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电商用户运营策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各国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促使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快速蔓延并向就业、金融和投资等更广领域拓展,同时贸易保护在主体、客体和手段等方面衍生出新的特点。
一是贸易保护的主体呈现多元化。实施主体除了原有的发展中国家以外,发达国家也开始在多个领域实施贸易保护,并且呈现由单个国家自我保护转向区域集团集体保护的特点。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联合起来以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为组织实行贸易保护,成员国之间实行贸易自由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而对非成员国则形成统一对外的市场机制,实行贸易歧视。如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种组织具有天然的排他性和贸易保护性。
二是贸易保护客体更为广泛。首先表现在贸易保护领域增多。贸易保护领域从货物向服务和与贸易有关的金融投资及技术标准、卫生标准、智力产权延伸。其次表现在贸易保护从单个国家向经济区域集团延伸,经济区域集团封闭和排他性逐步增强。再次表现在贸易保护手段繁多。在货物贸易方面,保护手段从关税措施到非关税措施,再延伸到环境保护及社会责任措施;在服务贸易方面,由于服务是无形的,国际服务贸易几乎不存在关税壁垒的问题。阻碍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因素除交通运输等自然条件外,各国政府采取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起着主要作用。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国际服务贸易保护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市场进入限制,即政府对外国服务的进入设置的障碍;另一类是经营限制,即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在国境内从事服务活动的障碍,有许多服务,如医疗、法律、教育等服务只有具有一定职业资格的人才可以提供。如果职业资格未能得到承认,这些方面的服务贸易就无法展开;在知识产权方面,尤其是服务贸易涉及的知识产权是跨国公司相互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经济竞争的重要筹码,是国际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任意侵权和非理性的维权现象却频频出现。最后表现在资本保护方面。一些国家为弥补虚拟经济带来的金融断链,鼓励本国银行主要为本国内的资产进行投资,并要求银行调回国外的贷款。在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方面,排斥外资并鼓励资本回流。在资本投资市场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把在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设厂的企业迂回本国以缓解国内衰退的经济环境。在贸易保护手段方面,本轮贸易保护手段更加多样性和更具有隐蔽性。许多发达国家在不违反贸易协定条款的条件下进行贸易保护,主要手段有:技术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特保调查、特别保障措施、灰色区域措施、货币贬值、购买国货,碳关税。
二、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贸易运行机制的创新
第一,电子商务技术如EDI、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节省了单证的传输时间,而且还能有效地减少因纸而单证中数据重复录入导致的各种错误,对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十分明显。
第二,电子商务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特性,解除了传统贸易活动时间、空间对交易双方的限制,使得某些地区的公司克服了传统国际贸易运行机制下的区位劣势和竞争劣势,并可能获得区位成本低的优势。
第三,电子商务使得贸易信息充分性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削弱了因不完全信息或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世界市场垄断,市场机制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为世界市场中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充分而优良的信息服务,实现全球动态的资源优化配置。
三、运用电子商务应对贸易保护的策略
(一)组建虚拟联合体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是这种“虚拟联合体”的主要表现形式。“虚拟联合体”以拥有适销对路产品及品牌的核心企业为龙头,通过计算机网络等工具和手段来实现组织内各成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络,组建完善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市场信息反馈、科研开发体系及资本运营体系,使产品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升,并生产出大量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这种创新型的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在各主体之间采用“虚拟经营”的经营方式,打开了信息社会公司组织及运作方式变革的大门。通过开放的电子商务平台寻找资源和联盟,这种“虚拟经营模式”使得各个联盟成员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给联盟成员之间甚至与联盟外企业之间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跨国公司的所有生产环节都被纳入现代信息网络,利用B2B交易平台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直观的协调。
(二) 建立和完善进出口的预警机制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国际贸易的宏观管理改革带来新的契机。运用电子商务进行的国际贸易管理创新主要表现在:实现外贸业务全过程管理的电子化;实现网上申领、发放进出口许可证;运用电子商务进行海关管理和电子报关;运用电子商务进行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出口商品配额实行电子招标,这些变化和创新使国际贸易的监管变得更加公开和透明,综合分析国际国内的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选择最佳发展战略,并且加快建立和完善进出口的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建立起多层次、多视角、多渠道的预警体系。
(三) 建立企业主导下的研究与开发体系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以纸面贸易单据的流转为主体的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的变革。向纵深发展的信息产业能够推动国际贸易实现全球贸易运作的信息化,满足节约社会成本和贸易成本需求。国际贸易企业应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企业主导下的研究与开发体系,尽快形成独立的、自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国际贸易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规模化,形成新的有效率的国际贸易流程管理模式,推动企业国际贸易方式创新,从根本上突破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
(四)实现互动方式的国际贸易营销
【关键词】联通;WCDMA;市场定位;营销策略
第三代移动通信(3G)包括三大标准:WCDMA,cdma2000,TD-SCDMA,虽然cdma20001xEV-DO已完成标准化,获得商用,但cdma20001XEV-DV和cdma20003X尚在标准化,目前尚无成熟的产品;TD-SCDMA在产品成熟度方面与其他两大标准相比有较大差距,目前也无商用网络开通;而全球十大移动运营商中已有7家选择了WCDMA作为向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演进的标准,另外,进入2004年以来,全球开通的WCDMA商用网络与日俱增,用户规模急剧扩大,WCDMA正在成为3G的最主流标准,为此本文对WCDMA市场的最新发展进行了汇总,对国内电信设备企业的研发和市场进展进行了概要介绍,以便有助于关注WCDMA的读者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1.联通WCDMA的市场现状
联通作为中国第二大移动通信运营商、世界第三大电信运营商,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5亿。
继2009年10月1日中国联通3G业务正式投入商用以来,中国联通的3G用户连续保持了高增长势头。中国联通公布的运营数据显示,2009年12月中国联通3G新增用户继续保持了前两个月的高速增长态势,截至2009年12月底累计达274.2万户,净增92.0万户,增幅达50%,平均每月新增3G用户超过90万户。这一切与中国联通在3G时代的发展战略定位有关。在2009年11月举办的2009年亚洲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公开表示,中国联通在3G时代的目标,不是中国通信市场的跟随者,而是“做3G市场领导者”。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联通在3G发展上坚持了“三个领先”和“六个统一”的原则。除此之外,业内人士认为,丰富的终端机型以及与世界上最流行的智能手机iPhone的合作也增添了用户选择中国联通3G业务的吸引力。
2.联通WCDMA的市场定位
移动电话虽然只有短短数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速度惊人。国内移动通信用户数已经超过3亿,对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做好服务是件艰巨的任务,而用户群的分化、业务的多样化使得服务的变数加大,运营商不仅要满足用户普遍的需求,更要关注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而关注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则必须对目标客户群体进行市场细分,才能正确定位市场。
中国联通WCDMA有五大突出特点:一是部署的国家最多。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起258个WCDMA网络;二是用户群最庞大。全球目前已有3.6亿用户,市场占有率接近80%;三是采用的运营商最多。如美国的AT&T、中国香港的和记黄埔、英国的沃达丰、西班牙电信、德国电信、法国电信等全球绝大多数运营商都采用了WCDMA;四是终端品种最多。目前,国际市场上WCDMA终端有2000多款,占全部3G终端的比重超过70%;五是产业链成熟,行业应用丰富。联通全业务品牌借助3G上市时机推出,并根据3G业务规划,将面向各客户群的3G产品纳入全业务品牌体系并逐步推广。
中国联通品牌架构以全业务品牌为核心,进而统领所有延展品牌,因此传播资源更有利于集中,传播效果更有利于沉淀;同时更能突出全业务运营商的特点,品牌形象更统一;全业务品牌不局限于3G 业务,有利于积累客户体验,并为下一步技术演进留下了空间。全业务品牌相对企业名称更有活力和客户亲和力,易于同消费市场沟通。
中国联通选择采用企业品牌下全业务品牌战略,以3G业务为契机,凭借全业务品牌策略抗衡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多品牌策略。塑造中国联通企业品牌新形象,以有利于现阶段营销推广及促进业务发展为原则,对现有品牌进行梳理整合、合并或取消现有客户及业务层级的一些品牌,适当调整品牌标识、扩充品牌内涵。由中国联通企业品牌统领整合后的客户及业务品牌,不再对客户及业务品牌进行品牌层面的传播,只配合营销进行业务推广。这就决定了联通WCDMA需要更加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组合来实现中国联通WCDMA在3G时代占据半壁江山的宏图。
3.国内企业的进展
3.1华为
华为在3G上投入巨大,已持续投入40多亿元人民币。华为公司为实现技术和产品的领先,在WCDMA研发领域采用了全球研发模式,目前华为WCDMA研发中心分布在中国深圳总部、上海研究所、北京研究所、南京研究所以及瑞典研究所、印度研究所、美国研究所、俄罗斯研究所等全球多个研究机构。
华为是ITU-T,3GPP,3GPP2,ETSI,CWTS等3G标准化组织和论坛的成员,一直积极地推动WCDMA协议的成熟,并取得开放基站Iub接口和3G新业务领域的进展。作为发起人之一,华为与Ericsson,NEC,Siemens和北电网络成立CPRI(通用公共无线接口)组织,致力于定义无线基站的开放接口,以降低WCDMA无线网络覆盖的费用。
3.2中兴
为了帮助运营商降低WCDMA的设备和运营支出,中兴通讯在掌握基站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成功开发了高性能的集中式基带ASIC芯片。基于自主开发的基带芯片,中兴通讯WCDMA基站的无线性能指标已经同步国际领先水平,而且基站成本得到了显著降低。目前,中兴通讯已经开始了基于RS/R6标准的下一代WCDMA套片的开发,将全面支持HSDPA、多用户检测、智能天线等增强型技术。
中兴通讯在WCDMA协议、模型、算法、仿真等方面研究成果显著,在WCDMA网络规划方面的专利超过了60项。同时通过将cdma2000网络规划/优化工具移植到WCDMA,研发出了具有独家专利的WCDMA系统系列网络规划和测试设备,经过多个试验网、商用试验网的经验积累,中兴通讯具备了对运营商进行全网同步规划能力。
4.结束语
就目前看来,在3G标准中WCDMA无疑是发展最快、也是最成熟的,同时相比于cdma2000和TD-SCDMA来说,WCDMA具有更强的接口和业务开放性,拥有更多的网络运营商和设备、内容供应商的支持,同时由于全球GSM用户数与CDMA用户数之比为7:3,由GSM向上延伸的WCDMA也更具全球漫游优势。对于国内运营商而言,端到端解决方案商用提供能力应该是其选择合作伙伴的重要条件,选择经过商用检验的系统设备、解决方案和运营方案,能够迅速开展业务,发展用户,避免新网络在前期容易出现的问题,如系统不稳定,商用网络成为了试验局;没有商用经验,不知道如何帮助运营商提供运营方案等。
【参考文献】
FDD产业具优势
从技术角度看,FDD其特性相对而言更为优越,例如20MHZ带宽下速率更高,覆盖范围更大,支持更高的移动速度,且可以不需要基站间严格同步。FDD采用频分双工模式,相当于“双车道”,理论支持最大下载150Mb/s;FDD频谱多承载于700MHz或1800MHz这样的低频谱上,更适合采用广覆盖,从而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在高速移动环境下,FDD可以实现500公里/小时的通话业务,TDD只能满足300公里/小时的条件。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LTE FDD无论在商用时间,用户规模,网络设备,还是芯片终端方面,都更具优势,运营商们才会倾向于选择产业链更成熟的FDD制式。
其次,终端发展情况也体现着产业链的繁荣程度。最新统计发现,全球275家终端厂商共推出了2646款LTE终端,其中LTE FDD约占总数的70%。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也推动了4G用户数呈爆炸性增长,其中LTE FDD用户数增长一直很迅猛,截至2015年2月,全球4G用户总数已经接近5亿,共有360个LTE商用网络,其中约90%为FDD制式,分布在全球124个国家,可以方便地实现LTE FDD“一部手机漫游全球”的诺言。
可见,LTE FDD具有技术成熟、网络稳定性好和丰富终端资源优势。
FDD全球成功案例
近年,4G发展如火如荼,成为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移动技术。每年都有100多个运营商启动LTE商用网部署,使得用户有机会畅享LTE网络带来的高速与便捷。
这里特别要分享全球最具代表性的LTE FDD运营商Verizon的发展策略,以资国内运营商借鉴。
全球LTE网络的规模部署,是从美国市场拉开序幕的。其中,美国最大的LTE运营商Verizon走在了最前沿,在引入LTE FDD商业运营之前,Verizon已有的CDMA EvDo网络已不堪重负,网络流量居高不下,为摆脱CDMA产业限制,Verizon坚定地选择LTE FDD作为发展方向,并于2010年12月正式推出了LTE商用服务,首期网络部署在38个城市。Verizon采取了比较激进的建设策略,经过3年多的商用部署,截止到2014年12月,Verizon的LTE网络已经覆盖全美520多个城市,网络覆盖了全美97%的人口区域,这是Verizon有史以来建设最快的网络。
Verizon制定了网络的三年覆盖方案,计划在2010年底覆盖全美30多个城市的1亿人口,到2012年覆美2亿人口,2013年底,覆盖2.85亿人口,到现在已经对美国3.12亿人口中97%以上的人口达到LTE覆盖。覆盖面积是LTE部署规模第二运营商的两倍。不仅实现表层覆盖,对于弱覆盖和特殊场景的深度覆盖也在不断进行和加强。在频谱使用方面,Verizon采用700MHz实现广覆盖,进行叠加建网,在语音业务方面,在2014年9月开始商用VoLTE,带给用户高质量、更自然的高清音视频通话效果。
