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正确学习方法范文

高中历史正确学习方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历史正确学习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学习知识重要,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科学的物理学习方法包括预习、听课、整理、应用(作业)、复结等。大量事实表明:做好课前预习是学好物理的前提;主动高效地听课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及时整理好学习笔记、做好练习是巩固、深化、活化物理概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善于复习、归纳和总结,能使所学知识触类旁通;适当阅读科普读物和参加科技活动,是学好物理的有益补充;树立远大的目标,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是学好物理的动力和保证。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同学们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做好思想准备,调整好学习心态

在学习高中物理的第一节课时,老师都会讲高中物理难学,在未学习高中物理之前也就从高年级同学那里听说物理难学。因此大部分同学在学习物理时都带有一些不正常的学习心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紧张、畏惧心理。物理难学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害怕上物理课,害怕做物理作业,害怕老师课堂提问,害怕老师的个别谈话,怕做实验、怕动手,千方百计地回避学习,胆怯的心理之弦一天到晚紧绷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知识,久而久之,越怕越难,越难越怕。②“一口吃个胖子”的心理。想把成绩搞上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仍没有什么起色,随即产生“反正学不好了”和“我不是学习的料”的错误心理。③消极心理。学习松松垮垮、马马虎虎,懒惰思想较重,学习缺乏主动性,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上课时经常“开小差”,盼望着“快下课”,老师提问大都说“不会”。

对于上面提到的消极思想,我们一定要有心理准备,一定要调整好学习心态,只要坚定信念,只要努力就没有什么做不好的事,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只有摆正心态,我们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

二、课前认真预习

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前预习未讲的一章,首先把这一章中的每一节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然后再纵观一章内容,找出各节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同时要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

三、主动高效率的听课

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在老师允许的情况下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定期整理学习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照预习笔记、听课笔记、作业、试卷、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加以补充、归纳,使所学的知识达到系统、完整和高度概括的水平。学习笔记要简明、易看、一目了然,符合自己的特点。做到定期按知识本身的体系加以归类,整理出总结性的学习笔记,以求知识系统化。把这些思考的成果及时保存下来,以后再复习时,就能迅速地回到自己曾经达到的高度。在学习时如果轻信自己的记忆力,不做笔记,则往往会在该使用时却想不起来了,很可惜!

五、及时做作业

作业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在平时的预习中,用书上的习题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课后作业时多进行一题多解及分析最优解法练习。在章节复习中精选课外习题自我测验,及时反馈信息。因此,认真做好作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而去有意识地加强它,逐步培养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要做好作业,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题中叙述的物理过程,明确题中所给的条件和要求解决的问题;根据题中陈叙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对照所学物理知识选择解题所要用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经过冷静的思考或分析推理,建立数学关系式;借助数学工具进行计算,求解时要将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中;最后还必须对答案进行验证讨论,以检查所用规律是否正确,在运算中出现的各物理的单位是否一致,答案是否正确、符合实际,物理意义是否明确,运算进程是否严密,是否还有别的解法,通过验证答案、回顾解题过程,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熟悉各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六、复结提高

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活动 转化学困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45-01

前言

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得课堂教学的结构与模式都有所改革。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内容的质与量都有所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难度增大。这就使得学生的传统学习方法与其面对的学习任务不相匹配,本身就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加无法面对历史学习,那些勉强可以进行历史学习的学生无法承受更新后的学习内容。因此,加强对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关注学困生是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笔者选择高中历史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策略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习兴趣不足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学习路上最好的引路人。学生只有具有学科学习的兴趣,才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上,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历史教师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于高中历史没有学习的兴趣,这些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普遍较差。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历史课本当中关于历史事件的感性描写有明显的兴趣,对于理性分析则不愿进行接触与思考。学习兴趣不足,使得许多学生无法正视高中历史学习,找不到合适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力。因此,学习兴趣不足成为历史教学中产生学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习方法不佳

