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如何学有机化学范文

如何学有机化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如何学有机化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如何学有机化学

篇1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

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分钟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篇2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与生产生活联系甚为密切,使之成为高考的热点。不少同学抱怨有机化学难学,甚至成为化学学习的分化点。基于这种现象,笔者针对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常见困难进行了汇总、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希望对广大同学有所帮助。

一、转变思维定势,入好有机化学之门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有机物和无机物是化学领域中相对独立的两大块,不仅理论上存在较大差异,学习的思维方法也各不相同。有机初学者往往惯于拿以往的学习无机的思维方法来学习有机物,结果越学越难学,逐渐失去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兴趣。因此,对于初学者,必须转变这种思维定势,明确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差异,学会正确的有机学习方法,入好有机化学之门。比如:对于无机物的性质,我们通常是机械地记住就行了,但对于有机物的性质,一定要抓住它的结构特点,理解官能团的变化才能掌握好它的性质;再如:大多数无机物的组成简单,种类少,记它们的化学式并不难,但是有机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加上表示的式子多,死记是行不通的,一定要联系有机物名称、官能团以及碳四键的结构特点来书写有机物结构式或结构简式,并注意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电子式的区别。例如写乙醇的结构式时,名称中的“乙”表示有2个碳原子,“醇”表示含羟基-OH,先写出2个碳的骨架,再接上-OH,最后根据碳四键原则补足H。按照这样的方法,其它的有机物(醇类、醛类、羧酸类)等的书写也迎刃而解了。

二、注重课堂上教师的形象化演示,深刻理解有机反应原理

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再繁多,都离不开碳四键的基本原则,结构再复杂,也都离不开常见的几种官能团组成。因此,抓好有机物结构特点和变化规律,理解各种有机反应原理是提高有机物解题能力的关键。由于有机物结构抽象,教师往往运用实物、模型或多媒体等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一定要注重课堂上教师演示的各种有机物的分子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记清楚各种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和官能团,并通过观察老师的演示深刻理解有机反应原理。我们除了注重多媒体、模型等这些教师常用的演示之外,还可用“人”来模拟想象有机反应过程,因为人的四肢正如碳的四个键。例如:甲烷的一元取代就好比人的一只手上的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二元取代就好比双手上东西都换了,三元、四元取代以此类推;乙烯的加成反应过程也可以用“人”来模拟,如果伸展的四肢代表四个单键的话,那么双手相握就好比容易断裂的双键,当握着的双手打开后就变成了伸展的四肢,就如双键断开变成了单键。理解了这点后,加聚反应也就容易理解了:好象无数个人由自己双手相握变成手拉手的过程。我们还可以根据以上的模拟过程联想其它的有机反应原理:比如消去反应、酯化反应等。

三、善于总结规律,学会学习方法

学习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先从代表物的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然后类推到一类物质。学生在学习有机物时要抓住这条规律进行学习,特别是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条规律贯穿所有有机物部分内容,指导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必修二第三章开始进入有机物的学习,由甲烷牢固的正四面体结构决定它的性质稳定,一般情况下不能跟强酸强碱以及强氧化剂反应,特定条件下能发生燃烧、取代以及分解反应,然后由性质决定它的用途,最后由甲烷的性质类推到跟它结构相似的一类烷烃的性质。接着乙烯的学习也是从结构特点出发,乙烯含有一个容易断裂的碳碳双键,它的化学性质就表现在这个双键上,结构决定性质,其中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消去反应都涉及双键的断裂和形成,因此乙烯能发生以上这些反应,最后类推到含有碳碳双键的烯烃,也具有与乙烯相似的化学性质。在以后的有机物学习中,基本上都按照这条规律进行: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

四、以官能团之间的联系为主线,构建知识框架

将各类物质或官能团的性质分别突破以后,我们会觉得知识有些散乱,此时我们不防以一些重要物质或官能团为主线,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有机知识框架,为有机合成和推断提供明确的思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掌握简要而系统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可以加深和拓宽对化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学好有机化学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1、联系结构,记清性质2、对比种类,记准性质 3、举一反三,用活性质。

总的来说,有机化学在高考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有机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原理、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是高考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要学好有机化学,突破有机化学难点,学生要从常规课堂切入:转变学习的思维方法,入好有机化学之门;注重课堂上教师的形象化演示,深刻理解有机反应原理;善于总结规律,学会学习方法;以官能团之间的联系为主线,构建知识框架。

参考文献:

[1]周立典. 高中有机化学教学应重视四个环节[J]. 广西教育, 2007, (29) .

[2]王亮. 从多个角度进行有机化学的复习[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09, (06) .

