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中学生学前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学生学前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学生学前教育

篇1

1.增强幼儿教师的艺术修养有助于幼儿教师自身修养的完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基本的职业素养除了细心、热爱孩子以外,还要注重自身素养的形成,其中就包括自身的艺术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地将艺术修养转变为个人的气质和教学风格,才能更好地影响少年儿童的艺术生活。

2.增强幼儿教师的艺术修养有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大部分的工作内容是与孩子为伴,通过与他们的游戏、教学等互动,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加他们的日常知识。幼儿教师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经常会与孩子一起画画、唱歌、跳舞,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带领孩子们进行游戏和生活,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3.增强幼儿教师的艺术修养有助于增强少年儿童的艺术兴趣在现在的学前教育中,少年儿童接触最多的当属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为了增强少年儿童的艺术兴趣,促使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幼儿教师就要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使孩子们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积极生活。

二、教师培养少年儿童的艺术能力的策略

1.从自身出发,培养教师的个人艺术热情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作为引导少年儿童艺术兴趣的幼儿教师,必须从内心深处热爱艺术,将艺术视为终生爱好,多读、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订阅相关的艺术杂志、报纸,随时关注艺术动态(定期观看歌剧、美术展、艺术报告等),并养成定期欣赏艺术作品的习惯,热情地传递艺术方面的理念,带着感情地去欣赏艺术作品,这样才能发现艺术的美和学习通往艺术的技巧,才能给少年儿童带来潜移默化地引导。

2.寓教于乐,增强学生艺术体验孩子的心是天真的、需要引导的,要想使少年儿童真正愿意去接近艺术、感受艺术,就需要用真实的体验激起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和渴望,这样才能带动孩子以自己的心去感受艺术之美,对艺术产生求知欲和渴求欲,想要主动地走入艺术的殿堂。当少年儿童本身产生了兴趣和热情,幼儿教师只要多加引导,增加技巧方面的问题,就可以正确指引少年儿童的艺术方向了。教师要增加少年儿童学生对于艺术生活的体验。比如,经常组织小朋友去看电影,组织小朋友进行唱歌跳舞活动,鼓励小朋友多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文艺演出,帮助小朋友编排节目以发掘小朋友的艺术潜质。通过多彩的活动和教师的传授,相信每位少年儿童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能力,发掘自身的艺术潜能。

3.以幼儿的需求为引导,增加贴近幼儿需求的艺术内容体验

篇2

关键词:幼师;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进展评价

音乐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而声乐教学则是音乐教学的要素之一。它的作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感悟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的能力。它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建立合理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就显得相当重要,下面我就幼师声乐教学中学生发展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评价程序和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解释与运用谈谈我的看法。

一、声乐教学中学生进展评价的目的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声乐学习的评价,不仅能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能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能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运用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等多样评价体系,利于学生真正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确立更高的发展目标。

二、评价的内容与指标

(一)乐学习的情感评价

声乐是情感的艺术,声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歌曲、演唱歌曲,进而充分体验歌曲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内涵,被歌曲所表达的真、善、美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其终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学习声乐的情感态度与之具备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并无直接关系,有的学生虽没有良好的嗓音条件,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知之甚少,但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态度和对音乐形象准确的把握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情感作为音乐教学评价的内容是可行而必要的。

(二)声乐学习的技能评价

在幼师声乐学习中,声乐知识与声乐技能的评价应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育相区别。首先,大部分幼师生在进校前,尚未经过系统的声乐学习,对于基础的声乐知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具备声乐技能了,即便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声乐学习,也仅囿于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评价就不能是单纯的演唱技能技巧的考核,还应当对他们的歌唱状态、音准、节奏、歌曲感情处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三)创造性活动的评价

新课标认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声乐知识,感受了歌曲作品的内容及情感,也透过歌曲的学习把握了音乐的节奏、旋律、曲式结构、速度、力度等基本元素,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利用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有目的进行例如幼儿歌曲的创编、幼儿歌曲表演的创编等创造性活动,教师通过对这一类创造性活动的评价可促进学生积极拓展音乐思路,挖掘自身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一)形成性评价

由于声乐教学持续的时间较长,因此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是必要的,我认为在幼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小组评价法、参与评价法和鼓励评价法,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1.小组评价法

在幼师的声乐教学中,通常会将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进行分组,在布置歌曲学习任务时,向学生明确地提出小组活动的目标,例如分声部演唱合唱歌曲等。其次,根据预定的目标,对各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评价,这类评价是全班性的活动,包括了教师对于小组的评价以及学生个体或组与组之间的互相评论。再次,让学生针对评价的结果,进一步加深对声乐知识的理解或掌握,发展歌曲演唱技能等相应的能力。

2.参与评价法

我认为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也是很重要的,这样不仅确立了学生在教育中主体的地位,也改进了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模式,减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更能够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心从“最终的分数”转移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参与评价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在声乐教学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纳入评价的主体范畴。

3.激励评价法

这种评价法的载体是教师,它所体现的教育价值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创造出各种生动、贴切的语言、姿态,对学生在声乐水平上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声乐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评价形式。是在教学结束阶段时进行的。对于教师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成功性,以及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终结性评价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活动评价法:“活动评价法”就是通过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以及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态度等进行评价。

2.汇报型评价法:“汇报型评价法”则是把某一阶段学习内容整理后向家长、或学校进行汇报。形式以表演为主, 可以是歌曲联唱、歌舞表演、独唱、领唱等。

四、评价结果的解释与运用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主要为分数解释和描述解释,分数解释体现在达标考核中,该分数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占40% 。

平时成绩:一学期按18周计算,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练习、平时成绩等进行汇总,最后得出平时成绩(满分为100分)。

期末考试主要通过全年级公开考核的形式进行,由所有任教教师监考,老师给学生打分(每个教师要回避自己所任教的班级),满分100分,按照不合格60分以下,合格60分―74分,优良74分―85分,优秀85分以上,取出平均分作为某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

