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策略;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通常是教师“主宰”课堂讲授历史知识,教学方法的枯燥乏味加上历史事件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经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动力不足。在实际教学中,要想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寻求恰当的办法有机转换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知识学习中。情境教学便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是哪个?(美国)你知道下面哪一幅图是美国国旗吗?(多媒体呈现)为什么是这一面?每一个国家的国旗中都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含义,你知道美国国旗蕴含着怎样的意义吗?”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展现美国独立之前的历史渊源,在背景知识的介绍过程中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二、开展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展开教学,合作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一种经常用到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知识的深入探究,在讨论交流中能有效拓宽学生视野,推促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比如,在开展“我最崇拜的科学家”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让小组学生在课下收集整理资料,并将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整编成小故事,各小组可以对本组的课堂展示进行多元化的设计,可以是演讲,也可以通过故事小品的形式对自己崇拜的科学家趣事进行演绎,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小组学生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其他小组注意倾听,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地方请发言小组解答。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传授记忆方法,总结归纳历史知识

有效教学的实现离不开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课堂从教学导入到学生掌握知识,从合作探究到知识有效拓展,每个教学环节都有着不同的方法,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梳理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归类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教师通过归纳总结的形式引导学生识记所授知识内容,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比如,针对“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整理总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对比的方式整理所学知识点,这样不仅能缩减资料体积,还能加强对资料的记忆。除了三次科技革命外,九年级复习中还有两次世界大战、三大资产阶级革命及百家思想争鸣等,教师在内容归纳总结过程中能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活动,使得所记忆内容条理更加清晰,有规律可循。

四、布置习题作业,实现知识迁移应用

课后习题不仅是教师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自省反思、查漏补缺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布置多样化的习题让学生分析材料、发掘历史所学知识,在解题过程中灵活应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在思考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分散在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和容易混淆的抽象概念构建完整的结构体系,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梳理总结;还可以设计中考考查资料分析让学生在史料分析的过程中完成材料的分析,挖掘历史课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回答,在做题过程中有效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实现知识迁移应用。

篇2

1.初中历史互动性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科学的尊重之心和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以辩证、科学的视角去正确看待历史。初中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互动性教学中,将有自由的时间和充足的机会去积极思考、辨析历史事件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能够听取其他同学的想法,借鉴和学习接受他人的正确观点和积极想法,从不同的视角多层次、多方面地深入分析和重新填补、构建自身的历史知识体系。

2.初中历史的互动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而教师也不会失去对课堂教学进行的控制和总体把握,通过及时、良好有效的引导点拨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相互促进的教学相长的关系。学生在对话和讨论的过程中,将历史学习中遇到困难和产生的独到意见都提来出交流或者彼此分享,而当学生之间不能够沟通解决的时候,教师及时加入学生的互动引导点拨,以设计问题或者提出暗示性指导的形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二、初中历史互动性教学方案设计的策略

初中历史的互动性教学方案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方案应该涵盖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历史信息。教师需要以教材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制订出明确科学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实现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接受和学习。因此在设计互动式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对引用的历史资料和介绍的历史信息做出筛选和调整,避免让课堂教学活动偏离成以不具有实际教学意义的故事为主,而有效地使用一些涵盖着丰富知识内容的历史资料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教学设计中应当穿插展示蕴藏历史知识点的图像或者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历史分析能力、历史比较能力和历史归纳总结能力。历史图像和图片或者真实质朴,或者鲜活绚丽,向学生还原出一幅幅信息丰富的历史画面和历史场景,学生在观看图像和影片资料的过程中自然地认识并学习到历史知识内容,寻找并整理隐藏在其中的历史信息,思考历史现象背后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分析和归纳能力。

3.在教学设计中应当灵活并善于运用手边的现代科技工具。现代科技教育教学辅助工具的有效运用可以增强历史教师与初中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将历史资料内容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或者旁白,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愿望,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师 备课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在每节课之前都应当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把握该节课应当讲解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意义

1.1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决定着其学习这门课程的效率,兴趣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找出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兴趣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主动性,这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教师备课的根本目的。

1.2旨在提高课堂讲课的效率

初中历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学习之初学生会对这门课程感到陌生。此时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整理每节课程的历史知识重点,想好教育学生的整体思路,在课堂上用最精练的话语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1.3反思自身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也应当反思自己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方式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的时候,通过自我的不断总结和归纳,并且将新的方式方法做出规划,应用于下节课程的教学之中,找出真正能够提升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2初中历史教师提升备课能力的措施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闲暇之余,总结自己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断的改进,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期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加强课前备课,提升教学的效率。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

2.1结合课文、图例和注释,逐字逐句逐图进行研读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需要弄清楚教材里面的内容,注意历史地图和相关的注释内容,将需要作为教学要求的地方勾画出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不需要做教学要求的,在课堂上可以直接简单的带过,减少教学中的弯路,同时也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历史知识。在此备课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2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最近几年以来,在中考历史试题上,出现很多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题目,并且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论述,该类题目极为考验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加大了初中历史教师教育学生的难度。这种现象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充分考虑,利用怎样的办法才能够将知识灵活地传给学生?初步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历史教师借助教材参考资料重新对历史教材的每个章节内容进行研究,并且结合中考的考题考虑,对历史教材每个章节做出综合性质的总结和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在考题中能够灵活的进行运用;第二,总结、概括历史教材中每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出一个简明的提纲,提供给学生进行参考。这两点都需要历史教师自己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去分析、总结。只有初中历史教师真正用心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总结,才能提高历史教师备课的效率,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2.3备课时注意搜集课外教材

