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历史正确学习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习知识重要,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科学的物理学习方法包括预习、听课、整理、应用(作业)、复结等。大量事实表明:做好课前预习是学好物理的前提;主动高效地听课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及时整理好学习笔记、做好练习是巩固、深化、活化物理概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善于复习、归纳和总结,能使所学知识触类旁通;适当阅读科普读物和参加科技活动,是学好物理的有益补充;树立远大的目标,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是学好物理的动力和保证。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同学们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做好思想准备,调整好学习心态
在学习高中物理的第一节课时,老师都会讲高中物理难学,在未学习高中物理之前也就从高年级同学那里听说物理难学。因此大部分同学在学习物理时都带有一些不正常的学习心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紧张、畏惧心理。物理难学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害怕上物理课,害怕做物理作业,害怕老师课堂提问,害怕老师的个别谈话,怕做实验、怕动手,千方百计地回避学习,胆怯的心理之弦一天到晚紧绷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知识,久而久之,越怕越难,越难越怕。②“一口吃个胖子”的心理。想把成绩搞上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仍没有什么起色,随即产生“反正学不好了”和“我不是学习的料”的错误心理。③消极心理。学习松松垮垮、马马虎虎,懒惰思想较重,学习缺乏主动性,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上课时经常“开小差”,盼望着“快下课”,老师提问大都说“不会”。
对于上面提到的消极思想,我们一定要有心理准备,一定要调整好学习心态,只要坚定信念,只要努力就没有什么做不好的事,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只有摆正心态,我们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
二、课前认真预习
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前预习未讲的一章,首先把这一章中的每一节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然后再纵观一章内容,找出各节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同时要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
三、主动高效率的听课
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在老师允许的情况下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定期整理学习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照预习笔记、听课笔记、作业、试卷、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加以补充、归纳,使所学的知识达到系统、完整和高度概括的水平。学习笔记要简明、易看、一目了然,符合自己的特点。做到定期按知识本身的体系加以归类,整理出总结性的学习笔记,以求知识系统化。把这些思考的成果及时保存下来,以后再复习时,就能迅速地回到自己曾经达到的高度。在学习时如果轻信自己的记忆力,不做笔记,则往往会在该使用时却想不起来了,很可惜!
五、及时做作业
作业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在平时的预习中,用书上的习题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课后作业时多进行一题多解及分析最优解法练习。在章节复习中精选课外习题自我测验,及时反馈信息。因此,认真做好作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而去有意识地加强它,逐步培养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要做好作业,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题中叙述的物理过程,明确题中所给的条件和要求解决的问题;根据题中陈叙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对照所学物理知识选择解题所要用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经过冷静的思考或分析推理,建立数学关系式;借助数学工具进行计算,求解时要将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中;最后还必须对答案进行验证讨论,以检查所用规律是否正确,在运算中出现的各物理的单位是否一致,答案是否正确、符合实际,物理意义是否明确,运算进程是否严密,是否还有别的解法,通过验证答案、回顾解题过程,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熟悉各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六、复结提高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活动 转化学困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45-01
前言
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得课堂教学的结构与模式都有所改革。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内容的质与量都有所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难度增大。这就使得学生的传统学习方法与其面对的学习任务不相匹配,本身就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加无法面对历史学习,那些勉强可以进行历史学习的学生无法承受更新后的学习内容。因此,加强对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关注学困生是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笔者选择高中历史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策略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习兴趣不足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学习路上最好的引路人。学生只有具有学科学习的兴趣,才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上,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历史教师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于高中历史没有学习的兴趣,这些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普遍较差。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历史课本当中关于历史事件的感性描写有明显的兴趣,对于理性分析则不愿进行接触与思考。学习兴趣不足,使得许多学生无法正视高中历史学习,找不到合适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力。因此,学习兴趣不足成为历史教学中产生学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习方法不佳
在充足的学习兴趣的影响之下,学生会对历史知识产生一定学习动力。但是,没有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依然不尽明显,学习方法不佳也是导致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能力的指导之下掌握更多的知识。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解决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更加有效率。一些学困生认为进行历史学习就要反复地对课本进行阅读与背诵,机械地记住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就可以使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得以全面建立,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方法是不尽科学的,只有提高历史学习能力,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观与知识体系得以规范与建立,服务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待遇不公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差异会使学困生越发敏感。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一些教师会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见,对学生具有态度偏差,利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学习。比如在进行课堂活动之时,教师一直与历史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互动,而忽视了学困生的存在。这对于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有着打击性影响,在教师不公平的对待之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消失殆尽,最后成为高中历史学科中的学困生。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转换策略分析
高中学生在面对学习问题之时,如果得到教师的认真指导,可以规范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我们就来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转换策略进行分析:
(一)转换学习方法
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之时,教师要对班级内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方法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发出适合学生能力开发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效率提高。在学生的日常历史学习过程当中,教师要对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进行纠正,帮助学生培养起正确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进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之时,一些学生面对自己完全不能明确理解的政治制度,只是不断的阅读与记忆,不能利用有效的手段对记忆的内容进行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或者师生交流的方式来明确每一条政治制度的意义与存在作用,从而了解到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同的原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学困生才会转换为优秀生。
