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春节的民俗文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春节;浙江民俗;山西民俗;对比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246-01
一、浙晋两地的春节民俗文化对比
终过调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仅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风俗方面,作为南北方地域典型代表的浙晋两省,就存在很多不同。首先,在时间安排方面,似乎北方的年味来得更早一些,通常,山西人在腊八节过后,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从腊八节一直忙碌到过年。而在浙江,准备过年的工序似乎更简洁一些,准备的日子也更短。不少人都是从过年前几天才开始准备起来,工序也没有北方地区那么讲究。往往买一些鞭炮,准备好丰盛的菜肴便足够庆祝春节了。
在庆祝方式上,春节来临之既,浙江人不如山西人那么隆重和讲究。浙江人在过年之前最为重要的准备就是丰盛的肉类食物和年糕,准备好了过年的美酒佳肴也就做好了过年的准备。在初一,较为隆重的是“开门炮”,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接下里较为隆重的就是走亲访友和祭祖,
山西人家对于焚香、燃灯、祭神、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等很是重视,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在大同地区,由于当地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所以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用煤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日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
从饮食方面看,南方地区以米食居多,而北方人则以面食为主。这在浙晋两省的春节饮食中也表现出来了。在春节期间,浙江人的餐桌上,主要以鸡鸭鱼肉各类等荤菜以及海鲜居多,主食主要是米饭和糯米做的年糕等。在山西,每每临近春节,人们便忙着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尤其是做花馍、年糕等,而且在大年三十还必须吃饺子。同样的,南北方人民的饮食口味差异也较明显。浙江地区的年糕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而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山西部分地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有的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虽然南北方的地域文化差别较大,在春节也有各种不同风俗,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对于这个全中国共庆的传统节日,浙晋两地的风俗习惯依然有许多共同点。南北文化虽然姿态各异,但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两者也呈现出了许多共通之处。比如,在过完年三十之后,初一拜大年,互相走亲访友;初二无事,清闲度日;初三初四女子回娘家,初五为“破五”日,忌串门访友,在家享福便可。初八逛庙会也是重要的活动之一,直到初八整个春节的气氛仍然很浓烈很热闹。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期间最后也是最隆重的节日既元宵灯节便到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商业活动遍及全国各地。元宵节张灯,尤具特色,家家挂灯,成双成对。
人们对于春节的重视程度更甚于其他的传统节日,无论南北方,春节时放鞭炮、贴春联、守岁、拜年等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每逢春节,鞭炮声总会在大街小巷响起,红色的春联与福字随处可见。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处处笑语欢声迎接春节的到来。无论南方北方,人们都会不远万里地赶回家中与亲人们团聚,在除夕夜合家团圆互送祝福,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除夕夜来临,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一家老小欢聚一堂,边看春晚边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当逢大年初一,人们总会穿上新装相互拜年,走亲访友,送上节日的祝福,春节的热闹氛围一直延续至元宵。还是这也是中华民族和谐乐观、安定团结的精神体现。每逢春节,祖国的大江南北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无论是万里雪飘的山西还是南国风光的浙江,人们重视亲情、重视传统的精神永远是一致的。无论南方文化还是北方文化,都是对华夏文明的发扬与传承,都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
以文献资料为基础,挖掘咸阳(秦都)民俗文化的含义、特点,通过对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对比,探讨民俗文化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其表现特点以及发展进行挖掘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咸阳(秦都)民俗文化对现代社会文化艺术的影响提出有力论证。
【关键词】
