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医学基础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护理;中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b)-102-02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开设《中医学基础》的目标是让业已形成现代医学观念的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不同医学体系对生命的认知差异,进而拓宽学生的临床视野,优化思维方式,丰富诊疗手段。然而,对于中医知识的困惑和无所适从,使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如何让背景知识极度匮乏的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有所得,进而能学以致用,是富有挑战性的一个问题。将学生的专业特点、情趣爱好、思维方式与中医学的学科特点有机结合,能够提高这门课的授课效率。
1 引经据典,教学生熟悉中医文化
中医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承载这门自然学科的精髓。对传统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这无形中提高了学习的门槛。加之以往主修的现代医学注重实证,想要完全理解人文因素浓厚的祖国传统医学实非易事。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生命科学,中医学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壤之中,才会根深叶茂,本固枝荣[1]。有鉴于此,指导学生熟悉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贯穿《中医学基础》教学的一条重要线索。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刻意将中医学的发展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医史的时候,介绍历朝历代的名医,并特别指出其中一些大医多有弃文从医的经历或是德艺双馨,他们在文学和医学两个领域都能独领。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记载了数十种药物的形态、性味、功用以及栽种方法;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的唐人孙思邈年少得志,官居显位,后中隐于市,潜心医药,留下传世之著《千金方》;南宋爱国主义大诗人陆游,早年立志光复中土,仕途失意后,转而研修岐黄之术,著书立说阐发中医理论,并身携药袋深入病家为人治病。再如,学生们对“阴阳八卦”和“相生相克”等表述有浓厚的兴趣。笔者就在介绍相关章节的时候穿针引线、深入浅出,将文化与现象联系起来。同学们知道抽签的时候抽到下下签不好,但不清楚什么才算是下下签。笔者就借用八卦之中“否卦”的卦象抛砖引玉,结合阴阳学说之阴阳互根互用理论对其阐释。笔者还时常引用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或文学典故片段,让大家在“玩文弄字”的同时,体味诗词文化中所体现的朴素的医学思想。比如,在解释“春之主气是风”的时候,以“吹面不寒杨柳风”来印证春天是一个多风的季节;在说明“思伤脾”的时候,引用“为伊消得人憔悴”证明过度的思虑对脾胃功能带来的影响。用范进中举的故事来说明“喜伤心、喜则气缓”,用林黛玉的结局来说明“悲伤肺,悲则气消”。在讲授过程中,笔者努力引导学生暂时摈弃习得的西医思维方式。通过讲授鲜活、有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同学们头脑中建构中医的思想理论。
2 触类旁通,教学生认识中医现象
“天人合一”道出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基础上的传统医学具有的特点。高深的理论,需要从业者具备不俗的悟性。自古以来,医家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都非常重视启迪学生的智慧。在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潜能的挖掘。中医研究的对象都是生活在自然界的人,研究的范围包括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病因病机和防治原则。既然中医研究的是活体的人,那么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采取因人施教的方法,通过取象比类的方式,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艰涩难懂的中医理论。对于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体验,学生往往心存疑虑,他们迫切希望从中医的角度得到合理解释。利用这一契机,可以在讲授过程中巧妙对比和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深入分析生活经验中透射出的中医学原理,引导学生进行推论、发散,从而获得新知识、新结论。比如,在介绍六致病具有外感性的特点时,学生熟悉病邪从口鼻侵入的起病途径,对于病邪易从皮毛侵入不得其解。这时,可以提示大家回忆自己的感冒经历,想想是不是晚上不盖被子也会感冒,进而找出发病的原因,从而解除学生们的疑惑。再如,火邪致病具有“其性炎上”的特点。联系平素耳闻目睹的“上火”现象,指出自然界中的火都是向上的,没有谁看到火是向下的,这也就有了“上火”之说。平时我们感受到的口舌生疮、心烦失眠,牙龈肿痛、口臭、吃得多且饿得快,目赤口苦、头痛眩晕等现象,实际分别是心火上炎、胃火上亢、肝火上炎带来的后果。又如,在介绍湿邪具有“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的致病特点时,询问“为什么饭前大量饮水会影响食欲和适量”;在阐述“气随津脱”的理论时,提出“为什么中暑的患者在大量出汗后会精神疲惫、四肢倦怠、少气懒言”。通过生活体会和生命现象的结合,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中医现象无处不在,亲身体会到中医学的返璞归真。
3 学以致用,教学生用中医理论指导护理工作
中医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指导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传统医学[2]。与西医理论来源于各种实验不同,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中医理论多来源于临床实践。前贤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就充分体现出临床实践在中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3]。中医是“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在具备基础的中医理论后,这种个体化的医疗模式可以合理地运用到常规护理的各个环节。例如,在对患者进行日常起居护理的时候,可以根据患者的病证特点来安置床位、调试病室光线和温度。具体地说,寒证、阳虚证患者多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使患者感到舒适;湿盛患者,房间湿度宜低;燥证患者,湿度可略高些;热证、阳亢的患者,病室光线宜暗;痉证、癫狂证者,应用黑窗帘遮挡。此外,要嘱咐患者随四时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而增减衣被。春时不可遇天气转暖而顿减衣被,夏天不要当风乘凉,秋天不宜大汗淋漓,冬天最好减少室外活动,避免风寒。这些蕴含中医理论的起居护理,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如,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中医学的“七情”理论。俗话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常人的情感尚易波动,何况身处窘境的患者。对初入院或病情反复的患者,可运用“情志相胜法”等传统心理干预方式,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具体地说,医护人员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患者的病痛。除自己的语言、态度外,还应重视病室环境和患者周围的人和事,全面进行照顾。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通过开导法的运用,可解除患者不良的情绪,从而使患者心境坦然,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机条达,气血调和,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早愈。再如,中医强调“三分药,七分养”、“食补胜于药补”,在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的时候,运用中医学的食疗理论,能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具体地说,根据中医学的“五味”理论,实热证的患者,宜食用苦味的药物;慢性虚损性疾病的患者,宜食用甘味的药物;多汗、二便失禁的患者宜食用酸味的药物。另外,在食疗或药疗时,中医还强调“忌口”。例如,黄疸患者忌食油腻;温病高热患者忌食辛辣荤腥;脾虚泄泻患者,忌食生冷瓜果;产后、经期忌食寒凉食品。服用中药一般忌嗜茶,服参类补品,忌食萝卜,服蜂蜜忌葱,食天门冬忌鲤鱼,鳝鱼忌犬肉等。
中医学的价值和生命力源于其本身内在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那种深层次的、对人与生命和自然的尊重[4]。结合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必定能使他们能够在临床工作中创立一个与医师、患者良好沟通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贾秀敏.高等中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5):416-418.
[2]李柏.浅谈《中医基础理论》课的兴趣教学[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6):643-644.