虽然是传统的分数解释,但从分数所占比例可以看出,平时成绩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平时成绩的评定是依据形成性评价而产生的,这种解释不仅仅停留在分数表面,还对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即声乐知识技能方面,情感方面,音乐创造力方面给予了相对准确的评价。既鼓励了学生平时积极主动的学习,又确保有些学生尽管考试中发挥得不太理想,但因平时投入较多,同样能够得到较为满意的成绩。同时,也杜绝了一些学生平时不练习,想凭嗓音条件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的投机心理,杜绝了学生练与不练一个样的错误观念,避免了打分中的个人因素,使评价更趋客观、公正。这对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专院校;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教学策略

声乐课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基础学科,也是学前教育专业中非常重要的课程。在中专院校,学生的能力高低将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因此,学前教育的学生必须要学好声乐知识。教师通过特殊的培养计划,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一个完善的声乐学习系统,使得他们符合职业的要求,从而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

一、声乐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中专院校的学生都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而声乐知识又是学前教育专业必需用到的科目,这也是他们未来从事幼儿教育需要教学的重点内容。幼儿对于声乐的认知浅显,需要专业的声乐教师进行引导和开发,而这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声乐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声乐功底,学好声乐技巧,学生只有声乐水平高,自身能力强,才可以成长为专业性能高的综合性人才。所以说,声乐教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二、有效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优质发展

1.有针对性解决学生水平差异化问题

中专学校往往都是成绩一般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参差不齐,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尤其对于声乐知识的学习更是会产生较大的差距,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为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课前培训,让每一位学前教育的学生都可以掌握扎实的声乐基础,培养他们对于声乐的兴趣,进而运用兴趣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使得他们的声乐水平逐渐提高。

2.创设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声乐课堂的气氛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一改往日死板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塑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声乐课堂。教师要尊重学生,积极的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疑惑。声乐课本身就是艺术课程,它不局限于人群,不苛求学生的能力,教师只要做好引导,学生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投入到声乐知识学习中。运用气氛调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学生可以更加热爱声乐,喜欢学习声乐。

3.由浅入深的开展声乐教学

声乐教学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在课堂中,教师要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不能忽简忽难。同时,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不能放弃学习声乐,在一个阶段学习完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整合,运用表演的方式,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成果演示,教师可以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制订下一步的教学计划,运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声乐知识更为牢固,能力逐步增强。

三、紧抓学前教育宗旨、落实学生学习要点

1.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多数是幼师,他们接触的人群都是幼儿,这就固定了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都是以幼儿学习为主的知识,让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对幼儿学习声乐的各类要求了如指掌。同时,也可以通过知识的具体学习,更好的掌握幼儿的心理需求,使得他们毕业后可以更轻松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2.实施符合幼儿成长的教学模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分别实行集体声乐教学和小组声乐教学。在集体课中,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基本的唱、听、发音等基础知识,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具备基本的声乐表演能力。而在小组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组学生的整体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取长补短,优化学生的个人能力。借助于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获取声乐技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声乐水平。

3.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带动学生能力实践

中专学生的能力决定他们毕业后的工作水平,所以,培养具备优秀声乐能力的学生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讲理论,不讲实践,要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经常实践,学会运用声乐知识来表演不同类型的曲目,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修正自己的错误,使得他们的声乐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声乐能力培养,即让学生的声乐成为一种优势,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为幼儿的声乐教育提供一份安稳的保障。综上所述,在中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服务对象。学前教育往往面对的都是幼儿,所以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制定符合幼儿学习的声乐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基本功。学生只有基础能力强,才能胜任毕业后的工作,才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幼儿教育中,使得中专学生开启更好的人生规划。

[参考文献]

[1]曾杰.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

篇4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一个国家之所以充满勃勃生机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与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创新能够推动各种新事物的出现,使我们的社会呈现出新的面貌,所以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发展所必须的能力,而作为国家创新能力的载体,要想让我们的国家充满创新的能力,我们个人的创新能力就得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在该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升华和提高,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注重对他们的培养。

一、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1.对学生而言,创新能力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能力

创新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拥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够不断的改进自己的问题,不断的创造新的事物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环境,同时也改变整个社会的生活和环境。所以说创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够让他们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不断的尝试新方法,让他们用各种方式去攻克问题。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它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灵感火花,它能帮助学生更好面对未来的发展问题,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能力。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在工作中具备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教育对象的发展特点,适应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2.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创新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适应学前教育对全科综合型师资的新需求。对学生实施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发展教育,可以促使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发展、全面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个全科教学中,计算机教学虽然只是其专业的一门公共课,但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3.对计算机教学而言,创新能力是其本质特点的体现

首先,计算机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创新的行业,其技术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快,在计算机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传统的知识、技能,还要结合现代技术的发展,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新知识、新产品、新技能,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创新能力在行业中、学科中的重要性。其次,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要求教师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同时,还要将学习内容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工作

1.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师资力量建设

在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教学中,师资力量的薄弱已经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学前教育计算机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和其他专业计算机教师一样,只是单纯的公共课教师,其教学工作本身就没有创新性可言,自然会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想在计算机教学中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就要从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做起,从提高教师的自身能力做起。教师要经常到幼儿园进行行业实践,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调查幼儿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工作,增强我们教育培训的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离不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需要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一是通过创建合适的课堂教学培养环境,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热衷于各种活动的组织,对与幼儿园相关的各项活动感兴趣,那么如何让他们把这种兴趣发展为学习的动力,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沃土呢?这有赖于老师的有效引导和良好的课堂环境的塑造。如在进行文字处理软件教学时,可创设制作六一儿童节活动海报的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提升教师个人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可以说是影响其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良好的魅力与课堂掌控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的重要。三是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如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发现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或者是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引导的方式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教学中,实践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好方法。在实践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主动的自己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舞蹈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获得一定的舞蹈素质和舞蹈教学能力,舞蹈技能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学生普遍缺乏学习自信心,甚至因为舞蹈训练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而排斥舞蹈课的学习。有的学生一上课就请病假、偷懒,消极对待舞蹈课。本来学时就很有限,再加上这种情况,学生掌握不好舞蹈语汇,特别在软开度和舞蹈协调性上明显表现较差,舞蹈教学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他们往往会失去自信心、缺乏意志力甚至放弃对舞蹈课的学习。因此,对学生的畏难心理进行适当的调试,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笔者通过对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1)、(2)班的学生在舞蹈课中意志力的调查和分析,认为在今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能掌握舞蹈教学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1)、(2)班的65名女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65份,回收62份,回收率为95%,最后确定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92%。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数理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调查得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舞蹈课中意志力方面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具体表现在遇到困难时不能克服,意志薄弱、缺乏信心,优柔寡断、果断性不强,自制力较差,缺乏持久奋斗的毅力等。影响造成以上心理素质差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 家庭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当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时,有66.8%的学生认为自己太娇气了。当考试考不好,认为自己怎么努力、怎么练也不行,缺乏信心的占52.6%。而有80%以上的学生感到因有差距而有压力。这说明家庭环境的影响各个家庭在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层次、教育方式等方面都不同,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父母因文化层次低、生活压力大,将自己的不满情绪向孩子发泄,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悲、脆弱等不良心理;对于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由于父母及其他亲人的过度爱护,使之容易养成娇惯的习性,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在家庭教育中,一般家长只注意学生身体的发育、文化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造成学生依赖性强,没有经受艰苦和劳累的磨练,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力,也是当前独生子女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耐受能力差的集中表现。

