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1

关 键 词:城市环境 雕塑艺术 审美特征

城市环境雕塑简称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现代城市雕塑与古代雕塑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以雕塑为载体宣扬宗教教义,多雕刻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没有环境艺术的本质概念。而现代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人类生存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环境注入人类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公共性是现代城市雕塑的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也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与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

一、尺度与美感

自20世纪中叶始,欧美等国家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提出了“环境艺术”或“环境意识化”的概念,人和空间的关系就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在对待与环境相关的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等艺术时,雕塑家不再孤立地把城市雕塑作品作为目标,而是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来关注人们的生存空间,将环境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从设计开始就与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必须通过建筑与环境要素相协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只有与建筑物及其环境在空间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这就提出了城市雕塑设计在尺度把握上与建筑环境空间的关系的问题。

首先,整体考察建筑环境及其地面空间面积关系,这是确定城市雕塑尺度的基本前提。空间是由建筑结构体系间的空地形成的,地面空间的长、宽、大、小、方、圆、高、低的形成,直接和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布局组合有关,形成规则的几何形地面空间和不规则的自由地面空间两个概念。不论哪种地面空间,都由诸多复杂的地面组织元素构成,如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桥、柱以及栏杆等,它们互相连接,规划出高的、低的、纵的、横的、斜的和彼此交错的地面空间,在视觉上形成各种地面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雕塑的造型与布局,制约着城市雕塑体积的大小,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顺应各种具体地面结构形态,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要巧妙地利用地面上那些必然元素(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的规律性,使之既不影响地面环境空间结构又能弥补建筑的缺陷,增加环境美感,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地面空间比例的关系,取得和谐统一的尺度美感。

其次,把握好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视距的关系。视距指人们欣赏艺术品的视觉距离。欣赏作品获得的视觉美感一方面靠雕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靠视距来调整,才能产生完整的视觉效果,符合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视距的调整有两种方式:一是观赏者的脚步可以前后位移,产生和雕塑远、中、近不同的视觉距离;二是观赏者的位置不变,雕塑的尺度在设计时可考虑其合适的大小变化,最终和固定的观赏点达成协调的最佳的视觉效果。前者是灵活的,适合较开阔的空间环境,而后者是被动的,适合较窄小的空间环境。城市建筑结构不同,地面空间预留也就不同,提供给雕塑家设计的地面空间也就千差万别。面对这些理想或不理想的建筑与地面空间,就要求设计者在追求美也就是和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尺度大小确定方面既要考虑城市雕塑与地面空间的关系,又要考虑观者视距的需要,对城市雕塑进行整体而巧妙的设计,使作品在保持完整性的同时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因此,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对尺度大小的把握上,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而一味追求抽象的、绝对的、理想中的尺度比例,要与周围的建筑、地面空间的实际空间和观者的审美心理结合,进行深入研究,试验不同尺寸的效果,遵循“尺度产生美感”这一美学原则。

二、材料与美感

自然造物给视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不同的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从材料的原始状态来看,材料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加上艺术化的设计与工艺制作,材质美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就更为明显地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城市雕塑具有实体性,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本身便成为城市雕塑作品呈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材质对城市雕塑来说,其表现力既体现在内容的传达上,又体现在形式的构筑中。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雕塑,其材质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往往通过它的肌理、质感、色彩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审美感受。在城市雕塑所使用的材料中,无论是金属、石材、木材、陶瓷、水泥还是树脂等,这些材料都具有不同的特性,显现出各自特有的材质美。材料的丰富为雕塑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传递思想内涵的可能性,雕塑家通过合理的选材,把触觉、视觉的感知与内容形式进行巧妙结合,来提升作品的审美品质。然而,在关注材质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现代城市雕塑是工艺与材料相结合的艺术。尽管可选择的材料很多,每一种材料都会显露出自身所具有的美感,但还是首先要了解材质美在人们视觉心理中的审美作用,以及应用材料的工艺水平,也应注意审美价值与材料价值绝不可等同这一事实。物质属性转化为审美属性并非单纯是由材质纯自然的实际存在引起的,应该认识到开发材料的审美特征,是设计者在充分显现材质本来属性的同时,经过艺术的创造过程产生出来的,是艺术地选择、利用和创造的结果。

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一个显著特性,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向着多种材料与多种工艺手法发展,这种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明显。材料的品种与工艺手法的扩展,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环境与城市雕塑的有机结合点,从而也不断强化了人们认识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性与审美方式。材料天然存在的魅力与雕塑家艺术创造的结合,传递着艺术家的意志与观念,产生了视觉和心理功能的变化和美学上的效果,材料不仅是城市雕塑艺术表现的媒介,而且材料工艺的美感也大大丰富了其整体造型语言。因此,对材料自然形态美的认识,对材质审美价值的发掘以及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城市雕塑的材料的审美观念。

三、形式与美感

城市雕塑视觉形式的产生,来源于雕塑家对某种特定空间环境的把握和对形式法则的创造性运用。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创造不同于架上雕塑,架上雕塑的表现形式可以自由表述;而城市雕塑是在限定中寻求形式的创造,是与特定空间环境的统一协调来整体思考的。限定与创造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城市雕塑设计恰恰是在这一矛盾中通过雕塑家自觉地运用一定的形式规律与法则,融入个人的情感与理想所产生的视觉样式。袁运甫先生认为:“作为城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创作,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的基本态度和理想追求,并正确地导向更具崇高精神意义的文化境界。”①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既要协调特定空间环境与雕塑表现形式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形式的适应问题。

现代建筑在功能及风格样式上与传统建筑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形式应与建筑风格协调一致,从建筑的功能属性、空间环境的特性、工艺与材料的运用三个方面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形式的创建问题。“形式”一词拆开来用,“形”可理解为象,“式”可理解为韵,在整个形式范畴中是韵统象,而不是象统韵。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形式的创造过程中,对“式”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式”,从整个作品来认识,指的是支撑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是形成“韵”的主要方面,也是产生形式美感的重要视觉因素。

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建构,还需要注意对作品“正视面”的把握。正视面也称“主体面”或“主视面”,是指作品整体结构的主体朝向,诉诸视觉。它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极为明晰的视觉状态,往往是依赖于雕塑主体的朝向、动势的伸展、形象的直观、内容的明确,完成作品整体形式的创建。正视面是建立在对环境空间和城市雕塑整体结构关系把握的基础上而完成的,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在具体形态展开之时所凸显出来的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成功的正视面的获得,是建构城市雕塑形式美感的关键因素。另外,材料工艺以及色彩的独特运用也是构成城市雕塑形式美不可忽略的方面。

总之,作为公共艺术的现代城市环境雕塑,其审美特征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仅从尺度、材料、形式方面对城市雕塑的审美特征作了一些探讨性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雕塑艺术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相信,在创造人类更美好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将会发挥其应有的审美作用。

注释:

①袁运甫.有容乃大[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城市环境 雕塑艺术 审美特征

城市环境雕塑简称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现代城市雕塑与古代雕塑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以雕塑为载体宣扬宗教教义,多雕刻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没有环境艺术的本质概念。而现代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人类生存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环境注入人类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公共性是现代城市雕塑的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也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与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

一、尺度与美感

自20世纪中叶始,欧美等国家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提出了“环境艺术”或“环境意识化”的概念,人和空间的关系就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在对待与环境相关的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等艺术时,雕塑家不再孤立地把城市雕塑作品作为目标,而是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来关注人们的生存空间,将环境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从设计开始就与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必须通过建筑与环境要素相协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只有与建筑物及其环境在空间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这就提出了城市雕塑设计在尺度把握上与建筑环境空间的关系的问题。

