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范文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

篇1

关键词: 生物学科能力 高三一轮复习 教学有效性

1.教学现状

自江苏省实施“3+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方案以来,给生物学科教学带来了很大冲击。笔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从一段时间的上课和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现今学生学习中存在严重的“听似明,做就错,过后忘”的问题。与以往相比,以往几届的学生并不是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现象,而现在的高三学生尤其明显。究其原因,现在的教与学之间存在两大矛盾。

一是快速推进教学进度与学生消化时间有限之间的矛盾。为了适应高考方案的调整,选修学科的课时有了较大压缩,然而也必须在第一学期基本把一轮复习结束,这是以往几届没有出现过的新情况,一段时间以来,教学进度似乎一直是压在每一位老师心中的石头,即使到现在很多老师还是心有余悸,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于学生方面,由于课时相对减少,学生出现囫囵吞枣、学习效果差等现象,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二是生物教学要求与学生对选修学科(尤其是第二选修)认识态度之间的矛盾。尽管生物学科依然要高考,考试的难度也不低,但随着高考方案的不断调整,生物学科在很多学生心目中处在尴尬的位置上。学生(包括部分老师)对于我们第二选修还是有较大偏见,不重视的现象非常严重,作业得不到保证,对自己等级要求不高等各种现象也普遍存在。

2.我们的思考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而且包括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我们的教学依然要进行,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高三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其出路在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关键能力。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用于生物学科复习的时间和精力更是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增强复习效果、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即既保证教学进度的顺利展开,又提高复习质量,从传统的经验备考中脱离出来,借鉴原有的好的东西,认真科学地规划好每一个教学过程,这已成为组织高考备考复习的关键出路。

基于生物学科关键能力的有效性教学的路子该怎么走才更好,一直是每位老师魂牵梦绕的一个命题。我们认为至少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做起。

第一环节:有效性教学体现在复习目标要准确。

首先要研读考试说明,明确高考要考什么;接着要认真剖析高考试题,明确高考时怎么考的。在做到前面两点的基础上,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需求,明确学生到底怎么样。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明确的且切合实际的复习目标。

第二环节:有效性体现在复习内容要适切。

在构建好切合实际的复习目标后,要进一步明确一轮复习的教学内容,由于一轮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因此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适切目标,适切考纲。学习课程标准及考纲,要把握生物课程的整体结构,纵览全局,做到“心中有数”。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认真借鉴不同版本内容开展教学。突出重点,把握趋势,少走弯路。

第三环节:有效性体现在复习过程要创新。

由于学习任务重,再加上家长、自身和老师高目标的期盼,在心理上,高三学生多表现为焦虑、彷徨;在学习上,多数学生都会遇到复习生活枯燥、单调、疲倦、厌烦的困扰。部分学生(选修生物的学生尤其突出)因为基础差,复习效果难以增强。这就必须采取有效复习策略,积极寻求复习过程的创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复习内容组织上赋予新思路;在问题设计上要有新角度;在典型例题剖析上要有新高度。

第四环节:有效性体现在习题训练要精致。

要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必要的练习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做到习题的精选,精练;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精批、精讲。(注:精批即对某些习题的认真批阅,如统计得分率、统计错误类型、统计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分析错误原因、反思教学策略、调查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态度及他们的需求等。)

3.我们的保障

理论与现实之间总存在一定差距。在真正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阻力既有来自学生的,又有来自学校的,当然也有来自老师自己的。我们要在积极配合学校各项措施,厉行减负增效措施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出路。

3.11+1的效果

一个人的精力与智慧是有限的,集众家之长,补自身之短,对提高高三生物复习的有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为高三生物教学服务,经常切磋,经常讨论研究教学中的问题,以整体协作、集团作战的力量搞好高三生物教学工作,这是保证高中生物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举措。

3.2监督与调控相结合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无论是哪一种复习方法,都需要教师采取相关措施,对学习任务、对学生复习行为、对复习效果进行及时的监督、调控和检测。以年级为平台,协调好各科作业任务,保证生物学科最基本作业时间。对优等生要激励,对后进生要监督到位、宽容和鼓励。否则,再好的复习方法最终都会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加剧。

3.3资源共享

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虚心向别人学习,多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讨会。积极与兄弟学校联系,切磋经验,注重跟外界的信息沟通。利用网络优势,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求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而为高考生物成绩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篇2

[关键词]践行科学发展观 学习能力 实干能力 开拓能力 修养能力 合作能力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践行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一个政治态度问题,更是一个能力水平问题,它的践行效果和干部的素质密切相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面对新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要在具体工作中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五种能力。

1 要使脑中有“神”,必须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高尔基说:“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知识的获取要靠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增长智慧,才会脑中有“神”。学习,已成为许多干部人生的第一需要、工作的第一动力、提高素质的第一手段,成为继阳光、空气和水之后的“第四元素”。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加快,昨天的理论未必能解释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经验也未必能解决明天的问题。

