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行政管理体制范文

行政管理体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行政管理体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行政管理体制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问题根源创新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是指高职院校凭借其结构和制度,通过组织、计划和实施等行动,积极发挥管理功能,引导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学校所有的资源,有效完成学校以教学为主中心的各项任务,实现其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高职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目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运行的保证,因此,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1、当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方向不明确,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特色不突出,教学改革不深入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高职行政管理体制上所存在的缺陷。

1.1行政效率低下。

现有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改建而来的,机构臃肿、管理理念落后和制度建设不健全是常见的弊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拖拖拉拉、办事程序复杂、管理职能交叉。这种局面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管理决策不科学,管理组织执行力欠缺,行政效率低下。

1.2行政权力泛化。

行政权利泛化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而高职院校尤为突出。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学术权力缩减,进而形成了学术权利日渐服务于行政权力的局面。“官本位”而不是教学、科研本位的观念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一线教师的业务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是学术专家的合理意见无法有效地被采纳。行政权力泛化成为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障碍。

1.3行政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化是世界范围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机构专业化和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两个方面,其中关键是后者。行政人员的专业化欠缺突出表现为行政人员通常是管理和教学双肩挑、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转换频繁和行政人员进入门槛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通常有两个极端,或者转为专职教师,或者充满“官本位”的思维,缺乏服务意识。

1.4行政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大都沿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科层治理结构,其特点是由高层到底层层层节制,呈金字塔状分布,权力集中向塔尖的高层,学校通过行政命令,利用行政组织实施管理职能。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是容易滋生权力崇拜,结构呆板,阻碍组织成员的创新能力。我国高职院校除了上述问题外,长期学术权力附属于行政权力的现状与现行的行政组织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2.1定位不明确。

我国高职院校通常沿用中专的管理模式或借用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理念模糊,具体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基础教学设备建设、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或者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或者不能满足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与实习的需要。

2.2行政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教育体制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所属高职院校之间是领导与服从关系,具有明显的科层制管理特征。学校活动大都遵循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形成了按行政机构规则办事的运行机制,这种局面自然地延伸到学校内部管理之中,从而形成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官僚化,形成体制创新的障碍。

2.3行政人员绩效考核方式陈旧。

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组织的创新功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传统的绩效考核标准,该标准用于政府机关公务员考核,按照“德、能、勤、纪”进行考核。显然,该评价体系存在指标粗放,没有体现高职院工作的特点等问题。

3、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3.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理念。

3.1.1服务型行政管理理念。

“服务行政”一词最早由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于1938年提出,国内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学者陈新民对“服务行政”概念进行的介绍。此后,大陆的一些学者意识到建立服务行政的必要性,作了一些列研究,大致总结如下:(1)在市场经济中,最好的政府应是以行政权力为人民权利服务的政府;(2)要不断创新行政体制,增强其适应性,使之适应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企业单位不断增多的对政府行政服务功能的需要;(3)要使公共行政由国家权力的载体过渡为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实体;(4)人类社会行政模式经历了从“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务行政”的演进过程,建构“服务行政模式”是人类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高校自下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健全与完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主题而展开。其中,加强高校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是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

3.1.2“扁平化”组织结构。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风起云涌,很多学者认为官僚体制模式不能解决后工业化时代政府面临的效率和责任两大核心问题,于是提出了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要求打破现行的部门界限,绕过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向服务对象和组织目标。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现实意义是:

减少中间层次,管理中心下移,节省管理成本,促进信息有效沟通,等等。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层级多、等级森严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校的运营成本,而且束缚了学校行政组织的创新能力。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组织结构带来的诸多弊病。

3.1.3知识管理理论。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服务、资产、产权、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知识开发、分类、加工、共享等环节。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继承了人本思想的精髓,又通过知识经济形态进行了创新。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重视人才和管理知识、重视组织文化建设、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型。我国高职院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更为滞后,国外的高校已经开展得很好,它们主要强调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技术手段在学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学校,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3.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

3.2.1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要按照服务型管理理念的要求,杜绝“官本位”思想,摒弃教育管理官僚化的作风,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主动服务教学,服务师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管理中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要总结管理经验,从实际出发,探究高职院校运行规律,完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

3.2.2正确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

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形成学术权力决策、行政权力服务的学术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高校行政部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为学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各种服务。通过完善办学制度,改变目前高职院校评价制度过于功利、用人制度价值错位的现状,净化校园学术环境,保证学术质量,促进学术活动为科研服务、为教学服务、为生产服务。现实的做法就是通过切实推行专家或教授治校等措施来推进进政管理体制改革。

3.2.3改革现行的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保障,绩效考核体系是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基本标准,因此,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是高职院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关键。改革现行的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首先是要进行考核方式的改变,根据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细致的考核标准,合理体现考核结果的差异,结合有区别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高校行政人员的积极性。新晨

3.2.4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管理创新。

随着高中毕业生规模的减少和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的方式是学校管理创新,即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信息化的实施使管理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上都有所改变,为学校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直接构成了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3.2.5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提升办学水平。

高职院校应当借鉴和学习现代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增强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在“质量工程”推进过程中逐渐提炼并形成有各自高校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建立适宜的质量文化。

当务之急是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实现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的需求上,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有人提出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学校管理,我认为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建议。

篇2

行政区划的地方环境管理体制,不利于跨区域环境问题的协调管理对象的自然属性和地域属性,是环境管理区别于其它管理的主要之处。环境管理的管理对象主要是自然环境中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并且负责协调这些自然因素与人民的生活、社会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满足各种需求。所以,对于环境的管理是一项涉及领域多、范围广的高度综合的管理工作。但是,由于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系对于地域的行政区划,致使在地方环境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同行政区划的地方环境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尝尝出现各种障碍。从而导致了地方环境管理质量,甚至影响建立和谐的环境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对我国环境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甚至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解决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部门职能

针对目前的情况有效解决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解决目前地方环境管理机构行政职权不独立的问题。有中央环境部门给予支持,帮助目前依附于企业或者其它相关部门的地方环境管理机构,在行政上独立。严格杜绝地方环境管理机构依附企业的现象,保证环境管理部门的执法职能。有针对性的为地方环境管理机构配备人员、设备,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等,帮助地方环境管理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以达到提高地方环境管理水平和质量的目标。另外,对于地方经济落后,无法依靠地方经济提高环境管理质量的基层单位,给予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帮助实现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和质量的目标。还有,通过环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协助地方环境管理机构依法管理环境、保护资源,保障地方环境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

