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阅读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阅读;方法
小学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加以引导帮助。我认为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做工作。
一、让学生熟读课本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将自己课本上的知识熟读,吃透,而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拓展到课外阅读层面。我们所学的课本教材,收录的大都是名家精品之作,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横生,因此,丢开课本去寻找阅读的捷径,岂不是枉走了弯路嘛?
我们以《观潮》中的章节为例:“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米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通过由远到近的细节描述,生动动形象,恰到好处的比喻,让人有种深临其境的感受。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不仅仅是要学生因学习而阅读,更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生动形象的感受到课文中的对于汹涌澎湃潮水描述。
二、让学生多读感兴趣的书
学生是学生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让学生读好书,会读书的前担是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我们应该锻炼学生对感兴趣的书目进行阅读,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能力。其次要明确自我阅读目标,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较多知识。必须有一个阅读目标,即指导学生,首先了解一本书的序言后记,或杂志的目录,了解文章的大概结构,熟悉其内容,然后筛选出自己要阅读的内容,学生在阅读前要明确这些目标,分阶段逐渐完成,这样就会摆脱阅读是一种负担这一心理压力。
三、要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市面上,课外阅读书籍林林总总,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选择的问题,学习和阅读的时间合理分配需要我们学会精读和略读。
何谓精读?精读其实就是将课外阅读中的部分章节进行肢解分析,字,词,意等等,学生在熟读文章之后,抽丝剥茧的对章节进行反复推敲。通过仔细的研究,从而最大程度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内容,精读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思考学习过程,在精读课外读书物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略读是阅读的策略,文章中总有重点,我们精读重点,对一般的情节内容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了解故事片的大致内容就可以,甚到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完全忽略过去,这也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之一。
四、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只要形成了习惯,要改也更难,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认为;除都学大纲规定学习的课文外,其余的课外阅读都应进行阅读的训练,即每个单元,重点,讲解,研讨一两篇,其余都进行篇章的阅读训练,而对于学生而言,要养成他们在生活中的自觉阅读习惯,如报纸,杂志,故事等,坡的“通读,精读,出神入化”,这三个阶段我们也不妨拿来一用,让学生们在阅读中逐渐深入,知识面逐步扩大,从而对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课 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成功的阅读绝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复述原文,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实践活动,达到培养学生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纳能力、评价能力的目的。
如何达到上述目的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觉得起码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强化朗读和背诵能力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归根到底就是通过阅读,将字、词、句、段、篇搞清楚,掌握必要的字、词、句,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而要达到以上目的,关键在读,阅读一般分为朗读、默读及背诵。朗读主要是为了训练节奏、语感的掌握,体会作者的感情;默读是消化的过程,在默读中可以更用心地对原文加以感悟,把握作者情感动向;背诵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之一,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背诵训练,交给学生必要的背诵方法。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动笔的习惯
朗读也好,背诵也好,让学生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尤其课外阅读更是如此!这不仅有助于思考,而且有助于加深印象。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学生有没有欣赏能力,这直接关系到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欣赏水平,那精彩的文章也不会读出味道。所以,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也是主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呢?第一,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品。联系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第二,要善于联系实际,许多知识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如在阅读教学中,能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来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的意境。这样,就能更好地拓宽思维空间。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求解性 质疑性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68-0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个性化的阅读,富有情感创造性的阅读。让学生在与作品、作者的直接对话中,发挥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学会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创意阅读、多元解读,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努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老师对作品的理解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让学生与作者、作品直接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要达到以上效果,作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较性阅读
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例如《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两篇课文,学生在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辟,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例如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
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比赛却赢了?
