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范文

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统筹三次产业,

增强农村经济竞争力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经济构成日趋多元化,传统农业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为此,要进一步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切实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近年来,我市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全市累计建成各类特色农业基地80多万亩,其中省级以上无公害基地20余万亩、有机食品基地4万余亩,被列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累计发展农业企业193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5家,并投资4.7亿元,建成2平方公里农产品加工园区,区内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7.7亿元,占全市的38.5%,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全市农产品转化率和附加值分别提高到85%和35%以上,全市农民从茶叶、香榧、花木、长毛兔等四大产业获得的年收益就达13亿多元。要坚持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力发展个私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个私工业在我市遍地开花,并逐步形成了丝织、领带、花编、五金等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农村块状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全市新发展来料加工企业500多家,经纪人400多人,带动加工户1万多户,从业人员4万多人,年来料加工产值近30亿元,加工劳务费收入4亿多元。要继续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家庭来料加工业,进一步挖掘民间资本潜力,培育工业经济后劲,并着力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农民转产转业,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在此基础上,要鼓励一批有一定积累和创业追求的来料加工户逐步走上创新创业创强之路,成为农村个私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有序发展农庄经济。以休闲农庄为主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累计投资1.2亿元,发展各类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49个,经营户107户,年接待游客76.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670万元。甘霖镇施家岙村、东坡山庄、剡溪渔业园还创建成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下一步,要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的原则,引导各地依托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人文风情等特色资源,积极有序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统筹城乡发展,

增强农村经济支撑力

嵊州“七山一水两分田”,90%是农村,70%是山区,农村经济基础较弱。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切实增强农村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拓宽农民转移空间。按照城市化、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路,加强市区和中心镇建设,切实增强城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效应。拓展农民进城镇就业、创业的空间。目前,全市有15万左右本市农民在城镇就业,有lO万左右外来务工人员在嵊州工作生活,工资性收入已占到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逐步使有条件的进城农民实现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化。并积极引导有一定积累和有一技之长的进城农民在城里或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就业增收。

打造农村发展平台。近年来,我市积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着力推进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乡镇工业功能区为骨干、个私工业集聚区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平台建设。至去年底,全市已累计投入3亿多元,建成个私工业集聚区184个,入区个私企业达2630户,累计实现销售8.4亿元,税收3700多万元。在个私工业集聚区的带动下,全市每年新发展个私企业1000户以上。要继续坚持以发展家庭个私经济为主题,以巩固、提升、扩张个私经济集聚区为主线,真正使集聚区成为工业经济的孵化器、农民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和百姓致富的重要途径。

改善农村发展条件。近年来,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村优势资源正逐步转化为经济潜力。原先我市山区毛竹价格每公斤只有0.2元左右,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目前已达到每公斤0.6-0.8元左右。如通源乡茶培村共有毛竹林800亩,每年可采伐毛竹30万公斤,毛竹价格提高后每年能增收10多万元。但总体而言,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统筹内外发展增强

农村经济外拓力

随着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制约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为此,要按照内优外拓的思路,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不断开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基地外建。以茶叶、花木等主导产业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基地外拓、资源外引,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至去年年底,全市累计农业外拓基地71.5万亩,尤其是茶叶产业,已相继建立市外茶叶基地30余万亩,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华发茶厂,已先后在湖北、福建及本省各地联结茶园13.1万亩,成了国内最大的“茶包头”。要进一步做大做精做强产业产业,巩固我市全国最大出口珠茶加工集散中心的地位,加快建设全国领先的无公害茶生产中心和名优茶生产中心,从而实现从茶叶大市向茶叶强市、绿色茶都的跨越。