2、健全环境保护跨部门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协调机制

由于环境管理是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科学等各项学科,影响着人民日常生活、社会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摆脱目前存在的由于行政区划和跨部门协调,导致的工作开展受阻的情况,是当提高我国环境管理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在体制改革方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综合国力的提高,不仅仅需要提高经济水平、政治地位,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也是评价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和自然资源保护相关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和中央与地方协调机制,对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利用,以及在相关规章制度及政策的落实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政府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推行其政务所奖励的权责体系、运行机制、组织机构体系和法律制度的总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我国要建设为民服务型的政府体制,所以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一定要加快进程,在最短的时间内建设一个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在这一进程中,政府部门人员不仅要设计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蓝图,还要慎重分析行政人员的职能转变,工作部门间的结构优化,分清各个部门间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建立一个责权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所以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中,要个人负责、管理到位,建立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有力的推行电子政务新手段,以更好的完善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体系。可以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一直以来,我国由于国家体制关系,一直推行计划经济,所以我国的企业管理一直是一种“政企合一”的模式,致使我国的行政管理中总是存在一种政企关系纠结,责任不到位的现象。这种管理模式,首先导致了党的政治领导能力不能很好的发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阻碍以及制约现象也比较明显。其次,企业也由于受到一些制度人事的限制,不具备良好的自主性,在市场出现波动时也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和调整,这就致使其政治优势以及经济优势都难以展现,处于被动状态。所以说,改变现有模式,促成政企独立,才能各自行事更为自由和主动,才是一种新形势下的明智选择,而这也是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先决条件。政企分开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形式,在新的公共服务体系中,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分不清楚自己的位置身份,只能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政府行政管理中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以适应市场的变动规律,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调节作用、导向作用,这就是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重点。政府职能的转变不仅促进了企业的自主运作,也更好的使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放在经济的宏观调控方面,以更好的营造一种高效的市场运作环境,发挥其行政管理职能。

二、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职能权限

学界的观点是: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法制化,依法规范二者关系;实行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决策的民主化;提高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能力;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监督机制;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平衡地区间的发展。笔者认为,首先应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正确处理中央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向地方放权,充分调动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其次,要建立一种高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其要具备严密的工作程序、科学的管理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有效的监督管理,完善的权力、监督制度,确保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正确,且执行彻底,为民谋福,杜绝权力滥用、等行政管理中的弊端,进一步约束权力的执行,确保监督制度的完整,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对权力的监督,健全各种监督机制,强化政府机关内部监督机制,为社会舆论监督提供法律保障。

篇4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

一、行政管理的原理

(一)行政管理的含义

行政管理是指国家机关运用行政权利以实现国家职能与利益的执行和指挥活动。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使其在职权范围内行使国家权力,保证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贯彻执行。它的活动形式是通过行政行为实现的。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源泉在以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质下,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大程度上都被乡镇政府对地方事务实施的管理体制限制了。自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们发现,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甚至成为阻力和障碍了。经济基础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第二、目前存在的弊端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因

1.财政状况恶化,负债严重,缺乏支持经济发展支撑点。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财政支出远高于财政收入,财政缺乏充足稳定来源,支出压力巨大,只得靠吃上级定额补助解决一系列问题。在税费改革前,主要靠“三提五统”。税费改革后,主要靠农业税及其附加,少量零星工商企业税收。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发达乡镇,其财政收入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就全国绝大多数乡镇而言,是非常不理想的,取消农业税后,虽然上面有一定量财政转移支付,但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问题。

2.乡镇管理体制的深层矛盾在农村税费改革更加凸显了出来,急切要求我们对乡镇机构的改革有一个深入的推进。税费改革后,原乡镇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企事不分、机构重叠、办事推诿、人员臃肿,工作效率低等问题,都全面的暴露了出来,迫切要求我国改革相应的乡镇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3.随着中央支农力度的逐年加大,农民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要求更高,旧的公共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群众意见大。在职能、机构、人员和效率上做文章,建立新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旧的行政管理体质工作效率低,行政效能不高。乡镇机关内设多个机构,职责得不到有效统一,指挥不得力,决策的效率得不到提高;因此,必须破旧立新,彻底改革原有乡镇管理体制。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途径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面向21世纪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1)在乡镇政府去留上这个问题上,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的代表者和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在全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将长期存在。但其终极目标必将实现乡镇自治.(2)在乡镇规模上,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撤并,扩大乡镇规模,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3)在乡镇政权职能上,弱化经济管理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4)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从而提升基层民主的建设。(5)关于政权运行机制,我们需要监督乡镇政权的运行。(6)在乡镇各站所改革上,引入市场机制,分清职能,理顺关系,进行彻底重建并不断扩大农村社会自我管理能力。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为了能够将政府机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实现,我们需要在接下来的七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增强其宏观调控能力。服务型政府就是在以民为本的理念下,通过法定程序,以为人民服务为首要宗旨并且能够承担相关服务责任的政府。其次,对乡镇政府公务人员进行服务角色定位。其角色定位就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最后,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第二、政企彻底分开,加快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把资源的基础配置权由政府交给市场。在传统行政体制下政府直接介入对企业事务进行管理,导致企业员工积极性不高,缺乏活力和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政府应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和科学的管理,但是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济活动。第三、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明确各服务专区的职责范围,建立健全一整套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第四、完善组织立法,实现国家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建立健全法规制度。第五、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力争有新的突破。第六、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社会中介组织将会不断的发展壮大。第七、精简机构,减员分流,适度精乡扩镇。全国各地精乡扩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对乡一级办事处或乡公所的设立,使其作为县的派出机构;其次,主要是扩大乡镇的自,根据各地乡镇实际情况,来进行撤乡并镇。

三、总结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在新形势下志在必行,但在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务实管用的原则。在改革中要不断修正改革路径和改革方式,方法,同时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公共管理体制。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从而使其积极稳妥的推进。强化权力下放建立起乡镇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权责体系,从而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乡镇体制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作者:王修达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赵树凯:《县乡改革的历史审视》,《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9期。

[3]张晓山:《简析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管理世界》2005年5期。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1]5号。

篇5

我国开创环境保护事业已40余年,长期以来,我国沿袭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以工业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主要职责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种管理体制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些具体的管理方式至今也依然是极为有效的。然而,在我国已基本确立并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国现行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却越来越显露出对市场条件的不适应性,甚至正成为阻碍实施有效环境管理的桎梏。因此,对现行环保行政管理体制作重大的、根本性的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2现行环保行政管理体制的结构性矛盾

“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是全球公认的准则。但从环境管理的内涵、特点及我国的环境管理战略等几方面分析,我国现行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巨大的理论偏差并与我国的环境管理实际需要相脱节,极不利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