咸阳;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咸阳为中国第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旧截ū保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当年秦始皇横扫六国,以咸阳为都,使之赢得了“中国第一”的美誉。虽历经朝代更替,但咸阳一直是京畿重地,所以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如西汉帝陵和唐代帝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被誉为“唐代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咸阳自古以来被称为“秦都”。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南与西安市隔水相望,距西安仅17公里,北与甘肃相连,东与渭南、铜川市毗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咸阳东南邻省会西安市,西与宝鸡市、东北与渭南市、铜川市交界,西北与甘肃省接壤。
1咸阳民俗服饰文化
经过多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已形成了鲜明的地区民俗特点。所谓民俗,指民间的风俗和习惯,它跟民歌、民谣以及口头文学,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戏曲,民间曲艺等一样,均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亦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范畴。从一定意义上讲,民俗文化是扎根于人民群众这个沃土之上的文化,实际上就是地域文化。是从一个视角,反映出一个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如乡村路旁的野草,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且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象一枝开不败的鲜花,一首唱不完的情歌,更象长江、黄河的流水一般,永不枯竭。越是反映民族的、越是属于世界的。反映咸阳的民俗文化,实际上就是咸阳传统文化领域中一张品牌性的名片,独具一格的标志。咸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而要真正的反映咸阳的历史文化,蕴藏在咸阳城乡的鲜活的民俗传统文化,理所当然的具有其特殊的重要历史地位。
“房子一边盖,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一道菜,手帕头上戴,姑娘不嫁外,搅团人都爱,不坐蹲起来。”这是咸阳,乃至关中民间流传悠久的咸阳怪,关中怪,也叫秦地怪。短短的八句话,四十个字,便形象而生动地勾画和涵盖了咸阳、关中、秦地的民间民俗文化。它不但从人们的衣食住行,而且从人们的风俗习惯方面。都是对秦都咸阳一首永远不衰的赞歌,也是咸阳人民一种记忆性的文化寻根。因此,抢救和挖掘咸阳民间民俗文化,不但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由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的、反映咸阳民间民俗文化的专著《老咸阳》,终于奉献给了咸阳、关中和三秦的父老乡亲们。著名作家京夫认为:《老咸阳》是挖掘咸阳民俗文化的认真探索,它很鲜活地让人了解了咸阳民俗,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是对咸阳永远不衰的歌唱;评论家李国平认为:《老咸阳》是一种文化寻根,是一个叙写咸阳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一个开端。
咸阳,自古被称秦都。服饰文化遵循秦代服饰特点,主要延续了战国的形制,样式比较简单。纵观秦朝,自始至终都充斥着一股严酷、硬朗的肃杀之风。受其影响,秦朝的服饰冷峻而严肃。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后,相继建立了各项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崇信“五德终始”说,自认以土德得天下,崇尚黑色。秦始皇本人废周代六冕,常服通天冠,郊祀时只着“玄”――一种祭祀礼服,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的大礼服。嫔妃服色以迎合秦始皇个人喜好为主,基本受五行思想的支配。
2民俗服饰文化的发展与现代
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勤劳勇敢的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民俗文化。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对中国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原民俗文化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通礼习俗,生育、婚丧等的人生礼俗,春节、元宵等岁时节庆习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产劳动、工商贸易、民间节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习俗风尚。
在现代社会,民俗文化成为民族认同的载体、社会团结的纽带,其和谐价值观正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核心价值。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冲突而导致的矛盾和纷争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安宁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实要求人们必须认真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和谐价值观可以为当代多元文化的共存提供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现象。民俗文化产业包括以边远地区旅游观光为主的民俗旅游产业;以制造陶瓷、泥塑、紫砂壶等为主的民俗工艺产业;以制作剪纸、香包、挂毯等为主的民俗饰品产业;以制造春节春联、元宵节灯笼、端午节彩粽等为主的民俗节日产业;以制作粽子、月饼、饺子、元宵以及各地小吃等为主的民俗食品产业;以反映民俗生活的影视剧与纪录片等为主的民俗影视产业;以各种具有地方特色与少数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舞节目、戏曲节目等为主的民俗音乐产业等。这些,对于我们中原民俗文化产业化的研究,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借鉴作用。