(二)转换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不足,使得学生不能开发出充足的学习动力支撑高中历史学习。要成功进行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认识到学困生学习动力转换的必要性。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通过外部动机的转换来引导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方法的丰富与变化,来提高历史学科学习本身的趣味性,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启发性的引导语来引导学生入境,走入到高中历史的学习世界。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导:鸦片对于人类的身体具有摧毁性作用。在清朝,我国的众多国民受到鸦片的侵蚀,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历史事件就与鸦片有着很大的关系,你们能猜到是什么吗?在这样的课堂引导之下,学生会对学习内容充满好奇与兴趣,会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发展之上。在这样的学习动机的引导下,学困生会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当中,提高学习效率。
(三)转换心理环境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学困生受到学习成绩的影响,会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没有信心,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特别是那些不断努力学习,却没有达到自己与教师学习要求的学困生,会对于历史学习产生放弃的念头。高中历史学科的学困生在历史课堂上是极不活跃的,他们认为自己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自己的思考结果也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不敢与教师与同学进行互动。在这种心态的引导之下,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过大,很难在高中历史课堂上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教师要与学困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困生多多沟通与交流,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在课堂之上,教师要合理组织师生互动活动与生生互动活动,并且从言语与表情上鼓励学困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教师更要给予学困生课堂发言的机会,锻炼学困生回答问题的勇气,使学困生明确自己在高中历史课堂当中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认识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历史学习,可以在历史学习上取得进步。只有这样,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学困生才能快速进步,找到自己的价值。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127-03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历史教学界的一个老话题,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课程背景下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一方面是学生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转变,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升华,基于知识方面的结构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则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提升。
一、研究初高中历史课标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基础
高中与初中历史课程都属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者的联系与差异如下:
1.课程理念的联系与差异。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对“关注现实、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的理念,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和要求。
2.课程目标的联系与差异。在知识方面,初中历史课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更强调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在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但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3.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差异。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初中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高中课程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这样,避免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专题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二、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因此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1.研究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古人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走过来,他们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怎样?基础如何?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对这一主体的历史学习情况必须有所了解,否则,衔接就无从下手。同时,高中新课程历史内容多、涉及面广、跳跃性大、课时有限,老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如果我们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所知,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则可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从容调控。
2.研究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差异。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而研究表明高一年级就是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高中历史新课程恰恰注重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处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的过程中,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大部分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
总之,教师是否对刚进入高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等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是决定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顺利实现衔接的关键。
三、采取正确的对策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中心环节
要顺利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正确对策:
1.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所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级,成为学生人生中一个新的健康完美的起点。
关键词: 初高中 历史学习 衔接
一、调查背景与方案
高中历史难学一直是困扰高中生的难题,有的学生甚至大声疾呼“历史历史,真是该死”。事实上,高中历史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台阶”上。为帮助新入学的高一学生顺利地迈过这一“台阶”,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学习,我们在本校范围内向高二年学生进行本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有100名高二学生参与,其中男女生各50名,这些学生均是从高二年段各班随机抽取,保证了本次调查的科学性。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学生高中历史学习适应能力等方面。
二、调查内容分析
1.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总体上看,学生对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满意度都较高,对初中教科书篇章结构的满意度为85%,对高中教科书篇章结构的满意度为73%,对初中教科书可读性的满意度为83%,对高中教科书可读性的满意度为71%。两组数据显示,与初中相比,学生对高中教科书的满意度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在初高中教科书的联系性上,认为有联系的占68%,认为无联系的也多达32%。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学生习惯于初中以时间为线索的通史学习和按地域国别为划分依据的中国史、世界史学习,对于高中以人类活动领域为划分标准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发展历程的模块学习产生了不适应,因为在模块教学底下,原有的时间顺序、地域界限被打乱,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感性生动的特点,而高中历史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是初中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提高,较侧重于抽象的理性思维,高中教科书可读性下降事实上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时产生不适应的体现。
2.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方面。认为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增多的占65%,这反映出高中历史教师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同时学生认为师生互动时,只有少数优生配合达70%,这可能是由于许多学生习惯于初中历史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升入高中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认为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地图、挂图、录音、视频、多媒体技术次数减少的有68%,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高中历史注重学生抽象思维培养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高中历史教学过多地减少能有助于学生认识形象化的教具、多媒体手段的话,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经验告诉我们: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要有个适应期,在这个适应期里,我们要尽可能地将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历史规律形象化,这样才能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
