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重点归纳范文

初中历史重点归纳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历史重点归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历史重点归纳

篇1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7、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国家(共11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世界上的群岛国家)、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渧汶。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边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对农业产生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全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东南亚的粮食作物为什么以水稻为主:水稻是一种主产的粮食作物,但它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并且要求有高温多雨的条件,东南亚人口稠密,耕进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因进制宜的必然条件。

东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状况:泰国、越南、缅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马来西亚是世界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是的椰子生产国。

3、东南亚的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如湄公河(澜沧江)、萨尔温江(努江)、河流特点:南北纵列、山河相间,河流上洲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洲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而土质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为什么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为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我国的重庆,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西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源,南部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总数己经超过了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三倍,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印度由于人口过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西南风),旱季(10月——次年5月)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东北风)。季风使得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是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的时候,形成水灾,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的时候就形成了旱灾。

8、印度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于推行了“绿色革命”。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9、印度的工业,英国统治时主要发展纺织工业和采矿业,这是由于英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印度工业严格控制,印度当时科技水平相当落后,独立后,印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努力发展本国工业,主要有: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棉麻纺织工业,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罗斯自然概况:

①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为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平原、东西伯利亚同地。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东西长1万平方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

②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各地差异较大,北部有终年寒冷的极地气候,南部有地中海气候和温带草原性气候,东部是温带季风气候。俄罗期的气候牲: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③河流与湖泊: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河,水力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冻期长。贝加尔湖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地区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矿、有色金属等,产地主要有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秋明油田。

11、四大工业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这里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有钢铁、汽车、飞机、火箭和电子等工业部门;

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波罗的海沿岸。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电子、造纸和航天业十分发达。也是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乌拉尔工业区,在乌拉尔山区,位于亚欧分界线上。这里主要生产石油、钢铁和机械等产品;

篇2

一、密度(ρ):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ρ= m / V变形

m为物体质量,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

v为物体体积,主单位cm3 m3

3、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 kg/m3 常用单位g/cm3 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二、速度(v):

1、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υ= S / t变形 S= υ t;t = S/υ

S为物体所走的路程,常用单位为km m;t为物体所用的时间,常用单位为s h

3、单位:国际单位制: m/s 常用单位 km/h 换算:1m/s=3.6km/h 。

三、重力(G):

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2、计算公式:G=mg

m为物理的质量;g为重力系数, g=9.8N/kg,粗略计算的时候g=10N/kg

3、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4、 合力 F = F1 - F2 F = F1 + F2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反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同

四、杠杆原理

1、定义: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其中F1为使杠杆转动的力,即动力;l1为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动力臂;

F2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即阻力;l2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阻力臂

3、滑轮组 F = G / n

F =(G动 + G物)/ n

S = nh (υF = nυG) 理想滑轮组忽略轮轴间的摩擦

n: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股数

4、 斜面公式 F L = G h 适用于光滑斜面

五、压强(P):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P=F/S

F为压力,常用单位牛顿(N);S为受力面积,常用单位米2(m2)

3、单位是:帕斯卡(Pa)

六、液体压强(P):1、计算公式:p =ρgh

其中ρ为液体密度,常用单位kg/m3 g/cm3 ;g为重力系数,g=9.8N/kg;h为深度,常用单位m cm

2、单位是:帕斯卡(Pa)

七、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计算: F浮= G排=ρ液V排g

G排 为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常用单位为牛(N);

ρ液为物体浸润的液体密度,常用单位kg/m3 g/cm3 ;

V排为排开液体的体积,常用单位cm3 m3 ;g为重力系数,g=9.8N/kg

3、单位:牛(N)

①F浮 = F上 - F下

马老师

日期:2012-01-04 08:16:44

②F浮 = G – F

③漂浮、悬浮:F浮 = G

④F浮 = G排 =ρ液g V排

⑤据浮沉条件判浮力大小 计算浮力的步骤:

(1)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

(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3)找出合适的公式计算浮力

物体浮沉条件(前提: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①F浮>G(ρ液>ρ物)上浮至漂浮

②F浮 =G(ρ液 =ρ物)悬浮

③F浮 < G(ρ液 < ρ物)下沉

八、功(W):1、定义: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计算公式:W=FS其中F为物体受到的力,常用单位为为牛(N);

S为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常用单位为m

3、单位:焦耳,1J=1N•m九、机械效率(η):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2、计算公式:η= W有用/ W总

3、有用功 W有用= G h(竖直提升)= F S(水平移动)= W总– W额=ηW总4、 额外功 W额= W总– W有= G动h(忽略轮轴间摩擦)= f L(斜面)

5、 总功 W总= W有用+ W额= F S = W有用/ η6、 机械效率 η= W有用/ W总=G /(n F)

= G物/(G物+ G动)适用于动滑轮、滑轮组

W有用为对人们有用的功,即有用功;

W总为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即总功。单位都为焦耳(J)

3、单位: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十、功率(P):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P=W/t

W为所做的功,单位焦耳(J);t为做功的时间,单位s h

3、单位:主单位W;常用单位kW 换算:1kW=103W 1mW=106 W

基本方法:有意识才会给力!