1.1 要真学。业精于勤,厚积薄发,无论学业,还是事业,大抵如此。如果把学习当成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终身追求、一种成长途径,你就会静下心来,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挤时间学,抢时间学。多学习一些新知识、多掌握一点真本领,很可能会使自己成为做好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1.2 要善思。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事物现象是非常纷繁复杂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变化还是有规可寻的,只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筋,才能找出规律性东西。

1.3 要会研。坚持实事求是,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人群众,问计于基层,虚心向群众学习,虚心向群众请教,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做好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善于对学习和调研中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2 要使心中有“底”,必须不断提升实干能力

实干就是脚踏实地、扎实做事,做有利于党和人民群众的好事,做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实事,做促进本职工作的具体事。只有这样,心中才不恐慌,底气才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纵观历史长河,千秋伟业从来都靠辛勤的双手铸就。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实干”从何而来呢?简单来说就是要敬业、勤业和精业。

2 1要敬业。就是要敬重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无论是好岗位,还是一般岗位,无论是大天地,还是小舞台,都要立足岗位干好事,利用舞台唱好戏,尽心尽力做工作。敬业是一种对工作的挚爱,对事业的忘我投入。 2。2要精业。就是精通业务,熟悉本职,对业务能熟练自如,融汇贯通,对本职能独当一面,驾驭轻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提高用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问题的能力、敏锐发现问题的能力、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

2,3要勤业。就是勤奋的工作。勤业关系着工作效率,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质与追求。勤业能给人自尊和自信。只有勤勤恳恳,尽心竭力的人才能造就自己,奉献社会,勤业能使每一位干部的专业知识迅速提高,使你更加接近成功的彼岸。

3,要使身上冒‘力”,必须不断提升开拓能力

3,]要有开拓意识。敢于冲破旧思想、善于打破旧框框,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满现状、勇于探索,时刻保持思想上的激隋和敏锐,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3,2要坚持科学态度。开拓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也不是异想天开,要有科学理论指导。只有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才能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好各种各样的新课题。

3q要增强开拓能力。要通过知识积累,掌握全新的思维方法。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探索创新规律,提高自身创新的能力,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勇气、克难攻坚的志气、开拓进取的锐气,敢于正视矛盾、触及矛盾,善于解决矛盾,在大胆探索中实现突破,在拓宽思路中创新举措,在把握规律中增强预见。

4,要使手上有“法”,必须不断提升修养能力

修养是一个干部道德风范、知识素养、心理素质、仪态风度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一种达到完美境界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对精神品位的高尚追求。一个“修养型”的干部的修养主要体现在品格、思想、廉洁等方面。

4,1是品格上的修养。作为一个干部,在品格上首先要有三个敬畏,即敬畏法纪、敬畏人格、敬畏口碑。其次还在于知足与平和。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始终把心思、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找乐趣、去拓展空间、去丰富自我、去体现价值。

4,2是思想上的修养。有了理想信念,才会有服务意识、有奉献精神;才会立足自身、立足本职、立足自省、立足今天;才会做到人生态度同那些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比,工作学习同那些走在前面的人比,名利升迁同那些埋头苦干、不计名利的人比,生活享受同那些工作比自己辛苦、收入比自己低微、生活比自己艰难的人比。 4,3是廉洁上的修养,廉洁自律是全党意志的体现。是每个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康德说:“这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法则。”对于每一个干部来说,这个法则就是严于自律。一要用好权。二要看淡利。三要守好节。要按总书记要求的那样生活正派、情趣健康。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做的事不做。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5,要使脚下有”路,,必须不断提升合作能力 合作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也是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人性弘扬的时代,更是一个个性相融彼此合作的时代,合作是发展的杠杆,没有相融的思想,就没有生活的快乐和工作的成就感。具体说,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5,1多支持。互相支持,搞好团结,是形成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更是完成好各项任务、抓好工作落实的前提和基础。正是有了相互支持,才能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各项工作才能相互促进、相互保证,才能形成团结共事、齐心协力的良好氛围,促进工作更加顺利开展。

篇3

关键词:教学 多媒体 思维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出现,可以认为是教学领域里的一场革命,它集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和声音的能力等各类优势于一身,多媒体辅助教学所拥有的极强的表现力、重复性和优良的可控制性、交互性必将使物理课堂教学焕然一新,整个物理教学将从计算机技术中获得革命性的进展。

一.利用计算机极强的表现力,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形象是进行物理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形成正确的物理形象,才能使视觉能参与思维,才能在物理问题情境中排除次要因素,抓住本质特征,才能组构原有表象,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极强的表现力,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计算机的动态画面将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物理图景、抽象概念形象化,将在课堂教学中不便演示的现象和内容以立体的信息输入学生的大脑。