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初中历史教师,实际上对初中历史教学课本内容已经非常的熟悉,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只是温习课本内容,那实在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对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也没有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课本之中的内容较为笼统,受课本的限制,很多历史事迹未曾列出来,如若历史教师能够查阅历史典籍,收集相关的历史素材,再考虑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历史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看似讲解这些对于学生考试没有多大的作用,实际上通过这种方法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三国的时候,历史课本上只有短短的一章就带过,此时历史教师可以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片段进行讲解,相信很多学生都会对其感兴趣,学生为了接这段历史会主动通过网络、书籍主动地查找,这就是教师备课所需要达到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分清教学的主次,仍旧要以教学课本为主,历史相关资料作为辅助。

2.4改变传统备课的方式,提升备课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局限于温习当前课程所需要讲解的知识要点,思考利用怎样的方式顺利地讲解给学生,此种备课方式在课堂上所取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自身备课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可以尝试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引入一些网络平台。如微信,当前微信在学生之中使用较广,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或者公众号,在每节课之前,将自己备课所准备的资料通过微信平台传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概的了解下节课要讲解的知识要点,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出一些历史问题,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短暂的讨论,引导学生向着备课的大纲前进,从而达到自身备课的能力的提升。

3结语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总结历史课程备课的经验,让自身教学的历史课程效率最大化,让自身在初中历史方面的备课能力得到广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来,发挥历史教师教育学生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洪生.初中历史教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珠海市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4(08):81-84.

[2] 贾淑霞,李艳洁.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33-136.

[3] 李茜.基于胜任特征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模式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4):56-58.

篇4

养成习惯,自主阅读

兴趣是学生学好任何一门功课内在驱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有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去自主学习,感受自主阅读的快乐,逐步养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促进历史阅读质量的提高。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善思,学有所获,思有所得。教师要做学生自主阅读的引领者,在学生进行了一段历史知识的阅读自学后,要结合课本内容及时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同时,要给与阅读收获最大的同学鼓励,以期加大自主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产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阅读为助推,训练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发展。比如,举办“阅读历史故事,传承中华文化”读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在阅读中得到了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最后的讲历史故事比赛环节,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结合内容,拟定提纲

由于历史知识的复杂性,学生阅读理解时会遇到很多困难,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压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便于克服学习困难,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拟定恰当的阅读提纲,指导学生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充分的解读,找出重点和难点问题,结合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自主学习的能力等,拟定提纲,为学生的阅读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从而化难为易,提升阅读质量。比如,在教学“商鞅变法”时,笔者为学生拟定了这样的一个阅读提纲:1.商鞅变法的背景;2.商鞅变法的时间;3.商鞅变法的内容;4商鞅变法的性质;5.商鞅变法的影响。学生按着这个提纲去进行阅读,找到问题的答案后,商鞅变法的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

目标设问,引领回答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结合课程目标的要求,把教材知识转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存在较大难度的历史知识的阅读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教学方法的重点在于问题的设计,提出的问题要与课本内容紧密相联,所学的教材中的知识点一定要体现到问题中来。同时,所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所谓三维目标就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大多低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师还可以把设计好的问题打印出来让每一位学生人手一份,对照问题去阅读,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的提升。

归纳整理,系统掌握

初中历史教材知识零散且又紧密相联。学生在阅读中,要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需要经过一个消化知识、整理知识和归纳知识的过程。特别是在历史知识的复习中,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历史知识的复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在此基础上更加牢固地掌握。复习课不是机械化的重复学习,而是让学生通过这个机会,运用结构阅读的方法和层次阅读的方法进行学习。比如,在复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一课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用自己最拿手的方式建构知识框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知识结构的图示。有的学生以传说为点,将其分为英雄事迹(其他民族、地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两部分。英雄史迹又分为吉尔伽美什、荷马史诗两部分,华夏族的人文始祖又分为炎帝、黄帝、尧舜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知识框架,理顺了历史知识和纵横联系与层次关系,深刻理解了课文,达到了巩固知识的效果。

做好笔记,增强效果

在历史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善于作笔记的习惯,课堂阅读的笔记主要有三部分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历史的第一堂课就要明确提出要求,告诉学生阅读笔记的重要意义、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何运用简洁易懂的阅读符号、上课需备有红笔,准备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等等。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在阅读时,可以写上自己的评注,评注可以写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空白等。这样的读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促进记忆;有利于今后复习。因为一翻开课本。重点难点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加工等就会呈现,便于复习,增强效果。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在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历史学习基本能力,根据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初中历史复习策略,让复习真正建立在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和其他学生形成积极互动,提高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便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紧扣复习重点