[3]沈玉洁.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7,4(4):89-91.
关键词:基础护理;护理礼仪;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护生,恰当地运用护士礼仪与服务对象沟通,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而这正是护生所缺乏的。在日常生活和临床工作中经常会看到一些护生在求职面试时自信心不足、缺乏应聘技能和有效沟通或与服务对象交流时不知如何应对。在护理实践技能教学中,注重强化护理操作礼仪实践技能培训。将护士的仪容、举止礼仪、服饰、言谈礼仪、护理工作礼仪、护患礼仪等应用到具体的操作技能教学中,对护生进行礼仪方面的培训,是每个护理教师面临的新的任务。
一、方法
(一)操作中的礼仪
就护生而言,每一项护理技能操作,都是从初学时的按部就班,到熟练后的习惯动作,最后到真正学会一套完整的护理操作,需要一个科学、全面、系统和反复的训练过程[1]。操作技能的掌握需要培训,言谈、举止等行为规范也应该如此。为了提高护士的礼仪修养和护理操作技能,我们把护理技能示教室和练习室作为护生在职教育的场所,要求她们将礼仪服务的理念渗透到护理技术操作训练中,就像开展临床护理工作一样。例如护士在进行基础护理操作前认真核对床号、患者姓名,并对所做的操作做出相应的解释。我们要求护士必须做到上身稍弯曲,眼睛要直视模拟人的眼睛,两手自然下垂或重叠、面带微笑做好解释工作。将礼仪服务运用于基础护理的各项技能操作中。
(二)形体训练
分组进行护理操作练习时,也对护生形体进行训练,要求护生时时保持职业的微笑并把规范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在形体训练中不断纠正与护士礼仪课不相符的动作姿势,要求护生遵循护士礼仪课的原则,培养护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还要求护生在早操前和晚自习课前分别练习10分钟,鼓励护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第二课堂形体训练,同时在上课时严格要求,使护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教师的示范
培养护生的礼仪,应从教师做起,将护士的仪容、仪表礼仪、服饰礼仪与护士的仪表规范展示给护生。要求戴护士帽,头发前不遮眉,后不搭肩,侧不掩耳;护士服应清洁、平整、合身,群摆不长于护士服;不染指甲,不留长指甲。让护生接触护理时就学习护士的规范礼仪,在以后的练习课中不断强化护生规范的仪容、服饰、举止礼仪,以满足护理工作的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和日常与护生的交往中处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使护生在礼仪的氛围中接受礼仪教育,由教师用优美的姿态,温柔的语言在教室进行护士的站姿、坐姿、行走、推治疗车、端治疗盘、持病历夹等行为的示范。使护生直接感受到护理教师是礼仪的典范。
(四)护生的语言形象
护理语言美体现在护士和患者交流时,俗话说“良言一句寒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护理语言美是护士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向护生灌输雅致得体的护理语言,有意识地培养护生的语言美。如各项护理操作,不论是用模型进行导尿、鼻饲、吸氧等,还是用真人进行注射、输液等,使用科学、规范的医学术语,耐心地向“患者”解释,以示对“患者”的尊重。护理教师无论是在进行知识传授还是在与护生沟通过程中,都应使用美的语言来感染和影响护生,并要求护生在语言交流中应做到:口齿清晰、礼貌谦虚,称呼得体,表达清晰和富于情感。在护理实践课中,逐渐引导护生掌握护患语言沟通技巧,多用礼貌语言、巧用安抚性语言、学会运用操作解释用语,掌握与患者沟通的艺术性。
二、教学效果
(一)改善个人气质和行为习惯
在基础护理学的课程中,特别是在示教和练习课程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受过该项训练的护生,个人气质和行为习惯也都有明显改善,大多数护生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自觉按照礼仪的基本要求去规范、检点言行举止,能从社会流行风中提炼出护士真正的美,追求严谨、进取、朴素、大方、乐观、善良的高尚品质。
(二)护士的礼仪是现代护理学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对各行各业职业礼仪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作为患者生命安危的保护者,人类健康的维护者,其行为举止是护士职业道德的反映,是护士素质修养的体现[2]。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护士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患者的情绪,进而也影响其治疗和身心健康的恢复。护士的礼仪对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和建设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护生的必修内容。
(三)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能极大地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护生通过规范化的护士礼仪行为训练,不仅得到了自身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而且还对护理专业有了新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将要从事的护理事业,还对护生毕业后的就业面试,竞争上岗作好了最基本的铺垫,不仅为未来的护士培养了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出优美的风度和姿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护生综合素质。2007年5月12日在泰安市举办的“职业礼仪表演大赛”中,我校的“护士礼仪表演”获得好成绩,充分展示了新一代护士的精神风貌。
(四)完善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
现代护理专家说:“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3],教学过程中,护理的艺术性在于护士通过自身形象表现出专业的独特的美,护士只有对服务对象、对护理本身的领悟、尊重和理解,才能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增强了护生对未来所从事护理工作的热情和生活的自信心。
(五)适应了护理教育改革,突出了护理专业培养目标
加强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时代主题[4]。因此,护理教育应突出专业特色,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礼仪行为的培养,只有把人文学科的教育纳入护理教育的范围,才能促进护生在知、情、意、信、行方面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只有经过严格的护理礼仪训练,才能使护生在个人形象、容貌、服饰、言谈、举止、礼节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修养,使她们学会穿衣戴帽、谦恭有礼、举止优雅、仪态大方,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使培养出来的护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欢迎[5]。
总之,良好的行为举止要经过训练才能养成,将护士的职业礼仪课纳入我们的护理教学中是我们的尝试。通过反复训练,逐步矫正护生的一些与职业礼仪不符的日常习惯,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使护生在今后护理工作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形体动作,当代护士只有既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礼仪修养,才能满足人们对医院护理工作的要求[6]。
参考文献
[1]曹世媛.将护理礼仪贯穿于护生实训教学中[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9).
[2]王爱清.浅谈护理教学中的礼仪培训[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2).
[3]陈维英.基础护理学.第3版[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
[4]高爱国,王东光,林永超.21世纪初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改革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4).
[5]张红云.护理专业开设护理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4).
