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廉洁风险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高校财务工作者 廉政风险 声誉模型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央财经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DJW16005)高校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研究――以财务管理和科研管理领域为例。
高校财务工作者廉政风险即高校财务工作者在行使财务职权或职责时,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财务管理制度,诱发腐败甚至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从经济理论看来,高校财务工作者即从事投资管理、财务资金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校工作人员,包括校院各级领导及基层工作者,也是在给定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效用的“经济人”个体,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本身就会有公共利益最大化和私人利益最大化的双重价值取向,又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倾向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财务工作者的廉政风险。本文通过声誉对高校财务工作者廉政风险防范的理论分析,利用KMPW声誉模型进一步证明声誉对高校财务工作者廉政风险防范的影响,为预防高校财务工作者廉政风险提供新选择。
一、现有研究述评
现有研究一般包括高校财务风险成因、财务廉政风险点分类、风险评价和预警、内控制度机制优化四个方面。朱蓉(2015)、陈奕钰(2016)、沈菲(2016)等认为高校财务廉政风险重要成因是内部思想根基不正,风险意识淡薄,所以应强化风险意识,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鲁晓峰(2015)、张启龙(2015)等则从财务廉政风险点分类入手,涵盖了思想道德、财务岗位、制度机制、外部环境、业务流程五大类,提出相应防控措施。王莹(2015)、张秋(2016)等从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效率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达到防范高校财务工作者廉政风险的目的。刘迎春(2015)、黄海兰(2016)、晋荣敏(2016)等则从内控制度建设着手,提出防控高校财务工作者廉政风险的措施和实践。
纵观以上研究,学者们要么通过提升高校财务工作者道德修养来控制风险,要么通过制度机制的规范与完善来实现控制风险,难以真正从根本上控制高校财务工作者的机会主义行为。那么如何从根本上约束其行为,给予廉洁从业的内在激励?笔者认为,声誉激励可以成为高校财务工作者廉政风险控制的新尝试。本文正是基于事前控制的思想,利用KMPW声誉模型来分析声誉对高校财务工作者廉政风险防范的影响,提出对高校财务工作者进行声誉激励的途径和方法。
二、声誉对高校财务工作者廉政风险防范的博弈分析
KMRW声誉模型作为表明声誉对人的行为决策的影响以及经营者声誉机制作用机理的经济学模型,也被称为声誉激励理论。声誉激励理论认为,声誉是影响人们决策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按照博弈论的分析,当博弈次数重复的足够多,且参与人有足够的耐心,理性的参与人出于对未来预期的追求就会克服机会主义而注重维护自己的声誉,纳什均衡就会出现合作解。高校财务工作者在博弈中具有信息优势,会在眼前和未来利益之间进行权衡,从而影响博弈结果。由于声誉作用的存在,高校财务工作者发生不廉洁行为时会有所顾虑,可能会伪装廉洁建立声誉,给高校留下好的印象换取长期收益,从而约束腐败行为。
(一)博弈双方的确定及基本博弈策略
假设博弈双方为高校和高校财务工作者,后者与前者签约履职。这里简化的假设高校的行动空间为保留聘用和解除聘用,而财务工作者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有追求个人利益的属性,将财务工作者分成两种类型:一类定义为有较低廉政风险的廉政型财务工作者,另一类定义为有较高廉政风险的非廉政型财务工作者。出于严谨考虑,本文假设参与对比的财务工作者其职位等级相同,权力、薪酬待遇等条件相同。高校财务工作者凭借掌握的信息优势及自身道德特点,选择是否诚实履约。由于高校与财务工作者从“理性经济人”角度看,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前者一旦发现后者有不廉洁行为, 就会采取惩处措施甚至解雇后者。
高校与财务工作者具有共存不易变动且多阶段重复博弈的特点,作为主要用于分析不完全信息下重复博弈行为的KMRW 声誉模型正好与此相契合。基本博弈策略为:博弈初始阶段,若财务工作者廉洁从业,不违反约定,则双方都会得到收益;但其实签约后的财务工作者会有不违反约定或者机会主义两种行为选择的,此时最优选择则是签约后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假设高校因为不知情而与财务工作者首次签约, 后者选择了机会主义行为,在经过几次重复博弈后,高校就会识别出财务工作者的真实类型, 从而会采取惩罚措施。通过应用 KMRW 模型来分析高校与财务工作者之间的博弈,从而总结出声誉的作用和保障机制,讨论如何建立财务工作者长期的声誉激励。
(二)声誉博弈模型的构建
1、博弈模型设定与分析
用代表财务工作者的类型:=0代表廉政型财务工作者,=1代表非廉政型财务工作者。V表示财务工作者不合作的概率,V;即机会主义行为的概率,代表高校预期财务工作者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概率。财务工作者的单阶段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式中,V为财务工作者选择不合作的概率;为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概率。
若=0,则单阶段效用函数W是关于V的减函数,因此当V=0时其效用W达到最大。也就是说对于廉政型财务工作者,不是他的最佳选择。
若=1,则。由于01, 故要使成立,只需充分足够小。在单阶段博弈中,理性预期下高校对财务工作者的预期腐败率为1。
在单阶段博弈中,对以上函数求解一阶导数,得出非廉政型财务工作者的最优选择率V*=1=,此时效用水平是,也就是说,在一次性博弈中理性的非廉政型财务工作者没有必要维持声誉。
假定=0的先验概率是P0,则=1的先验概率是1―P0,即在t=0阶段,高校认为财务工作者不腐败的概率是P0,腐败的概率是1―P0。t阶段进行重复博弈时,令为t阶段的财务工作者选择维持声誉的概率,为高校认为财务工作者不会存在廉政风险的概率。均衡条件为=。如果在t阶段没有发现财务工作者有违约行为,根据贝叶斯法则,高校认为在t+1阶段财务工作者是廉政型的后验概率是:
其中,是在t阶段财务工作者是廉政型的概率,1表示廉政型财务工作者选择维持声誉的概率。简言之,若财务工作者在这一阶段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则在t+1阶段,高校认为此财务工作者为廉政型的概率就会上升。
反之,若财务工作者在t阶段出现了机会主义、违规行为,那么高校认为财务工作者在t+1阶段选择维持好的声誉的后验概率是:
如果财务工作者在t阶段选择了违规行为,高校就知道他是非廉政型的,那么在下一阶段仍然会认为他是腐败的,将会选择解雇该财务工作者。
分析(T―1,T)最后两个博弈阶段。在最后的T阶段,对于理性的财务工作者而言,没有必要再维持其声誉,此时最优选择是V*=1=,高校对此阶段财务工作者发生腐败行为的预期是,此时,财务工作者的效用水平是:
因为,可知腐败型高校财务工作者最后阶段的效用是声誉的增函数,如果T阶段之前,财务工作者选择了机会主义的违规行为,为0,在T阶段财务工作者的效用就会为负,因此财务工作者会在T阶段之前积极维护自己的声誉,这也是为什么非廉政型财务工作者积极建立声誉的原因。
再来分析T-1阶段的行为选择。假定非廉政型的财务工作者在阶段之前没有违规行为,一直都在建立与强化自己的声誉,那么高校对非廉政型财务工作者的道德风险的预期判断是:
其中,()代表财务工作者为非廉政型的概率,()表示高校认为财务工作者会出现廉政风险的概率。令为财务工作者的贴现因子,张维迎的博弈论中将贴现因子解释为参与人的耐心程度,取值在,取值越接近1,说明参与人的耐心程度越高,若是等于0则说明参与人完全没有耐心。在本文模型中贴现因子表示腐败者表示出不腐败的耐心程度,一般来说,在制度和监管严格的情况下,腐败者假装廉洁的耐心程度越高,即贴现因子越大;否则贴现因子越小。为了简单起见,我们仅考虑纯战略问题,即=0, 1的情况。下面分两种情况比较非廉政型财务工作者的效用。
若非廉政型财务工作者在阶段选择不诚实履约(即=0,=1),那么=0。即在T-1阶段,高校发现财务工作者的不道德行为后,会在T阶段也认为其是非廉政型的。给定高校在T―1阶段对财务工作者出现道德风险的预期为,那么非廉政型财务工作者在两阶段的总效用为:
也就是说,如果在阶段高校认为财务工作者是廉政型的概率不小于,此时非廉政型财务工作者就会假装是廉政型的,会像廉政型财务工作者一样实诚履约。反之,如果其声誉不佳,或者由于其机会主义违规行为破坏了原有的声誉,那么其就会更早、更频繁的出现违规行为。
2、小结
KMPW模型证明了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有限重复博弈中, 声誉可以抑制高校财务工作者机会主义行为。首先表现为财务工作者的效用是声誉的增函数。其次,通过声誉信息的传播, 高校根据财务工作者以往行为对其未来的行为特点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期。同时,现实生活中是多阶段博弈,理性的财务工作者为了获取长期效用最大化,不会一开始就选择机会主义等违规行为,而是在博弈T阶段之前保持自己的行为倾向于廉政型。最后,外界环境的完善程度影响着财务工作者的临界贴现因子,也就是说若其被发现机会主义行为的概率较低、处罚较轻,则会导致其缺乏维持声誉的动力。
三、对高校财务工作者声誉激励的建议
在高校财务部门工作与监管过程中,非廉政型财务工作者在博弈过程中会选择廉洁行为,从而获得效用最大化,声誉越高的财务工作者,越会积极地维护其声誉。新制度经济学将个人声誉视为一种良好的意识形态资本,它可以通过激励从而减少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廉政风险。因此,高校在防范财务工作者廉政风险时,既要加强监管力度,又要注重对财务工作者声誉的肯定、鼓励和宣传。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结合财务廉政风险的主要特点,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高校财务工作者的廉政风险源于权力,根据所处不同级别规范权力运行,有针对性的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十分必要。对财务管理者,要注重将财务廉政风险意识灌输到关乎学校改革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中,将财务风险控制纳入高校财务规划和财务决策范围,降低财务决策失误率,确保高校财务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对财务风险问题线索要引起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对于财务工作人员,一方面要不断更新其专业知识结构,提升职业道德水准,提高财务风险研判能力,另一方面要严格划分财务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细化专业培训,增强所在岗位的财务责任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
(二)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紧密结合,加强高校财务内控机制建设
高校财务工作者的廉政风险防范工作,需发挥多方力量,构建和完善校内外紧密结合的财务风险防控监督体系。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常规监督检查和内部审计,充分发挥高校纪检监察审计专项监督和工会民主监督作用,建立责任到人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抓问责。监察、审计、财务等部门通力合作,对高校财务廉政风险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的完整体系,并定期进行信息公开,将高校内审与监督功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借助对高校有较强约束力的诸如教育部、财政部、社会大众等外部力量进行有效监督。建立纵向的财务监管体系,通过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的监管,间接提高财政部门对高校财务状况的监管水平。最后,构建信息监督平台,普通民众通过报纸、广播、高校网站、微信、微博等载体对高校财务情况进行信息监督,无形中提升高校财务管理透明度,保护相关群体的利益。
(三)配套完善奖惩制度,建立健全激励制约机制
减少财务工作者对未来预期的不可预见性,还需要将其职务晋升与个人勤奋程度、诚信水平所产生的业绩结合起来,这是发挥声誉机制“预期”作用的重要手段。可以考虑将财务工作者的努力、诚信等私人信息转化成为职务晋升可量化的衡量指标,同时还应该拓宽财务工作者晋升渠道。就笔者所知,高校财务部门人数较多,财务工作者晋升空间有限,很少能够交流到财务部门以外的其他系统,也难以到其他行政岗位任领导职务。如果将职务晋升作为建立声誉机制的重要途径,还需要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撑,增加财务领导岗位干部职数或者享受领导待遇职数,从而激励财务工作者建立良好声誉。同时,也要加大对机会主义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多边惩罚机制,尤其高校内部纪检监察、审计、工会不能偏袒,发现违纪违法行为属实,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移交司法机关,做到对其他财务工作者的警示教育,从而保障声誉机制的有效运行。
当然,本文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文章只运用了单边的非完全信息的博弈分析,与现实的情况比较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它证明了声誉可以防范高校财务工作者的廉政风险,对于实际工作防范风险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今后可就高校财务工作者的声誉信息评价与核定标准,如何避免声誉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缺失、扭曲等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使声誉对高校财务工作者廉政风险的防范更有操作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王红斌.建立政府官员声誉激励制度[J].当代财经,2004,(9):22-25
[2]朱蓉.高校财务内控制度建设与廉政风险防范[J].廉政文化,2015,(4):76-79
[3]陈奕钰.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5):158-159
[4]沈菲.简析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和防范对策[J].财经界,2016,(3):278-279
[5]鲁晓峰.高校财务廉政风险防范对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5):80-81
[6]张启龙.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的协同防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9):140-141
[7]王莹.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营销,2015,(5):127
[8]张秋.高校财务风险控制实现框架构建[J].财会通讯,2016,(5):106-109
[9]刘迎春.基于财务内控建设的高校廉政风险防范与管理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5,(3):278-279
[10]黄海兰.大学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J].财会通讯,2016,(2):115-118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廉政风险;防控
近年来,高校随着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的需要,承担的科研活动数量逐渐增多,科研经费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法律束缚,在科研项目立项,经费使用管理、审查监管等过程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导致科研腐败案件也随之增多。据统计,在2013―2014年间,全国范围内高校经费管理与使用违规违纪案件共有七起,其中五所高校的七名教授套取科研经费达两千五百多万元。所以,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廉政风险防控做深入的研究,才能有效地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完善并创新经费使用管理制度。