市场外拓。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培育农产品贩销队伍,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全市现已组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18个,带动农户12万户,每年为农民直接销售农产品达3000多万元;有3800多名农民从事花木、茶叶、果品等专业贩销,年贩销额达6.9亿元。要进一步鼓励农业企业外进超市、外设窗口、外销产品,积极创造条件申办自营出口权,把更多的特色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不断拓展我市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产业外输。目前,我市传统小笼包产业已遍布全国,从事小笼包经营的农户达3万多户,每年收入超过5亿元,小笼包专业村剡湖街道禹溪村有40%的农户外出制作小笼包,全村小笼包年收入300多万元、人均达1.5万元。此外,全市有100多个民营剧团活跃在农村舞台,从业人员

3600余人,演出收入5000多万元;有6500多农民外出当“田包头”。在外承包土地16.2万亩,年产值超过1.6亿元。为此,要进一步打响嵊州小笼包子、嵊州越剧等一批特色品牌,扶持发展一批特色专业村,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到城市开店经商。到外地经营特色产业,促进传统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统筹人的发展,

增强农村经济原动力

发展农村经济关键靠人。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本领,不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积蓄后劲。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各类农民培训45万人次,共有5万多名适龄农民掌握了木工、钳工、领带、针织、厨具等相关产业的生产技术,实现了转移就业。要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深入开展新农村主题教育和农民就业转移培训,建立健全企业出单、农民点单、学校接单、政府埋单的长效机制,依托农技大师、农民信箱、职教中心、实训基地、乡镇农校等平台,切实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积极培养经济能人。近年来,我市专门建立了农村人才库,登记在册的“草木才子”已达12500多名,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继续按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思路,实施农村人才培训工程,把培养经济能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一方面。要将这些农村优秀人才作为农村党员和村级后备干部的优先发展对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使其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头羊”和农村经济的示范者,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村干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引路人。如长乐镇上南庄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已发展丝织户40多户,大白菜、甘蔗种植大户40多户,两项合计年收入近500万元;崇仁镇木马蛟村投资120万元建成生态万兔场,全村兔毛、种兔年收入达300多万元,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狠抓教育培训,强化工作保障,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领导和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水平。带领农民群众闯出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新路子。

统筹各方力量,

增强农村经济推动力

发展农村经济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此,要认真落实各项“三农”政策,整合政府资源,引导社会力量,进一步营造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强大合力。

切实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统筹城乡30条、新农村建设30条以及山区经济13条等一系列农业农村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扶持效益农业和山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每年安排500多万元专项扶持个私工业集聚区建设,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深入开展结对帮扶。2006年,我市结合绍兴市“双五千”以下村结对帮扶活动,启动了“百村千户扶贫攻坚计划”,全市100个贫困村累计到位帮扶资金856.3万元,完成实施扶贫项目131项,其中个私小区、农业基地等经济发展项目8l项,贫困村的“造血功能”明显增强。如贵门乡白宅墅村,借结对帮养殖业、加工业等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让山区农民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实现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篇2

关键词:竞技体育;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如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竞技体育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这些指标间关系如何?笔者运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方法对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探讨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以便为制定我国竞技体育宏观发展战略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1 竞技体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我国每四年一次的全国运动会是对各省市区竞技体育水平的大检阅,全运会综合评分是根据各省市区运动员在全运会上的比赛成绩、参加奥运会取得的成绩、运动员交等多方面计算所得,能全面反映一个省市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因此笔者选用各省市区在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上的综合评分作为反映该地区竞技水平的指标。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体育科研、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教练员队伍建设、训练基础设施建设、运动员的多年培养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选取4个总量指标2个人均指标反映经济发展水平,4个总量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出口总额,2个人均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 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众所周知,竞技体育的成绩是要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才可取得的,四年一次的全运会是对一个地区四年内竞技体育水平的总检查,从投入产出角度来看,各省市区全运会综合得分就是该地区四年内对竞技体育投入后的产出,在分析十一运会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相关关系时,用某一年(如十一运会举办年2009年)的经济数据是不合适的,而应用2006-2009这4年的平均值比较合理。

从2009年中国山东第十一届全运会官方网站(http://www.11th-games.org.cn)获取31省市区十一运会综合得分(见表1),从江苏统计年鉴电子版(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获取31省市区2006-2009年各有关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后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见表1)。