目前,Verizon LTE用户数已经超过7000万,ARPU值在近几年里得到了迅猛提升,Verizon合约用户
APRU平均月消费额超过150美元,实现了极高的无线利润率。LTE 流量业务成为Verizon超高利润率的主要提升动力,这显示Verizon流量经营效果明显。
前瞻性的移动宽带网络应对策略“快部署、广覆盖”的激进部署方式、清晰简单的3G/4G网络融合路线、丰富的LTE智能手机引入机制、紧密合作的合作伙伴关系等,成为Verizon在新一轮移动宽带发展浪潮中重夺领先优势的主要推动力。其中,率先实现4G 网络全国覆盖是成功的关键,让Verizon一举成为2014年度全球最赚钱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建网之前,阿尔卡特朗讯等几家系统厂商就被Verizon就选定为为合作伙伴,参与了多年的试验网测试和网络部署,为Verizon部署了7万多台LTE基站,并提供了运维优化工具、长期优化服务,以及应用创新业务,来提升用户的体验,为运营商树立信心。Verizon还在波士顿和旧金山成立了LTE创新中心和应用创新中心,得到了阿尔卡特朗讯的支持。通过这一创新中心,Verizon可促使LTE生态链上各产品和解决方案迅速走向市场,赢得先机。
除了Verizon之外,北美运营商AT&T,Sprint也采用了LTE FDD制式进行建网,通过几年的网络部署,也完成了全美大部分区域的4G覆盖,特别是Sprint采用LTE FDD/TDD混合组网模式,阿尔卡特朗讯都被选定为主要设备供应商,帮助这些北美运营商建设LTE全套基础设施,推动LTE早日商用部署。
另外,日本NTT,韩国KDDI,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法国Orange等主流运营商都选择了LTE FDD作为后续演进方向,可见FDD 无线网络演进的最明智、最可靠选择。海外领先运营商LTE FDD建设策略和运营经验对于国内运营商来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大城市LTE部署及重大话务量事件保障中,上海科技公司表现出色,成功完成上海亚信会,南京青奥会通信保障, 充分证明了上海LTE设备在高话务冲击下卓越的产品性能,以及优异的工程优化能力。
FDD国内加速部署
随着全球LTE FDD大规模部署,后续商用的运营商将分享产业链成熟带来的益处,可以高性价比地采购网络设备,手机终端,业务应用等。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倾向采用更受欢迎,成本较低的LTE FDD网络进行网络部署。两家国内运营商,很早就开始着手规划4G网络,根据牌照发放的情况,规划采用FDD/TDD混合组网的模式,大范围、广覆盖的4G网络使用FDD制式,而密集市区使用TDD制式吸收话务量。
2014年6月27日,工信部批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分别在16个城市开展LTE混合组网试验,拿到LTE FDD试验网牌照,也就意味着运营商可以向市场开放4G商用业务,之后中国电信和联通马上对外推出手机4G套餐业务,并逐渐扩容部署至40个城市。
同年12月底,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国内56个城市展开了融合组网试点建设,并系统验证了LTE技术成熟度和发展模式,为LTE FDD网络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保障了后续网络的快速部署。2015年2月27日LTE FDD牌照正式发放,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必将全力推动4G大规模商用进程,迅速展开网络建设,后续会在全国近300个城市开通了LTE网络。
在国内LTE网络建设中,上海贝尔一直积极参与其中,包括系统测试、网络建设,工程优化,业务演示,重大通信保障等方面,上海贝尔凭借丰富的全球LTE部署经验和创新的技术一直表现的很优异。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LTE 基站出货量 行业市场
中图分类号:TN92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23-0080-05
1 移动互联网推动了LTE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数据流量出现爆炸性增长,给运营商的移动通信网络带来了巨大压力。以美国运营商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为例,伴随着各代iPhone的推出,2007年至2010年四年间AT&T的移动数据流量大幅增长80倍,这一趋势随着智能终端的发展还在进一步加剧。
移动数据流量暴增给运营商带来了以下三大挑战:
一是小流量永远在线业务对电信运营商信令资源的极大消耗,例如即时通信类业务,空口资源频繁释放,每小时平均释放重建80次左右,导致信令负荷增加使得移动通信网络信令过度消耗。信令风暴使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压力日增,导致网络故障频发。
二是移动互联网应用带来更多流量,给移动网络承载力带来了极大挑战,全球主要运营商网络均已达到容量临界点。如图1所示:
图1 2011年全球无线网络利用率已达到临界点
数据来源:Credit Suisse调研数据,2011年
随着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无线网络资源加剧消耗,导致服务质量快速下降,网络资源和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创新尤其是手机视频、手机游戏等新型业务发展,使得带宽成了争夺用户的关键性因素,运营商竞争由覆盖转向带宽。目前智能终端屏幕分辨率正从HD(High Definition,高清)向4倍HD快速升级,视频业务占到数据业务的60%,且占比仍在快速攀升。因此,持续提升网络带宽对保持用户黏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倒逼”运营商加快技术升级换代,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2 LTE全球商用进程分析
根据GSA(Global Mobile Suppliers Association,全球移动设备供应商协会)数据,截至2013年9月,全球已有83个国家的222个LTE网络投入商用,全球LTE用户数达到1.5亿。回顾全球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到LTE商用速度已经超越任何一种移动通信技术。如图2所示:
图2 移动通信技术市场用户发展速度对比(单位:万)
数据来源:TD产业联盟
LTE全球商用如此迅速,除了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数据爆发式增长带来的运营压力驱动外,还有以下因素也交相促进LTE在全球部署:
(1)运营商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加,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值持续下降。一方面,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和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个人手持式电话系统)网络技术后续演进陷入瓶颈,市场竞争劣势明显,亟需通过网络升级重塑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引入导致运营商增量不增收,迫切需要找低成本无线宽带解决方案。
从效果来看,LTE的规模商用给运营商的ARPU值带来的增量并不大,但成功阻止了ARPU值的大幅下降。以美国运营商为例,Verizon、AT&T、Sprint平均实现了1.4%的ARPU值增长,韩国SKT、KT的ARPU值分别增长了3.4%和4.4%,增幅均很小。反之,LTE可阻止ARPU值大幅下降,以英国运营商为例,LTE已商用的EE(Everything Everywhere)2013年第一季度ARPU值同比下降了2.7%,而尚未商用的竞争对手沃达丰的ARPU值则同比下降了6.1%。
因此,从长远来看,运营商ARPU不断下滑的趋势仍然不可逆转,尤其是传统优势运营商的下行势头更大;但LTE的商用可以使得ARPU值的下降曲线趋于平缓,改善运营商整体经营状况。
(2)LTE产业逐步成熟,促进LTE规模商用。标准方面,R12将在2014年冻结。在网络设备侧,主要通信设备厂商已开发出第三代LTE基站产品,可支持载波聚合等R10特性。截至2013年第二季度,LTE基站在全球出货超过40万个,规模经济已经形成,为全球低成本部署LTE网络奠定了基础。
在芯片和终端侧,全球约有16家芯片厂商开发出超过32款LTE多模芯片,超过3个厂商推出28纳米LTE芯片并规模量产。从芯片厂商看,几乎所有3G厂商都参与了LTE芯片开发。截至2013年9月,全球LTE终端累计出货量已超过2.2亿部。值得注意的是,LTE智能手机和3G智能手机的物料成本差已缩小到30美元,具备了与3G手机展开市场竞争的实力。而iPhone 5C/5S的全球销售正在促使LTE功能成为了全球手机的标准配置之一,这无疑将进一步壮大LTE终端产业链。
(3)全球移动通信频谱资源持续增加,频谱重整加快。在ITU(国际电信联盟)层面,ITU-R(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组)已规划了450MHz、700MHz、800MHz、1 800MHz、1 900MHz、2 100MHz、
2 300MHz、2 500MHz、3 400MHz、4 400MHz等频段作为LTE部署频段。目前,移动通信频谱仅用于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频分双工)和TDD(Time Division Duplexing,时分双工)区分,这意味着2G/3G频谱可通过重整(Re-farming)而用作LTE部署。根据WRC-2015议程,为未来移动通信发展寻找新的频谱是该次大会的重要内容。
在频谱发放层面,部分国家还计划通过释放更多的军用频谱以支持LTE的部署,例如英国国防部将约200MHz的无线电频谱拨给电信监管机构用于LTE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运营商通过关闭2G网络和进行并购,加快对现有频谱资源的重整,为LTE的大规模部署储备了充足的频率资源。
LTE全球大规模发展的大门已经打开,中国启动LTE大规模商用标志着LTE加速从发达地区向新兴市场扩张,全球高度集中化的市场格局即将被打破,进入普及化发展的新阶段。
3 LTE全球商用前瞻
从产业生命周期来看,LTE的商用化正逐步从市场导入期进入高速成长期。LTE智能型终端正从高端向平价快速演进,具备了从高端用户市场向低端用户快速渗透的条件,新兴市场的大规模投资,将引领LTE从少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快速普及。
3.1 潜在运营商市场
(1)2G向4G隔代演进,为4G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经验表明,移动通信技术存在“隔代演进”规律,简单而言,即2G技术商用最成功的地区,3G网络发展较为缓慢,4G发展又将变得迅猛;反之亦然。例如CDMA最成熟的北美市场是目前LTE发展最强劲的地区,而GSM最成功的中国将成为下一个LTE高速成长的市场;反之,WCDMA商用最成熟的欧洲也是目前全球4G发展最缓慢的区域。目前GSM用户开始出现下滑,到2017年前后网络将会大规模关闭,这必将驱动全球GSM加速向LTE隔代升级。
(2)WCDMA运营商将尝试通过部署LTE网络来为移动数据增长提供移动宽带解决方案。目前全球主要WCDMA运营商在部署LTE方面由于技术演进和财务两方面因素,一般选择“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继续推进WCDMA后续演进升级;另一方面在移动数据流量热区部署LTE。例如中国联通、沃达丰等运营商皆选择2013—2015年在移动数据流量过快增长区域进行LTE网络覆盖;同时为保证未来网络可持续发展,也将深度参与LTE的后续标准和技术研发工作,但不急于推出商用化网络。
(3)TDD运营商将通过部署TD-LTE网络快速占领移动宽带市场份额。对于新兴的TDD运营商而言,与传统运营商在3G和GSM上展开竞争难度较大,借助LTE部署移动宽带网络,可以快速形成与传统成熟运营商的竞争优势,例如日本软银、美国Clearwire等通过较小成本获得TDD频谱,快速部署TD-LTE网络,与传统运营商开展竞争。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广电运营商和宽带运营商都倾向于选择部署TD-LTE向用户提供无线电视和无线宽带业务,例如巴西运营商Sky TV,印度相关运营商也准备尝试应用类似业务模式。
目前全球较为活跃的TDD运营商超过70家,其中已有24家运营商推出TD-LTE商用服务,另有40多家运营商将在未来几年内通过部署TD-LTE网络来快速进入移动宽带市场。
3.2 潜在行业市场
目前,智慧城市方兴未艾,对无线宽带技术需求剧增,工业信息化的发展正驱动着石油、矿山、电力等行业的宽带需求快速增长,传统的窄带专网系统已不能支持视频监控、数据采集等宽带数据业务,均须进行新一轮的专网系统升级。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行业考虑将LTE引入到其信息化的建设中,从而为LTE的行业市场成长提供充沛资金和动力。据预测,2013年全球行业市场宽带需求为17亿美元,到2017年整体预计增长至75亿美元。
3.3 LTE基站出货量
全球4G发展的进展直接反映在LTE无线网络设备的出货量上。从LTE全球出货量数据统计看,2012年底全球LTE基站累计出货达到29.7万个;2013年LTE进入了一个加速部署阶段,预计到2013年底这一数字将更新为80万个,如图3所示。
可以预见,伴随着中国、美国等市场开展TD-LTE商用服务,TD-LTE基站出货量也将水涨船高,从而成为全球4G无线设备市场增长的新亮点。如表1所示。
从投资上看,未来两年全球TD-LTE无线网络设备年均支出将达到35亿~40亿美元,规模相当可观。
3.4 LTE用户增长
目前LTE正在全球加速发展,2013年1—9月全球新增用户8 300万,超过了2009—2012年LTE用户之总和(6 830万)。从客户群体看,LTE用户正在从高端群体用户向低端用户群快速渗透,LTE手机价格已经跌破3 000元,预计2014年上半年将下降到1 000元以下,有力地支撑LTE用户数高速增长。如图4所示:
图4 2013—2016年全球LTE用户数(单位:百万)
注:
(1)数据来源:TD产业联盟。
(2)从终端销售看,2013年底全球LTE用户将达到2亿,LTE手机出货量达到2.7亿,转化率达到49%。据测算,2014—2016年全球LTE终端出货分别达到6亿、8亿、10亿,按40%的转化率,未来三年新增LTE用户将达到2.4亿、3.2亿、4亿。
(3)从运营商用户增长规划看,2013年全球LTE新增用户将达到1.32亿,2014年该数据将会达到2亿~3亿,新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新兴市场。例如中国移动将在2014年销售6 000万部LTE终端,发展4 000万~5 000万LTE用户。
从地区增长看,亚太、中东、非洲、拉美将成为LTE用户增长较快的几个区域。中东、非洲、亚太地区的用户增长将主要来自于大量2G用户向4G转网的推动;北美、欧洲等地区的用户增长主要来自于个人用户新增加LTE设备而添加的LTE业务。
从移动技术看,TD-LTE用户将出现爆炸式增长,迅速缩小和LTE FDD用户数量差距。
2013—2015年TD-LTE用户达到数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2013—2015年TD-LTE用户达到数(万名)
国家/地区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中国 50 4 500 12 000
日本 280 550 950
印度 20 250 750
中东 300 500 800
其他 50 200 500
合计 700 6 000 15 000
注:
(1)数据来源:TD产业联盟。
(2)中国移动计划于2014年发展4 000万~5 000万TD-LTE用户,之后用户保持高速增长。
中国是全球TD-LTE的中心市场,有3家运营商发展TD-LTE,其TD-LTE用户将占到全球的70%~80%。受中国市场带动影响,TD-LTE用户在2014年后也将在更多国家出现。
4 建议
综上所述,4G已成为成长速度最快的一代技术,由于2G隔代演进周期和4G产业成熟周期相重叠,4G有望成为全球应用规模最大的一代技术。TD-LTE的市场成长前景广阔,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占主导地位,并将对全球TD-LTE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对于中国移动通信产业而言,4G发展是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为更好地把握4G发展带来的机会,建议如下:
(1)加快LTE-Advanced技术产业化、商用化,加速LTE-Beyond和5G技术研发,为4G用户的迅猛增长提供更高的速率、更大的网络容量。移动通信已从技术驱动转入市场需求驱动,网络升级的代际时间差正迅速缩小,因此4G增强型技术和5G技术的市场需求将会很快出现。
(2)加快移动频谱规划,为4G发展分配更多频谱资源。根据到2020年全球移动流量比2010年增长1 000倍的预测,这意味着在4G高速发展的未来几年频谱需求将增加10倍以上,给4G发展分配更多频谱资源已迫在眉睫。
(3)终端企业大规模进入4G市场的时间窗口已出现。国内终端企业应尽早布局4G终端,启动重要4G芯片、元器件备货订货工作,重点是加速推进TD-LTE手机研发和入网测试。
(4)加快基于4G网络特性的新型应用、内容和业务的开发,尤其是面向不同群体需要的新型业务,实现国内信息服务业和TD-LTE的同步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TD产业联盟. TD-LTE产业发展白皮书(2012年)[EB/OL]. (2013-02-10)[2013-11-28]. http:///Downloads/PDF/baipishu.pdf.
[2] 齐鸣. TD-LTE国际化三大工作目标 全球三分天下有其一[N]. 人民邮电报, 2011-10-20.
[3] GSA. Global_LTE_Market_Update[EB/OL]. (2013-09-13)[2013-11-28]. http:///gsm_3g/opinion_papers.php4.
