”为主;无论哪种模式占主导,都离不开另一种模式的有效配合。
二、审计业务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过于依赖“干中学”的弊端是明显的。首先,“干中学”无法获得支撑技能经验所需的充分的知识理论,导致技能经验先天性不足,从而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其次,缺少专门培训提供的交流讨论、接受指导的机会,审计技能经验局限于个人的探索,无法通过吸收先进经验取得长足发展。再次,过分依赖“干中学”容易导致审计技能经验的固化。熟悉一项审计分工需要长时间的摸索,经过多个审计项目的锻炼,所以审计分工不能轻易更换;审计人员熟悉分工后,为了工作效率审计分工也不能轻易更换。长此以往审计人员的技能经验就只能满足有限几块审计业务的需要。总之,凡事过犹不及。简单地看侧重于“干中学”就可以加强技能经验的培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同样道理,过分依赖于专门培训也并不有利于知识理论的培养。这正印证了前文“无论哪种模式占主导,都离不开另一种模式的有效配合”的论断。
三、审计业务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
改进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培养,摆脱“干中学”模式依赖,就是要突破认识误区、工学矛盾等三大制约因素,赋予专门培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克服主观制约因素容易,解决客观实际问题难。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审计地位作用不断增强、审计机关工作任务持续增长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工学矛盾将是长期困扰审计机关的问题,整块的时间资源多数被工作占据,专门培训基本只能利用审计人员的零散时间,但传统的培训方式又无法实现这一点。令人欣喜的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这个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突破时间、空间、人数、教学手段等限制,构建时间开放、资源开放,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全新审计培训模式――审计模拟实验室。
(一)内部控制制度环境不健全
当前,我国部分企业还存在着重效益、轻管理的现象,特别是中小企业,竞争压力大,实现经济效益任务重,部分企业并不重视内部控制建设。部分中小企业本来就是逐步成长发展而来,因此在管理中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部分企业管理者将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混为一谈,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可以替代内部控制的职能。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特别是财会知识和内部控制相关知识不够,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和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更无所谈起。
(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还存在内部控制认识不足,知识不全面等现象,特别是管理人员内部控制意识不强,部分管理人员内部控制缺乏财会相关知识,内部控制知识不足,没有相关的内部控制实践经验还普遍存在。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虽然具备相关的内部控制专业知识,但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工作和管理过程中,即使发现内部控制漏洞也不会主动改进,更有甚者利用相关漏洞进行牟利,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完善
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还不完善,企业除基本的管理制度如人事管理、财务核算办法等制度已建立完善外,还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科学的业务流程。部分中小企业仅在企业成立之初制订了相关的零散制度,或者仅有业务操作流程,没有书面的管理制度。部分企业虽然制订了相关管理制度,但内部控制分布在相关的管理制度中,没有建成体系。部分企业虽然制订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实际业务和管理实际不适应,在实际生产经营中难以实施,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内部控制执行效果难以保证。
(四)评价监督机制缺失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制对于保证内部控制效果尤为重要,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受成本、效益制约,在评价监督机制方面还不完善。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的监督,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效果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考核,监督评价不力。部分中小企业在设置监督评价机构时,受成本限制,未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等专门机构,部分企业机构人员设置不科学合理,监督评价工作独立性不强。
二、加强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完善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环境
中小企业管理不完善的现状,使得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环境迫在眉睫。企业管理者应主动完善自身财会相关知识和内部控制相关理念,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企业内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财务会计部门人员的专业素质。应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等方式,促进企业全体人员树立内部控制理念,使其认识到内部控制与每位员工息息相关,只有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各个岗位、各个环节均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才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设置组织机构和层级方面,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内部控制要求,根据不同的管理范围划分各个管理层次,设立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层级决策机制。
