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三教学反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物理难学,历年来高中物理的高考情况似乎已下定论。但实际上,每年的试卷中总有一定数量的试题是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面的,其内容仍然以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内涵和外延的判断和应用为主,只要考生知道有关的物理知识,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今年的高考也体现了这一点。光学、原子和原子核、振动和波等知识内容的考核采用选择、简答、填空题的形式,考核的知识点也基本稳定。许多学生的解题能力差,得分低,很大程度上与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关,如果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或不全面,就会在解题时难以下手,使应得的分白白丢失。显然,就基础分而言,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得分空间,即使是所谓的难题,综合性问题,由于分步给分的评卷特点,处理得好的话,也不是一分拿不到的。在复习中有如下想法供参考:
一、建立适合我们学生的习题教学资源库
高中阶段的学习,适量的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而高三物理教师实际上必须有高中全阶段学生使用练习题情况的全局掌握,这样在开展复习课教学时才会有的放矢。眼下的事实是:习题集、模拟题等满天飞,但很少有难度、深度上适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和复习资料。
二、改变教学理念,低起点开展教学
现在,我们的学生生源质量下降较大,但可能我们在实际物理教学中,教师由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沿用以前教育学生的方法,从而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如果教学起点过高,选题关“下手过重”,那么学生的每道题出错率一不小心就会高达60%以上。到那时,学生的信心,教师的信心,评进、改错的工作量、复习进度等一系列问题将会形成恶性循环。而低起点开展复习的最好办法,就是拥有自己的一套题库。在充分研究高考、考纲的基础上,各地的模拟题、习题集等,教师自己看看完全可以,但要一字不改地让学生去做去练,我认为没有必要。
三、下大力气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和解题习惯
在平时复习教学中,我们发现本校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逻辑性思维能力有待大幅度提高。建议在高三物理后期复习中,在讲解典型计算题时,抓住规范化要求的流程,统一要求,集中训练,有效地解决了有些步骤会而拿不到分的情况,在高三一模结束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于高考试题二卷中的计算题部分,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单独的审题专项训练。将题目印制成讲义,然后让学生审题,题干每句话中,确定为关键词的、确定为已掌握知识的、确定可以画出过程图或力图的自己加标记。在进入第二时段的突击练习时,让学生在“审题”讲义批改后的基础上,清楚地勾画出过程,并特别要求写出文字说明,其格式统一要求为“对谁,在哪个过程,怎么样”并且写出切合题目意思的方程式。由于高考物理试题属于“踩点给分”即分步判分方式,经过这样的训练,即使由于题目情境或各种原因引起答题有诸多错误,但可以使学生会的部分,尽可能拿到分。
四、循序渐进,小跨度进行变式训练
关键词: 高三语文 复习策略 反思教学
一、反思教学的概念
反思理论首先应用于教学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于1933年在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提出的。他说:“反省思维的功能,在于将经验得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以后经过Lewin,Stenhouse,Kemmis和Elliott的研究和发展,得到大力提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进行了教师主导型的学校改进运动,提出了“反思性行动计划模式”。1991年从斯腾伯格提出的“教师即研究者”理念出发,英国开始推行实施试验性项目。
波斯纳提出一个优秀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公式:优秀教师=经验+反思。他们提出的反思性教学主要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今天我们所说的反思性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即教学反思),二是教师要大力指导、组织学生反思他们的学习行为(即反思教学)。优秀学生=训练+反思。教师做好了反思,就可以避免高三教学跟着感觉走、散漫随意的现象;学生做好了反思,方能真正落实过手,从而把教师的心血、自己的努力化为分数。
二、当下高三语文教学的不足
长期以来高三语文教师充当了三种费力不讨好的角色即:“饲养员”:教师习惯于把知识、考题嚼烂了喂给学生,全然不管学生会不会消化不良;“训练员”:魔鬼式训练,就像寒假背几十页试卷,每天做半小时语文,三天一大考、五天一小考等把学生练到两手发麻,两眼无光,六神无主的境界;“裁判员”:教师对学生说得最多的就是“不”,你不能这么做,不能那么做,这里错了那里错了,学生可以说是动辄得咎。采用这种模式进行高三复习教学不仅没有取得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预期效果,反而在大量的考试中出现以下问题:
1.对于需要积累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名句等),学生常考常错。
2.对于刚练过、考过的题,再次遇到,学生还犯同样的错误。
3.有些板块的题,老师讲清了方法,归纳了技巧,学生对基本方法也清楚,但做题仍不能得多少分。
这些问题都表明了语文教学中的理科化倾向。急功近利,教师大量讲,希望讲了就立竿见影,否则就心灰意冷,简单粗暴,希望像理科一样,希望通过大量练习涨分,一时达不到目标就变本加厉,归咎于练得太少,再加大练强度。由此造成恶性循环,使语文复习教学走入死胡同。
三、构建高三语文反思教学策略
高三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救世主”角色扮演,在教学中树立服务意识,扮演好五种角色:①心理按摩师:发现学生不良情绪,控制和引导其正向发展。②方法咨询师:面向全体学生和个别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网络建筑师:依据《考纲》《大纲》梳理出考点考题体系,帮助学生构筑能力网络。④目标设计师:构建复习的教学目标、班级目标,引导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学情评估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1.备课要有非预设性
教学中强调精心备课,这是理所应当的。但要注意在高三复习中正确对待课前的准备。不要因为准备得充分,就大讲特讲,全然不顾学生的接受。其实高三课堂要讲究“生成”,而非仅是传授。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2.目标设立要有科学性
在对目标的设定、对目标实现的反思方面不要急功近利,简单粗暴。要注意注意阶段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高三复习一般是三轮复习。不少学校实际上搞成了两轮复习,即考点讲解和综合练习。实际上,整个高三一年的阶段安排可调整为三轮六段:“三轮”是教材梳理,考点过关,综合强化。“六段”是9月新课;10月教材梳理(重点是字词、文言);11月至12月考点梳理一阶段(基础、语用、诗鉴、间以作文);1月至2月考点梳理二阶段(文章阅读:科技、文学);3月至4月综合训练(重点考点的强化);5月至6月自主看书(清理答疑)。这样的复习安排层次性表现为基础(教材、考点)语用(句段)阅读(篇章)回归基础综合能力。
将目标计划落实到每堂课,每个人。使用什么资料、练什么题、达到什么效果、补救措施都仔细考虑。
3.教法调整要有反思性
