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基础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基础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语文教学基础,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语文教学基础

篇1

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椑斫鈼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和作文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例如《钻石》这一课,学生都有知道钻石的珍贵,通过读都会想:这是写钻石的什么呢?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查一查字典,扫清了字词障碍。读完后,初步感知到课文内容,这篇课文讲的中“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了两颗钻石,两件无价之宝”这名话不大好懂,所以只能算是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弄清名段意思,试着分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如果高年级,还要概括中心思想)。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课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一)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穆老师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各读:这一节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2)穆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3)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指导停顿和重音,并练习朗读),这样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朗读,初步学习了长名子的朗读方法。

(二)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如《钻石》一课,作者对献宝的魏姑娘是怀着十分敬佩、赞美的心情来写的。结尾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的洁“……在场的同志都仔细打量着这个姑娘:白里透红的脸蛋儿,柔和安详的眼睛,从容平静的神情,朴素大方的举止,眼睛里泛有煊耀的神采,嘴角边没有表白的话语。”表面上看来只是一名描写姑娘外貌的话,学生朗读时并没有产生什么特别的感情。为了拔动学生的心弦,我便将这名话提出来让学生轻声读,并划出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神态的词语。接着提问:这是一个姑娘献宝时的珍贵镜头,写得好吗?(学生当然会说“好”,我便紧接着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在旁提示:这最后一段是叙述姑娘进城献宝,为要描写她的外貌、神态,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这样,学生通过仔细读这句话,理解了隐藏在语句中的深刻含义:作者通过这六个排列整齐的句式:“白里透红……”充分地表达了姑娘的坚定信念,高度赞扬了她拾金不味的高尚品德。学生齐声朗读这句话时,眼前仿佛出现了姑娘献宝时那动人的一幕,都被她拾金不味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动了,再次朗读时理解更透了,感情也更深了。

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深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一)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如《颐和园》一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通过品读欣赏,学生理解了游览顺序,作者写颐和园的不同景点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写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写长廊抓住长而美的特点”;“写万寿山抓住主要景物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昆明湖,采取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写十七孔桥)作者为了把这几处景色紧密地联系起来,文中多次用了过渡句。如“走完长廊就到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等等。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特色;“点滴积字”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二)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基础训练;目标;主体;感性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89-01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训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习到教材中的精华,为我所用,不断发展我们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加强小学语文训练,我们首先要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说:“语文就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所以,不管我们有再多的不同意见,有一点肯定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来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学习,培养他们正确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特点来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深挖教材,努力寻找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强,所以他们更喜欢直观的东西。同时,小学生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的记忆力非常强,接受知识的速度也很快,想象能力丰富。这些都是小学生年龄段的优势,他们的劣势就是对知识中抽象的部分理解力不够。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些特点。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谈一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相关训练。

一、正确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明确语文的教学任务

叶圣陶先生说过:平常说口头语言,写到书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吕叔湘先生也对此作过明确的解释: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言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的教学本质其实就是加强学生的文字和表达能力,能够正确地进行阅读表达,准确地书写。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四大基本功,不仅要教会他们这些,而且要让他们能够熟练掌握。但目前有一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以“分析课文”为语文的教学目的,省略了说和写的部分,如果长期这样做,那对小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是非常不利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不断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读说写能力的最终目的。

二、遵循语言的学习规律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分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部分,这两部分也都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它是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帮助小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努力让小学生直接感悟到语言的作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改进,利用各种教学教具,引导小学生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含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抛开语言去分析课文和中心思想的教学,这样是有悖于语文教学规律的,也不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三、注重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是语文老师和小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通过必要的交流,让小学生掌握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学会更多的字词句。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加课堂教学,给小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做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在有必要指导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再介入其中,参与他们的学习。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训练

有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是学习基础之根。在今天九年制义务教育早已得到推广,不重视学习小学语文就不具备最基本的理解能力,也就无法在其他学科取得优异的成绩。研究结果显示,一般小学语文成绩优异的同学成人后具有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高的情商和更重的全局观,从而更容易受他人的欢迎成为人际关系的焦点,也就更能在社会中体现自我价值。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得到迄今为止人们对语文性质最为科学的认识,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使学科性质的基石作用得到发挥,制定能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研究有利人文性与工具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相互统一的教学过程与策略。

一、小学语文如何体现其基石作用

第一是语言的基石作用。

作为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载体,语文是继承、传播并发扬本民族精神文化的必备技能。语文的学习要从最基础的语言文字开始,孩童时期是语言文字的最佳学习时期。语言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二是认知的基石作用。

