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统筹三次产业,
增强农村经济竞争力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经济构成日趋多元化,传统农业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为此,要进一步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切实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近年来,我市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全市累计建成各类特色农业基地80多万亩,其中省级以上无公害基地20余万亩、有机食品基地4万余亩,被列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累计发展农业企业193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5家,并投资4.7亿元,建成2平方公里农产品加工园区,区内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7.7亿元,占全市的38.5%,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全市农产品转化率和附加值分别提高到85%和35%以上,全市农民从茶叶、香榧、花木、长毛兔等四大产业获得的年收益就达13亿多元。要坚持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力发展个私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个私工业在我市遍地开花,并逐步形成了丝织、领带、花编、五金等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农村块状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全市新发展来料加工企业500多家,经纪人400多人,带动加工户1万多户,从业人员4万多人,年来料加工产值近30亿元,加工劳务费收入4亿多元。要继续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家庭来料加工业,进一步挖掘民间资本潜力,培育工业经济后劲,并着力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农民转产转业,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在此基础上,要鼓励一批有一定积累和创业追求的来料加工户逐步走上创新创业创强之路,成为农村个私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有序发展农庄经济。以休闲农庄为主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累计投资1.2亿元,发展各类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49个,经营户107户,年接待游客76.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670万元。甘霖镇施家岙村、东坡山庄、剡溪渔业园还创建成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下一步,要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的原则,引导各地依托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人文风情等特色资源,积极有序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统筹城乡发展,
增强农村经济支撑力
嵊州“七山一水两分田”,90%是农村,70%是山区,农村经济基础较弱。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切实增强农村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拓宽农民转移空间。按照城市化、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路,加强市区和中心镇建设,切实增强城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效应。拓展农民进城镇就业、创业的空间。目前,全市有15万左右本市农民在城镇就业,有lO万左右外来务工人员在嵊州工作生活,工资性收入已占到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逐步使有条件的进城农民实现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化。并积极引导有一定积累和有一技之长的进城农民在城里或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就业增收。
打造农村发展平台。近年来,我市积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着力推进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乡镇工业功能区为骨干、个私工业集聚区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平台建设。至去年底,全市已累计投入3亿多元,建成个私工业集聚区184个,入区个私企业达2630户,累计实现销售8.4亿元,税收3700多万元。在个私工业集聚区的带动下,全市每年新发展个私企业1000户以上。要继续坚持以发展家庭个私经济为主题,以巩固、提升、扩张个私经济集聚区为主线,真正使集聚区成为工业经济的孵化器、农民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和百姓致富的重要途径。
改善农村发展条件。近年来,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村优势资源正逐步转化为经济潜力。原先我市山区毛竹价格每公斤只有0.2元左右,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目前已达到每公斤0.6-0.8元左右。如通源乡茶培村共有毛竹林800亩,每年可采伐毛竹30万公斤,毛竹价格提高后每年能增收10多万元。但总体而言,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统筹内外发展增强
农村经济外拓力
随着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制约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为此,要按照内优外拓的思路,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不断开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基地外建。以茶叶、花木等主导产业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基地外拓、资源外引,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至去年年底,全市累计农业外拓基地71.5万亩,尤其是茶叶产业,已相继建立市外茶叶基地30余万亩,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华发茶厂,已先后在湖北、福建及本省各地联结茶园13.1万亩,成了国内最大的“茶包头”。要进一步做大做精做强产业产业,巩固我市全国最大出口珠茶加工集散中心的地位,加快建设全国领先的无公害茶生产中心和名优茶生产中心,从而实现从茶叶大市向茶叶强市、绿色茶都的跨越。
市场外拓。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培育农产品贩销队伍,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全市现已组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18个,带动农户12万户,每年为农民直接销售农产品达3000多万元;有3800多名农民从事花木、茶叶、果品等专业贩销,年贩销额达6.9亿元。要进一步鼓励农业企业外进超市、外设窗口、外销产品,积极创造条件申办自营出口权,把更多的特色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不断拓展我市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产业外输。目前,我市传统小笼包产业已遍布全国,从事小笼包经营的农户达3万多户,每年收入超过5亿元,小笼包专业村剡湖街道禹溪村有40%的农户外出制作小笼包,全村小笼包年收入300多万元、人均达1.5万元。此外,全市有100多个民营剧团活跃在农村舞台,从业人员
3600余人,演出收入5000多万元;有6500多农民外出当“田包头”。在外承包土地16.2万亩,年产值超过1.6亿元。为此,要进一步打响嵊州小笼包子、嵊州越剧等一批特色品牌,扶持发展一批特色专业村,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到城市开店经商。到外地经营特色产业,促进传统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统筹人的发展,
增强农村经济原动力
发展农村经济关键靠人。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本领,不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积蓄后劲。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各类农民培训45万人次,共有5万多名适龄农民掌握了木工、钳工、领带、针织、厨具等相关产业的生产技术,实现了转移就业。要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深入开展新农村主题教育和农民就业转移培训,建立健全企业出单、农民点单、学校接单、政府埋单的长效机制,依托农技大师、农民信箱、职教中心、实训基地、乡镇农校等平台,切实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积极培养经济能人。近年来,我市专门建立了农村人才库,登记在册的“草木才子”已达12500多名,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继续按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思路,实施农村人才培训工程,把培养经济能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一方面。要将这些农村优秀人才作为农村党员和村级后备干部的优先发展对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使其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头羊”和农村经济的示范者,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村干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引路人。如长乐镇上南庄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已发展丝织户40多户,大白菜、甘蔗种植大户40多户,两项合计年收入近500万元;崇仁镇木马蛟村投资120万元建成生态万兔场,全村兔毛、种兔年收入达300多万元,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狠抓教育培训,强化工作保障,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领导和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水平。带领农民群众闯出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新路子。
统筹各方力量,
增强农村经济推动力
发展农村经济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此,要认真落实各项“三农”政策,整合政府资源,引导社会力量,进一步营造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强大合力。
切实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统筹城乡30条、新农村建设30条以及山区经济13条等一系列农业农村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扶持效益农业和山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每年安排500多万元专项扶持个私工业集聚区建设,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深入开展结对帮扶。2006年,我市结合绍兴市“双五千”以下村结对帮扶活动,启动了“百村千户扶贫攻坚计划”,全市100个贫困村累计到位帮扶资金856.3万元,完成实施扶贫项目131项,其中个私小区、农业基地等经济发展项目8l项,贫困村的“造血功能”明显增强。如贵门乡白宅墅村,借结对帮养殖业、加工业等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让山区农民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实现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关键词:竞技体育;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如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竞技体育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这些指标间关系如何?笔者运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方法对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探讨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以便为制定我国竞技体育宏观发展战略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1 竞技体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我国每四年一次的全国运动会是对各省市区竞技体育水平的大检阅,全运会综合评分是根据各省市区运动员在全运会上的比赛成绩、参加奥运会取得的成绩、运动员交等多方面计算所得,能全面反映一个省市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因此笔者选用各省市区在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上的综合评分作为反映该地区竞技水平的指标。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体育科研、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教练员队伍建设、训练基础设施建设、运动员的多年培养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选取4个总量指标2个人均指标反映经济发展水平,4个总量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出口总额,2个人均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 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众所周知,竞技体育的成绩是要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才可取得的,四年一次的全运会是对一个地区四年内竞技体育水平的总检查,从投入产出角度来看,各省市区全运会综合得分就是该地区四年内对竞技体育投入后的产出,在分析十一运会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相关关系时,用某一年(如十一运会举办年2009年)的经济数据是不合适的,而应用2006-2009这4年的平均值比较合理。
从2009年中国山东第十一届全运会官方网站(http://www.11th-games.org.cn)获取31省市区十一运会综合得分(见表1),从江苏统计年鉴电子版(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获取31省市区2006-2009年各有关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后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见表1)。
2.1 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单相关分析
将以上数据输入SPSS系统,计算各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系统(见表2)。
从表2不难发现,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经济发展指标皆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所有相伴概率P全小于0.001),按相关系数大小进行排序结果是:地方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此外,这些经济指标间大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指标间有可能存在的共线性关系,这使得上述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各经济指标间的相关系数不能真实地反映它们间的相关程度,为真实地反映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各经济指标间的相关关系,需进行偏相关分析。
2.2 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偏相关分析
从表2可知,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地方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861,相伴概率为0.000,与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897,相伴概率为0.000,显然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地方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皆存在高度相关关系,但同时也应看到地方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也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我们有理由怀凝,在除去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之后,地方生产总值还会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吗?或除去地方生产总值的影响之后,地方财政收入还会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吗?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进行变量间的偏相关分析。在多变量的情况下,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是很复杂的,只研究两变量间的单相关系数,往往不能反映两变量间真实的相关关系,只有除去其他变量影响后再计算两变量间相关系数,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偏相关分析就是在其他变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计算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这样的相关分析叫偏相关分析,所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叫偏相关系数。偏相关分系数更能真实地反映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所以在多变量情况下,特别是多变量间相互存在相关关系时,经常对变量间进行偏相关分析。
