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1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习惯;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5-09-28

一、高中生应具备的良好学习习惯

1.独立思考和研究的习惯

高中生具备独立思考和研究的习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所学的知识,并且做到融会贯通。为了养成独立思考和研究的习惯,一方面,高中生要学会将所学的新知识与以前的旧知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比,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使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高中生在独立思考、解题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时要及时请教周围的教师和身边的同学,或者通过利用先进的现代化工具查阅资料,以解决问题,或者可以将难题记录下来,在接下来的几日里接着研究、探索,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认真读书的习惯

读书可以拓展人的视野,陶冶人的情操,学识渊博的人都具有认真读书的习惯,因此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对于一个人实现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书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当然可以看得更高更远,以此扩展自己的见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高中生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注重内容的丰富程度以及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增加自己的课外知识。在选择好阅读材料后,根据自己的时间,制定严格的阅读目标和计划,以阅读目标为中心开始阅读,有助于吸收阅读材料中的知识,能够得到更好的效益。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将精读与泛读融汇运用,在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的笔记,善于思考,读完阅读材料后,进行整体的回顾、总结,认真撰写读书心得。

3.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

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认真规范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水平,高中生培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要从点滴做起。首先,高中生要做事认真,刻苦学习,对于所学知识要持有一股干劲和韧劲。其次,高中生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严格要求自己,遵循制定的计划进行学习,一股劲地朝着目标勇往直前,锲而不舍。最后,对于所学的知识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要及时进行总结,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帮助增强记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善于交流、团队互相学习的习惯

据科学家调查,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际间的交流能力。小组间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最终的学习成绩,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为一个学生,要想让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认可,首先要做到将自己独到的观点清晰地表述出来,并使人信服。而团队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并不断提高自己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二、例谈高中生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好处

2001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得主李明,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李明在家长和教师的细心教导下,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一直刻苦努力学习,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很强。从小学五年级起,他就开始学量相关数学课程,参加过全国很多的数学竞赛,而且都获得了很高的名次,这些竞赛使他的学习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进入高中后,由于以前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他继续努力奋斗,严格要求自己,对高中数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记录大量的学习笔记,最后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三、培养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1.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

小组间的讨论、合作学习为心灵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小组间进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能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大胆、全面地进行表述,并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从教室的提问到学生间开放式的讨论、合作学习,再到学生无约束地回答问题,加之教师的进一步引导,这些方法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营造了融洽、活跃的学习氛围,而且能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间的互相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学生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小组中的学生互相带动,以弥补知识、素质等方面的不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集思广益,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欲望。

2.加强家校间合作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以及国家在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的逐步开展,人们在教育观念和思想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家校合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家校合作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定期召开家长会,教师要关注、关心每位同学,一旦发现有学生在情绪、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立即联系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平时教师要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我国许多学校家长会已形成了完善的制度,由班主任主持,全体学生家长和其他任教教师积极参加。家校间合作密切,可以让家长和教师时刻了解学生在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并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促进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个人魅力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因缺少个人魅力,且整体素质较低,教学方法盲目从众,生硬地将参考书上的资料搬到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了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降低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教师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个人魅力尤为重要。首先,在课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熟悉掌握教材的内容,并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可行的教学计划,融入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并采取有效、新颖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建立平等、大胆的发言平台,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勇于质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使每名同学都参与课堂活动,将课堂中的乐趣分享给每一位同学。

4.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将生活实例与教学概念融合在一起,将新的基础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将抽象的知识概念具体形象化,让学生可以理解并掌握,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概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探究学习,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牢固掌握并且能够正确运用,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杨红萍,喻 平.数学语言对数学阅读的影响研究[J].数学通报,2010,(9).

篇2

关键词: 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 勤于思考 多动手 规范解题

我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多年,高中物理让学生“想说爱你容易”。随着学习不断深入,难度增加,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对物理怕到恐惧。追究其原因,主要是物理学习良好习惯没有养成。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养成的一种自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习性,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那么高中生在学习物理时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重要环节。明确本节课的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另外,在上课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利用课前一点时间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的课本、练习册、作业、笔记、文具等,从而保证尽快进入听课状态。加强课前预习,布置预习提纲,初步教给学生自学物理课本的基本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让学生养成专心上课的习惯,老师应该通过充分备课让每节课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作为学生自己应该提高自己的专注度,让自己投入课堂之中。积极思考,认真观察,跟着老师的思路,伴着老师的节奏,产生共鸣。老师在课堂中通过提问、课堂实验等途径,让课堂过程层层深入,引领学生到达知识的彼岸。

课后对于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通过自己钻研,与同学讨论、请教,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向老师请教。要善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让自己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往往有些学生在解题中出错就是因为一知半解。

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作业是对自己掌握知识情况的检验,同时也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往往有些学生不会做就去看别人的,一看觉得非常简单,甚至养成抄袭作业的恶习。日复一日,就越来越怕物理。所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环节,往往学生忽略这些,觉得作业是一种任务观点。

