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研课题研究背景范文

科研课题研究背景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研课题研究背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研课题研究背景

篇1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校长;教学管理

一、引言

自2001年秋季_始,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开启了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方式的主动性教育,在课程管理体制、结构、内容、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而新形势下,如何直面变化,采用与时俱进的思维,去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对我国各级小学校长来说,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重点归纳了几种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校长教学管理中凸显出的新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现阐述如下。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校长教学管理的新问题剖析

(一)教学安全管理问题

新课改大力推进的十余年时间中,我国各级小学,特别是城镇小学的在校生数量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学生数量的增加,不仅给正常的教学质量管理带来了考验,同样衍生出了教学安全管理的很多新问题。近年来,由于正常教学时间内,教学安全管理疏忽所引发的安全事故也不胜枚举,对教师和学校都带来了负面效应,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反思上述教学安全管理事故的发生,大多与校长或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疏忽日常的安全教育,不注重教学安全管理有很大关系,因此,如何针对新课改背景下,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学情日益复杂这一现状,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安全管理,自然成为了摆在各级小学校长面前的首要课题。

(二)科研学术管理问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管理,不仅仅包含传统体制下的课堂内常规教学管理,还包含对教师科研学术能力的教学管理。换句话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否过硬,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检测指标,目前,全国很多地方的教育、人事主管部门都出台了针对中小学教师科研学术能力管理的具体政策,例如,2016年5月份,江西省教育厅联合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出台了《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规定:“将教师的数量质量,科研课题的承担数量、专利授权数量等纳入针对中小学教师的考核中”。然而,受制于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很多小学校长在教学管理中,仅注重常规教学的管理,并不注重对教师科研学术能力的培训管理,导致小学教师的科研学术能力变成“短板”,“上课能力一流,科研能力三流”的教师,可谓人数众多。

(三)评价指标管理问题

新课改推行以来,针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考核也由传统的“单一”向“多元”转变,即:更为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多元质量评价,其中包含学生综合学习素养、教师教学创新性、教学质量、教学导向等。为实现对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估,需要在传统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创建新的教学评价管理指标,并引入更为有效的评价方法,然而,目前很多小学校长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及时转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依旧采用“分数至上”“考试取胜”的方式,去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使得教学管理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窘境。

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校长教学管理的对策

(一)注重引导宣传,提升课堂教学安全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首先应该评论它的校长。”新课改背景下,针对教学安全问题的管理,是评价校长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认为,为做好上述工作,各级小学校长应注重日常的引导宣传,不断提升师生双方的课堂教学安全意识,例如,借助“互联网+”的理念,利用微博、微信、校园官方网站等互联网平台,宣传校园教学管理安全的知识,同时,定期在校园内容组织教学安全的相关活动,让师生亲身参与其中,获取教育安全的知识。此外,在日常的管理中,及时构建起系统性的教学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多管齐下,齐抓共管,提升师生的教学安全意识。

(二)注重激励培训,强化教师科研学术能力

菲律宾著名教育家赫查曾经说过:“从来没有见过拙劣的校长能管理好学校,在学校的管理中,必须加强对教师素养的管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师的科研学术能力是衡量教师素养的关键,也是教学质量能够实现恒稳的保障,为有效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平常的教学管理中,各级小学校长应注重激励培训机制的构建,例如,将教师的数量、发表刊物级别、论文写作质量、课题研究数量等,纳入到学期、年终考评中,以此激励教师去从事教学研究。此外,还应在教学管理中,通过校内讲座、外出培训等途径,为教师提供形式多样的科研技能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注重量化评估,构建精细教管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下,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评估,应成为校长教学管理的主要改革方向。为此,各级中小学校长应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做好沟通,及时构建起针对新型教学的量化评估体系,该体系应包含学生学习体验性评估、家长教学帮扶性评估、教师自我教学评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抽查评估等多个方面,且在量化评估体系中,需要引入精细化的权重打分项目。此外,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各级小学校长还应组建起针对教学管理量化评估的专属部门,深入到每一堂课中,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管理。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中涌现出了很多新的问题,而针对新问题的有效教学管理,则需要各级小学校长发挥自身的智慧,借助集体的力量,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强化落实,开展管理工作。本文仅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管理思路,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起更多小学校长关于新课改下教学管理问题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蔡振树.新课程改革下的现代教学管理[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S3).