3.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方面。初中历史学习时有课前预习习惯的学生只有27%,从其它学科的调查情况来看,这一数据远低于其它学科,这既反映出初中历史“冷门”、“副科”的尴尬地位,又说明学生历史学习的不良习惯。在进入高中后,能保持预习习惯的为25%,也就是说初中有预习习惯的学生进入高中后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能保持下来。以前不预习进入高中后形成预习习惯的为26%,与前者相加,进入高中后历史学习有预习习惯的为51%。这一方面说明高中历史学科地位有所提高,特别是一些有志于文科学习的学生开始重视这门学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中历史学习注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特点。在对教材内容、教师讲解的质疑方面,能大胆质疑并提出的只有19%,有疑问但未深究的有23%,从来没有过疑问的达58%之多,这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学习过分地强调知识的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索,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变成仅仅是接受历史,这种过于被动的学习方式窒息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摧残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在历史学习的主要方式上,初中阶段以背诵记忆为主的占73%,以理解应用为主的只有27%,进入高中后,以背诵记忆为主的为62%,理解应用为主的为38%,这告诉我们,进入高中后部分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有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依然任重道远。
4.学生高中历史学习的适应能力方面。升入高中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同学有48%,这说明有近半数的同学对高中历史学习怀着一种新奇与紧张同在、希望与畏惧共存的复杂心理。关于高中历史学习的压力,回答压力很大的占35%,回答有一定压力的占51%,认为没有压力的只有14%。在压力的主要来源方面,认为来自内容太难的有34%,认为苦于没有正确方法的有38%,其它占28%,前二者相加达72%。这一组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感受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压力,压力主要来自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对于进入高中后什么时候有选择文科或理科的打算,回答一开始的有32%,回答一学期后的占45%,回答一学年后的占23%,后二者相加达68%,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并未马上放弃包括历史在内的文科科目的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如果能在一学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让他们适应文科学习的话,或许能发现更多文科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选择理科的同学中仍有60%的同学表示将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历史学习,这既反映出历史的魅力,又说明包括理科生在内的绝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是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
三、调查结论
1.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做,一方面使得双方能了解各自的教学内容,初中教师避免了盲目提高,高中教师也避免了无效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又能相互了解各自教学内容的特点,使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例如高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初中历史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循序渐进,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而高中学生思维活动逐渐走向成熟时期,所以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历史课程本身的特点而更加多样化。
3.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由于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多是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那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高中阶段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渡过这个衔接阶段。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做笔记;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探究和质疑;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4.利用皮翁效应,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新生对高中学习生活充满期望与憧憬,但他们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高深和艰难,因此又怀有不同程度的紧张与恐惧心理。新奇与紧张、希望与畏惧同在,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高一新生。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扬长避短,消除畏惧心理,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尽快度过忐忑不安的适应期,步入正常的高中历史学习生活。例如,我们放慢高一历史教学的进度,降低难度和要求,及时用较简单的题目检测,及时给予高度评价。教师要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充满期待的眼神、语言鼓励每一位学生,暗示学生学好高中历史。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小组合作 高中历史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59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不足,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要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老师就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和创新。由于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既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较为消极,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历史水平较差,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大影响。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大多是类似于“填鸭式”教学,所谓“填鸭式”教学,即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灵活的学习方法,老师的教学也以照本宣科为主,学生在学习中就只能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应试特点,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相关知识,但对于长时间的记忆和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情感价值的把握没有用处。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必须得到改良,那么如何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能使得高中历史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就成了高中历史教师研究的重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比较常见的,且效果也较为显著,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教育中,孔子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单独学习,所知道的就会较少,所掌握的知识也就较少。因此学习理应与同学合作,才能使得学习效率更高。
一、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地分组是关键,一个良好的分组可以使得学生之间的合作更默契、更高效。而分组不当,不仅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可能造成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心思不集中,影响课堂秩序,使得教学难以进行。因此老师要注重在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之中的具体教学方法,也要注意到在合作学习方法开展之前如何进行科学地分组。一般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运用中要注意到的是几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性格、成绩、男女等。在性格方面,主要指的是一个小组的整体性格水平不能太过于活跃,也不能太过于沉闷,必须要做到适中,太过活跃的性格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之中容易聊与学习无关的话题。而性格比较沉闷,在讨论环节则无人发言,小组学习的意义无法体现。因此在性格方面,一个小组必须包括性格较为开朗的学生,也要包括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使得两者能够互补,以达到学生性格上的平衡。在成绩方面,一个小组的学生在成绩上必须要存在差异,如果一个小组的学生成绩均较为优异,那么与之对应,就势必有一组学生的成绩均较差,这样的分组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班级水平更差参差不齐。因此在分组之中,老师要考虑到每一组都有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要有成绩中等甚至成绩偏下的学生,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全是男生的小组容易发生摩擦,全是女生的小组经常在课堂上闲聊,因此在分M中,老师也要考虑到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均衡,使得每一组都包括男生也包括女生。