(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 上海201400)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脑出血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脑出血患者长期卧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压疮。中医护理以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辨证施护。通过对压疮患者及压疮高危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调养、情志护理、功能锻炼、中药制剂等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达到有效防治压疮的目的。
关键词 脑出血;长期卧床患者;压疮;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102-0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因脑出血住院病人438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有关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经头部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其中脑出血后长期卧床患者继发压疮范围及部位不等病例28例。年龄56-92岁,其中偏瘫25例,全身瘫痪3例。中医认为,压疮的发生,在内是由于久卧伤气,气虚而血行不畅,久病而出现气血亏虚;在外由于躯体重量对着褥点的压迫及躯体着褥点的摩擦挤压而致受压部位气血失于流畅,造成局部皮肤失养而坏死肉腐,形成疮疡[2]。随着临床护理经验不断积累,我院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继发压疮的防治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
1一般护理
1.1 饮食护理: 中医十分重视饮食的调养, 良好的膳食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疮面愈合的重要条件。中医饮食调护是根据中医的“因人制宜”思想,审因用膳,辨证用膳,强调饮食的针对性。选择适宜自身病情需要的饮食,可以增强脏腑功能,充盛气血,对疾病有重要的辅助治疗或治疗作用。脑出血患者饮食调养原则是:饮食适量,定时定餐,不宜偏嗜。以清淡低盐易消化为原则,忌肥甘辛辣食物,戒烟酒。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发生压疮的患者或压疮高危患者,多患有慢性疾病且需长时间卧床,饮食护理需兼顾原发疾病和压疮局部修复的营养需要,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给予高蛋白、低热量、低胆固醇、低盐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食多餐。
1.2 生活起居护理:环境与休息:保持室内整洁安静,空气新鲜流通。春夏两季阳气活动旺盛,患者应着柔软、宽大、吸汗的棉质衣物,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爽,及时清除汗液等分泌物;秋冬时节,阴气转盛,应注意帮助皮肤适当补充水分,增强皮肤抵抗力。勤整理床铺,保持平整、清洁、干燥、无皱褶。鼓励和协助卧床病人经常更换卧位,减少受压时间,建立床头翻身记录卡。对有大、小便失禁,高热汗出的患者,应随时观察皮肤情况,发现衣服、床单浸湿后要立即更换,并使 用气垫床,避免压疮的发生,也有利于压疮的愈合。
1.3 情志护理: 脑出血后抑郁与情志密切相关,由于风瘀、痰、热交搏郁结,,神明失其清展而情绪低落,出现抑郁[3]。对脑出血且继发压疮患者或压疮高危患者来说,长期住院治疗、对疾病的忧虑和疼痛的折磨,导致了患者的抑郁情绪。 中医情志护理“情志相胜法”出自“内经”,是古代中医学中最典型而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以五行相克为理论依据,用一种情志纠正另一种情志所致疾病的方法[4],即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护理人员给予疏导、解释、安慰,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有效改善了患者抑郁状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4 功能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利于通畅气血,活动筋骨,健脑强神,增强抵御病邪的能力。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早期良肢位摆放、定期翻身、指导患者适当进行床上运动、或为患者做恰当的被动运动,同时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一方面有利于原发疾病的康复,另一方面帮助患者增强体质,尽早离开病床或轮椅,以降低压疮发生的机率,同时也有利于压疮的愈合。
2疮面护理
2.1 对压疮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大小、原因、部位、程度及合并症,制定护理计划。病发部位初为淡红色,肿、热、有触痛,此多为压疮的前驱期,用温水擦浴受压部位,擦背或用热水进行局部按摩,定期用红花油擦背或受压部位,并配合适当的按摩,勤翻身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防止组织营养不良。
2.2 局部红肿向外扩大、变硬,皮肤变为紫色,常在表皮有水泡形成,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内液体,表面以聚维酮碘溶液消毒,涂以湿润烧伤膏,并以神灯或鹅颈灯(60 W灯泡,距伤口25 cm)每日照射1~2次,每次10~15 min,或频谱治疗仪照射,每日1~2次,每次20~30 min。
2.3 局部皮肤色紫,渐趋溃破,浸及肌肉,腐烂坏死形成溃疡。创面色鲜红为正气上充,内蕴热毒,局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中药金黄膏外敷每日2次。疮面稍凹,边缘微肿,中央生黄、绿色脓液,质稠气臭,为热毒蕴结,营血失调, 先以聚维酮碘溶液局部消毒,再清除坏死组织,生肌散外敷,每日1次。同时内服中药以补气养血。一般5~7天后创面组织向上及中央生长,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创面逐渐减少。
3小结
脑出血继发压疮虽病在局部,但与整体密切相关。祖国医学认为,压疮的病因病机是:局部受压,气血瘀滞,瘀血腐肉,破溃感染,热毒至久,伤阴伤阳,经久不愈,气血双亏。患者一旦患上压疮,不仅痛苦不堪,而且其并发症还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尤其是重度压疮。因此,运用中医护理的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功能锻炼、中药制剂应用等方法,对脑出血患者继发压疮的预防和治疗不仅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而且将突显中医护理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论断要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6):379.
[2]赵向华·中医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288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职;护理学;教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优质护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护理学基础涵盖了临床护理所需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大部分中职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自学能力相对较差,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教学当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建构主义理论教学的意义
皮亚杰等心理学家建立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就是说,学习的过程是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理论用于指导有效课堂教学
1.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
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效果不佳。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情境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以前教师教授如何给病人做口腔护理时,经常是教师先示范,然后给学生看视频,视频看完后教师再讲授口腔护理的操作注意事项,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口腔护理的操作要点。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后,我们改变了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方式,上课前让学生先预习课文十分钟,然后随机派两名同学,一位当病人,一位当护士,进行口腔护理操作,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操作结束后教师提问刚才学生操作的失误之处在哪,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再做示范,观看教学视频。通过这种角色的转变,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提升。
2.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要创设或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在此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如,教师在教授输液不良反应肺水肿时,就可以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对肺水肿的产生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建构,讲授前先让学生复习血液循环的过程,再让学生理解如果短时间输入过多液体或超过患者的可代偿量时会出现什么反应,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应采取什么措施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从而完成新信息的建构。
3.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
传统教学多强调规范和纪律,学生很少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合作。而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面对问题情境,刺激学生思考和探究,同时营造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如教师在护理学基础的技能操作课时,对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每个小组选出一位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为组长,当某一位同学练习时,组内其他同学负责观察并进行点评。下课前从小组中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评比,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对比赛进行观察和评审,发现问题并进行打分。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完成了教学目标。
4.教学活动应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传统护理学基础教学,尤其是教授基本技能操作时,一般都是教师告诉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学生不需要理解为什么,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就可以,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而教师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可充分引导学生提出疑难、困惑,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如:教师在教授铺床法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一定要从右往左铺,不能从左往右铺吗?”“老师,一定要一个人铺吗,两个人一起铺可以吗?”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再告诉学生能或不能这样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思考、探索,让他们尝试解决困惑。而教师就负责观察,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牢牢掌握了铺床法的步骤,还学会了面对不同情况时如何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对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建构主义理论从独特的角度对教学和学习这对关系作出了全新的诠释。运用这种方法,教师需要在进行护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时,采用全新的教学思维和方式,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护理学基础教学相融合,这对提高护理学基础教学的有效性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2]严雪怡.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28.
