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课学习方法范文

地理课学习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理课学习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课学习方法

篇1

一、听,就是上课认真听讲

听讲关键在于认真,认真的表现是专心,专心的目标是吸取教师讲课的精华,核心,为了达到专心这一水平就应该眼、耳,脑并用,调动全部感官积极思维。简言之,听讲的方法吸收老师讲课的精华并认真思考。

例如:老师讲授比例尺的知识说“为了把地表的山川河流,城市等画在一张图上,就把实际事物缩小,那么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就是比例尺,用公式来表示则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上,比例尺也叫缩尺,它是表明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我们可以用数字知识来说明这个问题-比例尺就是1/X”。这时老师将知识转入到比例尺与距离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上,老师说:“当图幅大小不变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距离越小,而内容越详细;相反比例越小,表示的实际距离越大,而内容越粗略。”这时一位同学举手提问:“老师,这一点我不明白。”很显然,这位同学听讲时,没有积极思考,他忽略了老师所点的画龙点睛的一笔:“比例尺的数学本质为1/X”了,1/X是一个分式,当图幅大小不变时,分子(图上距离)是不变量“1”。如果让比例尺1/X变大,那么分母(实际距离)就得变小,反之,分母就变大。

这个实例说明认真听讲,听什么,怎么听,在相当普遍的意义来说,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差异在于听讲!

二、记,就是作课堂笔记

笔记一般来说是将老师课堂讲授的知识要点,知识要点的分析说明,知识要点的理解应用记录下来,以便与课本结合掌握知识。但反复停留在这个水平是不够的。我们希望健全笔记的功能,它的功能除上述所说的之外,还应包括记录或整理知识要点的内在联系,记录课堂上遗留的未解疑难,补记上学生本人对该节或该章知识的基本认识或小结。笔记不只是课堂工作,还应包括课下的工作。笔记不应一张纸通用,可以将每页练习本左右一分为二,左边是教师讲课的知识要点及知识联系,右边是学习的体会,疑问小结。

三、读,读就是读书

读书要将书的内容读通、读透。所谓读通、读透就是要将知识内容系统化、机构化。知识系统化便于从宏观上,全局上认识把握知识;知识结构化便于知识的迁移,从理论转入实践,比如学习非洲粮食、人口与环境问题之后,归纳出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样读书的结果才能达到古人所说的:知识越学越多而书越读越薄的水平。

读书还要有的放矢。读一遍书要有读一遍书的目的,比如:这次是重点解决图表问题,下次是重点解决结构问题,再下次是解决不同类别知识的理解或适用问题。我们仅对那种打开书就读,声若洪钟而思若游魂,那么势必合上书就什么全记不得了。综上,读书之法在于读全、读通,有的放矢。

四、练,就是练习

练习包括作题――各种练习题。填图册还包括思考、调查、考察、制作等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决不能认为“练”就是作题,就是测验考试,那样我们就会误入歧途。练习是动脑与动手的活动过程。是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要重视各种习题的解答,它是培养同学们认识问题,说明问题能力的,在解答各种练习题时,首先要精,精就是指作题之后善于总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这种类型的题目之关键在于找准东经、西经的特点,度数向东增大为东经,度数向西增大为西经,同理,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反之是南纬,那么,此类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要熟,熟就是熟悉和熟练,通过练习要熟悉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熟练。例如;试对比英国、日本的自然条件有何异同。熟悉这类题型的学生首先列表对比进而思考列表项目――自然条件的组成、位置、地形、气候等。

以上是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出发,谈谈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的普遍要求及建议。

除上述四种方法外,还要充分利用好地理的辅助工具――地图,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特殊学习方法。有人讲地图对于研究地理的重要性,比之于天文望远镜对于天文观测,显微镜对于微生物研究。我们认为这一比喻虽然生动形象,但还不足以说明地图的全部重要性---从地图上还可以直接获取知识。在这里我们着重谈如何运用地图学习的方法问题。

(1)在标有经纬网的政区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人文位置,并可定方向、量距离。

(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及分布;了解一下地形区的分布及特征。

(3)在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运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气候。我们可观察出某地区包含哪些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也可观察出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4)在气候专门图上――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还可以阅读出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5)在河流水系图上,蓝色的线条表示河流,红色线条表示流域分界线。我们可以读出河流大致源地、流经地区、流域范围、主要支流、重要水利设施、大致长度等。

(6)在自然资源分布图上,可观察到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

(7)在交通运输线路分布图上,可以观察到交通运输的类别,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例如:在中国铁路交通图上得知京广铁路起于北京,止于广州,中经翼、豫、鄂、湘、粤等省区。

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新方法

一、注重内容设计选用,营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

为了更好地不断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探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帮助广大初中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老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理解教材,并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教材中的每个活动以及活动的内涵,弄明白每个探究性活动之间的结构及前后联系,这样才能更好的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探究规律的,并且基于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活动线索,使得学生自主学习顺利开展,并受到相应的成果,力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将教材内容和广大初中生的现实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以促进广大初中生更好地运用自己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个性化经验去理解和把握书本上的内容,从而为打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而做好教材准备,除此之外地理老师要在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注重摒弃以前那种比较单一的传授知识的方法,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在具体地理课堂上要创造比较开放,并且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互动的互动式课堂,同时要注重创造探究合作式的课堂,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逐个解决,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地理老师要努力创造学生先学后教的课堂

为了更好地不断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探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新方法,作为老师的我们还要知道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原有诵读基础,老师要了解他们不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且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和认知规律,这有助于老师充分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自学的能力,做到课前预习,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地理课堂,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帮助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而创造学生先学后教的课堂,与此同时地理老师还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为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它总会不断地督促人们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并去实践,并且在具体的实践中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会到快乐,从而更好地达到自主求知的目的,所以作为老师,要充分利用兴趣这一情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前诵读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重视教学情境创设,强化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人们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当中,并时刻受到环境的影响,一个好的环境会对人们产生积极的作用,相反的,一个消极的环境则会对人们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不断优化为了更好地不断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探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我们老师就不得不为广大初中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重视教学情境创设,使广大学生置身于地理课堂的情境当中,通过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他们感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感,强化他们成功体验的同时还有利于他们实践能力的发展。

四、充分发挥电脑及多媒体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技术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中,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作为传授知识的教育事业当然也不例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都知道如今不断实现教育的数字化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还会使广大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新鲜和好奇,可以更好地启发和增强广大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老师要充分应用电脑技术以及发达的多媒体技术,不断通过电脑和多媒体的智能化使以往那些传统的理论技法不断简化,而且电脑和多媒体的多功能性可以使地理内容变得更有丰富的表现力,为学生提供相关是地理信息,提供地理学习中的辅助工具,如地图等,进一步加强他们的理解,加深他们的记忆,不仅如此,电脑和多媒体等在表现上也具有多重性和多样性,还可以更好地启发广大大学生在学习地理中的创造思维,可以使他们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地理,同时还可以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方法