(二)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应强化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知识和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综合素质。应帮助管理人员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内部控制专业知识和财务会计知识的培训,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应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内部控制知识水平。应帮助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不断总结和学习内部控制实践经验,强化分析判断能力,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者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方面的能力。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增加其工主动性,在工作中一旦发现内部控制漏洞,及时向上级报告,并结合工作和管理实际,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应不断健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相关内容,应建立与企业业务和经济活动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措施,确保内部控制执行效果。应建立各项岗位制度,明确岗位责任。中小企业由于人手较少,因此在岗位设置方面可以适当设置兼职。但是应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确保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制约。应完善企业各项业务流程,对于各项业务关键点应加以重点控制,特别是容易发生风险或者一旦出现问题影响较大的内部控制关键点,应重点关注。应制订申请审批权限制度,明确规定与财务会计相关的授权范围限定,明确审批流程和责任,确保企业各层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均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应强化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预测和防范风险的机制体系,防范各类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对中小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建立评价监督机制
应加强中小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强化中小企业内部评价监督机制,特别是强化内部审计等监督机制。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科学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人员,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的工作独立性,以确保中小企业内部监督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事前和事中监督作用,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成为企业日常性的工作,并贯穿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始终。应强化各个部门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和处理措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随着企业发展不断更新完善,确保内部控制执行效果。
三、结论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红先生”为你整理了这篇注册一级造价师执业资格考试学习感悟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作为一名审计人员,为提高自己业务能力,更好在项目审计中发挥监督服务作用,我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终于在2020年下半年通过了“注册一级造价师”执业资格考试,学用出真知,回顾走过的学习历程,谈谈自己的一点学习感悟和思考。
一、自律性是业务之根。我国作为建筑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存在一定程度问题,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建筑市场“偷工减料”现象频发等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职业道德缺失导致不良行为在建设工程各个环节中时有发生,注册造价工程师从事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活动,既要有丰富的理论水平——修管理、懂经济、懂法规,还要有较好的实践经验,更要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和从业规范。学习好造价相关知识不仅服务于建设工程领域,履行好审计监督服务职能,还能承担更广泛意义的社会责任,助力建筑市场正本清源。
二、针对性是工作之钥。读书是一个把书本由厚变薄的过程,造价师考试内容覆盖相当广泛,训练了我“聚焦”的能力。21世纪是网络化、数字化的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日益加快,可以在网络上迅速找到法律法规、标准、规程以及其解读,准确了解工程施工的新技术、新工法、新材料与其应用等。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自主学习找出重点、解决难点、深刻理解核心知识点,开拓思维,学以致用。把学习当成一种境界,以学以立,致力于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磨砺自己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应对挑战的能力。牢固树立发展创新理念,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把责任落在肩上,把工作落在实处。
(一)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较少,水平有限
由于我国多数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时间不久,加上充实程度不够,使得目前我国银行业内部审计人员仅占银行员工总数的1%,不仅与西方商业银行的5%相去甚远,就是与我国央行要求的2%也有很大差距。在知识背景上,我国商业银行原来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从会计、出纳、储蓄岗位调入,专业比较单一,其中熟悉计算机技术和利率风险管理的人更少,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在收集信息、检查、评价和交流方面的能力,不能适应银行业务活动日益增加的技术复杂程度和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承担的繁重任务,难以应对审计环境变化的挑战。
(二)对利率风险进行内部审计缺乏持续性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的波动越来越频繁,波动的方向也常常是变化莫测,同时商业银行的对各项资产负债的存量变化也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就不能像对信贷风险管理那样有较长的时间间隔,一方面利率风险管理部门要实时的对利率风险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对利率风险的内部审计也要保持一个较高的频率。至于到底应该每隔多久进行一次利率风险内部审计,还得看当时的利率波动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持续进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出于审计力量不足和降低审计成本的考虑,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和审计通常为一年一次,不符合当前我国利率发展变化趋势。
(三)缺乏有关内部审计标准