2.1 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单相关分析

将以上数据输入SPSS系统,计算各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系统(见表2)。

从表2不难发现,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经济发展指标皆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所有相伴概率P全小于0.001),按相关系数大小进行排序结果是:地方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此外,这些经济指标间大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指标间有可能存在的共线性关系,这使得上述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各经济指标间的相关系数不能真实地反映它们间的相关程度,为真实地反映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各经济指标间的相关关系,需进行偏相关分析。

2.2 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偏相关分析

从表2可知,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地方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861,相伴概率为0.000,与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897,相伴概率为0.000,显然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地方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皆存在高度相关关系,但同时也应看到地方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也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我们有理由怀凝,在除去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之后,地方生产总值还会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吗?或除去地方生产总值的影响之后,地方财政收入还会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吗?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进行变量间的偏相关分析。在多变量的情况下,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是很复杂的,只研究两变量间的单相关系数,往往不能反映两变量间真实的相关关系,只有除去其他变量影响后再计算两变量间相关系数,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偏相关分析就是在其他变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计算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这样的相关分析叫偏相关分析,所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叫偏相关系数。偏相关分系数更能真实地反映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所以在多变量情况下,特别是多变量间相互存在相关关系时,经常对变量间进行偏相关分析。

从单相关分析结果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地方财政收入,同时地方财政收入与其他经济指标皆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为此我们来考查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其它经济指标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偏相关系数(见表3)。

从表3看出,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仍相关(相伴概率皆小于0.05);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皆不存在相关性(它们对应的相伴概率皆大于0.05),这说明它们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相关性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来实现的。这一点可通过计算在控制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偏相关系数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见表4)。

由表4可知,在分别控制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仍存在高度的相关性(相伴概率皆小于0.001)。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地方财政是影响十一运会综合得分最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地方财政收入代表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体现政府汲取资源的能力与调控地方经济、各项社会事业的能力,是实现政府各项职能的财力保证。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是“举国体制”,竞技体育事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其所需的经费主要来源政府财政拨款,各地区为了在4年一次的全运会上取得好的成绩,不断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多财力雄厚,其对竞技体育的支持力度也就相应地大。

十一运会综合得分前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为:1625.177亿元,后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为267.462亿元,它们间差距极大,前者是后者的6.08倍。

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单相关系数虽然达到相关显著水平,但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后,它们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不存在相关关系,其根源在于它们与地方财政收入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变量间存在共线性的作用,其对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影响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的。

3 结论

(1)不管是单相关分析还是偏相关分析,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成绩都存在高度相关性,十一运会综合得分前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是后10名的6.08倍,地方财政收入是影响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最主要的经济因素。

(2)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不相关,它们对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影响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王湃.区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8

篇3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农业;经济

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对于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广西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势在必行。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概述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含义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城镇与乡村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摆在同一位置对待,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到工业化和城镇化中综合考虑,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要素结构的调整和再平衡,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其实质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把城市与农村存在的问题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统筹起来研究解决,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统筹考虑和安排城乡产业发展布局、空间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着力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过大差距,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统筹城乡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在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提出来的,是把城市和农村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规划来统筹城乡发展,其实质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现代化进程中的统筹城乡发展,包括地域发展的一体化,也包括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和生活方式的一体化。在经济层面上,通过市场机制,使资源、资金、技术在城乡地域空间上,在不同产业问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在互补性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促使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在社会层面上,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医疗、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改善农利的面貌,改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状况,通过一定措施调整城乡两大集团的经济利益分配机制,为城乡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和生存空间;在文化层面上,构筑城乡一体教育体系,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消除思想和观念上的差异,把农耕文化和现代文明统一起来,从文化层面上实现城乡的融合。

