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记忆法范文

初中历史记忆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历史记忆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历史记忆法

篇1

一、相似联想记忆法

许多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史实极为相似,历史学习要抓住相似的核心点,通过纵横联想加以快速归类与记忆,是一种历史记忆的好方法。如七年级下册第十课在讲明清君主集权的加强的措施时,抓住君权加强,比较明清两朝所采取的措施,就能从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思想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掌握主要史实。还可抓住“思想控制”联想学习秦朝、西汉、明朝和清朝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主要措施。再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时,三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阻碍,还可联想到三国在革命中都颁布了资产阶级重要文献。还有许多历史事件都可用类似的方法记忆。

二、歌谣记忆法(编历史歌谣)

把历史事件编成口诀或顺口溜,是记忆和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成口诀或顺口溜,印象更深,记忆更牢。如为了让学生记住七雄名称及在地理上的位置,可编顺口溜:“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再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郑和下西洋时,可以编成这样的歌诀来学习记忆:“郑和奉承朱棣令,1405出西洋,与外联系宣国威,刘家港出古里回;此后多年下六次,一共涉达30国,远航红海与非洲,扩大交流开南洋,郑哥相比早半世,书写远航史壮举。”这样学生就容易记住郑和下西洋的派遣者、目的、第一次远航时间、出发地、到达地、返回地;共航行的次数、最远到达地、影响等知识,避免了死记硬背,而且记忆时间会更长久。

三、分组联想记忆法

没有联想比较,就没有深刻的记忆。联想比较记忆法是对历史现象从各种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记忆。联想比较可以纵比:通过日本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背景、内容、结果的比较,不仅能很快掌握它们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发现日本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特点。联想比较还可以横比:通过中国封建社会和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和结束时间的对比,会很容易记住双方形成和结束的时间,还会发现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早于西欧1000多年,而结束时间却晚200年。通过中国的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不仅便于记住两个变革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发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失败的原因。联想比较记忆法不仅能使我们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四、历史图示记忆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综合练。就是某一历史主题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学习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枯燥乏味的知识,我们在学习中可以根据内容来设计图示,从而达到形象直观的学习和掌握知识。例如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习方法 教学 学生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做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初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在历史教学的实际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

一、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记忆和练习的方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复习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复习提纲、重点阅读、比较相关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构建知识体系等,并与练习相结合。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新课改 兴趣 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科学家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

目前,我市初中历史中考采用开卷考的方式,这让一些家长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考试时翻开课本就可以完成考试,平时不用花时间在这些科目上。那么,如何转变历史教学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呢?我的答案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趣味“教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对教学材料进行适当的“趣味”加工,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1.收集故事

历史上的趣味故事不计其数,也是在课堂上最容易吸引学生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巩固与理解。当然,这些小故事的引用要充分结合课文内容,不能因讲故事而忽略了对课文知识的巩固与掌握,要扣紧教学目的。

2.活用多媒体

多媒体能解决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创设历史教学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学生对于的历史很感兴趣,但是单靠教师的口头讲述又显得很苍白、无力。于是,我在教学时就播放了《甲午风云》的片段,将大战过程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趣味法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课文内容的记忆是一大难题,也是学生觉得历史不好学的“病灶”所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将课文内容巧妙综合,使其趣味化,那么对于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会起很大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口诀法。即把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等概括、串连成易记易诵的口诀来记忆。比如学习《》,我用“一厂、二亿、三岛、四市”八个字来归纳,帮助学生记忆。“一厂”指的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二亿”是指赔偿日本白银二亿两;“三岛”是指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四市”是指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四个城市为通商口岸。

(2)联想法。有些历史概念经综合概括后以联想的方法识记可以妙趣横生,使记忆更长久。如《》可记作“公开行贿”。“公”是指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开”是指增开南京、汉口等十处通商口岸;“行”是指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贿”是(与钱财有关)指英法两国得到巨额赔款。

(3)谐音法。即用谐音的方法,赋予人为的意义,以增添兴趣的记忆方法。如李渊建立唐朝在618年,可谐音记忆为:李渊见(建)糖(唐)留一把(618)。

除了以上的记忆法之外,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用到如比较法、归纳法、规律法等等。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如果能多花些心思,把这些内容穿插在课堂中,不仅能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积极地去记忆、去思考、去创造。

二、趣味“课堂”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舞台,让课堂活起来是每个教师应竭力达到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1.制小报

通过编制历史手抄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所学历史知识,拓展视野,完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感知,为他们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历史手抄报主要采用独立完成或小组完成的形式。学生可在创办的过程中体验社会劳动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健康的生活、学习态度以及团队精神,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历史资料,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锻炼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

2.演剧目

在我国,“课堂历史剧”这一教学形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学科课程中。在课堂中运用表演历史剧的形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扮演历史人物,可以使学生真正认识历史、感悟历史。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制作道具、自己设计台词,学生有了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满足了探究历史的好奇心。角色扮演,体验人生,认识社会,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与社会观。当然,这个教学方式教师要起到组织与指导作用,但又不能过分介入,否则就会失去设计这节课的目的。由此可知,它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置于最重要地位的学习方式。

3.讲故事

历史故事演讲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早一周左右安排演讲与演练,并制定评分标准,学生则以班级为单位,每班每节课派出一位,班级里进行轮流,一个学期结束时进行总评,并给以奖励。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讲故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当然,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教师自己讲故事,达到师生同乐的目的。

4.展辩论

道理愈辩愈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设置辩题,让学生进行辩论,这样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到底是秦始皇的功劳大还是汉武帝的功劳大呢?”然后,我让学生对此展开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积极进行思考,还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教师的主导下有序进行的课堂争鸣会带来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能有效地达到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开展历史课堂活动应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让学生始终处于活动的状况中。历史课堂活动是能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有益有趣的活动课,是使师生共同构建了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互动式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活动课,学生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快乐,获得成功。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使“教材”和“课堂”产生趣味之外,还可以让“课外的作业”和各次的“考试试题”等产生趣味。现在的初中生具有活泼开朗,充满热情,情感反映强烈,很容易感染,与教师感情深厚,求知欲旺盛等特点,他们的这些特点给我们进行历史启蒙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更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从而使历史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李福.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青海教育,2006(Z3).

