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素质拓展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作者简介]彭浩(1969-),男,四川成都人,西南财经大学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素质拓展教育。(四川成都61007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54-02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精英群体,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是中国强国之路的基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是关系到21世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一、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状况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当前大学生是通过高考选拔产生出来的,从小接受的是单向的、被动灌输的应试教育的训练,应试能力较强,仅仅是智力素质部分的反映,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难以通过高考反映,所以在这样的机制下选的人才存在先天不足。当今我国高校教育中,虽然也有素质教育的要求,但以各项学科专业成绩评价为体系的奖学金制度下,重智力轻综合素质的状况比比皆是,这重蹈了应试教育的覆辙,从根本上忽略了培养完整人文素质、完善人格教育的宗旨,最终使大学生表现出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不高、智商高情商底、社会适应能力差、自我意识强团队合作意识差等。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大学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知识和技能,还要能够适应环境,融入社会,但从高校毕业后怀揣各种证书的大学生往往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感到理想和现实脱节,社会也因为大学生眼高手低而抱怨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二、拓展培训的理念和形式
拓展培训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盟军征集了几十条商船,成立了大西洋商务船队,为后勤补给运输物资。德国军队派出“海狼”潜艇集群在大西洋进行拦截。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军袭击,许多海员葬身海底,但每次也都有人活下来。经过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发现,生还者大都不是年轻力壮的人,而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求生技能和团结合作精神的人。后来英国哈恩等人创办了阿德伯威海上学校,训练年轻海员的海上生存能力,并且收到显著成效。二战结束后,组织行为学家和教育家发现,曾经接受过训练的人,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表现,这让他们从“阿德伯威”训练模式里得到启发。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许多人在面对飞快的工作节奏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时,表现出胜利和心理的诸多问题,如焦虑、压抑、工作能力下降、厌世等。于是“阿德伯威”模式的培训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推广,接受训练的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学生、政府公务员、工商业者等。
拓展培训的理念是熔炼团队、挑战自我。形式是在特定的环境里,由培训师提出任务,由受训者自己和团队来解决问题。在项目结束后,团队人员自我总结、分享,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拓展项目的设计也是从“熔炼团队、挑战自我”的培训理念出发,包括有个体心智类、个体体能挑战类、团体沟通类、团队合作类培训等。在团队类项目训练中,要求提升信念、沟通、包容、感恩、信任等能力。在个体类项目训练中,要求完善自我管理、创新、自我认知等能力。拓展培训是体验式教育方式,培训过程是训练—感受—分享—总结—应用—解决问题。根据美国体验式教育理论家库伯的理论,体验式学习基本特征如下:第一,体验学习是一种过程。第二,体验学习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第三,体验学习是运用辩证方法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第四,体验学习是适应世界的完整过程。第五,体验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的过程。第六,体验学习是创造知识的过程。这一理论充分揭示了人本主义和交互式教育的特点。
三、拓展培训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1.参加拓展培训可以帮助大学生重塑普识价值观念。长期接受应试教育,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加之思想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和青少年发展的特点,造成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薄弱,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偏差,理想淡漠、思想混乱等。拓展培训的项目是从现实实例中提炼出来的,任务的完成过程表面上看是大学生执行能力的表现,其背后则是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衡量,对成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普识价值观念的重塑意义重大。如“雷阵图”项目中,狭隘的个人主义和缺少理想和坚定的集体信念是无法完成任务的。
2.参加拓展培训可以突出大学生主体性自我教育。拓展培训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是配角,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每个具体项目的完成都是学生自我规划和执行的表现。在项目结束后,受训大学生个体要完成自省式的分享回顾,这样就达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并且印象深刻。
3.参加拓展培训可以加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大学生是社会人,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在社会中与其他个体和谐相处,融入其中,实现个人价值。拓展培训是以团队形式开展的,成功需要合作,每个团队成员必须积极默契,相互配合。如“海难逃生墙”项目,依靠个人能力是不能完成集体脱困的,必须发挥全体成员的智力和体力,才可以达到“一个都不能少”的终极目标。
4.参加拓展培训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在顺境中长大的,没有受过多少磨难,所以进入社会独立生活后,遇到困难时会不知所措,在心理上会表现出焦虑、无助、抑郁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影响学业和健康,这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拓展培训中的大多数项目都是针对提高受训者的心理能力而设计的。在一个个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大学生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建立坚强乐观的必胜信念,这对他们是终身受用的优秀的心理品质。如在参加高空项目时,学生必须学会自我调整心态,敢于克服恐惧,激发勇气,才能完成超越自我的目标。
5.参加拓展培训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拓展培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努力克服困难,不断超越自我。拓展培训以其特有的方式、内容与特点,提升大学生抵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能让团队中每个参与者在共同的目标下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与痛苦,磨炼意志,在活动过程中懂得团队力量和团队精神的重要,体会团队合作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能使大学生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和培养客观地评价自己,让自己与他人、群体及社会保持和谐关系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对于大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意义深远。
6.参加拓展培训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沟通和社交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是拓展培训的主要内容。拓展培训中很多项目是要求在听不见或看不见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的,这对沟通与表达能力是很大的考验。如“孤岛求生”项目中,有盲人岛,有哑人岛,也有正常人岛,每个岛之间还没有桥梁连接,只能借助几块漂浮在水里的木板搭桥,最后将所有人集中在一起才算完成任务。随着任务的进行,参与者的沟通顺畅了,隔阂消除了,交往能力加强了,信任与友谊建立了,自然任务也达成了。
7.参加拓展培训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培养创新和创造力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拓展培训的项目设置和采用的形式都是有针对性的,项目的任务也是需要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执行才可以完成的,这对参与者是极大的考验。只有开动脑筋,打破常规,充分发挥想象力,挖掘自身的潜力与创造力,才能创新式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行之有效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训练方法。
8.参加拓展培训可以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拓展培训中很多实例表明面对困难时态度的确很重要,如果个体和团队有积极的态度,则成功的几率就很大,反之就很小。因为有成功的信心,就能够开动思想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反之满脑子充斥的就是失败的场景。因此,参加拓展培训有利于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拓展培训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补充,是大学生终身自我教育的起点,是打破应试教育旧的教育机制、转变教育思想与模式的契机,是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引入了素质拓展培训课程,并且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相信积极地利用拓展培训先进的方式和理念,深化高校教育思想和模式的改革,全面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关键词:心理拓展训练;大学生;项目;素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038-01
大学生作为特殊社会群体,面对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缭乱的社会环境,极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和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心理拓展训练,是以其新颖的教学内容、独特的教学方法,成为深受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喜爱的体验学习方式。目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已成为高校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通过心理拓展训练,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焦虑、紧张的情绪,有利于发挥其潜力、增强自信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心理拓展训练的含义及特点
1、心理拓展的含义
拓展训练最初源于二战,是为提高海员的生存能力进行的海上训练[1]。随着训练对象和目标的扩大,拓展训练不仅局限于原先的生存训练,还出现了心理等方面的训练。心理拓展训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利用自然或人为设置的环境和气氛,不断克服心理障碍、激发潜能、磨练意志的实战活动。
2、心理拓展训练的特点
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先行后知[2]。拓展训练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育,培训师只是为学生创造训练的外部条件,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心理拓展训练是先体验项目后进行总结体验结果的训练方式,这种先行后知的学习方式是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的,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是具有挑战性[2]。心理拓展训练项目丰富且复杂多变,很多项目看似危险,如高空单杠,这都是大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到的,学生在训练时既要面对外来的环境又得承受心理的压力,这容易激起大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大胆挑战。
三是心理拓展训练以完善人格为主要目标。心理拓展训练项目的制定是针对不同的群体,经常采用小组形式。这种集体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协作的力量、合作的愉快,促进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形成。
二、心理拓展训练项目
心理拓展训练项目按训练环境的差别可分为场地训练项目、水上训练项目;按参与人数的多少可分为个人挑战项目、双人或团队合作项目[3]等。此外,还有破冰类项目如人浪、卧式传递,沟通类项目如孤岛求生、盲人方阵等,这些项目有利于拉近学生间的距离,增强团队凝聚力。
三、心理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价值
1、能够缓解大学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
心理拓展训练作为大学生缓解紧张学业的一个方式[4],可以让其放松心情。通过让大学生参与各种项目活动,亲身感受、体验困难和障碍,在面对问题学会如何控制情绪、调节心态。此外,还有利于增强面对挫折的勇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就不会手忙脚乱,以沉着、冷静的心态去处理问题。
2、有利于挖掘大学生潜能、提升自我
拓展训练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危险性,但并不是单纯地为追求惊险刺激,而是要求大学生在面对挑战时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个人潜能,不断挑战一个又一个危险动作、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之后, 收获成功的喜悦,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就会增强自信,重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心理拓展训练通过为学生设置各种障碍,鼓励学生不轻言放弃[1],锻炼学生的毅力,磨练其心智,提升自我。此外,心理拓展训练满足了大学生对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强调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有利于增进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3、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当今时代,创新是经济的灵魂,是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而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拓展训练项目是专为学生而设计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在活动中没有理论指导,也没有人去教[1],只能靠自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式,敢想、敢做,最终完成训练目标。在整个拓展训练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得到调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4、具有增进协作意识、改善人际关系的功能
当代大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娇惯下容易养成了任性、自私、缺乏爱心的不良习惯[3]。心理拓展训练就是一种专门塑造团队凝聚力的体验式模拟训练,像孤岛求生这样的团队项目,看似不难但是要顺利完成也并不容易,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4]。项目训练让成员之间敞开心扉、互帮互助、互相信任、互相理解,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充分体验集体的力量和智慧[5],使成员之间关系更和谐,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在竞争中与人协作的团体意识,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长权,高 林.李笋南论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的价值[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3):115-116.