篇3

关键词:高中;有机化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36-01

有机化学是高考考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新课改后有机化学在高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根据近年来高考的命题情况来看,有机化学将会在高考理综试卷中保持稳定,分值20~26,第一卷中的选择题一题占6分,第二卷中的非选择题占14~20分,以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为重点。

有机化学试题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会太大,主要考查常见官能团的性质及其应用、相互转化。但是在考题中往往是将课本知识置于新的背景下,考查的问题与新背景有一定的关联,重在联系生活实际。试题往往提供一种新的物质,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往往是多官能团的复合体,试题借以考查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判断等。有机推断、合成题、图表分析题、开放性试题区分度大,试题给出有关有机反应的信息,要求考生结合合成某新物质的流程图进行推断,或者设计有机合成路线。

因此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适当的方式方法。

一、结构决定性质――贯穿整个有机化学始终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在有机化学学习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特别是对官能团的学习过程中。因此在具体学习中,要善于利用好这个法宝。这样在学习过程中能触类旁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烷烃是饱和链烃,分子结构中只有碳碳单键,性质比较稳定,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是它的特征反应。烯烃、炔烃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三建,易断键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烯烃、炔烃的性质相似,都比较活泼,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主要围绕双键、三建的断裂,易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易发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芳香烃由于苯环的特殊结构,使其具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就更复杂了,主要决定于所含官能团的性质,有什么样的官能团,就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而且各原子团之间相互影响。

二、准确掌握断键规律

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往往结构复杂,还伴随着副反应的发生,相比无机物而已较难。同学们往往在记忆过程中存在记不住,记不清,记不牢的现象。其实,有机化学方程式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断键规律,问题就我迎刃而解,变得轻松多了。例如:以乙醇为例讨论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乙醇能和金属单质钠发生取代反应,乙醇能和浓氢溴酸发生取代反应,虽然都为取代反应,但是断键规律截然不同,前者是断裂羟基中的氢氧键,后者是断裂羟基和所连碳原子之间的碳氢键。在乙醇的脱水反应中,分子间脱水成醚,发生的是取代反应,分子内脱水成烯,发生的是消去反应。

三、学会辩证分析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往往是通过学习一种代表物来学习整类物质的性质,根据结果相似,性质也相似来推导,但是,不同间的事物在质考查普遍联系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其发展性和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有机化学物。

(一)相似性与特殊性

有机物种类虽然繁多,但有同系物,而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是相似的。因此,在复习有机化学时,只要全面掌握典型代表物的性质,就可以推知具有该官能团的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从而把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和规律化。但是不同的物质在性质方面仍然有差异性,所以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注意性质不一样的地方。

(二)普遍联系与相互影响

有机物的分子里各原子或原子团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习时要从物质结构的特点关系去认识性质的关系。例如:乙醇、苯酚、乙酸分子中均含有羟基,均能与金属单质钠发生取代反应。但羟基所连基团不同,所以性质有差异,乙醇中羟基氢不能发生电离,溶液呈中性,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苯酚中羟基受苯环的影响变得更活泼,能够微弱的电离出氢离子,使得溶液呈酸性,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苯酚钠;乙酸中羟基氢最活泼,不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还能与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当然,蕴含在有机物中的辩证关系还有很多,关键在学习有机化学时,能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物质的内在特征,外部条件综合考虑,对官能团的性质灵活的作出判断,做出处理,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

四、掌握常见反应类型、化学反应方程式

5.还原反应 :如:烯、炔及其衍生物加氢;苯环加氢还原;醛加氢还原成醇;

6.水解反应(本质是取代反应):如:酯与油脂的水解; 卤代烃的水解 ;二糖及多糖的水解; 蛋白质的水解 。

7.加聚反应:(1)烯、炔烃及其衍生物生成高分子化合物;(2)甲醛聚合生成聚甲醛;

8.缩聚反应:(1)二元酸与二元醇的酯化缩合;(2)氨基酸的成肽缩合;(3)酚醛缩合。

因此,在具体学习有机化学中,一定要抓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的核心思想,掌握典型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熟练写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建立有机物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知识网络,另外,加上适当的练习巩固加深,相信轻松学好有机化学定不会成为难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有机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陈宏博.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一、现阶段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学校的学生都是当地乡镇的孩子,我在教学学校校要下很大功夫,因为大部分学生从未使用或极少使用过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因此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对于没有小学基础直接讲授初中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会影响老师的授课效果,假如不认真处理会影响一大部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同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教育设备落后,硬件设施差,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还有一个信息技术教师课量较重。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有打字复印。负责学校机房、办公室计算机及教师计算机的维护,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统计汇总上级各个部门的数据,使信息技术教师忙于政务,而轻了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得不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理解,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低、环境差、待遇低、工作重。而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挫伤了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积极性。 