2.1从环境管理的科学内涵看我国现行环保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理论偏差

环境管理的科学内涵可大致概括为: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及教育等多种手段,限制(或禁止)人们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鼓励人们改善环境质量;通过全面规划、综合决策,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达到既能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的目的。其核心是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从其内容看,环境保护的范围应涵盖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生态)管理,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二是区域环境管理,包括整个国土的环境管理,大经济协作区的环境管理,省区的环境管理,城市环境管理,乡村环境管理及流域环境管理等。三是部门环境管理,包括能源环境管理,工业环境管理(如化工、轻工、石油、冶金等的环境管理),交通运输环境管理,商业及医疗环境管理等。从理论上而言,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管理工作应当涵盖以上的诸多内容,但从我国承担环境管理主体工作的环保行政管理主体(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地(市)环保局———县环保局)的工作内容和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看,我国环保部门所承担的工作主要还只能是涉及部门环境管理中工业环境管理部分。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进入了公害发展与泛滥时期,这个时期,现代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部门,如石油、化工、电力等,环境污染和破坏空前加剧,以至发展为社会性公害,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环境管理重于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即控制工业污染,而对于整个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生态系统缺乏全面管理。这一时期也正是我国环保事业的起步时期,我国的环境管理思想深受其影响,此后制定的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都主要是针对工业“三废”和噪声污染的管理,而对环保部门所应承担的资源(生态)保护职责少有明确的法律和职能的规定。在国务院批转的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的报告中,我国政府将环境管理部门的任务概括为“统筹规划,全面安排,组织实施,检查监督”,应当说,这一概括对环境保护管理职能的定位是基本准确的。但由于缺乏科学的体制和机制保障,在后来的实际工作中,环境管理工作都重在“组织实施”,所谓的“统筹规划”和“检查监督”基本流于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共同的发展战略后,工业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把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同时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在此影响下,我国虽也对新型的生态、环保、经济发展理念作了积极倡导,但多重在宣传、引导,“雷声大,雨点小”,环保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无法作实质性的切入和推动。如环保部门如何有效介入生态资源管理?对此有没有可操作的法律依据?在机制上如何保障?恐怕是所有的环保人士都无法说出明确的答案。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现行环保行政管理体制的结构性矛盾,即对环境管理的内涵缺乏科学的把握和定位,同时对实施严格的法制化的环境管理缺乏保障机制。当前,世界各国的环境管理都已进入了一个更为全面、深化、科学有效的全新发展阶段,在我国已有不少省份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调整和修正现行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不仅将延误发展环保事业的极好时期,痛失契机,还将严重阻碍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2.2现行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无法实施统一而有效的环境管理

我国新《环保法》明确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同时,我国又制定了门类繁多的由多部门负责实施的环境管理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都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环保部门实施统一而有效的环境管理。其一是因为环境是一不可切块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多层次、多单元的环境系统,而人类活动对整个环境的影响也往往是综合性而非局部或区域性的影响,特别是我国目前还无法真正实施完全意义上的法制化的行政管理,因此,实行环境质量的地方政府负责制极不利于实施统一有效的环境管理。如在实际工作中,对跨行政区域的污染纠纷的处理往往受到多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大环境区域的环境管理也存在着因环境资源利益分配不均而不惜牺牲环境资源的现象。如新安江流域,其下游区域是环境获益的主体(如生产水资源产品),而上游区域则必须为保护好区域环境付出经济代价,但上游区域并不能因此获得合理的环境经济补偿,显然,这是不符合市场原则的,长久以往,难免会使上游区域的行政当局失去耐心,或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考量,放弃所应承担的环境保护职责,实施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其二,在现行的环保法律体系中少有环保部门对农业、林业、矿藏等领域的生态资源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权的规定。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矿藏资源等等的保护,环保部门所能做的工作大多只能是宣传层面上的。同时,因环保部门自身行政管理体系并不健全,环保部门同其他管理部门的关系至多是平级关系,在有些地方甚至还没有设立有独立行使执法权的行政主体,像《自然保护区条例》虽明确规定环保部门有对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权,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落到实处。

3建立符合我国现阶段环境管理实际需要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考

管理体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体制的变革、修正是与时俱进的,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笔者以为现阶段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着眼于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建立较大区域范围内垂直管理的环保行政管理体系

如上所述,由于环境是一有机统一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无法随意分割,实施统一和有效的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建立在较大区域内实施有效管理的垂直行政管理系统。环境保护实施行政垂直管理不仅是环境自身的自然和社会特性的必然要求,对开展环境保护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如在较大区域内统一实施开发、保护与治理)、协调区域环境关系、调整局部区域和大区域的环境利益都极为有效、有利和经济,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因环境利益冲突导致的环境灾害。在目前条件下,可借鉴金融行政管理部门的经验和模式,建立跨省际的垂直行政管理系统。如可设立国家总局-华东局-县(市)基层局的模式。

3.2科学确立环境保护行政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

在新形势下,重新确立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和环境管理实践需要的环保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能,是当前环保部门面临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20世纪90年代曾任环保总局局长的解振华曾指出,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监督检查”。依此,我国环保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有权实施对环境保护战略和有关政策的指导,即通过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战略,对地区、部门、行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指导,通过制定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及相关的产业、经济、技术、资源配置等政策,对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活动进行规范、控制和引导;二是能够运用法律、政策及技术手段实施部门协调,推进各部门、各行业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承担好各自的环境保护职能;三是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市场指导等多方面的服务;四是有权对全社会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有效的监督检查。能否赋予环保行政部门有效的监督检查权某种意义上是决定着环保部门的工作成败关键因素之所在。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应包括以下内容:对全社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情况的监督检查;对环境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督检查等。由于我国行政体系自身的特点和历史承传,由环保部门一家承担环境保护的所有执法内容也是不科学、不现实的,但重要的是作为环境保护的主管职能部门决不能游离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等重要的环境保护管理职责之外,而我国现行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恰恰限制了环保主管部门在类似领域的作用,这一法理的逻辑悖论给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和危害是巨大且在短时期内无法消除的。

3.3从法律层面和体制上保障环保部门强有力的行政监督检查权

篇6

关键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4-0065-02

中国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句式征服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这样的改革能够使政府的管理体制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能够有效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征服行政管理的任务以及体制改革都需要花费大力气,下大决心,并且通过各种技巧,扎实稳妥的推进。

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1.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迈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已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作为指导和战略思想。尽管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要使经济发展更加快速、,民主建设更加健全、社会文化走向更加繁,全面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必然选择。

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来说,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性因素就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但是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等多方面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其他的改革也存在着制约作用,它成为政府和企业发展之间的纽带。虽然,我国政府近些年来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关键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2.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规范政府行为、协调政府工作运转,使政府管理更加透明、更加高效。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看,要求政府要在法律依据之下对市场和企业的效率与活力进行积极的调节,及时的对企业形象进行矫正,保证市场主体环境的良好势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该始终围绕服务性政府、责任性政府、法制性政府展开。

第一,通过推进政府和企业组织的分开管理缩小政府应该承担的事务范围,强化责任追究制度,这样能够有效的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第二,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当前政府管理的事务范围、审批事务的范围过大,所以们应该将行政审批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简化审批程序,推行联网审批,有效的加快审批的效率。第三,加快同级政府组织结构的审批,明确每个部门的职责,规范上下级的设置,保证每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第四,建立健全的激励制度和监督制度,实行优胜劣汰机制,这样能够通过这种完善的用人制度实践科学发展观,能够通过政策有效的维护领导干部的用人机制。