篇2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评价理念;评价标准。

【中国分类号】G420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3--jsjyyb--150)

1.引言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拉开了素质教育的序幕,虽然素质教育已唱响多年,其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然而,调查发现,不少中小学校的学生只是头戴“素教”的光环,仍过着应试教育的生活!对于这种现状,究其原因,是缺乏与素质教育相应的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落后的评价机制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步伐、制约了课改的深入!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它直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弊端,致使我们的教学改革被引入迷途。建国以来的历次基础教育改革,皆因为没有把握住“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致使课改的效果打了折扣。

2.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现状看,我们并没有真正领会其神意,而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程的评价,导致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2.1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观念转变不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仅仅关注了对知识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个性品质、价值观以及学习方式的评价.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立足点都是教师,在评价中体现“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观念。把课堂看成是教师的课堂,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次要因素。即使有些评价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把学生的反应、表现作为教师的教学策略成果的参照物。这样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作为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的特点,是有违新课程的理念的。

2.2教师的评价语言太单一,没有起到激励性和引领性的作用。

目前我们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现状表现为:单一、模糊、缺乏激励、引领、提升作用。我们教师课堂中用得最多的评价语是:“好”、“对”、“很好”、“不错”。可是学生好在哪里?对在哪里?一个简单的“好”字,“对”字是不能给学生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的。

2.3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几乎是教师一统天下。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评老师等十分少见。即使偶尔有学生之间的互评,他们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有的学生只挑同学的缺点,否定优点,这和上面说到的我们教师的评价没有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3.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的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渠道之一,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决定新课程实施的成败。而教学评价又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教学评价在新课程实施中不但具有激励作用和导向性作用,而且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因此,如何建立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和人本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鲜明特点,我认为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充分注意、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应做以下改变:

3.1重新确立评价的立足点,评价的立足点从教师转向学生。

新课程改革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建议下学习的。

3.2改变单一的评价形式,评价形式从单一变为多元。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潜能的开发。这种“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思想,要求对课堂教学的评价重点必须由结果向过程、由成绩向态度、由显性指标向隐性指标转移。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重视规范、量化和评比,评价标准一般由一系列量化指标体系构成。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任课教师在教学上的优势与不足,关注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对传统的量化指标体系提出了挑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去把握二者相互作用、促进发展的机制,抓住了教学中最有意义的、最根本的内容,是一种描述性的发展性评价。质化评价的方法正以其全面、深入、真实的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人性化优点,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需要。

3.3改变评价的主体,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

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发展,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衡量,有必要让教师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虽然自我评价常常会有夸大自己的价值、评定等级偏高的嫌疑,但是这并不妨碍教师会在内心上客观地评价和分析自己的工作和业绩,作出如何改进和如何完善的决策。促进教师的自我评价其实也是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通过评价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这实际上也是课堂评价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

3.4展示教师素质,塑造教师形象 。

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为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课堂上,教师除了组织和谐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悦耳的语言、展现漂亮美观的板书、呈现敏捷准确的思维外,还必须增加对课堂情况的灵活应变、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知识背景的广泛引用等。另外,教师还必须设计完美的提问,让思维延伸到课外。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住本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学到其它的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研究那节课的内容,感觉回味无穷。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今后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究和反思课堂评价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题[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出版

篇3

关键词:体验;兴趣;社会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57-03

“我们听了,就忘记了;我们看了,就记住了;我们做了,就理解了。”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这句话足以说明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因此体验性学习才是真正地学习。下面谈点自己的实践。