2. 学校的压力。

学校的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和学生的学习负担等对学生心理素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产生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问题。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育工作的顽症,已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阻碍。据报道,学生因考试受挫折出现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说明当前中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太差。

四、加强意志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舞蹈课中意志力方面心理素质差的成因,那么,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呢?笔者认为,根据意志的特征以及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意志体现出人的心理活动的能动性。

意志行为的第一个特点是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首先在舞蹈课教学中运用榜样法,通过一些先进的典型事迹,英雄行为的感染,来引导启发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其次,是用讲解法,使学生明白生理上的变化造成的不适应或不协调是暂时现象,是可以通过坚持长时间训练来改善和提高的,使学生的训练更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

2. 意志总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

意志行为的第二个特点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人的意志行为的大小是通过克服困难体现出来的。基于这一点,应采用下列教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分层指导法:可激发和调动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积极性;集体竞赛法:比赛具有竞技性强,学生情绪高的特点,在课堂中经常组织一些小型的舞蹈比赛,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自我激励法:首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遇到困难,难以坚持时,心理默想“我不比别人差”、“我也能行”,从而克服自卑心理。

3. 意志的培养需要意志努力的坚持性和持久性。

意志行为的第三个特点是以随意作为基础的。随意动作是指由意识指引的行为,掌握必要的随意动作,才能体现人的意志力。而随意动作的掌握是通过长时间的、反复的练习与活动来实现的。根据这一特点,用下面教法发展学生坚持性和持久的能力:

定量训练法: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按不同民族舞的基本动作规格要求、风格,保质保量的完成动作,通过观察适时提高增加基本动作的练习难度,提高练习的要求,使学生经受更多的困难和挫折的磨练。这种教法使学生坚持练习的持久力得到促进和提高。

教师激励法:教师用语言及时激励学生克服困难的斗志,或督促学生坚持练习的持久性。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法改革后,结果表明,80%以上的学生在意志力方面的心理素质明显提高。从课上的观察也可以看出学生训练时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心理上承受困难、战胜困难的毅力明显增强。说明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教学中,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促进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1. 当前,教学改革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竞争、应变、抗挫折等能力的培养。意志力差应会成为能力发展和提高的障碍。“勤能补拙”,这说明意志力对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以,坚持培养意志力,是发展和提高能力的必要前提。

2. 创造力、想象力、意志力是当代人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心理素质。所以学校教育要充分利用舞蹈教学、训练这一特殊手段,加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面向未来,现代人具有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6

关键词:提高 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 弹唱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23-02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对幼教师资水平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作为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在幼儿园工作岗位上经常用到它。尤其在幼儿园教师招聘中,已将幼儿歌曲弹唱列为必考科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更应该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作为重点。

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对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在教育实习中学生不敢上音乐课,因为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幼儿园歌曲弹唱的准备。弹跟唱两者结合到一起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不是唱歌状态不积极,面无表情,就是钢琴伴奏声音响而噪,衬托不出歌曲的气氛和效果,达不到幼儿园课堂教学的目的。另外,中职的新生,一般都是没有接触过钢琴和正规唱歌的,是进入高中以后才开始学习的。课程多,学生练习时间很有限,那么如何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既完成钢琴和唱歌的基础学习,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呢?对此做了初步的探究。

1 正确认识弹唱的概念

弹唱能力是音乐教学多学科的综合体现,具体来说它是歌唱、弹奏有机结合的产物。幼儿园教师幼儿歌曲弹唱能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幼儿园音乐教学的质量。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只有正确认识弹唱的概念和重要性,才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弹唱教学和训练。作为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弹唱的概念和重要性,才能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学习和练习弹唱。

弹:是根据幼儿歌曲的旋律在键盘上即兴弹奏,这需要学生融作品分析、和声编配、伴奏音型及钢琴技巧应用为一体。即兴伴奏不仅仅是作为歌声的配村,更重要的是对歌曲作积极的配合,从情绪、背景、意境等方面,加强歌曲的表现力,使歌曲的音乐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唱:是指为自己伴奏独唱,它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唱歌能力,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学会体会和挖掘各种歌曲作品内涵,根据内涵进行有表情的、自如的、富有表现力的演唱。

幼儿教师在课堂上充满情趣、熟练地弹唱。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唱歌曲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对音乐审美的渴望,又可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

2 重视弹唱基础的学习

中职的学生都是未接触过钢琴弹奏和歌唱学习的,只有抓好基础学习,才能为以后的自弹自唱打好坚实的基础。

2.1 即兴伴奏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音乐学科

需要先学习基本弹奏知识、基本弹奏技巧、基本乐理知识、和声基础知识,并能掌握和运用和弦连接的一般规则,熟练大、小调正三和弦的原位、转位等等。这些都是为即兴伴奏做准备。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钢琴教学中,我们都注重弹奏姿势、弹奏手型、非连音奏法、连音奏法等的训练,因为错误的姿势和弹奏技巧,将会增加弹奏的难度,影响到学生的弹奏,一旦将错误的姿势和演奏技巧弹熟练,再重新改的话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所以基础教学是不能马虎的,必须落到实处。然后在第二学期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多,练琴时间少的情况,教师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练琴特点,选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曲和乐曲,将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使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不断克服困难,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这样既能缩短乐曲学习的时间,同时又能帮助提高乐曲的弹奏质量,为伴奏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弹奏技巧。另外,常用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和弦的弹奏,车尔尼599里的弹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熟悉各种调试可以为移调打基础,车尔尼599有好多的伴奏音型和和弦连接,在弹奏教学时可以有意识的在分析乐曲的过程中加入伴奏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在弹奏过程中,熟悉各种调式,并对伴奏音型、和弦连接等有初步的认识。

