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地理课学习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听,就是上课认真听讲
听讲关键在于认真,认真的表现是专心,专心的目标是吸取教师讲课的精华,核心,为了达到专心这一水平就应该眼、耳,脑并用,调动全部感官积极思维。简言之,听讲的方法吸收老师讲课的精华并认真思考。
例如:老师讲授比例尺的知识说“为了把地表的山川河流,城市等画在一张图上,就把实际事物缩小,那么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就是比例尺,用公式来表示则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上,比例尺也叫缩尺,它是表明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我们可以用数字知识来说明这个问题-比例尺就是1/X”。这时老师将知识转入到比例尺与距离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上,老师说:“当图幅大小不变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距离越小,而内容越详细;相反比例越小,表示的实际距离越大,而内容越粗略。”这时一位同学举手提问:“老师,这一点我不明白。”很显然,这位同学听讲时,没有积极思考,他忽略了老师所点的画龙点睛的一笔:“比例尺的数学本质为1/X”了,1/X是一个分式,当图幅大小不变时,分子(图上距离)是不变量“1”。如果让比例尺1/X变大,那么分母(实际距离)就得变小,反之,分母就变大。
这个实例说明认真听讲,听什么,怎么听,在相当普遍的意义来说,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差异在于听讲!
二、记,就是作课堂笔记
笔记一般来说是将老师课堂讲授的知识要点,知识要点的分析说明,知识要点的理解应用记录下来,以便与课本结合掌握知识。但反复停留在这个水平是不够的。我们希望健全笔记的功能,它的功能除上述所说的之外,还应包括记录或整理知识要点的内在联系,记录课堂上遗留的未解疑难,补记上学生本人对该节或该章知识的基本认识或小结。笔记不只是课堂工作,还应包括课下的工作。笔记不应一张纸通用,可以将每页练习本左右一分为二,左边是教师讲课的知识要点及知识联系,右边是学习的体会,疑问小结。
三、读,读就是读书
读书要将书的内容读通、读透。所谓读通、读透就是要将知识内容系统化、机构化。知识系统化便于从宏观上,全局上认识把握知识;知识结构化便于知识的迁移,从理论转入实践,比如学习非洲粮食、人口与环境问题之后,归纳出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样读书的结果才能达到古人所说的:知识越学越多而书越读越薄的水平。
读书还要有的放矢。读一遍书要有读一遍书的目的,比如:这次是重点解决图表问题,下次是重点解决结构问题,再下次是解决不同类别知识的理解或适用问题。我们仅对那种打开书就读,声若洪钟而思若游魂,那么势必合上书就什么全记不得了。综上,读书之法在于读全、读通,有的放矢。
四、练,就是练习
练习包括作题――各种练习题。填图册还包括思考、调查、考察、制作等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决不能认为“练”就是作题,就是测验考试,那样我们就会误入歧途。练习是动脑与动手的活动过程。是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要重视各种习题的解答,它是培养同学们认识问题,说明问题能力的,在解答各种练习题时,首先要精,精就是指作题之后善于总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这种类型的题目之关键在于找准东经、西经的特点,度数向东增大为东经,度数向西增大为西经,同理,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反之是南纬,那么,此类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要熟,熟就是熟悉和熟练,通过练习要熟悉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熟练。例如;试对比英国、日本的自然条件有何异同。熟悉这类题型的学生首先列表对比进而思考列表项目――自然条件的组成、位置、地形、气候等。
以上是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出发,谈谈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的普遍要求及建议。
除上述四种方法外,还要充分利用好地理的辅助工具――地图,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特殊学习方法。有人讲地图对于研究地理的重要性,比之于天文望远镜对于天文观测,显微镜对于微生物研究。我们认为这一比喻虽然生动形象,但还不足以说明地图的全部重要性---从地图上还可以直接获取知识。在这里我们着重谈如何运用地图学习的方法问题。
(1)在标有经纬网的政区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人文位置,并可定方向、量距离。
(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及分布;了解一下地形区的分布及特征。
(3)在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运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气候。我们可观察出某地区包含哪些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也可观察出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4)在气候专门图上――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还可以阅读出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5)在河流水系图上,蓝色的线条表示河流,红色线条表示流域分界线。我们可以读出河流大致源地、流经地区、流域范围、主要支流、重要水利设施、大致长度等。
(6)在自然资源分布图上,可观察到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
(7)在交通运输线路分布图上,可以观察到交通运输的类别,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例如:在中国铁路交通图上得知京广铁路起于北京,止于广州,中经翼、豫、鄂、湘、粤等省区。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新方法
一、注重内容设计选用,营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
为了更好地不断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探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帮助广大初中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老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理解教材,并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教材中的每个活动以及活动的内涵,弄明白每个探究性活动之间的结构及前后联系,这样才能更好的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探究规律的,并且基于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活动线索,使得学生自主学习顺利开展,并受到相应的成果,力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将教材内容和广大初中生的现实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以促进广大初中生更好地运用自己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个性化经验去理解和把握书本上的内容,从而为打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而做好教材准备,除此之外地理老师要在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注重摒弃以前那种比较单一的传授知识的方法,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在具体地理课堂上要创造比较开放,并且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互动的互动式课堂,同时要注重创造探究合作式的课堂,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逐个解决,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地理老师要努力创造学生先学后教的课堂