一、廉政风险
第一,思想道德方面的风险。科研人员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目前由于各类科研课题未实行归口管理,科研管理规定多又杂,不容易掌握遵守。此外,部分教师在利益面前抵制不住诱惑,也易发生学术诚信或道德腐败问题。
第二,制度机制风险。在预算阶段,容易发生科研基本要求与实际科研预算费用管理存在出入这一现实现象。
我国主要采用全额预算制度来进行经费管理,但这一制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与所要求的科研活动标准不相一致。有时候科研经费预算还会影响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这时科研人员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存在的问题,甚至会出现购买虚假发票、实施不合规等行为。
在管理使用阶段,由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涉及部门、人员繁杂,再加上高校现如今的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明晰的使用职责,同时,责、权、利划分也缺乏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管理合力的形成。
在监管阶段,监察审计监督作用未能及时、全面发挥,管理监督协调联动机制及考核奖罚机制不尽合理。除此之外,管理过程与监督过程的信息不一致,科研经费管理涉及的部门单位及其相关人员主动管理意识较弱,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协调联动机制。
二、廉政风险防控路径构建
1.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1)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强化不同类别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与管理。具体合理地设置科研预算人员的岗位职责,并指定专人指导预算编制,促进预算编制向严肃性、科学性、合理性方向发展,为严格执行预算奠定基础。
(2)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科研人员反腐防变意识。高校可以开展法律法规、廉洁诚信的日常教育及培训,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通报力度,引导其规范行为,廉洁敬业。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加大政策规定的宣传,协助做好目申报、预算编制、项目实施、项目结题验收工作。
2.控制科研经费管理过程,构建信息网络平台
(1)高校应完善科研项目经济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与权限,同时,还应做到职、权、责、利有机结合,并建立科研经费内部授权审批制度,明确授权审批的权限和工作范围等,构建一套合理清晰的集职、权、责、利为一体的制度体系,减少人为干涉,保障既定预算的执行。
(2)全程监控科研经费的使用环节,构建信息网络平台。高校可以通过开发构建信息网络平台,专门为每项课题建立包含管理部门、立项年度、当年流水号经费类别等信息的科研账号编号,并将年度检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检查等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公示在网络平台上,便于科研经费的分类管理、责任认定和支出监控,对科研资金使用过程监控,降低廉政风险。
3.加大科研经费集成性监管,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廉洁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五字经”
十召开以来,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认真学习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内法规和各项管理规定,需要加强党风廉政及反腐倡廉工作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人的影响较大,廉洁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基于实际县级供电企业发展现状、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性分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将各项思想精神融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大力开展廉洁从业为主题的企业廉洁建设推动企业的全面、稳定与持续发展。
一、廉洁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基于作用对象而言,廉洁文化建设具有广泛的覆盖性特点,在县级供电企业开展“两个创建”活动,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内涵与支撑力量。廉洁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廉洁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以及廉洁文化建设的个体功能等方面。1.廉洁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廉洁文化包含所有的社会人,廉洁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具体指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积极影响,具体表现为社会稳定功能以及社会发展功能等。廉洁文化建设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现代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很多社会成员缺乏廉洁文化意识,腐败问题逐渐成为了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廉洁文化,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廉洁意识,创设良好的文化感染氛围,从教育、制度与监督多个方面加以管理,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2.廉洁文化建设的个体功能。廉洁文化的个体功能,具体指的是个体发展过程中所享受的个人功能与享用功能,具有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开展廉洁文化建设,目的在于发挥文化的引导性、渗透性以及广延性价值,用社会所接受及认可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言行,采用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人们的积极参与,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优秀文化思想,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与正确的价值观念。廉洁文化建设是一种预防性教育、提前性教育,更加注重道德与意识的培养,通过情感的引导与价值观念的熏陶,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廉洁文化向人们道德心理品质内化,从而造就人们的廉洁人格。
二、廉洁文化建设中“五字经”体现方式
廉洁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树防线,创廉洁文化开启之旅;学习新,创廉洁文化内化于心;管到位,创廉洁文化常态运行;渗于行,创廉洁文化外化于行以及见实效,创廉洁文化盛开之花等方式,将“五字经”与廉洁文化建设相互融合。1.树防线,创廉洁文化开启之旅。有效的防范活动对廉洁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大力弘扬廉洁从业,深入开展廉洁教育,修订完善廉洁制度,营造良好廉洁氛围,有效发挥了廉洁文化的导向、激励、约束、凝聚作用,在企业内部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气,助推水城供电局廉洁文化建设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可以主要划分为“三道防线”。防线一:风险点防控。根据“两个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实施计划,对重要业务领域和关键岗位最容易产生腐败的行为,组织局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及关键岗位人员开展了各岗位廉洁风险点排查,对排查出廉洁风险点结合实际业务工作制定防范措施,从局领导、机关职能部门和基层班组三个层面建立廉洁风险库每年进行滚动修编,按照各岗位排查出的廉洁风险点及防控措施分层分级签订廉洁承诺书,对高风险岗位人员签订预警通知书进行提醒,在日常工作中进行监督和管控。同时对物资采购、工程建设、市场营销、人事管理、招标管理廉洁风险高的重点业务领域、重要事项和关键环节进行了亮化工程管理,并制作上墙,增大宣传面和监督范围,加强廉洁风险防控和廉洁教育,将廉洁风险融入到业务工作中,主动预防,超前防范,从源头上进行治理。防线二:“三常”教育防线。将廉洁建设融入各项业务中,利用各类会议、业务培训等场景,开展“学廉、倡廉、守廉”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教育,采用形势常议、责任常提、警钟常鸣,达到以育促廉。防线三:制度防线。针对重要领域、业务流程和关键岗位的风险点,结合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发现的问题,从内控管理缺陷进行补漏,修订完善管理标准和业务流程,抓实关键环节的监管,编制好“互廉网”,实现用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文化管心的长效机制,形成人人知廉,以制度落廉。2.学习新,创廉洁文化内化于心。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是历朝历代的一个规律性现象。腐败是造成朝代灭亡的主要原因,国家之兴始于廉洁文化建设,国家之亡灭于腐败问题频发。腐败可谓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毒瘤”,加强现代廉洁文化建设十分必要。权力意味着责任,责任就要担当。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只有责任没有权力,责任无法履行和落实。只讲权力,不讲责任,权力得不到制约,必然导致权力滥用。学习能够促进人的进步,廉洁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水城供电局需要创新廉洁教育学习方式,比如开创每周一讲、每月一课、每季一堂的“三个一”特色学习活动,深入到基层供电所开展廉政宣讲;根据检企共建邀请检察院领导作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辅导和到监狱现场接受警示教育;开展“廉洁的你,幸福的家”家庭助廉座谈会、“讲廉洁,落责任”廉洁文化知识活动等别具一格的廉洁教育。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典型案例的学习,八项规定、《准则》、《条例》及各级规章制度等的宣贯,实现常吹“廉政风”,常敲“警示钟”,增设“防腐门”,严把“进门关”,营造了良好的廉洁氛围,促成以育促廉“不敢腐”。3.管到位,创廉洁文化常态运行。以制养廉,这是一系列防治腐败的根源。管理过程中,水城供电局可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廉洁文化建设形成“443”长效机制,为廉政文化的建设与活动的全面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个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制度建设到位、监督管理到位、检查考核到位;“4”查:查队伍廉洁、查行为规范、查工作高效、查服务优质;“3”管:建立制度规范管、强化监督约束管、落实责任经常管。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水城供电局层层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认真落实党风建设“两个责任”,以部门负责人为党风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对部门人员的廉洁教育、风险点管控和行为监管,严格履行“一岗双责”,达成以控树廉“不愿腐”。4.渗于行,创廉洁文化外化于行。意识决定形态,只有学习领会了才能付诸于行动。在当前的廉洁文化建设中,需要将各项管理制度、管理条例深入渗透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渗透到各个管理细节当中,为水城供电局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办公环境能够发挥一定的思维渗透效果,实际的廉洁文化建设中,可以在局各层楼及办公区域设置廉洁文化走廊,在反腐倡廉教育展板上粘贴与廉洁文化有关的廉政规定、廉洁漫画形象等,醒目入眼;在基层供电所办公楼,办公桌上设置廉洁风险提示卡,有如“小闹钟”一般时刻提醒着;在墙上、走廊中制作有真实违纪案例、廉政规定和格言警句时刻警示,宣传栏上的活动图片、廉洁承诺书等,发挥廉洁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再如水城供电局将上墙的廉洁底线篇、红线篇等规范常识与“一卡一册一承诺、五有五进五结合”有机结合,在学习工作中,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肃查处。让干部员工由表及里念于口、记于心、渗于行,深入践行南网公司行为理念,廉洁从业思想防线得到固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对廉洁文化进行“渗”行的高度提炼,落成以行践廉“不想腐”。5.见实效,创廉洁文化盛开之花。通过“五有”管理制度,具体包含有健全的工作机制、有廉洁文化阵地、有经常性的反腐倡廉教育、有丰富对财的廉洁文化活动、有明显实际成效;五进管理原则,即为进班子、进部门、进班组、进项目、进家庭;五结合管理对策,即为与惩防体系建设相结合、与业务文化建设相结合、与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与员工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党建工作相结合。通过明确的管理方向,科学的管理对策等,促进局企业文化中各项子文化的有序、有效开展,廉洁文化建设逐步根植落地,使各项业务工作管理逐步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进一步发挥了文化管心的目的,为该局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将廉洁文化建设深入落实到实处,落实到细节当中,真正能够为企业服务、为人民服务,发挥廉洁文明建设的价值,通过优异的成绩营造良好的企业廉政文化氛围。清风正气促发展,廉歌高扬铸佳绩。廉洁文化建设需要基于当前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坚定不移的继续前行,并结合时展的特点与时俱进。大量的实践研究证实,坚持深入开展廉洁文化教育“三个一”学习长效机制,能够将“防、学、管、渗、实”廉洁文化建设“五字经”不断进行固化和根植,有机融入到党风建设“两个责任”落实工作中,让廉洁规范和行为理念在干部员工业务工作中入心入脑;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惩防体系建设,继续编制“互廉网”,切实筑牢“防腐墙”,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促“两个创建”形成常态运行管理考核机制,为水城供电局健康稳定发展和创建先进县级供电企业的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语
廉洁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突出,对县级供电企业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五字经”是廉洁文化建设的具体开展方式,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将廉洁文化建设与水城供电局实际地域有机融合,通过独具特色的“防、学、管、渗、实”五字经廉洁文化构建,能够营造一股浓厚的“五字经”廉洁文化气息,预防各类不良风气与不良问题的发生,创设说廉、倡廉、守廉的良好氛围,促成以育促廉“不敢腐”,达成以控树廉“不愿腐”,落成以行践廉“不想腐”。
作者:甘泉 单位:贵州电网公司水城供电局
参考文献:
[1]唐淑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角——以培育员工文化自觉、道路自信和廉洁自律为目标[J].中国有色金属,2013,23(19):68-69.
