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网络安全概述及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完善,这就要求网络安全工作也必须不断做出改革和创新。信息安全及系统安全是构成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两大核心内容,其中前者主要指的是对数据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保护,尤其是对一些保密性较强的数据进行保护,避免数据被非法盗用,出现修改的状况,并最大限度的维护数据的可用性,使其能够在突发意外的情况下也可以正常应用于各项工作,不影响网络数据信息的使用效果,提高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而后者则主要指的是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装备来提高系统的可靠程度,涉及各个网络运行元件的安全。就我国当前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在网络安全保障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构建了网络信息管理安全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恶意篡改、非法侵入数据信息库、病毒感染、网络黑客等违法行为,对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不利于信息可用性和真实性的保护,是当前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
2增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措施
2.1落实网络信息安全基础保障工作
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化、信息传输超高速化和区域无界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本质可以看作是实时性的安全预防、管理和应对。因此,不仅需要对国家现有的网络平台进行巩固,确保基本的信息管理设备和装置的合理应用和正常运行,还需要研制重点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机制。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应加大网络安全的宣传力度,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渠道让广大民众认识到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从而更好的遵守网络行为规范。还要打造一支网络安全意识强、安全管理能力高的专业化团队,为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提供坚实的保障。除此之外,职能部门也应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计划方案,通过法律制度和标准,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政策依据。
2.2政府要加大对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力度
根据我国网络安全的重点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控。可以采取试验试点的方式,对多种安全防治措施和方案进行探索和研究。在研发过程中可以从用户身份识别、信息来源追踪及用户对所接受消息的检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譬如研发一套规范的数字证书验证体系,对网络用户的身份进行实名制认证,实现对用户信息和权限的系统化管理。这样,一旦发现问题,便可以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创建一个安全的网络服务平台。
2.3构建健全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除了做好基础保障工作,还应该不断地提高网络管理者的专业技能,完善网络体系的硬件和软件,让体系内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拥有自身安全管理的机制。同时应明确网络环境中信息保护的根本目的,围绕信息安全的各个方面开展工作,提高和改善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监测能力、恢复能力、防御能力、反击能力、预警能力及应急能力。只有具备了以上六项能力才能做到运筹帷幄,对网络安全进行全面监控,对入侵行为进行有效的反击,对突发问题做出快速反应和及时处理,对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备份存储,使网络安全管理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此外,还应制定一套系统自检测方案,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定时检测,对其中存在的漏洞问题进行处理,完成网络设备的自主检测和检测结果分析汇报。
3结语
目前,对信息异化概念有不同的说法,多是处于人的视角,认为信息异化是人类创造了信息,信息在生产、传播和利用等活动过程中有各种的阻碍,使得信息丧失其初衷,反客为主演变成外在的异化力量,反过来支配、统治和控制人的力量。其意针对的是人们创造的那部分信息,研究的是信息所拥有的社会属性,说到底是研究人造成的异化问题,只是使用了限定词的一个信息而已,疑似把“信息异化”当作“信息过程中人的异化”同一个归类。这样,使得异化的被动内涵被隐藏起来,结果造就了“信息对人的异化”方面的研究,疏忽对信息自然属性及“信息被异化”的研究,最后使信息异化研究具有片面性。笔者最后选择一个信息异化概念。“信息异化”是指信息在实践活动(包括信息的生产、制造,传播及接收等)过程中,在信息不自由的状态下变为异在于其本真活动结果的现象。关于信息安全,部分专家对信息安全的定义为:“一个国家的社会信息化状态不受外来的威胁与侵害;一个国家的信息技术体系不受外来的威胁与侵害。”这个定义,包含现有对信息安全的先进认识,又包含了更加广泛的信息安全领域,是目前较为全面且被认可的定义。信息安全本身包括的范围极大,其中包括如何防范企业商机泄露、防范未成年人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损失等。所以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是保证信息安全的重要关键,其中包含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的安全协议、安全机制(数字签名、消息认证、数据加密等),直至安全系统,只要一环出现漏洞便会产生危险危害。如今,网络安全技术杂乱零散且繁多,实现成本相应增加,对网络性能的影响逐渐增大。其复杂性使得它的臃肿的弊端慢慢显现出来,业界需要相应的创新的理念和战略去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以及它的性能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可信网络开始出现在世人的眼中。现在大众可信网络有不同理解与观点,有的认为可信应该以认证为基础,有的认为是以现有安全技术的整合为基石;有的认为是网络的内容可信化,有的认为可信是网络是基于自身的可信,有的认为是网络上提供服务的可信等,虽说众说纷纭,但其目的是一致的:提升网络以及服务的安全性,使人类在信息社会中受益。可信网络可提升并改进网络的性能,减少因为不信任带来的监视、不信任等系统的成本,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二、可信网络国内外研究
(一)可信网络国外研究
在可信网络的研究中,Clark等学者在NewArch项目的研究中提出了“信任调节透明性”(trust-modulatedtransparency)原则,他们期望在现实社会的互相信任关系能够反映在网络上。基于双方用户的信任需求,网络可以提供一定范围的服务,如果双方彼此完全信任,则他们的交流将是透明化、没有约束的,如果不是则需要被检查甚至是被约束。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出的CHAT(compostablehigh-Assurancetrustworthysystems)项目研究了在指定条件下运行如何开发出可快速配置的高可信系统及网络来满足关键的需求,其中包含了安全性、可生存性、可靠性、性能和其他相关因素。TRIAD(trustworthyrefinementthroughintrusion-awaredesign)项目研究了以策略为中心的入校检测模型,他们利用模型去提高网络系统的可信性。但因为网络有着复杂基于信息异化下的信息安全中可信网络分析研究柳世豫,郭东强摘要:互联网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同时,其弊端也开始出现。未来网络应该是可信的,这一观点已成为业界共性的特点,如何构建可信网络是需要研究的。因此TCG先进行较为简单的可信网络连接问题。它将可信计算机制延伸到网络的技术,在终端连入网络前,开始进行用户的身份认证;若用户认证通过,再进行终端平台的身份认证;若终端平台的身份认证也通过,最后进行终端平台的可信状态度量,若度量结果满足网络连入的安全策略,将允许终端连入网络,失败则将终端连入相应隔离区域,对它进行安全性补丁和升级。TNC是网络接入控制的一种实现方式,是相对主动的一种网络防御技术,它能够防御大部分的潜在攻击并且在他们攻击前就进行防御。2004年5月TCG成立了可信网络连接分组(trustednetworkconnectionsubgroup),主要负责研究及制定可信网络连接TNC(trustednetworkconnection)框架及相关的标准。2009年5月,TNC了TNC1.4版本的架构规范,实现以TNC架构为核心、多种组件之间交互接口为支撑的规范体系结构,实现了与Microsoft的网络访问保护(networkaccessprotection,NAP)之间的互操作,他们将相关规范起草到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ationalengineertaskforce,IETF)的网络访问控制(networkaccesscontrol,NAC)规范中。如今已有许多企业的产品使用TNC体系结构,如ExtremeNetworks,HPProCureve,JuniperNetworks,OpSwat,Patchlink,Q1Labs,StillSecure,WaveSystems等。
(二)可信网络国内研究
我国也有学者进行了可信网络的研究。林闯等进行了可信网络概念研究以及建立相关模型,提出网络可信属性的定量计算方法。期望基于网络体系结构自身来改善信息安全的方式来解决网络脆弱性问题,通过保护网络信息中的完整性、可用性、秘密性和真实性来保护网络的安全性、可控性以及可生存性。利用在网络体系结构中的信任机制集成,使安全机制增强,在架构上对可信网络提出了相关设计原则。闵应骅认为能够提供可信服务的网络是可信网络,并且服务是可信赖和可验证的。这里的可信性包括健壮性、安全性、可维护性、可靠性、可测试性与可用性等。TNC进行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架构的安全性,同时也要考虑其兼容性,在一定程度上配合现有技术,因此TNC在优点以外也有着局限性。TNC的突出优点是安全性和开放性。TNC架构是针对互操作的,向公众开放所有规范,用户能够无偿获得规范文档。此外,它使用了很多现有的标准规范,如EAP、802.1X等,使得TNC可以适应不同环境的需要,它没有与某个具体的产品进行绑定。TNC与NAC架构、NAP架构的互操作也说明了该架构的开放性。NC的扩展是传统网络接入控制技术用户身份认证的基础上增加的平台身份认证以及完整性验证。这使得连入网络的终端需要更高的要求,但同时提升了提供接入的网络安全性。虽然TNC具有上述的优点,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完整性的部分局限。TNC是以完整性为基础面对终端的可信验证。但这种可信验证只能保证软件的静态可信,动态可信的内容还处于研究中。因此TNC接入终端的可信还处于未完善的阶段。
2.可信评估的单向性。TNC的初衷是确保网络安全,在保护终端的安全上缺乏考虑。终端在接入网络之前,在提供自身的平台可信性证据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接入的网络进行可信性评估,否则不能确保从网络中获取的服务可信。
3.网络接入后的安全保护。TNC只在终端接入网络的过程中对终端进行了平台认证与完整性验证,在终端接入网络之后就不再对网络和终端进行保护。终端平台有可能在接入之后发生意外的转变,因此需要构建并加强接入后的控制机制。在TNC1.3架构中增加了安全信息动态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动态控制功能。
4.安全协议支持。TNC架构中,多个实体需要进行信息交互,如TNCS与TNCC、TNCC与IMC、IMV与TNCS、IMC与IMV,都需要进行繁多的信息交互,但TNC架构并没有给出相对应的安全协议。
5.范围的局限性。TNC应用目前局限在企业内部网络,难以提供多层次、分布式、电信级、跨网络域的网络访问控制架构。在TNC1.4架构中增加了对跨网络域认证的支持,以及对无TNC客户端场景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应用的局限性。我国学者在研究分析TNC的优缺点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TNC进行了一些改进,形成了中国的可信网络连接架构。我国的可信网络架构使用了集中管理、对等、三元、二层的结构模式。策略管理器作为可信的第三方,它可以集中管理访问请求者和访问控制器,网络访问控制层和可信平台评估层执行以策略管理器为基础的可信第三方的三元对等鉴别协议,实现访问请求者和访问控制器之间的双向用户身份认证和双向平台可信性评估。该架构采用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鉴别协议,将访问控制器以及访问请求者作为对等实体,通过策可信第三方的略管理器,简化了身份管理、策略管理和证书管理机制,同时进行终端与网络的双向认证,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国家“863”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取得了如下成果:
(1)在对TNC在网络访问控制机制方面的局限性进行研究分析后,同时考虑可信网络连接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一种融合网络访问控制机制、系统访问控制机制和网络安全机制的统一网络访问控制LTNAC模型,对BLP模型进行动态可信性扩展,建立了TE-BLP模型,期望把可信度与统一网络访问控制模型结合起来。
(2)通过研究获得了一个完整的可信网络连接原型系统。该系统支持多样认证方式和基于完整性挑战与完整性验证协议的远程证明,来实现系统平台间双向证明和以远程证明为基础的完整性度量器和验证器,最后完成可信网络连接的整体流程。
三、可信网络模型分析
(一)网络与用户行为的可信模型
可信是在传统网络安全的基础上的拓展:安全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可信则是进行行为过程分析所得到的可度量的一种属性。如何构建高效分析刻画网络和用户行为的可信模型是理解和研究可信网络的关键。这是目前网络安全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共识。构建网络和用户的可信模型的重要性体现于:它只准确而抽象地说明了系统的可信需求却不涉及到其他相关实现细节,这使得我们能通过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去发现系统在安全上的漏洞。可信模型同时也是系统进行研发的关键步骤,在美国国防部的“可信计算机系统的评价标准(TCSEC)”中,从B级阶段就需要对全模型进行形式化描述和验证,以及形式化的隐通道分析等。我们还需要可信模型的形式化描述、验证和利用能够提高网络系统安全的可信度。最后,构建理论来说明网络的脆弱性评估和用户遭受攻击行为描述等的可信评估,这是实现系统可信监测、预测和干预的前提,是可信网络研究的理论所有基础。完全安全的网络系统目前还无法实现,因此网络脆弱性评估的最终目的不是完全消除脆弱性,而是找到一个解决方案,让系统管理员在“提供服务”和“保证安全”之间找到平衡,主动检测在攻击发生之前,如建立攻击行为的设定描述,通过在用户中区分隐藏的威胁,以可信评估为基础上进行主机的接入控制。传统检测多为以规则为基础的局部检测,它很难进行整体检测。但我们现有的脆弱性评估工具却绝大多数都是传统基于规则的检测工具,顶多对单一的主机的多种服务进行简陋的检查,对多终端构建的网络进行有效评估还只能依靠大量人力。以模型为基础的模式为整个系统建立一个模型,通过模型可取得系统所有可能发生的行为和状态,利用模型分析工具测试,对整个系统的可信性评估。图2说明了可信性分析的元素。网络行为的信任评估包括行为和身份的信任,而行为可信又建立在防护能力、信任推荐、行为记录、服务能力等基础之上。
(二)可信网络的体系结构