通过语文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人生即为认知作用。想要适应社会就要先对社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进行这一教育过程时,可应用反映社会和人生的具体事例为学生提供示范。

第三是审美的基石作用。

美,是人类在生活中追求和向往的主要内容之一。依循美的规律,小学语文课程应充满各种形态的美,除此之外,针对孩子这一对象,应该对人文艺术的美加以强调。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审美能力,塑造高尚的人格。通过小学语文课程要能培养孩子对美的感受能力,如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提高孩子的生活情趣,陶冶情操。

二、小学语文课程夯实基石作用的方法

首先是盘活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的学习资源共同构成了语文课程的学习资源。盘活课程资源要先盘活课堂上的教学资源,尤其是教科书。因为不论是修订教科书还是课标实验教材,都以巧妙的方式引导语文实践,蕴涵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盘活教科书教学资源即为发掘教科书的智慧因素、审美因素、情趣因素的过程,通过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热爱语文;讲解课文中的现代意识、人生智慧使学生受到感染,通过课文中的真挚的友情、款款的亲情、炙热的爱国情拨动学生的心弦;用课文中的导学系统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习感悟理解和积累运用。然后是盘活课外学习资源,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之后组织学生交流体会;在当今这一媒体发达和网络便捷的时代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从影视和因特网中获得知识,在生活中对语文进行学习和应用。

其次要加强对语文知识的实践。

实践分为两部分,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内语文实践特别要注重语言实践。老师不越俎代庖,只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做适当的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课堂留时间给学生独立读书,让学生自己感悟,然后与同学合作,互相启发,加深感悟,强化情感体验。除此之外要引导学生独立和合作积累运用。课外语文实践主要包括扩大课外阅读,上网,看影视,还可设置各种形式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调查采访,专题研究等。由于小学生不能很好的抵制不良影响,造成负面后果如沉溺与网上冲浪而荒废了学业,所以课外语文实践一定要注意加强引导,努力实现能促进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有效的课外实践。

最后要重视启发式教学。

篇4

一、过多地依赖课件,忽视了传统教学的独特优势

多媒体教学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日益显示出重要性和独特性。它能让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生动地再现出来,从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也让老师少费许多口舌,受到了很多语文老师的青睐。然而,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来替代老师的引导,忽视了教师和学生间的正常交流,故正确认识运用现代技术教育势在必行。现代教育技术只能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能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应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创新意识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把握分寸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就出现了教师只注重让学生自主发挥,而没有给予评价,也不及时批评指正。这可能是为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自主学习,不是一种“自由式放羊”,这样的尊重会让学生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呈不平衡状态,教师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这一情况,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时要及时指导、纠正,这样才能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误认为“热闹”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

如果课堂上只是表面热闹,学生对知识并未掌握,思维并未得到锻炼,能力尚未得到开发,就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只顾课堂中表面形式的热闹,整堂课下来,学生忙这忙那,“自主”至极,但学生真正能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呢?

就小学语文而言,教师精心组织,合理引导,全体学生的思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并且这种思维在适时的交流碰撞中常常能走向深入,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有些文章,语言优美,内涵深刻,富有哲理,教师要让学生静静地反复品读,做“无问题之读”,在静读中置身其境,这样学生就会逐步领悟其中的思想和意境,对文中妙理一旦悟透,即恰如醍醐灌顶,妙不可言。

四、教师引导不力

面对教学质量的压力,教师心中想的、双眼盯的都是质量,但对质量如何提高,缺少真正的思考,盲目地、过高地拔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于是,基础的字不认真考查了,书写的规范性也不做严格要求了,最基础的用词造句也不管了,什么社会实践,体验生活更不用谈了,代之而来的是各种参考资料,成套的试题做了又做,结果是想象的空中楼阁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灰心,学生死心。

教师忽视语文学习的细节,本身起不到示范作用,板书潦草,不规范,作业批阅大而化之。这就容易使学生养成马虎、不严谨的学习习惯。

五、课外活动匮乏

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两节语文课,扪心自问,有谁真正带领学生搞过语文读书活动,有谁真正带领学生面对广阔的农村田野抒发心中的情怀。