2.2 优美的歌声,能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并能激起学生歌唱的兴趣,反之,空白无力的歌声,缺乏感染力

现在,高中的孩子都追求流行音乐,对于正确的声音,一点概念都没有。我曾让参加高职考的高三学生给高一新生表演唱歌曲,当高一新生听到她们的歌声,觉得挺不可思议的,觉得就教教幼儿园还要学这种唱法,有种不屑一顾的感觉。其实优美的歌声是需要正确的歌唱方法去支持的。所以专业教师要给学生讲授歌唱的重要性,演唱姿势、演唱技巧、呼吸方法、咬字吐字等很多基础的知识和如何掌握演唱技巧方面的知识,并要多给学生示范和多听一些优秀的歌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然后通过平时不间断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和学会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以后才能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展示完整流畅、生动优美的歌曲艺术形象。

3 先易后难、由浅入深

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遵循循序渐进、从简单到难的规律。我们中职的学生都是在初升高考试中失败的学生,对待困难总是采取逃避、放弃的态度,一旦对某样事情失去信心,他们都是放弃对待。但是一旦她们有所收获,喜欢某一样,她们就会付出努力。而且对幼儿歌曲弹唱的学习,是一个漫长,枯燥的过程,需要学生慢慢积累,不断从中吸取各种知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得马虎,所以在弹唱教学中,应该从最基础的开始,从最简单的开始,从学生的兴趣开始,在不同教学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重难点,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的信心,喜欢上弹琴、唱歌,乐于学习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

4 敏锐的听觉能力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一门听觉艺术”。弹唱的效果需要用耳朵来聆听。所以学生必须建立良好的听觉和分辨音乐的能力。如,在和弦的进行、和弦的连接教学中,多采用弹出歌中不同和声配置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去比较优劣,决定取舍。逐步使他们建立起敏锐的和声分辨力和和声进行的基本框架,培养他们的内心听觉和对和声色彩的想象力。另外,在伴奏音型的选择中也为学生介绍各种伴奏音型在伴奏实例中应用的效果,让他们产生听觉上的感受,然后启发他们对具体音乐形象的想象,并将其逐步融入到自己的伴奏之中。还有弹奏效果,可以通过听,改进触键效果,促进歌曲感情更好的发挥。当然,唱,也离不开听觉,莎士比亚说:“只有倾听,嗓音才能获得正确的机制”。通过听可以辨别音准、音色、节奏、速度、强弱、演唱声音的好坏等等。

5 提高表现力

音乐是情感艺术。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方的喜怒哀乐,感受到音乐的美。正确理解和表现幼儿歌曲的情感,有理解、有感情的弹唱幼儿歌曲,才能使课堂更具生动活泼和艺术性。这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的。每一首幼儿歌曲,应该使小朋友享受到艺术的美和艺术的快乐。学前教育专业的一切钢琴和演唱学习,都是为了能充分展示歌曲服务的,为了能胜任幼儿园音乐教学而服务的。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发掘歌曲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内涵,并从“语言、演唱、演奏、表情、情感”等各方面充分地展示幼儿歌曲的特点,淋漓尽致的弹唱幼儿歌曲,做到以声、以琴感人,以声、以琴抒情,吸引幼儿园小朋友的注意,激发小朋友的学习兴趣,使小朋友感受音乐的美,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达到美育的效果。

6 强化实践练习

弹唱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熟能生巧,如和弦的编配、歌曲的演奏、歌曲的演唱、及弹唱能力的综合都是在不断的实践练习当中获得的。尽管在课堂讲授中需要讲述大量的关于伴奏的理论知识,但学生的编配、演奏训练和弹唱训练无疑也是我们课程的主题内容。把很多编配知识的传授纳入到训练当中,并结合学生在弹奏中出现的问题,和通过各种形式结合伴奏实例来讲授,使学生学而致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钢琴和唱歌的学习,只有多实践,才能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弹奏和演唱技巧,才能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才能将弹和唱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另外,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在不断的配弹、演唱的练习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弹唱能力。只有做到多弹、多配、多听、多想、多唱,才能不断地提高弹、唱的技能和质量。

7 良好的心理素质

弹唱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中职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也有可能是技术不够硬。像有些学生平时的练习中,这方面的能力还不错,但每当有旁人在场时就会顿时惊慌失措,手也发抖,声音也发抖,表情变得呆板,以致不能完整地弹唱一首歌曲。因此,教师应多提供她们当众表演的机会,如举办音乐会,让学生采用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给人伴奏、或者他人伴奏自己演唱等不同形式进行当众表演,从而锻炼学生们的胆量,丰富演唱、演奏的经验。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多给自己寻找“表现”的机会,抓住一切可以表现的机会,逐步克服自己的怯场心理。

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体现了幼儿园教师的音乐水平。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是我们专业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教学任务,应作为重点去抓,去落实。

参考文献

[1] 马拉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弹自唱能力培养的探索[J].北方音乐,2012(4):96-97.