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追寻

1.市场经济是政府该和的逻辑起点

从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而言,只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够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也才能最终有效的提高综合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政府改革的逻辑起点是市场经济。当一个社会拥有健全灵活的运行机制才能够有效的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市场。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平等竞争和等价交换。只有政府转变行政观念才能够实现政府的强制管理与市场竞争之间的分离,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市场的自由化。通过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方面要恩能够使政府自如的进入和退出市场竞争,而另一方面也要能够使社会公共权力回归。

政府基本公共只能是要通过建立起来的制度实现有效的安排一位社会成员以及社会组织提供更多可能的选择,能够使政府制度资源再生。对于我国政府而言,政府行政管理创新的意义在于,通过构建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活力,解决体制内的问题。

2.制度创新是政府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途径

所谓制度创新是通过法律和法规形式所反映的规则体制。制度创新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是制度发展,从更为深远的意义上来说,指的是一种组织行为,推动制度创新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强制性推动因素和牵动性推动因素。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类型的制度创新丢需要在稳定的条件下进行。改革是渐进性的,而绝非是一中激烈的行为模式。

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国家构建新型的行政管理框架,能够对对其制度进行分门别类,能够及时的调整和修正这一系列的关系。

3.政府能力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政府之所以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提高政府能力,政府能力如何提升,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提升这个问题是当今社会共同的课题。从总体上来说,政府能力主要包括公共政策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四个方面。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时期,我国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着重大挑战。政府公共政策能力是政府价值取向的选择。行政管理能力体现着政府的践行力。社会服务能力与民生问题直接相关联。自我控制能力体现着政府改革的价值目标选择方向。

三、结语

政府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阶段。但是,应该看到这项改革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功能,具有艰巨性和一定的风险性,因此,作为政府本身应该审时度势、慎重操作。

[1]李绮.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J].才智,2009(03).

篇7

一、目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体制僵化

虽然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但是由于长期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使得我国教育行政管理呈现统制划一的特征,比如统一的行政管理模式,统一的教育政策和措施,统一的教育大纲、课程设置标准,统一的考试和评价,正是由于这样划一的僵化的官僚的行政管理造成政教不分、政事不分、教育机构臃肿等弊端。另外这样僵化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容易使下级管理部门或者学校层面深受权力的影响,使其或是依附于权力部门,或是屈服于行政压力而敢怒不敢言。

(二)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及职能不清

在机构设置方面,存在机构庞杂和职能划分不清的状况。有的职能部门“名不符实”,或者不同部门职能方面有交叉,容易造成权力分配不当,责任不清的现象。目前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还不是很合理,而且各部门的权责和功能还不是十分相匹配,需要进一步的调整以实现功能和责任的一致性。

(三)行政方式方法单一

行政机关的职能要靠一定的具体的活动、手段、程序等行政行为来实现。但目前教育行政机关的行政形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开会,制定公文,检查评比等方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文山会海”十分严重,另外所发的文件中具有强制性的规范性的文件比较少,更多的是关于指导、检查等内容。

(四)法制建设不健全

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规章制度比较多,各个部门都会制定相关自己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但是缺少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并且落实情况不理想。有些制度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删减或补充。

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政策比较多,但是行之有效的良策并不多。对存在已久的问题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是从根本上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对于行政部门下发的一些红头文件经常带有“坚决杜绝”、“全面禁止”等字样,却没有真正的起到实际效果,风头一过,依然如此,或变换一个形式依然我行我素。

(五)监督评价机构缺乏透明公正

各级行政部门更重视纵向即从上而下,忽视反方向从下而上以及横向的比较评价。另外督导部门是与教育行政机关评级的单位,但是由于其代管的性质,没有独立教育行政部门之外,使得她对本身机构的监督缺乏权威性和公正性,并且由于不能轻易向社会公布,缺乏来自社会的监督与评价。

二、对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比较滞后

我国首先推进的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以后,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宗旨,大力发展经济是国家的第一要素。此外教育长期是政府行为,是国办教育,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由于是政府包办教育,因此政府统管教育是天经地义的。所以,计划性质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一直没有很大的触动。

(二)机构的官僚性

在我国的教育组织机构中,上下级之间存在严格的等级链,上级指挥下级,下级服从于上级并向上级负责。下级人员只有在得到上级的认可才能晋升,因此教育行政人员往往采取“和上面合作”而不是由于下面的压力来开展工作,来为下面的人服务。在这样官僚体制下,信息的上传下达就容易失真,并且各部门有选择的执行上级的命令,偏爱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这势必也会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

(三)教育目标的不明确

我国教育行政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从上到下下达文件来进行行政管理,而从一些教育行政机关的文件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行政机构的目标往往比较笼统,难以度量,这些文件往往只是一个“精神”,而不是规定一些手段来确定应该怎样来做。因此在这种宽泛的法令下运行的政策,往往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让其决定做与不做,因此无法有效地来实现目标。此外,一个教育行政机构往往追求的不是一个单一的目标,因此目标之间也可能发生冲突,从而降低行政效率。

(四)缺乏竞争机制和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完全由政府垄断提供,不存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其不注重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在从事公共教育物品的生产时,教育行政官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也就是说花别人的钱,去为别人办事,自己并没有在其中得到利益,所以就使得这些失去了追求利润为动机的教育行政官员不会把他们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成本压缩到最低限度,也就是缺乏一种使他们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使得不计成本的教育行政行为不断发生,从而使得教育行政的效率低下。

(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教育行政机构,行政人员自身既是球员又是裁判,在教育行政管理过程中,他们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最后还是政策的评价者,这样的监督力度可想而知。此外,行政机构必须要接受公民监督、司法监督以及审计监督等,但是现实情况是,他们处在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立法者和公民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有效地监督行政机构及其成员的活动,因此,在这样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进行的监督,也没有什么实效。

三、教育行政管理的改革建议

(一)教育行政管理理念的转变

明确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理念,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指导思想,为全社会各阶层提供充分、优质、多样的教育服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来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新共管管理理论把政府的服务对象界定为顾客,政府要下放权力让顾客自己有所选择。教育行政机构应以顾客(社会公众)为导向,不再是“自我服务”的机构,全面树立服务意识,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将竞争机制引入共公教育服务领域,打破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垄断地位。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公共部门之间展开竞争,提高公共教育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缓解政府的压力,致使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并在公共机构以及政府组织中确立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确保对各种资源加以最有效能的利用,使公共计划得以最迅速、最经济、最圆满地被完成。

(二)政府职能的改变,机构的改革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而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配套,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这就需要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首先要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这也是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根本所在。因为政府是第三产业部门,属于服务领域,因此,各级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提供服务。其次要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高度集权的政府管理形态容易导致政府职能庞杂、机构臃肿、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存在很多管理盲区,容易诱发行政权力腐败。而公共管理的内涵在于其高度的社会性和公共利益最大化,具体实现形式就是由政府的单一管理转向社会共同治理。第三,由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下,强调权力配置而忽视追究责任,重视权力行使而忽视承担责任。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行政资源的浪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各级政府必须建立责任制,使其各就其位,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把行政行为放在公众的监督之下,使公共权力不仅在权力制约机制内得到监督,而且必须接受整个社会的普遍监督和普遍制约。最后,要由人治型政府向法治型政府转变,推进政府自身法治化的进程。正是政府这样的改革趋势为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见表一)