为了更好地不断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探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新方法,作为老师的我们还要知道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原有诵读基础,老师要了解他们不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且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和认知规律,这有助于老师充分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自学的能力,做到课前预习,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地理课堂,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帮助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而创造学生先学后教的课堂,与此同时地理老师还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为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它总会不断地督促人们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并去实践,并且在具体的实践中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会到快乐,从而更好地达到自主求知的目的,所以作为老师,要充分利用兴趣这一情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前诵读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重视教学情境创设,强化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人们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当中,并时刻受到环境的影响,一个好的环境会对人们产生积极的作用,相反的,一个消极的环境则会对人们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不断优化为了更好地不断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探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我们老师就不得不为广大初中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重视教学情境创设,使广大学生置身于地理课堂的情境当中,通过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他们感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感,强化他们成功体验的同时还有利于他们实践能力的发展。
四、充分发挥电脑及多媒体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技术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中,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作为传授知识的教育事业当然也不例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都知道如今不断实现教育的数字化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还会使广大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新鲜和好奇,可以更好地启发和增强广大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老师要充分应用电脑技术以及发达的多媒体技术,不断通过电脑和多媒体的智能化使以往那些传统的理论技法不断简化,而且电脑和多媒体的多功能性可以使地理内容变得更有丰富的表现力,为学生提供相关是地理信息,提供地理学习中的辅助工具,如地图等,进一步加强他们的理解,加深他们的记忆,不仅如此,电脑和多媒体等在表现上也具有多重性和多样性,还可以更好地启发广大大学生在学习地理中的创造思维,可以使他们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地理,同时还可以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方法
一、启发学生质疑,以疑问贯通探究式学习方法全过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伟大的发现都要经过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去质疑。但不可把教师的设问全部代替了学生的质疑,因为学生自主性的、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才是地理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比如学习地球自转偏向力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创设类似的疑问,为什么北半球车都靠马路右侧行走?为什么绕场短道速滑是逆时针运动?为什么两条铁轨总是右侧磨损的严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与此相似或者与此相关联,并以此做为课程的开端,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程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知识进一步创设情景,假如短道速滑选手顺时针运动会如何?而且教师也要学会运用一系列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语言,比如“你是怎么认为的?你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等等。这就是所谓的“抛砖引玉”。“砖”抛的科学才能引来有价值的“玉”,如果抛得不科学,可能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二、开展合作学习,以合作贯通探究式学习方法全过程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三个原则:科学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引入适当的竞争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加强教师的指导和监控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掌握了这三个原则,教师就可以以合作学习为基础,通过分配恰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开展探究式的合作学习。比如在学地球运动内容时,教师只给一个主题:给你一个地球仪,你能用它来做哪些地理实验(允许添加一些必要的辅助器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因为自己处在某一个小组中,自然而然就会形成集体荣誉感,为了使本小组获胜,各成员都会积极的努力搜索文献、制作模型等,其结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探究意识,还可以有效的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巧用高考试题,以分析贯通探究式学习方法全过程
高考题是经过层层筛选和实践检验的试题,是基于众多专家深思熟虑、反复推敲而形成的,它视觉独特,题型新颖,对于引导正确的教育方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晰学生的探究思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信息提取——构建答题框架——建立联系思维——归纳表述”步步深入分析真题,让学生举一反三的去认识相关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必然可以拓展学生的探究思路,提高思维品质。例如,2010年重庆卷中有一题: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云南)的主要气候特征。教师在讲评分析该题时可以1.引导学生全面、准确提取考题图文信息。2.引导学生建构答题框架。教师让学生讨论列出地理位置可以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角度展开思考。地形因素可以从主要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等方面展开考虑。3.指导学生建立联系思维,掌握分析题的解题方法之关键——建立由因及果的基本思维方式。围绕“气候特征”这个核心,从地理位置和地形要素作为切入点,挖掘地理位置、地形特征与气候特征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地理联系思维。这样的经典高考例题通过步步深入剖析,最终让学生会的不仅是这道题,更重要是这种遇解题指导于习题分析之中,能切实提高学生课堂探究能力,提升地理思维品质,构建答题框架,提高答题针对性、有效性。如此,整个的解题过程便是学生探究能力提升的过程。
四、结合生活实际,以感悟贯通探究式学习方法全过程
新课程倡导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处不蕴含丰富的地理知识。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一年四季的变化,是什么原因所致?春末夏初的梅雨、盛夏的伏旱、夏秋多发的台风、冬春的寒潮等如何形成的?夏季为什么昼长夜短?浙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为什么浙江茶叶产量居全国首位?为什么农村房屋多斜顶?家乡有哪些主要自然灾害?有哪些著名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如何?等等。教师通过学生生活中有真切感受的现象事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原理解释,让学生不断增强学习成就感,增强地理学习兴趣,进而形成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高中地理课堂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素养的主“阵地”,因此绝不能以知识传授作为唯一目的。应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探究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学习地理的技巧,提高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毅.探究式学习方式浅析[J].成功(教育),2011(10).