[2]刘毅,王安宁,苏婵娟.推进廉洁文化建设打造廉洁文化品牌——长庆油田采气三厂打造“廉风伴我行”廉洁文化品牌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07(21):43-45.
[3]刘键政.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基于网络载体的大学生廉洁观教育微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2):111-113.
[4]陈建华,赵振勇.高职院校廉洁文化建设途径的实证研究——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12(18):158-160.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控制办法;内部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部门需要掌管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如何进一步降低我国高校财务的风险,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笔者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发现想要降低我高校财务管理的风险,必须在了解高校财务管理风险的现状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改变管理的现状。
1.我国高校财务放讲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没有给予资金安全管理与以一定的重视,导致财务管理控制力度不够,财务风险普遍存在。高校内部贪污、挪用公款现象比比皆是。不仅如此,造成这些现象频发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没有健全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是导致贪污挪用公款现象频发的最直接的原因。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逐步建立了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这些内部会计制度,往往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虽然原则性很强,但是一旦在实际过程中应用,就会出现很多的漏洞。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难以统一起来。不仅如此,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甚至将一些规章制度等同于内部的财务控制制度,这就使得财务控制制度存在很多漏洞。这些漏洞的存在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予以可乘之机。
其次,财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财务制度没有落实到真正的实践当中,财务监督管理制度流于形式。高校不具备完善的科学的财务规章制度加之财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在双重作用影响下我国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一旦高校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往往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就是说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不仅如此,我国高校财务监管也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在这种环境下,我国高校财务风险很难降低。
最后,财务管理制度松弛,没有严格地对现金进行管理。部分高等院校没有按照正常的审批程序进行经费报销,账外账、收入不入账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相关工作人员挪用公款,贪污公款现象频发。
在上述环境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才会频繁发生,想要切实降低高校财务风险必须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只有这样高校财务管理才能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2.高校财务风险控制办法
想要控制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就必须对我国高校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创新,通过长期的研究实践,笔者认为,降低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进一步加强岗位分工,对于关键环节应当与严格控制。我国高等院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合格的工作人员,实现定期轮岗制度,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应当做到公正、公开,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廉洁奉公。相关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政策水平以及业务能力。我国高等院校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对相关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设置相关的考核制度,以及人才选聘制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其次,建立相关的、完善的、科学的岗位责任制。为了避免我国高等院校出现贪污,挪用公款等现象,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制度,明确出纳不得兼任稽核制,对财务的支出和收入进行明确的记账等制度。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会增加我国高校财务的风险。不仅如此,高校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明确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
再次,建立银行对账制度以及现金盘点制度。高校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尤其是出纳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自觉进行对账工作,确保该入账的资金入账,支出的资金记账。我国高校应当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现金的盘点,一旦在现金盘点工作当中遇到了问题,应当及时解决,还应当迅速将问题报告给学校,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我国高校财务的风险。
最后,对于印章和重要的空白凭证等,高校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我国高校应当分配专人对支票和印章给予保管,实现分工负责制。特别是高校的财务印章一定要有专人保管。如果相关人员要使用财务印章,那么必须由财务负责人给予书面的授权,不仅如此,还应当将使用情况登记记录,并要求使用人在书面登记中签字。如果高校需要变更财务管理人员,财务部门应当及时向管理人员手中的财务印章进行收缴,只有这样做,才能有效降低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才能够为我高校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我国高校财务风险只有遵循上述内容的情况下,才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才能够切实促进高校工作的展开。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较高,主要在于我国高校没有制定相应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因此想要极大的降低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就必须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创新,进一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我国高校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徐国强.浅谈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0,08:249.
[2]白海泉,邓立华.浅谈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J].财会通讯,2010,17:159-160.
在推进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过程中,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尤为重要。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约束性等特点。作为一种重要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PDCA循环理论对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具有一定指导价值。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存在风险防控计划滞后、执行不力、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风险处置不严、责任追究不到位等问题。有必要导入PDCA循环理论,从计划(Plan)、执行(Do)、考核评价(Check)、处置(Action)等角度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措施。
关键词:
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PDCA循环理论
党的十报告要求“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完善防控廉政风险等方面法律法规,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近年来,高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及其科研经费的数量越来越多,有必要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以廉促研。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科研项目风险的理论研究集中在风险识别(党小松,2014)、风险评价(黄瑾,2008)、风险管理模式(冯斌,2007)、风险控制(罗湉,2013)等领域;对高校科研管理风险的研究则涵盖信息不对称风险(王灵芝,2008)、保密风险(潘炜,2012)、经费管理廉政风险(赵云云,2012;刘永林,2013)等方面。张济洲(2011)、达里尔•E.楚宾(DarylE.Chubin)、爱德华•J.哈克特(EdwardJ.Gackett)、小罗杰•皮尔克、王涛、夏秀芹、洪真裁(2014)等学者对同行评议、研究诚信、科技治理、诚实的人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助于探究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防治措施。总体而言,当前国内外学者对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的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以PDCA循环为视角,探究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流程与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是一个涵盖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置(Action)等诸环节、环环紧扣、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
一、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的概念与必要性
(一)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的概念
廉政风险是指拥有公共权力的公务人员在执行公务或日常生活中发生谋求私利等腐败行为的可能性①。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是指拥有科研管理权力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及相关管理人员在组织管理科研项目、配置高校科研资源过程中,因、、、行贿受贿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而导致科研管理腐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与高校集体利益、损及科研管理规范性的可能性。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指针对存在的潜在腐败风险,进行辨别分类、排查评估、科学防控,以防止公职人员在权力行使中出现偏离,化解和降低腐败发生的潜在风险,维护公共利益的一项预防腐败新制度②。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是指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监管主体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对科研项目管理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要管理岗位的潜在腐败风险加以鉴定识别、排查甄选、评估分级、防控处置,以及时发现科研管理权力运行的廉政风险点,纠正权力运行偏差,提升科研管理效益。
(二)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的必要性
1.规范科研管理及经费使用,提高科研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
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着眼于风险梳理和排查,规范科研管理权力运行流程。科研经费违规使用是高校腐败的高发区,科研管理腐败将导致科研经费滥用、浪费,科研资源被侵占等现象屡见不鲜,降低了高校科研成果的效益和质量。据报道,2011年山东省的青岛大学等4所大学进行科研经费审计发现22个项目的费用没有发票,价值515400元③。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经费持续增长,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与2011年相比,2014年资助项目数量增长12.21%,资助经费总额增长37.17%,高校则是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主体。
2.强化科研道德,改善高校师德师风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出了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其中包括“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等行为。要依法规范和约束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管理权力,引导、培育高校科研人员笃学慎思、明辨尚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3.提升高校科研管理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近期频发的高校科研腐败现象折射了高校科研管理的廉政风险和腐败隐忧,不仅造成公共科研经费和国有资产流失,恶化高校科研生态,也损及高校自身的社会公信力。新形势下,要以健全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堵塞科研管理漏洞,以严密的科研管理流程规范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流程,以公开、公平、公正的科研管理制度约束科研管理权力和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提升高校科研管理公信力,提振高校科研管理信心。
二、PDCA循环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中应用可行性
(一)PDCA循环理论基础
PDCA循环理论最早由休哈特(Shewhart)提出,后经戴明(Deming)改进,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的管理理论,旨在持续改进和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PDCA流程依次为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PDCA具体表现为:(1)P,计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2)D,执行:实施过程;(3)C,考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4)A,处理: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④。组织按照P、D、C、A循环的顺序进行工作,通过任务分解、责任落实,形成大环带小环、一环接一环、环环紧扣的动态循环管理机制。P、D、C、A四个阶段并非运行一次就自动终止,而将螺旋式上升;一个PDCA循环结束,一些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未解决的问题或新发现的问题将触发新PDCA循环;上一个循环是新循环的依据、起点和基础,新循环是上一个循环的拓展、延伸。经历周而复始、循环反馈的进程,质量将得到持续改进。
(二)PDCA循环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中应用可行性
PDCA循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内部控制,有助于及时识别、防范和治理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风险,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流程,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处置等风险防控诸流程环环紧扣、相互促进。可结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特点和廉政风险防控需要,将PDCA循环理念融入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全过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方案的设计、运行、考核评价、改进,与PDCA循环所崇尚的系统管理、动态循环、质量本位等理念相吻合。把握PDCA循环管理理论精髓,遵循高校科研管理客观规律,构建廉政风险防控计划(P)、执行(D)、考查(C)、处置(A)动态循环系统,有助于防范、监控和治理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提高科研管理廉洁性、科学性、规范性。
三、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瓶颈
(一)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计划滞后
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计划(P,Plan)阶段,要重点解决风险防控方案与配套制度设计等问题,明确廉政风险防控目标,增强廉政风险防控意识。在科研管理实践中,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计划相对滞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方案缺失,防控目标不明确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工作重心大都在于争取多拿项目,拿好项目、大项目上,对科研内部管理和廉政风险防控的重视程度不够,未制定操作性强、客观、具体的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方案,廉政风险防控计划工作滞后。现有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目标不明确,重“控”轻“防”,重“查摆问题”,轻“科研管理质量提升”。