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多动手的好习惯

高中物理不同于初中物理,概念抽象,内容复杂,往往字面简单,但是深入理解需要多下工夫,以思考琢磨。比如高一物理中的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看似很简单,有很多学生在分析受力方向时出现错误。所以对于这些问题就要多思考,掌握其关键点:相对运动。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生活中有很多与物理相关的现象,这就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多做实验,不要怕实验耽误时间,影响学习进度。动手实验让学生觉得物理不是那么抽象,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通过动手也让学生能领悟物理“高深的理论”。学以致用是学习物理的精髓。曾经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摇绳发电”,感受电磁感应的“神奇”。学生非常兴奋,积极参与,互相讨论,获得真知,在动中学,在愉快中学习。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解题是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最好途径。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分析和解答物理问题是巩固和检查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习物理的重要一环。良好的解题习惯对物理学习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很多学生怕做题,尤其对文字多、过程多的问题,往往是“老虎吃天无法下手”。做题时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首先要仔细解读题目所叙述的物理现象,认真思考题目所给的每一个条件(尤其是隐含条件),用笔标注出来关键的部分;其次,弄清题目所描述的物理情景,用笔画出草图,这个往往学生懒得动手。从学习物理开始就让学生多动手画草图,以榜样的力量要求学生。判断物理过程服从什么规律,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对于一个复杂问题可以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再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显然,弄清物理情景才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分析清楚各个状态和过程,把握住具体的物理情景,才能正确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才能正确写出与实际情形相联系的表达式求解。在分析过程图上要尽可能地规范、美观、准确,这对题目分析有很大的帮助。从中培养学生严谨、踏实、认真科学的态度。虽然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它有很多美与和谐的地方,从解题的过程中去领悟、感受。

在书写解题时,要规范、整齐、美观,让人觉得视觉上美的享受。画出必要的示意图。有些学生,前面分析过程很到位,但是在书写公式颠倒位置,公式字母写得似不像,比如把’q”写成“g”,甚至”9”。这样无畏的出错太不值得。所以物理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细心,细节决定成败。还有些学生把不重要的中间计算过程也写在上面,让人觉得繁杂无章,丧失物理的简洁之美。所以在平时做题中要注意这些,做到过程书写简洁,整齐,美观,突出重点。注重规范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其中包括笔记规范、解答问题步骤规范清晰、利用直尺、铅笔作图及标识的规范,考试卷面整洁、设计合理等习惯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课后反思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视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却不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在课后之余不断反思。高中物理知识有些抽象、复杂,可能通过一两节课的学习和作业的练习还是不能够完全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利用时间讨论,动手、动脑反复推敲斟酌,把困难解决,深入理解其中内涵。对知识的反思,可能出现柳暗花明的感觉,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喜悦。高中学生完全具备课后反思的能力,通过培养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五、培养学生归纳的习惯

培养及时复结,网络知识框架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开始写作业前,先复习归纳当堂知识,从而起到复习回顾的作用,这样在完成作业时才能提高效率、保证质量。高中物理知识内容丰富,但是其中有很多知识脉络和联系,把它们进行总结与归纳,让学生在大脑里形成条理知识框架,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随手拈来。

篇3

关键词:浅谈 培养 学生 学习 高中 物理 习惯

高中物理是理科学习的重要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同学有这样的感受:“下了很大的功夫,却成绩平平,不尽人意”、“上课听得懂,课下做题却无从下手,没有思路”。于是,很多同学感觉物理太难了,不得已选择了“弃理从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许多同学的物理成绩上不去,并不是单纯的能力问题,而是由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那么高中生应具备哪些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呢?

一、独立思考的习惯

“物理不是听懂的,而是想懂的。”有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问题,不经过认真思考,就立即去求助于老师或同学,这样即使自己当时明白了,印象也不深刻,时间久了,就会忘记。事实上,解题能力的提高,是在自己冥思苦想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有的同学较长时间没有做出一道题,这并不代表你没有收获,事实上在你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对旧知识进行了整理、加工、复习、总结,这怎么说没有收获呢?

二、良好的审题习惯

审题是物理解题的重要环节,一次成功的解题,其功夫至少一半应归功于审题。解一道物理问题,审题时间约占解题总时间的60%,草率的审题,往往欲速则不达。审题过程中要正确地进行过程分析,要善于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明确出题人的意图,发现设置的陷阱等等。许多同学把因自己的审题粗心造成的失分,归属于粗心大意,于是一次一次地原谅自己,这是一种逃避,其实粗心本身就是一种能力问题。

三、勤于练习的习惯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技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搞清楚并掌握住的。只有在完成一定量习题的过程中,经过自己认真钻研、深入反思才能做到。有些同学的练习书中,圈圈点点、勾勾画画,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乱,但正是在这圈画中,他发现了新问题,这些生动的记录,可能驱使他查书籍,找同学,问老师,得弄清之后头脑就丰富了,知识就更系统了。勤于课下练习,除了巩固所学知识有重要作用外,久而久之,可以形成能力。然而,注重课下练习并不是陷入题海,否则会事与愿违。“囫囵吞枣十道题,不如真会一道题。”,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追求真会。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反思解题思路、反思解题所用到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反思能否一题多变等等。