一、物理定律、原理: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阿基米德原理

3、能量守恒定律

二、物理规律:1、两力平衡的条件和运用

2、力和运动的关系

3、液体压强特点

4、物体浮沉条件

5、杠杆平衡条件

6、分子动理论

7、做功与内能改变的规律

三、应记住的常量:1、水的比热:C水=4.2×103J/(kg.℃)

2、速度:1m/s=3.6km/h

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V=340m/s V固>V液>V气 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3、密度:ρ水=ρ人=103kg/m3 ρ水>ρ冰ρ铜>ρ铁>ρ铝

1g/cm3=103kg/m3 1L=1dm3 1mL=1cm3

g=9.8N/kg

4、一个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76cm汞柱≈10m水柱四、物理中的不变量: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跟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2、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跟物质的吸收的热量、质量、温度改变无关。

3、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跟燃料的燃烧情况、质量、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

4、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不变,跟路程的多少,时间长短无关。

五、生活中的物理模型:1、连通器:如水壶、水位计、船闸等。

2、杠杆:如撬棒、天平、杆秤、独轮车、铡刀等。

3、轮轴:如板手、螺丝刀、自行车的车把、门锁等。 七、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

1、控制变量法:该方法是研究某一物理量(或某一物理性质)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控制其他各项因素都不变,只改变某一因素,从而得到这一因素是怎样影响这一物理量的。这是物理学中最重要,使用最普遍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用这种方法的有: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3)影响滑动摩擦力打小的因素;

(4)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5)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6)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7)影响动能 势能大小的因素;

(8)物体吸收放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9)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10)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1)电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2)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13)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4)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15)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16)通电导体的磁场中受力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2、类比法:把某些抽象,不好理解的感念类比为形象容易理解的概念,如:把电流类比为水流,电压类为水压;声波类比为水波;

3、转换法:某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不好直接研究,就通过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来间接研究它叫转换法,如:研究电流的大小转换为研究它所表现出来的热效应的大小;研究分子的运动转换为研究扩散现象;眼看不见的磁场转换为它所产生的力的作用来认识它。

4、等效法:某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不好直接研究,就通过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来间接研究它叫转换法,如:研究电流的大小转换为研究它所表现出来的热效应的大小;研究分子的运动转换为研究扩散现象;眼看不见的磁场转换为它所产生的力的作用来认识它。如用可以总电阻代替各个分电阻(根据对电流的阻碍效果相同)、用合力代替各个分力(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5、建模法:用实际不存在的形象描述客观存在的物质叫假想模型法,如:用光线来描述光的穿传播规律;用假想液片法来推导液体压公式:用磁感线表示磁场的分布特点等。

6、比较法:如对串、并联电路特点的比较、对电动机和发电机进行比较等。

7、理想实验法:在实验的基础上尽心合理的猜想和假设进一步推理的科学方法,如: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而推理出来的定律;人民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贺也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而得出的结论。

如牛顿第一定律。

8、分类法:如物体可分为固、液、气;触电的形式可分为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等。

9、图像法:如晶体的熔化、凝固图像;导体的电压和电流图像;运动物体的路程和时间图像。

10、逆向思维法: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场之后,法拉第思考——既然能“电生磁”,那么,反过来能不能:“磁声电”?这是一种逆向思维法。

篇3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师 备课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在每节课之前都应当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把握该节课应当讲解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意义

1.1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决定着其学习这门课程的效率,兴趣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找出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兴趣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主动性,这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教师备课的根本目的。

1.2旨在提高课堂讲课的效率

初中历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学习之初学生会对这门课程感到陌生。此时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整理每节课程的历史知识重点,想好教育学生的整体思路,在课堂上用最精练的话语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1.3反思自身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也应当反思自己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方式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的时候,通过自我的不断总结和归纳,并且将新的方式方法做出规划,应用于下节课程的教学之中,找出真正能够提升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2初中历史教师提升备课能力的措施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闲暇之余,总结自己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断的改进,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期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加强课前备课,提升教学的效率。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

2.1结合课文、图例和注释,逐字逐句逐图进行研读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需要弄清楚教材里面的内容,注意历史地图和相关的注释内容,将需要作为教学要求的地方勾画出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不需要做教学要求的,在课堂上可以直接简单的带过,减少教学中的弯路,同时也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历史知识。在此备课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2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最近几年以来,在中考历史试题上,出现很多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题目,并且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论述,该类题目极为考验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加大了初中历史教师教育学生的难度。这种现象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充分考虑,利用怎样的办法才能够将知识灵活地传给学生?初步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历史教师借助教材参考资料重新对历史教材的每个章节内容进行研究,并且结合中考的考题考虑,对历史教材每个章节做出综合性质的总结和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在考题中能够灵活的进行运用;第二,总结、概括历史教材中每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出一个简明的提纲,提供给学生进行参考。这两点都需要历史教师自己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去分析、总结。只有初中历史教师真正用心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总结,才能提高历史教师备课的效率,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2.3备课时注意搜集课外教材

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初中历史教师,实际上对初中历史教学课本内容已经非常的熟悉,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只是温习课本内容,那实在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对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也没有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课本之中的内容较为笼统,受课本的限制,很多历史事迹未曾列出来,如若历史教师能够查阅历史典籍,收集相关的历史素材,再考虑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历史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看似讲解这些对于学生考试没有多大的作用,实际上通过这种方法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三国的时候,历史课本上只有短短的一章就带过,此时历史教师可以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片段进行讲解,相信很多学生都会对其感兴趣,学生为了接这段历史会主动通过网络、书籍主动地查找,这就是教师备课所需要达到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分清教学的主次,仍旧要以教学课本为主,历史相关资料作为辅助。

2.4改变传统备课的方式,提升备课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局限于温习当前课程所需要讲解的知识要点,思考利用怎样的方式顺利地讲解给学生,此种备课方式在课堂上所取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自身备课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可以尝试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引入一些网络平台。如微信,当前微信在学生之中使用较广,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或者公众号,在每节课之前,将自己备课所准备的资料通过微信平台传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概的了解下节课要讲解的知识要点,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出一些历史问题,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短暂的讨论,引导学生向着备课的大纲前进,从而达到自身备课的能力的提升。

3结语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总结历史课程备课的经验,让自身教学的历史课程效率最大化,让自身在初中历史方面的备课能力得到广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来,发挥历史教师教育学生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洪生.初中历史教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珠海市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4(08):81-84.