互联网因技术和理论的不足在建立时无法考量其安全周全,这是网络脆弱性的一个重要产生因素。但是如今很多网络安全设计却常常忽略网络体系的核心内容,大多是单一的防御、单一的信息安全和补丁补充机制,遵从“堵漏洞、作高墙、防外攻”的建设样式,通过共享信息资源为中心把非法侵入者拒之门外,被动的达到防止外部攻击的目的。在黑客技术日渐复杂多元的情况下,冗长的单一防御技术让系统规模庞大,却降低了网络性能,甚至破坏了系统设计的开放性、简单性的原则。因此这些被动防御的网络安全是不可信的,所以从结构设计的角度减少系统脆弱性且提供系统的安全服务特别重要。尽管在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扩展部分增加了有关安全体系结构的描述,但那只是不完善的概念性框架。网络安全不再只是信息的可用性、机密性和完整性,服务的安全作为一个整体属性被用户所需求,因此研究人员在重新设计网络体系时需考虑从整合多种安全技术并使其在多个层面上相互协同运作。传统的补丁而补充到网络系统上的安全机制已经因为单个安全技术或者安全产品的功能和性能使得它有着极大地局限性,它只能满足单一的需求而不是整体需求,这使得安全系统无法防御多种类的不同攻击,严重威胁这些防御设施功效的发挥。如入侵检测不能对抗电脑病毒,防火墙对术马攻击也无法防范。因为如此,网络安全研究的方向开始从被动防御转向了主动防御,不再只是对信息的非法封堵,更需要从访问源端就进行安全分析,尽量将不信任的访问操作控制在源端达到攻击前的防范。因此我们非常需要为网络提供可信的体系结构,从被动转向主动,单一转向整体。可信网络结构研究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的复杂异构性,从系统的角度确保安全服务的一致性。新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监控信息(分发和监测)以及业务数据的传输通过相同的物理链路,控制信息路径和数据路径相互独立,这样监控信息路径的管理不再只依赖于数据平面对路径的配置管理,从而可以建立高可靠的控制路径。其形成的强烈对比是对现有网络的控制和管理信息的传输,必须依赖由协议事先成功设置的传输路径。
(三)服务的可生存性
可生存性在特定领域中是一种资源调度问题,也就是通过合理地调度策略来进行服务关联的冗余资源设计,通过实时监测机制来监视调控这些资源的性能、机密性、完整性等。但网络系统的脆弱性、客观存在的破坏行为和人为的失误,在网络系统基础性作用逐渐增强的现实,确保网络的可生存性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当时技术与理论的不足,使得网络存在着脆弱性表现在设计、实现、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网络上的计算机需要提供某些服务才能与其他计算机相互通信,其脆弱性在复杂的系统中更加体现出来。除了人为疏忽的编程错误,其脆弱性还应该包含网络节点的服务失误和软件的不当使用和网络协议的缺陷。协议定义了网络上计算机会话和通信的规则,若协议本身就有问题,无论实现该协议的方法多么完美,它都存在漏洞。安全服务是网络系统的关键服务,它的某个部分失去效用就代表系统会更加危险,就会导致更多服务的失控甚至是系统自身瘫痪。因此必须将这些关键服务的失效控制在用户许可的范围内。可生存性的研究必须在独立于具体破坏行为的可生存性的基本特征上进行理论拓展,提升系统的容错率来减少系统脆弱性,将失控的系统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通过容侵设计使脆弱性被非法入侵者侵入时,尽可能减少破坏带来的影响,替恢复的可能性创造机会。
(四)网络的可管理性
目前网络已成为一个复杂巨大的非线性系统,具有规模庞大、用户数量持续增加、业务种类繁多、协议体系复杂等特点。这已远超设计的初衷,这让网络管理难度加大。网络的可管理性是指在内外干扰的网络环境情况下,对用户行为和网络环境持续的监测、分析和决策,然后对设备、协议和机制的控制参数进行自适应优化配置,使网络的数据传输、用户服务和资源分配达到期望的目标。现有网络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添加网络管理功能,它无法实现网络的有效管理,这是因为现有的网络体系与管理协议不兼容。可信网络必须是可管理的网络,网络的可管理性对于网络的其他本质属性,如安全性、普适性、鲁棒性等也都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网络管理”是指对网络情况持续进行监测,优化网络设备配置并运行参数的过程,包括优化决策和网络扫描两个重要方面。研究管理性是通过改善网络体系中会导致可管理性不足的设计,达到网络可管理性,实现网络行为的可信姓,再解决网络本质问题如安全性、鲁棒性、普适性、QoS保障等,提供支撑,使网络的适应能力加强。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互联网有着复杂性和脆弱性等特征,当前孤立分散、单一性的防御、系统补充的网络安全系统己经无法应对具有隐蔽多样可传播特点的破坏行为,我们不可避免系统的脆弱性,可以说网络正面临重要的挑战。我国网络系统的可信网络研究从理论技术上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统一的标准,但是它己经明确成为国内外信息安全研究的新方向。随着大数据的到来,全球的头脑风暴让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带来的不只有繁荣,同时也带来异化。昨日的技术已经无法适应今日的需求,从以往的例子中可以得知信息安全的灾难是广泛的、破坏性巨大、持续的,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并且不停地发展信息安全的技术与制度来阻止悲剧的发生。信息异化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是必不可免的,它是网络世界一个严峻的挑战,对于可信网络的未来我们可以从安全性、可控性、可生存性来创新发展,新的防御系统将通过冗余、异构、入侵检测、自动入侵响应、入侵容忍等多种技术手段提高系统抵抗攻击、识别攻击、修复系统及自适应的能力,从而达到我们所需的实用系统。可以通过下述研究方向来发展可信网络:
(一)网络系统区别于一般系统的基本属性
之一是复杂性,网络可信性研究需要通过宏观与微观上对网络系统结构属性的定性,定量刻画,深入探索网络系统可靠性的影响,这样才能为网络可信设计、改进、控制等提供支持。因此,以复杂网络为基础的可信网络会成为一个基础研究方向。
(二)网络系统区别于一般系统的第二个重要属性
是动态性,其包含网络系统历经时间的演化动态性和网络失去效用行为的级联动态性。如今,学术上对可信网络静态性研究较多,而动态性研究较少,这无疑是未来可信网络研究的一大方向。
(三)网络系统的范围与规模日渐庞大
一、高度重视,迅速贯彻落实
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发送微信通知,及时将上级的文件精神传达给每位干部职工,让全体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做好当前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作为当前的一件头等大事来抓,确保网络安全。
二、强化管理,明确责任
为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了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加强对本单位的内部办公网及其它信息网站的监督管理,防范黑客的入侵。严禁传播、下载、发表一切不利于党和国家的信息资料,坚决制止违纪违规行为发生,确保网络信息安全。按照上级要求,迅速成立了网络安全工作小组,负责网络安全应急工作,组织单位有关方面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开展局域网络安全信息的汇集、研判,及时向县网信办报告。当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件时,能及时做好应急响应相关工作。由办公室负责本区域网络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分管副局长为网络安全工作小组的副组长,负责办公室。建立了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应用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主管领导,落实责任部门,各尽其职,常抓不懈,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好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职责。
三、信息报告与应急支持
1.积极响应上级领导的有关要求,实时观测本区域网络安全信息,努力做到有效应对网络安全事件,一旦发生重大安全网络事件及时向县网信办报送网络安全事件和风险信息,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协同做好应急准备工作或处置。
2.积极建立健全本系统、本部门、本行业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应急处置时,需要其他部门、行业或技术支撑队伍支持的,一定及时报请县网信办协调,同时配合其他部门尽快解决。
四、细化措施,排除隐患。
办公室将对对全局的网络设备、计算机进行一次细致的排查。检查安装桌面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和杀毒软件,确保桌面终端安全管理系统注册率和360杀毒软件覆盖率达百分之百。对于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或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安全漏洞和薄弱环节,立即进行整改。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落实应急保障条件。杜绝出现违规“自选动作”,遇重大突发敏感事件,一律按统一部署进行报道。各科室要严把网上宣传报道导向关,严格规范稿源,不得违规自采,不得违规转裁稿件,不得擅自篡改标题。严格网上新闻报道审校制度,防止出现低级错误,同时加大了对新闻跟帖的管理,组织本单位网评员积极跟帖。
五、应急值守
1.单位网络安全应急负责人、联系人要保持网络畅通,及时接收风险提示、预警信息和任务要求,并按要求报告相关情况。负责人、联系人名单或联系方式有调整的,及时函告县网信办。
2.值班期间,实行每日“零报告”制度,每日下午17:00前,报送当天本部门网络安全运行情况、受攻击情况和事件情况,一旦发生网络安全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应对,有效处置,并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有关情况。
六、工作要求
关键词:内部网系统网络信息安全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大企业集团的内部网络往往结构复杂、覆盖面大、节点众多,怎样才能做好系统的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也就成为了各数据中心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某网络信息安全为例,简要论述了Internet 快速发展下内网系统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一、内部网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面临的安全威胁
1、网络边界的安全威胁
计算机网络边界包括:远程用户 VPN 隧道、Internet 链路、专用WAN链路、PSTN 拨号、电子商务网络、外部网连接。如果内部系统在此类区域没用一定安全防护,那么其网络系统就很可能会受到入侵者的攻击。比如通过 Sniffer 等嗅探程序探测扫描网络及操作系统安全漏洞,如应用操作系统类型、网络 IP 地址、开放哪些TCP端口号、系统保存的用户名和口令等安全信息文件,并针对不同的漏洞采取相应的攻击程序进行网络攻击。入侵者通过网络监听等获得内部网用户用户名、口令等假冒内部合法身份非法登录,窃取内网重要信息。又比如说恶意攻击,入侵者发送大量 PING 包对内网服务器进行攻击,造成服务器超负荷工作甚至是拒绝服务造成系统瘫痪。
2、内部网安全威胁
内网设备较为分散,而其中的用户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不同的承载业务,迥异的安全需求,这些都造成了内网安全建设的多元化和复杂性;移动办公用户、远程拨号用户、VPN 用户、合作伙伴、分支机构、供应商、无线局域网等扩展了网络边界,这让边界保护更为困难;蠕虫病毒大肆泛滥、新病毒不断涌现,这些让内网用户受到损失,同时,网络在病毒、蠕虫攻击后,不能及时隔离、阻断;内网安全防范较为脆弱,抵御不了内外部的入侵和攻击,安全策略无法及时分发执行,造成安全策略形同虚设;内部网通过 Modem、非法主机接入、无线网卡非法外联等安全防范不到位,安全风险引入;缺乏内网用户行为监控,造成隐私和组织机密信息泄漏。
二、内部网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策略
1、密码技术
密码技术是通过信息的变换或编码,将机密的敏感消息变换成黑客难以读懂的乱码型文字,以此达到不让黑客截获任何有意义的信息且黑客不能伪造信息的目的。采用密码方法可以隐蔽和保护机要消息,使未授权者不能提取信息。目前对网络加密主要有三种方式:链路加密方式、节点对节点加密方式和端对端加密方式。一般网络安全系统主要采取第一种方式,即链路加密方式。
2、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一种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型措施,它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硬件,或两者结合。它在两个网络之间执行访问控制策略系统,目的是保护网络不被他人侵扰。通常,防火墙位于内部网或不安全的网络(Internet)之间,它就像一道门槛,通过对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的数据流量进行分析、检测、筛选和过滤,控制进出两个方向的通信,以达到保护网络的目的,实质上是一种隔离控制的技术。通常,在单位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设置一个防火墙是防止非法入侵,确保单位内部网络安全有效的防范措施之一。防火墙系统决定了哪些内部服务可以被外界访问,外界的哪些人可以访问内部的哪些可以访问的服务,以及哪些外部服务可以被内部人员访问。要使一个防火墙必须只允许授权的数据通过,并且防火墙本身也必须能够免于渗透。
3、网络病毒防范技术
威胁计算机网络的病毒多种多样,既有单机上常见的计算机病毒,也有专门攻击计算机网络的网络型病毒。计算机网络一旦染上病毒,其影响要远比单机染毒更大,破坏性也更大。目前,在网络环境下,较为有效的防病毒方法是 Station Lock 方法。通常,防毒概念是建立在“病毒必须执行有限数量的程序后,才会产生感染”的基础之上。Station Lock 方法正是根据这一特点,辨别可能的病毒攻击意图,并在病毒未造成任何破坏之前进行拦截。对付网络病毒应该重点立足于服务器的防毒,其防毒表现形式为集中式扫毒,它能实现实时扫描,而且软件升级也方便。选用可靠的网络防病毒软件也是网络防毒的关键。
三、某内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设计和实现
根据以上对网络信息管理及安全策略研究,设计基于 Web 网络信息管理安全构架,此构架兼顾访问控制和安全监测两方面。为有效管理此类信息,利用 LDAP 目录服务来解决网络信息管理中冗余问题以满足查询需求。该系统主要由管理服务器、目录服务器、证书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 ( 可以多个 )组成。系统设计中遵循 PKI 规定,通过签发各种身份证书、角色证书和权限证书,实现层次化安全访问控制。管理服务器是一台支持 SSL 的 Web 服务器,它提供管理界面和证书申请表格,承担了访问控制的任务。用户通过管理服务器注册基本信息,管理服务器从目录服务器中查询访问控制策略 (ACP) 信息,把用户信息和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送到证书服务器,证书服务器根据这些信息颁发给用户相应角色的证书。管理服务器和证书服务器通过 LDAP 来访问目录服务器。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来实现安全访问控制。任何人的访问行为都要递交相应的证书,管理服务器验证用户的身份以及确定用户的访问权限,只有合法的用户才可以访问并进行相应的操作。
管理服务器同时承担着安全监测任务,它驱动相应的功能模块对关键数据文件生成 MD5 摘要,并定时进行摘要监测和比较。如发现应用服务器被攻击,先报警,并通知管理员将被攻击的应用服务器从网上隔离开,以防止入侵者进行更深入地破坏。如果是服务被破坏,则重新启动服务;如果是关键数据被破坏,则进行错误定位,并用备份数据恢复被破坏的文件。所有的处理过程和结果都要生成报告通知管理人员。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数据主要有:系统文件(口令文件、网络启动文件等)、网络信息服务的配置文件、关键业务信息等。
在构建网络安全实际技术中我们坚持:保护网络系统可靠性;保护网络资源合法使用性;防范入侵者恶意攻击与破坏;保护信息通过网上传输机密性、完整性及不可抵赖性;防范病毒侵害;实现网络安全管理。建立在对信息系统安全需求与环境客观分析、评估基础上,在系统应用性能及价格和安全保障需求之间确定“最佳平衡点”,让网络安全保障引入开销与它带来相当效益。在外部网络攻击主要来源地,即第一层网络出口处部署硬件防火墙,保证外部访问只到 Web、应用服务器层。第二层网络出口处部署 VPN、硬件防火墙来,利用 VPN 加密技术及安全认证机制,实现数据在网络传输真实性、机密性、完整性及可靠性,保证只有授权用户才可访问内部网络。此外,对来自第二、三、四层内部网络攻击,通过网络入侵检测系统(IDS)作防火墙补充,动态监视网络流过所有数据包,识别来自本网段内、其他网段及外部网络全部攻击,解决来自防火墙内由于用户误操作或内部人员恶意攻击所带来的安全威胁。为减少由于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在系统设备及相关链路等物理安全保护方面采取必要数据库服务器冗余与备份、线路冗余备份、异地容灾等措施。