二、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农业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有7213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4.3%,农村消费对全国举足轻重。2008年,城镇居民每增加100元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为62.4元,特别是城镇高收入者只有57.7元,而农民则平均为70.4元,其中20%的中低收入农民用83.6元消费,20%的低收入农民用192.2元消费(借债消费)。2009年,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市。1—12月,全国市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县及县以下增长15.7%。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善,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抵保、新农合、新农保快速推进。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不断改善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更多保障。然而,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1,2000年,城乡居收入比为2.79:1,绝对差额是4027元;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提高到3.22:1,绝对差额是7238元;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提高到3.30:1,绝对差额是12022元,2010年已达到3.33∶1,“落差”幅度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城乡发展差距大

尽管国家财政大幅度增加农村投入,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燃料)、房、网(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没,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无沦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问题还很突出,农民上学难、行路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依然存在。许多基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本应由政府全部提供,但政府却只提供很少的财政补贴,比如城市的道路、医院、图书馆是政府财政全额拨款建设,而农村道路、医务室文化站则是农民为主,政府只给予少量补助。在“重城轻乡”财政体制下,城市基础设施越建越好,越建越豪华,同农村的差距愈拉愈大。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给质量较差,导致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成本明显偏高,这不但不利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也不利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目前全国还有2.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3.7万座水库处于病险状态,约1000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电,还有部分乡镇和4万个行政村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

(三)农村金融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试点,但改革试点推进速度太慢,试点范围太小,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2009年末,银监会共核准开业了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48家,小额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但对于拥有3.5万多个乡镇、64万多个行政村、230多万个自然村的中国农村来说,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已经由以农业为主转向农业、工业、服务业并举发展的产业格局,与此同时所有制结构也由单一以集体所有为主转向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由于农村金融结构不合理,使得农民、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同时,目前由于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不合理,农民建房、购置家电、子女上学和婚丧嫁娶也缺乏正常渠道取得贷款,这也抑制了农村消费。

(四)产业化经营实体市场竞争能力低劣

由于传统农业发展的桎梏,我国当前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体现在农业经济产品与市场主体上,由于乡村产业存在规模小,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缺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经济效益差等问题。近年来,农产品供给出现了阶段性、地区性、结构性过剩,农产品普遍存在卖难现象。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城乡统筹

(一)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问题的实质是充分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最根本的是努力扩大农民就业。既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就业空间,又要广辟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和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渠道,切实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要抓住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着力培育县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继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强化对农民工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转移。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要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要以粮食为主的格局,使农业经济走向良性循环。在强化第一产业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立足农林牧渔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副食品加工业,既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畜牧业,不仅可以促进粮食的转化,缓解当前粮食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的矛盾,还可以带动食品加工、纺织、皮革、饲料加工等相关工业的发展,由此可以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在保证粮棉总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调减粮棉种植面积,推广良种,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同时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来增加农民收入。

(三)建立农业品牌,开拓农产品市场

扶持优质农产品品牌创建,采取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措施,激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及名优品牌创建和宣传工作,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容县的沙田柚、霞烟鸡、三黄鸡、兰花。加强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丰富营销手段,开拓外省市场;统筹做好其它农产品市场开发,启动果品综合批发市场,发挥好农产品的聚集效应。

(四)加大政府支持政策

①继续完善和落实现有各项农业农村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直补、良种补贴、综合生产资料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同时可考虑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并将牧业、林业、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农机具补贴范围;②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工作,迅速扩大覆盖面,争取在三年到五年完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消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③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大病医疗报销上限,降低农民看病成本;④扩大家电和汽车下乡补贴品种范围,增加每户购买补贴资金,提高补贴上限;⑤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支持农民建房,对农民建房实施补贴,推行建材下乡政策,以此扩大农村消费。

总之,统筹城乡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通盘考虑和配置各种资源,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的客观要求,是增进千千万万群众福祉的责任所在。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时代特征,围绕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目标,在新的起点上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农村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海燕.玉林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J].城市建设:下旬,2010(7).