3民俗服饰文化的精神追求
中原先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形成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观念我们可以在传统岁时节庆活动中看得非常清楚。比如春节,春节传统上叫做元旦、年,被认为是春、夏、秋、冬四季所构成的一个自然周期(年)中最为重要的“节点”。因为它是“一元肇始”,人们特别重视它。世界从冬季(神话中万物死亡的季节)向春季(万物复活的季节)的转换能否顺利,“万象更新”能否实现,关键是看作为“天地之心”的人类的作为。人类合乎规范的仪式活动是实现这个重要转换的关键。从人类学的观点来说,春节是一个典型的“通过仪式”,春节期间的各种礼俗活动是“通过仪式”的礼仪,人类运用仪式襄助天地从冬季(死亡)向春季(新生)转换。春节期间的各种礼俗活动是帮助世界实现顺利转换的手段,人类在操作时的失误或不合乎规范会导致“转换”出现麻烦甚或失败,因而我们的文化不但详细规定了春节期间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情――过年礼俗,也规定了一大堆禁止做的事情――过年禁忌。其他传统节庆活动也都具有类似的特点。
总之,开发民俗服饰产品,实行民俗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民俗文化开发的必由之路,这是民俗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在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碰到很多困难和阻力,但是只要我们能更新思想观念,明确开发目的,并选准产品,下大力气,扎实工作,不断探索,就会有所收获,在民俗产品的开发领域闯出一条新路,就可以把民俗研究与产品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使民俗文化研究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理想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欧阳周、陶琪著:《服饰美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2]茅盾著:《欣赏与创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6页
[3]吴非著:《店铺陈列》,中罔纺织出版社,2004年,笫32页
[4]黑格尔著:《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72页
春节;新旧民俗结合;文化能量
[中图分类号]K8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13-02
一、春节的定义和传统节俗风貌
春节指农历的元旦。在古代,最早是指春天的节序,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的一年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又要开始,于是人们便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已有三四千年,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期间的种种民俗活动多如繁星,喜庆表达又各具特色,体现了人们消灾祈福、追求平安幸福的共同心理。传统的民俗,如:转糖饼、皮影、斗鸡、踩高跷、舞龙灯等民间绝活表演,历来都在中国的春节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普遍流传于大众中的贴春联、贴门神、贴福字、守岁、祭财神等春节必有的活动,是每家必参与的春节活动。“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正因有了这些,才算是有了“年味”。在我国的南方,尤其是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在过年前,都会提前熏好大量腌腊制品,作为过年必用的食品,也是过年的一个信号。吃年夜饭,应该是春节的环节,年夜饭的意义原本不止是一家团圆的晚餐,还有个更重要的意义是对祖先的祭祀和家园的守望。年夜饭是一顿早有准备的团圆饭,鱼,是除夕之夜不可缺少的年菜,“无鱼不成席”,因为“鱼”、“余”同音,寓要年年有余,预示在新的一年里家庭衣食用度丰盛有余。同时,各家各户要供奉祖先牌位,将家里煮好的年夜饭分食祖先一份,象征着先人与后人共享团圆,同时也祈求先祖的庇佑。还有舞龙灯,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寓意请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般会在农历正月初三出灯,十五结束。舞龙灯时非常热闹,前有二至四对排灯开道,排灯后还有鱼、虾、蚌壳、灯笼等,在锣鼓、号角声中晃头摆尾,畅游在各街头巷尾。