1.紧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的复习过程,是让学生有效参与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复习。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掌握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的运用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答各种历史问题。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首先就需要在不同的复习进程中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让每一次复习都能够环环相扣,跟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精选习题,拔高学生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如在复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本章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将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展示出来。在知识树的构建中,教师要让学生整合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研讨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2.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并不容易。教师在确定复习策略的时候要将学生历史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初中历史的中考是开卷考试,越是开卷考试的科目学生学习能力的运用就需要的更多,教师要把握学生能力的提升策略,精选习题,抓好学生反馈,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突出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让学生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进行复习,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首先确定自己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历史学习能力相比较,确定自己的上升空间。教师要整合不同层次的历史能力的不同,开展中考复习策略研讨,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研讨过程中,思考自身复习策略。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明考点、夯基础、突主干、成系统的复习专题教学模式中进行复习。

二、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1.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的优势

初中历史知识点比较繁杂,如果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很难让学生系统了解教学内容。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历史教研组要抓好集体备课,搞好集体教研,凸显团队合作,由集体共同研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夯实历史复习重点。如在“世界近代史”的复习过程中,教研组要做好组内教研,加强复习专题研讨,将历史专题复习运用集体教研的形式对学习专题进行高水平、深研究,然后再将研究的结果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要研究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能够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世界近代史中的知识点,并学会运用已经具备的能力解决历史问题。

2.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让学生展示复习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具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展示历史复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知识体系的研讨中来,让学生讨论在答题时的注意事项,在教学中出现的易混点、易错点、遗漏点,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学生需要拷贝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学生将多媒体课件拷贝到家中进行自主复习,更好地完成对历史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的掌握。

三、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1.重视教材,重视基础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复习经验交流,研讨命题经验。教师要重视教材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从知识点、考点思考复习重点,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手中的复习资料做好复习,如何通过自己的综合能力解答历史问题。教师要摒弃学生认为开卷考试不用复习的观点,要让学生懂得历史命题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要将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复习,针对学生的识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能力的提升向学生出示复习重点。

2.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教师在进行中考复习的时候,要关注中考历史命题的角度,解读各届中考历史命题特点,在重视教材的基础上,不断以时政为依托,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角度去分析时政热点。从命题看复习,可以让学生远离题海,回归教材。教师要帮助学生以教材为本,选好复习指导用书,做好知识移栽。在课堂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识记课本的提纲和要领,对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的新知识点,要记录在教材的醒目位置,便于考场上能够随时翻看到。在不同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整理历史线索,在这个基础上背诵基本知识点,然后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当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运用历史学习能力做各类历史问题的练习。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好纵横比较,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以单元复习为主,采用构建知识树的形式,以点带面,侧重历史细节以及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思考。

四、合作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考历史复习方法

1.合作学习中提升能力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复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中考复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存在自身复习的薄弱环节,而团队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可能地减少失分现象。同时教师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在合作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小组的指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应考的薄弱环节,学“活”历史,“活”学历史,加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的时候,可以同时复习“中国近代史”,通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加强对世界历史事件的认识,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2.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在材料题的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学生先分析问题,再阅读材料,同时紧密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总结答案的时候要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教师要以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复习。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进行知识迁移的训练,提升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完成历史的中考。

参考文献:

[1]葛春华.论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历史作业[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

篇6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同一历史时期出现了较多的同类现象的教材内容或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类的教材内容,学生会遇到一个头绪多、零散难记和容易混淆的问题。这时,若使用表格法就可以使学生觉得脉络清楚,易于掌握了。

一、理清线索,增强记忆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繁多而琐碎,学生们往往对理清历史线索、准确地把握历史概念感到有困难,而且记忆的遗忘率高。利用直观形象的表格进行梳理,可以把纵向和横向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纵横串联,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加强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从而提高记忆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简化教材、对比强烈

利用表格法醒目、突显、立体的优点,在做复习课时可以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本教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知体系,从而起到一种简化教材----用简明的符号代替冗长的语言的作用。 例如在复习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把、、放在一起根据时间、条约、影响通过对比可归纳下列表格,通过这种表格教学法(表略),知识点简明了,对比强烈,把错综复杂的知识形成一个简单的知识结构图,而且表格法改变了单纯的语言讲述和单一的条目性板书,使学生对于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一目了然,可谓一举多得。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篇7

一、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的意义

1.克服学生中存在的机械记忆法

知识结构是由历史知识、历史概念构成的知识网络。对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用整体眼光看到完整的知识架构,把错综复杂、抽象的知识通过知识网络结构图示加以简化,从而获得系统完整的提纲挈领的知识。把书本详细资料通过组织、概念、综合、简化等方式进行具体形象的加工,形成思维导图,使知识保存在自己头脑中,有助于记忆、巩固已学的历史知识。如我们在讲《孔子》时,可以用图示整理法,使学生能从思想、教育、文化三个方面完整地串连起来,便于巩固历史知识。(1)思想:仁礼学说。(2)教育方式:私人传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等;内容:六艺五经。(3)文化: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

2.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结构

由于知识结构图突出历史教材知识结构的特点,而且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系统化。这个过程使书本知识传借知识结构整理、重视,从而揭示教材内存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熟悉中学历史教材的规律,并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教师在整理知识结构的同时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例如,中国古代王朝的演变可以分为形成、发展、强盛、衰落四阶段。比如,讲到资产阶级革命,一般可从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叙述。分析背景,往往离不开下列三方面内容:一是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二是原有的封建王朝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三是新旧两种势力的矛盾、斗争,直至激化、爆发革命。荷、英、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如此。