表一: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趋势

(三)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

建立独立于行政机构之外的监督机构,切实有效的履行监督职责,完善公布和问责机制。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机构运行、人员管理、职责权限,财政状况;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或修订;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的项目、程序、方法、结果等,及时地向社会进行公布,以落实公民权利,来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力,保证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增加行政管理的透明度与民主性。并且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例如通过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定期政府公报、咨询服务电话或者新闻会等形式,扩大政务信息公开范围和受众群体。

(四)加强教育法制及教育行政法的建设

在现实的教育行政管理中,我国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我国的“全能政府”、“无限政府”管理模式,加之缺乏降低服务成本的激励机制,从而使得行政效率不高。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矫正政府失效的基本方法是进行宪制改革,通过重新确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规则来对政府权力施加制度约束或宪法约束。以制度、法规规范教育行政机构设置并强化对教育行政机构的监督,保证教育行政机构运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此外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等方面的法律也有待于完善。删减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过时的条目,增加符合时代特色相关内容。在法律的制定和颁布后,都应该及时地有相应的实施细则来配套,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法律法规的内涵,对自己的行为予以规范。此外在法律语言表达上要精确,明确地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违法后将有什么样的惩罚,这样人们自然会了然于心。避免出现“应当”、“适当”、“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责任”这类的字眼,这样容易引起歧义。

(五)咨询机构、中介组织的完善

在涉及到比较专业、综合性的教育问题时,比如教育政策的制定,这就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要从面向领导负责转向面向公众和社会负责,建立专家和非专家相结合相协调的决策机制。充分吸收专家制的内行人管理,按教育规律办事等和非专家制社会参与教育管理,与社会各方面联系紧密,容易得到支持和配合等的优点,同时克服专家制拘泥于本专业和非专家制不懂教育特点和规律缺乏预见性的缺点,更好的做出适合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的教育政策。并且在做重大决策时还可以举办听证会,广泛听取来自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等的人民群众的声音,以便更好的弥补行政官员的不足,监督政府的政策走向。

建立和发展教育中介组织,分别建立政府教育政策评价机构、教育管理咨询机构,建立分权化的决策机制。这种决策机制转变的关键在于真正地建立和发展教育领域中的中介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和私营组织,使得政府组织不是公共管理权的唯一主体,非政府组织和私营组织也可以参与公共决策。更重要的是要向这种组织分权,使其能够真正的加强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对教育行政机构的监督和促进其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

篇8

1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量的逐渐增加,高校对行政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对高校行政管理创新机制的探索,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实现行政管理的优化与升级。因此,必须要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明确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解决对策,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2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

高校行政管理活动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正常运营以及教学质量,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普遍缺乏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没有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作用和价值,未能以服务为中心开展行政管理活动。一般来说,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在学术活动的基础之上,并通过行政管理工作辅助学术研究的顺利开展。目前,多数高校没有认识到大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没有围绕着学术活动和开展教学两个方面进行行政管理工作,导致行政管理活动与实际高效需求偏离较大,不能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和作用。

2.2官本位问题严重

根据实际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官本位问题最为严重。行政权力过多地挤占高校内部的学术空间,高校实际行政管理工作并不能够为高校的学术活动提供正常的支持,导致高校的学术活动受阻,不能正常地展开,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无法完成,影响高校的顺利发展。另外,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膨胀和冗员现象比较显著,而且这些问题都迟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相关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职能被较大程度地削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效率以及服务意识都有待提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高校学术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1]。

2.3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不足

由于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工作涉及的部门和环节较多,工作相比较繁杂,人员构成也比较复杂,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一般既包括专职从事教育的教师,又包括兼任行政管理工作和教育事业的教师,这种非专职教师的存在也是当前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这些教师在兼任管理工作的同时,需要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到高校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使得教师难以在学术领域获得较大的进步,发展空间被限制。此外,这部分教师通常具有相对比较深厚的学术背景以及较高的学术水平,这些教师参与行政管理工作,造成高校内部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容易引发人才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持续稳定发展[2]。

3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对策

3.1坚持以服务为主的工作理念

随着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的行政管理需要结合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环境的实际形式进行科学的优化和升级,不能依据原有的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可以通过开展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学校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服务职能的认识,坚持服务第一的管理理念,要以人为本地开展管理和服务工作。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工作包括服务职能和管理职能两部分任务,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为高校师生提供从事科研教育以及学术等相关活动的服务,所以需要不断地加强对现有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得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能够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3.2创新以理性心理辅导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工作

学校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行政管理质量以及管理效率,还需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疏导以及思想教育工作,提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责任感,加强对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的培养,针对不同岗位和工作职责的管理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使得每一名行政管理人员都能够胜任自身的工作,对自身的发展方向以及工作重点有着全面的认识,从而可以有效减轻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压力和工作压力,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另外,还需要客观性地对待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方法,对行政管理工作内容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研究,发现行政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以及注意事项,使得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能够科学稳定地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因此,必须要明确当前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全面提升行政管理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水平,改变原有的落后的管理理念,为高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 问题 根源 创新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是指高职院校凭借其结构和制度,通过组织、计划和实施等行动,积极发挥管理功能,引导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学校所有的资源,有效完成学校以教学为主中心的各项任务,实现其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高职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目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运行的保证,因此,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1.当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方向不明确,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特色不突出,教学改革不深入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高职行政管理体制上所存在的缺陷。

1.1行政效率低下

现有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改建而来的,机构臃肿、管理理念落后和制度建设不健全是常见的弊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拖拖拉拉、办事程序复杂、管理职能交叉。这种局面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管理决策不科学,管理组织执行力欠缺,行政效率低下。

1.2行政权力泛化

行政权利泛化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而高职院校尤为突出。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学术权力缩减,进而形成了学术权利日渐服务于行政权力的局面。“官本位”而不是教学、科研本位的观念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一线教师的业务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是学术专家的合理意见无法有效地被采纳。行政权力泛化成为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障碍。

1.3行政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化是世界范围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机构专业化和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两个方面,其中关键是后者。行政人员的专业化欠缺突出表现为行政人员通常是管理和教学双肩挑、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转换频繁和行政人员进入门槛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通常有两个极端,或者转为专职教师,或者充满“官本位”的思维,缺乏服务意识。

1.4行政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大都沿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科层治理结构,其特点是由高层到底层层层节制,呈金字塔状分布,权力集中向塔尖的高层,学校通过行政命令,利用行政组织实施管理职能。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是容易滋生权力崇拜,结构呆板,阻碍组织成员的创新能力。我国高职院校除了上述问题外,长期学术权力附属于行政权力的现状与现行的行政组织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2.1定位不明确

我国高职院校通常沿用中专的管理模式或借用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理念模糊,具体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基础教学设备建设、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或者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或者不能满足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与实习的需要。