首先,整体考察建筑环境及其地面空间面积关系,这是确定城市雕塑尺度的基本前提。空间是由建筑结构体系间的空地形成的,地面空间的长、宽、大、小、方、圆、高、低的形成,直接和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布局组合有关,形成规则的几何形地面空间和不规则的自由地面空间两个概念。不论哪种地面空间,都由诸多复杂的地面组织元素构成,如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桥、柱以及栏杆等,它们互相连接,规划出高的、低的、纵的、横的、斜的和彼此交错的地面空间,在视觉上形成各种地面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雕塑的造型与布局,制约着城市雕塑体积的大小,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顺应各种具体地面结构形态,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要巧妙地利用地面上那些必然元素(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的规律性,使之既不影响地面环境空间结构又能弥补建筑的缺陷,增加环境美感,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地面空间比例的关系,取得和谐统一的尺度美感。

其次,把握好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视距的关系。视距指人们欣赏艺术品的视觉距离。欣赏作品获得的视觉美感一方面靠雕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靠视距来调整,才能产生完整的视觉效果,符合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视距的调整有两种方式:一是观赏者的脚步可以前后位移,产生和雕塑远、中、近不同的视觉距离;二是观赏者的位置不变,雕塑的尺度在设计时可考虑其合适的大小变化,最终和固定的观赏点达成协调的最佳的视觉效果。前者是灵活的,适合较开阔的空间环境,而后者是被动的,适合较窄小的空间环境。城市建筑结构不同,地面空间预留也就不同,提供给雕塑家设计的地面空间也就千差万别。面对这些理想或不理想的建筑与地面空间,就要求设计者在追求美也就是和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尺度大小确定方面既要考虑城市雕塑与地面空间的关系,又要考虑观者视距的需要,对城市雕塑进行整体而巧妙的设计,使作品在保持完整性的同时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因此,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对尺度大小的把握上,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而一味追求抽象的、绝对的、理想中的尺度比例,要与周围的建筑、地面空间的实际空间和观者的审美心理结合,进行深入研究,试验不同尺寸的效果,遵循“尺度产生美感”这一美学原则。 二、材料与美感

自然造物给视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不同的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从材料的原始状态来看,材料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加上艺术化的设计与工艺制作,材质美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就更为明显地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城市雕塑具有实体性,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本身便成为城市雕塑作品呈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材质对城市雕塑来说,其表现力既体现在内容的传达上,又体现在形式的构筑中。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雕塑,其材质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往往通过它的肌理、质感、色彩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审美感受。在城市雕塑所使用的材料中,无论是金属、石材、木材、陶瓷、水泥还是树脂等,这些材料都具有不同的特性,显现出各自特有的材质美。材料的丰富为雕塑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传递思想内涵的可能性,雕塑家通过合理的选材,把触觉、视觉的感知与内容形式进行巧妙结合,来提升作品的审美品质。然而,在关注材质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现代城市雕塑是工艺与材料相结合的艺术。尽管可选择的材料很多,每一种材料都会显露出自身所具有的美感,但还是首先要了解材质美在人们视觉心理中的审美作用,以及应用材料的工艺水平,也应注意审美价值与材料价值绝不可等同这一事实。物质属性转化为审美属性并非单纯是由材质纯自然的实际存在引起的,应该认识到开发材料的审美特征,是设计者在充分显现材质本来属性的同时,经过艺术的创造过程产生出来的,是艺术地选择、利用和创造的结果。

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一个显著特性,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向着多种材料与多种工艺手法发展,这种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明显。材料的品种与工艺手法的扩展,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环境与城市雕塑的有机结合点,从而也不断强化了人们认识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性与审美方式。材料天然存在的魅力与雕塑家艺术创造的结合,传递着艺术家的意志与观念,产生了视觉和心理功能的变化和美学上的效果,材料不仅是城市雕塑艺术表现的媒介,而且材料工艺的美感也大大丰富了其整体造型语言。因此,对材料自然形态美的认识,对材质审美价值的发掘以及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城市雕塑的材料的审美观念。

三、形式与美感

篇3

关键词: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审美特征

城市环境雕塑简称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现代城市雕塑与古代雕塑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以雕塑为载体宣扬宗教教义,多雕刻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没有环境艺术的本质概念。而现代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人类生存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环境注入人类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公共性是现代城市雕塑的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也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与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

一、尺度与美感

自20世纪中叶始,欧美等国家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提出了“环境艺术”或“环境意识化”的概念,人和空间的关系就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在对待与环境相关的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等艺术时,雕塑家不再孤立地把城市雕塑作品作为目标,而是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来关注人们的生存空间,将环境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从设计开始就与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必须通过建筑与环境要素相协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只有与建筑物及其环境在空间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这就提出了城市雕塑设计在尺度把握上与建筑环境空间的关系的问题。

首先,整体考察建筑环境及其地面空间面积关系,这是确定城市雕塑尺度的基本前提。空间是由建筑结构体系间的空地形成的,地面空间的长、宽、大、小、方、圆、高、低的形成,直接和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布局组合有关,形成规则的几何形地面空间和不规则的自由地面空间两个概念。不论哪种地面空间,都由诸多复杂的地面组织元素构成,如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桥、柱以及栏杆等,它们互相连接,规划出高的、低的、纵的、横的、斜的和彼此交错的地面空间,在视觉上形成各种地面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雕塑的造型与布局,制约着城市雕塑体积的大小,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顺应各种具体地面结构形态,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要巧妙地利用地面上那些必然元素(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的规律性,使之既不影响地面环境空间结构又能弥补建筑的缺陷,增加环境美感,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地面空间比例的关系,取得和谐统一的尺度美感。

其次,把握好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视距的关系。视距指人们欣赏艺术品的视觉距离。欣赏作品获得的视觉美感一方面靠雕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靠视距来调整,才能产生完整的视觉效果,符合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视距的调整有两种方式:一是观赏者的脚步可以前后位移,产生和雕塑远、中、近不同的视觉距离;二是观赏者的位置不变,雕塑的尺度在设计时可考虑其合适的大小变化,最终和固定的观赏点达成协调的最佳的视觉效果。前者是灵活的,适合较开阔的空间环境,而后者是被动的,适合较窄小的空间环境。城市建筑结构不同,地面空间预留也就不同,提供给雕塑家设计的地面空间也就千差万别。面对这些理想或不理想的建筑与地面空间,就要求设计者在追求美也就是和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尺度大小确定方面既要考虑城市雕塑与地面空间的关系,又要考虑观者视距的需要,对城市雕塑进行整体而巧妙的设计,使作品在保持完整性的同时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因此,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对尺度大小的把握上,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而一味追求抽象的、绝对的、理想中的尺度比例,要与周围的建筑、地面空间的实际空间和观者的审美心理结合,进行深入研究,试验不同尺寸的效果,遵循“尺度产生美感”这一美学原则。二、材料与美感

自然造物给视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不同的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从材料的原始状态来看,材料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加上艺术化的设计与工艺制作,材质美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就更为明显地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城市雕塑具有实体性,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本身便成为城市雕塑作品呈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材质对城市雕塑来说,其表现力既体现在内容的传达上,又体现在形式的构筑中。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雕塑,其材质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往往通过它的肌理、质感、色彩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审美感受。在城市雕塑所使用的材料中,无论是金属、石材、木材、陶瓷、水泥还是树脂等,这些材料都具有不同的特性,显现出各自特有的材质美。材料的丰富为雕塑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传递思想内涵的可能性,雕塑家通过合理的选材,把触觉、视觉的感知与内容形式进行巧妙结合,来提升作品的审美品质。然而,在关注材质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现代城市雕塑是工艺与材料相结合的艺术。尽管可选择的材料很多,每一种材料都会显露出自身所具有的美感,但还是首先要了解材质美在人们视觉心理中的审美作用,以及应用材料的工艺水平,也应注意审美价值与材料价值绝不可等同这一事实。物质属性转化为审美属性并非单纯是由材质纯自然的实际存在引起的,应该认识到开发材料的审美特征,是设计者在充分显现材质本来属性的同时,经过艺术的创造过程产生出来的,是艺术地选择、利用和创造的结果。