3.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历史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不容易弄懂概念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知识结构图示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将内容化难为易。例如,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节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性质较难懂。可以用结构图示表示出来,把这两个概念讲清楚。(1)半殖民地:清政府仍然存在,但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受到帝国主义国家控制。(2)半封建:中国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但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

二、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的方法

1.引导学生模仿构建知识结构

学生模仿教师编写知识结构,是学生编写知识结构的开端。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知识结构的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之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宏观知识结构;复习旧课时,可让学生编写专题知识结构。如《的影响》作一节小结时,当堂构建知识结构,教师要用简明的知识结构形式、板书教材提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编历史知识结构的尝试。《》的危害性:(1)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使劳动人民日益贫困;(2)割让土地,使中国的领土丧失;(3)五口通商,不平等贸易开始;(4)关税协定,破坏了中国的贸易自。由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之,指导学生整理编写知识结构,使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科能力。

2.引导学生抓住阶段特征

掌握好阶段时代特征就能使学生抓住教学重点,掌握好在同一阶段的各方面的内容,就能理解课文基本线索,便于学生自我整理和归纳知识结构图。如讲述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归纳为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和亲—战争—和亲。汉初,汉朝国力弱小,匈奴国力强大。所以,汉初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卑微的和亲政策,将皇室公主远嫁匈奴,同时每年提供给匈奴大量的粮食和丝帛。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强盛,具备了强大的实力,于是对匈奴展开了反击,一举收复失地,并把匈奴赶回了漠北大草原,最终使匈奴发生了分裂,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汉元帝时期,由于匈奴分裂,其中一部分进入中原地区,逐步与汉民族融合。为了使匈奴更好地融入汉朝,实现汉朝的稳定,汉元帝同样采取了和亲政策,昭君出塞,成为千古传颂的故事。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变化,是受汉朝和匈奴实力对比影响的,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就体现出了这一时代的阶段特征。

3.引导学生掌握发展脉络

复杂的历史事件要理出个头绪来,一般应从背景或原因、主要经过、结果、影响或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掌握。这样掌握的就是历史的结构体系,而不是孤立的零碎的知识。因此,要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必须抓住历史发展脉络,引导学生注重对学科主干内容的把握。如中国古代史部分,抓住“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中国近代史部分,抓住“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世界近代史部分,抓住“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等等。这对于学生初三中考复习自主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显得极为重要。

三、指导学生构成知识体系时注意点

1.长时间培养,养成习惯。

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越是系统全面,理解越是灵活多变,方法越是熟练,所能掌握和组合的知识结构就越多。因此培养初中学生自我归纳知识结构的能力要从初一年级抓起,从基本知识点抓起,让学生逐步掌握构建章节、单元、专题知识结构的方法,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在初中三年内,要始终坚持督促学生课前动手整理、课上完善、课后温习提高,持之以恒地不断归纳总结,才能真正使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结构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的过程就是思维“编码”的过程,思维能力同时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2.自我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

课前放手让学生自我梳理,课内交流完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这是整理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整个过程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我梳理或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交流,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使每个人的经验得到共享,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热情。教师要注意观察,适时、适当地引导点拨学生。

3.制订计划,优选章节内容。

篇8

一、统筹安排合理利用时间,制定好复习计划

初三下学期我们历史科的教学任务重,复习要涉及初一至初三六册的教材,复习范围广、内容多,如不能有效地安排好、利用好时间必将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教学效果,要取得较好成果一个良好的复习计划极为关键。因此我校在每学期期初,我们初三历史备课组成员都会根据学校的周课时数和校历表制定好一份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好复习进度。本学期期初至市质检考试前完成第一轮总复习,以《考试说明》为纲,以课本为本,以《复习指南》为指南。从5月下旬开始进行第二轮复习,主要以《初中历史学习报》中考版为主进行一些综合训练强化学生解题技巧。

二、立足《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以《考试说明》为纲回归课本

1、学习考纲、指南新精神

中考历史学科要复习的知识点既多且杂考查的角度又新,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如何设题最后还得回归课本回归考纲。因此我们的复习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紧扣考纲、把握趋势、夯实基础、锤炼能力”。每年市教科所的《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出炉后,我们备课组成员都会一起学习领会《考纲》和《复习指南》的新精神。特别注意比较当年《考纲》、《指南》和往年相互比较有啥新变化,变化点在哪,这些变化点就是我们当年须多关注须反复锤炼的重心。

2、复习立足考纲回归课本

近几中考试卷80%为基础题,另20%稍难题和较难题也以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为支撑,基本史实的再现仍是考察的重点,这就意味着掌握好基础知识是中考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因此,我校初三备课组的复习方针是紧扣《考试说明》,夯实基础,依据考试说明的知识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不求每一位同学能熟记所有的知识要点,但求学生对每一册,每一课内容的纲要非常熟悉,只有这样在开卷考时,学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找到所考查的知识点的位置,加快答题速度,提高答题质量。

“回归课本”,就是复习时我们以课本为准则,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梳理、归纳与整合。第一轮的复习时我们“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细致地阅读教材,逐册、逐章、逐节地对《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全方位对知识进行梳理,绝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但是要注意的是复习不是上新课,不能照本宣科,要注意去粗取精,在整理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后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突破,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只有让学生对基础知识了然于胸,在考场上才能大大减少翻书的时间,提高做题速度,才能节省出更多时间用来思考难度较大的题目。

