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范文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

篇1

【关键词】 大众美术教育;郑州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G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1

大众美术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推动群众美术教育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郑州在经济和资讯全球化的21世纪,找到自身独特的发展潜能和文化资产,创造性的进行自我开发,是城市的核心目标。郑州应努力宣扬中华民族文化,构建具有中原特色的郑州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探索大众美术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1.郑州构建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对大众美术教育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美术世界已渗透在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众美术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学意义。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城市交通条件便利;基础设施健全;城市的开放、包容及多样性强,提高全民的美术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让大众走进城市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构建郑州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够为多产业人才提供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集聚平台和信息载体,能够成为河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同时能够使大众身临其境地欣赏现实美术作品,开拓民众视野,涤荡人的心灵,使大众感受艺术之美,受到审美教育,提升精神境界,全面提升全民的艺术文化素质。

2.汲取创意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分析郑州发展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2.1创意产业发达地区发展产业园区的现状

目前全国创意产业发达地区主要有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产业布局合理,主题特色突出。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共有15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题特色鲜明,在15家文化产业园区中,7家以网络、数字多媒体为主题;3家以“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3家以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经营为主题;1家以演艺产业和影视产业为主题。在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有以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为特色的花园坊,以雕塑艺术为特色的红坊,以动漫文化为特色的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以建筑设计业为主题的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等,其中约2/3由老厂房改建而成,是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载体,如田子坊、八号桥、M50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由老厂房改建而成,成为上海地标意义的“人文景观”。众园区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统一带给观者愉悦的审美感受,提升了大众审美能力。

2.2郑州发展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郑州发展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起步晚,规模小、整体实力不强。与先进城市相比,对发展艺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与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和中原城市群龙头的地位不相称,与全市人民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对发展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缺少一定的前瞻性、系统性、可操作性;财政投入力度相对不足,难以有效地引导民间资金投入;艺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有一定的趋同现象,缺少反应体现美术主题特色的园区,难以为大众美术教育提供较多的、先进的、具有时代精神的现实美术作品,大众的审美意识不强。

3.构建郑州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探索大众美术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3.1提高认识,全面发展大众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随着大众美术的蓬勃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普及提高,群众接受美术教育的内涵应越来越丰富。大力提倡大众美术教育,构建郑州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够提高全民的审美接受能力和欣赏能力,提升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地位,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3.2政府政策扶植,加大资金投入

在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政府要给予政策扶植,有公共投资的意识,投资的回报不仅可以从经济体的自身资金周转链中收回,而且可以从整个园区甚至是社会环境的优化中来谋求。这就需要政府把园区的建立看做是服务于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是大众感受城市前进脚步、文化多样性、艺术多元性,进行大众美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引导民间资本融资,把资金投入做成常态化,重视资金投入的长期效应,为园区持续和谐发展、大众接受美术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3.3科学规划,探索旧厂房改造的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

旧厂房改造的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能够以最低成本实现城市核心区域的产业升级,是文化产业聚集的典范,是都市内发展园区的成功模式。借助旧厂房特有的建筑结构与其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将旧厂房改造成为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使大众感受到历史的见证和延续,这既保留了历史工业建筑风貌,也实现了传统产业向现代绿色环保产业的转型,为大众接受创新型的美术教育提供了环境和氛围。政府在产业发展、功能定位和城市功能配套上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政府主导进行科学规划用地、合理安排就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完善旧厂房改造的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

3.4开发多产业结合,艺术表现形式多样的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在城市中心区利用集聚效应所形成的辐射功能,逐渐向街区和社区发展,将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与商业、旅游业、餐饮业、设计业、居民生活等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也为改善居住环境、探索城市旧区改造新模式创造条件。建立以数字多媒体、民族民俗、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经营、雕塑艺术、建筑设计、动漫文化为主题特色的产业园区,让大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欣赏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感受艺术的魅力,增长审美意识,提高大众的美术教育和艺术文化素养。

总之,郑州要做强做大,实现“软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产业的崛起繁荣、群众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就要发展大众美术教育来优化结构,而谋求发展大众美术教育的文化创意产业,就要寻求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重大突破,我们要用战略的前瞻来科学地指导实践,在发展上做到诸多的创新,才能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向全国传播中原文化理念和中国艺术精神,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褚劲风,高峰,马吴斌.上海城市与创意产业园区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06

[2]周松峰.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与前瞻[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01

