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摊经济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低碳经济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而生物质能源和再生能源则是重中之重。在粮食的主产地区和生物质能源丰富的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则是一种非常可观的模式。在粮食产地可以建设将秸秆作为燃料的锅炉厂或者发电厂来代替其他的能源的消耗;在畜禽养殖场等地区可以建设沼气工程,把生物质气化技术作为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重要措施;再者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发热等等,通过将低碳经济作为主导能源革命,大大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推进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有助于黑龙江省农业发展
黑龙江省有全国最大的黑土地,水稻种植面积占了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21%。因此,发展农业产业中将低碳经济作为主导是非常有意义的。选育低排放的高产水稻,研究新的微生物技术,可以优化农业产业模式,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黑龙江省农业发展。
黑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基础
1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
黑龙江省是我国能源大省。但是资源的大量消耗必然导致我省将会面对的资源缺乏。因此积碳经济是我省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我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冬季需要供暖,而现在大多数的供暖仍然是依靠煤炭。煤炭属于“高碳”能源,将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发展低碳经济,在城镇,采用集中供暖。在农村利用人畜粪便、秸秆等发酵,最后产生的沼气,进行供暖等其他少部分代替煤炭使用。节能减排效果将会非常显著。因此在黑龙江省非常适合发展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装置等技术。
2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企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现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发展建设需要大量的水泥、钢材等建材。而这些“高碳”产业想要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低碳经济的控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碳排放。因此虽然发展低碳经济的难度大,但是潜力也大,拓展空间非常广阔。
发展低碳经济,是黑龙江省稳步前进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黑龙江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业发展较快;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对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已经启动,全面展开绿化龙江大地行动;各企业单位控制碳排放量。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黑龙江省低碳能源资源非常优越,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资源位居全国前列,水能、天然气等资源丰富,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现实基础。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与发展模式
1发展目标
1.1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国家绿色低碳基地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黑龙江省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经济的蓬勃发展驱使以企业为中心,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辅,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制造模式来满足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需求和打造装备制造产业的新优势。为保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低碳装备制造基地而建设一批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装备控制数字化、制造工艺紧密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产品生产绿色化的低碳主力企业,将技术和经济的优势发挥到其最大化。将我省建设成为我国的绿色低碳基地,证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新型清洁低碳能源基地,黑龙江省是能源大省。优化能源结构,依靠能源优势,合理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代替部分的不可再生资源。实现各能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改善能源结构。打造国家重要的新型清洁低碳能源基地。
1.2推进黑龙江省低碳社会的建设
实施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式。先进的应用技术的推广和设施装备的加速升级,是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的前进方向。降低生产生活中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工农业生产时的垃圾排放。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低碳社会的先进地区也是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之一。
2发展模式选择
2.1转变经营模式:发展低碳农业
根据黑龙江省土地资源调查表明,全省土地总面积为4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其中,农业用地面积更是占为主体。黑龙江省更是占有全国11%的优质耕地,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均居全国首位。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在黑龙江省是必不可少的。发展低碳农业,首先应该实施规模化经营,强化现代农业装备,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土壤的碳汇。其次,可以实施循环化经营。发展沼气工程,秸秆气化和稻壳发电工程的建设,将农林业的废弃物合理再利用。最后,也可以实施生态化经营。大力推广无公害低残留的农药,解决因为农药化肥等添加剂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将黑龙江省农林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2.2转变生产方式:发展低碳工业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同时又是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要省份,黑龙江省必须发展低碳工业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工业一来是推行清洁生产。优化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培养一批零二氧化碳排放的企业。并且对超标排放和排放那个量较大的企业和工厂实行强制性的清洁生产审核。合理建设绿化和工业区。高度重视影响环境的项目。再者可以推行低耗生产。以节能减排为基础,大力将企业的生产模式从传统型向低碳型转变。积极推广新技术,推动传统工业的改造。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依靠东北的天然优势,我省还可以推行绿色生产来发展低碳工业。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能力。将绿色生产与低碳经济将结合。建设有黑龙江省特色的低碳工业模式。
2.3转变生活理念:发展低碳生活
一、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区域行动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源利用水平及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区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也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基于区域层面来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我国正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受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结合区域情况,改变经济增长结构,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促进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要实现低碳经济在区域中的发展,必须要做到: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指导,加强相应立法工作;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引导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提升固碳、减碳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
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不理想
区域经济中仍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能源消耗处于上升期,碳排放强度高。高能耗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其中,电力热力、金属、化工、采掘以及非金属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
从区域情况来看,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几乎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该地区的煤炭、石油的大规模开采也是其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中部地区工业化是为了适应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钢铁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中部地带的资源开发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中国生产力布局主要集中在东中部两块地区,沿海地区在加强能源、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等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了电子、家电、通信等新的工业部门和行业,在出口工业品的生产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中部地区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腹地的属性和以高能耗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导致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高,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之一。
(二)能源利用效率低
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结构表现为“富煤、缺油、少气”,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难以改变。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由于我国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碳排放的差异较大。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即能源强度,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能源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该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能源消费强度来看,我国不同省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能源强度排在前三位的均处于西部地区,分别是宁夏、贵州和青海;能源强度低、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则分别是北京、浙江、广东省均处于东部地区。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越高、能源消费强度越低,同时单位GDP碳排放量越小。因此,能源强度较高的地区应该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关注能源的利用效率问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技术的应用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技术创新步伐缓慢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东部地区基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人才资源较有优势,而其他三个地区与东部相比创新能力较弱。重点是能源开发利用,第二产业等领域技术更新缓慢,产能落后,使得整个产业体系薄弱,加上传统落后工艺在重点行业领域比重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未来几十年内,基础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将维持高排放的特点,这也加大了减排压力,增加了低碳模式的实现成本,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四)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一系列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需要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保证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并不完善,同时现有的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加之由于中央到地方政策执行链条过长,执行效果不易控制,因而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第一,发展低碳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促进工业低碳化,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并拉长产业链,加快构造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东部地区应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新兴技术进行传统产业改造,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降低经济发展的能耗水平,切实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电力、热力以及采掘、化工、金属冶炼、非金属制造等重工业行业要重点治理,限制高碳产业准入,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第三,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卓有成效地拉动国内多数欠发达地区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从不同侧面去分析,低碳经济既是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准。通过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也可以从一定层面缓解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前期工业增长与排放正相关的矛盾。