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一个显著特性,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向着多种材料与多种工艺手法发展,这种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明显。材料的品种与工艺手法的扩展,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环境与城市雕塑的有机结合点,从而也不断强化了人们认识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性与审美方式。材料天然存在的魅力与雕塑家艺术创造的结合,传递着艺术家的意志与观念,产生了视觉和心理功能的变化和美学上的效果,材料不仅是城市雕塑艺术表现的媒介,而且材料工艺的美感也大大丰富了其整体造型语言。因此,对材料自然形态美的认识,对材质审美价值的发掘以及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城市雕塑的材料的审美观念。

三、形式与美感

城市雕塑视觉形式的产生,来源于雕塑家对某种特定空间环境的把握和对形式法则的创造性运用。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创造不同于架上雕塑,架上雕塑的表现形式可以自由表述;而城市雕塑是在限定中寻求形式的创造,是与特定空间环境的统一协调来整体思考的。限定与创造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城市雕塑设计恰恰是在这一矛盾中通过雕塑家自觉地运用一定的形式规律与法则,融入个人的情感与理想所产生的视觉样式。袁运甫先生认为:“作为城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创作,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的基本态度和理想追求,并正确地导向更具崇高精神意义的文化境界。”①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既要协调特定空间环境与雕塑表现形式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形式的适应问题。

现代建筑在功能及风格样式上与传统建筑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形式应与建筑风格协调一致,从建筑的功能属性、空间环境的特性、工艺与材料的运用三个方面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形式的创建问题。“形式”一词拆开来用,“形”可理解为象,“式”可理解为韵,在整个形式范畴中是韵统象,而不是象统韵。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形式的创造过程中,对“式”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式”,从整个作品来认识,指的是支撑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是形成“韵”的主要方面,也是产生形式美感的重要视觉因素。

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建构,还需要注意对作品“正视面”的把握。正视面也称“主体面”或“主视面”,是指作品整体结构的主体朝向,诉诸视觉。它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极为明晰的视觉状态,往往是依赖于雕塑主体的朝向、动势的伸展、形象的直观、内容的明确,完成作品整体形式的创建。正视面是建立在对环境空间和城市雕塑整体结构关系把握的基础上而完成的,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在具体形态展开之时所凸显出来的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成功的正视面的获得,是建构城市雕塑形式美感的关键因素。另外,材料工艺以及色彩的独特运用也是构成城市雕塑形式美不可忽略的方面。

总之,作为公共艺术的现代城市环境雕塑,其审美特征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仅从尺度、材料、形式方面对城市雕塑的审美特征作了一些探讨性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雕塑艺术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相信,在创造人类更美好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将会发挥其应有的审美作用。

注释:

①袁运甫.有容乃大[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审美特征

城市环境雕塑简称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现代城市雕塑与古代雕塑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以雕塑为载体宣扬宗教教义,多雕刻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没有环境艺术的本质概念。论文百事通而现代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人类生存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环境注入人类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公共性是现代城市雕塑的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也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与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

一、尺度与美感

自20世纪中叶始,欧美等国家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提出了“环境艺术”或“环境意识化”的概念,人和空间的关系就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在对待与环境相关的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等艺术时,雕塑家不再孤立地把城市雕塑作品作为目标,而是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来关注人们的生存空间,将环境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从设计开始就与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必须通过建筑与环境要素相协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只有与建筑物及其环境在空间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这就提出了城市雕塑设计在尺度把握上与建筑环境空间的关系的问题。

篇5

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这句话提出了艺术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就像各类艺术一样,不能孤立的把它们分开来看。在中国, 李泽厚先生也认为艺术是不可定义的,而民俗博物馆与艺术博物馆的展品经常混同, 也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线是异常模糊的。艺术之所以难以界定, 还由于现代派艺术作品的千奇百怪,不可捉摸……一位音乐家4分3秒的完全沉默, 毫不弹奏, 也称艺术品……所有这些, 都使艺术和非艺术的划分非常困难。①

一、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所创造的,反映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然而只有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作艺术品。

(一)表现的艺术

1.建筑:建筑也是静态的表现艺术,和工艺品一样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它通过对空间、比例、形体结构布局,以及装饰、色彩、图案等制造出一种情调,侧重于情感和意境的表现。如巴洛克建筑强调实体与空间的运动感和豪华感,通过富丽的装饰,营造出一种舞台般的梦幻效果。虽然建筑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具有音乐一般节奏和韵律,建筑的美类似于音乐美。正如德国美学家谢林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②

2.音乐:音乐是一种动态的表现艺术,也叫表情艺术,音乐的审美特征不仅通过音响、节奏、旋律以及和声等表现手段,还通过音乐家的表演来使欣赏者产生美感。这种音乐所传递出来的美感既有作曲家的创造,又有演奏家的再创造,这种极具概括性的艺术,是最能振奋人心的精神艺术。正如叔本华所说:一切艺术都希望达到音乐的状态。

通过对这些表现艺术的了解,我们知道了表现艺术也来源于生活,欣赏这类艺术作品使人直接感受的是艺术家的情感、心灵和精神境界。

(二)再现的艺术

再现艺术指的是再现生活,但不等同于对生活机械地的模仿,它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加工、改造、提炼中表达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

1.雕塑:雕塑是静态的再现艺术。它通过形态造型来反映和再现生活。雕塑的审美特征在于把丰富的内容凝缩在一个形象鲜明的塑像,借助有限的动作、姿态、脸型、面部的描写等,使欣赏者联想、想象到更多的内容,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概括性,凝练性和普通性。如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它是《地狱之门》中央上部的一个坐像,表现了一个强有力的巨人对地狱里悲剧所引起的思索。作品中的动作、神态有力地表达了他矛盾的心情和内心的痛苦。作者用这个想象来象征《神曲》的作者但丁。③

2.绘画:绘画作为一门悠久的历史艺术,它和雕塑一样也是静态再现艺术。它的审美特征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运用,来塑造形象、再现现实、反映生活,也体现出了画家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

(三)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主要指文学艺术,它的突出审美特征是借助语言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深刻反映生活和丰富情感。文学艺术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诗歌、散文等,一类是小说。语言艺术通过“形象―语言―形象”的过成,给欣赏着提供了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使欣赏着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语言的理解产生意境美,从而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同时文字、绘画与诗歌在美术传统中长期存在密切的融合。但是语言艺术也有缺点:它不像绘画可以直接展现出人物形象,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之后才能获得审美感受,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小结

艺术的多样化,艺术分类也多样化,所有的艺术分类方式都是相对的。通过这些艺术的分类,我们能容易找出它们之间的审美特征,不仅提高和发展各门艺术,同时也提高和丰富各门艺术欣赏的能力。每一种艺术一方面努力追求自己特有的现实方式,另一方面有都接受其他门类的影响,各种类艺术之间相互区别,同时又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它们都是认识与情感、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它们的特征也是相对的,我们绝不可以将其绝对化,本文通过对各类艺术之间的审美特征的学习为自己在以后的艺术创作中做一些铺垫,以期能激发出创作的火花呢。

注释:

篇6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知因素,认知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知。

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

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木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读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透的内涵。

艺术活动的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

(2)审美教育功能;

(3)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

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为旨归的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它凝结为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指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活动,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

艺术分类的方法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篇7

关键词:抽象艺术;雕塑;审美;想象空间;整体;期待视野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055-01

抽象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积极的能动反映,抽象艺术为作品留下许多空白而构成了期待视野,为欣赏者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因抽象艺术而得到更好的诠释,所以抽象艺术得到广泛的运用。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理解并自主抽离一般现实的概念,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具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这样的雕塑作品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美的期待视野。