[2] 贾淑霞,李艳洁.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33-136.

[3] 李茜.基于胜任特征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模式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4):56-58.

篇4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 构建

在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快速掌握历史知识、全面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以下是本人自己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对高效课堂的构建提出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教学变成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教学本身,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也只是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只有将“教”与“学”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二、课前明确学习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在上课前组织思维,在学生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这不仅激活了学习过程,并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去获取所要求的结果。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赖以贯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为教学重点。在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后,才能更进一步的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无论是全班讨论,还是小组讨论,重要的是教师应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将自己融入讨论中。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首先,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不要只是让健谈者或成绩优秀者有发言的机会,在课堂讨论时不善言谈的学生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可能不喜欢和不参与课堂讨论,对他们来说,发言也成了相当艰难的任务。因此,教师应为他们发言、参与讨论创造机会,开始时让他们就一些不太难,不需长时间发言的课题发言,善于发现他们发言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或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

其次,鼓励学生做出贡献。以认可、肯定、欣赏的心态对待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反应,鼓励他们为课堂讨论做出贡献。

再次,教给学生参与讨论的技能。学生不参与课堂讨论,很可能是因为缺乏交流技能,因此,教师要教给他们交流的技能,如何时发言、发言时间的长短、怎样倾听他人发言、怎样评定他人的看法、如何发表自己的看法等。

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乐趣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亲身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这种体验表现在由学生的身体性活动与感性经验而产生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动用全身感觉器官,用脑思考、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诱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让他们在体验中理解、归纳、总结和掌握知识,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扮演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如在讲述八年级历史上册《》时,关于对的评价“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怎么看?”这一问题时,学生对此各执己见,笔者灵机一动改变了教学思路让学生当堂辩论:“之我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大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每个人都当了一回小辩论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通过这次辩论会,学生不仅有了让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掌握了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方法,为以后如何学好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创新教学策略

历史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借助多媒体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动态感强、形象生动等优势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使历史课堂教学不如新天地,给人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善用多媒体教学,不让要让学生动起来,还要让历史人物动起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香港与澳门的回归”时,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香港与澳门被列强侵占的经过,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了解港澳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教给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了教给学生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找到突破口,整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六、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教学环境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学生的认知变化更为复杂。在封闭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重点是活跃学生的思维,并开放式的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这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综上只是笔者在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笔者深信只要我们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不断尝试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初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 初中历史能力 培养方法 监测

对一线教师而言,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那么何为历史学科能力呢?历史学家、学者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定义有一些细微之差,本文采用著名学者于友西的概念,他认为历史学科能力是学生为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学习行为的心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条件,是能否完成历史学习的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概括来说,历史学科能力就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审题能力、阅读能力、概括、归纳、表述的能力、比较能力等。国家一直在推行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提出能力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践行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关于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已有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丰硕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一线教师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历史学科能力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集中于高中历史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研究不足,初中历史教学研究过于分散其中一个点或几个点,没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在历史教学研究中,没有相应的监测和数据分析,相对应的教学措施达到怎样的效果并不知晓。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促使历史学科能力研究要更深入、更细致、更系统。

本文是对初中历史关键能力的培养与监测的初探,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七年级的期中考试试卷为研究样本,以试卷的数据分析为依托,以求抛砖引玉。从本次考试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本校学生最欠缺的历史关键能力是审题能力和材料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试卷中的相关题目都凸显了这两个问题。以选择题14题为例,题目是“闻得商旅往来贸易,竞用会子,一为免商税,二为省脚乘,三为不复拆阅(亏损)。以此观之,会子可谓通流。会子通流始于A秦朝B唐朝C北宋D南宋”。这道题目,出题者的意图就是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这道题目的得分率是67.3%,失分学生较多,说明学生的审题能力还存在一些问题。再以17题第(4)问为例,题目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这道题目给出了三则材料,需要一定的分析和概括材料的能力,学生材料分析、概括能力的欠缺一览无余,得分率仅有53.6%。通过对这张试卷的具体分析,这两个问题是近阶段内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针对本次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打算重点关注学生审题能力和材料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通过两个月的教学,以期末考试数据与期中考试成绩进行对比,看哪些措施相对有效,哪些措施相对无效,以探索有效课堂教学路径,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关键能力。首先,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以笔者的教学经验看,最重要的是抓住题目关键词。如何抓住关键词,需要在平时下足工夫,在平时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并坚持下来,部分学生做题粗心大意,不肯认真审题,在选择题中更是如此。因此,在平时作业中,一定要让学生划出关键词,关键词找对了,题目的正确率就会大幅度提高。以笔者2016年带的两个七年级班级为例,其中一个班级每次作业都要求划出关键词并坚持了两个月,另一个班的学生则没有坚持下来。以试卷选择题第7题为例,坚持划关键词的班级得分率是87.8%,而不划关键词的班级得分率只有73.4%。除对选择题有要求外,在大题上也要求学生划关键词并列出1.2.3来,以保证学生不漏掉其中任何一问。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简约模式;应用;实战效果