[2] 谢 进.心理拓展训练培养大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初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3):42-43.
[3] 高 飞.心理拓展训练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3):109-111.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素质拓展训练 必要性 主要内容 操作模式
独立学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兴起之后,在短时间迅速发展起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元化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独立学院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校园文化历史积淀不深,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随着时代的推进,我国的独立学院正由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向以内涵式发展为主[1],许多独立学院重点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素质拓展训练以实践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作为一种发展性心理教育方式,被许多高校纳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素质拓展训练就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采取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训练项目,通过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这些训练项目经历心理挑战的锻炼,磨炼战胜困难的毅力,树立团队观念,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在独立学院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一、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状况
1.自我意识的矛盾性。
独立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与其他高校在读大学生一样,具有当代青少年的一些普遍特点。尤其是“90后”,他们从小就在长辈们的溺爱和过度的关注中长大,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较为突出,自我认识不清晰,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和未来人生定位较高,但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又很容易自我怀疑,动摇目标;自我评价充满矛盾性,对大学的学习工作有美好期望,当自己取得一定成绩时便充满自信,甚至自视甚高、高傲自负,但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往往不擅处理,由此引发沮丧、挫败感,对自己产生强烈的否定,脆弱的心灵所难以承受。如为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而只能进入独立学院就读,而长期颓废下去;自我控制力缺乏,思想和行动相左,对大学生活的美好计划总是在遇到一些困难时就难以执行,尤其在学习上,面对丰富的课余生活和网络的诱惑,薄弱的自控力使他们难以坚持制定的目标。
2.人际交往的淡漠性。
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家庭环境比较优越,上大学是第一次离家住校,如何与宿舍同学相处是他们环境适应的第一课。但由于每个学生原本都是家里关注的焦点,来到大学宿舍的集体生活环境中,找不到合适的定位。而且突出的个性、强烈的自我中心性,使他们与宿舍同学磨合时容易产生较多的矛盾,因此,宿舍矛盾是大学生比较普遍的问题。另外,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存在较强的防御性和不安全感。许多学生家长对子女的保护性较强,经常告诫子女不要轻易相信其他同学,甚至用社会上复杂的人际现象加以警示,使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处处防备,甚至存在自我封闭心理。这使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困难,内心的孤独感加剧。
3.应对挫折的薄弱性。
由于在传统“家长式”教育模式下长大,接受应试教育的培养,一直成长在家长、老师设计好的既定道路上,在上大学之前学生们较少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自我调控能力不足,并且受不良的社会文化、网络媒体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入学后在遇到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挫折时不会适当处理,抗挫折能力较差。遇到困难时,多采用逃避、退缩等消极应对方式,或采取自伤、自残、伤人等极端的行为。
二、独立学院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必要性
1.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更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学生理论学习能力欠缺,但是对实操性的活动比较感兴趣,而且更重视学习的实效性。素质拓展训练不同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引入多种具有趣味性的心理拓展训练项目,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观体验,在体验中“学”,并将学习到实操性强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学习中的感受和心得迁移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信念,树立完善的人格。因此,素质拓展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2.素质拓展训练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同集体主义一样,主要表现在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有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全局意识。但独立学院的学生自我中心性表现突出,尤其一些“90后”学生独立意识彰显,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性。加上高校学分制的推行淡化了行政班的作用,使班级凝聚力减弱,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越来越薄弱。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团队所有成员一起成功完成一个难度适当的任务时,会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心理拓展训练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尤其有些需要队员配合才能完成的任务,使参与者在活动项目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强化团队意识。
3.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社会竞争激烈的社会,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接受挑战的勇气、坚持不懈的毅力、经受挫折的能力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拓展训练中的许多项目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很难遇到,这些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素质训练,可以磨炼参与者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勇气,并影响其行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较大提高,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而有益的补充。
三、独立学院开展素质拓展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模式
由于场地、设备的限制及活动对象的不同,学校的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同专门的素拓训练的机构还是有差别的。高校开展的素质拓展训练是将企业团队培训中流行的拓展训练项目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引入的重心放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上,如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意志品质不坚定,人际交往不成熟,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发展性心理问题。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拓展中心自2009年开始,大力将素质拓展训练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活动推广得较迅速,且获得较好的效果。具体模式如下。
第一,培训师。培训师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专兼职教师担任主培训师,二是一些接受过素拓培训的朋辈心理咨询员担任培训助理,协助主培训师共同完成素质拓展训练活动。
第二,预约申请。学生团体可以向中心提出预约申请,由中心安排培训师,确定培训方案。
第三,活动结束后,培训师要对活动进行总结,发现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以提高培训的质量。
我院开展的素质拓展活动主要在每一学年的第一个学期开展,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新生心理适应素质拓展训练。
大学新生的环境适应期是心理问题高发的时期,有研究者发现,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适应能力有促进作用[2][3]。我院在2010级新生入学之初就对他们进行了素质拓展训练,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形成团队、破冰项目(松鼠大叔、五毛一块、桃花朵朵开)、沟通项目(生日链、信息传递、孤岛求生)、团队协作项目(连环手、人椅、快速传球)等,让学生更快地相互认识和了解,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和配合,从而更好地融入大学的生活,并树立起集体的观念。
2.素质拓展训练营系列活动。
每年的10月末启动素质拓展训练营系列活动,历时一个月,开展多场专题培训。另外也接受一些班级、社团、协会等学生组织的团队培训申请,培训的主题一般都是人际沟通、分工协作、团体凝聚力等。在系列活动闭幕时,举行一场规模较大的素拓活动,由各系组队参加,并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到团队配合的重要。
3.针对专业核心心理素质的拓展训练。
每个专业有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素质条件,如销售行业需要沟通能力、软件开发需要创造力等。大学的课堂只是传授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却没有培养有利于专业能力发展的心理素质,素质拓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团体项目为主的素拓,在活动中学习领导团队、管理沟通、人员分工;软件、电子和游戏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方案设计以“电网”、“扎筏”等可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活动为主,挖掘学生的潜力,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
四、高校素质拓展训练实践的思考
高校引入素质拓展训练是作为学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践,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同一般的学生活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就要求在素拓训练操作中要体现其作用。
1.培训师的专业性。
素质拓展训练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培训师现场的组织、监控、引导能力。拓展训练要求培训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背景,并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应变、引导和预见能力,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效地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还需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相关的、系统的专业培训。
2.引导学生注重体验和知识的迁移。
素质拓展训练与普通的户外体育活动最大的区别就是注重活动过程的体验,并将所获得的感受迁移到现实学习、工作可能遇到的相似情境中。这种体验式的活动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同时,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和引导性。因此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思考活动的过程,及时分享感受,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而不是只停留在娱乐的层面上。因此素质拓展训练切忌只重形式,不求效果,而要充分发挥这种体验式教学的作用,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触动,素质才得以提升。
3.高校素质拓展训练可结合条件,因地制宜。
素质拓展训练中如高空项目等一些难度较高的项目需要相应的设备支持,一般学校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因此,高校素拓训练可以结合自身场地条件,充分利用运动场、校园环境、游泳馆等,以开展野外项目和水上项目为主。至于需要专业器材的项目,可以同一些素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来完成。总之,素拓训练倡导的是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感悟体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把握这一核心理念,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设计,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活动效果。
素质拓展训练的宗旨是锻造个体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实现挖掘潜能、发挥创造力、培养个体的团队精神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的目的。其形式丰富,活动多样,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并较好地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的不足的缺点,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一个较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季亚萍.浅谈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代企业教育,2011(1).