[2]黄昌豪.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实例和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6).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学科特点 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知识为主,要比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越,掌握学习方法,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一、地理学科特点
1.以人地关系为线索。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学科体现了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问的密切关系,在教材安排上,上册组织了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自然地理知识;下册则组织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突出的几个重要方面;资源与能源,既属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又是人类和环境联系的重要媒介,农业称工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方面,人口和城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表现和重要过程,最后以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总结全书内容。它选取了人文地理知识的九个突出的内容,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这是以系统地理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特点。
2.注重基础知识的阐述。
高中地理以阐述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地理理论等理性知识为主,这符合高中学生认识规律和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特点。如在教材中介绍了天体概念及其运动,大气运动及其原理,水平衡与水循环的原理,地壳运动及其构造理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资源能源的概念分类、特征,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经营方式或布局原则等,这些知识都是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能使学习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观点。
3.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相结合。
地理课的作用就是要进行地理教育,阐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建设中。高中地理更是紧密结合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能源与粮食问题、城市化问题等,使未来的建设者能从小了解这些情况,树立正确观点,以便将来能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实际,如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农业经营、工业布局、水利建设、城市规划、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也都有所涉及,使学习者对国情、国策从理论上进行理解。[1]
4.注重思维训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正是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各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条件,高中地理学科为培养学生观察、实习、调查、评价环境、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和能力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与可能。在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说明地理事实、印证地理原理、总结地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驾驭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体现。教材中引用大量图像,如原理示意图、等值线图、分布图、景观图、数据图表、关系式图等,为训练学生思维,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判断能力提供依据。[2]教材中还有部分选讲内容,也可促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满足他们自学和独立获取知识的需求。
二、地理学科基本学习方法
1.整理知识系统。
高中地理原理说明初中地理事实,初中地理事实可印证高中地理原理。以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自然部分;以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人文部分。这两大知识系统打破了六本书的界限,使原理与事实、理论与实际、抽象与具体、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更好地联系和结合。
例如:高中地理有关工业布局的基本要素和布局格局,可解释、说明、评价初中所学过的许多具体的工业中心、工业区、工业基地的分布。这些工业城市的形成发展可印证工业布局的有关原理,并作为例证进行分析或评价。
2.掌握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常常是全掌或全节的关键问题,与其他各部分内容联系密切,有些是从知识体系看属重要环节,必须掌握;有些是内容的要点或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掌握,因此在学习时要突出重点,注意其多向联系,反复加深印象,理解含义。难点知识属于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或原理,或距生活实际较远无法联系、体会和想象。既为重又为难点部分应设法突破,仅为难点而非重点部分则可作一般了解:有的只了解结论不必弄清过程,有的只了解论点不必了解论据,有的则只知道结果即可而不必深入了解原因。
例如:在学习有关大气的运动知识时,教材中有许多原理示意图和实际等压线分布图,这里既有模式图,又有实际图,前者说明典型情况为讲原理规律进行观察之用,后者则反映实际的复杂情况,其中又分一般原理与特殊情况、局部运动与全球运动、平面团与剖面图等不同情况,掌握各图像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加深理解原理,突破难点,不致使知识孤立割裂。
3.加强知识练习,建立思维线索。
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密切,必须在联系中掌握知识,才能学得扎实又灵活。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领域,另一方面要联系综合,灵活运用,才能使思路畅通,举一反三。也就是说,在头脑中要联系知识,建立思维线索,使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便于融会贯通,引申迁移,从多方面思考,超越空间与时间的跨度,寻觅显现问题中潜隐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系的途径有:知识的纵向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知识的多向联系;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
4.加强课内外基本训练。
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很强,高中地理同样具备这一特点,它需要通过广泛地接触自然、观察社会,不断扩大知识领域,理解原理,培养观察、分析、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课本中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课堂内外结合,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3]为了加强实践环节,使学习从封闭式变为开放式,在教学大纲中都安排有“基本训练要求”,这些要求一般是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单项条件的简单模仿到多项条件的综合运用,由依靠课本提供的材料到实地调查、观察或查阅资料。