一、启发学生质疑,以疑问贯通探究式学习方法全过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伟大的发现都要经过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去质疑。但不可把教师的设问全部代替了学生的质疑,因为学生自主性的、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才是地理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比如学习地球自转偏向力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创设类似的疑问,为什么北半球车都靠马路右侧行走?为什么绕场短道速滑是逆时针运动?为什么两条铁轨总是右侧磨损的严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与此相似或者与此相关联,并以此做为课程的开端,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程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知识进一步创设情景,假如短道速滑选手顺时针运动会如何?而且教师也要学会运用一系列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语言,比如“你是怎么认为的?你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等等。这就是所谓的“抛砖引玉”。“砖”抛的科学才能引来有价值的“玉”,如果抛得不科学,可能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二、开展合作学习,以合作贯通探究式学习方法全过程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三个原则:科学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引入适当的竞争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加强教师的指导和监控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掌握了这三个原则,教师就可以以合作学习为基础,通过分配恰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开展探究式的合作学习。比如在学地球运动内容时,教师只给一个主题:给你一个地球仪,你能用它来做哪些地理实验(允许添加一些必要的辅助器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因为自己处在某一个小组中,自然而然就会形成集体荣誉感,为了使本小组获胜,各成员都会积极的努力搜索文献、制作模型等,其结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探究意识,还可以有效的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巧用高考试题,以分析贯通探究式学习方法全过程

高考题是经过层层筛选和实践检验的试题,是基于众多专家深思熟虑、反复推敲而形成的,它视觉独特,题型新颖,对于引导正确的教育方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晰学生的探究思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信息提取——构建答题框架——建立联系思维——归纳表述”步步深入分析真题,让学生举一反三的去认识相关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必然可以拓展学生的探究思路,提高思维品质。例如,2010年重庆卷中有一题: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云南)的主要气候特征。教师在讲评分析该题时可以1.引导学生全面、准确提取考题图文信息。2.引导学生建构答题框架。教师让学生讨论列出地理位置可以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角度展开思考。地形因素可以从主要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等方面展开考虑。3.指导学生建立联系思维,掌握分析题的解题方法之关键——建立由因及果的基本思维方式。围绕“气候特征”这个核心,从地理位置和地形要素作为切入点,挖掘地理位置、地形特征与气候特征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地理联系思维。这样的经典高考例题通过步步深入剖析,最终让学生会的不仅是这道题,更重要是这种遇解题指导于习题分析之中,能切实提高学生课堂探究能力,提升地理思维品质,构建答题框架,提高答题针对性、有效性。如此,整个的解题过程便是学生探究能力提升的过程。

四、结合生活实际,以感悟贯通探究式学习方法全过程

新课程倡导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处不蕴含丰富的地理知识。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一年四季的变化,是什么原因所致?春末夏初的梅雨、盛夏的伏旱、夏秋多发的台风、冬春的寒潮等如何形成的?夏季为什么昼长夜短?浙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为什么浙江茶叶产量居全国首位?为什么农村房屋多斜顶?家乡有哪些主要自然灾害?有哪些著名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如何?等等。教师通过学生生活中有真切感受的现象事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原理解释,让学生不断增强学习成就感,增强地理学习兴趣,进而形成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高中地理课堂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素养的主“阵地”,因此绝不能以知识传授作为唯一目的。应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探究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学习地理的技巧,提高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毅.探究式学习方式浅析[J].成功(教育),2011(10).

[2]黄昌豪.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实例和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6).

篇4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学科特点 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知识为主,要比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越,掌握学习方法,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一、地理学科特点

1.以人地关系为线索。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学科体现了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问的密切关系,在教材安排上,上册组织了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自然地理知识;下册则组织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突出的几个重要方面;资源与能源,既属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又是人类和环境联系的重要媒介,农业称工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方面,人口和城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表现和重要过程,最后以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总结全书内容。它选取了人文地理知识的九个突出的内容,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这是以系统地理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特点。

2.注重基础知识的阐述。

高中地理以阐述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地理理论等理性知识为主,这符合高中学生认识规律和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特点。如在教材中介绍了天体概念及其运动,大气运动及其原理,水平衡与水循环的原理,地壳运动及其构造理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资源能源的概念分类、特征,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经营方式或布局原则等,这些知识都是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能使学习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观点。

3.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相结合。

地理课的作用就是要进行地理教育,阐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建设中。高中地理更是紧密结合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能源与粮食问题、城市化问题等,使未来的建设者能从小了解这些情况,树立正确观点,以便将来能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实际,如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农业经营、工业布局、水利建设、城市规划、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也都有所涉及,使学习者对国情、国策从理论上进行理解。[1]

4.注重思维训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正是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各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条件,高中地理学科为培养学生观察、实习、调查、评价环境、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和能力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与可能。在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说明地理事实、印证地理原理、总结地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驾驭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体现。教材中引用大量图像,如原理示意图、等值线图、分布图、景观图、数据图表、关系式图等,为训练学生思维,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判断能力提供依据。[2]教材中还有部分选讲内容,也可促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满足他们自学和独立获取知识的需求。

二、地理学科基本学习方法

1.整理知识系统。

高中地理原理说明初中地理事实,初中地理事实可印证高中地理原理。以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自然部分;以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人文部分。这两大知识系统打破了六本书的界限,使原理与事实、理论与实际、抽象与具体、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更好地联系和结合。

例如:高中地理有关工业布局的基本要素和布局格局,可解释、说明、评价初中所学过的许多具体的工业中心、工业区、工业基地的分布。这些工业城市的形成发展可印证工业布局的有关原理,并作为例证进行分析或评价。

2.掌握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常常是全掌或全节的关键问题,与其他各部分内容联系密切,有些是从知识体系看属重要环节,必须掌握;有些是内容的要点或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掌握,因此在学习时要突出重点,注意其多向联系,反复加深印象,理解含义。难点知识属于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或原理,或距生活实际较远无法联系、体会和想象。既为重又为难点部分应设法突破,仅为难点而非重点部分则可作一般了解:有的只了解结论不必弄清过程,有的只了解论点不必了解论据,有的则只知道结果即可而不必深入了解原因。

例如:在学习有关大气的运动知识时,教材中有许多原理示意图和实际等压线分布图,这里既有模式图,又有实际图,前者说明典型情况为讲原理规律进行观察之用,后者则反映实际的复杂情况,其中又分一般原理与特殊情况、局部运动与全球运动、平面团与剖面图等不同情况,掌握各图像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加深理解原理,突破难点,不致使知识孤立割裂。

3.加强知识练习,建立思维线索。

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密切,必须在联系中掌握知识,才能学得扎实又灵活。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领域,另一方面要联系综合,灵活运用,才能使思路畅通,举一反三。也就是说,在头脑中要联系知识,建立思维线索,使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便于融会贯通,引申迁移,从多方面思考,超越空间与时间的跨度,寻觅显现问题中潜隐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系的途径有:知识的纵向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知识的多向联系;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

4.加强课内外基本训练。

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很强,高中地理同样具备这一特点,它需要通过广泛地接触自然、观察社会,不断扩大知识领域,理解原理,培养观察、分析、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课本中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课堂内外结合,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3]为了加强实践环节,使学习从封闭式变为开放式,在教学大纲中都安排有“基本训练要求”,这些要求一般是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单项条件的简单模仿到多项条件的综合运用,由依靠课本提供的材料到实地调查、观察或查阅资料。

三、结语

高中地理的学习和其他课程学习一样,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还要形成相应的地理学科能力,树立科学的观点,熟悉学习内容,讲求学习方法,明确各部分的基本要求,以便达到要求,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娟.彰显地理学科特点,注重地理图表分析[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10):67.