[主题词] 高职大学生 素质拓展 课程设计
素质拓展训练通过实践式、体验式的方式运用丰富多彩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组合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无论是个体或者团队,都将在训练中得到知识,提高认识。素质拓展培训现如今已成为提高公司职员、培训新员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培训能使参与的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新的体验和新的技能,从而萌发新的生活态度,并能帮助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多角度解析当今高职大学生素质现状[1]
1、社会需求的角度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各类高职教育的繁荣,但同时快速的经济发展也使用人单位对具有高知识层次和高技能水平人员的需求变的更加迫切。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整合资源,加速开设新的专业和课程,强化了对学生专业课知识的灌输,为了能够学到新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基础课或者其他相关课程变得次要,学生也很少或者不愿意再投入精力去学习,导致基础素质缺失的现状。例如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团结协作能力等等。
2、学校教育角度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当前学校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课程的成绩,对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要求有所降低,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当学生进入大学后,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变的更加重要,因为大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军中区,所以在大学教育阶段,学校更应该建立科学的分析或者评价体系,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学校、二级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等部门提供的学生各项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由各部门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组成评估小组,对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各个层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根据学生评价体系,选择不同培训项目,科学的设计课程,有针对性的开展素质拓展培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学生自我发展角度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家庭条件提供了他们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导致不同的优势和缺陷,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他们渴望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所弥补和改进。例如有的学生从小受家庭影响比较懦弱,不善与人交往,害怕与陌生人共事。掌握了学生的素质需要,课程设计的目的性就非常明确,可以创造一个完全又陌生人组成的陌生的环境,充分利用针对性强的训练项目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式的训练,通过培训师的引导、团队成员的鼓励,激发学生的勇气和信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对原有事物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打造高效的培训师团队
1、培训师自身业务能力强
素质拓展培训项目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业务要求,例如“成功墙”项目,仅安全要点就有20项之多,这对培训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是一项挑战。素质拓展本身具有很高的危险性,为了确保安全,在实操过程中,安全要点和操作规则绝对不能有任何遗漏,必须向培训对象讲清楚防止意外发生,并且在项目实操过程中,针对培训对象的身份、现场环境等都要去改变我们的保护侧重点,这都需要我们的培师有强的专业能力和实操经验。
2、注重团队凝聚力培养
素质拓展培训是一个非常注重团队配合的课程,每次培训需要至少2名以上的培训师协同配合完成培训课程,所以要求每一位培训师都应当具备强烈的团队归属感,愿意为团队的利益和目标尽心尽力,充分认识到团队的精神实质不是要牺牲自我,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体优势,成员之间彼此信任,互相协作,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
3、提高新项目的研发能力
不同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在实操过程中,带给培训对象的感受和印象是不一样的,针对相同的培训对象使用相同的项目将会失去拓展本身的目的和意义。所以,为了满足培训对象的需要,为了体现拓展的意义,培训师需要再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科学创新,设计出更多易被高职大学生所接受的新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
三、科学设计训练课程
1、根据课程需求,整合教学资源
素质拓展训练资源的结构化整合是指在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与素质拓展训练密切联系的设备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拓展训练实践式、体验式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中有什么素质拓展训练器械器材和安全装备,有什么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哪些,例如自然环境的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贴近主题的项目背景设计[2]
部分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开展,必须人为的设计和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故事情节、音乐、道具的使用,通过培训师的引导,把培训对象带入情境当中,通过培训对象自身的实践去体会和领悟其中的道理,受到启发。例如:“孤岛求生”项目,我们虚拟的情境是“所有的培训对象在海中遇险,大家被海水冲到了几座岛上,每座岛上有不同的物品,如何整合几座岛上的逃生物品让团队求得生存。有这样的背景衬托,再增加一定的音乐背景,使培训课程的主题更加鲜明,更容易启发学生,被学生接受。
3、科学组合项目,突出重点
在拓展训练课程中,如何将诸多的拓展项目科学安排,培训师如何把握恰当的时机,运用何种方式突出训练的主题和重点非常重要,许多培训师在训练中只是简单的将项目一一进行了实操,忽视了项目间的配合和作用的递进效果,使培训平淡缺乏部分,缺乏重点,导致训练课程缺乏亮点,更抓不住学生的兴趣,激发不了学生的兴奋点,无法产生共鸣,也就无法达到训练效果和目的。
4、课程设计的呈现
设计好的课程是否被同学喜欢,能否起到提高学生素质,最终达到改善校风、学风的作用,课程实际的呈现的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呈现效果的好坏。为了拓展训练课程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接受和喜欢,课程设计在实践之前需要培训师团队进行讨论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第一,课程设计是否可以满足高职大学生的素质现状的需要,能够起到提高素质的目的;第二,课程设计是否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有限的资源条件是否可以实现教学目的;第三,课程设计的主题和重点与当前社会对高职大学生素质的需求是否贴近。
四、总结分享,完善提高
总结分享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包括单个训练项目的总结、课程结束的总结和一个训练周期的总结三个方面。总结分享一方面可以让培训对象在实践后更加深入的体会到培训的意义和目的,提高自身认识和素质,并且通过个人分享来达到共鸣,影响到更多的培训对象。第二方面总结分享可以使培训师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高职大学生的素质现状和需求现状,从而更好的进行课程设计,发扬优势,改进劣势,不断完善和提高培训水平。
参考文献:
[1] 尚玉峰,刘超,赵彦军. 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省略/wenzhang.asp?id=6380.2010.05].2009.
[2]刘永中,金才兵.培训师:TTT全案[M].南京日报出版社.5005.79-110.
作者简介:
郑静,(1980.8-),男,汉族,籍贯:内蒙古,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实验师,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素质教育。
自20__级本科生中开始执行。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细则
1、记录方法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行双重记录法。
(1)网上记录、认证
在百步梯网站()的素质拓展网页上记录和认证。
(2)书面记录、认证
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下简称证书)上记录和认证。
2、记录内容
(1)记录内容为素质教育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分为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它等六个方面。
(2)该证书原则上记录各学院以上的各级组织主办的各项活动和项目(非本校举办的活动必须提供相关证明)。
3、证书费用
《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全国统一定价人民币肆元整,由学校统一购买,学生免费使用。如遗失补办由学生本人交工本费肆元整。
4、证书的保管和使用
学生在校时,证书由各学院统一保管,离校前发给学生本人。
5、工作流程
(1)个人申报
每月25日之前每位同学根据自己本月及上个月的学习、工作情况填写根据不同类别在网上填写申报。
(2)团支部认证
每月26日至月底各基层团支部对每位同学在网上的记录情况进行核实,如情况属实由团支部书记在网上进行认证;如有不同意见,由团支部填写意见并退回学生本人修改。
(3)公示期
下一学期的第一、二个星期内各学院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在各团支部的支部大会上公布每位同学上一学期的记录情况,接受申诉并公布处理意见;同时同一团支部的同学也可在网上浏览其他同学的情况。
(4)学院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修改网上记录及认证
第二学期的第三、四个星期各学院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根据公布结果适当修改网上记录,并对证书记载内容在网上予以认证。
(5)校级认证
新学年的第五六个星期,校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在网上对记录内容予以最后认证。
(6)填写记录
新学年的第七、八个星期内各学院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根据校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的审批意见,组织各团支部委员会统一分期、分批填写《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原则上每一学年每一栏只能填写四项记录。
6、毕业生的证书认证工作
毕业生的认证工作另行发文处理。
7、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打印
为方便用人单位了解每位毕业生素质教育情况,每位毕业生可在校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统一打印素质拓展证书网上总表并经校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确认。
三、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四、本实施方案未尽事宜由校团委负责解释。
注意事项
一、本证书用于记载在校大学生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产生积极作用的重要经历和取得的主要成绩,不包括课堂教学成绩。
二、本证书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和社会力量举办高校的本专科生。
三、本证书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可用于学生毕业求职。
四、证书所列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内容共分六个栏目: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
“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栏主要记载学生参加党、团组织的重要活动及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 。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栏主要记载学生组织或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的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
“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栏主要记载学生课外从事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在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科技、创业等比赛中取得的成绩。
“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栏主要记载学生参与的文体艺术活动和取得的成绩,以及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其他经历。
“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栏主要记载学生组织或参与的社团活动,所担任的学生干部职务及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的锻炼,也包括在校外所兼任的社会工作。
“技能培训及其他”栏主要记载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及取得的成绩。未能被上述所包括的其他重要经历或成果也可以在这一栏填写。
五、本证书由校“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统一办法。由学生本人提出拟填内容,团支部及院系“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在审查属实后统一填写(一般每一栏目每学期所填不超过四条)并认证。校“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在学生毕业时予以认证。学生如确有重要经历在正表空格内无法填下,可填于证书“备注页”中。学生在活动中如取得校外单位的认证,也可附在本证书内。
关键词:拓展训练;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可行性
在当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贫困大学生作为象牙塔内日益庞大的群体,承受着学业、经济、精神等巨大压力,其特殊性也引起了高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拓展训练作为当前一种符合现代人需求的训练方式,在企业、单位人员培训、考核、选拔方面都展示了其优越性。笔者探讨发挥拓展训练的优势,改变贫困大学生群体不良心理状况,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一、拓展训练的概况
1.拓展训练的发展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起源于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年轻海员在德军袭击的炮火中丧生,汉思等人创办“阿伯德威海上学校”,通过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强化训练,帮助年轻海员获得海上生存能力和技巧,培养坚强意志和健壮体魄。战争后,这种形式被应用于和平时期的各种培训。60年代末逐渐走向国际,目前已遍及欧、美、亚、非、澳这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1995年,刘力为第一任校长的北京素质拓展学校建成,成为亚洲第六所素质拓展学校。目前已在全国形成连锁发展趋势,在北戴河、浙江、山东等地建立分校。1999年,该校被清华大学授予“MBA”指定拓展训练基地,开创了与高校合作的先河。北京拓展训练学校结合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具有中国特色的“悟”和“禅”的理念,将拓展训练定位为“体验式培训专家”,认为拓展训练是一种符合现代人和现代组织需求的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
2.拓展训练的内容
拓展训练的课程以短期培训为主。课程通常有团队热身、个人项目、团队项目、回顾总结四个环节。团队热身是在培训开始前,加深学员间相互了解,消除紧张,建立团队。个人项目本着心理挑战最大、体能冒险最小的原则,充分发挥体能和心理上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完成活动指标,使学员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这一人生真谛。团队项目以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为目标,以复杂性、艰巨性为特征,通过复杂而艰巨的项目,建立起良好的团队气氛,以促进学员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协作、融洽和默契。回顾总结环节将帮助学员消化、整理、提升训练中的体验,使学员能够将培训的收获迁移到工作中,以实现集体培训目标。
3.拓展训练的应用及意义
2002年、教育部、全国学联决定在北大、清华等63所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试点工作。2003年开始,开始尝试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教育的探索。2006年,由湖北广信集团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以“知识、能力、人格”为核心主题的全国首家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国际木章训练营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在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建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其形成积极主动、开拓创新、认真负责、独立协作、共享成功的价值观,对其情商、创造力、世界观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
素质拓展训练作为新型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基础教育的有很大的差别。传统的教育为认知式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实际接触的单一刺激,学习过去的知识,主要是自主学习,注重知识技能的标准化学习,强调学和记忆;而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以学员为中心,强调直接接触情景的即时感受,主要是团队学习,注重观念态度和高峰体验的个性化学习理论化现实,强调做中学和领悟的体验。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干预措施