篇7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英语学习 兴趣激发 

          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其职业特点要求直接面向具体工作实用技能教育,要把在学校真正所学的用到实际工作中。

(一)教师的教法方面。教师把应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教学变成了英语语言知识讲授课,语法分析课。有些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大部分的学生本来英语基础知识就很差,学习英语就没有多少兴趣,这样就更使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对学好英语没有信心,有的学生就甚至就放弃学习英语。学生只是听教师讲,跟教师读,没有时间去思考,去分析,没有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不能开口讲英语,不能动手写英语,更谈不上与人交流。 

(二)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的英语程度差别很大,成绩优秀的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进行日常会话,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而成绩差的学生表现为英语成绩不佳,词汇量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匮乏,应用语言的能力差。甚至连26个字母都不全会。今年我们对新生英语成绩进行一次测评,结果发现其中大部分的英语都不及格,平均每个班英语较好的学生就只有3到5名学生。另外,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普遍存在着学习积极性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能力不强、思想素质偏低、缺乏恒心与毅力等不足之处。大部分学生厌倦英语学习,导致了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困境。 

         二、激发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必要性 

面对当前职业中专英语教学的现状,为了提高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促进中职英语教学的发展。对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据学生反映,英语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于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虽然学生自己知道读学前教育专业,学好英语对他们来说很重要。还有的同学甚至说:“我就不喜欢学习英语”听到这样的话,可以看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状况,但是我们相信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空间和可能性。所以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

         三、激发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方法

(一)从教学方式上看,教师应该创设情境,积极应用现代多媒体等高科技设备教学和多种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具体的图像、声音、动画的方式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它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它绘声绘色地体现了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当然喜欢听、喜欢看。另外,多媒体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能帮助教师创设语言环境,对于英语语言教学非常有用处。采用这种手段教学,学生会很容易进入状态,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充分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动机。我校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和提问教学法等)就使得枯燥无味的课堂生动活泼起来,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至于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

  (二)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激发学习英语兴趣。长期以来,在英语学习方面,对于英语语法知识的学习往往大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丰富多彩的英语学习变成了枯燥的语法学习和词汇的记忆学习,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文化是涉及到各方面,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也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加强背景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节日、风俗等情况的方式,这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就很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我们也可以用英文小儿歌来对学生进行渲染气氛,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一方面我们学校做的就非常好,也可以说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色。例如每次上课的导入环节我们会用一首与本节

课有关的英文儿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后面的巩固与延伸环节我们配套学一首与本节课有关的英文小儿歌,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又可以巩固本节的内容而且效果特别好。

(四)满足需要,以此激发兴趣。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教学中教师既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又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产生学好英语的强烈愿望,增强学习英语的内驱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尽量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做学生的朋友,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信赖感,这样才能产生“信其道”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把教学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学生真正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克服让学生讨厌的“满堂灌”和“满堂问”,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少讲、精讲,学生多练、多学。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相信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提问、练习、操练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问题,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成绩,都能获得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才能持久。 

          (五)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体现自己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当一个学生喜欢教师时, 就会表现出一种向师力。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师的魅力吧!一位有魅力的教师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魅力是包括好多方面的。所以,教师在平时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以大方而充满活力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去触动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师德去折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佩服你,喜欢教师,喜欢英语。同时,教师还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要有流畅地道的口语,同时还要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这样的英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折服学生,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而探索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方式、方法、策略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有待于我们继续不懈努力。英语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会直接影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效果。我们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育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我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

 【2】陈艳: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好处多 

篇8

关键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这一概念反应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儿童“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掌握生成性教学的理念,运用恰当的策略,要让儿童在真正地“做科学”中建构和生成科学的意义。

一、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一)生成性教学的提出及内涵

生成性教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最早提出的。维特罗克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大脑主动地建构外界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相关信息的联系,以使输入的信息获得具体意义,即学习是学习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储存和激活信息,并主动建构起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发现者、研究者和主动构建者。

继维特罗克提出生成性教学的理念以后,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这一理论的内涵。意大利的马拉古兹在学前儿童教育中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经过实践研究,马拉古兹认为学前儿童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执行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生成过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多尔对后现代课程的描述是:“它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他强调,构造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课程。教学过程是互动与对话的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各因素都处于积极状态。

综上所述,生成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做出及时调整,使教学对话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旨在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获得长足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1.生成性教学更加倾向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所谓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是由美国课程学家艾斯纳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取向。艾斯纳指出在课程计划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种是在教学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即预先规定了通过教学儿童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称之为教学型目标;另一种是预先不明确规定儿童在教学完成后应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结果,而只指明学生将要遭遇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和将要从事的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化的表现和个人意义的获得,称之为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与情景的互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学仅仅为儿童创设一个情境――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但并未预设他们要达到统一的结果与行为。它能够激发儿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并且进行个性化的构建和知识的生成。当然,生成性教学关注表现性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教学性目标,恰是在承认教学性目标的基础上使表现性目标更加凸显。

2.生成性教学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结果,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则略去不管。而生成性教学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又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育一词首先被认为是一种过程”,教学当然也是一种过程,教学与过程不可分离。如果教学过程是单一的,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发展;如果教学过程是丰富而生动的,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活动的实质是培养人的过程,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儿童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设计仅仅是对整个教学过程所做的宏观规划,而对教学中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不做预设。因此,生成性教学是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而不是结果。

3.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偶发教学事件的教育资源性

所谓偶发的教学事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偶然发生,事前没有预料到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偶发事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意外,而是教学过程的必然和常态,是一种出现规律不易被把握、又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处理方式的事件。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对偶发教学事件的利用,甚至将其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在生成性教学中,重视偶发事件的教育性,就是要求教师不断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其作出积极的回应。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比他预料的要多,学生对教师的触动方式也是无法预料的,这会促使教师采取进一步的教育性行动而不是去完成事先规定的行动。

4.生成性教学更加强调平等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生成性教学的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关系的内涵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我”影响“你”,也就是“你”影响了“我”。生成性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教师与文本、儿童与文本等多种教学因素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教――受”的灌输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互动,才会生成新的资源和信息,而对话是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基础,是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开放的心态、谦虚的态度来交换彼此的思想,探讨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运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时,要时刻注意以对话的方式来统领。

二、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更多的是运用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抽象符号的呈现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其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儿童学习科学,不只是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而是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是儿童主动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过程。由此可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成性教学的过程,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生成性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即将所学的科学知识、概念和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中。科学思维能力是儿童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和得以体现的。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环境,让儿童历经探究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带领学生运用观察、交流、猜测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以及检验结论,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生成性教学可以引导儿童通过探究建构科学概念

儿童天生就具有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他们会自发地组织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识。这些初步的认识依赖于直接的情景和感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也是他们建构对这个世界新认识的起点。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认真观察并了解每一位儿童的想法,从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积极地给儿童创造亲自探究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促使他们在现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生成性教学可以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