四、结论
信息安全是个综合性课题,涉及技术、立法、管理、使用等多方面,对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有更高要求,也让网络信息安全学科地位更重要,网络信息安全在将来必然会随着网络应用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 网络安全
1 问题引入
随着互联网终端由电脑向智能手机过度,并日益普及,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网络。网上购物、网上办公、网上学习对于现代网络社会的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但是,网络在给人带来便捷和高效的同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让人担忧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隐患便是网络安全隐患。网络攻击轻则导致个人信息丢失,严重则会给个人财产、个人安全甚至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危害。所以,在我国当前网络安全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的背景下,以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加强网络安全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本文就将在对常见网络安全漏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研究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学校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2 学校常见的网络安全漏洞及原因
导致网络安全出现问题的原因,一部分在于网络使用者本身的主观原因,例如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外部原因便是黑客的恶意攻击。而且,近年来随着支付宝等网络支付和金融平台的普及,网络攻击和网络犯罪更是呈高发趋势。统计数据显示,自我国接入互联网二十余年时间,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网络犯罪率快速攀升,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所以,分析常见的网络安全漏洞是研究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应用的第一步。
2.1 网络信息访问权限漏洞
网络信息访问权限是指对网络访问者信息进行识别,网络信息仅供权限内部人员使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是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基础性手段。一般来讲,网络信息根据自身密级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对访问者权限的设置也会不同,而且根据信息相关人员的需要,访问权限的识别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我国目前许多网络信息缺少访问权限设置,许多个人也没有网络信息访问权限设置意识。当今社会,随着网络技术开发程度的提高,网络技术使用门越来越低,远程访问操作对于许多网络使用者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信息访问权限的漏洞就更容易被利用。
2.2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漏洞
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空间,但由于其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其监管复杂性丝毫不亚于现实空间,甚至由于网络自身的隐蔽性特点,其监管难度甚至高于现实空间。 我国目前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技术开发也比较滞后。具体来讲,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没有建立起常态化监管与突发事件监管相结合的体系,应对网络突发状况的能力比较低,监管内容也不够深入具体。例如前些年的熊猫烧香病毒,就是由于监管漏洞导致其快速传播,瘫痪大量计算机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3 计算机及网络自身系统漏洞
网络由于其自身对信息开放性和信息共享性的追求,因此在一些网络协议例如文本传输协议等,设计之初就缺乏对于信息安全度审查的考虑,所以这也是网络系统本身的安全漏洞,也是网络信息安全出现问题的最根本原因。许多黑客正是利用网络系统本身的漏洞,窃取网络信息。因此,解决网络共享性和信息安全之间的矛盾是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最根本的手段。
2.4 外来的网络系统攻击
目前,恶性网络攻击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种是网络黑客制造大量虚假信息并向网络终端进行发送,网络终端由于大量信息处理识别而造成网络系统繁忙甚至服务器瘫痪,个人无法接入网络;其次,一些黑客还经常利用远程操控入侵防护等级较低的网络终端,窃取用户数据信息,最后一些黑客还会将木马病毒进行包装在网络空间传播,造成网络数据信息被恶意删改,甚至失窃。
3 总结:如何以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改善网络安全环境
3.1 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的基础性作用
防火墙是最为重要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手段之一,也是普通网络用户最容易操作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手段。现在许多免费的杀毒软件以及网络终端本身就带有防火墙功能,防火墙可以对计算机信息使用者权限以及计算机输入输出的网络信息的大值类型和内容进行识别,防止权限外人员窃取计算机信息,防止伪装的木马病毒窃取和删改计算机信息。
3.2 以加密技术保障重要信息安全
使用特定的计算机算法对计算机数据信息进行加密是维护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渠道,相比防火墙的简单防护,计算机数据信息加密的防范能力更强,即使信息失窃可能也不会造成严重损失,但计算机信息加密使用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当前的计算机信息加密主要有公开秘钥和对称秘钥两种。公开秘钥的加密解密过程所花费的时间相对较长,但是秘钥管理相对方便;对称秘钥的加密解密过程比较简单,且安全性比较可靠,但是秘钥设定范围比较小。根据计算机信息特点可以自行进行选择,甚至两种秘钥搭配使用。
3.3 以技术控制和网络信息访问权限管理加强网络安全
技术控制是以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维护网络安全的最关键措施,以技术控制手段维护网络安全要充分考虑到网络运行的各个环节,技术手段的覆盖范围一定要全面。以技术手段维护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安全的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由于网络信息安全系统涉及环节较多,相关内容也比较复杂,因此一定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系统负责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对登陆服务器的用户信息和用户权限要加强识别,建立健全信息访问权限识别系统。
3.4 以明确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系统确保网络安全
以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维护网络安全一定要注意技术的系统化和组合化运用,建立起从杀毒软件研发更新,病毒检测插件更新,到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安全动态分析的一整套技术系统。另外还要建立规范化的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管理规章制度。全面保障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高永强,郭世泽等编著.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大典[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武庆利,王飞编著.跟我学网络黑客防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刘东华等编著.网络与通信安全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网络管理;安全问题
前言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球实行经济一体化,信息资源对于企业的发展经营显得十分重要,企业只有尽快实施信息化战略与国际接轨,才能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去。对于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革需要进行一些规划性安排。其中包含有信息资源规划,这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掌握到的所有信息,从开始采集、处理一直到传输、使用全过程的一个整体规划。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无时不刻都充斥着信息,信息资源与企业人、财、物资源同等重要,都是企业在经营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而经过长期的发展,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到它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而对企业信息化安全的解决应该建立在人员管理的基础之上,致力于整个企业网络管理。
1企业信息化安全与网络管理
1.1网络集成应用系统安全
网络集成应用系统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呈现不同的情况,一些企业中的网络集成应用系统比较复杂。不能够很精准的估计防御对象的规模以及价值,也不能简单的对其加以标定界限,针对这种情况,就只能够将网络管理安全保障的工作分解开来。落实到具体的个人,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主动防御方式去进行。而网络安全信息的防御是一个保障整体网络信息安全的手段,其可预见性以及灵敏性等都为工作带来便利,在面临网络空间可能带来的威胁的同时,站在网络管理者的角度上去思考,为企业网络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因此对于现代社会企业发展中提出的有关信息化安全问题其范围也十分广泛。计算机系统结构安全的信息防御,注重的是以信息参与者的人为主角的主动型安全防御。
1.2企业人员信息技术安全
企业信息化归根到底也是人的参与,因此对于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会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也需要人员引起足够的重视。人才是企业在发展中的关键竞争力,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增加,而同时也要注重企业的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当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去培养人才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及掌握信息化技术之后,更需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目前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对于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财富,企业信息系统中掌握着企业运行经营的大量资源和信息,而信息系统的一些安全隐患大部分来源于外界的侵扰,信息工作和管理人员个人的疏忽也容易导致信息的外泄,这将是对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目前对于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标准有多种争议,面对争议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企业目前处于什么样的状况,这些标准都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改进以及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针对这些变化,企业需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需求进行安全管理。
1.3网络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安全
企业信息化系统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安全指标就是信息技术方面的安全,面对高要求的安全管理,对于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业务能力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网络管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必定会涉及到众多的功能模块,面临企业信息化系统中的网络安全管理一般包含有四大功能模块: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以及安全管理。而这四大功能构成了网络安全管理的基本功能,除此基本功能之外,网络管理还包括有网络规划、网络操作规范等,以下就来简单分析介绍这些功能:(1)配置管理:网络的配置管理要做到的是自动发现网络拓补结构,构造和维护网络系统的配置。时时的注意网络中被管理监测的对象状态,对网络设置中的一些设备配置的语法进行检测,对于配置进行严格的检验。(2)故障管理:在网络运行过程中时刻的进行网络有关事件的过滤和归并,通过不间断的检测及时的发现在网络管理以及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网络故障问题,并根据实际问题情况寻找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建议,提供一定的排错手段以及工具,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网络故障预警和解决机制,从而减少故障给企业信息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损失。(3)性能管理:性能管理是对网络对象的性能方面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以及处理功能,通过分析和收集了解网络在运行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同时掌握整个网络运行体制中的运行状态信息,为整个网络的使用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状况进行一个评估,为进一步的网络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4)安全管理:网络信息的安全主要在于存储在系统中的一些用户信息资料以及企业内部的资料的泄露,加强安全管理无疑是要加强用户的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传输以及存储保密性和完整性,保障网络系统本身的安全。维护系统日志,使系统的使用情况以及网络对象的修改都有记录和有数据可循。加强对网络资源的访问量的控制。例如有些企业在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方面为了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漏洞,在配置管理中采用了VLAN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将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都划分为各个不同的虚拟网段,而针对不同部门的职员设置相应的权限,只有具有权限的职员才能进入某一个虚拟网段,没有权限的用户无法访问其他网段。VLAN其实就相当于是一个计算机网络,里面所有内容都由同一个网线连接着,但是其中的网络又可以分为不同的部分和区域。由于该方式多是通过软件来操作实施的,因此使其具备了更多的灵活性,而该手段的最大优势在于提供了更多的管理控制,这相应的减少了很大一部分的管理费用,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配置灵活性。另外,在网络管理中可以通过边界的路由器来控制外来的用户对网络信息的访问,从而可以有效的防止外来用户对本企业网络的侵入和攻击。加之前文中有提到可以加强网络安全的预警机制。通过对告警中的危险事件和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攻击行为,及时发现网络管理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和安全隐患,从而更好的防患于未然。当然,在进行这些网络安全管理手段操作中可以充分借助有关的管理网络的软件,为网络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的技术信息和保障,而且单一的软件绝对满足不了网络安全管理的需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软件形式,从而满足不同方面和层次的需求,无论是加强网络管理安全还是利用各种管理软件首先必须要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其职业素养和计算机应用水平,人员素质的提升以及相关管理硬件、软件的配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信息化管理以及网络安全管理中的问题,提高其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