篇2

关键词:校园舞蹈艺术;大学教育;审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46-01

一、校园舞蹈艺术在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舞蹈教育主要包括专业的舞蹈教育与非专业的舞蹈教育两种,本文所论述的是非专业的舞蹈艺术教育,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情操,而不是为了学到非常专业的舞蹈技能。从校园舞蹈艺术的教育中,使学生对舞蹈艺术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中让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属于大学美育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它有着挖掘大学生想象力、提高审美鉴别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校园舞蹈艺术的教育,可以充分拓展大学生的思维领域,不断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在充分领略舞蹈艺术的独特美之后,也扩大了自己的审美视阈,提升了审美的层次。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象思维活动主要由人的右脑来承担,抽象思维活动主要由人的左脑来承担,舞蹈艺术活动属于形象思维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使用左脑和右脑可以有效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进行舞蹈的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可以让全心身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开启换位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思维的领域。

舞蹈中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核,不同国度的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不同形式的舞蹈,其中所能体现的艺术思想、文化思想、美学风格、哲学内涵都是不同的,舞蹈具有更广博的艺术包容性和综合性,从中可以充分领略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生活风貌,在相互的融合中也可以达到自我的完善。在校园舞蹈教育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智水平,还可以帮助大学生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境界。很多大学都有舞蹈选修课,大学生在舞蹈选修课上不仅可以逐渐加强对舞蹈艺术世界的认识与了解,还可以通过教师的形体语言,来感受舞蹈艺术对人的形体美、气质美、心灵美的影响,并身体力行,使自己的风度、情感、形貌、言谈举止都得到了美的陶冶。

二、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民族永葆青春的源泉。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校园舞蹈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智力水平。每一门学科都以其独特的视角诠释着世界和人生,舞蹈艺术也以其特有的感觉方式来提高人们对生命形态的认识。舞蹈艺术非常注重感觉的敏锐程度,包括对音乐、灯光、旋律等的感觉,这也是人认识世界万物的根本所在。校园舞蹈教育的中心不在于培养多少个舞蹈家,而在于要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通过运动神经的刺激,不断积累一种内在的感觉经验,为智能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创造力的发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其次,校园舞蹈教育可以更好地解放心灵,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美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用艺术美的方式去思考人生,会给本来稍显平淡与枯燥的生活增添很多情趣,也使大学生更加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在精神与生理的双重放松中,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舞蹈艺术的博大精深可以让大学生的心灵和身体处于愉快的状态中,并且舞蹈艺术本身就有着极大的创造性,从舞蹈的创作到排练,再到最后的演出,都淋漓尽致地体现着人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创造能力具有迁移性,在舞蹈艺术中的创造力也可以运用到其他的领域中,优秀的情操和高水平的创造力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三、总结

综上所述,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舞蹈艺术教育的功能,扩大其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影响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才能为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篇3

关键词:21世纪;创造力;视觉认知能力;创意人才;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一、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时代

21世纪初,创新(innovation)和创新教育(innovate education)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这是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以科技为主导的理性思维已无法应对21世纪的多元需求,逐渐失去了凌驾一切的主导地位。面对充满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人们发现国家和人才的竞争力不仅蕴藏在尖端的科技中,也蕴藏在每个人内在的创造力与美感能力之中。这股富有创意的深邃智慧的力量蓄势待发,终将成为推动人类进一步发展的真正动力。

在此背景下,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表了《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达至繁荣》的研究报告。报告中,对创新和创新教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明确指出:“创新精神是决定美国在21世纪成功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①加拿大、英国等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创新的战略报告,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和创新教育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保持在世界前列。

在有关如何开展创新教育的探讨中,作为创新教育重要一环的美感教育受到了空前重视。人们认识到科技(理性)与美感(感性)相结合才是社会发展的出路,未来的科技创新将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因此,现在的儿童与青少年将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需具备审视美和创造美的素养。

2006年3月6日至9日,在葡萄牙里斯本市的艺术文化中心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艺术教育大会”。世界各国教育部的代表和艺术教育领域的代表500人参加了这次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是“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BuildingCreative Capacities for the 21st Century)。代表们围绕艺术教育(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诗文)的价值、意义以及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展开讨论并发起提案。