关键词:集体食物中毒 蜡样芽胞杆菌 急救 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22-01
学校集体食物中毒近年来时有发生,以发病急、人数多、较集中为特点[1]。2012年5月28日18∶50至次日晨8:00我院接诊一起青岛市某中学在校集体食物中毒的学生共94人,经及时救治及相应处理,中毒学生全部康复。现将救治和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接诊的94例全部为某中学在校食堂吃午餐的学生,年龄13—15岁,学生平素身体健康,5月28日在校食堂午餐,主菜是红烧茄子、炒玉米粒、鸡肉,主食是米饭。饭后1小时,陆续有学生出现胃部不适、恶心、腹泻等情况,经卫生部门调查分析和检验,中毒食物是米饭,学生食用的米饭为隔夜米饭,学生食物中毒为蜡样芽胞杆菌感染所致。
1.2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以恶心、呕吐、全身无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出现腹泻,查血常规,90%以上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比例均升高。其中病情不稳的急诊留观治疗患者10人,症状较重1人,已收入院,其他患者经门诊治疗后,病情好转,回家观察。
2 应急措施
这起学生食物中毒特点,人数多、发病急、较集中。事情发生后,值班的医护人员立即上报市疾控中心、院总值班、感染科主任及护士长,经领导的安排与协调,根据就诊同学的年龄、症状轻重,向急诊和儿科急诊进行分流,以此同时,紧急调消化内科医生多名到肠道门诊坐诊并增加了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对患者进行了诊治及护理,确保了患者的治疗使得医院在处理突发事件上赢得了时间。
3 急救治疗
3.1 迅速建立留置针静脉通路,由于患者腹泻、呕吐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2],需及时补充葡萄糖氯化钠、维生素C、以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2 对症处理。根据呕吐物的情况对症处理,患者呕吐物为食物残留物时,要进行催吐,以减轻中毒症状,减少变质食物对胃部的刺激,患者呕吐物为水或粘液时,应肌肉注射胃复安,静脉注射胃酸抑制剂等处理。大多数患者经积极补液、抗感染、保护胃黏膜治疗后,患者体温生命体征稳定,体温降至正常,症状缓解,瞩患者回家后进食半流质软食,若有不适及时复诊。
4 护理措施
4.1 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作好护理记录。
4.2 协助患者保留粪便、呕吐物的样本,通知市疾控中心进行采样,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4.3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输液中、输液后的临床反映、了解患者呕吐、腹泻、脱水的症状是否得到改善。
4.4 心理护理。由于本次集体食物中毒发病急、时间短、症状重,且均为学生,年龄偏小,家长及孩子易产生心理恐惧,出现紧张、烦躁不安、焦虑等情绪波动,护士应多向家长及学生进行病情解释,使其了解食物中毒的有关知识,缓解紧张情绪,同时根据患者的需要及病情上的变化,及时的给予护理及心理上的疏导,使患者及家长对医护人员有信任感、安全感,从而能够安静、积极地配合治疗。
5 小结
5.1 近年来学生集体食物中毒时有发生,以发病急、人数多而集中为特点,学校领导、疾控中心及食品监督局应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卫生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监督与管理,从根源上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5.2 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为厌氧革兰阳性粗大芽孢杆菌,常单独、成双或短链状排列,芽胞常位于次极端;芽胞体外抵抗力极强,能在110℃存活1-4天,能分泌强烈的外毒素,依毒素性质分六型A、B、C、D、E、F引起食物中毒者主要是A型、F型。致病食物由于存放较久或加热不足,引起蜡样芽胞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中毒[3]。
5.3 进行卫生宣教,使群众了解食物中毒的有关知识,加强卫生意识,不吃隔夜饭,不吃变质食物,注意卫生,出现腹泻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症状加重。
5.4 食物中毒多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因此肠道门诊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保持环境安静、清洁,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注意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杜茹慧,杨收平.学校集体食物中毒的护理[J].天津护理,2009,17(1):33-34
一、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任务的准备与布置。融入护理与礼仪知识点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需要一个前提,就是中职学生已经对于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且扎实地掌握了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和交往礼仪。这就需要老师先对于护理礼仪的书本知识首先进行讲解,然后再向中职学生布置实际演练的任务。总之中职学生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才可以进行实际的课堂演练。由于护理人员会接触到不同的患者,会遇到性格暴躁的人、患有特殊疾病的人等。老师可以依照实际护理工作中的不同的情境与不同类型的患者向中职学生布置课堂演练任务,这样可以使得中职学生可以对自己今后的工作状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1]。总之,在课堂任务演练之前,中职学生需要对护理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老师也要根据班级中职学生情况进行小组与任务的分配,保障实际任务演练的顺利进行。
(二)实际的任务演练。一般来说,每个小组都会有4~5个人,分别扮演患者、患者家属、医生、护士等。在实际任务演练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尽量进行真实情况的模拟,例如患者在医院突发疾病、患者不配合治疗、患者家属询问患者病情等这些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一些场景。同时任务演练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一些医疗仪器,这都需要进行实际的操作,这样可以对中职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实际的检验。除此之外, 由于是课堂的场景模拟,很多中职学生在课堂任务演练的过程中可能不会太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这就需要中职学生端正思想,将课堂演练当作真正的工作实践,对于自身的一些专业行为,如听诊器的使用、手持病历夹的方式、站姿等都要进行重视,并且要善于从其他小组的观察中学习,这样才可以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严格规范自身行为[2]。在任务演练的同时还要进行影像的录制,使得中职学生可以对自己以及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观看,便于课后的交流、学习。
(三)针对录像表现进行课堂评价。实际上,集体进行演练影像的观看无论是对于中职学生还是对于老师来说都十分必要。首先影像资料可以反复观看,老师可以对每一组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中职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大家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及时的讲解,有效避免了中?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同样的失误,同时还可以将这些影像资料保留作为今后的教学资料。其次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有时自己意识不到自己在演练中出现了错误,因此通过观看影像资料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且通过其他小组的评价及时改正自身存在的错误行为。最后,演练影像也是中职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纪念,具有一定的留念价值。
二、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效果
(一)锻炼了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护理学基础实验的教学实践中,融入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知识点的教学方式可以对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3]。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在课堂中进行实际护理情境的模拟演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职学生的实践水平,保障中职学生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在面对各类状况时可以有效应对。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给中职学生充分的实践锻炼更加有利于中职学生今后的就业,因此在护理学基础实验课堂上进行实景演练和表现分析可以使得中职学生认识到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去做才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总之,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在学校学习中如果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一个出色的表现。
(二)深化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实际上在学校的教育之下,很多中职学生对于护理工作仅仅停留在感情的认识之上,但是应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以使得中职学生对护理工作形成一个理性的认知,进而深化了中职学生对自己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远要比书本上描述的复杂得多,需要中职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准备,因此中职学生对于护理情境进行模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中职学生进一步对护理工作进行了解。只有对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知才可以指导中职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的选择,很多中职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知较为片面,因此情境体验为中职学生走进护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有利于中职学生充分了解护理工作的实际工作流程与其所处的工作环境。