2.2行政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教育体制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所属高职院校之间是领导与服从关系,具有明显的科层制管理特征。学校活动大都遵循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形成了按行政机构规则办事的运行机制,这种局面自然地延伸到学校内部管理之中,从而形成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官僚化,形成体制创新的障碍。

2.3行政人员绩效考核方式陈旧

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组织的创新功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传统的绩效考核标准,该标准用于政府机关公务员考核,按照“德、能、勤、纪”进行考核。显然,该评价体系存在指标粗放,没有体现高职院工作的特点等问题。

3.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3.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理念

3.1.1服务型行政管理理念。

“服务行政”一词最早由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于1938年提出,国内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学者陈新民对“服务行政”概念进行的介绍。此后,大陆的一些学者意识到建立服务行政的必要性,作了一些列研究,大致总结如下:(1)在市场经济中,最好的政府应是以行政权力为人民权利服务的政府;(2)要不断创新行政体制,增强其适应性,使之适应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企业单位不断增多的对政府行政服务功能的需要;(3)要使公共行政由国家权力的载体过渡为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实体;(4)人类社会行政模式经历了从“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务行政”的演进过程,建构“服务行政模式”是人类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高校自下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健全与完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主题而展开。其中,加强高校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是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

3.1.2“扁平化”组织结构。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风起云涌,很多学者认为官僚体制模式不能解决后工业化时代政府面临的效率和责任两大核心问题,于是提出了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要求打破现行的部门界限,绕过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向服务对象和组织目标。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现实意义是:减少中间层次,管理中心下移,节省管理成本,促进信息有效沟通,等等。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层级多、等级森严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校的运营成本,而且束缚了学校行政组织的创新能力。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组织结构带来的诸多弊病。

3.1.3知识管理理论。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服务、资产、产权、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知识开发、分类、加工、共享等环节。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继承了人本思想的精髓,又通过知识经济形态进行了创新。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重视人才和管理知识、重视组织文化建设、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型。我国高职院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更为滞后,国外的高校已经开展得很好,它们主要强调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技术手段在学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学校,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3.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

3.2.1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要按照服务型管理理念的要求,杜绝“官本位”思想,摒弃教育管理官僚化的作风,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主动服务教学,服务师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管理中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要总结管理经验,从实际出发,探究高职院校运行规律,完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

3.2.2正确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

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形成学术权力决策、行政权力服务的学术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高校行政部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为学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各种服务。通过完善办学制度,改变目前高职院校评价制度过于功利、用人制度价值错位的现状,净化校园学术环境,保证学术质量,促进学术活动为科研服务、为教学服务、为生产服务。现实的做法就是通过切实推行专家或教授治校等措施来推进进政管理体制改革。

3.2.3改革现行的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保障,绩效考核体系是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基本标准,因此,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是高职院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关键。改革现行的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首先是要进行考核方式的改变,根据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细致的考核标准,合理体现考核结果的差异,结合有区别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高校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3.2.4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管理创新。

随着高中毕业生规模的减少和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的方式是学校管理创新,即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信息化的实施使管理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上都有所改变,为学校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直接构成了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3.2.5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提升办学水平。

高职院校应当借鉴和学习现代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增强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在“质量工程”推进过程中逐渐提炼并形成有各自高校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建立适宜的质量文化。当务之急是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实现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的需求上,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有人提出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学校管理,我认为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建议。

4.结语

我国大规模开展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仅十余年。从高职院校产生来看,有的是中专合并升格而来,有的是普通高校开办的高职学院,以及民办新设改制院校。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时间短、来源复杂和规模庞大决定了其行政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本文只是对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作了一般的探讨,具体到每一所高职院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须作具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小芬.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7):46-47.

[2]张秋霞.论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J].航海教育研究,2009,(4):111-113.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经济发展趋势使得我国的各个企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其管理方式与管理体制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其问题主要来自以下方面:在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时常常带着过强的主观意识,这种意识会使得行政管理工作体制开始变得具有主观性,在这样的制度下实施行政管理工作,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后患之忧。当一个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不具备一个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那么该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与工作人员必然会出现工作分工不明确,工作责任模糊等现象,使得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毫无秩序可言,这种现象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是非常不利。目前,我国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内容还处于资料管理与服务管理等较小的琐事上,这种工作内容与现代社会对企业行政管理要求极其的不符,这也是使得现代企业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模式大多都是根据管理人员的个人意愿来实施的,其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这种管理方式使得行政管理人员逐渐对自身的责任意识开始变得模糊,使得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功效,其次,虽然我国许多企业都有建设相应的行政管理制度,但是这些行政管理制度大多都无法在实际企业运营中进行实施,缺乏实际,忽视了行政管理制度的可实施性,使得许多部门开始对工作出现排斥现象,这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对自身的管理工作是否熟悉与了解有很大关系,这些制度不仅没有使企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反而使得企业陷入了窘境当中。

二、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创新

(一)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实施的前提是具备相应的企业行政管理体制,若缺乏行政管理体制那么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与实施。目前,我国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并不理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企业的行政管理体制有很大关联。当企业在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与发展状况以及企业员工的意愿来科学合理的制定,尤其是在企业员工的意愿问题上,企业应意识到被管理者是否能接受该企业的管理方式,意识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行政管理工作能够更顺利的开展,这是制定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关键所在。考虑到行政管理体制与企业中各个部门人员的自身利益有较大关联,其企业在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时应对企业各个部门员工的意向进行调查,确保该制度是在被各个部门员工所接受的状况下所定制的,做到以人为本为行政管理体制制定方向。

(二)重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之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常常遇到问题其与企业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联,企业的重视程度决定着企业各个部门的重视程度。企业中的领导干部应明确的意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体发展与运营状况,这也是导致现代许多企业虽然完善了生产制度与调整了工作模式但其发展状况依然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领导干部应重视行政管理工作,提高行政部门在企业中的影响力,让其它部门意识到行政部门管理的重要性。行政部门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应把各个部门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分工,并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提高各个部门的责任意识,避免企业再次陷入无规章无制度的管理模式当中,提高企业各个部门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意识,建立明确的工作制度与管理流程,让行政管理部门的每个成员都能够遵守管理体制来实施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篇11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的行政职能正在发生改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使政府行政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其公信力得到提升。因此,相关人员有必要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问题展开研究,从而促进行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1建设公共行政体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要明确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目标,还要突出公众的意识,以便行使公共权力,继而使社会公共需求得到满足。为此,要加快公共行政体制建设,以便建立能提供公共服务的行政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在该体制的管理下,政府将执行公共意志,并且从事公共事务。通过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建设公共行政体制的目标,为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打下基础,使政府尽快完成职能转变,继而有利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实现民主法治管理

