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具设计优秀案例范文

家具设计优秀案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具设计优秀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家具设计优秀案例

篇1

【关键词】家具设计;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一、《家具设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家具设计》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好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通过家具设计的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家具设计的基础知识及其室内外环境中的应用,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课学习打下基础。目前,大部分院校本门课程还停留在对理论课程的讲授上,脱离了企业的实际环境,即使有一部分院校在实训课中加入了企业模仿的部分,也仅仅是题目的虚拟,缺少公司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对企业的适应性,无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标准。导致学生在就业时仍然对实际无法控制与掌握,无从下手,对企业的工作流程与企业环境很难适应。因此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及未来行业的需要,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对课程教案的改革,不局限只是传统的教材,应在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最新的国内外家具设计行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等方面动态的内容,丰富教案内容,做到实时更新。同样在课堂教学内容中也应注重中国传统家具设计的讲授,中国传统家具系统中所蕴含的设计原则在现代家具主流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可以通过从中国主义的某些设计元素中设计一系列现代家具,从历史中获取更多的灵感。[1]同时不应局限在原来的室内家具的设计,而应该延伸到户外家具设计。其次,教材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由于中国家具设计高等教育滞后于家具产业的发展,所以一直缺乏适用民办本科院校的家具设计专业教材。针对这种现象,可结合家具设计课程改革的实践,制订家具设计专业教材编写计划。在教材编写上,可学习并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家具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引入国内外家具材料、家具工艺、家具设计的最新成果。最后,可以改变原来传统家具设计课程中的模拟设计形式,将作业改为真实设计课题,把项目案例式教学引入课堂。一改国内大部分学校家具设计以及环境设计专业其他设计类课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将我国民办本科设计教育与国际一流大学设计教育体系接轨。教学课程设计作业要求学生动手实践,学生自由讨论,激发创新思维,分层教学。将单纯的家具造型设计作业与国际、国内的家具设计大赛、专利发明大赛设计项目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正的国际与国内家具设计大赛的激烈竞争中去表现自己的创造性设计能力,同时也是在全方位的考验教与学双方的真实水平。[2]这种家具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就是要在本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实际调研、团队合作、企业考察、方案展示等,把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真正改变传统单向授课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把老师本身从一个单纯教学演示角色转变为一个复合型的教学导演角色,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传授者转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重点培养”为“普遍培养、因材施教”。[3]在教学改革中,提倡创新思维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设计启发,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设计。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抛开传统的教学形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内容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家具设计课程中的人体工程学部分,让学生以自己为设计对象,体验躺、卧、坐哪种位置、哪种角度最舒服,最符合自己的需求,通过参与、亲身体验,不仅获得了感性认识,且对设计有了较直观的认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采用优秀家具实物或播放家具图片、幻灯、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家具设计大师的作品。通过分析这些大师的优秀作品,在立体的形态中分析家具设计的要素、特性、结构、人体工程学等,把体现在立体设计中的节奏、曲直、刚柔、质感、色感,随着环境、角度、时间而变化的因素,与稳定的形、色、质的本质的区别,理解大师的作品。“教师课堂教学必须突出案例教学”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对接,进一步体现出专业建设或课程教学的校企融合、协同创新相一致。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及社会对本专业学生能力的需求,将实际方案带到学生课堂中,构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实践课程体系,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走“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改革道路,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4]

四、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的改革把区别学生转向发展学生,不再看重结果,转而看重过程,通过过程性考核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通过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能够明确自己的不足与差距,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进行自我反思与改进。同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快、更好、更客观、更全面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定,达到学习评价的真正目的——以评促学。

五、结论

总之,民办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有非常明确的方向性和开创性,并且涉及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其中重点是强化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建立以家具设计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即在基本设计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5]以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多个环节上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根本的改革,实现民办本科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海.代家具设计中的“中国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彭亮.家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06).

[3]张文超.我国本科家具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

[4]马振山.家具产业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分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8(07).