1.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贫困大学生主要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反贫困心理。另一方面,主要心理问题有:
(1)自卑和自尊。贫困大学生担心被嘲笑而自卑,承担较重期望和压力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同时,他们想尽快出人头地报答父母,强烈过度的自尊心易致情感脆弱,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2)人际交往不良。经济拮据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不愿过多参与集体活动,陷入自我封闭的消极状态,难以融入集体生活,潜能得不到发挥,人际交往不良直接造成身边缺乏知心朋友,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又可能催生其他问题。
(3)抑郁和焦虑。家庭环境的不安全感、经济困扰、兼职遇到挫折等都容易引起贫困生悲观沮丧,长期发展,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和焦虑,抑郁症患者甚至有自杀倾向。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多数贫困生家中都有一位长期患病的亲属,这也是导致他们家庭贫困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常挂念家人的安危和家庭拮据的生活,总想毕业后找工作挣钱,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较严峻,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多收益,多种情况综合造成了他们抑郁和焦虑。
(4)敏感和孤僻。贫困生因自卑滋生过度自尊,产生敏感多疑的不良性格。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因害怕而拒绝同学、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把贫困看作是一种耻辱而极力回避,这不仅对其生活学习不利,还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给人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2.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首先是社会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而自身的经济等原因又使得处理关系更加困难和复杂,总结其原因主要有:
(1)家庭。家庭经济的限制致使贫困生失去了很多需要金钱支持的成长机会,如出国交流学习、旅游等,有的甚至买不起基本的学习工具;另一方面,家长把改变家庭面貌的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对他们的期望普遍偏高,形成另一种压力。
(2)个人。自我认知上的困惑,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压力,比如忧虑、焦躁等,这种效应往往一旦产生,易发生恶化。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这样,如抗贫困心理足够强大的学生也可以表现得非常出色。
(3)社会。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刺激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苹果手机、ipad等让贫困生产生心理压力;交流平台网络化,要求贫困生具备一定的电子产品,否则容易产生脱离现实的寰;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包括没有宽广的人脉来提供就业机会和信息。
(4)学校。贫困山区的教育较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有些学校的心理辅导流于形式,并没有配备实际的师资,或宣传不够,收效甚微。
3.目前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
(1)物质支持。对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校建立有效的资助体系;建立和完善专门负责贫困生的机构组织;积极完善扶持贫困生的有效机制;丰富助学金的形式。可采取多种措施:如提供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
(2)心理支持。加强心理辅导教育,完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科学教育方法精神扶贫,帮助贫困生保持建立良好的心态,自立自强,以及进入社会以后感恩诚信回报社会的基本素质品质。除考虑专业心理咨询师外,也要重视辅导员积极发挥作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要做到尊重贫困大学生人格,与之建立良好的知心朋友的关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实现思想疏导。
(3)校园人文支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良好的人文关怀、人际关系能让贫困大学生拥有被尊重感,消除或防止差别感、自卑感甚至自闭,使贫困生走出孤独,学会交往从而正确认知自我,自尊自爱,自强不息,诚信感恩,正确认知个人与周围社会事物的正确关系,树立符合自己实际的理想。
(4)个人能力支持。构筑贫困生能力提升体系;创建志愿服务团队,实现自助助人目标;开展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贫困生合理定位;大众媒体积极宣传自强自立的观念。
三、拓展训练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可行性分析
1.拓展训练心理干预应用的有效性理论
拓展训练的创建初衷是培训具有求生欲望的军队,提高人们的自信,挖掘潜能,不放弃希望。训练内容主要是场地训练,室内模拟训练,野外以及水上训练,训练方式有融入、挑战、总结提升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是可以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人在团队中的作用和角色增强。结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自卑、交际不良、焦虑、敏感、等,拓展训练可以让贫困生完成训练任务而消除自卑。拓展训练的团队是一个积极向上、平等而有凝聚力的团队,在这里贫困生不需要考虑经济问题,没有人在乎你的家庭和过去,只要当前表现优良,完全可以收获很多的支持、关怀和鼓励。
2.拓展训练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干预的现状
虽然当前拓展训练在我国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不但被引入到企业、政府,而且被引入大部分高等院校,也有报道称,在初中高中里也有开展,甚至不少学校都把它设为体育课来展开,但是基本上很少有机构把它很好地应用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干预中。有的也只是在理论探索层面,有关对人文关怀效应和职业心理的探索。总的来说,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方面研究得比较透彻,而拓展训练这一全新的方式并没有真正被发现、被利用。
3.拓展训练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景
拓展训练完全可以脱离高校体育课的束缚,被独立地应用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可以解脱他们为了获取体育学分而不能放正训练的心态的影响。另外,基于高校中拓展训练的设施更加完备,这种贫困生辅导可以很好地推广开来,不但扩大了拓展训练的应用范围,更加挖掘了其应用的深度,为中国的拓展训练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郭洪芹.素质拓展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1):138-140.
[2]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9).
[3]梁丕桓.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反贫困的思考与探索[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43-46.
关键词:大学生;合群;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256-02
在文化多元化、追求个性张扬的现时代,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包括合群教育在内的各方面教育,以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对大学生进行合群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为:一是教师教育引导,这是任何教育活动的必备要素,没有教师就没有教育;二是社会实践的推动,这是大学生合群教育的关键和重点。只有投身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发展合群素质、实现社会化,也只有有效推进社会实践,才能证实大学生合群教育的成效;三是校园文化的营造。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有着潜移默化而深刻长远的影响。
一、加强认知培训
认知培训,就是指教师向大学生传授合群的相关知识、相关技能。掌握相应的合群知识、技能是实现合群的基础和前提。“人的实践活动,是绝对不能离开思想和理论指导的” [1]。就大学生而言,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合群知识,则不能有意识地、正确地认知合群,自然不能形成合群意识、产生合群意愿和动机,则合群活动必然不会发生;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合群技能,即使具有强烈的合群愿望,纵有合群之心,然无合群之能,也只能是“望合群而兴叹”。可以说认知培训是合群教育的首要环节。
1.进行理论教育。合群理论教育就是要为合群“正名”,通过进行人的本质理论、集体主义理论、社会交往理论、人的社会化理论等相关理论的讲解和传授,使大学生认识到合群的科学依据和必然,从而为合群“正名”。合群“名正”之后,才能说明合群教育的合理性,即“言顺”。“名正言顺”而后方能“事成”。
2.进行知识技能教育,即帮助学生掌握合群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既包括合群本身的相关知识,即何为合群、为何合群、如何合群等,也包括基本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教育。无知之人显然无友。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之梁柱,大学生合群不应流连于娱乐消遣俗媚,而应求真、向善、赏美。一定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理当成为大学生合往的永恒话题。
3.进行思维方式培训。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在大学生合群教育中,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育,最主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合群与独立、妥协与坚持、个性张扬与共性培养等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是大学生正确合群的必备条件。
二、强化社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深化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强化社会实践就是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合群教育的主要途径,纳入大学生合群教育的过程,贯穿于大学生合群教育的始终。
1.借用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习中人们可以相互切磋、彼此交流,以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习效果。合作学习是大学生合群教育颇有成效的途径,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沟、价值交流的意识和频率,还可以磨炼大学生的性格个性,发展大学生交往技能等等。
2.组织社团活动。学生社团为大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搭建了平台,是大学生相互交流以及大学生与社会交流、了解社会、融入群体的纽带。在社团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互助互利意识、团结协作意识、民主平等思想、沟通交流技巧等等,既为大学生合群提供诸多必要条件,其本身又是大学生合群的重要表现。
3.鼓励志愿者活动。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通过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深入社会生产前线、深入社会生活中心,一方面,通过志愿者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相互协调意识、增强大学生合群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志愿者活动还可以增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激发大学生无私奉献精神、提升大学生合群品质。
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合群之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才能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在群体中的角色、地位、作用、责任等等,才能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对他人以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行为、反应、情绪等等,才能使大学生更加娴熟地掌握与人交流、沟通、相处的方法和技能,才能使大学生有效树立合群意识、磨炼合群意志、内化合群品德、训练合群方法、发展合群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合群素质、实现大学生向善合群、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三、营造合群氛围
环境或氛围对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影响既潜移默化又极其深刻。荀子曾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合群氛围营造属校园文化建设范畴,校园合群氛围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合群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和大学生合群教育的基本途径。营造合群氛围,首要是树立合群理念,而后大力建设合群文化。
1.树立合群理念。树立合群理念就是要把合群理念贯穿于大学教育,首先是树立新的合群教育价值观。应摆脱过去将教育专注于科学技术的掌握而忽视合作沟通能力的培养的状况,改变只注重智商而忽视情商的状况。树立合群教育价值观,就要在教育目的上注重合群、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合群与独立等关系的处理,更加注重合群、合作;在教育方法上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相互教育、合作学习;在教育评价上把合群素质作为教育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等等。
2.建设合群文化。文化能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兴趣,合群文化能培育人的宽容、自信、乐观、互助精神,有助于养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建设合群文化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用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对待人生、处理问题。引导大学生互助互信、互利互惠、体谅互让、友好相处。合群文化建设,一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大学生树立榜样。二是要开展丰富多样合群文化活动。如体育比赛、知识竞答、趣味活动等等引导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融入集体生活。三是要建设相应的规章制度,倡导人们互助合群、抵制人们恶性竞争、规范人们合群行为,使大学生不仅自觉自愿合群,而且自觉按照纪律要求,和合有利之群,抵制有害之群,树立正确合群观念、养成优良行为习惯,实现正确合群。四是构建合群平台,主要包括建设相应的物质设施、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和技术心理咨询等等,比如大学生活动场所的修建、大学生活动资金的支持、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合群技术顾问的设立等等,从而为大学生合群提供便利条件。
四、素质拓展训练
大学生素质拓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是服务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适应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 [3]。所谓大学生素质拓展,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改革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强调大学生高度融合、积极参与其中,体验学习乐趣、感悟品读生活,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感动、在群体中受感染,从而提高大学生素质、发展大学生能力。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大学生合群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都强调大学生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协调、相互关爱,都着力改变大学生自我中心、孤芳自赏、自卑孤僻、骄傲自满等不良现状。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是大学生合群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根据不同的大学生群体、依据不同的训练目标,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自我、深入生活、体悟人生、相互协作的平台,其训练模式大都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既可以磨炼大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增强大学生面对挫折的信心、充分挖掘大学生潜力,又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感情和友谊、提高大学生与人合作实践的能力等等。
一要始终围绕合群教育而进行。作为合群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应时刻围绕合群教育而进行。要明确选择具有合群教育意义的训练项目,增强针对性。二要始终加强教育引导。素质拓展训练虽然有助于合群素质的提升,但这只是说素质拓展训练为人们合群提供了机会、为合群素质提升提供了平台,而大学生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利用这个平台起着关键作用。这就需要在训练过程中加强教育引导。引导大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正确结论、形成合群意识;引导大学生通过自身实践体验生活、体悟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引导大学生通过克服困难磨砺意志、提高信心,改变合群中的畏难情绪;引导大学生通过对自身实践的体会感悟,形成自信、自尊、乐观、积极的良好心态以及真诚、友善、宽容、奉献的可贵品质;引导大学生及时分析训练状况,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有意识地提高合群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1.