【关键词】国际标准运营商TD-LTE
中图分类号:F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10(2014)-07-0053-05
1 概述
技术标准是一组有关产品、处理、外观、流程全体要素必须服从的要求[1]。在过去三十年间,学者们从技术生命周期和经济外部性的角度解释了标准的本质,提出了用户安装基础、兼容性、路径依赖、专利制度等标准演变的关键要素[2-7]。现有研究成果一般将需求方作为静止的已知条件,研究制造商如何根据用户需求和分布开展标准竞争。
传统上,电信设备制造商是技术和标准的创造者,运营商是标准的被动选择者。近年来,运营商参与全球标准化工作成为趋势,如图1所示,自2004年国际移动通信标准组织3GPP启动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化工作以来,运营商提交的文稿数量快速增长,已经与制造商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竞合局面。
图13GPP RAN WG1至WG4运营商文稿数总和增长趋势
运营商的参与一方面使得需求方“能动”地参与到标准的制订中,改变了标准的参与主体和形成机制;另一方面,随着用户需求复杂化、部署场景多样化,“确定需求”成为标准成功的关键因素。运营商和制造商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不同,产业制定标准的模式和策略也有区别,运营商如何更好地参与标准发展过程,仍然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移动通信标准的发展过程和关键要素,然后从需求方与生产方的差异入手,提出运营商参与标准的模式和发展策略,并以TD-LTE标准演变为例加以佐证。
2 移动通信标准发展模式和策略要素分析
2.1移动通信标准发展过程和关键要素
一种技术从研发到最终成为市场主导标准,往往经历相似的过程。Fernando F. Suarez[6]提出五阶段模型,即技术准备、技术就绪、创造市场、决定性争夺和主导市场,全面刻画了通用的标准发展过程。
由于移动通信技术具有复杂度高、规模大、投资大等特点,其标准化过程有着独特性:
(1)标准均以委员会形式决定,没有单一厂家制订标准;
(2)产业链长,技术扩散需要一定周期,须具备端到端的产业能力方可应用;
(3)商用前须经过广泛的验证;
(4)需政府以频率和牌照方式许可,标准化进程受政策影响明显;
(5)用户规模多,分布广,需求多样化。
基于上述特点,笔者在图2中描述了移动通信标准的发展过程。与图1通用的标准发展过程相比,移动通信标准化过程在“技术就绪”和“创造市场”两个环节的内容更加丰富。
图2移动通信标准的发展过程
Shapiro等[4]从制造商的角度,总结认为以下七个要素标准至关重要:用户基础、IPR(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知识产权)、创新、进入时机、制造能力、产品配套、品牌声誉,并提出五项成功规律:建立同盟、先发制人、预期管理、占据优势时增加技术壁垒、处于劣势时增加兼容性。
标准是在市场环境和政府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大量企业标准策略的博弈结果。从市场角度看,标准源于经济外部性,即用户效用不仅与产品本身有关,还随着使用同类产品用户数的增多而提升,这使得初期的用户安装基础、网络间的转换成本、技术兼容性成为制造厂家标准竞争的关键。政府能够强制性改变用户安装基础,也能通过不同专利政策影响标准的扩散。
2.2制造商和运营商参与标准化的差异
制造商的标准竞争战略主要基于上节所述因素制定,表1描述了制造商在不同标准发展阶段的策略要素和竞争的策略。
表1制造商参与标准竞争的一般模式
通用标准阶段 策略要素 策略
技术准备 技术研发能力,产业链配套 增加研发投入,吸引优秀人才,建立产学研联合研发
技术就绪 技术优势,政府管制 创造最优产品,加强政府公关
创造市场 进入时机,价格,声望,专利授权,产业链配套 做好首个商用,加强市场宣传,健全创业链
决定性争夺 产业配套,用户安装基础,切换成本 健全产业链,扩大用户规模,降低其他标准切换至本标准的成本
主导市场 用户安装基础,切换成本 扩大和巩固用户规模,抬高本标准转换至其他标准的成本
与制造商不同,运营商可以通过影响和控制产业资源、扩大市场外部性、适应市场需求等方式影响标准的制订。二者在标准化过程中的主要区别是:
(1)首先运营商对标准制订的发挥价值与制造商不同。制造商的价值在于技术,运营商的价值在于市场需求。因此运营商的战略要素是围绕需求,反馈市场需求和发挥市场要素在创新中的作用,增强标准的市场竞争力。
(2)其次,运营商与制造商在标准中具有一定的利益差异。上游制造商供应方的数量越多,作为供应链中间环节的运营商能获得的利益就越大。
(3)在标准制订过程中,运营商反对专利的集中化,尽可能降低门槛使更多厂家进入市场。
3 运营商视角的移动通信标准竞争策略
基于上节所述区别,本文提出运营商在标准化中的分阶段关键策略如下:
(1)在技术储备阶段,相比于增强技术研发能力,运营商更关注对产业优质研发资源的影响,可以采取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形式,使其更多服务于市场需求的发展方向;
(2)在标准需求确定阶段,运营商之间通过制订联合需求,增强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3)在关键技术阶段,运营商一方面确保技术满足需求,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防止垄断技术的出现;
(4)在标准细化、性能验证阶段,标准依然有较大的可塑性,运营商需要尽快推动选定的关键技术在实际网络中进行测试,验证是否满足需求;
(5)在构建产业阶段,运营商需要扩大配套产业链,核心策略要素包括信息沟通、预期管理和联合研发;
(6)在首批应用阶段,先发运营商需要尽快投入资源推进网络建设,加强宣传,提升和管理市场预期,同时积极与政府沟通,争取牌照的发放;
(7)在扩大商用阶段,扩大用户安装基础、提升市场预期非常重要,运营商可采取市场联盟形式,通过增加兼容性、降低切换成本争取传统上不属于本标准阵营的运营商支持;
(8)在主导市场阶段,运营商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动标准迭代更新,以保持持续的技术竞争力。
归纳起来,运营商标准战略要素包括需求匹配度、市场外部性、产业规模、产业影响力和政策管制五大方面,其模式呈现以下三大主要特征:(1)影响和控制产业资源;(2)扩大市场外部性;(3)适应市场需求。
运营商参与移动通信标准的策略如表2所示。
4 TD-LTE标准演变中运营商的分阶段
策略
TD-LTE,是LTE标准的TDD分支,在全球TDD频谱上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根据GSA(Global Supplier Association)统计,截至2014年2月,全球有274个LTE商用网络,其中TD-LTE网络为30个。以下通过对LTE和TD-LTE标准发展过程中运营商的策略行为进行案例分析,用以实证第三节所提出的结论。为了突出重点,本文忽略了技术储备阶段和主导市场阶段。
(1)需求确定阶段的“联合需求”
LTE标准制订之初,中国移动、沃达丰、法国电信等国际主流运营商主导的NGMN组织向产业“下一代网络需求”白皮书。白皮书提出了运营商对下一代网络建设和运营的联合需求,包括:高带宽、低时延、低成本、高安全性、端到端质量保障、兼容性和平滑演进等。通过表3发现,2/3的运营商均属于全球十大运营商(表中运营商排名来源于Total Telecom的2013年全球运营商100强排名)。
(2)关键技术选择阶段的“产业结构控制”
为了使LTE技术成为全球主流技术,运营商进行了关键技术选择,避免少数公司的关键技术垄断。表4列出了运营商控制产业平衡的措施。
(3)标准细化阶段的“加速迭代研发”
自2008年开始,运营商发起国际组织LSTI(LTE/SAE Trial Initiative),对LTE的系统样机和预商用产品进行验证,推动标准版本升级和成熟。运营商通过提供真实的网络环境,提高了标准的准确性,加快了厂商的产品研发速度。通过表5统计发现,3/4的运营商均属于全球十大运营商。
表5LSTI主要运营商排名
参加LSTI的主要运营商 国际排名
T-Mobile 6
NTT DoCoMo 2
中国移动 4
Telefonica 5
Vodafone 7
Orange 9
Telecom Italia 13
SKT 27
(4)构建产业阶段的“信息沟通”、“预期管理”和“联合研发”
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发展,标准性能已基本具备,下一步的目标是扩大产业外部性。关键策略包括:加强信息沟通,管理产业预期和上下游联合研发。
“信息沟通”的主要目的是向产业界传递TD-LTE的发展情况、市场需求和商用前景,是建立预期的前置条件。2008年2月,中国移动、沃达丰、Verizon三家大运营商联合宣布将共同进行TD-LTE测试,这成为TD-LTE产业研发的里程碑。2009年2月,运营商联合LTE TDD/FDD共芯片需求,推动TDD/FDD产业融合。
“预期管理”是向产业展示TD-LTE技术的优势和增强产业信心。该策略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试验网不断展示TD-LTE产业的进展,如表6所示:
表6TD-LTE在构建产业阶段的主要展示
时间 里程碑
2009年4月 中国移动邀请国际运营商代表参观首例外场演示
2009年10月及11月 中国移动联合产业在日内瓦ITU大会和香港亚洲通信大会搭建外场展示
2010年4―10月 中国移动建设上海世博会TD-LTE演示网络,演示了全球首个TD-LTE大规模试验网络,得到总理参观指示和吸引70多家运营商参观。
“联合研发”是发挥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核心作用,构建上下游联合研发体系,发挥创新协同效应[1],加快产品的研发过程。2010年,中国移动等运营商推动大唐、中兴、华为、创毅视讯、安立等11家公司在世博会上系列产品。同时,在政府的组织下,中国移动等运营商与端到端产业链通过开展国家重大专项的形式,在共同规范、共同测试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产品研发。
(5)首个应用阶段的“示范作用”
该阶段主要目标是推动更多运营商选择TD-LTE标准,主要举措是运营商投入大量资源建设试验网络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011年5月至2012年,中国移动在7个城市开展了超1 000个基站的TD-LTE规模外场试验;从2012年7月至2013年,中国移动在15个城市开展了超2万基站的TD-LTE扩大规模试验,采购20余万部终端,从而充分验证TD-LTE实际组网能力和促进产业链成熟。
(6)扩大商用阶段的“运营商联合拓展”
其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扩大网络外部性预期。2011年2月,中国移动、英国沃达丰、日本软银、美国Clearwire、印度Bharti联合成立了TD-LTE全球推广合作平台GTI(Global TD-LTE Initiative)。截至2014年2月,其运营商成员已达100家,成为TD-LTE全球商用的主力军。图3显示了GTI成员数在中国移动等TD-LTE主流运营商进行相应行动后迅速增加:
图3GTI运营商数量增长历程
5 结论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TD-LTE的实证得出运营商的标准参与模式以及三大主要特征:影响和控制产业资源、扩大市场外部性、适应市场需求,并进一步提出了在该标准参与模式下运营商的分阶段关键策略。下一步研究重点将是多家运营商的标准参与模式及关键策略,以及量化标准参与模式为运营商带来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江振林. 需求方导向的中国标准战略――基于需求方市场势力的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0.
[2] Katz M, Shapiro C. Technology Adop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 822-841.
[3] Farrell J, Shapiro C. Dynamic Competition with Switching Costs[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8: 123-137.
[4] Shapiro C, Varian H R. The Art of Standards Wars[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9: 8-32.
[5] Tassey G. Standardization in Technology--based Markets[J]. Research Policy, 2000(29): 587-602.
[6] Suarez F F. Battles for technological dominance: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 Research Policy, 2004(33): 271-286.
[7] 胡武婕. 中国信息通信产业技术标准竞争与策略研究[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0.
作者简介
徐兆吉:博士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现任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用户与市场研究所副所长,曾长期参与TD-LTE标准的产业化和全球化推进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产业合作、电信市场策略、国际标准演进等。
1 三大运营商3G布局情况
1.1 3G网络建设
(1)中国移动TD-SCDMA网络建设情况
中国移动TD二期工程已如期完工,TD-SCDMA覆盖38个城市,已经完成4.7万个TD基站的建设。其中,包括一、二期工程核心网络融合改造已全面完成。同时,解决了影响网络质量的关键技术问题,网络质量明显提升,电话接通率、掉话率、3G/2G切换成功率等关键性指标得到明显改善。目前,TD-SCDMA三期工程已经全面启动。三期工程完成后,TD-SCDMA网络覆盖范围将新增200个城市,共覆盖238个城市。在“超常规”网络建设策略下,TD-SCDMA网络建设进展很快,但仍相对落后,对此,中国移动近日表示2011年前3G网络将覆盖所有地级市。
(2)中国电信CDMA 2000 1x EV-DO网络建设情况
截至7月底,中国电信2009年一期无线网工程基站建设任务已完成,中国电信CDMA2000 1x EV-DO网络已实现全国所有县级城市(342个地级市)的覆盖。目前,中国电信正积极进行EV-DO Rev.B功能测试,并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启动EV-DO Rev.B外场测试,计划在2010年开始部署EV-DO从版本A到版本B的升级。同时,上半年中国电信主要开展了参数优化、边界优化、隐性问题优化、网络结构优化等一系列基础优化工作,全国网络质量有了大幅提升。随着大规模网络建设工作的逐步结束,中国电信将从提升用户体验的角度对网络进行系统优化和专项优化。
(3)中国联通WCDMA网络建设情况
今年以来,中国联通进行了两期WCDMA网络建设,第一期覆盖56个重点城市,第二期覆盖228个城市,加上中国联通近期将追加投资建设50个城市的WCDMA网络。加上新增的50个城市,WCDMA网络覆盖城市将扩大为334个。目前,中国联通56个一期建网城市中,大部分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全网优化,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后续二期工程的228个城市正在优化中,参数设置、2G/3G互操作等方面,将成为下一阶段WCDMA网络优化的重点。
(4)小结
中国移动在移动网络的固有优势受到中国电信的建网速度和中国联通成熟技术的挑战,在未来1~2年内,由于三张3G网络在覆盖、速率等指标上可被3G用户直接感知,三家运营商3G网络质量在用户心目中的差距逐步拉开,将对中国移动的3G市场份额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则可在网络侧赢得用户的青睐。
1.2 3G品牌策略
(1)中国移动“G3”品牌策略
“G3”是中国移动在2009年年初为TD-SCDMA而推出的新标识,也是三家运营商中唯一一家专为3G打造品牌的运营商。“G3”标识造型取义中国太极,由水墨丹青“G”和朱红印章“3”组合而成,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引领3G生活”的现代科技生活结合,广受好评。有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移动的优势不仅在于拥有4亿多的手机用户,更在于其保有大量的中高端个人用户,从中国移动推出的“G3”品牌诉求来看,中国移动在3G竞争初期更希望能够保留住这部分高价值用户,进一步强化竞争对手短期内很难模仿的“差异化”服务口碑。
(2)中国电信“天翼”品牌策略
“天翼”是中国电信在2008年底为个人移动业务推出的新品牌。“天翼”强调“互联网时代的移动通信”的核心定位,是中国电信继家庭业务品牌“我的e家”和集团业务品牌“商务领航”后的第三大品牌,从而完善了中国电信全业务运营的内涵。“天翼”一经推出,便展开了迅猛的广告和市场攻势,从电视荧幕、报刊杂志,到手机卖场、公交地铁、小区电梯……覆盖范围之广、渗透渠道之深,在品牌宣传上可谓下足了功夫。此举旨在模糊原中联通CDMA 133与如今中国电信CDMA 189的界限,从而甩掉历史包袱,为电信重塑崭新的3G品牌,并纳入其全业务营销战略。
(3)中国联通“沃”品牌策略
“沃”是中国联通在2009年电信日前夕为旗下所有业务而推出的单一主品牌,这也是我国通信运营商首次使用单一主品牌策略。作为我国最早拥有全业务运营资质的运营商,在2G时代,由于受累于双制式品牌推广的困局,在3G时代,重塑全新的单一全业务品牌适得其时。“沃”品牌一经推出,与“G3”的中庸内敛、“天翼”的时尚新锐相比,以其别树一帜的另类风格在业界引发了不小震动。除了发动大规模广告攻势,中国联通在大城市的各营业厅还自建了以“沃”为标识的3G业务体验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小结
三家运营商在3G品牌上的不同定位,将对各自3G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移动的G3品牌,在3G商用之初将重点放在G3上网本的推广上,由于观望情绪浓厚,市场反应平平,但由于推出时间最早,品牌概念已在个人用户市场先入为主,深入人心。中国电信的天翼品牌,以绑定套餐+融合为宣传主打,通过圈定集团和家庭用户,并向其渗透移动业务,逐步占领个人移动用户市场。而中国联通的“沃”品牌,一方面虽然饱受争议,另一方面也已在最短时间为广大用户熟知,特别是年轻、前卫、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用户群。
1.3 3G资费设计
(1)中国移动3G资费设计
在资费方面,中国移动“G3”业务沿用2G的资费模式,设置得非常简单:语音套餐(超出部分按分钟另计费)+数据套餐(超出部分按KB另计费)。G3资费设计的好处是,沿用消费者过去已经习惯的量化标准,适合对数据业务了解不多的普通用户;但另一方面,仍以过去的流量方式来计算资费,用户在使用3G特色功能(特别是大流量业务)时,容易望流量而却步,不利于中国移动3G特色业务的大规模推广。
(2)中国电信3G资费设计
中国电信“天翼”3G资费方式独辟蹊径,无线上网(手机和上网卡)按照时长而不是流量计费。天翼按时长计费的套餐方式无疑成为消费者(特别是无线上网卡用户)选择的主流,能在3G和WLAN间无缝切换也免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但另一方面,天翼业务让用户产生无线宽带可以取代有线宽带的想法,这事实上一方面加重了中国电信的移动网络负担,另一方面也将对中国电信的传统固网宽带业务造成较大的冲击。
(3)中国联通3G资费设计
中国联通的“沃”3G套餐资费中引入了一个全新的M/T概念,其中M是多媒体内容计价单位,T为文本内容单位。中国联通采用按内容计费的方式在业界褒贬不一。一方面,按内容定价,资费设计更加细致,用户每次的下载可以更加形象的方式体现和量化;另一方面,更加复杂的计费方式对用户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适合对数据业务有较多了解的高级用户。
(4)小结
三大运营商的3G计费方式各有利弊,从短期市场反应来看,中国电信按时长计费的方式是最符合用户意愿的。随着3G的进一步发展,运营商或将根据市场反馈和自身网络情况,对自身3G计费方式做出修改与调整,以更加多元化的计费方式满足更多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1.4 3G业务发展
(1)中国移动3G业务发展
TD试商用以来,中国移动在发展3G业务上逐步推进。在展示自主创新成果方面,从2008奥运会开始,TD-SCDMA多项特色数据业务开始在我国举办的各重要赛事和会议上崭露头角;在移动互联网业务方面,继移动飞信成功占领国内移动IM市场之后,移动139社区也在2009年电信日后正式上线,这也是电信运营商首次进军SNS领域;在手机电视业务方面,中国移动已经与广电总局达成了合作协议,将在今后上市的TD手机中普遍加载CMMB功能,“TD+CMMB”用户可望在今年年底前在全国174个城市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节目;在移动支付业务方面,中国移动在近日已正式启动手机支付业务试商用,将在湖南、上海、重庆、广东四省市试点手机小额支付业务;在行业应用方面,TD-SCDMA无线城市在厦门的成功应用,展示了TD-SCDMA对高速数据业务的支撑能力。
(2)中国电信3G业务发展
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电信加快发展3G业务。首批重点发展的3G业务包括无线宽带、手机影视、爱音乐全曲下载、全球眼无线视频监控、综合办公等。在移动IM业务方面,中国电信近期正式上线“天翼LIVE ”,除了可与网内用户免费发短信,还将开放对移动和联通用户的免费短信;在移动位置服务应用方面,中国电信将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电子地图、移动定位、导航服务、号码百事通服务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共同研发并推出基于位置服务的差异化移动信息服务产品;在行业应用方面,中国电信与各省合作推进信息化建设,移动“全球眼”等无线宽带应用在基于3G的手机平台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方案中很好的发挥视频监控能力。
(3)中国联通3G业务发展
中国联通3G试商用最晚,在3G业务发展方面也相对缓慢。自5月开始试商用后,中国联通主要提供包括手机上网、手机音乐、手机电视、可视电话、手机报和无线上网卡6项3G特色业务,在全国领先的广东联通还将打造广东3G门户、手机杂志、移动OA、视频IVR、3G一键通等五大本地业务。在行业应用方面,广东联通将为2010广州亚运会打造基于WCDMA的无线城市,提供高速率、免费的宽带无线接入,可上网访问政府网站等。
(4)小结
三家运营商在3G商用初期,更多的是对原有2G业务的延伸和对3G新业务的局部试点,真正可盈利的、可大规模应用的3G特色业务并未出现。运营商在3G新业务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运营商通过积极与广电、媒体、金融、航天等行业展开合作,推出跨行业的融合业务;另一方面,将互联网上的热点业务移植到移动互联网上,例如移动IM、移动SNS等业务。
1.5 3G终端策略
(1)中国移动3G终端策略
从去年4月TD-SCDMA开展友好用户社会化测试以来,终端始终是困扰中国移动发展TD-SCDMA业务的问题之一。对此,中国移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增强自身对终端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调动终端企业的积极性,深度定制TD终端,并在补贴和合作政策上对国产终端企业倾斜:在年初举行的“3G手机合作沟通会”上,中国移动计划2009年投资超过100亿元对定制手机销售给予补贴;中国移动主导开发手机操作系统OMS,并与联想合作深度定制基于OMS的TD手机Ophone,并已于8月31日正式,,而与OPhone密切相关的手机应用商店MM(Mobile Market)也已于近期上线;近日,中移动宣布将携手以HTC、联发科为代表的台湾地区手机和芯片制造商,合作开发智能手机,期冀以此填补大陆TD手机终端不足的缺憾(此前,中国移动已与台湾地区的微星、宏和明基等厂商合作,共同生产TD版上网本)。
(2)中国电信3G终端策略