例1在物体的相对运动问题中,临界状态的分析研究。

“临界状态”的运动模型中的物体追及的最大距离和不相撞条件,传统的教学是运用静态图片或板画图进行教学。实践表明,无论教师多么善讲也只能让一小部分思维能力较好的学生所接收。此外,这种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运用3DMAX制作立体小车,然后通过Authoware进行集成,将静态图景变为动态图景,将物理过程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如临其境,可以通过自己的归纳与总结形成正确的物理形象,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二.利用计算机较好的受控性,创设物理情境,向学生提供物理思维材料,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能够对己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和多种结果。物理创新教育需要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因此,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个重要任务。

例2《稳恒电流电路中能量转化分析》的教学设计

《稳恒电流电路中能量转化分析》一般在高三物理高考复习时作为专题进行教学。在高一、高二学生分别学习了机械能及其守恒规律,在热学中又认识了内能及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规律,在静电场中认识了电场能,这些是电路中能量转化分析的基础。复习课应当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明白运用能量观点对电路进行分析是电路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电路综合分析的物理思维方法。教学中应当抓住能量转化分析的主要问题设计物理情景,即一是能量转化方向问题,

二是能量转化计算问题。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从特殊中总结归纳出一般规律。鉴于这种理念我们设计这节课的课件思路如图所示。我们运用PHOTOSHOP、POWERPOINT、FLSH等软件制作了《稳恒电中能量转化》课件,该课件既有静态图景,又有动态演示,为学生多向思路的展开提供了大量的背景素材。在相应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设计了大量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完成认识过程,最后还有反馈训练。

三.利用计算机的重现性,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与观察能力

物理观察的基本特征是其知觉过程必须在既定条件下展开,按既定条件的成因,它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前者指在不附加人为调控因素的自然形成过程的观察;后者指在人为复制或附加和调控的某一过程中观察。众所周知,许多物理现象是在较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的,有些观察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还没有看到整个过程时,物理现象已经停止了。显然,观察的目的没有达到,因而对接下来的物理教学过程来说,这类学生也只订“听讲”的份了,而不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认识物理问题的本质。

例3碰撞过程的观察与研究

碰撞过程有两大特点:一是碰撞物体之间的作用时间短,一般只有百分之几秒,甚至千分之几秒:二是碰撞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大,经碰撞后物体的状态变化十分显著。两个弹性小球的碰撞前后可分为四个阶段:接近、压缩、恢复和分离阶段。碰撞过程的机械能变化情况主要由两球开始接触到两球分离的中间两个阶段所决定。而这一过程的观察学生是很难观察到的,传统的教学是画草图说明,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转,学习过程缺乏自主性。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将碰撞过程放大、变慢,让学生进行充分观察,并从中体验分析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多媒体课件将教学难点化解成一个个可观察的视点,降低了认知难度,形成教学坡度,吸引学生带着问题一步一步地进行科学探索,逐级攀登,逐步掌握物理知识。

计算机的交互性为向学生提供大量信息提供了前提条件,我们可将诸物理信息以一定的方式输入电脑,并以一定的程序进行科学编译,将大量的资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供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要求物理教师大量收集资料、物理素材,并进行技巧性编译和程序设计,使物理信息能够呈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增强创造性才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高中生 核心素养 生物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即中心,主要部分。

素养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认为,素养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满足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并能顺利地执行生活任务的内在先决条件,是知识、能力、态度之整合与情境间的互动体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OECD认为一个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必须满足3个要件:(1) 能够产生对社会和个体有价值的结果;(2) 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求;(3) 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重要。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其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

2 关于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

2.1 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学科核心素养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学科观念、方法、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学科与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共同素养,是通过学科教育而习得的,它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2.2 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

由于学校课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在“核心素养”牵引下,界定“学科素养”需要有三点认识:① 独特性,即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学科的固有性。② 层级化,即学科教学目标按其权重形成如下序列: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等;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这种序列表明,学科教学的根本诉求是学科的素养或能力,而不是单纯知识点的堆积。③ 学科群,即语文、外语学科或文史哲学科,数学与理化生等学科,音体美或艺术、戏剧类学科,它们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自然体验与科学体验,动作的、图像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可以构成各自的学科群。

3 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的内容

3.1 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在高中,学生会学习关于生命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代谢、遗传与变异、稳态与调节、适应与进化等。通过学习,学生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复杂、神奇、高效、协调等特性,一定会领悟到生命活动和生物世界的博大精深,由此产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物的情感。

3.2 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

通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学习,学生会了解到“和谐”的重要性,会对生物生活的环境(无机的和有机的)更加敬畏,适者能生存、不适者即淘汰是自然选择,只有珍爱自然、保护环境,才能让生物和环境和谐“相处”,社会也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3.3 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