2结束语
从本文中所阐述的众多问题中可以总结出,无论是网络集成应用系统的框架还是人员信息化和网络管理者角度而言,企业信息化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管理方面。而对网络进行管理的主体部分就是人员。因此加强网络管理的安全问题要从人员自身方面的水平以及素质和网络安全管理相关技术两个方面着手,让所有的网络管理者在思想上意识到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管理人员的重视才会促进有关技术的改进和革新,这也是我们进行网络管理的最终目的和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林鹏,叶盛元.互联网与信息化安全(三)[J].华南金融电脑,2006.
[2]曲璐.信息化安全在计算机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3.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信息安全;安全管理问题
随着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及中专等职业院校在校园网建设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校园网已经成了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之一。在这种校园网普及的大背景下,校园网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问题也随着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在管理中的关注,本文便以此为研究课题对校园网络信息安全进行研究分析。
一、影响校园网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分析
目前造成校园网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类,现分别做以下阐述:
1.校园网网络信息管理方面的原因
多数学校在校园网网络信息管理方面管理的有效性较差,学校在校园网的管理中很难做到学校的机房、学校的各个学院或者系、学生宿舍以及学校的办公室这些区域的计算机管理中涉及的信息安全进行统一的管理。在网络信息方面出现问题时,很难找到负责人员,对发生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不能及时进行处理。
2. 校园网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原因
从计算机应用计算的角度来看,造成校园网信息安全问题的技术原因主要是因为依赖Internet的基础即TCP/IP协议。在该协议中,DNS域名系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同时校园网所连接的系统本身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安全漏洞。值得注意的是盗版软件与娱乐资源在校园网中的经常性使用,使得网络信息的安全面临威胁的机会大大提升。
3. 校园网网络信息使用者方面的原因
校园网的网络信息使用者以学生为主,通常都是在网络上比较活跃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对网络技术的认知度较高,加上有的学生甚至对网络信息攻击技术有着一定程度的偏好,这些都为校园网网络信息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校园网网络信息使用者的作用下,通过网络宽带用户具有用户量较多的特点,造成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进一步快速蔓延。除此以外,校园网网络信息使用者的操作水平较多也对安全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尽管校园网的网络信息安全系统采取了一定安全机制,但是由于管理、技术和用户水平的限制,使得校园网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成为校园网网络信息管理中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
二、校园网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策略
1.设置校园网络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
从以上关于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有必要在学校设置专门的从事校园网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人员。具体设置人员的技能水平及设置人员及与其工作紧密相关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将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信息安全保密工作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内容之一。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建立以学校校园网为中心的,其他单位辅助的网络信息监控体系,对发生的各类网络信息安全事件能够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从而确保校园网网络信息资料的保密性与安全性。
2.完善校园网用户管理制度
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为了加强校园网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有必要制定校园网的使用者管理制度,通过有效执行的用户管理制度,使得校园网的使用者能够确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具体包括健全与校园网使用者相关的用户身份登记制度。如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应办理注册手续并同时进行登记备案,通过一定的审核程序才可以成为校园网网络信息的合法使用者。从根本上做到有效的对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等行为进行源头上的监督和制止。举例来说,如有的学生通过校园网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病毒的散播,校园网的安全信息管理人员可通过备案信息及相应的技术手段读该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同时对其行为进行处罚。
3.加强数据安全管理
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来说,数据安全管理是非常关键的。有必要进行数据备份的管理。简单说,在做好校园网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应做好校园网网络安全系统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出现的其他问题。因此需要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做好必备的重要数据的备份工作,只有做好这些备份工作,才能使某些故障发生做到能够及时的进行硬件和软件的安装和恢复工作,从而为校园网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
4.加强网络病毒防范工作
在校园网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不得不注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加强病毒防范方面的工作,学校应确立自身的病毒检测和防范系统,安全信息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扫描。提高校园网网络信息安全使用者的防范意识,加强使用者防护的能力,促使其进行定期更新杀毒软件与防火墙,校园网要及时系统漏洞的相关信息,提醒校园网使用者下载修复。
三、结语
校园网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不是短期的工作,必须坚持持续性,这是由于校园网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决定的,准确说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络信息系统。从目前的情况下,除了上述提到的策略以外,应综合应用包括防火墙和加密技术等多项措施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与网络效率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建立起一套适合校园网网络信息安全的安全体系。
参考文献:
(一)目的
为科学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以下简称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安全各类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影响,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协同配合。全区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由区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统一领导和协调,相关部门按照“统一领导、归口负责、综合协调、各司其职”的原则协同配合,具体实施。
2.明确责任,依法规范。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响应、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救治、及时控制”的要求,依法对信息安全突发事件进行防范、监测、预警、报告、响应、协调和控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分工制和责任追究制。
3.条块结合,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安全应急支援服务设施,整合我区所属信息安全工作力量。充分依靠省市各有关部门在地方的信息安全工作力量,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服务体系,形成区域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合力。
4.防范为主,加强监控。宣传普及信息安全防范知识,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的意识,经常性地做好应对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提高公共防范意识以及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综合保障水平。加强对信息安全隐患的日常监测,发现和防范重大信息安全突发性事件,及时采取有效的可控措施,迅速控制事件影响范围,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III、IV级应急处理工作和具体响应I、II级应急处理工作。
基础通信网络的应急处理按照信息产业部有关规定实施,区人民政府积极支持和配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指挥机构
在区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的统一领导下,设立区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专项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为区人民政府处理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综合性议事、协调机构。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省、市、区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的要求开展处置工作;研究决定全区信息安全应急工作的有关重大问题;决定III、IV级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组织力量对III级和IV级突发事件进行处置;统一领导和组织指挥重大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处置工作;区信息化工作领导组交办的事项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由分管信息化工作的副区长任主任,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
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办公室设在区计算机信息中心,其主要职责是:
1.督促落实区信息化工作领导组和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作出的决定和措施;
2.拟订或者组织拟订区人民政府应对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工作规划和应急预案,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3.督促检查各镇、各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信息安全专项应急预案的制订、修订和执行情况,并给予指导;
4.督促检查各镇、各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工作情况,并给予指导;
5.汇总有关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各种重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建议;
6.监督检查、协调指导各镇、各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
7.组织制订信息安全常识、应急知识的宣传培训计划和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演练计划,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督促落实;
8.区信息化工作领导组和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各成员单位的职责
区计算机信息中心:统筹规划建设应急处理技术平台,会同___公安分局、国保大队、区国家保密局等有关单位组织制定全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政策文件及技术方案,负责安全事件处理的培训,及时收集、上报和通报突发事件情况,负责向区人民政府报告有关工作情况。
