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建设的途径范文

文化建设的途径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文化建设的途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化建设的途径

篇1

关键词:审计文化;审计法规

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审计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构成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加深对文化发展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推动审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更好的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服务。

一、要明确审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加强国家审计文化建设,首先要把握方向,理清思路,明确指导思想。着眼于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审计文化建设不断发展。

(一)审计文化建设着眼于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

审计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是审计组织存在的前提和目的,是审计人员开展工作的动因和目标。审计文化对审计事业的发展往往可以起到更本质、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通过审计文化建设来凝聚人心,激励审计人员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审计工作中去,增强为审计事业发展多作贡献的内在动力;通过审计文化建设,深化审计群体共同价值观的认识,总结审计文化研究和假设方面的成果,探寻审计活动的基本规律;通过审计文化建设,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把审计总值转化为审计人员的共同认识和一致行动,不断强化良好的审计精神和职业道德,进而推动审计工作和审计事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审计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审计文化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及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既是审计文化建设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审计文化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审计人员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满足人、尊重人、培养人、帮助人、成就人。审计机关除了为审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外,更要充分尊重和满足审计人员自我发展的需求,参与的需求、个人成就感的需求。只有审计人员的积极性被最大的调动起来,潜能被激发出来,审计机关的建设与审计事业的发展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要着力加强审计法律规范建设

法制建立的核心在于权力要有制衡和监督。实践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法律建设中的深层文化的传统弊病需要得到解决,从而为审计文化的培育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从审计立法的发展趋势和审计文化建设的要求来看,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在以下方面上需进一步完善:一要适时再次修订审计法,力争实现审计体制上的重大突破;二要充实完善有关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中与审计监督有关的内容;三要通过审计实践积极提出对有关财政经济法律、法规立、改、废的建议;四要搞好审计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的衔接工作,使审计法律规范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保障审计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执行;五要完善审计法律与法规的配套工作。

(二)完善审计规章和准则体系

在完善审计规章和审计准则体系时,应坚持以下原则和指导思想:一是按照审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内在要求,以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为基础,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准则,将审计法律、法规全面正确的贯彻执行;二是坚持客观、统一、绩效的原则,从审计上作实际出发,促进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三是遵循相关、科学、简便的原则建立起来相互配套,操作性强的审计准则体系;四是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体现国内外公认的审计原则;五是分清轻重缓急,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分期实施,成熟一个一个,切实保证审计准则的质量;六是对原有的审计规范作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

三、要加强审计文化建设途径的组织保障

做好任何工作都要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国家审计文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领导,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推动,需要创新体系来保障审计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和长远发展。

(一)建立审计文化建设领导机构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随着审计环境、审计工作的变化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采取新的措施。审计机关应设立审计文化建设领导机构,除确定(下转第74页)(上接第72页)审计文化建设的主要负责部门以外,还应根据职能和特点将审计文化建设任务分解到其他各部门,使审计机关各级领导都能够负担起推动审计文化建设的职责和使命。构建审计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完善审计文化建设的领导制度,是开展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二)健全审计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整个审计工作及全体审计人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建立一种全员参与和分工协作的机制。首先要将审计文化建设纳入年度工作总体部署,通过审计工作会议等场合和实际提出明确要求;其次要把审计文化建设列入日常重要工作内容,做到对审计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把与审计文化建设相关的各项工作落实好;再次要把审计文化建设作为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完善奖惩机制,营造审计文化建设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氛围。如果没有建立起审计文化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就不能保证审计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篇2

【关键词】班级文化 建设途径

班级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主要基地。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作为一个人独立存在,他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等都受到集体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制约。反过来,班级里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也影响到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个社会需要一种文化,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化,一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一个班级同样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班级文化。

一、班级文化的含义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等。用某名人的话来说“实质上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终极关怀,包括人格、精神、道德准则等。”

