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近代农业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农业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都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1.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任务。现阶段,我国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
1.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农业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升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2.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创新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按照“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建平台、以平台促协作、以协作创机制、以机制建体系”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已有的农业科技基础,综合考虑产品、技术和区域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国家基地、区域中心和试验站的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建设,合理配备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比例和力量。遵循“课题来源于实际、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原则,不断完善保证持续研发和有效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在全国逐步形成农业科技力量联合、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创新格局。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意义;存在问题;建议
1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由于我国的农业种植面积在不断缩小,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中经营。所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田产出率是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在不断推进。只有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才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做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农业生产机械化对于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化发展水平较低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不断重视,各种农机补贴政策也相继推出,推进了我国农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对应的农业机械装备发展也非常迅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与生产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业机械的种类也日益增加,农机的科技含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重工轻农的思想影响,与工业生产机械化相比,农业机械装备的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科技含量相对比较低,农机装备的结构不合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推广跟不上。同时,农机装备制造还仅仅是处于初级生产阶段,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最新科学技术不能应用于农机装备生产与研发,农业机械装备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2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比较低,不能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生产
随着我国目前农业土地流转的全面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集中经营和规模化生产也随之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对较慢,还不能全面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业社会化组织程度仍然很低,农业生产率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也没有增长,加之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因此,对于农业机械化生产要求的大中型农机具购买能力无法承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2.3目前我国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在我国起步比较晚,目前还处于逐步推广的阶段,与之相配套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随之滞后,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农机化服务还不能做到完全市场化、专业化,而且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农技服务企业、网点和技术人员多集中在县乡级,多数不能覆盖到村屯或田间,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农机服务体系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非常小,很难满足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需求。
3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3.1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机制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建立健全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农机化发展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办法,完善经销商管理制度,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严肃纪律,强化监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正付应针对农机购买、农机安全、农机合作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实惠,拉动农机市场长效发展;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大力发展农机小额信贷,对农机具库棚建设、1维修设备购置、购置农机具等提供便捷的贷款支持,解决农民或农业专业合作社购买农机或农机相关配套设施等资金短缺的问题。
3.2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现状,发挥当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创新农机服务体系的各项模式,逐步形成以市场主导的农机社会服务机制,引导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促进农机社会服务化体系与农业生产机械化相匹配。加快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提高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3.3促进农业机械化区域化发展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的地域复杂,种植作物的品种繁多,各种作物不同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差异很大,各地气候条件以及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也存在各种差异。因此,农业机械化势必并已经朝着非均衡方向发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一定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将紧紧围绕各区域优势农产品布局和特色农业而发展。
3.4构建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制造水平
农村土地流转既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又包括国家或集体所有依法由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的草地、林地以及“四荒”地的流转,在我市主要是滩涂和养殖水面的流转和经营。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农户依法有序流转承包地既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选择,又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必由之路,更是顺应我市经济社会建设、体现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必然趋势。
一、土地流转奠定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纵观我市如火如荼的农业项目建设,方兴未艾的农业园区建设,蓬勃兴起的休闲渔业建设,彰显特色的生态农业建设,“订单”农业的产品基地建设,作为保障机制的土地流转都给予了强大的物质支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勿庸置疑,土地流转注定要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意义。表现在:
1、培育壮大了四项主导特色产业。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涉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支农惠农政策的强力扶持下,各地立足区域实际,围绕特色产品,坚持行政推动、项目带动、政策促动,积极稳妥地引导农户自发地进行土地流转,逐步培育壮大了蔬菜园艺、畜禽养殖、特种水产、生态观光等四大主导产业。一是蔬菜园艺业。利用我市地产蔬菜不能自给尤其是反季节蔬菜不足的市场空间,通过土地流转,不仅建成了三茅镇香桂园无公害蔬菜示范园、百馨农庄、八桥野生蔬菜生产基地等一批蔬菜生产规模基地,培育出新跃农场蔬菜种植“一村一品”新模式,还建起了馥馨花园、东风苗木基地、红光草坪基地等一批花卉苗木基地。目前全市共建成50亩以上连片大棚蔬菜生产基地20个,百亩以上连片钢架大棚基地12个,其中我市传统秧草栽培生产基地10个,全市蔬菜设施栽培面积达5000亩。二是畜禽养殖业。各地充分发挥我市畜禽检验检疫的优势,将流转的土地大力进行养殖小区建设,不断引导有条件的分散养殖户进行联合体养殖,全市共创建了10个千头以上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万只以上家禽养殖基地。生猪大中型养殖比重已达45%以上。通过在养殖小区推广先进的畜禽生产方式,地方优质畜禽比重也逐步提升至60%和70%。三是特种水产业。充分发挥我市水资源丰富、长江岸线较长的优势,以我市现有的特色水产养殖技术为支撑,以每年举办的“中国扬中河豚文化节”为契机,积极有序地推进江滩和水面的流转开发,逐步建成了镇江市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浩顺生态农业园、江苏省观赏鱼基地以等一批养殖示范区。目前全市共建成了规模养殖基地250个,面积达13000亩。其种养殖面积11500亩,产量达785吨,有力地提升我市特色水产养殖的规模和档次。四是生态观光业。充分发挥我市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建设的优势,通过土地流转,不仅建成了新坝镇国家级无公害苦瓜茶生产、神农野生蔬菜生产等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区,而且有力地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及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定及“三品”认证,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食用农产品面积已达95%以上,“三品”认定总数已达38个,其中有机食品6个,绿色食品2个,镇江市级名牌农产品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依托生态优势,通过吸引“三资”投入发展农业,共建成了渔乐园、江馨怡、银杏山庄、华威农业生态科技园、梓阳植物园、悦己农业园等一批集休闲、娱乐、垂钓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休闲观赏示范园。