四、独立做题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教会学生物理知识和解题方法,但最终的目的是形成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最有效的途径是实践,在听懂的基础上,要尝试独立地解决有一定质量的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在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实现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从慢到快的转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如果只停留在听得懂老师的讲解、看明白参考书的解答而不去独立思考和做题,永远也形成不了自己的能力。

五、整理错题的习惯

多年来,我一直要求学生进行错题档案的整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要学会“珍视”自己的错误,因为每一个错误的背后,都隐藏着自己在知识、能力或方法方面的问题。这时要认真研究症结所在,把重点题目及时整理到错题档案本上,有时间经常翻阅,这样就防止了以后再出现类似的错误。要相信,连续掉入同一个陷阱的人,绝不是智者。

六、规范解题的习惯

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解题思路更为规范。比如一个力学问题以及力电综合题、力热综合题等,一般都是从画示意图,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过程分析入手的。这一步至关重要,关系着整个题的成败,所以一定要认真仔细。当分析完这一步之后,再选择合适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最后对结果进行合理性地分析。而许多同学遇到一道问题,思维就发生“布朗运动”,不是画示意图进行按部就班的分析,而是先想用什么规律去求解,急于求得答案,结果适得其反。故此,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养成按部就班分析问题的思路意识。对于答题的书写格式,许多同学无视规范化的要求,解题过程丢三落四、推理过程杂乱不堪。事实上,卷面乱是思维乱的外在表现,这样也会造成“题目会解,得分不全”的结果。故此,要求同学们平时练习中一定要养成按部就班规范书写的习惯。解题过程中作图要清晰,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要有重要的演算过程,要给物理结果带上正确的单位等等。

七、合作交流的习惯

学会合作和交流,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物理学习中更为重要。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研究、甚至争辩,对同学或老师的看法要敢与质疑。这样下去就能相互启迪,促进智慧的发展,并且当真正解决一个难题之后,就会产生成功的愉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要有价值、有意义,不要流于形式。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积极参与,逐渐养成习惯。

八、总结归纳的习惯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24-02

习惯,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作为从事小学基础教育的我来说,对此名言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对于小学生而言,从小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有效接受知识着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习惯不良,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不会学习,东一把,西一把,十分忙乱,精力花了,时间也费了,可就是事倍功半,达不到高超的学习境界,收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可以说,养成和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小学生学好各门功课的根本保证。这,就对我们小学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在小学生的这张白纸上,我们能不能画出美好的智慧之图、登山捷径,就需要灵动的技巧和不懈的努力了。我认为,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流程,科学实施环节,引导状态进入,形成科学惯性,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讲,要把握好以下一些环节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是进入状态的根本基础

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学校实行两分钟预备铃制度要求学生听到铃声后,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加快步子走进教室;迅速到座位上把学习用品轻放桌子上指定的位置;身子坐端正停止讲话眼睛注视前方静待老师进堂上课。每天由值日生负责检查,任课老师要严格要求,加强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一上课就能投入学习。

二、认真听课是惜时省力的关键环节

课堂教学是学生增长知识的最基本途径,是通过传授与接受实现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才能真正实现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成绩。课堂学习时要求学生做到:专心听讲,不讲废话,不做小动作;听课时积极思考,一边听一边想并适当做些笔记;不懂多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先举手,得到允许后站起来发言,发言时声音响亮;别人发言时要认真仔细地听,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三、预习复习是知识消化的催化剂

预习是学生学习的起始环节,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求学生在每次上新课前自觉地进行预习,对要学的知识作一个初步的了解;把学习的难点、重点和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这样在上课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带着问题听课。课后及时复习,记忆清楚,内容易懂,应当要求学生当天的课当天复习;先全面复习再重点复习;遇到难题时反复复习,温故而知新。复习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知识将会被掌握得更扎实。

四、作业与检查是巩固修正的强化针

作业练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减轻过重的学习担负并不是不要布置作业。作业有助于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因此应要求学生自己创设安静的作业环境和良好学习姿态。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今日功课今日毕,作业不拖拉不抄袭;作业书写工整,字迹清楚,格式规范,卷面洁净;作业前看清楚题目要求,复习有关内容,作业后仔细检查,自觉验正;作业本发下后发现答错题自觉及时地订正。

五、课外阅读是知识贯通的高速路。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生;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6?摇 文献标志码:B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52-02

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对高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非常重要内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尽早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够更加积极的学习,才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利用时间。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我学习、思考、探究、质疑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对新知识初步理解学习的一个过程,课前预习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然而,目前有很大一部分的老师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样的结果就是,只有在新课上完之后,学生才知道自己学习了什么。这样学习,学生丝毫没有准备,学生很难能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如果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新课进行了预习,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对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也有了针对性;而且学生在预习的过程当中,有些简单的问题,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通过这样的预习,不但提高了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培养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的习惯

良好的听课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学生应该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不断地练习,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及时的给学生恰当的提醒和评判。与此同时,数学教师还需要对教学课堂进行不断的优化,充分的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从而建立起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故事、适当的评价等等各种的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运用多种熟练的技能和技巧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有了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学习起来应付自如、心情舒畅,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注意力自然就集中起来。