一、通过兴趣培养激发学生的体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

的东西,便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不仅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极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一般而言体验与兴趣成正比,兴趣越浓,体验越深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走近学生,换位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学生认可老师,这是最起码的一步,一旦学生认可了你,也就认可了这门学科。很多学生对科学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课程本身,而是老师教学理念的落后和方法的呆板。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除了理念更新和方法灵活外,最主要的还是多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什么?想什么?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

2.趣味引入,培养兴趣。青少年往往好奇心特别强,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些趣味实验。

案例:如浓硫酸遇水放热的趣味实验:将温度计伸入浓硫酸中,拿出之后(温度计下方仍留有浓硫酸),转移到投影仪处,观察温度的变化。温度计马上显示从室温攀升到40℃以上。学生带着恐惧,好奇讨论起来。为什么温度会上升?(当教师提示,空气中有水分,同学们都想要试着来解释这是为什么)当温度计下方的浓硫酸滴落时,同学们都很紧张,这时我将事先垫在下方的餐巾纸打开展示给大家时,一片哗然。“这么多洞!”“黑忽忽的!”“怎么洞越来越大了?”浓硫酸的脱水性自然引出。

评析:在课堂上多做一些趣味实验就是很好的抓住了学生好奇心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必然会事半功倍的。从而就很容易让同学自觉的去体验科学的知识和技能。

二、通过情景设置引导学生的体验

体验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可以说任何体验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学生学习时的烦恼、快乐、讨厌、认同、成功感都需要一定的情景,情景的设置是我们科学所不可缺少的。

1.问题情景,切入体验。在实践中可以通过问题设置作为体验性学习的切入点。但是我设计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通过问题让学生感受教材,交流看法、讨论问题、尝试回答、分享成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所以我设计问题时更注重过程。

案例:如密度是科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不少学生在学习密度概念时常常会产生某些误解,如认为“在某一物态下物质的密度是随着物体体积的增大而减小的”,“在某一物态下物质的密度是随着物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物质的密度是随着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的”。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关于物质密度与物体质量有无关系的辨析设问(图1)。

A.如图是a、b两个铜柱,质量哪个大?

B.a与b的密度是a大吗?

C.同种材料其密度与质量有关吗?

D.可得出什么结论?

(2)关于物质密度与物体体积有无关系的辨析设问(图2)。

A.铜柱哪个体积大?B.a与b的密度是a大吗?

C.同种材料其密度与体积大小有关吗?

D.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关于物质密度与物置有无关系的辨析设问(图3)。

A.图种的物质的密度变化了吗?B.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关于物质密度与物体状态有无关系的辨析设问(图4)。

A.图种发生了什么变化?B.什么变了?

C.什么没变?D.物质的密度改变了吗?

E.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如果物质的质量不变,其密度会改变)

(5)总结性设问。

A.用怎样一句话概括上面四个结论?B.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评析:通过的问题一步步深入,学生的体验也逐步得到深化,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2.巧设比赛,强化体验。即通过一定的趣味性比赛,创设出较好的学习氛围,体验快乐学习的过程。

案例: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两个同学比赛顶铅笔,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蠃了。从而请同学自己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蠃男同学?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呢?

评析:比赛尤其是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以少胜多的比赛更富有了趣味性,就更能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深入研究打好了情感基础。

三、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体验

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参观、调查活动。研究性学是课题研究,旨在遵循与模仿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结合起来,真正的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与经历,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渠道。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活动中他们会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并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与实践经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特产,以及社会问题等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我们选择一个课题是《家乡的土特产──萝卜干的制作过程的调查研究》,先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回家去调查做萝卜干,而后写出制作过程、问题研究和心得体会.再通过课堂展示与交流,学生不仅获得了很多很多课本与课堂学不到的东西与能力,而且在研究过程中更深刻的感受与体验到学习科学一定要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劳动人民的节俭、勤劳的品质产生共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和科研意识。具体如下。

(一)分组准备,布置任务

1.分组:以4至5人为一组(可按家的远近为依据,以便于研究)。

2.取组名:让学生为自己的研究小组取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名字和写一句座右铭。如:冲锋组、栋梁组,前进组等。