面对以上的问题,笔者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同仁思考。

一、夯实基础

语文学习如同小孩走路,来不得一点点的虚假架子,必须在无数次的跌倒、滚爬中反复锤炼,从写好每一个字开始,规范汉字的书写。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认为“书法应成为青少年的必修课,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来选修,应该重视中小学的毛笔字课”。《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在语文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加了一个注释,即每错一个字扣一分。这一要求,体现出国家对我们“国字”的高度重视,对我们从事语文基础教育的教师来说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教学生写好每一个字已不是口头上的事,必须落实在行动上。

二、跌打滚爬

写作方面应该让学生融入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言为心声,作文就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从其内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感。部分教师为了走捷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范文来应付考试。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学生的心中装的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感受,把学生置于生活之外。因此,学生的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你让学生写身边的人事时,孩子们感到茫然,写什么呢?抬头是电棒、墙上的几幅标语,低头是书本,就是没有活生生的事,就是没有迷人的景……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整合办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1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原则

1.1 基于教学目标,顺应教学规律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够盲目地将信息技术生搬硬套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性质规划教学内容,并且应该顺应小学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最终才能使信息技术科学与小学语文教学达到最大程度的融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特点不断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不断实践总结出一种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学体制,才能够真正做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雪猴”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用语言形象地表达出雪猴与平常的猴子的不同是很困难的,这时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就可以将雪猴与平常的猴子直接用图形、文字的形式进行对比,这样就能够鲜明地反映出雪猴的形象特征,这时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提出雪猴的特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同时也能使学生的观察力得到提升。

1.2 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教师须明确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以学生为主体,向学生传播、传授知识,并鼓励学生创新。因此,语文教师应竭尽所能地利用周围的资源来不断地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例如,通过网络、自然环境以及校园趣闻等资源,使学生能够了解到生活中各种有效的信息,以增长生活经验,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目前,大多数的学校在小学三年就开设了相应的信息技术学习课程,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教学的教学内容,对应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制作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计算机作品。例如,在开设“西湖的绿”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相应地给学生布置作业,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从网络渠道找到有关西湖的图片以及文字信息,并制作出电子文档,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利用多媒体工具。

1.3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主动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如果将信息技术的引用仅仅当作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辅助呈现工具,那么对课堂效率的提升作用就会很小。相反,如果学校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与知识相通的桥梁,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才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例如,在进行“静夜思”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准备,从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演示,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还能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进程中,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需要整理出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以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入信息技术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2.1 情境教学法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模式中,情境教学法可以得到有效的运用。情境教学法就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在情境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和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动画、故事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频等来创设出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内容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运用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了解到所讲内容的情与景。例如,在进行《雷雨》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与雷雨相搭配的电影播放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故事的全过程,通过视频中环境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洞察全文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师进行相应的点拨,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深刻地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2 课前准备法

在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的准备工作,从网络等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资源信息,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自我演讲,然后教师再进行相应的点拨教学,这样不仅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了解、掌握教学内容,同时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模拟教学法

在日常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等多种信息技术教学工具达到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模拟的作用,扩大学生的视野,从根本上填补学生知识面上存在的空白,同时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所学内容。例如,在进行“琥珀”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查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信息,然后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由“看”到“想”,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这一科学现象。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也要相应的进行现代化的优化教学,这样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快速明了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从各个方面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现代化,符合创设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中心小学,山东 枣庄 277214)

参考文献:

[1]康艳丽.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5).

篇6

小学语文教学可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升入中学后能迅速适应中学的学习。

1、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做到每生有一本字典和成语词典);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可要求学生坚持练字):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看书做笔记写批注、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可备纠错本)。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

2、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要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例如《夜莺的歌声》一课,文中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如果每一处都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则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沉闷而低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小夜莺与德国军宫周旋过程中有几句答话相当巧妙。“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教师可抓住这几句话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结合课文背景进行分析理解,就能看出在这几句话里小夜莺既保护了群众,又在敌人不易觉察之中戏弄、痛骂了敌人,充分显示了他的沉着、冷静和机智。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己找出其他能体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特点的地方来分析理解。

篇7

以往的教育认为教学就是不停的想学生输入知识,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我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德、智、体、美素质的全面激发。而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正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就是要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素质。

这里要对语文素质作一全面理解。语文素质应包括:语文能力;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及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