篇5

关键词:农村初中;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早已被列为了教育部师范司课程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突出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当代中学生大多具备鲜明的个性,缺乏敏锐的洞察力,特别是农村的学生,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这对我们地理教师们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出了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转变自己的角色,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学理念来应对当下的新型教学,努力去培养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的合格型人才。

一、 研究意义

当代社会信息高速发展,社会信息量充斥着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适应新事物的周期较短,获取信息的渠道广,信息量大。例如中学生从报刊、电视、网络上获取有关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的信息,并能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从而产生自己的想法。因此,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符合中学地理学科自身特点,是地理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有利于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地理教师自身的发展,为有效教学理论完善与发展提供经验依据,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 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期望通过对新课程实施以来,对中学地理课堂状况的调查研究,构建起适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并将新课改下的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地理新课程的目标深入落实到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中来,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并造就出时代需要的人才。因此,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观察法。

文献法:运用文献研究法,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教学实践、以及网络杂志等学量的相关文章,进行改进与总结,初步构建新课改有效教学方法的框架。

观察法:采用课堂观察法,研究分析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兴趣、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进行有效分析,重点分析地理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制定相关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

三、 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继承性

地理教学方法正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丰富起来的,以发现法为例,来说明地理教育的继承性。该观点已被以往的中外大教育家所推崇并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的找到它们”。以及教育家斯宾塞指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二)、实践性

地理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应用,离开教学实践的地理教学方法则为“空谈”。地理教学方法的分类、评价和创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地理教学实践。从地理学科的自身来说,它是一门与人类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课程,能够适应新课改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将地理教学与学生所体验的环境相结合。通过一定的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岳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并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将地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而将能力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在进行天文观测时,学生能够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到宇宙中各个天体的具体运行状况,这要比直接读图读表要深刻得多。因此,地理教学的实践是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要将课本的知识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特点。

(三)、地理性

在教学方法上,地理学和其他学科有很多相似的方面。地理学又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经济社会事物空间分布的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其显著特点,又是以探究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的揭示人地关系作为教学目标的。由于地理学有空间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因此,地理教学方法也要体现地理学的这种特征。例如,同样是讲述法,历史教学重视时间、人物,而地理教学则往往侧重区位、景观;同样是演示法,化学教学依赖于实验,而地理教学则重视地图;同样是野外实习法,生物教学讲究分类,而地理教学则强调分布。此外,地理学中的很多教学方法都体现着地理特性,如地图教学法、图表分析法、野外实习法等。

四、结论与反思

当前,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强健的态势向前推进的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而深刻的改革与创新。本文着重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进一步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场变革(新课改)具有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不存在现存的、确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基于此项原因,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需要作长期而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努力。本研究对于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讨论,只是局限于理论研究上,没有进行相应的地理教学实践。所以,这些教学方法,都有待日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力,增强当代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思维,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融入课堂,最终使地理课成为学生喜欢地理、学习地理、熟悉地理和探索地理的一片乐土。

参考文献:

[1] 单良,李曼,刘丹丹.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与结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6,(3):35―37.

[2]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260-265.

篇6

1(略)

2基于ArcGIS的实现本文基于上述制图思路,以ArcGIS9.3为技术平台,以绘制西准噶尔地区地质图(1∶1000000)为例来具体说明如何实现。

2.1空间数据获取西准噶尔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准噶尔板块的碰撞带,属于古生代残余洋盆的后碰撞花岗岩类[6]。确定该区的范围,扫描其纸质地质底图和地理底图,在ArcCatalog中建立空间数据库,将底图配准后通过ArcScan自动矢量化或者手工矢量化,得到该区的地质、地理底图的矢量数据。经过拓扑检查后以点、线、面的形式存储(图略)。

2.2属性数据关联空间数据库中的每个要素类都有各自的描述,主要通过要素类名称、空间数据类型(点、线、面)、数据类型、数据存储长度、约束条件、数据项描述等进行描述与定义(表略),为数据加载做准备[7]。属性数据以传统数据库方式存贮和管理,并通过公共字段与各要素进行关联,使点、线、面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图元单位,而具有地质特征描述内容[8]

2.3图例制作图例是地图的语言体系[9],集中体现了制图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以及对这种本质的分类思想和分类体系。在以往的图例绘制中,人们只关注规范化表达。传统纸质图时代的图例采用人工手绘来实现,由于人的主观判断和绘图工具的误差,会导致线条粗细不匀、符号大小不一,无法完全实现图例的规范化表达[10]。同时,作为传统地质图整饰内容的一部分,图例是一种机械的“排列”,与图件主体部分并没有有机的联系,仅是单纯的视觉表达,实现了认知表达中的符号层,而概念层仍然隐式地停留在人的大脑中。Fishnet是ArcGIS平台下的一种空间分析工具,相当于图形化的Excel。它可以自由定义的基本单元格的大小,并对其赋予属性。利用Fishnet制作图例,不仅可以实现符号的标准化表达,更重要的是,它是在数据库中管理符号和数据,可以随时修改或查询[11]。

2.4STYLE匹配将Fishnet中的图例存储为Style,或者将整个要素调用Savetolayers命令存成Layer。调用Proper-ties中的MatchtoSymbolsinastyle,用Layer与图件主体中要素的相同字段进行匹配,或者用Style直接进行匹配,实现图件的自动符号化。在匹配时,如果按照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会产生很大的工作量。比如,不同时代的侵入岩很多,若采用一对一匹配,那每个时代(设有M个)的每一种侵入岩(设有N个)都要有相应的符号(CMN)。但是如果采用多字段来描述同一个地质体,采用多对一的方式,只需要制作时代的符号和侵入岩的符号(M+N)。在制作图面内容较多的地质图时,这一方法将会大大提高效率,而且对于数据的分类尤为便捷(图略)

2.5整饰成图在layout视图下,调整图面大小、位置,添加图名、比例尺、指北针、经纬网、责任栏等整饰要素。图例可以以图片形式添加,或者以数据窗口的形式添加。

3基于地理信息科学制图的优势

从地理信息科学的视角出发,地理信息系统就成为地理信息科学应用的一个环节[2],这就使制图不仅具有所有数字制图的优势,如方便携带、易修改、易复制、易整饰,存在严格的拓扑关系,不受比例尺的限制,具有良好的现势性及动态性[12],更能体现以信息科学为基础的优势,使图元单位与地质实体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使隐式存在于人脑中的语义显式地表达出来,实现信息的查询、新图件的生成、空间数据分析等优势。

3.1信息查询传统纸质图和数字制图只是对纸质地质图的数字复制,不具有信息查询的功能。比如,若想了解西准噶尔地区泥盆纪地层分布情况,在传统图件中,你只能通过读图例在图上圈出泥盆纪的地层。不仅费时,而且导致图面内容更加复杂,极易出错。基于信息科学制图是运用数据库储存数据,图面与数据关联,因此信息查询很容易实现:打开属性数据表,在查找中输入“D*”(其中*代表D的任一组),在属性数据表中属于D的所有地层就会被选择出来。相应地,在图上所有泥盆系的地层也会特别标识,这样西准噶尔地区泥盆系的地层分布就一目了然。如果需要查询泥盆纪侵入岩分布,则将相关字段相加再进行查询。

3.2图件派生在传统纸质图和数字制图中,图面一旦固定,再做任何修改或派生图件都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相当于重新制作。但基于信息科学思想成图不是一幅图件的终结,而是生成新的图件的渠道[13]。比如要制作西准噶尔地区侵入岩分布图。在西准噶尔地区地质图的基础上,通过查询“岩性大类”挑选出该区侵入岩数据,导出选择的侵入岩图层,或者在原图上删掉其他不相关数据或让其他数据不显示,调整图面大小、图名、图例、比例尺等整饰要素,一幅新的派生图件就完成了。