3.调查研究: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回家去调查做萝卜干而后写出制作过程、问题研究和心得体会。

(二)课堂展示,讨论升华

1.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并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于及时适当的调整课堂节奏和讨论的问题。(1)请用简洁的词组概括萝卜干的制作过程。(2)请问鲜萝卜是晒干点再腌好,还是直接腌好呢?为什么?(3)依你的口味,盐放多少?盐有何作用?如果要粗略的测定萝卜干中盐的含量,你怎样测定?写出简单测定过程.(4)为什么在腌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水产生呢?我们把它叫什么过程?最后,老师还可问在调查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2.实例分析。师生共同体验典型性成果的成功与不足,并从中学习及巩固有关的科学知识。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的反馈程度,适当的把问题进行展开,让学生进行思考。具体要求如下:先请学生通读两实例,而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则实例的优点和需改进的地方,并让同学讲讲他更喜欢哪一则及理由。这个过程是非常自由的,关键要看学生的反应情况,如情况较好的,问题可以再升华。比如说:每则实例举的问题与讨论你有什么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果请你来设置问题你会怎样设置?又会怎样解答呢?

实例一:(2班栋梁组)

(1)萝卜干的制作过程。A.选择优良的种子。B.将土翻松,再把选好的种子均匀地撒在地上,并撒些钾肥。C.等到叶子长出3至4片后,把萝卜排列紧的地方,拔掉一些萝卜菜。D.等到萝卜长大后,选择较大的萝卜,洗净再用。E.切萝卜时,最好横切,切成片,切时也要注意均匀,不能一块大一块小。F.切好后,在阳光下预晒几日,不得晒得太干。G.晒后,就用盐腌,注意在腌时,要边放萝卜,边撒盐,而且撒盐时要均匀,以防止腌好后的萝卜一处很咸,一处很淡。H.等大致腌4至5天后,在拿出来晒,这样,美味可口的萝卜干就做好了。J.进袋储存或放于干燥的缸中并封口。(2)问题与讨论:A.如何选择优良的种子?B.为什么要翻土?钾肥有何作用?C.萝卜紧了为什么要拔掉些?(3)问题自我解答:A.饱满的种子。B.翻土有利于保持土壤空气流通,含氧量多些。钾肥有助于萝卜菜杆坚挺些。C.能使剩下的萝卜长的大些。

实例二:(1班冲锋组)

(1)制作过程。A.选材:要选择颜色洁白,形体粗大,且没有空心的萝卜。B.腌前准备:把萝卜洗净切成均匀的条,接着就可以进行腌制。C.腌制过程:切好的萝卜不能马上拿来腌必须晒上1至2天之后才能腌,腌制容器最好是一只较大的缸,先在缸底铺一层1分米厚的萝卜条,再加适量的盐,再铺同样厚的萝卜条,依次放好,且每放一次盐都要用脚踩实,然后在上面压上重物。D.晒制过程:大约过4至5天,在缸里就有许多的水,就可以把萝卜条挖出,进行晒制,通常如果天气好的话,要晒4至5天。E.配料及保存:每斤萝卜干可加红辣椒一两,菌香粉半两,加花椒、丁香和防腐剂少许,层层渍入缸中,装满缸并压紧,最后注入白酒及红塘半碗,并加盖密封。经过15至20天,香气扑鼻的萝卜干就制成了。F.保存:萝卜干制好就需要用密封的袋子装起来。(2)问题与讨论。A.为什么切的萝卜条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呢?B.新鲜的萝卜条为什么不能马上腌?C.为什么在腌制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水呢?(3)问题自我解答:A.因为太粗盐难以渗透,且不易晒干;如太细晒好后就非常细了,太难看。B.因为新鲜的萝卜条很脆,马上腌,脚一踩易踩断。C.因为大量的水分都被腌出来了。