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弄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的目的任务。因为小学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学科;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要掌握祖国的语言工具。儿童是在逐步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获得语言,而同时还会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丰富情感。读书,还会提高学生的说话、作文能力,把自己要说的话、想到的事、看到的事或做过的事,用口头或文字表达出来,进行思想交流,达到相互了解。也就是说,只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才能学会各科知识,所以语文学科具有再认知的功能。其再认知的功能体现在①通过语言实践获得语言,获得字、词、句、段、篇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利用语文能力进行交流、解释、记忆;②通过语言理解和记忆获得各科文化科学知识;③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即自学方法。这三项认知功能,以第一项为基本认知功能。正因为有这一基本认知功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再认知特点;学生具有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所以说学好语文是学好各科知识的基础。正因为语文学科具有获得再学习的动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工具性。这种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才把语文称之为基础工具学科。

凡工具学科,就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数学是工具学科,要具备计算能力;语文是工具学科,必须具有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倒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里谈的习惯,即指能力而言。这段话说明①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叶老把语文能力看作为“生活的能力”。也就是“新大纲”所提的学习语文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总之,要达到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②明确指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必要的,通过理解获得知识;理解知识之后,还必须通过语文实践形成语文能力。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出发点--知;一是终极点--行。由知到行,必须经过理解和训练。

小学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行”就是实践,就是练习。叶老还指出:“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来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替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这段话虽然是针对练习写字的技能技巧而言的,但同样用于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形成。这段话包含以下几层意思;①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和语言习惯的形成,不能只靠教师讲解、指点还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练习,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训练;②语文能力训练必须落实在学生身上;③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按照规格认真练习,来不得丝毫马虎。所以小学生学国语言,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语言训练,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改进措施

新课标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令农村小学教育获得了显著的发展,通过逐渐改变教学理念,不断探寻新教改及新策略。新教改对教学和学习给予了新的标准,需要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为核心,大多数教师均融会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方法,可是在此过程里,我们应当通过理性的观点,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激情。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师本身的问题。因为被诸多因素所影响,令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综合素养方面较低,如此则影响到教师团队的总体素养。有些老师仅仅是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因此并未受到过严格的专业教育。以知识层面而言,因为被本身因素所影响,吸收先进知识较慢,且无法紧随时代脚步,从而不能达到令教材改革的目的,也无法令时展。即便已经对教育给予了创新和改革,可是T多老师并不能真正掌控教学改革大纲对小学语文的标准,从而无法把新课改带入教学当中。

(二)教学理念落后。新课改虽然已经执行了十多年,可是在教学理念方面依旧未获得改变,被传统思想以及应试教育所影响,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在教学理念方面依旧较为传统,教学方式未真正改变。在新课改的执行下,小学语文教材也在持续转变及更新,可是因为农村老师无法得到应有的培训,令其无法真正了解新课改的内涵,无法从整体上意识到新课改的精神领域。老师的教学理念及知识无法及时更新,依旧将课本以及辅导教学工具当作主要方面,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堂十分乏味,令教学目的较难完成新课改的要求。

(三)教学设施较差。因为农村经济环境较差,特别在近些年,农村小学在生源方面愈发捉襟见肘,村集体不想将资金过多投入到小学当中,并且,政府也降低了对农村小学的投入,所以相较于城市,农村教学设备与资源过于落后及陈旧,并且欠缺教学用具与设施。虽然近些年国家已经逐步提升了对农村教育方面的注重,可是农村小学的师资团队依旧较弱。并且,农村学校在老师配备方面通常不够完善,不仅教师数量欠缺,被农村环境所影响,有的老师无法长期呆在农村,有机会则会随时调走,而新老师又无法及时填补,所以会令老师数量不足。其次,一些学科教师不足,有些教师学习的专业与教授的课程不同。以上状况在农村学校极为普遍,时常更换老师会让学生在学习系统性以及连贯性方面备受影响,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所以,完善师资力量则会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1]。

二、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

(一)提升农村小学语文师资团队的职业素养。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对于展现老师教书育人的美德尤为有利,能够有效完成教学工作。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需持续提升自身专业修养。因为被地理位置与交通环境所影响,农村教师较少能够参加各类教学研究,并且由于欠缺资金的支持,会影响到教师业务素养的提升。所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解决困难,通过当前资源,在工作外通过网络及继续教育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持续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

(二)加强语文课堂中的人文品质培养。对于小学语文学习而言,需创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语文学习在人文精神方面的修养,把文化学习以及语文知识学习相融合,透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水准。老师在教学中,需挑选优秀的课文当作课外学习材料,有效展现出我国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将其逐步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真正了解文章的精髓。