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它不是一种刚性的、粗暴的、说教的固定模式,是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人文的精神、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是一种新的德育模式。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集体中度过的,班集体是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重要的场所之一。通过制定一系列体现班级文化的规章制度和约定俗成的观念规范,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耳濡目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与教育,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从而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良好的班级文化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2.凝聚功能。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 追求意义是人的本性,人们在追求意义中可以获得精神满足,体验到自己生存的价值,从而在内心产生一种巨大的驱动力。但这种各自为政的追求并不一定与班级目标一致。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班级文化则能改变那种各自为政、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角度出发来建立价值观念的做法,树立以班集体为中心,“班优我荣,班差我耻”的一体感,并通过奖惩形式,向学生说明这种价值观的内涵,证明这种价值观就意味着鲜花、赞扬、尊重乃至个人事业的成功等。从班集体出发,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集体意识,形成“同向合力”,统一学生的追求,把全班每位同学的力量凝聚成一个巨大的合力,使班集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全部功能。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约束功能。班集体严格规章制度的管理是带有刚性的行为控制,而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群体行为规范,是一种柔性的行为控制。一方面,它通过将班集体共同价值观向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内化,使班集体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规范、指导、约束着全班同学的行为。另一方面,受强有力班级文化影响和熏陶的学生,将对班集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班级目标有透彻的领悟和深刻的理解,从而自觉地约束个人的行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与班集体保持相同的价值取向。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约束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

4.协调功能。班级文化使全班同学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也就增加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共同语言,因而能更好地沟通信息、交流感情、协调关系。班级文化犹如一种良好的剂,可以减少班集体内部之间的种种摩擦,营造一种团结一致、共同向上、和谐协调的良好气氛,促进全班同学精神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班级目标的顺利实现。

5.激励功能。班级文化的中心内容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强调非计划、非理性的感情因素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协调和控制学生的行为,因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使之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班级文化的内容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活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高雅、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生动的活动文化能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

1.“细心”营造良好的班级物质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温馨的教室与宿舍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与宿舍的环境布置。

(1)让教室的四壁都能说话。教室毕竟不是仓库,因此应当对教室的四壁布置些有教育意义的事物,在形式上追求朴素、大方之美,在内容上追求哲理性和教育性。如黑板的上方应有班训或国旗等,随时能给学生以提醒,知道自己是班级的一员,自己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督促自己爱护班级,关心祖国。在教室的四壁的空白处悬挂着各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的名言名句――如“细节决定成败,一切皆有可能”、“好习惯就是好品德,好习惯也是能力的体现”、“逢一必争!逢冠必夺!”等。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开辟出班级的荣誉墙和个人的荣誉榜,以及学习园地、心愿墙等,激励同学不断超越自我,积极为班级做贡献,这样教室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就呈现出来了,它给班级带来的管理效果就在无形中逐渐形成。

(2)让教室的每一个桌凳都具有教育性。课桌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物品。如果我们的课桌学生最亲密的伙伴能有一张可爱的“脸”,那该多好啊。有可爱的“脸”就不能用小刀对它进行整容。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爱护自己的课桌。用美丽的卡片制成的座右铭贴在桌面上,让它不断地鼓励自己,就能起到教育的目的。这就不是对课桌“整容”而是对课桌“美容”了。另外,课桌摆放整齐,物品摆放整齐也是很有必要的。有一段时间发现班上很多学生将书本无序的堆放在桌面上,小小的桌面已经看不见了,有的甚至变成了小堡垒,分散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影响了学习。于是在与部分学生交流后,在班上开展了“清桌行动”,要求学生将书本、资料有序的整理摆放,上课时桌上只能摆放与本次课相关的资料,这样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3)让宿舍变成学生展示才华的阵地。宿舍是学生的休息场所,同时也是在教室学习教育的一个延续,保持宿舍的干净整洁和良好的就寝习惯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一个寝室就是一个小集体,班级的每个寝室的进步和成功也就意味着整个班集体的进步和成功。

我们的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结合学校每年举办的“美在寝室”设计大赛,进行寝室布置,对于寝室布置我们给出了一个引导标准,要求内容健康向上即可。至于具体的,那就由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班级的特点,自设主题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往往每次布置完成后简陋的寝室都会焕然一新。有的展示了其健康、青春、活力;有的呈现了美丽大自然的风情;还有的是挂着自己写的激励人上进的名家名言,使寝室飘满了书香的气息。通过内容丰富的寝室布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其教育的目的,努力发挥其激励作用和陶冶作用。