在初中历史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创新课堂的运用并没有积极的推动教学质量的发展,课堂在教学结构的安排上看上去丰富多彩,学生上课积极发言,但是整节历史课停下来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抓不住听课的重点。因此,构建全新的简约模式下的教学理念,能够对当下课堂浮华现象和错位之风起到改进作用,是实现课堂教学的真实回归,创造合理的教学轨迹,真正促进真实有效、课堂教学合理的教学品质。

1简约模式的设计理念

遵循新课标在课堂上的教学理念,设计在教学程序和教学过程中最优化的教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简明教学目标、精简教学内容、简洁教学的学习过程。使教学从繁杂的学习条目中脱颖出来,从简约理念教学、教学设计、结构和实践四个角度创造出内容精炼的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强化巩固拓展教学的策略。

2简约模式理念的教学应用

2.1教学目标的简约化: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在他们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学习时,要尽量的挖掘学生兴趣点的所在。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宏观的思考和把握,在教学课堂上设计的教学目标过于细化,容易导致学生接受理解不足对学习产生厌恶感。简约模式的教学目标能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准确结合,明确学生在教学目标下系统的进行学习[1]。

2.2教学思路的简约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现行的教科书在历史的编纂中章节目录有很大的跳跃性,内在联系较为隐性,学生在对书中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使用简约的教学模式,清晰的教学思路。简约的教学模式能够让繁杂的内容更加条例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利于教师方便教学。如果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层次过多,教授的内容过于细碎,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听课时蜻蜓点水、浅藏辄止。清晰的教学思路能够清楚的表达课程标题和副标题、副标题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充分的展现了历史教学的层次之美。比如,在初中历史课本中会有三个副标题之间的联系为隐性,按照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理解能力很难清楚的明白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整理出一套简约的教学理念,抓住主要重点进行讲解,一步步的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初中历史中有关战争的科目比较多,它们发生的时间、背景、地点、具有的意义都不相同。书中列出的条目繁多,教师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学生进行讲解,从战争的背景到事件的经过,再到结果和其历史意义。这样的教学思路既简约又清晰透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2.3教学语言的简约化: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学语言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要构建简约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师必须简练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教师要根据所教课程的需要,努力做到教学语言的科学规范化、语句标准、具有引导性能使学生思考和产生新的问题。教学语言的简约主要表现在快速指出内容主线,言简意赅、合情合理。教师的语言从内容上符合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点突出、条例清晰、结构严谨[2]。例如,在讲到初中历史中时,适当的引入当时发生的战役和社会面临的状况,把学生的思维带到那个年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能加深学生对于课本的理解。

2.4教学内容的简约化:

随着教学科目的增多,学生的学习任务量越来越大,初中历史教材上知识量大、历史概念繁多、课时紧张等特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师只有大胆创新勇于舍取才能使教学内容精炼适当。在教学上应该抓住重点的教学内容,对课本的难点、疑点进行归纳整理,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对教学内容上无关的枝节进行剔除,多增加一些必要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用心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哪些是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哪些是学生没必要完全掌握的知识点。要做点“三讲三不讲”原则。即学生能自学的不讲;学生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不理解的不讲;而是把重点难点主要内容讲透彻、讲明白、讲牢固。

3简约模式理念的实战效果

简约模式理念应用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有效合理的开展教学任务,抓住学生对于学习上的不足,从多方面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3]。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应该充分运用简约模式下的教学理念,以教材体系为主线,按照教材的内容制定合理的规划,勾勒清晰明了的教学主线,引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度契合,展示课堂精彩:让学生从学会学习到乐于学习,从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营造乐于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喜悦。在课堂上简约模式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的进入学习中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简约模式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理性和教学质量的回归,它使历史课在教学过程中变得条理化、简约化,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有效开展。简约模式是历史教学课堂的返璞归真,能够将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简洁、有趣、生动。追求简约的历史课堂,实现高效的教学理念,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秀云.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6):37.

[2]刘金玲.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3,(9):18.

篇7

一、史料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生动地解释历史知识

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从实践基础上获得的直接、具体的认知,属于初级阶段;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间接而抽象,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许多抽象的历史规律与概念,这些理性知识是横亘在初中生学习路途上的难关,此时教师引用形象生动的史料来增加课本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再在这些感性认识的积累中升华成理性认识,无疑是事半功倍的。譬如在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学习中,历史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自开始中国人民进行的一系列反侵略战争及战后签订的一份份不平等条约,丰富具体的史料呈现在初中生眼前,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一目了然,落后就挨打的历史教训为学生深刻理解和牢记。在分析这些形象具体的史料的过程中,抽象、枯燥的历史规律与概念被生动解释与印证,教学实效自然很好。

2.有助于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出发,而是对客观事物抱以热忱”。只有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他们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有了动力才能产生效果。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特点为出发点,有选择性地挑取那些初中生感兴趣的史料,用形象生动的丰富史料激起其求知欲,使其发散思维,激发其灵感。比如教师在讲授远古人类时,可收集一些与“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相关的史料,除教材上的图片外,还可用多媒体展示更多关于远古人类的头盖骨及其复原情况,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种史料交错而有序地向学生呈现,此时教师的讲解更加风趣生动,北京人与现代人头骨的不同也更加形象地被学生了解。生动、丰富而特色鲜明的远古人类史料给学生以直观印象,浓厚的兴趣刺激着他们的求知欲,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自然被他们高度关注着,在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历史知识的领悟也更深了。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时需把握的原则