___公安分局:严密监控境内互联网有害信息传播情况,制止互联网上对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的恶意炒作,监测政府网站、新闻网站、门户网站和国家重大活动、会议期间重点网站网络运行安全。对发生重大计算机病毒疫情和大规模网络攻击事件进行预防和处置。依法查处网上散布谣言、制造恐慌、扰乱社会秩序、恶意攻击党和政府的有害信息。打击攻击、破坏网络安全运行、制造网上恐怖事件的违法犯罪行为。
国保大队:收集潜在的国外敌人攻击计划和能力信息,依法对间谍组织以及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势力等内外勾结,利用计算机网络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开展各种侦察工作;依法对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进行查处;依法对在计算机网络上窃取国家秘密或制作、传播危害国家安全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查处。
区
财政局:制定经费保障相关政策及方案;保证应急处理体系建设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经费。区国家保密局:依法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计算机网络上泄露和窃取国家秘密的行为进行查处,做好密级鉴定和采取补救措施。
(三)现场应急处理工作组
发生安全事件后,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成立现场应急处理工作组,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按照正确流程,快速响应,提出事件统计分析报告。
现场应急处理工作组由以下各方面的人员组成:
管理方面包含应急委副主任,以及相关成员单位领导及科室负责人。主要任务是确保安全策略的制定与执行;识别网络与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主要威胁;在出现问题时决定所采取行动的先后顺序;做出关键的决定;批准例外的特殊情况等。
技术方面应包含市有关专家、区信息安全有关技术支撑机构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从技术方面处理发生问题的系统;检测入侵事件,并采取技术手段来降低损失。
三、预警和预防机制
(一)信息监测及报告
1.公安、国保大队、区计算机信息中心等单位要加强信息安全监测、分析和预警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安全监察执法能力,加大对计算机犯罪的打击力度。
2.建立信息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发生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单位应当在事件发生后,立即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调查核实、保存相关证据,并在事件被发现或应当被发现时起5小时内将有关材料报至区计算机信息中心。
(二)预警
区计算机信息中心接到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报告后,在经初步核实后,将有关情况及时向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报告。在进一步综合情况,研究分析可能造成损害程度的基础上,提出初步行动对策,视情况召集协调会,并根据应急委的决策实施行动方案,指示和命令。
(三)预警支持系统
区计算机信息中心建立和逐步完善信息监测、传递网络和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要保证资源共享、运转正常、指挥有力。
(四)预防机制
积极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逐步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要充分考虑抗毁性与灾难恢复,制定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理预案。针对基础信息网络的突发性、大规模安全事件,各相关部门建立制度化、程序化的处理流程。
四、应急处理程序
(一)级别的确定
信息安全事件分级的参考要素包括信息密级、公众影响和资产损失等四项。各参考要素分别说明如下:
(1)信息密级是衡量因信息失窃或泄文秘站:密所造成的信息安全事件中所涉及信息重要程度的要素;
(2)公众影响是衡量信息安全事件所造成负面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要素;
(3)业务影响是衡量信息安全事件对事发单位正常业务开展所造成负面影响程度的要素;
(4)资产损失是衡量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和消除信息安全事件负面影响所需付出资金代价的要素。
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级别分为四级:一般(IV级)、较大(III级)、重大(II级)和特别重大(I级)。
IV级:区内较大范围出现并可能造成较大损害的信息安全事件。
III级:区属重要部门网络与信息系统、重点网站或者关系到本地区社会事务或经济运行的其他网络与信息系统受到大面积严重冲击。
II级:区属重要部门或局部基础网络、重要信息系统、重点网站瘫痪,导致业务中断,纵向或横向延伸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影响或较大经济损失。
I级:敌对分子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宣传、煽动和渗透活动,或者区直单位多地点或多个基础网络、重要信息系统、重点网站瘫痪,导致业务中断,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影响或巨大经济损失的信息安全事件。
(二)预案启动
1.发生IV级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后,区政府启动相应预案,并负责应急处理工作;发生III级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后,区政府启动相应预案,并由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负责应急处理工作;发生I、II级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后,上报市人民政府启动相应预案。
2.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上报区应急委,并会同相关成员单位尽快组织专家组对突发事件性质、级别及启动预案的时机开展评估,向区应急委提出启动预案的建议,报区人民政府批准。
3.在区人民政府做出启动预案决定后,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立即启动应急处理工作。
(三)现场应急处理
事件发生单位和现场应急处理工作组尽最大可能收集事件相关信息,判别事件类别,确定事件来源,保护证据,以便缩短应急响应时间。
检查威胁造成的结果,评估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害:如检查系统、服务、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或可用性;检查攻击者是否侵入了系统;以后是否能再次随意进入;损失的程度;确定暴露出的主要危险等。
抑制事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限制潜在的损失与破坏。可能的抑制策略一般包括:关闭服务或关闭所有的系统,从网络上断开相关系统的物理链接,修改防火墙和路由器的过滤规则;封锁或删除被攻破的登录账号,阻断可疑用户得以进入网络的通路;提高系统或网络行为的监控级别;设置陷阱;启用紧急事件下的接管系统;实行特殊“防卫状态”安全警戒;反击攻击者的系统等。
根除。在事件被抑制之后,通过对有关恶意代码或行为的分析结果,找出事件根源,明确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彻底清除。与此同时,执法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对攻击源进行准确定位并采取合适的措施将其中断。
清理系统、恢复数据、程序、服务。把所有被攻破的系统和网络设备彻底还原到正常的任务状态。恢复工作应十分小心,避免出现操作失误而导致数据丢失。另外,恢复工作中如果涉及到机密数据,需要额外按照机密系统的恢复要求。如果攻击者获得了超级用户的访问权,一次完整的恢复应强制性地修改所有的口令。
(四)报告和总结
回顾并整理发生事件的各种相关信息,尽可能地把所有情况记录到文档中。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单位应当在事件处理完毕后5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组备案。(《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处理结果报告表》见附件三)
(五)应急行动结束
根据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进展情况和现场应急处理工作组意见,区计算机信息中心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组对信息安全事件处置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提出应急行动结束建议,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应急行动是否结束,由区人民政府决定。
五、保障措施
(一)技术支撑保障
区计算机信息中心建立预警与应急处理的技术平台,进一步提高安全事件的发现和分析能力:从技术上逐步实现发现、预警、处置、通报等多个环节和不同的网络、系统、部门之间应急处理的联动机制。
(二)应急队伍保障
加强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强化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信息安全核心人才和管理队伍,提高全社会信息安全防御意识。大力发展信息安全服务业,增强社会应急支援能力。
(三)物资条件保障
安排区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预防或应对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强化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的物资保障条件。
(四)技术储备保障
区计算机
信息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和科研力量,开展应急运作机制、应急处理技术、预警和控制等研究,组织参加省、市相关培训,推广和普及新的应急技术。六、宣传、培训和演习
(一)公众信息交流
区计算机信息中心在应急预案修订、演练的前后,应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开展宣传;不定期地利用各种安全活动向社会大众宣传信息安全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应急的常识。
(二)人员培训
为确保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有效运行,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或研讨会,以便不同岗位的应急人员都能全面熟悉并掌握信息安全应急处理的知识和技能。
(三)应急演习
为提高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水平,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预案演练;检验应急预案各环节之间的通信、协调、指挥等是否符合快速、高效的要求。通过演习,进一步明确应急响应各岗位责任,对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补充、完善。
七、监督检查与奖惩
(一)预案执行监督
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办公室负责对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成员单位按本预案指定的职责采取应急措施,确保及时、到位。
1.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如实地报告事件的有关信息,不得瞒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有瞒报、缓报、谎报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情况的,有权直接向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举报。
2.应急行动结束后,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办公室对相关成员单位采取的应急行动的及时性、有效性进行评估。
(二)奖惩与责任
1.对下列情况可以经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办公室评估审核,报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批准后予以奖励:在应急行动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先进单位和集体;在应急行动中提出重要建议方案,节约大量应急资源或避免重大损失的人员;在应急行动第一线做出重大成绩的现场作业人员。奖励资金由区、镇财政或相关单位提供。
2.在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后,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有瞒报、缓报、漏报和其它失职、渎职行为的,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办公室将予以通报批评;对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将视情节由有关主管部门追究责任领导和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对未及时落实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指令,影响应急行动效果的,按《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及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八、附则
本预案所称网络与信息安全重大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灾害、设备软硬件故障、内部人为失误或破坏、黑客攻击、无线电频率干扰和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原因,本区政府机关网络与信息系统、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网络及重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业务中断、系统破坏、数据破坏或信息失窃或泄密等现象,以及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宣传、煽动和渗透活动,或者对国内通信网络或信息设施、重点网站进行大规模的破坏活动,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或公众利益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以及造成一定程度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信息安全事件的主体是指信息安全事件的制造者或造成信息安全事件的最终原因。信息安全事件的客体是指受信息安全事件影响或发生信息安全事件的计算机系统或网络系统。依据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的特点,信息安全事件的客体可分为信息系统、信息内容和网络基础设施三大类。
1.本预案通过演习、实践检验,以及根据应急力量变更、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和应急事件发展趋势,及时修订和完善;
2.本预案所附的成员、通信地址等发生变化时也应随时修订;
3.本预案由区计算机信息中心会同___公安分局、国保大队、区国家保密局负责修订,经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批准后实施。
4.本预案修订采取改版或换页的方式进行。
5.本预案由区计算机机信息中心负责解释。
6.本预案日常工作由区计算机信息中心负责。
论文摘要:在军事活动中,军事信息的交流行为越来越效繁,局城网,广城网等技术也逐步成为了军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信。息的劫持与反劫持等安全技术占据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扰为了保证我军军事秘密这个大前提,对网络坏境下军事信息安全加以阐述.