3.课堂讨论、展示及研究的结果。大部分同学认同了制作萝卜干的过程及注意点,具体如下:(1)种萝卜:A.选种要饱满无虫害B.翻土要翻松C.钾肥要施足D.种子播下要轻压一下土壤;(2)拔萝卜;(3)选萝卜:要选择个大,且无伤疤的萝卜为佳;(4)切萝卜:要切的大小均匀些;(5)晒萝卜、腌萝卜:要求在一星期内晒和腌循环2至3次;(6)配萝卜;(7)存萝卜:要放入干燥的袋子或坛子密封保存。对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我允许他们保留意见,并鼓励他们可以继续去调查比较研究,争取有更好的方法,做出更好的萝卜干。

(三)理论实践,品尝成果

以小组为单位对萝卜干的制作过程再实践,萝卜干做好后,大家再召开萝卜干品尝大会,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总之,体验是伴随着积极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符合教育教学的本真。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到了提高,学习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课程;传统;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4-0053-02

根据新课程要求,初中体育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体质和心理素质为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引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热爱锻炼,热爱体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突出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

初中体育教学不管是教学过程还是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都有一定误导。在我们现在的初中教学中,体育教学得不到重视的观念盛行,而且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只是简单地引导,不注重学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从主导转变成引导的角色,而学生应该变成课堂的主体。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突破口,多方面地满足学生在这一特定阶段对体育教学的需求。由于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主体的特殊性,造成课堂的特殊性——教学对象数量多,课堂的开放性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多样,所以能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就决定了体育教学中课堂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当建立起平等的关系,由于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发育阶段,逆反心理严重,体育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应以交流为主。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自身教学方式方法的探讨、研究,多掌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技能。为了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应以教给学生更多的以体育锻炼为目的的技能,而且要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不能强制要求,更不能以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差异的评判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师生之间“平等、友善”的情感

新课程要求,学生和教师之间应该建立“平等、友善”的关系。这种平等、友善的关系有利于教学更接近学生,且与学生形成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应该转变那种严肃、死板的形象,只有改变教师在学生中的固有形象,以更加亲和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长久下去才能增加学生和教师的默契感,才能在学生和教师和谐相处的氛围中完成教学。

教师和学生的正常交往,也能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与那些体育技能和相关知识同样重要。加强师生关系,也能够让教师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心理,能够全面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使初中体育教学在关心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利用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来全面激发学生的认知性和能动性,打破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正真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

三、体育教学要与时俱进地引进新的教学模式

面对时展,体育教学应当不断努力引进和创新教学观念,努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能够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同。在引进和创新教学模式时,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体育基础技能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日常教学中,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使体育教学摆脱课堂的死板,使体育教学更具有灵活性和游戏性,从而增强初中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不断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班级凝聚力。

只有这样的初中体育教学,才能在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又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具有集体荣誉感,最终达到自觉服从教学规范的目的,既愉悦了身心,又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和区别教学的关系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差异的具体情况,进行区别对待,这些表现为学生个人的喜好、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和教师的引导等。由于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要想使他们达到锻炼身体和愉悦身心的目的,就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尽量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学生差异,最大化地取得教学成果。

在初中体育教学进行“因材施教”,就是要既专注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的特点。在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后,要更多地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和时间,同时还要挖掘学生的特长,并善加引导,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使特长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

此外,初中体育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应变能力,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趣味性和恰当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会以及技术技巧的掌握。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变化、减轻压力负荷,使教与学的效果都能达到最大化。

五、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同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然而,初中体育教学长期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很多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状态,心理素质高低层次不一。由于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很普遍,父母的疼爱也忽略了子女心理素质的培养,所以体育教学对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就成为当务之急。在中小学中有15.8%,大学生有20%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这也是我们初中体育教学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原因之一。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该以体育项目作为心理素质培养的手段。例如,篮球运动项目,受篮球自身特点的影响,原地投篮是篮球运动教学的必要内容之一,但是投篮过程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其中心理因素非常重要。为此,就可以进行篮球对抗赛,挑选学生作为选手,让他们进行对抗演练,这样的比赛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多举行体育比赛

初中体育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学校应该举行更多的体育比赛,来促进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而体育运动是体质、思想和技能三者的有机结合,少了任何一项都不能算是完整的体育运动。而学校举办的体育比赛就是以各项比赛项目为基础的,这也有利于学生对体育课堂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江启灿.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教研版),2011,(4).