抽象艺术通过具体生活中形象,加上某些触动他人的灵感,产生表现的欲望,不断想象和概括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审美形式。抽象艺术让雕塑艺术越来越有活力,朱光潜先生说过,艺术要有高度的综合性,协调各种感觉能力,丰富和深化人们的审美体验,展现艺术的光彩和魅力。在雕塑创作中强调形式感,将自然形态中吸取形式变化的灵感,保持原状态的结构魅力,删减细节,以简约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了独特的精神空间和抽象雕塑的外延空间。经过抽象艺术美化后使内容美和形式美和谐统一,使艺术具有审美特性,具有震撼人心的感动力量。

抽象艺术具有不同的时代风格在表现现实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性。艺术形式中抽象的运用与现代生活内容相适应,在理解传统形式的规律特征之后,保持其生命力,递减或不断融入新的形式,抽象艺术一定要学会吸收和提取,通过具体的生动形象和细节体现出来,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风格,最后通过雕塑这一媒介表现出来。

抽象艺术首先要学会讲究整体,对空间的序列组合持续转换,将各部分构成一个综合且统一的整体,最后进行归纳调节。能够使艺术吸纳并结合多种印象,灵活转化,相互渗透统一。通过抽象艺术实行互补,不断超越载体的局限,打破经验的羁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模式。

就雕塑作为一种符号而言,抽象艺术的运用会使空间变得更有视觉感,雕塑的象征主义,丰富的符号意义,才能表达雕塑艺术的涵义。

雕塑艺术家对客观事物既要“入乎其内”,把握它的基本特征和联系,又要“出乎其外”,不拘于实物,充分发挥想象和情感的能动作用,通过抽象艺术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景德镇雕塑所运用的法则是仿佛很随意,自我为大,细腻又猖狂,使泥与釉和火的结合产生的艺术达到了一种极致,浑朴自然,豪放大气,为它的魅力而倾倒。雕塑要求简练概括,线条流畅,具有明显特征,艺术是根据现实加以创造,创造出具有典型环境的产物,这样的创作过程是文艺的概括抽象。运用抽象的方法提炼形象,采用艺术夸张的方法,服从真实对象,主题需要和视觉要求保持一致。通过表现方法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艺术表现能力,使作者与观众审美情趣与情感交流的碰撞结合,也因为独特的艺术形式无法模仿,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通过探求艺术创造的规律,解决美学的基本问题,力求获得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双重价值,通过抽象艺术对多种知识的相铺相成的描述和印证,从生活感悟出发,从实践的体验出发,做出深度的理论分析,开拓思路,将原理和方法论相结合。从欣赏的角度看,在抽象形式中更容易获得共鸣,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艺术鉴赏,从而有开阔的空间,使心灵得到升华,营造一个不同的视觉世界。

当代雕塑从艺术本体的内部来认识不同的形态,从感觉与知觉的角度来把握它的视觉形态,从整体的方面把握它的意义,揭示美的外延,为视觉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创造一种具有文化深度和多重艺术价值的艺术之美。抽象作为公共空间对话中展现的一种独特语言形式,让人从本质上感知美并超越一般意义上美的含义,当然体现更多的是精神空间的魅力。

当然抽象艺术也要注意整体观念,注重多样的形式因素组合关系所具有的表现力,即使抽象艺术具有外延性,形式的组织结构在实际运用中也有许多条条框框。抽象同具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以形写意是强调一种抽象的意蕴。

篇8

【关键词】城市雕塑 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

我国知名雕塑家刘开渠曾指出:“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①可见,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不仅仅从艺术的高度彰显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更是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象征。

一、城市雕塑文化内涵的分类

城市雕塑作为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形式,除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外,更蕴含着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等特点。城市雕塑出现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城市风貌,更是对时代审美特征和精神风貌的展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历史纪念性文化内涵

由于城市雕塑具有永久性和跨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纪念意义,大多用于纪念城市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它是各个国家和时代城市历史的化身,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变迁,凸显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是城市文明的见证者,如知名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加莱义民》《巴尔扎克像》等都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城市雕塑。

(二)时代性文化内涵

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是在城市历史背景和时代潮流的感染下经过艺术家的提炼而创作的。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文特色的真实写照。由于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审美特性,如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塑,除表达歌功颂德之外,更体现出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浑厚之风。

(三)地域性文化内涵

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对城市雕塑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城市雕塑是展现城市地域特色和区域文化特点的重要手段,如哈尔滨的冰雪雕塑艺术就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使哈尔滨享有“冰城”的美誉,成为哈尔滨城市的文化名片。

(四)标志性文化内涵

城市雕塑大多摆放或屹立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是城市中某种元素的真实写照。它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语言,记载着城市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城市历史人物功绩,深受人们的认可与喜爱,从而成为了城市的象征与标志,如《自由女神像》记载着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历史,成为美国的标志性雕塑,而广州的《五羊群像》也因记载着城市的起源而成为广州的标志。

二、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市雕塑内容形式与艺术语言的表达,是对城市文化最好的诠释。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仅能彰显出城市的个性,更是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媒介。城市雕塑如果不能体现出城市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便不具备社会价值。城市文化为城市雕塑的存在提供了滋养的土壤。城市雕塑不仅要尊重城市历史文化,还要遵循必要的美学准则,即在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背景下,让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文化底蕴更加突出,真正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主题性城市雕塑要充分表现出内容的真实性;历史纪念性城市雕塑要具有记录城市历史变迁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标志性城市雕塑则要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运用雕塑造型艺术和语言形式,通过象征的表现手法来实现对城市文化内涵的展现,不仅仅是对城市文化的记录,更是改善城市环境和体现城市精神风貌的载体。当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潮流的转变,城市雕塑在艺术创作中一定要与城市文化进行完美融合,从更深的层次发掘城市文化,汲取新的城市文化元素,在彰显城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更要迎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时代精神,处理好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注重对城市雕塑的艺术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时代性的充分展现,为构建文明和谐的城市做出贡献。

三、如何做到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和谐发展

城市雕塑的发展和艺术形式的演变,离不开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城市雕塑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改变着城市面貌,而城市文化则是城市雕塑的灵魂,是城市雕塑内在精神的展现,只有二者完美结合并出现在城市的重要位置,才能让人们时刻感受到城市浓郁的文化气息,启迪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弘扬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认知,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和时代改革的见证者。城市雕塑建设的成败,无论是从主题、内容、规模上,还是从形式、材质上,都应该认真考量,精心设计和创作,使之成为精品,真正成为城市的标志和文化名片。城市雕塑如何与城市文化进行完美结合、和谐发展,是在城市建设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第一,城市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注重对城市文化建设项目的开发,加大对城市雕塑建设的投入,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更好地为城市雕塑的建设提供服务与保障。第二,城市规划家和雕塑家在对城市雕塑进行设计和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了解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通过对城市的考察,选取适合的城市文化元素,确定选题、规模、位置等,制定出完善的设计方案和施工计划,注重雕塑作品与城市公共环境的关系,做到城市整体规划与城市雕塑的协调统一,突出城市地域和文化特色,使雕塑真正成为美化城市环境的使者,体现出应有的社会效应与文化价值,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总之,城市雕塑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美化着城市环境,诠释着城市文化内涵。每一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域特色,蕴含着城市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因此,在城市雕塑的建设中,一定要以城市本土文化为根基,重点突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城市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气息。注释:①白佐民,艾鸿镇.城市雕塑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2.