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一个相应的内部审计标准,来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有效性,也能够比较容易的对内部审计活动本身做出评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审计计划制定、内部审计目标确立、报告渠道及工作程序的设计、工作底稿的安排、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和确保等方面缺乏专业和完善的标准,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大多凭领导和自己的经验及习惯做法。而对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工作来说,商业银行各级管理人员在这方面普遍缺乏管理经验,更谈不上存在习惯做法。
(四)对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流程实施不到位
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是在一般风险管理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再监督,其风险管理过程应包括三个方面:评估利率风险识别的充分性,评估利率风险识别的充分性,评价已有利率风险衡量的恰当性。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已初步构建起风险分析指标和内控评价体系,由于体系的灵活运用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所以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流程中往往很少实施风险评估和内控测试这两个步骤,而是直接开展实质性测试,即直接审核相关的分项数据、账表资料、业务档案等。在审计过程中也普遍未采用科学化的抽样方法,审计重点和频率凭经验确定。由此,内部审计有可能遗漏重大风险点。
二、解决银行利率风险内部审计问题的对策
(一)逐步培养有较高业务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
商业银行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要同时注重其在业务部门的工作经验和审计专业背景。要逐步使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要按照国际国内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要求和规范来建设审计队伍。要求从业审计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考核,并应鼓励和支持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专业资质考试,如注册会计师(CP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等考试。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审计人员职业素质保障培训制度,要有持续的专业培训体系予以支持,既要加强审计技能的培训及更新金融知识,还要加强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培训,要培养出一批具备先进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精通国际及国内审计准则、会计准则、信息系统审计标准及其他相关知识的职业审计师,以适应对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可考虑从业务部门引入客座审计师,使内部审计部门及时了解业务专业新知识。
(二)增加利率风险内部审计频率,保持审计的持续性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银行需要内部审计方面针对错综复杂的利率波动保持比较高的“机动性”,即通过提高审计频率的方法来适应形势的需要。从目前来看,西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开展的频率为一年至少4次,考虑到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审计频率可以适度降低一些,如一年2―3次。同时,要把握内部审计的切入点,适时前移,从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发展。注意发现银行资产负债存量变化中的问题,将风险控制贯穿于整个业务过程,并着重通过对业务流程和决策制度的研究,防范和控制风险。
(三)制定和完善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标准
商业银行应尽快制定和完善适合本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准则》和《内部审计工作操作规程》,并将其中对利率风险审计的标准进一步具体化,建立预警机制和应急方案,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既要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相关内部审计制度、标准,同时也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内部审计正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下,因此在制定相关内部审计标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我国当前的利率政策、利率波动特点,还要在未来的有关利率的改革和发展中,保持不断的调整内部审计标准,以保持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制度的先进性。
(四)采取措施确保审计流程的实施
10月至12月,我有幸前往南京参加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知识结构调整培训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基础会计》、《审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学》等四门审计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让我这个对审计“隔行如隔山”之人觉得受益良多。以下即是我在受到的众多教益中感受尤为深刻的几个地方,特在此进行回顾和梳理。
一是基础要深厚。进入特派办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所以,一直很希望能有机会进行充电,以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此次结构调整班即为面向不具备审计会计专业背景的人员开设,主要是通过培训,让学员掌握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夯实基本功,为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从账户科目名称开始学起,直至对经济业务繁多的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在一点一滴中不断实现着基础知识的积累。会计知识面广量多,从分录到报表可谓系统连贯,如果基本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就会导致最后报表结果的失真。也只有将根基筑牢,才能在今后从事审计时从错综复杂的经济往来关系和大量的财会资料中迅速找到突破口,这才是真正的学有所获。此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审计入门的通道,但真正要做到对专业知识熟悉掌握还有待于今后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夯实基础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须终生不辍为之。