二、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为了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的历史水平能够得以提升。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能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般会出现几个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虽然设计良好,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习得不够深入的现象,其次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无法完成。最后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太过于基础,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即便能够掌握,对学生的提升也不大。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尤其是对难度进行充分考量。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上,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初期,难度应该相对较小,确保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行得较为成熟之后,教学内容的难度就应该旨在提升学生的历史水平,难度应该偏大。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内容设定要符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确保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也能完成高中历史教学。第三,老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内容的设定时,要进行完整的设计,包括历史知识、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老师需要提的问题等,只有进行充分的设计,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条不紊。
三、确定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流程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根据老师制定的计划进行,因此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过程中要明确学习模式的流程。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已经较为普遍,本文结合了他人的成功经验,分析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应该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即历史知识本身、历史规律的认识、教育意义、延伸知识。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知识学习才能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且学生的学习也比较充分。以为例,小组合作学习最初是对本身知识进行学习,学习之后分析爆发的历史规律,即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战争的爆发和清政府的战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三步由学生讨论的教育意义,即对当代学生的启示。第四步是对相关知识点的延伸学习,对延伸知识点的学习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四、增进交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过程当中,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老师要能够增进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这一点做法符合新课程中提出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观点,也能够保证老师的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其次教材编写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在衔接上的过度脱节。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非初中所能比且更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使得学生思维难以转变厂时很难适应。这是多年以来一直存在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汉凸显出另外一个问题,即编写体例的不一致。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线索明晰容易理解和把握。而高中历史教材则打破时间序列,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0过渡捉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由于各方面原因初中简单的形象思维很难一蹦而就地过渡到高中的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简单的历史知识不足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去支撑高中那种具专业化倾向的历史知识学习岸生很难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流畅地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岸生思维产生断层。这成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再次教师的问题。由于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学生习惯了教师不断的反复强调。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时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同时加之个别教师在片面强调考试成绩,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匾乏甚至厌烦情绪。
针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方能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培养其成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第一学生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衔接。1.思想上。学校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赴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使学生能够适当的作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要通过典型的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解赴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教育可以借助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岸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2.学习方法的衔接。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沧业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敷师在课堂上要利用专门的时间给学生上一堂学法课,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不时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只有通过不时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重视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和书写规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分析、归纳、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己也应该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摸索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二、教材的衔接。高中教学内容虽然增多了但诸多内容上还是和初中内容有承接性的。因此敷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要认真研读初中教材和中考试卷加强与初中历史同行的交流与沟通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包括教材的编排体例以及内容,还有初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同时通过科学设计学情调查问卷以及与学生课下交流膜清高一学生的历史素养的真实状况。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侧重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使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鉴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若干问题分析
(一)高中历史教学任务不科学
受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高中历史学科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具有自身的特性,特别是与其他学科比较,呈现出更大的复杂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一个历史事件的每一个细节都讲到,只能从考试重点出发,为学生讲解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记忆。因此,高中学生无法获得考试知识点之外的更深层次的知识。同时,教师教学的不足会造成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欠缺,使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因此而认为高中历史学习就是背诵知识点,没有其他的学习重点。然而,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强化很重要,关乎学生的综合实力。可见历史教学重点不明晰,易使得高中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成为空谈。
(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不科学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当前高中历史所用教材中的内容有些呆板,都是为了满足考试需求而设计的。教材内容的单一,使得历史知识枯燥,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同时,高中历史老师一直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加以了解,让学生记忆重要的知识点。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创新度提高,教学设备的丰富性也得以增强。但是,某些高中历史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在教材内容不变化的情况下,不会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没有从教育发展方向及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于历史教学时间来讲就是一种浪费。