为了开展优质的艺术教育②,代表们一致认为,在艺术实践中强化创造力培养,提高社会和经济地位低下地区学生的能力。在大会宣言中,提出艺术教育的实践是重要的学习课题,发展青少年的知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强调从伦理角度发挥艺术教育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会上提出了“艺术中的教育”与“通过艺术的教育”相结合的观点,前者是指艺术各种形式内的特定发展,后者是指通过审美和富有创造力的方法去学习。大会中反复出现“创造力”、“学科间的互动”、“学校与社区”、“文化理解”、“协作”等关键词,反映了21世纪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创造力研究的发展轨迹

早期从事创造力研究的学者,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力的表现。20世纪70年代,塔夫特(Taft)对上述观点提出了批评和修正,他指出创造力是一种可以培养的技能和潜能。③霍华德•格鲁伯(Howard Grubb)对艺术和科学领域中具有创造力的个体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首先,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寻求把自己所关注领域的各种散落的事实和理论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一致性的综合理念。其次,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保持好奇并进行探索,能够创造出一个事业网络。④

20世纪80年代⑤,很多教育人士支持以创造力测试来筛选美术学习的资优生。这些研究以测量个人的创造性成就为指标,包括观察学生在学校参与美术创作活动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智力、学业成就和美术三方面的良好表现呈现正相关的关联。⑥但也有一些学者提出批评,认为这类研究缺乏信度和效度的基础。而这一批评本身也被认为过于强调以科学或教育测量方法作为研究的基础,只强调创造性的工具价值,未从创造力的本质进行探讨,受到了严厉的批评。⑦

同一时期,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对创造力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了20世纪90年代,创造力的研究聚焦于个人的创造性人格与创作潜力上。加德纳指出,根据心理测量研究方法发展出来的创造性测试,比智力测验更不可靠,如果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内提出解决问题或设计产品的思路和方法,开始往往被人们认为不可思议,最终却被认可,得到赞赏,他就应被认为有“创造性”。多元智能理论促使这一研究转向探讨心智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以及创造力所需具备的素质及其复杂的发展过程和方向上。

2000年,安德森(Anderson)等结合后现代社会现象,提出“文化创造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人类能重新拾起灵性精神,分享从日常生活上感知的文化价值,并尝试借助创造力寻回普世通用的、实际的、具有固有价值的灵性原则。⑧这是一种在后现代主义生态环境中重建现代主义价值观的观点。

2005年,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提出结合经济发展的创造力的新观点,认为支撑新经济的并非科技和组织,而是作为人力资本的人类创造力。⑨这一观点结合当代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议题,以人类创造力的价值来定义经济生活的新时代,取代以往单纯依靠经济发展和组织发展驱动社会发展的观点。

2007年,我国大陆地区学者肖鹰指出,“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北齐史学家魏收(公元505-572)撰写的《魏书》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观念不以人的主观意图为出发点,不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是以生命意识为核心,保持和发展事物本身的内在生机和统一性。⑩作者对中西文化中不同创新观念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我国文化领域中以个体生存利益的无限扩展为创新目的的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2008年,我国香港地区学者刘仲严以微型流行视觉文化社群中的同人志社群为对象,研究这一社群与创造力的关系。他认为,流行视觉文化的创造力更需要社群才能发挥,让图像生产者和观赏者凭借特殊的美学建立属于特定社群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对未来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以及本土身份认同的追寻均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研究结果与索亚(Sawyer)于2007年提出的“团体天赋”(Group genius)的观念相吻合,即将协作看作创造力的关键因素,创造力与团体协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观念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创造力的新视角。

综观上述研究成果,可以认为有关创造力的研究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网状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范畴由个人潜能发展研究扩展为社会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研究。其中,部分研究揭示了学生的美术能力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但从视觉认知能力(个体)发展、创意产业(社会)发展等角度出发,探讨美术教育与创造力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则有待于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视觉认知能力与创造力发展

视觉认知能力是人类学习美术(亦称“视觉艺术”)的生理基础。视觉认知能力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与许多学科相关,生理学、心理学、美术学、教育学等均对视觉认知能力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产生影响。

20世纪90年代,乔治•布什(George H.W. Bush)总统正式颁布的“开发大脑十年方案”,促使这项研究有了重大的进展。如今在电子技术的辅助下,人的大脑活动可以用脑电图的形式记录下来,“我们在近五年对大脑的了解要比过去一百多年来对大脑的了解增加了许多。”B11