二是视野要开阔。此次培训还专门安排了审计法规、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计算机审计等专题知识讲座,由工作经验丰富的署业务司领导担任主讲,让我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在培训班的专题讲座课上,通过授课领导的讲授和分析,我清楚地感受到视野开阔的重要性。审计与会计关系密切,但要做好审计工作,仅有财会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相应审计领域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发展方向、难点热点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面对审计项目时从容应对,才能保证在审计时切实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和方法多样,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将项目做精做深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运用要灵活。在学习审计学原理时,我充分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必要性。课堂上,老师通过具体案例来讲解审计基本知识,把一个个孤立的财会知识点与审计业务相联系,让我感受到将学习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只有将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有意识地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运用,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积累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并紧密联系审计业务工作进行分析,将微观、零碎的知识点用系统的方法加以构建整合,从而实现由点到面的提高。审计工作专业性强,内容复杂,业务技能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夯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业务能力日益精进。
两个月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它为我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也让我更加增添了前进的动力。只有不辍前行、勇于进取之人,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体悟此次培训班给予我的各种教益,深入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更用心、更扎实、更高效地将工作做好,力争成为一名不辱使命的审计人。
[关键词] 风险审计理念职业怀疑态度执业环境
一、执行新审计准则对社会审计实务的影响
1.风险审计理念必须贯彻于审计的全过程。在新的准则体系中,为了更好地指导注册会计师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制定了专门的准则,如《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等。不仅如此,上至有关一般原则与责任的审计准则,下至有关审计证据、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和审计结论与报告的审计准则,也无不强调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和应对。很显然,新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2.将“职业谨慎”上升至了“职业怀疑”的高度。注册会计师有责任按照准则的规定实施审计工作,获取财务会计报告在整体上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合理保证,无论该错报是由于舞弊还是错误导致。由于管理层往往能够凌驾于内控之上,所以管理层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通常大于员工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而那些可以有效发现错误的审计程序未必适用于发现舞弊。由此,新准则将“职业谨慎”上升至了“职业怀疑”的高度。
3.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实施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而言,无论是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还是将风险划分为报表层和认定层两个层次,对注册会计师本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全程关注,不仅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水平,丰富的执业经验,还要求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如经济法规、经营管理、生产工艺和流程、评估知识等,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判断力。
二、影响新审计准则执行效力的潜在问题
1.执业环境达不到新审计准则的要求。第一,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市场缺乏对高质量的审计需求,相反市场存在对虚假审计的巨大需求。如果上市公司不讲诚信,注册会计师审计就失去了稳定的基石。第二,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健全内部治理结构,相关内控制度缺乏,或不健全,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这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识别流于形式。第三,由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公司经营者既是审计对象又成了审计委托人,决定着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费用支付等事项,完全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缺乏应有保障。第四,相关信息资源收集储备不足,使得进行风险评估程序缺乏有效依据。
2.执业水平很难达到新审计准则的标准。实施新的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状是绝大多数注册会计师不具备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要求。不论是所接受的继续教育培训,承办的业务项目,还是个人专业经验的积累,都没有涉足风险导向审计的范畴。并且在当前情况下,很多注册会计师采用的审计方法仍然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阶段,制度基础审计方法都不能很好应用,或根本不会应用,一步就跨越到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
3.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对比新审计准则,我们不难发现它的某些超前规定将使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过于苛刻,不利于注册会计师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如新审计准则没有对审计实务公告与审计准则进行区分,这将抬高审计实务公告的遵循度,从而抬高了审计实务公告的非严格强制性要求的权威性。因此不应将超前的审计准则作为衡量注册会计师是否出现职业过失的标准。
三、营造良好的新审计准则执行环境的对策
1.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第一,应加强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注册会计师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受审计范围、审计手段等限制,现有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只能追查到原始凭证,至于通过虚构经济业务等账外的舞弊和违法行为就不可能也没有能力追查,在目前假发票、假合同随手可得的社会环境下,企业只要在账面上处理完善,注册会计师对此便力所不能及。第二,应加大对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降低被审计单位的舞弊风险。第三,政府必须真正重视审计意见,充分发挥审计报告的作用,注重培育市场对高质量的审计需求。