科学学习作为一种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来认识世界的活动,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科学教育中的表现特点不同。那些处于具体行动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直接的探究活动中获益更多,而认知水平更高的儿童即使在传统的讲述方式下也能够获得发展。因此,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儿童开展各种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发挥儿童不同的优势智能,使儿童更加自信,更有兴趣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使智能获得多元的、全方位的发展。

三、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成性教学,需运用以下策略:

(一)了解儿童,预设学情,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儿童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特的人,儿童之间的独特含了更大的生成性。教师把儿童当作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就必须要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需求,并以此为据开展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从儿童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儿童的已知起航,生成才会更有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二)精心策划弹性的教学设计,为生成创设自由的空间

生成性教学重视教学的情境性和偶发性,但这并不是对教学预设的排斥,相反,而是更强调精心策划具有弹性的教学设计。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学设计要从活动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材料及场地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儿童科学知识的生成和个性的发展预留更大的空间。如在设计活动目标时,一方面要从知识掌握、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预设,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儿童实际水平和个性差异,做分层要求;在设计活动方法时,可以采用观察、操作、比较、分类、阅读、交流等多种方式方法,并且使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观察中有操作,操作中进行观察,在操作、观察中进行比较和交流更有收获。再如,预设活动形式,可以运用个别学习、小组探究、大组讨论、小明星上课、情境表演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中如何选择和组合运用这些形式,则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可能而定,无固定框架,多形式的活动组织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探究和生成。

(三)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儿童质疑,促进动态生成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问难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在生成性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活动情境,鼓励儿童遇事有主见,敢于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学会多角度深入体验,认真思考,对所见、所闻大胆地提出问题,努力找根据,分析说明。

(四)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鼓励儿童积极探索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新《刚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只有为儿童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任的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造的环境,才能使儿童感到无任何压力,消除顾虑,大胆去尝试,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是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儿童在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下,更倾向于探究和生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师必须尊重和接纳每个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寻求儿童真实的认知水平;要给每个儿童激励性评价,挖掘每一个儿童探索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个儿童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另外,教师要给儿童出错的权利,避免伤害儿童。教师应该接纳儿童的错误认识,并让儿童在“试错”探究过程中逐渐认识事物,使儿童形成尊重事实、通过探究能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生成性教学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积极探究,关注儿童主动建构和生成知识的意义,这些理念和特点对于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敬德,陈清,张艳丽.维特罗克生成性学习理论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2][5]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3][6]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基本理念及其基本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78.

[7]陈琴.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

[8]李.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

篇9

关键词:高职英语;阅读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49-02 收稿日期:2016-07-08

作者简介:朱 明(1983―),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主任助理,讲师,南京邮电大学在读工程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阅读是英语教学环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阅读能力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重要的指标之一,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从当前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来看,如何提升高职学生英语阅读自主学习能力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自主学习及其内涵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学习方向的制订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监督者、解决问题的帮助者。[1]通过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进行主观能动的学习。自主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而且是其走出校门后个体终身发展的主要学习方式。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从学生方面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也曾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内在学习动力。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客观上都较薄弱,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千万不能将重点全部放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但收效甚微,而且易使学生失去阅读英语的兴趣,阅读自然也变成了一种负担。[2]所以教师应多看书、上网,搜集与所教章节相关的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有选择地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在阅读教学中宏观性地把握文章背景,有的放矢地放大文章的信息量,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拥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自主学习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一方面,新时期教师要有互联网思维。自媒体时代,英语学习的APP资源较多,笔者通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云班课APP,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通过云班课APP不但可以布置预习和复习作业,还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手机现场练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不自觉地有了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方式。具体分为:略读,粗略把握文章大意;针对性阅读,针对问题进行深入阅读;精读,把握重点细节、观点、单词(短语)。

3.拓展自主学习实践空间

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更好地把学生的能力和天赋发挥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通过大量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领悟到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学生的预习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指导学生有序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根据年级的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低年级,教师应鼓励学生以朗读、诵读对话为主,然后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短文,由简单到相对简单到稍有难度等慢慢过渡,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跨文化意识,又丰富英语词汇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总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创造性。

4.加强学生课外自主阅读

在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方式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广泛的课外阅读,这样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文化视野,了解西方的思维习惯和逻辑方式。具体的途径有很多,如网络阅读,浏览外文网站;APP切入,在上文提到的云班课APP中教师导入与学生现有知识相当的文章进行阅读;报纸、杂志阅读,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读或自行征订如《疯狂英语》《21世纪英语报》等纸质刊物。课外阅读,通常都是泛读,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不是放任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而是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从阅读材料的选择、方法的指导上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和阅读教学中的知识转化效果。

5.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又称为自我能力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主观推测或判断,也就是一个人在进行某一活动前,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行为的判断。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该活动中去。简而言之,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就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首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目标。其次,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最后,正确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既不过分夸大也不漠视,必要时还要鼓励学生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二)从教师方面看

1.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教学的重点是传道授业解惑,单纯地传授知识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抑制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特别是在角色上的突破。自主学习不是简单的教师不需要教授,学生不需要传授,不是让学生获取绝对的自由,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自身潜能,培养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像一名有经验的舵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监督者,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方向盘有所偏差,教师就能第一时间加以纠正,使之一直在航线上,一路向前。

2.完善反思评估

对于阅读教学,反思评估是一个重要步骤。为了更好地提升自身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通过谈话、调查问卷、考试考查等途径引导学生对阅读自主学习的状况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3]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入更加灵活的小组评价、同学互评机制,这样才能更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在英语阅读自主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加以整改和提升。

综上所述,提高高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应当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充当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监督者,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从而使学生在英语阅读自主学习上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高国朋.浅析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14,(27).