2、加快推进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办。依托我市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各地通过依法有序地开展土地流转,不断建成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有力地促进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模式的自愿联合,组建了一批内部管理规范,经营机制完善,服务功能健全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至2012年底,全市共创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6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12个,涉及生猪、水产、秧草、苦瓜、食用菌、花卉、木刷、柳编等多个产业和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多个环节,共发展个人成员28000人,带动农户达2万户。二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稳步推进。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流转的土地共组建起利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红光土地股份合作社等42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入社会员1万多户,初步建立了“底金+分红+劳务收入”的收益模式,逐步培育壮大了秧草种植、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生产服务型合作社应运而生。各地充分发挥我市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优势,针对农户分散经营、劳动效率相对不高的现状,积极开展机插、收割和统防统治的植保服务等专业合作社的创办,组建了油坊农机、绿扬农业综合服务等30个生产服务型合作社。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
3、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全市各地立足农业项目的做大做强以及主导产业的做优做特,不断营造“农业同样大有可为”的浓烈氛围,加大投入,加强创新,坚持政府投入启动、项目推动、典型带动、政策促动等多种途径,大力鼓励吸引“三资”投入发展农业,逐步建起了以民营资本和工商资本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和多渠道向上争取资金扶持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每年“三资”投入发展农业均达在5亿元以上,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土地流转的开展,而且共创办了绿健苦瓜茶、永久发木业等18家实行“订单”生产、带动农民增收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省级3家。一是柳竹编制品。全市共兴建了江洲工艺、银河竹艺、金茂伟业等柳竹编制企业7家,年总销售额达3.5亿元,其中出口创汇2200万美元。二是咸秧草。咸秧草已成为扬中人馈赠外地客商的土特产礼品。目前,全市共有三叶、花红盛、正坤等三家咸秧草生产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其中三叶牌咸秧草2006年即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三是江鲜水产品。通过连续举办六届“江鲜美食节”,有效带动了我市江鲜养殖及特色休闲渔业的发展,相继建成了西来桥江馨怡农业休闲观赏示范园、渔乐园、天成渔兴园等集美食品尝、休闲旅游、商务洽谈于一体的高效生态农业旅游点。四是木刷。现有重点木刷企业2家,木刷生产户100多户,并成立了木刷专业合作社,年产值3000多万元。其中,油坊镇和平村、太平村两村共有从业人员1000余人,成为远近闻名的木刷专业村。
二、推进土地流转的相关思考
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流动,才能提高使用效益,也只有合理流动才能充分体现土地生产要素的价值。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是我们扬中市建设现代农业、构筑农业发展新优势的必由之路,更是根本出路。因此,作为工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破除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心理,广辟多渠道的农民就业新途径,是加快推进我市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此,提一些建议和意见:
1、要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土地流出方能削除后顾之忧。立足当前,兼顾长远,首先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流出土地的农户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拓宽农户收入来源渠道,稳定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其次,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开土地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救济等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土地流转解决后顾之忧。
2、要为土地流转营造浓烈的氛围,使土地流转双方均能充分认识和理解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针对部分干部思想保守不敢大胆引导流转,农民把承包田看做保命田而不肯流转的现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央、省市有关土地流转的政策和土地流转的意义,为土地流转营造出浓烈的舆论氛围,通过让广大农民了解政策,放心流转,为土地流转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特别是对村级组织作为中介牵头完成的土地流转,可以通过制定政策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或服务费用。现在的土地承包权对农民而言,已成为了一种相对意义上的没有义务的权利,而要想让农民让渡这种权利,我们认为,不仅要通过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在做好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必要时可采取一定的行政推动。
一、实施人才强村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三站”建设,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和科研单位的富余人员到农村工作,把科技力量投向农村,把人才留在农村,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科技人才队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农广校、优秀青年农民学校、农民科技书屋、农民科技大院等阵地,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二、采取积极的土地流转政策。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必须确立支持土地流转就是支持现代农业、推进乡域经济发展的观念,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并对流出、流入方采取扶持鼓励政策,对流入方按流入面积、种植作物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资金;对规模经营大户,在信贷、保险、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以巩固土地流转成果。
三、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当前农村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广大分散的农户进入市场的重要载体。根据我县目前农村经营体制的状况,要积极发展“公司加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本着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强化引导和扶持,多元化发展,典型推动,积极探索出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新路子,推进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四、要坚持走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潍坊的农业不仅规模大、有特色,而且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很高。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规模化是体现农业优势的先决条件,产业化是农业提档升级的纽带。我们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抓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用产品质量和品牌闯市场、谋发展,提高竞争力。坚定不移抓规模化生产,形成规模、形成特色、形成优势;坚定不移抓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我们就是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重中之重,促进产业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配套推进,使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六、要优化农业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不断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和层次化的需求。重点围绕国家和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发展壮大一批特色产业,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不断提高农产品效益。
七、要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大力扶持和发展社会化农技推广组织,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子种苗公司和其它中介服务机构兴办农技推广组织,开展各类农技推广服务活动。把农民素质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发挥“阳光工程”等平台的作用,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同时,要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抓好“三项工程”,努力培养一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队伍。
八、要培养新型专业化农民。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培养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知识化”农民。要引导农民融入市场,把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培养农业经纪人,塑造“组织化”农民。
关键词:农业主体 培育 现代农业
近几年来,我县农业经营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以一般农户为代表的小农经营主体外,出现了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分天下”的新格局。目前,我县有规模农业龙头企业42家,年销售收入12.5亿余元;有规模种养专业大户123户,年销售收入420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280家,成员1.6万余人,统一销售收入3.5亿元,带动非成员农户3.1万余户,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增长数量和辐射带动效应来看,这一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已呈现出超过其他两类经营主体的态势,涉及有粮食、蔬菜、畜禽、香榧、竹笋、板栗、吊瓜、茶叶、水果、食用菌、手工面、水产、农机服务等产业。在此基础上,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还探索出了“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符合实际需要和产业特点的经营组织形式,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多样化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正在得到不断的发展[1]。以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一、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和特点