二、传统春节民俗的日渐式微及其表现方面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的是人们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及生活方式选择的个性化,导致传统的春节习俗已经日渐式微,现代年青人对春节的民俗文化已经不那么熟悉了,很多习俗已经从都市中在慢慢消失,春节活动日趋简单,就身边的人来举例,只有不到两成的人会“烧纸摆供品祭祖宗”,在都市里的比例就更少了。在以前,家家会在年除夕的时候写“福”字和对联,然后悬挂于门上和两旁。拿古代来说,在宋代,人们写对联是写在桃木板上。其一,桃木有镇邪的意义;其二,则是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其三,是装饰门面,以求美观。今天,人们在红纸上写对联,因为红纸象征着吉祥喜庆。在除夕的时候,人们就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春联贴于门两边,用于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现今的年夜饭,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一些家庭的年夜饭选择了去饭店里团圆,而不是在家里,当然也就不会有饭前对祖先的祭祀了,这样的年夜饭少了些许神圣和隆重,但也许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现代人经济的发展以及快节奏的生活分不开。鞭炮,原本有很多功能,在辞旧迎新的“交子”时刻,鞭炮有划分新旧的作用。鞭炮还有驱鬼逐邪的作用,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这“山臊”,传说是西方山中的一种怪物,高一尺多,生一只脚,从不惧怕人。人若触犯了它就叫你发冷发热,生起病来。如果用竹筒子放在火种燃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山臊”就吃惊害怕,很快的逃遁。因此人们放爆竹来驱邪消灾,祈望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三、春节民俗文化的变迁―“新民俗”的兴起
文化有其变迁性,当客观环境改变时,文化也会随之而改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宗族群体的淡化,人们春节的过年方式也在与时俱进,增添了许多过年的“新民俗”。人们会在除夕的时候用手机短信提前拜年,而不是节日期间再去挨家挨户的拜年。可以自创祝福的短信,更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一味的使用已经编写好的短信去四处群发。
春节的放鞭炮是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民俗,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从消防安全角度考虑出发,许多大中城市出台了“禁放令”,没有鞭炮噼叭声,自然减少了些许年味。但是在禁放年代里,并没有掩盖住人们放鞭炮的热情。从前些年开始,国家对鞭炮实行了限放,对燃放地点和时间做出了限制,但是不管怎么说,爆竹现在已经又“回归”民间了。在对待爆竹燃放方面,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既满足了人们的娱乐行为,又要尽可能的保证安全。
过年讲究团圆,但是在现今社会,人们因为春运不堪负重或者是经济上的种种原因,选择了留守,选择了不回家过年,一些人便兴起了网上追寻年味。可以在网上燃放“鞭炮”,不同的鞭炮会产生不同的“燃放效果”,还会网上聆听着清脆的爆竹声。网上还有电子“美食城”,可以“品尝”到“电子水饺”等美味佳肴。在虚拟社区里,人们可以参与网上逛庙会,网上猜灯谜等活动,网友还可以把自己家乡的春节年俗拍摄后放在网上社区空间里供大家欣赏。虽然这些活动都是虚拟的,但是依然感受到过年的氛围,这样的活动颇受很多时尚的年轻网民的欢迎。过年出门旅游,是春节人口流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人们兴起的一种新的过节方式。春节期间,全国各个旅游景点都推出了和过年相关的民俗文化旅游。如成都的武侯祠每年都会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期间举办大庙会,包括走喜神方、赏花灯、猜灯谜、皮影戏表演、川剧表演、各项民间杂耍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外在和内在精神,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为这些民俗文化回归民间又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四、春节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面对旧民俗的日渐消失和新民俗的兴起,春节“年味”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有其传承性,应该让这些更有年味的民俗代代相传下去。国家采取了各项措施来保护:鞭炮从过去的“禁放”到现在的“限放”;国家已经将春节列为我国向世界“申遗”的首位。春节,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族群认同、社会整合、社会交际、文化教育、民风民俗、道德教化、孝道礼仪、、寻根祭祖、自然崇拜、文体娱乐,经济贸易及文化承载等多种社会功能,丰富多彩、盛传不衰。春节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色和民族记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在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包括民俗在内,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传统,而且是一种尊严。
在春节期间,将一些古老的民俗搬进庙会,虽然很多已经脱离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是对其中有价值的文化也起到了传承和保护的作用。比如扫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在北方叫作“扫房”,南方称为“掸尘”。每年一到腊月二十三大扫除的时候就知道春节快要来临了。扫尘不仅仅只是起到清洁的作用,更有着辞旧迎新的祈求。在春节前每家每户打扫卫生,是我们中国人民素有的优良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此传统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中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中的意思就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像这样优良的传统民俗就应该传承下去。传承春节传统,不仅仅是口号上的喊喊而已,更是行动上的勇于创新。春节习俗是一种文化,它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改变。这种习俗会因时而动,因需而动,富有更多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内容。