第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二)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一,源头控制。推进节能减排重要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要改善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
第二,过程控制。即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如引进先进技术、更新和改造落后生产工具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的。
第三,事后控制。捕获、封存和积极利用排放的碳元素,即开发以降低大气中碳含量为根本特征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以及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同时,还要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三)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技术引进;二是自主研发。技术研发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高效能源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技术,都需要很长的研发周期。因此,技术转让是目前发展低碳产业更适宜的方式。目前,国际社会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而订立了国际技术协议,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或者实施技术管制和激励,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最终目标。各区域应立足自身情况,积极引进各种关键低碳技术,如大力创新用煤工艺、采用洁净煤技术,具体包括加大清洁开采及原煤入洗比重,减少原煤输出和直接燃烧;加快煤炭高效转化技术开发,如煤基多联产、先进燃烧、低碳产品合成等技术,降低煤炭消费强度,减少转化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加大煤炭及煤基产品消费环节污染物排放控制与治理技术的研发,如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储存,实现煤炭及煤基产品的清洁化利用;加快发展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煤层气的开发及利用等技术。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低碳技术落后的现状。
(四)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为保障低碳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以及技术创新上的实现,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限制高碳产业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在能源效率上,要加强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总体规划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专项规划,完善“配额制”和“固定电价”等相关政策制度,以求改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状况,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在技术创新上,制定合理有效的技术引进政策,同时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制度上加大支持力度,如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给予税收优惠支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减免税收等有效手段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卵石地层 盾构机 刀盘
中图分类号:u45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1-0073-03
土压平衡盾构法施工在我国城市地铁隧道、过江河公路隧道、城市排污管道、过江输水或气管道中使用越来越普遍。而作为施工主机械的盾构机选型工作在施工中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进度快慢,在北京地区卵石掘进的盾构机经常出现螺旋机卡死、盾构刀盘结泥饼和卵石块无法排出、刀盘卡死、刀盘磨损等地层现象,该地层中刀盘开口率、刀盘大圆环形式、螺旋输送机的形式、使用参数以及螺机土仓内的伸出量都会影响到出渣的连续性与流畅性。本文通过对同地层两种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寻找出一个适应北京地区卵石地层的刀盘以及螺旋输送机得使用方法,为以后同类地层盾构施工提供参考。
一、地质状况
盾构机通过的地层自上往下主要为:①粉土填土,①1杂填土、④2粉土、④3粉细砂、⑥粉质粘土、⑤2粉细砂、⑤卵石、⑦卵石。盾构穿越地层主要为卵石⑤层、粉质粘土⑥层、卵石⑦层,全段连续分布,局部为粉细砂⑤2层、粉质粘土⑤4层。整个区间各地层比例所占比例如图1。卵石的颗粒物最大粒径不小于390mm,卵石、漂石主要成份为石英砂岩、辉绿岩、安山岩、硅质白云岩等坚硬岩类,且地下水稀少。
二、盾构主要参数对比
刀盘是土压平衡盾构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有:1)挤压、切削刀盘前方地层中的渣土,通过旋转刀盘的方式使其进入土仓;2)刀盘有支撑前方土层的作用;3)通过渣土的搅拌使土仓内及刀盘前方的渣土能够形成有效的搅拌改良。刀盘主要结构由支撑臂、刀盘面板、刀具、搅拌轴及泡沫孔等组成,目前国内土压平衡盾构使用的刀盘主要有面板式和辐条式,我们介绍的为不同开口率的面板式刀盘在该地层中应用。
三、两种开口率的刀盘及螺旋形式在卵石地层中的使用情况对比
在北京地区卵石地层中掘进,刀盘开口率的大小是刀盘重要的参数之一,有效的开口率能及时的将刀盘前方的卵石刮入土仓内进而通过螺旋机输送到土仓外。刀盘开口率过小容易导致刀盘前方的卵石不能及时进入土仓,需要刀具多次滚压至卵石变小后才能重新进入土仓,在掘进速度较快时,大量的卵石堆积至刀盘前方就形成了土塞进而形成泥饼,严重制约了盾构的掘进速度,是掘进能否正常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以两种不同开口率的刀盘及不同形式的螺旋机在相同地层中使用为例,对盾构掘进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
1.本标段地层主要以卵石⑤、⑦地层为主,两种盾构采用开口率大小不同的刀盘形式,盾构刀盘开口率为40%的刀盘为了满足大颗类卵石排出采用的为带式螺旋机,该螺旋输送机的叶片间距是540mm,最大通过粒径的轴线距离为560mm,螺旋机钢筒的直径为850mm,螺旋机叶片深入土仓的最大长度为700mm。
盾构刀盘开口率为23%的刀盘采用的为轴式螺旋机。其原因是控制出渣量及喷涌现象的出现易采用轴式螺旋机。该螺旋输送机的叶片间距是650mm,最大通过粒径的轴线距离为300mm,螺旋机钢筒的直径为900mm,螺旋机叶片深入土仓的最大长度为750mm。
2.在本标段卵石地层中掘进,两种刀盘的盾构掘进参数也有所不同,下面对两台盾构不同掘进里程时的主要掘进参数进行对比,参数对比见表2:
在同地层掘进过程中,开口率较大的盾构的总推力在1300-1800T之间,上部土仓压力0.6-0.8bar,掘进速度30-40mm/min,刀盘扭矩波动范围最大为300KNM,扭矩一般为4000-5000KNM之间,出渣量3车以内(41-44方),地表沉降较小。螺旋机排出的最大粒径的卵石为400×500mm,
开口率较小的盾构掘进过程中总推力800-2000T,上部土仓压力0.3-0.4bar,掘进速度15-60 mm/min,刀盘扭矩波动范围较大,最大为1000KNM,扭矩一般为4000-6000KNM之间,出渣量3车(46方)相对偏大,地表沉降值相比开口率较大的带式螺旋盾构较大,螺旋机排出的最大粒径250×250mm,且多次出现螺旋机被卡的现象,由于大块渣土在土仓内集压,刀盘开口堵塞,需要人工进仓清理。
3.通过掘进对比,两种形式的刀盘及螺旋输送机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3.1在卵石地层的掘进过程中,刀盘开口率越大,螺旋机出渣粒径越大、螺旋机脱困扭矩越大,盾构的出渣量、土压力及地层稳定性越容易控制,掘进参数也会更好更有利于施工。
3.2刀盘开口率较大的刀盘可以有效的将大卵石排出刀盘前方,带式螺旋机的出渣粒设计为540×560mm,可以满足较大类型的卵石运出土仓,可以有效的保证掘进的顺利进行刀盘的开口率较小的刀盘容易出现堵仓结泥饼等现象,同时刀盘前方的大卵石无法排出刀盘导致刀具二次磨损刀盘扭矩增大,刀盘卡死等现象。在卵石地层中刀盘开口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设定在40-60%,这样可以有效的改善了渣土的流动性,在出渣过程中能够顺利的将土仓内的大型卵石排除土仓,渣良效果较好。
3.3两台盾构的螺旋输送机在土仓内螺旋搅动的范围也只有直径1000mm左右,容易在土仓内下部左右两侧出现集渣,在卵石地层的掘进螺旋机的搅动范围越大,对掘进越有利。刀盘的主动搅拌棒设计与螺旋机的搅动应互相对应。
3.4卵石地层中,卵石的大小不一,而螺旋机通过的粒径只能按照设计的最小数来计算,带式螺旋机为540mm,杆式螺旋机为300mm。当地层中卵石较大时,杆式螺旋机由于设计通过的渣土粒径比较小,所以经常出现螺旋机卡死现象,螺机卡死后需要开仓进行人工处理,刀盘结泥饼和螺旋机卡住的次数也会增加。
四、刀盘大圆环形式探讨
在使用过程中,为了盾构机更好地适应卵石地层的掘进施工,针对几种刀盘在卵石地层中大圆环的磨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已避免刀盘的磨损。在使用过程中,为了盾构机更好地适应卵石地层的掘进施工,针对带式无轴螺旋机盾构的施工情况,目前对两种刀盘的形式进行分析,一种是海瑞克刀盘;一种是中铁号刀盘。
中铁3号理论设计刀盘锲口环位置尺寸:锲口环理论允许通过最大卵石的直径为¢50mm,而在锲口环位置,刀盘与前体之间存在高差45mm,宽100mm的空间,有大量卵石卡在锲口环位置跟随刀盘一直向前推进。
海瑞克盾构理论设计刀盘锲口环尺寸:刀盘锲口环允许通过最大卵石的直径为¢75,而在锲口环位置,刀盘与前体之间存在高差16mm,宽60mm的空间,理论上卵石无法存放在刀盘锲口环处。如下图3所示
通过使用发现两种形式的刀盘大圆环磨损量存在很大区别,中铁号在掘进1000m时磨损量达到100mm,而海瑞克大圆环的磨损量仅有30mm。同时在开仓过程中大圆环位置海瑞克没有卵石的存在而中铁号容易有大量卵石卡在大圆环位置造成刀盘的磨损加剧,同时增大了刀盘的扭矩。
五、结论
通过对两种盾构的对比和探索性试验,得出以下几点建议:1)在卵石地层掘进时,刀盘开口率相比,开口率大能够更好的加快掘进进度,降低刀盘卡卵石的情况出现;2)在北京地区卵石地层盾构的使用中,无中心轴带式螺旋机要优于有中心轴螺杆式螺旋机,带式螺旋机能够及时置换土仓内的渣土,降低刀盘结泥饼和卡螺旋机的风险;在卵石地层的掘进过程中,螺旋机应有两套后舱门一套前仓门,出渣通过两套后仓门的开关可以有效地防止了喷涌现象的出现,且单舱门也会造成土仓压力波动较大,掘进参数变化较大的情况。3)刀盘的大圆环形式能够决定刀盘磨损的速率快慢。另外,由于卵石地层的特性,长时间停机会出现卵石沉淀,易出现卡螺机、卡刀盘的现象,解决此类问题,是否可以通过正反转,提前加入适量的渣良剂至刀盘内,顺利疏通螺旋及土仓,及时的将土仓内的渣土排出置换,满足现场的施工需求还要以后进一步讨论验证。
参考文献
[1]王洪新,傅德明.土压平衡盾构平衡控制理论及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7,40(5).
[2] 胡国良,胡绍华,龚国芳.土压平衡盾构螺旋输送机排土控制分析[J].工程机械2008,39(4).
关键词:低碳经济,工业园区,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 F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e,如果按照目前水平发展下去,到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74米,平均地表温度将升高5e,对人类的影响将会十分深远。减缓气候变化,制定应对策略是目前全人类共同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近年来全球性关于气候的国际会议表明,当前全球各国都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发展,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 龙山建设低碳工业园的条件分析
2.1龙山建设低碳工业园的机遇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为了加快发展步伐,就提出了“工业兴县”的发展方针和“二次创业”的奋斗目标,“十一五”规划中,政府依然重视到工业发展对龙山经济增长的重大拉动作用,依然坚持以工业化为龙头,推进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着重发展能源工业和农产品、矿产品加工业,并将按照“产业集聚、工业集群、土地集约、管理集成”的要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2.2龙山低碳工业园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龙山周边县市经济、工业情况的比较分析,龙山经济实力在周边8县市当中排名第4,属于区域当中经济靠前的县;但从龙山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排名第6,说明龙山的工业发展在周边县市中比较落后,龙山县周边县市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工业园区迅速崛起,龙山工业发展处于落后水平。
3 龙山低碳工业园规划
3.1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产业生态学等相关只是为理论支撑,以低碳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核心,以重塑资源禀赋支撑力和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为重点,以绿色技改、弃旧引新为手段,总体布局,因地制宜,长远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为全国低碳工业园区建设积累经验,为“两型”社会建设树立典范。
3.2龙山低碳工业园规划措施
根据前面所述低碳工业园的四个基本特征以及龙山县低碳工业园建设的条件分析,龙山低碳工业园区的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合理规划用地布局及用地比例,形成复合组团式功能布局。
龙山工业园规划不仅在用地布局上体现了集约式土地规划的要求,而且合理的布置居住、工业、配套设施为单位的组团,有效的减少了园区内出行、生活所带来的碳排放。
如图1所示,龙山工业园规划了六组团,分别是矿产加工组团、综合组团、农副产品加工组团、生物制药组团、水泥生产组团、岩厂组团。并规划五个配套服务区,包括居住、商业、行政、仓储、物流,呈奥运五环状镶嵌其中。
规划结构图 土地利用规划图
3.2.2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自然碳汇体系。
龙山工业园规划一心两带的绿地组团,其中一心是指规划中保留的中部自然山体,建设成为宝塔生态公园,作为整个园区的绿化核心,与园区东北面的皇仓公园联为一体,构筑园区的生态屏障。两带是指酉水河和果利河两岸的沿河绿色休闲风光带。绿地总面积153.49公顷,按照乔木植被面积年碳汇及转化量1.8kg/(m2·a),可为工业园区提供2762t的年碳汇量。
3.2.3大力发展低碳主导产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鼓励清洁生产。
引进高新技术,结合龙山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与生物制药组团,在园区内构建“原料——产品——原料”的循环经济模式,如煤矿可以发电,为其他产业提供用电,煤矿和有色金属冶炼的废料可以为建材生产提供原料,不能直接利用的废料进入废物处理厂进行处理。
3.2.4创新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模式。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及时与园区的开发建设相配套,经统一平衡后优先列入城建计划。园区内的配套设施,原则上由园区开发机构投资建设,如属共同开发或以“园中园”形式开发的,可按开发比例共同进行投资建设。电力、通讯等部门要积极参与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
3.2.5建立完善的低碳管理机制,建立碳交易市场。
积极推进园区服务创新,优化园区投资环境。园区要建立和健全低碳管理机制,推进管理和服务创新,加快与国际接轨。适时推行碳交易市场的建设,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在龙山工业园内建立碳交易市场,规定各个企业碳排放年度计划,未能完成任务的企业可以向超额完成任务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指标,促进各个企业强化管理、改进技术、增进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4 结语
如今,低碳概念正在步入各个行业领域,在工业领域,实现高能耗产业向低碳园区协同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研究低碳工业园区的成果相对较少,相关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探讨了低碳工业园区规划方法与实施策略。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停留在总规层面对工业园区的规划指引了方向,提出了方法,但未深入到控规层面提出低碳控制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刘传江,冯碧梅.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J].学习与实践,2009(1).