从我县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分布看,农业龙头企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如金贸火腿、万方腐乳等,农业生产型和流通型为辅,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以农产品种养殖生产为主,如我县葡萄、高山蔬菜等产业大部分是以合作社为生产组织形式的。总体上看,我县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解决了当地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并逐步形成了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我县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我县各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步伐,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规模普遍较小,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合作社运行质量不高,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三是资金实力不强,品牌影响力不高,没有全国知名的大品牌。当前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还偏小
一是政府财政补助政策力度小。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总额还较少,明显低于周边县市,各项农业生产的补助标准也明显比较低,刺激或者吸引作用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安排规范化建设资金,运行质量不高,得不到进一步提升发展;二是金融信贷政策力度尚待加强。当前县农行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推出了一些农户联保等措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户的贷款问题,但农民专业合作社本级抵押担保问题落实也较难,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大做强;三是农业配套设施用地瓶颈制约明显。随着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和规模扩大,日常业务管理、召开会议、产品分级包装、储运、设备安放等方面的业务越来越频繁,需要有相应的场地才行,今年我县虽然出台了设施农用地的相关政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全县农产品加工功能园区建设更是遥遥无期。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低,难以做大做强
一是合作社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自身能力素质较欠缺。合作社理事长或理事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有的是种植户或养殖户,文化程度比较低,对合作社的知识也一知半解,对应该如何发展和规范合作社心中无底。二是不少合作社赢利能力不强,实力薄弱。从调研情况看,部分合作社紧密程度低,比较松散,只是为社员提供无偿服务为主,自身不能产生赢利,发展后劲不足,部分合作社就是搞搞技术服务、病虫害防治、技能培训和统一包装等等工作,而产品销售基本上还是由农户自行解决,基本是无偿服务,无其他收入,运行也相当困难。三是管理不规范。组织机构、运作、财务等均不够规范,品牌建设滞后,不敢或不愿投入。由于本身实力较弱,一部分合作社虽然注册了商标,但缺少广告宣传,知名度较低[2]。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加大对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建立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增长机制,切实加大财政对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投入。扶持对象就是要有一定规模和带动力的农业经营主体,帮助其建立核心示范基地,增加品牌投入,提高知名度,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有条件的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发展第三产业,兴办深加工企业,从而做大做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鼓励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建设,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
(二)完善土地流转政策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全面建立健全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和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集中。进一步完善我县的农业设施用地政策。
(三)推进农业结构优化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蔬菜、茶叶、水果、香榧、水产等优势产业,稳定提升粮油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着力培育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产业特色化、营销品牌化的特色农产品规模基地,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加快发展打下扎实的产业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坚持产学研结合,全面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合作,鼓励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开展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逐步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人员、种养大户、营销大户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3]。
参考文献:
[1]孟光永,王旭明.关于科技进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与建议[J].宁夏党校学报.2008(03)
关键词: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机械;新发展
随着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及居民对农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建设俨然成为社会重点发展任务。
1完善改革体制
现代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首先必须创新农业经营的模式,要尊重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创新体制化改革,多种经营模式共同并存发展。只有扩大经营模式,才能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化生产元素,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应用。由于扩大经营模式后的农业生产,增加生产量势必会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增大,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另外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会涉及到土地的使用、效益的分配、经营主体的变更等等,这时必须要有完善配套的管理体制来制约和维持农业稳定。在考虑农业经营提高效益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规划好农民的收益,注重和普及农民对于现代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培养新时期的农民意识,做好农业经营模式改革和转型发展。
2协调发展
要想推进农业机械新发展,如果单单只靠发展农业本身是不可行的。必须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完善自身的组织架构,稳定有序地协调前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要以满足国家粮食需求为前提。因此要严格保护耕地制度,提高粮食产能,确保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能满足国家的藏粮战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土地、天气、环境等分析,最后部署战略性的农作物生产,不但可以推进当地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时也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另外,要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构成,发展支柱产业,提出建设特色农副业产品体系,从而全面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在现代农业进程中,推进农业机械发展,离不开产业链,而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必须通过提高或是引入新技术,在带动农副产品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从而推进农业机械新发展。注重协调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当地的经济组成,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发展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在城市规划的同时,也要注意融入城乡发展的概念,无论是配置、服务、保护、布局等,都要把农村的建设列入到未来城市建设当中去,实现以工促农的发展模式。伴随着城市发展,无论从需求还是供给方面考虑,只有农村的同步发展,才能给城市提供“锦上添花”的帮助,从根本上增强农村的发展能力。
3可持续发展
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绿色健康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实践农业机械发展新理念,仍然要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有可能持续稳定地发展。我国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已然注意到环境对农业的重要性,先后提出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保护政策,让土地得以休养生息,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绿色的发展,不仅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的绿色农副产品,例如:一改传统的大量使用农药、抗生素等,这样不仅破坏了环境,也给农副产品提供了二次污染。而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从种子、肥料、农业废弃物等各个环节做起,通过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批量的种植,施用农家肥,统一处理农业废弃物,不仅为农民减轻负担,也为资源环境的保护作出了强有力的贡献。拓宽视野,着眼于国际。由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不仅受到国内市场单一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虽然使用农业机械大面积种植,但是由于没有把握好市场动态,很可能使得所种植的农产品产量大于需求,降低经济效益。因而必须着手研究国际市场动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进行有效的调剂,保证国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推进农业机械的新发展。
4结束语
农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和对农业新格局要求不断提升,势必会推进农业机械新发展,同理,推进农业机械发展不但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同时也打破了小农格局禁锢,促进了农业发展,因此必须积极大胆探索、从实际出发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业机械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徐晓棠.农业机械管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7,(03):27.
[2]杨菊观.发展浙江省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7,(06):200.
[3]徐晓棠.农业机械管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7,(03):27.