1军事信息安全概述
军事信息安全一般指军事信息在采集、传递、存储和应用等过程中的完整性、机密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为防止自身的意外原因,实现军事信息安全,起码要做到的是:提出有效策略,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体制,使用可靠、安全的信息传输网络来保障信息采集、传递、应用过程中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利用性以及可控制性,信息安全状态的确定性;信息的可恢复性等。
2网络环境下军事信息面临的安全威胁
网络军事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说是网络 计算 机上的军事信息安全,是指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显露,在确保系统能连续正常运行的同时,保证计算机上的信息安全。如何更有效地保护重要的信息数据、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已经成为所有计算机网络应用必须考虑和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军事信息网络安全威胁主要有以下几点。
2.1计算机病毒
现代 计算机病毒可以借助文件、邮件、网页、局域网中的任何一种方式进行传播,具有自动启动功能,并且常潜人系统核心与内存,利用控制的计算机为平台,对整个网络里面的军事信息进行大肆攻击。病毒一旦发作,能冲击内存、影响性能、修改数据或删除文件,将使军事信息受到损坏或者泄露。
2.2网络攻击
对于网络的安全侵害主要来自于敌对势力的窃取、纂改网络上的特定信息和对网络环境的蓄意破坏等几种情况。目前来看各类攻击给网络使用或维护者造成的损失已越来越大了,有的损失甚至是致命的。一般来讲,常见的网络攻击有如下几种:
(1)窃取军事秘密:这类攻击主要是利用系统漏洞,使人侵者可以用伪装的合法身份进入系统,获取军事秘密信息。
(2)军事信息网络控制:这类攻击主要是依靠在目标网络中植人黑客程序段,使系统中的军事信息在不知不觉中落人指定入侵者的手中。
(3)欺骗性攻击:它主要是利用网络协议与生俱来的某些缺陷,入侵者进行某些伪装后对网络进行攻击。主要欺骗性攻击方式有:ip欺骗,arp欺骗,web欺骗、 电子 邮件欺骗、源路由欺骗,地址欺骗等。
(4)破坏信息传输完整性:信息在传输中可能被修改,通常用加密方法可阻止大部分的篡改攻击。当加密和强身份标识、身份鉴别功能结合在一起时,截获攻击便难以实现。
(5)破坏防火墙:防火墙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目的是防止非法登录访问或病毒破坏,但是由于它本身在设计和实现上存在着缺陷。这就导致攻击的产生,进而出现军事信息的泄露。
(6)网络侦听:它是主机工作模式,是一种被动地接收某网段在物理通道上传输的所有信息,并借此来截获该网络上的各种军事秘密信息的手段。
2.3人为因素造成的威胁
因为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人机系统,除了技术因素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因素。如国外的情报机构的渗透和攻击,利用系统值班人员和掌握核心技术秘密的人员,对军事信息进行窃取等攻击;内部人员的失误以及攻击。网络运用的全社会广泛参与趋势将导致控制权分散。由于人们利益、目标、价值的分歧,使军事信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出现脱节和真空,从而使军事信息安全问题变得广泛而复杂。
3 网络 环境下军事信息安全的应对策略
3.1信息管理安全技术
军事信息存储安全最起码的保障是军事信息源的管理安全。随着 电子 技术的快速 发展 ,身份证、条形码等数字密钥的可靠性能越来越高,为了验证身份,集光学、传感技术、超声波扫描技术等一体的身份识别技术逐渐应用到军事信息安全中来。
3.1.1指纹识别技术
自动指纹识别系统通过获取指纹的数字图像,并将其特征存储于 计算 机数据库中,当用户登录系统时,计算机便自动调用数据库中的信息,与用户信息进行比对,以此来保证用户对军事信息使用权的不可替代性。
3.1.2虹膜、角膜识别技术
虹膜识别系统是利用摄像机来采集虹膜的特征,角膜扫描则是利用低密度红外线来采集角膜的特征,然后将采集来的信息与数据库中的注册者信息进行比对,借此来保证登录的权限,进而起到保护军事信息安全的作用。
3.2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指设置在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能根据使用者的安全政策控制出入网络的信息流。根据防火墙所采用的技术和对数据的处理方式不同,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包过滤型,型和监测型。
3.3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是对军信息内容进行某种方式的改变,从而使其他人在没有密钥的前提下不能对其进行正常阅读,这一处理过程称为“加密”。在计算机网络中,加密可分为“通信加密”和“文件加密”,这些加密技术可用于维护数据库的隐蔽性、完整性、反窃听等安全防护工作,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既然网络本身并不安全、可靠,那么,就要对全部重要的信息都进行加密处理,密码体制能将信息进行伪装,使得任何未经授权者无法了解其真实内容。加密的过程,关键在于密钥。
3.4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是通信双方在网上交换信息用公钥密码防止伪造和欺骗的一种身份认证。在传统密码中,通信双方用的密钥是一样的,既然如此,收信方可以伪造、修改密文,发信方也可以抵赖他发过该密文,若产生纠纷,将无法裁决谁是谁非。
由于公钥密码的每个用户都有两个密钥,所以实际上有两个算法,如用户a,一个是加密算法ea,一个是解密算法da。
若a要向b送去信息m,a可用a的保密的解密算法da对m进行加密得da(m),再用b的公开算法eb对da(m)进行加密得:c=eb(da(m)); b收到密文c后先用他自己掌握的解密算ddb对c进行解密得:db(c)=db(eb(da(m)))=da(m);再用a的公开算法ea对da(m)进行解密得:ea(da(m))二m,从而得到了明文m。由于c只有a才能产生,b无法伪造或修改c,所以a也不能抵赖,这样就能达到签名的目的。
1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1.1网络用户操作问题
如今网络在中国的普及十分全面,已经在无形中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和场所,这也就导致了网络用户对于网络安全的问题认知不同。在诸多网络安全问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网络用户自身操作不当有关。现在,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让很多人改变了原有的购物方式,而且如今的游戏软件太多,所以很多用户手机里都安装了网络游戏,这些事物的存在,让一些安全意识不够的网络用户面临着信息安全的问题。有些用户防范意识太低,有时会轻易透露出自己的隐私信息到不安全的网站上,从而遭受巨大的损失。
1.2钓鱼网站太多
虽然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受其影响变得十分便捷,节省了很多时间和财力,但是依旧会出现很多钓鱼网站,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产生影响。这些钓鱼网站的形式多种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判断能力,同时他们会伪装成一些很官方的网站,看起来具有迷惑性,导致很多用户会认为这是安全的,从而泄露了自身的隐私信息。一旦隐私被这些钓鱼网站所知晓,那么就会对用户的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会让很多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对网络产生排斥感和不信任。对于网络安全问题也是一种消极影响。
1.3网络系统自身的安全问题和网民的安全意识不足
有些网络系统随时都会出现漏洞,让黑客或者病毒有机可乘[1],大多数网络安全问题都和网络系统自身的安全性有关。系统的漏洞可能很隐蔽,让人无从察觉,也就无法进行修复。所以对网络系统经常维护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需要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修复隐秘的漏洞,让黑客和网络病毒无处下手。另一个问题就是网民的安全意识不强,在很多软件上都会轻易的记录自己的密码以及账号,和个人的隐私信息。在当今这个时代,许多网络信息之间会存在一个跳转链接,一旦点进去就等同于落入陷阱。许多用户不了解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误以为此链接是受保护的,从而会在上网的过程中遭到病毒的攻击。很多软件的密码保护措施做的也不好,所以盗号的现象屡见不鲜,而黑客也经常会利用这一点,对用户的网络系统进行攻击,来盗取财产或者个人信息。
2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的措施
2.1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教育
在如今,由于网民的日益增加,网络安全知识教育的普及也应该得到落实。提高网民的安全意识十分必要,这是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乃至身心健康都与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大多数网民的安全意识依然不高,因此网络安全教育势在必行。由于很多民众会无意间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存在多个网络平台,而现在很多不法网站会借此机会盗取人们的安全信息,从而对群众个人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和伤害。因此,加强群众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
2.2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应不断加强
网络安全管理,对于维护网络信息的安全十分重要[2],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已经离不开网络,因为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虽然现在的网络技术足以应对大多数安全问题,但依然不能放松警惕,要不断地对其加强和修复,减少网络漏洞的存在。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人们的生活都跟大数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倘若我们的网络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那么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是从根本上杜绝网络安全隐患,让人们可以安心的工作和生活。
2.3阻挡黑客攻击,以及防火墙的有效应用
黑客攻击对于网络安全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通常这种都是为了窃取和篡改被攻击系统的数据,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一旦被黑客偷袭,都将会给自身造成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有很多企业的最高级机密通常会受到黑客的攻击,倘若防御系统不够完善或者有漏洞,都会给黑客可乘之机。所以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计算机安装防护系统,或者定去检查和维护,计算机中不要存放太多过于机密的文件,即便是存了也要严加保护。另外,防火墙和安全系统都要安装在电脑里,这类保护系统都是专业的网络科技团队经历过无数次实践研发出来的,可以很好的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也是当下对网络用户的私密信息进行保护的最好措施。而且防火墙可以在每时每刻对系统进行监测,能够及时提醒用户注意外部的威胁和内部的隐患,并在第一时间进行清除。防火墙和安全监测系统都可以有效的避免计算机遭受到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的袭击。是我们在网络中保护自身隐私的一道安全屏障。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分析;防范策略;管理探索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1
Computer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Study
Zhang Jihong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Co.,Ltd.,Jinan250000,China)
Abstract:As computer technology becomes more updated,more and better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introduce new computer has been used in a wide range of network information,military management,medical and other fields,the computer more convenient to people at the same time,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issues,the social network created a significant safety hazard,for which there is a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of security issues.This paper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twork security has been analyzed and studied computer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s;Safety analysis;Prevention strategies;Management study
一、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出现的问题
(一)什么是网络信息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是对于一个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有着极大地影响。它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体现在全球信息化步伐之中,为我国迈向国际的脚步带来了新的契机,提升了国际影响力。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广泛的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包括是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避免遭受到恶意的破坏或者攻击,致使网络服务不中断,从而大大地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二)计算机网络病毒遭受攻击现象普遍。网络是计算机传播病毒的主要渠道,它以电子邮件和访问网页的形式传染。遭受病毒攻击或者网页感染的访问用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传播了病毒,并且达到了损害了用户利益的目的。当用户在网络中进行信息传递和文件传输的时候,如果没有对于文件加密就会使感染的病毒有机可乘,从而导致用户的个人资料被窃取的情况。当然有时候用户还会受到来自网络的攻击从而达到超越权限、窃取资料的目的。当用户发出远程控制的时候,病毒就会篡改机器的文件资料、配置进行拷贝、修改,从而对电脑进行远程操控。
(三)管理水平滞后。计算机安全的管理包括很多种类,安全管理规则、风险管理、安全系数评估、安全认真等。很多的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有效地安全信息管理机构。我国的安全管理都是分开管理和执行的,这不仅对于我国相关的产业机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阻碍,也给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带来很大的困难,给了黑客攻击的机会。我国的网络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专网专用的效果,而它们又是相对独立的网络资源,这为网络管理带来极大地苦难。在计算机安全问题上,我国缺乏有效地管理机构,没有一个有效地信息安全工程规划,使得信息管理部门和信息领导部门之间的沟通问题不断出现。
(四)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水平落后。现如今我们所用的计算机软件都以盗版为主,用正版的几乎很少,这对于出现网络信息安全也起到了一定影响。所以这样就要加强计算机的配置和相关软件的完善。如果计算机的相关设施得到完善那么预防网络的信息安全基本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当计算机的硬件配置较为陈旧的时候就要及时的更换部件,以免耽误平时的使用,在软件方面,要安装正版软件,并要及时的更新,打开防火墙,下载漏洞补丁,安装杀毒软件。只要定期、定时的去升级软件就会大大避免网络信息安全的出现。
二、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