从对春节的保护发扬可以看出,其意义不仅仅在文化本身的传承方面,更重要的是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有重大的意义。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和谐文化的坚实根基与深厚资源。春节是最凝聚中华文明的传统节日,在民族文化遗产中具有特殊地位。首先,其是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进行的全民性文化生存方式,与民众生活有直接而重要的关连。再次,传统节日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能够显著地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强烈影响其他民族对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关注和认识。传统节日也是异文化群体认知我们民族特色文化的一个窗口,身在异国的的游子、华侨、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也都很重视保持自身传统习俗欢度祖国的节日,这点在每年的春节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海外华人以此方式慰藉自己根系祖国的人文情怀,也向周围异文化族群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展现自己所属群体的文化特色。传统节日的基本主题是保持与促进人际和谐,作为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在加强人际交流方面最为突出,体现出贵人论、重亲情的特点;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的重要主题,我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保护传统节日,有助于达成民众情感的和谐,产生社会和谐的强大精神动力,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生存的节点,是民众精神的重要寄托方式,春节习俗中以红火醒目的方式表达出来,营造出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是人们对欢庆吉祥的传达,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是对民众情感需求的尊重和对民众精神利益的维护。
五、结语
春节这一古老的民俗节日在数千年的发展完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和谐稳定、自信乐观、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民族认同感的文化精神。在新旧民俗的融和中,春节可以扩大其外延,挖掘其内涵,富有更多的时代意义,让这一古老的节日铭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让古老的春节焕发出代代流传的生命力。
[1]中国民俗文化―择吉[M].中国社会出版社.
一、精心组织,立足实际
我校领导小组根据文件通知,经过认真商讨和策划,制定出包含感受民俗文化、读书活动、爱心帮扶活动、美丽邕宁主题实践活动等内容的活动方案,内容包括节日祝福、文化熏陶、快乐实践等大的项目,整合设计成分年级段、内容丰富的《2013年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主题活动寒假德育活动作业》,发放到所有学生手中,引导学生在假期践行活动。
二、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表达祝福与心愿,感受节日氛围。
春节,是中国人喜庆团圆的节日,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日子。我校组织学生在节日春节、元宵期间设计最好的节日祝福语,写于德育作业中,并在与家人走亲访友拜年时灵活表达节日的祝福,培养了孩子与家人、朋友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另外,同学们还通过制作贺卡、画年画等方式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对节日的喜爱。中高年级学生根据春节、元宵民俗文化等制作春节、元宵节节日小报。通过多种表达祝福与愿望的形式,同学们学会感人、学会与人交往,感受了浓重的节日氛围。
2.走近民风民俗,感受民俗文化。
为了让学生感受春节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让高年级学生更好地绘制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手抄报。我校我们的节日、春节 元宵节寒假德育作业要求学生们在假期中至少读一本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或名家名作的书籍。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创作春节的对联;在春节走亲访友时搜集精彩的春联、春的诗篇,通过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形式将最喜欢的对联摘录下来,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了春节的文化内蕴。
3.投身假期实践,培养道德情操。
关键词:春晚 民俗文化 生活体验