三、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职护理 病原生物 免疫 教学思考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三大部分,是中职护理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后期学习护理专业课和临床护理工作都非常重要。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教学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刚接触到本门课程时,由于理论课深奥难懂、实验课枯燥乏味,常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严重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有的学生认为,护考中没有包含本门课程,所以学习时也不太重视。现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希望对以后的教学能有所裨益。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生多是初中毕业后就入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起点低,理解能力差,对于学习他们普遍缺乏兴趣和主动性,遇到较难的课程,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反感、退缩等不良反应。结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从简单的知识入门,适当降低教学难度。首先,为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教材可作适当调整,应选择在前半期学习较直观易懂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在后半期学习较抽象难懂的免疫学基础。其次,结合教学大纲,整理重点内容和学习难点。重点内容仔细讲解,如微生物的种类,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等等。而难点内容应选择性的讲解,比如免疫分子的种类、作用,免疫应答的过程,应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拉出主线,不宜过于详细。这种很难的内容讲得越详细知识的深度也就越深,超过了中职学生的理解力,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学生反而越听越糊涂。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结合中职护理工作的需要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护理治疗工作,很多理论性强的知识,在护理的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用到。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重点选择与护理工作关系密切的知识。在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学习中,重点介绍日常护理常用的消毒灭菌的方法,不同的病原生物侵入机体的途径和如何针对这些途径进行预防。比如流感病毒的侵入途径,针对它的侵入途径该如何预防,有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方法。在免疫学中,除基础理论的学习外,应重点讲解与护理工作相关的免疫预防知识,比如疫苗的种类、用途、接种方法、注意事项等。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灵活多样
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强,特别是免疫学,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多,抽象难学。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堂灌输式的讲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主动性。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她们期望老师能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枯燥的内容讲懂。虽然我们不能做到把医学课堂完全的变成故事会,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更生动有趣。一方面:可以适当的选择多媒体教学,把理论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和原理做成动画的形式显示,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静态的教材动态化,更直观易懂。而有趣的动画也大大减少了课堂中打瞌睡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运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Barrows教授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医学生通过解决结构不良的临床病例问题来学习临床前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以一些有趣的案例开头,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启发学生的思考,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是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临床护理工作,操作性非常强,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结合我校特点可先进行多媒体、录像由教师进行演示性实验,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另外还可到附属医院进行参观教学,比如医院不同环境对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相关免疫检验应用,免疫预防的应用等,这些都可以在医院直观的看到,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理论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三、总结
总之,通过对教学中问题的反思,中职护理的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护理临床工作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的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宝恩,苏盛通.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护理学基础;课程体系改革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34-01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医疗体系的改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岗位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职业素养都有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改变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其关键问题是要培养综合素质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因此,需要新的培养模式加快护理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护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创建有益于护理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环境,是我校护理教学课程改革建设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一、理实一体化
(一)教学理念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师生双方能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相呼应,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爱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将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多种方法灵活的融合。讲授法是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演示法是通过教师进行示范性操作等手段使学生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方法。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从而掌握一定的操作流程和技巧。
二、护理学基础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突出整体护理观念,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强调以护理程序理论为框架的教学模式,强调将实践融入到相应的理论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评判性思维,将护理学基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有机融合。课程的考核形式主要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
三、传统教学现状
《护理学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课程脱节。授课地点不同,授课时间不一致。一般情况下,是在班级先进行理论授课,然后再根据实验室的情况和其他因素决定实验课的时间,有的时候可能一个教学内容理论授课结束后,需要下个星期才能去实验室进行示范和练习。在理论课堂上较为枯燥,学生感受不到职场氛围,不能直接接触操作物品,操作方法和流程只能通过图片进行联想。在实验课的时候,有的同学不能及时巩固复习相关操作要点,技能操作的效果不理想。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分配也有所不同,有的老师只是承担实验课教学任务,不利于培养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
四、课程体系改革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护理学基础》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实施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师资力量、教学场所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断的进行教学总结和及时进行反馈,通过自主、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改革前的准备
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学校可以根据师资力量、学生素质、设备等情况,选择部分内容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并编写适合本校特色的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室并不适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应该创建新的综合教室,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进行示范性的操作,教室应该有充分的空间保证学生的位置能将老师“包围”,从各个角度观察教师的演示。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的改变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需要能讲能做的“双师”型教师,既要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要提高实训教师的理论授课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必须具备综合的业务素质,才能驾驭理实一体化课堂。
(二)改革后的教学效果
(1)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剥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本性,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做法,改变了纯理论教学。从感官入手,从学生技能技巧的认知规律出发,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将抽象的知识直观的表达出来,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易于接受,充分的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启发学生讨论,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发表言论,表现自己,形成学生独立的个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创新才能。
(2)分组练习,体验角色
学生分组,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操作,教师指导,规范操作方法。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反复播放操作程序的视频,强化学生记忆。在不违背操作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创操作方法,以拓展学生思维,使知识活学活用,应变今后各种情景操作。模拟病房情境在角色扮演中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学生分别扮演护士和患者,营造了职场环境,拉近了护士和“病人”沟通的距离,感悟患者的痛苦,认同患者的“投诉”,体验成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痛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谈出自己的体会。增加了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责任感,树立白衣天使的信念。
(3)全方位培养