[3]庄贵阳.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J].环境经济,2007(1).
[4]苏瑾.低碳经济的成长[J]. 世界环境,2007(4).
关键词:区域 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互动式
项目基金赞助:
1、2010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都节能减排现状、问题及建设低碳城市研究》阶段研究成果
2、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攀西生态脆弱区低碳经济发展研究》(2009ZR0065)阶段研究成果
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对其研究的兴趣吸引了众多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目前,研究低碳经济的各类学者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长期以来,我国各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优先。如何创新思路,寻求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结合点,变“两难”为“双赢”,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发展模式是一个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入手加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低碳经济的范畴辨析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概念的涵与外延到底应该如何界定一直未有定论,特别是“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这两个概念的界定更是难上加难,有人提出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有人提出低碳经济包含循环经济……。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准确定位“低碳经济”所涉及的范畴,与循环经济相比较低碳经济涉及的范畴要小一些,对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要更有针对性一些,具体来说低碳经济是实践循环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不能因为“低碳经济”的提法新,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在大力推进就认为“低碳经济”模式能够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切问题,我们认为低碳经济所涉及的范畴只限于“气候问题”和“能源问题”两个部分。目前针对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主要从“减少碳排放量”和 “增加碳汇聚量”两个方面在推进,通过聚焦上述两个方面,低碳经济实质上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落实到了一个可观察、可操作的层面,通过研究和实践,将来或许我们可以将成功发展低碳经济所获得的经验应用和推广到“二氧化硫污染问题”、“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及“水污染问题”等一个个具体的资源环境问题。
■二、低碳经济的实践模式
现阶段区域层面的低碳经济实践模式总体而言,主要包括“减少碳排放量”与“增加碳汇聚量”两种模式。
2.1减少碳排放量
在区域层面上减少碳排放量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其二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都可以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1.1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我国广大地区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比较低的,也就是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与先进国家比较还很高,资料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欧盟的4.6倍,是日本的8倍。一方面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低,另一方面我国浪费能源的现象却层出不穷。可以从两个层面和三个层次上来探寻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1)两个层面即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
(1)技术层面
由于现阶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掌控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关技术引进举步维艰,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引进核心技术的过程中,提高我国自主研发能力,构建适应区域层面实际情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相关技术体系。
(2)制度层面
由于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政府管理能源方式和全国性能源市场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我国还没有形成有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制度层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通过设计适应的制度安排杜绝浪费能源的现象,进而通过经济激励机制的建立促使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主动研发和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
2)三个层次
(1)宏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区域性社会
(2)中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产业链、产业园区及社区
(3)微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企业和家庭
2.1.2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到我国目前的能源供给结构是“多煤贫油少气”,短期内能源供给结构的刚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国内各省区在政府主导下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我们认为目前这种推进新能源产业的热潮值得商榷,因为各地大力推进的结果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的错误配置,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不宜过急过快,需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2.2增加碳汇聚量
增加碳汇聚量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探讨,其一是碳的自然汇聚,其二是碳的人工汇聚,总称“增加碳汇”。
2.2.1碳的自然汇聚方式
这种解决办法是充分利用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碳的化学反应过程,把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碳化合物,通过改变碳的存在形式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植树造林是其具体的实际模式,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碳元素的循环实现碳的汇聚,具有可持续性。
2.2.2 碳的人工汇聚方式
该方式是通过运用碳采集技术、碳捕获技术汇聚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然后进行深海或地底埋存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种方式与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填埋方式较相似,其主要特征是由于没有改变碳的存在形式,只是暂时将二氧化碳汇聚起来,可持续性方面尚存难题。
2.2.3 两种方式的比较分析
我们认为我国广大区域有现实操作意义的是碳的自然汇聚方式,因为我国不少地区以森林为主的一系列碳汇资源相对比较富集,随着CDM(清洁发展机制)机制和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在增加碳的自然汇聚方式方面会有优势。而碳的人工汇聚方式所涉及的碳采集、碳捕获及碳埋存等技术,目前在我国不少地区还没有可利用的技术支撑体系,暂时没有可操作性。针对自然汇聚方式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融入CDM(清洁发展机制)框架和国际及国内的碳交易市场,以“碳排放权”供给者的身份进入CDM框架和碳交易市场,通过“排放权交易”获得市场补偿,促进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初步探悉
以上对低碳经济实践模式的研究虽然都是初步尝试,但是应该肯定这些尝试给出了我们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向和基本方法。另外,笔者认为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还可以从另外一些方面作补充。如根据总书记提出的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引入和谐社会的“和谐度”这个概念就发展低碳经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整合。从外部效应理论出发,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度而言可初步得出:
我们知道无论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还是自然活动(自然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都可以划分为正的外部影响(正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影响(负外部效应)两大类。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大,负外部效应越小说明其和谐度高,反之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小,负外部效应越大则说明其和谐度低。
“一个地区要获得发展,或者要有自然资源优势,或者要具有资本、人才、技术、品牌等后天获得性资源,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根据前面对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分析结论,我们认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理解为通过增加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正外部效应,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增长,使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能够恢复,进而提供充足的生态环境服务,使人类的福利水平不断升级;而低碳经济建设则可以理解为通过减少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负外部效应,以维护生态环境的质量,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可见,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两者都是通过改善人类活动模式来影响自然环境状况,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度不断提高升级。
和谐度提高的过程可以认为是由生态环境建设产生的促进自然环境增长的拉力和由低碳经济建设所产生的防止自然环境退化的推力而形成的推拉合力所主导的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协调的和谐演进升级过程。
■四、总结
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模式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同该地区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业问题、“三农问题” 、资源资本化等诸多问题从各个角度都直接或间接相关,应该认识到不可能仅靠单一项目、单一工程、单一方面、单一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就能取得进展。而要有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发展与建设方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区域层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需要得到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诸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除了要在认识上统一思想、步骤上配合、行动上协调、措施上配套外,还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和措施,以低碳经济建设带动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建设,建立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区域层面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培军; 刘学敏. 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J].北京:求是,2003(4)33~35.