3.3空间数据分析所有的空间分析都是基于数据而不是基于图形。在这方面,基于信息科学成图具有别的制图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这种成图方式中,每一个点、线、面都是具有实际地质意义的单元。在进行点的密度(如矿床的密度分析[14])、线的缓冲(断层对特定矿种的影响范围[15])、面的选择(矿床模型对成矿有利地层的选择)时,依托ArcGIS平台都能够迅速实现。这些依托数据的空间分析目前正在探索应用之中。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关于初中地理课堂教育新方法的探讨,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当前中国教育的实际。长期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不能突然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一时改革幅度过大,一旦学生和老师不能很好地适应,将会严重地影响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当前有效的课堂资源要求改革的主要方面在课堂,主要的力量在老师,当然,对于师生配合也会有所要求。由于我国的教学资源存在严重的分配不均匀,所以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不能一概而论,制订统一的评价标准。

1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形式问题

地理教学的评价者多是工作在一线的地理学科教师,大部分的工作仅仅限制于地理学科的研究,没有真的深入教学课堂中,受教学实践、个人素质、理论根基等因素的影响,其做出的教学评价仅仅限于形式,而没有触及“实质”和“内涵” 。主要表现是教学中的评价主要为“你很好”“你很棒”等不痛不痒的词语,缺乏鼓励性,且以意见为主而很少涉及建议。

1.2初中教育对于地理教学的随意性

由于目前教育体制的限制,地理学科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较少,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把地理作为一门副科学习,学习态度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这进一步导致学校在安排老师上也存在随意性,所以安排的老师并不是专业的地理老师,可能是教数学、语文的老师顺便教授地理,老师缺乏专业性。缺乏专业性的老师,存在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找不到教学的重点,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也存在一个老师带多个班级的地理课程的情况,教学压力大,很难对一个学生甚至一个班级倾注太多的精力。笔者见过有些初中学校由一个老师负责全校地理教学!这样教学,老师的正常休息都无法保证,怎样花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地理教学呢?

1.3理想化问题

理想化问题实际上就是教学的评价问题。在目前的教学评价中,大部分学校以下课检测习题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不管各个学生地理成绩的差异性,这样就会严重地打击基础较差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由于从短期看来,应试课堂教学会让学生在课堂考试中得到较高的分数,这使得部分老师为追求更高的评价效果而采用应试教学的方法,这样就忽略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1.4地理课堂“作秀”

部分学校应上级部门的要求开展应试教育,所开展的“应试教育”仅仅限于检查时,并且作秀成分严重,课堂很松散,盲目地把应试教育等同于让学生放松,这样的作秀不仅仅让学生学不到知识,还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2解决地理教学问题的措施

2.1加强地理学科的师资力量建设,用专业的地理老师去教授初中地理

作为严重缺乏专业师资力量的初中教学,急需要一支专业过硬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学校在招聘老师的时候,要招聘专业的地理老师,而不是用教主科的老师去代授地理。同时要经常地组织老师再教育,接收新的知识和教学思想。有很多老一点的教师教学思想陈旧,不能很好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2.2改变地理教学的评价机制

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多点实质性的鼓励,对于学生的成长多点参与,真正地做到人文关怀。例如在评价的时候,对于差生多点关怀,在考核机制上,实行有差别的考核机制。不能仅仅以课堂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程度来制订考核标准,所以要建立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考核制度,确保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同时保证暂时落后的学生能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2.3采取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

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是科学性的,是带领学生认识世界的学科。对于部分名词的解释不能仅仅限于文字,要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还要通过图片、视频等。例如对于龙飓风的危害,对于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对于山地的气候垂直型分布等等专业名词,由于初中学生社会经历不足,如果仅仅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解释,学生无法理解。同时笔者认为,地理是带领学生发现世界美的学科,让学生发现我们的自然环境如此不一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学科的了解和探索欲望。

2.4互助学习,让学生相互帮助

让学生自发地组成互助学习小组,老师尽量只讲知识的主干部分,对于有些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样一来,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同时大大地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且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多,对于班级的建设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2.5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众所周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大趋势。但是笔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学校配备的计算机仅仅是一个摆设,学校不舍得让学生使用计算机,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不仅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结束语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笔者相信,只要坚强改革,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素质教育,在下一代的教学中一定能让地理学科的教学完成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臻.初中地理情景教学案例设计[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8(Z6) .

篇8

一、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课堂参与

首先,从时间上来说,课堂是地理学习的主阵地。其次,地理不同于其他的文科之处在于活,学生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有教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的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如果课后自学不知重点、难点和课外常识等,必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三、关注热点

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最新的地理学研究与发展动态,揭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人文现象之间存在的联系,是地理学习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这一素质的考查是通过热点反映出来。热点问题是高考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试题从不回避热点,许多引起人类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所以我们学习地理,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等。社会热点问题很多,当今三大热点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都与地理学有密切联系。因此,在高三后期复习中,必须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用敏捷的思维、锐利的眼光捕捉与区域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并将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有效地融入到复习之中。

四、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

篇9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18-03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管理学是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基本管理理论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的应用范围广泛,在社会事务管理、企业管理等诸多领域,都有其用武之地。管理学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艺术性,不同的人对管理艺术和管理技巧的使用有着明显的差异。从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看,一些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门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提高,这也对工商管理专业及其地方本科院校提出挑战。如何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急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也正是结合这样的背景从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入手,详细分析探讨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基本改革思路。

一、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没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

从专业的培养目标看,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学校培养的人才很难做到统一的培养范式标准,这就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在不同专业的培养方面设置差异性的管理学课程。而后在课程的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知识方面,也应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做出差异化安排。但是,当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对于本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都是按照标准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进行教学,忽略了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化需求,而对于管理学的深入扩展,也没有做到位,种种现状表明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没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

(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不够合理

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前身是高等专科学校,继承了其对课程及其教学的规范性、统一性、标准化方面的较高要求,这样的要求体现了教学的严谨。但是,过分强调这些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不少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过于单调,大多拘泥于教材中管理职能的框架,习惯按照管理、管理思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章节的基础顺利来进行授课讲解,以保证大部分内容的设计不脱离教材,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和顺序安排,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管理学课程索然无趣。同时,过分强调按教材内容编写教案并讲授内容的特点势必造成照本宣科,从而缺乏形象生动的新鲜案例讨论,不利于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也无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学思维意识方法。

(三)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当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考试取得高分数为主要目标,这与管理学课程设置的初衷有着一定程度的相悖。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面,因循守旧,授课过程也是教师在讲台上面板书或念投影仪为主,教师个人讲授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少,对于学生管理学理论的深入吸收应用考虑不到位,过于单调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精神。

(四)在成绩考核方面,实践成绩所占比重偏低

不同于经济学其他专业学科,管理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并且其科目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基础的管理学理论和对基本理论的应用实践能力。因此对于管理学课程成绩的考核,其实践性成绩也应成为总成绩的重要部分。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不少院校由于学生的管理学实践性成绩较难量化,在具体考核方面不便于操作,对于实践性成绩所占的比重考虑的较少,一般院校基本都控制在了30%以内,这种重理论书本知识的考核方式,不仅单调枯燥,而且不利于学生内化管理学的理论,也不利于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并掌握管理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不利于学校培养应用型、实践型高素质管理人才的。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育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明确透露,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且重点调整1999年扩招后新建的600多所“专升本”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课改,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课改势在必行,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改革也如此。管理学课程将更加倾向于对学生管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型和对管理技能的灵活运用及对管理艺术的培养与修炼。