(一)对电脑用户进行网络意识提升。在计算机使用中,由于很多用户是计算机的初学者,对计算机专业知识了解很少,所以在计算机的病毒防范的意识是很薄弱的,所以应该对用户进行定期的网络安全课程教育,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使用事宜。使用户对自己的杀毒软件病毒库进行及时的更新,这样在遇到网络病毒攻击的时候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二)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要想改变计算机问题的现有问题最根本的办法除了升级现有的硬件和软件应用技术外,也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只有有了专业的人才才能保证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和我国计算机水平的提升。现在的计算机用户已经逐步呈现年轻化,而我国也成为了网络用户拥有最多的国家之一,在这样的网络背景下,不仅给我国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才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也大大地推动了我国对于计算机的研究和探讨。
(三)制定有效可行的网络安全协议。通过多方面的软件、硬件的分析得出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最终答案,只要管理好了这两个方面就可以基本杜绝网络安全问题,并大大的提升网络管理的安全性。但是制定必要的网络安全协议和相应的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当网络数据在传输的时候出现瘫痪或者遭受到攻击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怎样以最快的速度来解决这样的问题,避免网络用户出现更大的损失。对于网络相关的设备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和使用制度,采取防辐射和不断电的UPS,对于网络资源的访问和使用要设置访问密码和用户名,并且有专人的管理。数据在传送的时候加密是最基本的保护安全的重要手段,这样在被截取的时候才不能够读懂其含义。而这其中采用专用防火墙技术就是针对网络的隔离和限制比较切实有效地技术手段之一,它包括密钥管理、数字签名、认证技术、智能卡技术和访问控制等等,是值得推荐的和信任的。大大地提升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效率。
综上所述,网络的普及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活习惯,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出现和管理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建立了紧密的关系。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在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人们的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笔者总结只有不断的研发新的硬件设施,不断研究新的杀毒软件、及时的更新网络漏洞补丁,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只有根据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才能有效地应对网络故常。只有加强用户的计算机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才能将二者相互结合,从而防患于未然,把风险和损失讲到最低。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场;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时代已经成为了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信息机技术被广泛的应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不仅是机场信息系统,各行行业离不开计算机。在1999年,我国机场就开始信息化的建设,经过14年,机场信息网络相对完善,无论是生产运营,还是内部办公,以及旅客服务,都需要用计算机管理,是机场运营工作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机场驻场单位之间可以数据共享,实现了互联互通。所以,不仅要建设好机场信息系统,也要对其安全,进行管理。
1机场信息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使用得到了普及,越来越多人们对计算机技术进行深入学习,但是,计算机病毒和黑客也愈演愈烈。在机场中,大部分的计算机都连接着互联网,查阅资料或者下载一些软件都需要通过互联网,但是,一些资料、软件会携带病毒,存在安全隐患,这样就对机场网络安全造成了威胁,机场内部的信息需要严密的保密性,例如:航班信息、财务信息,尤其是旅客的信息更重要,一旦信息系统遭到破坏,资料泄露,对机场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机场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的工作尤为重要。如今,机场单位正在进行二期建设,在完成二期建设后,机场信息网络的覆盖率更大,也会接入更多的单位,为各个单位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对网络安全方面来说,也存在了更多的风险,所以,负责网络安全的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担负了更大的责任,对他们的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如何保证机场信息系统网络的安全,成为了关注的问题。
2机场信息系统安全的管理措施
2.1建立信息安全组织
对于机场来说,不仅服务组织多,信息系统也高度密集,想要实现信息安全管理,首先需要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机场的信息部门负责制定信息安全规范和安全防护体系,也要负责信息安全的有效运行,对各个安全室,定期的组织信息安全培训,对信息安全的进行风险评估,审核内部信息安全。很多机场没有设立这样的部门,缺少信息安全组织,只是让信息部门的某个人或某个科室负责安全信息工作,这样是不够的,必须从上至下,全面的进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在机场信息安全管理中,必须建立负责信息安全的委员会,保证信息安全的策略,推进信息安全措施的顺利实施。组成信息安全检查工作的委员会从单位中挑选,定期的进行安全自查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及时的进行整改,对整改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对整改措施审核。机场各部门以及机场的其他相关单位,要按照机场信息安全规范进行工作,遵守安全流程,保证管辖内的网络信息安全,对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有效预防。
2.2建立信息安全的政策和程序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信息安全的认识程度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认为只要设置了防火墙,安装了防治病毒的软件就会高枕无忧,其实,这样是远远不够的,频频的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很明显说明了信息安全依然存在问题。在信息安全中,人的因素比技术重要,信息安全政策和程序的建立,既能让员工的工作参与信息安全中,又能减少由于人为因素损害信息安全的可能性,对整体有着保障作用。
2.3连续计划业务
机场业务对信息系统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对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的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机场信息系统的建立要有连续性,如果信息系统出现紧急情况,能保证系统快速的回复,业务不能中断,为了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可以建立起业务的保障目标,对业务进行相关的分析,如果需要业务恢复工作,分析优先性,同时,制定应急的恢复方案。
2.4培训工作人员
机场的业务环境复杂,而且用户密集,对人的因素管理,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安全指南,以及安全政策,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进而实现信息的安全管理,建立一个成功的安全体系。在信息安全管理中,工作人员自动构成了一道防火墙,而且这道防火墙是最安全可靠的,能长久治安的保证信息安全,为整体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
2.5部署信息安全的技术
在信息安全管理中,除了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信息安全技术也同样重,在信息安全的个性管理措施中,都离不开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的布置十分的重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部署。对物力安全进行控制,网络边界进行有效的防护工作,控制网络终端的安全性,防止病入侵,加固设备的安全,定期进行备份工作,防止数据丢失。
3结语
机场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作,对各个环节都要有效的把控,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安全问题,虽然机场信息管理工作初具规模,但是要走的路还很长,想要真正实现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处理防患于未然,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引用:
[1]贾晶,陈元,王丽娜.信息系统的安全与保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信息传输与处理的需求不断增加,计算机网络应运而生。如今它已成为一切信息系统的基础,是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介绍了威胁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来源及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网络安全 防火墙屏蔽技术 技术要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社会悄然而至。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决策资源,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普及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提高信息安全与防范意识,加速信息安全的研究和发展,已成为建设安全信息化系统的当务之急。本论文将从加强网络信息化安全意识入手,着重探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及对策。
1 信息安全的概述
信息安全,是指计算机系统本身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措施,以保护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及数据,防止其因偶然或恶意的原因而使系统或信息遭到破坏、更改或泄漏。
2 网络安全常见威胁
2.1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指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和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1987年,在美国发现世界上第一例计算机病毒---Brian病毒。从产生伊始计算机病毒便给网络信息安全带来了巨大影响。计算机病毒具有感染性、潜伏性、可触发性和破坏性等基本特征。常见的破坏性比较强的病毒症状通常表现为:蓝屏、机卡、CPU、自动重启使用率高、打不开杀毒软件等,并且在短时间内传播从而导致大量的计算机系统瘫痪,对企业或者个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2 非授权访问
指利用编写和调试计算机程序侵入到他方内部网或专用网,获得非法或未授权的网络或文件访问的行为。它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假冒、身份攻击、非法用户进入网络系统进行违法操作、合法用户以未授权方式进行操作等。
2.3 木马程序和后门
木马程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病毒文件,与一般的病毒不同,它不会自我繁殖,也并不“刻意”地区感染其他文件,它通过将自身伪装吸引用户下载执行,并向施种木马者提供打开被种者计算机的门户,使施种者可以任意毁坏、窃取被种者的文件,甚至远程操控被种者的计算机。木马的服务一旦运行并被控制端连接,其控制端将享有服务端的大部分操作权限。随着病毒编写技术的发展,木马程序对用户的威胁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木马程序采用了极其狡猾的手段来隐蔽自己,使普通用户很难在中毒后发觉。
3 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
3.1 针对病毒及木马的防范措施
3.1.1 病毒的防范措施
若机器有硬盘应该只用硬盘来启动机器;对每个购置的软件应做备份;定期复制重要的软件和数据作为备份;防止无关人员以管理员身份接触计算机;定期查毒或安装动态查毒软件,及时升级杀毒软件的病毒库。
3.1.2 木马的防范措施
安装木马查杀软件,及时升级杀毒软件病毒库;安装防火墙;不随便访问来历不明的网站,不使用来历不明的软件。
3.2 关闭不必要的向内TCP/IP端口
每一项服务都对应相应的端口,比如众所周知的WWW的服务器的端口是80,SMTP是25,FTP是21。关掉端口也就是关闭无用的服务,有助于减少系统受病毒及木马威胁的风险。可通过 “控制面板”的“管理工具”中的“服务”来配置。
3.3 配置防火墙
防火墙是一种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访问控制技术。具体来说,防火墙是指设置在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能根据企业的安全政策控制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制定防火墙的安全策略主要有: 所有从内到外和从外到内的数据包都必须经过防火墙; 只有被安全策略允许的数据包才能通过防火墙; 服务器本身不能直接访问互联网; 防火墙本身要有预防入侵的功能; 默认禁止所有服务,除非是必须的服务才允许。而其他一些应用系统需要开放特殊的端口由系统管理员来执行。
3.4 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是提高网络安全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主要目的是证实被认证对象是否属实,常被用于通信双方相互确认身份,以保证通信的安全。常用的网络身份认证技术有: 静态密码、USB Key 和动态口令、智能卡牌等。其中,最常见的使用是用户名加静态密码的方式。
3.5 划分VLAN
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的中文名为"虚拟局域网"。VLAN是一种将局域网设备从逻辑上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新兴数据交换技术。它在以太网的基础上增加了VLAN 头,用VLAN ID 把用户划分为更小的工作组,限制不同VLAN 之间的用户不能直接互访,每个VLAN 就是一个虚拟局域网。虚拟局域网的好处是可以限制广播范围,并能够形成虚拟工作组,动态管理网络。VLAN 之间的访问需要通过应用系统的授权来进行数据交互。为保护敏感资源和控制广播风暴,在3 层路由交换机的集中式网络环境下,将网络中的所有客户主机和服务器系统分别集中到不同的VLAN 里,在每个VLAN 里不允许任何用户设置IP、用户主机和服务器之间相互PING,不允许用户主机对服务器的数据进行编辑,只允许数据访问,较好地保护了敏感的主机资源和服务器系统的数据。
3.6 制定网络系统的应急规划
为了将网络威胁所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各企业或网络相关部门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网络安全应急规划。规划中应明确各种网络威胁的发生状况及其应急措施,并通过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该应急规划,使其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
计算机产业自从INTERNET诞生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共享比过去增加了,信息的获取更加公平了,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问题,此时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滕萍.信息网络安全及防范技术探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2(12).