中国电信自接受CDMA业务后,与中国移动一样面临着终端匮乏的问题。为解决这一“硬伤”,中国电信在加快CDMA终端发展方面亦是不遗余力:一方面,中国电信积极与国外知名智能手机厂商PALM、BlackBerry等合作,希望尽快将其引入中国CDMA市场,满足中高端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调动国内终端厂商的积极性,通过举行天翼手机订货会等途径,加大千元3G手机的供货量,满足大众市场需求。
此外,在中国移动推出MM的同时,中国电信也正在打造其手机应用商店,预计不久后将正式推出;在双模终端方面,中国电信近日与11家国内CDMA终端厂商正式成立“CDMA/GSM双模终端产业联盟”,旨在进一步提升联盟各成员对双模终端的研发和生产积极性,并吸引高端GSM用户加入CDMA市场。
(3)中国联通3G终端策略
中国联通获得WCDMA制式运营权,受惠于作为全球最主流WCDMA制式产业链的成熟度,有丰富的WCDMA终端可供WCDMA用户选择。据悉,首批通过中国联通选型入围的WCDMA手机就多达40多款,再加上WCDMA上网卡和上网本,WCDMA终端已近50款。
中国联通在3G试商用后,加大布局3G终端推广渠道,除常见的店面销售外,中国联通还通过IT家电连锁市场、社会零售店面及网上商城等渠道推广WCDMA,WCDMA手机销售渠道目前已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仅联通华盛已发货的WCDMA手机已覆盖全国近70个城市、近1500家联通营业厅。此外,中国联通还独立组建电子销售渠道中心,通过“多位一体”的销售渠道布局提升产品目标受众的到达率。
(4)小结
终端是直接面对用户的最后一个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终端并不是用户选择运营商的唯一考量。目前,相对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3G终端处于劣势,通过积极的手机终端补贴和大规模集采等策略,两家运营商都试图重新激活终端产业链,尽快弥补这一短板。而终端产业链的壮大,往往又依赖于用户发展的规模化程度。这似乎是个难解的困局,考验着运营商对全局的运筹帷幄和市场应对能力。
2 三大运营商3G核心竞争力分析
2.1 中国移动:超常规发展3G,主动探索创新之路
中国移动接手TD-SCDMA以来,先是以超常规进度进行TD网络建设,接着以超常规举措催熟TD终端产业链,如今又以超常规的利好政策孵化G3业务。如此艰辛的TD发展之路,源于TD产业链的相对脆弱。中国移动唯有摒弃2G时期的常规发展思路,重新摸索出一条适合TD的超常规发展思路,才能与另外两个成熟的3G制式相竞争。
在网络建设方面,面对GSM和TD两张网络的协调问题,中国移动创新地采用TD/GSM融合组网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大规模的2G/3G融合组网在国际上是史无前例的。此外,中移动还自己研发技术方案以解决TD面临的难点,然后组织设备厂家将这些方案转化成产品,比如“以双极化天线为代表的小型化智能天线”、“RRU一体化智能天线”等已经在TD二期工程建设中应用。
在网络优化方面,面对TD优化工具方面匮乏的难题,中国移动主动组织厂商和设计院的专业人员一起研究和开发网优工具,这在2G时代并无先例。
在终端发展方面,一是建立了TD终端专项激励基金,与手机终端厂商和芯片制造商联合研发设计深度定制TD终端,开创了终端联合研发的新合作模式,激活了整个终端产业链的信心和热情。二是通过与联想合作深度定制基于其主导开发的OMS的Ophone手机,并手机软件商店MM,开创了运营商“手机平台+软件商店”的新模式。三是大力推广G3上网本,找准PC与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的最佳结合点,同时激发用户对3G应用的兴趣,为后续拉动3G手机用户需求预热。
在业务发展方面,中国移动在近日启动的G3业务创新大赛上,承诺提供100%的分成模式、规范透明的平台服务机制、一站到齐的申报方式和全网协同的营销策略四大举措,此举无疑向产业合作伙伴展示了其“超常规”发展G3业务的姿态与决心。
中国移动依靠自身在2G时代积累的资金、管理、品牌、渠道、服务等优势,尽管在3G时代面对相对弱势的TD产业链带来的极大挑战,但这也是充分发挥自主创新性的极好时机。
2.2 中国电信:WLAN护航,攻占3G
中国电信作为国内最大的固网运营商,对于3G移动牌照的渴望最为迫切,因此在获得3G牌照后对3G发展不遗余力。在网络建设方面,得益于CDMA2000 1X与EV-DO网络的平滑演进,用了最短的时间就建成覆盖全国所有城市的3G网络。在3G营销方面,中国电信投入了最大的人力和资金成本,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6月份即新增CDMA用户237万户。
中国电信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用户数量的大增,除了CDMA网络覆盖广、3G数据业务按时长计费的优势外,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其“C+W”策略。中国电信在WLAN部署方面优势明显,截至3月,已在全国21个省市进行了WLAN网络部署,据悉很多三线城市的建设也已即将完成。另据中国电信近日宣布,在高校中大力部署WLAN网络,多数省市高校校园WLAN覆盖率100%。除了加快部署WLAN,中国电信在6月还启动了31个省公司核心网改造项目,该项目旨在于核心网层面实现对“C+W”的统一认证和统一计费的支持,对“C+W”用户数据、承载业务的统一管理控制,这在国内固定移动融合的全业务运营中具有示范意义。而构建由WLAN与3G网络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移动宽带互联网业正是中国电信在3G初期制胜的法宝。
2.3 中国联通:借力终端,发力3G
相比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获得WCDMA牌照的中国联通得到最好的外部条件,尤其在直接面对用户的终端环节优势明显。
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实行大量集采终端及给予终端补贴政策不同,中国联通WCDMA手机销售将完全实行市场化。根据统计,全球发达国家80%以上的手机新品均为WCDMA手机,拥有庞大潜在用户的中国市场无疑是各大手机厂商必争之地,中国联通全面实行3G手机市场化营销,为WCDMA手机市场敞开了大门。而中国联通试商用前夕公布的3G资费偏高,大大超出消费者的预期,据悉中国联通欲大幅调低3G资费,若能一步到位调低到目标用户的心理价位,相信联通的3G用户数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此外,在iPhone入华谈判的整个过程中,一波多折、扑朔迷离,至今已尘埃落定,成为国内3G市场的一个亮点。中国联通通过引入iPhone为其3G造势,此举的确引起了较大的轰动效应,但引入之后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预期的成功,还有待观察。
下一代网络(NGN)是一个建立在IP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公共电信网络,它将话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集于一体。建设下一代网络是电信竞争的需要。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电信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业务运营和网络运营的分离,由网络运营商提供可靠、高效的基础承载平台,由业务提供商提供各种应用,他们与设备制造商三足鼎立,共同推动了电信业的繁荣和进步。
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软交换思想吸取了IP、ATM、IN和TDM等众家之长,形成分层、全开放的体系架构,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方向,软交换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
目前,欧洲电信运营商对于软交换(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大体上采用比较务实和谨慎的态度,运营商都是根据自身网络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的发展来采取对策。德国电信聚焦海外市场,积极开拓国际IP网的话音业务,并在新技术投入使用之前,注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试验和评估。2001年开始在国际网络进行软交换的试验,放置了一台软交换机和4个媒体网关开展IP网络提供语音业务、呼叫中心业务和VPN业务的试验,其软交换的标准采用SIP-T协议。英国电信则逐步地在长途网和本地网实现分组话音,本地网有5个节点开展了软交换实验,部分已经商用,并且试验规模在逐步扩展。在提供话音质量的保证方面,英国电信已在其承载网络内全面采用ATM技术。比利时电信认为2004年以后引入NGN比较适当,但目前需注意跟踪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比利时电信的技术部门在NGN方面重点研究未来分组话音网络的体系架构和需求、开展NGN技术培训、建立NGN实验室,为开展现场试验进行技术准备。一些北美电信运营商也正在积极开展有利于软交换提供话音业务的试验,有些运营商已经开始提供商用业务。
2002年3月,中国电信下一代网络(NGN)试验项目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城市启动。中国电信与北电网络、爱立信、西门子、中兴通讯、上海贝尔5厂家签订了下一代网络试验工程设备合同。合同涉及金额近1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电信与北电网络签署的合同,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城市部署北电网络的SUCCESSIoN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NGN网络全国试验网项目涉及的技术面、提供的业务量、网络覆盖的广度、深度均在全球首屈一指。
在设备制造商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北电网络,其NGN产品为SUCCESSIoN(继往开来)解决方案,于1999年在BT-SPAIN首次正式商用,迄今为止,在全球超过24个国家的40多个网络中得到试验或商用。其商用客户中包括VErIzoN、SPrINT、中国电信、香港宽频(HKBN)、新世界电信(NEWWorLDTEL)及铁通等。
SUCCESSIoN的应用类型包括了长途及汇接(C4)业务、本地接入(C5)及多媒体业务、无线汇接及3G核心网业务以及有线电视多网合一业务。目前几种解决方案已经在实际网络中运用。其中,VErIzoN的软交换本地汇接网络包含2个软交换节点及70多个媒体网关,每个节点每天处理超过1100万次呼叫。SPrINT作为全美第一个实现TDM端局以软交换替换的运营商,其第一期工程(350万线)全部采用北电的SUCCESSIoN方案。香港宽频应用SUCCESSIoN本地IAD接入方案,在短短的17个月时间内,已拥有16万用户,是全球最大的基于以太网IAD接入的NGN网络,目前运营稳定良好。在最近的市场调研报告中,北电网络列全球软交换市场份额第一,也是全球VoIP和VoATM媒体网关市场份额第一。
2NGN提供的业务
软交换技术的引入除了对现有PSTN话音业务实现全面的继承以外,还在基于SIP的宽带多媒体业务、PSTN与因特网业务结合衍生的业务、用户个性化业务以及业务创新方面有着PSTN和因特网等单一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PSTN由于终端智能和带宽的限制,无法实现多种灵活的业务逻辑和多媒体业务。由于业务逻辑控制和网络智能在PSTN内每个交换机上呈分散式节点式分布,并且由于用户数据由各自归属的交换机管理,导致某些业务(如广域CENTrEx)难以开展。PSTN的终端种类非常单一且没有智能,业务的智能完全由交换机实现,因此一直以来难以实现用户对业务的个性化定制,而且由于终端智能的限制存在使用不便和各种电话补充业务难以推广的问题。引入NGN则在业务实现的简单性和灵活性上有了本质改变。NGN的业务逻辑控制和网络智能在软交换和应用服务器等少量网元上集中部署,因此可以方便地在全网实现业务部署和业务升级,NGN对广域CENTrEx的实现就非常容易。由于NGN引入了对等性控制协议(SIP),使得终端的智能大大提高,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丰富多彩的SIP智能终端。终端智能的提高及媒体承载能力的加强(如支持话音、视频等)使得用户对业务的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并且已经商用。如NGN的“呼叫屏蔽”这一特性,用户可以对不同来话进行筛选性的监控,可以在不同时间对不同来话实施不同的应答策略,应答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接听、转发、挂断等传统方式,而是包括了话音应答、问候音播放、语音信箱转接、电子邮件转接、网页推送等多种不同的应答方式。这种灵活性在传统PSTN上是无法实现的。
此外,NGN能够实现许多PSTN所无法实现的业务特性,一号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PSTN通过IN方式也可以实现一号通业务,然而NGN基于SIP协议可以轻松实现IN方式的一号通所无法实现的能力。如NGN的一号通业务可以实现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设定对来话的振铃终端和振铃顺序,而这些策略可以依据来话者的不同和时间段的不同而变化。比如对自己的家人和同事可以实施两种完全不同的振铃策略,自己上班和下班时的振铃策略也可以完全不同。这就给了用户最大的自由和灵活性,保证可以有一种方式能联系到他,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种业务特性是PSTN所无法实现的。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如WEB800、点击传真等。
NGN不但在业务实现的简易性和灵活性上有独到之处,并且能实现许多PSTN无法实现的业务,而且具有业务的惟一性。NGN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
A)全面继承PSTN传统话音业务(包括基本话音业务、电话补充业务、CENTrEx业务、ISDNPRI补充业务、IN类业务等);
B)基于SIP的宽带多媒体业务;
[关键词]中国电信 品牌策略 营销策略
一、中国三大运营商竞争环境的形成
2008年5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指导中国电信全面收购中国联通的CDMA业务,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即中国电信行业运营商由5家变为3家。 2008年6月2日,中国联通向中国网通提出以协议安排方式对两家公司实施合并,每股中国网通股份将换取1.508股中国联通股份,每股中国网通美国存托股份换取3.016股中国联通美国存托股份。2008年10月15日,网通红筹公司在香港联交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2008年7月29日,中国电信以总价1100亿元收购联通的CDMA网络。同时,中国电信集团宣布未来三年投资800亿元发展CDMA移动业务,并提出在三年内把CDMA用户数由目前约4300万增至1亿,使其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5%。2008年8月,工信部《关于同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开展试商用工作的批复》,同意中国移动在全国建立TD网络并开展试商用。 2008年10月1日,中国电信开始与中国联通进行C网交割,并在60天内完成。 2008年10月15日,新联通公司正式成立,至此,电信重组改革在资本市场层面的工作全部结束。 2008年12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同意启动3G牌照发放工作。至此拉开了中国3G通讯技术商用的序幕。
二、世界三大3G标准全部落户中国
“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目前,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有三种,分别是CDMA2000、WCDMA和TD-SCDMA。
1.CDMA2000标准是由IS-95A/B标准演进而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主要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摩托罗拉、Lucent和后来加入的韩国三星都有参与。
2.WCDMA是一种由欧洲和日本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欧美的爱立信、阿尔卡特、诺基亚、朗讯、北电,以及日本的NTT、富士通、夏普等厂商都参与支持该协议。
3.TD-SCDMA全称为Time Division - Synchronous CDMA(时分同步CDMA),该标准是由中国大陆独自制定的3G标准,1999年6月29日,中国原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向ITU提出。
中国三大运营商重组后,在3G网络方面,中国电信建设并运营CDMA2000网络,中国联通建设并运营WCDMA网络,中国移动建设运营TD-CDMA网络;在2G网络方面中国电信运营CDMA1X网络,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运营GSM网络;至此世界主流三大3G网络已全部落户中国,三大运营商三足鼎立的雏形已初步形成。
三、中国电信3G市场定位
中国运营商在市场中可“扮演”的角色通常是四类:市场领导者、追随者、挑战者和补缺者。在一个新出现市场启动的时刻,作为市场的先入者中国电信能扮演的角色只能是市场的领导者。认清3G客户群的特点是对目标客户群准确定位的第一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后来者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首先对目前市场上的移动用户进行细分:高端商务用户、时尚白领用户、市民大众用户、学生用户。
1.高端商务用户群主要是商业精英,他们在企业中多位于管理层,年龄分布范围较大,从28岁到45岁不等,月收入在9000元以上,以男性为主,每月通信费用在500元以上。
2.时尚白领客户群主要是年龄在20~30岁的办公室白领,月收入在2000~5000元,有较高的学历,每月通信费用在200~500元。这部分客户群个性张扬,善于洞察时尚潮流,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并乐于向周围的人传播
3.市民大众用户群多指工薪阶层用户,这部分客户群数量较大,消费理智,年龄分散于30~50岁,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每月通信费用在200元以下,对时尚潮流不敏感,是跟随性和依赖性很强的一个群体。他们的交际圈比较封闭,主要受周围的人影响。
4.学生用户群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客户群,他们多为在校的大、中学生,自己没有固定收入,经济主要依赖父母,年龄集中在17~22岁。但是他们勇于探索,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尝试欲望,对网络依赖性很强,互联网和电脑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使用手机的数据业务大于话音业务,对自己不熟悉的业务容易接受,是超级玩家的主要诞生源。
通过上述的3G客户特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初入市场的3G,其客户群具有“不完全覆盖”和“可交叠性”的特点。这就是说,要把握几个重点人群,而不是覆盖全部人群,客户群之间可以相互交叠,而不是完全独立。中国电信在初入3G市场的定位如下:
1.中国电信3G个人用户品牌-天翼
“天翼”主要针对个人用户,以融合移动与固网的全业务优势,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手机服务。CDMA手机将成为真正的互联网信息应用提供平台。“天翼”的中文名称寓意“翱翔”,体现了无限自由的移动体验和广阔的覆盖。
“天翼”的英文名称为e-surfing,e指互联网、信息时代;e-surfing,信息冲浪,充分体现移动互联网的定位。
“天翼”的LOGO是一朵由e变形而成的祥云。整个LOGO以e为主,与翼字谐音,充分体现与互联网及信息应用的相关性;变形的e字形似云彩,很好地诠释了“天翼”的寓意,图案既有传统特色,又富含未来感和科技感。
2.中国电信3G家庭用户品牌-我的E家
“我的e家”,是中国电信为有效满足家庭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通信及信息应用需求而量身打造的客户品牌,更是中国通信市场第一个面向家庭的客户品牌。
“我的e家”强调与众不同的尊贵感受:高速宽带上网带来超级速度感,宽带多账号上网和无线宽带漫游带来更多自由感,多种通话方式和超长通话时间带来全新通话体验,更有快捷服务通道、优先服务保障、积分回馈计划、合作联盟服务共享等内容。
“我的e家”将为家庭提供全方位综合信息服务,让顾客更加自由、便利地使用固定电话、宽带和小灵通等多种语音和数据业务,还可享受视频娱乐、家庭理财、家庭办公、信息家居等缤纷家庭信息应用。
3.中国电信3G企业用户品牌-商务领航
商务领航是中国电信面向企业客户推出的客户品牌,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客户的综合通信和信息需求,提供通信应用、信息应用、行业应用,满足客户提升企业形象、降低运营成本、增加商业机会、促进业务增长、提高工作效率及一站式服务等等方面的需求。
四、中国电信3G营销策略定位
中国电信所运营的CDMA2000标准具有升级3G较快的特性,助力其成为第一个实现3G商用放号的运营商,同时依托中国电信在中国拥有最大固话用户群的优势,融合多项服务满足了不同消费者差异较大的需求。中国电信通过提供超出顾客期望的服务让中国电信的客户感受到了选择中国电信就是选择了一个在通讯领域内的专家。
1.利益定位
中国电信利益定位在于其产品,在中国3G商用放号初期,中国电信凭借其使用的CDMA2000标准在3G升级时不需要重新布置基站,只需在原有基站上升级通讯技术的优势,在速度上相对其他两个运营商最快实现了3G商用放号。并且其独特的拥有庞大固话用户的优势,让中国电信再次在产品订制上能更贴近中国用户的需求,可以将宽带,固话,手机通讯融合,产生其他运营商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带给消费者更好的产品使用体验及使用便利。
2.属性定位
中国电信通过几十年来与消费者进行持续有效的服务,为各种需求的消费者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3G产品及增值服务。并依托其在中国固话通讯市场几十年的通讯经验累计及服务品牌建立,让消费者在购买中国电信3G服务的同时能获得多项增值服务。
3.价值定位
品牌承诺:让用户享受到高速率、全域覆盖、使用便捷的手机互联网体验,最大限度将互联网冲浪快乐体验在C网手机上重现,全方位满足用户互联网商务、娱乐、生活、信息咨询等需求。
五、总结
通过对中国三大运营商竞争环境的分析,对中国3G通信市场有了宏观了解。通过对主流3G协议的解析,更加深了对中国运营商三足鼎立现状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电信的3G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定位,可以看出中国电信尽管初入移动通信业务,但在对3G市场的定位方面思路相对清晰,这将为其后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010年5月移动终端经营分析报告》
[2]《P.R.C CDMA Analysis Rep APR-10 Samsung (SINO-MR)》
【关键词】5G网络架构 5G与LTE紧耦合 运营商5G部署策略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7.02.007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7)02-0032-06
引用格式:曹亘,李佳俊,李轶群,等. 5G网络架构的标准研究进展[J]. 移动通信, 2017,41(2): 32-37.