篇4

深刻认识开放型经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殷切期望江苏在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等六个方面迈出新步伐,明确要求我们“巩固和发展江苏开放型经济特色和优势”。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深入实施包括经济国际化在内的六大战略,明确了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目标。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构筑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是应对国际形势复杂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为推进“两个率先”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对外开放与转型升级相结合、经济国际化与推进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着力在更新开放理念、优化开放布局、创新开放路径、完善开放体制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形成以国际化企业为主体、国际化城市为基础、国际化人才为支撑的对外开放新局面,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实现对外贸易及引进外资结构和质量、“走出去”发展规模和效益、优化对外开放布局位居全国前列,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开发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经济国际竞争力、全球要素配置力、对外影响力有大的提升,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稳定增长与加快转型的结合。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鲜明导向,在稳定增长中加快转型,在转型升级中促进发展,更加注重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又好又快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二是坚持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的互动。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开放型经济不仅是经济国际化背景下的产业开放,更是着眼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制度性开放。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动力。三是坚持巩固已有基础与增创新优势的统一。江苏开放型经济基础较好、水平较高,已经形成的优势要进一步巩固提升。要围绕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好地实现开放优势、科教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叠加,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力和开放带动力,加快构筑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四是坚持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发展的协调。把经济国际化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既要着力提升苏南国际竞争力,抢占新一轮开放型经济发展制高点;又要挖掘潜力,加快苏中苏北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开拓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五是坚持经济国际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的融合。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要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加快城镇化步伐,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为经济国际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全面落实开放型经济发展各项举措

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更大力度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外部需求减弱将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一个突出矛盾,稳定外贸增长也将是我们必须始终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受外部环境特别是欧债危机影响、江苏省外贸进出口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就对经济运行特别是对外贸易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判,多策并举,主动应对,抓早抓紧抓实,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在认真落实国家出口退税等政策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出台稳定外贸增长促进外经贸转型升级的政策意见,促进对外贸易难中求进。但必须看到稳定外贸增长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外贸稳增长促转型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一是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确保传统市场份额不减少、新兴市场比重有提高。二是全力以赴抓重点攻难点。继续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强指导和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突出问题。三是加快培育外贸新增长点。重点支持新能源、新医药、环保设备、高端装备制造、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建设一批外向度高、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省级出口基地。四是切实扩大进口。认真落实国家鼓励进口的政策,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适当扩大消费品进口。

更大力度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战略,以创新增活力,以转型促升级,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一是大力发展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品牌产品、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完善出口品牌培育机制,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二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重点推动文化、物流、中医药、信息技术、旅游、教育、商业服务等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出口,积极培育百强服务贸易出口企业,加强国际商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推动更多的优秀文化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加强境外旅游合作,把江苏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提高服务外包发展层次,拓展服务外包领域,以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重点,打造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三是大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器件制造等环节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从资源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更大力度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更加重视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延伸产业链,增强外资对江苏省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一是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大新兴产业引资力度,提高服务业、农业利用外资比重。按照产业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的思路,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产品更新,促进存量外资产业升级。着力优化外资来源地结构,加快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利用外资的国际区域格局。二是推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鼓励外资企业通过并购进一步整合产业链,大力引进境外各类投资基金,鼓励企业境内外上市。积极有效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加大间接利用外资力度。鼓励省内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放大溢出效应。三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努力吸引跨国公司在江苏省设立地区总部,鼓励现有外资企业扩展功能,设立区域性研发、物流、销售、财务中心。

更大力度推动企业“走出去”。紧紧抓住世界经济调整和变化中蕴藏的发展机遇,加快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步伐,提高江苏省企业构建全球供应链的能力,增强对国内产业链及相关产业的拉动力。一是积极培育本土跨国企业。重点支持具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和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鼓励和支持广大中小企业利用自身比较优势,走“精、专、特、新”的路子,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二是积极完善跨国经营促进平台。支持江苏省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设境外产业集聚区,形成规模产出效应。三是积极拓展境外投资合作领域和方式。鼓励企业建立境外研发机构,加强国际技术、信息和人才交流,努力构建研发网络。支持企业设立境外营销网点,带动和促进江苏省产品出口,努力构建营销网络。鼓励和支持企业构建资源合作开发网络。引导省内优势企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加工基地,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工程总承包业务,努力构建生产加工网络。