在充足的学习兴趣的影响之下,学生会对历史知识产生一定学习动力。但是,没有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依然不尽明显,学习方法不佳也是导致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能力的指导之下掌握更多的知识。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解决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更加有效率。一些学困生认为进行历史学习就要反复地对课本进行阅读与背诵,机械地记住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就可以使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得以全面建立,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方法是不尽科学的,只有提高历史学习能力,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观与知识体系得以规范与建立,服务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待遇不公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差异会使学困生越发敏感。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一些教师会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见,对学生具有态度偏差,利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学习。比如在进行课堂活动之时,教师一直与历史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互动,而忽视了学困生的存在。这对于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有着打击性影响,在教师不公平的对待之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消失殆尽,最后成为高中历史学科中的学困生。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转换策略分析

高中学生在面对学习问题之时,如果得到教师的认真指导,可以规范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我们就来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转换策略进行分析:

(一)转换学习方法

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之时,教师要对班级内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方法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发出适合学生能力开发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效率提高。在学生的日常历史学习过程当中,教师要对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进行纠正,帮助学生培养起正确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进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之时,一些学生面对自己完全不能明确理解的政治制度,只是不断的阅读与记忆,不能利用有效的手段对记忆的内容进行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或者师生交流的方式来明确每一条政治制度的意义与存在作用,从而了解到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同的原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学困生才会转换为优秀生。

(二)转换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不足,使得学生不能开发出充足的学习动力支撑高中历史学习。要成功进行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认识到学困生学习动力转换的必要性。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通过外部动机的转换来引导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方法的丰富与变化,来提高历史学科学习本身的趣味性,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启发性的引导语来引导学生入境,走入到高中历史的学习世界。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导:鸦片对于人类的身体具有摧毁性作用。在清朝,我国的众多国民受到鸦片的侵蚀,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历史事件就与鸦片有着很大的关系,你们能猜到是什么吗?在这样的课堂引导之下,学生会对学习内容充满好奇与兴趣,会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发展之上。在这样的学习动机的引导下,学困生会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当中,提高学习效率。

(三)转换心理环境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学困生受到学习成绩的影响,会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没有信心,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特别是那些不断努力学习,却没有达到自己与教师学习要求的学困生,会对于历史学习产生放弃的念头。高中历史学科的学困生在历史课堂上是极不活跃的,他们认为自己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自己的思考结果也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不敢与教师与同学进行互动。在这种心态的引导之下,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过大,很难在高中历史课堂上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教师要与学困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困生多多沟通与交流,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在课堂之上,教师要合理组织师生互动活动与生生互动活动,并且从言语与表情上鼓励学困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教师更要给予学困生课堂发言的机会,锻炼学困生回答问题的勇气,使学困生明确自己在高中历史课堂当中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认识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历史学习,可以在历史学习上取得进步。只有这样,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学困生才能快速进步,找到自己的价值。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127-03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历史教学界的一个老话题,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课程背景下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一方面是学生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转变,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升华,基于知识方面的结构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则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提升。

一、研究初高中历史课标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基础

高中与初中历史课程都属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者的联系与差异如下:

1.课程理念的联系与差异。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对“关注现实、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的理念,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和要求。

2.课程目标的联系与差异。在知识方面,初中历史课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更强调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在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但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3.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差异。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初中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高中课程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这样,避免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专题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二、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因此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1.研究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古人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走过来,他们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怎样?基础如何?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对这一主体的历史学习情况必须有所了解,否则,衔接就无从下手。同时,高中新课程历史内容多、涉及面广、跳跃性大、课时有限,老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如果我们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所知,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则可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从容调控。

2.研究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差异。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而研究表明高一年级就是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高中历史新课程恰恰注重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处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的过程中,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大部分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

总之,教师是否对刚进入高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等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是决定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顺利实现衔接的关键。

三、采取正确的对策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中心环节

要顺利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正确对策:

1.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所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级,成为学生人生中一个新的健康完美的起点。