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
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竞争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作用的道理。
三、质疑性阅读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孩子们有着成年人所不及的鲜活、生动的想象世界,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和培养每一位孩子的独特感受力。而且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无法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笑其肤浅、简单,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1.质疑解惑,激趣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处处有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例如在教学《礼物》一文时,学生读题后质疑:“谁给谁送的礼物?”“这是一份什么礼物?”“收到礼物后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提出后,学生有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强烈愿望,为以后的学习准备了最佳的心理状态,阅读课文后,学生很快便弄清了课文的大概意思。
又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围绕“借”字提出质疑:“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为什么?”激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针对设问捕捉关键字眼,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2.情景交融,品味阅读
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学生认知作品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我们应凭借这些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丰富情感,表情达意,再通过阅读,使学生们在脑海中描绘出画面来。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文时,我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角色体验,学生对爱护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由此引申话题“我们该如何对待身边的小路?”
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热烈极了。使孩子们在与作品交流的过程中丰富了情感,拓展了学习,并且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生动的感受力。
又如在教学《王二小》一文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乐曲,视听结合,让孩子们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四、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我在指导学生用求解法阅读《田忌赛马》后,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板书出一道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上立即出现书声朗朗,思潮滚滚,议论纷纷的场面。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
总之,语文是美好的,语文学习是美妙的,语文内涵是最博大精深的,可以在学习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让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语文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各种方法,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俊,安宁.浅谈阅读教学的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6).
[2]高佳星.教师反馈语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3).
[3]黄国才.小学语文教学:用心做好三件事[J].语文建设,2013,(1).
【关键词】小学阅读;方法探究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是完全错误的。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课堂提问要分出层次,练习设计要难易有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反馈评价等等。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
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六、重视朗读,读出“其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七、读写结合,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断,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写随笔,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和丰富学生视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阅读情境
理想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或者说什么样的阅读教学课是好课?我认为让学生拥有独立的学习思考能力,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不只是简单的去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给学生灌输这样那样的书本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在学生的过程中提现自身独特的个性,而不是被教师的行为所同化。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独特的个性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套个性新颖的教学体系,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摸索,要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有效的影响。一名好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路上少走许多弯路,也让学生打下更好的基础。另外,教师应该多多跟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然后因材施教。不能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就容易出现老是重复学生已有的知识,不能让学生进一步获得新知识,这样也会降低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简言之,教师不知道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还应该学些什么,就不能更有效的把握教学的重点和教学进行的节奏。下面我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分析一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方法。
1 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点
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都是习惯性的将课文中的字面意思讲解给学生听,也就是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我认为,这些东西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都可以进行大致的了解,如果教师传授的东西也只仅限于这些内容,那么语文教学的学科价值应该如何体现呢?对于此,语文教师应该先明白语文教学的科学价值——通过“读、写、说”的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训练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情怀,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价值。因此,阅读教学的关注点不仅是要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更应该让学生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