从单相关分析结果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地方财政收入,同时地方财政收入与其他经济指标皆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为此我们来考查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其它经济指标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偏相关系数(见表3)。
从表3看出,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仍相关(相伴概率皆小于0.05);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皆不存在相关性(它们对应的相伴概率皆大于0.05),这说明它们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相关性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来实现的。这一点可通过计算在控制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偏相关系数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见表4)。
由表4可知,在分别控制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仍存在高度的相关性(相伴概率皆小于0.001)。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地方财政是影响十一运会综合得分最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地方财政收入代表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体现政府汲取资源的能力与调控地方经济、各项社会事业的能力,是实现政府各项职能的财力保证。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是“举国体制”,竞技体育事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其所需的经费主要来源政府财政拨款,各地区为了在4年一次的全运会上取得好的成绩,不断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多财力雄厚,其对竞技体育的支持力度也就相应地大。
十一运会综合得分前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为:1625.177亿元,后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为267.462亿元,它们间差距极大,前者是后者的6.08倍。
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单相关系数虽然达到相关显著水平,但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后,它们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不存在相关关系,其根源在于它们与地方财政收入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变量间存在共线性的作用,其对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影响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的。
3 结论
(1)不管是单相关分析还是偏相关分析,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成绩都存在高度相关性,十一运会综合得分前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是后10名的6.08倍,地方财政收入是影响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最主要的经济因素。
(2)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不相关,它们对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影响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王湃.区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8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农业;经济
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对于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广西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势在必行。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概述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含义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城镇与乡村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摆在同一位置对待,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到工业化和城镇化中综合考虑,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要素结构的调整和再平衡,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其实质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把城市与农村存在的问题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统筹起来研究解决,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统筹考虑和安排城乡产业发展布局、空间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着力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过大差距,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统筹城乡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在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提出来的,是把城市和农村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规划来统筹城乡发展,其实质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现代化进程中的统筹城乡发展,包括地域发展的一体化,也包括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和生活方式的一体化。在经济层面上,通过市场机制,使资源、资金、技术在城乡地域空间上,在不同产业问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在互补性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促使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在社会层面上,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医疗、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改善农利的面貌,改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状况,通过一定措施调整城乡两大集团的经济利益分配机制,为城乡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和生存空间;在文化层面上,构筑城乡一体教育体系,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消除思想和观念上的差异,把农耕文化和现代文明统一起来,从文化层面上实现城乡的融合。
二、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农业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有7213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4.3%,农村消费对全国举足轻重。2008年,城镇居民每增加100元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为62.4元,特别是城镇高收入者只有57.7元,而农民则平均为70.4元,其中20%的中低收入农民用83.6元消费,20%的低收入农民用192.2元消费(借债消费)。2009年,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市。1—12月,全国市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县及县以下增长15.7%。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善,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抵保、新农合、新农保快速推进。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不断改善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更多保障。然而,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1,2000年,城乡居收入比为2.79:1,绝对差额是4027元;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提高到3.22:1,绝对差额是7238元;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提高到3.30:1,绝对差额是12022元,2010年已达到3.33∶1,“落差”幅度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城乡发展差距大
尽管国家财政大幅度增加农村投入,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燃料)、房、网(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没,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无沦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问题还很突出,农民上学难、行路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依然存在。许多基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本应由政府全部提供,但政府却只提供很少的财政补贴,比如城市的道路、医院、图书馆是政府财政全额拨款建设,而农村道路、医务室文化站则是农民为主,政府只给予少量补助。在“重城轻乡”财政体制下,城市基础设施越建越好,越建越豪华,同农村的差距愈拉愈大。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给质量较差,导致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成本明显偏高,这不但不利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也不利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目前全国还有2.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3.7万座水库处于病险状态,约1000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电,还有部分乡镇和4万个行政村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
(三)农村金融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试点,但改革试点推进速度太慢,试点范围太小,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2009年末,银监会共核准开业了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48家,小额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但对于拥有3.5万多个乡镇、64万多个行政村、230多万个自然村的中国农村来说,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已经由以农业为主转向农业、工业、服务业并举发展的产业格局,与此同时所有制结构也由单一以集体所有为主转向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由于农村金融结构不合理,使得农民、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同时,目前由于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不合理,农民建房、购置家电、子女上学和婚丧嫁娶也缺乏正常渠道取得贷款,这也抑制了农村消费。
(四)产业化经营实体市场竞争能力低劣
由于传统农业发展的桎梏,我国当前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体现在农业经济产品与市场主体上,由于乡村产业存在规模小,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缺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经济效益差等问题。近年来,农产品供给出现了阶段性、地区性、结构性过剩,农产品普遍存在卖难现象。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城乡统筹
(一)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问题的实质是充分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最根本的是努力扩大农民就业。既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就业空间,又要广辟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和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渠道,切实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要抓住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着力培育县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继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强化对农民工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转移。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要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要以粮食为主的格局,使农业经济走向良性循环。在强化第一产业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立足农林牧渔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副食品加工业,既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畜牧业,不仅可以促进粮食的转化,缓解当前粮食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的矛盾,还可以带动食品加工、纺织、皮革、饲料加工等相关工业的发展,由此可以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在保证粮棉总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调减粮棉种植面积,推广良种,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同时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来增加农民收入。
(三)建立农业品牌,开拓农产品市场
扶持优质农产品品牌创建,采取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措施,激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及名优品牌创建和宣传工作,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容县的沙田柚、霞烟鸡、三黄鸡、兰花。加强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丰富营销手段,开拓外省市场;统筹做好其它农产品市场开发,启动果品综合批发市场,发挥好农产品的聚集效应。
(四)加大政府支持政策
①继续完善和落实现有各项农业农村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直补、良种补贴、综合生产资料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同时可考虑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并将牧业、林业、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农机具补贴范围;②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工作,迅速扩大覆盖面,争取在三年到五年完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消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③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大病医疗报销上限,降低农民看病成本;④扩大家电和汽车下乡补贴品种范围,增加每户购买补贴资金,提高补贴上限;⑤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支持农民建房,对农民建房实施补贴,推行建材下乡政策,以此扩大农村消费。
总之,统筹城乡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通盘考虑和配置各种资源,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的客观要求,是增进千千万万群众福祉的责任所在。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时代特征,围绕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目标,在新的起点上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农村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海燕.玉林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J].城市建设:下旬,2010(7).