国家的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代表的指导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大前提下,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等解决,这对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1农业机械的推广机制仍存在一些漏洞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无疑是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对社会GDP增长的过度追求,使其在更加关注二、三产业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轻视农业这一根本性的基础产业,产业扶持力度上也远低于二、三产业。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先进的农业机械不能得到及时的推广,必然会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使农业产业生生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长期无法改善。我国在农村地区开展农机推广的主要机构是农机管理局,其部门设置相对单一,人员的结构和资源的配置也存在先天的不足,导致农业机械的推广机制存在严重漏洞。甚至,部分农村地区对国家农业政策及各项目指导意见、精神都没能落实,严重者国家对农民的政策性补贴的发放都不到位,这严重地影响到了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开展。
1.2机械维修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物价上涨速度加快,这使得农民在购买农业机械时的经济支出有所加大,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相应扶持政策,依然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这将对农业生产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经济落后、地理位置偏僻地区农业的发展不甚理想,粗放型生产模式依然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即便使用一些农业机械,也对维修、保养工作不够重视,一旦农机出现故障,相应的维修费用支出也不能及时筹措。例如,我国农村的基层乡镇,设置针对农业机械维修的机构较为少见,规模也普遍较小,而且农机更换配件储备也不齐全,加之维修人员少、专业维修技术水平也相对有限,一旦农机发生,对其进行的检查和维修往往不够及时。若去真正专业的农业机械维修点,则需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间接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困难。
1.3不能与农村生产实际相结合,农机推广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自从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分田到户,相对较为分散,农民种植更加自由,生产的积极性也不断高涨。然而农村政府指导性工作,不能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致使农机推广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加之农作物种植的种类众多,成熟期不同,分布广泛,难以作到统一耕种,所以无法实现统一的生产管理,对也会给农业机械化生产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2要加强提高农业机械技术水平,提高作业效率。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提升农机化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先进生产工具,农业机械装备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通常情况下,农业机械作业条件比较复杂,由于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致使损耗情况各不相同。随着农业机械使用时间的推移,其老化、损坏、程度不断加深,进而会影响正常使用。调查发现,在农业机械设备日常操作和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通常忽略其日常保养与维护,只有在出现故障的时候,才进行维修,这种用维修替代保养的模式加剧了机械设备的老化、损耗程度,不利于其使用寿命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为农业生产带来高额成本投入。
3要重视农业机械的技术保养方法
农业机械在正常运转的过程中,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将保养作为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利用效率的最佳手段和方法之一,不能用故障维修来替代机械保养。在保养期间,必须遵循农业机械相关保养规定,按照规定流程做好实时保养工作,保证每一项保养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根据保养规定,按时、按期做好保养工作,确保机械设备处于可靠状态。在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必须提高保养管理理念,按规定做好维护和保养,加大专业培训力度,有效提升操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业务技能,将农业机械故障遏制在萌芽状态,确保农业机械发挥最大的效益。
4要高度重视农业机械推广
想要切实搞好农业机械推广工作,首先需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我国政府近年对“三农”问题支持度不断提升,并把新农村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之中,这也间接地提升了各方对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因此,应当针对农村地区具体情况,结合农户需求,开展农机推广工作,以使农机推广工作更加符合地区发展需求。这需要政府部门对农民需求准确掌握,从而推广更加合适的先进家业机械。此外,还应当围绕当地实际经济产业状况,研制各种新型机械,进而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给国家带来经济效益。促进形式多样化要想更好地对农业机械进行推广,就应该使形式多样化,可适当的建立相对完整的科、工、户的推广机制。将农业机械与各个部门联系在一起,并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从而加大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同时,还应经常组织人员进行学习,以便来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鼓励推广人员,让他们借助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农业机械的推广,为以后的推广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促进该推广工作的健康发展。
5结语
1.农业产业化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1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业支撑 农业产业化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渗透、联合,打破传统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相对分割的格局,形成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从而夯实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通过突出地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科学整合资源,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农业企业向优势农产品集中的区域聚集,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1.2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组织支撑 农业产业化推动着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及农业经营模式和分配机制的完善。农业产业化实行“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龙头企业以收购、加工和销售农产品为主,上连农产品销售市场,下连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带动农业商品化生产。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经济契约关系,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促进形成企农利益合理分配机制。
1.3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经济支撑 建设现代农业,既要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扶持,也要靠农业自身积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财力保证与经济支撑。一是壮大地方财政。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可以大幅增加地方的经济产出和税收;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除了农业收入,还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获得工资收入,或直接分享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进程。农业产业化通过三个产业联动,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促进过去用于工业和城市的投资转移到农业和农村。
1.4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打破农村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为农业现代化吸引人才;农业产业化可以推动三个产业的整合,使一批农村建设人才在实践中成长起来,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农业产业化通过促进农、工、贸、技、科、教等各部门、各行业的联动,成为现代农业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2.1以工带农,壮大龙头企业 要瞄准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县的目标,把扩大加工转化作为推进产业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农业增效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新型工业化体系加以扶持,做强龙头企业。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扶持标志性旗舰企业,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避免同类竞争原料和市场;提升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通过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或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的方式,推进产学研结合,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2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业 要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
一、农业基本概况