2 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上的每篇课文都是作者内在情感的表达,都有其特有的写作情景。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文章中这种特有的情景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所体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笔者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情感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热情。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师可以积极的利用多媒体课件、挂图或者教师通过自身的语言进行描述概括文章形象,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雨点儿》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观察雨过天晴后,亮晶晶的水珠在草上,在花上的那种状态,还有蝴蝶,蜜蜂等昆虫类穿梭在花丛中的动态美。这种形式的教学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仔细观察,用心去体会那种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意境充分的理解,读出韵味,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在具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思考与行动
笔者认为,在课前语文教师至少应该思考以下四个方面。
3.1目标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目标的设置十分重要。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才有具体的方向。教学在备课阶段,首先要深入分析教材,抽取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学习任务。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需要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将教法、学法、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相结合,以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为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案和规划教学步骤。
3.2教学内容
从教学角度来分析,语文教学每堂课的内容各有侧重点,教学在课堂规划初期要分析一堂课的教学侧重点。突出难点和重点知识,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置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的取舍,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或找准文章的阅读切入点、或提取文章大意、或掌握内容情感与语言的结合方式等。其次,教师应思考教学内容的设计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能力发展需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成长、有所收获。
3.3语文学习的活动设计
小于语文阅读课的设计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或者一个固定的课堂教学结构,整体的框架搭建起之后,教学细节以此为准则来进行“填充”?答案是:没有。阅读教学不能拘泥与任何一种教学形式或教学框架,但是它有着一定模糊框架板块,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对板块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根据笔者对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的阅读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得知大部分的阅读教学课例都是以板块组合的形式来进行设计,而并非采用“环环相扣”、“无微不至”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每一个板块的设计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参与性,体现出学生的阅读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通常这些板块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情境设置。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情感认知能力相结合的情景设置,使学生的本身情感体验与课文内容达到共鸣。例如《笋芽儿》这篇儿童文学作品中,文章采用拟人化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述了笋芽儿成长的过程,稚嫩的笋芽儿、温柔且富有爱心的春雨姑娘、性格豪迈的雷公公和慈爱的竹子妈妈,都被描写的绘声绘色,生灵活现。文正突出表现的情感点是小笋芽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种种关爱,才能使其健康、茁壮的成长。教师在阅读情景创设时,要从“关怀”和“健康成长”为情感切入点,以此来设计教学互动方式。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情感经历来畅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得到的来自家长、老师、社会的种种关怀,为课文内容学习奠定相呼应的情感基调,在交流和探讨中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第二,放手自读。在阅读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置,在教学的启发和引导下,使学生自己读、自己体会。如若在阅读教学中,不给学生留出自读的时间,教师便“滔滔不绝”,一堂阅读课下来往往使学生感觉如在梦中,讲不清文章主旨,理不出文章情感。孔子在《论语》中讲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进行指导和教学参与的最佳时机便是在学生“似懂非懂”时。让学生先放手自读,以读启思、以读生疑、以读代问。教艺术的本质在于“授人以渔”,而非“授之与鱼”。
第三,以情感为主线,语言领悟、内容理解、知识运用为重点的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情感主线,将学生的学习重点引导至具体的语言运用与情感因素表达上,带领学生参悟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在对不同语言形式的品味中,体会语言之美、文学之美。
参考文献:
[1] 崔峦.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 天津教育. 2007(11)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能力;方法例谈
阅读教学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终身英语学习打下好的基础。尤其是小学阶段更要为学生打下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下面就以“阅读三环节”为例浅谈一下小学英语阅读方法。
第一环节:感知文本
可以设置一定的情景引发学生读的需求,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让学生明确读的目的。如,在“Signs”一文的时候,我先给学生展示了禁止吸烟的符号,然后针对此标识提出一些问题:What does this sign mean?Where can you read this sign?Why is smoking not allowed...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在,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主动与文化建立了深度的对话。在感知文本中还可以通过一些谈话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缓和学生的紧张的阅读心理。
第二环节:理解文本
学生对于阅读材料需要有一个深层的理解,这个能力决定着学生对于阅读片段的整体把握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高低。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粗度—精读—熟读—研读,通过这四个层次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强化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
阅读中的局部片段阅读,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任何一段的阅读材料都有着其深刻的含义,这些含义隐藏在字里行间之中,而要想领悟这些含义除了需要学生具备出色的语法和词汇的基础之外,还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感,领悟隐藏在单词和段落之间的深刻意义。
例如:Lang ago there lived a young man.He lived with Tom,everyday he and Tom walk many miles for home.But Tom died in a starry night,he burried his best friend next to a river.