(三)创新教学理念,给予教学创新。有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时常会埋怨学生不具备较高的积极性,视线范围不宽,知识面较窄。虽然这些均为现实,但是在新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师应当创新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兴趣。农村小学语文应当认真分析新课改的具体标准,了解教学内容,把新课改精神及所需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所以,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应改变教学理念,由生活为出发点创新教学。并且需改革教学方式,打造自由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由想象提供空间与时间,学生的语文素养则能够获得显著的发展,提升教学成效[2]。

(四)加大农村教学的投放力度。如果想要具备良好的基础教育,各级政府则需提高在农村小学中的投放力度,不但要完善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还需在学校中投入良好的设备及资源,组建教师进行培训,以便有利于教师执行新课改的标准,提升农村小学在语文教学方面的质量及效果。并且,老师还需持续提高本身的信息技术能力,通过多媒体,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总结,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总而言之,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具有诸多问题,只有通过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六年级;初小衔接

据笔者了解,许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关键原因在于用小学学习方法来学习初中语文课程十分不适应,而且在知识储备上达不到初中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六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做好教学工作,为初小衔接的顺利进行搭桥铺路,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下文将对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一、初中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

了解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同,把握初中语文教学对基础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做好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总的来说,一方面是初中语文教学难度有很大的增加,要求学生能够区分不同文体并鉴赏文学作品,知识量更大,对语文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能力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是初中课程开设数量远远多于小学阶段,而且物理、生物等课程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也十分重要,这在无形中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许多学生刚升入初中后都不能适应初中学习的快节奏,虽然小学阶段也较为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往往流于形式,远远不能满足初中阶段学习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由于不会合理的分配利用个人时间,不习惯一遍过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突然难度加大的考试,慢慢的产生了厌学情绪,极大的影响了未来各个科目的学习。

从更细的角度分析,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阶段教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小学语文教学像一位母亲细心呵护每一位孩子,谆谆教导,温柔而周到,初中语文教学更像一位父亲,表现的松散而粗犷,更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依赖性强、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很容易进入贪图安逸、无所适从的误区,许多聪明的学生在小学时因为教师叮嘱成绩很好,而到了初中缺少了教师的督促成绩一落千丈,这种现象十分典型和普遍。②小学语文教学更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主要目标在于打基础,而且受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影响,教师通常重视传授而非引导,对能力培养、学法指导、学生自学、综合应用等方面的关注度不够,当学生升入初中后突然间从感性学习到理性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实际到理论,跨度太大使学生感到茫然无措。因此,我们要从初中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小学阶段教学的自身特点,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二、做好初小衔接的教学策略与措施

首先,小学阶段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夯实基础,我们在六年级语文教学中必须先把握好基础知识教学,做好总复习教学,系统的总结归纳小学阶段的拼音、字词、句段等方面的语文知识,有序的安排复习流程和环节,注重知识规律的归纳和方法的总结,强化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确保知识储备和理解运用水平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其次,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每节课前要求学生自主做好预习,在课后进行复习,教师可以布置具体的预习和复习的任务、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有针对性的加以指点,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多给予关怀和支持,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们灌输终身学习的理念,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价值,努力使学生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的人。

再次,我们需要重视教学方法的调整,针对初中教学的需要,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综合利用多媒体教学、诗歌朗诵比赛等手段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语文知识运用能力。考虑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心智较为成熟,我们可以适当放宽放松,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将教学重心放在学法指导上,以便于学生升入初中后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学习氛围和节奏。

最后,我们要加强交流,做好信息反馈,及时沟通协调。六年级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与学生的交流,与校内其他教师的交流,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还需要与初中教师保持紧密的沟通,对于学生升入初中后常出现的问题要有所了解和预见,认真听取初中教师的意见,互相交流教学心得体会,相互借鉴和帮助,只有同心合力,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作为连接中小学教育的端口,小学六年级的教学有着很多独有的特征,这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虚心学习,适时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学生的一生发展、素质培养为核心,努力使语文教学更具实效性,为学生们的初中学习乃至未来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初中教学;中小学衔接;教法;学法

教学是一个认知过程,更具有阶段性。初中和小学教学又具有鲜明的特点。教师常会遇到自己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各方面都很优秀,可一旦升入初中,不知道为何,各方面感觉都很吃力,学生自己压力大,家长跟着发愁。究其原因是中小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致使学生无法完全短时间适应。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可能替代学生去学习,我们如何能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开展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给学生升入初中做好提前准备,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中小学语文学习的不同