二、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对策分析
教材内容的不科学阻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所以,变革教材内容成为改革的前沿力量。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与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的,教学内容的传达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目的。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与改革,能明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在学科教学中,老师要掌握教学内容转换的方法,利用不同的形式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如问题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引导,也就可以利用独立思考的方式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学会运用教材内容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层次。高中学生智力与心理发展成熟,有必要接受一些层次较深的历史学习内容。教师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让高中学生的知识面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有必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出发,为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合理设计,让教材内容的结构更符合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明清的君主专制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提问开展教学。如“你们心中的专制是什么样的”,这种问题的提出,对于学生思考模式的开启及学习主动性的提高都较重要。教学中,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其他教学内容的联系,从横向,也就是文化与思想方法为学生引出一些西方国家的君主制度;从纵向,也就是古代与现代的角度为学生分析国家政治。在这样的联系密切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可以跟上老师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革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革,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当代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关注教学方法的改革,利用创新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师生交流是教师的重要关注点,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会使学生认识到轻松课堂氛围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的丰富,有利于历史学科教学趣味性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两极世界的形成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两极世界这个名词的意义进行讨论。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有利于学生人际交流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相比,如此历史课堂的存在会使学生的学科兴趣得到满足,也会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得以提高。加强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革,对于老师来讲是一种考验,但其确实是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解决的重要对策。
一、初、高中历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
1.教学目标
初、高中历史课程新标准均包含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注重结果和过程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等方面的理念。但高中历史明显有进一步的提高,增加了“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等理念。同时,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方面,梯度要求差异较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历史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历史则要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历史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高中历史侧重于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均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放到了首位。初中历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高中历史突出了对人文精神、世界意识的培养。
2.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侧重于对历史进行感性描述,中国史和世界史各自分块,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讲、听写、识图、阅读、理解和记忆能力等。高中历史则突出理性分析,必修内容以三大学习模块、25个专题的形式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更加关注了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和选择性,要求学生会多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认识历史与现实和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内在联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辅之于多达六个模块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选修内容。选修内容供学生选择,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高中教学内容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知识体系,改变了编年史体例,很明显,高中历史中外史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取代了初中历史的通史式基础教学,具有容量大、跳跃性强的鲜明特点。
二、有效衔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教学内容的衔接
对于初中已出现过的重点历史知识,我们在高中教学中既不能简单重复,更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讲,而应从已知过渡到未知,充分利用原有知识,找到突破口,经过启发思考,进行深化和拓展,为高中教学服务。如在讲到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内容时,笔者先设计了一个小专题式问题:1、近代中国的任务是什么?2、完成了哪些民主革命任务?哪些没有完成?3、有哪些教训和启示?4、以后是哪个阶级何时如何完成的?经过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相关内容,初中历史知识灵活迁移到高中教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初中简单地“死记硬背”知识,过渡到高中比较、联系和理解等新要求。
对于初中没有作为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不够的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有效的补充,以利于掌握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初中没有涉及到或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高一教学可增加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如相关的电视、电影或科教片等的片段,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中的感知、想象、联想,产生共鸣。当然,如果能提供合适的情景材料,又通过设置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在增进了解新知识的同时,又训练材料解析题的审题答题的方法,提高信息阅读、搜集、概括、分析和论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失为“一箭双雕”的好做法。
根据实际情况,开学时在高一新生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通史知识的专题补课,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2.教学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差异,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水平的经验型抽象阶段,初中历史强调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高中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逐渐趋向成熟,需要我们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同时,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而高中历史教师由于会考尤其是高考的压力,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可以说并没有真正突破瓶颈制约。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得知识的条件。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在创设历史情境、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要将能力培养一以贯之,分层次有步骤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特别要落实课程改革理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师生关系,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呼声的倾听者,让历史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气氛。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历史学习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具备“我能学”的独立学习能力,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一步一步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历史内容较为简单,许多要求局限于理解和记忆的层面,机械记忆的旧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方式中还相当大的影响。高中历史内容多,跳跃性大,课时安排较紧,如果仍沿用老一套学习方法,学生倍感困难,无法适应。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回答提问、认真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规范等一系列基本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其次,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开卷考试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教会学生勾划知识重难点、理顺基本的知识网络以及掌握相应的解题答题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教学在上述基础上,则进一步深化到学会归纳、分析、论证,学会探究和质疑,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用逐渐有机结合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学会阅读,筛选历史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对情景材料的解题答题能力有质的提高。从被动学习的方法到主动学习的方法的积极过度,显得尤为重要。