生物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过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探索遗传物质的实验、生长素的发现等例证的分析,以及微生物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构建、克隆羊多莉的培育等过程的了解,梳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领悟科技发展的神奇魅力。在感叹生物科学迅猛发展和生物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的问题,试管婴儿技术带来的性别歧视问题、转基因技术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基因芯片带来的个人隐私问题、生物武器带来的莫大危害等。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离不开科学实验,高中生只有动手实践,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才能为将来的创新努力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实践,也会加深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认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潜能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4 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学生会了解许多健康知识、饮食常识、遗传原理、环保知识等,不仅对个人和家庭成员有益,还要对社会有所担当并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如积极传播生物学知识(如宣传防传染病特别是防艾知识、环保理念、遗传病的预防、食品安全、营养全面均衡理念、吸烟的危害、对转基因食品的正确认识等),争当环保的宣传员、执行员和监督员,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生物学知识,让生物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以上4个方面,“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从生物学的知识出发应该是生物学科独有的学科素养,其他学科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也可能会有这样的内容;“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其他学科素养也会涉及,但这里强调的是基于生物学视角的核心素养。每一点都是知识、技能、情感的融合,兼具个人和社会价值,都是基于生物、是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建议

4.1 要体现生命性

生命科学要体现生命性。① 课堂要成为生命与生命对话、交流的地方,成为生命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团结合作的地方,成为生命主动学习、提炼感悟的地方。② 作为生命体本身,学习者要联系自身实际、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活学、活用。③ 大自然中到处都是鲜活的生物,所以生物学的学习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实验室,要把课堂延伸到大自然中、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4.2 要体现实践性

生物科学的特性之一就是实验性很强,许多重大发现都来源于科学实验,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此要特别重视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上应知应会的实验,还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书本上的一些探究活动和课题研究,重视校园外的社会调查实践和野外考察学习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对学科思想的领悟。

4.3 要体现科学性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一大分支之一,要体现科学性。除了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之外,学生要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并通过对一些科学发现史、数学模型的建立、物理模型的建立等内容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思考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从而学会理性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还要积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历程,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并且通过学习,领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质疑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涵养自身的科学情怀。

4.4 要体现融合性

① 要将知识、技能、情感融为一体,这是作为素养的特点之一,也是在复杂情境中利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必然要求。② 要将所学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生物学与当代的许多重大问题都紧密相关,如人口、粮食、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健康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生物学的发展有关。③ 要把个体与社会融合起来,充分认识到个体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体组成整体,个体影响整体,整体也会影响个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尽力为社会多添一份力量。④ 要把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学科融合起来。生物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及技术,理科的思维和方法也有诸多的共性。只有把相关的学科素养融合起来,才能汇成个体的核心素养。⑤ 教师要将校内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融合起来,汇成学生生物学科素养养成的沃土,为学生开阔视野、强化应用、联系社会提供丰富的营养。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今后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学科素养的研究与实践也会不断进行下去,期待有更多、更新的发现,一起与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

篇5

从本质上看,基于项目的学习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即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完善的过程。因为这种学习模式特别强调协作的重要性,而在项目学习背景下,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核心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组成部分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关键和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初中生物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

对于初中生物教师而言,由于初中生物是非中考科目,这是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 ;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基于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还可能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建议

1.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在初中,学生会学习关于生命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的生活,通过学习,学生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复杂、神奇、高效、协调等特性,一定会领悟到生命活动和生物世界的博大精深,由此产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物的情感。

2.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

通过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学生会了解到“和谐”的重要性,会对生物生活的环境(无机的和有机的)更加敬畏,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只有珍爱自然、保护环境,才能让生物与环境和谐“相处”,社会也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3.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

生物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过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克隆羊多莉的培育等过程的了解,梳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领悟科技发展的神奇魅力。在感叹生物科学迅猛发展和生物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的问题,试管婴儿技术带来的性别歧视问题,转基因技术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离不开科学实验,初中生只有动手实践,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才能为将来的创新努力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实践,也会加深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认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潜能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初中生物的学习,学生会了解许多健康知识、饮食常识、遗传原理、环保知识等,不仅对个人和家庭成员有益,还要对社会有所担当并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如积极传播生物学知识(如宣传防传染病特别是防艾知识、环保理念、遗传病的预防、食品安全、营养全面均衡理念、吸烟的危害、对转基因食品的正确认识等),争当环保的宣传员、执行员和监督员,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生物学知识,让生物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以上四个方面,“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从生物学的知识出发,应该是生物学科独有的学科素养,其他学科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也可能会有这样的内容;“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其他学科素养也会涉及,但这里强调的是基于生物学视角的核心素养。每一点都是知识、技能、情感的融合,兼具个人和社会价值,都是基于生物的,是初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凸显生物科学素养的特点

1.要体现生命性。

生命科学要体现生命性。(1)课堂要成为生命与生命对话、交流的地方,成为生命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团结合作的地方,成为生命主动学习、提炼感悟的地方。(2)作为生命体本身,学习者要联系自身实际,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活学活用。(3)大自然中到处都是鲜活的生物,所以生物学的学习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实验室,要把课堂延伸到大自然中,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2.要体现实践性。

生物科学的特性之一就是实验性很强,许多重大发现都来源于科学实验,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此要特别重视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上应知应会的实验,还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书本上的一些探究活动和课题研究,重视校园外的社会调查实践和野外考察学习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对学科思想的领悟。