二、注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1.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更应该如此。我们在上课时应该让学生的更多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鼓励学生去做一些新的尝试。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与自己的判断、体验、创造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他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是怕动怕说,所以作为老师的我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有的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有的演示一遍操作过程,有的和他们作简短的讨论,有的则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除了人们平常知道的玩游戏、上网聊天,还可以学会搜索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文章,学会制作简单的网页、Flash动画和贺卡,了解到更多的新知识,利用电脑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问题等等。 

2.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特别强的一门课,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很多,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总有一些学生不能掌握操作程序和要领,造成一步错就步步错的困境。而信息技术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帮助而影响学习。但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通过旁观、请教、探讨等形式,学困生能及时跟上教学进度,从而对信息技术学习不再产生畏难情绪。 

3.尝试让学生做小老师。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讲解的时候,学生感觉都会,热情高涨跃跃欲试,真的放开让他们自己做,却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究其原因,他们只是在课堂上依葫芦画瓢没有理解其操作的真正意义。后来我试着让学生当老师到教师机上边操作边讲解其操作含义,同学们都很容易地理解了。这说明大家很欢迎这样的小老师。我想,孩子们之间比我们与他们更便于沟通,不妨多给孩子们这样的机会!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用孩子们的语言讲解问题。 

篇5

【关键词】教学设计;多元化;多样化;教学目标

“人们普遍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这句话很有道理,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教学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结合我自己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①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②巩固哪些知识?③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④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⑤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基础上,能利用电子排布式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②利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电离能、电负性的变化,并进一步解释元素的性质;③运用“位、构、性”三者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④能运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1)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课的开始,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2)问题设计。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问题情境的创设针对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学生的认知水平。

(3)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4)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三、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篇6

一、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有价值的提问,不仅可以用来组织教学、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益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由于有些提问处理不当,不但没有发挥提问应该有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提问过多,问题过小。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设计适当的课堂提问。太少,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影响教学的效果;太多,则必然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有些教师总是喜欢把问题“掰开揉碎”,讲透讲深,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听明白,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的激发思维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创设一些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

2.轻易否决学生的回答和提问。课堂提问是师生双向互动过程,不应只是教师的一言堂,不应只停留在师问生答这个层面,应该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回答问题和提问。

3.提问的方法不当。在运用提问这一有力的教学技能时,提问的方法也非常重要。在提问过程中,指导性的提问可以面向整个班级,也可以针对某个学生。有些教师对个别学生提问时,先叫名字,后叙述问题,问题刚说完,马上提问。这样既没有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时间,又使未被提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没能参与思考问题。

4.提问没有梯度。有些教师提问的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容易,或者问题本身就含糊不清。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步步相因,环环相扣,层层相递;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

5.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不当。很多教师善于用鼓励性的评语,这种做法确实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值得提倡。教师在课堂评语中要杜绝使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等语言。但是,也要防止对明显的错误不予指出,盲目表扬和鼓励。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实际,引导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用和蔼的态度帮助其分析错误原因。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提问的语言误区、提问的随意性误区等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提问不应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而应深入地思考运用提问时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和技能技巧。

二、遵循课堂教学提问设计原则,突出学科特点

化学课堂教学提问对于贯彻教学原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水平是每个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1.提问要突出重点。课堂教学提问应围绕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知识应注意从多角度、多侧面提出问题,力求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主要的知识,即提问要突出重点。对于教学中的难点也应该加大提问的力度,设置多种水平的问题,使问题从不同方向、不同层面逼近难点,从而化解难点。

2.提问要量力而行。第一要适度,应提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第二要适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第三要适量,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如果把课堂提问加以分类,似乎更容易把握住提问的时机,使提问更加科学。课堂提问可分为新课授前的复习提问、过度提问;讲授中的突出重点提问、化解难点提问;小结中的知识总结提问、整理知识提问;还有为激发兴趣而设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提问、应用性提问等。这些提问如能应用适当,就能优化课堂教学节奏,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会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3.提问要能启发思维。多编写拟制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创设问题情境,要揭示矛盾、引起思索,要适当设计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4.提问要体现趣味性。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课堂提问的趣味性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这一节内容时,可以这样提问――“空气中二氧化碳占多大比例?”“如果除掉这0.03%的二氧化碳会有什么后果?”通过这类问题,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入到幻想的世界,发挥其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唤起他们深入学习的好奇心。

5.提问要有预见性。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复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和思想方法上的缺陷。例如,学氧化碳的制法时可把问题设计为:

①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后,会有什么现象?