运用史料辅助授课确实有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进行史料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史料要有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形象生动的史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一些复杂抽象、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学生对历史规律与本质的认识也更加深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更要注意史料运用的度,切记不可忽略教材。现有的义务教育体制下,初中历史课本无疑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其中的历史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其地位是任何史料、参考书目都无法取代的。日常教学中,因课本内容的限制,教师选取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或视频史料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在印证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是可取的。但是要注意不能使用过多的史料,否则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偏离课本。初中生正处于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此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最强,但他们对问题的宏观把握能力却不强,此时若是实施偏离教材的大纲式教学,对部分内容的史料关注过多,十分容易导致初中生思维的片面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今后的综合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以教材为施教主体,适度地选择史料穿插其间,千万不可喧宾夺主。

2.要选择直观易懂的史料

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虽有了提高,却依旧偏向于接受直观易懂的事物,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挑选那些相对简单明了且特色鲜明的史料来辅助教学。虽然丰富、深刻的史料可以给人更加全面的历史认知,原始史料更是给人真实感,但是大多数初中生对历史与史料的把握能力与理解能力不够,史料愈是原始、深刻,愈容易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这样会影响运用史料的教学效果。譬如在学习女皇武则天这段历史时,《资治通鉴》中的话常常被教师引用:“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教师的本意,是要学生了解两点:武则天因女人当政常用官职来笼络人心,但同时也重视选贤任能。这段史料本来是不错的,但对初中生而言却显得难度大,很少有学生有兴趣去细读这些话,更难有共鸣。因此,史料并非是越原始越好,而应以直观易懂为优先选择。

3.不同教学阶段对史料的运用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文字史料与音像史料这两类史料在不同教学阶段有不同的作用。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直观的音像史料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音像史料本身具有的生动性与丰富内容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持久,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把握史事和理解历史概念与规律。因此,一般情况下,初中历史课堂上应首选直观易懂且信息量丰富的音像史料。而且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还应鼓励初中生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资源,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尝试收集、分析、归纳史料,加深他们对史料的认知,同时也培养他们探究历史的问题意识与逻辑论证能力,提升他们学习的综合能力与思维能力。 然而,教师也要注意使史料的运用与实际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相符,在多元化的史料运用中要有所侧重。初一、初二时运用音像史料的比重较大,而初三时随着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提升与升学考试的实际情况,则要较多引入文字史料了。比如初一讲授宋代历史时,可用多媒体展示名画《清明上河图》,引领学生进入宋代的社会环境了解宋人的社会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初一学生的兴趣,他们的认识也更深刻了。而到了初三复习阶段,教师则要为学生提供各类记录宋代历史的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历史、总结规律。只有在不同教学阶段有重点地运用史料,才能在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逐步提升其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辅助教学,生动地解释历史知识,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适应了初中生的学习特点,符合教学规律,提高了初中历史的教学实效。然而,在运用史料时要注意有度的原则,以教材为主体,同时选择那些直观易懂的史料,且在不同教学阶段有所侧重。如此,不仅能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使课堂更加丰富生动,而且也能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阅读分析能力与逻辑论证能力,真正做到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8

一、提高认识,增强备课行为的自觉性

要想走出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形式化误区,必须从初中历史教师观念抓起,让教师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作用,明白集体备课应是初中历史教师个体思维的相互碰撞,是教师情感与情感的沟通,是初中历史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集体备课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执教者还要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通过二次备课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这样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

二、 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备课的实效性

1.制定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可以按“自备——研讨——整理——验收——个——总结”六个环节进行。

(1)自备。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重在集体的交流与研讨,而个人自备是集体交流的基础,只有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才有交流时的侃侃而谈,这就需要个人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应明确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根据课改理念思考重点环节的设计方案,当然,这种方案的设计不一定是十分详细的,可以是突破难点的方法,可以是处理某环节的策略,可以是作业题的设计等。个人自备重在对教材的理解,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挖掘。

(2)研讨。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重头戏”应放在集体的交流与研讨上,应该强调的是,一定要进行集体交流,在集体交流中可以设主讲人,负责陈述上课内容、目标、重点、难点及注意点等。但是这种交流中没有谁是权威,也没有谁是听众,大家是平等的参与者。在中心发言人陈述后,大家要能畅所欲言,展示出个人自备时收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为教学设计出谋划策,特别是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要勇于争辩、讨论。这样通过商讨,聚集集体智慧,最后形成最佳教学思路。

(3)共案。在集体交流后,要指定人进行整理,并打印成教案。整理工作可以由初中历史备课组成员轮流执笔记录,所设计的共案中,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可以提供出集体讨论时得出的多种解决方案,供老师选择。在共案的右面和后面要留有空白,以便老师作个性化添补和总结。

(4)验收。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确实提高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经过整理打印成的教案,应交教研组长把关验收,合格后方可打印发放给每位教师。

(5)个案。整理好的初中历史课教案并不可以直接使用于课堂教学,因为这种共案毕竟是针对一般学生而言,不具有特殊性。事实上,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用统一的教案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位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甚至再创造,进一步改进教学实践,力求体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在形成个案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创新、实用、个性。