[2] 郑春红.谈历史教学中的设疑提问.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3).

[3] 李铜玉.浅谈历史记忆法.考试报:高考历史,2005-9-23.

[4] 蒋春华.培养兴趣从这里突破——谈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对图片的挖掘.

[5] 李雪莲.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创新.

篇4

 

一、经济法中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的基本规定

 

经济法本身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型的法律部门,它不再像传统的公私法律那样主要通过限制和禁止做某种行为来调整社会关系①。经济法一方面通过一部分限制和禁止的法律规范来调整经济社会关系,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市场主体作为某种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并对此进行肯定性评价或者奖励来促进市场活动良性发展。

 

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律规范当中已经有许多关于鼓励性措施和奖励制度的规定。其中,有许多以“促进法”命名的法律,主要有《中小企业促进法》、《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就业促进法》、《税收征收管理办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这些法律规范当中隐含了许多关于经济法鼓励措施和奖励制度的规定。

 

经济法调整的是国家经济管理关系,这种关系是在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管理的过程中发生的,是以国家为一方主体,同另一方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带有一定的国家强制性。经济法的基本任务在于通过调整国家经济管理关系,保障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实现,维护经济管理秩序,促进国民经济从总体上稳定、协调和发展②。经济法的这种调整对象及基本任务,决定其既采用必要的命令、禁止强行性规范,又采用大量鼓励性规范和奖励制度,以引导、鼓励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倾向于减少强制性的管理手段,更多地运用柔和的经济鼓励措施和奖励机制来进行管理,比如,国家鼓励企业的经营者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通过一些奖励措施,激励个人对企业、集体进行监督,有效且顺畅地实现了其预想的经济管理目标。

 

二、经济法中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的意义

 

笔者认为,在经济法规范中设置鼓励性政策和奖励措施是必要的,体系化、程序化的经济法奖励制度有利于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健全市场竞争秩序。

 

(一)制度意义

 

法律制度是多元化的集合体,当制裁性规范占大多数,则很难有效地构建利好的经济秩序,此时,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政策的规制就显得必要。首先,经济法中的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可以引导立法方向。经济法规、规章的制定不得违反经济法律,在不与上位法冲突的情况下,适当考虑当地具体的实际情况。经济法律中的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是一些原则性的、宽泛的指导意见,法规、规章的制定可以在依据法律的基础上,规定的更为具体,以便于实施,因地制宜地去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经济法中的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可以完善宏观的法律体系。其他部门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法律的规范功能正在发生变化,即从事后法转移到了事中、甚至事前法,通过一些鼓励和奖励政策,可以引导和激励人们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行为,通过人们的自觉行为,国家干预经济活动则更为便利。迎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种立法方式将会影响到诸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整个法律体系会不断完善。

 

(二)实效意义

 

法的实施必然带来法的实效,实效的优劣取决于法实施的质量。经济法所要达到的法的实效就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协调组织性的流转与协作关系。

 

首先,实施法律需要有主动的因素,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给出了主动的依据。行政机关在执法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消极的”主动,即去制裁违法行为。但是,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若合理利用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来引导经济主体去实施被提倡的行为,执法活动的效果则会更加便利和高效;司法机关在审判的过程中,可以将符合经济法鼓励和奖励措施的行为进行阐述,并作为裁量依据,使当事人通过这种方式去规制自己的行为,朝着有利于社会利益的方向发展。行业自律组织的规章制度中也可以规定鼓励和奖励政策,以更好地促使行业内部的融合,维护公共利益。

 

其次,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给予积极守法者以获得法律上的奖励的权利。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理性”趋利行为是正当的,法律上的奖励是利益的一种,人们根据法律上的利益而去合理安排自己的经济行为,完成法律所肯定法律行为将获得正利益。笔者认为,当市场主体完成了法律上规定应当奖励的行为时,市场主体就获得了请求权力机关确认和满足其利益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正当的、合法的,是可以实现的。当法律上的奖励得以广泛地实现,人们积极守法就成为了社会的常态,即积极完成法律义务,同其他经济主体通力协作,保障国家的经济管理有序进行。这种常态,将引领我们的经济社会形态向更高层次发展,经济法的“促进法”价值也将实现。

篇5

经济法本身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型的法律部门,它不再像传统的公私法律那样主要通过限制和禁止做某种行为来调整社会关系①。经济法一方面通过一部分限制和禁止的法律规范来调整经济社会关系,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市场主体作为某种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并对此进行肯定性评价或者奖励来促进市场活动良性发展。

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律规范当中已经有许多关于鼓励性措施和奖励制度的规定。其中,有许多以“促进法”命名的法律,主要有《中小企业促进法》、《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就业促进法》、《税收征收管理办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这些法律规范当中隐含了许多关于经济法鼓励措施和奖励制度的规定。

经济法调整的是国家经济管理关系,这关系是在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管理的过程中发生的,是以国家为一方主体,同另一方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带有一定的国家强制性。经济法的基本任务在于通过调整国家经济管理关系,保障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实现,维护经济管理秩序,促进国民经济从总体上稳定、协调和发展②。经济法的这种调整对象及基本任务,决定其既采用必要的命令、禁止强行性规范,又采用大量鼓励性规范和奖励制度,以引导、鼓励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倾向于减少强制性的管理手段,更多地运用柔和的经济鼓励措施和奖励机制来进行管理,比如,国家鼓励企业的经营者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通过一些奖励措施,激励个人对企业、集体进行监督,有效且顺畅地实现了其预想的经济管理目标。

二、经济法中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的意义

笔者认为,在经济法规范中设置鼓励性政策和奖励措施是必要的,体系化、程序化的经济法奖励制度有利于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健全市场竞争秩序。

(一)制度意义

法律制度是多元化的集合体,当制裁性规范占大多数,则很难有效地构建利好的经济秩序,此时,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政策的规制就显得必要。首先,经济法中的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可以引导立法方向。经济法规、规章的制定不得违反经济法律,在不与上位法冲突的情况下,适当考虑当地具体的实际情况。经济法律中的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是一些原则性的、宽泛的指导意见,法规、规章的制定可以在依据法律的基础上,规定的更为具体,以便于实施,因地制宜地去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经济法中的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可以完善宏观的法律体系。其他部门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法律的规范功能正在发生变化,即从事后法转移到了事中、甚至事前法,通过一些鼓励和奖励政策,可以引导和激励人们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行为,通过人们的自觉行为,国家干预经济活动则更为便利。迎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种立法方式将会影响到诸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整个法律体系会不断完善。