参考文献:

[1]陈绳正.城市雕塑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

[2]谭巍.城市雕塑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的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篇9

论文关键词:传统雕塑,古代艺术,设计思想

前言

传统雕塑在中国艺术史上的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雕塑是融汇着中华名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它是对历史发展的侧面见证,它凝聚着广泛的名族情结和审美意识。传统雕塑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们还折射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人文精神,反映出民族的、宗教的、经济的种种状况,以及时代风貌、地域特色、流派传承、工艺材料等许多负责的背景信息。传统雕塑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艺术遗产。

一、传统雕塑发展的主要历史时期

中国古代雕塑从时间上主要分为6个大的时期:1从远古到大禹传子的原始社会时期,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发展呈多元性,作品多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统一。2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雕塑作品以传统祭祀礼器为主,是本土色彩雕塑的发展期。3秦汉时期,这时期的雕塑作品有了统一的艺术特征,是对中国传统雕塑的整合期。4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中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期,这一时期佛教极为盛行,佛教与儒家、道教的相互吸收,也使得雕塑艺术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5唐中期至明中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定型期,传统雕塑作品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达语言,具备了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特色。6明末至今,中西文化的交汇和融合期,传统雕塑到现代雕塑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越来越走向细腻具象的风格。

二、传统雕塑的类型与形式

中国传统雕塑的题材和形式主要分为陵墓雕塑(包括陵墓雕刻和墓佣雕塑)、宗教雕塑(包括佛教石刻和寺庙彩塑)、工艺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

1.陵墓雕塑中的代表作当数秦兵马俑和霍去病墓前石刻

秦兵马俑的形象塑造是极为生动的,至今发现的秦兵马俑有7000多件,在众多的兵马俑塑像中,千人不一面,这是十分难得的。在雕塑俑身的服饰和发髻等细节上也交代的十分清晰具体,而兵俑的手持兵器也是为上阵杀敌所实用的,这说明秦俑雕塑是十分注重写实的,可见当时写实的艺术风格已形成。

2.宗教雕塑(这里所说的宗教主要指佛教)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的东南,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由于石窟开凿在砾岩上,所以除了高达二三十米的南大像、北大像为石胎泥塑外,余多为木架结构。敦煌彩塑上起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历时千余年,现在尚存彩塑三千多身,其中圆雕两千多身,浮塑一千余身。历时之长,技艺之精,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其雕塑群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其中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它表现为佛像外形饱满圆润,神情清俊逸,整体感强,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3.工艺性雕塑

工艺性雕塑即有具体实用和玩赏功能的泥塑、陶瓷塑、金属塑铸、木雕、漆雕、竹雕、石雕、玉雕、骨雕、根雕等。工艺雕塑起源很早,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钻孔串坠的石珠、贝壳等即早期的工艺雕刻品,从这时起直到清代,中国的工艺雕塑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石器时代的工艺雕塑主要为陶塑品。商周时代的工艺雕塑水平大大提高,具体表现在青铜器的塑铸上。汉代的工艺雕塑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青铜塑铸工艺更加成熟,作品更加精美细腻。唐代的金属塑铸、玉雕、木雕和陶瓷塑工艺均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宋代的玉雕极为盛行,推崇秦汉时期的古朴之风。明清时代是总结以往历代工艺雕塑的经验,将中国工艺雕塑发展到最为完备成熟的阶段。

4.建筑装饰性雕塑

建筑装饰雕塑的主要特征首先是对于建筑的依附性。由于建筑装饰雕塑与建筑之间的亲密关系,所以它不仅与其他雕塑有相同的规律,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它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亦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它是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所以创作者在加工时,往往需要做到“因材施艺”。砖雕、石雕、陶雕、铜雕成为传统建筑上的主要装饰雕刻。其作用是为了让人们的眼睛感到愉悦,心灵获得放松和休息。

三.中国传统雕塑所体现的设计思想

传统雕塑的造型从来不是信手拈来的,中国传统雕塑作为民族精神物态化凝固的特定形式,体现出以意成象、象而寓意的特性,它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真切体现。强调精神的含蓄,这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之雕塑”,注重精神的外在表现,而不注重事物本身的形体结构,这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一大特征,纵观传统雕塑,体现了以下设计思想:

实用主义的设计思想。设计雕塑作品时更加注重作品所产生的功能性,任何雕塑作品都具有功能性,或观赏,或纪念,或装饰,这里所说的实用性思想,主要是指雕塑作品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意义,雕塑作品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当时是生活、祭祀用品,在今天看来就是雕塑作品,在雕塑出现的早期,这一设计思想体现尤为突出。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的不断深化不断延伸。注重雕塑作品的内在思想,关注作品本身的功能性、装饰性、寓意性等等。从雕塑本身出发,注重作品与环境的统一,实现了更广的层次的审美内涵,传统雕塑在设计雕塑作品时早以把关注环境,与环境相融合,形成一个共融的空间氛围作为设计重点,相互影响与作用。

贯穿始终的古代封建伦理思想。雕塑作品的设计对封建伦理性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政治阶级意识,这一点在古代雕塑作品的设计思想中表述的最多,雕塑成为维护国家稳定和帝王权威的工具。

“以形写神”的意像主义思想。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雕塑形象的设计运用夸张或变形来强调人物或动物的神韵,作品的表现服从于工匠艺人对物象的感受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表现神情以及不同生命特征,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意象塑造。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

仿古做拙的复古思想。古拙精神的另一个表现方式是造型特征,古人通过对自然物的模仿,即写实性审美特征,来达到造型的目的。在模仿的过程中抽象是中国特有的特征,古人熟练的运用三角形,圆形等去吸收、规范自然原型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四.传统雕塑对当代雕塑造型的影响

现代雕塑处在一个发展期,中国雕塑特别是在20世纪初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后,雕塑门类更是层出不变,而雕塑的名称也被拓宽成“立体艺术”及“空间艺术”等,这些迹象说明,现代雕塑是“变革的雕塑”。

在中国传统雕塑所表现的大的造型原则和文化内涵的影响下,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及生活方式作用下,中国传统雕塑对现代雕塑造型的影响也变得尤为明显。

中国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在形式上看似区别很大,我认为它们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从历史的发展延续来说,很难分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明确界线,它们之间有一条延续不断的纽带牵连着。我们的血液里流着传统,举手投足之间显示的还是传统,我们受传统的影响根深蒂固,不管我们如何走在时代的前列,我们依然抛不开我们的传统。中国现代雕塑在造型上与西方雕塑造型特点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现代审美特色的造型艺术。强调精神的含蓄,是传统雕塑的特征,而现代雕塑的内涵也越来越向着这一特征发展。

中国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总体上的继承和发展变革的结果,是受时代冲击及外来文化影响下对传统延续。传统雕塑的历史浑厚,造型、纹样变化繁多,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艺术遗产,由此传统雕塑有着不可取代的艺术价值。

结语:

在雕塑艺术不断衍变发展的今天,传统雕塑的传承也变得尤为重要。雕塑作品,不仅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追求,还应该注重用“雕塑”这一艺术语言来体现的我们的民族传统,我们要寻找雕塑内在所体现的民族文化、习俗、审美等等,发现我们民族文化中最深层的思想内涵。传统雕塑艺术虽历经千年的衍变,却未在历史的长河中淘汰,反而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来越散发出东方民族的艺术特色,更显出其独有的魅力。我认为,中国传统雕塑是中华民族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使民族智慧和民族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真实延续,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容我们遗弃的。

参考文献

1 李松. 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美术;创作;要点;语言;审美;精神

美术创作是美学欣赏与美术教学的基础与前提,没有美术创作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美术欣赏与美学教学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对于美术创作的艺术要点,所有的美术创作人员都必须全面把握,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落到实处。

概括起来说,美术创作的要点,主要有以下三点,我们分别进行论述。

一、 掌握艺术语言

美术创作的第一要点,是掌握美术的艺术语言。

任何艺术都是它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例如音乐艺术的艺术语言有旋律、节奏、和声、织体、调式、调性等;舞蹈艺术的语言有结构语言、动作语言、时实语言等。

美术作为“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书法、摄影、篆刻、工艺美术、工业美术、商业美术、现代设计等等。这些造型艺术,有着共同的艺术语言,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线条

