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近代农业发展范文

近代农业发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近代农业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1.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农业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都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1.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任务。现阶段,我国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

1.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农业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升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2.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创新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按照“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建平台、以平台促协作、以协作创机制、以机制建体系”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已有的农业科技基础,综合考虑产品、技术和区域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国家基地、区域中心和试验站的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建设,合理配备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比例和力量。遵循“课题来源于实际、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原则,不断完善保证持续研发和有效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在全国逐步形成农业科技力量联合、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创新格局。

篇2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意义;存在问题;建议

1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由于我国的农业种植面积在不断缩小,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中经营。所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田产出率是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在不断推进。只有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才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做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农业生产机械化对于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化发展水平较低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不断重视,各种农机补贴政策也相继推出,推进了我国农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对应的农业机械装备发展也非常迅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与生产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业机械的种类也日益增加,农机的科技含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重工轻农的思想影响,与工业生产机械化相比,农业机械装备的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科技含量相对比较低,农机装备的结构不合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推广跟不上。同时,农机装备制造还仅仅是处于初级生产阶段,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最新科学技术不能应用于农机装备生产与研发,农业机械装备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2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比较低,不能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生产

随着我国目前农业土地流转的全面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集中经营和规模化生产也随之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对较慢,还不能全面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业社会化组织程度仍然很低,农业生产率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也没有增长,加之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因此,对于农业机械化生产要求的大中型农机具购买能力无法承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2.3目前我国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在我国起步比较晚,目前还处于逐步推广的阶段,与之相配套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随之滞后,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农机化服务还不能做到完全市场化、专业化,而且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农技服务企业、网点和技术人员多集中在县乡级,多数不能覆盖到村屯或田间,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农机服务体系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非常小,很难满足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需求。

3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3.1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机制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建立健全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农机化发展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办法,完善经销商管理制度,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严肃纪律,强化监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正付应针对农机购买、农机安全、农机合作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实惠,拉动农机市场长效发展;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大力发展农机小额信贷,对农机具库棚建设、1维修设备购置、购置农机具等提供便捷的贷款支持,解决农民或农业专业合作社购买农机或农机相关配套设施等资金短缺的问题。

3.2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现状,发挥当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创新农机服务体系的各项模式,逐步形成以市场主导的农机社会服务机制,引导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促进农机社会服务化体系与农业生产机械化相匹配。加快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提高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3.3促进农业机械化区域化发展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的地域复杂,种植作物的品种繁多,各种作物不同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差异很大,各地气候条件以及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也存在各种差异。因此,农业机械化势必并已经朝着非均衡方向发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一定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将紧紧围绕各区域优势农产品布局和特色农业而发展。

3.4构建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制造水平

篇3

农村土地流转既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又包括国家或集体所有依法由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的草地、林地以及“四荒”地的流转,在我市主要是滩涂和养殖水面的流转和经营。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农户依法有序流转承包地既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选择,又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必由之路,更是顺应我市经济社会建设、体现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必然趋势。

一、土地流转奠定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纵观我市如火如荼的农业项目建设,方兴未艾的农业园区建设,蓬勃兴起的休闲渔业建设,彰显特色的生态农业建设,“订单”农业的产品基地建设,作为保障机制的土地流转都给予了强大的物质支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勿庸置疑,土地流转注定要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意义。表现在:

1、培育壮大了四项主导特色产业。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涉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支农惠农政策的强力扶持下,各地立足区域实际,围绕特色产品,坚持行政推动、项目带动、政策促动,积极稳妥地引导农户自发地进行土地流转,逐步培育壮大了蔬菜园艺、畜禽养殖、特种水产、生态观光等四大主导产业。一是蔬菜园艺业。利用我市地产蔬菜不能自给尤其是反季节蔬菜不足的市场空间,通过土地流转,不仅建成了三茅镇香桂园无公害蔬菜示范园、百馨农庄、八桥野生蔬菜生产基地等一批蔬菜生产规模基地,培育出新跃农场蔬菜种植“一村一品”新模式,还建起了馥馨花园、东风苗木基地、红光草坪基地等一批花卉苗木基地。目前全市共建成50亩以上连片大棚蔬菜生产基地20个,百亩以上连片钢架大棚基地12个,其中我市传统秧草栽培生产基地10个,全市蔬菜设施栽培面积达5000亩。二是畜禽养殖业。各地充分发挥我市畜禽检验检疫的优势,将流转的土地大力进行养殖小区建设,不断引导有条件的分散养殖户进行联合体养殖,全市共创建了10个千头以上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万只以上家禽养殖基地。生猪大中型养殖比重已达45%以上。通过在养殖小区推广先进的畜禽生产方式,地方优质畜禽比重也逐步提升至60%和70%。三是特种水产业。充分发挥我市水资源丰富、长江岸线较长的优势,以我市现有的特色水产养殖技术为支撑,以每年举办的“中国扬中河豚文化节”为契机,积极有序地推进江滩和水面的流转开发,逐步建成了镇江市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浩顺生态农业园、江苏省观赏鱼基地以等一批养殖示范区。目前全市共建成了规模养殖基地250个,面积达13000亩。其种养殖面积11500亩,产量达785吨,有力地提升我市特色水产养殖的规模和档次。四是生态观光业。充分发挥我市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建设的优势,通过土地流转,不仅建成了新坝镇国家级无公害苦瓜茶生产、神农野生蔬菜生产等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区,而且有力地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及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定及“三品”认证,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食用农产品面积已达95%以上,“三品”认定总数已达38个,其中有机食品6个,绿色食品2个,镇江市级名牌农产品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依托生态优势,通过吸引“三资”投入发展农业,共建成了渔乐园、江馨怡、银杏山庄、华威农业生态科技园、梓阳植物园、悦己农业园等一批集休闲、娱乐、垂钓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休闲观赏示范园。

2、加快推进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办。依托我市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各地通过依法有序地开展土地流转,不断建成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有力地促进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模式的自愿联合,组建了一批内部管理规范,经营机制完善,服务功能健全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至2012年底,全市共创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6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12个,涉及生猪、水产、秧草、苦瓜、食用菌、花卉、木刷、柳编等多个产业和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多个环节,共发展个人成员28000人,带动农户达2万户。二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稳步推进。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流转的土地共组建起利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红光土地股份合作社等42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入社会员1万多户,初步建立了“底金+分红+劳务收入”的收益模式,逐步培育壮大了秧草种植、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生产服务型合作社应运而生。各地充分发挥我市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优势,针对农户分散经营、劳动效率相对不高的现状,积极开展机插、收割和统防统治的植保服务等专业合作社的创办,组建了油坊农机、绿扬农业综合服务等30个生产服务型合作社。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

3、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全市各地立足农业项目的做大做强以及主导产业的做优做特,不断营造“农业同样大有可为”的浓烈氛围,加大投入,加强创新,坚持政府投入启动、项目推动、典型带动、政策促动等多种途径,大力鼓励吸引“三资”投入发展农业,逐步建起了以民营资本和工商资本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和多渠道向上争取资金扶持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每年“三资”投入发展农业均达在5亿元以上,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土地流转的开展,而且共创办了绿健苦瓜茶、永久发木业等18家实行“订单”生产、带动农民增收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省级3家。一是柳竹编制品。全市共兴建了江洲工艺、银河竹艺、金茂伟业等柳竹编制企业7家,年总销售额达3.5亿元,其中出口创汇2200万美元。二是咸秧草。咸秧草已成为扬中人馈赠外地客商的土特产礼品。目前,全市共有三叶、花红盛、正坤等三家咸秧草生产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其中三叶牌咸秧草2006年即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三是江鲜水产品。通过连续举办六届“江鲜美食节”,有效带动了我市江鲜养殖及特色休闲渔业的发展,相继建成了西来桥江馨怡农业休闲观赏示范园、渔乐园、天成渔兴园等集美食品尝、休闲旅游、商务洽谈于一体的高效生态农业旅游点。四是木刷。现有重点木刷企业2家,木刷生产户100多户,并成立了木刷专业合作社,年产值3000多万元。其中,油坊镇和平村、太平村两村共有从业人员1000余人,成为远近闻名的木刷专业村。

二、推进土地流转的相关思考

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流动,才能提高使用效益,也只有合理流动才能充分体现土地生产要素的价值。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是我们扬中市建设现代农业、构筑农业发展新优势的必由之路,更是根本出路。因此,作为工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破除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心理,广辟多渠道的农民就业新途径,是加快推进我市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此,提一些建议和意见:

1、要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土地流出方能削除后顾之忧。立足当前,兼顾长远,首先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流出土地的农户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拓宽农户收入来源渠道,稳定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其次,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开土地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救济等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土地流转解决后顾之忧。

2、要为土地流转营造浓烈的氛围,使土地流转双方均能充分认识和理解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针对部分干部思想保守不敢大胆引导流转,农民把承包田看做保命田而不肯流转的现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央、省市有关土地流转的政策和土地流转的意义,为土地流转营造出浓烈的舆论氛围,通过让广大农民了解政策,放心流转,为土地流转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特别是对村级组织作为中介牵头完成的土地流转,可以通过制定政策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或服务费用。现在的土地承包权对农民而言,已成为了一种相对意义上的没有义务的权利,而要想让农民让渡这种权利,我们认为,不仅要通过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在做好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必要时可采取一定的行政推动。

篇4

一、实施人才强村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三站”建设,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和科研单位的富余人员到农村工作,把科技力量投向农村,把人才留在农村,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科技人才队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农广校、优秀青年农民学校、农民科技书屋、农民科技大院等阵地,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二、采取积极的土地流转政策。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必须确立支持土地流转就是支持现代农业、推进乡域经济发展的观念,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并对流出、流入方采取扶持鼓励政策,对流入方按流入面积、种植作物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资金;对规模经营大户,在信贷、保险、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以巩固土地流转成果。

三、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当前农村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广大分散的农户进入市场的重要载体。根据我县目前农村经营体制的状况,要积极发展“公司加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本着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强化引导和扶持,多元化发展,典型推动,积极探索出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新路子,推进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四、要坚持走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潍坊的农业不仅规模大、有特色,而且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很高。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规模化是体现农业优势的先决条件,产业化是农业提档升级的纽带。我们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抓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用产品质量和品牌闯市场、谋发展,提高竞争力。坚定不移抓规模化生产,形成规模、形成特色、形成优势;坚定不移抓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我们就是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重中之重,促进产业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配套推进,使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六、要优化农业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不断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和层次化的需求。重点围绕国家和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发展壮大一批特色产业,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不断提高农产品效益。

七、要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大力扶持和发展社会化农技推广组织,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子种苗公司和其它中介服务机构兴办农技推广组织,开展各类农技推广服务活动。把农民素质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发挥“阳光工程”等平台的作用,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同时,要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抓好“三项工程”,努力培养一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队伍。

八、要培养新型专业化农民。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培养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知识化”农民。要引导农民融入市场,把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培养农业经纪人,塑造“组织化”农民。

篇5

一、新时期农机事业肩负的使命

(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关系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过程,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所以,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二)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生产方面需要农业机械技术和装备来支撑;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生产工具,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民生活宽裕方面需要农业机械化来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工程措施,在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乡村道路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服务村容整洁方面需要农业机械化来推动。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增机、减人”的趋势不可逆转,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也将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促进农机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农机事业的支持

近几年,中央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七大对我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和工作措施,特别是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是我国农村发展的理论指南。农机部门要以此为契机,积极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按照我市农机化发展规划,从现在起到2012年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应因势利导,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充分认识农机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着力研究解决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组织协调计划、财政、金融等综合部门做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和服务工作,研究、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的配套政策,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加大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为主体,各级财政资金为导向,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农业机械化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创新农机事业发展体制和机制

要建立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制定农机事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机事业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切入点,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应以民营、社会化为主,发挥市场作用,坚持政府引导,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社会公益性设施,由政府负责维持;经营性产品和服务应提供市场平台,明晰权责,放开经营管理权。

每年安排必要的扶持资金,大力扶持农机大户、专业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在丘陵地区和农业大县,把培育农机大户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纳入每年工作目标考核。把分散的农机户联合起来,组织跨区作业和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帮助农村中的“留守”农户解决劳力缺乏的困难。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

把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作为解决农机化发展问题的突破口,在巩固提高原有服务组织的基础上,新扶持发展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承包服务、订单作业等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程度,实现了农机资源的共同利用。有效提高了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拓宽了服务路子,提高了经营效益。所以,在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思路上,要立足“引导不干预,扶持不包办”的原则,坚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服务队、农机专业大户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引导发展;坚持围绕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以自我发展为主,引导服务组织规范管理制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他们向实体化方向迈进,向产业化方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