21世纪初,英国的神经生理学家们的研究证明,“睁眼就看”的说法是错误的,视觉接受世界中的一切均需要脑力。视觉系统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引导手接触世界的部分,二是识别事物的部分。第二个部分需要的脑力更多,是视觉系统的重要部分,将“识”转化为“知”。B12脑科学家们还提出了“脑视觉”的概念,即“不是用眼,而是用脑看事物”的观点,揭示出美术鉴赏活动和创作活动不仅仅涉及心和手,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展示思考过程的一种途径。英国脑科学家塞莫•萨基(Semir Zeki)明确提出“美术的目的在于延长脑的功能”的观点,从生理学的角度揭示了美术教育在促进大脑机能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思维研究的焦点应该是革新和创造。B13这些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从生理学层面理解视觉认知特点和规律以及创新思维的产生过程,为美术教育与创造力的相关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哈佛大学的“零点项目”(Project Zero)是美术教育与创造力的相关性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项目。加德纳和他的同事们通过观察儿童参与一系列美术活动时的行为表现,发现探究儿童美术的关键在于理解儿童全面发展的总模式。一些学者将美术的发展描绘为“U形曲线”图式。U形的前部分指学前儿童身上的高度创造力;槽型部分为想象力匮乏时期;最后又重新升起的曲线代表了一个全新的、更高层次的美术成就(至少某些青少年身上有此表现)。虽然加德纳认为儿童与成年人的艺术创造力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所有儿童和成年人天才艺术家之间也存在共性,那就是他们都享受不断探索带来的快乐,不畏他人的种种看法。此外,对于两者而言,美术媒介提供的是应对各种重大意义和情感的方式,是一些难以言表、无法通过普通语言交流得来的方法。B14

齐默曼(Zimmerman)等研究者通过对美术资优生的研究,发现其艺术进展与美术教师的指导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创意的艺术发展,不是发育成熟后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复杂能力,深受文化及教育机会的影响。美术教师的角色、美术教师对学生视觉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绝对不能轻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是可以教导的,富有创意地进行思考以找出新的解决问题渠道的能力也是可以培养的。B15

英国创意集团主席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指出:“在某些圈子里,创意被认为艺术家独享的特权,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创意是一种普遍的智能,你可以从孩子们身上发现,我们也都人人拥有。”B16事实的确如此,多项研究证明,人人都具有创意B17能力,视觉认知能力的提高与创造力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在提高视觉认知能力的同时,发挥创意并根据自己的创意选择相应的美术语言、美术表现手段和方式加以表达,促进自身创造力的不断发展。

四、培养创意人才的有效途径

20世纪90年代,学校美术教育被认为具有提供燃料,点燃心灵,激发愿望,并照亮所有的生命,帮助我们认识内在自我和周围世界的作用。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创意产业的兴起,创意人才成为21世纪社会急需的人力资源,美术教育与就业之间产生了高度的相关性,原先美术教育游离于就业之外的现象已大为改观,美术教育开始承担对国家做出独特贡献的重任。

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并积极采取措施以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同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创意产业包括13个核心门类: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以及电视广播等。创意产业的3个外延领域是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B18

如今,英国的创意产业已超过金融业,跃升为一个具有强劲上升趋势的新型经济增长点,帮助英国实现了从“保守绅士”到“创意先锋”的成功转型。英国创意产业的显著成效为许多力求发展文化产业的国家树立了一个典范。美国、法国、丹麦、芬兰、瑞典、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纷纷发展创意产业,并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创意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和众多国家的战略选择。B19

综观各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创意人才的队伍。近年来,我国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相继建立起创意园区,但由于缺乏创意人才,因此造成了“有园区,但缺乏创意”,“有文化产业,却难见文化创意产业”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创意产业中大部分门类与美术有关,因此培养具备美术素养的创意人才的教育任务迫在眉睫。其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专业美术院校培养;二是通过学校美术教育培养。而通过第二条途径不仅有利于未来创意人才的培养,还有益于未来创意产业消费者的培养,从而为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认为,以创意为本的美术教育是培养创意劳动力、创意人才和创意阶层的有效途径,是一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学校美术教育的环境中,美术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意,加强表达创意方法的指导,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目标。

五、学校美术教育缺乏创意

“教育是创意经济中最为重要的要素。……然而,当我们提‘教育’时,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关注其寓意。只有在能够帮助人们学习的时候,教育才会有用。……一个仅仅提供单向的、传递事实现象的教育体制对培养创造力毫无益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倡导交流、对话和思考的教育体制。”B20在此,霍金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指令性教育的弊端。目前,在我国学校美术教育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意的发挥,阻碍了创造能力的发展。

具体而言,缺乏创意的学校美术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缺乏想象与创作的空间和时间。

许多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每一堂只有35-45分钟的美术课制订三维目标,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要引导学生体验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创造能力,还要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为此,他们设计了诸多教学环节,而分配到每一环节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学生根本无法充分展开思维活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表面,怎能产生创意呢?学生缺乏足够的练习或创作的时间,又怎能在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呢?