含山县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万亩,全县辖9镇、1乡,151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县,盛产水稻、油菜、棉花,现已形成优质米、优质油、特种养殖、经果林、蔬菜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建成山羊、名优茶、红瓜子、苗木花卉、水产养殖五大农业种养基地,“九五”期间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油基地县。全县大宗农作物生产较为稳定,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万亩,总产量24万吨,油菜面积19万亩,菜籽产量3.4万吨,棉花面积10万亩,皮棉产量9582吨。我县现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业机械化作业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创新思路,强化管理,搞好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目前,全县发展高性能联合收割机36台,大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68台套,各类中小型拖拉机8601台,农用运输车及变型拖拉机1489台,县内农作物机耕面积达42万亩,水稻机收面积27万亩,占可机收面积的86,秸杆还田7.6万亩。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农机组织形式
为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机工作效率,我们着重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县政府成立由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县农委、农机、公安、交通、工商、物价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指挥部,负责全县农业机械化作业工作,同时重新设立县农机管理局,升格为副科级建制,配备专门人员,具体抓农机工作。县农委牵头,县农机局组织,成立由各类农业机械操作手参加的农机协会,规范运作,开展机手之间农田作业信息沟通,交流机械操作技术等活动。县农机局按照“加入自愿、规模适度、整体协作”的原则,组建多个联合收割机机收作业队和大型拖拉机旋耕作业队,发挥机械合理配置优势,在开展好本地农田作业的同时,组织机具跨区作业。
(二)创新农机服务方式
做好农机服务工作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重点从4个方面努力。一是抓培训。开展以校、乡联训为主,田间、现场指导为辅的培训方式,多层次、多途径强化机手实际操作技能,还在“三夏”、“三秋”农业生产期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保养技术进行培训和驾驶技术复训。二是抓作业市场培育。县农机局每年通过农业部跨区作业信息指南,全县农机作业信息,积极引进外地农机具,参加我县“三夏”、“三秋”会战,同时开通农机服务热线,成立技术服务组和中介组织,为无机户联系作业机械,为有机户联系作业田块,并帮助机手解决机械维修、配件供应等难题。此外,还注重优化农机作业市场环境,在每年“三夏”、“三秋”期间,县公安部门抽调专人,深入重点农机作业现场开展巡查,对随意拦截机械、敲诈机手财物等不法行为及时予以打击,有力地维护了农机作业市场秩序。三是抓农机“出征”。县农机局每年与外省农机部门签订协议,组织跨区机收作业队,由县农机局负责人带队,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跟机服务,赴江苏、山东、湖北等地进行跨区作业,经济效益较为明显,“出征”机具年创收150多万元。四是抓机具供应市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全椒县民营企业落户我县河刘镇,投资兴建君友农机具销售中心;引进江苏淮安农机经销商牛正元来含山县城建立大中型农机具销售市场;县农机局积极与农机具生产厂家挂靠联系,现已成为苏州市久保田联合收割机公司销售商,为全县广大农户购买先进、适用的新型农机具提供了方便。
(三)创新农机管理模式
加强农机管理,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保障。一是严格农机入户手续。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完善程序,办理手续,做到确认考试申请人资格“三不受理”,拖拉机登记管理“两不准一严禁”。二是抓好年检年审关。严格按照农机具技术标准,检验农业机械;对照驾驶操作人员审验规定,做好机手考试考核工作。三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农机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做到持证上岗。四是抓安全生产。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纠正违章,打击“黑车非驾”,在“三夏”、“三秋”期间,安排农机管理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积极做好日常农机安全生产宣传
教育工作,创建“农机安全村”,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明确到人。在“三夏”、“三秋”期间,集中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强化安全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四)创新农机投入机制
关键词:农机推广;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61
农机推广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可以将新技术新成果投入到实际农业生产中,进而为人们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由于农机推广部门的机构设置问题,政府对其的资金投入不足,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等因素,给农机推广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创新农机推广工作的措施。
1 农机工作拓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政府机构的调整,较多地区的农机推广工作受到影响,使农机推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农民在选择购买农机时比较盲目,对农机了解不够深入透彻,购买新机具的积极性不高,这样也不利于新机具的推广。有些新机具产品投入市场时没有经过严格的实验测试,农机质量无法保障,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事故,给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市场中的农机产品的质量问题及售后服务较差等原因,大大降低了农民的购机欲望,这就给农机制造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阻碍了农机的推广工作。
2 拓展农机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1 创新发展方向,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农机推广工作应加强与农机科研单位及农机生产企业的合作,扩大知识范围,开阔视野,不断提高农机工作经验,实现优势互补,同时要提高当地劳动者的生产素质及农机操作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农机推广部门向农机生产企业及农机科研单位提供一些市场信息,为科研单位及农机生产企业的发展指明具体方向,促进单位企业研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机具与新技术,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对于机具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推广部门可以向企业进行反映,可以使得企业更好的改进农机产品,使得农机产品可以更加完美,提高农机的质量。
农机推广部门应不断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引进先进的农机设备及农机新技术,对农机设备不断提高要求,并推广这些先进技术及设备,从整体上提高农业机械水平。农机推广部门应及时更新农业机械设备,充分利用国家补贴政策,提高农机设备的保有量,优化农业机械设备。对于一些比较落后的机械设备及时更新,对于高性能的农机设备要扩大资金投入,逐渐提高农机设备水平。
2.2 创新农机工作宣传教育模式,培养技术能力
做好农机工作的前提是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并要逐渐提升农民的认知水平,不断扩大教育宣传,农机部门做好技术培训工作,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充分利用舆论效果,通过宣传单、报纸、宣传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机具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便利,让农机工作得到广泛的关注,对机具进行推广,为农机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农村地区召开动员大会,并邀请机械方面的专家和农民参与其中,技术应与农民群众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讲解一些农机操作方面的知识,提高农民使用机具的安全意识,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在农机普及较高的地区可以进行农机观摩会或专家专题讲座,定期开展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2.3 创新农机推广方法,不断完善农机推广体系
农机推广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及时了解当地的农业特色及人们对农机的具体需求,尽量为他们提供周到的农机服务。完善农机推广体系,让农民意识到农机设备的必要性,可以在农村建立农机展销平台,并向广大农民群众等介绍使用农机的优势,节省了劳动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要重视对一些工作效率高动力强的农机的推荐,增强对人们的视觉冲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农机发展。另外,农业推广部门应与农民紧密联系起来,对农机使用比较积极的农户中建立农机示范点,在农民群众中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可以让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农机技术。农机技术的学习比较容易,可以让农民亲眼看到农机技术的效果,进而提高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可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要求。
3 结语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较快,农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农机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传统的农机技术、农机设备以及农机推广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本文阐述了我国农业农机推广体系的现状,据此提出创新农机推广运行机制的措施,进而促进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土地股份制;现代农业
课题来源:2011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辽宁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研究”(项目编号:2011lslktjjx-6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28日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分散化的家庭承包责任制越来越不适应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其弊端和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如何在保证农地所有权归集体、不触动现行法律政策的基础上,对农地经营权和使用权的流转进行制度创新,成为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农村改革的重点追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各地探索农地产权制度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进一步指明了政策方向。大连向应镇城西村的农民土地股份制就是这样一种农地流转的创新探索。