三、结语
高中地理的学习和其他课程学习一样,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还要形成相应的地理学科能力,树立科学的观点,熟悉学习内容,讲求学习方法,明确各部分的基本要求,以便达到要求,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娟.彰显地理学科特点,注重地理图表分析[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10):67.
关键词:农村初中;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早已被列为了教育部师范司课程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突出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当代中学生大多具备鲜明的个性,缺乏敏锐的洞察力,特别是农村的学生,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这对我们地理教师们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出了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转变自己的角色,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学理念来应对当下的新型教学,努力去培养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的合格型人才。
一、 研究意义
当代社会信息高速发展,社会信息量充斥着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适应新事物的周期较短,获取信息的渠道广,信息量大。例如中学生从报刊、电视、网络上获取有关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的信息,并能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从而产生自己的想法。因此,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符合中学地理学科自身特点,是地理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有利于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地理教师自身的发展,为有效教学理论完善与发展提供经验依据,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 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期望通过对新课程实施以来,对中学地理课堂状况的调查研究,构建起适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并将新课改下的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地理新课程的目标深入落实到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中来,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并造就出时代需要的人才。因此,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观察法。
文献法:运用文献研究法,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教学实践、以及网络杂志等学量的相关文章,进行改进与总结,初步构建新课改有效教学方法的框架。
观察法:采用课堂观察法,研究分析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兴趣、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进行有效分析,重点分析地理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制定相关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
三、 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继承性
地理教学方法正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丰富起来的,以发现法为例,来说明地理教育的继承性。该观点已被以往的中外大教育家所推崇并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的找到它们”。以及教育家斯宾塞指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二)、实践性
地理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应用,离开教学实践的地理教学方法则为“空谈”。地理教学方法的分类、评价和创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地理教学实践。从地理学科的自身来说,它是一门与人类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课程,能够适应新课改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将地理教学与学生所体验的环境相结合。通过一定的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岳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并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将地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而将能力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在进行天文观测时,学生能够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到宇宙中各个天体的具体运行状况,这要比直接读图读表要深刻得多。因此,地理教学的实践是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要将课本的知识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特点。
(三)、地理性
在教学方法上,地理学和其他学科有很多相似的方面。地理学又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经济社会事物空间分布的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其显著特点,又是以探究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的揭示人地关系作为教学目标的。由于地理学有空间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因此,地理教学方法也要体现地理学的这种特征。例如,同样是讲述法,历史教学重视时间、人物,而地理教学则往往侧重区位、景观;同样是演示法,化学教学依赖于实验,而地理教学则重视地图;同样是野外实习法,生物教学讲究分类,而地理教学则强调分布。此外,地理学中的很多教学方法都体现着地理特性,如地图教学法、图表分析法、野外实习法等。
四、结论与反思
当前,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强健的态势向前推进的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而深刻的改革与创新。本文着重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进一步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场变革(新课改)具有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不存在现存的、确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基于此项原因,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需要作长期而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努力。本研究对于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讨论,只是局限于理论研究上,没有进行相应的地理教学实践。所以,这些教学方法,都有待日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力,增强当代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思维,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融入课堂,最终使地理课成为学生喜欢地理、学习地理、熟悉地理和探索地理的一片乐土。
参考文献:
[1] 单良,李曼,刘丹丹.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与结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6,(3):35―37.
[2]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26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