②澄清石灰水是否一定变浑浊?为什么?

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呢?

以上问题,如果学生不加以辩证思考,则很容易就依定势思维作出错误判断。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效率;提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所以,我们要在在备课过程中对每一次新课的导入能精心地设计,并尽心组织好每一次新课的导入。课程导入就像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一个精彩的课程导入,不仅可以很好地预热课堂气氛,更能在主体课程内容开始之前,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巧妙设悬念,集中注意力

多次的教学实践的经验表明,如果在课程导入阶段给学生设置一个悬念,便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等边三角形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对于等边三角形的学习兴趣,我利用等边三角形的特征设置了一个悬念,进行课程导入。我首先提问:“我家装了一块等边三角形的玻璃,可是不小心摔成了两半。我想去配一块完全相同的玻璃,该怎么做?”“把两块碎片拼好去配呗!”学生们回答。我又说:“可是,我不小心弄丢了其中一半,现在只剩下另一半了,我还能配出原来形状的玻璃吗?”大家有些怀疑。“我告诉大家,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就是等边三角形的妙处。”

通过悬念的设置,使得大家马上对等边三角形产生了兴趣,小小的悬念,达到了很好的导入效果,因此,在进行课程导入时候,采取合理的悬念设置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学习兴趣

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在进行课程导入时候,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用声光影像等方式从感官上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课程,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为了让学生对于函数中“对应”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制作了一个炮弹发射的Flas,并提供了炮弹飞行高度和飞行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式。通过电脑操作,无论控制炮弹在任何一个时间点暂停,都能够通过这个函数关系的代入计算得到它此时所在的高度,并且通过坐标检验,结果完全正确。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很好地触发了学生对于函数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高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媒体展示,化抽象为直观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动态方式将知识点进行展示,往往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化抽象为直观的导入方式,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就使用了动态演示导入的方式来进行“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教学。首先,我使用动态的绘图软件画出了一个典型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只改变内角的角度,通过拖拽使它缓慢地向长方形演变。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已经能够从感官上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有着某种联系了,接下来的教学,也就轻松了不少。

三、互动式导入,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程导入开始,通过营造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使得教师和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加入学习,参与互动,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一)让学生课前参与教学活动

加强学生的课前参与度,即让学生参与到课前准备活动中来,对导入课程,提高效率具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需要让学生对于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描述,这便需要一些基础的数据样本。我要求学生每人选择一个小课题,提前一个月每天记录课题所需的数据。课程开始后,我便让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数据,带着问题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然后完成自己的小课题。通过课前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倍增,课堂教学也进行得非常顺利。

(二)加强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参与度,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到教学互动中来。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轴对称的概念有一个感性认识,便在课程一开始发给每个学生一张正方形的纸片,要求大家想办法又快又好地剪出一个“土”字,不允许使用尺子等辅助工具。完成之后大家发现,剪出来效果最好的同学,采用的方法都是将纸片对折,然后剪出“土”字一半的部分,我便由此引出了轴对称的概念。学生的动手参与,加深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也使得这个概念更容易理解了。

四、设问式导入,探究化学习

在教学开始之前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重点地进行学习,是导入课程的一个好方法。如果可以做到分层次设置问题,由浅入深,便可以达到更好的导入效果。

例如,在函数的教学内容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我分层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首先,我给出了三个二次函数式及三个带有坐标的二次函数图象,要求大家将二者分别对应起来。学生通过之前学过的描点法,分别代入演算找到了正确答案。随后,我又给出另外三个二次函数式和三个没有坐标数值的图象,要求学生像刚才一样分别对应。学生表示不知道怎样处理,这便引出了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篇8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的感性认识不稳定

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不够成熟、稳定,对事物的认识不够仔细、全面。对事物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清楚,感知事物时难免出错。刚学习数字时,经常会出现把“6”写成“9”,“9”写成“6”这类错误,在抄写时也会出现顺序抄错、形式抄错等各种情况。所以数学教师在教授低年级小学生时,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认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开发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程度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学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2.固定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思维定势、追求统一答案

数学课本中的教学设计往往都是采用一道例题伴随几道练习题的模式,以期运用这种模式可以强化对某一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但这种模式同样带来思维定势。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方式僵化,对题目反应的灵活性差。教师在教授知识时,不应只是照本宣科,而应该是开发学生的智力, 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不能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针对这些问题,数学教师在授课中应设计一些有趣的情景、题目、游戏,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锻炼专注的能力。