新的教学模式,同学之间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交流与合作中领悟出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乐学”。引导学生掌握7中学习方法,听说读写看练想,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学生复述、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掌握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在集体中更加善于人际沟通,学会了协作,学会了互相帮助,懂得换位思考。为将来全方位的适应工作环境奠定了基础。
(4)考核成绩提高
关键词:中医护理学基础;PDCA循环;实训教学
护理学是一门技能型的应用学科,实训教学在护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又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还是与临床紧密联系的纽带。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样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通过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中医基本护理操作技能,为进入临床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奠定基础。PDCA循环是一种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它代表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这是一个循环改进过程,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PDCA理论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近几年来随着中医特色护理的不断开展,中医护理技能在临床上应用较为普及[1],为进一步与临床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相结合,提高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技能的教学质量,我们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于2013级护理学专业的《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推动了实训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1研究方法
1.1计划阶段(P)
作为PDCA循环的起始阶段,首先要针对《中医护理学基础》目前实训教学的情况,组织教师对教学大纲进行讨论,并根据中医护理实训技能在临床实施的情况,了解其实际需求,同时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实训教学条件等因素制定教学计划,确定实训教学内容、教师、授课方式,制定《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技术操作评分标准》、见习和实纲,使师生明确实训教学的目的、方法、内容、重点和难点等,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各项实训内容的课时数、难易程度等,进行有针对性、层次性的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实训技能,使技能教学管理质量循序渐进,初步形成《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技能教学管理工作的循环体系。
1.2实施阶段(D)
1.2.1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示教课及实训课前都要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课后均要进行复习、总结,即“两预”“两复”。示教课前通过预习,使学生对示教内容有一定认识,教师在示教课上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引导学生逐步熟悉相关知识点、重点及难点,课后学生对示教内容进行记忆,探究不解之处。实训课前,在复习示教课内容的基础上,熟悉实训相关内容,进行自我练习、组内练习,教师可通过对学生实训情况的观察,发现学生的问题,对待共性问题,集中解决;对待个性问题,逐一解决;还可将临床病例引入教学,并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两人分饰“护士”“病人”,培养有效的沟通技巧,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训知识紧密结合,使实训不仅仅停留在表浅的认识和机械性的模仿上。课后,学生对实训练习情况进行总结,撰写实训报告。1.2.2课外练习强调“三练”,指的是“开放练”“见习练”“实习练”。课堂教学的学时数相对较少,课外开放能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培养个人的弱项环节,逐步掌握规律,进而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应用“以学生为主,实训教师为辅”的团队管理模式[2],对实训室进行开放管理,学生在开放练中总结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感,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每学期组织两次课间见习,观察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运用的情况,如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法对肠炎患者进行治疗,运用耳穴埋豆技术减轻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运用中药熏洗法治疗皮肤病患者,加深同学们对中医护理技能的直观认识,并可与学习阶段存在的问题相对照,发现问题、找出不足之处并剖析原因,提高学习质量,为后期临床实习奠定基础。在临床实习阶段,通过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与临床病例相结合,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与患者进行沟通,并懂得尊重、同情、关怀患者,能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护理服务,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又有利于完成护士职业角色的转换。
1.3检查阶段(C)
1.3.1课堂反演示通过在实训课上轮流抽取学生进行实训项目的反演示,结束后采取学生自行评价、实训室成员相互评价及教师总评三种方式结合评价,以反映学生对实训技能的掌握程度,并进行及时有效的、针对性强的纠正和弥补。1.3.2实训技能竞赛每个实训项目结束后,进行实训技能竞赛,按照实训分组(2人一组),几个小组同时进行当次实训项目的考核,结合学生的实训报告进行批阅,记录为日常成绩。1.3.3期末考试每学期课程结束后,进行实训技能考核,由学生抽取不同病例的考签,辨证,口述操作目的、穴位定位、穴位疗效,最后进行具体操作考核。1.3.4调查问卷期末考试后,发放调查问卷,从辨证施护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四个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共计12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四个等级分别赋值4分、3分、2分、1分。
1.4处理阶段(A)
1.4.1课堂纠正学生实训课上的问题通过反演示呈现出来后,教师可立即针对问题予以指导,将容易出错的地方详细指出,使共性及个性问题得以及时解决。1.4.2阶段小结每次实训课、实训竞赛或每个学期完成实训课程完成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均进行认真分析,对实训技能完成质量高或完成步骤优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指出完成质量低或步骤完成不佳的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对学生的实训报告进行详细认真地批阅,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及时有效地反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总结分析和调整,不断完善,以提高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2结果与分析
2013级护理学专业学生59人,课程结束时考核理论成绩86.75±8.55分,实训技能成绩87.73±9.60分。问卷评分结果辨证施护能力9.80±1.58分,知识运用能力10.01±1.63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9.68±1.70分,沟通协调能力9.42±1.49分。与往届比较学生的理论及实训技能成绩均有显著提升,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利于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利于学生辨证施护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感觉到教学更加充实,学到更多实用的东西。
3体会
3.1PDCA循环法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实训教学工作中,不断增加的责任及与时俱进的挑战在循环体系中逐步产生,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以促进,更激发了不断学习新知识、理论、技能,吸收新思想、新教学方法的热情,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本次研究表明,PDCA循环法使学生辨证施护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它通过定期进行总结反馈,及时有效的效果评定,教学方法的循序改进,使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PDCA循环法呈现的是阶梯式的渐进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习成效得以提高,进而推进实训成绩的稳步上升。由结果可知学生的理论及实训考试成绩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与邓璐璐等[3-4]的研究结果一致。实训教学使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教”与“学”,而是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中体会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通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感受学习的乐趣,认识中医护理技能并自主地学习,逐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将临床病案引入实训教学,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在体会护患双重角色时,既掌握了中医护理实训技能,又深刻体会到护理工作的真谛,有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实训技能竞赛引入实训教学,在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的同时,达到提高学习成效的目的。
3.2PDCA循环能促进校内外实训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使管理行为规范化,提升教学工作效率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制订与教学实际情况相吻合的教学计划,在实施阶段贯穿教师、学生、学校和医院环节,进行反复自查、自省和互查循环,不断发现问题,继而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推进护理技能教学工作,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形成互助、促进的整体[5],实现学校学习和临床见习、实习有机结合。在PDCA循环模式下,师生都能准确把握每个教学环节,做到有的放矢。总之,《中医护理学基础》作为高等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训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动手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实训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学生中医护理实训技能水平的途径和方法,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的中医护理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幼文.PDCA循环在护士中医护理技能操作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4):670-671.
[2]张歆,陈群,许瑛,等.开放式护理实训室的团队管理模式初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2):131-132.
[3]邓璐璐,范福玲,刘少鹏.PDCA循环法在《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1):100-101.