深刻认识开放型经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殷切期望江苏在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等六个方面迈出新步伐,明确要求我们“巩固和发展江苏开放型经济特色和优势”。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深入实施包括经济国际化在内的六大战略,明确了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目标。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构筑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是应对国际形势复杂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为推进“两个率先”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对外开放与转型升级相结合、经济国际化与推进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着力在更新开放理念、优化开放布局、创新开放路径、完善开放体制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形成以国际化企业为主体、国际化城市为基础、国际化人才为支撑的对外开放新局面,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实现对外贸易及引进外资结构和质量、“走出去”发展规模和效益、优化对外开放布局位居全国前列,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开发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经济国际竞争力、全球要素配置力、对外影响力有大的提升,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稳定增长与加快转型的结合。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鲜明导向,在稳定增长中加快转型,在转型升级中促进发展,更加注重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又好又快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二是坚持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的互动。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开放型经济不仅是经济国际化背景下的产业开放,更是着眼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制度性开放。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动力。三是坚持巩固已有基础与增创新优势的统一。江苏开放型经济基础较好、水平较高,已经形成的优势要进一步巩固提升。要围绕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好地实现开放优势、科教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叠加,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力和开放带动力,加快构筑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四是坚持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发展的协调。把经济国际化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既要着力提升苏南国际竞争力,抢占新一轮开放型经济发展制高点;又要挖掘潜力,加快苏中苏北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开拓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五是坚持经济国际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的融合。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要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加快城镇化步伐,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为经济国际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全面落实开放型经济发展各项举措
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更大力度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外部需求减弱将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一个突出矛盾,稳定外贸增长也将是我们必须始终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受外部环境特别是欧债危机影响、江苏省外贸进出口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就对经济运行特别是对外贸易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判,多策并举,主动应对,抓早抓紧抓实,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在认真落实国家出口退税等政策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出台稳定外贸增长促进外经贸转型升级的政策意见,促进对外贸易难中求进。但必须看到稳定外贸增长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外贸稳增长促转型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一是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确保传统市场份额不减少、新兴市场比重有提高。二是全力以赴抓重点攻难点。继续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强指导和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突出问题。三是加快培育外贸新增长点。重点支持新能源、新医药、环保设备、高端装备制造、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建设一批外向度高、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省级出口基地。四是切实扩大进口。认真落实国家鼓励进口的政策,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适当扩大消费品进口。
更大力度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战略,以创新增活力,以转型促升级,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一是大力发展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品牌产品、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完善出口品牌培育机制,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二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重点推动文化、物流、中医药、信息技术、旅游、教育、商业服务等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出口,积极培育百强服务贸易出口企业,加强国际商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推动更多的优秀文化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加强境外旅游合作,把江苏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提高服务外包发展层次,拓展服务外包领域,以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重点,打造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三是大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器件制造等环节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从资源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更大力度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更加重视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延伸产业链,增强外资对江苏省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一是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大新兴产业引资力度,提高服务业、农业利用外资比重。按照产业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的思路,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产品更新,促进存量外资产业升级。着力优化外资来源地结构,加快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利用外资的国际区域格局。二是推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鼓励外资企业通过并购进一步整合产业链,大力引进境外各类投资基金,鼓励企业境内外上市。积极有效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加大间接利用外资力度。鼓励省内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放大溢出效应。三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努力吸引跨国公司在江苏省设立地区总部,鼓励现有外资企业扩展功能,设立区域性研发、物流、销售、财务中心。
更大力度推动企业“走出去”。紧紧抓住世界经济调整和变化中蕴藏的发展机遇,加快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步伐,提高江苏省企业构建全球供应链的能力,增强对国内产业链及相关产业的拉动力。一是积极培育本土跨国企业。重点支持具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和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鼓励和支持广大中小企业利用自身比较优势,走“精、专、特、新”的路子,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二是积极完善跨国经营促进平台。支持江苏省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设境外产业集聚区,形成规模产出效应。三是积极拓展境外投资合作领域和方式。鼓励企业建立境外研发机构,加强国际技术、信息和人才交流,努力构建研发网络。支持企业设立境外营销网点,带动和促进江苏省产品出口,努力构建营销网络。鼓励和支持企业构建资源合作开发网络。引导省内优势企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加工基地,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工程总承包业务,努力构建生产加工网络。
更大力度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在新一轮发展中,要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步伐,以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一是提升开发区集约发展水平。引导工业项目向各类开发区集中,进一步提高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调整规划,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提升功能,进一步形成优势互补、集约发展的新格局。大力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二是提升开发区特色发展水平。加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各类开发区立足自身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技术研发能力,明确发展定位,突出产业特色,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三是提升开发区创新发展水平。实施创新型开发区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加快开发区功能创新,推进开发区与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努力拓展开发区合作发展模式,积极支持南北共建园区,鼓励省内开发区与省外开发区、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共建园区。
更大力度优化开放型经济区域布局。以培育开放型经济新增长极为重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形成更为合理的开放型经济区域布局。鼓励苏南地区先行先试、大胆创新,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产业,着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升苏南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苏中苏北地区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潜在优势,加大开放步伐,壮大发展规模,提升发展质量,进一步增强对国际资本和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推动沿海开发开放,促进港口、产业、城镇互动发展,加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使江苏省沿海成为我国东部地区新的国际性资源集聚中心,成为服务广大腹地的重要开放门户。
积极营造开放型经济良好发展环境
我们要坚持统筹推进,加快政策落实,完善市场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强化人才支撑,推动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统筹推进。一是做好整体规划。根据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江苏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创新发展模式和转型路径,着力健全更加开放、更有效率、更富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着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着力优化开放型经济结构,提升江苏省经济国际竞争力。二是完善机制保障。进一步健全领导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新形势下开放型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进一步健全法制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营造规范公平高效的法制环境。进一步健全绩效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对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三是强化能力提升。要善于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用开放的思维谋划发展,进一步提高科学研判能力、统筹协调能力、把握机遇能力、应对处置能力,创造性地做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
加快政策落实。近年来,国家和省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外经贸发展的政策,最近江苏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要广泛宣传政策,深入基层和企业解读政策,扩大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指导企业更好地理解政策、用好政策。加强政策落实的协调配合,认真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该细化的措施要细化,该下放的权力要下放,使政策更好地发挥作用。加强政策落实的督促检查,及时评估政策落实效果,及时总结推广政策落实中好的做法,使政策落实有力有效,使企业真正得到实惠。
完善市场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有效调动市场力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各类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推进技术、资本、劳动力、土地、资源价格的市场化,让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江苏省集聚。二是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深化国有外经贸企业改革,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在深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中做强做大。三是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引导和支持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人才培训、市场拓展、技术改造、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提高服务水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理念,规范行政行为,推进政务公开,提升行政效能,努力营造符合国际规则的政策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真正做到简政放权、高效服务。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完善便捷有效的协调机制,全面提高通关效率。加快建立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完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提升企业主动应对各种贸易摩擦的能力。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在讲话中指出,2006年全省对外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全省在应对危机挑战中奋力拼搏,开放型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在加快转型升级中汇聚全球资源,经济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在推进“两个率先”中缩小国际差距,对外开放的综合效应得到充分释放。在对外开放的生动实践中,我们巩固和发展了开放型经济的优势,也深化了新形势下扩大开放的共识。这就是,抢抓机遇、扩大开放,是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统筹内外、全面开放,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改革创新、深化开放,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动力源泉。