线条是所有造型艺术的最基本的语汇。世界级绘画大师达・芬奇说过:“绘画科学首先是从点开始,其次是线,再次是面,最后是由面规定着的形体。”①而在点、线、面、体中,线具有最重要的贯穿作用。因此,法国画家安尔尔说:“线是绘画的主角。”②岂止绘画如此,造型艺术中的书法、篆刻,乃至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等,无不如此。

线条是造型艺术的主要艺术语言,多种多样的线条,可以塑造出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例如直线中的水平线,可以塑造舒展、开阔的形象;垂直线可以塑造挺拔、宏大的形象;斜线可以塑造激荡、运动的形象。而曲线中的圆线、螺旋线、抛物线、波纹线等,则共同具有柔和、流动、优美等特点。

(二) 色彩

色彩也是美术的重要艺术语言之一。

色彩是辨别物体的重要依据,它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它由物体借助光的照射而形成。又分为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情感色、象征色等等。各种色彩又具体分为色相(色的相貌)、色度(色彩明暗深浅的程度)、色性(色彩的性质)三要素。

色彩的运用,是美术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例如建筑艺术中的北京天安门城楼,以红、黄色为主,被称为“民族色”,我国国旗也是这种色彩组合,均具有庄严、热烈、宏大、温暖、辉煌之感。

(三) 构图

构图同样是美术的重要艺术语言之一。

构图是在美术创作中,根据一定的美学原则与艺术法则,并根据作品题材、主题、体裁、风格的要求,在平面或立体空间中对物象的各个部分与各种因素所进行的艺术安排与布置。我国传统绘画中,把构图称作“经营位置”,又称为“章法”、“布局”。

构图也是造型艺术“造型”的重要艺术语言。构图的要点有二:

1. 构图的原则

构图以均衡与对比为原则。均衡是比例相称,力度与分量均等;对比则是大小、高低、明暗、疏密等的明显不同。均衡具有稳定、平衡的效果;对比则具有活跃、生动的效果。这两条原则常常共同运用。

2. 构图的形式

构图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正方形。具有宁静、肃穆之感。

(2)长方形。具有整齐、稳定之感

(3)正三角形。具有坚实之感。

(4)斜三角形。具有运动之感。

(5)倒三角形。具有倾危之感。

(6)圆形。具有柔和、圆满之感。

(7)波浪形。具有自由、活跃之感。

二、 把握审美特征

美术作为造型艺术,具有以下几个审美特征,把握这些审美特征,是美术创作的第二大要点。

(一) 直观性

直观性也称“可视性”,是指美术所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都是可以看见的,可称作“视觉艺术”。由此使得美术创作更加注重形式美。

(二) 永固性

美术作品具有永固性审美特征。许多绘画作品、书法作品、摄影作品、工艺美术作品、雕塑作品,成为珍贵的文物或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就因为它们的永固性使然。当然,这种永固性又是通过美术作品选择瞬间性形象完成的,即通过永固表现瞬间,通过静止表现动态。

(三) 表现性

美术作品的表现性审美特征,表现于它们的抒情性、寓意性、独特性、创造性等方面。例如国画中的“四君子”梅、兰、竹、菊,都成为人的品格的象征:梅的高雅、兰的清新、竹的亮节、菊的清幽,无不与人的情操、志向、品格密切相关。又如在书法艺术中,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金冬心、黄慎三人作品的形式与风格都个性鲜明,大有惊世骇俗之风、领异标新之气。把画家特有的造型能力与诗人特有的天真情趣,融入书法艺术之中,开拓了近代书法的表现空间。

三、 守握艺术精神

美术创作的第三要点,是守握艺术精神。艺术精神创作艺术神髓,是美术创作的指导方针。

首先要分清中外美术截然不同的艺术精神:“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③

其次要把握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主要有:“天人合一”、“中正平和”、“写意传神”、“气韵生动”、“心悟”、“意境”、“线型思维”等等。

参考文献:

篇11

我们现代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再是以往那种的粗放型方式,而是开始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否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成为评价这个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准,我们城市的雕塑作为一个城市艺术品位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我们的城市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雕塑不但起到了文明城市的作用还将我们城市的空间富有了极大的美感,让我们身处都市的人群能够有机会与环境进行某种精神上的交流与沟通。我们仅仅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上来观察就可以轻易地发现了我们以往生活所留下的重重清晰的痕迹。所以,笔者试图依照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表现特点来进行详尽的分析与判断,同时与现代城市所有的关于环境方面的各种需求,表明了我们未来雕塑的发展方向。

1现代城市的雕塑艺术与其他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内在特点

城市的雕塑一方面是出于满足城市建设美观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满足于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审美的需要。城市雕塑是我们公共艺术的一个主体存在的表现方式,不但为了满足我们都市人群的感情需要而且还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们这些作品通常都是具有丰富感情以及较为鲜明的审美特征在其中。我们所言的城市雕塑是在公共场所的雕塑,她需要与周围的建筑物巧妙的融为一体,牵扯到了建筑、绿化等诸多方面。在一个城市的整体环境之中,城市的雕塑可以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其是城市文明的尺度也是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的指引。

1.1具有开放型与多层次包容性的特征

城市的雕塑是我们所学习的环境艺术一个较为高级的表达方法,其所存在的的各种形状以及对人们视觉的冲击力。我们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使得大家对于不同的价值取向有了包容性的接受度,不但更能体现出城市雕塑的其存在的价值与作用还可以让大家能够有美的享受。

1.2公开综合性的艺术氛围作品

我们大家都知道城市的雕塑是出于公共环境之中的,其存在可以让人们有了一定的情感交流的平台,人们之间的审美感能够进行互相的交流与沟通,作品身处于我们大家的生活圈子中间,是表达了大家对于自己的文化以及情感方面的互动。

1.3区域性与鲜明的时间性

不同地区的文化所表现出的文化作品是完全不同的,城市雕塑也表达了不同的美的诉求,不同区域文化所酝酿出的文化产品是完全不同的,是与我们对于现今社会人的价值取向紧密联系的。我们在这些作品的身上很容易发现时代所留下的烙印与痕迹。

1.4文化性和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城市的雕塑作品是一个重要的艺术作品,其在创作的过程中是极为严谨与细致,要能够实现大家对于审美的需要和感情的诉求,还需要实现观众对于不同审美观点的要求。我们需要去满足这些群众的需要。

2现代城市雕塑所具有的艺术作用

2.1雕塑艺术促进了我们城市环境的进一步的美化以及其今后的发展

城市雕塑是一个艺术作品,它通过不同的艺术形态来表达这个时代的特征,让后来的人通过这个作品可以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各种风情画卷,不但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让大家的情操得以锻炼,打造出了现代的文明。雕塑是一个文化的载体,能够突出的表现我们城市的人物风情,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城市的美化。

2.2城市的雕塑也促进了我们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城市的雕塑作为我们所在城市的一个名片,是我们城市文化的特点,这其中也融入了不少我们民族的特色,城市的雕塑作品是我们历史发展的一个见证,其中的民族文化能够让后世所欣赏。

2.3城市雕塑能够将我们现在展现给后代

城市雕塑作为我们历史的承载是我们现阶段一个文明的集中展现,它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诉说我们这个时代文明的作用,极大的推动了我们文化的长足进步。

3城市雕塑急需解决的问题

3.1雕塑未能突破旧的形式,内容陈旧无更新

在我们现在的许多城市雕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作品立意较低,没有充足的艺术性与美感,其内部没有足够的内涵与新鲜的内容,没有实现雕塑所应具有的功能。

篇12

城市环境是当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我们居住在城市中,环境的好坏与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休戚相关。城市雕塑的创作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社会行为,这一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满足都市人的心理、生理的需求,从广义上来讲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一种社会行为。雕塑艺术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人文环境方面,就像一座城市的眼睛,标志着这个城市的主流审美价值。

一、雕塑建筑的特点与发展

(一)雕塑建筑特点

雕塑建筑的特点一般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外形;二是内在含义。首先外形受材料质感影响,更多的是受到设计师的建筑理念影响,从根本上影响了外部的建筑特点,建筑材质的不同只是一种外在表达,对雕塑建筑的整体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影响不大。