(二)实效意义

法的实施必然带来法的实效,实效的优劣取决于法实施的质量。经济法所要达到的法的实效就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协调组织性的流转与协作关系。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75-01

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很多。对于学生而言,“过目不忘”的境界虽然难以企及,但如果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将会帮助学生更快更持久地记忆。

一、“五到”记忆法

所谓“五到”记忆法,即“耳、眼、手、口、心(脑)”同时用到的一种记忆方法。耳,要求认真听讲,听别人回答问题,收到听觉信息;眼,随时观察老师的动作、表现,认真看课本,形成视觉影像;手,勤动手,做笔记,画重点,使知识组合更加合理;口,提出不清楚的问题,回答老师及同学提出的问题,使大脑中的知识重新组合;心,实质指大脑,要求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对各科学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使知识理论化、系统化。“五到”记忆法,要求各种器官完全处于开放状态,对于接受新知识效果极佳。本方法适合于课堂听课,有利于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掌握新知识。长期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失为素质教育背景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好方法。

二、信息压缩记忆法

所谓信息压缩记忆,就是对所需记忆的大量内容进行压缩,用几个字或词来表达,减少记忆量,从而快速记忆的方法。例如,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记忆,可以总结为“三、四、五”:所谓“三”即三点:涿郡、洛阳、余杭,“四”即四段: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即五条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此方法简单清晰,适合大量内容的记忆。不过,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善于用脑,把思维记忆结合起来,会压缩信息。

三、联系记忆法

记忆学是建立联系的科学。用联系来记忆,有举一反三的功效。例如,公元前594年,中国历史上鲁国实行初税亩,西欧希腊雅典实行梭伦改革。本方法运用广泛,有利于对知识的贯通和长久记忆,是记忆较难学科知识的好方法。

四、记头记忆法

记头记忆法,即记住所记忆的内容的领头的字或关键词,便能记住整体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记忆量和提高记忆速度。例如,记忆《》的十处通商口岸时,可用记头法,即“营烟淡台汕,琼力镇宁汉。”又如,对三国时曹操在北方采取的政策,可以这样记忆:“正(政)经用军挟屯为(唯)官”。政即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实行屯田,用人制度上用人唯贤,军事上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再如,关于贞观之治的内容,可以记成“三要二有”。

五、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是把大量的、成段的记忆内容,用诗歌的形式组合提取,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三十六计,内容繁多,涉及面广,可做如下歌诀记忆。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窃贼。

鱼蛇海河笑,羊虎桃桑隔。

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

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这首诗中,除了“檀公策”三字外,每个字包括“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次是: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先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度陈仓、走为上策、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楼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途伐虢。可见,近二百字的内容,被这首仅五十个字的短诗涵盖其中,对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六、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把记忆的材料编成、杜撰成读音相近的词、词组、句子或类似词句,便于记忆。这种杜撰也许不太科学,甚至有些荒唐,但是如果以记住为目的,还是会有所帮助的。例如,莱特兄弟制飞机――来偷兄弟飞机;贝尔发明有线电话――背后有话,这种方法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值得一试。

七、比较记忆法

将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加深印象。例如,中国的期间,对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进行比较。郑和下西洋,可与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比较。德国的统一,可以与意大利的统一进行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性质、规模、影响,可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加深记忆。

八、知识结构记忆法

此法适用于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专题复习、系统复习等各种各样的复习。复习时,画知识结构树,一边回忆一边画,包括大标题、小标题、每一小标题下的各项具体内容,就像画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有树干、树枝和树叶。记忆的时候,先抓住枝干,再添枝加叶。

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除上述方法外,还有形象记忆法、系统记忆法、卡片记忆法、图示记忆法等。记忆方法无穷无尽,层出不穷,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摸索、总结,学会巧妙综合运用,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才能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参考文献:

[1]王国强.浅谈历史教学中的记忆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7).

篇7

【关键词】问题意识;师生关系;善问会问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对某一事实或客观现象产生了解释或处理的心理欲望。针对学生而言,问题意识即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认真探究,从而针对某个方面提出问题的思想准备。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学生没有问题本身就是最大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学生有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他们的思维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启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借助查找资料、请教师长等手段,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大大扩充了知识量。可在实际教学中本应思想活跃、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中学生,随着“学龄”的增长,问题却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问题。教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不愿或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学生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即使有课堂问答,其内容、方式往往也简单化,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如何改变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无疑可问、不知怎样问、不敢问的局面,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果学生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指责,那么课堂上便只剩下老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或有问题不敢问了。相反,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为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师生在此基础上可以共同研讨,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利用科学实验,激发问题意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也让很多学生喜欢上了物理。利用实验的魅力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学生在做电路实验时经常会遇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学生就会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灯泡不亮?故障在哪里?”;又如在讲解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时,用漏斗和乒乓球做演示实验,学生就会提出“为什么用力向下吹乒乓球时,乒乓球不落地?”;在我做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覆杯实验后,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杯子里的要有空气的话纸片会不会掉下来?”于是我们又做了实验,结果发现杯中装部分水实验也会成功。同学们都很惊讶!他又问:“那为什么这么少的水也会成功?”在对他所提的问题做解释的过程中,全体同学在问题中学到了新的知识。

三、借助生活现象,引导深入探究

根据物理的学科特点,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景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乘坐公交车启动和刹车时人身体的倾倒现象;雾、霜、雪、冰、露等的形成原因?建筑工地塔吊的滑轮组如何工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科学理念。

四、根据物理史学材料,鼓励质疑提问

物理学史中大量的史料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许多科学实验的研究过程可以作为问题情景而展开,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喜欢物理、献身科学的热情,还可以不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的内容前,我先提供给学生有关电与磁关系的背景材料,然后请学生设想:假如你是处在当时的一位科学家,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学生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就有“磁场能否产生电流”的问题。教师及时鼓励:“你和法拉第一样聪明。”接下去再开展下面的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五、在猜想和想象中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演示实验前,可以要求学生依据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实验过程,猜想实验结果。又如,对于习题中一些典型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先构想解题的结论,再去完成解题的过程。再如,在摩擦力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想象没有摩擦的世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激发想象的问题,亦可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六、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会问