1.学生心理和思维的变化

自觉性差、依赖性强、自我意识薄弱是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教学环境的转变,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升入初中的学生更加要求独立自主,思维方式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即思维由“是什么”向“怎么样”“为什么”变化,向抽象思维发展。如果没有小学的一些初步和转变或者学生不能实用这些转变,就会出现失落、挫败、迷茫等现象,从而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教材、教法、学法的变化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一般比较简单,知识点不多,题量不大,难度小,对于知识也只是识记和浅层的理解,不做过难的要求。而初中无论是在知识的量上,还是在难度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对学生独立完成的要求也有所增加。

从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教学主要以朗读、感性阅读为主;初中语文则更加侧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课堂容量也很大。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小学学生只要记忆力好,勤学习,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而初中只靠死记硬背是无法提高成绩的,即使高成绩也缺少一些灵性,缺乏创新的能力。

二、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做好与初中的衔接

1.在心理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由于年龄和环境的变化,使初中与小学学生在心理上有很大的不同。我在平时的小学高年级班级教学中,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认知心理,如,在阅读课上让学生自主的学习,通过测试的形式考查学生,让学生摆脱教师全堂课引导的心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将来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2.加强学生思维转变的训练

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转变,学生的思维也开始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方面转变。我们在小学高年级教学时,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和周围事物的感悟能力。中学的学习不再是小学那样只让学生认识“这是什么”了,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文本阅读时多思考、多总结。如,写一段本文作者当时的感想,给课文写一个小结,刚开始学生一定不适应这样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更多去思考,无形中为学生升入中学做好了思维的准备。

3.教师在教法上适当转变

面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更多的是创设一些生动的、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理性思维、抽象思维能力更加得到强化,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有时间去大量地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小学高段年级的学生,适当地开展抽象思维的训练,如,让学生在现实的感悟中体会某个名胜古迹的意义,并从中得到启示,还可以开展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

4.学生在学法上的适应转变

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小学其实真正的目的都是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让学生“跟着教师学”,更应该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我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学习方法的交流课,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一些更加适合自我的方法,适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意识地在字词记忆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将来在初中不盲目乱抓打基础。

中小学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中小学语文教与学的不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可能替代学生去学习,但我们应该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开展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给学生升入初中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文儒举.浅谈七年级与六年级语文教学衔接.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2(08).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对策

G623.23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作文教学是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对于教师而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作文教学,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并已经渗透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实现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以下,笔者从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探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特征

小学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的基础教育,是每个学生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知识的起步阶段。通过小学作文写作这种形式能让小学生们运用自己的情感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为此就需要小学生们具有良好的文字基础。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针对学生们的作文教学,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小学生的生字识别和造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兴趣培养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重点,想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仅仅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远远不够,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求学生注重对平时知识的积累,而且要经常练笔。只有这样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才能慢慢提高。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们在一个轻松而又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这样学生们的思维就会较为开阔,想法也会变得丰富多彩。因此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就会有所提高,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从目前来看,小学生的作文写作素材大都是来源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小学生的想法多变,具有很多奇思妙想。因此学校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让学生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身边的生活故事运用到作文写作当中。开发孩子的想象力逐步提高孩子的写作兴趣。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的教学方法不断被应用到课堂中去。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改变,在相对落后的地方,教师还只是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来给学生讲授知识。学生们面对的只有黑板和教科书。这种教学方法水平比较落后,很难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样就难以提高语文作文教学质量。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在课堂上会显得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这就会给教师上课带来困扰,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不强,往往会影响课堂纪律,打断教师讲课思路,影响教学进程。

作文课是小学语文的半壁河山,但往往作文写作是令学生和老师头特别头痛的课。所以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就需要教师添加新的教学内容,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教学写作中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解决作文课堂上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增添了大量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丰富上课内容。从互联网上获取资源,然后进行整合,运用多媒体网络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能够开阔学生们的眼界,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多彩的生活。

现在的大多数教师都会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作文情境,用此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就会为学生写作文提供了一个好的基础。比如,在进行“冬景”类作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一些和冬景有关的图片、视频、歌曲或诗歌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在作文课堂上用多媒体进行放映展示,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对冬景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写作素养能力。比如在进行“议论文”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相关视频,然后给学生们展示。这样学生们就能理解写议论文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教师再讲解一些注意事项,这些都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作文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不断被应用在作文课堂中,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到一起,既增添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又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可以不断为教育行业解疑化难,与时代最新信息相融通。但是,提高学生的语文作文教学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可能一直是一成不变的。所以需要教师对作文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改善学校教育器材,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或者是作文写作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老师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应用到小学语文的课堂中。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就像一个万花筒走进了学校的课堂,同时也进入到了课改的行列。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信息技术不断被应用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给小学生以新的自由学习天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老师应该抓住此机遇,通过不断提高语文作文教学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让学生们减轻写作压力,为学生的将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作为小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门基本学科,加强学生语文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信息素养,奠定学生后期学习信息文化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改革。小学生因为正处于初级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完善结合起来,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处理应用能力。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搜集处理信息意识