(二)专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专业的发展受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非常大,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情况下,作为管理领域的基础课程,势必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进而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其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其今后进行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和从事企业的内部管理奠定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理念改革的应有要求

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对现有的管理学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即随着“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在管理学教学方法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必须尽快及时做出调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不断向学生灌输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优秀个性,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观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化、多元化学习和探讨研究问题。

(四)市场人才需求的客观推动

当前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的矛盾在不断加大。有关机构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的持续监测表明,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2010―2012年均比例已超过2∶1的水平。显然,对于现阶段管理学的教学方法而言,如不进行有效的改革,改革其人才的培养模式,将逐渐与市场人才的需求脱节。换言之,未来的管理型人才需求将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等。

三、关于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建议

(一)提高管理学课程设置的专业性

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应根据不同专业对课程管理学知识需求深度层次的不同,而加以有所差异化的设置,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这就需要在课程安排设置方面,对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进行重新修订,考虑各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有层次、有重点地安排课程的教学。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丰富性,提高实践性课程的课时比例,力求在实践环节,深化学生对基础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化的课程设计,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效率,增加学生的探索实践课时,对专业知识架构进行重新梳理,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逻辑性,进而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管理学理论体系架构。

(二)提高管理学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教学程度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比较集中的知识教学手段,在管理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站在实际管理者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整合相关的知识体系,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块,将内容相似、机构相差不大、逻辑顺序较为一致的章节重新整合,进而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集中性。具体来说,按照这种模式下,管理学的教学体系,可以细分为如下三个基本教学模块:

1.管理理论知识模块――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这一模块中,教师主要将管理学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整合,跨章节的概念进行有机整合迁移,实现基本管理学概念的集中讲授,同时还要扩大基本知识的延伸范围,对相关管理学经典案例、实际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讲解,提高学生对管理学基本知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在这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管理学课程认识的基本轮廓,并通过经典的案例介绍,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为其今后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学习增强自信心。

2.管理思想模块――管理学核心思想的深入讲解。可以说管理学课程的灵魂,在于管理思想,为此,教师在这一模块,不仅要系统、有机地整合串联管理学的基本管理思想,还要根据实际授课经验和管理学思想的应用范围,突出重点的管理学核心思想,在管理思想的萌芽、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进行讲述的过程中,逐层深入,从复杂繁多的管理思想中,抽离出管理学的关键核心思想,并借助经典的案例,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在这一模块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深入领会管理学的经典核心思想,并学会管理学的思考模式。

3.管理能力模块――管理职能的讲解。在这一模块中,教师要重点讲授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具体使用方法以及四大职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切入,让学生发挥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在课堂讨论中,加深对上述职能的理解和掌握。这一模块教学的最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管理技能和管理艺术。

(三)实现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1.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重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课程中的案例,其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际案例讨论分析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理论运用水平。通过管理学理论的灵活深入切入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案例阿里巴巴上市过程的分析时,对于香港股市和纽约股市IPO政策的详细分析,并引导学生指出其中存在的差异,由于香港股市对于阿里巴巴双层股权结构的不认可,导致阿里巴巴最终在纽约上市。在这种时代感强并且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案例分析过程中,让学生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实现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

2.将课堂时间向学生倾斜,发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能力。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沟通分析互动讨论时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桥梁,提高学生质疑发问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热情。

3.引进适当的角色演练法。形象的说,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角色,通过赋予不同角色的不同任务,内化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职能,比如对于一个企业的内部管理,政府不同职能之间的协调关系,可以将不同的学生按照其相应的职位、角色进行演练,这种角色演练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准确性,最大的好处在于让学生亲自模拟扮演了相关角色,从管理者到执行者等不同角色之间的衔接和切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运用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方法。模拟练习方法是程度不等地模仿、再造出真实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基本原理。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缩短学用转化过程。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类似于在岗培训的最佳学习环境。游戏法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它还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现代社会在管理学教学领域的创新不断,随着商业组织结构和企业盈利模式的不断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管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会逐渐受到重视。可以说现阶段,在管理学课程中,开展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是比较符合课程教学发展趋势的。

(四)考核方式立体化

考核方式决定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课程教学的终结性评价,忽视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在制定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时,要把注重考核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与注重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有机结合,以应用能力考核为导向取代传统的期中、期末一张卷的考试形式。应采用3∶2∶3∶2的考核方式,即平时课堂考核占30%,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角色扮演、问题等;课后作业考核占20%,包括案例分析、参考书阅读感想、专题调查报告等;实习实训占30%,与企业建立合作,安排学生课堂之余深入企业一线进行一定期限的实习实训,根据学生参与企业的市场调研、市场销售、管理咨询、人事管理等活动,并将实习实训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或运用所学管理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来对学生进行考评,达到实习实训过程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期末考试占2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试卷考题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尽量用理解性、开放式的试题取代死记硬背的试题,全面考核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管理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五)对管理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

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管理学课程需要引入实践教学,这也是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具体操作可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逐步提高其实践性教学和课外实习实训的课时比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义务实习,在丰富学生社会经验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进入企业管理岗位,在实践实习中检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当然,为了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型,还应安排管理学任课教师到企业兼职,深入参与企业的实际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了解企业的管理工作,为课堂教学提供接地气的现实素材。

四、结语

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对教学各个环节不断改革,在新的社会市场发展的催动作用下,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方式等,真正实现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发表演讲――教育改革突破口在现代职业教育[J].生活教育,2014,(5).

[2]李英,王晨筱.论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篇10

关键词:西部地区;五官科护理;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22-01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贫困人口较多,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尽管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策已经多年,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与教育发展还是滞后于我国的中、东部地区。因此,在西部地区中职卫生学校担任五官科护理教学的教师,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较多:西部地区中职学生素质较低、五官科护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学校实验室设备落后或缺乏、实训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安排很少或根本无法安排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制定适宜的教学大纲,在编制教案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教学改革加以解决。

1、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由传统的“一个医生、一个病人、一张处方、一台手术”纯治疗型医学模式转变为医疗、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的模式,即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医学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医疗服务扩大到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与转变医学模式相适应的,护理也经历了从简单的清洁卫生护理转变为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从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护理模式。医学与护理模式的转变,增加了临床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也增加了五官科护理的教学内容,按五官科护理的教学大纲规定,只安排20-36课时[1-2]。

针对上课的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笔者在中职五官科护理教学实践中,根据学校实际按课时制定教学大纲,因教学学时限制,在编制教案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在课堂上讲述眼科、耳鼻咽喉科及口腔科的解剖生理时,重点讲授眼科、耳鼻咽喉科及口腔科与疾病有关的部位及疾病状态下的主要症状、体征,并列举实际病例进行讲解;五官科护理的有些内容只能按类而不能按每个疾病的护理进行教学。如结膜病、角膜病、鼻部炎症、口腔颌面部炎症等疾病,按照分类、进行归纳以后,再进行讲解,这样,就能够花较少的时间,讲授较多的内容。