篇8

关键词:理解记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初中物理公式比较多,初学者一般容易记住,但是也容易忘记,且特别容易混淆。在教学实践中就初中物理公式的复习谈一些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形似对比法

在2012年新版初中物理中,有许多物理公式,比如浮力公式

学生在记忆公式和进行计算时,经常会搞错,容易写成形如:所以这一类十分相似的公式,学生就要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对应的练习多加巩固,不易混淆,牢牢记忆。

二、定义公式法

质决定的,ρ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它的m和V无关,但可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在教学中,学生常错误地认为ρ与m成正比,与V成反比。同样对于公式R=的理解,也容易错误地认为R与电压

U成正比,与电流I成反比,而实际上导体R与U和I无关,但可以利用R=进行计算电阻的大小。

对于物理的定义公式有特定的含义,不能一味地利用数学表达式来理解物理公式,所以要从物理意义上加深理解记忆相关的公式,才不会得出错误结论。

三、单位反推法

在做计算题时,忘记速度公式,但是你只要记住了速度v的单位是“米/秒”,米是路程S的单位,秒是时间t的单位,所以能够推导出速度的公式为:。同理,如果忘记密度公式,但是你只要记住了密度ρ的单位是“千克/立方米”,千克是质量m的单位,立方米是体积V的单位,所以能够推导出密度的公式为:

所以当你只记得某物理量的单位时,也可以用“单位反推法”推导出对应的物理公式。

四、同类记忆法

两计算式中的物理量基本相同,但两者的含义却大不相同,前者排分别表示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而后者ρ和V分别表示物体的密度和体积。

五、表格对比法

在串、并联电路中,计算有关的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时,物理量较多而且容易混淆,采用表格对比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推导公式法

此方法关键是熟悉各量之间的代换计算,利用一定的数学技巧就可以达到有关公式的推导。通过公式的推导,加强了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记忆,对相关的公式记忆更加牢固,不易忘记。

七、数学变换法

V=这两个公式分别计算出质量m和体积V,这个方法“举一推三”从中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也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

此法好处多多,只记了一个公式,就可以用数学的方法对公式进行变形,得到另外的几个其他物理量的计算公式,使公式记忆得特别牢固,运用起来更加灵活,在公式记忆过程中,避免了死记硬背,容易忘记又容易混淆。

八、定义记忆法

初中物理概念中,有许多形如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对应的速度公式就是v=”。这种形如“单位……的……叫……”之类的,还有“单位时间内物体所做的功叫功率,对应的功率公式就是P=”;“单位体积某种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谬该物质的密度对应的密度公式就是ρ=”等等。

这些公式就可以利用“定义记忆法”,用这个记忆方法,同样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九、同式异义法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物理公式中,表达式用相同的物理量,计算出的却是不同的物理量,对此我们就要依据题目的要求选对应的公式,不然就会出错。

十、比例记忆法

有些公式利用比例的方法加以记忆,印象更加深刻。例如,斜面中的省力计算公式:可以得出省力费距离的关系;再如关于力与力臂的计算公式,依杠杆平衡条件:这样此公式的比例关系就不易弄错。

篇9

学史可以明智。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并提高其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但任何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七年级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何确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呢?

1.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七年级学生由于心理的发展,非常喜欢历史故事,在教学中把某些内容故事化很有利教学。比如在上《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课时,将原始聚落先民的生活情况故事化,并且引导学生设想乘坐时间机器回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聚落。让学生想象在原始先民的聚落里与先民一起劳动、做饭、生活等等的场景,这样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还让学生了解掌握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学生由于对人类学会使用火并促进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于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去想象大猩猩如果要学会使用火其过程会是多么艰难,而地球上的大猩猩懂得使用火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再如用地方史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到山顶洞人时向学生介绍本县(阳高县)的许家窑人遗址,向学生讲述许家窑人是山顶洞人的后裔和他们当时的生活场景;( 阳高“许家窑人” 是“山顶洞人”的后裔,据考察,许家窑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靠狩猎过着艰辛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群族生活。)讲魏孝文帝时介绍大同(平城)的相关内容等等。

2.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此要注重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激发其求知欲的问题。在学习《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的内容时,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3.将抽象的历史内容尽量形象化

从思维特征看,七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在教学上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历史事件具有特定时间、空间、人物等内容特点,老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借助现代媒体等手段,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所需要的特定情景,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联想,使学生融入情景之中,由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秦帝国的兴亡》的教学中,利用《英雄》影片片段导入新课,通过片中对英雄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当学生看完影视资料时,学生已经融入到历史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趋势,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在教师适当引导下使学生逐步形成了科学的历史观、正确的情感态度。再如在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借助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渲染历史情境,学生的学习热情立即高涨起来,为教学成功开了个好头。

4.加强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学生由于对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不对路,也容易产生学习的问题,教会其学习历史的方法很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我经常对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

4.1顺口溜法。顺口溜的特点是顺口简洁、巧妙有趣、方便记忆,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历史课堂教学中,顺口溜运用得恰如其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教学目标的完成,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比如,学生对历史朝代名称、顺序很不好掌握,于是我就把《中国历史朝代歌》让学生溜上几遍,便可记住朝代名称,又把握住了它们的时间顺序。另外,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引导学生参与编写顺口溜,促成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0

【关键词】 混凝土 施工 问题 处理 方法

引言

在变电站施工过程中以往只重视设备的性能和构架的结构,随着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对变电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创“国家优质工程”已经成为每一个送变电施工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对工程的混凝土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一些质量通病,不仅影响观感的质量,而且影响结构的安全。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的安全,是施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混凝土施工质量易出现的问题分析及处理方法

1. 蜂窝现象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大小程度不同的蜂窝。

1.1蜂窝产生的原因

1.1.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1.1.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1.1.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1.1.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1.1.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1.1.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1.1.7基础、柱、墙根部未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1.2 处理方法

1.2.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至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

1.2.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洗刷干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 麻面

2.1 现象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表面,但是无钢筋外露现象。

2.2 产生的原因

2.2.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2.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2.2.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2.2.4模扳隔离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2.2.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2.3处理方法