二、如何优化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

1.运用情景教学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单纯照本宣科肯定会让学生感到抽象、索然无味,最终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重视“生活数学”,让学生可以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商店买东西是低年级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情景。数学教师可以把教室临时改造成文具店,教师扮演售货员,同学们扮演顾客,“售货员阿姨”先教“小顾客们”认识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的人民币。然后就可以设计题目,小明手里有1张10元,3张1元,2张5角,6张1角,现在他要买一本两元钱的数学练习册,可以怎样支付给售货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且不设置固定统一的答案。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简单,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记忆。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可是他们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新奇的人和事物敏感。若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为学生设计出美妙情景,视听兼备,把学习内容在动静、虚实、远近、大小、快慢之间相互转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时效。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到图文声并茂,引人入胜的画面、悦耳的声效,都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记忆,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动漫形象,做一组多媒体的教学资料,小溪中游着8只“丑小鸭”,岸上有4只“丑小鸭”,那么从小溪中游上岸几只“丑小鸭”,溪中和岸上的鸭子就一样多了?可爱的动漫形象,可以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目光,将抽象化为具体,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认知,生动鲜明,且富于感染力,寓教于乐,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3.将游戏融入到教学中

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能一连几个小时的玩游戏,却不能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学习。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玩游戏的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不拘于固定的形式,变换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玩游戏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凝聚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到轻松愉悦。在学习10以内的加法时,可以采用“找朋友”的方法,比如“凑10法”,可以做“0”到“10”的号码牌挂在学生的身上,然后玩“找朋友”的游戏,1的朋友是9,2的朋友是8,3的朋友是7,4的朋友是6等。采用这种教学办法,不仅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在愉悦的游戏的过程中牢固掌握教师所教授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注重实践,锻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9

关键词:微课技术;版画;教学

新课程倡导小学美术要尝试各种材料和工具的制作方法,丰富学生的触觉和视觉体验,使小学生能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版画是一种以“版”为媒介的绘画艺术,它是一门工艺与绘画结合特别紧密的课程,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审美鉴赏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微课技术进行版画教学,有利于优化版画教学效果,更好地达到美术的教学目标。

一、微课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微课,即微型视频课例,就是以教学视频作为主要的呈现方式,记录教师围绕着某个学科知识点,有效地开展教与学的过程。微课的核心就是微视频,一般时常为5~8分钟,这是在传统教学资源的类型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利用微课技术进行教学,有很多优点,微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内容也更加的精简,使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更加的突出和明确;微课整合了微课件、微教案等内容,与具体教学紧密相连,使教学情境更加的真实;而且微课视频短小精悍,使用起来特别的方便。因此,把微课技术运用到版画教学中,有利于强化版画学习的知识点,还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版画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微课技术优化版面教学的方法

1.营造真实的版画教学情境

在版画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仅凭书本,对于版画的绘画和制作工程不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技术,把教师版画的制作过程,给学生拍成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版画的学习。例如,我们以《美术》广东版第9册第六课《美丽的瓶花》为例,教师可以把准备物品以及教师的制作过程拍成4~6分钟的视频,比如,视频包括课前准备材料需要调色板、吹塑纸以及水粉画笔等,教师在视频中一一介绍;然后视频播放教师进行详细的制作过程以及版画的制作工艺,这样学生通过视频就掌握了版画的制作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版画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版画艺术的情趣,激发了学生对版画艺术的想象力

2.记忆的拓展以及个性的表现

利用微课技术,教师把《美丽的瓶花》一课拍成微型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播放,使学生把视频中教师的讲解以及教师制作过程的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了学生创作的印象,并能使学生把这些印象通过不同的瓶花造型来表现出来。视频播放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回忆自己动手制作吹塑纸版画,学生可以根据课件中不同种类的花卉和瓶子结合自己的想象,创作出瓶花的造型,并用竹笔刻画在吹塑纸上,然后再涂色压印,让学生在版画的印制过程中,在各种奇妙肌理、偶然而成的画面中,感受到制作版画所带来的美感乐趣。学生在制作版画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也让学生懂得同一主题绘画创作,也可以创作出不同感受的作品,激发了学生版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运用微课视频不仅能使学生的记忆得到拓展,创作出充满童真童趣、极具个性的版画作品,而且还能让学生的艺术个性得到张扬,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运用微课技术一方面有助于版画教学,提高版画教学有效性,优化版画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小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审美鉴赏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班级管理;优化

小组合作,即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教学及管理有极大的作用,近年来也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及管理中。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小组合作华而不实,流于形式,很多教师没有真正去关注小组合作的效果,特别是对学习困难和纪律性差的学生的小组。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学习质量,如何让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起到最大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两年多来我在整个年级教学及班级管理上都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认为要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及班级管理,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选择并培训好小组长