(6)总结。总结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师要在课后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再总结,可以不断丰富对教学实践的认识,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对一节课的总结,不必要求老师面面俱到,可以就上述内容中的一点进行深刻的思考,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自觉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2.严把督查关。为了能把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抓到实处,学校相关处室一方面要安排专人在研讨时间到各组检查,研讨情况好的表扬,差的批评,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教研组的考核。另一方面要结合领导听课,了解课堂教学情况,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和教师个性化备课相结合的教学实效性。

三、减轻抄写负担,激发备课的积极性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 丰富内容 重难点突出 趣味教学

历史是永不枯竭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它往往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当下,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越来越为世人所重视,大多数国家现在都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以保护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许多地区也加大了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宣传力度。各学校也渐渐对历史这一学科重视起来,开设了许多有关历史的趣味课堂,但初中历史作为历史方面的基础学科,似乎并没有受到社会太多的重视。在初中教学中历史没有受到学生和老师充分的重视,且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的历史成绩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转型。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当下较为先进的一种教学工具,现在很多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帮助同学们学习,多媒体教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清洁、舒适的教学环境,教师不再因吸入过多的粉笔灰而影响身体健康,学生也不会再因其他事物而影响听课的注意力。给予了历史教学非常大的便利性,下面我就着重分析一下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增加课堂信息量,丰富学习内容

与传统板书教学不同,多媒体教学工具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色彩多变等优势,而且省去了清洁黑板这一步骤,教室里不再有漂浮在空气中的粉笔颗粒,对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益处。并且,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原来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表现形式而变得直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多维性的特点,能有效的与现代新型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向学生传递大量的历史信息,学生仅仅依赖教科书的学习无法将整个历史脉络贯通起来,不利于学生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因此需要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在课前收集整理相关课外拓展的历史信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了教材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后,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课件展现给学生,达到拓展学生知识水平、开阔眼界的目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省去了教师板书的环节,节省了课堂时间,学生可直接通过观看PPT课件来完成知识的扩展,可将教师板书省下的时间让学生就多媒体课件内容重要部分做笔记,以便课后复习。

二、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识记

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往往有太多的信息量要接触,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往往在讲解课本重难点上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只有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来说时间实在太紧,结果往往是老师为课堂重难点教学费尽了心力,可还是达不到预期的完美效果。短时间内记忆接受如此大的信息量往往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耐性,课堂效率大大降低,但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帮助下,一张张精美的PPT美轮美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无论重点、难点都用鲜艳的色彩重点标记,甚至可以用动画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三、视频动画展示,增加课堂趣味

在现代众多教学工具中,多媒体教学以其突出的多重优势赢得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先拿传统的板书教学来说,板书教学浪费时间精力,甚至影响学生身体健康,且其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仅靠教师在黑板上书写获得知识,教学方法太过单调老套,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多媒体教学工具,拥有视频、图画、音乐、音效等多种教学方式,色彩绚丽的图画、生动形象的视频、近在耳边的声音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历史图片需要学生观看,并且这类历史图片往往在考试中占较大比重,许多大题都是以图片的呈现方式展现给学生的,因此,学生必须要养成看图记图并能认图的能力。课本上虽然有大量图片,但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记忆欲望,导致学生成为历史图盲,在考试过程中因为无法将图片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导致答题正确率低下。

针对这种情况,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图片这一优点来对学生进行图片教学。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就事先收集整理好本节所要用到的图片信息,并归纳整理,有条有理的展现给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各种色彩对学生眼球的刺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图片的理解与记忆。

篇10

1 历史开卷考试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挑战

回顾往年的历史教学,我们或多或少地认同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它是为教而教,为考而教;老师教教材,学生考教材;老师教结论,学生考结论。如此,牢牢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今,历史学科考试形式由闭卷考试转变为开卷考试,这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无非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们要以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这将成为适应开卷这一考试形式的历史教学必须努力的方向。开卷这一考试形式的出台,使我们必须以素质教育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以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为目的来传授知识。它是对应试教育的一大挑战,是初中历史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有力的发动机,一个有效的催化剂。

2 正确理解开卷考试,掌握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

许多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看看课本,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对自如了。有的甚至说,历史一开卷不要掌握知识也能考好。其实,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它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其“源”,但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且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如:科举制度是何时形成的?它是一种什么制度?明朝时该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该制度何时被废除?有些试题涉及古今中外,需要归纳而得出答案。如:列举能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重要史实。如果对知识掌握不熟,理解不透,仅靠课本资料,疲于翻书,费时费力,很难找出此题的知识点,这对于有时限的考试来说,实在是得不偿失。

可见,对于历史基础知识不仅要掌握,并且要有熟练应用这些知识的各种能力。这一点对于开卷考试来说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立于不败之地。

3 开卷考试形式下的初中历史复习

历史开卷后,将如何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以上所分析的中考历史开卷的特点来看,历史开卷考试考查的核心是学生的能力。那么,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以适应开卷考试呢?

首先,转变观念,放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要认识到教师不能是历史知识的简单灌输者、垄断者、权威者,而是与学生一起的知识的探究者、组织者、运用者,教师还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欣赏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首先要得到的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不只是知识的单一掌握。

其次,要大胆改革尝试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多采用谈话、交流、练习、讲演、论文交流、探究等方式,培育新型的教、学关系,通过活动、探讨、交流,一起构建知识体系,得出结论或知识。要重视“过程”教学,力求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再者,多与学生沟通,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以关心、爱心感化学生。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操,调动良好的情感。

另外,要善于总结、归纳知识,注重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复课课堂教师中,教师应立足于双基,抓历史线索,重主干知识,专题复习,重基本知识的巩固与落实,并倾向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4 认识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熟知这几种题型,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以培养自己思考、分析、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答题水平。

选择题一般由提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它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辨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例1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发生了许多大规模战役,其中对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具有决定性意义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该题的关键词语是“决定性战役”,限定的要素是“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如将限定语和关键词语结合起来,再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再认再现,即可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

又如: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实质是( )

A、实现民族和解 B、发现推荐人才

C、加强中央集权 D、巩固边疆地区

这道题通过筛选法来做,A、B项与推恩令无关联,先否定之,剩下的只有选C项。

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例如:说一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结果有何异同?