2.3.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2.3.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3. 孔洞

3.1 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

3.2 产生的原因

3.2.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混凝土;

3.2.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2.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3.2.4混凝土内掉入模板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3.3处理方法

3.3.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板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3.3.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

4. 露筋

4.1 现象

混凝土内部主筋、负筋或箍筋局部在结构构件表面。

4.2 产生的原因

4.2.1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4.2.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4.2.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2.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4.2.5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拆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

4.3处理方法

4.3.1浇灌混凝土时,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直;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4.3.2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允满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5. 缝隙、夹层

5.1 现象

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夹层。

5.2 产生的原因

5.2.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5.2.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5.2.3混凝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5.2.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5.3处理方法

5.3.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至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5.3.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6.缺棱掉角

6.1 现象

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6.2 产生的原因

6.2.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6.2.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6.2.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6.2.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6.3处理方法

6.3.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6.3.2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结束语

篇11

【关键词】地基;基础工程;加固地基;加固处理;地基处理;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人们普遍认为最难驾驭的并不是上部结构,而是该工程的地基和基础工程的问题。地基基础工程质量的可靠性,是建设工程整体安全可靠性的基源。从地基基础质量形成特性和其质量事故发生的特点分析,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地基基础工程问题的复杂性;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多发性;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潜在性;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连锁性;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严重性;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责任的多元性;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的困难性;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处理代价高等。地基处理方法很多,每种方法均有它的适用范围、局限性和优缺点。因此对每一具体工程都应从地基条件,处理要求,工程费用以及材料机具来源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确定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工程中我们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地基处理方法与施工工艺:

1排水固结法

当建筑物构筑在软粘土地基上时,我们常采用排水固结法处理地基。排水固结是通过排水和加压两个系统来完成的。排水固结排水系统竖向排水体(普通沙井等)水平排水体(沙垫层)加压系统堆载法直空法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电渗法联合法根据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的不同,排水固结法分为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降水法和电渗法。

1.1堆载预压法

在建造建筑物之前,用临时堆载(砂石料、 土料、 其他建筑材料、 货物等)的方法对地基施加荷载,给予一定的预压期。 使地基预先压缩完成大部分沉降并使地基承载力得到提高后,卸除荷载再建造建筑物。

施工工艺与要点:预压荷载一般宜取等于或大于设计荷载;大面积堆载可采用自卸汽车与推土机联合作业,对超软土地基的第一级堆载用轻型机械或人工作业;堆载的顶面宽度应小于建筑物的底面宽度,底面应适当放大;作用于地基上的荷载不得超过地基的极限荷载。

1.2真空预压法

在软粘土地基表面铺设砂垫层,用土工薄膜覆盖且周围密封。 用真空泵对砂垫层抽气,使薄膜下的地基形成负压。 随着地基中气和水的抽出,地基土得到固结。为了加速固结,也可采用打砂井或插塑料排水板的方法,即在铺设砂垫层和土工薄膜之前打砂井或插排水板,达到缩短排水距离的目的。

施工要点:先设置竖向排水系统,水平分布的滤管埋设宜采用条形或鱼刺形,砂垫层上的密封膜采用2~3层的聚氯乙烯薄膜,按先后顺序同时铺设。面积大时宜分区预压;做好真空度、 地面沉降量,深层沉降、 水平位移等观测;预压结束后,应清除砂槽和腐植土层。应注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3降水法

降低地下水位可减少地基的孔隙水压力增加上覆土自重应力,使有效应力增加,从而使地基得到预压。这实际上是通过降低地下水位,靠地基土自重来实现预压目的。

施工要点:一般采用轻型井点、 喷射井点或深井井点;当土层为饱和粘土、 粉土、 淤泥和淤泥质粘性土时,此时宜辅以电极相结合。

1.4电渗法

在地基中插入金属电极并通以直流电,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土中水将从阳极流向阴极形成电渗。不让水在阳极补充而从阴极的井点用真空抽水,这样就使地下水位降低,土中含水量减少。 从而地基得到固结压密,强度提高。电渗法还可以

配合堆载预压用于加速饱和粘性土地基的固结。

2置换与拌入法

这种方法是用砂、碎石等材料置换软土地基中部分软土,可在松软地基中掺入

胶结硬化材料或向地基土中注入化学药剂使土体产生胶结作用,形成加固体,从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减少压缩量的目的。

2.1换土垫层法,其适用范围为各种软弱土地基。

2.2挤淤置换法,适用于厚度较小的淤泥地。

2.3振冲置换法,适用于不排水、抗剪强度不小于 20kPa 的粘性土、粉土、饱和

黄土和人工填土等地。

2.4砂石桩法,适用于软粘土地基。

2.5石灰桩法,适用于杂填土、软粘土地基。

2.6 EPS 超轻质料填土法,适用于软弱地基上的填方工程。

2.7振冲击:用于沙土地基,它可以增加沙土的密实度;用于粘性土地基,则主要是在土体中形成直径较大的振冲桩与周围的同组成复合地基。

2.8深层搅拌法用于加固软土地基是利用水泥、石灰等材料作为固化剂的主剂,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在地基深处将软土和浆液或粉状的固化剂强行搅拌,搅

拌后的混合物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结合成具有水稳定性、整体性和具有一定强度的复合地基。

2.9 化学加固法:这是一种将化学溶液或胶粘结剂灌入土中体,从而使土体胶结以提高地基强度,减少沉降量的方法。常用化学浆液:水泥浆液、硅酸钠为主的浆液以及丙稀酸氨为主的浆液和纸浆为主的浆液等。施工方法除有深层搅拌法外,还有高压喷射注浆法、电渗硅化法等。用硅化法能有效地制止流沙现象或堵泉眼,也可用于处理已建构筑物的隐蔽部分地基。

3.振密、挤密法

当建筑物构筑在沙土、湿陷性黄土和粘性土时,可采用这种手法进行加固。振密、挤密法的原理是采用振动、挤压的方法,使压地基土体孔隙比减小强度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的目的。