篇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C-0160-03

我国家具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势必要担负起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量具有家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的新时代家具产业工人的重要使命。在我国进一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专业的教育教学要想跟上产业形势的发展,必须采取适当改革的措施,才能将人才培养工作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构成”课程主要包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立体构成三大部分内容,是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当中起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其想象、审美及动手能力的重要作用。因此,开展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对培养家具行业紧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不能有效衔接。在我国高职家具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构成”课程的定位是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通常安排由年轻教师负责教授。但这些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普遍缺乏设计与生产实践经验,且对高职院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理解不够深刻,教学时大多只是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在课堂中更侧重单纯讲解一些构成理论知识,没有将其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程进行适当的联系与延伸,导致学生虽然了解了一些构成原理知识,却不知道该怎样将其与今后的家具设计应用相结合。这种隔阂与分化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不利于其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构成”课程是高校各设计类专业共同的必修基础课程,但不同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应各有侧重,如针对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应偏向于培养其单体造型设计能力,针对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偏向于培养其空间设计能力,针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应偏向于培养其平面设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但高职院校往往师资力量不足,通常是指定一名教师负责几个不同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构成”课程教学任务。而这些教师为图省事,往往套用一本教材、一套教学方案和一套PPT来应对不同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构成教学任务。这种单一雷同的教学模式没有与专业特点有效结合,最终达到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很难满足高职院校不同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三)生搬硬套本科教学模式。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没有扎实绘画和造型基础的工科生,且普遍理论理解能力较弱,对艺术形式美的感知也不够敏感,缺乏审美能力。但不少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些学生的特点,在“构成”课程教学中仍然沿用自己以前在本科教育中接触到的传统教学方法,即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课后让学生大量临摹一些构成手工作品,导致学生因为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和难以应对大量的手工作业而对其产生畏惧甚至厌学情绪。此外,传统的手工构成作品需要学生自费购买大量价值不菲的绘图工具、上色工具、绘图纸及模型制作材料等,给不少家境贫困的高职学生造成了较大的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这部分学生学习“构成”课程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完全照搬本科院校“构成”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采取适当的改革措施。

二、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提到的当前高职院校“构成”课程教学现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所开设的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成”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改革措施,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构成”课程标准,加大教学督促力度。我们积极申报了广西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成立了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成”课程教学改革课题组,组织成员对多家国内知名家具企业及兄弟高职院校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在充分了解家具行业对用人职业能力需求和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构成”授课特点的前提下,重新修订了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构成”课程标准。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我们将原本安排在大一第一个学期授课的“构成”课程调整为在大二的第一学期授课。学生通过在大一学习手绘、软件及设计理论等基础课程后,在拥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再学习“构成”课程就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所完成作品的质量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构成知识的兴趣和信心。此外,我们要求教研室主任对授课教师教学过程实施随机听课督查,确保教师能严格按照已审定的专业课程标准开展“构成”教学工作,杜绝教学模式单一,确保其在教?W中将构成的相关知识点与后续专业课程知识点进行密切衔接。

(二)加大对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一方面,适当安排具有丰富高职教学经验和家具设计生产实践经验的老教师承担“构成”课程授课任务,要求新教师经常到老教师课堂上听课学习,使其更快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构成”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以便在自身授课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年轻教师业余时间到家具企业相关部门进行实践锻炼,并从家具协会、家具厂等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专家、高级技师等到对年轻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年轻教师家具设计与生产实践方面的能力,并要求其在“构成”教学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教学比例,从而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将构成知识点与后续家具设计相关课程进行良好的衔接与应用。

(三)立足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编纂更具有实用性的校本教材。目前市场上出版的“构成”课程教材大多理论性较强,实践训练环节少,且专业设计应用方面的案例体现不多。为了加强教材的实用性,我们组织了一些优秀的教师成员编纂“构成”课程校本教材。在编写中,我们根据高职院校“以能力为目标、以任务为载体”的教学特点,舍弃了一些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增加了不少需要动手操作的训练任务环节,从而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我们还在校本教材中收集了当前家具设计最前沿的优秀设计案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构成知识与这些实际案例之间的应用关系,培养其在训练实践中初步具备将构成知识运用到家具造型设计中的能力,使其更加明确学习构成知识对自己今后专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构成”课程的兴趣和动力。

(四)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与3D打印技术引入构成实践训练环节。目前各院校传统的构成实践训练普遍都是让学生手工完成,不仅费时费力,还需要学生自费购买大量材料,给其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容易造成学生抵触情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与3D打印技术引入构成实践训练环节中。首先,我们在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设置中,要求其在大一时期就需掌握Auto CAD、3D MAX及Sketch Up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知识,在其大二时期将这些辅助设计软件创新性地引入构成实践训练环节中,结果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完成作品的效率,也减轻了其购买材料的经济负担。此外,由于设计软件在建模过程中不受材料和工艺的限制,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也拓展了学生的创意表现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为了将计算机软件虚拟设计的模型进一步实体化,我们还将先进的3D打印技术引入构成模型制作环节中。利用3D打印机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打印出学生前期利用三维软件设计的虚拟模型,方便他们真实观摩和感受自己所设计的立体模型效果。此外,我们还将打印出的部分优秀模型作为可视化教学成果进行展出,给参展学生带来了很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构成”课程的学习兴趣。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发网络课程,建立课程资源库。由于高职院校目前普遍实施“2+1”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有课程都需要在两年内教授完成,导致一些课程的课时设置相对本科院校的同类课程减少了很多。就“构成”课程而言,一些本科院校常安排多达80课时,而高职院校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却仅能安排48课时。在授课课时极其有限的前提下,如授课教师不能合理安排授课进度,必然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课时少的难题,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构成”课程的多个重要知识点录制教学视频制作成微课,以供学生课前或课后反复观摩学习。在此基础上,将“构成”课程的相关课件、经典案例、师生优秀构成作品、练习题及答案等一起整合成教学资源库,在学院网站建立“构成”网络课程。通过该网络课程,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可随时学习构成相关知识,不仅极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授课课时紧张的问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3