[2]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668~670
[3] 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4~55
[4] 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6~57
[5] 张坤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87
[6] 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0~162
[7] 马江.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151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4 文献标识码:A
1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世界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既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又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各国纷纷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目标,并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全球低碳经济争霸已经全面展开,一场绿色投资的战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展开。
2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随着实践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经济形态上讲,简单来说,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3 低碳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3.1 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全球实施“碳预算”的国家,也是首个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的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就在其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到2005年英国能源战略的主要任务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8年公布的《气候变化法案》在以往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计划之上,明确地规定了全新的更具法律约束力的全国性排放目标,其核心条款就是2009年4月实施的碳预算体系,该预算中确定,在1990年的基础之上,2050年英国碳排放至少要减少80%。同年7月,英国政府又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以及3个配套的计划―《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计划》。此外,英国还通过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达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英国政府在2010年3月18日了在碳预算体制下的首份碳排放报告,报告称英国2008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约相当于6亿吨二氧化碳,碳预算目标正稳步实现。
3.2 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主要通过资金支持、法律支持和出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关政策等几个方面来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型。早在2005年8月8日,美国布什政府就颁布了涉及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等11个方面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美国众议院提出了“绿色能源”法案,以确保美国产业的竞争力,推动绿色就业和劳动者转型,并出口低碳技术,应对气候变化,这些政策法案的实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宣布了以发展新能源为重点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计划在3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使得美国新能源产量与现在的能源产量相比增加1倍。同年2月,美国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2012年起将对排污、排放收费,到2050年将减排83%;以每台补贴7000美元的刺激政策,来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使用等,再度增加用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投资,投资总额高达7870亿美元,主要用于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以及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和太阳能等)。
3.3 日本
日本各届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从1991年至2001年,日本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自2002年以来,日本的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产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占据了世界总体产量的半壁江山。2004年,日本环境省设立的全球环境研究基金成立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同年,日本出台了以燃料电池为重点的“新产业创造战略”,降低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审定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提出“建设国际循环型社会”的战略方针。2008年,日本政府提出了“福田蓝图”,其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将日本打造成为世界首个“低碳社会”。 2008年提出《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预计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等,争取到2020年使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实用化。
3.4 中国
自2007年中国首次明确要发展低碳经济以来,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截止2010年9月底,共批准2685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预计2010年减排量近5亿吨CO2当量,其中有953个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占全球注册项目的40%。我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超过9%。国家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清单中,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达2100亿。2010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在1500万~1700万千瓦之间,累计装机容量将超过400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约55%,跃居世界第一。低碳技术投资呈增长趋势。中国最近几年用于“绿色行业”风险投资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占总投资的19%。据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680亿美元,其中太阳能产业的开发利用世界领先。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根据政府规划,到2011年,中国将年产50万辆新能源汽车。
“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高度重视和发展低碳技术,把低碳技术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与相关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预测中国的风能发电能力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的目标将会提前实现。我国低碳发展将朝四个方向努力,即形成合理的消费模式;选择高效节能的生产消费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低碳高效的能源工业,将以煤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改变为煤炭、油气、新能源三分天下的格局,减排的重点也要从目前工业部门为主转变为工业、建筑和交通并举。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 A
前 言:众所周知,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正是由于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它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但是,在房地产经济发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其过度发展而带来的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制约房地产行业自身的持续发展,还会影响到国民经济以及其他行业的持续发展,重点解决房地产行业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的工作应该被提上日程。
一、解析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直以来,房地产经济都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以及持续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房地产行业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我们都知道,房地产行业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泛且与其他行业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行业,基本上可以算是各个行业的基础,其不仅带动了家电、装修、建筑等行业的不断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众所周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住房,住房问题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更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良好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房地产行业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得到持续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得以真正的提高和改善,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三)不完善的房地产市场
尽管现阶段我国房地产经济正以不断发展的趋势持续上涨,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却暴露出了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一些大中型城市,多数的房产都存在泡沫现象,房价的大幅度上涨,严重的超出了人们实际生活水平所能承受的范畴,这样的发展,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严重的还会导致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牵连。除此之外,房地产经济带来的巨大利润,促进大批的企业开始向房产行业进军,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冲击了不健全的房地产市场,使得原本就不是很完善的房地产市场变得更加不合理、不健全。
(四)房价变化幅度明显
过去的几年,房价始终处于大幅度上涨的势头,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居民住房几乎出现了漫天要价的情况,不合理的增长幅度,使得人们苦不堪言。尤其是现在房地产在供需环节上出现的问题,使得一些建筑规模比较庞大的高端住房几乎无人问津,而商品房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一些保障性住房也几乎无法协调供需之间的平衡,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会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恶性的循环发展,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愈发的不完善、不合理。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问题
房地产经济的资金来源大多是银行贷款,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对房地产经济造成直接的影响。资金是房地产建设不可缺少的物力资源,金融政策、金融市场的变化都会对房地产经济造成直接影响,由于房地产开发具有资金量大、占地广、地域性强等特点,房产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以支撑整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需要从银行筹集资金,因此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是影响房地产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问题
房地产的市场化发展跟市场的关系密切相关,一旦市场结构发生变化,供求关系将发生改变,直接冲击房地产市场。当市场需求量大的时候,价格也会随着水涨船高,加快房地产大面积的开发和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然而,一旦市场发生逆转,房地产经济就会出现萧条,如果对市场判断失误,就会出现“鬼城”,加大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甚至崩盘。
(三)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策问题
国家根据对房地产经济实际情况进行的系列宏观调控,相关的政策有可能刺激房地产经济的增长,也可能影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宏观政策是为了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良性发展而制定。因而,宏观政策调控是把双刃剑,是影响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展望我国房地产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房地产经济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自身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核心地位。不仅能够不断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还能大幅度的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对未来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朝着健康、良性的发展方向不断努力。
(一)逐渐完善的房地产市场
尽管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但是,纵观全局,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仍然还是有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趋势的,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还是有不断上升的时期存在的,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一定会得以真正的显现,除此之外,国家的相关政策也会对此加以调整和改善,及时高效的引导房地产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保障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换言之,房地产经济还会在以后的国民经济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对房价的合理调整
过去的几年,房价迅猛的上涨速度,严重的影响到了居民正常的生活,也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都知晓,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是成正比例的,一旦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那么国民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受到牵连。因此,若想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政府就必须对房价做出恰当的调整策略,只有房价的上涨幅度得到切实的控制,那么其自身就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出现,现阶段政府对房产行业实行的房价环比下降措施正好验证了这一点,所以说,未来的房价,一定会朝着日趋稳定的方向发展。
(三)未来房地产业对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的保障作用
任何行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要求下都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遵循的,房地产行业同样适应这个规则。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行业的自身规律都表明了这样一个立场,即:未来的房地产发展,一定会充分的统筹兼顾到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环境,并努力做到与环境以及资源之间协调好关系,充分发挥房地产经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四)国家政策对房地产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有力影响
为了促进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发展,国家有必要出台一些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要严厉打击那些恶性囤积的行为,以此来给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除此之外,就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供不应求的问题,我国必须对房地产税制实行重点改革,从而为房地产市场的循环有序发展夯实基础,协调好房地产税费改革与其市场之间的关系,不断的促进房地产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房地产经济是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就如今的房地产经济而言,它不仅是金融的一部分,也是国家重点政策之一。所以,对房地产经济的评论不能一概而论,它与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变化形式都是息息相关的。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样的严峻形式,若是还想继续保持房地产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不仅需要房地产行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国家宏观调整政策的大力支持,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国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必将朝着快速、健康、持续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姬建朝.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外资,2012(07).
[2]张燕生.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31).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人们的需求也在增加,就催生了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这一概念。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视“湿地”为“自然之肾”,其具有涵养水源、降低水体污染、提升水体质量以及保障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城市的发展中,采用湿地景观,还可以有效平衡城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而当前很多城市居住区应用的湿地系统普遍存在着生态性不强、植物设计不合理、景观营造不经济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实践工作经验,对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和设计原则等基本理论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的具体设计应用,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概述
(1)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当前,在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进行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湿地可以提升环境的质量。这是因为湿地具有渗透和蓄水的作用,可以有效降解污染,调节城市所在区域的气候;其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达到相应的社会效益;第三,城市居住区的湿地可以显著改善生态系统。一方面湿地会成为很多迁徙鸟类的栖息地,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湿地具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减少除草剂等化学药品的使用,降低湿地维护成本。
(2)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原则
首先,把握整体布局和生态理念。居住区湿地景观的水体布局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倚靠自然的水体,完全保留自然景观;第二种是把自然水体引入居住区,人工与自然景观结合;第三种则需要人工开辟水体,建造人工湿地景观。无论是那种布局形式,都应与所处地域的生态、文化等环境相融合,在充分尊重原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原有河湖等水系应尽可能保持其自然形态,以保护原有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合理安排水循环及排污系统;
其次,保持湿地景观风格与居住区的一致性。在对居住区景观湿地进行设计时,要注重保持与居住区风格的一致性。城市湿地景观是一种自然野趣景观,在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经济、文化氛围,采用合理的组景手法将湿地景观融于居住区整体的环境风格之中;
第三,注重城市区居住湿地景观的参与性和安全性。所谓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的参与性,即是湿地景观除了满足居民传统的观赏、生态功能以外,还应该满足居民的休憩、娱乐功能。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科学合理的公共空间,让居民都可以有效参与。同时还要保障湿地景观的安全性,不可因为湿地景观的建设而为居民留下安全隐患。
三、对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的分析
(1)植物设计
在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中,植物设计是其中重要的部分。通过合理地对植物景观进行搭配,可以有效起到净化空气、保持水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其不仅发挥着生态效益,而且可以提供美观丰富的自然环境。
在具体的设计中,首先,要充分考虑植物设计中各种植物的习性,营造多样性的稳定的植物群落,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稳定的生存环境,形成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水质净化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其次,水面上的植物覆盖面积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设置,保证种植的范围和密度,在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促进良性循环;第三,进行植物搭配时还要考虑季相变化以及色彩搭配。可以种植花期不同、色彩不同的植物,这样才能保持植物景观的层次丰富、四季繁荣的特色。
(2)护岸设计
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中的护岸还要具有防洪防涝的作用,一方面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也是水体和陆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过渡地带。同时也要构建满足居民对不同类型需求的水岸空间。当前,在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的护岸中,抛石、木桩、植栽等是常见的护岸形式。以植栽护岸为例,一般来说,居住区的湿地水位变化不大,防洪没有太大的压力,可以利用植栽护岸中的植物发达的根系达到固土护坡的作用。同时,植物的根部还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岸边也会因为丰富的植物景观层次而突显美化。总之,在城市居住区景观湿地设计中,不管采用哪种护岸形式,都应该充分结合自然条件,以绿化与流水为基调,对树木、土石、植被等元素进行充分调配。