施工注意事项:①表层原位压实法,适用于杂填土、疏松无粘性土、非饱和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等地基的浅层处理。②振冲密实法,适用于处理砂土和粉土等地基且不加填料,仅适用于处理粘粒含量小于 10% 的粗砂、中砂地基。③挤密砂石桩法,适用于松散砂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④爆破挤密法,适用同上。⑤土桩、灰土桩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杂填土、素填土等地基。⑥夯实水泥土桩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各种软弱地基。⑦孔内夯扩桩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各种软弱地基,因地制宜采用适当的成孔工艺,回填料和夯扩工艺。

4. 加筋法

4.1土工合成材料。土工合成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岩土工程材料。它以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如塑料、化纤、合成橡胶等为原料,制成各种类型的产品,置于土体内部、表面或各层土体之间,发挥加强或保护土体的作用。土工合成材料可分为土工织物、土工膜、特种土工合成材料和复合型土工合成材料等类型。

4.2土钉墙技术。土钉一般是通过钻孔、 插筋、 注浆来设置,但也有通过直接打人较粗的钢筋和型钢、 钢管形成土钉。土钉沿通长与周围土体接触,依靠接触界面上的粘结摩阻力,与其周围土体形成复合土体,土钉在土体发生变形的条件下被动受力。并主要通过其受剪工作对土体进行加固,土钉一般与平面形成一定的角度,故称之为斜向加固体。土钉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经降水后的人工填土、粘性土、弱胶结砂土的基坑支护和边坡加固。

4.3加筋土。加筋土是将抗拉能力很强的拉筋埋置于土层中,利用土颗粒位移与拉筋产生的摩擦力使土与加筋材料形成整体,减少整体变形和增强整体稳定。拉筋是一种水平向增强体。一般使用抗拉能力强、摩擦系数大而耐腐蚀的条带状、 网状、丝状材料,例如,镀锌钢片;铝合金、合成材料等。

5 灌浆法

利用气压、 液压或电化学原理将能够固化的某些浆液注入地基介质中或建筑物与地基的缝隙部位。灌浆的浆液可以是水泥浆、水泥砂浆、粘土水泥浆、粘土浆、 石灰浆及各种化学浆材如聚氨酯类、木质素类、硅酸盐类等。根据灌浆的目的可分为防渗灌浆、堵漏灌浆、加固灌浆和结构纠倾灌浆等。按灌浆方法可分为压密灌浆、渗入灌浆、劈裂灌浆和电化学灌浆。灌浆法在水利、建筑、道桥及各种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6 结束语

展望地基处理的技术发展,应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并应重视下述几个面:

6.1研制引进地基处理新机械,提高各种工法的施工能力。

6.2发展地基处理新技术。

6.3发展地基处理测试技术。

6.4发展地基处理理论 地基处理实践的发展势必促进地基处理理论的进步,理论方面的发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工法加固地基的机理以及设计计算理论,一类是一般理论。

6.5深化施工管理体制改革,重视专业化施工队伍建设。

7参考文献

[1].徐仁弟 建筑地基基础处理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9)

[2].张旭东,李茂铎 浅谈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02

[3].史丰,刘从区.关于正确处理建筑施工中的地基之探析[J]. 民营科技. 2009

篇12

申嘉湖高速公路第8标段,位于浙江嘉兴乌镇境内,总长9.3km,横穿四镇六个行政村,沿线90%以上的路段位于水田中间,多为软基。水位一般埋深大于2m,谷地及阶地地下水丰富,以孔隙水为主,埋深1-4m,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软土路段一般地质分层(由上而下)为:

(1)第四系全新统粘性土地层。颜色多为黄褐色、灰褐色、灰黑色、青灰色,局部见淤泥质土,一般软塑至流塑状,厚度一般不超过5m。容许承载力为70-90kPa。

(2)第四系中更新统地层。以亚薪土为主,颜色多为棕红色、棕褐色、灰绿色,粘粒含量高,局部夹私土,软塑至硬塑状,上部多具膨胀性,局部为弱膨胀土或中膨胀土。容许承载力为90-130kPa。

(3)侏罗系地层。其主要岩性为砂砾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等。容许承载力为140-170kPa。

二、 成桩试验和室内配方试验

2.1 成桩试验

加固土桩施工前必须进行成桩试验,并且应达到下列要求,并取得以下技术参数:

(1)满足设计喷人量的各种技术参数,如钻进速度、提升速度、搅拌速度、喷气(喷浆)压力、单位时间喷人量等。

(2)确定搅拌的均匀性。

(3)掌握下钻和提升的阻力情况,选择合理的技术措施。

(4)根据地层、地质情况确定复搅复喷范围。

(5)成桩工艺性试验的桩数不少于5根。

2.2 室内配方试验

实际施工使用的固化剂和外掺剂,必须通过室内试验的检验,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使用。

2.2.1 试验方法

(1)试验目的:了解加固水泥的品种、掺人量、水灰比、最佳外掺剂对水泥强度的影响,求得龄期与强度的关系,为施工工艺提供可靠的参数。

(2)试验设备:可利用现有土工试验仪器及砂浆混凝土试验仪器,按照土工或者砂浆混凝土的试验规程进行试验。

(3)土样制备:土类应当是工程现场所要加固的土,一般分为3种:①风干土样:将现场采取的土样进行风干、碾碎,通过2-5mm筛子的粉状土料;②烘干土样:将现场采取的土样进行烘干、碾碎,通过2-5mm筛子的粉状土料;③原状土样:将现场采取的天然土粒即用厚聚氯乙烯塑料袋封装,基本保持天然含水量。

(4)固化剂

①水泥品种:

可采用不同品种、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水泥出厂期不应超过3个月,并且在试验前重新测定其强度等级。

② 水泥掺入比:

符合设计要求,但不得低于50k留m(其掺人比宜在15%-20%)。

(5)外掺剂。为改善水泥土的性能和提高强度,可采用木质素碳酸钙、石膏、三乙醇胺、氯化钠、氯化钙和硫酸钠等外加剂。

(6)试件的制作和养护。根据配比分别称量土、水泥、外加剂和水。将粉状土料和水泥放在搅拌器内拌和均匀,然后将水用喷水设备均匀喷洒在水泥土上进行拌和,直至均匀。在选定的试模(70.7mm x70.7mmx70.7mm )内装入一半试样,放在振动台上震动1min后,装人其余的试样再震动1min,最后将试件刮平,盖上塑料布防止水分蒸发过快。试样 成 型 后,根据水泥土强度决定拆膜时间,一般为1-2d。拆模后的试件装人塑料袋封闭后置入水中进行标准养护。