2.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思想认识偏差
科研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对廉政风险认识不足,防控意识不强,重业务、轻管理,忽视科研管理和廉政风险防控。科研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习惯于“被动式”防控科研管理风险模式,缺乏主动防控风险意识。
3.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制度不健全
尽管与高校科研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数量众多,但真正覆盖高校科研管理全过程的权威性、普适性廉政风险防控法律与相关规章制度欠缺。高校现有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监管、科研道德建设、科研设备采购等内控制度不健全,廉政风险防控制度的震慑力有限。
(二)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执行不力
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执行(D,Do)阶段,存在组织管理松懈、权责不明、防控方式方法单一、信息系统建设建设滞后、专业人才匮乏、学术权威薄弱等问题,影响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1.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组织管理松懈,权责不明
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实践中,纪检监察、科技管理、计划财务、资产设备管理等不同职能部门常拘泥于本部门业务工作,参与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的积极性不高。科研管理权力分散,导致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的权责不明,组织管理较松懈。
2.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技术含量不足,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主要采取以“人防”为主的“被动式”防控措施;很少采纳能自动识别、评估、监测与处置风险的以“技防”为主的“主动式”防控措施。高校投入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信息系统建设的物力与财力有限,廉政风险防控信息系统建设裹足不前。
3.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专业人才匮乏
当前,高校科研管理相关部门尚未建立专门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人才队伍。目前,高校日常的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主要由监察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同配合。因忙于日常业务性工作,以及所掌握的科研管理廉政风险知识有限,相关监管者无法有效地对科研管理进行全程廉政风险防控。
(三)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考核评价(C,Check)阶段,要明确“由谁来评价”“如何评价”“评价什么”,即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然而,在高校廉政风险防控实践中,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方法滞后,评价指标体系不明等问题。
1.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主体单一
“由谁评价’,是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与高校纪检监审部门、计划财务部门、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等部门息息相关,也与学校下属的各学院、校内科研机构等二级机构,以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社科联、科协等单位密不可分,多元主体参与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尤为重要。但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实践中,评价主体主要局限于校内科研项目管理、纪检监审等部门,其他单位或个人参与绩效评价的机会较少。
2.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方式方法滞后
“如何评价”,要求重点解决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方法问题。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实践中,绩效评价方法单一,主要由评价人员根据校内科研管理腐败案件、件数等,对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进行主观判断,较少运用现代绩效评价技术。
3.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指标不明确
“廉政风险管理成效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是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绩效评估过程”⑤。在高校廉政风险防控实践中,因缺乏客观、具体、可衡量、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工作无章可循、无所适从;现有指标偏重测评科研成果数量、级别及其经济效益,忽视廉政风险防控的质量和水平提升,以及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
(四)科研管理廉政风险处置不严,责任追究不到位
廉政风险处置(A,Action)要求根据高校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绩效评价结果,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纠正偏差,追究违反科研管理纪律和法规的单位、管理人员以及科研人员的相应责任。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实践中,尽管科研管理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但相关主管部门的反应较为迟缓,未能及时采取启动“追责”措施。校内纪检、监审部门在查办科研管理腐败案件过程中,尤其是涉及到学术权威所承担的高级别、科研经费数额大的科研项目时,有时会受到人为因素或行政力量的干扰,案情信息呈报不充分,案件查办浅尝辄止,责任追究不痛不痒。科研管理腐败案件发生后,高校不仅没有及时启动对科研人员的责任追究,对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所在单位主管科研领导等也缺乏严格的责任追究,更谈不上对校外与科研管理腐败有利益关系的单位与人员的责任追究。
四、优化PDCA循环,健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
(一)完善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计划,摸清廉政风险点
1.科学设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方案,明确防控目标
廉政风险防控在计划阶段所做的工作,是要清权确权,明确岗位职责,要认真梳理业务流程,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全面排查风险点,制定廉政风险防控预案⑥。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计划要以科研管理岗位职责为基础,以高校科研管理权力监督与制约为核心,以提升科研管理质量为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廉政风险防控计划方案,明确廉政风险防控的责任主体与防控目标,合理确定监督对象、范畴与内容。
2.加大科研道德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廉政风险防控意识
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科研项目负责人等多元主体的培训教育,切实提升其科研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弘扬客观真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科学民主、追求卓越、团结协作的科研道德规范,倡导廉洁诚信的科研价值观。科研管理部门、纪检监审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等与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有关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增强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意识。积极转变科研管理观念,强化科研服务精神。
3.排查科研管理廉政风险点,推行高校科研管理权力清单
要基于高校科研管理权力边界,全面、准确、及时识别科研道德、科研管理岗位职责、科研管理流程、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环境等方面的廉政风险点,对科研管理廉政风险加以评估、分级分类,明确廉政风险的信度、效度、强度、频度。主动识别、全面排查科研管理廉政风险点,按照科研管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危害程度,对各类风险予以审查、认定、评价、分级,并予以公示。将权力清单制度导入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依法确权清权,编制科研管理权力清单,规范权力运行程序,确立廉政风险点。
4.健全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制度,签订风险防控责任制
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内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条例以及配套规章制度,严格规定科研管理内容与范畴、科研项目管理流程,以及科研经费预算、使用与决算等基本要求,明确科研管理纪律,从源头上堵塞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漏洞。建立涵盖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相关部门、二级院系和科研机构、项目主持人的廉政风险防控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不同主体的权责体系,层层分解,力求权责明晰、责任到人。
(二)加大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执行力度
1.健全廉政风险防控组织管理体制,完善沟通协调机制根据科研管理权力运行流程,结合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需要,明确科研、财务、纪检监审等相关部门在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中的职能边界。加强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的组织领导,设立有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职能的科室。推行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防控协调会,实现信息共享。
2.创新廉政风险防控方式方法,实施电子监察
(1)创新廉政风险防控方式方法。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要坚持内部自我预防控制和外部监督检查相结合。一方面,围绕科研管理风险防控管理,省级教育纪检监督部门,以及高校纪检监审机构每年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开展检查。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廉政风险内部防控工作。将现代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些先进方法和技术导入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过程中,创新廉政风险防控方式方法。
(2)构筑廉政风险防控信息系统,推行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电子监察。电子监察是指监督主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再造权力运行流程,规范和监督权力行使,以实现提高行政效能和有效预防腐败的一种手段⑦。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要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为载体,以高校科研管理权力制约与监督为主旨,以高校科研管理流程再造与优化为核心,创新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技术。
(3)强化科研管理廉政风险的线下监控。定期督点科技计划项目,加强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对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质量、效益、进度、预算编制和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跟踪检查,重点督查科研管理腐败风险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重点课题和关键科研管理环节,及时查找、发现并分析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及成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3.培育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人才,提升其业务素质
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人才不同于常规的风险管理者,他们不仅要具备突出的廉洁自律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也要掌握与高校科研管理有关的知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洞悉高校科研管理权力运行流程和廉政风险防控程序,熟悉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技术和方法。高校应高度重视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做好选拔、引进、培训、培训、交流与回避等工作。
4.加强高校科研治理,健全科研项目激励机制
(1)加强高校科研治理,凸显科研管理过程中的专家权威。在传统的科研管理组织结构模式之下,学术权力在很大程度上由行政权力所代替⑧。要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校内学术团体的作用,并通过开展公平、公开、公正的同行评议来减少科研管理腐败风险。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团体要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独立开展科研项目评审等工作。
(3)健全科研项目激励机制。一是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正负强化激励方式增强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将具体的项目组或单位作为奖励单元;二是促进科研管理信息公开,引入科研项目声誉机制,对信誉不良的进行登记、公开,建立科研人员的信用档案,对信誉度较低的科研人员在经费申请等环节重点监督。
5.健全科研管理廉政风险内控机制
项目负责人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财务审计、财务验收等工作,并及时报告项目情况。其次,要加强风险评估,对科研管理风险进行主动识别,确定潜在风险及其表征,对廉政风险因素、程度、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并对风险分级,准备好风险预案,尽量减少风险发生所带来的腐败损失,切断廉政风险演化的通道。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机制,从源头上铲除腐败土壤,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优化资源配置。
(三)改进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考评,拓宽社会监督渠道
1.推动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考评主体多元化,创新评价技术、方法与指标
(1)吸引多方参与,推动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主体多元化。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牵一发而动全身,与校内外很多主体息息相关,如项目申报者、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高校纪检监审部门与管理人员、政府主管部门与公职人员,以及社科联、科协等国家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等。此外,科研项目还与同行评议专家,相关企事业单位等紧密相关。在高校科研项目廉政风险防控过程中,要吸引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评价。
(2)创新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考评方法和技术与指标。评估技术与方法创新是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估工作卓有成效的保障。应结合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需要,导入关键绩效指标法、平衡计分卡、360度绩效评估法等方法。廉政风险防控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相结合;肯定性指标与否定性指标相结合;技术性指标与民主性指标相结合;支出指标与回报指标相结合;工作指标与业绩指标相结合;个体指标与团体指标相结合;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⑨。
2.引入第三方监察,拓宽社会监督渠道
在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中引入的第三方监察,是一种兼具科研管理监督和科技评估咨询性质的异体监督形式。第三方监察机构可以是专业的科技类评估机构,也可以是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以及特邀监察员。第三方监察者可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独立开展对科研项目管理全过程的监督,重点监督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与执行、科研资源配置、科研经费使用、科研项目评审等。
(四)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处置与问责,开启风险防控动态循环
1.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处置与问责
建立严厉的科研管理腐败案件查处制度,加大对科研管理腐败行为的惩戒力度。健全高校科研腐败违纪违法线索移交、案件移送制度,畅通科研腐败案件线索来源渠道,创新科研管理腐败案件办案方式方法和手段。落实科研管理部门“一岗双责”制度,坚持行政处分、党纪处分、经济处罚、科研项目约束相结合,对违法乱纪的科研管理者予以严肃查处与惩戒。注重防范和治理科研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钳制科研投机者的科研空间,净化高校科研氛围。
2.不断修正廉政风险防控计划,识别新风险,启动新循环