这段阅读片段后续有个问题:From the story we can guess that the Tom may be:
A. an animal B. a plant C. a woman D. a star
通过文字的表述我们并不能断定Tom具体是人还是其他的事物,但是通过学生的语感能够感觉到这个Tom一定是这个年轻人的宠物而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就能够通过语感来领悟阅读片段中所包含的具体含义,从而轻松地解答出阅读材料后续的问题。
第三环节:巩固运用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也就说阅读后还要练习,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语言输出,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能够对不同形式的练习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般采用的是问答式方法,通过一些巧妙的问题,引领学生有效阅读,能够对文本信息进行整合。
总之,有效地运用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要不断地钻研,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现代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再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 近几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下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体会。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2)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如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还可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像以上这样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迁移,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积累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
例如在划分段落的教学中,学生因运用分段方法不同而产生分歧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裁判谁对谁错,或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展示各自的思路及理由,借助讨论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使学生领悟如何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真谛。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如第十二册最后一单元《书的故事》一课教学,就可综合选择运用已有的学法进行学习。如运用“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这一学法学习第一段,抓住重点词语“不敢出版”、“不敢代售”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学习后面内容时除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还用勾点圈画、批注和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的学习方法,抓住描写人物前后态度变化的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等。只有这样,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小学是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的起始阶段,在学生的阅读学习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语文阅读知识学习和积累,打开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视野,加强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则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语文内容时,感受蕴含在阅读文本之中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理念的桎梏,教师在向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往往习惯于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于语文阅读内容的肢解分析以及对阅读问题答案的寻找和灌输上。认为只要使学生了解了语文阅读的基本内容,获取了关于语文阅读的相关正确答案,就算是完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任务,实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这种陈旧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还使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局限于片面的阅读答案的搜集和验证上,从而使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停留在十分浅显的层面上,影响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学欣赏能力、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那么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改进自身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改进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实现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教学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在向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应该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进行重新的理解和思考,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从根本上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对于课程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很少对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思考和总结,而是直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内容的学习和分析。这就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存在着不够全年和不够准确的问题,影响语文阅读质量的改进和提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面临的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使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进行阅读知识的讲解和分析,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水平,同时还要注重对于学生语文阅读感知能力、分析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突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学性和人文性,使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学习,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端正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念。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应该在教学展开之前,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本身,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及时更新教师的阅读教学理念,将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素养等,纳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范畴,从而丰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突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和指向性,扫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的教学因素,为学生的小学语文阅读学习,开创一个全新的学习局面。
其次,教师在向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状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阅读学习氛围,创设有效的阅读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这种阅读氛围和情境的影响和感人之下,集中学习精力,调动起自身的阅读学习积极l生和能动性,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在小学阶段,学生虽然对于语文阅读学习,抱有较大的学习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较多,文字量较大,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时,常常出现学习精力涣散的现象以及学习急躁心理,很难集中学习精力,持续性的对阅读内容进行挖掘和分析。
针对这种阅读学习现状和学习问题,教师应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和创设和阅读内容相关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这种学习氛围和学习情境的引导和感人的情况下,集中学习精力,挖掘学习潜能,对语文阅读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析,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进行阅读内容的引出和铺垫,使学生逐渐静下心来,融入阅读教学之中,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播放和阅读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使学生放松心情,调整学习心态,提升阅读效率。
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readingforfun、readingforinformation、readingforwriting,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有教师注意到这一点,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训。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并没有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解和掌握整篇课文上,而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学习单词和语法知识,这就将一节阅读课上成了语法课,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第二,注重细节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一些比较有趣的内容,整节课看似非常热闹,学生也都参与到教学中去了,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兴趣只是停留在表层,是没有深层思维活动伴随的阅读教学。第三,重视对文章内容的讲解和课后练习,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讲解。由于一些教师综合素质较低,他们自身还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或者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所以导致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地重视对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难以提高的。第四,在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忽视,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方法,从而导致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缺失。
二、优化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1.加强英语阅读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建设
首先,对于隐性课堂的建设来说,其主要是通过学校的一些设施,来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机会,使学生在无意识当中提高阅读兴趣。如在教学楼或学校醒目处张贴英语标志牌或者英语格言;开展英语读书角,精选适合小学生的图书或影像资料;办好英语黑板报和英语文化长廊,并配有专人讲解;利用学校广播或教室多媒体设备,在课间休息时间放一些英文歌曲。其次,对于显性课程的建设来说,主要指的是学校在课程表中所安排的英语课程,而在英语课程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适宜小学生阅读的材料,并使所选材料在内容深度上与教材内容相匹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面。