(二)雕塑艺术的历史演进过程

城市环境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现代城市建筑与古代建筑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的雕塑主要服务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比如敦煌莫高窟以及大足石刻等等,是古代的艺术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了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之后产生的一种艺术追求。而现代建筑艺术则是一种公共性的艺术形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这也决定了现代城市建筑在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三十余年来,国家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给雕塑创作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与空间,从而导致了雕塑的数量、质量、形式语言、艺术观念以及材质的运用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确实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现代时期的突出表现特点是雕塑建筑的表达主题走向更丰富的领域、设计题材更加广泛、同时也更加强调个性语言的探索和研究,换句话来说就是更加突出这一雕塑的设计师的个人情感感情表达与探索,更容易使人与之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比古代建筑更具有普遍性,更深入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这也是一个雕塑艺术的长期变化史。

二、雕像艺术在城市的重要性

(一)符合大众审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是以人民的基本生活为根基进而进行发展与改变的,所以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要以人民的审美情趣改变为基础而进行改变,脱离了群众的艺术创造是不完整的、不符合主流审美观念的、是不能长期存在于社会中并发展下去的。所以我们能知道,雕塑艺术也应该符合一个城市中市民目前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水平。举个最浅显的例子来说:在农村,我们就不应该摆放现代抽象感的或者泛金属感的雕塑。一来审美水平没有到达这个高度;二来四周环境都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金属感反而破坏了原始的美感,破坏了四周的环境美感。而在一线城市,就尽量不要放置太过乡村气息的雕塑,这样也破坏了金属美感的四周环境。总之,美是和谐统一的,而不是独立于整体环境之外的。这属于视觉艺术的材料美感。城市雕塑艺术具有实用性,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本身便成为城市雕塑作品呈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材质对城市雕塑来说,其表现力既体现在内容的传达上,又体现在形式的构筑中。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雕塑,其材质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往往通过他的材质、纹理、光泽呈现出不同的材质美。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称。

(二)调节居民心理

雕塑艺术的创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现代建筑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为了居民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文化产品的实体表达。优质的雕塑建筑放置在城市居民中出门上下班必经的途中,对居民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出彩的点缀。而现代建筑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也更能引起居民的情感共鸣,更容易被居民认可接受。

三、城市雕塑艺术的未来发展

城市雕塑艺术属于城市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公共社会环境建设中比较热门的话题和研究方向。通过对城市公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比,我们能发现,城市雕塑艺术与其他艺术类型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他的公共性。城市公共艺术产生于人们的精神需求和艺术审美需求,可以说城市公共艺术或雕塑建筑是在人们的精神需求下诞生的艺术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雕塑艺术不仅起到了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个性的作用,更突出的贡献是点缀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人、生态、社会、人文环境更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未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且我国开放了二胎政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化的规模必将不断扩大,居民对于物质上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必将在精神上提出更好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这里预言,日后雕塑艺术在现代城市发展的步伐中一定会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联系上文,我们可以总结出,雕塑艺术历史悠久;雕塑艺术富有审美情趣;雕塑艺术实现了资源的有机利用;雕塑艺术更加精彩的点缀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优秀的雕塑艺术甚至在一部分条件下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审美水平及欣赏情趣。

篇13

关键词:敦煌舞蹈;造型艺术;审美特征;《闻法飞天》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23-01

一、敦煌舞的起源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古代舞蹈姿态,就是敦煌舞蹈的源头。敦煌舞蹈属于对整个敦煌莫高窟内壁画舞姿进行提炼和发展的结果。以“敦煌”进行舞蹈命名,表明了舞蹈是根据敦煌莫高窟内大量的舞蹈姿态进行研究并与现代舞蹈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产生的。我国舞蹈工作者,对敦煌壁画艺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创造性的获得了敦煌壁舞蹈中“腾踏旋转”、“弹指移项”、“扬眉动”、“扭胯蹶臂”等动人舞姿,并通过与现代舞蹈的融合,创造出敦煌舞这一种新的舞种。

二、敦煌舞的重要性

敦煌舞在探寻并重现中国古典舞蹈的时候,不一定非要选择从戏曲、武术、民间舞蹈等方面进行探寻,还可以利用莫高窟内十分丰富的壁画、雕塑,文物、文献等。敦煌舞的出现,综合了壁画中存在的各种舞姿,提炼出具有创新意义的动作并形成体系,推动敦煌舞蹈的进步。

三、敦煌舞的发展

戴爱莲先生《飞天》《丝路花雨》作为我国首部直接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的民族舞蹈,一经上演,便获得巨大成功,开启了敦煌舞借鉴敦煌壁画与创新结合的时代。

四、敦煌艺术特征的分析

(一)敦煌艺术的丰富象征性内涵

在敦煌艺术中,丰富的象征性内涵可谓是最为突出的审美特征。在敦煌艺术图案设计中,出现了单纯整一却又复杂规整的现象,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宗教的内涵十分的鲜明。在研究敦煌艺术的时候,需要将敦煌艺术的内涵作为出发点去分析敦煌艺术的魅力。

(二)敦煌艺术中结合了简约美与繁复美

无论是敦煌壁画,还是敦煌塑像,都可以发现众多的敦煌艺术品的原型是提取于生活之中,通过简约与抽象的艺术手法,依靠一定的形式美方式,勾勒出繁复装饰图案。这点在敦煌壁画中人物的造型上可以很鲜明的体现出来。如在北朝壁画中出现的纹饰忍冬纹,其造型设计自由活泼,变化多姿,简洁朴实,并通过忍冬纹组成单叶波状、四叶边琐样式等,叶状上结构脉络完整而清晰,做到了简约美与繁复美的结合。

(三)敦煌艺术中蕴含音乐美

敦煌雕塑或壁画中,都可以看出一些关于韵律的音乐美之处。表达着艺术家的丰富精神世界。其中壁画中的图案装饰最可以体现音乐美,如忍冬纹修长舒展的枝叶,随风飘动的云纹,仿佛燃烧跳动的火纹,还有长袖飘然,舞动长天的飞天,自由的状态,舒展的情怀,洒脱的张扬,让整个的艺术具有着深深的音乐美的存在,让人感觉到了律动。

(四)敦煌艺术融合了人间美与天国美

敦煌艺术,是包含着浓重宗教色彩的艺术。在敦煌艺术进行创造神或佛世界的同时,还将人的因素融入到其中,做到了人间美与天国美的融合,营造了人神共存的意境。由于敦煌艺术受佛教文化影响很大,其壁画或雕塑美术艺术方面,都可以看出世俗观念与佛教观念的融合,如莲荷纹在佛教之中代表着净土,蕴含了清净的意义。

五、敦煌舞蹈《闻法飞天》审美趋向分析

(一)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存在的内在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表现形式中,选择由三人化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神仙的意境,隐隐中透出大道无形,若隐若现,让观众在虚实之中,感受《闻法飞天》独特的内涵魅力。

(二)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存在的形式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选择长绸作为艺术表达的道具,可谓是《闻法飞天》中最具灵魂感的道具,与舞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种方式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长袖善舞,通过这种抛收动作,将观众引入虚幻而飘渺的意境之中。

(三)敦煌舞蹈《闻法飞天》存在的风格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也充分的利用S型体态来完善整体舞蹈的风格。S型曲线的营造,需要舞者将自身的气、力连贯于一体,使之看起来十分的娇媚动人且不失流畅感,有些S型曲线更是表达出了西域之中飞天的活跃之感,豪放而干脆,让人感觉刚柔并济、紧慢相宜的风格之美。

(四)敦煌舞蹈《闻法飞天》存在的手势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手势的运用,让众多的观众惊讶不已。《闻法飞天》中手势是根据佛的手印演化而来,寓意与佛祖想通,不同的手势,表达着不同的含义及内涵。如六壁风动的目的是拯救世人,消灾并祈福的含义。