(3)水体设计
在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中,还要对水体进行设计,在设计时要以功能为优先考虑,对水体的分布与形状进行充分把握,结合现有的水体形式,从点线面三方面相结合进行水系设计,突出多样化的风格。
对水体进行设计时,首先,要避免死水现象的产生,无论是引入自然水体还是人工新开辟的水体,都必须按照自然水理,营造开放和循环的水系统。因为水体在封闭的状况下,长时间会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在阳光的光照下,细菌和藻类就会快速繁殖,造成水质的腐败发臭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注重水体的循环之理;其次,除了考虑水体的自然之理,还要重视水体的处理系统。城市居住区水体的主要来源有雨水、处理的中水、自然水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水处理体系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湿地景观以其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成为当前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的最佳选择。但是在很多城市,由于人工湿地的应用技术不成熟,仍然存在着生态性不强、植物设计不合理、景观营造不经济等问题。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如何才能建设出生态功能完善、植物造景优美以及成本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湿地景观是需要我们仔细进行考虑的。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已经重视湿地在城市居住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未来我国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必定可以达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文,曾从盛.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及原则[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03)
[2]陈展川,侯则红.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创造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20)
[3]金忠河.居住环境景观生态设计浅析[J].北方园艺.2007(07)
一、潍坊“三区”建设中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
在潍坊实施“三区”战略发展过程中,适值2008—2009年经济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绿色经济、新能源等产业已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潍坊实施“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一)区位优势潍坊在“三区”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首先交通十分便利,潍坊素有“胶东咽喉”之称,是连接胶东半岛与内陆腹地的主枢纽,地处半岛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和交通枢纽,济青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其次具有明显的空间优势,潍坊北部沿海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该区域拥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滨海平原、447平方公里的滩涂和1999平方公里的浅海,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从2004年开始,潍坊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滨海新城,努力将其打造成潍坊的城市次中心。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紧锣密鼓,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赋予了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叠加的优越条件。
(二)资源优势潍坊市海岸线长140公里,滩涂面积667平方公里,浅海海域近2000平方公里,境内资源十分丰富。2009年4月14日在北京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指出:中国城市综合区位资源优势度竞争力中,潍坊居第二位。在土地资源方面,潍坊市积极推进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积极为滩涂开发、北部“六纵两横”(“六纵”指利用潍坊区域内的潍河、堤河、虞河、白浪河、丹河、弥河六条河流,实行层层拦截蓄水,建成六条河道水库。“两横”:指新修两条东西向人工河,将六河串联)水网和生态林场、林带等建设项目提出用地指导意见,确保各项建设因地制宜,发挥更大效益。力争到2013年,全市完成改造村庄600个左右,腾出存量集体建设用地5万亩以上,增加的建设用地流量指标,优先用于“三区”建设。在矿产资源方面,潍坊境内分布着棕壤、褐土、潮土、矿姜黑土和盐土5大土类,目前已发现金、银、铁、煤、石油、蓝宝石、重晶石、沸石、膨润土、花岗岩等矿产种类58种,已探明储量的36种,开采利用的42种,有12种矿产储量居山东省首位。同时潍坊市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开展新一轮地质找矿活动,为“三区”建设提供后备资源保障。突出地热、重晶石、铁矿等重点,积极申报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寻找更多的紧缺资源储备。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矿产企业优化重组。完善矿业权市场配置机制,努力实现矿产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为低碳经济发展储备了更多的矿产资源。在太阳能资源方面,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h,根据《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我国太阳能资源区划指标,潍坊属于资源Ⅲ类地区。潍坊历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530.9h,其中春季平均日照时数为722.1小时,夏季为672.4小时,秋季为616.6小时,冬季为519.8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5000MJ/m2(见表1)。据此潍坊市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特别是在建筑、光伏产业和光热产业等领域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从而节约煤炭等传统资源。如目前潍坊市已出台低碳示范社区建设指导意见,将在低碳社区推行“6+X”体系,即强制选择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墙体保温材料及节能门窗、供热分户计量装置、节能照明产品、地源热泵和绿地系统6个必选项目。另外,要具有应用沼气、雨水收集、中水利用、LED照明、新型墙体维护结构、光伏发电、智能新风系统、垃圾无害化处理等自选项目中的内容。在浅层地热能方面,潍坊市区有760.8平方公里地质体适宜采用土壤源热泵,占城区总面积的34%。潍坊市地下水温度为16℃~16.5℃,全市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面积196.846平方公里,占规划用地面积245.24平方公里的80.3%,市区地下水热泵适宜区热储量为17.136×1013kJ,相当于585万吨标准煤的总发热量。潍坊市的海岸线长140公里,位于滨海开发区,水温较适合应用海水源热泵系统。因此浅层地热能资源较为丰富,为发展低碳产业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保障。
(三)产业基础雄厚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是一系列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在这一方面潍坊市已具备一些前期条件。潍坊市北部沿海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初步形成了海洋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并在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临港物流、现代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滨海旅游等特色高端产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了现代蓝色产业体系的雏形。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潍坊市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制药等领域实现了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通过实施先进制造业领域的百项技术研发项目,加快了传统产业的高新化、信息化改造,带动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依托“三区”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对天然卤水、膨润土、萤石、重晶石、石灰石等矿种进行精深加工,由出售原矿和初级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变。在盐、溴行业精深加工,全力打造“高效生态化工基地”。由此潍坊市产业正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累积高端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如潍坊市高新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形成了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产业”,电声器件、半导体照明、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三大亮点”,建设完善了光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电声器件、潍柴动力、台湾工业、歌尔LED、新材料产业“园区”,并积极创建国家级半导体照明、光伏、电声器件、新型动力“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而这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正是低碳经济范畴,由此潍坊市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低碳经济产业链。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近年来潍坊市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四大领域的新能源。在太阳能发展方面,重点发展光伏产业和光热产业。光伏产业领域,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能耗低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打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风能方面,利用潍坊市北部沿海丰富的风力资源,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机、塔架、风叶、主轴、机械传动、风机变频等产品,加快推进风电设备制造本地化,做大做强风电设备制造业。通过新能源的发展,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全面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山东半岛新能源基地。在技术领域,近年来潍坊市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使全市70%以上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3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十二五”期间,潍坊将继续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潍坊市设立的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等支持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生态经济呈现规模优势近年来,潍坊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别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市生态经济已呈现规模效应。首先,城市建设中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主题。潍坊市在市区建设工程中充分注重修复生态,打造生态建设示范区,对“EOD模式”(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进行的先行探索和建设已取得明显效果。在北部沿海地区,根据规划对有关水网和生态林场、林带等进行绿网建设,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对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的修复和保护,努力遏制海域环境生态恶化的趋势,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近岸湿地生态系统,不断优化海洋生态。其次,在资源利用上,潍坊市按照产业集聚、城市辐射、园区带动、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发展理念,做到了有序开发,节约利用。对浅海、岸线、滩涂、海洋空间、淡水、地下卤水等各种资源,由分散粗放利用转向集中集约利用,实行集中连片、科学开发,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截止到2010年11月,潍坊市对北部卤水企业进行了整合,由原先的169家压减到105家。再次,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坚实基础。潍坊市的循环经济在企业、园区(行业)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潍坊北部沿海的卤水企业,积极借鉴山东海化集团“一水五用”的经验做法,推行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盐、溴深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由单纯销售原盐、溴素向化工和医药等领域的附加产品延伸。通过循环经济让那些原本被“抛弃”的资源在产业链中重新回归。潍坊的盐化工循环经济已经超出了单个企业自身,完全成为一种区域性循环。这种区域循环实际上已是低碳经济的产业模式了。
二、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虽然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多种有利因素,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自然条件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西部,背陆面海,地势总体特征是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丘陵,北部沿海为滨海平原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点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夏季炎热多雨,温高湿大;秋季天高气爽,晚秋多干旱;冬季干冷,寒风频吹。潍坊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并且存在着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从时间分布看,水资源量年际波动较大,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6倍。年内降水多集中在汛期,占全年降水的70%~80%,而且汛期来水又往往集中在几场洪水过程中,洪水资源难以有效利用,且汛期局部地区洪水成灾。从地域分布看,水资源南多北少,差异明显。南部山丘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北部沿海地区相对贫乏,属绝对贫水区。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不可预见的突发性水旱灾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资源禀赋呈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的趋势。目前潍坊探明的煤炭储量、石油保有储量、天然气保有储量较山东省都较少,能源资源极度匮乏。潍坊的水利资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2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32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处于极度缺水状态,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特别是潍坊北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严重,按照潍坊市规划的蓝色经济区发展目标,到2015年北部沿海地区水资源缺口预计达3亿立方米左右。油、气等能源资源几乎全部依赖外地调入。如95%以上的煤炭需要市外采购,80%的电力需要网供,动力机械、纺织服装、造纸包装等支柱产业60%以上的原料依赖市外采购或进口。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能源的消费量和土地占用量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人口问题潍坊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潍坊市是地级中等城市,截止到2008年底,户籍总人口862.5万人。2009年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30568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4477美元),在山东省17地市中位居第12位。潍坊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由于人口数量多导致潍坊市人均资源相对紧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潍坊市土地总面积1600489公顷(2400.73万亩)占山东省土地总面积的10.19%,人口密度大,土地负载重,全市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515人,为全国人口密度的4倍多。人均土地0.194公顷,为全国人均土地的20%。人均耕地0.0195公顷,为全国人均耕地的86%,耕地后备资源相对较少,可供开发为农业用地的土地资源,特别是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资源已经很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
关键词:新常态;中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驱动
一、引言
在过去的三十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与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取得显著成绩。然而,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依赖于大量消耗自然资源,而忽视创新驱动与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益。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便是要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思路,走更加具有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的经济发展道路,构建经济、社会与生态“多重效益相结合”,投资、消费与出口“多种动力”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与问题分析
“三大经济地带”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与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虽然存在地区性差异,但整体经济发展状况与人均生活水平等都得到明显改善。东部沿海地区凭借优势区位因素,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积极努力借助地区拥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资源与资本等率先发展起来,而中西部地区因基础设施欠缺,资本与技术投入相对不足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现阶段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变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明显提升。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伴随着青藏铁路的贯穿以及新一轮高铁建设,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积极推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重工业产业发展,尤其是我国能源基地,如山西、内蒙古等,为中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西部区域内部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在:以内蒙古为首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到明显提高,成为引领中西部经济发展强有力引擎。而与之相邻的山西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经济转型发展与产业调整面临巨大压力。
2.工业体系相对完善,重工业产业比重较大。陕西、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中西部省份,立足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基础上,率先将重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型。围绕着装备制造、钢铁、冶金等行业作为主要的产业类型,中西部地区迅速发展出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如包头一厂等,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常态下,调结构与转方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为我国整体的经济运行提供能源支持等,因此,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要求。
3.产业发展科技投入相对较低,创新产出能力较弱。与东部地区相比较,中西部地区首先存在着发展滞后性的问题,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影响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因素,因此,教育科技等方面相对东部地区而言具有滞后性。虽然同等现实国家宏观政策扶持,但东部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等发展状况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北京中关村等,更是了全国的人才与科技的聚居地,并因此带来企业创新产出能力的区际差异。需要中西部地区转变传统的要素投入模式,积极参与创新驱动,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力度,推动企业创新产出能力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提供均等化的基础设施服务,将会对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条件方面的差异,推动区际间经济发展协调化。与此同时,基础设施除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之外,也是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将有助于夯实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基础,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基础社会的建设,尤其是交通设施,将会成为推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联系,乃至实现周边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途径。
2.调整产业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举,不断推动中西部经济发展。转变现行产业结构过于倚重重工业的局面,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丰富经济发展的产业类型,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中西部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可以优先发展旅游等服务产业。将服务产业作为新常态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将有助于消化中西部地区过剩劳动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3.提升企业创新产出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创新要素投入机制与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将会成为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战略成为企业乃至地区实现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的重要途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依赖于提升地区创新能力。因此,为实现中西部地区经济长久稳定发展的目标,,缩小与同步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需要定向引导经济要素的流动,更加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乃至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来明,李建伟.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重要思想的科学性与理论含义[J].经济纵横,2015(3):1-6.