一、城西村农民土地股份制形成背景和基本做法
1、形成背景。向应镇城西村坐落在大连市金州区东部,有3个村民小组,577户,农业人口1,409人,耕地总面积7,000余亩。向应镇不靠海,不临城,水资源严重短缺,长期以来,地里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每亩地纯收入只有100多元钱。至1999年村人均收入不足1,200元,集体负债24万元,村干部几年开不出工资,土地上千亩撂荒。70%的农民选择了外出务工。
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用什么方式把农民一家一户的土地集中在一起?经过村委会反复研究,决定先搞土地承包。村委会与61户农民签订了293亩土地承包合同,加上村里撂荒的400余亩土地,村委会干部带领少部分农民,建起了大连向应现代农业园区,开始发展订单农业。一时间,城西村花卉、蔬菜等订单农业发展迅速,生产规模化程度提高,产业优势日益凸现,村民也一次性得到了固定的租金和承包金。
为了便于和外商签订单以及加强村一级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连结,2001年城西村正式成立大连向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224户农户,3,328.4亩土地入股,开始探索农民用土地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当年村级收入达到20万元,人均收入达4,700元。
多年来,城西村以向应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花卉、蔬菜、水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已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园、高科技农业的展示园、北方现代化农业观光旅游的景观园和外向型农业的样板园。2008年城西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由落后村一跃成为富裕村,并荣获:大连市“文明单位”、“五好村党支部”、“市先进集体”、大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计划生育示范村”、“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大连市首个信息化示范村”、“大连市新农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2、基本做法。城西村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将农民承包的土地部分或全部折价入股的方式,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经全体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市工商局审核批准,成立股份制企业。按照《公司法》和相关法律规定,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司管理人员4人,外聘1名教授和4名科技人员,长期工人10人,其他农工在村民中临时招用。224户农民土地参与入股分红,集中土地面积3,328.4亩,一分地为一股,考虑到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无论公司盈亏,每年每亩给予保底200元~300元(地类不同),如果公司到年底还有盈利,上缴国家税金后的利润,60%用于扩大再生产,40%用于股金分红,各股权一律平等,年终一次性付给股红。2008年农民每亩获得保底金300元,分红300元。此外,入股村民还可继续承包公司的大棚,也可到公司打工,目前在公司常年上班的农民有600多人。承包公司大棚的入股村民所得收入与公司五五分成。在公司工作的入股农民男工一年工资l5,000元~20,000元,女工工资10,000元~15,000元。
二、城西村农民土地股份制的成效
1、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城西村的农民土地股份制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的一种有效形式,它是以大连向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纽带,保留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的经营权,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但没有改变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性质,而且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2、有利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农民土地股份制可以把土地集中起来,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挥规模效益。2001年城西村224户农民土地参与入股分红,集中土地面积3,328.4亩。城西村现已建有蝴蝶兰连栋温室12万平方米,大樱桃基地2,000亩,黄桃基地4,500亩,基本告别了传统大田种植。
3、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股份制形式,使土地集中开发生产,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以蝴蝶兰为例,1平方米蝴蝶兰产值相当于大田、玉米的10倍。同时促成了部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事二、三产业或发展养殖业等其他行业的生产,土地入股的农民或到园区务工,或从事养鸡、养猪等畜牧养殖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4、更新了农民观念,提高了农民素质。进入公司的农民,虽然依旧在务农,但却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产业员工。由于不断地接受企业的组织纪律教育,生产所必需的时间观念、协作观念、诚信观念、质量观念、创新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不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很自觉遵守公司的章程纪律,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员工在公司内,不但享有工作权、承包权、选举权、被选举权、议事权、监督权、参与决策权、收益分配权等权利,还摒弃了过去农民身上的不良习气,变成勤劳致富、遵守纪律、讲求民主、热爱学习、追求文明的新型农民。
三、城西村农民土地股份制的局限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实践证明,城西村通过农民用土地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是成功的。但其发展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亟待今后加以解决。
1、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法律和政策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是新生事物,需要研究解决相关的政策和法律问题,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在社员退出、破产或清算时的处置,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后征地补偿收益的归属和分配,土地股份合作的制度特征及其法律属性等,应当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推进农户间的联合和规模化经营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2、融资困难问题。按照现在的金融政策,集体土地不能作抵押和担保,因此从银行贷款比较困难。与此相应的,集体土地上的农业设施也难以作价,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制度性挑战。“贷款难”是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制约因素。在土地制度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金融制度就必须有所调整,必须在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健全信贷担保机制上有较大的突破,切实建立为三农服务的特殊体制和机制。
3、营销体系建设问题。由于现代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型农业,要让产品价格高、销路好,研究需求很重要,特别是作为一个小小的村,在需求上就要做市场调研。要下大力气加强营销体系建设,建立稳定的营销渠道,拓展国内和国际市场。
4、自然风险问题。这里地处东北和海边,巨大投资建成的日光大棚及其价格昂贵的花卉能不能经受风灾、冰雪等灾害的袭击?因此,应增强自然风险意识,参加相关农业保险。
主要参考文献:
[1]武文胜.中国民生60年[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
当前,我区土地流转主要有出租、转包、互换等多种形式。其中,出租占流转面积的59.1%;转包占流转面积的32.3%;互换等其他方式流转占流转面积的8.6%。流转的土地主要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集中,共449106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86.7%。流转土地全部为农业用地,而且基本上用于种植业。据调查,99.6%的流转土地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用于种植业的为44341亩,占流转量的85.6%,以种植水稻、西瓜、蔬菜、水果、花木为主;用于养殖业的有7459亩,占流转量的14.4%,主要以鱼、虾等水产养殖为主。
二、主要做法
1、宣传引导,顺势推进。面对农民自发流转土地的发展态势,我们及时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利用科技下乡、农民培训、新闻媒体等,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现行政策,宣讲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讲解效益农业的发展路径,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土地流转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土地流转工作的活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通过流转建设规范性生产基地的,优先安排项目补助。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区财政将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流转的补助与奖励。把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列入区级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责任考核,加大了推进力度。
2、建立机构,完善服务。首先在 镇探索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中心实行“服务组织网络化、交易形式多样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模式运转。在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为规范土地流转流程提供必要保障。服务中心建立《农村土地流出意向登记簿》、《农村土地流入意向登记簿》和《农村土地流转台账簿》,并通过农业信息网和农民信箱网站对外,搭建起土地流转的服务平台。
3、培育主体,强力带动。我区通过深化农技推广责任体系改革、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和农业政策扶持等措施,培育了一批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已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68家(其中工商注册的196家),种养大户大量涌现,有20亩以上种粮大户1567户,10亩以上柑桔种植户176户;年饲养生猪50头以上养殖户8660户,年出栏5000羽以上养禽户126户。这些农业企业和大户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