语文教学不像其它学科一样,它大都是一些阅读、名词解释、古文翻译之类的内容,平日里语文教师只需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掌握就可以了,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要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引发学生对语文学科厌倦的心理,更何况小学生的心性还不是很成熟,谁都不想天天坐在那只是死背书,所以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条件下,要想有效地培养小学生搜集处理语文信息知识的能力,最好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树立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多媒体教学是利用图像与声音相结合起来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借助些与教材相关的图片、影像、文本等信息资源,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以便于学生的吸收、理解,增加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可以扩大语文学科的信息量,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更多与小学语文有关的内容。

如:学习《翠鸟》这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放映一段影像,让学生通过图画自己观察翠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还有它的活动和休息场所、平时所吃的食物等具体内容,教师再结合教材,将学生引导到课本知识上来。这时学生必定会有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定力来听课,而且根据教材和多媒体相结合的双重教学效果,学生还能了解到书本上所没有讲到的内容,如翠鸟的种类、繁殖、它的羽毛用途、分布范围等,增加了语文的信息量。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最终如何,并不仅仅是依据教师的教学方式来判定的,更多时候,再好的教学模式,再多的教学经验,也都离不开当前课程下需要的教材。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其前提是必须要围绕着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以选择一些有利于教学的信息资料,剔除不合适的信息。这样一来,也减少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会无目的性地浪费大把时间去寻找相关的资源,又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如学习《乌鸦喝水》,内容讲述的是一只口渴的乌鸦为了能够喝到瓶里面的水,想尽一切办法最终实现这个愿望的事情。这篇课文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寓言小故事,它引导和启发学生以后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要灰心、气馁,要勤于开动脑筋,多思考,总会有办法解决的;而且做什么事情也一定要有耐心,坚持不懈才能到达成功的终点。教师在讲述此篇课文内容时,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熟练掌握程度,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思考,锻炼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三、结合实际生活案例,挖掘信息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向学生渗透“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的思想观念,不仅要有效的利用课本知识使学生发现与生活有关的信息,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可以有效利用身边广泛接触的电视、网络、新闻、广告及各种自然、社会现象等,使学生学会挖掘和获取各种信息,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拓宽自己的视野,养成分析、搜集、处理信息的习惯;可以利用元旦、六一、圣诞等节假日,让学生搜集与之有关的信息资料,如来历、礼仪、活动等,并用所搜集的信息开展一些活动,使生活和学习相互融合;可以借助课本知识,通过查找课外书籍等手段,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总之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目的,一定要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开展教学学活动。

篇13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改革不断推陈出新,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其实用性,注重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人与人之间交际的主要形式是口语交际,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而,最为小学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以期找到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措施,以下是我的具体探究。

一、教会小学生“听”

“听”是“说”的基础,会“听”才会“说”,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就要首先让小学生学会“听”。

1.学会倾听说话者语气

如果说话一方在言语中用了反问句,那么他已经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包含在问句里了。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是有达了肯定的内容,如在“你不觉得这些花纹很漂亮吗”中,谈话一方表达的意思是认为花纹很漂亮,并希望得到听话一方的相同看法;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是表达了否定的内容,如在“旧社会人们哪有幸福生活”中,表达了说话一方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并征求听话一方的意见。

了解了反问句的语言规律后,听话一方可以接收到对方的正确信息,并有利于语言的双向交流,否则交流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就达不到沟通与交流信息的目的了。这类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详细指出了。

2.学会觉察说话者的意思倾向

听话一方如果能从谈话一方的言语中听出其意思的倾向,那么有利于适时接上话题,说出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如“这天气怎么这么热”中,表明了说话一方不喜欢这么炎热的天气;“你好哇!上课了还不进教室”中,聪明的学生一听就知道这不是在夸人,并会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

3.学会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

“听”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不同于“读”与“写”可以不断重复,“听”一般是不重复的。如果学生听不懂或听不清对方的说话,就很难与人交流了。那么,怎样才能训练学生听懂长句呢?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是关键。