教师在高三每一教学单元(课时、一周、一月、一个考点专题等)后,应反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后期复习教学内容要考虑以下六点:①是否紧扣了《考纲》《大纲》;②是否突出了考试重点;③是否针对了学生的弱点;④是否找准了涨分空间;⑤是否有助于形成能力网络;⑥练习是否有效。教法要考虑以下七点:①是否符合学生实际(不同类型的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讲、练、自主学习的比例分配上应不同);②是否符合学科特点(是繁琐的理论分析、频繁的机械练习还是考点的有效点拨、精练中反思体悟,形成能力);③是否符合阶段特点;④是否符合考点特点(基础知识复习与作文复习不同,诗歌与现代文复习也各异);⑤是否符合学生状态(比如上午的课、下午的课在教法选择上应有差异;在一轮、二轮与三轮复习中教法有差异);⑥是否坚持一课一得;⑦是否坚持“四个为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主式,以能力培养为主标)。
4.学习模式构建要有方法性
【关键词】反思 高三语文教学
一、重质量,轻数量,远离题海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所谓的题海战术,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没错,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二、难易适当,及时总结,树立自信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自信心,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秀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理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有自信心和成就感,而难度适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忌讳蛮干
【关键词】反思 教材 教法
教学反思是一线教师盘点教学活动成败得失的过程,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有反思,才有进步,所以在从事教学活动一定时期后,静下心来进行教学反思是有必要的。下面我就陈述一下进入高三两个多月以来的教学反思。
一、教材反思
由于自己并没有经历新课程改革后高一、高二的教学过程,而是半路接神,直接从事高三教学复习,所以难免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上认识不够,对新课程的要求把握的还不够准确。我仅通过上次暑期的讲座培训及对相关资料的学习,谈谈自己对教材的一些粗浅认识。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要为学生的未来提供发展的平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方式,同时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今天的教材(课改后)已完全改变过去对数学知识呈现的方式,在不失学科知识本体逻辑的基础上,扩大了知识的广度,降低了知识的深度,注重了教学内容的生活性、现实性、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预留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这就需要教师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指向,明确在达标过程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反思
1.进步的数学教学观与陈旧教学方法的矛盾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对数学教学所持有的基本观念是: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数学知识的获得,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题;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接受、模仿与理解记忆”,并进行大运动量的解题训练。
现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我对教学所持的观念是: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要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是“主动、探究、合作。”现代教育应是开放性教育,师生互动的教育,探索发现的教育,充满活力的教育。
可是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平时我在教学过程中迫于升学的压力,课堂任务完不成的担心,总是顾虑重重,不敢大胆尝试,畏首畏尾,放不开,走不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讲的多,学生被动的听、记、练,教师唱独角戏,师生互动少,这种形式单一的教法大大削弱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成绩无法大幅提高。今后要改变这种状况,我想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发言机会、板演机会,创造条件,使得学生总想在老师面前同学面前表现自我,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让学生到前面来讲,促进学生之间聪明才智的相互交流。
2.忽视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差异视而不见
我所教的两个文科班级,每个班级都是60多名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平时我在授课时基本一视同仁,也不过分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致使学习困难的同学“吃不了”,越落越远。根据这种情况,我的教学内容应瞄准大部分学生,教法设计要关注全体学生,课堂问题的设计不能只关注部分优生,要让大部分学生,甚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发言的机会,容忍不同意见,容忍学生犯错误,甚至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教学,听不到不同声音的课堂是不正常的课堂,没有尝试过错误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不要怕耽误时间,影响进度,因为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这样才能促使全体学生共同成长。
3.重视教法设计,淡化了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方式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我在教学过程中多半只重视教法的设计,而淡化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所以经常听到学生有这样的困惑:“平时老师讲的我都能听懂,可就是自己做题一做就不会”,或是“我平时也没少做数学题,怎么一考试就完”,我想这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够,对那些只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打的较牢,但数学思维能力、应用意识较弱,解题时碰到能力型试题就不会迁移,难于完成。针对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最好有计划地设计一些问题,引导鼓励他们多动手进行探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那些上课自主性较强,思维较活跃,解题运算不细,好马虎,推理不严谨,形成一看就会,一动手就失分的学生,课堂上可为他们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进行巩固性训练,提高运算能力,减少失误丢分。
4.师生情感交流欠缺,学生潜能难以激发
有句话说“爱,要先了解”,是啊,有了解才能有爱。由于任教时间短,我并不十分了解我的学生,现在还有部分同学的名字叫不上来,师生之间难于进行内心深处的情感交流,于是总是居高临下的看问题,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敬而远之,我们之间有距离感,导致部分学生不喜欢学数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潜能得不到激发。