3.要体现科学性。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分支之一,要体现科学性。除了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之外,学生要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并通过对一些科学发现史、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等内容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从而学会理性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还要积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历程,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并且通过学习,领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质疑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涵养自身的科学情怀。

4.要体现融合性。

(1)要将知识、技能、情感融为一体,这是作为素养的特点之一,也是在复杂情境中利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必然要求。

(2)要将所学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生物学与当代的许多重大问题都紧密相关,如人口、粮食、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健康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生物学的发展有关。

(3)要把个体与社会融合起来,充分认识到个体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体组成整体,个体影响整体,整体也会影响个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尽力为社会多添一份力量。

(4)要把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学科融合起来。生物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及技术,理科的思维和方法也有诸多的共性。只有把相关的学科素养融合起来,才能汇成个体的核心素养。

(5)教师要将校内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融合起来,汇成学生生物学科素养养成的沃土,为学生开阔视野、强化应用、联系社会提供丰富的营养。

三、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在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正确的科学观和一定的科学能力。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

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这是基石。不懂得自身结构和生理,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不可能成为好的医务工作者。没有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何谈优生优育、农作物的高产和优产?没有植物、动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怎能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挂图、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紧密地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就会奠定良好的基石。

其次,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勤奋求实的故事,使学生懂得要想做到事业有成,必须有顽强刻苦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的。如,叶的结构,通过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得出只有气孔能向外散失水分,靠近叶上表皮的栅栏组织含叶绿体数目多,排列整齐,因此绿色要深一些。使学生明确,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作风去认真对待学习,对待每一件事。

篇6

关键词:核心素养;探究;概念

一、选题背景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的基本理念。2019年安徽合肥正式使用了人教版的新教材,笔者发现生物学科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落实了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那么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呢?赵占良先生曾经说过:“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学生活动,探究问题,学生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故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与课程改革的内在诉求。作为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学生探究活动,使生物课堂更富有特色与魅力。探究式教学是指在学习一些概念和原理时,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去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概念和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生物的教学中往往会有许多概念,除了以术语、名词形式呈现外,在新课标中我们会发现列出的“大概念”“重要概念”“次位概念”都是以陈述句形式呈现。教师在帮助学生构建概念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注重知识教学,虽会节省课堂时间,但这样做其实忽略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那么如何以新教材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同时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呢?下面以“DNA通过半保留方式复制”为例说明如何通过探究活动实现对概念的构建,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分析新教材,厘清设计思路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其在旧版教材中是选学内容,但在新教材中是必学内容,并且“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这一概念以黑体字形式呈现。这一变动说明新教材要求学生不仅需要重点掌握这一概念,而且需要注重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如果教师直接将概念告知学生,会给学生带来困惑,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故笔者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达到构建科学概念的目的。通过构建模型、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尝试提出DNA复制方式的假说,并设计实验、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再得出结论。学生在“假说—演绎”这一探究过程中,深度思考,学会运用巧妙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同时形成了“DNA通过半保留方式复制”这一科学概念,提升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有效突破了本节课概念教学的难点。

三、探究引领概念教学

(一)温故知新,引入概念

教师首先展示DNA分子结构模式图,并提出问题:“(1)根据DNA的结构特点,请分析DNA为什么可以作遗传物质?(2)遗传物质如何才能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保证稳定遗传呢?”从而引出DNA复制。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遗传物质应该具备的特点以及DNA的结构特点,从结构与功能观出发去理解DNA为什么适合作遗传物质;通过思考DNA如何才能稳定遗传给后代,引出新课。

(二)构建模型,提出DNA复制方式的假设

教师把红、蓝两色的磁力条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教师指出所发的磁力条代表DNA链,红色代表亲代DNA的母链、蓝色代表子链。请学生利用磁力条展示出亲代DNA复制的结果并分析亲子代DNA的链组成情况。各个小组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将发现不同的复制方式会产生不同链组成的子代DNA,从而产生疑惑,探究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利用磁力条构建模型,激发探究兴趣,由学生自己提出探究课题———探究DNA的复制方式。

(三)设计实验,探究DNA复制的方式

1.提出问题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的想象,但得出结论必须建立在确凿的证据之上。教师设问:“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DNA复制的方式?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之后教师需要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半保留复制和全保留复制的主要区别在哪儿?(2)怎么分辨DNA分子的母链和子链?(3)用稳定性同位素标记后的DNA分子如何才能区分开?2.提出假说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下,学生找到本实验所要用的科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并理解科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塔尔的实验过程,之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说推理实验结果。根据假说一“DNA是半保留复制”,请学生演绎推理出子代DNA分子的链组成及离心结果,完成课本54页示意图或者完成学案。在学案中要求学生画出每一代DNA的链组成,实线表示含15N的DNA链,虚线表示含14N的DNA链;并画出每代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位置。基于假说二“DNA是全保留复制”,请学生演绎推理出子代DNA分子的链组成及离心结果,完成学案。3.实验检验,验证假说教师展示科学家用紫外线照射离心管投影到一个平面上所得到的实验现象(见图1),由于DNA可吸收紫外光,投影的平面上可显示出离心管内DNA带的位置。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观察并分析,发现真实结果与假说一的推理结果一致,最终得出结论: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设计意图: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设计的实验蕴含着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设计思路,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通过问题驱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用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法和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来区分不同链组成的DNA。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找到了合适的实验方法,还自己设计实验、演绎推理,最终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也掌握了本节课的科学概念。