分析此题时,要抓住“性质”、“结果”、“异”、“同”等词语来理解,并从性质的异同、结果的异同分别作答。如果误审、漏审,都不利于正确完整的答题。

5 初中历史复习的几点建议

5.1认识复习的重要性、必要性,端正复习态度。

5.2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掌握。复习时重在理解,切忌死背,唯有理解,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5.3关注热点、注重实践。联系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与历史知识链接起来,从中挖掘出新的知识,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5.4切合实际,有计划的复习。可分四步:(1)以课本为主,逐册复习。抓住重点,精讲精练。(2)综合归纳,专题复习。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或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外交史、战争史等专题,综合归纳,形成知识链。(3)组合试题,题型复习。集中题型讲解练习,以掌握做题技巧、规律,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4)模拟训练,实战复习。及时反馈信息,以查漏补缺,重点攻关,使学生适应考试试题。

篇11

关键词:杜郎口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激励作用

杜郎口教学模式是在1998年开始探索的,经过多年的摸索,杜郎口教学模式逐渐成熟,并且开始获得众多教师的好评。所以,本文就对杜郎口教学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作出以下探析。

一、杜郎口教学模式的介绍

杜郎口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三三六模式”和“10+35模式”。

1.“三三六模式”

“三三六模式”里的“三”分别代表自主学习的特点以及自主学习的模块,而“六”则是指课堂的六个环节,其中自主学习的三个特点主要是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互动出发,也就是说“三三六模式”第一个“三”是指: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下,首先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任务,从而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其次是要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的丰富度,最后是要加强教学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个“三”是指自主学习的三个模块,分别是指预习、展示以及反馈。预习模块主要是要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在预习模块中,学生要将课本的难重点归类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制订学习计划。其次是展示模块,在展示模块中,主要是要加强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最后是反馈模块,在反馈模块中,学生要对自己在预习模块以及展示模块中进行检查和反省,反省自己在哪个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更出色。在“三三六模式”中“六”是指自主学习课堂上的六个环节,分别是:预习,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从而细分学习目标;进行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进行小组展示,提高小组间的合作交流;进行自我检查和反省,加强巩固自己比较薄弱的内容;效果检测,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10+35模式”

所谓的“10+35模式”是指在教学课堂上,老师进行教学发言的时间不能大于10分钟,必须要剩下35分钟以上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构建这样的教学模式目的是要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时间。所以,在“10+35模式”下,老师讲课的时间非常少,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杜郎口教学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式

1.做好导入教学

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先做好历史的导入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效率。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下,初中历史的导入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划分难重点,更好地做好预习工作,从而提高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初一的“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老师就可以通过历史时间图来展现中国古代朝代的变换,比如,老师可以从西周开始画,然后画到三国就结束,然后再让同学们接着老师的历史时间图来画下去。在画历史时间图的时候学生应该将该朝代的政治特色标记出来,例如,在三国时期,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然后学生就要分别对三国的政治统治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学习中国历史。所以,要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使用杜郎口教学模式,历史老师一定要做好导入教学,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方向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学生寻找学习方向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

2.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虽说杜郎口教学模式是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时间安排能力不强,所以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中,老师还是处在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老师还是需要及时地提醒学生该做什么,从而充当时间控制者。例如,在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根据“三三六模式”,学生首先要对课本进行预习,制订出相关的学习目标,然后再根据学习目标来进行学习,再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提点学生在什么时候进行预习,制订学习计划,在什么时候递交学习成果,进行交流。故此,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杜郎口教学模式,老师就一定要发挥出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例如:在学习初一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时,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预习,然后将该单元的难重点归类出来,并且要上交。然后老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该单元时的思维导图画出来,然后就将思维导图作为自主学习的成果。

3.做好教学评价,加强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学评价是自主学习课堂六个模块最后的内容,故此,做好初中历史的教学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老师不能只是根据学生在展示模块中所展示出来的学习成果来进行评价,应该是从学生的预习模块开始评价。比如,老师可以分别从学生的预习模块、展示模块以及反馈模块中进行评价,例如,在预习模块中,学生要上交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计划,在展示模块中,学生要上交自己的学习成果,比如思维导图、重难点归纳等等,在反馈模块中,学生要上交自我分析表,清楚地描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优缺点,以及改正措施。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老师可以从以上所说的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以及综合性,提高学生对于教学评价结果的认可,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综上所述,要提高杜郎口教学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构建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历史老师首先就要充分了解杜郎口教学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结合班级的历史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制订,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练习;设计;高效课堂

1引言

初中课堂练习作业优化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每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各不相同,所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也不一样。针对一年级新教材和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教学时,我从开拓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训练动机出发,减轻学生负担,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历史课堂作业指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课堂内容的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的需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其功能主要是通过当堂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双基”,而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体现对三维目标的考查。因此,布置课堂作业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拓展延伸。适当的课堂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教材保持记忆,并将课堂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在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探索的习惯,才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判断意识,形成自己的思想。