以民主为基础进行公共行政体制建设,需要依靠法律提供保障。所以,民主法治管理的实现将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重点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只有实现民主才能够使公众形成公共意识。而在民主监督和公民授权之下,政府权力的公正性才能得到保障。近年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我国一些地区实现了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从而为民主法治管理的实现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了落实该项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以便人民直接行使民力,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等目标。在此基础上,政府管理才能够转变成民主法治,政府行政的科学性也将得到增强。因此,实现民主法治管理,是确保人民能够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能够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打下基础。

3落实合理分权制度

在过去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行政部门的权力过分集中,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权力下放政策,从而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但是,权力下放只是对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无法从根本上克服权力集中带来的弊端。所以,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实现合理分权,从而实现新的制度设计。从转型国家的体制改革经验来看,权力下放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经阶段。当该项改革内容得到全面推进后,管理体制的内在矛盾会得到凸显,从而导致社会管理权力与政治权力不协调。面对这一情况,通过落实合理分权制度,来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在宪法上体现公民权力,通过将纵向分权和横向分权结合起来实现地方关系与中央关系的调整。在此基础上,遵循民主法治建设要求,理顺各种权力关系,通过完善政府组织,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进而实现法定化的职权划分。

4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除了需要完成政府职能转变,还要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向社会管理、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的方向实现职能转变。但是,实现职能转变只能使各级政府进行自身职能的履行,容易导致其权力运行偏离公共利益。而实现各级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则能够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并为依法行政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讲,政府应该明确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其基本的职能。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才能够消除彼此的职能重叠,使政府职能得到有效履行。具体来讲,就是中央政府需要加强宏观管理,以便制定国家的战略规划和标准规范,继而使国家法治的统一得到维护。而地方政府需要确保法律法规的落实,并且实现对所属地区社会事务的统筹管理和执法监督。

5优化行政管理结构

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阶段,我国实施了精简机构的改革工作。但从历史经验角度来看,并非是规模越小的政府机构的效能就越高。所以,还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政府规模,优化政府结构。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政府的效能。所以,应注重行政管理结构的优化,通过提升政府效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次,还要对政府的层级结构进行优化,从而通过减少政府层级使政府的纵向组织链条得到缩短,使政府的内部责权关系得到理顺。通过优化政府结构,不仅能够减少领导层级和职数,还能避免职责交叉,从而使政府工作得以高效开展。

6结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想要使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还要明确改革深化的重点和核心,从而使改革工作得到整体推进。因此,本文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问题展开研究,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作者:高杰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薄贵利.准确理解和深刻认识服务型政府建设[J].行政论坛,2012(1).

[2]黄文平.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C]//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第三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论文集,2012.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问题根源创新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是指高职院校凭借其结构和制度,通过组织、计划和实施等行动,积极发挥管理功能,引导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学校所有的资源,有效完成学校以教学为主中心的各项任务,实现其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高职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目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运行的保证,因此,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1.当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方向不明确,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特色不突出,教学改革不深入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高职行政管理体制上所存在的缺陷。

1.1行政效率低下。

现有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改建而来的,机构臃肿、管理理念落后和制度建设不健全是常见的弊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拖拖拉拉、办事程序复杂、管理职能交叉。这种局面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管理决策不科学,管理组织执行力欠缺,行政效率低下。

1.2行政权力泛化。

行政权利泛化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而高职院校尤为突出。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学术权力缩减,进而形成了学术权利日渐服务于行政权力的局面。“官本位”而不是教学、科研本位的观念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一线教师的业务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是学术专家的合理意见无法有效地被采纳。行政权力泛化成为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障碍。

1.3行政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化是世界范围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机构专业化和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两个方面,其中关键是后者。行政人员的专业化欠缺突出表现为行政人员通常是管理和教学双肩挑、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转换频繁和行政人员进入门槛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通常有两个极端,或者转为专职教师,或者充满“官本位”的思维,缺乏服务意识。

1.4行政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大都沿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科层治理结构,其特点是由高层到底层层层节制,呈金字塔状分布,权力集中向塔尖的高层,学校通过行政命令,利用行政组织实施管理职能。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是容易滋生权力崇拜,结构呆板,阻碍组织成员的创新能力。我国高职院校除了上述问题外,长期学术权力附属于行政权力的现状与现行的行政组织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2.1定位不明确。

我国高职院校通常沿用中专的管理模式或借用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理念模糊,具体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基础教学设备建设、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或者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或者不能满足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与实习的需要。

2.2行政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教育体制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所属高职院校之间是领导与服从关系,具有明显的科层制管理特征。学校活动大都遵循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形成了按行政机构规则办事的运行机制,这种局面自然地延伸到学校内部管理之中,从而形成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官僚化,形成体制创新的障碍。

2.3行政人员绩效考核方式陈旧。

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组织的创新功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传统的绩效考核标准,该标准用于政府机关公务员考核,按照“德、能、勤、纪”进行考核。显然,该评价体系存在指标粗放,没有体现高职院工作的特点等问题。

3.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3.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理念。

3.1.1服务型行政管理理念。

“服务行政”一词最早由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于1938年提出,国内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学者陈新民对“服务行政”概念进行的介绍。此后,大陆的一些学者意识到建立服务行政的必要性,作了一些列研究,大致总结如下:(1)在市场经济中,最好的政府应是以行政权力为人民权利服务的政府;(2)要不断创新行政体制,增强其适应性,使之适应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企业单位不断增多的对政府行政服务功能的需要;(3)要使公共行政由国家权力的载体过渡为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实体;(4)人类社会行政模式经历了从“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务行政”的演进过程,建构“服务行政模式”是人类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高校自下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健全与完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主题而展开。其中,加强高校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是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

3.1.2“扁平化”组织结构。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风起云涌,很多学者认为官僚体制模式不能解决后工业化时代政府面临的效率和责任两大核心问题,于是提出了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要求打破现行的部门界限,绕过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向服务对象和组织目标。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现实意义是:

减少中间层次,管理中心下移,节省管理成本,促进信息有效沟通,等等。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层级多、等级森严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校的运营成本,而且束缚了学校行政组织的创新能力。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组织结构带来的诸多弊病。

3.1.3知识管理理论。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服务、资产、产权、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知识开发、分类、加工、共享等环节。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继承了人本思想的精髓,又通过知识经济形态进行了创新。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重视人才和管理知识、重视组织文化建设、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型。我国高职院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更为滞后,国外的高校已经开展得很好,它们主要强调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技术手段在学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学校,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3.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

3.2.1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要按照服务型管理理念的要求,杜绝“官本位”思想,摒弃教育管理官僚化的作风,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主动服务教学,服务师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管理中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要总结管理经验,从实际出发,探究高职院校运行规律,完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

3.2.2正确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

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形成学术权力决策、行政权力服务的学术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高校行政部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为学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各种服务。通过完善办学制度,改变目前高职院校评价制度过于功利、用人制度价值错位的现状,净化校园学术环境,保证学术质量,促进学术活动为科研服务、为教学服务、为生产服务。现实的做法就是通过切实推行专家或教授治校等措施来推进进政管理体制改革。

3.2.3改革现行的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保障,绩效考核体系是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基本标准,因此,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是高职院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关键。改革现行的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首先是要进行考核方式的改变,根据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细致的考核标准,合理体现考核结果的差异,结合有区别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高校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3.2.4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管理创新。

随着高中毕业生规模的减少和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的方式是学校管理创新,即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信息化的实施使管理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上都有所改变,为学校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直接构成了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3.2.5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提升办学水平。

高职院校应当借鉴和学习现代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增强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在“质量工程”推进过程中逐渐提炼并形成有各自高校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建立适宜的质量文化。

当务之急是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实现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的需求上,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有人提出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学校管理,我认为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建议。

4.结语。

我国大规模开展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仅十余年。从高职院校产生来看,有的是中专合并升格而来,有的是普通高校开办的高职学院,以及民办新设改制院校。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时间短、来源复杂和规模庞大决定了其行政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本文只是对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作了一般的探讨,具体到每一所高职院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须作具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小芬。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7):46-47.