2.加强阅读教学的策略指导,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
把握首先,可以运用略读的方式,对文章的大概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readquicklyandgetthegistofapassage)。教师要指导学生避开逐字逐句理解文章的阅读方式,而是采用跳跃式、猜测等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力。其次,运用查读的方法,获取信息。查读的主要目的是(readquicklyandfindaspecificofinformation),具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学生根据题目的需要快速地从文章找出有用信息或某一特定的信息。第三,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一些词语的训练,让学生能够通过语境或构词法等来猜测词汇的意思,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对阅读过程的指导,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层面意思的同时,理解文章背后深刻的意义。如在讲解“AtaPElesson”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会重要的单词、句型以及语法以外,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touch...with、put...on、jumpupandjumpdown、move...to、standinaline等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将各个动作混淆,而逐字逐句翻译以及单个词汇句型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很好地区分和掌握这些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代表动作的句型放到整篇文章中去讲解,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跟着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句型的理解和区分。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以游戏的方式对所讲内容进行巩固,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再一次训练每一个代表动作的词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学生对表示动作句型的记忆。
三、结语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正所谓阅读是语文之本,是学习之母;通过阅读,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所以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致力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取得更佳的语文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是需求的动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就像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学生努力寻找阅读机会,从中获取信息,得到了阅读的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质量,也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如向学生推荐科幻小说、童话故事、传记、游记、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百科全书等。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得到阅读满足,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就更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依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品味汉语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内涵,在读中浮现语文意境。”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在阅读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充分的朗读能让学生自主感知文章的内涵,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因此掌握朗读的方法是阅读教学中的训练重点。而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角色,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朗读,是一种审美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制造矛盾,鼓励质疑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
四、以人为本,突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人”决定着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和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这样,学生才会有“心理自由”的感觉,也才能积极地思考和赏析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训练,促进发展
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美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感受数学的奥妙,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阅读教学的目的
1.为引新而读
小学生学习新知识,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且也需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恰当地安排一个阅读环节,常常能激发起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从而产生新知学习的“自我需要”。
2.为探路而读
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常常因为认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维方向的偏差产生思维阻滞。此时引导阅读教材,常常能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3.为释疑而读
主要是指在听课、讨论、解题中出现怀疑或困惑时而进行阅读。由于这样的阅读通常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自发进行的,需要一种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立思考的品质来支撑,因此教师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阅读教材中的有关情节,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
4.为悟法而读
是指在新知学习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知识本身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而进行阅读。指导此类阅读,要求教师具有自觉渗透的意识,同时还要善于从平常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对学生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方法
1.带着问题阅读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课上学生在阅读前,老师要根据阅读的内容,提出一些具体的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这样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2.以“动”带读,以“议”促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阅读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不仅仅是读的过程,而且是动口、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带着提纲阅读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边读边动手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议一议。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品质,更能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阅读中巩固提升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应及时巩固练习,才能真正地掌握和运用。教授完新课,教师应组织和引导学生再次进行阅读课本。通过阅读比较,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和整理,有效地防止了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交叉、泛化、滥用,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4.指导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课堂
一、默读、朗读和带感情的阅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学习
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一味灌输自己思想的阅读模式,应该把阅读自交给学生,让学生采用齐声朗读,默读,角色扮演阅读和带着问题与带着情感去阅读课文的方式,理解和感悟课文情感。例如,在《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在这集体的读书声中感受春雨的美。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朗读和默读,带情感的读,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充分自主的阅读还能激发出学生对文章思维的火花。
二、角色扮演,深入课文人物内心世界
小学生正处于模仿能力很强的阶段,对外界感兴趣的事物都会是他们的模仿对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融入到角色中,对文章情节进行体验,以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主人公的感情和作者写作目的。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然后进行对话,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在地震中坚信自己儿子活着的信念,同时在阅读表演中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通过角色扮演的阅读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还能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三、课外拓展阅读,让文章在对比中更突出
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下,语文阅读教学不再是局限于课文的阅读,课外阅读活动也变得尤其重要,通过阅读与课文有联系的课外读物或者文章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而提高自己理解文章情感和写作目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内涵。例如,在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让学习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上,了解王维更多的作品。如《鸟鸣涧》《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通过课文与这些课外作品的学习,使课文的中心更加的突出。这样不仅仅是了解了王维这个人和他其中的一个作品,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课文知识,更丰富了学生习作的题材,一举两得。
四、重视老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是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但现实的教学还是老样子,我们语文老师设计的阅读教学,它只为自己好教,根本不管学生好不好学。课堂上,教师以自己的意志统领学生,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于是,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学生只管听和记就行,根本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完全成了听课和记录的机器,老师讲的眉飞色舞,学生是似懂非懂;教师是课堂的主演,学生是课堂的听众,或有几次提问,几次讨论,为了节约时间,教师也把所谓的标准答案迅速给学生,为了我的教学进度,必须这么做,否则怎么让学生考出优异的成绩?