[2]黄泰岩.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道路和动力[J].经济学家,2015(5):5-12.
[3]张文丽等.城镇化进程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动态相关性.经济问题,2014(10):113-116.
[4]夏天.创新驱动过程的阶段特征及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124-129.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失地农民;安置补偿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129-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开发区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全社会的经济能力,但随之而来的居民动迁,居民安置乃至于居民再就业成为了困扰经济发展的难题。土地与农民关系变得尤为敏感,对于农民本身而言,土地就代表收入和生活保障,土地的失去就意味着失去了收入,失去了财富,也失去了工作,同时由于长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使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融入城市生活困难,即便在形式上住进楼房,实现城市化,但是在生活收入上丧失了持续性经济来源,同时也变成了无职业者,这些都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一、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的重要性
“自人类以来,有关土地归属和利用的种种制度设置和制度运行,便始终与社会安宁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与社稷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1]
在征地之前,农民拥有土地,既可以从事农业活动,也可以入城打工,哪怕无工可做,也可以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所以说土地就像是农民手中的一份保险,起码可以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来源。尤其对于知识技术水平有限,年龄偏老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养老保障,哪怕无法劳作,也可以将土地出租赚取租金。但是农民失去土地以后,他当不成农民了,而领到的那点补偿金,也当不成市民。既不是农民,又不是市民,那就会成流民[2]。据统计,在全国各地的土地上访案件中,有70%以上是因征地引发的,而且这种上访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组织性、对抗性和持久性[2]。
一般每征收一亩地就伴随1.5个农民失业。这意味着我国失地农民群体将从目前的4 000万剧增至2030年的1.1亿。有专家保守估计,这其中将有5 000万以上的人口处于既失地又失业的状态,而从动态看,这个数字最高可达8000万。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丧失,这么庞大的数字绝对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3]。
所以农民安置问题是我们开发建设,城市长足发展的根本之一,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稳定工作,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之一。
二、失地农民安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出现了分化,整体提高困难
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虽然得到相应的征地赔付款,但同时也丧失了主要收入来源,由原来的稳定农业收入变成了不稳定的经济收入。有出现了暴富后进行再投资的,也有出现了暴富后引起经济纠纷,部分人丧失了继续生活资金;而且由于失地后的城市化生活,生活成本提高,例如所有的土地动迁款,除去部分的购买房屋外,由于缺少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而且对于一些年龄大的失地农民来讲,由于年龄偏大,谋生技术较少,就业就显得十分困难,就有可能造成生活水平下降乃至困难。
2.失地农民重新再就业困难
土地除了是农民的收入来源外,也是谋生的技术,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基本上除了原来的农业技术,没有其他的谋生技术,虽然有政府主导的职业培训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合格率较低,录取率较低,就业百分比低,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平的原因而使技术提升困难,在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下,淘汰率较高,很快又面临失业。
3.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不完全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与现实生活水平有差异,重新再就业,在谋生的失地农民基本上很少有参加社会保障体系,导致失地农民老无所依,老无所养。“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不均衡,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组成部分上,五保供养制度历史悠久、相对规范,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等制度刚建立不久,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农民工社会保险等制度建设正在逐步推进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处于试点起步阶段。二是在区域发展上统筹不够,东、中、西部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差距较大。三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农村社会福利设施严重匮乏。
三、我国的失地农民安置工作的不足与完善
(一)失地农民安置工作的不足
1.安置措施缺乏实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安置显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为随着企业性质的变化和就业安排的变化,政府在安置失地农民进企业的事情上没有了主导权,变成了企业择优录取,失地农民由于先天的知识技术水平有限,无法适应经济的发展,所以随后又产生了货币安置政策,最低生活保障安置政策等方式,货币安置政策虽然在经济上一次性解决了失地农民的问题,但是随之的花销,投资等行为,常常无法保障失地农民的长期生活保证,同时最低生活保障方式,由于教育等其他支出,可能无法保证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跟随经济的发展。
2.就业保障措施不完整
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为了生活水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再就业,获得新的经济收入是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基本保证。对于失地农民来说,重新选择一种经营方式,由原来的自给自足,自由生活变成非农身份,受到企业各种条件约束进行工作,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我国的城乡统筹不统一,没有一个完善的就业培训机制,没有保障的就业政策措施,对于部分失地农民来说,再就业就尤为困难。
3.社会统筹保障制度不完善
对于中老年人来讲,如果土地被征用,那么重新择业或者重新创业难度就会很大。原来的农业生活对于他们来讲,既是生活来源也是职业能力,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满足自己的生活基本需要。如果土地被征用,那么他们陷入的境地就是失地又失业了,如果没有相应的养老保障,那么生活就没有了保证。不仅如此,哪怕是对重新择业的失地农民来讲,从事的大多数是临时性的职业,很容易就受到波及导致再次失业,而且就业也没有基本的社会和医疗保险,一是年龄不允许缴纳,年限不够,一个是企业的保险福利也很重要。
(二)解决失地农民安置的完善建议
1.完善土地补偿制度,保障失地农民依法获得补偿
征地补偿是征地问题的核心,也是征地制度改革的难点。征地补偿费要在确认农民集体土地财产权利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确定。
征地补偿除了要考虑土地被征收前的价值之外,还应考虑土地的区位、土地市场供求状况、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政府的宏观政策等因素[3]。对于征收补偿标准,首先要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第二确定合理补偿范围。第三补偿安置标准公开透明化,给予失地农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
2.建立健全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失地农民的保障体系也应该是一个全面覆盖的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涵盖很多方面,包括养老统筹,医疗统筹等等,首先养老统筹要体现在最低生活保障真正和城市接轨,要真正实现最低生活标准随着经济水平,物价等因素上涨而上涨。如在失地农民安置中医疗保障方面,建议应该加快实现城乡医保统筹,这一切的前提都需要经济基础作后盾,为此大力发展经济,积极完善社会事业是我们建立各项保障制度的基础。
3.加强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地区经济和民生发展水平
地区发展水平、经济水平直接决定了这个地区的民生保障工作。因此在地区工业选择方面就应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侧重于引进促进地区发展,增加地区税收收入,吸纳就业人口多,工业发展污染小,企业信誉良好并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企业。大连长兴岛作为新的开发区,重视经济发展。原长兴岛地区人口4.1万人,其中动迁安置的有1.2万人左右,为此应该扩大经济发展,增强地区财政能力,从而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扩大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需要扩大招商引资工作,为地区的社会民生工作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4.建立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制度,提高失地农民自我创业能力
采取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总体水平。针对不同的失地农民群体开展不同的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途径。加大失地农民再创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一系列的便民惠民政策,提供相应的法律培训和援助,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小规模创业。同时还要重视各种社会团体在职业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特别是在那些工业化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代表国内民众利益的各种团体正变得越来越活跃[4]。所以,需重视这方面在提高失地农民自我创业能力上的作用。
5.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
为减低失地农民面临的风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各国普遍设立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许多国家法律上规定征地补偿、安置费用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根据国际经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基金一般交由私营机构而非政府机构经营管理,且由多家经营而非独家垄断。同时非常重视失地农民保障基金的监管,这一点值得我国借鉴。
四、结语
在工业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变成了弱势群体,虽然短时期看失地农民得到了一大笔补偿金或者一定的最低生活保障,但是他们没有工人的稳定工作,长远的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所以他们在失去土地后就被排斥在了土地为工业增长带来的利益之外。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不稳定,为经济发展带来隐患。我们必须看到农民失地补偿的长期性。德沃金曾指出:经济效益是一种集体性的目标,它要求分配机会和自由,以便实现某种逐步实现积累的经济效益[5]。经济开发区是改革的先锋,为此,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征地补偿方式,对失地农民进行合理安置,从而更快地加快工业发展,享受工业发展为整个社会带来的福祉,实现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
[2]童星,林闽钢.中国农村社会保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02.