罗志军指出,要深刻把握新一轮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世界发展格局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只有坚定不移推进开放,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中国和平崛起势不可挡,面临的国际压力明显加大,只有坚定不移深化开放,才能用足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江苏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开辟“两个率先”实践新境界,只有坚定不移深化开放,才能增添强大动力和活力。回顾江苏的开放历程,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在战胜困难、化解矛盾中实现的,每经历一次重大挑战,发展水平就上一个大台阶。当前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复杂,既是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也是江苏发展争先进位的机遇期。面对机遇和挑战,慢进则退,停滞则衰,倒退则亡。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积极作为,以更大的气魄、更加扎实的举措,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坚定不移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对外开放与转型升级相结合、经济国际化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结合,加快形成以国际化企业为主体、国际化城市为基础、国际化人才为支撑的对外开放新局面。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全省实现对外贸易及引进外资结构和质量、“走出去”发展规模和效益、优化对外开放布局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国际竞争力、全球要素配置力、对外影响力有大的提升。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在更新开放理念上实现新突破,在优化开放布局上实现新突破,在拓展开放路径上实现新突破,在完善开放体制上实现新突破。
罗志军指出,推进经济国际化,国际化企业是核心和主体。要以推动本土企业国际化、促进外资企业本土化为着力点,加快培育一大批江苏的国际化企业。一是支持企业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市场开拓力度、外贸新增长点培育力度,千方百计稳定企业出口。引导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兼并收购境外企业、知名品牌,扩大“江苏制造”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确立服务贸易在新一轮开放中的战略地位,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二是支持企业全球配置资源。着眼于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支持企业到技术人才密集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到成本较低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到资源丰富的地方推动合作开发。在注重引进国际资本、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端人才的同时,加大步伐“走出去”,不断拓展境外发展空间。三是支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依托江苏开放、科教的叠加优势,广泛吸纳集聚创新要素,积极开展国际创新合作,促进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大力开发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构筑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主的竞争优势。要把加快培育江苏的跨国公司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选择有一定规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给予扶持,着力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罗志军指出,推进经济国际化,国际化城市是重要基础和载体。要把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任务,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提高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推进新一轮开放搭建更高平台。要着力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功能,在世界城市比较中发掘独特优势,在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中明确发展定位,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中打造个性特色,形成不可替代的城市独特功能。要着力打造良好的城市品质,积极营造开放、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加快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加强城市管理创新,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努力打造“无障碍”的国际化环境。要着力提升高度开放的城市形象,以友好省州、友好城市为平台,提升城市知名度;以文化、旅游合作为依托,提升城市美誉度;以举办高水平国际经贸文化活动为抓手,提升城市影响力。要着力强化开发区的开放优势,把开发区转型升级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重点在创新提升功能、推动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罗志军指出,推进经济国际化,国际化人才是关键和根本。要把人才优先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坚持科学人才观、推进人才国际化”的方向,加快建设江苏国际化人才高地。一是把大力引进国际化高端人才作为当务之急,全球范围开发利用、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全面参与国际人才合作和竞争,汇聚各方人才为我所用。要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优化干事创业平台,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广泛招才引才纳才,提升江苏人才国际化的整体水平。二是把提升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作为根本之策,进一步创新培养方式,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发意识、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打造一批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国际化党政人才队伍。三是把推进教育国际化作为长久之计,把握教育国际化目标定位,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创新办学理念和思路,加强同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水平,以教育国际化推动人才国际化。
罗志军强调,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全面提升江苏经济国际竞争力,对我省各级干部领导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考验。要以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更加自觉地把江苏发展放到全球大格局中去审视和把握,不断增强开放大省的自信与自觉,牢固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广泛汲取一切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努力在国内外互动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抢抓发展机遇、驾驭发展全局。要以更加强烈的创新意识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大力弘扬“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鼓励基层大胆试、大胆闯,与时俱进地创新开放理念,创新开放思路,创新开放办法。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对外开放新路子。要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举措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把推进开放与正在实施的“八项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细化工作目标,狠抓工作落实,更好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使我省对外开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在回顾总结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后指出,回顾江苏的发展历程,每一次跨越发展,每一次成功转型,都是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根本动力的。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快构筑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要坚持稳定增长与加快转型的结合,更加注重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又好又快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坚持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的互动,加快构建充满活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动力。坚持巩固已有基础与增创新优势的统一,更好地实现开放优势、科教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叠加,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力和开放带动力。坚持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发展的协调,既要着力提升苏南国际竞争力,抢占新一轮开放型经济发展制高点,又要挖掘潜力,加快苏中苏北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开拓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坚持经济国际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的融合,为经济国际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平台经济;税收治理;个人所得税;税收管辖权
平台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引导、撮合双方或多方交易的新型经济系统。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涌现了阿里巴巴、美团、滴滴出行等一系列互联网经济平台。这些平台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广泛激发了市场的消费活力,促进社会供需之间的智能精准匹配,在丰富居民生活、稳定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税收视角下平台经济的交易架构和特征剖析
(一)平台经济的交易架构剖析
按照《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的界定,平台经济下交易的相关各方包括: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经营者和消费者。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是指在网络交易活动中为交易双方或者多方提供网络经营场所、交易撮合、信息等服务,供交易双方或者多方独立开展网络交易活动的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例如,淘宝、美团和滴滴出行等平台的运营主体均属于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经营者,是指通过网络交易平台开展网络交易活动的网络交易经营者。典型的例子是淘宝、美团中的入驻商户。实际上,也可能存在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同时承担平台内经营者的角色的情况。由此,平台商业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自营式平台。即平台交易过程中只有平台经营者和消费者参与,为买卖双方,例如京东自营。(2)入驻式平台。即平台内有三方关系,平台内经营者与消费者为交易双方,其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包括社交、直播等形式)进行商品或服务买卖;而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提供交易场所、交易撮合、项信息和款项结算等服务,例如淘宝、滴滴、饿了么、美团,等等。针对入驻式平台,平台成了“中间人”,按交易双方的交易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有高额流水但并不构成其收入、成本。平台上的每一笔交易均涉及三方,与线下传统双边交易的权利义务清晰、合同发票具备、会税处理明确有较大差异。
(二)结构扁平化、部分平台的交易主要涉及自然人
平台经济的主要交易模式是企业对企业或企业对消费者,很少有层层叠加的中间商,大多交易可以直接通过平台达成,结构较为扁平化,且平台经济对用户参与度非常依赖,B2C等形式基本依靠自然人消费者,在平台经济领域,自然人参与者往往是大头。但当前平台经济存在个人生产经营所得和劳务所得的性质界定模糊、税源监控困难和税收征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在大多数情况下平台经济的个人所得并未被有效征税。
(三)收入性质划分随意
平台经济收入形式多种多样,实质名目繁多,但是在开票时为简化处理,一般划分为信息技术服务、广告费等常规开票内容,手续费等内容交易实质并未得到如实反馈。并且,由于数据分析、流量提供和交易工具等的介入,各类服务与传统服务和销售行为相结合,使得收入的性质更难区分,产生了更大的税筹空间。
(四)平台与交易活动的主要发生地在地理上相分离
互联网技术和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平台交易“域”的限制,平台所处是“云”的集合,这使得平台内的交易不受地域的限制。比如蘑菇街在杭州,MNC在上海,主播与MNC机构合作地有可能在海南,货物可能在江苏,消费者可能在山东,以及中间或许存在其他服务机构。便捷的同时,也使得销售商品在交易活动发生地纳税的情况有所改变,使得交易活动发生地无法准确判断。
(五)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得交易有痕即可追寻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纳税主体在平台发生的交易活动和应税行为都将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成为可追踪、可搜索的数据,提高了税务部门对纳税人完整涉税信息的可得性,为税收征管提供了便利。
(六)平台经济的垄断性与排他性
平台经济作为两方或者多方之间进行交流和交易的场所,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由于消费者的精力有限、互联网经济下的选择充满多样性,消费者们往往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足够的信息和资源。平台利用大数据掌握了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并向其精准推送相关产品和服务,由此产生了排他性。当平台成长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了垄断效应,即赢者通吃。如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近几年正在飞速扩张,不断挑战垄断的界限,对市场的公平竞争有着不利影响。当一家独大的平台利用它的资源和地位来制定平台经济的各种规则时,就需要政府“有形的手”来干预和钳制失灵的市场。
二、平台经济税收治理的难点及成因分析
(一)部分交易个税收入性质难以界定
关于个税收入性质定义的争议问题,较为典型的有网红直播,因为其工作特点具有“灵活性”,比如无硬性工作时间与场所要求、交易对象具有随机性和收入具有不稳定性等。但对于头部主播,平台其实有更为全面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对头部主播每月在线天数的规定、直播主题与妆容的要求、考核与同业竞争的限制等。“灵动”与“限制”的双面性,为这份工作的收入判断蒙上了一层纱。
(二)部分交易的增值税税目的适用难以界定