1 引言
3GPP于2016年初启动5G标准立项研究,5G标准划分为两个阶段:2016年至2018年9月完成R15标准制定,满足5G初期的韩国等地区迫切的商业部署需求;2020年3月,3GPP将完成R16标准制定,满足全部IMT2020提出的5G网络发展目标和应用用例需求。5G标准制定需要满足4G系统的前向兼容性要求,特别是在5G网络部署初期,4G核心网必须要支持5G基站接入。
全球运营商对5G试商用/商用网络部署有强烈诉求,韩国计划于2018年平昌冬奥会,日本计划于2020年东京奥运会分别开通5G试商用/商用网络。国内由工信部牵头,三大运营商和主设备厂商推动成立了IMT2020推进组,共同推动国内5G关键技术研究和验证、产业合作等工作,加快国内5G商用进程。
2 5G典型部署场景及业务要求
2.1 5G部署场景及指标需求
2015年12月3GPP RAN70次全会,通过了下一代无线接入技术的场景及需求的研究立项[1]。ITU-R IMT 2020 and beyond定义三种5G应用场景,分别是移动宽带增强(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大连接的机器类型通信(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上述三种业务不仅是现有移动蜂窝网络业务的延续发展,也考虑了未来5G新业务需求。经过大量讨论和论证,5G系统重点关注如下典型部署场景:室内热点、密集城区、郊区、城区、高铁、超远覆盖、大连接、高速公路、空地通信等。5G基站由于部署场景的差别,站间距考虑从20 m至5 km的覆盖范围,支持用户移动速率范围从3 km/h至500 km/h。
5G部署l段需要考虑低频段(低于4 GHz)和高频段(20 GHz)混合组网场景。为满足不同传输带宽、时延、移动性等各典型场景的业务需求,5G候选频谱资源需要继续挖掘低频段频谱资源的潜力,同时,向高频段寻找更多可用频谱资源,以支持高达200 MHz甚至1 GHz的频带需求。5G高频段有利于多天线技术应用,高频段在多天线传输(高达256根天线)方面比低频段有更大的传播特性优势。
2.2 5G业务指标需求
与4G相比,5G业务指标要求有很大的提高。5G系统设计为了满足三大未来业务方向需求,数据峰值速率、频谱效率、频带宽度、移动性、业务能力等关键性能指标都有大幅提高。同时,为了满足mMTC、URLLC等新业务需求,制定了单位面积连接数、终端能耗、控制面/用户面时延等新指标要求。
为了满足5G网络各种典型场景的需求,3GPP定义了相对完善的关键系统性能指标。主要性能指标如表1所示:
3 5G网络架构及功能要求
3.1 5G网络架构设计总体要求
5G网络架构总体需求明确规定了支持多系统制式、统一鉴权架构、终端多系统同时接入能力、无线与核心网独立演进、控制面和用户面功能分离、IP/非IP/以太网传输、NFV/SDN等新技术,以提供更好的移动业务体验、降低终端功耗、业务灵活配置等更高的业务服务能力[3]。5G网络高层的参考设计架构包括下一代终端(NG UE)、下一代无线接入网(NG RAN)、下一代核心网(NR Core)以及相应的参考节点,具体如图1所示:
其中,各参考节点定义如下:
(1)NG1:NG UE与NG Core之间控制面参考节点;
(2)NG2:NG RAN与NG Core之间控制面参考节点;
(3)NG3:NG RAN与NG Core之间用户面参考节点;
(4)NG6:NG Core与数据网络(Data network)之间的参考节点,数据网络可是公有或者专有数据网络或者运营商自营的数据网络。
5G核心网与接入网参考架构如图2所示[4],5G核心网支持LTE演进基站(eLTE eNB)和5G基站(gNB)接入,5G核心网和无线接入网之间的接口需要支持控制面和用户面功能。eLTE eNB与gNB之间支持Xn接口,该接口也支持控制面和用户面相关功能。
3.2 5G无线接入网组网场景
5G作为下一代通信技术标准,需要考虑与现有无线通信系统(如LTE系统等)的共存与融合。3GPP根据5G与LTE网络部署关系,提出了四种5G无线网络的典型部署场景[5]:
(1)场景一:独立部署场景
下一代基站(定义为gNB),LTE及其演进的基站(定义为LTE/eLTE eNB)都可以连接至核心网。gNB与LTE/eLTE eNB采用独立部署方式,其中gNB可以是宏基站或者室内热点部署方式。gNB和LTE/eLTE eNB通过RAN-CN接口连接至核心网。gNB与gNB之间需要定义基站间接口。该部署场景,gNB基站具备完整的协议栈功能,具备独立的组网能力。
(2)场景二:与LTE共站部署场景
此部署场景,5G基站(定义为NR)与LTE基站是共站址部署或者采用共基站设备的部署方式。在该部署场景下,5G和LTE系统可通过系统间负载均衡或者多系统连接等实现方式,实现更高效的频谱利用率。
(3)场景三:集中式部署场景
集中式部署场景,中心单元(CU,Central Unit)具备协议栈高层功能,如图3所示。而协议栈底层功能在分布单元(DU,Distributed Unit),即gNB基站具备协议栈的部分底层功能。由于CU和DU之间传输链路的差异性,集中式部署方案需要考虑高层协议栈分离和底层协议栈分离两种实现方案[6]。例如:当CU和DU之间传输性能较好时(如时延较小),可应用CoMP增强等实现方案,从而优化调度算法,提高系统容量。当CU和DU之间传输链路时延较大时,集中式部署方式需要考虑高层协议栈分离方案(如PDCP或RLC层等),从而降低对传输链路的时延要求。
(4)场景四:共建共享部署场景
在共建共享部署场景,主要支持RAN侧运营商共享部署场景。该场景中,两个运营商可分别建设核心网,共享RAN侧基站。共享基站可以使用共享频谱或者使用每个运营商分配的频谱资源。
四种组网场景对基站设备功能、接口等产品设计有不同要求。独立部署场景,gNB是独立的基站设备,通过相应接口连接至核心网和相邻基站。在与LTE共站部署场景,gNB可以与现有LTE基站设备共享硬件、传输等资源进行快速部署。而集中式部署场景与现有LTE网元功能差别较大,特别是无线接入网协议栈功能进行切分,高层功能向中心节点集中以及底层功能下移至基站侧,对现有网络架构和基站设备均有一定影响。而共建共享部署场景,5G基站必须具备接入不同运营商核心网的能力。
3.3 5G无线接入网功能及协议栈架构
5G无线接入网功能主要参考LTE系统设计,并考虑未来5G核心网关键技术。与LTE系统类似的功能主要包括:用户数据转发、无线信道加密与解密、完整性保护等功能。5G新增功能主要包括支持网络切片能力、与E-UTRAN系统紧耦合的互操作、与非3GPP系统互操作、系统间移动性管理等功能。而多连接、终端非激活态等功能还在技术方案讨论中[8]。
5G系统在无线接入网控制面和用户面协议栈设计方面借鉴4G协议栈设计结构,控制面沿用IP层和SCTP协议,保证控制面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用户面协议栈设计方面,已确定支持PDU分段隧道功能,用户面协议栈可以复用GTP-U/UDP/IP协议,也可考虑GRE/IP[9]和隐藏协议封装(Protocol Oblivious Encapsulation,POE)[10]两种实现方案。5G系统基站间接口(Xn)功能及协议栈设计参考LTE系统X2接口的设计思想。为了支持5G与LTE紧耦合的部署方式,5G系统需要标准化基站间的开放接口。
5G无线接入网协议栈优先讨论5G与LTE紧耦合技术方案的协议栈设计[11]。5G与LTE紧耦合技术方案主要沿用3GPP R12 LTE无线双连接(DC,Dual Connectivity)设计思想[12-13]。核心网为EPC或者NR Core,基站包含LTE基站和NR基站。3GPP主要制定用户面协议栈,集中讨论承载分离相关三个技术方案实现,包括主小区组(MCG,Master Cell Group)承载分离、辅小区组(SCG,Secondary Cell Group)独立承载、辅小区组承载分离方案。方案一和方案三的主要区别在于承载分离是由主小区(方案一)或辅小区(方案三)完成,而方案二主要是核心W侧实现主小区和辅小区承载分离。
3.4 5G与E-UTRAN组网演进方案
由于5G标准制定需要考虑兼容E-UTRAN系统,运营商要根据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技术演进和升级需求,选择灵活的5G和4G组网方案。3GPP确定如下8种可能的组网方案[11]。其中4种方案为LTE或者5G基站独立组网方案,另外4种为LTE与5G基站紧耦合组网方案。
(1)LTE或5G基站独立组网方案
方案一(Option 1)为现有LTE系统部署方式,LTE基站连接至EPC核心网。这是从4G向5G演进的一种初期部署场景。方案二(Option 2)是5G系统独立部署方式,5G基站(定义为NR)连接到5G核心网(定义为NR Core)。方案五(Option 5)为LTE基站连接到5G核心网的组网方案,而方案六(Option 6)为5G基站连接到EPC核心网的组网方案。
(2)LTE或5G基站紧耦合组网方案
LTE与5G基站紧耦合组网方案参考3GPP R12无线双连接(DC,Dual Connectivity)设计方案[12-13]。图4(Option 3/3a)和图5(Option 7/7a)是以LTE基站为锚点的紧耦合部署方案,核心网分别连接LTE核心网EPC或者5G核心网。由于LTE基站作为与核心网控制面连接的锚点,全部控制面信令通过LTE基站下发,而用户面数据可以通过LTE基站进行承载分离(图5方案)转发给5G基站,或者核心网将LTE和5G基站的承载分离。若图4和图5中锚点改为5G基站,则分别对应方案Option 4/4a和Option 8/8a。
上述8种LTE和5G(同NR)组网场景涵盖了未来全球运营商部署5G商用网络在不同阶段的组网需求。根据核心网和无线接入网不同的演进策略,制定不同的组网方案。
4 运营商对5G网络部署方案探讨
全球运营商根据网络现状,提出了多种5G网络部署演进路线。按照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演进归纳总结运营商5G网络部署策略如下所示。
4.1 无线接入网优先部署,核心网后续升级
(1)A段一组网策略:升级至Option 3/3a
运营商面临尽快开通5G试商用/商用网络的竞争压力,利用现有LTE EPC核心网设备采用无线双连接的组网架构,快速开通5G试商用/商用网络。典型组网演进策略如图4所示(Option 3/3a)。采用Option 3/3a方案需要考虑LTE基站升级成本,Option 3需要考虑LTE基站升级支持5G用户面大数据量的转发,Option 3a需要核心网支持两个系统之间用户承载的有效管理。
(2)阶段二组网策略:升级至Option 7/7a
在5G部署第二阶段,随着5G无线网络开通范围增加,可将4G核心网逐步升级至5G核心网。此时,组网架构将演变为图5(Option 7/7a)。4G基站和5G基站都可以连接至5G核心网。采用该升级方案,运营商的4G核心网和5G核心网将共存。此时,5G基站需具备连接到4G核心网和5G核心网的能力。
(3)阶段三组网策略:升级至Option 2和Option 5
随着5G网络扩大部署至全网,在此阶段,基于无线双连接方式的网络架构将逐步转变为5G基站独立建站的部署方式。Option 2和Option 5部署方式将成为主要的组网形式。随着5G网络扩大部署和升级扩容,4G网络也将面临减频减配,部署规模逐步缩小的局面。
4.2 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同步部署
5G试商用/商用网络部署也会存在比较激进的部署方式,即同时部署5G核心网和无线基站,具备端到端5G商用能力。该部署策略,核心网将率先从4G升级支持5G。在核心网能力提高的同时,逐步建设5G基站,在组网方面还可以采用如下组网策略。
(1)阶段一组网策略:先期部署Option 5和Option 7/7a
在此阶段,核心网全面升级支持5G核心网,5G基站作为辅基站连接至5G核心网。而4G基站需要完成相应升级支持连接5G核心网。在此阶段将面临核心网和无线侧的软硬件升级压力。
(2)阶段二组网策略:全网升级部署支持Option 2
随着5G网络扩大部署规模,4G网络逐步退网,5G网络将作为主要的承载网络。
4.3 基于LTE EPC架构的5G部署策略
为了实现5G系统快速部署,部分运营商也提出基于LTE EPC架构的5G快速部署策略,5G基站仅作为新增无线空口资源传输渠道,而协议栈设计等完全使用LTE协议栈。
(1)阶段一组网策略:部署Option 3/3a
在5G网络建设初期,5G基站作为LTE网络的辅基站部署,主要用于提高网络容量。
(2)阶段二组网策略:部署Option 6
随着5G网络建设规模的扩大,5G基站可以独立连接至LTE核心网,具备独立组网能力。
基于LTE EPC核心网组网方案,在5G初期快速组网阶段,具备升级相对简单,网络部署快的优点。但是,随着5G业务的开展,LTE EPC在5G新业务方面支持能力不足的劣势将逐步显现。
5 结束语
2020年将是5G正式商用的元年,5G将成为全球瞩目的通信技术的一次变革。全球运营商、设备商等通信产业界各方都在努力推进5G关键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本文介绍5G系统典型部署场景、关键系统指标、网络架构及协议栈等5G系统设计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国内外运营商在5G网络部署和LTE系统演进在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的技术演进策略。
3GPP将在R15完成第一阶段的5G系列标准,预计2018年将具备初期试商用/商用网络部署能力,后续需要密切跟进5G关键技术研究,并根据5G设备成熟能力,适时开展关键技术验证及内外场试验,加快推进国内5G试商用/商用网络部署。
参考文献:
[1] 3GPP RP-152257. Scenarios and Requirements for Next Generation Access Technologies[R]. 2015.
[2] 3GPP TS 38.913 V14.0.0. Study on Scenarios and Requirements for Next Generation Access Technologies[S]. 2016.
[3] 3GPP TR 23.799 V1.0.2. Study on Architecture for Next Generation System[R]. 2016.
[4] 3GPP R3-163110. New RAN Architecture[Z]. Ericsson, 2016.
[5] 3GPP TR 36.801. Study on 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Radio Access Architecture and Interfaces V0.6.0[R]. 2016.
[6] 3GPP R3-163214. CU-DU spit option selection and interface specification[Z]. NTT DoCoMo, 2016.
[7] 3GPP RP-161266. 5G architecture options-full set[R]. 2016.
[8] 3GPP R3-163161. LS on RAN2 dependent issues for RAN3 study on New Radio[R]. RAN3, 2016.
[9] 3GPP R3-163114. Key characteristics of NG-U protocol stack options[Z]. Nokia, 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 2016.
[10] 3GPP R3-163113. NG-U Protocol Oblivious Encapsulation Design[Z]. Huawei, 2016.
[11] 3GPP TR 36.804. Study on 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Radio Interface Protocol Aspects V0.4.0[R]. 2016.