3、根据《考试说明》构建知识网络与能力培养

初三年的学生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再加上初一二年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又要求在一学期里熟知三年的知识要点,理清知识结构,这就有些强其所难。因此需要老师根据考试说明精心编撰复习提纲,在提纲中按照章节顺序整理出各个章节的知识结构。一份好的复习提纲能让学生对知识结构一目了然,能抓住每一个学习主题的框架,熟悉提纲和课本目录。一份完整、详细的复习提纲,对学生来说是考场上必不可少的一件利器。

复习要注重基础知识但不能忽略能力培养。在复习中要注意基础与能力并重,因为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复习要点线结合,注意要点化、线索化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抓住了基础知识这个“点”还要注意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这样就可以清晰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点线结合应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复习完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串线,复习完一本书后也可适当地串线,尤其是同一主题的内容更应该注意联系,由于历史总复习的时间很紧张不可能再有更多时间去组织专题复习,因此只能注意在平时复习时将之融入。实践证明,抓点线结合,便于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条理化。抓住了点,复习便有了针对性;抓住了线,就可以以线相串,串住一些知识点,就可以“顺藤摸瓜”,记住各个部分的历史内容。

四、适度关注时政热点,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分析

初中是学生系统化学习历史的起始阶段,由于历史知识繁杂化,很多学生都畏惧学习历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初中生已有学习能力为切入点,系统整理课本知识,主次要分明,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创设良好的历史情境,优化教学方法,逐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不断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质量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满足新课标提出的客观要求。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概述

在教学任务中,教学重点是必须完成的最基本内容,教师要以学期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为切入点,合理设置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知识链,准确而全面地记忆繁杂的历史知识点。在历史教学中,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心理特征等,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制定教学重点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历史知识内容零散、繁杂。以“”为例,在学习该章节内容的时候,需要综合分析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但在章节内容中,还会提到很多相关的小事件,极易误导学生,不清楚该章节内容重点、难点所在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有侧重地去理解、掌握本节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能使他们拥有一条清晰的学习线索,更好地把握章节重点、难点知识,优化重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还能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这也是教学重点的内容。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分析

在新课标背景下,更加强调历史课程的“课程性”,注重学生历史技能的获取、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是以三维角度为切入点,明确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获取历史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成长。在此过程中,历史教学目标也得到应有地拓展与完善,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具有的教育功能,而这些也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但合理处理、安排教学内容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教学重点的确定。由于历史知识包罗万象,中学历史课程内容在筛选之后,仍然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加上教学内容繁重,教学课时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重点与非重点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本文作者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基点,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予以了探讨。

在新课标背景下,三国鼎立是初中学生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是该章节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即教学重点为: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初步形成。这是很多初中历史教师一贯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成为其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尽管可以促使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但不利于学生多角度把握章节教学重点。由于很多初中生都对三国鼎立知识特别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以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为切入点,优化教学方法,明确教学重点。即全方位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引导学生掌握借助图示表述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综合分析相关因素,制定合理化的PPT课件,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巧妙地导出新课题,使繁杂的历史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变“活”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眼球,积极、主动融入到新课题学习中,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三国鼎立的史实。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各方面特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共同解决新的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内容,设计形象而科学的图示,客观地展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并说明原因。在展示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出示的图片大都是这两种类型。即以变形的“人”字为基点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三个小圆圈为媒介,构建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下面是相关的三国鼎立形势图。

以图1为例,它是某小组学生设计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想到三国鼎立的形成,脑海中便浮现出很多历史人物,比如,诸葛亮、周瑜、张飞。在小组相互讨论后,觉得三国鼎立的形成处于人才辈出的年代,以“人”为切入点,支撑当时的天下,而“人”字形状正好可以把天下一分为三,即魏、蜀、吴三个政权。在此基础上,标出当时对三国鼎立造成严重影响的一些战役,每个政权的建立者、都城等。以图2为例,它也是某小组学生设计的三国鼎立形势图。和图1不同的是,是借助三个圆圈来表示当时的魏、吴、蜀三方政权。该组学生解释到: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当下一些国家之间仍然存在严重的边界问题,边界处于待定之中。而三国鼎立时期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年代,一个动荡的年代,肯定存在边界问题。综合考虑,设计出一幅三圆有交集的三国鼎立形势图,客观地折射这个动荡的年代。在此基础上,可以在不同的圆圈中标出当时发生的著名战役,政权建立者等,一目了然。

在绘制三国鼎立形势图中,学生需要充分想象,优化利用已学的知识点,结合该章节相关内容,绘制形象而合理的图示,更好地表述历史问题,更加深入理解该章节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随之,课堂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历史乃至其它学科学习中,把繁杂、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其更加直观,提高学习效率,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主动学习。他们也能在繁杂的历史章节内容中找寻到其中的主线,并以此为导线,准确把握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填充非重点知识,完善已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好地应用所学的历史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把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放在核心位置。教师要综合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注重历史课本知识重点的归纳、总结,以知识链的形式传递给班级学生,并借助导学式等教学方法,把“死”的课本知识变“活”,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适当拓展课外知识,让学生以重点知识为线索,逐渐填充非重点知识,健全已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并灵活运用到实践中。以此,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多方面的技能,更多优秀的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使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得以提高,真正走上素质教育道路,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薛广富.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几点认识[J].新课程导学,2013(27)