2.倡导“终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注册会计师应认真学习现行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熟悉公司法、证券法等各项相关的法规和制度,这是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与审计职业判断有关的其他方而的知识也需要不断加强和补充的,如系统论、信息控制论等。这些知识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就能够帮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现象面前能够抓住要害、做出客观的判断。倡导“终身学习”,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是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不二选择。
人力市场中对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专业型人才基础上的复合性需求
由于民间审计日益注重非审计类服务的市场份额,因此要求民间审计人员除具备基本审计常识外,还要具备法律、企业管理、税收服务、工程建筑以及战略运营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而随着内部审计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预算、决算、成本控制和管理决策都需要内审人员参与和监督,内审人员也必须熟练掌握相应的知识。苏浙沪2011年审计人才需求调查的结果显示,民间和内部审计人员需符合三个方面的要求,除具备审计、会计基本知识外,还应具备内控建立、成本控制、办公及专业软件应用等一般技能,此外,岗位还有一些特别要求。属于岗位特别要求的能力素质按照顺序依次为:“风险管理”占27.91%;“编制、完善审计制度”占27.82%;“组织管理”占23.97%;“财务预算、财务决算”占22.09%;“外部建交”占20.57%;“学习创新”占9.12%;“领导决策”占6.89%。
政府审计由于其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对审计人员知识面的要求更广。汇总统计2011年苏浙沪3省市公务员招录审计专业岗位如下:审计厅局需要审计职位112 人,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需要审计岗位83 人,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占国家审计职位需要量74.1%。除此之外,还有纳税检查、资产监督、财务监督、经济侦查、财务管理等类似审计职位;审计局招聘中需要专业按顺序依次为审计学(55.61%)、工程类(22.96%)、计算机(8.16%)、公共管理(3.32%)、财务与会计(3.06%)、法学(2.55%)、管理科学与工程(2.04%)、国民经济与贸易(1.28%)、工商管理(1.02%)。需要审计学专业的政府部门依次为审计局(18.41%)、地税局(16.89%)、监狱劳教(8.05 %)、公安局(5.37%)、财政局(5.29%)、工商局(4.83%)、人社局(2.07%)、法院(1.38 %)、检察院(1.38%)、纪委(1.38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现代审计功能在三大审计领域都有极大的拓展。审计人员除了需要懂得会计相关知识外,还应具备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能力和相应的管理知识。复合型审计人才有助于更准确地剖析和判断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问题,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2 专业型人才基础上的国际性需求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上市,海外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关注和追捧,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舞台持续上演的精彩好戏。但是,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虽然逐步与国外实现了趋同,但是仍有一些细小差异。资本的国际化必然需要披露跨国财务报告和国际合并会计报表,跨国公司的发展又使得跨国合并会计报表变得更加复杂,从而势必导致要对这些国际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行审查,再加上国际经济、政治和法律环境的复杂性,审计不得不开展跨国审计业务,甚至追求全球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协调一致。此外,企业想要上市除满足基本的条件外,还应熟悉国外的资本市场,这就需要为准备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员具备如下特征:熟悉国内外的金融和资本市场运作,具有相当丰富的投资银行经验,并具备有效的宣传网络和工具的综合性专业投资银行机构,作为进行企业发展战略、收购兼并、资产重组、资金融通等领域的研究咨询机构,并为企业提供相关专业的顾问服务。因此,对国际审计人才的需求成为当今审计发展的一个必然需要。
2 审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审计人才培养定位的局限性
市场需要复合性的审计人才,但是在目前高校的课程安排中,审计专业开设的课程还是以会计和审计专业课程为主,极少涉猎学科外的知识供给。例如,目前施工建设项目审计方面急需掌握审计和建筑工程两方面知识的人才,但是限于资源和专业考虑,为审计专业学生开设施工建设项目课程的学校寥寥无几。对于审计人才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国际审计人才(ACCA)、注册会计师方面,对于内部审计师、国际内审师的需求也是旺盛的。从国内开设审计专业的高校来看,只有南京审计学院在审计人才培养层次上较为全面, 设置了包括审计学、ACCA、IAEP在内的专业体系,多数高校仅在会计学下设注册会计师方向招收CPA方向学生。
2.2 审计人才培养内容的单一性
关键词:审计;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9-0082-02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其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审计能力中心,这种审计能力最主要三项内容是:审计的思维模式;综合运用会计、财务管理、法律、相关行业业务知识等的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和教师的审计教学,还是采用以教材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的讲授法。这种教学模式与审计和审计课程教学的特征与要求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创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审计教学模式。
一、要深入实践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水平
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对审计职业判断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而职业判断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实践经验,这种职业的特点使得审计专业教学比其他学科更加注重基于社会实践的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很多审计老师,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审计实践的训练和磨练,没有形成、不能理解和体会审计的思维模式,没有现实个案的亲身体验,对什么是错误什么是舞弊、什么是重大的什么是可宽容的等概念没有深刻的体验经验,讲起课来也就不那么生动形象,有时甚至在某些特殊的关键问题上错教的情况。例如,对会计舞弊方向和目标的理解,通常教材上讲的都是虚增资产和虚增或少计收入,以达到粉饰报表和偷漏税目的,而事实上,有很多少计资产以逃避投资风险的案例:等等。