例如,“小明今天早上很早就出门上学了,在路上,他一边走一边踢着小石子,结果来到学校时已经迟到了。”这句话很长,学生只要认真倾听,不难发现话虽长,但意思表达得很明确:小明贪玩因此迟到了。在了解了别人谈话的主要内容后就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你来我往,就实现了言语的双向交流。

当然,光会听而不试着去说也达不到口语交际的目的。因此,教师还应在口语交际的内容和形式上多花些心思,达到让学生乐于表达的目的。

二、引导小学生“说”

1.内容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只有发生在身边的或有所体会的事,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在小语教材的口语交际中有不少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过的,如接待客人、探望他人、求助别人、购买物品等。这些生活中较为熟悉内容,能激发学生谈话的兴趣,学生也有讲述自己感受的想法和信心,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

2.形式要生动、有趣、多样化

在口语交际中开展一些趣味性的口头表达活动,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言语的训练。

(1)互说。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口语交际“假如我学了克隆”时,教师可事先指导学生在课前查资料或询问别人了解克隆技术及其发展情况,再根据克隆技术的运用范围,分为农业、园艺、畜牧、医学等小组,兴趣一致的学生可结为一组。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想克隆什么,看谁的想法奇妙,最有益于人类。这样,不仅使学生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学生交流了信息,从而使口语交际教学取得了成功。

(2)拟境。情境教学在口语交际中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例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草船借箭》一文中的对话较多,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最好材料。教师可创设特定的课堂情境,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教师可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了三国时的古战场,你们中有的人是诸葛亮,有的是周瑜,还有的是曹操。那么,你在想什么?又在干什么?你能告诉大家吗?”然后, 学生自由扮演文中人物,讲述自己的心里话。如有的学生扮演诸葛亮,说:“我明知周瑜限期造箭是因为妒忌我的才干,想要为难我。我也很生气,但我必须以‘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为重。我也只能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哎,我得想一个万全之策呀!”又如,有的学生扮演周瑜,说:“看到诸葛亮这么能干,我却处处比不过他,真叫人生气。‘老天爷,既生瑜,何生亮!’我得想个好办法来为难他,杀杀他的锐气。别人老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可今天却落入我的圈套,这真乃天助我也……”这样的情境教学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真是一举两得。

篇14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因此学好语文至关重要。而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下,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同时,语文学习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这种语文知识的积累习惯不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就能养成的,而是需要我们从小学时期就开始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成长有著重要的意义。那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既代表着我国的软实力和五千年的文化,又能够体现出仁义礼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学。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接受的良好教育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时,通过语文诗词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诗人炽热饱满的情感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文化底蕴;二是能够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学好语文不单纯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它还影响到历史、政治、数学等学科的成绩。因为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理解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对提高学生其他学科的成绩至关重要。因此,只有把语文知识学好了,才能更好地学好其他学科的知识;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于外来文化的侵蚀,使得我们年轻一代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语文知识中蕴含着我国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这些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更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好语文,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中华文化有重要意义;四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过语文学习可以积累很多格言、警句、俗语、哲语等,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耳濡目染,在脑海中积累大量丰富而生动的素材,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存在弊端

自主学习不仅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基础,还是教师组织学生课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为了把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让学生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而,当前我们一些老师对新课改中的“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放弃了自身的正确引导作用,过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发挥,使课堂教学出现吵闹、混乱、毫无秩序的不良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违背了学习语文的本质初衷。

2、不够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和提高。当前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实施,我们大多数教师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教育事业奉献了力量,但还存在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和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思维仅停留在关注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也是新课标所不容许的。

3、激励措施欠缺,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评价性语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自信心。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措施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我们重视,如: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评价单一,重复的评语较多,失去了评价的原有效果;评价语言过于虚假,非发自内心真挚的言语,失去了评价本身的激励性,不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公平公正的客观评价。

三、改进建议

1、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降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强调一种角色的转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通过创造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针对学生能够自己学的知识,我们不教;针对学生不能自己学的知识,我们要给予指导学习;针对学生不乐意学的知识,我们要运用智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语文知识走进学生的心灵。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三是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四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效率;五是品味语言,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六是赏识鼓励学生,让其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2、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正处于从懵懂时期向着初中的成熟期的过渡阶段,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能力的最佳阶段,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引导观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实现其个性化发展;二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知识少,字词量很有限,并且对语言的逻辑性不能够完全掌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引导,并通过仿写练习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三是通过语文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丰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