[2]欧雪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9)

篇10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法;中学;历史教学;应用

Shallow talk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in how open the exhibition interaction type teaching

Zhang Jia rong

【Abstract】Along with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terac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already drive extensive application in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be subjected to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widespread and great fame and welcome.Interac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orientation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development of big trend, it found out in continuously the development with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of perfect agree with point, advantage obvious.This style of writing with interaction the type teaching method is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application of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step for main describe point, with period have to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certain of benefit, only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Interac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High school;History teaching;Application

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不断的推敲和探讨,这个过程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最后是反思,就是针对之前的学习进行反思,通过回忆和练习的方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这就是自主互动教学,自主是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学和学习过程,互动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所以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实现了自我进步,同时也让教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 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概述

1.1 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概念: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班级中构建一个共同学习的组织和团体,由教师负责,学生参与共同实现学习的目标的方法。共同学习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配合和促进,大家可以进行共同探讨和学习。教师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以后,组织学生有效的进行自主互动学习,极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 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特征: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主要有三个特征,层次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层次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是分成不同的小组的,这些小组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来划分的。并不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一个组,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一个组。而是平衡的划分,把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平均的分配到每个组里。自主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需要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互动教学真正的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1.3 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作用:首先,互动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在互动中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其次,在互动教学中能够有效的鼓励学生对不同的题型有多元化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因为互动学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之间想法的融合,让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最后,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是比较轻松的,没有压力,不用担心自己说的对不对,只要把自己想说的都表达出来,很容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互动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因

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点多,记忆比较难,是很多学生学习的瓶颈。历史知识冗杂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而互动教学可以通过在班级建设一个学习历史的组织和团队,由教师负责,学生参与,全面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初中历史的教学指导。教师要主动多给学习行为滞后的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处理好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机会,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历史探究题和讨论题,这些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导致学生做起来把握不住重点,正确率低,而教师则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不知从何下手,一味的照本宣科,导致对这些题的教学效率不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主动推广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可以有效的解决历史探究题和讨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究,说出自己的想法,各抒已见,集思广益。这类历史题目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这更能发挥互动教学法的优势,通过互动教学法让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通过讨论和辩论来获取历史知识。可见互动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3. 自主互动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历史,对历史中的一些知识和内容仍存在疑点和不清楚的地方。教师按照课时的讲解并不能完全的让学生消除疑虑和困惑,需要进一步的教学。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注意方法,一味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导致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不高,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历史有着严重的厌学心理。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情况,历史作为一门知识性的学科,需要用特别的方法去学习,不断创新。而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自主互动式教学在具体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三方面的应用,这三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的。

3.1 创设情境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来说,历史是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事件,之所以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高,是因为历史时间离现实生活太远,学生无法联系起来。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具体的可以对某一历史时刻进行虚拟,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是某一时期的历史人物,选择自己要扮演的人物,通过历史教材了解该人物的具体事迹和情况。比如说在学习鉴真东渡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就是鉴真。鉴真的六次东渡每一次都遇到什么情况,如果这些内容书本没有相应介绍的话,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前进行查阅和整理,然后像讲故事那样然让学生叙述出来,每一东渡遇到的挫折,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其他同学配合表演。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以后组织学生观看关于鉴真东渡的影视纪录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鉴真东渡这部分内容记忆深刻。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只是旁敲侧击的给予辅导,课堂以学生为主,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虚拟了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营造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氛围,这是非常好的历史课堂自主探究教学形式。

3.2 合作探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探究对学生来说是自主学习的过程,而对于教师而言,要提前进行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展开。给学生引导自主探究的方向,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素材。自主探究并不是对任何历史知识都进行探讨,而是对平时学习过程学生遇到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容易出错以及比较重要需要深入挖掘的知识点,还有有争议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注意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出正确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关于战争的历史事件,讲这些内容的时候,需要学生掌握战争发生的时间、原因、内容和意义以及后续的影响。如果这些知识都分散开来记忆的话,就增加了记忆的难度。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讨。

比如在学习卢沟桥事件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给出问题和思路:

1. 卢沟桥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

2.卢沟桥事件发生的原因?

3.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经过?

4.卢沟桥事件发生以后造成的影响?

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去探究,不仅把历史教学的多个方面串联起来,同时也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进行历史的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纷纷各抒己见。通过讨论、争辩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当好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即时的进行疏导和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

3.3 反思总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反思总结是对之前创设情境和合作探究阶段的升华,就是在完成教学目标以后,要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总结,同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加深记忆。比如说学完科举制度以后,让学生从自己对科举制度的理解进行总结,写一份对科举制度的感想。或者教师可以拓展范围,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关于科举制的资料来进行分析写作。最后把学生写的东西统一上交,教师评阅以后,选出几篇写的比较好的文章,在学生之间进行传阅。这也是让学生自主互动探究的一个方面。

4. 结束语

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不仅对历史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同时也改善了课堂教学的传统形式。通过创设、合作和总结的学习形式化,让学生自主自由的学习。把传统教学中的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学习,提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也提高了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过程 课堂提问法

根据《初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二是要让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思考的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通过口头和书面语言及图表的形式陈述史实的表达能力。

从教初中历史多年,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堂提问法,不失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