因此,作为审计课的老师,要实现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审计教学,首先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必须要多参与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实践,以积累经验并形成审计思维、以及获得审计案例的生动的感性认识:在教授某内容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搜集和把握与拟教内容相关所有知识点,到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机构与调研,以取得和提升案例;要与审计专家讨论教案,以防止教学内容与实现不符。
二、要紧跟实践发展革新和充实教材内容
教材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现有大学教材一般都存在刻板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将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缺陷。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紧跟实践发展,及时地、持续地更新和充实教材内容。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由于财经法规体系发生了重大改革等各种原因,教材往往有许多内容已滞后于现实实践。例如,全国自学考试会计专业审计学教材,其内容框架几乎还是以政府审计为主体来安排的教材,这类教材显然已不适应目前社会的要求。另一部分是以民间审计(独立审计)为主体的教材,但它们许多都是按照以前老准则编写的,还是基于项目审计思路的教材。时至今日,相关会计法规、审计准则、税务法规、财务管理方法和思路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审计各方面工作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2,高校教学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实用型、通用型、开拓型、外向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实用型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用型要求学生要有较宽的适应性,不限于某一行业、企业的经济监督和管理工作。开拓型要求学生不仅能胜任当前工作,还应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外向型要求学生能适应对外经济发展需要,能承担国际交流项目的有关工作。加之审计实务的高度综合性特征,要求老师在组织审计课和的教学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审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适当扩展会计、经济学、管理学、法律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分析、各常见行业的业务等领域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知识体系,为毕业后适应实务界的需求作好准备。
3,由于学校教学是按照不同专业和学科分开来教的,其许多的方法、绪论等都是在某些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推断出来的:但相关实务工作都是综合了各相关专业的,其方法、结论等都不是在教材所给定的假设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往往出现差异。审计是一门实务性课程,作为审计课程教学的老师,必须要清楚这些差异,并在教学中尽量消除这些差异,或者明确告知学生这些差异及其原因。例如,一般教材都说“资产负债率越高。对债权人来说风险越大”,但现实情况却是,如果资产负债率太低,往往被认为是因存在信用问题而融不到更多的资金,相反,很多银行都是看到其他银行贷款给了某企业而作出也贷款给该企业的决定(这就是对信号传递原则的应用),从而使得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很高。但我们却不能说该企业的偿债风险很大,相反,有时其偿债风险甚至是很低的。其原因:一是银行贷款给企业并不希望其清算还债,而是期望企业以盈利还本付息;二是银行贷款给企业,说明了该企业的经营前景很好,经营前景很好的企业一般不存在偿债风险;三是由于债务“锁定”效应。贷款银行等债权人一般都会为防止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或经营失误而为企业出谋划策、代企业实施风险监控,退一步说,即便是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或经营失误,这些债务人也会出面帮助该企业渡过难关。
三、要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审计能力
审计的高度实践性特征,要求审计教学要采用和提练从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例子,来进行真实生动的案例教学。在采用案例教学时。要求:
1,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对保证案例教学良好的效果至关重要。而高质量的审计案例既不是教师“闭门造车”、“自编自导”的结果,更不是会计查账实务的翻版。审计教学案例必须是来自审计机构或审计师的真实完整的、具有典型性的、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妥善解决的当前案例,而不能是时过境迁的案例,或者是在互联网上搜集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凭经验甚至想象“设计”的案例,更加不能是想象编造的案例。
2,要准确地描述案例背景和学习目标要求,给予适当的相关专业知识的提示,让学生带着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信心及兴趣进入审计情境,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操作完后,老师要将案例的原实际操作过程和结果、及其所依据的原理和法规依据等,详细地告诉学生,并分析学生操作的差异及其原因。这样,就可以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必须从易到难,从一般情形到特殊个案,逐步深入。目前大多数案例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除了案例设计不真实或案例选择不具有典型性、以及受制于教师运用案例的能力和水平等原因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关键
的原因是,案例选择没有遵循从易到难,从一般情形到特殊个案,逐步深入。因此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必须做到,紧紧围绕训练培养学生的某一审计能力,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的案例,这些案例遵循着“从易到难,从一般情形到特殊个案,逐步深入”的原则而呈阶梯式排列呈现给学生训练。对每一案例要交代清楚案例的来龙去脉,案情进展,存在的问题,还应该给出最后的解决方法以及对会计执业界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种案例要求影响越大越好,越详细越好。对每一模块的案例教学,课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在对案例思考与讨论后进行总结和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起到检验和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