[2]白璐.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物理安全测评方法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1(12).
作者简介
高娜(1981-),吉林省长春市人。学士学位,现为长春财经学院电子工程师。
孙慧(1979-),吉林省长春市人。学士学位,现为长春财经学院研究员。
作者单位
关键词:安全审计;监控系统;系统设计;系统应用;信息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15)08-0006-3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各类威胁到网络信息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虽然防火墙与外部检测技术等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防止网络的外部入侵,保护数据信息不受侵犯[1]。但也会因入侵技术的更新和漏洞的长期存在而无法彻底保障网络处于安全状态。因此,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安全审计系统对用户的网络行为加以记录,对网络安全隐患给出评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网络安全审计的必要性
1.1提高企业数据安全管理绩效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新媒体技术和自媒体技术的出现,企业信息的网络化、无边界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也使得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不断突显。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参与网络信息提供和维护的第三方,在端口和信息通道内都加强了对信息安全策略的部署,无论是信息的控制还是数据的授权,都在大量管理制度和规则下运行。即便如此,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各类故障还是不断出现,甚至会给企业的网络运营和实际经营都造成了消极影响。但是,当我们对信息安全漏洞进行分析和查验时发现,一些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之所以会由于不合规、不合法而给利益相关者造成经济损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一些内部“合法”用户的“非法”操作。这是因为,对于一般的网络信息或者数据,借助防火墙、防病毒软件、反入侵系统等都能够解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信息安全。可是一旦内部人员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进行违规操作,就会使在信息外部建立起来的防线无能为力[2]。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企业内部人员是对企业网络信息进行攻击最为严重也最难防范的。在这种情况下,亟须提高企业的内部审计能力,对内部用户的误用、滥用信息行为进行审计和监管,对那些可能或者已经造成各种安全事故的人员,在要求其协助网管人员找出原因外,还对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以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1.2提高网络运维绩效
当前,在网络环境中构建统一的安全审计平台,提高网络运维绩效,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平台之上,能够对重要设备系统的安全信息进行统一监管,以便能够在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使信息的获取和使用更加有效。可见,提高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借助网络信息安全审计提供网络运维管理绩效,是网络化运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3]。实际上,信息的安全防御是信息安全审计的一种,都是要在信息生产的源头对其进行管理和监控,并对可能对信息安全造成威胁的因素加以防范。而即便在信息源头未能做到完全的安全防范,在事后也可以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及时分析安全防御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各类漏洞。甚至能够在安全防御的过程中,对非法操作行为和动作进行还原,使违法、违规用户的不当操作暴露出来,为认定其非法行为提供真实有效的客观证据。因此,对网络信息进行安全审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要规范网络、主机以及数据库的访问行为,还要对用户的使用习惯、信息内容形成和改变进行监控和审计,以便有效地完成对各类信息的监管,提高信息质量,为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运用和网络运营提供安全保障。
1.3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性
在网络空间中,有以下安全问题值得用户关注并予以重视:①通过访问控制机制强化对网络信息进行安全审计和信息监控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做法不但能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性,还能在访问控制的作用下,限制外来用户对关键资源的访问,以保证非法用户对信息或数据的入侵,同时也能对合法用户的行为进行规范,防止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破坏[4]。需要注意的,访问控制系统不但界定了访问主体还界定了访问,其目的在于检测与防止系统中的非法访问。而借助对访问控制机制的管理和设计,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网络信息的安全审计,使网络信息处在安全状态;②虽然网络是开放的,但网络数据却具有私有性,只有在被授权的情况下才能让非用户或者原始使用者访问,否则将被控制在不可见的范围。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进行网络安全管理,包括网络安全审计,通过信息加密,比如加密关键字或者授权机制、访问控制等。为了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水平,还要维护与检查安全日志;③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性,为社会组织的网络化行为提供安全保障,除了要对现实中传输的信息进行安全审查外,对网络中传输的信息也要进行安全审计,通过对网络操作行为的监控,评判信息的安全等级,有针对性地对网络加以控制。
2信息时代网络安全审计的关键技术与监控范畴
在网络信息安全审计的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效果,不但需要借助多种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还应进一步界定网络审计的监控范围,使网络信息安全审计能够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得到应用。
2.1网络安全审计的关键技术
在前文的分析中可知,在当前网络环境中,网络信息安全的直接威胁主要来自网络内部,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体制,对有破坏信息安全倾向的员工进行监督,以保障信息安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除了要在制度上加以制约外,还应借助以下网络安全审计技术:①基于的网络安全审计技术。借助该技术构建起来的信息安全系统以网络主机为载体,以分布式方式运行。这一技术虽然能够很好地防范信息安全威胁,但是由于监视器是这一信息系统的核心模块,需要高度保护,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引发其他转发器都陷入被动境地,无法正常提交结果;②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安全审计技术。数据挖掘是近几年被广泛采用的信息安全技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网络安全审计系统能够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或者大数据技术,以大量日志行为为样本,对数据中体现出来的行为进行描述、判断与比较,特征模型,并最终对用户行为特征和行为结果进行界定;③基于神经网络的审计技术。神经网络是计算机应用领域中广泛采用的技术,该关键技术的使用能够改变网络单元状态,使连接权值处在动态之中,一旦加入一个连接或者移去一个连接,就能够向管理者指示出现了事件异常,需要果断采取行动保证信息安全。单纯使用该技术所产生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一般情况下,要将多种技术配合使用,以便能对出现的异常情况做出解释,这对确认用户或者事故责任人是有明显帮助的;④借助专家系统构建的网络安全审计技术。该技术较于其他技术能够将信息系统的控制推理独立出来,使问题的解决能够借助输入的信息。为了评估这些事实,在运行审计系统之前,需要编写规则代码,而这也恰是能够有效防范网络信息安全威胁的有效手段。
2.2网络信息安全审计的监控范畴
2.2.1信息安全审计方法。经验表明,一些网络信息安全审计系统可以借助远程登录完成对服务器的管理和对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的记录等,用户的操作行为和操作习惯会在服务器上留下痕迹。该类安全审计一般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采集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信息数据,以保证数据的全面性与完整性;对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处理,使之能够转换成对于审计工作对应的数据形式;借助计算机审计软件完成对审计数据的复核。按照业内的经验,在网络信息安全审计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将数据采集环节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前提与基础,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否则,将无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以及及时性,后面的审计工作也就无法正常开展。一般而言,借助互联网进行审计数据的采集主要有直接读取数据和记住数据库连接件读取两种方式,它们之间具有相似性。按照这两种方式完成数据采集,一旦其中一方数据的存储格式改变,就应及时对数据采集全部存储格式进行调整。这样就会导致数据采集效率和效果受到影响,降低信息安全审计的灵活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保证数据存储格式的一致性,防止审计低效。
2.2.2信息安全审计设备。在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中,只要将需要管理的网络设备(比如出口路由器、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与接入交换机等)添加到相关安全审计系统之中,就能够获得发送过来的SNMP数据包。随后,信息安全审计系统就会对数据包依据事件的等级和重要性予以分类,以便在后续的查询和使用中更加方便。实际上,网络的信息安全设备种类繁多,具体操作方法也大同小异。只要按照不同厂商设备的设置步骤和原则,开启对应的SNMP功能之后,将相关设备添加到网络中安全审计系统之后,就能够进行相关操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对串联在网络中的设备予以重点关注,要保证甚至能够允许SNMP数据包通过。由此可以看出,借助安全设备实现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审计,能够为网络信息安全提供必要保障。当然,由于监控信息会不断更新,加之由于海量数据造成的压力,要依照实际需求确定监控信息可以被记录,以便能够缩小记录范围,为信息安全审计提供更有价值、更具针对性的数据。
2.2.3信息安全审计流程。通过指派权限,设备管理员能够更为直观和真实地了解对应设备的操作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可以对应地分析和查找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此外,网络信息系统的类别较多,以不同平台或者中间件定制开发的系统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以信息手册为蓝本,在与开发人员进行沟通之后,确定开放日志接口,并将其纳入到网络信息安全审计的范畴。
3网络信息安全审计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3.1网络信息安全审计系统的运行设计
当前,网络信息安全审计系统经常使用两个端口,其主要任务便是对联入局域网系统的核心部位交换机与服务器进行数据和信息交换。而为了更好地收集与存放信息安全审计数据,无论是系统日志还是安全审计系统的安全管控中心,都要设在同一服务器之上。这样一来,基于网络的信息安全审计系统就能够在搜集安全审计系统内部数据的同时,按照要求从相关子系统模块中获取数据,以保证各个系统内的信息实现共享,提高信息安全审计的效率。
3.2网络信息安全审计系统的实现
网络信息安全审计系统不但是一个能够帮助企业完成内部经济管理与效益控制的系统,社会组织还能借助网络安全监控体系,实现对网络操作对象的实时监控,保证网络操作中相关文件与数据的安全。这一审计系统的工作原理为:①借助网络文件监控能够实现消息的安全传递,借助标签维护可实现对安全标签的及时、正确处理;②借助多线程技术,构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系统的驱动程序消息控制模块,实现对驱动程序的全程监视,并保证信息接收与发送过程处在安全保护之中;③借助系统程序中的文件对用户进程中的相关文件操作予以过滤、监视和拦截,以保证网络数据访问处在全面审核与严格控制之中,使网络环境中文件的安全得到保障。
3.3网络信息安全审计系统的实际应用
通常而言,网络信息安全审计系统的实际应用需要在动态管理的状态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在投入使用之后,完全、精准地记录用户的网上操作行为,也能对数据库服务器的运行予以全面监控。比如,一旦企业员工通过“合法手段”对业务系统的安全性造成了威胁,那么这类“非法操作”等网络行为就会被记录和禁止。这是因为用户的相关行为能够映射到网络信息安全审计系统之中,管理者能够借此对用户信息和相关操作进行快速定位,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查出事故责任人,为信息安全运行和非法行为的处置都提供极大便利。此外,基于先进技术建立起来的网络信息安全审计系统,还可以在全局层面上监视网络安全状况,对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够予以有效把控,对那些可能造成企业重大变故或者机密、核心信息的外泄行为,能够借助网络信息实时动态监控系统做出积极反应。
参考文献:
[1]付晓坤.网络安全审计技术的运用[J].中国水运,2013(9):50-51.
[2]张文颖.探讨网络安全中安全审计与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6):37-38.
[3]伍闽敏.建设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审计系统的必要性及其技术要求[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1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