为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蹲下来看学生”,放下架子,主动到学生中间去,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多用鼓励的眼神去看待学生,多用启发的语言去开导学生,对学生每一点进步(哪怕是一句富有创建性的语言或一个不很成熟的想法)都要予以肯定,并及时表扬。坚持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另外,要尽可能多的创设师生互动的机会,这样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才能逐渐自然消失,老师才能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知心人,这样才能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总之,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学生、教学的设计要围绕学生、教师的成功要靠学生的成功来实现,只有关心和爱护学生,一切为学生着想,才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潜能,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从教高三文数两个多月以来的反思,我想,教学无止境,总要教教想想,多反思、多总结,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教学是门艺术,永不可能最好,只有更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三复习教学;复习模式的思考;导学案模式的一些设想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70
时光飞逝,转眼间本学期工作即将告一段落,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慨颇多。
本学期初我们学校实行教学改革,推行导学案教学模式,全校上下都在积极探索研究导学案的具体实施。在听取了高一、高二年级两个学科组关于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汇报总结之后,深深地感觉到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给学生以及给学校所带来的益处。但是高三年级为提高成绩而没有硬性要求各科都搞导学案,只是有少部分科目在坚持自编、使用导学案。我们英语学科组并没有尝试去编写并使用,于是笔者常常在思考“高三的复习备考是否能尝试着使用一些新的做法呢,比如导学案?作为一名高三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全面复习、在备战高考,我们通常都是采用以下这种模式进行复习。当然,这些年我们在高考备考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高考备考的固定模式
根据多年的备考经验和其他兄弟学校的复习安排来看,一般都是分为一轮复习、二轮复习和三轮复习。一轮复习就是复习教材;从必修一开始一直到选修八,这个环节大概需要八个月时间(从七月份直到第二年的二月份)。这一阶段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词汇关、语音关,单元过关,结合边复习边练习、边检测的方法来巩固所学的知识。二轮复习三月到四月的专题复习,这个时间就是构建知识体系、知识的整合、进行综合训练。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补缺补漏。三轮复习是指五月份这一个月,主要是模拟训练,训练学生的答题速度、答题技巧、答题的规范性、书写的规范性、写作技巧、调试学生的心理因素和身体因素,为高考做好最后的冲刺。
二、对传统复习模式的思考
传统的一轮复习实质上就是积累词汇知识,短语、重要的句型等等,这个过程很慢长,还是教师讲的多,学生动的少,教师教起来觉得很枯燥,学生学起来也觉得很乏味。导致课堂上睡觉的一大片,有的学生听烦了走神,我们如何来提高英语成绩呢?我们是否尝试结合传统的做法。比如:词汇、短语、句型过关,在此基础上使用导学案的做法和理念呢?使用导学案的优点在于:1. 能使资源达到最大化的整合和共享,使得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2.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3. 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主人翁意识,4. 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5. 能增进学生间的情感和友谊,使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对于高三复习使用导学案模式的一些设想
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教学也在逐步的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我们培养出有素养、符合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教法,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在课堂上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与同仁们的交流探讨,在笔者所任教的年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导学案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 课前准备:预习
预习是学好各科的一个重要环节。英语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内容广而词汇量大,而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农村,英语基础薄弱。因此,英语教学的最大困难就是怎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夯实他们的基础。这样,预习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学生课前应作好充分的课堂预习。预习不是简单的看书,而是我们应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让学生在课前试着去找重点难点,发现问题,同时可通过多种途径如上网、查资料来弄懂自己不懂的东西。如果还是不懂的话,上课就可有重点地听,这样教师上课就轻松了,学生也对所学内容更容易理解了,效果就显然了。
2. 课前设计教学流程
大部分教师的每节课的教学步骤,流程大体相同,尤其是老教师,他们有经验。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在课前先把这一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设计好。如:学习目标、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等,他们可以填空,问答题的形式在导学案中呈现出来。导学案在课前就应先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在课前预习中就尽力完成。而难度大的可相互讨论查阅资料。课堂上,以导学案为依据,根据其中的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学生来充当教师角色跟同学讲解,也可以竞争答等。教师则适时点拨,甚至有时候可用具有图文并茂特点的多媒体来帮助学生理解,规范答案。这样,学生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3. 精选练习:课后检测
每节课后,可适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他们上课掌握的情况。在本校实行导学案教学的年级中,备课组内的每位教师轮流提前两周准备下堂课的导学案,包括其中的习题,其他教师第二周校正,及提意见,然后定稿。习题分课内与课外两部分,根据学生情况,确定题目数量及难易。通常在课内检测中题量相对少而精,课外检测则相对多而广,并会进行延伸。课内讲解时,注重分析、审题、提高学生答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技巧。课外练习,则要求上交,教师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进行集中讲解或个别辅导。笔者认为高三复习课教学又何尝不能尝试使用这种方法呢?