三、全神贯注与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数学本身就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有目的的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独立的去思考,而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实际上也就是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在教学课堂上,注意力比较集中的学生的听课效率以及学习水平都远远高于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所以我们教师需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集中注意力听课的良好环境,也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的意志力。我们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时候,必须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生好模仿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可以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发现的空间,使每个学生能参与其中充分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理解、消化知识,而且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的知识往往是掌握最扎实、记忆最深刻的,从而使学生学的活、记得牢。

四、培养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常常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而不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知识。甚至有的时候,还看到一些学生连题目都没读完或者是要求都不去看就直接开始做了,这样做题怎么可能不错呢?所以,要想让学生提高作业的正确率,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在每教一新课例题的时候,教师都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去练习审题,让学生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的方法,使学生养成审题习惯。到高年级的时候,教师特别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解题的时候后自觉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调动自己所有学习过的知识解题,并且在多种方法的方法当中择优选择。在解题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书写,教学生解题的时候要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计算要养成列竖式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家庭作业题要认真设计,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学生不感到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安排作业,学生负担轻,积极性高,不但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我们教师应该尽量使学生经历一个由学到想、由想到疑、由疑到无疑的过程。只有通过这样长期坚持,才能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篇6

一、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从牙牙学语的婴儿身上我们可以认识到,他们先是从听开始学习语言的。先听再模仿。可见,学习语言听是关键,听是接收和理解口头信息的关键。

二、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

语言是有声的艺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英语的学习也是如此。读也就是朗读。朗读时首先要读准单词,理解大意。要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就是要让学生发出声音地读,大声地读,带有情感地读,全神贯注,眼耳口脑并用,边理解边记忆地读。

三、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毕业生有关“阅读”技能的要求是:能理解阅读材料中的观点和态度;能意识到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让学生从高一起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在三年后能从容地面对高考,同时为他们将来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教师应该尽量提供给学生说英语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说的环节。从简单的开始,再逐步到较长的。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做值日生报告,课前自我介绍、表演小品、看图编故事等。教师应组织学生充分练习,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锻炼。这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养成说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培养学生写的习惯

在写作教学中,必须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抄写字母、单词到写短语、句子,写连贯性的语段,进一步发展到写短文、应用文、书面表达。教师在让学生逐步养成写的习惯的同时,要加强写作练习后的及时批改,肯定学生的成功之处,并当众宣读写得好的作文,以鼓励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六、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英语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英语的课前预习也是培养自学的有效途径。如果预习做得好,读准生词,了解生词词性,了解句型,掌握短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课文概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只要把自学内容和老师的讲解示范进行比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让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吸取英语知识。

篇7

关键词:高中生;语文;习惯

笔者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平时在与同行们谈及学生的语文学习时,大家都摇头不已,颇有几分感触:现在的学生,书写潦草,错别字多多;卷面不洁,乱涂乱抹;读书时不勾不划,拖腔慢读,毫无情感;写起作文,题材狭窄,思路闭塞;上课提问,声若蚊蝇,口齿不清;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成绩很一般。而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切。”国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兴趣和性格等方面,习惯又占重要位置,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因而,规范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很重要。

良好的语文习惯,就是在长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重复或练习,逐渐养成并巩固下来的一些好的行为方式或动作倾向,它的培养可以从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去论述。

一、 听的良好习惯。

1、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现在的高中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语文课上,听不听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正是一部分同学产生学习负担的重要原因。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上课听讲时,理清思路,把教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

2、用心聆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听别人讲话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养成学生用心聆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就是要他们听别人说话时,必须留意人家怎样用词,怎样表达意思,克服只听片言只语的毛病,听一段话要能讲出要点,要记住里边的妙语警句。“听”是我们获取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性情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说的良好习惯。

1、说普通话的习惯。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使用普通话的意义重大。它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它更是学习语文的必须要求,有利于将口语和书面用语结合起来,避免相互隔离。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说,而且生活中也要说,不仅用普通话说,而且用普通话想,从而不断规范自己的语言习惯,形成良好的语感。

2、大胆发言的习惯。有识方有胆,敢于发言是课堂精力集中、积极思考的表现形式,也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的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时应态度大方、不卑不亢,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要不慌不忙、有条有理的说话,而且能说一整段的话。

三、读的良好习惯。

1、阅读习惯:叶圣陶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语言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读写能力主要是通过语言习惯发展起来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书面语言,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能在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作品中得到人文关怀,认识、思维、审美情趣也随之得到提高。阅读习惯是一个大的范畴,它还可以分为许多更细、更具体的习惯要求。如养成精读的习惯,养成略读的习惯,还有经常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和圈点勾画批的习惯等,教师必须要在这些方面着意培养。

2、大声朗读课文的习惯。朗读是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只要情况允许就要出声朗读,大声的朗读,就会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课文的境界中,能够一心一意,心无旁鹜投入进去。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才能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获得真切敏锐的感受,激起情感的共鸣,悟出为文之道,掌握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意思,体味感情,加深感受,加强记忆。朗读时应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顺畅无误、声情并茂。