关键词:素质拓展;拓展训练;教学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所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学生,这应成为教育的第一宗旨。事实证明,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于青年学生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从这一个意义上讲,着重与人的精神体能的提高的素质拓展训练,将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希望工程”,这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概念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素质拓展训练是传统拓展训练的一种演变,以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被推广开来。素质拓展训练的价值所在,就是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融入其中,以拓展训练的培训模式为载体,研发出一套是适应于企业规范管理和团队建设的课程——拓展训练课程。随着拓展训练的发展,拓展训练进入本科甚至是高职的课程设置中,其中有相当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素质拓展注重于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1]现代素质拓展是将传统场地拓展训练与生存体验相结合,以在做中学为中心的全新体验式培训方式。它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达到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2]
二、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青联发(2002)14号《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指出,素质拓展要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适应当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手段被应用到各个学科中,是时展的要求。
(一)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可提升心理素质。借助素质拓展训练的体验性和情景性,学习者可以在设置的项目情景中扮演某种角色,全心投入到训练当中,这对于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相当有利。真正达到知情意合一。
促进专业技能提升。素质拓展训练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通过形式多样、变幻莫测的情景对青少年学生予以磨练,促使青少年克服心理惰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青少年学生以积极开拓的姿态去战胜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习的迁移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
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在整个培训中通过每个人的发挥与自我的全面展现,从中更全面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特长、优点及潜质所在,有助于帮助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他人沟通与交流,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特长与潜质及相互配合与协作、相互学习与借鉴,从而提升综合职业素质。
(三)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以突出职业性为原则,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职业教学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缓解压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自我监控的能力、自我效能等健康的心理素养。以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责任心差、纪律观念、集体观念淡薄等精神体能问题。
以拓展训练为落脚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施载体。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仅靠理论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应拓宽心理教育的实施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营造心理健康氛围,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论坛、QQ群、博客等交流平台,以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方式,让学生在对话与互动中分析素质拓展训练的心得,实现自我教育。
三、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思路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素质拓展训练中,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人格发展和心理素养。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将更强调四有“有目标、有专题、有项目、有模块”,来达到总体成效。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的现代视野将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的过程。系统的成分包括确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拓展项目、编写具体教学实施措施、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具体的见列表1
课程总课时是2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部分占10个学时,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占14个学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把重心放在拓展项目的设计上。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象差异性设计和开发出更多的训练项目。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素质拓展训练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各项具体的任务。在这种集仿真与游戏与一身的训练中,学生主动积极去迎接困难,克服训练过程的诸如紧张、恐惧等心理难关。随之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胜利感、自豪感和自我正视感,这种感觉称之为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心理健康的添加剂,心理学家Maslow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短暂的自我实现。[3]这对于挖掘个人发展潜能、增强自信心和提高自我效能都具有传统教育无法带来的推动作用。以人际关系与交往能力这章内容进行的信任背摔的拓展训练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如下步骤:第一,首先进行热身运动,破冰之旅可以让学生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第二,培训老师先进行情景设置,并示范背摔标准动作和注意事项、人床搭建、辅助等动作,学生跟做动作。第三,根据男女比例进行分组,每15人一组,分为三或四组。10人组成人床,4人辅助,1人轮流进行背摔体验,培训老师做保护。第四,体验共享。在培训老师带领下,全体成员进行分享体验,通过反思、自省、领悟、交流等方式分享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正性和负性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实现理论学习向实际应用所做的知识迁移。
另外,在素质拓展训练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把安全作为第一项重要责任。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些训练项目队参训学生在心理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同时一些高空项目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安全隐患。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教学时,一定要提前周密安排项目安全措施,组织合理,操作得当,以保证拓展项目的顺利开展,并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参考文献:
[1]郭洪芹.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1).
关键词: 拓展训练;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38-02
0 引言
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社会中,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体育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贯彻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高校学校体育改革的大潮,拓展训练作为一项对促进素质教育和新大纲“健康第一”理念贯彻有积极意义的运动形式,理应步入高校体育课堂。
1 拓展训练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1 拓展训练的起源 拓展训练也称为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的挑战,战胜一个个的困难。它起源于二战时期的英国,当时盟军的舰艇和商运船只经常遭受德国潜艇得袭击。许多缺乏临战经验的年轻海员在炮火中丧生,但是在灾难中总有少数人能顽强地自救而获得新生。人们逐渐发现:那些幸存下来的海员并非因为他们身体强壮,而是因为他们心理素质良好,善于与人相处。针对这种情况,德国教育家库尔特· 汉恩(Kurt Hahn)等人提出了“拓展训练”的理念,并于l941年在英国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专门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锻炼,把人的身心能力中最出色的部分升华到可能达到的巅峰。
1.2 拓展训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风靡全球半个世纪的拓展训练在1995年由原北京拓展训练学校(现北京人众人拓展训练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力先生引入中国市场,中国第一批受训人员新华社全体员工。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拓展训练行业不断发展,逐渐被列入国家机关、外企和其他现代化企业的培训课程。拓展训练进入西北地区也有七八年之久,目前陕西也有多家比较大的正规拓展培训机构(如西安蓝天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西安金舟咨询公司,西安彼岸拓展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西安力为管理资讯有限责任公司等)。2001年底,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等中央有关部委联合推行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之后许多高校也相继成立了各种素质拓展训练营。
如今,拓展训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通行、最科学、最有效的体验式培训方式。它是素质教育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一个分支。它以利用大自然和人工创建的特殊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系列项目来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潜能,帮助企业增强团队活动力、凝聚力和创造性,达到提升团队生产力,提高团队绩效,帮助员工达到心态稳定开放,敢于挑战,富于创新精神,促进团队形成的综合目的。
2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2.1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时代背景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部分学生从小受到家长的娇惯、纵容,在倍受呵护的教育背景下长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时,缺乏自信,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足,在合作关系中更是团队意识淡漠,集体协作能力差。随着社会竞争和学习压力的日趋增加,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比例逐年上升。要想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团队精神和健康的体魄。而拓展训练在提升人格,磨练意志,增强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方面有着特殊功效。如果在高校体育课堂中适时开展拓展训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增强体育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因此当代大学生很有必要进行拓展训练。
2.2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意义
2.2.1 拓展训练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 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内容,把原有的仅限于大学体育课堂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将体育活动与社会、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拓展训练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拓展,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是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探索,也符合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
2.2.2 拓展训练有利于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生活和学习都比较顺利,缺乏困难的考验,意志力相对薄弱,一旦受挫,会极大地打击他们,以至于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而在高校所设置的拓展训练中,可以使每一个参与者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念驱使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磨练他们的意志,从而迸发出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强大力量。
2.2.3 拓展训练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养成了一些任性、孤立、自私等不良习惯。在拓展训练中,一些团队协作项目(例如信任背摔,穿越电网等),不仅有语言上的交流,身体上的接触,还有心灵上的沟通,通过参与拓展训练能让大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相互信任,团队协作的魅力。
3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实施对策
3.1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项目设计 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的拓展训练课与专门拓展训练机构有所不同,在设计训练方案时,应该主要借鉴拓展训练的先进培训理念和一些好的培训项目,但不能简单地照搬拓展培训机构的常规课程模式。高校的拓展培训项目内容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以户外场地训练项目为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置水上项目和野外项目。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许多简单便于操作的拓展游戏(如雷阵、盲人摸号、信任背摔),可直接安排到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去,体育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置一些情景,使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有机结合,用拓展训练的内容、手段改进当前体育教学枯燥的组织形式,使体育课更加生动,活跃体育课堂气氛,推进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3.2 高校拓展训练的具体项目 高空项目包括巨人梯、高空断桥、高空漫步、空中抓杆、泸定桥、天使之手、空中相依、高空绳网、软梯、合力制胜、绝壁逢生、高空天平、高空独木、缅甸桥、极限攀岩等;场地项目包括穿越沼泽、穿越弯桥、巧过网阵、人生棋盘、信任背摔、模拟电网、有轨电车、移花接木、罐头鞋、金字塔、梅花桩、孤岛求生、盲目障碍、礼让通行、齐心协力、奇宝奇兵等。如果条件允许,高校还可以开设水上项目和野外项目。水上项目包括游泳、潜水、跳水、划艇、赛龙舟等;野外项目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长城跋涉、野外定向、滑翔、野外生存等。高校可以把拓展训练课作为选修课,利用周末在高年级展开拓展训练,合理安排课时与内容。
3.3 高校拓展训练的场地和器材设备 拓展训练项目所需要的场地比较简单,它不需要标准的田径场,只要有一片空地就能开展拓展训练。只有像高空项目需要专门的场地,但它的建设成本也不高,只需建12米的钢架,在其8米处设置具体的设施即可。在拓展游戏中需要的许多器材并不需要购买,都可以自制,有些项目基本上不用器材,比如信任背摔项目。与其他体育器械相比,拓展训练所用的器材简洁紧凑,功能强大,节省空间,适用性强,便于快捷安装,同时,科学的组合也节省了器械使用,节约了体育器材的开支。
3.4 高校拓展训练的师资队伍建设 拓展培训师是拓展训练课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在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高校体育教师完全可以胜任这一角色,但是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师没有拓展训练的经历,因此在开拓展培训课之前必须对师资进行培训。体育教师应该通过学习有关资料,了解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和内涵,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到正规的拓展训练营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了解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训练过程和组织方法;在初步了解之后,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将社会上拓展训练的方法与体育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
3.5 高校拓展训练的组织形式 一般来说,高校拓展训练课课程模式主要包括:前期分析——课程设计——场景布置——挑战体验——分享回顾——提升心智——改变行为。拓展训练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作为选修课,也可以作为必修课。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先考虑将素质拓展作为选修课进行试点教学,等时机成熟之后再进行全校推广,作为一门必修课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这种体验式的教学中受益。
3.6 高校拓展训练的经费来源 高校可以向政府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申请专项资金,用于高校拓展课场地建设及师资的培训。高校自身也可以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拓展训练课的启动资金。另外,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高校的拓展训练场地,也可以对外开放,利用寒暑假对社会人士做培训或把场地对外出租,以尽快回收资金。
4 高校开设拓展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4.1 高校拓展训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拓展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拓展训练中必须对安全问题引起重视,时刻保持警觉。在训练期间,所有活动均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实验,必要的安全保护器材不能缺少,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危险因素,并由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严格地依照安全程序指导和监控活动的全过程。
4.2 高校应健全风险保障制度 一方面,高校应在拓展训练课上设置医疗应急机制,处理一些擦伤、撞伤、扭伤等意外伤害。另一方面,各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人身意外险或各种意外伤害风险,万一发生意外状况,也可得到赔偿。
5 结束语
传统的体育课程在其课程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已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拓展训练课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新模式,是对传统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它不仅顺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代大学生自身的迫切愿望。因此,在高校进行拓展训练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洪峰,李世昌.试论野外生存训练对大学生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2003,(1).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33.