六、结语

本文对敦煌舞蹈《闻法飞天》的造型艺术审美特征进行了探讨,希望敦煌舞蹈可以在敦煌艺术的基础上,可以获得更巨大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经典作品并流传于世。

篇14

关键词:宗教艺术;何朝宗;瓷塑造型;影响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31-02

一、何朝宗个人简介

何朝宗是明代福建德化窑的一名瓷塑大师,生卒年月不详,学术界并未对此形成一致的看法,但是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明弘治至万历年间人。何朝宗创作的瓷塑作品充分利用了德化窑瓷土“猪油白”的特点,发挥各瓷塑家创作之长,并且吸收木雕、泥塑以及石刻等方面的造型技法,传神写意,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极具情韵,形成独具特色的“何派”艺术,将德化陶瓷雕塑艺术推向一个顶峰。

二、何朝宗瓷塑造型的艺术表现特点

(一)造型生动

何朝宗的瓷塑作品题材主要是宗教,造型各异,作品中有独特的韵律感与节奏感。例如《达摩渡江》好似古花瓶的造型,底座宽、中部饱满圆润,整体造型的突出点是躯干、头部、底座,外形呈现凹凸起伏,小腿微拢,踩在芦苇上,侧面前倾,拉起的衣角,生动再现了渡江时的情境,作品在静中表现了动感,作品拱起的胸部和手部的关系,造型因素内的统一与变化,形成了独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二)雅俗共赏

何朝宗的瓷塑艺术作品,汲取了民间雕塑工艺的精髓,雕塑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在题材选取上,主要是佛像,这与当时人们信仰佛教有很大的关系,作品符合当时大众的审美接受与精神寄托,塑造的瓷塑作品生动形象。另外,在形式方面,充分发挥材质的审美特征,使工艺和艺术得到完美结合。何朝宗创作的艺术作品和百姓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让社会大众能普遍理解与接收,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三)独特的造型艺术特点

何朝宗作品的形象造型,是以人们能对人物进行接受的基础上,使用对称、S形以及均衡等技法来构图,让作品静中有动,大气磅礴。从人物的衣纹布局和结构的方面来看,松紧、高低、疏密搭配合理,与人物所处的环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例如,在上面谈到的何朝宗的《达摩过江》中达摩的神态非常坚定,迎风而行,涉汹涌的江水,表现其普度众生、不畏辛劳的居心,形神兼备、情境统一,使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融合,浑然一体。

(四)突出线描表现方式

造型艺术的基本元素是线条,尤其是二维造型方面,还是将线条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在中国绘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形成了独特的线条表现技法与理论。何朝宗的瓷塑艺术作品,吸收了工笔画内的线条布局和组织之间的关系,让线条在立体造型内的表现力全部释放。例如,何朝宗使用的“钉头鼠尾描”,这是他的构造元素,并且在当时雕塑艺术领域内,只有何朝宗采用了这一表现手法。何朝宗在线条的布局上面也深知中国画线条艺术的独特的造型特点和审美功能,在衣纹的表现上,能发现其绘画艺术方面的修养。每条衣纹采用的都是“钉头鼠尾描”等线条手法,宽窄、疏密粗细、顿挫、扬抑恰到好处,游刃有余,进而能很好展示画家的基本素养。在何朝宗对衣服纹理的处理过程中,在每一条衣纹线的落刀的地方都圆劲有力,花纹线弯曲但是并不轻飘,流畅自然。何朝宗创作的艺术作品,人物皮肤少,主要是服饰,因此,为线描塑造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这对作品表现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宗教艺术对何朝宗瓷塑造型的多方面影响

(一)唐吴道子“吴家样”对何朝宗陶瓷雕塑造型艺术影响

唐吴道子“吴家样”的艺术特点是,强调整幅画面气氛的有机统一,例如采用兰叶描的笔法来展现人物衣服的褶折,能产生飞扬的视觉艺术审美效果。这和西方艺术中强调的写实性是不同的,中国画的线描艺术形式多样,总共有“十八描”,使形象表现舒畅自然,饱满而富有张力,表现了中国艺术独有的“写意与传神”特点,不仅不被表达对象所束缚,还能充分发挥作者主观想象,达到既高于真实,同时又不离开真实的艺术表达范式。

何朝宗的瓷塑艺术作品,为了让人物形象更为饱满、生动,采用了“吴家样”的表现方式,来创作人物的上半身。何朝宗所创作的立式塑像,身高为五个头,这与古代的塑像比例是不相符的,但是从作品的整体造型上来看,实际上就是他使用五个头高的艺术手法是对传统的革新,将塑造人物上半身与下半身形成对比,在对比中达到人物的和谐统一,进而让人物形象更为稳定、饱满。特别是在人物的衣纹方面,线条潇洒、衣袂飘飘,圆转流畅,将中国画的“线描”艺术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吴家样”的表达方式的代表作品《达摩渡江》。

(二)唐代周“周家样”对何朝宗陶瓷雕塑造型艺术影响

“周家样”创作的仕女形象体态丰满、面容饱满,华美绮丽,色彩浓艳。何朝宗创作的观音形象,体态丰满,面庞圆润,手、脚肥厚,让人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能受到形象的健康、和蔼、美丽。唐代周创作的“水月观音”之体对何朝宗影响很大,比如何氏作品《如意渡海观音》就是典型的“水月观音”样式。周的另一成就是将佛典仪范宗教化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让作品能从现实生活中源源不断地去寻找素材,进而赋予作品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让艺术形象能完美表现时代生活审美特点。何朝宗所创作的观音像就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虽然创作的是一些宗教人物,但是其符合同时代社会的审美思想与生活特点,并且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心灵与视觉的有机统一。

(三)萧梁时期的张僧繇“张家样”对何朝宗陶瓷雕塑造型艺术影响

张僧繇“张家样”是采用了“点、拂、曳”等的技法入画,线条十分精简,对画中人物的形体塑造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让画面更加具有立体感,人物像、佛像更为健康丰满,传神逼真,栩栩如生,这称之为是“凹凸法”。何朝宗的瓷塑作品,对人物进行形神兼备的刻画,还采用人体解剖方面的知识,来塑造人物,让人物具有一定的写实性。比如《文昌帝君像》就很好利用了“张家样”。

(四)北齐曹仲达“曹家样”对何朝宗陶瓷雕塑造型艺术影响

北齐曹仲达“曹家样”用笔主要是在衣纹的表现上非常稠密,能表现衣服紧身贴体的样子,史称“曹衣出水”。在何朝宗的作品中,在立式塑像的下半身处理和人胸腋紧身等细节与局部的处理上,使用了这一手法,有效压缩人物下半身,这从表面上是突出人物上半身的张力。上松下紧,之间的过渡和协调,经作者的艺术化处理,并没有使人感觉到任何不妥之处,实现了上半身、下半身的比例的有机搭配。比如上面谈到的《达摩过江》。

四、何朝宗对后世德化瓷塑艺术的深远影响

何朝宗之后,明代出现了陈伟,清代的游长子,民国的许义友等,直到今天,还有很多的瓷塑艺术大师,不断传承何朝宗的艺术手法,将“何派”艺术发扬光大,推动我国的瓷塑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五、结语

总之,何朝宗是明代陶瓷艺术大师,创作的瓷塑艺术作品具有造型生动、雅俗共赏、突出线描表现方式等特点,他善于汲取中国传统宗教艺术精髓,吸收唐吴道子“吴家样”、唐代周“周家样”、萧梁时期的张僧繇“张家样”、北齐曹仲达“曹家样”等艺术表达手法,形成了“何派”艺术,对我国瓷塑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徐俊东.一代宗师何朝宗瓷塑艺术的文化解读[J].中国陶瓷.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