4,审计案例的答案往往不具有绝对统一的标准答案,但通常只有一个相对最为合理的答案。在对同一审计实务进行分析时。不同学生的判断或认定必然会有所不同。老师在组织案例课堂教学时,应当根据不同案例的特点,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根据学生认识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而给予适当的提示。同时,老师在组织案例课堂教学时,还必须注重对每个学生不同审计素质天赋的发掘和加强培养,如有的学生具有商业机会敏感特长、有的学生具有财务分析特长、有的学生对会计舞弊行为敏感、而有的学生则对制度敏感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天赋,是塑造不同审计人才的切入点,老师应当的组织案例教学过程中关注、发现和强化学生的这些才能。
四、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审计能力
[关键词]环境审计 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T5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332-01
1.环境审计的涵义
环境审计是审计组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等)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活动和结果进行真实性、合法性的验证,对其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环境审计的工作灵魂和审计指南,从而保障自然环境不受破坏,保障经济社会高效运行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绿色可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对地大物博绿色生态环境的监管。
2.国内外开展环境审计的现状
国际审计组织鼓励各最高审计机关在行使审计职责时,对环境问题进行考虑。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中,重视审计独立监督、评价职能的参与,尤其是国家审计职能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许多国家已成功地制订了相关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环境审计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共同关注并全力予以实施的一项崭新的工作。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起步,环境审计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在审计对象上,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审计内容上,受上述审计对象和审计类型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有效性的审计等内容。其中的后两项内容,是以环境保护资金为载体展开的,而这与当今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相比是远远落后了;开展环境审计赖以存在的人们的环境意识还比较薄弱。
3.推进环境审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与世界上极大多数国家一样,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在坚持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审计署提出要“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对策落实和在资源办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刘家义审计长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大环境审计力度,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审计路子,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贡献力量”,笔者认为,推进我国环境审计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不断完善环境审计法律依据
3.1.1 加快环境立法
我国应参照国际环境审计经验,尽快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环境审计相关内容与标准,明确法律责任,使环境审计合法化、标准化、成熟化。同时利用法律的稳定性与强制性,使得环境审计工作能依法排除来自各方面的阻挠长期顺利地开展下去,从而发挥审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特殊作用。政府有关部门还应该积极出台有关环境审计的政策和法规,规范环境审计的监管,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推动企业内部需求者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刺激企业内部各利益群体对环境审计信息的需求。政府的态度进一步决定了企业的态度,企业也会根据政府制定的政策有所调整,如果政府制定非常严厉的环境保护政策,并且强制公司定期公开披露环境审计的信息,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立法和管理工作,对环境污染企业制定严厉的处罚政策,那么企业从成本效益原则出发也会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同时也会增强企业内部需求者对环境审计的信息需求,有利于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3.1.2 建立环境会计,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一门学科。提高环境信息披露必须加快实施环境会计,尽快建立起有关环境污染的会计记录、计量、计价、成本费用、报告等一系列要素的统一环境会计制度。发展环境会计可以节省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可从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两方面着手,共同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3 建立起包括操作准则和评价标准等在内的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
鉴于环境审计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工程技术性要求,操作准则应有别于现有的审计准则。从实际情况来看,环境审计所需要的各类评价标准,大都是由环境保护、农林水利、国土资源等专业主管部门来制定的。应争取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早日出台,在实践中边试行边完善,便于规范审计操作,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3.2 扩大环境审计的主体和内容
3.2.1 要扩大环境审计的主体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内部审计师协会可通过积极引导注册审计师和内部审计师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并且进一步出台与环境审计相关的业务准则和指南,以使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师也积极参与到企业环境审计的工作中,进一步拓展我国目前以政府环境审计为主的审计模式现状有效需求,进一步在环境审计需求增加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政府也应该在这方面积极倡导推动内部环境审计与社会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促进审计主体实现多元化,大力推进客观、公正、独立的社会环境审计工作是加快环境审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3.2.2 要增加现行环境审计的内容