[4]李天一,柯庆,饶芳,等.PDCA循环在《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1):66-68.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同时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将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互动式讨论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新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医学院校学生,锻炼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临床多向发散思维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整合已有零散的医学知识,不失为提高医学生临床素质的适宜教学方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往往在一节课中,各种教学方法可以灵活、交叉和综合运用,未必自始至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互动式讨论型课堂教学亦是如此,穿插运用讲授法、情景法、研讨法、问题法、案例法以及辅导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也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如问题讨论式、布置小课题作业、合作辩论式和学生讲课式等。我们通过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运用该方法,发现其优势和劣势如下:
1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中的优势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它从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哲学原理的整合。课程中很多知识点,都会涉及诸多学科内容。课程开设在大一阶段,而大一的学生从未接触过中医学文化的有关知识,对于中医学文化既缺乏文化背景基础I又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学习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章节时,感觉抽象、模糊、深奥难懂。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激荡,就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感觉乏味、缺乏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体会和认识。
而在中医学基础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比如课堂提问引起互动,可以设问:精气的含义是什么?由于学生们对自然界的气体都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往往能联系身边的实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将会给后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提出带有创新性的穿插提问,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互动讨论方式。在提出“如何理解肝木克土”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就会联系实际从不同方面进行讨论,除了强调的内容外,还增加了不少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辩证思维能力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弊端
(1)在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法运用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点必须在原有的一些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但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使组织难度加大;(2)大一学生缺少活动经验,思路不够开阔,容易在选题上出现从众的现象,需要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可包办代替,这样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归纳互动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备课。(3)精选案例式互动虽然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但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讨论性教学法量较小。(4)多维思辨式互动,能够使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5)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一个理论问题,学生事前也要査阅很多资料,需要学校图书馆和学院专业资料室的帮助才能完成。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习的图书资料、教学手段设备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3建议
关于互动式教学思想的论述最早可见诸《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这里的教学相长实际上就是古代朴素的互动思想。“问题”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确保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教师课前必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属于应试教育,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比较缺乏,仍然多依赖教师的讲解和知识灌输。这种教学方式的突然出现,学生需要了解、习惯和适应,否则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或者困惑茫然、甚至感觉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和麻烦。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部分知识点的改革和尝试,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后,摸索更好的融合方法。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同时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将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互动式讨论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新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医学院校学生,锻炼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临床多向发散思维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整合已有零散的医学知识,不失为提高医学生临床素质的适宜教学方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往往在一节课中,各种教学方法可以灵活、交叉和综合运用,未必自始至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互动式讨论型课堂教学亦是如此,穿插运用讲授法、情景法、研讨法、问题法、案例法以及辅导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也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如问题讨论式、布置小课题作业、合作辩论式和学生讲课式等。我们通过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运用该方法,发现其优势和劣势如下:
1.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中的优势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它从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哲学原理的整合。课程中很多知识点,都会涉及诸多学科内容。课程开设在大一阶段,而大一的学生从未接触过中医学文化的有关知识,对于中医学文化既缺乏文化背景基础,又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学习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章节时,感觉抽象、模糊、深奥难懂。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激荡,就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感觉乏味、缺乏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体会和认识。
而在中医学基础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比如课堂提问引起互动,可以设问:精气的含义是什么?由于学生们对自然界的气体都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往往能联系身边的实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将会给后面进行更深人的探讨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提出带有创新性的穿插提问,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互动讨论方式。在提出“如何理解肝木克土”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就会联系实际从不同方面进行讨论,除了强调的内容外,还增加了不少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辩证思维能力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弊端
1)在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法运用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点必须在原有的一些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但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使组织难度加大;2)大一学生缺少活动经验,思路不够开阔,容易在选题上出现从众的现象,需要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可包办代替,这样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归纳互动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备课;3)精选案例式互动虽然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但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讨论性教学法量较小;4)多维思辨式互动,能够使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5)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一个理论问题,学生事前也要查阅很多资料,需要学校图书馆和学院专业资料室的帮助才能完成。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习的图书资料、教学手段设备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3.建议
关于互动式教学思想的论述最早可见诸《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的教学相长实际上就是古代朴素的互动思想。“问题”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确保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教师课前必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属于应试教育,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比较缺乏,仍然多依赖教师的讲解和知识灌输。这种教学方式的突然出现,学生需要了解、习惯和适应,否则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或者困惑茫然、甚至感觉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和麻烦。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部分知识点的改革和尝试,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后,摸索更好的融合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10月选择我校2011级180名护理专科学生随机等分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比较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的理论和综合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护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
关键词 教学做一体化;基础护理技术;护理教学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61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integration mode in basic nursing technology teaching
LI Yan-ling,MA Jin-ping,XIE Li-yan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ealth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Guangzhou510925)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teaching integration mode in basic nursing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s:2011 level 180 nursing college stud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compared students,teach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effect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With the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enhance students′ capability of nursing job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teaching;Basic nursing technology;Nursing teaching
教学做一体化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是指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学边做,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护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实用型”高技能护理人才。为适应护理人才培养要求,我校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0月我校2011级180名护理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8~20岁。均为普通高考统一招生的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将其随机等分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设计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先讲授理论后实验,理实分离。试验组: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即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学边做。教学过程:(以青霉素皮内注射法为例)(1)展示典型的临床案例。患者,李芳,女,40岁,因咽喉胀肿、疼痛和发热到门诊就诊。诊断为急性扁桃腺炎。医师医嘱:青霉素钠80万U肌内注射,2次/d。皮试5 min后,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弱、血压78/50 mmHg。(2)提出工作任务。任务1:如何配制青霉素皮试液?任务2:如何给患者进行青霉素过敏试验操作?任务3:根据患者的症状,判断患者出现了什么情况?任务4:护士应如何配合抢救?(3)分析工作任务。患者,李芳,青霉素钠80万U肌内注射,注射前必须做过敏试验,皮试结果是阴性才能注射;试验前应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并做好急救准备;按操作过程进行青霉素过敏试验;皮试后应严密观察患者反应,根据出现的症状,判断患者出现了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马上报告医师,并配合就地抢救。(4)解决工作任务。教师发给学生每人1套皮内注射用物,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做中学、学中做,分别完成各项工作任务。(5)总结、反馈。课结束前由教师总结青霉素过敏试验的操作步骤、要点及注意事项,青霉素过敏试验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抢救措施等。通过堂上能力检测,检查反馈教学情况。
1.3评价指标课程结束后,通过理论及综合技能考核成绩进行评价。理论考核根据护理岗位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统一考试,共100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由电子阅卷机阅卷。综合技能考核采用随机分班进行,每班由2名教师严格按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取平均分,计算两组成绩。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3讨论
3.1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有助于提高课程成绩,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讲授理论后上实验,理实分离,难以实现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学边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从而优化课堂质量,提高课程成绩和教学效果。试验组的理论及综合技能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教学做一体化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通过模拟病房、临床案例、角色扮演、真人注射、角色转换、自身体验等,把护理工作的过程变成仿真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投入情景,去感悟和体会患者的感受,懂得护患沟通及护士的职责、护理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使实践教学与临床工作“零距离”[2],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护理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试验组学生认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激发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提高学习成绩,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护理岗位能力,提高职业素质,93.33%学生同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3]。
3.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护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4],有助于培养实用型、高技能护理人才,但个别学生认为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太适应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实施,需有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的教学设施及资源。因此,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不能涵盖护理技术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合理运用,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护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马锦萍,李艳玲,张永霞,等.“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13-114.
[2]马锦萍,李艳玲,谢丽燕.教学做一体化在生命体征观察及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4):49-50.
[3]卢玉仙,高薇,孙静,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0,25(2):13-14.
[4]毛胜.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2):54-56.