一是辩证分析廉政风险防控所产生的问题、偏差及其成因,拟定解决办法并及时处理问题。二是采取果断措施,修正、调整廉政风险防控策略,建立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纠错整改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规范科研管理权力运行流程;三是及时总结科研管理廉政防控经验教训,建章立制,将好的高校科研管理经验予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四是主动识别新的科研管理风险,及时进入新的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循环。
作者:邹毅 单位:福州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
注释:
①徐逸伦:《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反腐败工作的新路径》,《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第12期。
②郭兴全:《关于完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的思考》,《中州学刊》2012年第4期。
③许敏华:《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与建议》,《中国高校科技》2014年第5期。
④杨晓曦:《运用PDCA循环方法进行风险管理》,《现代商业》2012年第5期。
⑤庄德水:《廉政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广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10期。
⑥孙雪聪:《基于PDCA管理模式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探究》,《领导科学》2014年第1期。
⑦洪宇、任建明:《电子监察在预防腐败中的应用———基于青岛市的案例研究》,《廉政文化研究》2014年第2期。
关键词:高校;风险;审计;应用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它通过识别和评估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出多样化的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也成为腐败案件的多发区,使高校内审责任和风险日益突出。因此,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风险意识
当前,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要求内部审计把审计监督拓展到学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这就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面临着更新知识的需要,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而且随着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还需要掌握工程专业的审计人才,同时还要了解计算机知识和相关软件的应用。目前高校内审人员理论知识单一,往往只懂财务或审计方面的知识,缺乏具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内部审计力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审计工作缺乏深度与广度,这些都影响了审计评价的真实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为此,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客观上要求内审人员必须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知识体系的培训,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确保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应重视法律、风险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打下基础。因此,合格的审计人员不仅应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严格遵守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这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根本对策。
2、应将审计关口前移,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传统账项基础审计的重心在详细检查,因而是滞后的;制度基础审计的重心移到控制风险,向前迈进了一步;风险导向审计则将审计重心再次前移。高校内部审计的方式应逐步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由离后审转向任期审,强化内控制度建设,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新校区建设、重大建设项目由原来的事后竣工结算审计向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审计风险,同时还能提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
高校能否正常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并收到预期效果,通常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内控是否有效等。因为内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及内控制度的低效率,会产生较高的固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审计风险降到允许出现的误差范围以内,就必须降低检查风险,扩大样本量,甚至进行详细审计,这样势必增加审计工作量。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才能取得有效的进展
3、注重审计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使用被审计单位的大量信息,同时需要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而目前高校内审仍旧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审计效率较低,已远不适用新形势下高校的迅速发展。在审计技术方面,风险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甚少,由此降低了审计工作效率。据报道,西方发达国家比较重视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因此,推行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内部审计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进一步优化完善审计方式和手段,全面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和水平,也是高校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举措。
4、重视后续跟踪审计,实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
后续跟踪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在审计报告或审计决定发出一定时段后,审计人员检查被审单位纠正、整改的问题是否得到落实,审计报告中所提出的建设性的建议是否被及时采纳,或者审查和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了其他相关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后续跟踪审计也要坚持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原则,如果存在的问题较大或性质严重的,不仅分管的校领导要重视后续审计,而且内部审计部门也要投入必要时间、精力,保证后续审计项目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后续跟踪审计,可以及时监督审计提出的建议或决定落实、整改情况,同时树立了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高校实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教职工舆论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纠正问题,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共同遵守财经法纪的局面,震慑其他相关单位;另一方面对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起到很大的监督作用,在实施高校内部审计结果公示前,审计人员必须反复斟酌公示内容,须经相关领导批准后,才能向外公布。有利于促进审计人员提高审计质量,增强内审部门的权威性,同时要求审计人员充分权衡利弊两方面的影响,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总之,在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应当将风险审计理念始终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风险顾问”的作用。帮助和督促职能部门(单位)及时发现、堵塞教学、科研、资产、新校区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管理缺陷和漏洞,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投资效益。新晨:
参考文献:
度重视,防患于未然,把会计核算风险控制到最低点。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防范和控制高校会计核算风险。
一、高校要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合理设岗,合理配备高素质会计核算人员
会计核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它直接关系到高校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同时,会计核算又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繁重而复杂的工作,会计核算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确定性和隐蔽性,因此高校一定要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对会计核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以下措施把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支持落到实处。
(一)合理设置会计核算岗位
目前,高校会计核算人员普遍感觉工作强度大,任务重,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条件下容易出现会计核算差错,引发会计核算风险。按需设置会计核算岗位,切实减轻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压力,是防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必由之路。因此,会计核算人员的配备应在按岗定人的基础上,结合业务量合理配置人员,使各项业务都能做到双向复核,并加强岗位间的相互制约,杜绝兼岗、混岗现象,将会计核算业务的各个环节都置于有效监督之下。
(二)配齐配足高素质会计核算人员
会计核算风险可以通过会计人员避免,也可通过会计人员产生。因此,选派业务素质高、思想品质好的会计人员到会计核算岗位工作,是防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措施。所以,会计核算岗应配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坚持原则、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熟悉会计业务、具备较高业务水平、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会计人员。
二、高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利用法律法规抵御会计核算风险
为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合法性、规范性,防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必须狠抓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岗位责任制等制度的建立,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核算行为。一)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强化会计监督是防范与化解会计风险的重要措施
要防范会计核算风险,高校应当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且要做到人员岗位分离和操作权限分离,使岗位和权限彼此牵制,相互制约。
(二)制定并落实会计核算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会计核算岗位的责任与权利,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并且严格日常操作,加强会计核算业务监控的实时性
具体地说:审核人员要严把凭证的受理审核关,杜绝假冒、变造,手续不完备的凭证进入;核算人员要仔细计算每张原始凭证的金额,减少核算差错,严格按《高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入账处理;复核人员要严格履行复核岗位职责,把好复核关。高校还应建立会计人员责任追究制度,以制度形式督促会计核算人员必须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财经制度。
(三)建立健全并大力宣传本校财务规章制度
高校要依据《会计法》及相关法规并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健全并大力宣传本校财务有关报销、借款等的制度,这样会计核算人员就有可能在工作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源头上防范票据不合法、手续不完备的风险。
三、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核算人员的责任心、道德水平、业务技能如何,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会计核算人员业务素质高,核算能力强,则可降低错账引发的会计核算风险。所以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是有效防范会计核算风险的基础。高校要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开展培训学习是有效途径。高校应针对不同对象,通过多种形式激发会计核算人员的学习热情,提高培训效果,使其能及时了解会计政策,掌握会计事项处理方法,不断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具体地说:
(一)强化会计核算人员学习意识
高校可通过多种形式印发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相关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及微机操作技术等学习材料,提高会计人员的认知能力,增强会计核算人员的抗风险能力。
(二)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高校要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岗位培训,开展业务知识竞赛和业务理论研讨会。通过集中学习、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技能。
四、以人为本,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防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途径
(一)要以人为本,尊重会计核算人员,激发会计核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都要靠会计人员去执行。因此,高校应为会计核算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舆论环境和制度环境,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加强会计核算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系统传播、阐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使职业道德观念渗透到会计人员的思想深处,从而净化其内心世界,改善其认知标准,建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价值观,提高每个会计核算人员的自律意识,使之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提高技能”等良好职业道德,自觉提高责任意识,坚持原则,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规范日常业务处理,严防会计核算风险。
1、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风险意识
当前,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要求内部审计把审计监督拓展到学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这就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面临着更新知识的需要,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而且随着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还需要掌握工程专业的审计人才,同时还要了解计算机知识和相关软件的应用。目前高校内审人员理论知识单一,往往只懂财务或审计方面的知识,缺乏具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内部审计力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审计工作缺乏深度与广度,这些都影响了审计评价的真实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为此,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客观上要求内审人员必须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知识体系的培训,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确保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应重视法律、风险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打下基础。因此,合格的审计人员不仅应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严格遵守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这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根本对策。
2、应将审计关口前移,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传统账项基础审计的重心在详细检查,因而是滞后的;制度基础审计的重心移到控制风险,向前迈进了一步;风险导向审计则将审计重心再次前移。高校内部审计的方式应逐步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由离后审转向任期审,强化内控制度建设,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新校区建设、重大建设项目由原来的事后竣工结算审计向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审计风险,同时还能提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