[3]潘胜.普通高校实施拓展训练课的必要性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1).
[4]庞元宁.体育课程新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 素质拓展训练 河南工业大学 职业发展教育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鉴于大学生自我认知不清,对自身兴趣、性格、价值观等不够了解,以及求职观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知识的匮乏,造成了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模糊以及就业难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充分表明了在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课的必要性,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培养21世纪新型全面人才的需求,因为这样既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因此,亟待根据现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课程改革,制定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在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中发现,素质拓展训练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因为这种“寓教于乐的先行后知”教学方式是以大学生为中心,以体验学习为主,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素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心理测试、素质拓展小游戏、分享交流等系列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给予及时的启迪、引导与帮助。
2011年《河南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包括职业发展教育工程、健康成长工程、就业工作六个一工程以及辅导员素质提升工程等在内的战略措施。为了更好地提高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职业发展教育实施过程为例,将素质拓展训练相关内容融入职业发展教育课堂进行深入探讨。
1 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的开展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大学新生怀揣着对生活美好的愿望步入象牙塔,但由于缺乏职业规划理念教育,往往会处于对前途的迷茫状态。他们职业目标模糊,不能将自己的兴趣、特长与所学专业合理结合,普遍表现为随波逐流,漫无目的地参加社会活动,盲目地培养知识与技能,甚至有些学生颓废地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耗费青春。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唤醒教育至关重要。
1.1 职业发展教育通过“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提高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做人做事能力,但是存在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不足;而职业发展教育可以通过“理论加实践,四年不断线”的方式,结合市场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以通过教育的身份弥补专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使之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提高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1.2职业发展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和职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首先,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从而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其次,引导学生跳出就业误区,培养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动态就业观。再次,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最后,强化学生的就业自主意识,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增强自己在就业以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
2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课教学的优势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通过对完成一些特定任务或活动的实施,并随参与者对完成项目事件、过程和结果的完成情况进行考察,同时提出问题、反思、再制定方案,最终归纳提炼的体验式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2.1 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是一种互动式的创新教学模式
素质拓展训练打破了传统灌输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拉近了师生距离,降低了交流成本、提高了教学效果。互动式课堂采用“寓教于乐、先行后知”的体验式教学使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和人生的启迪,很好地将职业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职业发展教育教学中。这不仅丰富了职业发展教育课的内容、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还拓宽了该课程的功能,利于他们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优秀的职业人才。
2.2 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立足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合理运用已有资源与环境,采用专业且有针对性的素质拓展项目,对入校新生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唤醒教育,因人制宜、与时俱进地帮助更多学生提升心理素质。通过素质拓展训练使大学生了解健康的职业心理知识,积极开发心理潜能意识,提升职业规划能力和职场应对技巧,健全大学生的心智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2.3 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更好地实现了学生的“体验―反思―交流―分享―提升”过程
素质拓展训练主要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它贯穿于整个职业发展教育课堂,通过设计与教学理论内容密切联系的各种情景与游戏创造愉悦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和教育目的相一致的模拟情境中,真正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体验、反思、交流、分享与提升”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创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素质拓展训练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亲自参与的热情,让课堂不再枯燥,更加激发了学生对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以及人职匹配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探索。
3 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本研究共设计1份调查问卷,经过专家咨询以及问卷信度与效度的验证后发放给相应的调查对象,首先获取专家和相关人员对问卷设计合理性的建议,通过专家调查法和有效回收率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本研究方法的适用对象:一是接受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职业发展教育课程近三年的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1350名学生,其中发放问卷1350份,回收1350份,其中有效问卷1350份;二是全校不同院系抽样调查曾参加过拓展训练的2100名学生,其中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50份。
3.1 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课对课堂设施的要求
素质拓展训练培训主要采用场地、水上和野外三种方式。高校的教室、体育场和活动室均能作为培训场地。高校优美的校园环境拓宽了素质拓展训练的渠道,使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3.2 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课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这种综合型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要求更高,不仅是停留在纯理论教学上,还需要多与师生沟通,依据心理学、社会学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大胆合理的探索与创新,设计出更适合大学生需求且令学生感兴趣的模式;同时也在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以及推动教学进程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4 课程效果与反馈
由训练的大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填写自编的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体验调查表。该问卷共有15个问题,主要包括参加大学生经过素质拓展训练后的收获和体会、心理素质提升、对未来职业指导以及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效果的改善状况等各方面进行评价。
对训练效果的总体感觉调查结果:非常好、好、有些作用、一般和没有作用所占比例分别为88%、7%、5%、0%和0%,得出大学生对训练的总体满意率高达95%,这种体验式教学展现了师生积极的参与性,更好地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训练中,大部分大学生将“分享交流”作为自己最喜欢的环节,分享交流、热身游戏、心理测评、理论授课和其它分别所占比例为42%、28%、26%、4%和0%,这也充分说明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达到了课程的预期目的,使大学生通过体验、反思、分享以及交流得到了身心素质的提高。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素质拓展训练以及相关的心理测试等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剖析与认知,更好地明确“我是谁”、“我需要什么”以及“我能做什么”等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大学生进行更科学、更理性的生涯决策。素质拓展训练作为新兴事物引入到职业发展教育课教学环节中,实现了以热身游戏为导引,以分享交流为重点,以完善人格为目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现代的教育理念,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学校应重视素质拓展训练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支持其在学生中的实施。
将近三年的教学模式探索,让我亲自感受到了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课的魅力,因为师生零距离的沟通、更加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以及教学相长的优势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下,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思考、整合、反思、交流与分享,这让师生之间更好地产生共鸣,拉近了师生间心灵的距离,建立了和谐、轻松、友好的师生关系,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根据现代高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教育现状,结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教育目标,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败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佳瑶,葛利云.浅论大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的必要性[J].考试周刊,2012(14).
[2]尧国靖,刘桂芬,农乐颁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放式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校园心理,2011(4).
[3]郭志峰,谷力群.对高校开设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的实效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4).
Abstract: In the northern university, the development of teambuilding has been grown to become the new sports, which through experience in learning to exercise their personal capacity, promoting team spirit and improving his charac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mbuilding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f the northern universit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mproving education,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ducive to a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refore, the northern university should make teambuilding development programmes, formulate the implementation rules for their sports programmes, strengthen teacher’s 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 design the project content of college teambuilding.