第二,美术教学示范和评价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方面,部分美术教师难以把握技法示范与创造能力的关系,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学生往往模仿范例进行描绘或制作,作品与教师的示范或教师所提供的范例雷同。另一方面,许多美术教师仅仅注重对学生作品的题材、构图和色彩进行评价,而忽视对学生作品中创意部分的分析与评价,学生的创意得不到及时的肯定或鼓励,抑制了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第三,尚未充分利用创意园区的资源。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我们以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青少年为对象开展了《青少年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知与美术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去过创意园区的学生人数很少。而以三地美术教师为对象开展的《美术教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知及其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约占调查总人数30%比例的美术教师很少或几乎不去博物馆、美术馆或参观艺术展览,而占调查总人数70%以上比例的美术教师尚未参观过创意园区或创意市集。虽然学生和美术教师均对创意产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但了解和认识的程度都比较低。这显然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创意人才是不利的。

究其根源,其关键在于美术教师尚未真正理解学校美术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独特贡献。《青少年对文化创意产业认知与美术教学的问卷调查》和《中小学美术教师对文化创意产业认知及其美术教学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青少年普遍认为美术学习对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有帮助,因为通过美术学习可以提高“绘画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等,但美术教师所认同的教学目标却并没有集中在这几方面。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与青少年普遍持有创意具有“改变生活”的作用的认识相比,大部分美术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创意具有这一方面的作用,由此可见美术教师对“创意”作用的认识低于青少年的认识程度。

另一方面,美术教师自身缺乏创意也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美术创作需要“创意”,美术教学同样需要“创意”。在产生“创意”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问题并围绕问题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进行探究,并通过这样的过程亲身体验产生“创意”方法。而部分美术教师却很少充分展开思维活动以产生“创意”。试想一位不知如何产生“创意”的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又怎能激发起学生的创意呢?当然,我们不能仅仅追究美术教师单方面的原因,在这一问题的背后所暴露的则是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课程(职前)的问题与美术教师培训(职后)的问题。

六、构建面向21世纪创造力的学校美术教育

“地平线上已经出现了我们无法想象或理解的思想、发现和事件。虽然将是未知的并且是以前没有过的,但我们可以开始看到并追踪其轮廓,并开始准备第一份蓝图。”B21如今,创意劳动力、创意人才和创意阶层已成为社会急需的人力资源。与其他阶层的人才相比,创意阶层的人才特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具备某些方面的艺术技能;第二,具有创意思维和创造能力。

根据21世纪创意人才需求的标准,针对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提出开展以“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为目标的学校美术教育的建议:

(一)勇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在第32届InSEA国际美术教育学会世界大会上,大会主席日本学者福本谨一指出:“为提高各国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创造性、提高文化水平是必不可少的。以这一认识为基础,重视美术教育中创造性的开发与产业的关联,美术教育承担着作为国策的基础教育的一翼的任务,这已成为世界的潮流。”B22因此,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勇于迎接挑战,提高对学校美术教育在创造力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价值的认识,凸显培养学生具备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的教育目标。

教师是改革的中心。“虽然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改革的设想来自许多方面,但是,只有教师才能提供来自于教室本身的深刻的、有直接经验的洞察力。他们还能为改革提供别人所不能提供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学生、教学技巧和学校文化。”B23通过美术教师教育课程,帮助美术教师真正认识到学校美术教育对青少年现在生活和未来发展所起的作用,即创造力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国家和个人成功的关键,而美术教育正是激发创意、提高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引导美术教师勇于超越自我,迎接挑战,学会针对所面临的问题开展专题教学研究的方法,提高开展以激发创意、培养创造力为重点的美术教学活动的能力,在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促进自身专业化的持续发展。