2、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与教育发展滞后于我国的中、东部地区。原因之一是,国家对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普通高中的投入;中职学校办学经费缺口需要学校自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导致中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在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办学的管理体制下,由于教育经费投入少,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未能及时得到建设和改善,教学设备与教学大纲要求差距较大;在发展职业教育、扩大办学规模的形势下,教学基础设施的短缺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甚至有的中职学校,全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在跨入21世纪已经13年的今天,西部地区的基层中职学校,大多数教师还在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块黑板”的传统方式教学,这无疑制约了学校的发展空间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经费不足致使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乏力。因此,在中职卫生学校五官科护理的教学中,难免在实验设备陈旧落后、实训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缺乏等情况下实施教学[3-4]。有的基层中职卫生学校对五官科护理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实训室的建设不重视、导致教学设备不足或缺乏;有的学校甚至只有几把音叉、几只电筒及几张视力表;有的学校实训教学安排很少或根本无法安排,;有的学校教学条件和周围环境的限制,没有附属医院或学校周边也没有医院,给临床实践教学和临床见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正是因为西部经济教育发展滞后,中职学校设备陈旧或缺乏,导致中职卫生学校五官科护理临床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既影响了学生对五官科护理的学习兴趣,也影响了五官科护理的教学质量。

笔者在教学时,运用计算机技术,依据教学大纲与教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制了五官科护理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将教材里的文字、表格、图示展示出来,还能够将文本、影像、动画融为一体,将临床患者的典型症状和体征,以实际标本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教学提供了大量具体的病例资料和其他临床信息.通过在教学中展示这些资料和信息,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病例分析,进一步活跃学生的临床思维,进一步帮助和提高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在多媒体设备较少,五官科护理实验及实训教学设备陈旧或缺乏、实训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安排很少或根本无法安排的西部地区中职卫生学校,也尽可能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逼真的实物图像、三维动画模拟演示、视频、影像等插入教学课件中,在进行护理操作实训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护理操作的关键要点定格下来,有利于学生模仿并反复进行训练,尤其对西部地区中职卫生学校素质不高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反复播放多媒体课件进行多次练习,有利于帮助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己多次练习后,掌握有关护理操作技术,因此,五官科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验及实训教学设备方面的缺陷,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五官科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 编.五官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第二版201.

[2]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中等职业学校医药卫生类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汇编(护理专业、助产专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第一版111-113.

篇11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析高中地理学科特点,阐述高中地理教学要求,提出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方法,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一、高中地理教学特点

在新课改下,地理教学出现了新的特点,开始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这种动态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教授理论知识,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探究地理规律,转变思维方式。

二、高中地理教学要求

新课程改革强调,地理教学是教师在课堂环境下对知识进行传授。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之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解,梳理教材知识,采用契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另外,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知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三、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方法

(一)运用地理教学软件

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设计地理教学时,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例如,在讲授“德国鲁尔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不仅要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明白鲁尔区繁荣的原因、衰败的原因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而且还要运用教学软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加深学生对德国鲁尔区的印象,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经济繁荣的原因。

2.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要采用有效方法导入新课,集中学生注意力,这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十分重要。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地理教学软件,展示生动、立体的地理图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运用地理教学软件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合理运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生动的图像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自主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黄土高原的了解,运用地理教学软件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二)渗透环境教育

1.教学理念的渗透。

人文环境这个概念是新课改提出的新观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联系,人文环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生活永远脱离不了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现代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都会使人文环境发生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环境教育,引导学生明白,我们要想持续生存下去,就要对环境进行保护。

2.教学资料的渗透。

篇12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新课程改革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的形势之下,怎样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果,既让学生学得所需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这是地理教师需要重视和优先考虑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中地理老师,要时刻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新方式开展地理教学。

一、更新教学观念,坚持“学生为本”

学生的教育工作需要教师在不断更新观念的前提下,改变传统教育中不适应的诸多因素,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取其精华,选择适合的优秀理念。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高中地理教师应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师要重视课堂上学生扮演的角色,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单纯作为接受者的理念,尽量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鼓励发挥他们的探究和研讨精神,以此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应该用一般读教材、划重点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学,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然后老师进行一一讲解,这样有利于加深印象;或者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得地理教学更为具象化,比如学习地理时常要理解一些不同的地理概念知识,比如不同区域的地貌等,像这种内容单用想象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借用多媒体将其形象化,教师讲解起来轻松,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二、创新地理教学的方式

(一)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要想引起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兴趣,就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兴趣的支配下让学生充分掌握所需内容;在高中地理讲课时,教师可以将情境创设运用到教学中,比如用地球仪、地质地貌、海底结构模型等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进行理解;又如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构建,让学生通过动画影响来直观体验洋流的变化;又如,画图对记忆有所帮助,且延长记忆的时间,教师在讲授自然带之间的分布这一章时,可以在黑板上用简单的画图来帮助教学和学生记忆。

(二)对教学方式进行灵活运用

地理教学方式并不是长期固定不变的,相反,而是在不断的因势更新中变化发展的。能否让一节高中地理课堂收到良好效果,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相当关键。但是,选择怎样的方式教学要因情况而定,除去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目标要求全面考虑之外,学校条件、每个学生自身情况也是需要考虑的部分。一般来说,在进行地理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内容,采用演示和讲授方式教学之后,让学生在课下多加练习,使他们的操作能力不断提升。例如,在对区域地理的一些知识进行讲解时,数据、地名非常多,这时候演示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使用图文配合方式再加以分析,学生就会形成关于这一部分的深刻印象,对这部分内容树立起空间概念;在对系统的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涉及规律、原理比较多,启发式方式教学比较有效,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在此指引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牢固的掌握。

(三)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基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漫灌式,教师讲完课就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学不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后来发展成学生题海式学习,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做习题,但都没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根本问题就在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因此,转变高中地理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曾有学者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只有自己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才能改变被动学习的地位,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在讲解“人口的合理容量”这一章内容时,可以放弃以前直入主题开始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先在课下收集资料,查阅参考书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分组制作课件在课堂上放映,分享完毕自己的观点之后同学之间展开讨论。这种探究性的互动交流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人口和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进而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从课堂学习中逐渐提升自身各项素质。

总而言之,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单纯掌握知识不是最重要的,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知识掌握花费的时间是否成正比才是关键。同时,直观、形象教学是新课改对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实践是着重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激发兴趣、积极探索、主动思考,让学生真正喜欢这门课,有兴趣主动探究,才能使他们在能力和智力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 二级学院 转型发展 管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11-02

随着高校管理重心逐渐向二级学院转移,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和管理实体功能不断强化。在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进程中,二级学院如何发挥主体作用,通过管理创新找到突破口和发展路径,是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办学经历始于1969年美术专业(中专),1989年升格为美术教育专业(专科),1993年成立工艺美术专业(专科),2004年更名为艺术设计专业(专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学校发展大局需要,2005年开始相继申办绘画、动画、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本科专业。

一、顶层设计――转型发展的方向

2011年,该学院在艺术设计专业着手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它是对“艺术”、“技术”与“市场”如何深度融合的进一步探索,更加符合外部环境和专业内涵发展的要求。2013年,该学院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为“点、线、面”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点、线、面”三结合,即一点突出、两线平行、三面交汇。“一点突出”指突出学生的基本技能,“两线平行”指“一专”与“多能”并举,既强调本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又强调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三面交汇”是指创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兼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点、线、面”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固化,已扩展为该学院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特色。