篇10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040-01

学校德育教育在多数国家限指道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属于社会意识教育范畴。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说,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当代学校德育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对与错、当与不当的判断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1.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可以说学校德育工作渗透在学校各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环节和细节中。而素质教育又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2.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2.1 思想表现错位。 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在对待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上存在唯我现象,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较缺乏同情心、宽容心和孝敬心,不懂得如何尊重人等。

2.2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部分学生正在不切实际地追求和攀比高档,甚至看不起劳动,生活中大手大脚,奢侈浪费。

2.3 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淡薄,日常行为极不规范,部分学生存在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语言粗鲁、贪玩抽烟、随手乱丢垃圾、破坏公物、不讲卫生等现象,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损坏他人或集体的利益,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

2.4 厌学情绪严重。据抽查,近20%的学生不爱学习、甚至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喜欢泡在网吧玩游戏,对自己的学业持放弃态度。

3.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代德育教育尤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3.1 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2 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3.3 实践锻炼。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篇11

关键词:初中女生;兴趣;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18-01

女生到了中学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情况,使得女生在体育活动中有惰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持消极态度,在体育教学中,也经常会遇到部分女生以请例假为由,不参与体育活动。为了有利于促进中学女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调查,分析研究她们对什么样的体育课堂教学有兴趣。

一、教学氛围和谐

女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体育课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女生害怕或不喜欢参与某些项目的练习,作为体育教师,应当了解她们的心理。首先,在课堂上给她们必要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锻炼的自由。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利于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应统得过死,压抑学生体育个性的发展。其次师生要有沟通交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善于关心学生,不要责骂学生,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乃至产生情绪化与逆反心理。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学生一起参与练习、讨论等,并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尽量采纳学生的建议。教师应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平等待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拥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将会乐意去接受每一节课的教学。

二、勤表扬多鼓励

鼓励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积极性。由于女生的自尊心强,并且比较胆小,一部分同学还有畏难心理,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比较恰当的鼓励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据调查有90%的学生希望受到老师的鼓励,其中有25%的学生是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地鼓励与表扬。如果得到老师的鼓励表扬,那么她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地提高。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经常运用鼓励,但不能敷衍了事,做到公平合理,恰到好处。比如语言鼓励、动作鼓励等,让学生时时都能鼓起学习的兴趣。

三、激发学习热情

初中女生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女生,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出惰性加强羞于表现自我。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让学生自己“闪光点”闪亮起来。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及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例如,在篮球行进间投篮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想像所观看过的篮球比赛中都有哪些投篮方法,将学生带入形象、逼真的运动情境,然后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自由选择不同的投篮方法进行练习,教师在必要时稍加点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体验成功和快乐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取得成绩时,她会对成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对此项体育活动更加感兴趣。如果获得成功,她们就会喜欢上这一体育项目,特别是体育平平的女生,她们由于体育一般而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占大多数,如果降低她们的学习标准,使她们获得成功的机会与其他同学一样容易,那么她们的积极性肯定大大提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要设法使她们获得成功,如:在足球教学中,可以通过在球门近距离射门,使她们体会到射门成功和快乐,这样会激发她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五、尊重和信任学生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首席与学生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切忌居高临下,以威压人,感情投入厚此薄彼,这样会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伤害,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好处。特别是初中女生,她们感情细腻丰富,又羞涩,对男教师即渴望又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作为男教师在和女生交往中要做严师,更要做益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真挚的关心和爱护,以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使师生感情达到和谐、统一,师生间就能配合默契,教师的每个意图、每句话学生都能很快理解接受。教师与学生的这种高度和谐,在教学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关注特殊时期的女生

许多女生并不了解经期的适宜锻炼有利于健康,因此她们不敢去参加一些有益的体育锻炼,体育课也大多见习。体育教师应多关心、询问女生的月经状况,进行纪录,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作出处理。应多向女生传授有关知识,要让女生明白经期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不但有利于改进盆腔的血液循环,减轻盆腔的充血现象,而且运动时腹肌的收缩与放松可起到柔和的按摩作用,有利于经血的排出。这样指引学生走出困境,学生将会自觉积极地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

七、丰富教材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都注重实效性,学生也不例外。她们不管学什么或做什么都要问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学,那么我们如何来利用这一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我们要讲清所学内容的理论基础、对我们身体机能的锻炼价值以及在实用价值。其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适当的教授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常识。如:基本的按摩手法,常用的可以减轻头晕、痛经、头痛、扭伤和醒脑等的穴位,以及女生如何塑造完美体型的一些方法等等的知识。这些知识深受女生的喜爱和欢迎。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这样的知识也能有效的激发女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红.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篇12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理智、情感和行为诸方面进行动态的人际交往过程。建立良好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教学成功的保证。而教师与学困生关系尤为重要。一位耐心体贴、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师,肯定为学困生学生所尊敬;而尊敬老师的学困生往往又会顺应老师的期望,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习。那么,如何才能构建教师与学困生之间良好的关系呢?我从以下几点去作了些努力:

1.富有新意的课初开端。

每堂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好的开端。古人云:“万事开头难”,意即凡事要有一个好的开端不容易,有了好的开端,其他事情也就不那么难了。一堂课开端质量如何,将明显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方向和效果。课始主要任务是使教学一开始便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方法是富有新意、不拘一格、时间长短适当。英语课课初开端的方法很多,这里仅举几例。

(1)用英语“寒暄”。一上课,教师一进入课堂,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就开始了。师生彼此自然地致以亲切的问候,用英语“寒暄”一会儿。

(2)了解学生的活动。如果学生刚看了一场电影,我就让学生就该电影作几句简评。假如学生昨天刚举行了年级足球比赛,让他们就此做一简短的新闻发表。还可让学生就所读书报杂志谈读后感等。

(3)让学生轮当新闻发言人。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发生了什么大事,让学生轮流做新闻发言人,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

(4)值日生专题报告。有计划地安排每日的值日生专题报告,值日生可事先作些准备, 上课便让其面向全班作值日生报告。

(5)讲小幽默故事,笑话或猜谜语等。我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参与。

二、方法得当,科学引导

1.优化课堂,激发兴趣。

学生英语成绩一旦落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上课不集中精力听讲,而且还会在课堂上捣乱,使教学活动受到影响。为了让他们逐步的喜欢上英语、学英语,我采取了由易到难,由游戏到教学的方法,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这门语言。

2.制订学习计划和目标。

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我就及时地帮助他们列出学习计划。由于他们基础较差,接受新知识较慢,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他们作好课前预习,做到“笨鸟先飞”。在课后也及时督促他们进行复习和巩固。