一、运用提问法加强学生记忆

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必须对教材中大量的史实进行记忆,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加强记忆的方式很多,其中,课堂提问法就是加强记忆的有效手段之一。即老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地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把重大历史事件与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等相对零碎的知识点链接起来,整理成相互关联的知识框架。在以后复习时,只要提及某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学生就能联想起该知识框架中的相关内容,起到“以一统万”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对于中国近代史有着深远的影响?”然后启发学生回忆林则徐“”的经过,回忆中英《》的内容,回忆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回忆英法联军,等等,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进行系统的总结,将“零碎”的知识点总结成便于记忆的知识链,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运用提问法时,设计的问题既要巩固原有的知识,又要恰如其分地导入新课内容;不仅要承上启下,而且要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比如,教师在上完新课后,提出问题,总结新课内容,提出下堂课的思考题。在下堂课上课之前,提出问题,复习上堂课内容。需要强调的是,提出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涵盖性和代表性,能将新知识和旧知识都纳入其中,真正达到强化记忆、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运用提问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并让学生在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新课的预习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避免盲目地通读,而是带着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寻求答案,即边阅读,边思考,边解决问题。学生养成了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就会主动在阅读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并终身受益。

我在《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活动中,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活动小组,在上新课的前一天,对其中几个小组布置的预习要求是:仔细通读两遍新课内容。对另外几个小组的预习要求是:带着老师布置的思考题阅读教材。第二天,分别向这两批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结果是,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的学生的阅读效果明显好于只是通读教材的学生。然后,我让学生现场比较前者和后者的区别,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两种阅读方式存在的差异,使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和动机越明晰,理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由此引导学生养成带着问题阅读的良好习惯,并逐步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运用提问法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通过图表进行表达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组织学生观看与初中历史课程有关的《甲午风云》、《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美国的悲剧》等电影,然后,组织学生简述影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实后,向同学们讲述左宗棠的历史故事,讲述林则徐的故事。还可以紧密联系教材内容,给学生留下思考题,让学生提交书面作业,比如,在讲授《社会生活》这一章节时,要求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继而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对人们的衣、食、住、行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从而锻炼学生书面表述历史事实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制作表格,比如,引导学生将《》、《》、《》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分门别类地填入事先制好的表格,使历史知识更加内容明晰、条理清楚。表格作为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在分析、归纳和处理历史信息方面,明显胜于其他表达方式,可增加学生的表达渠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篇12

一、图表学习法

图表学习法,即通过由文字、线条、箭头等构成的图表,使知识形成结构、体系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图表相较于文字而言更直观形象、简单明了。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对于其发生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国际和国内、根本和直接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下表:

二、讲故事法

历史课本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很多故事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相关历史知识,拓展视野,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三、角色扮演法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产生亲切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时,可以让学生扮演首相、国王和议员,理清各自的职责和相互关系;在学习“雅典民主政治”时,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当时的一名公民,分析自己必须具备的条件、享有的权利等,体会雅典民主政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四、记笔记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可以深化学习内容,理清思路,加深记忆。历史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善于记笔记,他们总是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因此,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记笔记不能一记了事,课下还应对照课本认真整理笔记内容,直到全部弄懂为止,并经常翻看复习,温故知新。

五、提问法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新知识认知的过程。学生通过认真听课、认真温习、认真做作业,许多知识点已熟记在心,但还会有一些难点仍未解决。这就要求学生不耻下问、善于提问,在提问中去掉自己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六、阅读课本法

要学好历史,就要会快速、科学地阅读课本,取得学习历史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学生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因此,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使学生明白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恩,什么内容可粗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并设计有层次性、有针对性的问题,以疑激学、以疑促学。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阶级分析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在分析某一历史人物的本质、意图,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本质时,要先确定其阶级立场,看清其反映、维护的阶级利益,再给其定性。在利用阶级分析法学习历史时需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不能被表象所迷惑;第二,不能教条化。历史是发展的,人是会变化的,因此在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八、跨学科学习法

篇13

关键词:历史教学;导入语;历史剧;自主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84

很多时候初中历史课堂因为副科的性质,使初中历史课堂变的很“低效”,这一直是个很大的难题,那么如何让初中历史课堂变的“高效”,或者说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历史课,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巧设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学习兴趣

如何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何把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变的让学生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针对初中学生课堂导入的设计一定要新奇、新颖,趣味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首先,可以利用视频进行导入,视频导入可以直观地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可以给学生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氛围,同时也可以激发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渴求与好奇。比如笔者在讲《伟大的开端》这节课时,选取了《我的1919》中顾维钧与日本代表团关于山东问题的辩论片段。看完视频后,笔者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回答是:“对顾维钧先生为争取中国合法的赞美以及对最终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和会拒绝的气愤”。然后笔者提问:“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北洋政府的腐败,中国的落后。”“弱国无外交”。笔者总结了学生的回答同时继续引导思考:“这样的结果传到国内引发了什么运动?”用最后的提问导入新课。其次,可以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进行导入。让学生在上课前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所找关键词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笔者在讲《》这节课时,上课前让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来,特别强调:“看谁找的关键词在整个课文中的分量最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再者,可以利用热点问题导入。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兴趣。所以,课堂导入对于初中历史课堂的高兴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自主学习,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理解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作为初中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所以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锻炼。如在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先让学生利用3分钟时间针对这节课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笔者再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得出共性的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解决问题了。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注意勾画关键词和关键句,做到条理清晰、心中有数。再者,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之后,一定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提升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生成问题,毕竟学生的能力有限,对于深层次的问题不可能挖掘出来,在这里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来解决学生的生成问题和重难点问题。