五、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的阅读习惯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阅读习惯:首先,读书的良好习惯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想尽办法改变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灌输的状况,我们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能够自求理解、自致其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正如叶圣陶所说: “阅读是自己的事,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
其次,要通过阅读教学常规,来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习惯需要多次的重复和实践,当然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建立阅读教学常规就是要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使他们的阅读行为反复练习,一步一步强化,最后慢慢稳定,也就是“习惯成自然”; 同时还要把那些不合规范的不良阅读行为摈除。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养成的, 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长期坚持这些阅读教学常规。
最后,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现在有许多学生, 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 非多读不可。”这是叶圣陶先生在50 多年说的话,我们今天的学生依然如此。由于面对升学,很多教师、家长削弱学生的课外阅读。课本上的课文和知识需要掌握,但我们读书习惯的培养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必须加大加深学生阅读的宽度和深度;并且课外阅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经过无数的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03-01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也要十分重视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运用、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新知激起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1 用情趣引导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
对学生而言,“情趣”体现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就是:觉得阅读内容有意思,想阅读;老师说话有意思,想听;阅读过程有意思,读、说、画、演皆想尝试;阅读结果有意思,愿意记诵;阅读体验有意思,是一种享受。用情趣引导阅读,以“趣”动“情”,以“情”促“趣”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好途径。
1.1朗读优美的语言,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欲让孩子感受读之乐趣,最重要的是放手让他们充分地阅读文本,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不要过早地介入孩子的自由阅读。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引导,但以不干涉孩子自己的阅读为前提,可以表扬,可以引导,可以点拨,可以要求。将教师的引导作为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佳肴一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程,徐徐端出,完全是仅供孩子们参考,并不要求孩子回答,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干扰他的阅读,这样孩子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心静于阅读,心醉于阅读,享受到较为自在的自由阅读的乐趣。
1.2师生共读,体验美妙的感受
除了上述的“边读边指导”外,时刻不要忘记了另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参与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完全可以以一个孩子的“学习伙伴”的身份,当孩子们在阅读时,教师也要投入课文的阅读之中,或与孩子一起摇头晃脑地放声朗读,或一起入神地默读,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品味阅读。这样,孩子会更加感觉到阅读的乐趣。在随后的“读的交流”中,教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身份与孩子“对话”,孩子会感到格外真切,有道是“佳作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种“课文共欣赏,师生一起读”是多么美妙的读书境界啊,它是一种更加让人向往的阅读享受。
2 以课堂阅读教学为主,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笔者所任教的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为了较大改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达到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针对实际情况,笔者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进行了正确引导。
2.1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榜样激励。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更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让学生之间相互激励,使学生逐渐认识并努力多读书,并且对书籍产生热爱之情,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食粮。
活动激趣。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可以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展示成果。在实践中,我们采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袋中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学生在故事演讲赛中的录音带,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定期在班级内部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定期在学校展示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2.2指导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学生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2.2.1做好课外读物的推荐工作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在读物推荐时,重点是要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遵循这个原则,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四个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如上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3)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在实践中,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
2.2.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应用课堂中学到的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只有正确的方法才有正确的读书体验。
2.2.3辅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文献标识码 A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合理地采用阅读方法,能帮助学生克服依赖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十分符合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其次,它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知识,培养他们发现、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最后,这还可以增加不同学科的沟通和学习,让学习方法有了更常见的指导意义。
一、常用的阅读方法
现在比较普遍的阅读教学方法就是提纲挈领法。 即将一份学习资料划分为多个小单元,并对其进行简单的编码,再梳理和归纳,总结出小学数学知识中的基本原理、规则等,让整个知识的结构和层次清晰可见,既可以透彻地理解又有利于快速记忆。教师在引导时,应该以简缩概括、句段分析、整体阅读等步骤为出发点,重点指引学生准确有序地得到文字所转述的含义,并将所得的意义用恰当合理的语言简要概括出来,即搞清楚“讲的内容是什么?是如何讲的?”