增值税税目是指对增值税课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应税品目,各税目的具体征税范围,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增值税税目注释的规定执行。虽然平台经济正在不断兴起,但是相关增值税税目注释并未随之更新完善,比如,信息技术服务,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存储、运输、检索和利用,并提供信息服务的业务活动,包括软件服务、电路设计及测试服务、业务流程管理服务和信息系统增值服务。而饿了么和美团外卖等平台提供的服务存在一部分是为商家和客户提供一个相互链接的平台,符合信息技术服务定义;同时也存在雇佣骑手、提供广告推送平台抽成等非纯信息技术服务的收入。若仅通过信息技术服务税目,无法完全体现平台交易业务的实质。除此之外,平台企业疑似广告性质收入的文化事业建设费在征管方面也存在困难。网络流量是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资源,竞价排名以及基于对消费者个人偏好分析的个性化推送是互联网平台的重要技术手段。平台向消费者推送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具有广告属性。因此,平台向商家收取的费用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应当被认定为广告服务收入,需要参照传统平面广告的模式,申报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但目前以阿里巴巴、美团和快手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对于向商家收取的费用,性质的归属较为随意和模糊,基本都采用人为拆分为信息技术服务费和广告服务费,并且广告服务费的比重往往偏低,从而导致少缴文化事业费。随着增值税电子发票的不断推行,发票内容应当得到更好的完善。
(三)部分平台的交易主要涉及自然人,个人消费者索要发票的需求和意识不足,发票开票率低
在目前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自然人参与平台占较高比例。由于自然人在购物时存在随机性和随意性,很多个人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并没有索要发票的习惯和意识。尤其是部分商家将税点转嫁给索要发票的消费者,并通过各种返现、降低交易额等方式弱化个人消费者的开票需求,导致消费者默认形成“可报销才要发票”的习惯。因此出现平台交易量大,开票率却偏低的现象。
(四)平台经济往往交易频繁,开票成本高,进一步降低了平台商户的开票积极性
平台经济的便利性打破了需要大量购买、分季节购买的传统销售模式,使得商品购买不受时间、地点和数量的限制,而平台交易者往往是分散的个人消费者,金额相对较少且分散,单个开具纸质发票具有较高的成本。并且电子发票开具的成本也在上升,一方面是服务厂商收取的批量开票功能的设备部署费用,另一方面是按发票张数收取的服务费。例如阿里开票平台官网首页注明的专用税控开票系统服务费为4500元/年。这些高昂的开票成本拉低了平台商户的开票积极性。
(五)虚开发票风险居高不下
由于发票开具成本高,经济平台交易存在许多无法获取成本发票的情况,进而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当所涉及的金额较大时,经营主体容易产生使用非正常手段获取发票的行为,比如各类网红注册工作室会开具较多的大额咨询策划发票,以及京东平台的“倒票”行为,即将未开票收入卖给需要专票的人,其真实性和合理性存疑。发票的难以取得与税前扣除的需要使得这一现象越发频繁。
三、完善平台经济税收治理的建议
(一)针对难点1
传统的监管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平台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更应当强化平台自身纳税意识,形成“政府——平台——公众”共同监管体系,并不断完善税收制度。“政府——平台——公众”共同监管体系的主要运营设想是:政府通过直接线下监管大平台(主要考虑具有垄断能力的大平台),再由大平台依据线上大数据和相应规章制度对入驻该平台的企业商户进行监管,与此同时公众作为第三方监管。该运营设想的理想状态需要政府平台经济相关底层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平台的配合,其中尤以制度完善为主要方向。税收制度方面的完善首先应当明确关于平台经济的各项税费法规,将平台经济中涉及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文化事业建设费等应当参照的法律条文进行细化;明确个人收入中劳务报酬所得和生产经营所得的划分;明确企业收入中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和广告收入的界定;完善灵活用工人员个税社保相关政。使得平台经济运行有法可依,执行有法必依。此外,明确平台用工的权利与义务不仅是对平台服务提供者权益的保障和劳动的尊重,也是减少供需双方矛盾与压力的有效途径。中国法制应当随着时展而不断进步,而不应“内卷”。对于法律法规的完善,可以参照别国法律标准酌情考虑标准量化,例如,关于平台经济个人所得性质的判定,存在次数参照:200次以下的属于个人行为,200次以上的属于长期雇佣的行为。以来福车(Lyft)和边斗车(Sidecar)为例,如果网约车司机提供超过200次搭乘服务或当年该业务获得超过2万美元的收入,那么网约车平台则需要进行代扣代缴的纳税申报。存在金额参照:以3000元人民币为金额标准,超过标准后全额由平台公司进行代扣代缴。如《法国共享经济税收法案》中提出通过网络平台兼职获取收入的个人,不论其有无其他职业,只要一个纳税年度内该类收入总额超过3000欧元,将被认定为专职从业者,须要按照规定缴纳税款。
(二)针对难点2
随着增值税电子发票试点的扩大,发票的开具成本逐渐降低,对于发票的开具应当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去对待。一方面是完善发票法规建设,明确平台经济开票的必要性和及时性规定,将小额零星交易的开票要求等纳入《发票管理办法》。另一方面是细化平台经济交易环境下发票开具要素的要求。如开具发票备注栏应当注明平台交易单号、第三方支付资金流水号等,提高发票开具的真实性,防止虚开发票等行为。发票开具的便捷应当尽可能地打通区域性壁垒,实现电子发票信息流通查看无障碍。
(三)针对难点3
要强化智慧税务系统建设,完善平台经济相关各方的涉税信息报告制度。在依照《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获取平台交易数据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一套内外部涉税数据汇聚联通、线上线下有机贯通的税务数据系统;充分挖掘数据潜能,实现法人税费信息“一户式”、自然人税费信息“一人式”的智能归集。以增值税数据系统为例,要推动“一窗式”票表比对系统向“数表比对”系统的转化。针对多个互联网平台中同一纳税主体的交易数据,进行一户式的数据归集,并与该纳税人的申报信息进行校验比对,以提高平台经济下的增值税征管能力。要加强对数据的安全保护,防止数据的非法外泄,常态化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和检查,健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以确保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同时要深化税收大数据共享应用,完善税收大数据云平台,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推进与国家及有关部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打造规模大、类型多、价值高、颗粒度细的税收大数据,为国家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助力。
(四)针对难点4
对于业务发生地和税收管辖地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问题,需要强化地区间直接的合作监管,完善地区分配制度。参照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管理办法,推行增值税的就地预缴分配制度,减少销售货物的交易发生地税收流失。同时以相对合理的分配机制,加强地区之间税收的合理分配。推动平台经济流转税主管税务机关从平台所在地向业务发生地转变,增强各税务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平台经济交易往往容易形成账面无库存、供应链独立于买卖双方之外的情况,平台经济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更多关注税收“业务发生地”实质,究其根本,完善信息系统,加强各地交流协作。规范核定征收政策的具体适用办法,防止税收洼地的形成。尽管目前核定征收并非常见政策,但还是会在地区争抢税源中看到它的存在,税收洼地在争夺税源和降低税负中起到了一定的平衡,但是也存在以逃避税款为主要目的滥用洼地的情况。故此,对于特殊的核定征收应当规范具体的适用情况和适用办法,以避免政策的滥用。
(五)针对难点5
完善平台内经营者的税源登记监管,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共治。对于平台内经营者依法应当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由市监部门与税务机关登记信息,税务机关按照“多证合一”机制,在其首次办理涉税事宜时,进行税费种核定、按规定供应发票等。对于个人通过网络从事便民劳务活动,或者从事网络交易活动,年交易额累计不超过10万元的,不需要办理市场主体登记。对于这部分个人,采取“自愿税务登记”策略。个人自愿办理税务登记的,由其常住地税务机关纳入临时税务登记管理。个人不办理税务登记的,税务机关按照零散税源管理。个人通过平台取得的收入,由支付方预扣预缴税款。未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个人需要开具发票的,无论是否办理税务登记,均按照现行自然人申请代开发票的规定,由税务机关代开发票。
参考文献:
[1]朱福地.新时期食品制造企业纳税筹划研究[J].纳税,2019,13(24):30-31.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1.
[3]李金星.论企业的税收筹划[J].纳税,2020,14(25):40-41.
构建新机制戮力大招商
××县以思想解放为先导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力争实现更高的跨越和更大的发展。年初组织了90多人的党政考察团赴苏北、鲁南考察招商引资、园区和城市建设,扎实开展“三个年”活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近期又选派34名同志赴长三角地区驻点招商,全县外出驻点招商人员已达105人。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选定重点项目实行县级领导联系、部门帮办、定期调度的推进机制,促进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按照“积极对接大滁城、优先建设新城区、加快改造老城区”的思路,确定了40个城建项目,全面快速推进,努力使新城区呈雏形、老城区展新貌、开发区扩规模。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他们建立了领导联系帮扶企业制度,组建了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召开了银企对接会,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
××县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和重于一切的中心任务抓紧抓好,毫不懈怠。组织开展了“招商引资推进年”活动,广泛调动一切力量,用好一切手段,发挥一切优势,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1至4月份,全县招商引资引进项目32个,实际到位资金18.9亿元,同比增长48.8%。首先是强化压力招商,继续推行招商引资目标管理和“一岗双责”制度,建立招商引资调度推进和激励机制,加强督查,及时调度,真正把紧逼加压贯穿在行动中、体现在成效上。组织党政代表团赴江苏楚州、东海、新沂、盱眙、金湖和山东兰山、曲阜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学习借鉴外地在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找准参照系,定好坐标系,自加压力,奋力追赶;县委、县政府决定从4月15日至5月15日,不召开全县综合性大会,使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集中精力外出招商。其次是创新方式招商。选准融入长三角的切入点、支撑点和主攻点,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抢先拦截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坚持领导带头、带领、带动招商,不断加大驻点招商、以商招商、推介招商的力度,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从乡镇和县直机关选派了105名干部分赴江浙沪等地实行驻点招商、专职招商;先后在浙江温州,江苏无锡、浦口等地成功举办了投资环境推介会,扩大××的对外影响。再次是建好载体招商。着力在扩张园区规模、主攻项目建设、培育特色产业、提升整体水平上做文章,不断加快园区建设步伐。目前,县经济开发区、汊河经济开发区已入驻企业160家,其中投产77家,先后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加快5个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步伐,支持乡镇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块状经济,做大经济强镇。
1至4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15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8家。抓科技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投入,帮助企业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截至目前,共争取三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101个,总投资2.37亿元;11个省“861”项目今年计划投资5.65亿元,已完成投资2.23亿元。
呼应“大滁城”建设新“××”
按照“呼应大滁城、建设新××”和“三年大建设、四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城市建设会战年”活动,优先建设新城区、加快改造老城区。一是主动对接“大滁城”建设。围绕把来城建设成为“大滁城”副中心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来城“南移西扩”的发展战略和“一城三区”(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的发展格局,启动来城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修编,主动与“大滁城”建设对接。二是加快县城建设步伐。确定了40个城市建设项目,其中13个重点建设项目,由县领导牵头组织推进,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重点项目7个,拆迁面积达3.8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6000平方米。加快新城区道网建设,为入驻项目建设提供空间和条件;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通过资产整合、土地置换、争取项目进入新区建设,集聚新区人气。打通老城区一批道路,畅通城内交通;改造一批背街小巷,改善群众居住、出行条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一批住宅小区建设,提升配套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强化城市管理。加大对“两违”案件查处打击力度,严肃查违法用地、弄虚作假建房等行为。
以项目为载体扩张经济规模
抓项目带动,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精心组织“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全力以赴做好项目谋划、编制、争取和推进工作。选定一批重点项目实行县级领导联系、部门帮办、定期调度的推进机制,促进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力争2009年新上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万的项目50个,超亿元项目10个。
[关键词]消费水平消费需求农村经济
农民消费是我国消费市场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农民消费水平的到提高,中国的经济增长才能摆脱出口依赖型。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必须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一般是狭义的消费水平,它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服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意程度。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增加消费品数量,而且要求不断增加提高消费质量。因此,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最终会表现为人们的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消费环境的质量等等,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满意程度。
1.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形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经济增长依靠的是社会需求的拉动,必须通过调节社会需求以调节社会生产而达到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现在政府正不断的出台种种方案来刺激内需增长,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农民消费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2.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变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消费品生产结构和相关产业链上附属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3.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农村,农民消费的提高势必带来消费质量的提高,促使文化教育消费的增加,带动经济增长。提高消费中的科技和知识文化中的比重,提高消费质量,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力,从而可以促进消费力和生产力之间、消费和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农民消费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1.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
弗里德曼认为,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是决定其消费的重要因素,没有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我国现在还只是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水平还没有升级、消费结构没有优化,消费水平还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抑制消费水平提高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公共配套尚处在低级水平,农民购物难、用点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力供应跟不上、电压不稳定,收费较高;二是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交通道路建设有待完善。