根据两年来的实践,我发现小组长的作用非常大。小组长就是小组的“领头羊”,管理小组的一切事务,所以小组长的选择尤为关键。小组长可以由学习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其在小组中能起榜样示范作用;可以由活跃好动、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担任,这样可以激发其思维活跃度,提高自我约束力。为了保证小组合作顺利进行,最好由小组成员自己选举或竞选决定,而不是教师指派。因为在尊重小组成员意愿的前提下,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会增强,小组合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小组长选好后不得随意更改,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如何管理小组成员,教会他们事情的处理技巧,如何带领小组增强战斗力等。教师平时要经常跟小组长沟通,因为毕竟是小学生,很多地方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协调。比如,有些小组长会在管理过程中发现小组内的有些成员总是拖后腿,他们会要求教师开除这个小组成员。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教会组长学会包容,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帮助别人。总之,培训小组长是长期的过程,小组长能力提高了,教师自然也能从繁杂的事务中走出来专心研究教学了。

二、简单的方法可以让小组合作学习达到新高度

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看到在公开课中讨论时有些学生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有些学生只听不说,所谓的讨论只是优秀学生的表演,所谓的合作只是优秀生的合作。教师只是把学生的座位安排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时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各做各的,而且成绩好的学生会嫌弃成绩差的学生,觉得他们总是拖累小组扣分,导致差学生的自卑感越来越强,不但达不到真正合作的目的,反而让有些学生越来越差。为此,我采取了以下两种方法加以解决,结果学习差的学生进步非常大,好学生也越来越优秀。

(一)随机抽号代表小组完成任务

上课回答问题时,大部分教师都会直接叫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学生来代表小组回答或汇报,差学生为了给小组加分也自动让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长此以往,不但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锻炼,成绩好的学生也不懂得帮助别人。随机抽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教师提出问题或任务,每个小组不再由教师指定哪个学生来完成,教师先告诉学生每个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一个号码(1-6),直接现场抽取号码,由抽到的学生代表小组完成任务。这样一来,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尽力完成任务,成绩好的学生必定会最大限度地帮助学困生,从而真正达到合作的目的。这种方法一样适用于语文及英语的背诵检查。如果一一对学生进行检查,教师的精力不允许。分组抽签检查的方式不但不会降低效果,效果反而会更好,成绩好的学生在帮助其他学生的同时也会学到不少知识,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二)合理制订考试加减分机制

有学习就免不了考试,以往大部分老师都是在100分、90分以上、80分以上的基础上加不等的分数。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困生永远都没有加分的机会,学困生在小组内永远都是自卑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只要建立一个简单的加减分机制就可以了。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这样的加减分机制就是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为所在的小组赢得最大的分值,指导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上。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为小组加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特别是对中下生的积极性调动有非常大的作用,经常能看到成绩好的学生分分必争的势头,看到优秀生忙里偷空地检查学困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在英语单词竞赛中,以前学困生都是不愿意背单词的,现在都是争分夺秒地背,有时学困生一下课就拉住组长说:“来,帮我检查一下单词。”有时看到组长一下课就抓住组员:“来,检查你的单词背得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好的学生得到鼓励,学困生也有学习的奔头――拿进步分,他们也能为小组争光,同时增强自信心。班上学习气氛积极高涨,班级学习成稳步提升。

三、标准要统一,避免随意性

合作小组的管理以量化方式为主。为此,班主任及全体科任教师与全班学生一起,制订了加减分规则、优秀小组评比及管理办法。切忌每个教师的标准不一样,在实行的过程中随意加减分。这样会让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的积极性慢慢下降,最后就是你加你的分,我做我的事,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守则》及学校文明班的评比制度等规章制度,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把学业成绩、行为表现、日常班级管理等内容,具体地量化为可以操作的评分细则。由学习合作小组长和各科课代表、学习委员、纪律委员负责具体的评分工作,由班主任、班委会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裁决。

四、班级管理的评比要细致

以前,小组合作主要用在教学上,实践发现,只要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一样能发挥很大的作用。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一日常规,跟学生一起制订班级管理加减分机制。

(一)小组卫生管理

学生的卫生习惯参差不齐,所以需要一些奖惩制度来约束。为了避免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现象,班级设有专门的卫生检查员。值日的原则是下午放学后由值日生打扫教室,平时是保洁。每天卫生检查员可以根据卫生的打扫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做得好加分,对于做得较差的学生,则必须扣分。同时每天随时检查各自位置的卫生,发现有垃圾的要扣该组的分。卫生的检查还细致到学生的抽屉,要求抽屉内干净整洁,达到要求的小组加分,有一个学生没达标就扣一分。加减分制度调动了学生打扫卫生的积极性,也使其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二)小组纪律管理