篇5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国的传统初中体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促使初中体育教学在诸多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而对初中体育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就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等几个方面做出了简要论述,以期为新课程标准在初级中学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体育教学教学观念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国的初中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其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观的树立,初中体育任课教师是初中阶段体育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任课教师只有迅速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堂内容组织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才能保障新课程标准在我国初级中学的顺利实施。

一、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由体育成绩首位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往往将重点放在学生的体育成绩上,这样的教学观念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追求成绩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成绩首位”的教育观念转变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了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关注的重点,“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不但关注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体质水平的提升还同时关注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作用,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和意志力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由教学活动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要求体育任课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教学活动由以往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了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学活动以体育教材的内容和要求为主,以教师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特征,导致了教学活动的枯燥和低效。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则要求把学生的需求和全面发展放在教学活动的首要地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现有的体育运动水平,确定教学目标,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根据学生反馈对课堂组织作出科学的调整,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树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有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

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任课教师一般只关注教学的结果,而不注重体育教学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观念导致任课教师会在无意中压缩学生学习新知识、自我思考以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空间,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而重视教学过程的教学观念,则会引导教师去注意学生学习、接纳新知识的过程和规律,从而发现学生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和心理变化,并作出及时科学的引导,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身心全面发展。

由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教学过程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学评价的环节。传统的教学评价是终结性的教学评价,即:根据学生的期中或期末体育达标测试成绩作出评价的方式,这样的教学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将不同天赋、不同体质水平、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置于同一个评价标尺下,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中,体质水平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无需付出太大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而体质水平较差、运动能力不强的学生,即使付出双倍的努力,有时也很难达标或只能勉强达标。所以,这样的教学评价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很难真正反映学生的进步程度。而过程性的教学评价方式,则更加关注教学的实施过程,会根据学生的现有体质水平来有针对性的衡量和反应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程度,除此之外,还在评价内容上增添了出勤情况、学习态度等,所以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更能够真实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激发。

二、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标准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也要以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主要依据,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区分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学习目标,并据此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其次,在组织和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内容的实效性,即,此教学内容,在现有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得以实施、是否适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据此标准可以剔除一些过时的和不切实际教学内容,而只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有能在现有条件下得以顺利实施的内容又均可列入选择范围,从而大大增加了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最后,教学内容的组织要关注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体育运动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并同时具备教育价值和健身价值的教学内容,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更加多元和多样,体育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计划的安排,合理的进行选择。一般说来常用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有以下几种:首先,辩证的运用传统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并不是让我们完全丢弃传统的、已有的教学内容,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内容的进行再认识和再思考,在重新认识和思考的基础上,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吸取积极有效的内容,从而达到对传统教学内容的辩证运用;其次,改造简化现有的内容。体育教学活动与现代的竞技化、成人化的体育运动有着诸多的联系,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运动技能水平和其它情况,对现有的竞技化、成人化的体育活动进行改造和简化,降低其难度要求,使之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第三,选择生活化、特色化的教学内容。在组织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时,可注意选择生活化的内容,由此而来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生活中所需的其它能力,改变传统体育技能学习的单一性。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特色化的教学内容,如选择民族体育项目、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等,这样的教学内容极易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类教学内容时,可根据体育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引入课堂或经过一定的梳理、改编之后再引入课堂教学。

三、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要求,现有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也发生了一定了改变。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学习的互动性、创新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1)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探究式教学模式;2)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问题式学习模式;3)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为目的的合作式教学模式;4)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为目的的资源型学习模式5)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学生的已有水平和教学要求将学生置于各个层次的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的分层教学模式等等。实际上,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能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模式都是可以选择的,但是在选择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注意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完美的、是绝对最优的,所以,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总结经验,让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得以优化提升。

参考文献:

[1] 伏广才.新课标的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分析与比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12).

[2] 尹林.谈新课标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