[3]茆荣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4.
[4]Peter Drahos. Developing Counties and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andard-Settling,Journal of World Intellectual Pro-
Abstract: Under the pattern of world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as the pillar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China.
关键词: 我国房产经济;发展趋势;探索
Key words: real estate economy in China;development trend;explore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192-02
0 引言
世界一体化的同时,我国经济也在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城市化正在逐步的推进。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就现阶段而言,房产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出现了房价过高等许多的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房产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因此,如何解决这些现状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决策,成为了问题的重中之重。
1 我国房地产行业经济发展走向
1.1 市场的投资走向。随着投资力度每年都在不同程度的加大,与此同时出现了负增长的局面。从经济来源上看,房地产的投资占社会的总投资的比重较大,主要来自民间投资和国际市场的投资,而投资的对象近年来逐渐由商业用房转向居民的住宅方向。近年来,经济的持续波动,人们把投资的方向更加转向了房地产这个固定资产的
投资。
1.2 房地产的开发格局。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大中城市的开工面积逐渐在增大,但是相对竣工的面积却在减缓,在这种土地过渡使用期,加大了国家经济的负荷,同样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关于大中城市的拆迁问题,许多的负面消息逐渐浮出社会,致使在开发的过程屡屡出现经济问题。虽然国际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土地的使用还是难以得到很好地控制。房地产的市场发展不健全,很多城市出现房产积累的现象,房价的大幅涨与人们的生活水平严重不符。而开发商谋取巨额的利润的同时,使得房地产市场发展存在许多的不合理的结构方式,商用房逐步增多,而住宅房减少,因而加大了从而影响了房地产整体的格局。
1.3 房地产的销售的市场销售状况。虽然国家一直进行着宏观调控市场存在波动,但销售量依然在持续增加中,从全国范围来看,房价依然很高。而中国的城镇化因素,大多数的人逐步走向城市,住房量明显的增加。从整体的态势来看,虽然有所波动,销售量却在增加。
1.4 作为房地产的投资,肯定需要资金来源,而其资金筹措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如果这些大量的资金一旦在投资过了出现房屋积压的现象,资金的流动性不足以满足满足社会的需求时候。在这种情况下,那么极有可能给所借贷的银行带来负面的影响,在国民经济中发展中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反而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 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言,房地产行业的增加值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算是数一数二了,对我国国民经济而言起着促进作用。从国名经济的增加值来看,房地产的投资与其他行业的相比之下占据着国民经济的较大的比例,由于房地产的产业链较长,带动的行业较多,促进了其他的行业迅速发展,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发展。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提相应的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时房屋能够为国家的商业、通讯业、家具业等等需对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某一程度上讲,缺乏了这一产业,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的发展速度也才相对较为缓慢。住房带给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型消费。人们住房的同时,必定需要与之相配套的设施,物业等等。无论是人们所需的商业用品,还是生活用品,都会加大它的需求量,进而推动了整体的发展局面。房地产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逐步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社会环境。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需的消费只会越来越增加,消费的范围也将逐渐的扩大。这就要求,房地产的产业来带动更多的产业发展,来适应这种社会需求,进而来适应城市化的发展。
3 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探索
经过近几年严厉的房地产调控,目前中国房地产业态多元化趋势初步呈现,城市综合体开发、商业地产等多种业态加速发展态势,虽然初期阶段略显混乱,但经过逐步调整,商用房逐步替代纯住宅开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1 市场日益成熟。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火热化的同时,也处在繁荣发展的阶段,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进而有效地引导房地产经济在人们生活中的利益。市场日益成熟,房地产产业带给社会和个人利益会越来越大。因此,获取利益的同时,正确的看待房地产发展过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2 房价日趋稳定。根据国民的实际情况,协调发展,适应国家的政策,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把市场逐步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着力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改善生活水平同样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全民富裕的目标。
3.3 国家重点出台宏观调控政策,用来保证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发展,加大对于行地产行业的整顿力度,针对市场需要进行改革,大力整顿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促进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3.4 各种能源和资源的节约。房地产过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剧,必然引起土地资源和各种能源的稀缺,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房地产经济未来的发展的难题,也是未来发展的一趋势。在建筑上面,尽量使人们意识上认识到环保节约的好处,逐步走资源节约型的道路。
4 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4.1 逐步弱化发展的同时对房地产产业的根本推动力。房地产产业覆盖的面比较广泛,关联的产业比较多,国家为了推动经济的增长,如果一味的投资这一行业,必定造成市场的缺失、住房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最终还是导致了房子的价格上升,因此需要改善这种不合理的结构模式,预防各种金融方面的风险存在和各种社会风险的
存在。
4.2 引导房地产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出台相关的政策,利用宏观调控控制房地产发展的结构和速度。深入改革房地产管理的相关体系,科学的方式调整各个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能,明确房地产发展中的主体和职责,政府可利用相关的部门进行监督,全面的发展。这样才能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以长久利益为目标,就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3 国家制定适合房地产发展的模式和体系。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结合人均水平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走科学发展的道路。逐渐把房地产行业建成符合民情,能够长久持续发展的的一项产业,应当的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模式,推动房地产的稳步发展,逐步去实现房地产与其他行业共同发展的一体化经济的模式。
4.4 明确房地产的发展走向,根据相关的法律做出调整,以适应目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改善房地产行业的运营,规范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在与其他的产业相连接的同时,做到合格化的管理,使房地产市场符合我国依法治国的方针,有秩序的稳步发展。
5 结语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房地产经济在人们衣食住行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关系着普通民众是否可以安居乐业的问题。当下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房子是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住房逐渐成为了用市场价值来衡量的的一种商品,同时加大了当下人民的负担。这种房产经济的商品化,有利也有弊。但是作为国民经济的的支柱性产业,对国家总体经济的发展同样有着重大作用,因此必须要对其发展方向进行探索,以促进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刁曼丽.探讨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点[J].价值工程,2013(21):120-121.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城市核心功能区的发展定位,把加快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节能减排等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突出抓好产业、能源、建筑、消费等领域的低碳发展,扎实有效推进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全面提高区域低碳城区建设水平。
二、工作目标
围绕城市核心区的功能定位,着眼于推动全社会低碳化发展,重点以产业、能源、生态、建筑、消费等领域低碳化,综合性、系统性推进区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工作,通过连续3年(2011-2013年)的努力,到2013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7%,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12%,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林木覆盖率达36.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把真正建设成为资源消耗小、生态环境靓、经济效益好、生活质量优、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全市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
三、重点工作
(一)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1、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围绕工业设计、软件服务外包、影视文化传媒、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中区域优势资源全力招引和集中扶持,加快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着力引进高端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引导扶持现有企业以技术改造、对外扩张、非核心环节外包等途径,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我区的山水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强项目策划招商、整合集聚要素配套,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旅游、金融、会展等现代生活和生产服务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生物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牵头部门:区发改局;配合部门:区经信局、科技局、农林局、商务局、文体局)
2、淘汰落后产能及设备。加强对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和1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管理。至2013年,关停并转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54家,淘汰落后用能设备50台(套)/年,累计淘汰燃煤工业窑炉30台,每年对10家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牵头部门:区经信局)
3、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制定循环经济的行业和社会标准,大力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和社会循环消费,建成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试点园区。(牵头部门:区经信局;配合部门:区环保局)
4、完善项目能评机制。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不断完善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机制,有效推动区域开展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严控高能耗、高排放项目投资上马。(牵头部门:区发改局、经信局;配合部门:区环保局)