4. 课后总结反思
学校一直要求教师写课后反思,其实这对教师的成长、对提高教学成绩都是很有帮助的。反思是对该堂课的总结反馈,过去都是教师来写课后反思,笔者认为现在每个导学案的课后反思可由教师填写也可由学生填写。教师可以及时总结优缺点,以便修改和完善后面的导学案,提高以后的教学。
四、定期回顾测试达到巩固要求
在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知识点掌握比较零散。因此,教师在每单元或每专题后,要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回顾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系统的掌握。而接下来就是进行单元测试或专题测试。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养成一种习惯,逐渐地,能力也就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就水到渠成了。
[关键词]二期课改 考试大纲 高三语文教学 针对性 成就感
上海市“二期课改”实施已经有四年了,应该说,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法已经深入人心,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如何将二期课改的理念与高三语文教学联系、如何在高三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贯穿二期课改的内涵,却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几年的高三教学实际,将自己的反思及做法罗列出来,以期得到专家及同行的指正。
一、落实《考纲》,力求以点带面
“二期课改”提出:学校教育应该从传统的以传授人类文化为主,转向传承人类文化和培育创新精神并重。将学校
教育的重点放在培育学生的人格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加工知识、交流知识、应用知识等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上。但是,众所周知,语文知识体系繁复,考点细实,既有记忆性的内容,又有理解、鉴赏、评价性的东西,可以说涵盖全面、内蕴深广;加上作为高考指向性的《考试大纲》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这些,都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解决这一困难的根本在于:教师要切实钻研、学习《考试大纲》,把握《考试大纲》的精神。《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而《考试大纲》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编订的。《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因此,为了少走弯路,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复习的效率,在高三语文教学、复习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研究“两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尤其要研究《考试大纲》中所列的考项,要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对《考试大纲》中新修订的内容,要有足够的重视,明确教学、复习目标,调整总复习的训练思路,从而从宏观到局部,安排好高三复习的整个过程,落实好每个考点。
针对语文高考的特殊性,高三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需训练到位、渗透联系。复习应点面结合,力求以点带面,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次考试。在整个高三教学、复习阶段,教师的教学要有总体构想、具体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骤地进行;对学生,教师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计划,稳扎稳打。
以2008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考纲》为例,《考纲》规定了考试性质、考试目标、考试细则、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等。其中,仅在“考试细则”一项中就明确规定了语文学科各部分考试内容在试卷中所占分的比例(阅读约占80分,现代文、文言文约各占40分,写作约占70分)、试题难易的比例(试题难易的比例约为3:7)等,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而在“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一项中就有更详细的共10条规定,包括:①理解能力: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结合语言环境辨析词句的意义;能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能写出著名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文化常识;能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能默写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名句。②分析综合能力: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及写作特点;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归纳文章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③鉴赏、评价的能力:能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能评价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只要详细地了解这些,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才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安排,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推行“二期课改”的内容。
二、合理安排,力求有针对性
“二期课改”规定: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人性化、弹性化。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总的说来,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一般说来,高三语文教学、复习应该安排三个阶段为宜。第一阶段:学习经典篇目、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培养对美文鉴赏评价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中,可以穿插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总结,自己查漏补缺的过程。第二阶段:按照《考试大纲》的18项能力要求进行复习(一般称纵的复习),一项一项复习,一项一项落实,一项一项训练,最后穿成串、连成线,达到系统化。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做好考前的练兵。值得注意的是要力戒搞题海战术,不能将学生引导到应试考试的老路上去。高三复习阶段总的时间安排是前紧后松,到临考前一星期便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有一个体味、消化、加深理解的过程。
2.要有针对性。高三语文复习的计划要体现定量控制、定度控制的可控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 所谓定量控制,就是对课时量、课堂教学容量及训练量要进行控制。量次不足,固然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量次过于频繁,学生不胜负担,同样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可采取的做法是:以练评为主,一日一小练,一周一中练,一月一大练。练后必讲评,而练习和评讲都安排语文课堂上,不占用课外时间。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在一堂课开头的三至五分钟,开辟 “美文欣赏”、“时文评论”、“关注天下”等新颖、活泼的小栏目,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他们学好语言的强烈愿望。实践证明,2008年高考上海市作文《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些社会时事有很大的关系。
3.要有灵活性。语文总复习制定了计划,除了时间和内容的安排,还要有教学方法的安排。某一阶段某一单元某一课时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必须具体缜密、切实可行,同时又能根据复习进展的实际,灵活地加以调整,使复习发挥最大的效益,取得最佳效果。
三、教有所得,力求让学生有成就感
上海市提出“科教兴市”战略,这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发展意识。对高三学生而言,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成就意识。