四、结语

新教材是落实核心素养的载体,学生的探究活动是落实新课标中学科素养的渠道。探究式概念教学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落实课标理念,渗透学科素养。由于生物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较多,课时有限,故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舍弃探究活动,只注重知识的教学。但笔者认为,探究活动是可以与知识的学习、科学思维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的。以本节课“探究DNA的复制方式”为例,学生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这正是他们需要掌握的科学概念,学生通过亲身探究获得成就感。笔者认为通过探究活动进行概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同时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值得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图表法 高三生物 总复习 图表题

图表法是将课本有关知识经过整理总结,制成各种图表,用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总结和对疑难问题的理解,高中各科教师,当然也包括生物教师,在高三总复习中,经常会采用图表法进行教学。

一、设计和利用各种图表将高中生物学科知识有机串联在一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J. S.布鲁纳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变成被遗忘的知识。”图表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因此,图表法教学有利于知识的总结与串联。尤其是在生物学科中,使用图表法能够完整地揭示生命现象的复杂与多样,不同生命现象之间的联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统一等问题,有着语言文字所无法比拟的直观和简洁等优势。实践证明,图表法教学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总复习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三生物总复习中运用图表法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设计出适当的图表:既要简捷直观、方便记忆,还必须具有全面性,包含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这些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笔者认为,图表的设计要注意精确性、科学性、逻辑性和趣味性。

精确性即要求教师必须抓住重点和关键。在包罗万象的生物学知识中,要精心地运筹,筛选每个重点的字词,每个符号,淘汰那些烦琐复杂,重点和纲目不突出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本的理解和教学经验,自创图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的孙明老师创制了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的数量变化关系的表解,植物生长素在向光性与顶端优势中浓度与生长速度之间的关系等图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科学性即要求教师所设计图表中的每个字词,每个符号都要正确地选择,不能滥用。能用符号代替的,则不用文字表达;能用箭头表示生理过程知识的,则不用其它符号。图表中的字、词、符号都要有机地结合,力争最佳地反映教学内容。

逻辑性即要求图表的编排和演示要有一定的逻辑序列,不能发生矛盾和障碍,应按其认识规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始至终地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趣味性即要求图表的设计要直观形象、富有趣味,多变化,使学生一目了然,既易于理解,便于掌握,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近年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逐渐进入课堂,音像资料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不仅打破时空上的限制,也使生物教学更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动态、连续等优势,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图表比以往更具有优势。例如,在人体生理教学的过程中,心脏的搏动过程用静止的图解资料无法演示,而利用音像资料就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音像资料用立体图形表示心脏器官,提供给我们一幅三维立体图像,既能观察心脏的外部形态,也能观察心房心室的搏动、房室瓣、动脉瓣的开关方向及顺序、血液流动的方向等生理过程,还可以了解不同部位的形态特点和空间关系,再配以声音和文字解释,显示出动态、立体、直观、全方位的视屏效果,从而弥补了图表资料的单一性、不生动的缺陷,把复杂的生物实体变为具体直观生动的画面,收到了化静为动的奇特效果。

二、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解答图表题能力和技巧的培养

图表题不仅直观形象,而且信息量大,知识覆盖面广,能够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分析水平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并能较好地体现生命科学的学科特点。因此,图表题在近年来各地高考试卷中的比重逐渐加大,应引起教师和考生足够的重视。教师平时就应注重对学生解答图表题能力和技巧的培养,以适宜高考命题的这一变化趋势。

为此,教师应不断提高学生识图表、析图表、用图表和画图表的能力与技巧。

识图表,这是解答图表题的基础。首先,要看清图示,明白图例,再获取所需信息。教师应灌输下列要点给学生:看图时要根据图像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不能杂乱无章、毫无目的。如观察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时,可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由上而下、由左到右地观察辨认细胞的各部分结构。看图表一般要仔细地看数遍,匆匆忙忙,走马观花是不可能看透问题的。同时,如果注意适当变换看图的角度,往往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图像时,可分别从平面和立体的角度去观察。从细胞横切面和纵切面观察染色体的排列情况,从同源染色体角度观察判断细胞分裂图是有丝分裂图还是减数分裂图,从有无细胞壁和中心体角度观察判断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从染色体的结构特点观察分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数量。角度越多,对解题越有帮助。