中国移动:攻坚战
对于中国移动而言,发展4G无疑是一场攻坚战,攻坚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网络攻坚战,也就是所谓的2014年实现50万基站的建设,这个工作无疑是巨大的,要求全国各地的分公司齐头并进和设备供应商、网建、网优等相关产业链通力合作,其压力也许是自中国移动组建以来最难最大的,而这也是决定这一攻坚战能否成功的关键。
第二阶段:终端攻坚战,这一部分事实上从去年就已经开始,到最近又进行了新的调整,主要是围绕五模十频终端以及主流厂商鼎力支持为主,同时大力借助社会渠道提升终端销量和覆盖群体。
第三阶段:营销攻坚战,主要通过品牌、广告、资费、业务等全面提升中国移动在3G时期网络不佳的形象,让用户认识并接受中国移动4G网络更胜一筹的状况(用他们自己的话叫国际主流,领先一步),一是回流一部分中国移动在3G时期转网到联通和电信的高端用户。二是近2000多万拿着联通WCDMA手机的中国移动GSM用户的换机。三是,加快移动2G/3G用户向4G迁移。这个工作应该从第二季度大幅度展开。
中国联通:保卫战
中国联通在3月18日正式对外商用LTE,并且打出一体化战略,这个战略的前提是3G覆盖良好,网络演进到DC-HSPA的情况下的必然选择,亦是欧美多国的成熟战略。对于中国联通而言,在目前没有拿到FDD LTE牌照前期的过渡阶段,主要是一场保卫战。
其保卫的主要对象是之前依靠3G从移动和电信挖掘的中高端用户不至于在移动强大的4G攻势下回流。二是进一步稳固其在3G时期的优势,延长3G的生命力并消除早期LTE网络不佳的情况。
联通保卫战也有三大战役。
第一阶段:网络升级战。联通的首要任务是进一步提升现有3G网络到42M,并进一步提升网络的覆盖,这个没什么特殊的,就是快。在LTE方面,加大FDD LTE前期建网准备和少数地区在融合组网的情况下建试验网。当然,最大的问题是钱,因此规模不会大。
第二阶段:终端升级战。联通网络升级到42M不难,但是42M的终端似乎并不多,而要来个4模的LTE 4G 42M3G GSM丝毫不比移动搞五模的容易,因此联通还得在终端层面下大工夫。
第三阶段:概念混淆战。现阶段联通最大的问题是,资金有限不可能3G/4G双线并进,尤其是目前还是TDD LTE牌照的情况下,因此联通搞一个一体化战略,即是偶然也是必然,混淆了概念就麻痹了用户。这就像过去几个月,联通一天到晚广播里喊,“选4G就选沃”一样,把这个战略搞好了,能够让很多用户继续留在联通这条船上。等待FDD LTE发牌之后再次进攻。与此同时,在资费上也可以和3G资费进行捆绑,这和联通在2G和3G时期的策略类似,在3G套餐的基础上,稍微的费用增加既可以带来大的流量提升,这对用户的粘性是很高的。也可以进一步吸引移动用户转网,毕竟移动推五模手机对联通是大大的利好。
中国电信:麻雀战
中国电信虽然是第二家宣布4G商用的运营商,但显而易见的是,底气不足是很明显的,因此搞了各种无线接入产品(数据卡,CPE等)应付差事,原因很简单,中国电信从董事长到底层员工,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搞TDD LTE的,虽然拿到牌照,也只是做做样子。那么,这个时候怎么个战法呢?
我认为最适合的策略就是麻雀战,也称游击战。该战法我认为也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略示弱。这一点事实上从去年拿牌以后就开始了,比如先是连续的新增用户大幅度下滑,并放话表示,在移动强大的4G攻势下,用户已经没有意愿选择电信CDMA了。示弱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可以让主管部门不忍心看不下去,可能尽早发放FDD LTE牌照,二是可以让移动、联通放松警惕,忽略你,不重视你,从而积蓄力量,伺机反扑。
【关键词】LTE DoCoMo 软银移动 Verizon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23-0028-05
1 引言
根据GSA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0月,全球有222个LTE商用网络在83个国家推出。2012年以来,LTE网络数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预计到2013年底可以达到260个。
观察国际主流运营商的4G建设和运营历程发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发展效果:4G对用户的增长或保有,以及防止ARPU下滑,确实有一定的作用。如果不考虑语音收入的衰退,单单从数据业务收入来讲,4G的建设和运营提高了数据消费。但是这种收入的提升相对3G运营来说并不明显,也因此有运营商对4G网络经营的效果不以为然。
(2)网络部署:在网络建设和运营的初期,LTE主要针对特定人群进行重点区域的部署,然后逐步推进全面覆盖,实际上推进的速度并不是很快。
(3)终端:在初期主要以上网卡、MiFi产品为主。随着主流智能机开始支持LTE,手机的型号也逐渐增多,并且终端样式开始多样化。而用户增长的增速,也随着终端品种的大幅度增加而加快。
(4)应用:对运营商来说,LTE时代缺失吸金的杀手级应用。但是LTE的网络特点造就了移动互联网行业OTT的热潮。主流应用仍是3G时代产品的加强版或延续,高清视频、通信类、视频或图片社交等应用广泛受到欢迎。
(5)资费:主流运营商都延续了3G的资费体系特点,流量单价普遍低于3G而“门槛”(每月费用)相当。
运营商的4G策略更多地会和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相关,包括消费者习惯、竞争态势、公司自身实力等因素。网络升级是运营商一项重要的业务战略,公司更多的是根据竞争的需要推出LTE服务,制定和执行LTE的部署、终端、资费和服务策略,而不是相反。
以下将简要介绍日本DoCoMo和软银移动、美国Verizon的4G LTE建设及经营情况,分析全球领先的LTE运营商的网络建设、终端、应用、资费等方面的策略和作为。
2 日本
日本目前是全球部署4G最快的国家之一,其4G网络已经正式运营近3年。那么,4G在日本普及后到底给日本的移动互联网带来什么变化呢?
4G并没有大幅改善日本运营商的经营状况。从2G到3G的升级,是移动通信历史一次重大的变革。2G时代短信是杀手级的应用;而到了3G时代,通过手机移动上网成为推动世界移动互联网进步的重要推手,包括手机游戏、手机社交、手机广告、手机音乐、手机下载、手机视频、手机阅读等应用都因此而大幅受益。
相比之下,3G到4G的升级则更像是一次网络提速,其意义就像是固网由ADSL升级到光纤。从日本的情况来看,4G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大幅度提升ARPU值。为了快速推广,合约计划没有大幅度提价;同时,也没有看到“杀手级应用”大幅吸金的情况。
日本的4G主要采用FDD制式,也有WiMAX和TDD网络在商业运营。运营商明确提出了网络提升的演进路线。其中NTT DoCoMo已经宣布在2015—2016年提供LTE-Advanced服务。
2.1 NTT DoCoMo
日本最大运营商NTT DoCoMo在2010年12月正式推出品牌为“Xi”的4G-LTE(FDD-LTE制式)服务,一年内用户就突破了100万大关。NTT DoCoMo官网上的最新财报显示,其Xi 4G LTE服务的用户量在2012年底已达到11 157万。该服务在日本国内拥有46%的市场份额,支持100Mbps的下行速度。
DoCoMo表示,目前公司的目标是将速度提高至112.5Mbps。与其他运营商不同,NTT DoCoMo在发展4G的时候非常重视技术积累,为升级到4G,它投资了1 000亿日元做研发,组建了上千人的研发队伍。
由于日本国内市场早已饱和,NTT DoCoMo一直处于市场份额领先却又不断被对手追赶的状态,因此其最早投放4G服务并不是要去主动抢新增客户,而是通过技术提升保住市场地位。
NTT DoCoMo于2010年12月24日正式推出LTE服务时,仅覆盖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城市,计划在2014年全国覆盖率达到70%。但历经半年时间,LTE服务覆盖仅仅增加了札幌、仙台、金泽、高松、广岛、福冈六大城市。
最初,NTT DoCoMo仅仅提供几款USB的上网卡终端,后来逐步提供MiFi(4G-WiFi无线路由)终端、手机和平板电脑。2013年初,该公司运营的LTE产品已经包括32款智能手机、6款Windows 8平板设备等。由于日本的用户全都是2年合约捆绑用户,为了让手中有3G手机还不愿意提前更换4G合约的用户使用4G服务,MiFi设备仍然是营业厅力推的产品。
现在还没有看到LTE能够大幅度提升运营商ARPU水平的迹象,见图1:
图1 DoCoMo的ARPU值推移(2008-2012年)
不过,4G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用户发展的速度,抑制了用户离网,见图2:
图2 DoCoMo的收入/利润以及用户数推移(2008—2012年)
NTT DoCoMo为Xi制定了两款套餐:Xi Data Plan、Xi Data Plan Ninen。在推广初期以低廉的体验优惠价格吸引用户:在2012年4月前,为Xi Data Plan Ninen用户提供每月4 935日元(约合60美元)的不限量套餐;为Xi Data Plan用户提供每月6 405日元(约合78美元)的不限量套餐。
实际上,4G的资费和3G的资费结构几乎完全一样,套餐月费也基本在一个水平上(通过打折促销,甚至更便宜一些)。区别是,4G流量是有使用上限的。为了防止无限流量套餐带来的巨大网络压力,NTT DoCoMo现在的资费计划设计了4G服务使用流量的上限,达到上限以后,虽然仍可以无限制使用流量服务,但是速度会回落到128kbps水平。
出于竞争的需要,NTT DoCoMo虽然是最早推出4G服务的运营商,却没有采用“撇脂”策略,而是通过非常亲民的价格希望用户更多使用4G业务。多年以来,特别是软银移动推出iPhone以来,NTT DoCoMo的用户流失和收入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在当时没有引入iPhone的情况下,急需一个明显的差异化优势来抵消没有iPhone明星手机的劣势。网络的优势将是说服用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2.2 软银移动
在NTT DoCoMo宣布推出4G LTE服务后一年左右,软银移动于2012年2月也推出了自己的4G服务,先推出TD-LTE服务,随后推出FDD-LTE服务,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双网运营的LTE运营商。
通过租用、收购,软银移动完成了TD-LTE的网络部署。在2012年2月采用MVNO(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的方式租用AXGP网络。由于AXGP与TD-LTE完全兼容,软银将其包装成4G,开始在日本发展4G用户。选择TDD可以说是孙氏经营思路的一个很好诠释:一定要获得差异化的优势。选择FDD,不可能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考虑到中国移动使用TD网络,如果中国移动开始大规模部署TDD-LTE,加上当时传说印度运营商也可能考虑TDD,规模效应明显。因此软银可以以较低成本采购设备,获得巨大的成本空间。同时租用AXGP网络成本较低,在短时间内提升了基站覆盖,可以迅速投入使用。因此决策较快。
但TDD很快遇到瓶颈——iPhone不支持TD,新一代的iPhone 5将只支持FDD-LTE。由于iPhone是软银发展用户的重要武器(日本业界戏称软银是iPhone运营商),因此很快决定部署FDD网络。
2012年4月中旬,软银先后与两大设备商签署LTE合同,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城市及周边部署FDD网络。软银FDD采用现网3G设备升级至LTE FDD,一期建设大概2万个FDD基站,2012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2012年10月软银收购了日本第四大运营商e-Access,获得了其拥有的首都圈附近的大量站址,以解决中心城区覆盖不足的问题,并计划于2014年启用900M频段资源以及收购得到的700M频段,充分应对未来LTE提速需求。
在LTE业务发展的不同时期,软银采取了不同的市场策略。初期,软银由于网络的建设不完善以及终端的欠缺,采取造势宣传+低价推广替代产品的策略。随着收购带来的网络扩容以及iPhone 5成为主要抓手,软银开始全方位的LTE市场经营。
(1)起步期:2012年2—8月,网络覆盖弱、终端不丰富。
在这种情况下,软银通过低价策略,在4G套餐资费上通过定期的促销活动降价超过35%。
用主打LTE路由业务来弥补终端匮乏的短板(TDD终端当时没有手机),基本不推广针对4G的应用,最初仅有2款LTE Wi-Fi终端面世。
在宣传上,为了增强影响力,打出“史上最快”的口号,抓住重点优势(网速),回避劣势(终端),率先在用户心目中留下“最快”的印象。软银第一款路由器最高下载速度达76Mbps,可支持10个终端接入。发售当天,仅东京就销售了超过1 000部。
(2)发展期:2012年9月至今,双网运营,不断有新终端加入。
不再提倡积极的低价策略,而是转向同等价格更多流量的方式。基础价格和竞争对手保持一致,但不设流量使用上限。其价格小幅高于其3G业务,但通过额外的换机优惠、旧机器抵扣优惠等促销政策引导用户向LTE迁移。
终端方面则一方面依靠iPhone 5,将LTE作为吸引用户换机的卖点;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厂家的开放式合作,增强终端投入量并发售支持多频的LTE终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2013年9月,软银推出4款兼容TD和FDD网络的安卓终端。今后可能会继续推出。
宣传上强调“网络质量优”,抓住相对优势进行与竞争对手的对比分析,引用内部及第三方调查中对自己有利的数据进行论证。
2.3 小结
虽然4G在日本开展较早,却没有显著改变日本用户整体的应用使用习惯。主要原因可能是日本3G时代各运营商均执行流量不封顶策略,且整体网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这使得各类应用,特别是游戏、视频等大流量应用在4G开始前已有较快发展。
从2012年度与2011年度App Store下载量Top100的App分类来看,除热销游戏数量大幅提升外,其他并未发生较大变化。可见4G开始到现在,日本还没有产生出4G的“杀手级应用”。特别是运营商并不会因为4G的投放发生翻转性的变化,不论是市场格局还是单个运营商的盈利情况,都只能说略有好转。
不管是否愿意,出于竞争的考虑,所有运营商都很快投入了LTE的运营,但仅仅依靠网络很难达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在日本这个高饱和的市场(全国的手机渗透率已近100%),这种投入很难换来新用户的大规模增长,无非是运营商之间此消彼长。可以说,通信运营行业进入了高竞争低回报的新时期。
3 美国Verizon
美国也是较早部署LTE的国家。Verizon和AT&T、Sprint并称美国通信市场三大主导运营商,具备固网及移动全业务运营能力。其中AT&T和Verizon实力相当。
由于2007年AT&T取得iPhone独家协议,并通过免费Wi-Fi、固移融合等策略迅速扩大了用户规模,双方在移动业务的发展方面逐步拉开了差距,AT&T在新增市场份额一度接近60%。在LTE商用之前,Verizon的移动业务已陷入瓶颈,在用户发展方面缺乏抓手,LTE成为必然选择。2010年12月5日其正式推出LTE商用服务。
作为首家大规模部署LTE网络的主流运营商,Verizon的LTE发展经验是很多运营商对标研究的对象。
(1)技术选择:从过渡方案到VoLTE
由于当时CDMA和LTE网络及业务共存、融合的技术标准不足,因而语音方案以及4G和2G/3G间的数据互操作方案是LTE部署时的关键问题。在数据业务演进方面,Verizon采用了非优化切换方案,该方案的技术标准基本成熟,对终端和网络的要求也比较低。而语音业务方面,在LTE部署初期,为减少网络改造成本和降低对用户体验的影响,采用LTE/CDMA双待终端来临时解决语音业务提供的问题;随着业务成熟,Verizon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将通过LTE网络同时提供语音和数据业务,这标志着基于IMS的VoLTE规模商用的开始。
(2)网络建设:快速覆盖
Verizon推出LTE服务后,以“快部署、广覆盖”的方式部署网络。截至2013年6月,Verizon已基本完成了4G网络建设,目前已覆盖全美超过500个城市、3.01亿人口,覆盖能力接近其3G网络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LTE商用网络。除了自身加大网络建设力度外,Verizon还引入了一批合作伙伴进行区域合作,负责偏远地区的网络部署,提高网络建设效率。
同时,根据权威杂志PC Magazine一年一度在全美范围内的网速测试,Verizon的LTE网络连续两年在多项指标上的表现均位居首位。
(3)终端:款式丰富,种类多样化
Verizon为加速推进LTE网络发展,制定了产品的多元化策略,加大终端设备投入,多种终端。初期以多设备接入网络作为产品发展的重心,现已扩充到接入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便携PC等各个方面。
(4)应用:具有特色的创新合作体系
网络的速度优势和终端丰富多样的优势,在流量需求大、实时交互要求高的移动应用上体现得最明显。Verizon推出了一系列包括特服务在内的个人移动应用及家庭监控和控制产品,且未来将在家庭医疗、教育、能源控制以及设备控制等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在个人应用方面主打实时互动应用,比如indycar赛车观赛应用,提供现场比赛视频,并可以通过拼接视图将赛车数据、车手推特更新、新闻、赛道警报灯信息综合呈现出来。视频应用Viewdini则提供用户一个一点登陆观看来自ABC、Crackle、Hulu、Netflix等的视频内容。
由于Verizon是拥有固网的全业务运营商,家庭应用也是其一大特色,如图3所示:
图3 Verizon推出的家庭应用
早在2011年,Verizon就先后在波士顿、旧金山成立了LTE创新中心和应用创新中心。基于这个中心,Verizon联合诸多合作伙伴,在穿戴式设备、M2M等领域开展合作研发,已在远程医疗、视频监控、遥控操作、零售管理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
(5)资费:亲民的价格水平,合理的资费计划
商用之初,Verizon并未采取撇脂定价策略,而是将流量价格压低到与3G资费等同的水平,力求快速扩大用户规模。但由于4G网速快、流量消耗大,因而Verizon后来取消了无限流量套餐,目前仅有Sprint和T-Mobile还保留。
由于在资费上采取技术中立原则,用户无需考虑3G/4G网络和资费差异,这在LTE覆盖不足时期有利于引导用户升级。LTE资费与3G数据套餐相当,但门槛更高,5GB起步。对比主要对手AT&T的3G套餐,资费水平也基本相当。
顺应多终端普及趋势,Verizon在2012年5月推出了以大流量共享为主打的捆绑套餐,采用“终端接入费+流量费”的新型计费方式。Share Everything的套餐方案主打“1个套餐、多台终端、流量共享”的卖点,套内包含无限通话时长和短信。很多运营商担心共享流量会降低用户使用量。实际上,令人安心的资费更能推高用户使用的量,是能够提高ARPU的。
此外,还有供USB数据机或Jetpacks热点等仅需数据服务的账户推出的无语音短信的套餐方案。
4 总结
运营商开展LTE服务,其策略是和运营商所处的竞争环境息息相关的。
虽然都追求网络快速部署,但具有3G网络优势的运营商(如DoCoMo)相对保守一些,先热岛后求全,重点城市重点区域部署成型后即开始商用。
终端方面,商用初期以Wi-Fi路由和上网卡为主。但智能机及平板等多样化终端都受到了相当重视。LTE终端大规模推广的开始往往源于一两款超级明星终端。
特色应用以高清视频和互动应用为主,并没有形成运营商吸金的杀手应用(随着OTT趋势越来越明确,估计就算能够形成,也不是运营商掌控之下)。不过通过投资、合作创新和孵化,似乎另一条“曲线救国”之路也在显现,能否成功尚待时间考验。
在LTE时代,流量单价下降,但单用户的每月数据收入略微上升是可以做到的。通过设计有一定门槛但能让用户安心使用的套餐,尽快吸引用户转向LTE,是所有LTE运营商的资费策略。没有运营商执行“撇脂”战术。
以上这些运营商都在经历激烈的竞争,都在为了维系用户和保障一定的增长份额努力奋斗。随着技术换代在移动运营领域的加快以及主流国家市场的逐渐饱和,面对4G,移动通信业的高利润时代其实已经结束。
参考文献:
[1] 周海赟. 4G时代运营商资费价格体系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3(9).