2.“耐心”作好制度建设,使班级文化制度化。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证,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学生要时时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严格要求自己,也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下,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度形成的民主性;二是制度实施的坚定性。

(1)制度形成的民主性。现在的学生在当今越来越民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逐渐有了强烈的民主意识。我们应当为这样的变化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要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班级制度对一个班级的重要性。一个班级如果没有合理的班级制度就无法保证整个班级的正常运行,就无法保证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环境中深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当一个新的班级组建时,我们就应该在班内发动全体学生献计献策,以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考核方案》和《奖励处罚规定》为依据,对班级制度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我们就可以制定出合理的班级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使制度很好的落实,在班内建立了《班级日志》和《学生操行档案》,记载班内一天的情况和记载学生的德育评价。

(2)制度实施的坚定性。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按照民主的方式制定出来的班级如果没有办法保证它坚定地贯彻下去,这样的法治也不会长久。因此,必须让班级制度有一个的权威性,成为对每一个人都有监督和规范功能的规则。我们不应当在班级内有特殊的人物或团体,或者说不能让一个人或几个人随便违背班级制度。所以,班级制度中的奖惩条例应当具体而明确,或者有合理的监督机制。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具体变化,规章制度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状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修改、完善,从而确保规章制度永远充满活力。当然,班主任应是制度实施的重要监督人,在面对班级制度时不能情绪化,随意做出违背班级制度的行为。因此,班主任在作为监督者时应该是一名客观公正的法官。当然,我们也不能走极端,唯制度是从,讲政策也要讲人情,讲民主,在特殊事件面前还是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3.“热心”搞好班级系列活动文化,在活动中提高认识。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中不断显现特定的文化价值,使班级成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陶冶和熏染,才能提高学生认识,促使其逐渐趋同于班级文化的预定文化价值,从而达到形成稳定的团体文化的目标。因此在设计班级文化团体活动时要注意全员性和活泼性,即全体同学都乐于参加,勤于参加,但也必须注意几方面的要求:一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对活动的过程要周密考虑,活动过多反而不利;二活动的形式要切合学生的心理;三活动后,要搞好总结。

4.“爱心”帮你建设良好的精神文化,促进班级的整体提高。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是通过班集体的每个成员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因而班主任及每个学生的行为都至关重要。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注重仪表美,增强师生的亲合力。班级物质文化不仅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还体现在师生的仪表上,两者都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教师的发型,衣着,都会无声的影响学生的个性。一个不修边幅,解襟敞怀的教师,尤其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所教的学生也会跟他差不多。现在很多学校的办公室里都装有衣帽镜,就是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看看自己的装束符合不符合一个教师的标准。教师的仪表美,能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亲合力,学生的仪表美,能提升教师教学的激情。

(2)突出人际文化,创造和谐环境。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可以使人奋发向上,而且可以使班级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笔者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功能,积极处理好五种关系:即班主任与学生、任科教师与学生、班主任与任科教师、学生与家长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能够做到师生之间有“交流”,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3)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集体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集体舆论,健康的班集体舆论是催发集体积极向上的有力杠杆。一种道德力量的发挥,必须经过舆论的推波助澜作用。

形成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的主要途径有:一,发展集体成员的道德审美能力,这也是最根本的措施;二,培养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风气,没有批评于自我批评,就没有集体舆论对个体应有的约束作用和真正的教育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运用这一武器,正确引导健康舆论的沟通、形成和发展;三,善于利用班集体的舆论阵地,诸如黑板报、班会等等。班主任要及时捕捉学生中健康的思想和行为萌芽,通过班集体的舆论阵地,有意识地制造舆论,鼓励良好行为的发扬巩固,抵制不良行为的扩散蔓延。如在汶川大地震后,通过视频、网络、报纸、演讲等了解,让我们看到了不幸和灾难,但也让我们的学生看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奉献,也更让我们的学子们感受了祖国的伟大和强大,提升了大家更强的爱国心。