[2]张秋霞。论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J]。航海教育研究,2009,(4):111-113.

篇13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比较丰富而庞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总体上看,主要涉及到政府职能、机构设置、政府管理和政府监督等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问题

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政府在转变职能方面必须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个方面,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规章和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权和行政行为,使政府能够依法履行各项职能,包括依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依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依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等,确保行政管理体制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2.创造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才能使投资者和消费者保持良好的心理预期,促进投资和消费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3.保护好环境和生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持久、和谐的环境与条件。这是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负起的责任。从各国发展经验看,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往往忽视环境和生态保护,造成长期的严重后果。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破坏再治理恢复的老路。我们已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4.努力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把提供人民群众必需的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切入点。通过制度和政策安排,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保护不同群体的合法权益和创造力,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别要着力为城乡低收入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帮助他们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二)政府机构改革问题

1.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政府是中国的基层政权组织。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进行了三次全国范围的乡镇机构改革。2004年在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的试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从源头上和制度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一项根本措施。要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思考和明确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

对于乡镇政府的机构设置不能有太高要求,就是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不要增加。可以减,不能增,控制住规模。乡镇事业站所改革问题,七站八所,主要强调的是分类管理。要区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事业,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

2.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已经明确指出,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三)关于完善决策、管理机制和建设法治政府等问题

1.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决策是政府管理的基本活动之一,正确决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政府决策必须坚持民主和集中的统一,坚持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当前要着力健全五项制度:一是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二是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三是重大决策的事项听证和公示制度,四是重大决策的事项专家咨询评估制度,五是决策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要通过健全有效的制度,确保各项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公开性,确保各项决策真正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保各项决策真正落到实处。

2.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政府管理创新,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与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治理商业贿赂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坚决防止和抵御商业贿赂渗透到政府系统。要按照“巩固成果、防止反弹,突出重点、明确任务,措施配套、深入推进”的总体要求,把取消、调整和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落实到位,尤其要切实加强后续监管工作;对保留的项目要进一步清理和规范,确保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落到实处。

3.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建设法治政府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巩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的客观要求。要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着力把握好两点:一是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体制。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通过法律形式明确政府职能,健全各项制度,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保证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从体制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执法效率不高的问题。二是加强依法行政的制度建设。健全推进依法行政的责任制,要明确各级行政首长作为本地区、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落实纲要各项要求的具体职责;健全行政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决策权限,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决策程序,确保依法决策;认真实行行政复议制度,坚决依法受理行政复议,坚决撤销或变更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决定;完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及时修订或废止不符合备案要求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4.关于政府绩效评估问题。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是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的一项重要制度和有效方法。我们必须着眼于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中国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当前,要重点把握并研究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明确绩效评估的具体内容,设计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人员的绩效评估标准。二是坚持把群众公认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原则,同时处理好上级评估、同级党委和人大评估、政府自己评估与群众评估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对公务员个人绩效评估中行政领导与群众评议之间的关系。三是努力提高绩效评估的准确性、公正性、有效性,把绩效评估的结果与行政问责制和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升降去留、奖励惩戒和改进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导向和良好的政风。

5.关于施政理念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用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要善于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善于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发展目标,善于在基层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发展的规律;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公平正义作为执政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认真吸取过去的好做法、好经验。同时,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认真研究在行政管理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加强行政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关系。长期以来,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有一个误区,就是把政府机构改革等同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概念要广泛得多得多。往往一谈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考虑的就是撤并机构、精减人员。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政府机构改革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要把机构改革放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局中去谋划、去推动。另一方面,在部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深入研究政府的职能和组织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改革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3.改革力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各项改革的联结点和交汇点,必然触及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触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也会关系到广大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既要抓住机遇、大胆推进,又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承受能力;既要确保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又要保证经济社会正常运行。

4.借鉴国外经验与立足国情的关系。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把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优秀的文化和具有普遍性的经济和行政管理的经验学到手。但是也不能盲目的不加思考的照抄照搬。对外国的行政管理理论和做法,我们要认真地进行分析,不要一概排斥,也不要照单全收。关键是要下决心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多分析多思考。归根结底,必须立足当代国情,立足世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篇14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阶段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244-02

一、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之初至20世纪90年代初,即酝酿、起步阶段。主要特点是通过改革,使行政管理体制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逐步将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为外商、企业和社会服务,在实践中提出了加强服务的要求。

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党的十六大。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这个阶段重点是管理方式创新,主要特点是通过改革,使行政管理体制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六大至今。即大力推进、全面创新阶段。进入新世纪,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更加注重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注重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型政府建设从转变职能到完善体制,从管理方式创新到制度创新,从“线性”改革到“复合”改革,正在不断深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改革和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适应并起到引领助推作用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全面规划,抓住重点,强力推进,逐步实施。

一是扎实推进中长期改革规划的实施。《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今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样,就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改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是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仍然是转变政府职能。要通过改革,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理清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再根据政府职能的需要来确定政府机构的设置、政府机构权力的配置和各个政府机构应该管理的事项。要依据行政环境的发展实际,进一步突出政府服务职能,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

三是加快机构改革。加强公共服务部门,探索职能整合的大部门体制,实现政府机构设置向精简统一效能的根本转变。简化行政程序,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提高行政效率。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完善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四是建立行政决策、执行、监督三种权力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体制机制。按照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有权就有责、失职要追究、权责边界清晰的要求,逐步使政府及组成部门主要负责决策,直属行政机构主要负责执行,监督机构相对独立行使权力,形成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建立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以促进经济增长、居民就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平衡四项重点指标衡量政府经济工作,以改善民生为主线,科学合理评估政府公共服务绩效,探索建立绩效预算制度。要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要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促进廉政建设和行政业务建设。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政府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和工作方式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

五是大力加强公共服务。要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要改革和完善财政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在完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的过程中,建立适应服务型政府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逐步使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主体。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要创新公共管理和服务方式,形成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互动的社会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姜凌雯.以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推进政府转型――对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回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3).

[3]薄贵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J].行政管理改革,2009,(2).

[4]迟福林.全面理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含义[J].人民论坛,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