(二)主动进行跨领域思考与学习

《创新美国》中指出:“每一点创新都包含多学科的知识。它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学习。”创新的途径之一是“增强新的学科和方法。创新的本质在于多学科的交汇处会出现创新,并在基础知识转换时期,创新会在全新的领域、新的课程结构和知识的新结构形式中出现。”B24

我们要融入创新,而不仅仅是“进行创新”。B25在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增设与创意产业相关的系列课程,通过现行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引导学生以多元的、网状的思考模式改变以往单一的、线性的思考模式,理解美术与更广阔的领域中思维和行为之间的互相联系,学会跨领域思考与学习的方法,并逐步树立起为发展我国的创意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的志向。

(三)积极开展新媒体艺术的教学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新媒体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交汇处出现的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艺术。新媒体艺术作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其互动性、参与性使“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想真正得以实现,并从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观者。与以往艺术家单独完成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不同,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通常由一个团队集体完成,凸显“团体天赋”的特征。

近年来,笔者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实习指导研究”项目,以大学教师、师范生与教育实习基地学校教师组成研究团队,以新媒体艺术作为教育实习的内容,探讨如何指导师范生根据教育实习基地学校的特点融入新媒体艺术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途径及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研究证明,开展新媒体艺术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了解艺术与科学的有机联系,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跨学科活动的方案,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今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都市的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应陆续导入新媒体艺术,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总结经验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四)加强教育环境与公共空间的联系

澳大利亚学者格里尔逊•伊丽莎白(Grierson Elizabeth)指出:革新是美术与产业之间的桥梁,应将美术作为在公共领域中进行革新实践的力量。教育环境与公共空间相联系的实际案例证明了创造性、设计、技术革新的有效性。在构建与将来有关的文化足迹的过程中,为促进与美术、教育和文化遗产相关的产业振兴,有道德地配列创造性和技术革新的模型,这才是今日追求的焦点。B26

如今,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等都市中有许多创意园区。这些园区中设置着许多美术作品,还设有画家、雕塑家、新媒体艺术家和设计师、工艺师、建筑师的工作室。这些都是学校美术课程的资源,而有些园区就在中小学校或学生的住宅附近。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美术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介绍当地的创意园区及参观方法,组织或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创意园区,观赏美术作品,与艺术家对话,调查创意产业的现状,探究其发展的趋势。

(五)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是否找到新大陆,而在于能否以新的眼光去观察。”B27在开展《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进行反思,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及方法,提供在我国各地学校美术教育中可供推广的培养创意人才的多种途径和具体方法,并提出学校美术课程与创意产业相结合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我们将通过多种途径,如通过互联网、参加国际美术教育学会、邀请各国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学者来访等渠道,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和研究,开阔视野,促进美术教育创新,真正达到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创造力的目标。

七、结语

我们未来的社会、未来的城市是多维的,人、建筑会和植物一样自由地伸展、自由成长和自由地交往。过去那种固定的关系、直线化和平面化的表达方式、思维习惯和建筑空间都将受到巨大的冲击。

在充满挑战和变革的21世纪,培养创意人才,形成创意阶层已成为许多国家创新教育的重要战略目标,这正是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绝好时机。通过优质的美术教育活动,我们鼓励每一位孩子开发和利用自身的大脑,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为他们提供发展创新性潜能的机会和途径,促使他们成为创意人才,以此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这正是学校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之所在,也是21世纪学校美术教育的灿烂前景。(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 赵中建《美国“创新潮”透视》,《故乡(home.省略)》,日期为2007年4月26日。

② 本论文中的艺术教育是指包括美术(亦称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诗文诸门类在内的教育。

③ 刘仲严《微型流行视觉文化社群的自主创造性创造力》,载于《艺术教育研究》,2008年第15期,第8页。

④ [美]霍华德•加德纳著,齐东海等译《艺术•心理•创造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4-335页。英文版原著发表于1982年。

⑤ 20世纪70年代起,用以测量一般的问题解决技巧及发散性思考能力的创造力测试开始盛行。

⑥ 克拉克(Clark)曾以美国四个不同族裔的社区1200多名三年级学生为对象,采用克拉克绘画能力测验(Clark's Drawing Abilities Test,CDAT)方法测量绘画能力,采用托伦斯创意思考测试(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方法测量创造力,结果发现学生的绘画能力与创造力、全州成就测验成绩之间成正相关。