(4)培育优良的班风。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任何优良风气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而且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在培育优良班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要抓好班干部的培养,发挥骨干学生的作用和加强后进生的工作。

教师还可根据课程要求,开展一些课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以及班际比赛、远足踏青、晚会等同学们喜欢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从而培养体现班集体的精神风貌。

总而言之,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结合班级实际。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特点,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班级实际来进行。如果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2.必须要依靠学校、家长、社会和其他老师的配合和支持。班级文化建设仅仅靠全班同学和班主任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社会的榜样支持,学校的活动支持、家长的教育同步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

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班级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我相信班级也会由此而更加生机勃勃,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J].漓江出版社.2002(08).

[2]马立.全国模范班主任教育思想和管理艺术[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6).

[3]张斌.新课程成功班级管理实用手册[J].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 军队财务;财务文化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08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12- 01

军队财务文化建设主要包括财务物质文化、财务制度文化和财务精神文化的建设。财务物质文化是基础,财务制度文化是保障,财务精神文化是灵魂,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方位的有机的财务文化体系。建立和完善具有我军特色的财务文化,是适应部队发展,推动军队财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为实现我军的军队财务文化建设的目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规范标准、便捷高效,加强财务物质文化建设

(1)硬件设施标准化。对同级别单位财务部门的办公设施进行统一配置,及时更新,做到配套统一,规范实用、安全可靠。硬件设施达到“十有”,即有办公室、档案室、微机室、保险柜、保密柜、资料柜、电算工具、通信工具、交通工具、安全设施。

(2)财务管理手段信息化。建立健全的财务软件系统和信息网络,使用统一的软件处理财务业务,通过网络上报、查询财务信息,实现基层连队与机关财务部门、上下级财务部门财务信息互联互通。

(3)财务“产品”优质化。一方面让财务预算、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等有形“产品”在结构、内容、用途等方面具有适用性,能满足党委管财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服务态度、财务部门形象和信誉等无形“产品”方面做到热情周到、不偏不倚,使官兵满意。

2 健全完善、目光长远,筑牢财务制度文化建设

(1)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以上级财经法规制度为依据,结合军队财务管理需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各项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落实、预算编制科学、资源配置合理;经费管理制度完善、收支合理合法、审批环节严格、手续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健全、资产购建、使用、处置符合规定,综合保障效益高。

(2)完善财务工作制度。积极开展军队财务正规化建设,规范财务工作程序,提高财务保障效率,做到资金流通规范合理、行文处事及时高效。

(3)健全财务监督控制制度。财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原则,强化资金流通的全程监督,切实开展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严格预算的执行力度,加强资金的事前统筹;加强财务检查制度,对经费、资产使用情况及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认真落实审计制度,落实定期审计、专项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行财务公开制度,就经费标准、经费指标、计划、经费收支、重大财经事项等内容进行公示公开,逐步提高财务工作透明度;严格财务部门内控制度,落实不相容工作分开,提高资金管理的内部安全。

(4)实行绩效考评制度。建立经费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落实绩效考评机制,定期对经费保障效能、使用效益等财务管理绩效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把经费效益与管理者工作成绩联系起来,确保责、权、利统一。

3 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抓实财务精神文化建设

(1)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与创新。军队财务文化建设既要继承和发扬优秀军队财务文化传统,又要虚心学习外界优秀的财务文化,更要着眼于创新,才能始终保持其新鲜性。采取对话、启迪、引导、吸引、激励、熏陶、训练、教育与典型示范等软性方法逐步培养并形成财务人员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自律意识以及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2)培养富有时代特色的财务精神。主要包括:①主人翁精神――想主人事,操主人心,干主人活,尽主人责;②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协调配合、同心同德、争创集体荣誉;③奉献精神――大公无私、不为名利、吃苦耐劳、精心理财;④开创精神――开拓创新、励精图治、锐意改革;⑤求实精神――实事求是、如实反映、真实披露;⑥拼搏精神――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不断进取;⑦竞争精神――勇于竞争、追求卓越、争先创优;⑧斗争精神――坚持原则、维护法纪、不畏权势、敢斗邪恶;⑨敬业精神――热爱本职、精通业务、精益求精、忠于职守;⑩服务精神――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出谋划策、优质服务。