更大力度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在新一轮发展中,要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步伐,以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一是提升开发区集约发展水平。引导工业项目向各类开发区集中,进一步提高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调整规划,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提升功能,进一步形成优势互补、集约发展的新格局。大力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二是提升开发区特色发展水平。加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各类开发区立足自身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技术研发能力,明确发展定位,突出产业特色,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三是提升开发区创新发展水平。实施创新型开发区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加快开发区功能创新,推进开发区与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努力拓展开发区合作发展模式,积极支持南北共建园区,鼓励省内开发区与省外开发区、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共建园区。

更大力度优化开放型经济区域布局。以培育开放型经济新增长极为重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形成更为合理的开放型经济区域布局。鼓励苏南地区先行先试、大胆创新,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产业,着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升苏南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苏中苏北地区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潜在优势,加大开放步伐,壮大发展规模,提升发展质量,进一步增强对国际资本和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推动沿海开发开放,促进港口、产业、城镇互动发展,加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使江苏省沿海成为我国东部地区新的国际性资源集聚中心,成为服务广大腹地的重要开放门户。

积极营造开放型经济良好发展环境

我们要坚持统筹推进,加快政策落实,完善市场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强化人才支撑,推动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统筹推进。一是做好整体规划。根据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江苏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创新发展模式和转型路径,着力健全更加开放、更有效率、更富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着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着力优化开放型经济结构,提升江苏省经济国际竞争力。二是完善机制保障。进一步健全领导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新形势下开放型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进一步健全法制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营造规范公平高效的法制环境。进一步健全绩效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对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三是强化能力提升。要善于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用开放的思维谋划发展,进一步提高科学研判能力、统筹协调能力、把握机遇能力、应对处置能力,创造性地做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

加快政策落实。近年来,国家和省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外经贸发展的政策,最近江苏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要广泛宣传政策,深入基层和企业解读政策,扩大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指导企业更好地理解政策、用好政策。加强政策落实的协调配合,认真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该细化的措施要细化,该下放的权力要下放,使政策更好地发挥作用。加强政策落实的督促检查,及时评估政策落实效果,及时总结推广政策落实中好的做法,使政策落实有力有效,使企业真正得到实惠。

完善市场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有效调动市场力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各类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推进技术、资本、劳动力、土地、资源价格的市场化,让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江苏省集聚。二是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深化国有外经贸企业改革,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在深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中做强做大。三是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引导和支持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人才培训、市场拓展、技术改造、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提高服务水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理念,规范行政行为,推进政务公开,提升行政效能,努力营造符合国际规则的政策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真正做到简政放权、高效服务。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完善便捷有效的协调机制,全面提高通关效率。加快建立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完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提升企业主动应对各种贸易摩擦的能力。

篇5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在讲话中指出,2006年全省对外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全省在应对危机挑战中奋力拼搏,开放型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在加快转型升级中汇聚全球资源,经济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在推进“两个率先”中缩小国际差距,对外开放的综合效应得到充分释放。在对外开放的生动实践中,我们巩固和发展了开放型经济的优势,也深化了新形势下扩大开放的共识。这就是,抢抓机遇、扩大开放,是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统筹内外、全面开放,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改革创新、深化开放,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动力源泉。

罗志军指出,要深刻把握新一轮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世界发展格局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只有坚定不移推进开放,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中国和平崛起势不可挡,面临的国际压力明显加大,只有坚定不移深化开放,才能用足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江苏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开辟“两个率先”实践新境界,只有坚定不移深化开放,才能增添强大动力和活力。回顾江苏的开放历程,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在战胜困难、化解矛盾中实现的,每经历一次重大挑战,发展水平就上一个大台阶。当前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复杂,既是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也是江苏发展争先进位的机遇期。面对机遇和挑战,慢进则退,停滞则衰,倒退则亡。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积极作为,以更大的气魄、更加扎实的举措,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坚定不移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对外开放与转型升级相结合、经济国际化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结合,加快形成以国际化企业为主体、国际化城市为基础、国际化人才为支撑的对外开放新局面。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全省实现对外贸易及引进外资结构和质量、“走出去”发展规模和效益、优化对外开放布局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国际竞争力、全球要素配置力、对外影响力有大的提升。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在更新开放理念上实现新突破,在优化开放布局上实现新突破,在拓展开放路径上实现新突破,在完善开放体制上实现新突破。