一方面要拓展环境审计范围,关注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气候变化、对自然资源的过量开发、对健康的威胁、对外部安全的威胁、物理环境的退化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扩大绩效审计的覆盖面,不仅仅局限于资金财务审计,而要把环境审计的内容拓展到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中列示的环境绩效审计内容:对政府监督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对政府环境项目的效益进行审计、对其他政府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进行评估等,实现环境审计监督的全面化。
3.3 大力提升环境审计人员素质
环境审计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专业性政策性很强,审计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素质,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因此,必须大力提升环境审计人员素质:一是加大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历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切实有效地激励审计人员学习补充环境科学专业、资源经济专业的相关知识,成为既具有财务审计技能又具有环境相关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二是补充部分相关专业的审计人才。通过招聘部分相关专业人才,补充和调整现有审计人员结构,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力度,使审计人员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积累环境绩效审计经验。
结语:环境审计是在传统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传统审计有着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传统的审计主要涉及经济活动、财务数据及其各项经济指标。环境审计既涉及生产经营活动,还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甚至深入到科技领域,要在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中,实施全过程的控制监督,使其防治污染,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在工业化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1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淡薄、安全意识不足。由于妇产科患者的病情较为急重,因此多数护理人员更注重对相关疾病进行诊治和处理以保障母婴、患者安全,而对法律、行业法规相关知识的储备不足,无法有效保护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等,这是容易引发纠纷、对患者心理造成影响的原因之一。而在产妇的护理过程中,未能针对妊娠综合症、早产、流产等突况制定有效的预防、应对措施,缺乏安全意识,也是护理安全面对的重大隐患[1]。
1.2护士的专业技术能力存在缺陷、工作态度不够端正。部分护士的护理经验缺乏、应对能力较差、护理操作不够熟练、缺乏工作热情、病情监控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专业技术、职业素养两方面。由于相关知识缺乏、专业技术不过硬,容易造成无法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突发症状、用药不当等情况,这些因素都更容易引发不良反应和医疗事故;由于工作态度不端正,护士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则容易出现用语不当、态度生硬、病情监控不到位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容易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等[2]。
1.3相关制度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在产科护理中,护理操作流程制度、专人核对制度、值班交接制度、新生儿监护制度、记录和登记制度、带教制度是几种重要的专项安全管理制度,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有不按照规定执行的实例出现。如护理操作用到的检测仪器能否正常使用、相关药品的使用是否正确、安全等的核对不到位或核对流于形式、值班交接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对新生儿的体征状态、所处环境温湿度未能有效监控、相关护理过程的记录缺失或描述不到位、护理操作未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等,均可能引发意外事故[3]。1.4缺乏隐患排查、监控审计制度。未能建立定期隐患排查、审计制度,这使得管理者、相关领导无法对护理水平进行实时评估、无法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问题、无法发现、消除产科护理安全面临隐患、无法落实相关制度,也使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安全性以及护理态度、护理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这也较大地降低了安全管理的质量[4]。
2防范对策
2.1加强法律法规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专业知识的统一培训,使护理人员对护理操作流程、操作注意事项、护理标准、突发事件应对方法、患者的基本权利、医疗设施和用药的相关要求、医疗事故的定义和范畴均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并促使其熟练掌握穿刺、检验、产科并发症处理等基本操作技能。上述学习培训内容完成后,由护士长、院领导组成考核小组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过程应客观、实事求是,若考核不合格则再学习、考核至通过为止,这样可以预防由于操作失误、法律意识不足等隐患导致的纠纷、医疗事故,并使产科护理质量[5]。
2.2将护理满意度、安全意识纳入绩效考核标准。应在护理工作中树起以患者为中心、以保障护理安全为原则的护理观念和考核指标,使职业素养、安全意识与绩效紧密联系,这也有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积极性、端正护理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安全意识。具体来说,护理满意度的评价可包括仪表情况、沟通能力、工作主动性等几个方面,这也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更主动、积极地与患者沟通,并能够应用沟通技巧与产妇及家属进行交流并答疑解惑、消除产妇、患者的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从而建立和谐护患关系。而安全意识的评价则包括监控频次、安全知识宣传水平、安全隐患排查能力、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等,这要求护理人员应增加监控频次以及时发现意外情况。
2.3建立定期审计、隐患排查制度,促使相关制度得以落实。由指定安全管理人员、院领导建立、审批审计制度和隐患排查制度,由院领导、护士长、高年资护士组成审计小组,2次/年对妇产科的护理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在审计过程中应收集典型问题、缺陷事例(如护理操作未按照流程执行、护理记录缺乏真实性、可信性和规范性、监控不到位)和安全隐患(仪器超过校验期、药物使用不合理、缺乏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等)情况,要求相关人员进行及时整改,并以会议的形式分析不规范操作事件、总结安全隐患形成因素和处理方法,促使制度得以在基层实施[6]。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