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思维必须活跃,行为必须规范,要求每个学生严格遵守各种规范和制度。小学生天性好动好闹,上课、课间时常管不住自己,而老师不可能天天跟随其后,这时小组长就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每个小组的组长只需做好其组内的五名同学的“监护人”,及时地管理和制止组员的不“法”行为,给予适当警告或处理。班长对表现好的组给予加分奖励,表现不好的组就扣分,如实记录每个学生每天的表现情况,抑制其不良习惯,形成良性循环。

五、做好总结表彰

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小组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做好后期的总结和表彰。建议实行日、周、月、学期总结。班主任可以每日小结,每周的班会课要对各个小组上一周的成绩进行评比总评。评比的时候可以由教师小结,有时也可以让小组长总结本组的得与失,并对小组成员提出要求,得分最高的小组则被评为“优秀小组”,每周进步最大的小组被评为“进步小组”,对这些“优秀小组”成员及“进步小组”成员给予精神奖励,还可以通过班级家委会给予物质奖励。每个月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月总结由年级统一发奖品。到了期末就进行学期末大型总结和表彰,让每一位学生都为努力进步而“战”,促使小组间、成员间的竞争,激励学生们不断努力。

以上是我在借鉴前辈的小组合作经验以及近两年自己的教W实践的基础上对小组合作学习及班级管理的优化。尽管在小组合作学习及管理中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只要我们肯于实践,乐于学习,虚心请教,善于总结,相信小组合作学习的春风一定会沐浴更多的师生,使更多的学子受益。

篇11

Abstract: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s the backbone of university computer technology involves specialty courses which related to electronics,computer software,computer hardware techn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it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This course starts from the university status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discusse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some of the measures.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现状分析;教学方法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courses;analysis;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191-01

1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都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这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师资老化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质量的发展。

另外,一些学校的现行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以学科为体系的痕迹明显,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实践与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教学要求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按要求进行,从而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消极影响。

2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2.1 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使学生逐步深入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计算机其它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网络集成、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三个方向成组设课,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安排四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技术基础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两类科目的学时数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可以适当加大;而选修课是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些。

2.2 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比如有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等,重点是相关内容的理论阐述,网络设备中的网卡主要介绍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枯燥难懂的内容,教师则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又能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技能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扩充专业实训科目,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训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3 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听、老师讲的单方面交流,学生的认知主要表现为记忆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阻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创造,而使授课平淡、乏味、呆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现在应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教学,采用项目设计制作、现场模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组建网络教室的组建、建设小型校园网的建设、改造小型办公室网络改造等实践活动,从而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发挥网络通信及网络资源共享的特征,进行网上教育,包括电子教案、电子阅览、电子作业,这将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篇12

关键词: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324-01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理、有效地安排作业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如何巧妙的进行作业设计,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结构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更要关注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作业设计上都过多地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作业单调,形式单一,偏重书本知识,脱离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作业模式严重的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兴趣发展的可能性,因材施教,使学习较好者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困者的思维也能处于兴奋状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优化作业设计,下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我在作业设计方面的几点看法。

一、作业设计要生活化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我们经常谈及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然而,学习和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数学的最终目标,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教学“植树问题”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目:“妈妈要做一件衣襟长60厘米的衣服,需要钉6个扣子,该怎样钉?”很多学生在解题时都是呆板的硬套公式,殊不知衣服的下襟一般是不钉扣子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

不可否认,不同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结构、数学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这种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作业设计时,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只布置一些基础题就可以,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除了完成基础题外还可以适当的布置一些有一点难度的提高题,而对于优等生来说还可以布置一两道思考题。这样才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既让全体学生掌握了基础,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在教学了“最小公倍数”一课后,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基础题):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9 8和10 15和20 9和15

2、(提高题):把一堆桃子平均分给6只猴或10只猴都正好分完,请问这堆桃子有多少个?

3、(思考题):两个数的乘积是180,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0,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这样的作业设计充分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在解题中享受到快乐,从而提高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作业内容要有针对性

每一次的作业安排都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练习中进一步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牢牢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时,可以设计以下的作业内容。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1、524+312 480+214 (不进位加)

2、576+219 324+438 (进位加)

3、378+569 846+158 (连续进位加)

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中能够更有效地掌握计算方法,进行正确的计算,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四、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要尽量把数学作业中的作业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被吸引过来,让他们能够愉快的去完成作业。