但是,高三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这一点相信很多教师会有同感。学生往往会认为:语文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与其花时间在语文上见不到成效,不如花在能即时见效的学科上。其实,这种现状与当前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等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该思考以下问题并做出抉择的时候了:①高考语文试题总体难度不大,而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我们力图培养具有人文底蕴的学生,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目的却过于世俗?我们需要的结果是让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并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太理想,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成绩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与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有助于学生发现、思索、解决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要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 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
当然,在高三语文教学实际中,如何推行“二期课改”的内涵还有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有待广大同行即时反思,寻求最适合的途径。
作者/叶春璞
对于高三物理教学来说,反思尤为重要。教学反思,是对“失”的反省,也是对“得”的归纳,局限于反省的反思是不全面的反思。关于教学反思的形式,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一、反思考试大纲
高考物理命题的宗旨在《考试大纲》中都有较为明确的解释和说明,师生双方都应该认真解读,在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能给教学以有效的帮助,能有效地给学生科学的指导,准确地把握教材不同章节的教学深度和范围。如2012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第19题和第24题第2问,既考查了基础,又能测出考生的能力。
二、反思“双基”
教师要反思双基,在指导学生时做到以下几点。(1)精确掌握概念、定律、公式,这些内容是建立知识结构和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所用到的第一手资料,对每个小项都要掌握其内涵,明确其外延。(2)将概念网络化。如学习煤油、汞作为介质测温时,均按“原理——操作方法——优点——缺点——具体事例”的序列组织教学,将不同的序列进行对比,从每一个概念沿不同的角度、途径发散,从一个概念联想到另一个概念,并找到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概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概念网络。(3)要想解决复杂问题,必须在基础知识上下工夫,努力寻找知识和思维的转化点,以便将繁难的知识转化、分解为简单的基础知识;同时要从训练常规思维出发,用一般的方法解决繁难问题。这样,就能抓好双基,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三、反思教法
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法,这是物理教学的关键。(1)及时公布学生在解题中的常见错误情况。每一专题结束后,就学生在解题中所发现典型错题的失分率、失分类型、失分原因等进行分析,从而强化训练,举一反三,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2)坚持课改。应将新课标的一些精神融入课堂,做到教学目标从单纯的知识目标向掌握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转换,即不但让学生掌握原理,更要让学生用原理解决问题。这样,教法和学法从单一的传授型、被动接受型向学生自主性学习转化,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并能进行探究性学习,不断对知识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完善,真正做到课堂授课到位,不灌输。
四、反思学生
高三学习紧张是自然的,学生浮躁是有名的。因此,我们在挑选每个复习阶段的复习材料时都应该注意做到精挑细选,在讲解这些练习的时候应该精讲。同时,在复习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讲练结合,长时间的讲和长时间的练都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及时巩固、修复。
一、关爱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我承担两个班的教学工作,一个是重点班,一个是平行班,重点班不必说,学生知道英语的重要性,都在努力地跟着老师学。但平行班则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外语水平很低,面对这个事实,我的策略就是不放弃这些学生。我想没有一个学生是真的不想学好英语的,只是太差了,自己已经丧失了信心。我采取的措施就是关注他们,给他们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针对他们的错误及时给予讲解,并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给他们信心与勇气,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并没有放弃他们。
二、抓住基础不放松,加强检测,巩固基础知识
高三复习阶段要将学生高中阶段甚至初中的知识都包含进去,知识量大,知识点多,有的知识学生已经忘记了。针对这样的状况,在复习阶段,应采取边复习、边练习、边检测的方法,将知识点构建成体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引入适当的练习,加强对知识体系的理解,然后用经常检测的方法巩固知识。
从句是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在专项复习每一种从句时,学生大多能够理解从句的含义,并能辨别从句类型,但是将这些类型的从句综合在一起再让学生进行判断就容易出错。这就是说学生对这些从句并未真正理解,或者理解得不透彻,在复习初期这是很正常的。因此,接下来的复习就是通过各种类型的练习,让学生体会从句在句中所处的不同位置,从而判断出类型。各种理论的讲解都不能独立存在,只有经过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三、强抓背诵和默写
单词和短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背单词和短语一直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头痛的事,怎么才能最有效地记住单词和短语呢?本学期我采用了“常用词组与句子相结合的强化型翻译背诵”法。具体做法是:第一轮单词背诵,我以“能够基本辨认”为主要目的;第二轮我以“正确拼写常用单词”为目标,这两轮在第一学期完成。第三轮我把词汇复习的目标定位为“常用的基本词组”,我把近几年高考卷、考前模拟卷及平时各种练习翻译中最常出现的词组和句子结构按字母顺序整理出来,并配合相应的句子翻译,让学生不仅要记住这些词组,而且要会把它们用在具体的句子翻译中。每天5~8句,每两天默写一次,每个周日再将错误率较高的句子稍作改变再默写。这样反复练习,大大提高了单词词组的复现机率,学生也就容易记住了。扎扎实实的三轮复习之后,大部分学生的词汇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四、加强高考题型的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完形填空侧重方法指导及训练,因为完形填空不但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而且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近几年的高考完形对语篇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学生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读懂全文,把握作者意图,推断文章内涵,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结合语言知识和常识作出正确判断。因此,我从以下角度引导学生:从惯用法和固定搭配的角度分析;从上下文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中心句、关键句、关键词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从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的角度分析;从逻辑推理、常识等角度分析。同时,为突破这个难关,我给学生选择了一本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完形填空专项训练,每天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提高答题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较差,主要原因是:词汇量低,文章中有难句、长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因此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学生的阅读量少等。要改变这个状况,首先要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为了使阅读训练更有实效性、针对性,在学生做阅读理解练习时,一定要限定时间。根据高考试卷对阅读理解一题限时的要求,我们限制在40分钟内读完5篇短文。在选择正确答案时,要充分利用平常学过的阅读技巧。如寻找主题句,猜词,推理,跳读,略读等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对照题干,反复揣摸作者意图及思路,并要求学生在每天限时做2~3篇阅读理解,坚持持之以恒的自我阅读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语言知识丰富了,阅读速度提高了,阅读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