[2] 杨天一. 海外4G运营新亮点[N]. 人民邮电报, 2013-05-08.
[3] 程德杰. Verizon Wireless对中国LTE建设和商用的启示[N]. 人民邮电报, 2013-05-12.
3G几经波折,现在在全球已经进入了规模发展的阶段。截止到2008年3月底,全球共颁发了144张3G许可证(实际有效的为137张),商用的3G网络共187个,其中WCDMA 65个、cdma2000 1X EV-DO 19个、cdma2000 1X 103个。3G用户达到了1.714亿以上,其中cdma2000 1X用户1.36亿、EV-DO用户1460万、WCDMA用户2080万。面市的终端cdma2000有730多款,WCDMA有139款。预计在2008年,全球EV-DO用户数将增加至3500万;全球WCDMA用户数将达到5500万,手机需求量估计达4000万部,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仍来自欧洲和日本。虽然截至2008年底,亚太地区只有日本、香港、韩国及澳洲开通了3G业务。但有人预测,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菲律宾、泰国、印度在内的十个经济体,到2009年其3G用户可望达到1.426亿。
在2008年之前全球3G估计不可能有明显收入,然而Phillips Group曾预计,全球3G业务年收入到2008年有可能增至大约630亿美元。全球在未来4年中移动网将逐步从2G向3G过渡。估计不用到2008年,全球3G用户就有可能达到5亿用户的规模。 两大阵营的发展对比
由上可见,3G目前实际上存在着WCDMA和cdma2000两大阵营,系历史原因所致。WCDMA是欧洲GSM系统的延续,cdma2000是美国CDMA系统的延续。截至到2008年底,GSM用户数占全球移动用户总数的75%,CDMA用户数占14%左右(见图1)。从移动用户数而言,显然GSM占主导地位,并将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但从3G用户数来看,目前cdma2000 1X 用户占主导地位,WCDMA和EVDO用户数量基本相当(见图2)。然而,从发展态势来看,WCDMA已经呈现后来居上的趋势。原因有三:(1)在已发的137张许可证中,选择WCDMA的运营商有128家,而选择cdma2000的只有3家;(2)欧洲发展WCDMA的困难期已经度过,加速了WCDMA的商用进程。由图3可见,2008年WCDMA的商用网络一下增加了46个,大大超过cdma2000。到2008年3月底,WCDMA用户数从2008年9月的1000万剧增为2080万,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增加了1080万;(3)GSM的用户基数大,不久随着中国的加盟,WCDMA必将如虎添翼,获得更快的发展。
图1 2008年底全球移动用户分布
WCDMA和cdma2000这两大阵营目前已经共存,将来必然,各有各的基地,各有各的市场。虽然由于cdma2000的技术演进更加平滑,在近期内会处于优势地位。但是鉴于上述原因,再加上WCDMA的标准体系比cdma2000完善,未来技术路线比较明确,产业的管控能力较强,故从长远看,WCDMA将后来居上反占优势。图4示出了Strategy Analytics公司按技术分类预测的移动用户数分布。
图2 2008年3月3G用户按技术分布
图3 3G网络商用化历程
两大技术走向
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和IP多媒体子系统(IMS)是当前出现在3G发展进程上的两大技术走向。它们在今年2月在法国嘎纳举行的3GSM大会上都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热点。
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是为了适应未来分组数据业务快速增长的需要而提出的,是WCDMA标准往前演进的一个步骤(见图4),被写入WCDMA R5中。其主要目标是在不改变WCDMA网络结构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速率,把WCDMA对"尽力而为"分组数据业务的下行链路峰值传送速率提高到大约14 Mb/s,远远超过IMT-2000要求的2 Mb/s。与此同时,在时延方面还将得到改善,传送成本也下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采用了有高阶调制与快速链路自适应、快速混合ARQ、快速调度、快速小区选择、多进多出(MIMO)天线多种技术。
图4 WCDMA的技术路线
目前,移动运营商十分重视HSDPA,许多移动运营商都在与设备供应商联合进行HSDPA试验。已经建有WCDMA网络的运营商需要用HSDPA来增强竞争力,在WCDMA网络上行动缓慢的运营商则有可能直接跳入HSDPA
另外,WiMAX的出现对移动运营商发起了挑战,进一步加速了HSDPA的进程。最早开始HSDPA试验的NTT DoCoMo已经计划在2008年下半年推出商用HSDPA服务。大多数制造WCDMA设备的公司对HSDPA的开发都非常积极,它们主要包括Motorola、Ericsson、Nokia、Lucent、Siemens、Nortel、Alcatel以及我国的华为与中兴。连CDMA阵营的领头羊─高通公司也在积极推动HSDPA标准在全球的部署。这些设备供应商都希望通过HSDPA来增加它们的3G设备销售收入。
HSDPA在美国被评为2008年十大通信热门技术之一。预计HSDPA将成为被许多美国企业采用的一种数据接入方式,因为HSDPA提供的应用能使企业用户很快增强现场销售能力和方便获取随时变化的重要客户数据。此外,利用HSDPA还可以更快地更新信息,可以使诸如库存管理等流程变得更加有效。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企业用户产生新的收入流。所以,HSDPA已经成为当前美国无线市场的主要驱动力。在所有的无线基础设施技术之中,移动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目前最看好HSDPA,甚至位于IMS以及无线与有线融合诸热点之上。
在5年前,3G的核心网究竟基于ATM,还是基于IP?是一个没有决断的问题。如今,IMS的提出明确地回答了这一问题。那就是3G的核心网将基于IP。因为IP是沟通各种网络的共同语言,也是把固定网与移动网融合在一起的粘合剂。
按3GPP/3GPP2的定义,IMS是一个IP多媒体与电话核心网。它定义了三层结构,即应用层、传送层和控制层,层与层之间具有开放的接口。IMS体系结构在这三层中除了保持用户轮廓以外,还包含了会晤控制、连接控制和应用服务框架等功能。IMS体系结构的关键是使用会晤初始协议(SIP)。基于SIP,IMS不受制于接入方式,支持固定网和802.11、802.15、802.16、CDMA或GSM等无线网上的任何类型会晤,允许业务提供商向用户提供一系列话音与数据融合的多媒体业务,包括VoIP、一键通(push-to-talk)、即时消息、视频与多媒体消息等。IMS符合NGN把呼叫控制与传送分离的要求,是软交换的延伸,在软交换的基础上对控制功能作进一步分离。目的是形成一个更加高度灵活的通信平台,不仅可以实现人到内容(客户机/服务器)多媒体通信,而且还可以实现人到人(端到端)的IP多媒体通信,。IMS兼有两个基本点。一是技术融合的会聚点─IP;另一是业务融合的会聚点─多媒体。
因此,虽然IMS是下一代无线网的基础,但是现在日益被固定网所接纳。诸如ITU、ETSI、ATIS和MSF(多业务交换论坛)等组织都在制定围绕IMS的技术框架。IMS的标准化工作一直在往前推进,设备商、运营商相继宣布基于IMS的策略和纷纷联合开展各种试验。有些传统运营商正在推出一些初期的融合业务。IMS的第二阶段工作将主要集中在与PSTN、非IMS网络以及3GPP2为CDMA网定义的核心网之间的互通能力上。
IMS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它把用户放在驾驶员的位置。在IMS中,用户是中心,而不是网络或设备,网络将服从于用户。当某一用户作出与另一用户通话、聊天或视频会议的会晤试图时,全部由网络来判断该用户在哪里以及他(她)在完成会晤中的优先选择。IMS使我们离真正的个人通信更近了,用户不论在固定环境中,还是在移动环境中都能享受到相同的服务,获得相同的应用。
3G在中国
无疑,中国蕴育着世界最大的3G潜在市场。外界预测,中国的3G产业将带来几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一旦中国发放3G许可证,2、3年内用户规模就可能达到6000万左右。这样的市场怎么能不吸引全世界的眼球。无怪乎,中国3G许可证的发放成了2008年电信行业最大的一个悬念。其实,许可证发不发是没有悬念的,悬是悬在何时发!但再悬也悬不太久了。从全球来看,3G一上马,就不会走回头路。现在运营商已经不再考虑上不上3G,而是把精力集中在开发高质量网络、内容、应用以及研究目标市场、定价策略、市场推广与营销等方面,它们期待着3G的回报。
实际上,在3G产业链方面,我国的条件已基本具备。首先是运营商和制造商都已箭在弦上。例如,华为的3G设备已经在香港、马来西亚、阿联酋、荷兰、葡萄牙、美国以及非洲毛里求斯的商用网络中得到应用,跻身于第一集团。又如,凝聚我国科技人员心血的3G标准之一,TD-SCDMA的产业化进程现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网络、终端及测试仪器等产品都全面完备,产业链越来越成熟,并拥有一个庞大的国际化团队,预计今年6月份TD-SCDMA设备将投入商用,着手迈向国家舞台。我国的运营商也早在摩拳擦掌,为上3G作准备了。其次,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信我国内容提供商近年来会在内容和应用上拿出更多创新和发展。最后,中国的国民容易对新生事务燃烧起激情。预计沿海发达地区首先会形成3G用户群,特别是已经进入数字时代角色的白领人士和青少年群体。
当然,在发展3G的道路上,每个国家需要针对自己的国情,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可以借鉴的国外经验有:
* 把现有固网较成功的服务移至无线平台上;
* 通过共享基础设施的方式结成合作伙伴,共同分担财政风险;
* 细分用户市场,通过移动虚拟网运营商(MVNO)方式来针对不同用户群提供特色服务;
* 利用2G的内容去驱动3G业务的发展;
* 把注意力集中在业务生成和用户需求上,采用低价策略培育业务市场;
* 加强对产业链的控制,创造多赢的商业模式,使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
* 通过差异化服务推出新品牌;
* 举办用户培训,帮助用户理解移动通信所发生的基本变化。
3G最大的难点是,提供哪些业务与应用才是用户欢迎的,采用什么商业模式才能实现多赢。用户决不会为传统意义上的业务为3G付出更多,新的使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有效、焕然一新的服务和应用才是用户真正想要的服务。粗粗分析一下,笔者认为,话音始终是人们最习惯的一项服务,在3G中必然会加以保留,但会增加新的高级话音功能(如VoIP、话音激活的网络接入、web启动的话音呼叫等);适合个人生活方式和当地民情的个性化信息娱乐服务将会首先被广泛接受(其中年轻人是使用信息娱乐服务的高端用户);彩信将成为目前短信息业务的后继;企业上网、移动商务是未来发展方向。
FDD产业更具优势
从技术角度看,FDD其特性相对而言更为优越,例如20MHz带宽下速率更高,覆盖范围更大,支持更高的移动速度,且可以不需要基站间严格同步。FDD采用频分双工模式,相当于“双车道”,理论支持最大下载150Mb/s;FDD频谱多承载于700MHz或1800MHz这样的低频谱上,更适合广覆盖,从而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在高速移动环境下,FDD可实现500公里/小时的通话业务,TDD只能满足300公里/小时的条件。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LTE FDD无论在商用时间,用户规模,网络设备,还是芯片终端方面,都更具优势,运营商们才会倾向于选择产业链更成熟的FDD制式。
其次,终端发展情况也体现着产业链的繁荣程度。最新统计发现,全球275家终端厂商共推出了2646款LTE终端,其中LTE FDD约占总数的70%。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也推动了4G用户数呈爆炸性增长,其中LTE FDD用户数增长一直很迅猛,截至2015年2月,全球4G用户总数已经接近5亿,共有360个LTE商用网络,其中约90%为FDD制式,分布在全球124个国家,可以方便地实现LTE FDD“一部手机漫游全球”。
可见,LTE FDD具有技术成熟、网络稳定性好和丰富的终端资源等优势。
FDD全球成功案例
全球LTE网络的规模部署,是从美国市场拉开序幕的。其中,美国最大的LTE运营商Verizon走在了最前沿,在引入LTE FDD商业运营之前,Verizon已有的CDMA EvDo网络已不堪重负,网络流量居高不下,为摆脱CDMA产业限制,Verizon坚定地选择LTE FDD作为发展方向,并于2010年12月正式推出了LTE商用服务,首期网络部署在38个城市。Verizon采取了比较激进的建设策略,经过3年多的商用部署,截止到2014年12月,Verizon的LTE网络已经覆盖全美520多个城市,网络覆盖了全美97%的人口区域,这是Verizon有史以来建设最快的网络。
Verizon制定了网络的三年覆盖方案,覆盖面积是LTE部署规模第二运营商的两倍。不仅实现表层覆盖,对于弱覆盖和特殊场景的深度覆盖也在不断进行和加强。在频谱使用方面,Verizon采用700MHz实现广覆盖,进行叠加建网,在语音业务方面,在2014年9月开始商用VoLTE。
目前,Verizon LTE用户数已经超过7000万,ARPU值在近几年里得到了迅猛提升,Verizon合约用户APRU值平均月消费额超过150美元,实现了极高的无线利润率。LTE流量业务成为Verizon超高利润率的主要提升动力,这显示Verizon流量经营效果明显。
前瞻性的移动宽带网络应对策略“快部署、广覆盖”的激进部署方式、清晰简单的3G/4G网络融合路线、丰富的LTE智能手机引入机制、紧密合作的合作伙伴关系等,成为Verizon在新一轮移动宽带发展浪潮中重夺领先优势的主要推动力。其中,率先实现4G网络全国覆盖是成功的关键,让Verizon一举成为2014年度全球最赚钱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建网之前,阿尔卡特朗讯等几家系统厂商就被Verizon选定为合作伙伴,参与了多年的试验网测试和网络部署,为Verizon部署了7万多个LTE基站,并提供了运维优化工具、长期优化服务,以及应用创新业务,来提升用户的体验,为运营商树立信心。Verizon还在波士顿和旧金山成立了LTE创新中心和应用创新中心,得到了阿尔卡特朗讯的支持。通过这一创新中心,Verizon可促使LTE生态链上各产品和解决方案迅速走向市场,赢得先机。
2013年底,Verizon提出了4G small cell部署计划,并要求厂商参与后续技术部署。阿尔卡特朗讯采用贝尔实验室研创的lightRadio灵云无线微基站,集成了天线和射频部分,体积小巧,安装灵活,零站址任意部署。可以配合传统的宏站,打造HetNet异构立体网,提供室内外各种场景部署,既可以解决覆盖问题,又可以提升容量。
除了Verizon之外,北美运营商AT&T、Sprint也采用了LTE FDD制式进行建网,通过几年的网络部署,也完成了全美大部分区域的4G覆盖,特别是Sprint采用LTE FDD/TDD混合组网模式,阿尔卡特朗讯都被选定为主要设备供应商,帮助这些北美运营商建设LTE全套基础设施,推动LTE早日商用部署。
FDD国内加速部署
随着全球LTE FDD大规模部署,后续商用的运营商将分享产业链成熟带来的益处,可以高性价比地采购网络设备、手机终端、业务应用等。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倾向采用更受欢迎,成本较低的LTE FDD网络进行网络部署。两家国内运营商,很早就开始着手规划4G网络,根据牌照发放的情况,规划采用FDD/TDD混合组网的模式,大范围、广覆盖的4G网络使用FDD制式,而密集市区使用TDD制式吸收话务量。随着FDD牌照正式发放,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必将全力推动4G大规模商用进程。
【关键词】LTE HSPA+ CDMA2000 1X EV-DO Rev.A/Rev.B 业务应用 发展战略
1 引言
移动通信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导入期步入拓展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语音业务的下滑趋势日渐明显,渐渐让位于数据业务。与此同时,单一化的服务也在向多元化形式拓展,通信技术已经慢慢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和应用场景中。种种迹象表明,移动通信已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人均带宽需求的增长和业务多样化需求,也在深刻地影响着移动通信行业未来的发展模式。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我国通信行业运行状况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5月,我国电话用户数超过11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已突破7.96亿,手机上网用户已经突破两亿户。另据WNS机构报告,2009年全球移动用户渗透率为69.3%,而到2015年,估计渗透率将达到95.7%。由此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移动电话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已然从配角升级成为主要角色。通信网络趋向移动化、宽带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移动业务朝向个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无线宽带移动通信发展的繁荣期正在来临。
2 移动网络发展过程中凸显的矛盾
2.1 语音业务对比数据业务