析图表,这是将知识与图表结合的关键能力。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复习时,只习惯于死记课本中图表的内容,不善于思考和挖掘图表中所蕴含的生物学基本原理和规律,不会多角度分析图表中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会从图中提取有关的信息,一旦遇到一些源于教材并稍作变化的图表题时就觉得无从下手。因此,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通过联想,把课本内的有关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等与图表中的图形与相关点建立联系,再分析图表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殊点和数据,有什么变化趋势和走向,分析变化因果关系,找到解题的思路。

用图表,这是知识的迁移。即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与图表信息紧密结合,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然后,运用新的知识体系揭示问题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课本插图可能出现的变式,如果改变条件时图表中有可能出现哪些情况,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例如,在复习有丝分裂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在DNA复制时外界环境条件发生改变,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学生有了这样的知识迁移,就能灵活运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了。

画图表,运用所学的知识或图表题中提供的信息,将生物学知识转换成自己创制的图表,找到解题的线索和关键点。学生通过绘制生物图表,可以把复杂的知识形象化、提纲化和条理化,这样不仅易于记忆且能牢固记忆,同时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识图、识表能力,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思维能力,收集、整理数据资料等能力,图表转化以及用图表反映生物学现象及规律等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三生物总复习中,教师应并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解答图表题的能力和技巧,有的放矢地应用图表法,从而事半功倍地达到总复习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沈萍华.试论图表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2).

篇8

一、精心设计实验教学

1.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首先带领部分学生参观了红酒庄园,再由这些学生做学习分享。教师提出了酿酒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发酵开始前为什么要接种过量的菌种?接种后,为什么要做一次发酵罐的外循环?学生认为,可能是为了使酵母菌增殖增加种群数量。教师又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酿酒是否与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有关?从而引出学习任务――测定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课后,学生利用教材、网络获取种群数量测定的相关知识,分组设计实验。

2.自主设计实验,发展理性思维

学生自主实验设计中涉及对照组的设置、变量的控制、多次重复取平均值的原则等,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以充分施展,并使学生的实验素养得到培养和锻炼。在实验开始前,组织学生对各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互评,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精神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如本实验中为学生提供的菌种为安琪酵母,由于该酵母为日常发面所用,可能含有多种酵母菌,学生提出应在设计实验时增加纯化菌种的操作步骤从而控制无关变量。

3.在讨论与交流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反思

由于教师对实验并没有做出严格限制,因此各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均存在差异,如培养基种类的选择、数量测定的方法等。教师鼓励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实验现象和数据。通过分析与比较,更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收获知识。如利用土豆葡萄糖培养基的小组,在用显微计数法对同一样本多次计数后,仍有较大误差。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操作进行反思后,找出了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由于过滤较为困难,使培养基不够澄清,影响了在显微计数环节对酵母菌的准确观察,导致实验误差增大。于是学生及时修改了设计方案,规范了操作流程,得到了更客观的实验数据。

4.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增强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后,学生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标准差和回归方程,以确定数据的可靠性,发现使用显微计数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所获同一时间种群数量数据有较大差异。针对这一问题,学生继续探究实验,并进一步规范操作,排除误差干扰,绘制出了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图。根据分析数据得出推论,可能是显微计数统计了死菌的数量,并提出了验证方法――进行染色区别。此外,学生还得到一个经验性的认识,即显微计数法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数据的可靠性降低。学生为此提出了新的测量方案:用分光光度计计算OD值的方法代替显微计数法来测定种群数量。

通过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测定”实验可以看出,实验教学确实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互相关联、共同作用,才能形成学生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不断改进实验教学

1.缓解实验教学耗时较长与课时紧张的矛盾

一是对实验进行整合,减少重复实验。“酵母菌种群数量测定”实验涉及必修3模块中的“种群与群落”及选修1模块中“微生物利用”中的内容,其中包括“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化”及“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由于实验较复杂,如果分别在不同模块、不同时间进行实验,必要的准备工作和所需材料较多,花费时间较长。因此,可将两个实验有机整合,有效减少时间消耗。

二是把多种实验课程相结合。对于耗时较长的实验,可就核心环节进行课堂实验教学,利用生物兴趣小组进行完整的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课堂实验、选修课实验、兴趣小组等多种方式,相互协调配合,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改进实验设计方案。“种群数量测定”需要连续测定种群数量,在实际教学的有限时间中较难实现。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探究发现,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规律清晰,在特定时间点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0~4小时为调整期,4~24小时为对数期,24~64小时为稳定期,64小时之后进入衰亡期。鉴于此,实验可选在以上关键时间点进行。此外还发现,如果保证前期接种量相同和其他条件相同,在适宜的情况下,同种酵母菌的增殖规律是相同的,故可采取测多个种群数量绘制一条生长曲线的方法,也可有效缩短实验时间。当然,还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材料、实验仪器等方法,降低实验耗时,增强实验效果。

2.改变实验教学方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多为讲授式,导致学生对实验几乎没有兴趣,对实验原理以及重复实验不理解。通过预设作业,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使学习效果显著;还可通过微课、显微数码互动等新技术支持,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