四、写的良好习惯。

1、认真书写的习惯。人常说“字如其人”,书写是语文的脸面,好的卷面令人赏心悦目,差的卷面让人惨不忍睹,它将直接严重影响语文成绩,阻碍人际交往。宋代朱熹说:“凡写字,未问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教师平时要经常强调学生规规矩矩地写字,字形合乎规范,笔画笔顺正确,字迹清爽行款整齐,卷面整洁本子平整,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2、勤于练笔的习惯。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技能,作为一种心智技能,它必须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形成和提高。教师让学生可从模仿入手,仿立意、仿结构、仿语言,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鼓励学生自由创作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寓言、童话等文学作品,使学生有强烈的表达冲动与欲望,有“以我手写我心”的。

五、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书时要多想、勤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告诉我们,对待学问必须要有一种怀疑精神,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不能“人云亦云”,盲从轻信,只有如此,才能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写作时,才能打开思路,文思如泉涌。

有人说,学生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命运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人,学生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的套路做那些与语文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把学习语文的事情做的轻轻松松,有条有理。

参考文献:

篇8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关键。在新课标下,时间紧任务重,特别英语词汇量大,短语、句型、语法项目繁多,仅仅靠课堂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充分预习、积极投入课堂和及时复习练习。

一、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高中英语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3000―4500个单词和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课前朗读与识记是预习的最低要求,也是最简单的预习方式,因此它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适用于各个年级、各类课型的预习。学生通过反复拼读而记住所学生词,通过多次试读而达到能流畅朗读所学句型和课文,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如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做些听力模仿练习,如字母、音标的读音,单词的拼读、连读、失去爆破、升降调、意群及停顿等练习。在课文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文录音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增强语感。而且通过听课文的改写、缩写和内容简介等录音,学生在预习新课的同时又能提高听力水平。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掌握文章的基本类型,熟悉和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如果熟悉相关文章的结构,那么就能够提纲挈领地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记叙文预习重点注意主要人物的言行,事件的起因、时间、地点。学生可通过人物的言行、事情的经过理解人或事物的意义。议论文预习重点捕捉作者的观点,阅读时注意力应集中在首尾段,注意分清主要段落和次要段落。充分预习,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并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二、良好的听课习惯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学生要提高听课效率,首先,养成认真记笔记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学生上课要做好笔记,必须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课,要了解哪些是重点、难点,哪些要做笔记,哪些可以当堂消化吸收。做笔记要做到眼、脑、手并用,避免上课分心、开小差,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积极的状态,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另外,课堂笔记使学生复习时能找到重点、难点,复习起来有的放矢,避免复习的盲目性。

学生还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特别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合作学习不仅是有效学习的手段,而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一个人的成功经验多半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合作能力,为此教师的着眼点应重点放在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学习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共同提高。

三、课后及时复习练习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课后复习是学习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知识的巩固加深要靠及时复习,课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复习要求,基础较差的同学以课本为主,加强基础知识如单词、词组、句子的复习;基础较好的同学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后复述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自编对话、利用句型组织造句或写些简单的短文。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根据高中学生的交际需求和认知发展水平,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高中阶段听、说、读、写的训练应该立足于学生对这几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因此,课后加强阅读训练尤为重要。为此,精读篇目,教师要指导学生细读短文,抓住时、地、人、事,结合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测词句的意义,推理文章隐含的意思。做题时,可以指导学生先看文后的题目选项,使学生对所考查的内容心中有数,从而正确地做出选择和判断。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积极听课习惯和及时复习练习习惯是缺一不可的,这些是他们高考必胜的法宝,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篇9

叶圣陶先生曾说:“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远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阅读习惯就是在阅读活动中经过长期训练,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旦养成就将成为语文阅读活动的一种模式,并自然显现,促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

由于高考的原因,高中学生在语文上的时间更愿放在高考必备的篇目和一些基础知识上,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普遍认为阅读文本只要知其大概即可,甚至把阅读等同于浏览。事实上,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考试说明》都非常明确,阅读这块恰恰是个重点,无论是语言运用题、诗歌还是现代文阅读,甚至作文,都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至关重要的联系。这几年的江苏高考试题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学生更注重所谓的答题技巧,一旦少了阅读理解的基础,那么这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从进入高一开始,教师就应给学生灌输阅读的重要性,从起始年级就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并坚持始终,相信到高考时必能收获累累硕果。

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提醒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新课标的形势下,阅读教学摆脱传统教学的模式已经成为迫切需求,但阅读过程中,学生虽然很刻苦,但自身的阅读能力底子相对薄弱,对教师过分依赖,自身在阅读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得到很好发挥。如不勤于朗读背诵、阅读文本粗枝大叶、不太喜欢课外阅读、不愿做阅读摘抄、不勤查工具书等不良阅读习惯在我们学生的身上尤为明显。由此而形成的思维惰性严重影响并阻碍了学生健康思维的发展,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也存在不足,教师缺乏自己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教学时严重依赖教参提供的固有信息,教学陷入模式化,只重视照本宣科,完全忽视学生的需求,教学逐渐僵化,缺乏活力,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