从全球来看,语音业务的收入还处于增长过程中,但速度明显放缓,移动业务收入正由传统的语音业务明显地向数据业务转移。2011年日本市场中数据业务收入将赶超语音业务收入。对于中国市场,尽管移动语音业务的比重还很高,并且语音业务还处于增长的过程中,但是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很多,甚至到2014年将停滞。
2.2 业务流量对比业务收入
数据业务的高速发展给移动通信行业带来了新的产业模式,然而业务流量的激增也引发了新的问题:流量增长带来的成本上升速度超越收入增长的速度,增量不增收的局面使运营商沦为管道提供商的危机进一步加大。预测显示,全球移动网络流量每年将以150%~200%的速度增加,而业务收入每年仅以1%~2%的速度缓慢增长,业务收入严重失衡与脱节,远远滞后于流量的增长。面对日益凸显的矛盾,运营商急需一种更加智能的网络架构,构造一张面向未来的移动宽带网络,实现向未来的平滑演进。
3 未来业务应用发展的总体趋势与特征
未来业务应用发展的总体趋势和特征主要涵盖如下九个方面:
全业务运营势在必行:网络向无线化、宽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业务应用逐渐趋于多媒体化、多样化、个性化。娱乐行业、媒体行业、广播电视行业、互联网行业和电信行业大融合的时代已经来临。
业务与应用层出不穷:传统移动通信技术上的滞后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业务与应用的快速推广。然而,伴随着LTE网络技术的突破和性能的提升,未来更多的新产品和市场将被开发出来。
视频业务占据主导:有专家指出,视频业务将是3G之后最主要的业务演进内容。据cisco预测机构显示,视频业务流量增长速度最快,预计2014年全球视频总流量将占据移动总流量的66%。
物联网应用广泛普及:借助无处不在的传感器网络、云计算服务和LTE网络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业内预测,物联网终端用户数将为传统手机等移动终端用户数的十倍,物联网的产业价值比互联网大30倍,将形成下一个兆亿人民币级的通信产业。
移动互联网应用飞速发展:移动通信带宽大幅度的提高与移动终端功能组建的进一步增强为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基础。另外,App Store开放的销售平台成为各大厂商快速进军移动互联网市场的首选范例,进一步刺激了移动互联网市场。所以说,3G时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仅仅是初级阶段,LTE时代将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的活跃时期。
终端设备控制增强:iPhone手机的推出开启了全新的“终端+服务”的商业模式,实现终端价值的同时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据ABI Research调查,3G IPhone手机上市仅一周后,通过移动手机方式的YouTube上传量每天增加400%。
移动广告利润广阔:据Kelsey Group机构预测,2013年全美地区移动广告市场规模将由2008年的1.6亿美元增长到31亿美元,扩大将近20倍。LTE时代来临之前,移动运营商更应积极主动,继续发挥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充分挖掘其广阔的市场价值。
业务虚拟化渐显成熟:借助于LTE网络的高效传输速率,业务应用放到后台的服务器中处理,用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终端设备访问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从而降低了终端设备对计算和存储能力的要求,不影响用户业务体验的同时大大简化了终端设计。
用户体验全面提升:在用户选择移动运营商时,网络的服务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LTE时期的时延体验和无缝移动体验将得到显著提高。
4 LTE网络技术优势及其推动的主要业务应用
相比3G网络,LTE更具技术优势,空口采用了先进的MlMO和OFDM技术,网络架构上采用了全IP的扁平化设计思路,业务控制层面引入了IMS架构。正是得益于LTE网络带宽和传输速率的明显优势,很多现有网络无法提供或无法保障的业务均得以在LTE时代展现,将带给用户与当今的家庭xDSL相媲美的用户体验。具体体现在高速率型的业务应用、对称型的业务应用、交互型业务应用、广播和多播型的业务应用、高速移动型的业务应用和云计算型的业务应用,详细描述如下:
(1)高速率型的业务应用
这部分业务应用主要包括高清晰音频、视频节目和视频共享等,这些业务的总体特征是对带宽和传输速率的要求比较高。根据中国移动对未来业务的预测显示,在普通手机终端上收看视频节目时,下行应满足VGA水平的分辨率,传输速率为789kbit/s。对于要求更高的视频节目(例如通过较大的可折叠屏幕或者通过手机投影)下行应该满足720P的分辨率,传输速率为1582Mbit/s。另外对于PC上网也可以基本达到当前固定宽带1Mbit/s传输速率的业务体验。LTE下行100Mbit/S的高速传输。相比HSPA+,频谱效率有30%的提高,保障了这些高速率需求业务传输的流畅性。
(2)对称型的业务应用
这部分业务应用主要包括视频通话,其中包括手机间视频通话、手机与PC间视频通话和手机与电视等设备间视频通话。传统网络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了下行链路,而对称型业务对上行传输的要求同样很高。根据中国移动对未来业务的预测显示,手机间视频通话应满足上下行均为789kbit/s的传输速率。LTE可实现上行 50Mbit/s的高速传输,很好地保障了这些业务的开展。
(3)交互型的业务应用
主要包括多人参与的在线网络游戏,这部分业务对网络时延要求格外严苛。例如正在进行搏斗游戏中的双方需要看到对方的行动后才能决定下一步行动方案,稍纵即逝很可能就会处于被动状态。而正在时延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用户面时延控制在5ms内,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链路的传输时延。
(4)广播和多播型的业务应用
这部分应用主要包含移动电视和广告业务。得益于MBMS的设计,逻辑架构、信道结构、传输方式的明显改进,改善了单小区广播和多播业务的网络带宽利用效率,利用多小区传输模式(MBSFN方式)提高了小区边缘的服务质量。
(5)高速移动型的业务应用
这部分应用主要包含定位服务和车载娱乐等。目前动力火车的速度可达300km/h,远远超过3G网络最大可支持速率200km/h的服务范围。理论上LTE最大可支持500km/h的网络连接,保证了高速行驶用户的互联网接入、导航和其他一些实时性业务的使用。试验显示,基于X2接口的移动切换,用户面数据中断能够控制在50ms以内。
(6)云计算型的业务应用
这部分应用主要包含基于云计算的业务应用,如导航服务和实时翻译等服务。LTE网络将使得基于云计算的应用程序比现在更有吸引力,传输速率的优势将使得云服务更加可靠、实用和安全。
5 国外运营商LTE发展战略
总体来说,目前移动运营商向LTE迈进大体可参考如下两种演进方案:
演进方案一:选择跳过HSPA+/CDMA2000 1X EV-DO Rev.B网络而直接部署LTE网络。
选择这种策略的运营商考虑到未来无线数据流量会出现爆增。即便是把HSPA网络(下行:14.4Mbps)升级到HSPA+(下行:216Mbps)网络,也无法缓解运营商的压力,甚至升级到2.2情形(下行:28Mbps),峰值速率也不尽如人意,更何况还需要硬件升级以支持多天线系统。因此,有些运营商会选择这种相对激进的策略,决定跳过HSPA+,选择尽快部署LTE网络。许多新兴的2G运营商更愿意采用这种方式,好处是可以提前把一些大数据使用量的用户转移到LTE网络中来,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对于CDMA网络运营商而言,为了保持与HSPA网络的竞争优势,可能会选择跳过CDMA2000 1X EV-DORev.B,尽快部署LTE网络。尽管CDMA2000 1X EV-DO Rev.B(下行:73.5Mbps)在理论峰值速率上相比HSPA+(下行:21.6Mbps)具备一定的优势,然而在频谱效率方面却不理想。例如,CDMA2000 1X EV-DO Rev.B为1.1bps/Hz/sector,HSPA+为13bps/Hz/sector。
运营商NTT DoCoMo、Verizon Wi reIess、BelICanada和Telus比较倾向采用这种策略。
演进方案二:采用HSPA+/CDMA2000 1X EV-DORev B作为过渡方案,然后再升级成LTE。
选择这种策略的运营商认为LTE网络的大规模部署还需时日,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网络资源,认为先将网络升级到HSPA+/CDMA2000 1X EV-DO Rev B,能够应付未来一段时期流量增长对网络的冲击,而且这种策略也便于目前3G网络基础设施的升级,具备完善的解决方案。这种以HSPA+/CDMA2000 1X EV-DO Rev B为桥梁的策略不失为一种稳妥的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缓解网络压力,等条件发展成熟之时,再将网络完全升级为LTE。
运营商AT&T、T-MobiIe、Vodafone、02和Telst ra比较倾向采取这种策略。
5.1 NTT DoCoMo发展战略
截至2009年,整个日本的3G用户数突破1亿,3G市场比例列全世界首位。NTT DoCoMo作为日本最大的3G运营商,其市场份额比例将近50%。公司计划到2010年实现3G用户95%的渗透率,到2011年3月将全面终止2G业务,2G用户将全面划转到3G中。
在LTE方面,NTT DoCoMo表现得十分活跃,他们的总体战略定位是做创新的引导者,充分体现了NTTDoCoMo的国际化视野。2008年11月的GSMA会议上,NTT DoCoMo的首席执行官Ryuji Yamada就曾表示将于2010年引入LTE商用系统。
LTE发展过程中NTI-DoCoMo采取了如下行动:
网络演进:决定跳过HSPA+,直接将现有的3G网络从HSPA直接升级到LTE。
网络设备供应:现有的网络中,NTT DoCoMo基本上是选择本土的NEC和富士通等企业作为设备提供商。而在LTE的战略中,NTI-DoCoMo打破传统保守的做法,首次选择非本土的爱立信和阿尔卡特朗讯等公司作为设备供应商。
终端策略:以往的终端策略主要定位是高端用户,针对低端用户上却没有花费太多的人力和财力。在面向LTE的网络时代,NTT DoCoMo的终端策略也发生很大变化,向着更加开放的平台策略转变,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推出更加大众化和专业化的产品。
虚拟化应用:通过智能优化方法合理地分配移动终端与网络之间的功能。借由LTE网络的高速率、大容量和低时延等传输特性,移动终端的一部分负载处理能力交由后台的网络服务器进行处理,从而使得运营商为用户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业务成为可能。例如,通过网络平台的语音识别功能、语音翻译功能和语音合成功能实现不同语种用户之间的实时性对话,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不同语言民族之间的交流。
视频业务:针对LTE推出了演进的视频服务策略,除了更紧密地与内容供应商合作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外,还要深度挖掘更多的增值服务,如旅游服务、医疗服务、导航服务和在线购物等都可以借助视频业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值得一提的是,NTT DoCoMo于2009年5月推出的移动BeeTV服务就是专门为手机等小显示屏幕打造的视频。据统计,在免费使用一周后,80%的用户选择了这项业务,仅仅两月就吸引了55万的付费用户,这一业务模式的成功值得其它运营商学习。
5.2 Verizon Wireless发展战略
目前Verizon Wireless运营的CDMA2000 1X EV-DORev A网络,最高峰值速率仅为3.1Mbps。而竞争对手AT&T运营的HSPA网络通过软件升级便可达到28Mbps的峰值速率。因此,为继续保持竞争力,Verizon wireless在LTE发展策略上相对比较急迫。2008年3月,VerizonWireless成功竞拍到700MHz频段用于LTE项目,并于2008年秋与Vodafone合作在美国四个城区开展试验, 其后又在欧洲四个地区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展试验。预期2010年率先在美国25~30个市场推出LTE商用服务,2-3年后实现LTE全美覆盖。
Verizon Wireless在LTE发展上采取了如下行动:
网络演进:决定跳过cDMA2000 1X EV―DORev B。
移动终端:决定首先推出LTE PC卡,主要用于数据业务;2011年推出LTE智能手机;接下来向数码相机等非传统终端领域扩张。
非传统终端领域:在阿尔卡特朗讯公司和爱立信公司的支持下,Verizon Wi reless于2009年成立了“4G/LTE lnnovation Center”。该创新中心主要的工作放在电子计量、M2M和消费电器三大产品系列,帮助合作伙伴快速地开发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并迅速投入市场。
业务应用:将M2M作为LTE长期战略的重点内容,以期在这一转变环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部署上,最初的M2M可以通过数据卡或移动终端的USB实现,未来可以将M2M延伸至所有安装无线功能的设备上。
5.3 T-Mobile发展战略
T-Mobile是电信巨头德国电信(Deulsc heTelecom)的移动公司,德国电信的发展战略为“与宽带和移动互联网共同成长”。尽管T―Mobile在LTE的部署上没有表现得非常急迫,但它却是第一个考虑如何在LTE网络上部署语音业务的运营商。时至今日,T―MobiIe也是唯一一个支持VOLGA解决方案的运营商。
T-MobiIe在发展LTE过程中采取了如下行动:
网络演进:网络升级HSPA+,再部署LTE。目前已在美国大多地区推出HSPA+服务。2010年底实现全网升级。
2009年12月,T-Mobile联手VOLGA论坛上的设备商,通过VOLGA方案首次实现LTE网络上的语音通话。
5.4 AT&T发展战略
作为美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AT&T在LTE发展战略上既兼顾竞争对手的行动,又综合考虑自己网络的现状。面对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并且近期AT&T网络不断受到流量的冲击,寻找一条好的发展策略已经迫在眉睫。据AT&T无线部负责人Ralph dela Vega声称:“LTE是最终目标。HSPA+是权宜之计”。
AT&T在发展LTE过程中采取了如下行动:
网络演进:继续扩大HSPA+市场,适时部署LTE商用网络。计划于20 10年下半年进行LTE场外测试,预期于2011年开始商用部署,2012实现LTE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同步支持。
IMS支持:已经基于IMS提供视频共享业务。LTE部署之后,提供基于IMS的LTE VolP业务。
创新中心:拟建三个创新中心,携手网络设备提供商一起推动移动和固定宽带业务发展,为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业务应用:已经建立了Application BetaProgram,通过在线社区为客户与最新的移动应用之间搭建桥梁。该项目旨在能够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业务应用,帮助内容提供者了解他们的客户需求。虽然该项目并非针对LTE,但是一旦部署LTE商用网络之后,它将有助于加速LTE业务应用的发展。
5.5 Vodafone发展战略
相比其它运营商,Vodafone在LTE部署的态度上表现得并不急迫。他们眼下的重点工作暂时放在了拓展HSPA+网络上,认为成熟的HSPA+网络足以应付当前的用户需求。公司首席执行官Vittorio Colao就曾表态公司可能要到2012年才开始考虑大规模部署LTE商用网络。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网络流量的增长速度和竞争对手(特别是T-Mobile)的驱动下。Vodafone也会提前采取行动。
5.6 其它行动
2009年12月,运营商Teliasonera在瑞典的Stockholm和挪威Oslo首次部署LTE商用网络,为全球LEE网络的发展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KDDI原打算发展CDMA2000 1X EV-DO Rev.B,但是为了尽早布局LTE,放弃了向Rev B的升级。KDDI计划2010年完成LTE核心网与基站的开发,2012年实现商用。
6 结束语
总体来说,正是得益于种种技术的进步以及需求的不断增加,使运营商有机会将传统互联网业务移植到手机平台上,向手机提供高速率实时业务,使LTE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又能创造丰厚的利润,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为更加良好的业务体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Wireless Network Strategies (WNS) Strategic Advisory Service. World Cellular User Forecasts,2010-2015[R].
[2]OVUM. Mobile Voice and Data Forecast Pack:2009-2014(R).
[3]Cisco Visual Networking Index. Global Mobile Data Traffic Forecast Update,2009-2014[R].
[4]周兴围,赵绍刚,李岳梦,等,UMTS LTE/SAE系统与关键技术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5]中国移动研究院,LTE成熟期业务特征与无线宽带需求[R]2009-10-21
[6]中国移动研究院,国外运营商LTE市场发展与策略分析[R]2009-10-2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