三、课堂也可以是舞台,让“历史剧”成为历史课堂的催化剂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分析历史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历史剧可以活化历史。学生接触到的课本是死的,其中历史知识也是死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如果教师不去讲光靠学生去看是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的,再加上年代的久远,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难了。所以只有把历史知识在课堂上活化出来,那就好像这些知识都发生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了,因此要把历史剧引入历史的课堂教学。古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学生自己编排历史短剧,再现历史的情景,加深对历史人物的情感体会,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因此,教室不仅是我们讲课学习的地方,有时候也是个小小的舞台,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和情节,以及对历史人物深刻的展现,让学生们真正走进了历史融入了历史,笔者给予了学生很高程度的评价,肯定了她们的成功。

其次,历史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发展。自从学生自主编排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剧后,学生一再要求,还要再去演其他的历史剧。同时笔者还发现,很多上次表演的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的发言,而且语言表达的很准确,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都积极主动的发言了,学生这样的表现告诉笔者一个信息,必须把历史剧持续下去。通过上次的表演,学生不再需要笔者去给他们提供资料了,他们下去自己查阅资料,很多同学对历史剧的编排和表演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和建议。这一点笔者给予了学生高度的肯定。

最后,历史剧除了增加课堂气氛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问题探究能力。一个历史剧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导演组、表演组、服装组、剧本组、评委组。因此历史剧的各个环节都是要分工明确的,每个组任务完成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历史剧的演出是否成功,因此说到底还是每个组成员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对每个问题的理解能力,每个组员之间必须配合好、协作好。这样长时间下去一定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历史是活的,通过《文成公主入藏》历史剧的表演,让笔者认识到了,必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历史,历史中的正义、(下转第91页)(上接第84页)善良、邪恶、智慧必须要学生亲自去体会,走进历史的心灵,然后再从历史中走出来,这样才能真正懂得历史的真谛。

综上所述,要让初中学生真正地走进历史课堂,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我们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以上就是笔者对初中历史课堂的几点思考,如有不妥,还望指正!

作者简介:王力, 大学本科, 中教二级,现就职于西安交大阳光中学,主要从事初中历史教育工作和研究。曾获西安市碑林区青年教师“教学新秀”大赛三等奖,西安交大阳光中学教师论文评比一等奖和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长期从事于初中历史教育,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14

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考试,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加之历史学科中考内容多、复习时间短的特点,因此做好新形势下新课程历史中考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十分必要。本人就新形势下做好新课程历史中考复习谈几点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复习策略 ;基础;强化训练;关注热点;政史结合

一: 加强训练,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

侧重基础,理、背、思、讲、练五步紧密结合。

理:就是师生共同整理历史线索。由于历史新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所以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教科书逐册、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但是,要注意这不是上新课。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确无误的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时必须要掌握的基础和重要历史概念.

背:就是背诵基本知识点,“理”是复习的开端和前提,“背”是复习的基础和关键。我们以填空的方式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展现出来,印发给学生填写记忆。

思: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

讲:“思”是“讲”的铺垫,“讲”是“思”的落实,就是针对学生“思”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讲的过程要讲清,讲透,而且要讲的有趣味性,不仅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练:就是紧跟做练习。目的在于巩固学生“背”“思”“讲”的基本知识,要做到难易适中、基本的知识、概念、观点基本掌握。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做到大面积过关。

第一轮复习主要以每单元的每一课时为主,偏重于“点”的掌握(如基本时间标志、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掌握,不做过高要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抓住重点,为下一步复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精选习题,综合运用强化训练――第二轮的复习

要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点、线成面,做到点实,线清,面广,要求师生将已基本掌握的教科书内容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即有助于学生把握问题的内在联系,又更加踏实的掌握了知识要点。九年级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根据考纲,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分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每次训练下来要及时阅卷分析总结,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交谈,课堂上要集中评讲。不仅评讲正确答案,更重要地是交给学生审题、解题的方法。

三:关注热点,政史结合――第三轮复习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之一,也是近几年来中考历史试题命题方向。因此在复习时,学生要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平时多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培养信息探索的能力,开拓思维,历史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如聚焦,反对行径、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三农”问题;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科学的发展观问题;靖国神社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涉及周年的知识点,如建党90周年,100周年等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和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四:全面演练,教授方法,提升能力――第四轮复习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轻松迎接中考。

通常,从学生答题角度来看存在着审题不细,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全面的情况。因此,从第三轮复习中一开始就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

培养能力,除记忆力外,主要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如北,在复习的后阶段中,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教学中要有整体教学的观念,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图示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简明的直观性、较强的思维开放性和可行的实践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正和历史总复习要求相一致,在初三历史总复习中大量采用图示教学,可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要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点拔,解题思路的分析,学习规律的总结。要运用专题复习法,多归纳比较,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避免基本概念和史实的混淆。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应在专题之下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将古今中外相关的知识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内在的联系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以课为本、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结合时政、归纳技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新课程历史中考,赢得历史中考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