篇4

关键词: 初高中 历史学习 衔接

一、调查背景与方案

高中历史难学一直是困扰高中生的难题,有的学生甚至大声疾呼“历史历史,真是该死”。事实上,高中历史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台阶”上。为帮助新入学的高一学生顺利地迈过这一“台阶”,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学习,我们在本校范围内向高二年学生进行本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有100名高二学生参与,其中男女生各50名,这些学生均是从高二年段各班随机抽取,保证了本次调查的科学性。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学生高中历史学习适应能力等方面。

二、调查内容分析

1.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总体上看,学生对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满意度都较高,对初中教科书篇章结构的满意度为85%,对高中教科书篇章结构的满意度为73%,对初中教科书可读性的满意度为83%,对高中教科书可读性的满意度为71%。两组数据显示,与初中相比,学生对高中教科书的满意度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在初高中教科书的联系性上,认为有联系的占68%,认为无联系的也多达32%。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学生习惯于初中以时间为线索的通史学习和按地域国别为划分依据的中国史、世界史学习,对于高中以人类活动领域为划分标准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发展历程的模块学习产生了不适应,因为在模块教学底下,原有的时间顺序、地域界限被打乱,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感性生动的特点,而高中历史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是初中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提高,较侧重于抽象的理性思维,高中教科书可读性下降事实上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时产生不适应的体现。

2.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方面。认为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增多的占65%,这反映出高中历史教师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同时学生认为师生互动时,只有少数优生配合达70%,这可能是由于许多学生习惯于初中历史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升入高中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认为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地图、挂图、录音、视频、多媒体技术次数减少的有68%,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高中历史注重学生抽象思维培养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高中历史教学过多地减少能有助于学生认识形象化的教具、多媒体手段的话,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经验告诉我们: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要有个适应期,在这个适应期里,我们要尽可能地将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历史规律形象化,这样才能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

3.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方面。初中历史学习时有课前预习习惯的学生只有27%,从其它学科的调查情况来看,这一数据远低于其它学科,这既反映出初中历史“冷门”、“副科”的尴尬地位,又说明学生历史学习的不良习惯。在进入高中后,能保持预习习惯的为25%,也就是说初中有预习习惯的学生进入高中后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能保持下来。以前不预习进入高中后形成预习习惯的为26%,与前者相加,进入高中后历史学习有预习习惯的为51%。这一方面说明高中历史学科地位有所提高,特别是一些有志于文科学习的学生开始重视这门学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中历史学习注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特点。在对教材内容、教师讲解的质疑方面,能大胆质疑并提出的只有19%,有疑问但未深究的有23%,从来没有过疑问的达58%之多,这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学习过分地强调知识的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索,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变成仅仅是接受历史,这种过于被动的学习方式窒息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摧残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在历史学习的主要方式上,初中阶段以背诵记忆为主的占73%,以理解应用为主的只有27%,进入高中后,以背诵记忆为主的为62%,理解应用为主的为38%,这告诉我们,进入高中后部分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有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依然任重道远。

4.学生高中历史学习的适应能力方面。升入高中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同学有48%,这说明有近半数的同学对高中历史学习怀着一种新奇与紧张同在、希望与畏惧共存的复杂心理。关于高中历史学习的压力,回答压力很大的占35%,回答有一定压力的占51%,认为没有压力的只有14%。在压力的主要来源方面,认为来自内容太难的有34%,认为苦于没有正确方法的有38%,其它占28%,前二者相加达72%。这一组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感受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压力,压力主要来自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对于进入高中后什么时候有选择文科或理科的打算,回答一开始的有32%,回答一学期后的占45%,回答一学年后的占23%,后二者相加达68%,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并未马上放弃包括历史在内的文科科目的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如果能在一学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让他们适应文科学习的话,或许能发现更多文科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选择理科的同学中仍有60%的同学表示将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历史学习,这既反映出历史的魅力,又说明包括理科生在内的绝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是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

三、调查结论

1.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做,一方面使得双方能了解各自的教学内容,初中教师避免了盲目提高,高中教师也避免了无效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又能相互了解各自教学内容的特点,使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例如高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初中历史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循序渐进,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而高中学生思维活动逐渐走向成熟时期,所以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历史课程本身的特点而更加多样化。