3.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农民储蓄倾向较强。现在农村的医疗成本居高不下,农村医疗保健型消费出现被迫的大幅增长,医疗保健费用已成为农民消费支出中增幅最大的一项。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现时消费,抑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4.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流通渠道不畅
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的流通渠道也不畅,农民买、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许多商品在城市处于过剩状态,而在农村却难买到;另一方面,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由于距中心城市相对较远,交易成本大,农产品难以适时卖出,不能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入,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5.消费环境不佳,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当前的消费环境不乐观,制约了居民需求扩大,造成了居民消费不安全和对消费环境的缺乏诚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勇气,抑制居民的消费欲望,影响居民消费力的提高。
三、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方法
1.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我国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力。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有效购买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扩展农民的消费能力;建立完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素质,让农民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市场的信息,把握市场动向,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农村的电力、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设的力度;还要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广大农民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同时在农村增加消费者投诉网点,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首先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其次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消除后顾之忧,敢大胆消费;第三是要加大农村救助帮困力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贫困农民基本生活有所保障。
4.健全流通体制,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必须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流通格局,搞活农村市场,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的综合流通能力;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与农村消费直接相关的零售业。
5.大力发展农村消费服务业,增加消费热点
农村消费服务业是带动农村消费提高的重要领域,是促进农村消费水平升级的重要方式。首先鼓励支持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和设计适合农民消费需求特点以及消费环境的产品系列;二是把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在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拓宽农村消费领域,刺激农村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科学化;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426.21;F27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01
一、提升煤炭经济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
(一)提高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目前,我国多数煤炭企业为了适应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及国家对小煤炭企业限制政策的要求,纷纷通过大型煤炭企业兼并落后产能的小型煤炭企业,以达到实现煤炭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及创新生产工艺的目的。因此,煤炭企业提升经济管理科学化水平有助于企业实现资源整合及集约化生产经营,以在竞争激烈的国际与国内市场中取得一定竞争优势,促使企业长远目标的实现。
(二)加快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煤炭行业关系到国家能源战略布局及国计民生,但目前,由于多敌⌒兔禾科笠狄晃蹲非缶济利益,仍采取原始粗放式、破坏式的开采方法进行采矿作业,不但严重破坏周边地质、矿山及饮用水,而且也给我国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因此,我国煤炭企业应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管理科学化与长远发展。
(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广泛运用,我国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受到传统经管管理模式的影响,个别煤炭企业未能及时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实现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科学化水平可以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增强其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及企业形象,促使其最终成为科学化、现代化的煤炭企业。
二、我国煤炭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个别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仍未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束缚,尚未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及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内部制度。同时,即使个别煤炭企业制定了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但由于煤炭企业缺少内部监管,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或存在执行偏差,不利于煤炭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
(二)财务核算混乱
目前,多数煤炭企业领导将主要精神放在煤炭开采及安全生产防范工作上,错误地认为财务部门的工作只是将经济业务准确地记录,未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各生产加工部门也未对财务部门工作给予必要的配合,最终导致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下,未能真正实现核算型向管理型财务的转变。
(三)生产加工设备老化
目前,个别地区一些未被关停或兼并的私有小煤矿企业由于资金周转及成本费用考虑等原因,未能对采矿、选矿及矿工安全开采设备进行更新,最终导致小煤炭企业存在开采效率低下、矿工面临严重的安全风险、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等问题。
(四)未充分利用电子信息化技术
多数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相对计算机信息时代相对落后,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多数管理数据仍是纸制格式或未实现企业内部全部共享数据。同时,个别煤炭企业一味追求煤炭产量,未能通过煤炭期货市场对产量作出合理估计,最终导致煤炭产品滞销及资金无法及时回笼。
(五)缺少正确的经济管理观念
部分国有煤炭企业仍未彻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开采量作为衡量经营目标是否实现的唯一标准,致使煤炭企业出现过度开采及破坏矿山、矿体及环境等问题。同时,由于受到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影响,未能对当前煤炭市场行情及国际价格进行关注,最终导致大量煤炭资源滞销及资金周转不灵,直接影响企业正常生存与发展。
三、提升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科学化发展观念
目前,解决我国煤炭企业经济管理及企业竞争力问题的首要措施就是创新管理理念,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任人唯亲”、“以产定销”及政企不分的管理模式,建议煤炭企业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模式,结合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创新经济管理制度,以创新推动生产工艺及经济管理改革,促使煤炭企业不断壮大及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实现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企业应改进经营管理方式,变传统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模式,以适应国际与国内煤炭企业变化及竞争。因此,煤炭企业应根据矿山开采方式、安全生产及人员配置等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并对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以保证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规范煤炭企业财务核算
一是建立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由企业领导带头执行内控制度,以保证企业各部门及员工认真执行及给予财务部门必要的配合。同时,煤炭企业在发挥内控制度对于规范财务核算、保证资产安全及提高防范能力的基础上,应建立内部审计机制,以及时发现企业内控执行及财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转变传统财务管理观念。煤炭企业应逐步提高对财务管理对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发挥的认识,由传统核算型财务转变为管理型财务核算。
(四)提高煤炭企业员工综合业务素质
建议我国煤炭企业应严把用人考核关,摒弃传统“任人唯亲”的用人理念,多以开采、矿山等相关专业人才为选人用人标准,以提高我国煤炭行业人才队伍质量。同时,煤炭企业应定期聘请经济管理方面专家、学者为本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综合业务能力。最后,应建立业绩考核机制,对于在创新生产工艺、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精神与物质方面的奖励,以调动其投入煤炭行业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五)建立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制度
我国煤炭企业除了在追求产品销量外,应以降低产品成本为重要工作目标,以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因此,煤炭企业应编制科学、详细的预算管理指标,并保证各部门及工作人员认真执行该预算指标,严格控制煤炭企业生产经营费用,以较低的成本不断争取市场份额,实现我国煤炭行业长远战略目标。同时,成本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各生产部门提供的成本执行差异及改进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并督促各部门按照预算指标进行整改,以保证企业预算指标与实际执行情况相符。
参考文献:
[1]谷瑞霞.煤炭经济管理的科学发展观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4(6).
关键词:煤矿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
循环经济是指通过废弃物和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目标是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1]。
煤矿区作为“资源开采-经济发展-环境损害”高度耦合的区域,其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区域资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然而,由于煤矿区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且具有变量多、关系复杂等特点,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准确评价煤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课题。
1 煤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特点和煤矿区的特殊性,选择循环经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2-4]:
1)系统性和层次性结合原则。
循环经济首先是由不同层次、不同要素组成的复杂大系统,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的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组成部分,这些子系统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应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客观地反映系统发展的状态。
2)简明可行性原则。
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必须定义明确简单明了,数据来源要精确,处理方法要科学合理,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和客观。指标体系应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要尽可能简单实用,考虑定量化的可行性、建模的复杂性以及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获得性。
3)动态引导性原则。
循环经济既是目标亦是过程。循环经济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因此,指标体系中不但要有反映循环经济现有规模和发展水平以及发展目标的静态指标,更要有能综合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动态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动态指标。以便使得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决策、描绘、监测、预示和评估功能。
2 煤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划分
根据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意义,本文采用“类决策树”的分析方法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系统划分。
“类决策树”方法[5-7]就是将我们的循环经济目标以及将它分解成的若干子系统,最后提出描述、表达目标的各项指标元素,最后一层的具体指标用一个像树枝的图形表示出来,把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决策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决策者分析、对比和选择。划分的结果见图1。
由图1可知,煤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即决策层(A)、子系统层(B)、指标层(C);5个子系统,即经济发展子系统(Bl)、危害环境子系统(B2)、资源承载子系统(B3)、生态保护子系统(B4)、绿色支持子系统(B5)。经济发展子系统Bl用于评价煤炭循环经济系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B2资源承载子系统煤炭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子系统B3和B4用于评价系统环境质量的优劣状态及控制程度;绿色支持子系统B5用于评价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服务的能力以及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2.2 评价指标选择
在充分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专家咨询方法,针对5个子系统遴选代表性评价指标。遴选出的评价指标隶属的子系统、意义等见表1。
3 结论
1)遵循系统性和层次性结合原则、简明可行性原则、动态引导性原则,运用类决策树方法对煤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系统划分,共分为3个层次,即决策层(A)、子系统层(B)、指标层(C);5个子系统,即经济发展子系统(Bl)、危害环境子系统(B2)、资源承载子系统(B3)、生态保护子系统(B4)、绿色支持子系统(B5)。
2)针对5个子系统,遴选代表性评价指标19个。其中经济发展子系统包含4个指标、危害环境子系统包含3个指标、资源承载子系统包含3个指标、生态保护子系统包含4个指标、绿色支持子系统包含4个指标。
参考文献:
[1] 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 孙峥.煤矿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
[3] 刘霞.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
[4] 赵国浩.可持续发展系统要素分析[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8,(2):18-20.