2.2.2 试验结果整理和分析

包括水泥土的物理性质(含水量、密度、渗透系数);水泥土的力学性质(无侧限杭压强度及其影响因素、水泥掺人比对强度的影响、龄期对强度的影响,水泥强度等级对强度的影响、土样含水量对强度的影响,土样中有机质含量对强度的影响、养护方法对强度的影响)。

2.3 粉喷桩施工要点

2.3.1 施工机械

(1) 钻机:钻机应当采用PH-5或PH-5A型或者性能类似的钻机,基钻进深度不得小于18m,且有电子计量装置。其正转速度应当在27.6~202r/min之间,反转速度在10.36-76r/min之间,下钻速度在0.136-1.0m/min之间,提升速度在0.642-4.7m/min之间。钻进进尺有深度显示计显示,便于操作控制。同进钻机必须要求动力大,扭矩大,适合大直径钻头成桩,具有正向钻进、反向提升的功能,并且提升力大并能实现匀速提升。搅拌钻头应当保证反向旋转提升时,对柱中土体有压密作用。钻头直径与设计粉喷桩径相适应,应为50cm。

(2)喷粉系统:喷粉系统应当是电子计量、数码显示,机械无级调控,可以自由调节喷粉量,以保证粉喷桩的质量。

(3)空气压缩机:它是粉体喷出的风源。空气压缩机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加固深度选型,一般压力不需要很高,风量度也不宜太大,空气压力一般在0.2~0.6Mpa。

(4)水泥罐容量不得小于250kg。

(5)发电机功率不小于120kw。

2.3.2 施工要点

(1) 严格控制喷灰高程和停灰高程,记录员随时记录喷气压力,钻进速度、提升速度、搅拌速度、单位时间喷人量和累计喷人量等技术数据,不得中断喷粉或者喷粉量不足,如有,应当整桩复打,复打重叠孔长应大于lm,喷灰量不得小于设计用量。注意灰罐的储灰量不得小于一根桩的灰用量,当储灰量不足时,不得对下一根桩开钻施工。

(2) 关于粉喷桩的桩长,根据有关施工实践,粉喷桩的实际长度应当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一是根据施工图文件中勘察孔所勘探的深度;二是根据粉喷钻机在钻进时电流的变化情况确定。

(3)复搅长度:试验和实践表明,复搅桩体水泥土的无侧向抗压强度比未复搅桩体水泥土的无侧向抗压强度大2-3倍,而且通过提高增加面积置换率这一途径也有一定的限度(一般控制在20%,即桩距lm),所以只有通过提高单桩承载力这一途径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因此,虽说规范规定复搅长度是桩上部的1/3并且不小于3m,但复搅的长度必须是从桩底到桩顶的整个长度,即进行二次搅拌。

(4)输灰管道长度:粉体喷射机到主钻机之间是由橡胶管连接的,其内径是50m ,水泥粉被高压空气从粉体发射机吹送到钻机钻头出口处喷射,但是,钻头喷射口要有一定的压力才能保证把粉体射人孔中,此压力大小和钻头喷射口所在地层深度有关。经计算得知,当输灰管长度为60 m时,输送系统总压力损失d=0.5MPa,因此,管道长度为60m时,管道压力随着钻头喷射口的深浅变化幅度在0.2-0.4MPa。所以应当根据粉体喷射机最大压力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输灰管道长度,并不得超过60 m,同时注意输灰管道应当摆放顺直,避免“拧麻花”,影响粉体的射出。

(5)地基土的含水量对粉喷桩的质量影响:粉喷桩质量的优劣主要反映在强度指标上,它不但和粉体掺入量的大小有关,而且和施工工艺、地基土的性质尤其是地基土的含水量有关。按规范规定,当地基土的含水量小于30%或者大于70%时不宜采用粉喷桩处理,所以应当严格控制加固土的含水量。

三、 现场质量检测

3.1 仪器设备

(1)汽车钻机配以标准贯人设备、泥浆砂、岩芯管及钻头、封样材料等。

(2)水准尺、钢卷尺。

(3) 现场记录本、芯样标签。

3.2 现场检测要求

(1) 检测孔位布置在搅拌桩桩身直径的1/4处,要求用岩芯管全桩长连续取芯,胶结段保证取芯率>70%。

(2) 桩身检测以取芯结合标准贯人试验为主。原则上沿桩体深度方向每1- 5m采取代表性原状芯样一个,可根据桩身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当不能采取原状芯样时,可采取标准贯人试验,当桩身上部5m之内任一连续30cm的标准贯人试验击数小于27击时(14d采用20击,14d和28d之间采用内插,大于28 d采用27击),可现场断此桩不合格,此桩检测即可结束。

3.3 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人试验时,先将整个杆件系统连同静置于钻杆顶端的锤击系统一起下到孔底。标贯试验分两段进行。

(1) 预打阶段:根据试桩处桩身的实际情况,先将贯人器打入土中100-150mm,如锤击已达到50击,贯人度未达100(150)mm,记录实际贯人度。

(2)试验阶段:将贯人器再人土300mm ,记录每打人100mm的锤击数,累计打人300mm 的锤击数即为标准贯入击数。当累计击数已达50击,而贯人度未达到300mm ,应终止试验,记录实际贯人度S及累计锤击数N。提出贯人器,取贯人器的土样进行鉴别,描述记录。

3.4 芯样描述

3.4.1现场技术人员要通过钻进过程和标准贯人试验判断并描述桩体土特征及桩体连续性,并判断桩长;观察并描述芯样及标贯器中水泥土搅拌及喷灰(浆)的均匀程度、成桩状态;芯样编号、标贯试验记录和对桩身的描述记录,描述内容包括4个方面。①土样性质:生了(弱或未胶结)水泥生了胶结水泥土;②颜色:灰生了灰黑它少黄灰色叼黄色等;③状态:流塑/软塑/可塑/硬塑/坚硬;④搅拌及喷灰(浆)均匀性;⑤其它。