例如:在学习“十进制计数法”时,教材通过对计数单位、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记数的符号――阿拉伯数字,数位和位值原则,数位顺序及数的分级等知识的具体阐述,明确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内容,交待了“十进制计数法”必须遵守的规则。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对这些文字通读一遍,使他们能够初步的了解一下内容。接着让学生自由讨论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几层表述的,指引学生根据数的分级的顺序、数位和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和进率等来分层理解教材。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出每一层的具体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地理解 “十进制计数法”。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课前预习阅读
课前预习是小学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步骤。适当的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自主探寻新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听课时带着在预习中碰到的不能理解问题,就肯定增强学生听课的效率。课前预习同样和阅读有关系,为了提高预习阅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要预先给学生提出预习的内容和有关要求。甚至还可以设计几个有趣却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边预习边理解,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讲课前,还应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起到监督作用。
例如:“一个数除以小数”。就可以提出相应要求:仔细阅读数学教材上的有关内容,初步认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还设计思考题:①被除数、除数如何变化时,能使商不变?②如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换算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讲课时,以上述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只需点拨,学生就已经能彻底搞清预习的内容,并且积极主动。
2.课后温习阅读
该学习步骤也是相当重要的。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加强记忆,使知识不断地系统化,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反思学习活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使学习的质量大幅度提高。
正确的课后温习策略,应有机结合了解题、阅读思考与回忆等步骤。仅仅解题,而在课后不去温习阅读会减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强度。所以教师要清楚地提出课后温习的阅读相关要求,且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例如:弄懂了哪些知识?采用的是哪一种学习方法?学习新知识的要点之处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新旧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等等。
三、小学数学阅读的目的
1.为引新而读
小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之前,不仅应该有足够的准备,而且还应具备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合理地安排一个或几个阅读环节,往往可以引发学生的好问、好奇的探索心理,导致学生内部产生了认知矛盾的冲突,进而对知识有一种渴望。
例如:学习“平均数”时,教师要求学生首先通读教材,自己解决准备题:有三个笔筒里装着数量不同的铅笔,如何转移才可以让每个笔筒里有相同数量的铅笔?很快就有大多数的同学采用了“移多补少”的手段。这使很多学生在阅读准备题时,也阅读了教材中例题的解答方法。因此,就有了认知矛盾:当笔筒的个数在3 个时,采用“移多补少”还能快捷解决问题吗? 例题中的演示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和“移多补少”有怎样的联系?这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因为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已经是他们自身的所需。
2.为悟法而读
在学习完新知识后,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解题思想方法,进而让知识自身存在着更加宽广的迁移性而展开阅读。教师在引导这类阅读时,自己要具备自觉渗透的意识,还应该善于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之中,挖掘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例如:在学习推导周长公式时,就应该反思到:教材上运用了哪些办法将圆的周长换算为线段来进行测量的?教材中是运用哪种方法发现圆周率的?学生又是测量几次才发现的?进一步的让学生感悟到“化曲为直”的数学基本思想,以及从特殊至一般的归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