临床药理学主要指以人体为研究对象,探讨药学与人体两者之间发生的作用、影响及规律,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选课之一,对丰富医学生的临床药理学知识,培养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合理用药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当改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能动性,使其加强对临床药理学的学习与研究。本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了“以问题为基础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取得了满意成效,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13级2个班92名学生,设为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授课;选择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92名学生,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通过“课前考试”的方式,来确定观察组与对照组是否具备可对比性,试卷内容包含有临床药代动力学、药物之间的作用及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等知识,考试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两组学生在学习药理学课程之前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差异。对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及考试成绩、授课教师等方面内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两组学生具备可比性。
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授课,观察组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互动式教学法授课,具体方法如下:①围绕问题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知识内容设定相应的问题,并当堂让单个或若干个学生进行回答,也可围绕问题使全班学生共同进行探讨,最后由教师来点评讨论结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纠正或补充,并将正确的概念进行归纳与全面的分析,从而使相关知识点得以引申拓展,例如:在讲解“抗菌药物耐药性”这一内容时,可提问“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防出现微生物耐药性?”“若发生微生物耐药的情况后,应如何选择其他抗菌药进行治疗?”等等。②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是针对临床用药教学内容所制定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到“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应用”、“肝肾疾病对用药物的影响”、“特殊人群的用药”等内容时,教师应在课前搜集好相应的用药案例,并以此为基础设定相应的思考问题,提前2~3天交给学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案例内容进行探讨与研究,通过相关文献、查阅书籍等方式来解答疑惑,并做好记录。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可利用第一节时讲授相关内容,使学生对之前自己研究的答案有个初步的判定,在第二节课前抽出20~30min时间,使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进行充分地交流,选出代表进行观点陈述,同时提问若干学生进行点评,最终由老师进行总结与归纳。
3、评价指标及方法。观察两组课堂表现、测验结果等指标。从“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及能力培养、调动学习兴趣”5个指标入手,来调查学生对“以问题为基础的互动式教学法”的评价。
4、统计学方法。采用软件包SPSS16.0,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北曜疾畋硎荆?t检验。以P
二、结果
观察组认真听讲且参与互动与积极提问的学生明显多于对照组,不听课睡觉与听讲但不参与互动的学生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临床药理学包含了临床医学与药理学基础理论两大方面,是促使临床与基础理论相结合,以达到提升医疗水平、推动临床医学发展的一门学科。通过对临床药理学的深入学习与研究,可使医学生学会制定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为了改善药理学教学效果,当注意选择与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基于上述研究可知,以问题为基础的互动式教学法属于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可用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临床技能。
1、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互动式教学法”的注意要点: ①提前做好计划。教师应在计划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互动式教学法”的基础上,制定本季度或年度的工作规划,将该教学方法融入到整体教学计划之中,从而做好课时安排与充分的课前准备;②课前设计新教案。为了促进“以问题为基础的互动式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教师应加强对此种教学方法的学习,积极借鉴既往相关教学案例,展开纵深层的研究分析,学习相关教学技巧与经验,设计好新教案;③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应针对此种教学方法向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以问题为基础的互动式教学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做好心理准备;④充分备课。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要求,选择实施互动教学的章节,并结合知识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并于课后调查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团队学习;教学方式;内科护理学
在医学界、社会文化、人们生活质量共同发展的背景下,对医院护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与满足现代医学发展、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培养护理专业人才。而在传统的护理学中,其教学方法的引用很难满足现代护理学水准的要求,现阶段护理学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实践、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模式上都有所改进与创新,以团队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案是满足当前护理学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更加明显。
1 内科护理学教学以及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1.1 内科护理学教学
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内科护理学占有着非常重要位置,在该学科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护理技巧与方法的学习等等。并且对疾病知识的教授内容也比较全面,包括发病机制、发病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多种护理与知识的学习。内科护理学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就现阶段护理学专业教学情况开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各种制约教学因素有碍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学会学习能力的掌握也受到影响。
现阶段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现象仍很普遍,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主动性低,积极性低,填鸭式教学居多,对教学资源不善于发现与利用,实践教学形式化,教学内容过于传统,导致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效率低,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因此,内科护理学教学应进行改革与创新。
1.2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营造学习氛围,组建学习团队,感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团队学习中是以建立团队目标为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将总目标分为不同的子目标,根据学生个人能力以及培B方向进行相应的角色安排,在教师的指引与教授下,由学生为自己所要实现的目标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并在实施中挖掘学生潜力,从而对学生心理、情感、知识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与锻炼。
护理实践教学中,以团队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案可行性较高,实际学习与锻炼中,学生能够根据目标,更积极地采用各种学习手段努力实现学习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积极性,同时,在遇到问题与困难时,能够通过学生之间的配合来解决问题,进而取得更为有效的护理成绩,规避风险性大,使得学生对合作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入理解与体会。护理作为一项具有服务性质的工作,同时又属于社会化、大众化的工作属性,在日常工作中合作与协作十分常见,因此,通过以团队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手段来锻炼学生合作能力非常重要。
2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往的内科护理学专业教学中,基本教学流程为:①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对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解析;②通过结合医院内科临床病例,给予知识意义的证实;③学生根据听到的知识、理解的程度进行相关问题的回答;④做好笔记,要求将重点知识牢记;⑤复习上一节课程所学内容,加以巩固。整个课堂中教师作为主体负责讲解,课堂教学以讲、说、问、答为主要教学与学习策略,其形式比较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对护理学知识的理解只能从片面讲解中领会。
在以团队为基础学习中,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其教学形式、教学氛围、师生主体地位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到实际实践教学中,从中对护理知识更深入的理解,明确问题为何而出,答案为何而解,对内科护理学知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实际护理操作的锻炼、合作意识的认知、个人素质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团队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流程基本如下:
2.1 教学内容
教师选取适合的内容,如:高血压、冠心病与心力衰竭等,结合教学材料、临床病例等,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测试、讨论等内容,实践中缩短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分析与谈论等课时。
2.2 团队小组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划分小组,各小组由5名学生构成,选取1名组长,负责组织成员学习,整个学期组内成员尽量不变动。
2.3 课外准备
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教师布置团队学习任务,其中应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等,各组成员均应借助不同的学习渠道,如:图书馆、课本及网络资源等,主动了解内科疾病发病机制、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等,并制成课件,以便于课堂上应用。
2.4 课堂讨论
教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后,通过学生讨论,以便于了解其学习状况,如:肺心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内科护理的不足等,各组成员经交流、总结与陈述后,不仅可掌握重点与难点内容,还可明确学习中的问题,在课堂后20min,由教师解答各组的疑惑。
2.5 教学评价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评价包括个人成绩、团队成绩及个人贡献,其中最后一项由组长负责打分,具体考量内容有出勤率、参与主动性、与同学相处情况等。在实际应用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准备,了解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合理设计每堂课,同时充分考虑各学生的特点,如:成绩、兴趣及性格等,组成有效的团队,待布置学习任务后,指导、鼓励学生开展自学,使其感受探索与思考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3 应用效果
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使其有效掌握了各种护理技巧与方法,并增强了其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激发了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经学者对比研究,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不仅提高了其学习效果,保证了教学质量,还满足了学生发展需要。国内学者经研究显示,TBL组的教学成效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综合能力、团队意识等方面。与本研究报道一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