篇4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途径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1]。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新农村建设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基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其途径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农村文化建设概述

1.1基本内涵

所谓农村文化指的是,适合于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能够为农村提供秩序规范,体现农民终极关怀的一整套娱乐方式。

所谓农村文化建设指的是,建设一种包涵价值观、文化认知、交往方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在内的新的乡村文化形态。

1.2重要意义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农村文化建设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重视并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助于和谐新农村的构建,有助于农村各项建设的进行,这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需要,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具体而言,重视并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2]。

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2.1农村文化基础薄弱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性文化设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日常生活普遍单调,特别是文化生活几乎不存在。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已经有十年甚至数十年的历史,毁损情况较为严重,特别是农村电影院,大部分处于半废弃或者全废弃状态。大部分乡镇的文化站有名无实,图书馆也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由于文化基础设施陈旧且不完善,无法为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有效的硬件支持,因而导致农村文化事业迟迟没有起色。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农村学龄儿童的受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仅为95%。这一数据说明我国农村仍旧无法完全避免文盲的出现,这给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群众是当仁不让的主体,而他们素质水平偏低,很难及时而有效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以及新文化,思想受到一定的桎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高效进行[3]。

2.2相关领导重视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农村地区都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如此一来,造成部分领导干部产生一种“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即侧重经济建设,而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经济建设见效快且能够凸显政绩,因而获得了部分领导的重视;文化建设涉及面较广且短时间内难见成效,因而部分领导只是表面文章,没有将相关工作落实到行动中去。

2.3文化建设氛围薄弱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民群众日益重视经济收益,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因此,外出务工人员一年比一年多,造成了老人、妇女以及孩童大量留守的局面,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主力军严重不足的问题,即便留守群众有兴趣参与,也可能由于相应文化技能的缺乏而无法融入其中,最终造成农村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和高效开展[4]。

3.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途径

3.1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让广大农民更快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农业知识以及发家致富的本领,从而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积极发掘乡镇文化站潜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如某镇文化活动中心近些年来陆续举办了近百场文艺演出活动,以舞台为媒介主动为农村输送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中去,让农民群众在轻松愉悦中学到了许多有用、实用的东西[5]。地方政府应重视并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在提高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想方设法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让群众意识到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并让群众从中受益,从而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

3.2投入资金,强化基础

若想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正常进行,既要保证软件的充足性,而且要保证硬件的充足性。如果硬件设施严重不足,那么农村文化建设便难以甚至无法开展,所以,重视并做好文化设施建设至关重要。若想做好文化设施建设,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资金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资金匮乏的问题,能够真正投入到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更是严重不足,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借助一系列调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使文化建设的资源配置更合理,从而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应及时且合理地转变传统资金管理模式,实现领导、计划以及调控的高度统一,实现步步为营、分层实施的效果,将文化建设及相关工作由传统的部门性工作转变为当前的政府性工作,改变过去那种较为单一的工作模式及理念[6],紧紧跟着社会发展潮流,及时更新观念,从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高效进行,一改当前的不利局面,最终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3健全机制,营造氛围

若想更快更好地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营造一种健康的先进文化环境,则需要提高各级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和认识。各级政府及领导应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不仅要认真统筹安排,严格贯彻落实,而且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从而使得该项工作具有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应积极建立相关政策保障制度,并予以不断完善,通过制度来促进农民群众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同时监督相关工作是否真正落实;应基于群众切身需要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真正体会到农村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好处,通过一系列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有机会享受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进成果,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性。乡镇文化站应主动承担起引导责任和宣传责任,组织丰富多彩且贴合生活的文化活动,传授相关组织技巧,让越来越对多的文化产品走入农民群众的生活,让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并主动投身其中。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农村文化基础薄弱,相关领导重视不足,文化建设氛围薄弱等,给新农村文化建设,乃至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严重阻碍。为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更好进行,不仅要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而且要投入资金,强化基础,同时还应健全机制,营造氛围。如此一来,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延明,李春萌. 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以广西偏僻山村为例[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1:150-152.