为此,只有针对高中学生的现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落实到目前的新课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想阅读、会阅读,从而实现阅读的高效和阅读教学的超越。

新课程在“阅读部分”方面有如下要求: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经常诵读诗文、读书看报、浏览期刊、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积累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习惯;勤于使用各类工具书,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的习惯;勇于质疑问难、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善于倾听别人发言、努力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问题的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具体养成善于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如:看到文章题目便预测文章内容、形式的习惯;在阅读时能做好相应的圈点勾画,思索并探究文中所写事理等,坚持“质疑―破疑―再质疑―再破疑”的习惯;对不同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形成自己思想的习惯。

篇10

关键词:学习习惯;学习策略;行为方式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与环境和教育密切相关的,习惯与智力不同,它与遗传无关,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培养下才形成的一种活动倾向,习惯的培养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可执行的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教师,如果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下功夫取得成效,就是干了一件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事。当然,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如何做好这件工作,更值得探讨,现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一些做法:

一、与宝妈宝爸密切配合,看看你家的宝贝是否具有以下不良习惯

1.边写作业,边吃东西,边看电视,一心多用。

2.写作业时不认真、不专心,审题不严,书写不工整。

3.没有记录作业题目的习惯。

4.缺乏自己整理书包的习惯,丢书落本的事常有发生。

5.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总希望家长告诉怎么做。

6.家庭没有严格制定出作息时间表,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二、给予宝爸宝妈具体的建议,家校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

好习惯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孩子的成功从点滴开始,细节决定成败。从现在开始持之以恒,相信你的宝贝比你想象的还要出色!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而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近年来我主要从事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作为低年级,识字量少,预习方法缺乏,我采用了“圈点画”的方法,“圈”即圈出不会的字或不懂的地方并画上“?”;“点”即点出重点的词语。

2.通过培养做笔记的习惯提高审题能力与自学能力。头脑内原有的记忆和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收到的信息相互作用,以便选择和注意信息并积极构成意义。在这种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维特罗克提出了一系列由学习者采取的旨在促进学习的具体技术,叫生成技术。笔记就是一种生成技术。据统计:做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在测验和考试中成绩要好得多。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让他们在书本上用简单的数字符号做“批注”。在课堂上,我建议他们圈上重点的词语,画上重点的句子,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圈起来画一个问号。通过培养孩子们的笔记习惯,发现他们的审题能力与自学能力都有所提高。

3.培养复述的习惯,提高记忆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复述,一方面可以进行记忆能力的训练,强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训练有序、有节、有理的表达能力,还能把记忆、思考、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他们识字量少,注意力、口头表达力、记忆力都比较差,所以我建议他们从以上项目中任选自己喜欢的进行训练,内容可以是一个活动、一次旅游、一件趣事,不受书本的约束,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孩子与家长都没有感觉到压力,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了,学习兴趣更浓了。由此可见,复述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有效。

4.培养写数学观察日记、数学操作的习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一步巩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新课标要求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即常说的知识生活化。

5.结合多种元素或活动加强训练,使他们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巩固。俗话说:“百说不如一练。”“习惯”要“习”才能“惯”,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学生为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我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礼貌待客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看听说读的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有时还采用表演的方式,学生编小品、相声,利用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把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实到学习中、生活中、日常行为规范中,达到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各种能力。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点滴体会。

篇11

--习惯、方法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良好的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那么习惯是什么呢?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高一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甚至整个人生的自主学习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小学、初中已经形成一些学习习惯,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去帮助学生改掉不好的学习习惯而培养起适合高中数学学习的好习惯呢?下面就我个人的做法谈几点看法。

1.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

许多学生在课前从不准备好要用的书本,等教师开始上课了,才开始翻箱倒柜地找书本,理由往往是不知道老师上课要用什么材料,无法课前准备。为了改掉学生的这种自由散漫的习惯,我会在上课前将本节课要做的事情告诉科代表,由科代表提前转达给全班学生,学生必须在课前准备好所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等,严禁在课堂上翻东找西,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认真专注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发言,要积极和老师配合,随时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节奏,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分组讨论的问题要积极踊妖,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同时,要养成一个善于记录课堂笔记的习惯,要记录学习的要点、学习新得以及老师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以便逐步加深和更正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教师要善于表扬,甚至小小的奖励也是必要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各种数学能力。很多学生上课时只是习惯于被动接受,并不喜欢主动思考。只对这种思维惰性,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再次,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 、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最后,教师还应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提出的见解,即便其见解不完全正确,也总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应多予以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欲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很多学生对审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匆匆把题目浏览一遍,一看此题似从相识就急于下笔,结果忽略了一个小小的条件而全盘皆输。我要求学生不要吝惜审题时间,特别是对论述比较长的题目,我要求他们列出题目所给的条件有几个,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条件与目标之间可用哪些知识方法搭起一座桥梁。通过这样反复的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4.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一方面,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活的,但有些解题步骤是死的,教师必须把那些固定的解题步骤对学生严格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做题时先在演算纸上进行,把步骤组织好了再往试卷上写,卷面一定要保持整洁。