同时,“艺术、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办学思路,背后有着先进的理念指导。专业建设早期就深入研究了现代设计领域著名的德国包豪斯学院,其在设计和现代艺术方面开展工学结合,提出“集体工作是设计的核心;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应该紧密合作;学生的作业和企业项目密切结合”,并坚持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②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正是该学院“艺术、技术与市场相结合”办学思路背后的理念内涵,也是其坚持专业特点创新课程体系,尊重师生发展规律建立师生共同体,逐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以及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活动的理论依据。

二、师生共同体――转型发展的动力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教师队伍转型,一个核心的标志是所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在该学院,教师职业发展、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共同需要,与专业转型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转型发展是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师生共同体实现的,依靠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力量。具体有三种形式:教师共同体、学生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共同体。

1.学生共同体。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促进学生的能力、素质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真正提高。该学院跨年级、跨专业组织学生创作、创新、创业团队,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通过(1)学生课堂作品和毕业创作毕业设计收藏;(2)学生学科竞赛活动;(3)学生展演活动;(4)学生创新创业实战项目;(5)企业实训锻炼;(6)其他实践活动(参加艺术团体、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各类培训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使学生共同体实现纵向上传、帮、带的示范传递效应和横向上的交叉融合效应。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是:2008级和2011级的2名学生,依托原有的工艺制作车间,与企业合作,投入10万元购买喷绘打印雕刻等设备,开展设计服务自主创业,累计带领过30多名在校学生参与设计制作服务,至2014年已经收回成本,开始盈利。

2.教师与学生共同体。旨在注重教师与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相长,这是创新的不竭源泉。在核心课程和实践技能训练课程中,强调教师、教辅技术人员和学生互动合作。在多门课程中,教师将自己承担的设计项目、合作企业提供的项目案例、本地正在进行招投标的项目案例,布置给学生,学生分组模拟公司各岗位职能,分工协作,进行企业实战设计。在课堂外的实验室开放项目中,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对学生的分层辅导和因材施教。2014年,教师与学生共同体创新组织形式――成立了18个教师工作室,140名学生参与到其中。教师依据个人专业能力特长建立工作室,通过双向互选吸纳学生加入。通过搭建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互动的学习平台,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关系,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业指导、技能辅导、创作指导、组织艺术和设计现场参观体验、引入企业项目进行商业绘画创作、开展设计服务等,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三、地方特色――转型发展的抓手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向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转,地方不同,特点不同,地方高校发展特色的立足点就不同。在转型发展中要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就必须抓住地方特色。该学院最早从大庆油陶项目一个“突破点”开始,逐步形成一条文化“生产线”,并进一步带动多个艺术创作和创业"层面"的共同繁荣。

大庆油陶项目是从2008年起步的,领军专家带领师生团队在研究大庆地区林甸瓦盆窑百年烧制古法的基础之上,借鉴中国传统黑陶制作工艺,首创石油“熏烟渗碳”技术,选用地下深层的黄粘土加入岩芯等珍贵地质原料,经多次反复实验,开发出了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大庆油陶。大庆油陶艺术的本质和灵魂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该项教学科研成果丰富了油城文化,在黑龙江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发展中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力。油陶研究所被授予“大庆市十佳旅游纪念品生产厂家”,“黑龙江省文化厅优秀艺术设计机构”等荣誉。应邀参加“哈洽会”文化旅游产业展览、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龙江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年会理事长会议等。目前,油陶标识已在国家商标总局进行了注册;现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外观专利12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4项。该项目与绥棱黑陶文化艺术公司进行了3年的深度合作,该企业派技师来校传授技艺、学院派师生去绥棱学习、企业也注入资金帮助大庆油陶研发等,是典型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

四、制度建设――转型发展的保障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深层组织变革,改革势必伴随着多元利益的冲突,因此,围绕转型发展的目标和各项任务建设完善配套制度,协调各个部门及全体成员的集体协作行为就至关重要。

引导、帮助教师实现转型,需要在制度上进行引领、规范、鼓励和保障。为提升教师专业技能,该学院专门制定了《教师参加艺术创作、参观和实践活动管理办法》。一是依据专业发展需要和教师发展特点加强专业、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落实。由学院主管科研创作的负责人会同各系负责人与各教师进行创作目标定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分析、督促、合作、沟通等。二是开辟路径,鼓励专业教师利用教学工作之余,从事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参观和实践锻炼、展览比赛等活动。三是在鼓励教师参加实践和专业能力提升各项活动的同时,对教师的学习成果加以规范要求和管理。确保教师成长与学生成长、个人成长与集体成长的相互促进。四是加大对高水平、应用型教师的支持、奖励力度。配套修改奖金分配管理办法。对应用型教学名师给予重点扶植,在职称评审上给予优先考虑等。

在做好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工作推进力度,由院长亲自负责推进,通过制度的规范、完善,来固化、保障、延续好的做法。目前实习实践环节占总学分40%以上。学院一直将如何抓好实习实践各环节,联系企业做好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帮助学生寻求就业岗位等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从2011年之后,逐步完善了学生到企业实习的过程考核体系,包括组织实习动员会、向学生下达实习任务,签订安全协议、指导学生如何完成实习鉴定、实习日志等,重点检查学生到企业和现场的佐证照片、提交参与设计的图纸等。此外将课内创意思维训练延伸到课外,实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制定实施细则,实行学分管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此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实施过程的严肃性,验收结果的真实性。

不断探索,建立完善适合艺术类专业实际的校企合作共建运行机制,保障校企合作逐步走向深入。从2008年至今,学院与地方20多家在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协议”。2011年和2014年将9家设计公司的广告制作生产线,引进到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企业实训室,学生直接参与设计、制版、安装、动画等实践项目。学院在多家企业长期支持办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运行和管理模式:一是通过“企业工作室”和“艺术名家工作室”的制度,推动教师与企业合作,搭建企业设计师及著名画家与学生直接交流互动的学习平台。二是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推进行业、企业、学院的深度合作。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四化”――细化、序化、深化、优化方面进行完善和梳理,制定切合实际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三是成立“校中厂――创意实训工厂”,在投入体制、管理运行机制上研究并出台各方的责、权、利,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各方的合作内容。

五、案例启示

(一)顶层设计是转型发展的战略性前提。

转型发展是以改革来推动的发展,顶层设计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从案例研究来看,一个成功的“顶层设计”,至少应具备下列主要特征:(1)建立在学习本领域先进理念、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而不是闭门造车;(2)能够适应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将未来行动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动无序的状态;(3)基于领导者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判断力及勇于承担责任的执行力;(4)能够具有持续的影响力,一以贯之,并随着实践的不断推动而完善成为一个理念体系。

(二)转型发展必须要有自下而上的动力。

顶层设计必须要有自下而上的动力才能良性运行,教师、学生是办学的基层力量,能够激发起师生群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改革就能无往不胜。从案例研究来看,师生共同体的关键在于:(1)努力构建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2)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3)师生具有共享的价值和远景,协作性的学习和共享的实践。具体对于二级学院而言,须充分发挥院系的领导能力,按照专业转型发展目标为师生建设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在有限的办学条件下,充分利用外部和自身优质资源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教师团队的整体提升和学生的广泛、深度参与。