⑦ 批评者们指出,TTCT所测量的似乎是天生的能力,不受后天经验的影响;CDAT似乎评估了学生的视觉艺术经验和学习过的技巧,其成绩往往随着年龄而提高,但TTCT的得分却并没有什么变化。

⑧ 刘仲严《微型流行视觉文化社群的自主创造性创造力》,载于《艺术教育研究》,2008年第15期,第11-12页。

⑨ 刘仲严《微型流行视觉文化社群的自主创造性创造力》,载于《艺术教育研究》,2008年第15期,第11-12页。

⑩ 肖鹰《创新患上“强迫症”》,载于《社会科学报》,2007年第5版。

B11 [美]艾尔•赫维茨、迈克尔•戴著,郭敏译《儿童与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B12 英国广播公司(BBC)于2006年推出记录片《人体科学系列》(Human Series)揭示了视觉认知的奥秘。

B13[美]霍华德•加德纳著,齐东海等译《艺术•心理•创造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英文版原著发表于1982年。

B14 [美]霍华德•加德纳著,齐东海等译《艺术•心理•创造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8-80页。英文版原著发表于1982年。

B15 [加]依尼•兹莫门《培养新思维需要心力与时间:创造力与艺术教育》,载于《国际艺术教育学刊》,2005年第三卷第2期,第80页。

B16 历无畏著《创意改变中国》,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序二”部分。

B17 根据维基百科(Wikipedia)的定义:“创意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能够产生新的意念或概念,又或是重新联系原有的意念或概念。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创意思维(亦称为发散思维)的产物通常具有原创及恰当性。简单而言,创意就是创新事物的行为。”

B18 历无畏著《创意改变中国》,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B19 历无畏著《创意改变中国》,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B20 历无畏著《创意改变中国》,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序二”部分。

B21 [澳]理查德•沃特森著,张庆译《未来50年大趋势》,京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页。

B22 第32届InSEA国际美术教育学会世界大会于2008年8月5日至9日在日本大阪国际交流中心召开。

B23 [美]美国科学促进学会著(199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B24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2006年7月,第3辑,第54页。

B25 [美]汤姆•凯利、乔纳森•利特曼著,刘金海等译《创新的十个面孔》,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B26 Grierson Elizabeth在第32届InSEA国际美术教育学会世界大会上的发言。

B27 [美]汤姆•凯利、乔纳森•利特曼著,刘金海等译《创新的十个面孔》,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Abstract: The 21stcentury is an Building Creative Capacit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by Art Education

QIAN Chu-xi

(Art School,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篇4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创新发展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是与电子社交网站以及网络图像图库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不知道不了解大数据这个名词,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在大范围的被大数据影响着,只要是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的,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已经沉迷于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网站,其中包括微信、新浪微博、知乎、豆瓣等等。大数据时代与传统的印刷时代相比,在视觉图像的传输等多个方面有着极其大的优势。在对视觉艺术品的作者创作意图、情感、形式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鉴赏、分析,然后进行语言讲述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图像传播为这种文化传播形态的转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大数据时代给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工智能以及移动学习等领域的高普及度和快速进步,同时也给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是与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步前进。但教育行业的现状是,教育系统仍然是按照传统模式的教育范式,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打上时代的烙印,也没有产生足够深远的影响。找到一种与时展同步前进的正确教育思想,才能使现代教育有更深的影响力,培养出与时俱进,技能丰富的新时代人才。学习与创新技能、数字素养技能、生活和职业技能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提出的挑战所必须掌握运用的技能。美术教育对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有特殊的贡献,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教育政策趋势更多的“以证据为本”,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多群体、多因素的巨型数据,来总结艺术教育如何决策。大数据时代下的美术教育在重塑学习概念的同时,也在重塑教育,“如何学”以及“学什么”在私人订制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下,给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方向。