[2]陈运贵.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以安徽省农村文化建设为研究视角[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2:156-159.

[3]梁捍东,王晓瑞. 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河北学刊,2011,04:195-198.

[4]李双燕,董淑湛,梁晓宁.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路径分析――以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552-7553.

篇5

关键词: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主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19-1基层文化一般指的是以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把文学艺术作为中心的文化事业、文化工作与文化活动,包括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等,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广泛,是人们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除了能够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之外,还能贯彻落实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社会的稳定。

一、 基层文化建设所存在的不足

(一) 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基层文化队伍大多由街道居民、村民、离退休人员组成,他们的文化水平良莠不齐,有的文化素质比较高,但有的缺少文艺天赋,再加上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全部依靠自娱自乐、自编自导,因此编排的内容上难免缺乏新意,可行性不高。

(二) 经费短缺,投入不足

因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度不尽相同,所以对于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也有一定的差异。在某些经济困难的地区,缺少完善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使得基层文化建设事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除此之外,各地基层文化队伍多为自发性组织,因此活动经费来源有限,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出来的困难就越多。

(三) 缺乏全面的基层文化建设认识

从表面看来基层文化搞得红红火火,不过群众甚至有的领导没能正确理解基层文化建设,一提起搞基层文化,就自然而然想到了“老老少少,唱唱跳跳”的广场舞、看看书报聊聊天、打打牌搓搓麻将、自娱自乐的弹唱吹拉等。因此将基层文化直接归纳为个人兴趣,认为其无关重要。认识上的偏颇,不仅会导致基层文化建设不平衡的发展,还会降低了参与者和相关组织人员的热情,使得基层文化队伍处于被动位置,参与人员单一,因而难以提高活动的水平。由此可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二、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 开展活动,发挥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缔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热情度日益高涨,创造性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人民活动水平的提高与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从侧面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将热心于文华活动的群众组织起来,大力支持他们以文化站、社区(村)、镇等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内容多样化、群众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构建热闹活跃而别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气氛。例如,重视与支持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舞、健美操等广场文化活动;精心策划组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围绕重大节庆,大力组织开展具有示范性、导向性、高品位、主题突出的文艺晚会;对于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特点,组织开展送电影、松鼠、送戏等文化下乡活动等等。

(二) 大力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是农村文化公共服务的载体,是发展农村文化的根本条件之一,是基层文化公共服务机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要想推动基层文化的建设,一定要依靠完善的基础设施,首先,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文化站、图书馆、文化馆等基础配套设施,尤其是加强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文化站等阵地的建设。按照相关的要求配置设备设施,提供各种的文化娱乐服务,管理好文化阵地;其次,建立相关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拟定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服务质量评价系统,建立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当地政府要提供制度与政策的支持,确保文化阵地的正常运行与长远发展。

(三) 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素质

建设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目的是为了提高文化的软实力,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丰富乡镇的文化生活,加快建设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所以要想加强基层建设就必须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素质。

1. 文化馆、群艺馆要起到带头作用,大力推动培训与辅导文艺爱好者的工作,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建立完善的队伍长效体系,让农村文化能够持续发展。

2. 文化行政部门要注重提高乡镇文化干部的整体素质,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拓宽乡镇文化人员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与专业化水平,极力打造一支能力强、作风硬、业务精、思想政治的乡镇文化队伍。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指导村级、乡镇的文化活动,加强村、镇间文化活动的合作与交流,让农村文化活动举办得更加成功,与时俱进。

3. 将相关的培训模式进行创新,建立人们所需的培训工程,例如开办艺术培训班等,这样就可以支持培养基层文艺精英,并且免费提供各类的文化艺术培训,给各级城乡群众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

[1]何蓉.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J].清江论坛,2008,(03).

[2]王雪琴.浅谈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大众文艺,2012,(16).

[3]刘建军.如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以推动社会的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

[4]于梅.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促进社区和谐发展[J].今日科苑,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