高校能否正常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并收到预期效果,通常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内控是否有效等。因为内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及内控制度的低效率,会产生较高的固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审计风险降到允许出现的误差范围以内,就必须降低检查风险,扩大样本量,甚至进行详细审计,这样势必增加审计工作量。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才能取得有效的进展。
3、注重审计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使用被审计单位的大量信息,同时需要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而目前高校内审仍旧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审计效率较低,已远不适用新形势下高校的迅速发展。在审计技术方面,风险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甚少,由此降低了审计工作效率。据报道,西方发达国家比较重视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推行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内部审计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进一步优化完善审计方式和手段,全面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和水平,也是高校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举措。
4、重视后续跟踪审计,实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
后续跟踪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在审计报告或审计决定发出一定时段后,审计人员检查被审单位纠正、整改的问题是否得到落实,审计报告中所提出的建设性的建议是否被及时采纳,或者审查和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了其他相关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后续跟踪审计也要坚持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原则,如果存在的问题较大或性质严重的,不仅分管的校领导要重视后续审计,而且内部审计部门也要投入必要时间、精力,保证后续审计项目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后续跟踪审计,可以及时监督审计提出的建议或决定落实、整改情况,同时树立了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运营经费不足
由于人们教育需求的不断扩大,人们需要高校进行招生的扩张,因此我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但是高校的扩招需要学校投入经费扩大学校原有的基础设施及其他硬件设施的规模,伴随着各高校纷纷进行的校区扩建或分校区的建设,需要建设相应的教学楼、学生公寓、图书馆、食堂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投入。
另一方面,虽然学校的招生规模扩大了,但是学校的学生学费收入并没有相应的增加,学生欠缴学费问题的严重性,极大的影响了学校教育事业收入预算的完成。学费是学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是否能够及时以及足额的收取学费严重影响着学校的经费问题,也就影响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综上两方面原因高校面临着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
(二)筹资来源单一,并且财务管理风险意识不强
目前,利用银行贷款进行筹资已经成了各高校为了缓解由于扩招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的重要措施。而高校过多的利用银行借款是存在很大的债务风险的,债务风险是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表现之一。高校在向银行贷款的时候就面临着未来还款付息的巨大的压力,不考虑本金,根据数据显示,支付贷款利息的资金就占高校收入的20%之多,这就进一步加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另外,高校对银行贷款的过分依赖还会由于贷款批复提前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这种情况下,资金已经到位,但是由于手续问题,基建工程还不能动工,就会产生银行多支付不必要的利息问题还可能要承受通货膨胀因素导致的资金贬值的风险。高校的这些严重的财务问题会影响高校教育及各项工作的长远发展,也从一方面说明我国的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三)缺乏有效的财务体制支撑
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有一部分是因为财务管理工作缺少毕业的财务体制支撑,目前的财务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实际的要求也更加无法满足今后高校发展对财务体制的要求。财务的各项工作需要相应的制度为支撑,同时财务管理制度还需要设计到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方面的制度,这些相关制度的缺失使财务监督和制约工作不到位,高校内部的财务控制失效,因此即使出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解决。
(四)财务人员素质较低
由于我国高校的负责者普遍存在财务不是学校的主要管理任务的意识,因此在财务人员的配备上,总体的素质就相对较低,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过关,对教育成本核算的问题也不够重视,这种人员的配备就使高校在进行重大的投资时,缺少事前进行科学、合理的可行性分析,造成了投资后高校资产的流失,导致了财务管理的低效率。
二、新形势下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是确保各高校减少财务风险、支持高校进一步发展的根本保障。首先,各高校财务部门应该相关按照法规、制度的要求,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建立相应的完善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以此促进高校的稳定发展。其次,高校应该建立切合高校管理结构的有效内控制度,为整个高校发展服务。通过部门人员的设置、职能的分配实现人员之间的监督与制衡,同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学校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益。再次,要重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发现学校内部的问题,更好的防范和控制高校的财务风险。当然,对于内部审计结果发现的问题各高校一定要认真对待。
(二)拓宽筹资渠道,建立贷款风险控制机制
高校应扩宽现有的筹资渠道。争取多方的筹资,而不是只靠国家的财政拨款、税收政策和学费收入维持高校的收入,进行各项支出。通过有组织地开展各类科研和社会服务进行创收;通过横向科研项目的进行,争取更多的横向科研收入。同时,对于银行贷款这个筹资渠道,高校要对其贷款项目进行分析论证,并对贷款取得的资金的使用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督和管理,通过预警系数的设置和监控,防范和降低信银行贷资金财务风险。
(三)建立科学理财观念,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养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高校作为独立法人要求其财务管理部门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调整和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高校的科学财务管理,做到民主、透明,通过降低成本等方式提高效益,将支出与经济利益相挂钩。通过坚持科学的财务管理原则,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等管理的观念。
加强高校财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首先,从思想教育入手,是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其次,提高财务人员的“诚信”素质。通过对财会人员进行政策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其能对国家有关的财经政策和学校财务制度进行贯彻执行,廉洁奉公,爱岗敬业。第三,要抓好财会人员的岗位培训。组织财会人员学习和更新其专业知识,使其所学能够符合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如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等,这样既减轻了他们的工作压力也加强了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使会计监督由事后监督变成事中控制,为财务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 会计核算 风险 途径
高校会计核算是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方面, 是高校财务分析的基础, 是高校编制年度预算的依据, 同时也是高校信息披露的关键。因此,当前如何改进和完善高校会计核算方式, 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高校财务会计核算风险的表现形式
日益复杂化的高校财务活动, 使高校会计人员面临越来越大的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出错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会计人员疏忽和误解事实 , 使核算过程中出现不合法、 手续不完备的票据; 会计人员计算抄写数据出现错误 ; 会计科目与项目入账出现错误等等, 是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出现高风险的源头。高校财务会计核算风险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高校扩招风险。
高校作为独立法人,拥有的办学自日益扩大,要求的办学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政府部门的干预和直接投入也越来越少 。200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 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的中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招生599万人, 与 1990 年相比, 全国高校招生规模扩张了8.84倍, 年均增长14.2 %。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优胜劣汰的 自然法则下, 高校要确保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不得不从拓展筹资渠道入手, 但却从没考虑过“ 成本一效益” 角度, 也未实行办学成本核算制度。
(二)筹资多元化风险。
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 高校在筹措办学资金时不仅会使用到银行贷款, 而且会使用到企业联合办学、 投资基金等多种筹资方式, 正因为如此, 高校也逐渐和政府 、 社会捐资者、 银行、 企业、 专业投资机构等新兴利益群体关联起来, 会计业务也涉及到非事业单位会计业务, 如长短期借款、 接受外部投资、 利润分配等。但高校的筹资风险并非是突如其来, 它往往出自管理者不够重视对财务风险的监测, 忽视了危机前的种种征兆, 导致无法在危机爆发之前及时采取挽救措施。高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根本不考虑财务管理风险的, 因为高校都是在国家预算的约束下运行的, 这样使得高校的风险责任意识很差, 其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也未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 。
(三) 会计核算风险。
高校知识产权化和后勤社会化, 使得高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面临新的考验, 例如高校为企业提供研究、 开发劳务或者出资创办公司、 实验基地等经济活动都使得其会计 日常核算复杂化。由于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大都人都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这些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 从而形成了会计信息内涵不一致 , 对投资者产生误导。
( 四) 会计信息不准确风险。
现行高校财务制度要求提供资产负债表、 收支情况表、 专
用基金变动情况表等财务报告, 不包括现金流量表。对财务信息的要求不严格导致高校财务信息很笼统且缺乏详细说明, 会计信息存在不准确的风险。现金流量表的缺失导致高校无法及时准确掌握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会计信息的不准确不利于会计信息的阅读和理解, 对高校管理层 的决策也会产生影响。
二、 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高校应对会计核算工作加以重视, 合理定位, 合理配备高品质的会计人员。
1.合理设置会计核算岗位。现在,由于高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高校会计核算人员要核算上级拨款和收取学生的学费,承担着繁重的和高强度的工作, 在如此繁重和高强度下,很容易发生会计失误,造成会计核算风险。 根据会计工作的需要设置人员编制 , 真正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是避免会计核算风险的最好办法。 因此, 财务部门应根据岗位的要求,合理配置人员,与业务量相结合 , 使各业务之间可以进行相互检查, 相互制约, 防止不同岗位由一人承担的现象,使会计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被安排有效的监督。
2.配齐配足高素质会计核算人员。会计核算风险既然由会
计人员产生 , 也必须由会计人员来避免。所以, 选择高品质的会计业务人员并将其安排到会计核算岗位是高校避免会计核算风险的前提。 这就要求, 会计核算岗位的人员应配备具有良好的道德 , 能够坚持原则, 敬业 、 负责, 熟悉会计业务 , 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平、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计算机能力。
(二)高校要健全财务制度和加强岗位管理
1.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
会计控制制度 , 并且要做到人员岗位分离和操作权限分离, 使岗位和权限彼此牵制, 相互制约 , 使会计岗位人员能够明确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 集中注意力 , 尽餐避免会计核算风险。要产生这样的效果就要加强会计监管,不但做到有法可依而且做到违法必究 。
2.制订会计核算岗位职责。让每个会计核算人员指导自己岗位职责, 逐步要求其按照职责去执行, 责任到人, 并加强日常运作管理, 提高每天会计核算业务的监控能力。具体做法: 审计人员要严格原始票据的验收批准 , 杜绝假冒、 涂改, 证件手续不全; 会计人员应仔细计算每个原始凭证金额 , 减少计算错误 , 在《 高校会计制度》 要求下开展工作 ; 检查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检查工作职责, 做好检查。大学应建立会计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 用法律的形式来监督会计人员必须增强责任意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规定。
3.让全校职工明确本校的财务管理制度。高校已经根据《 会
计法》 和《 高校会计制度》 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 了本校的财务管理制度, 那么就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 让全校职工明确这些规定特别是报销、 借款等的规定和审批手续, 这样会计核算人员在工作中就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审核人员也能工作开展的很顺利,这样既遵守了本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又从源头上规范了报销、 借款程序, 避免了票据不合法、 手续不完备的风险。
(三)通过培训来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核算人员的责任心大小,职业道德高低 ,业务水平高
低, 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好坏。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高, 会计能力强, 可以减少错帐, 避免了会计风险。 因此,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 对会计风险的有效预防有重要意义。 为了会计人员及时了解会计政策 、 会计事务处理方法 ,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会计核算人员培训是有效的方式。 高校应针对不同的对象, 通过各种形式 , 激发会计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提高训练效果。
1.让会计核算人员树立要不断学习的思想。 高校可以印刷一些宣传资料, 如《 会计法》 、 《 高校会计制度》 和《 本校财务管理制度》 等, 让会计人员的认知能力不断加强, 从而提高会计核算人员遵守财务制度的自觉性。
2.进行会计业务培训。高校要针对财务部门的具体情况, 积极进行有 目的性、 可行性的岗位轮换学习, 开展会计业务知识竞赛等。通过集中培训 、 讲座和经验交流等方式 , 提高会计核算人员业务能力。
(四)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是避免和降低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举措。
1.根据“ 以人为本” 的思想, 通过想办法 , 来激发会计核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一切活动都是由人来创造的,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 也要依赖会计人员去实施。因此, 高校要根据会计核算人员能力的大小, 安排其在合适的岗位, 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2.不断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习培训或现场讲授及经验交流等方式 ,让会计核算人员明确岗位道德标准, 并能够自觉去执行 , 使职业道德观念牢固地渗透到会计核算人员的灵魂深处, 不断影响其人生观, 改变其行为准则。逐步建立符合岗位要求的道德观, 从而提高每个会计核算人员遵守财务管理制度的自觉性, 使之具备“ 爱岗敬业 、 诚实守法、 廉洁自律、 提高技能” 良好的职业道德, 自觉提高责任意识, 坚持原则,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严格日常业务处理, 降低和避免会计核算风险。
3.让会计人员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会计核算人员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 日常业务操作的同时 , 还应对每笔业务的合法性 、 合规性进行仔细审查核对 , 防范虚假凭证 、 会计错账等造成的会计核算风险。
总之, 高校会计核算风险虽然不可能完全消除, 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其加以防范和化解,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从而确保高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最大限度地降低高校会计核算风险。
参考文献:
[1]姚俊英.对完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几点看法[J].会计之友,2013,(08).