4.初、高中历史教师的衔接
摘 要:由于初高中历史教材及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心理的差异,使得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脱节问题,给高一历史教学造成不便。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的研究做了初步阐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高一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历史课程;初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衔接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简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较初中课标内容丰富
初中历史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部分内容,在每部分内容中基本按年代顺序分专题内容展开,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课程注意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既避免简单、机械地重复,又避免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引领学生在比初中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历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4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不足之处在于,以“模块――专题”、中外史混编为体系结构的新课标,打破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破坏了历史概念内在逻辑关系,容易造成时间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新旧知识联系不紧密,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并且和以通史状态出现的高考有差距。
2.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中国古代史的要求:“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历史能力、历史规律等史学方法的考查,并且拓宽了以往政治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现代文明社会的现代公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还提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二、初、高中学生的比较
1.初、高中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思维差异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
2.初、高中学生学习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通过对我们县城几所高中1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一学生中对历史课很感兴趣的有12.7%,比较感兴趣的27.3%,一般态度54.5%,不感兴趣的5.5%。初中历史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掌握历史知识类型方面,喜欢死记硬背的占10.9%,灵活运用的占25.6%,开放性的占54.6%,不知道的占8.9%。
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历史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上,高一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转变,38.1%的学生不喜欢探讨历史问题;42.9%的学生不善于用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学习历史;42.8%的学生没有独立学习历史的习惯;38%的学生不能迅速掌握历史学习材料的核心问题。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研究方式初探
1.整合、优化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为顺利实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必须有一本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材,整合不同模块、不同专题或同一专题的不同课文;不同模块的历史知识;不同版本的教材等资源,通过比较、整合,节省时间,优化课程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一套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2.认真研究学情,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高中教学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通史意识,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是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必备通史基础。
3.加强交流与合作
作为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不仅要重视高中历史教学,同时也要关注初中历史教学。从自身做起,加强与初中历史教师的联系,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理念引领上的差异,增长智慧,丰富自己;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这方面大家都在努力,我们应寻找机会与之进行交流,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
4.做好总结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提升学习效率
一、进行科学分组,优势互补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以及质量,老师就需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习小组进行构建。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发现,合作学习小组最好由四人组成,并依据前后座位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对合作学习小组的人员进行搭配时,教师需严格遵循“优势互补、组内异质”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性别以及智力水平等因素进行考虑,最终将全班同学分为不同的小组。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可将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旨在达到互帮互助、优势互补的目的。
二、培养学习方式,提升实效
除了完成课堂教学工作以外,教师还需对各学习小组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进行有效培养,引导各小组完成学习工作。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却被忽略了。因此,为了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师就需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进行高度关注,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培养。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各学习小组的组员完成分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个体学习中落实学习内容,解决相关问题,并学会对重难点进行突破。一般而言,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讨论疑难问题、交流学习心得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目的。在学生合作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运用此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另一方面还可使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三、传授相关技能,促进合作
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因此老师就需适当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去,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另外,针对小组成员以及其他小组成员的发言,学生需认真倾听,并作出正确、合理的评价。在倾听他人见解以后学生可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陈述,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学习。
四、巧妙设计内容,引导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需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学习技巧进行合理培养。首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可对相关问题进行巧妙设计,使之新颖有趣、目标明确,并做到难易适中。在提出问题以后历史老师可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并传授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发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而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最终使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五、提高心理地位,主动学习