关键词: 北方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运动;应用
Key words: the norther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eambuilding;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264-02
0引言
当前,国外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引入了拓展运动的内容,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运动始于20世纪90年代,很多高校将拓展运动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高校的拓展运动还刚刚起步,在拓展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应积极借鉴国外的教学理念。我国在2007年将野外生存训练列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在北方高校,拓展运动已发展成为通过体验式学习达到锻炼身体,拓展个人潜能,增进团队精神,完善自身人格的新兴的体育项目。北方高校体育课可以开展野外、水上、场地和室内拓展项目,对学生进行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训练。北方高校的基本素质拓展运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增强团队精神,项目有攀岩、天梯、背摔、高空抓杠等;综合素质拓展运动训练依据运动环境,设置模拟情景对学生实施体验式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
1北方高校体育教学实施拓展运动的意义
1.1 拓展运动优化体育教育资源根据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北方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运动训练,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体育教育思想。拓展运动让学生拥有更大的体育课自,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体育心理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身体特点开展的各种拓展运动项目成为新的教学内容,丰富了体育教育资源,并使其得到整合和优化。体育教师将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有机结合,改变了以往体育教学的单一组织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北方高校依据实际教学条件, 开展游戏、攀岩、高架绳网、障碍跑等拓展训练项目[1],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适应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北方高校开设的拓展训练选修课程,让学生获得体验性学习,挖掘自己的潜能。拓展训练的教育教学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促进了更多学生参与到拓展训练当中。
1.2 拓展运动创新体育课教学方式 高校体育为培养素质型人才实施索质教育的教学方式,不但传授给学生体育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得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此,体育教学中广泛采用游戏法、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的教学方式[2]。拓展运动教学主要采取游戏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指导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贯彻了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拓展训练课的游戏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体验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拓展运动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北方高校建立了拓展运动训练俱乐部和体育协会开展拓展运动,增强了体育交流与合作。拓展运动的教学突破了教学地点的限制,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为体育课教学增添了活力。
1.3 拓展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拓展运动的体育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创新能力。体育教师设定情景开展拓展运动,磨练了身心,积累了团队协作能力,达到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这与体育教学目的一致。因此,拓展运动以体验式学习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弥补了以往体育教学中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的教育, 很好地弥补旧的体育课程体系在改善学生心理素质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不足,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拓展运动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2.1 体育教学观念没有更新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师仍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理念进行教学,片面增强学生体质增长,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进行授课。这样会制约着高校体育拓展运动教学的发展。有的教师没有对拓展运动项目进行筛选,而将各种拓展项目教授给学生,这样使学生过于疲于应付,难以适应运动技术规律。一些高校体育教师对于专项必修课,严格按照体育项目的技术特点,向学生讲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缺忽视培养学生的健身能力和兴趣爱好。
2.2 体育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错位一些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通过各项运动技能测评标准进行评价学生体育的能力,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然而,这样的教学目的却将学生陷入一种被动状态,学生为了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而进行锻炼,没有发自内心的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拓展运动在北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3.1 将拓展运动项目课程化拓展运动项目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具有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支撑,应将其纳入课程化。通过拓展运动项目活动中的情景,使学生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学会控制、实现超越自己,积极与他人进行合作。学生在活动中成为主动的角色,获得更多价值。因此,拓展运动具有内在价值促进其自身的课程化进程。
3.2 拓展运动课程化的实施细则北方高校实施拓展运动课程化应具备软硬件设施。首先,体育教师应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拓展运动项目,借鉴拓展运动的先进培训理念和成熟的培训项目,并设计出个性化的项目方案,将拓展运动进行创新实现拓展运动课程化。其次,体育教师还应考虑开展露营、登山攀岩、伞翼滑翔拓展项目的经费问题[3],不要给学生增加经济负担。教师开展拓展运动应强调灵活适应性,选择比较简单的运动器械。高校进行的拓展运行项目要深入探讨项目内容,强化课程的组织形式。再次,拓展运动应作为素质教育课程化的体育课程,拓展运动要避免体育游戏化。高校的拓展运动课程化的开展要依托学校资源,加强高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获取教学、社会方面的良好效益。在高校进行拓展运动项目需要保证学生的安全,避免受到在运动中受到伤害。体育教师应在拓展运动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上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同时,体育教师设计拓展运动项目应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在运动中享受快乐。最好,拓展运动项目应与体育课教学课程有机地结合,成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高校体育开设拓展运动训练课仅仅以体能活动作为培养大学生素质的一种模式,而不是通过具体的成绩评定大学生体育的优劣。
3.3 加强拓展运动项目的师资建设高校开展拓展运动项目需要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体育教师应具备拓展运动项目的设计和实施的能力。为此,高校体育教师应接受专业的拓展运动项目的培训,使其掌握拓展运动的教学理论,认识到拓展运动的教学目的。体育教师可以去拓展训练俱乐部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拓展运动的项目内容、训练过程和组织方法[4]。此后,体育教师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设计拓展训练的内容。
3.4 科学设计大学体育拓展运动的项目内容高校应科学设计拓展运动项目的课程内容,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在拓展运动项目的场地方面,体育教师可以利用高校周边的公园、广场。在冬季,北方高校可以利用滑雪场作为户外场地训练项目的培训场地。在夏季,北方高校可以利用河流进行漂流等水上项目。这些拓展运动项目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训练,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因此,拓展运动项目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5]。
4拓展运动在北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4.1 拓展运动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水平拓展运动项目的实施改变了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场地设施、师资的有效利用,高校调整和创新了体育课程结构,优化了课程资源体系,加强了体育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紧密相连,探索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6]。
4.2 拓展运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随着拓展运动在高校的深入开展,大学生参加拓展运动课程的人数不断增加,并对该课程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拓展运动课程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健身,使学生获得了良好的锻炼效果。大学生经过拓展运动的锻炼,其身体素质指标显著提高。
4.3 拓展运动提高大学生社会交际能力高校开展的拓展运动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大学生在参加拓展运动过程中,与团队成员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勇于接受各种挑战。拓展运动的体验活动使大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大学生能够在压力下实现团队的目标,使大学生获得了成就感,提高了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增强了将来进行社会交往的信心。
5结论
当前,北方高校积极实施拓展运动项目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高校教学资源的拓展运动项目,并采用学生为教学主体,体育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教学方式加以开展。拓展运动课程培养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拓展运动实施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及时调整拓展内容,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拓展式体育课的优势。高校还应对体育教师进行拓展运动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运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建平.体育拓展运动的内容与分类[J].湘南学院学报,2005(5):110.
[2]张剑峰,高绪秀.从拓展运动视角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8(3):84-86.
[3]张辉.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相关因素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5):35-37.
[4]吴秀美.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运动的重要性及可行性[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80-81.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构建内容;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087-02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的研究背景及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高校的素质教育实践工作各具特色,没有真正形成一个标准化、普适性的模式体系。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召开后,素质教育正式上升为政府行为,此后全国各高校就素质教育方法都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2年3月,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下发文,在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工作,并于同年3月在云南大学召开了推进会,力图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基本框架下,探索出一种适用性广、实效性强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新模式。本文所述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正是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5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中总结构建出的一种较为科学、规范、系统的素质教育新模式,2009年该项目体系荣获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是强化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为广大学生创造更加自由的个性发展空间,提供更为优质的素质拓展服务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它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了各种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和工作项目,是把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德育智育与体育美育教育有机结合,并融入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有益尝试。它是对原有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评价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是实践“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构建并实施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有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有利于形成大学生自觉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意识和能力提高,有利于运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素质教育,最终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的构建内容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按照、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素质拓展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总体要求,根据当代大学生基本特点和当前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第二课堂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系统的内容模式。具体可归纳为:搞好“一项规划”、开设 “六个课目”、获取“两本证书”。
1、“搞好一项规划”。就是帮助大学生搞好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组织大学生根据的自我个性、专业特长、价值追求和社会需求,设计自己的职业道路和事业方向,从而科学合理的安排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方式和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以满足自己未来职业能力的基本需求。它是素质拓展课程的第一步,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
2、开设 “六个课目”。就是以团中央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基础,把比较零散的“第二课堂”活动概括为“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和“技能培训及其它”等六个方面,根据这六个方面相应的素质拓展内容和目标,针对性的开设六个课程科目,并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分别明确每门课程科目的教学对象、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要求、时间分配、计划实施、组织保障等内容。对课程考核实行学分管理,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两个科目分别获得2个以上学分,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它”等4个科目分别获得1个以上学分,总共8个以上学分。
3、获取“ 两本证书”。就是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修够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中六个课程科目的要求学分,同时获得代表学力水平的毕业证书和代表综合能力水平的素质拓展证书。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的管理控制
为使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有效运转,应科学实施对该项目体系的系统管控。具体可概括为:建立“四级”机构、把握“五个环节”、提供各项保障等。
1、建立“四级”管控机构。
就是要按照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要求,组建学校素质拓展课程项目领导小组、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分院素质拓展部、班级素质拓展小组“四级”项目管控机构团队(图1),并分别明确各级管控机构的人员和职责。
学校素质拓展课程项目领导小组应由主管校长任组长,由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处、学生处、基础部、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分院系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学校素质拓展课程的指导方针,并适时提出指导意见;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由校团委书记任主任,成员由团委老师、校学生会主席、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长、分院素质拓展部部长组成,负责全校素质拓展课程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分院大学生素质拓展部由分院团委书记担任部长,成员由分院团委副书记、年级组长、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学生社团负责人,班级学生代表等组成,负责本单位素质拓展课程项目的具体组织与实施;班级素质拓展小组组长由辅导员担任,成员由团支书、班长以及其他团学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具体负责组织本班级学生积极参加素质拓展活动项目。
2、把握“五个环节”。
就是在参照经济和建设领域中项目管理模式基本程序的基础上,将课程六个科目的组织实施过程划分为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申报、项目审定与公布、项目实施与督导、项目修正和学分认定与素质拓展证书颁发五个环节(图2),并对每个环节实行合理的控制,保证课程项目体系的规范运转。
(1)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申报。每学期初,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将本学期学校素质拓展计划的重点通知分院学生素质拓展部。分院学生素质拓展部结合本单位工作重点和专业培养需要,按照《素质拓展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调研论证,提出本单位的学期学生素质拓展课程6个科目的活动项目规划,并将项目规划上报学校素质拓展中心。
(2)项目审定与公布。学校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对各分院申报的项目规划进行审核汇总,制定出全校学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并报经学校指导小组审批。审批后的活动项目库向全校学生公布。
(3)项目实施与督导。各单位按照学期学生素质拓展6个科目的活动项目规划组织开展活动,学生可根据自身素质拓展的实际需要选择参加。为切实保证“项目”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实施,学校素质拓展中心组织人员对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对没有按照要求实施或活动质量不达标的项目进行处理,并将所有项目的跟踪调查结果作为课程质量评价的参考依据。
(4)项目修正。已列入学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确定实施的项目,由于主客观原因发生变更时,须及时上报学院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经学院素质拓展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查后,予以更改或取消。
(5)学分认定与素质拓展证书颁发。学生参加素质拓展课程6各科目活动,分别累计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后,经过个人申请――班级素质拓展小组审核――分院大学生素质拓展部认证――学院素质拓展中心认证、审批的程序确定其应获学分,并由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在毕业前颁发素质拓展证书。
3、建立制度保障。
为使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落实实施做到有规范、可持续,就必须建立与课程项目体系配套的完整制度体系。制度一般可根据课程项目的内容和操作环节的需要制定。如制定《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实施方案》、《素质拓展课程教学大纲》等以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制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以科学的引入学分制管理;制定《项目申报与认证办法》以保证操作环节的规范性;制定《项目实施奖励办法》以激发师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4、提供资源保障。
素质拓展课程项目的实施需要人力、网络、场地、物质及经费保障等,因此高校应合理的进行资源整合,给予有力的保障,确保课程项目体系的有效推动和实施。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加大项目研究经费的投入,以促进项目的科学性发展。
总之,“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是在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加强素质教育要求的背景下,根据高校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学生素质教育运作体系。因此,该课程体系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EB/OL] 省略,2002,3-25.