罗志军指出,推进经济国际化,国际化企业是核心和主体。要以推动本土企业国际化、促进外资企业本土化为着力点,加快培育一大批江苏的国际化企业。一是支持企业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市场开拓力度、外贸新增长点培育力度,千方百计稳定企业出口。引导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兼并收购境外企业、知名品牌,扩大“江苏制造”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确立服务贸易在新一轮开放中的战略地位,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二是支持企业全球配置资源。着眼于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支持企业到技术人才密集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到成本较低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到资源丰富的地方推动合作开发。在注重引进国际资本、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端人才的同时,加大步伐“走出去”,不断拓展境外发展空间。三是支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依托江苏开放、科教的叠加优势,广泛吸纳集聚创新要素,积极开展国际创新合作,促进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大力开发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构筑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主的竞争优势。要把加快培育江苏的跨国公司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选择有一定规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给予扶持,着力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罗志军指出,推进经济国际化,国际化城市是重要基础和载体。要把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任务,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提高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推进新一轮开放搭建更高平台。要着力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功能,在世界城市比较中发掘独特优势,在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中明确发展定位,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中打造个性特色,形成不可替代的城市独特功能。要着力打造良好的城市品质,积极营造开放、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加快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加强城市管理创新,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努力打造“无障碍”的国际化环境。要着力提升高度开放的城市形象,以友好省州、友好城市为平台,提升城市知名度;以文化、旅游合作为依托,提升城市美誉度;以举办高水平国际经贸文化活动为抓手,提升城市影响力。要着力强化开发区的开放优势,把开发区转型升级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重点在创新提升功能、推动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罗志军指出,推进经济国际化,国际化人才是关键和根本。要把人才优先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坚持科学人才观、推进人才国际化”的方向,加快建设江苏国际化人才高地。一是把大力引进国际化高端人才作为当务之急,全球范围开发利用、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全面参与国际人才合作和竞争,汇聚各方人才为我所用。要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优化干事创业平台,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广泛招才引才纳才,提升江苏人才国际化的整体水平。二是把提升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作为根本之策,进一步创新培养方式,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发意识、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打造一批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国际化党政人才队伍。三是把推进教育国际化作为长久之计,把握教育国际化目标定位,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创新办学理念和思路,加强同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水平,以教育国际化推动人才国际化。

罗志军强调,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全面提升江苏经济国际竞争力,对我省各级干部领导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考验。要以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更加自觉地把江苏发展放到全球大格局中去审视和把握,不断增强开放大省的自信与自觉,牢固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广泛汲取一切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努力在国内外互动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抢抓发展机遇、驾驭发展全局。要以更加强烈的创新意识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大力弘扬“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鼓励基层大胆试、大胆闯,与时俱进地创新开放理念,创新开放思路,创新开放办法。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对外开放新路子。要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举措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把推进开放与正在实施的“八项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细化工作目标,狠抓工作落实,更好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使我省对外开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在回顾总结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后指出,回顾江苏的发展历程,每一次跨越发展,每一次成功转型,都是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根本动力的。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快构筑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要坚持稳定增长与加快转型的结合,更加注重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又好又快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坚持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的互动,加快构建充满活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动力。坚持巩固已有基础与增创新优势的统一,更好地实现开放优势、科教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叠加,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力和开放带动力。坚持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发展的协调,既要着力提升苏南国际竞争力,抢占新一轮开放型经济发展制高点,又要挖掘潜力,加快苏中苏北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开拓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坚持经济国际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的融合,为经济国际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