对写作而言,我的训练方式是,一方面加强背诵训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从背句子到背短文不等。另一方面,侧重个别辅导,让学生感到老师没有放弃他,同时不给他找出很多的错,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另外,还要不断给学生总结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词汇、短语和句型,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
五、经常与学生谈话,帮助学生调整心理,树立信心
参加高考的学生心理压力很大,对英语这样的学科,他们很难静下心来梳理总结,而且语言是无边无际的,有时背会了一千个单词,也不一定能做好一套试卷,所以学生很难体验到成功。教师要经常与他们沟通,多关心,多鼓励他们,多给他们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陪伴他们坚持到最后。
六、略感遗憾与不足的方面
1.由于时间关系,以教材为中心的第一轮复习比较仓促,如果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对于那些高一、高二英语学的不是很好的学生或许会有更大的帮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要重视立足教材的复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使复习更有效。
2.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方面仍有不足,尤其是在第二轮的专题复习中。例如在对阅读理解的专题复习时,尽管我对这类题目的出现形式、解题方法,如细节事实题如何解答、主旨大意题该如何解答等都跟学生讲过,但强化练习少,使得有些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题时只凭感觉,阅读能力却没有真正得到提高。所以,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学法指导,更应重视“指导”之后的实践,让学生切实掌握学习及解题方法,使他们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总体复习思路
高三英语备课组都是青年教师的组合,新老教师能够相互学习。做到了资源共享、互相借签、共同提高。为了应对新高考,我们在认真研读考试说明、考纲,精析近几年高考题的前提下,确定了明确的备考思路和具体措施。主要做法分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按模块、分单元进行,主线是夯实基础,注重知识储备。新课结束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系统复习。从语言学习的整体角度出发,复习基础知识,通过精练、巧练、练中点拨,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2.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侧重语法专题训练,旨在进一步巩固语法知识及其应用能力。我们重点复习了各种从句、非谓语动词、时态、语态、独立主格结构、倒装、虚拟语气等语法专题,主要通过经典习题的训练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从而牢固掌握各项语法的实际运用。
3.第三轮复习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认真制定了考前60天的英语复习计划,针对高考题型进行复习,同时加强综合训练。这一阶段的重点放在加强学生对语篇语境的语义领悟水平以及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上,有目的、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具体教学做法
1.回归基础,注意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狠抓词汇记忆和重点语法,学生自作复习册。每天记录10个词汇,在冲刺的30天里,15个熟词新义,1个单词为核心的动词短语,1个语法项目,以及10道做过的错题。
①印发词汇表,加强词汇练习
要求学生购买了一本《高考词汇3500词》,帮助记忆词汇。“优生联赛”后在第一时间为学生印发了《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高考词汇,特别注明近两年新增词汇。首先要求学生必须按照字母, 把这单词逐一掌握,然后完成《高考词汇3500词》的词汇跟踪练习(自编学案)。最后按照字母要求学生默写出中文意思。
②突破重点词汇(熟词新义,新增词汇,动词词组)
在前期基本词汇背诵完后,一模后我们将重点关注熟词新义,高频词,新增词这三大类词汇。尤其是新增词。
对于新增词汇,我们按构词法将这些新增词汇进行分类,每天在黑板上板书10个单词,要求学生了解英文释义和字典里的例句,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单词的内核,避免受中文思维影响。
对于熟词新义,选取高频率一词多义的200个词汇做成词汇表,并引发给学生,让学生熟记。每天20个,然后通过句子翻译巩固新义。
对于动词词组,主要关注由15个单词构成的动词短语,如take,turn,put,break,call,come,cut,get,do,give,go,hold,keep,look,make。每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一个单词为核心的动词短语。
③充分利用教辅书。
我们在一轮复习时采用《解密高考》,这本书里面的知识点归类的相当好。包括模块一到模块八共8册书的重点词、语法、句子等,让学生重新温习那些学过的重要词汇。除此之外,还重复利用《解密高考》里的好词好句,将其自编成学案,让学生进行练习。
④回归重点语法项目
回归重点语法项目,如动词、复合句,特别是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将词法(冠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等)同短文改错相结合,将历年中全国各地短文改错内容按冠词,名词,代词等分类进行单句改错。
⑤查漏补缺
平时要求学生个人建立错题集,教师建立班级错题档案,从知识要点,做题技巧,思维方式等方面去比较,延伸,真正作到一题会十题。每隔几天,重新温故和测试错题。
2.分层教学,抓住可以突破的增分点
本校实施分层教学,各个班级的层次非常分明,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来突破增分点。
对于本科班,抓住重点,突出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本科班的增分点是在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写作上。对于专科班,抓基础和落实。专科班的增分点在于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和作文。
3.坚持朗读背诵不放松
印发好词好句,美文,高考范文等让学生在早读朗读和背诵。最后阶段坚持学生回归课本,大声朗读课文。
三、需要反思之处
1、一味求全,贪多图快
尤其刚开始复习时,从知识方面讲,学生不具备完整、系统、全面、能适应高考的知识;从思想认识上看,学生刚进入高三,心理准备还不充分,这时我们却求全、图快,知识讲完后很少给学生思考、消化的时间,只顾进度,不求效果。
2、成套题做得多,单项突破不够
知识的点与面没有很好的兼顾,重点不够突出,难点没有解决,这是我们的又一失误。学习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平时复习时应把完形、阅读、写作提到重要位置,常抓不懈,否则,学生会感到手生,拿起笔来心理发怵。由于单项突破不力,待到最后做综合模拟试题时,就暴露了不少薄弱环节。此外,听力方面指导得太少,只注重听后核对答案,没注重方法的指导。
3、分层次训练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虽然平时要求分层教学,但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落实到位,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尖子生吃不饱,弱科生消化不了的状况。再者,知识落实也不够,老师只满足讲过了,却不知道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优生培养做得还不够,只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些题和答案,而没有去逐个解决他们各自的不足和问题。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我在目标设置时,以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为主,力争引导他们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
一、教学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我将问题抛出,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引导他们以问题为载体,尝试着合作,交流。但在这节课上,由于学生知识遗忘,教师提示过多,学生活动不够积极,这一点没达到预期目标。
二、使用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
1. 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是否关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系统论认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之学会自主学习。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探究性教学(重展示、重设疑、重建模、重人格魅力)的认识和掌握还有一段距离,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行为还远未形成。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出发,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启发:简要地介绍拼图游戏的操作方法及竞赛规则。
学生活动:学生出于好奇,跃跃欲试地进入竞赛活动状态中:
第一轮:可以看各版本地图册中的“中国政区图” ),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一、位于东北的3个省;二、位于北部边疆的1个自治区;三、位于黄河中下游的6个省、直辖市;四、位于长江中下游的7个省、直辖市;五、位于南部沿海的7个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六、位于西南的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七、位于西北的5个省、自治区。)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第二轮:不可以看课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第三轮:正式开始竞赛,不可以看课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教师点评]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成绩居前六名者,可以获得奖品(注:“中国政区拼图”竞赛游戏,在学生完成拼图时电脑可以自动记时)。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快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难看出,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创新性呈正相关。
2. 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能否处理好抓双基教学与引导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优化过程。一方面教师应通过精心挑选教育内容,严格设计教学方案,抓好双基教学;另一方面应当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某项知识技能不是终极目标要求,关键要看他们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能否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整合中诱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在地图三要素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下列变化过程入手展开探究活动:(1)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就越小,表示的内容也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就越大,表示的内容也越简略。(2)若需要一张内容详细的深圳市地图,则需要用大比例尺;反之,则需要用小比例尺;(3)师生共同走出教室,带着皮尺实地测量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记录数据后回教室进行交流与讨论,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请大家按1:200、1:100或1:50的比例尺将篮球场画在练习本上(部分学生画在黑板上);
学生:学生根据比例尺计算、画地图(教师适时地引导);
教师:请大家讨论,同一篮球场为什么有的同学画得比较大,而有的同学却画得比较小呢?从中能否得出一些规律?
学生1:比例尺越大,画的图上距离就越长,反之就越短。
学生2:我们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从而画出所需要的地图。
学生3:……
教师点拨探究思路后,设计探究方案、制作深圳市地图、做地图制作资料分析、归纳总结等都让学生自主去尝试。这样一堂课中,由于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研究性学习过程始终情趣盎然。分析表明学生探究结果与预计有偏差,其知识掌握也有疏落,但在这种类似科研的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反思时应当明确,双基考察更要关切研究性学习背景下能力与方法的评价,而非简单追求知识和技能掌握。当然,研究性学习因其侧重于综合实践,所以运用时也当有所选择,一般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当是对地理学科而言,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
3. 合理的教学反思要关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关系问题
1.紧贴考纲要求,注重教材的回归
高三的数学复习教学工作,主要是针对高考的内容来进行.由于教学方向上具有针对性,教学内容又有据可依,所以数学复习教学中,首先要紧扣考纲的课标要求,对相关的考试要点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并体会课标对于各个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和学习目标,带领学生按照章节、按照顺序进行复习,以全面且不落点的态度做好首轮复习,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以往没[JP3]有夯实的数学内容进行重新认识,进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反思.
其次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重视教材的重要性.教材是数学知识系统化的体现,其严密的知识网络体系,不仅涵盖了高中阶段的所有知识,还包含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各项数学知识的联系等等,通过紧扣书本教材的复习,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知识内容进行反思,形成良好的学后反思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的过程中,就有意识地在每个章节复习结束后,按照教材内容和学生一起构建知识框架图.如“圆与方程”的章节内容里,教师设计的框图如下所示:
通过这一贴近教材的知识框架的建立,学生能很容易理清教师的复习思路和本章复习内容的基本概况,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方便学生进行复习反思.
2.重视解题过程,强化知识形成
解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过程,也是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强化知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着重点不应该放在学生完成解题任务的结果上,而应该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对解题过程的教学上,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形成反思,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理顺思维过程,回顾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例如,教师在讲解一道例题,“已知x>1,求证:x>
ln(1+x)”.教师在讲解这道例题时,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求证这道题,或是大部分学生解决完这道证明题后就进行下一题;而是从这道证明题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思想入手,引导学生对这道证明题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这是一道导数知识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教师为进一步强化知识形成,引导学后反思,又以“高中数学解题中,导数的妙用”为题,列举了以往知识中“函数f(x)=x3+3x2+9x+a,分析f(x)的单调性”和“方程x-12sinx=0,只有一个根x=0”等几个例题,进一步延伸导数知识在函数解题,在方程求根中的应用.
通过教师在教学中解题过程的训练,学生强化知识形成,懂得了如何在解题过程中进行学后反思.
3.反思知识获取,提炼数学思想
有人把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数学知识的教学,一个是数学思想的渗透.结合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来看,虽然数学教材中没有单独列出哪一章进行数学思想的教学,但这并不等于数学思想就没有价值.实际上,高中的数学思想渗透之所以没有单独列出章节,原因在于高中数学的知识教学里,实际上包含着数学思想的渗透,高中数学思想早已融入在每节课,每道习题中.
在高三数学复习阶段,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已经有了整体上的认识,为做好学后反思的引导工作,有必要在教学工作中分析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通过数学思想的反思,能拓展学生已掌握数学知识的适用范围,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师可将高中数学的常见思想如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特殊一般思想等常见思想分课题选取教学内容,进行数学思想的模块教学.
4.分析解题方法,找出自身错题原因
高三数学复习,效率是关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学后反思,实际上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的复习效率.然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对每一个学生出现的问题都了如指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策略上更有针对性.在高中复习时存在这样的一句话,“做十道正确的题不如发现一道错题”.意思是学生对于做对了题往往难有印象,而对于自己做错的题目,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教师要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反思错题原因,找出下次同类问题不会犯错的方法,提高警惕性.