二、大数据时代下美术教育的特点

人们对于信息传播形态以及接受信息的方式在科技不断发展推动下得以改变,大数据时代丰富的图像对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感知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各种改变。语言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通信系统,口头以及书面语言、图像、公式、符号、声音、手势、图表、文物等多种通讯类型成为传递信息的方式。视觉文化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对现代人使用图像技能有了新的要求,无论在改变学习环境还是工作场所方面,美术素养对新的能力的掌握都有巨大的推进作用。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学习和创新技能的发展。美术与科学、数学以及哲学、文学有着不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各民族文化的基础,学校的美术教育范畴广阔,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以及新媒体艺术等多个方面,各样式的工具、技术以及过程也在其中。美术教育通过提供多种富含背景和多感官的指令来更好地帮助大脑进行学习和记忆,在与文字、数字、声音等各种资源与图像信息的解读、传递、创造进行交互时,提供了创意、想象、思考、情感以及观念上的思维方式。美术教育拓展了学生的数字素养技能。世界各地的美术图像信息在性能高超的互联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树立了全球意识,更加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艺术门类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下产生,那就是新媒体艺术,它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美术素养,同时还需要较高的媒体素养,在对学生数字素养技能的取用、理解和创造环节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摄影、摄像、计算机绘画、计算机设计、视觉笔记、动画。小电影的解读与创作等都是美术教育新媒体艺术单元的内容。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技能。大数据时代需要学生更多的跨学科协作的发挥创意,通过设计诸如“变旧为新”这样的美术教育课程议题,提高学生对全脑思维的锻炼,对创造能力的提升,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大数据时代下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美术教育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面临了新的挑战。文化多元化的表现已经越来越明显。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近十年使很多国家在视觉文化方面产生了重大的转型变革,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视觉文化的转型主要表现在:首先,对创作对象的思考以及对观念艺术的关注成为了创意的重点;其次,独特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包括摄影、电影以及印刷媒体等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第三,传统的意识形式越来越多地与数字技术领域产生合作,并催生了类似电子创意这样的领域;第四,对视觉文化的审美理想越来越以国家为基础,审美兴趣也更多地加入了对土著传统艺术和工艺的元素;最后,社会文化的融合使得美术行业的已经也产生了变化,融合方式诸如全球性的文化以及体育运动,难民的数量增加以及移民现象的增多等。美术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挑战。美术教师要在传达课本课程上的教学内容之外,把目标更多地放在深度学习上,包括材料的教学,美术学习的方式方法,教学变化趋势等,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氛围,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必备的美术素养。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在“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转变过程中对美术教育有更多的要求,除了发展学生的个人素养以及培养造型的感觉与技能之外,要更多地注重塑造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为社会更多地贡献意识能力,美术教育在大数据时代要有更多的教学内容,更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孔新苗.关于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的三点思考[J].美育学刊,2016(1):62-65.

[2]钱初熹.大数据时代的创意美术教育———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J].美育学刊,2016(1):49-54.

[3]李静.基于大数据思维的我国美术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美育学刊,2016(6):46-52.

篇5

关键词:创意美术活动;幼儿美术;意义

一、创意美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艺术天赋

美术教育为幼儿在语言表达不健全的情况下,增加了一种简洁的表达方式,促进了幼儿的视觉思考能力。创意美术活动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供幼儿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审美方式,用美术的方式来表达所见所想,促进幼儿表达方式的多元化。由于创意美术活动的丰富性、多元性,幼儿的观察力不同观察方面也不同,造成幼儿不同的审美感受,丰富了幼儿的审美素养,启发了幼儿的艺术天赋。

二、创意美术活动有利于拓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单一,一味地追求对个别事物的绘画能力,强调模仿技能。而创意美术活动突出创意两字,追求全新的美术教育理念,以培养幼儿的个性,感受创新成就感和想象力乐趣为目的,让幼儿真正喜欢上美术并且从中受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丰富的美术材料,来刺激孩子的美术感官,获得美的独特欣赏,同时激发孩子们对事物的想象力。

三、创意美术活动以多样形式启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创意美术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只限于绘画方面。在以美术教育为宗旨的基础上,创意美术活动,包括了除基本的绘画外,剪纸贴画、涂鸦、泥塑、手工制作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了美术的基础性和多样性。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中心,营造出健康活泼的氛围,让幼儿亦学亦乐,保持对美术的兴趣,主动参与到美术活动中。

四、创意美术活动有利于幼儿性格健全成长

在创意美术活动中,对于幼儿的美术作品,教师不仅仅是给予作品简单的评价,像与不像,好看与不好看,而是尊重幼儿的表达需求,保护幼儿的创造情绪,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多以鼓励表扬等方式,促进幼儿性格的健康发展。

幼儿期是人生可塑性最高的时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是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黄金时期。创意美术活动的积极实施,提高了幼儿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幼儿的智力启迪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激活幼儿的艺术细胞,陶冶幼儿的审美感官。创意美术活动是幼儿美术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对于幼儿的美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