[2] 宋传银.纪红.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度,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社科版),2008, (7):38-40.
[3] 李唯.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几点思考[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9):91-92.
[4] 贾梅.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几点思考[J].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6):42-44.
服务青年成长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第一要务,青年学生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成人、成才、成功。而拥有工作机会和创业,就是他们得以成才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是关系到千千万万青年学生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我们要充分利用组织优势,以育人为出发点,以就业创业为抓手,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
2高校共青团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策略
2.1要转变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大学生就业受到市场需求、经济运行情况以及大学生本人的就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就业能力则是能否就业创业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要加大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推动社会发展的”、“促进教育发展的”以及“提高人的发展的”,对大学生而言,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首先就要教育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符合客观实际的就业观,要努力帮助大学生把观念转变到扎根基层、投身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上来,转变到灵活就业,就业先行、择业后续的机动就业上来,转变到“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同时要将创业精神、创业意识,作为转变传统观念的重点。
2.2引导学生树立创业观念,积极营造创业氛围今天,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亟待提升,学校和社会还有家庭都应加以引导及强化,使大学生客观认识到,创新创业不仅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本专业特长,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提炼出自己的创新成果,而且要敢于直接投身于市场,面向社会,把创新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创造出“阳光下”的经济效益,使大学生拥有的知识变为社会价值,使大学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创业者。高校共青团应该通过全方位教育,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观念,特别是要通过新媒体手段、校园文化等手段加大历届优秀毕业生创业事迹的宣传力度,营造“人人想创业”、“人人会创业”“、人人能创业”的创业氛围,让大学生在创业中实现价值,从而激发创业的热情,增强创业的信心。
2.3全面推进社会实践,实施创业体验应该以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有效载体,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观念上有所转变,强化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孕育开发创业意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会经历种种新情况、新问题,而面对这些新情况、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形成创业意识的过程。同时,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和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形式切实提升在校大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如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寒暑假创业体验社会实践活动等,将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校园,将生产过程引进课堂。此外,还可以积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投资风险小,进退空间大的创业项目进行创业体验,创业内容包括开办网络虚拟运营,微型网店,开设校园物流中心,兼职业务销售等方式。通过真是的创业实践,增强学生创业自主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拓展创业经历,提升创业能力。
2.4开展素质训练,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能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适应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迫切需求,更好地服务和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活动。高校共青团要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作为开展综合素质训练的重点。要立足职业与行业发展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新要求,精心设计就业创业能力素质的实验实训内容,科学地组织规划素质训练,形成能适应某一类行业或某一领域需要的完善的组合素质结构,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要积极引入国内外职业培训的最新成果,大力加强与专业素质拓展培训机构的合作,使大学生在校内的能力素质培训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无缝连接”。
3结语
关键词: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 综合素质 影响
引言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作为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精心创设的特殊情境中的系列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的状态,培养自信心,促进其社会交流和沟通关系,强化其合作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有益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或不能很好完成的素质教育内容。这种体验式教学对于教学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同学们通过挑战自己和开发潜能,建立与队友之间合作、交流、沟通的科学关系,摸索出在团队中如何更好地实现目标等一系列策略,锻炼和提升个体素质,培养个体在集体中的活动能力。这种教学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概况
1.1素质拓展课程的意义
拓展训练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它能有效提高人在体能、毅力、智慧、沟通、协作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可以把其升华到可能达到的顶巅;它能够培养参与者具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敢于挑战自我极限的勇气和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拓展训练活动有利于参与者个人潜能的挖掘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拓展训练活动的目标更注重于参与者心理素质的提升,拓展训练活动所采用的活动方式要有计划性。素质拓展课程是一种着眼于受训者基本能力全面改进、提升和增强个人及组织团队系列优势的现代学习、训练方式,是中国当代素质教育实践应用中的新发展。
1.2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的内容
素质拓展课程主要通过跨国企业先进的管理培训中成功的体验式训练和培训项目,结合我国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课堂教学安排上,我们着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教学,介绍素质拓展课程的特点、价值、注意事项等。在实践中,通过活动体验、小组讨论、课堂讲授和教师引导等方式,培养同学们积极的个人行为、高效的人际行为和规范的团队行为等综合素质。
2.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影响
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中,这种体验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执行、沟通、合作和创新精神,对于教学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在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活动下,同学们通过对自己的挑战和对潜能的开发,建立与队友之间合作、交流、沟通的科学关系,摸索在团队中如何更好地实现目标等问题,锻炼和提高个体素质,提高在集体中的活动能力。
2.1提高自信心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好像不存在对自信的疑问,其实并非如此。据有关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的恶化、抑郁、焦虑等症状是目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症状。这些症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自信心是其中一个原因。在素质拓展课上,我们通过成功的体验式培训,不仅让同学们变得自信,更在更大范围内让同学们对自我有一种觉醒。通过交流首先正确地评估自己,并接纳他人的意见;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培养或者拓展自身能力,继而通过努力建立一种互信关系。在自信的基础上,培养信任他人的心理素质,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如空中漫步、空中单杠。在这两个项目独立完成的过程中,实际操作难度并不大,关键学生本身要克服对高空的恐惧,并且果敢坚毅。在多种刺激下,如何调整、判断、行动等一系列思考将激起同学们内心深刻的触动,这是对同学自信心的一种很好考验。
2.2促进社会沟通关系
通过素质拓展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帮助提高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具体拓展活动中,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在素质拓展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同学们领悟沟通是双方或者多边的,当一个人作为传播者时,他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努力使所要传递的信息安全地被对方接收和理解,这是一个复杂的分析、判断和行动的过程。当一个人是接收者时,不仅要考虑平稳地将接收的信息成功消化,还要给予必要的回复,也就是一定程度上的角色转换。通过素质拓展课程,同学们充分理解了,沟通的目的也使得必要的信息在组织中最终实现并最大限度的共享,使得成员之间更加接近,更加了解,使得所有同伴可以在同一信息平台上实现合作。
2.3促进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精神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合作是在人际互动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在素质拓展课程中,一些团队合作项目需要在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的相互沟通、交流和合作中进行和完成。比如“信任背摔”这个项目,需要同学在高台上向后背跃而下,由下面的同学组成的人网接住。这个项目在考验同学自信的基础上融入了同学之间互信的因素,跃下的同学要考虑的不仅是自己的行动,还有下面同学会不会接住自己。更重要的是下面的同学要很科学地组成人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同学们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4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指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分析、综合形成新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素质拓展课程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雷区取水”的团队项目中,我们提供给同学一些必要的设备(如绳子、橡皮筋、小杯等),规定是学生站在圈外不能接触小杯,目标是把装满水的小杯由圈内移到圈外。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需要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最可行的方法。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开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最终让学生在团队内部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意念,我们需要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实践,培养他们敢于完成头脑中创新想法的勇气。
结语
素质拓展课程在大学教育中虽说是一个新事物,但实施素质拓展课程是服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需要,是服务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素质拓展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形成大学生自觉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有利于动员体育教学资源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自我突破、社会沟通、自主发展、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目前,素质拓展课程仍处于摸索发展阶段,素质拓展教学工作者要积极探讨、研究和大胆尝试,不断完善这一新型体育课程,为大学素质教育贡献一份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讲究量体裁衣,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和不同需要设置,关键要把素质拓展的理念和核心精神吸收到体育教学中。同时充分做好安全保护工作,在设置项目时要十分慎重,既要考虑内容的丰富性,又要保证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黄艺农,刘雯.论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培养学生中的作用及其推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1,VOL5(6).
[2]陈思维,仲鹏飞.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
[3]王捷二.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VOL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