关键词: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过程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它是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查。由于高三数学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高一、高二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构建知识体系,训练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有针对性、有时效性地复习。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时,始终应以夯实“三基”,在能力的提高上有所突破,以达到应试的要求和水平。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中心思想,做好学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是高考复习的基础,其效果决定高考复习的成败;一轮复习搞的扎实,二轮复习的综合训练才能顺利进行。故制定以下指导思想:全面、扎实、系统、灵活。全面,即全面覆盖,不留空白;扎实,即单元知识的理解、巩固,把握三基务必牢固;系统,即前挂后连,有机结合,注意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初步建立明晰的知识网络;灵活,即增强小综合训练,克服解题的单向性、定向性,培养综合运用、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巩固的阶段,是考生数学能力及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高考的胜败。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巩固,即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把巩固“三基”放在首位;完善,即通过专题复习,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综合,即在训练上,减少单一知识点的训练,增强知识的连结点,增强知识交汇点的题目,增强题目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提高,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高考研究,把握高考方向。随着数学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高考命题也在逐年探索、改革,命题的方向愈加突出考查能力,所以研究好高考,尤其是把握好高考的新动向,搞好高考复习,不仅能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应试能力和高考成绩,而且也必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研究高考要研究大纲和考纲,要研究新旧考题的变化,要进行考纲、考题与教材的对比研究。通过对高考的研究,把握复习的尺度,避免挖的过深,拔的过高、范围过大,造成浪费;避免复习落点过低、复习范围窄小,形成缺漏。
三、重视回归课本,狠抓夯实基础
《考试说明》中强调,数学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注重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现实性。在第一轮的复习课中,应总结梳理每一章节的数学知识,基本题型和练习,以利于学生进行复习,在梳理中注重由学生自己去推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如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这一章中公式较多,要求学生证明两角差的余弦这一重要公式,并由次推导三角函数的和角、差角、倍角、半角等三角公式,通过这一练习,不但使学生对三角公式之间的联系十分清楚,记忆加深,而且增强了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课本中有基本题,也有综合题,都在课本的练习题、习题、复习题、例题这“四题”中体现,以这“四题”为中心,既能巩固加深概念的理解,又能帮助掌握各种方法和技巧。在复习中,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课本的某一内容,它涉及了那些技能、技巧,在“四题”中有那些体现,我们以这一内容串通一些“形异质同”的题引导学生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应用,增强解题的应变能力。(2)引导学生对“四题”寻求多种解法,或最优解法,开阔思路,培养灵活性。(3)分析课本内容,哪些难掌握,哪些易掌握,哪些内容可作不超纲的引申。(4)应用“四题”构造一些综合题,即变题。注重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巩固基础知识。
四、阶段测试与高考实战相结合
高三复习阶段要经历大量测试——周练、月考、统测等等,这是十分必要的。考生应把每次考试都当作高考“实战”来对待,并按高考的气氛要求自己。应该珍惜每次考试机会,把考试看成是给自己一次掌握知识、暴露问题的机会,是对复习效果的盘点和检验,让你清楚自己知识框架掌握情况和对题目的熟练程度。问题暴露了,有利于下阶段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提高成绩,因而大可不必恐惧、紧张、害怕和焦虑,一定要沉住气。哪怕考试失败也还有时间。考试中要集中注意力,如果发现自己走神,就要适当调节,将精力放在考试上。这样多次训练,必然会使你获取丰富的经验,使自己临考不乱,应付自如。学习是一项艰苦而富有创造力的劳动,也从无捷径可走,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以上几条仅供参考,希望同学们能在此启示下,尽快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争取在第一轮复习中取得突破,为下一阶段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1)重点知识、重点复习。函数、三角、数列、不等式、立几、解几、向量、导数、概率 等知识既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高考的重点,而且常考常新,经久不衰。因此,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围绕上述重点内容作重点复习。
【关键词】新课程,复习,有效教学
2011年陕西省高考数学卷中“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这道来源于课本的例题,给传统的高三数学复习模式敲响了警钟。这道高考题目一度成为学生、教师、家长议论的话题,也给我们高三数学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三数学任课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教学适应新课改、新高考?作为一名高三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感受与体会。
1.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的注重知识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高三数学复习课是高三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是简单的对已学知识的回顾、重复,而是按照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的要求,重新梳理、整合学生高中阶段所学知识,挖掘、提炼数学思想和方法,进一步完善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概念的复习,应加强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对于数学公式、定理的复习要熟悉其推导过程,弄清公式、定理中限制条件及适应范围;掌握公式、定理的应用,使我们的复习始终体现“现实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新课改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重要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展开和深度参与。
2.深化解题教学,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数学解题教学是高三数学复习课的重点和核心,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平时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尽可能地多讲几道题,或都让学生多做几道题,以加强教学效果。然而如果课堂题量过大,将会使学生忙于应付解题,无暇分析、总结解题方法和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更不可能做到举一反三。从数学教学根本目的来说,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么解题,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启发思维的灵魂性,不断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完善思维能力。因此,解题教学必须体现:读题、析题、解题、变题、悟题这五个环节。在五环节中,由于课堂时间紧,教师往往忽略了“变题”“悟题”这两个重要环节“变题”就是将题及条件与结论进行适当的变形,使之成为一个新问题,以达到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功能;“悟题”就是解题后的反思,还能否用别的方法来解?能否把此结论或方法用来解决其他问题?此结论能否推广为一般性的结论?因此,平时解题时教师应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尝试整个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紧扣教纲,回归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