3.创设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实验要贴近生活,如该实验从参观酒厂发现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还可进一步改进实验,增加难度,开展“酿酒过程中,发酵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测定”“发酵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酒精含量的关系”等实验。

4.教师不断提高实验能力

在开展本实验的初期,教师先进行了大量的预实验,对实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又促使教师进行了更深入地研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与学生教学相长,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验能力。

三、对实验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1.进行跨学科实验教学,共同制订核心素养目标

物理、化学、生物均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三门学科共同制订学段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并结合目标调整实验教学计划、实验类型设置等,将更有利于强化实验教学的效果,既强调共通性,又可突出学科特色,符合课改的理念。

篇9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核心素养;育人为本;多元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90-02

新高考模式的探索,本质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我校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提出了“育人为本、多元发展”的办学策略,初步形成了教育办学特色,努力提升包括学生审美素养在内的核心素养。针对新高考模式的改革,我校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一、构建多元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课程建设是学校建设、学校发展的主体工程。我校围绕尚美教育办学特色,突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重构学科课程体系,培育特色课程群。目前学校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研究性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相结合的“智美课堂课程教学体系”,正朝着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精品课程品牌化的课程建设目标而努力,为学生打造立体多元的成长环境。

学校结合新课改要求及生源实际,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尊重学生差异,张扬学生个性。让不同潜质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让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考上理想的本科院校。鉴于我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积极构建艺术特色办学体系,走多元发展办学之路。学校开设了美术、音乐、影视传媒、体育等特色专业,聘请省内知名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加强与艺术类高等院校的联系与协作,因材施教,努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此外,除了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开设的基础性课程之外,还开设了一系列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比如《柳永词的意向美》《旅游审美》《化学让环境更美好》《常熟古典园林之美》《篆刻欣赏》《素描》《色彩》《音乐欣赏》等40多门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和社团活动是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探究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张扬个性、提升素养。学校还成立了文学社、摄影社、书法社、古琴社、评弹社、汉服社等30多个社团,其中我校的“湖畔文学社”是全国优秀文学社团。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还给学生一个本真的校园,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充满期待,他们尽情地在多彩的舞台上舒展生命、启迪智慧、快乐成长,核心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我们还与常熟理工等高校合作,充分发挥学科联盟教育功能,与文化单位合作,发挥社会团体的学术优势,努力开发延伸课程,彰显学校尚美美育办学特色。

二、培养复合型教师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为了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目前,国家正在研制或着手建立通用的教师能力和资格标准,研制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指南,以配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学校将以文献学习来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他们探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将核心素养促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真正发挥出来。江苏省新高考方案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这也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学校师资的调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高考改革的落地和深化,高中学校课程的数量、各门课程的课时数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我们需要一大批能够胜任多学科、多课程教学的一专多能复合型教师。这一项培养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课程研发、教材编写、教学实施也需相应跟上。我校努力建构教师专业提升体系,让教师有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和更多选择的成长平台。通过搭平台、竖梯子、铺道路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学校开展各种各样的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分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苏州市教师专业素养竞赛,近年来培养出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其中,我校教师徐莉莉获得苏州市政治W科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王怡丰获得苏州市生物学科解题能力竞赛一等奖。学校有计划有意识地要求选修科目教师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安排部分选修科目教师钻研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社团活动指导,引导教师转型,激发教师服务学生成长的内在自觉,为新高考模式下的课程设置和开发做好师资准备。

三、探索考试评价改革

目前,国家正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和学科核心素养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以推进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进行考试评价。学业质量标准是课程标准的一部分,它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能够反映学生要达到的表现标准,也为进行考试评价提供了指导性依据。利用基于核心素养建立起来的学业质量标准指导教育评价,还可以促进评价打破学科限制,使跨学科能力的综合评价成为可能。我们将在不断学习后,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评价研究课题,探索实现从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的考试内容改革。方向是根据各学科考查的素养目标,列出考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双向细目表,编制学科能力素养结构图,并对每一道试题进行功能定位。命题时需要注意试题素材选取的真实性,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实际,力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题目难度和时间要合理配置,减少大量计算和记忆的题目,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答案。对于测试的结果,要深入挖掘分数之下所隐藏的学生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要探索创新纸笔考试方式之外的评价形式,丰富考试评价的手段和方法,以保障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四、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班级教学模式

江苏新高考方案采取“3+3”模式,选考科目理论上存在20种组合的可能性。根据过去的经验,这对于每一个学校来说几乎都是不切实际、不可思议的。学校应当立足校情,把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作为最高准则,从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学科优势、校舍条件等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控制学科组合设置的类别,做好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努力寻求学生自主选择和学校宏观调控的最大公约数,获得高考利益的最大值。针对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让更多的学生发挥好特长,我们提出了“行政班+走班制”的教学管理形式。学校尝试以语数英为分层基础,组建行政班,以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等设置分层课程,实施走班选课。一方面,充分发挥行政班在教育管理方面的传统优势,强化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归属感;另一方面,实现一个人或一个小组一张课程表,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适应新高考模式积累有益经验。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