[5] 耿殿明.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关键词: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150-03
引言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① 全国各地区的经济面貌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由于各自经济发展起点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而言,如何真实反映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已经成为经济研究的重点。
中国目前主要应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对中国及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评价,其核心指标是GDP。但是经济总量并不能完全概括经济发展的内涵,因而在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上GDP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真实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本文将应用层次分析法从经济发展内涵出发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能更为全面、真实的反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并且通过对2008年统计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到中国各地区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以评价得分为依据,对中国31个地区经济发展类型和阶段进行分类,并从中得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为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将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该方法主要依据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对决策进行量化描述,较多应用于结构复杂且指标不易量化的评价问题。由于经济发展内容广泛且不易从单一指标度量,因此本文将应用此方法,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制度水平、创新水平等四个方面进行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1.经济总量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国际上较为公认的经济发展度量指标,因此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包含这一指标。这里度量经济总量沿用现在国际主流标准,即地区生产总值(GDP)。
2.根据经济增长结构理论,经济结构变化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比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其中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就业结构用来说明地区劳动力需求大小,消费结构用来体现地区居民消费能力和市场潜力,分配结构则用来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制度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可以有效保护产权的制度不但可以促进有效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资,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自1978年,中国的经济制度在所有制、市场和开放水平等方面均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将经济发展与制度联系起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准。
4.经济增长与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并且根据Krugerman(1993) 和Young (1995)的研究,技术进步恰恰是很多新型产业国家经济发展和能否持续获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为了衡量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我们将创新能力作为一个主要的经济指标,而创新能力的获得恰恰源于对人才的培养和对科研的投入。
(二)评价体系的建立
根据以上对于评价体系的理论描述,主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指标及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目标层A:以经济发展水平为核心,逐层构架系统的,有层次、有逻辑的评价体系。
子目标层B(4个):是在整体上把握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四大方面,即经济总量水平、经济结构水平、制度水平和创新水平,从定性角度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整体的把握。
过渡层C(11个):在四大准则的基础上,对各个准则进行扩展,更详细的概括出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使得整个评价体系更全面和系统,连接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
指标层D(15个):以11个要素为基准,指标层采用具体化可测的指标数据,使指标体系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进行转变,使评价体系更具有说服力。
(三)评价结果的形成
形成该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的主要步骤依次是构建判别矩阵并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出15个指标层指标权重、无量纲化31个省份2008年原始数据以及利用公式得出评价结果。
1.根据层次分析法构建判别矩阵。层次分析法的判别矩阵是根据九级标度①将本层次要素Ai和Aj相对于上一层次的要素Ck(k=1…m)按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构造而成。同时,判别矩阵必须通过一致性检验,② 即CI0.1,则说明判别矩阵未通过一致性检验,必须调整判别矩阵的标度。
2.确定指标权重。根据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判别矩阵,利用YAAHP层次分析法计算软件,得出指标层15个指标的权重。
3.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出评价结果。由于需要用不同性质的指标来反映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和特征,因此指标体系中有定量指标、定性指标、绝对指标(数额)和相对指标(比率)。为了能够在指标间建立起统一的计算、比较准则,需要将所有的指标进行转化和无量纲化处理,使指标转变为与权重表达相同的以百分数表示的无量纲的相对指标,进而进行加总处理。
具体的无量纲化的方法是标准化方法,即处理后的各指标的标准差为1,均值为0,使得处理后的数据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与指标权重产生重叠。应用公式③得出最终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对中国2008年31个地区15个指标层数据运用SAS软件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结合注释①中的公式得到中国31个地区(除港、澳、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6]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09》、《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9》、《中国经济贸易年鉴2009》、《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9》)。
(一)评价结果有效性检验
作为重要的发展指标,人均GDP一般被用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本部分为了评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是否有效,将人均GDP和此评分结果做相关性检验,若相关系数达到0.5以上,且P值小于0.01,则说明,该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是有效的。
运用SAS对此评价体系的评价分数和人均GDP数据的标准化后并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到相关系数R=0.5842,P值=
0.000559
(二)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得分结果,可简单的将中国31个地区分为五部分:①第一部分(得分1~1.5)为广东、江苏;第二部分(得分0.5~1)为山东、浙江、上海;第三部分(得分0~0.5)为福建、北京、河南、河北、辽宁、湖南;第四部分(得分-0.5~0)为湖北、天津、四川、广西、安徽、云南、重庆、山西、江西、贵州、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吉林、山西、甘肃、宁夏、海南;第五部分(-1~-0.5)为青海、。
从分类结果上看,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经济发展最强的广州和最差的之间相差了2.5分。同时,经济较发达(得分大于0.5)地区仅占全国的16.13%,经济不发达地区得分小于-0.5)仅有两个,占总数的6.5%。中国60%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力(评分结果介于-0.5~0之间),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会对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结论与讨论
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使定性的问题定量化,过渡自然。建立该评价体系的数学方法为运筹学的层次分析法,简称AHP。该分析方法是将难于选择的定性问题,通过建立较主观的判别矩阵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即重要程度,再与进行无量纲化(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进行加权得出评价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判别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和不同单位级的无量纲化(标准化)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该评价体系从四大方面,15个指标对经济发展整体进行描述,使得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再者,可以通过对15个指标数据的深度分析,得出自身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制定符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的政策,进而扬长避短,经济取得更好的发展。
但是,由于层次分析法的基础是较为主观的判别矩阵,所以该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能达到完全的客观。若想该评价体系具有更广泛的说服力,就必须使得判别矩阵的主观性削弱,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构造判别矩阵时,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可。若能克服掉主观性对于指标权重的影响,那么该评价体系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可以进一步的应用到各省对于未来经济发展政策的设计,投资方向的选择和对各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界定。
参考文献:
[1]胡运权,等.运筹学基础及应用: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梁炜,任保平.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价及现阶段的特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4):2-18.
[3]高敏雪,李静萍.经济社会统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麦强盛.层次分析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2,(2):91-94.
[5]谢虹.基于层次分析法科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4):12-16.
[6]岳朝龙,黄永兴,严忠.SAS系统与经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7.
[7]蔡,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30-37.
[8]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34.
[9]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5):117-129.
[10]赵志耘,吕冰洋.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本积累趋势与地区差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63-70.
[11]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家,2005,(6):96-102.
[12]胡大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民营经济发展差距的相关性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6,(2):17-25.