2初中历史课堂练习设计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民族地区的初中历史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上都有了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历史课堂作业却成了被忽视的关键环节,没有发挥作业对于教学的作用和意义。简单来说,现阶段历史课堂作业主要表现为:第一,相对于语数外教师对作业的高度重视,初中历史教师对课堂作业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第二,课堂作业一般由教师统一布置,题量大且题型枯燥陈旧;第三吗,作业形式单一;第四,教师缺乏对作业的科学评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工作强度大且难以实现专业发展,学生疲于应付且“高分低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历史课堂作业必须在形式上、内容上及作业评价等方面加以改革。

3案例研究

本文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中以三维目标为依据,尝试着对历史课堂作业的设计进行了改革。以《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一课为例。该课的能力目标为:通过将《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变成简表,培养学生制作历史简表与寓史于图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比较两次中国丧失的和领土,以及外国侵略势力到达的地区,初步形成一定的对历史知识的归纳和比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激发学生对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并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认识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和光荣传统。教学难点是:如何认识俄国“蚕食鲸吞”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过程以及如何认识俄国与英法对中国侵略的方法、方式与追求目的的差异性。

4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设计历史课堂作业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第一,课堂检测的难度,要有明显的梯度。习题一般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编排。题型应多样化,题目应以改编题或原创题为主,可选择时政、故事、漫画等作为背景材料。第二,课堂检测的题量应适中,一般以6—8题为宜,其中材料分析题一个(1-3个设问)即可。检测、反馈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第三,对课堂检测要进行有效的管理。让学生自己制定检测要达到的目标,目的是要让学生人人过关,获得成就感。课堂检测一定要批改、反馈、订正,有评价和记录。要建立档案,能显示学生进步的轨迹。对历史课堂作业设计在形式上、内容上、评价上加以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历史课堂作业的布置方法,建立科学的作业模式,有效的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课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有力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科学的评价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作者:岑卫恳 单位:广西田林县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韩省.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途径[J].成功(教育).2012(07)

[2]张卫东,孙自胜.利用乡土历史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效果———以安徽乡土历史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3]李兴平.新课程背景下乡土历史资源运用[J].新课程(综合版).2011(09)

[4]李剑云.乡土历史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11(17)

篇13

一、认识“误区”

一些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付自如了。有些毕业班的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而学生则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都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不及时纠正,历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在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只有将教学方面的认识误区纠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

二、科学分析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做好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联系现实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提供给学生;二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强调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将知识点系统化地划分成不同的专题。

三、有效教学

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总结知识、归纳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

1.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3.材料解析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时间、出处、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理解考虑,并迅速查阅课本资料,再分析所问问题,找出相关知识点,最后综合分析,归纳作答。

4.问答题是历史考试的传统题型,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完整准确的认知掌握程度。做题时,先审题,重点分析关键性词语,找准知识点。

四、初、高衔接

篇1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前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深沉。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搞好课堂互动,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强化记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获得阶段性的进步。其实,在互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会被凸显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只要学生的学习动力十足,学习兴趣高涨,就不怕学生在课堂生表现不够积极,在学习上取得不了进步。以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文成公主入藏”为例,笔者在传授这节知识点时,就在课堂上举行了一次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话剧表演。在这次话剧筹备过程中,笔者会注意引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此次话剧活动当中来。有的学生喜欢话剧表演,笔者就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去台上表演;而有的学生对表演不敢兴趣,笔者就让他做些幕后工作,参与筹备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这部话剧圆满地完成了演出,学生在话剧中一方面对历史知识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则意识到了参与的重要性、集体的力量,在互动演出中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二、发散学生思维,注入情感教学

学史能够明智,初中历史课程其实可以让学生以史为鉴、以古鉴今,,并且让学生做到古为今用、为我所用。要学习好初中历史知识,则少不了跟实际联系起来,也少不了将各种社会问题和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教师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把历史给予我们的启发能够最大限度地辐射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然后在课堂教学上把书本上的历史知识点跟当前现实中的时事等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基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教材中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之内涵与本质,让学生养成把历史跟日常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优秀习惯。教师只要做到了上述几点,就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历史的真谛、科学合理地分析每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比如,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西方历史,而这些历史都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生铭记在心的,并且要时刻牢记这条“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古训,同时也要明白“发展是硬道理“之具有历史意义的启发。又如,在传授文化史的过程中,教师则可加强情感教学,采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史料,将其作出精彩的PPT课件,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与讲解,使得学生可以深刻地感悟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提升其爱国主义的自豪感。同时也可以结合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历史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积极举办多种课内外活动,比如国情知识抢答赛、影视评论,历史小报编辑、开展历史报告会、举办演讲赛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精设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启发式教学法笔者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了多年,此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益于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按照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一些富有启迪性、启发性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常常在初中历史教材之关键处与转折处,甚至引申处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我们要主要问题的提问应该问到“点子”上,不能不分主次地问,而是要问的问题要问的有一定的分量,并且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了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达到师生互动、师生共鸣的效果。比如,在传授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最可爱的人》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就这样向学生提问到:文章中讲述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原因和经过是什么?抗美援朝的背景和中国出兵的原因什么?从上甘岭战役,五次大规模战役等能否归纳出抗美援朝的意义?战斗英雄和的故事经过能否描述下吗?这一连串、有递进关系的提问让学生明白到:、等中国人民志愿军,人人敬爱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这种环环相扣的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对谁是最可爱的人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