4、创新模式,加大流量。在鼓励流转主体选择中长流转的同时,探索季节性流转方式,解决季节性抛荒问题。土地流入主体在冬闲季节,根据生产需要向农户租用土地,到来年开春将土地归还给承包户耕种。如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横路乡下墅街村87户农户的425亩农田流转给本村大户种植萝卜,租金按土质和位置的不同每亩150元至200元支付,春夏季由农户自己种植水稻,平均每户年收入增加2210元。同时,该种植大户又雇用本村农民完成萝卜种植农事操作,年发放人工报酬11.8万元。每年可收获萝卜140万公斤,年纯收入18.6万多元。这种流转形式既化解了季节性抛荒问题,又给农闲期农业劳动力增加了就业途径,还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
5、规范管理,保障权益。区里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流转申请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样本,下发各地参照执行,到目前,签订书面合同的达43004亩,占总流转面积的83.02%。加强土地流转价格和流转款支付方式的引导与监管,普遍采用以稻谷计价方式确定租金,以每年支付一次承包款的方式加以规范,最大限度降低流转双方的责任风险。20__年建立了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通过仲裁机构及时化解土地承包纠纷和土地流转纠纷,运用法律手段,为农民提供可靠的权益保障。
三、初步成效
1、开辟了农民增收的良好途径。承包土地流转后,农户在获得租金的同时,还可以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获得更多的收入。如浙江宝岛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 镇五坦、涧峰、董家三个村流入土地675.1亩,每年每亩按300公斤稻谷的价格(以粮食收购指导价)支付租金,常年雇用当地几十名农民务工,按月支付工资。莲花镇五坦村总人口1300多人,土地流转后有400余人放心在外打工,增加非农收入。 镇大田畈村种粮大户高荣根,流入耕地近千亩,年雇工2600多人次,发放工资10万多元。
2、增加了农业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土地规模经营实现了农业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弥补了国家、农户农业投入的不足。一些有实力的经营者立足高起点开发农业,纷纷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交通不便、水电不通等问题,改善了生产条件。20__年 镇由承租主体投资,新修机耕路6公里,修建和整治山塘等蓄水设施10余处,建设照明设施3公里。去年租种600多亩
耕地种西瓜的温岭老板在官塘、岩头两村投资2万多元新修机耕路,水利设施,不但本身受益,周围农民也受益,弥补了村级公益事业经费的不足。岭洋、举村两乡动员农户将不宜种粮的300多亩山垄田、山坡地出租给专业合作社,建立茶叶、吊瓜生产基地,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3、增强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土地集中连片经营,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土壤改良,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品牌建设。全区有 75 个名特优农产品注册商标,9个农产品通过有机、绿色食品认证;20个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5个优质农业新品种试种示范顺利实施;水稻、玉米、草莓、柑桔等一大批农作物优新品种在全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水稻直播栽培、早稻旱育秧无纺布覆盖技术等新技术广泛应用。
4、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土地流转,依托粮食合作社,建成了万亩高标准优质稻米基地,为国家提供优质无公害商品粮;促进了粮食组织化生产,区金岳粮食合作社由种粮大户107人组成,水稻种植面积10384亩,油菜、绿肥、蔬菜、西瓜等作物种植面积6930亩,合计复种面积17314亩,复种指数为225.86%。同时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两家农机合作社和一批农机专业户,拥有大型耕作机38台,小型耕作机300多台,农田作业机收机割率达90%,在全市率先初步实现农业机械化。
5、推动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有了更大的创业平台,他们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有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莲花镇加速推进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农业、效益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形成了基地化、组织化、机械化、品牌化的农业生产新格局。相继建立了西瓜、葡萄、草莓、食用菌、优质稻、柑桔、生猪、麻鸭、蔺草、花卉等十二大基地;香港华懿天然花卉集团有限公司租用月山村土地,建成千亩玫瑰园;一加一农业发展公司在涧峰畈租赁农户土地200多亩,建立了优质葡萄园。土地流转促进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带动了一批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和规模优势的“一村一品”专业村。茭白专业村、吊瓜专业村、枇杷专业村、无公害蔬菜专业村、高山蔬菜专业村、生姜专业村等“一村一品”专业村,在全区各地纷纷涌现。
三、下步打算
1、强化服务职能,健全流转机制。建立和健全区、乡镇(街道)、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成立区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全区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建立衢江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设在区农业局),负责流转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政策、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和考核督查等工作;各乡镇(街道)都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班子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流转信息的收集、,指导合同签订,资料归档等工作;村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负责流转信息收集、上报,帮助做好合同签订、建立信息台账,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2、制定激励政策,加大推进力度。研究制定《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建立管理服务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和流转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将专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结合起来,专项考核结果与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当年新增连片规模流转土地在100亩以上、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的,按实际流转面积一次性给予流出户每亩100元的资金补助,一次性给予所属区、乡镇(街道)服务中心、村服务站分别每亩20元的工作经费奖励。
3、广泛宣传引导,完善纠纷调处机制。
积极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广泛宣讲《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土地流转重要意义,明确土地流转的程序、方法,激发农户的流转积极性。完善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建设,仲裁委员会设立日常办事机构,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工作,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各乡镇(街道)、村建立相应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组织,负责调解纠纷,及时化解矛盾,切实保护土地流转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土地有序流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规模经营情况
我县辖10个乡镇,14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2万人,耕地面积215.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近10亩。2011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和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余万亩,占全县农村耕地面积的30%。全县共有25416户参与土地流转,可带动劳动力转移28537个。
二、取得成效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亲身利益和农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此,宝清县秉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工作方针,要想千方设百计,不断增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吸附力和感召力,全县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了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流转速度不断加快。
近年来,我县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使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和规模经营呈现出逐年扩大趋势。土地流转面积由2009年的43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61万亩,增长42%;规模经营面积由2009年的23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65万亩,增长83%。
(二)流转行为逐步规范。
为了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县政府多次组织各涉农部门深入乡镇、村屯进行案例讲解,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规范合法流转土地的重要性。目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已经改变了过去口头协议的习惯,而是将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以书面合同的形式明确下来。2011年,土地流转书面合同签订率占100%,有效避免了流转双方的纠纷。
(三)流转服务不断强化。
为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和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全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从业务指导、到流转信息采集、合同签订、流转登记、档案管理实行全方位规范化管理,我县土地流转逐步由无序流转向有序流转、口头化流转向有纸化流转方向发展。
三、我县采取的主要措施
宝清县针对缺乏土地流转理念、 缺少农民就业门路、社会保障机制、缺少中介服务平台、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等诸多因素制约,明确了“以强化领导、营造氛围、强化服务、夯实基础、加大扶持、规范管理和绩效考核为切入点”的指导思想,多措并举,稳步推进了全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