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历史教师就需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课堂主体地位。首先,教师可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地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获得正确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其次,历史老师需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和谐统一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后,老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展示,勇敢抒发自己的见解。
六、把握学习时机,因势利导
(1)在新旧知识的过渡阶段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开展。首先,历史教师需完成导入以及铺垫工作。在同一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但有的学生却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面对以上情况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帮互助,完成优势互补。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好地对新知识点进行学习了。(2)在学生完成自学以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高中历史课本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学生通过自学就可掌握书中的大部分知识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自学。受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接受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班级中不同学生的自学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学生完成自学工作以后,历史教师可让学生对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讨论,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问题进行独立解决。(3)在对重难点进行学习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思维障碍。面对以上情况教师就需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激发学生探讨历史难题的积极性,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4)在对“开放性”问题进行解决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可对一些“开放性”问题进行巧妙设计。倘若针对这些问题,学生给出了不同答案,那么老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最后让大家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讨论、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两个阶段的衔接过渡,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确认识历史,做好学科理念方面的衔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言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
历史学习情境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中国改革开放时,就可以结合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说明我们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状态之中。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后,对历史的学习就会有正确的认识,教师也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进行历史学科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世界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与世界发展之趋势。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历史学科对丰富学生的社会科学知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功能。
二、有效衔接,发展学生。
1.夯实基础,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高中历史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是初中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初中阶段打牢基础对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非常重要。初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把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历史场景展现出来,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历史学科能力。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标准,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做好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让历史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初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让学生懂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历史学习和自身发展的意义,鼓励他们积极尝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我能学”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并不断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多是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那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困难重重。因此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勤学好问、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和书写规范工整等方面的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渡过这个衔接阶段。其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教会学生怎样将重点内容勾划在教材上,怎样构建历史知识网络,以及解题答题技巧等;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做笔记;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探究和质疑;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三、互相沟通,共同研讨,做好初、高中教师的衔接。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微课;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8901
微n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微课作为教学视频,一般时长6分钟左右,所讲内容知识点集中,在使用上灵活便捷,通常可用于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归纳、对某一知识点的突破性专项讲解,也可用于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微课,可以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本文试就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微课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运用微课完善与优化历史教学
现行使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教学内容繁多,但学校给予师生的课程教学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只能致力于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剖析、讲解,对非重点、难点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这势必影响学生对一些新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例如讲述“卓尔不群的雅典”相关内容时,教材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只做了概括性的阐述,教师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只能笼统地告知学生概括性的结论,如“雅典民主政治造就了雅典政治、经济的繁荣”。因为这些内容的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课后就有学生提出“雅典民主政治造就了‘盛世雅典’,‘盛世雅典’是什么样子,雅典的民主政治与‘盛世雅典’有什么关系”等问题。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制作“盛世雅典”的微视频,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形象地让学生了解雅典全民参政的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参加国家政治事务的积极性,促进了雅典空前繁荣的局面。实践证明,通过播放微课,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解决了历史教科书中因知识点简单而导致的理解困难,弥补了由于教学时间紧张而造成的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全面的缺陷。
二、运用微课理清历史知识脉络
高中历史教科书涉及范围广、内容包罗万象,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感到历史知识点太多,难以记忆和理解。这是由于学生不善于进行知识梳理造成的。例如在学习“罗马人的法律”相关内容时,如果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古罗马的知识,对这个知识点也没有概念,加上罗马法自身有发展演变过程,那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就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主题为“罗马法的发展史”的微课,在微课中对罗马法的发展历程按照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具体的法律条文到自然法理念这三条线索进行梳理与划分,让学生理解罗马法中习惯法、公民法、万民法、成文法、自然法等主要概念。这样,通过具体的史料帮助学生分析三条线索的发展变化,并用一张时间表对罗马法的发展进行梳理,实现了知识的系统性与条理性,为学生条清理晰地掌握相关知识提供了帮助,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三、运用微课传授历史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高中生掌握历史学习的科学方法,促进并提高他们历史学习的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学习实际,以微课为载体传授历史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例如,针对学生对历史材料解析题存在回答不完整、不能切中要害等不足,教师可以制作微课《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法》,详细介绍、归纳解析题的答题技巧。针对学生由于审题不严谨而导致答题错误的普遍现象,教师可以制作微课介绍审题技巧,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针对学生复习效率不高的问题,教师可以制作微课指导学生制定复习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等。教师传授历史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动力。