3.4.2静载荷试验

(1)测试位置和数量

应根据施工现场具体情况确定,当涵洞或通道等结构物处开挖深度超过lm时,宜在台背10m范围内进行。根据选定的位置(段落),每个位置(段落)测3点,然后取平均值,测试采用单桩复合地基的形式。

(2)加荷形式及方法

本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进行,根据场地条件,拟采用钢梁上配置重物的形式(堆重法)提供试验所需反力,通过油压千斤顶分级施加荷载。

(3) 加载量的确定和荷载的分级

依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的有关规定,试验加荷可分为8-12个等级,总加荷量不应少于设计要求值的2倍。每施 加 一 级荷载,在加载前后应积压测读承压板沉降一次,以后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当lh内沉降增量小于0.lmln 时即可施加下一级荷载。

(4) 试验终止条件:

①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裂缝;

②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压板宽度或直径的6%;

③当达不到极限荷载,面总加荷量己为设计值的2倍以上。

篇13

启发性初中物理教学意义应用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随之蒸蒸日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大力推广素质教育,以适应新时期下社会对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所提出的高要求。为了响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号召,各中小学校纷纷创新教育体制,以满足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初中物理课程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初中物理是一门具有科学性的科目,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坚持现代化教学理念,充分采用启发性提问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保障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启发性提问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启发性提问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有利于丰富物理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应用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物理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提问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其问题主要在于:第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具备开放性,较为封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都具有固定的答案,无论是一个或是多个固定答案,其都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局限于一定范围内,难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提高。而且这种封闭的、固定的物理问题无法凸显出物理学科的特点,难以体现出物理课程的逻辑性,未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第二,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所采用的提问方式较为单一,不具备多样性,以至于教师的提问显得过于单调,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没有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教师仅仅只是单方面的提出问题,却忽视了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活动,并未重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根据所发现的问题,运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至于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第三,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忽略了问题的难度,在难易程度的把握上还有所欠缺。过于简单的物理问题,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缺乏挑战性,致使学生将物理课程看得过于简单而掉以轻心,缺乏学习主动性;过难的物理问题又会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信心,不利于学生物理学习效果的提高;第四,教师所提出的物理问题,仅仅只是考察了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成果,却忽视了对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不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没有将物理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至于学生难以将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加以应用,以此来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性提问的有效应用方式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向学生进行提问,通过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帮助学生巩固物理学习。在实施启发性提问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来提问,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寻找到教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说,教师在讲解电路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电路的基本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电路中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有什么区别,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计算方式是否相同。通过这种比较式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发现这两种电路形式的特征,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深入地了解电路的知识,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发散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

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启发性提问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要具有发散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解《走进信息时代》这一单元的时候,便能采用发散式的启发性提问方式。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带来了许多便利。信息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信息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发表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的感悟。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做好自己的引导作用,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良好的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能够通过讨论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开展良性竞争,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例如,教师在讲解《能源、材料与社会》这一章的时候,便可以询问学生能量如何进行转化,能量守恒定律表明了什么含义。通过对能量转化和守恒的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能源开发?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物理知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提出有效的能源开发策略,提高能源利用率。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性提问教学方式,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初中物理教学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对其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树立现代教学理念,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充分应用启发性提问教学的有效作用,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重要的教学保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高效的启发性提问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导学;教学模式

在这个问题导学三分法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学策略主要分为问题引导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等,而该教学模式还分有六个主体要素,主线是提出的问题,前提在于自学,中心是学生的能力,关键点在于导学,整个载体是学案,亮点就是问题的扩展。

一、初中历史问题导学三分法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和特征

(一)要素。发现并且提出问题是整个思维整体的起点,教师随着问题展开情景教学,以提出的问题为主要线索,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随着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要不断地靠近课堂教学内容的中心、重点、难点;每一节课课前给予学生15分钟左右的时间自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上课,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学习时候的盲目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使之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前提;在课堂上要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引导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类比,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而问题导学型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认识规律来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质量和创新能力,这是最为关键的地方。

(二)特征。问题具有层次性特征主要呈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从直接给出的呈现型问题到已知的而提出的发现型问题,最后到未知的从没提出过的创造型问题,而该模式就是运用了这样的思路,从学案中出现的呈现型问题出发引导出带有各自发现的发现型问题再到更深层次的创造型问题产生。第二个特征在于学习的学生主体性,学生们只有亲身操作和运用才能真正探索到科学的奥秘,在交流中互动,在互动中学会主动去认识和追求。第三个特征在于课堂上的开放性,教学内容也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习跳出来自教材的条条框框,去融会贯通各科知识。

二、初中历史问题导学三分法教学模式的授课类型

(一)三种课型的基本特点揭示

三种课型指的是新授课、复习课和评讲课。以下分别为其不同的特点:

新授课:自主学习、启发式教学

新授课注重的是知识的新生成,所以启发性特征尤为重要,让学生自行交流体会,总结归纳,教师再进行鼓励评价帮助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

复习课:强化知识结构、整合课堂教学

复习课只要是让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总体的建构和完善,对于重点内容、规律、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要进行深化,指点学生复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评讲课:引用专题指导,巩固提高

这是关于习题的评讲课,侧重点在于专题整合,有针对性地归纳学习的方法类型,扣紧教材学案内容对习题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复习课课型的教学设计示范

鲁教版初中历史六年级下册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由于本单元的许多知识很多学生在电视中还有书籍中早有接触,也有一定的了解,而趣味性也比较高,再加上平时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增强,因此学习起来的难度应该不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并且评价唐太宗。2.掌握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3.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4.了解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主要史实。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三、初中历史问题导学三分法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引导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所以要对学生贯穿问题的意识,强化学生对于问题重要性的理解,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创新和求异。学习的本质属性就在于探究问题,所以问题的自身要求必须含有思维的能量。教师应该提出适当数量、适当强度和难度的问题,要从学习内容转化问题,问题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问题要有探究的价值。

(二)自主学习策略。在不同的阶段自主学习的策略是不同的,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例如历史记忆方法的使用:历史顺口溜不仅能够帮助记忆而且也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还有类比记忆法,训练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掌握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规律。

(三)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是学习历史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全员的参与,更好地掌握重难点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每个成员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没有压力而言,同时也能够使他们畅所欲言,帮助思维的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