5.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

高一学生刚开始还能独立完成作业,随着学习难度和作业量的增加,一些学生就开始copy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依赖性,这对以后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教师首先应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其次,作业量不宜太大,让学生踮一下脚就能够到最好。再次,教师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找相关学生谈话,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在学生作业中发现的有新意的解题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应提出表扬,这个小小的表扬有利于激发"当事人"的再创新欲望,也有利于激发其他同学的赶超意识。

6.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

篇12

1.制定学习计划

高中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感情丰富,求知欲强,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但他们意志薄弱,易受外界影响,学习上往往只凭一时的兴趣和好恶,忽冷忽热,一曝十寒。针对中学生的这种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一方面学生要在每学期初制定一个学期总计划,明确学习任务,确立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根据课程进度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周密计划。许多学生执行计划时往往有始无终,这主要是没有遵守学习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所定计划目标过高,超过自身生理负荷所容许的范围,尽管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预定的学习目标却未达到。这种挫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机、信心、情感、意志等动力要素,产生学习的心理障碍。所以制定计划时必须正确认识自我,计划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体验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就感,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

2.以高中生为主体,教学方法多样化

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高中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像游泳一样,高中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高中生头浸泡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够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外语教学最有害的缺点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高中生什么也学不到。教师利用教学艺术,根据高中生的好胜心、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把所学的内容用多种练习方式,通过启发高中生思维,让高中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引导高中生在大量口语练习中形成能力。使高中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些,教师要精心设计,把每一课都导演成高中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语言情境,让高中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培养高中生良好的语言素质。

3.强调高中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对于英语来说,审题是解题的基础,而高中生好动、精力不容易集中,经常会出现马虎大意的行为,对英语题目缺乏耐心细致的审题,从而酿造一系列的失误,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在英语教学中,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观察细节,学习细腻的处理问题。在英语作业上,监督学生认真审题,集中精力,专心答题。

4.强化高中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对于高中英语的学习来说,需要专注课堂学习,认真听讲,在英语课堂上,要想实现良好的学习倾听习惯,必须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表现欲望加强,喜欢自己说,不喜欢听别人讲话,爱插嘴或者抢话,这些都是对学习极为不利的。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必须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的倾听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倾听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视听习惯和倾听习惯。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再给学生讲英语故事时,充分采取抑扬顿挫的语言,或者利用手势、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来调动他们倾听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运用悬念法,让学生产生好奇,促使他们认真地倾听,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散他们说话的意识,让他们认真倾听;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倾听习惯和倾听能力,才能在数学课的学习上提高学习效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

5.着重培养高中生英语作业的书写习惯

作业的写作习惯关乎到所有的学科,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极为重要的。在学校有一定的规范来约束高学生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来写。但还是有一大部分学生不能做到自律,对于作业敷衍了事,不认真,不整洁。所以在英语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做个示范作用。老师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让小学生具备良好的书写习惯,老师要在学生平时书写给予关注和多加注意,突出自己的书写良好习惯,给学生榜样的力量。在英语课堂板书上要做到认真、整洁、仔细、规范,让学生感到敬佩和欣赏,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动力,促进今后的自身发展。

6.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习惯

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赞可夫语)。也正像一句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其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习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习惯,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几个途径。

6.1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良好的想象力依赖于学生的好奇心和知识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构思新颖、思维巧妙、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维护"童心"保持学生持久的好奇心。

篇13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生;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利于学习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主化行为倾向。[[1]史慧琴,《培养学生良好听课习惯之管见》,《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18期

][1]有调查表明,名人成功的11个重要因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竟高居第二位,刻苦学习尚在其后,居第四位。学习习惯显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在此,结合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教训浅谈几点针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建议。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三字经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说明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难以成才,所以学习能使人增长见识,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前程。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名言、名人等的力量使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可运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讲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例子,比如水电费,如何购物更划算等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数学知识为生活提供的便利,以此提高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高中数学相比初中来说,语言更加抽象难懂,思维更加多向化,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更多,重难点在数量上也剧增。因此学生若还跟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学习,久而久之成绩必然下降。课前预习针对课堂教学而言,是学生正式学习某项知识的课前准备性活动,是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己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及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探索的学习过程,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印象,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听课,提升听课质量,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应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了解新课的内容,为顺利听懂新课打好基础,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应该指导学生:

⑴复习、巩固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学会有针对性的预习概念、例题等,例如对于概念,应该勾画出关键词,从条件是否可以改变等诸多方面进行思维性锻炼。

⑵初步弄清新课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并找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费解的地方,拟出自己的疑问,并把理解不透的记下来,可询问教师或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注意在上课时注意教师对预习时所遇问题的讲解。

⑶在预习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课后的练习题都要尝试着想一想、做一做,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运用了该科知识的精髓解答。在老师授课时根据自己的问题集中注意听讲或向老师提出问题,便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除了要让学生想听之外,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听。高中数学重难点数量增加,难免使得一部分学生对听课感觉厌烦不适。这就要求教师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同学之间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水平相差无几,所以要教育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留意同学解题的思路并及时加以自己的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做到:

⑴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听讲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授方式,那么教师更应努力去寻找一个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此,我建议教师多以探究式教学为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式地思考,令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想象力更加丰富,并使学生更加善于听讲。