四、运用微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有可能自觉地获取新知识,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一课上课之前,教师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上的微课进行新课预习,学生不仅观看了教师上传于学校网站上的微课,还通过搜索引擎搜索了与本节课有关的一些微课视频并观看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测,然后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互动交流,最后解决问题。微课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先教、学生后学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优势平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逐步形成。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微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理清知识脉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长期以来,不少学生认为高中历史是副科,平时可学可不学,到考试时努力背一下就可以了,这种认识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了不良影响。我们知道,历史学习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许多的年代、事件、地点和人物都需要记清楚,而历史学科的答题方法和分析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你把相关知识、相关史实记得一清二楚,由于答题技巧和能力的局限,考试时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面对这一严峻的局面,我们一定要思考一下对策。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根源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首先从自身找原因:自己的授课方式是不是陈旧的填鸭式?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没有常变常新?自己有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是不是应该想方设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1.更新备课方式。
历史学科很重要,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一定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优秀人才。为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先想一想,课堂的主人――学生希望学到什么知识呢?他们会对自己设计的哪个教学环节比较感兴趣呢?然后,利用网络查找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还可以把教案拿给同行一起研究,发挥备课组的优势,请同事们提出他们的良好建议。如此备课,一定会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成绩,这也是新课改要求的备课目标之一。
2.改善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因为我们已经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成为了课堂的总指挥,起的是主导作用,要与课堂的主人――学生一起教学相长、共同探讨。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其创新思维。另外,高中历史教师自身也要解放思想,多学习一些现代教育理论,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调动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地对历史感兴趣、学好历史,一定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重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的结论入手进行推理,让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其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
4.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习历史,是因为他们认为历史书上的事件离自己非常远,跟自己没关系。其实鉴古方能知今,教师要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把历史拉近,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热情就会高涨,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5.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如质疑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记笔记的方法,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把笔记整理好,能为以后的复习打好基础。
6.注意积累上课的素材,提高教学效果。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历史教师的视野一定要开阔,对各学科知识力求做到广泛涉猎。若我们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讲理论性的知识,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就会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教师能跳出课本之外,把古今中外相关的知识都放到课堂上来讲,那学生肯定会兴趣倍增,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7.设法培养学生乐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去探求新知。笔者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改变历史考试的方式,安排学生搜集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写小评论等。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1.台阶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通过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产生台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实际水平较低、新教材内容跨度大,使教与学出现困难。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加上初中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上述这些造成刚上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更是低。
1.2 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有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与成熟期。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但是由于新教育大纲的实施,初中历史大量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更多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因此将这种思维转变在历史学科中由初二后推到高一,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的转型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或是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做就错,成绩也像水中的木头,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一见历史就怕,越怕就越难,越难越怕。
1.3 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转变使学习方法的衔接出现拐点。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2.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2.1 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六七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2.2 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我让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进行讨论。学生有的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积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导致了世界渐成一体、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导致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有的学生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消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殖民扩张”。在学生在讨论后,教师可以帮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概括:1是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的影响;2是新航路开辟对亚、非、拉的影响;3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指导学生信息提取,具体可以这样做: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知识及知识结构特点,寻找主干信息和最佳突破方案;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阅读,去发现有效信息和知识;遇到一些阻碍信息提取、影响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的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突破障碍。当然,实际问题的设置必然隐藏着一些未知或已知但未及时被提取出来的一些信息,这时可以通过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