(一)加强高校财务内控管理可以为廉政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廉政建设需要注重财务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违规违纪行为意义重大;加强廉政建设需要民主财务决策机制,对高校重大投资项目、融资规模、经济政策调整、大宗资产处置等经济事项进行论证、分析、坚持集体讨论决定;加强廉政建设需要树立民主理财观念,实施“阳光财务”工程,全面推进财务信息公开,自觉接受学校师生对财务工作的参与和监督,确保高校持续安全的财务运行环境,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二)加强高校财务内控管理对防控法人风险有着重要影响
近些年来,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收入风险、债务风险、投资风险、合规风险等)引起了管理者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发现潜在的风险,如何防范,规避和排除风险逐渐成为高校财务工作的重心,因此,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对我校防控法人风险具有重要影响。
二、高校财务内控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科学理财、法制财务的观念未能深入人心
目前高校还盛行着“财务内控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其他部门只管用钱”的观念,对财务内控存有许多的错误认识或误解,使已制订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二)预算控制缺乏刚性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财务部门在预算下达后, 对经费使用部门的预算执行还无法做到实施监控、跟踪管理和绩效考核,对使用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了解滞后;各经费使用部门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将预算项目变相改变用途和使用方向,经常要求追加、调整预算,报销时将不属于专项经费报销内容的东西放入其中报销。而财务部门对此现象也没能做到严格控制和及时反馈,学校预算控制数屡屡被突破,学校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受到冲击;预算责任追究机制还不完善,各经费使用的第一审批责任人对自己部门预算管理的重视和认识不够,对自己签批的预算经费使用的进度、目标和效益仍缺乏明确概念和全局考虑。
(三)收支行为不够规范
由于存在预算项目直接或变相改变了用途和使用方向的现象,也就导致其收支行为违规;某些高校的二级院系、部门的创收收入与支出,以及某些横向科研课题经费的使用也还存在随意性,支出的范围、项目和用途上出现问题较多,如:未取得批准手续就自行创收、收入不入学校大账、违规使用现金结算频繁、招待费比例过高、礼品支出过大、劳务费发放过频、无预算经费支出过多等都亟待整改。
(四)财务监督力度不够
财务监督不能只就某一项资金运作进行监督,应当贯穿于资金运作的全过程,贯彻在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只有做到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监督,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监督。近年,许多高校的财务部门对全校各项经费使用的监督不是力度不够大就是广度不够宽。其次,各经费使用的审批人对经费审批也责任不明、监督不力。
三、优化高校财务内控管理的措施
(一)严格财会队伍管理,规范岗位责权
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财务人员要忠于职守、秉公办事、廉洁自律、科学理财,要有法律意识,富于责任感,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加强对财务人员统一工作标准的执行力度,要求公开、公正地开展工作,逐步实现阳光财务;加强机构队伍建设,科学设定岗位及明确岗位责权,力求通过财务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带动机构职能优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快速改善;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重点培养业务骨干,继续鼓励在职财会人员提高学历、提高职称,充分调动财会人员爱岗敬业,创新性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并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严格财务预算约束,规范资源配置
随着高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预算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加强预算管理,科学编制预算并严格执行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任何一所高校优化资源配置、事业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厉行节约,分清主次、确保重点”的原则编制学校整体预算,在确保人员和正常运行开支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事业发展支出;既要保证重点,注重效益,又要注意向教学、科研倾斜,使学校有限的资金、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三)严格业务流程控制,规范财务行为
规范是为了发展,发展需要规范。只有做到高水平的财务管理控制,才能实现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所有业务必须先预算后列支;业务发生时必须取得合法票据;业务报销的第一审批人必须对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负责;报分管校领导签批前应该如实汇报收支业务的真实情况;分管校领导对签批的业务的合法合规性负责;财务部门的审核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财务规章制度要求进行审核:学校的各项支出应做到在预算内列支、范围明确、标准明确,事由明确,经办人明确等,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票据、违法违纪的开支财务处必须拒绝受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和领导举报;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必须退回,重新更换或补充完整后再受理;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支出,严禁违规支出;财务核算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会计核算制度制单做账,确保核算准确无误;年末,财务部门必须对全校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财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上报学校最高财务管理机构。
(四)严格会计核算监督,规范账务处理
会计核算监督是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财务部门有责任对学校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的资金运作、会计基础规范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通过有效的会计监督,可以达到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财务部门要增强依法监督意识,认真把握财经法律、法规、制度,坚持原则,履行好会计监督的责任。会计核算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规范学校账务处理的过程,财务审核制单人员要按照学校的《报销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要求审核监督原始凭证的合法合规性,拒绝受理假发票、虚开发票及虚构经济业务,并对假发票予以没收;财务复核人员对记账处理的准确性监督负责;出纳复核侧重于对金额及支付结算方式的监督。财务部门要自觉接受校内外的各级监督,使可能发生的问题得到预防、已经发生的问题及时发现、发现出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
?眼关键词?演 风险;学生工作;监督
?眼作者简介?演罗斌华(1985―),男,南昌工程学院学工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胡盛华(1968―),女,南昌工程学院学工处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99)
“风险防控”原是经济领域里的概念,指管理方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部署,风险防控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环节。当前,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规范权力运行,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办人民满意大学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就风险廉能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监督机制作一简要探析。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工作监督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历经“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后,“内涵式”发展成为高校发展的共同选择。在此背景下,高校的学生工作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上,要求学生工作不断改革创新。因此,引进监督机制对高校学生工作迫切而有重要意义。
一是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学生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工作的广度、深度、难度不断增强,亟需建立高校内部学生工作监督机制,加强对学生工作各环节的检查,提高督查力度,确保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从而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是建设合格学工队伍的政治保证。学工队伍是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正如有学者指出:“学校的腐败行为不但会影响学校自身的教学秩序和社会声誉,损害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平等,还会通过教育的传导机制,误导我们的年轻一代。”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工作的监督,在行为上保证学生工作人员成为廉洁文化的弘扬者和廉洁行为的示范者,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师和思想上的领航员。
三是提高学生工作效能的有效途径。消极、拖沓、混乱、无序是影响高校学生工作效能提高的主要问题,提高效能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学生工作是面向一线基层的基础性工作,是学校办学的形象窗口。需要在管理上,通过监督,调动学生工作队伍的积极性,促使从事学生工作管理者内在动力的增强,从而推动学生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四是创建和谐校园环境的重要措施。建立良好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和谐、学生与老师的和谐、学生与学校的和谐,是创建校园和谐环境的基础与保障。学生工作涉及的领域广阔,尤其是在各种评优表彰,如国家和学校的助学金、奖学金评比经常滋生各种矛盾。因此,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的介入,有益于促进透明、保证规范、规避风险、减少矛盾,促进校园和谐。
二、组织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监督的主要内容
高校学生工作监督是对全校范围内学生开展的各项学生工作的督导。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全校学生工作进行监督。学校设置了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学生工作部?穴处?雪、共青团以及学生就业机构,承担学校层面的学生事务。职能部门在学生思想教育、政治引导、日常管理、心理健康、经济资助、素质拓展、生活管理、就业引导等方面发挥着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等重要作用。在监督中主要是掌握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在学校精神贯彻与否、上级要求落实与否、职权使用是否得当等情况,确保学生工作不缺位、业务工作不违规。同时,要在监督中开展调查研究,促进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这个层面的监督主要是学校(党委、行政)或学校的职能部门(如组织、纪检)或学校的专设机构(如学生工作党委、学生工作管理委员会)对学生职能部门的监督。
二是对二级单位学生工作的监督。院系是学生工作落实的一个独立面,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两级办学的体制下,院系的职权进一步放大,包括学生教育、管理、资助、奖励等各方面。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线”上的业务汇总到院系一个“面”上,其工作落实、工作方式、工作机制、工作成效等情况,都是监督的题中之义。对院系的学生工作监督一般由学生工作职能部门担负。
三是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监督。辅导员、班主任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年级和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对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是学生工作监督的重点和基础。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和院系要通过例会、周报、抽查、走访等形式,掌握辅导员班主任在专项工作(如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学校奖学金创评等)以及常规工作(学习、学风、考勤、寝室管理、心理健康等)的规范性、及时性情况,确保学生工作在这个环节的有效运行。
三、组织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监督的主要作法
当前,建立和运行学生工作监督机制是适应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结合高校管理和学生工作的特点,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以内部监督为主,内外督导相互补充。由于编制的限制,高校一般不可能设置专职的学生工作监督部门,学生工作的监督主要依赖学生工作系统内部监督,同时发挥组织、纪检、审计等专职部门对专项学生工作的监督。通过定期汇报、部门走访、专题总结,掌握学生工作情况;同时,发挥组织、纪检、审计等专职部门开展的党建思政评估、党风廉政检查等专项检查,促进学生工作部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二是要遵循教育法规和政策,以法律政策为准绳。学生工作监督要坚持以法律、政策为依据,以法律、政策为准则进行评价,监督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通过检查了解学校及各院系对于党和国家有关高校学生管理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教育法律和一系列的教育法规、文件的贯彻和执行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有关部门进行依法改进。通过依法监督,引导学校及各院系走上依法管理、依法实施教育的轨道。
三是要寓“导”于“督”中,坚持以“导”为主。高校学生工作监督,不仅要开展检查、评价,同时还要对学生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工作不应简单地停留在对被督导对象的问题“纠察”上,而应该进一步帮助被督导对象分析问题存在的症结和差距形成的原因,指导他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四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监督作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例如,建立大学生维权中心、学生民主管理委员等,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管理的作用。同时,还要创造条件和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监督中,特别是涉及到学生权利和义务,校纪校规等切身利益的制度、要求时,积极采用主动指导式、民主参与式、双向对话式的工作方法,尊重学生权益,吸收学生参与管理,创造双向对话交流机制,将学生参与常态化。
学生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高校深化内涵发展的道路上,呼唤更精细化的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创新呼声不断的背景下,亟需更科学化的学生工作;在新形势不断加强高校预防腐败的背景下,需要更透明化的学生工作。行之有效的学生工作监督机制,有利于这种精细化、科学化、透明化的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构建。
?眼参考文献?演
?眼1?演晏丕振,李永勤,段青松.高校学生工作督导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眼J?演.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论文关键词:分散采购;集中采购;风险;防范措施
论文摘 要:分散采购是政府采购的组织形式之一,其范围是除本级政府纳入集中采购目录以外的政府采购项目。财政部《2005年政府采购工作要点》中明确表示:“要在加强政府集中采购的同时,做好分散采购工作”。针对政府分散采购工作的潜在风险,提出进一步完善分散采购管理、防范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采购风险是指在采购过程中由于各种意外情况的出现,使采购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偏离的程度和可能性。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它的性质决定其必然存在公平性、竞争性、廉洁、道德、诚信、采购质量以及制度执行与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风险,如何正确认识与有效防范政府采购中分散采购领域存在的风险,是政府采购提升整体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必然选择。
1 分散采购的潜在风险
分散采购风险涉及的领域应该说贯穿分散采购的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稍有不慎,有可能制造风险,而一旦处理不规范将会进一步扩大风险的范围与等级,形成难以收拾的局面。目前逐渐显露出来的分散采购存在的风险表现在:
(1)采购价格与价值异化,价格与价值的背离而造成的潜在风险,采购机构也难以逃采购质量控制不力之罪,政府采购的形象将会蒙受损失是小事,但政府采购事业由此遭受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对这种有损政府采购基石的风险,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2)采购公平性缺乏而导致的竞争风险,政府采购领域必须要保证供应商在平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而目前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存在投诉的隐患。如信息不对称、招标信息公布不及时、发标书时间短、开标时间不符合要求、对供应商资质的歧视性要求、评分办法设置不合理等,都会导致供应商的不公平竞争。
(3)廉洁公道方面的道德风险以及人员素质风险。政府采购事业发展至今,行业内的职业道德建设并没有形成体系,大家基本上是依仗自己的觉悟与经验抵制着各方面的侵蚀,带有个体性质,可以说政府采购职业道德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难免对各种腐败行为的控制力度不够,存在职业道德问题,职业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加强对分散采购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
(1)加强对“分散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是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要求。在《采购法》的第七条规定,“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由此可见,“分散采购”与集中采购一样,都是政府采购的一种重要操作形式,只不过它们之间的实施主体不同而已,因此,对“分散”采购的具体操作也必须要严格按照《采购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并同样要受到《采购法》的监督与管理,而不能将其看成是一种“自由”或“无序”式的采购;另外,在《采购法》的第八条还规定了实施政府采购的限额标准,明确规定,凡达到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的任何采购项目,均应实施政府采购,根据该项法律规定,凡在集中采购目录以外的、采购金额达到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任何采购项目, 即“分散”采购项目就都应实施政府采购,都同样要受到《政府采购法》的调整,而不能游离于《采购法》的管理与约束。
(2)加强对“分散采购”活动的监督与管理,是实现政府采购宗旨的基本要求。《政府采购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实施政府采购,就是为了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等等,而“分散采购”不仅使用的是财政性资金,而且,从采购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大多数地区的集中采购资金仅占其财政支出的3%10%之间,而大量的财政支出行为都是通过“分散采购”的形式实现的,虽然这些分散采购支出,存在着项目多、单项采购金额小、采购范围广等许多难以管理的特点,但,如果放松对其管理与监督,就不但达不到“全面”监管财政资金支出行为的目的,而且,还很容易会滋生出种种舞弊行为甚至于腐败问题,这就违背了政府采购的目的和宗旨,因此,加强对“分散采购”行为的监督管理不仅是政府采购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份,更是实现政府采购宗旨的基本要求,而一旦忽略了对“分散采购”工作的督查与指导,就会使政府采购工作出现了管理上盲区、监督上的真空。 "
3 加强分散采购监督管理的措施建议
针对“分散”采购活动中存在的种种不规范问题,必须建立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规范和约束,减少分散采购风险,以使分散采购行为更加规范有序、客观公正、廉洁高效。
(1)采购价格与价值相统一,能够有效的防止意想不到的采购风险,但作为一种机制建设,相关部门要出台操作方面的实施意见,进行明确规定。制定针对具体采购实务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定标原则,尤为关键。
(2)采取制度和法律规范控制采购风险。对供应商资格审查是政府采购投标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有效控制后期履约风险的强有力的手段。设立投标保证金制度,投标保证金设置的目的就是便于投标过程秩序的控制,防止供应商投标过程的撤标、弄虚作假、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中标、中标后不能履行合同等采购风险。项目验收是政府采购风险防范的最后一道关口,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验收制度化建设是确保验收质量,减少采购质量风险的必然选择。
(3)规范采购程序,信息公开,程序公开。这是保持政府采购良好秩序的必要措施,能够保障政府采购公平合理,避免人为腐败行为的发生,使政府采购更加规范有序、客观公正、廉洁高效。公开透明是政府采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公开透明要求做到政府采购的法规和规章制度要公开、招标信息及中标或成交结果要公开、开标活动要公开、投诉处理结果或司法裁减决定等都要公开,使政府采购活动在完全透明的状态下运作,全面、广泛地接受监督。公正原则是为采购人与供应商之间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处于平等地位而确立的。公正原则要求政府采购要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对所有供应商一视同仁,不得有歧视条件和行为,任何单位或个人无权干预采购活动的正常开展。尤其是在评标活动中,要严格按照统一的评标标准评定中标或成交供应商,不得存在任何主观倾向。
(4)建立对采购人员监管制度,制定采购人员道德规范。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教育,使分散采购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廉洁自律、防腐拒变的意识,从源头上根除隐患、防患于未然。提高分散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由于集中采购人员要尽快地熟悉业务知识,明确工作内容及操作要点,避免因业务不熟,职责不清而造成管理不力的局面。
4 结论
无论集中采购还是分散采购,作为政府采购的两种执行模式,两者互有优势,可相互补充。但同作为一种政府采购行为,采购人或其委托的采购机构都必须遵循政府采购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按照《政府采购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组织实施采购活动,并自觉接受同级财政部门和有关监督部门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2]高地.政府集中采购工作的风险与防范[J].黑龙江金融.2006,(10).
[3]岳永生.集中采购在发展中规范[J]. 新疆金融.2004,(04).
内部控制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安全卫士,有助于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可及时发现和规避潜在风险,有助于财务部门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内部控制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能够有效保证高校各项财务工作的有序推进。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为日常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加强高校内部控制,要从岗位设置、相互控制、设置防线等方面入手。高校内部控制应遵循全面性、制衡性、适应性、重要性和成本效益性。全面性就是内部控制要涉及高校的方方面面,制衡性要求岗位的设置、业务流程的设置要形成互相制约机制,适应性要求制度的设计要与单位的发展目标、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重要性要求对于重点环节要重点防范,成本效益性要求内部控制要以高校的正常教学为前提,不能因为内部控制而扰乱正常的教学工作。在日常的财务管理中,高等院校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控制点:
一是债务规模控制,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部分高校新建校区,采购实验设备,债务规模不断增加,资金周转困难,极易造成债务违约风险。
二是现金管理控制。高等院校涉及的财政补贴资金较多,科研经费数额较大,要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控制制度,规范资金使用流程,严格审核原始凭证。
三是资产管理控制。高校资产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要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控制,及时盘点固定资产。四是设置内控部门。配备内控人员,设置主要负责人;内控部门人员要对内部控制法规和制度足够了解熟悉;高校要将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作为深化改革、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契机,实行关键岗位关键人员的定期轮岗制度;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设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风险的识别和防范,建设风险数据库。
二、经费的日常管理和使用问题
当前,我国正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院校是创新的主体,国家对高校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呈现大幅增长趋势。面对大量的日常经费,如何使用和管理好,如何在保障教学科研顺利完成的情况下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成为高校面临的直接问题。在日常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经费管理和使用制度建设较为欠缺,与发达国家高校的经费管理制度化还有很大的距离;二是预算执行不严,科研经费不能够按照计划审批书上的预算执行,经费的结余使用不合理;三是经费使用过程中重复购置资产,资产管理相对薄弱;四是对经费的使用缺少科学性的评价。研究制定新的日常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成为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课题。加强日常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一是要加强经费的预算管理。加强财务人员的预算编制水平,通过预算控制监督日常经费的使用,积极报销人员规范填写预算审批表和经费使用明细表,及时为报销人员提供预算编制指导和咨询服务。
二是对日常经费实施精细化管理。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对与预算不符的资金使用,要经财务部门和分管领导一致同意后方可调整预算,报销相关费用。
三是要加强账务处理,完善会计核算。拨付的资金要及时分类记账,拨出资金和报销费用要及时兑付,及时编制相关财务报表,详细列示经费预算与使用情况、实际到账情况和审批批复情况。四是建立日常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从绩效评价的原则、指标选取、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入手,建立基于项目质量的日常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
三、会计集中核算和支付问题
会计集中核算和支付是相对于会计分散核算和支付而言的,它指的是通过专门设置会计核算中心,逐步取消原先的会计、出纳等会计核算岗位,依靠会计记账的方式,实现对会计的集中核算和支付,这种会计核算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以及会计服务的一体化。确切地说,就是设置统一的会计集中核算支付中心,各二级学院不再单独分散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通过会计核算支付中心实现单位财务会计业务的统一集中处理。高校会计集中核算和支付模式有待进一步改革。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之后,二级学院的会计工作都交由会计集中核算支付中心来完成,这常会造成会计核算支付中心一人来负责多个二级学院的日常会计工作,这样一种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就使得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两种职能分离,也就失去了原先预想的对整个高校会计实现实时监督的作用。当前使用公务卡支付结算已经全面铺开,但是使用范围相对较窄,使用制度尚不完善,管理上也不够规范,公务卡以个人名义办理,信用由个人负担,设计上不合理,这极大限制了高校公务卡的推广使用。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和支付的相关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会计集中核算和支付的管理制度,要界定好岗位职责,明确人员分工,加强内部控制,实行稽核与资金管理相分离,保障核算支付中心廉洁、高效,为各部门、学院服务好。
二是加强报账员的管理。报账员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支付后,负责报账资料的收集整理、数据管理和备用金管理,发挥着联系中心和二级学院的桥梁作用。
三是完善监督制度,确保资产安全。报账员要及时做好相关账务处理工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建立起实物盘点制度,定期与核算支付中心核对相关账目。四是实施公务卡结算。推广使用公务卡,减少现金支出,可以有效监督资金使用的去向,保证单位资金被科学规范地使用。实行单位卡与个人卡主副卡的关系,持卡人消费不得从事与公务活动无关的事项,创新公务卡还款机制,不断完善公务卡使用规定。
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
固定资产一般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能够在使用中保持原状的资产。高校的固定资产界定,一般是指单位设备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在800元以上的固定资产。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账实不相符,账外资产现象普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有的有账无资产,有的资产不入账,固定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存量不清,产权混乱,部分高校未进行资产清查,账实严重不符。
(2)在固定资产交接管理过程中,交接混乱,无交接单据。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随意处置,有的处置后再报批,有的报批后不及时处置,长期挂账现象严重。
(3)固定资产管理松散、职责不清、多头管理。仍有部分高校重采购、轻管理,资产使用效率较低,资产闲置现象普遍存在,缺乏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教学、实验设备短缺,教师办公和学生宿舍条件较差。
(4)部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法制意识淡薄,导致固定资产流失。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一是要做好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对于高校固定资产设置帐外账、不入账等现象,通过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及时发现问题。
二是要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高校要对固定资产实行统一管理,设置固定资产分类账,确定专人对固定资产管理。要盘活高校固定资产,提高高校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激活使用效能。实行市场化操作,提高高校资产利用率,实现集约化、市场化运营。逐步健全采购、保管、领用、维修、报废制度,将行政管理与市场化经营进行有机结合,对调出、出售和报废的固定资产按规定程序处理,对入账的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明确责任,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责任义务,转变部门职能,认真做好高校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
三是强化固定资产的维修管理。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但其维修金额不得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其他后续支出,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不再通过预提核算。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转让、出租、抵押、报损、报废等,严格按照财务规定进行财务处理。
四是加强对二级学院固定资产的管理。随着高校机制的创新,固定资产的管理一般都在资产处或后勤管理处,二级学院作为高校资产管理的具体使用者和直接责任主体,下一步要下放资产管理权,二级学院的资产由二级学院统一申报,批复后用各学院办公经费和科研经费购买,管理权在二级学院。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只是负责监督资产和使用,做好统计和采购工作,实现集中采购。高校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二级学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加强培训和指导。
五、高校债务管理问题
高校债务问题是目前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高校债务危机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而形成的。根据负债的定义,高校债务是指因过去的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高校资源的流出。目前,部分高校处于“破产”的边缘,亏损运行。如何科学有效地加强高校债务管理,有效化解债务性风险,发挥有效杠杆作用,已成为高校和财政部门重点研究的课题。危机并不可怕,要寻找解决途径,不断化解高校债务危机。为进一步规范和整治高校债务问题,高校主管部门都加强了对高校的债务管理,着力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有的建立了归口管理制度,有的及时帮助高校化解债务,有的建立了备用金制度。
一是要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把化解高校债务问题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要加强债务管理,成立债务管理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定期召集财务、总务、资产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分析财务运行状况,将风险化解在萌芽中。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要一月一调度,及时解决资金问题。
二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及时帮学校化解部分债务,释放部分风险。财政转移支付和财政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是财政的基本职能,财政部门要积极协调相关财政资金,及时将资金拨付到位。
三是强化风险管理,设立预警机制。积极开展债务摸底排查,摸清总量和结构,及时化解存量风险。建立健全担保机制,建立分级担保、反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减少债务违约风险。设立预警机制,合理确定监控指标,及时更新预警系统,随时判断风险大小,出现风险随时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