在电视观众的期望与失望中,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下简称“央视春晚”)已经由当初的“丑小鸭”华丽转身,成为了影响公众生活的“白天鹅”。在电视观众褒贬不一的评价中,春晚是文化大餐,是视觉盛宴,又必然地成为公众评价的“鸡肋”。这一系列的变化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公众文化生活的改观,在一定程度上,“春晚”已经造成了对“民俗文化”的影响。春晚对电视观众的精神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具有冲击传统文化的能力,也具备文化引领的功能。
一、传统文化的再造
央视春晚是一个大舞台,它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歌舞类节目,还是戏剧类节目,甚至是语言类节目都充分地展示着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在演职人员的精心编排、演出过程中,传统文化融合了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发展方向。首先春晚承载了歌舞升平,歌颂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大好局面的使命。比如《千手观音》就在一定意义上承载了中国人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将国人美好的祈愿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民俗文化的有力再造。其次是春晚用现实的手法讴歌了社会的进步,它适应与各个阶层、各种文化的整体融会。近年来,春晚创造了歌颂当今社会的歌曲。还用念电报的方式把过年和国防与工业生产的系起来;用奥运冠军拜年的手法,将体育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通过南北融合,将区域文化整合于文艺表演中,使广大电视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各地民俗文化的不同。并通过新兴的媒介力量将这种文化推力引申到公众的生活中。上述方式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也体现出了尽可能的完美。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再现了传统文化对民众生活的引领。
有人将春晚看作特定时期电视文化的遗存物,有人将其比作一大式的电视资讯传播垄断畸形下的衍生物。笔者看来,人们的反思大多停留在运作形式、市场机制等硬介质层面,而普遍忽视了其背后的文化、心理等软介质。在文化娱乐消费形式五彩斑斓、花样不断翻新,各种名目和包装的文艺晚会滚滚袭来的今天。春晚为何能始终居于百姓关注风暴的中心?显然,其得益于春节这个最盛大的民俗活动平台。它的演绎主题恰恰契入了民俗肌理的心腹深处,比如团圆、喜庆、欢乐、祥和、热闹等等文化心理。同时更是公众对民俗文化的一种深层次反思。也有人将除夕夜看央视春晚比作文化新民俗,笔者以为。这实际上只道出了事物表象。在一个需求决定存在和发展的市场化时代,文化产品不单单为利益走向或消费时尚而勃兴,它有时还是一个民族文化性格光影下的“年俗”。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明白,对春晚的品评或把脉诊治,绝不仅是一个影像或文字技术活,它的背后,写着悠远民俗与文化怀想的喟叹与希冀。
二、多元文化的整合
与传统文化相比较,充满活力的新文化元素在春晚的舞台上则更加缤纷。在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中,新的文化元素、新的事物景观必然成为时尚文化的符号,如“你太有才了”、“雷人”、“拼房”等相对另类的语言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间泛文化的性格特征。尽管类似的语言或者是文化元素在受众层面来说相对狭窄,属于小众文化的范畴,但是在经过“春晚”的传播以后,这种新的文化元素必然成为当下的流行语。
中国人最看重春节,形成了悠长的民俗,春晚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表达民族心态,弘扬传统、继承创新。过大年看春晚已成为一种期盼。春晚综合运用歌舞、小品、曲艺等诸多表现形式,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年春晚涵盖了2008年四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神七飞天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多种文化的时代元素。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与广泛性,雅俗共赏,可以适应各种层次人群的视野和口味,在轻松娱乐之中渲染中华大联欢团结祥和的喜庆氛围,这种文化样式成为现代春节不可替代的年俗和精神食粮。
春晚洋溢着春天的气息。不仅节目外在的时尚,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也给人以思考和遐想,体现出本质的时尚,每年的春晚总是能传递、折射出以往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文化信息,它所褒扬和针砭的人和事成为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从春晚中可捕捉到一些生活和思想方面灵感的光芒,它所展现的某些文艺形式、语汇、歌曲和思想元素可能一度走红而流行,青春励志,引领生活,如当年的《吉祥三宝》,至今仍然经久不衰。
三、宽容看待春晚的文化属性
诚如作家冯骥才所说:“春节晚会由于顺应了年俗特点,又应急地满足了人们的过年心理,挽回了人们在文化上的失落感”。如今看春节晚会已经成了十几亿中国人乃至世界华人都认可的“年文化”了。其实。每年的春晚就像是许多家庭年夜饭桌的一道家常菜,无论其味道如何,但总是不能缺少这一口的。我们必须承认,春晚的形式与26年前相比没有太大的改变,节目内容也鲜见出新出奇,但综观春节前后的大众娱乐,有任何能与央视春晚匹敌的集体娱乐项目吗?过年本来就是一乐即可,能让全国人民吃出一桌“满汉全席”难道还算不得功德圆满吗?正如韩浩月所说,“春晚不过就是一台晚会而已。不喜欢看还有几十上百个电视频道供选择,没有必要要求春晚办得像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