3.家校相互配合,共同督促转化学困生。

对于学困生来说,要想进步自然要付出的更多。在校期间由老师督促,回家之后也要做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这些的督促与完成就要靠家长的支持了。只有学校与家长能够配合起来,共同的努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并不难进行。

三、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情感

对于学困生来说,一堂课40分钟犹如一天,在课堂上如坐针毡。他们的焦虑显而易见,可采用以下方法来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状态以消除学困生的高焦虑:

(1)不失时机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困生进行激发,抽出时间做思想工作,见缝插针地进行点化,以热情、欢迎和接纳的态度鼓励学生,不要歧视和冷嘲热讽。

(2)多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如课堂发言、课堂游戏、作业讲评,都给学困生一定倾斜优惠,让学困生也能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使其逐渐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和迎头赶上的信心。

(3)化简与图示。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有较大差别,如总是详加说明,课堂必然枯燥乏味。如在教学中注意化简和图示语言知识并使列举、解释和其他呈现材料生动有趣。这样可以减轻学习负担,使教学内容易于接受。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学困生在学习中的高焦虑。

篇13

一、让学生爱语文,教师先得爱语文

只有教师热爱语文,对语文教学有浓厚的兴趣,锐意改革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内驱动力,才能更积极、更完善地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

作为学习化社会的个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时刻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和信息,用全新的理念来教学;作为学校的主要施教者,教师要使教育主体自主发展,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师不再是学生的主宰者和决策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的教学应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应以学生的认识和发展需要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从思想上不再把语文学习看作仅仅是功利性的,一味地为考学,而是作为一种精神生活追求,有意识地、自觉地学习语文,这种主动意识和主动精神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的动力。

二、让学生变学习的“接受者”为“参

与者”

传统教学理论强调教师的主导教学是前提,是基础,是保证;学生则居于从属,被支配的地位。而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们提出了自主学习、终身发展的要求,所以现代教育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变“接受者”的身份为“参与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须在教学中引导得法,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这样才能保障学生真正的自主。“放”就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课文中的有关知识内容:教师在学生学习时还要注意“收”,及时引导,适当归纳综合,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明确化、系统化、完

整化。

三、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

“活教书可把死书本教活,死书本可把人教活”,确实,教师要把书本教活,把学生教活,让学生有自己的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教师在教法上稍加改动,巧妙运用,也可培养学生的个性。习惯上每周的两节作文课,一般都是学生面对一个固定的命题,然后听、想、写,周而复始……这样的作文课诚然锻炼了学生的当堂写作能力,为应试作了一些准备,但一贯坚持下去,必然会打消学生的写作兴趣。

所以应注重学生“个性作文”的训练,我说的“个性作文”是让学生坚持每天写随笔。写什么?记录稍纵即逝的感受,捕捉曾经记忆的拼凑,感悟所见所闻的背后,拆解不吐不快的心情,显示生活的节奏。题目随意,文体随意,字数也随意,要求人有一个字“真”,自由的作文会让学生主动留心生活,仔细观察事物,同时也积累写作的素材,写作时思维开阔,取材广泛,敢于创新,再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写作经验自会丰富起来。

四、让学生来评价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评价方面,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学习和行为的唯一评价者。在教学中,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应让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实际上自我的肯定更能促进个人建立很强的自信。怎样增强学生的自信呢?从最寻常课堂提问说起,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来回答,他们在回答中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兴奋之余会对自己得出更高的要求,主动探索知识,完善自己,学习水平自然会提高。班杜拉说过:“积极的能力概念是成主动机的基础”。

篇14

    一、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确定运用比较法的内容和方法

    教师对学生思维方法学习的指导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必须首先对所教学科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将各章节中适于应用比较法的内容列出并归类整理,便于教学时应用。然后还要对内容和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智能承平,作为确教法和指导学法的依据。

    1.概念比较

    概念的比较不仅要从文字上分折,有时还要借助挂图、摸型、投影录相、计算机等手段形象地展示概念所揭示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列表比较、归纳总结出有关概念的异同点,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例如,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比较,学生对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没接触过,缺乏形象思维的支持,仅从文字上区别比较枯燥且易混淆。为此我们设计制作了模拟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每种方式时,教师都引导学生观察物质运动的方向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将学生观察所得添入表中,再引导学生对照圈和表,分别说明三种方式的异同点。

    2.结构和功能的比较

    此类比较一般是对照挂图、模型等分别讲清有关对象的结构和功能,再列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或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例如,线粒体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比较,在分别讲清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后,可提出这样的问题:

    (1)细胞内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是______。

    (2)细胞内具有封闭的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______。

    (3)细胞内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

    学生对照各种细胞器的化学组成、结构、功能,分析、比较后答出三个问题的答案均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同时认识到这两种细胞器的相同点和功能的重要性

    3.过程的比较

    高中生物学中的过程多为微观动态变化过程,教学中最好能利用媒体展示动态变化过程。展示过程前,教师提出观察目标,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启发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归纳、列表比较。倒如,绿色接物的光合作用过程,我们设计制作了计算机动画,分别展示光反应、暗反应和光合作用全过程。在观察动态变化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分析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和能量变化及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然后列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并由此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4.理论与事实的比较

    这种比较可以有效地说明理论的正确与否,以便做出判断。一般先介绍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然后引导学生用一定的假设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如果假设能圆满地解释实验现象,则还要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将验证实验的数据与假设的理论值相比较,差异不显着则假设成立并上升为规律,否则假设不成立,即理论不正确。

    5.综合比较

    这是全面、复杂的比较,是将概念、特点过程、结果综台起来的分析比较。比较时,先对照图示观察、分析、比较过程,并由过程总结归纳特点和理解概念、结果,最后再列表比较或绘制曲线图比较。

    在比较法的教学中,教师宜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充分运用各种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示具体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认真指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可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教法的示范性和指导性,使学生学会比较法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能力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不同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充分体会刊比较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还要注重教法的示范性和指导性,使学生学会比较法。倒如,讲光合作用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后,列表引导学生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场所、条件、物质和能量变化;在讲完呼吸作用时,教师列出比较项目,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填表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最后要求学生自己列表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