(三)转型发展要在地方特色上做大文章。

政府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目的就在于推进以高等教育整体结构分类优化为基础的高校多样化特色发展,从而使高等教育内涵的丰富性能够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丰富性。地方本科高校的“类特色”以其地方性为基础。从案例研究来看,扎根地方,服务地方,从关注地方发展需要来演绎发展的课题,从满足地方需要来获取发展的空间和资源,从地方“与人不同”的需要来汲取特色培育和创新的灵感,从点生线,由线成面,是可取之路。基于地方特色的社会服务项目,为领军人才的脱颖而出,优秀团队的迅速成长,自身品牌和社会声誉的形成创造了机遇和途径。

(四)制度决定着转型发展最终的成败。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制度才是“学校发生的一切事”的“灵魂”,“通过它,一切产生、生长和发展。并达到完美的程度。”“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和混乱。”从案例研究来看,转型发展的制度建设值得我们关注的是:(1)抓住了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制度建设,把好的想法、做法通过制度固化下来,并伴随实践不断完善制度体系;(2)注重制度的正向引导、激励,并给予保障。使师生不是“考虑如何消极避错”,而是“积极思考如何改进工作和提高工作绩效。”(3)形成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良性运行机制。一系列政策有效衔接,相互配合,以实现转型发展的整体目标,并通过细化、序化、深化、优化的制度建设将转型发展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设计与开发 地方院校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42-03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融合了地理学、测绘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高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展现了超凡的学科融合能力,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迅速提升。到目前为止,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应用在国土、测绘、气象、地震、林业、军事、水利、环境、交通、环保等领域,全社会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1]据统计,全国共有350多所高等学校近800个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2]矢量化与建库、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GIS软件开发与系统管理分别是GIS工作人员应具备的三个层次技能。GIS软件开发是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占GIS从业人员的32.01%。[3]各高校GIS专业越来越重视学生GIS开发能力培养。[4]地方院校GIS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GIS设计与开发以行业结合应用型为主。故地方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GIS设计与开发课程以培养学生从事GIS应用项目设计与开发能力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方院校受生源、基础设施以及师资条件等影响,GIS设计与应用教学效果普遍不尽如人意。GIS设计与开发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行业设计与开发经验,同时需要丰富多彩的实例演示,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GIS设计与开发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数学和计算机功底。地方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类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女性比例较高,其计算机基础和数学功底相对薄弱。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GIS设计与开发教学内容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GIS设计与开发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一、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目前以组件式开发为主流。[5]通过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提供的可视化开发组件,可以快速便捷地搭建自己的GIS应用程序,嵌入常见地理信息系统功能,为进一步与应用行业融合提供接口。目前,各高校GIS设计与开发大都采用组件开发,且一般选用ArcGis,SuperMap,Mapgis,Mapinfo的二次开发平台。

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实践性强。GIS设计与开发以应用开发为主,需要依靠大量项目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学科交叉性强。本课程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学科和具体应用行业学科知识,学科交叉性强,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融入行业应用当中。3.教学方式灵活。GIS设计与开发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课程教学需要。GIS设计与开发常采用项目教学法[6]、分组教学法等,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趣味性、能动性。因此,GIS设计与开发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知识,而在于实践教学。[7]以实践操作深化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在不断掌握软件开发技能的同时,完成理论知识的顿悟。

二、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优化模式探讨

(一)强化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设计

GIS设计与开发是GIS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需要配套一系列课程构建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来辅助教学。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2.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差异;3.坚持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原则[8];4.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5.以需求为导向,坚持课程可调整性原则。

基于当前对GIS设计与开发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院校课程设计情况,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应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GIS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软件设计模式、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GIS软件开发、WebGis开发等课程,囊括了GIS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所需的大部分知识,全面反映了“概念―原理―方法―操作―应用”五位一体的特征。

(二)多模式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目前,大部分GIS课程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且实验教学过程多采用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即由教师进行程序演示与操作,再由学生进行模仿或根据实验指导书编程重现。在此模仿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多的关注了代码的书写,而未能主动思考,不能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大降低了程序运行成果所获得实践成功的成就感。因此,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GIS软件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架构示意图

项目示范型。以教师科研成果作为典型案例,从项目的背景、需求、设计、编码、测试进行分析、讲解、示范以及实践,将学生带入学科前沿和具体工程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展现“读、想、练、用”的教学要素。

团队协作型。GIS设计与开发设计项目过程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达到最大工作效率。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根据教学知识点假设项目背景拟定题目,教师担任指导,由学生分组自学、协作完成教学工作。小组中一人负责问题分析,担任项目甲方,负责提出需求;一人负责与甲方沟通,建立规范化需求清单;两人负责系统设计与系统原型快速构建;一人负责项目测试;建立系统设计之后,全组分工协作完成系统开发工作。

开发竞赛型。GIS开发大赛注重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选题、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到最后的测试,周期长、任务多样、难点多,能锻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并磨炼学生意志,非常接近工作状态,能使学生尽早接受社会竞争。目前,除ESRI和SuperMap每年均会举办一次全国性GIS大赛外,很多高校会举办一些校内竞赛,其中GIS设计与开发均是其重要的竞赛项目,这为GIS设计与开发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校企合作型。通过与相关GIS软件公司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具体的项目,为学生提供进入社会和接触实际项目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在辅助完成项目的同时,熟悉项目流程、认清重点和难点、提升开发技能等。同时加强校企技术交流,邀请企业技术总监、项目经理举办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增强学生项目阅读能力。

软件测试型。通过对GIS系统进行黑白盒测试,发现GIS设计与开发中的关键点、难点以及常见Bug分布情况,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并提升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避免自己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犯同类错误。

就业引导型。按照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就业意向进行应用行业分组,与相关行业企业、协会、就业指导中心建立联系,举办企业专题、行业发展前沿、就业指导等讲座以及到企业中参观学习业务流程、观摩企业成果,扩展学生学术视野与知识面,了解业界动态,建立行业发展与GIS应用交集,缩短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距离。

(三)围绕课程群打造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对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是学科建设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GIS设计与应用课程群学科交叉广泛,知识增长点众多,发展迅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扩展学科领域和提升知识结构,以优化与提升整个教学团队。地方院校多数将学校定位为“教学为主型”,教研仅限同门或相似课程教师间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团队建设。[9]众多实践表明,科学研究是团队建设的核心与抓手。科学研究可以以项目为纽带团结各层次、各学科人才,凸显学科带头人与技术骨干的作用,能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氛围,建立以点带面形成合力的局面。在项目资助与带动下,才能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结构更新、人才交流,才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教学与研究,形成良性的“引进、培养、锻炼”长效发展机制。因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凝练研究方向,覆盖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在科学研究中建立教学团队。

三、结语

GIS设计与开发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GIS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是GIS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GIS设计与开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能力的培养需要综合性、系统性、多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支撑。从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设计以及围绕课程群打造教学团队、多模式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可丰富GIS设计与开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转变,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GIS设计与开发教学质量优化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与总结,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稳固提升。

[ 注 释 ]

[1] 边馥苓.我国高等GIS教育:问题、创新与发展[J].地理信息世界,2007(2).

[2] 董隽.高等综合院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问题探讨[J].林区教学,2009(1).

[3] 赵银军.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1).

[4] 蔡菲,孙英君,单宝艳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GIS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J].测绘通报,2008(6).

[5] 钟广锐.基于SuperMap Objects的“GIS设计与开发”课程实验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07(2).

[6] 黄猛,李攀.项目教学法在地里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2(5).

[7] 赵冠伟.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质量优化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