近年来,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得到了各级人大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2011年3月,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对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对我省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方向。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华祥、袁周就加快我省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调研并做了重要指示。副省长孙国强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经过各方努力,我省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防震减灾转入法制化。汶川地震以来,贵州切实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制定了《贵州省防震减灾条例》,分解了防震减灾法定职能,各地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逐步建立,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局面初步形成。2008年,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地震专家机构--贵州省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2009年,省政府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并建立了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和联席会议。2010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省政府了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地震监测实现数字化。通过“国家数字地震网络项目工程”的实施,全省以贵阳国家基准地震台为中心,3个国家级地震监测台为骨干,13个省级地震监测台为补充的数字化地震监测框架网络初步形成,地震监测能力由原来的最低只能监测到3.5级以上地震提高到西部地区最低能监测到1.5级以上地震,东部地区最低能监测到2.0级以上地震。地震时间、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要素的分析抱出由以前60分钟以上跨入智能化,实现地震后能10分钟内准确速报。省地震局通过岗位大练兵,地震速报能力迅速提高,在首届全国地震速报竞赛中获成都赛区第一名。
应急救援实现跨省作战。2009年修订了《贵州省地震应急预案》和《贵州省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相继了地震应急预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成。按照这些地震应急预案,初步建成了贵州省地震应急决策系统。我省已经成立了近200人的省级地震紧急救援队,由省地震局、消防总队、武警总队和卫生厅抽调骨干组成。这支队伍能够承担省内外破坏性地震的应急救援任务。2010年,省地震局地震应急救援队赴玉树地震灾区开展应急救援,得到了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专家和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一致好评,锻炼了我省地震应急救援跨省作战的实战能力。
地震科普宣传制度化。2009年,我省了《贵州省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全省中小学教学和考核内容,定期开展学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并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省委党校领导干部主体班培训计划。省地震局编写出版了《防震避震知识》科普读物,编辑印刷了《防震避震常识》画册,编辑制作了《防震减灾基础知识》影视光碟。近年来,地震系统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科普专题讲座122次,筹划举办宣传教育活动1239次,制作宣传展板7340多块,悬挂宣传标语7400多条,制作、编印和发放宣传资料127万多份,赠送地震科普光碟75837碟,1200余所中小学60余万师生参加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近2000万群众直接参加了各种宣传互动活动,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日渐提高。
服务民生步入常态化。近年来,省地震局转变防震减灾工作思路,坚持地震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宗旨。省地震局制定了支持“工业强省”战略政策措施,规范了行政审批程序,缩短行政审批时限50%。省地震局提出,地震科技要服务民生。近几年来,实施了首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快速高效处理了多起“不明震动”事件,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省地震局还编辑出版了中英文的《贵州省地震震中分布图》,对贵州历史地震和地震地质背景展开了研究,发表了十几篇研究成果论文,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等提供了基础的资料。
确立目标、强化措施,谋求防震减灾工作再上新水平
“十一五”以来,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受观念等的影响,我省地震忧患意识较低,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机构、人员、经费保障不足,地震监测能力仍然较低,地震前兆监测基本上没有开展,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有效监督不够等等,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依然任重到远。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和地震监测系统,加强建筑抗震设防和地震基础研究。建立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系。初步建立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和地震应急指挥协调机制,建立完善防震减灾地方配套法规、规章和制度,建立完善执法监督队伍。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地震监测系统,贵阳市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最低监测精度达到1.0级。地震发生后10分钟内完成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速报。力争使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抗震民居比例逐步增加。将建筑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管理程序,初步建立建筑抗震设防的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地震科学技术基础研究,为防震减灾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构建新机制 戮力大招商
__县以思想解放为先导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力争实现更高的跨越和更大的发展。年初组织了90多人的党政考察团赴苏北、鲁南考察招商引资、园区和城市建设,扎实开展“三个年”活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近期又选派34名同志赴长三角地区驻点招商,全县外出驻点招商人员已达105人。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选定重点项目实行县级领导联系、部门帮办、定期调度的推进机制,促进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按照“积极对接大滁城、优先建设新城区、加快改造老城区”的思路,确定了40个城建项目,全面快速推进,努力使新城区呈雏形、老城区展新貌、开发区扩规模。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他们建立了领导联系帮扶企业制度,组建了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召开了银企对接会,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
__县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和重于一切的中心任务抓紧抓好,毫不懈怠。组织开展了“招商引资推进年”活动,广泛调动一切力量,用好一切手段,发挥一切优势,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1至4月份,全县招商引资引进项目32个,实际到位资金18.9亿元,同比增长48.8%。首先是强化压力招商,继续推行招商引资目标管理和“一岗双责”制度,建立招商引资调度推进和激励机制,加强督查,及时调度,真正把紧逼加压贯穿在行动中、体现在成效上。组织党政代表团赴江苏楚州、东海、新沂、盱眙、金湖和山东兰山、曲阜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学习借鉴外地在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找准参照系,定好坐标系,自加压力,奋力追赶;县委、县政府决定从4月15日至5月15日,不召开全县综合性大会,使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集中精力外出招商。其次是创新方式招商。选准融入长三角的切入点、支撑点和主攻点,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抢先拦截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坚持领导带头、带领、带动招商,不断加大驻点招商、以商招商、推介招商的力度,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从乡镇和县直机关选派了105名干部分赴江浙沪等地实行驻点招商、专职招商;先后在浙江温州,江苏无锡、浦口等地成功举办了投资环境推介会,扩大__的对外影响。再次是建好载体招商。着力在扩张园区规模、主攻项目建设、培育特色产业、提升整体水平上做文章,不断加快园区建设步伐。目前,县经济开发区、汊河经济开发区已入驻企业160家,其中投产77家,先后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加快5个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步伐,支持乡镇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块状经济,做大经济强镇。
1至4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15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8家。抓科技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投入,帮助企业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截至目前,共争取三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101个,总投资2.37亿元;11个省“861”项目今年计划投资5.65亿元,已完成投资2.23亿元。
呼应“大滁城” 建设新“__”
按照“呼应大滁城、建设新__”和“三年大建设、四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城市建设会战年”活动,优先建设新城区、加快改造老城区。一是主动对接“大滁城”建设。围绕把来城建设成为“大滁城”副中心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来城“南移西扩”的发展战略和“一城三区”(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的发展格局,启动来城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修编,主动与“大滁城”建设对接。二是加快县城建设步伐。确定了40个城市建设项目,其中13个重点建设项目,由县领导牵头组织推进,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重点项目7个,拆迁面积达3.8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6000平方米。加快新城区道网建设,为入驻项目建设提供空间和条件;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通过资产整合、土地置换、争取项目进入新区建设,集聚新区人气。打通老城区一批道路,畅通城内交通;改造一批背街小巷,改善群众居住、出行条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一批住宅小区建设,提升配套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强化城市管理。加大对“两违”案件查处打击力度,严肃查违法用地、弄虚作假建房等行为。
以项目为载体 扩张经济规模
抓项目带动,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精心组织“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全力以赴做好项目谋划、编制、争取和推进工作。选定一批重点项目实行县级领导联系、部门帮办、定期调度的推进机制,促进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力争20__年新上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万的项目50个,超亿元项目10个。
抓支柱培育,强化工业发展基础。做强主导产业
未来几年,为了在坚持科学发展中推进富民强市进程,为了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改变欠发达的基本市情,首先要提升发展水平,而提升发展水平特别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首先要增强经济实力。
根据我市的发展实际,要实现上述目标,至少要从“五个围绕”着手:
(一)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围绕产业延伸、产业多元,壮大工业经济。要紧紧围绕建设“四个基地”(全国最大的氟化工产业基地、华北地区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蒙西地区重要的冶金钢铁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双百亿”园区(氟化工业园区)的目标,在调整结构中促转变、进一步延长链条、提升层次、增强工业经济实力。
(二)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大力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着力抓好“三增三减”。一是增加设施农业,减少传统农业。重点发展温室大棚蔬菜、覆膜马铃薯等,二是增加节水农业,减少耗水农业。大力发展以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农业,实现农田节灌、精灌全覆盖。三是增加猪鸡养殖量,减少牛羊散养量。建设标准化养猪场、肉鸡养殖基地、肉羊育肥场。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引进培育肉食品和净菜加工、脱水蔬菜生产、大型仓储等龙头企业,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加强生态建设。
(三)围绕提升综合功能、营造宜居环境,扎实推进城镇化进程。始终抓住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环节,形成规划先行、建设跟进、管理协同的格局。到2015年,城区面积拓展到5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53%以上。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围绕山水特色,加快城区控规编制,突出“显山、露水、透绿”特点,重点抓好高层建筑和城市标志性建筑的规划设计,努力实现更富有品位、更体现特色、更适宜人居的目标。尽快完成乡镇总体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围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要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首先要缩小基础设施的差距,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蓄力量、奠定基础。要把水利工程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完成亥亥山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二道沟、饮马泉、鸽子沟三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争取于家沟水库、黑河城区段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尽快立项。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抓好隆盛庄——前旗道路改造,完成6个行政村、66公里的通村油路工程,县乡联网路完成20公里,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公路运输网络。
(五)围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通过政策扶持、创造宽松环境,大力繁荣现代服务业,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手段,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标志或结果,就是富民。富民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地讲,就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把发展的经济成果要让人民共享,具体从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大力推进扶贫攻坚。一要大力推进转移式扶贫。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二要大力推进开发式扶贫。把生产条件较好、有开发潜力的贫困村作为扶贫的重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开发等重点项目,扶持发展特色产业等,通过发展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三要大力推进保障式扶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覆盖,将全市农村贫困线下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四要大力开展结对式扶贫。建立健全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结对式帮扶机制,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形成扶贫攻坚的工作合力。
二、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切实加强就业和创业指导服务,支持城镇“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400人以上。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施好各项为民办实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