五、作业设计要有实践性

篇13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目标之一,学习兴趣是带有感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愉快主动学习的实际动力。而新奇的特别是引起学生注意和好奇心的适合学生水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类化学问题可以形成并维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类问题包括源自生活的化学问题,例如燃烧和灭火的问题,生活中酸碱盐的应用问题,易燃易爆物知识等,学生往往因为解决这一类化学问题而发现化学学习内容能够提高自己生活质量、能服务于自己未来发展,从而形成稳定的化学兴趣;涉及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的问题,例如牛奶中的三聚氰胺问题,新能源氢气的开发和使用问题等等,使学生参与社会问题解决的体验,让学生通过问题和科学发展前沿接触,使学生产生科学研究的冲动和献身科学的欲望,产生强烈学习动机;跨学科的问题,例如用化学知识解释于谦的《石灰吟》,用物理知识解释溶液的导电性,用生物知识解决营养素问题,学生在触类旁通的心境下克服学习困难,有效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解决问题能加强学生的自信,形成学习的兴趣。

二、巩固和应用化学知识、技能

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基础。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构成,使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必需,也是培养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初中化学课程十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化学问题在巩固和应用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解决化学问题过程,学生不但应用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习新知识,新知识的学习能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例如,在解决物质用途的问题,学生必然要由物质的性质作为解决突破口,加强了对已有知识的强化。其次,解决化学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学生初步学习的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零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综合性化学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间建立一定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已有零乱的知识条理化结构化。

在解决化学问题过程中,学生要将已有知识和问题情境建立有效联系,寻找所获信息与自己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针对问题,选择重组已有信息,将知识进行迁移,充分提高知识获取效率。

三、体验和学习科学探究

学习科学的重要目的就是理解科学的本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了解并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主设计方案进行有关实验活动,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和表达,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化学课程实施要求学生在做科学中学科学,化学问题的解决,特别是探究性问题的解决,让他们体验到的就是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首先,化学问题创设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化学问题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缩短与化学问题的心理距离,并伴随一种积极地情感体验。例如解决霍夫曼教授在屠狗洞遇到二氧化碳相关性质问题,使学生充满了对二氧化碳探究的欲望和激情,迫切的想用科学探究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其次,活动型化学问题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机会。活动型化学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过程展开,充分体验探究过程,并在活动中学会与别人分享科学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当前,化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化学问题可以通过直接的内容呈现,或者信息的提供和问题的背景创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如利用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钢铁工业的发展史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能源知识和环境污染问题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利用物质的构成和微粒的运动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利用防火和自救、易燃易爆物知识进行安全教育等。

五、评价与促进学生的学习

化学问题不仅具有甄别和选拔功能,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价,能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能力。

化学问题由于是学生主动解决的,它促进学生发现化学学习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调整,得以进一步发展。问题的解决也可以让学生因为达到老师、家长的帮助而得到发展。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等真面评价,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弥补不足,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查和反思习惯,进而克服化学学习中的障碍,促进学习的进步。

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高度审视有效化学问题的设置,要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特征、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综合考虑。要充分体现以下原则:1.基础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情境性原则,4.活动性原则,5.开放性原则

篇14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课堂 优化策略

信息技术是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革命。它集图、文、声、色、像于一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人人发展。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意向,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强化剂。教学时,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积极心理,让学生满怀喜悦地去学习。如教学小学数学第一册"同样多"这一概念时,在大屏幕上出示4个小朋友,4条红领巾。启发学生,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一定能早日戴上红领巾。然后一条一条地闪烁红领巾,动态地逐一给每一个小朋友戴上。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积极,情绪高涨,很快就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理解了“同样多”这一很难确立的概念。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我们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否能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林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在教学量角和画角时,由于学生空间观念还没有形成,很难掌握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因而不能正确地量角和画角。运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认识量角器,学生可以清楚地看见量角器的每一小格,每一条刻度线,内外圈刻度。比使用教具演示更清晰更直观,从而正确认识量角器,为量角和画角做好准备。量角和画角时,动态地显示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变换不同角度摆放量角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然后让学生在视频台上量角和画角,展示学习效果。这样,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相互交流,突破了量角画角这一教学难点。同时,明显地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信息强度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传播信息时,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和部分、外表与内观等方面相互转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处理。同时,依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信息技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放大信息,增强信息强度的功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个圆饼,再出示一把刀子把它分成两份,动态地显示两份完全重合的过程,然后得出“平均分”。随后再出示一个圆饼,把它分成两份,动态地显示出两份不能完全重合的过程,得出它不是“平均分”。最后,通过移动、闪烁、颜色、声音的同时刺激,增加了信息强度。学生很容易比较得出:"只有每份分得同样多时才是平均分" 这一结论。这样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增强了信息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易于形成表象,建立概念。这样做比教师用实物操作的刺激强度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运用信息技术,扩大信息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