3.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由于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多是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那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高中阶段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渡过这个衔接阶段。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做笔记;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探究和质疑;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4.利用皮翁效应,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新生对高中学习生活充满期望与憧憬,但他们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高深和艰难,因此又怀有不同程度的紧张与恐惧心理。新奇与紧张、希望与畏惧同在,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高一新生。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扬长避短,消除畏惧心理,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尽快度过忐忑不安的适应期,步入正常的高中历史学习生活。例如,我们放慢高一历史教学的进度,降低难度和要求,及时用较简单的题目检测,及时给予高度评价。教师要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充满期待的眼神、语言鼓励每一位学生,暗示学生学好高中历史。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小组合作 高中历史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59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不足,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要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老师就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和创新。由于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既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较为消极,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历史水平较差,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大影响。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大多是类似于“填鸭式”教学,所谓“填鸭式”教学,即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灵活的学习方法,老师的教学也以照本宣科为主,学生在学习中就只能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应试特点,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相关知识,但对于长时间的记忆和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情感价值的把握没有用处。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必须得到改良,那么如何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能使得高中历史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就成了高中历史教师研究的重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比较常见的,且效果也较为显著,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教育中,孔子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单独学习,所知道的就会较少,所掌握的知识也就较少。因此学习理应与同学合作,才能使得学习效率更高。

一、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地分组是关键,一个良好的分组可以使得学生之间的合作更默契、更高效。而分组不当,不仅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可能造成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心思不集中,影响课堂秩序,使得教学难以进行。因此老师要注重在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之中的具体教学方法,也要注意到在合作学习方法开展之前如何进行科学地分组。一般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运用中要注意到的是几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性格、成绩、男女等。在性格方面,主要指的是一个小组的整体性格水平不能太过于活跃,也不能太过于沉闷,必须要做到适中,太过活跃的性格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之中容易聊与学习无关的话题。而性格比较沉闷,在讨论环节则无人发言,小组学习的意义无法体现。因此在性格方面,一个小组必须包括性格较为开朗的学生,也要包括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使得两者能够互补,以达到学生性格上的平衡。在成绩方面,一个小组的学生在成绩上必须要存在差异,如果一个小组的学生成绩均较为优异,那么与之对应,就势必有一组学生的成绩均较差,这样的分组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班级水平更差参差不齐。因此在分组之中,老师要考虑到每一组都有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要有成绩中等甚至成绩偏下的学生,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全是男生的小组容易发生摩擦,全是女生的小组经常在课堂上闲聊,因此在分M中,老师也要考虑到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均衡,使得每一组都包括男生也包括女生。

二、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为了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的历史水平能够得以提升。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能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般会出现几个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虽然设计良好,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习得不够深入的现象,其次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无法完成。最后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太过于基础,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即便能够掌握,对学生的提升也不大。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尤其是对难度进行充分考量。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上,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初期,难度应该相对较小,确保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行得较为成熟之后,教学内容的难度就应该旨在提升学生的历史水平,难度应该偏大。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内容设定要符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确保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也能完成高中历史教学。第三,老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内容的设定时,要进行完整的设计,包括历史知识、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老师需要提的问题等,只有进行充分的设计,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条不紊。

三、确定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流程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根据老师制定的计划进行,因此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过程中要明确学习模式的流程。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已经较为普遍,本文结合了他人的成功经验,分析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应该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即历史知识本身、历史规律的认识、教育意义、延伸知识。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知识学习才能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且学生的学习也比较充分。以为例,小组合作学习最初是对本身知识进行学习,学习之后分析爆发的历史规律,即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战争的爆发和清政府的战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三步由学生讨论的教育意义,即对当代学生的启示。第四步是对相关知识点的延伸学习,对延伸知识点的学习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四、增进交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过程当中,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老师要能够增进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这一点做法符合新课程中提出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观点,也能够保证老师的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