(一)成立组织机构,强化领导。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县长亲自挂帅的宝清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并专门成立了宝清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办公室,进而为全县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注重宣传动员,营造氛围。
为了保证全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有效开展,县委县政府多次召集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专题研讨大会,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进行深入发动,并注重典型事例的宣传。在全县形成鼓励、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真正让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政策,放心流转,形成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共识和内在动力,促进工作有序开展。
(三)加强土地管理,夯实基础。
土地流转工作有效开展,必须以稳定农村家庭联产经营体制为前提,以农村社会稳定为重心。为此,我们确定了“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着重抓好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一是摸清底数,建立台账,为全盘掌握全县的土地拥有、分布和分配情况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数据。二是清理合同,排查合同纠纷隐患。三是发放证书,明晰权属,稳定民心,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四)构建信息网络,强化服务。全县按照“择优选点、典型示范、无偿服务、便民利民”的基本原则,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全县全面开展了土地流转的建设工作。搭建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即县级成立了土地流转办公室、乡镇建立了流转服务中心、村级设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确定了固定办公场所、配备了流转服务设施、明确了专人负责、健全了管理制度,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功能凸显。
(五)创造政策条件,加大扶持。县政府以宝政办发【2010】15号文件形式,明确了资金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创业激励和政府奖励等七项扶持政策。在文件别明确了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奖励挂钩政策,并在县财政设立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专项经费。
(六)细化日常工作,规范管理。为保证土地无序流转向有序流转迈进,规范日常服务行为,全县制定了统一的流转制度和规范的流转程序,统一印制了系列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簿册和土地流转合同,并实行定期报告制,以切实加强动态管理、跟踪问效。
(七)实行目标管理,强化绩效。县委、县政府把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纳入了乡镇年底目标考核之中,并签署了责任状,对完成好的乡镇给予加分或奖励;对完成不好的乡镇给予扣分或批评。此举极大的促动了乡村两级工作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素质提升,转变思维提高技能,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一、基本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培育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布局区域化
制订和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着力优化农业结构,培育了一批特色主导产业,优势农产品布局区域化初具规模。全市拥有500多个特色专业村、34个专业乡镇、13个“全国特产之乡”。至2006年底,全市已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244.6万亩,其中“万字号”基地92个。与此同时,粮食生产连续3年保持增长,呈现出稳定发展的态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生产长效机制逐步形成。
(二)培育发展市场农业,促进主体多元化
在重视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加工带动型、合作经营型、外向经营型和科技创新型主体,促进了主体多元化,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1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3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47家。2006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利润12.8亿元,农产品加工值达155亿元,联结基地728.9万亩,带动农户169.7万户。
(三)培育发展标准农业,促进产品优质化
大力培育发展标准农业,制订绿色标准、建设绿色基地,争创绿色品牌,促进了农产品优质化。全市共制订实施农业标准299项,覆盖了茶叶、蔬菜、畜禽、水产、干果等主导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四)培育发展高效农业,促进资源集聚化
通过建园区、办市场,建基地,搭建农业发展新平台,促进了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全市正在建设的1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面积1.1万亩,规划总投资28.7亿元,已累计投入21.8亿元,123家企业入园,90家建成投产。全市62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06年累计交易额149.4亿元,实现利润5.8亿元。有200多家农业企业在全国20多个省市设立了2000多个农产品销售窗口,有20多家龙头企业在巴西、日本、美国、摩洛哥、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销售分公司和生产基地。
(五)培育发展设施农业,促进装备现代化
培育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全市建成设施农业面积达10多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200万千瓦,植物组织培养、畜禽基因改良、容器苗培育和生物质能等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实现了突破,有的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虽然绍兴市现代农业建设已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农民持续增收难问题依然存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总体不高,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薄弱;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粗放经营的格局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农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体制性机制性制约因素依然突出。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花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现代农业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是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近年来,不管是在谋划工作、制订政策,还是在增加投入、开展培训、促进转移等,始终坚持城乡互动发展、互为条件,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坚持生态效益为先,着力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以后,积极推进大田结构调整,走多种经营、产业经营之路,实现了以粮为主向多种经营、生产经营向产业化经营的跨越,效益农业异军突起,广大农民从中获益最多。全面启动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农民转移就业创造了条件。制订并实施《绍兴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成为“十一五”时期指导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二是必须突出区域比较优势。坚持把各级重农扶农政策与绍兴的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绍兴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区域优势农产品规划,建设了一批基地,培育了一批品牌,提升了一批产业,富裕了一方农民。全市基本形成了茶叶、蔬菜、花卉、畜禽、水产和干鲜水果等六大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带和特色区域农业块状,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
三是必须遵循市场改革取向。2001年以来,先后就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培育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制订政策意见,引导市场主体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核心竞争力建设。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效益农业,全市工商资本投资累计达到36亿元,形成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创办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要素集聚和资源整合,走集约发展新路子,促进了农产品加工增值。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引导企业外建基地、外向创汇、外拓市场和外引资金,取得了显著成绩。
四是必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机制体制创新,从根本上改变束缚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近年来,我们从农民最关心、受益最明显的土地承包、科研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科技入户和金融支农等入手,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民营科技组织已经成为农业科技主力军,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科技入户有效推进,农业企业贷款难问题得到缓解,进一步增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后劲。
五是必须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从领导和政策层面加大对农业工作的扶持力度,制订并实施《绍兴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从财政、税收、土地和电力等方面给农业予以倾斜,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提供公共服务更加全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外部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