⑵鼓励学生积极交流

在课堂上和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其实学生自身就有着对某一问题的独特思考,但大多数学生由于性格等原因没有表达出想法,从而使自己的问题堆积,思维不能得到解放,即便是好的方法也没有得到评论与发扬。教师应该重视这样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听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反思想象的习惯

[[2]张晓拔,《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数学教育学报》2008年第17卷第6期

][2]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精辟地指出,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问就是学习怎样问问题。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反思,可以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反思问题的其它侧面。学习高中数学也是如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及时对自己的习题等做出评价以及对今后的学习方法进行思考和修改,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在数学解题中进行反思的习惯

数学学习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解题,成绩较差的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会仔细审题和解题后不会反思。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每一步都有据可依,结论是否合理;本题涉及了哪些基础知识,关键在哪里;基本方法的应用是否正确和合理,方法是否还能优化等。学生按照这种思路去思维,并不断反思,这样对思维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阶段复习时关注学生的反思

对于数学,教师通常应在一章结束时及时检查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做出及时合理的安排与改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阶段性复习时做好自己的总结,整理出没有掌握好的地方,向教师和同学进行咨询讨论,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知识。

日常教学中展示反思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即便教师自己并不知道,但学生已经在教师的一言一行感受中逐渐改变着自己固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学生的解题思路与反思习惯也自然与授课的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讲解例题和概念的方式也会使学生模仿,从而在答题过程中表现出来。教师应该将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反思过程完全展现给学生,也包括自己在探究时曾经犯下的错误。良好的学习习惯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教师和学生一同努力,才能使学生学习习惯得以改善并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物理 习惯 独立思考 预习

高中物理是理科学习的重要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下了很大的功夫,却成绩平平,不尽如人意。”“上课听得懂,课下做题却无从下手,没有思路。”于是,很多学生感觉物理太难了,不得已选择了“弃理从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学生的物理成绩上不去,并不是单纯的能力问题,而是由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那么高中生应具备哪些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善于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通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课时预习,在课前明确预习作业,课堂验收预习作业。预习作业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归纳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整理出课本中的概念、公式;要求学生研究、模仿例题的解法,独立解例题;要求学生仿照例题完成课本相应练习;要求学生尝试做教师布置的基础习题。在预习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学生先做个标记,在听课时要特别留心加以解决。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物理不是听懂的,而是想懂的。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问题,不经过认真思考,就立即去求助于教师或同学,这样即使自己当时明白了,印象也不深刻,时间久了,就会忘记。事实上,解题能力的提高,是在自己冥思苦想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有的学生较长时间没有做出一道题,这并不代表没有收获,事实上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对旧知识进行了整理、加工、复习、总结,这怎么说没有收获呢?

三、勤于练习的习惯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技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搞清楚并掌握住的。只有在完成一定量习题的过程中,经过自己认真钻研、深入反思才能做到。有些学生的练习书中,圈圈点点、勾勾画画,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乱,但正是在这圈画中,他发现了新问题,这些生动的记录,可能驱使他查书籍,找同学,问教师,弄清之后头脑就丰富了,知识就更系统了。勤于课下练习,除了巩固所学知识有重要作用外,久而久之,可以形成能力。然而,注重课下练习并不是陷入题海,否则会事与愿违。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追求真会。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反思解题思路、反思解题所用到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反思能否一题多变等等。

四、独立做题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物理知识和解题方法,但最终的目的是形成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最有效的途径是实践,在听懂的基础上,要尝试独立地解决有一定质量的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在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实现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从慢到快的转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如果只停留在听得懂教师的讲解、看明白参考书的解答而不去独立思考和做题,永远也形成不了自己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习惯

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解题思路更为规范。比如一个力学问题以及力电综合题、力热综合题等,一般都是从画示意图,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过程分析入手的。这一步至关重要,关系着整个题的成败,所以一定要认真仔细。当分析完这一步之后,再选择合适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最后对结果进行合理性地分析。而许多学生遇到一道问题,思维就发生“布朗运动”,不是画示意图进行按部就班地分析,而是先想用什么规律去求解,急于求得答案,结果适得其反。故此,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按部就班分析问题的思路意识。对于答题的书写格式,许多学生无视规范化的要求,解题过程丢三落四、推理过程杂乱不堪。事实上,卷面乱是思维乱的外在表现,这样也会造成“题目会解,得分不全”的结果。故此,要求学生平时练习中一定要养成按部就班规范书写的习惯。解题过程中作图要清晰,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要有重要的演算过程,要给物理结果带上正确的单位等等。

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实验的习惯

物理是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最基本的方法,人们认识自然总要从观察开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记忆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观察是获得物理知识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物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所以要重视观察和实验习惯的培养。观察不是消极地观看,而是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细致地观察物理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多细心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和生产中以及大自然中的物理现象,并与课内知识相联系。使学生逐步养成爱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七、培养学生善于进行知识整合的习惯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的系统化的整体。学生在学习过程,学到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系统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逐步整合形成一个整体。当学生养成善于进行知识整合习惯后,学习能力和素质将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