(二)构建低碳能源体系
1、推进清洁能源区建设。着力推进清洁能源区建设,严格落实市热力规划中加快推进供热管网建设的有关要求,扩大集中供热覆盖面,确保2012年完成关停供热管网和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小锅炉。(牵头部门:区经信局)
2、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对新建12层及以下住宅(含拆迁安置房)和新建、改建、扩建的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要设计安装太阳能系统。鼓励现有居住建筑以及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在节能改造时,设计、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牵头部门:区建设局;配合部门:区发改局、规划分局)
3、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加大光伏发电在建筑、城市照明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实施太阳能屋顶工程、地面工程、照明工程等,积极拓宽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各个领域的使用范围,加快绿色照明的应用。(牵头部门:区发改局;配合部门:区建设局、农林局、城管局、规划分局)
4、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使用范围,推动生物质能发展,重点发展生物质能发电、沼气工程,加大天然气的利用,通过提气限煤,促进能源结构的有效调整。(牵头部门:区发改局;配合部门:区经信局、农林局)
(三)构建低碳建筑体系
1、新建低碳节能建筑。着力完善相关政策规范,鼓励在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和在建建筑中,使用区域供冷或水冷式空调系统、建筑外墙保温隔热等节能技术,有效减少玻璃幕墙的使用,积极推广环保型建材,提倡适度装修。(牵头部门:区建设局;配合部门:规划分局)
2、改造既有高能耗建筑。开展既有建筑状况调查、能耗统计,制定节能改造计划,明确节能改造目标、范围和要求,分步骤分类实施改造,实施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提高建筑工程的节能改造效果。(牵头部门:区建设局、住保房管局)
3、加强建筑节能监管。严把设计审查、竣工验收等环节,加强对建筑节能设计的审查,督促建设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建筑节能设计图纸施工,对达不到要求或不符节能标准的工程,责成限期整改甚至不予竣工验收,强化建筑节能管理。(牵头部门:区建设局;配合部门:质监局)
(四)构建低碳生活体系
1、提倡低碳生活理念。以世界停电日、世界无车日、世界节水日等为载体,开展“低碳社会宣传月”、“低碳节能救地球”等宣传实践活动,政府部门率先垂范,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引导居民养成节水、节电、节能、节油的良好习惯。(牵头部门:区发改局;配合部门:区委宣传部、区环保局)
2、降低生产生活能耗。鼓励和引导酒店、企业、家庭使用节能灯、低能耗电器等节水、节电绿色产品,让群众切身享受到节能带给社会和个人的直接利益;推广自然采光、雨水再利用在低碳建筑中的运用,优化城市亮化工程方案,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布局,鼓励厂矿企业提高冷却水循环利用率,引导广大居民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量。(牵头部门:区发改局;配合部门:区建设局、农林局、水利局、商务局、住保房管局、城管局)
3、开展低碳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低碳社区”、“低碳学校”、“低碳园区”、“低碳企业”等系列创建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和深入细致的组织推进,确保创建工作的成效。(牵头部门:区发改局;配合部门:区经信局、教育局、民政局、环保局)
(五)构建低碳生态体系
1、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和碳汇造林。深入开展城乡绿化造林,重点围绕沿湖、沿路、沿河、沿山等区域,加快实施城市道路、公园绿地建设,加大湿地保护和沿山体、沿河道绿化力度,加快沿太湖和入湖河道防护林建设,提高林木覆盖率,碳汇能力显著提高;研究制定“碳排放交易办法”,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试点运行碳排放交易。(牵头部门:区农林局、城管局;配合部门:区环保局)
2、加强土地资源整合和集约利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开展基本农田保护“争先达标”活动;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土地资产,到2013年,工业集中区和经济开发区亩均土地产出显著提高。(牵头部门:国土分局)
3、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开展节水型社会宣传活动,大力推广企业循环用水、中水回用和节水改造技术,大力开展生活和服务节水措施。(牵头部门:区水利局;配合部门:区经信局、环保局)
4、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工程。高水准推进蠡湖生态修复和入湖河流整治示范工程等一批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加快长广溪二期、沿河生态景观林等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区域水系、湿地、绿地、景观建设。(牵头部门:区农林局;配合部门:城开公司)
5、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截污工程,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完善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建设,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推进蓝天工程,加大建设工地扬尘、氨氮化物和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力度;推进整治工程,全面落实“路长制”、“河长制”管理责任,深化“两整两创”、违建整治、老新村改造等工作。(牵头部门:区环保局;配合部门:区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林局、住保房管局、城管局)
四、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体系。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基层单位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创建低碳经济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局,具体负责制定低碳的建设方案,协调推动试点示范相关工作。
2、强化目标考核。建立和完善创建低碳经济示范区工作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将低碳发展目标纳入各镇、街道和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统计报表、定期通报等机制,加强相关工作的推进。
关键词:水库移民 经济 发展模式 探讨
大中型水库工程的建设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生态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库区移民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德州地区水库库区移民以生产安置为主,库区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减少了,千方百计让移民致富,是事关水库建设成败及农村稳定、农业发展、移民安心、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解决移民及移民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当地的重要任务。通过对乐陵市杨安镇水库的深入调研,我们深刻体会到政府的综合帮扶政策和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有力实施,成为推动库区移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1.水库基本情况
乐陵市杨安镇水库位于乐陵市中部的杨安镇、寨头堡两乡交界处,水库占地4.2平方公里,总库容1880万立方米,设计蓄水位16.65米,总投资9448.6万元。主要包括饮水、围坝、入库泵站、湖心岛、生态区和输变电等工程。总投资1.8亿元,是集公共供水、休闲旅游、生态养殖等于一体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乐陵市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此项目的建成可从根本上解决乐陵水资源缺乏的矛盾,结束农村“吃水难”的问题,并且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水库涉及2个乡镇16个村,2287户,受益人口8170人,生产安置人口5729人。
2.水库生态园建设基本情况
为实现库区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乐陵市杨安镇水库的地理位置和库区情况,大力发展以旅游观光为主的库区生态园,拉动经济发展,实现库区农民增收。
为提升旅游品味和经济效益,以杨安镇水库为中心,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在重点县项目区及辐射区开发建设了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水利建设、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农业观光园采用综合帮扶、企业注资、移民入股的方式进行多方位融资,实行效益分红制度。生态农业观光园包括六园、三区、两带。
六园包括:百花园,百菜园,生态养殖园,湿地公园,有机藕园,百果园。
1.百花园:占地面积约为600亩。室内大棚种植面积150亩,分切花和盆花两大类。花卉品种40种以上,包括薰衣草、蔷薇、向日葵、等普通花种和观赏凤梨、蝴蝶兰、海棠、凤仙等高档花卉。百花园内生产销售、园艺观赏、养生休闲等功能齐全。
2.百菜园:占地面积约1100亩。其中露地栽培和塑料大棚分别为680亩、280亩,高智能大棚140亩。优质蔬菜品种达到20种以上,如韭菜、菠菜、枸杞、番茄、黄瓜、芹菜、花椰菜等。此外还开发了市民农场、观光长廊等乡村旅游观光区,实现了功能多元化。
3.生态养殖园:介于百菜园和湿地公园之间,占地100亩。种植了适宜苗木品种,园区内散养、放养、圈养了优质地产良种鸡,如草鸡、京海黄鸡,苏禽青蛋壳鸡等。年养殖规模达6000羽。林上种(养)殖的同时在林下开展了游戏、游艺活动。
4.湿地公园:占地330亩。其中水面约40亩。引种适宜的水生植物和放养适量的水禽,坡地种植地方性经济果林,尤以桃林为主,配套设施完善,具备休闲娱乐功能,是良好的生态栖息地和独具特色的湿地公园。
5.有机藕园:占地面积约620亩。优选适于地方种植的水生植物如湖北红莲、醉莲、蒲菜、水芹等。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成为集生产、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生态家园。
6.百果园:占地1400亩。培育了优质特色品种50种以上,包括苹果、柿子、樱桃、山楂、板栗等。成为集生态示范、采摘游乐、生产创收于一体的综合果园。
三区包括:休闲娱乐区,水源生态保护区,综合服务区。
1.休闲娱乐区:位于水库西边,即现在的水库公园,占地面积约600亩。包括景观观赏区、文化体验区、休闲健身区、湿地游园区等。是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场所。
2.水源生态保护区:杨安镇水库的主体区域,包括入库泵站和出库泵站的部分地段,占地面积约3000亩。功能定包括水源供给、湖景观赏、休憩娱乐等。
3.综合服务区:占地面积50亩。包括广场、生态停车厂、农特产品、旅游纪念品商店、游客服务中心和生态厕所,提升了景区旅游服务职能。
两带包括:农耕文化产业与商贸带,引水生态廊道。
1.农耕文化产业与商贸带:位于园区入口主干道两侧,占地面积约480亩。通过联接泰山体育文化、调味品文化以及枣文化,形成了乐陵的形象展示口。
2.引水生态廊道:位于园区南部,占地面积约300亩。沿岸两侧除栽植地方性树种如杨、柳植物外,水生植物与岸生植物相结合,形成了水生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灌木、乔木兼备的立体景观。
3.农业生态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经济效益。目前乐陵农业生态园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生态园未见效益时候移民每年可以领取600元的保障金,当产生效益时根据移民入股资金进行额外分红,对拉动了乐陵市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解决了移民务工问题,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施工及其日常维护优先考虑移民,保障其有活干有饭吃。在当地引起了非常不错的反响。目前生态观光园有机韭菜示范园已经建成,园区采用覆盖防虫网技术,生产过程严格按有机产品标准进行。园区生产的有机韭菜已经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注册了“韭鼎”牌商标,在济南沃尔玛超市和银座商城卖到了50元一斤。
3.2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社会效益也已慢慢凸显,一方面极大的改善了当地的环境,提升了乐陵市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4.乐陵市杨安镇水库发展模式的启示
水库移民关系到移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做好水库移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我们要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县市应通过综合帮扶的形式大力发展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及库区景观,利用水库现有资源创造经济价值,实现移民稳定增收。另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企业融资、移民入股等多种融资方式,建立高标准的休闲娱乐生态园。既能够增加移民收入,又能提升本地区整体形象,打造样板工程,真正实现移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楠.我国大型水利工程水库移民管理经验总结[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8年03期
[2]王显勇,陈兆开,任泽俭.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