什么是传统文化?刘梦溪教授认为:“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而本文中所讨论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中国的历史上,用中国的语言文字创造、记载、发展、传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具体内涵包括中国的民族精神、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处世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法律道德、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儒家文化、佛文化和道家文化相互融合,三家互补,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态的基础。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中,主要包含哪些思想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合思想、兼容并蓄和经世致用是其主流思想,但并不能囊括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子百家的思想,由于篇幅所限,故本文只涉及此三种思想。

1.“和”、“合”的思想

主张“和为贵”,注重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即:代表自然界的“天”和人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

2.“兼容并蓄”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同时,中国文化也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原因之一即在于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融合力,它吸收了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将之融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

3.“经世致用”的思想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也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新中式家具近年来方兴未艾,传承并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也应是新中式家具责无旁贷的使命之一。

新中式家具概况

1.“新中式家具设计”的概念:

2003 年 10 月,刘文金教授在《21 世纪家具设计与制造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发表了题为《探索“新中式”家具设计风格》的文章,第一次全面提出了新中式家具的概念。根据刘教授的定义,新中式家具应是“运用现代技术、设备、材料与工艺,既符合现代家具的标准化与通用化的要求,体现时代气息,又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适应工业化、批量化生产的家具”。可以看出,新中式家具融合了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双重特征,一是突出现代的“新”――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环境、新需求;二是突出传统的“中式”――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审美、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气质和中国的风格。新中式家具是相对于传统中式家具而言的,是鉴于中国现代家具风格趋于“断代”的情况下,对理想中的具有典型中国“风格”的家具形式的总称,是具有中国东方家具神韵的当代家具。

2. 新中式家具的概况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近30年来,中国家具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制造、销售、流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制造领域的进步神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具制造大国,但距离家具设计大国,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中国家具业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现代家具全面、系统和深层次的学术理论研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家具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现代国际家具方面的专业信息和资料相当匮乏。

(2)职业家具设计师不能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缺少家具原创设计,缺少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家具设计大师;

(3)缺少国际著名的家具品牌,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在我国本土的家具企业中还没有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家具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国内的一些家具企业也都纷纷推出了自己富含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具。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红极一时的“9218联邦椅(见图1)”, “联邦椅”将产品的造型与人体的肌肉、骨骼、经络精心配合,曲线造型根据人体的曲线延伸而来,流畅而大方,与人体坐姿非常吻合;椅背木条宽窄不同、疏密有致,也是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承力状况而特别设置的。坐在上面,人与椅子融为一体,感受“天人合一”的意境和回归自然的惬意。

香港中冠家具公司 20 年来专注于现代中式家具产品的开发,近年来采用实木指接材,以及意大利先进设备和现代加工工艺,推出的现代中式家具系列产品,设计上成功地运用了经典中国元素和文化符号,极大的丰富了产品的文化内涵;表面处理上也采用了染色做旧处理,使产品更具古朴、庄重、沉稳的大家风范,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三有家具公司推出的“明清风韵”系列家具,是新中式家具设计的典范。三有公司在家具造型上吸取明式家具的造型元素和符号,并融入西方现代家具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成果,同时还考虑到与现代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等相协调;制造工艺上,借鉴现代板式家具和实木家具的生产工艺;继承并发扬了明式家具的优秀人文传统, 在家具与建筑环境的结合、家具展示空间的设计上独具匠心, 把中国园林建筑的花窗、亭台楼榭, 民居建筑的牌楼,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围墙,挺拔秀丽的翠竹,书香门第的厅堂,书法艺术的牌匾等融为一体,营造出一个具有浓郁东方文化风情的中国现代明式家具展示空间。

以上的几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给当代中国家具设计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在国外,意大利家具设计和米兰家具博览会,已经成为世界家具流行潮流的窗口。德国的整体智能化厨房家具,北欧风情的现代化家具也在国际家具市场中迅速流行和普及。文化的全球化也在推动着地区的迅速变化与发展,随着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扩大,挖掘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也愈显迫切,现代家具的地区化和传统家具的现代化殊途同归,共同推动着现代家具设计的发展。因此,一个国家或民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艺术,成为现代家具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泉和宝库,而我国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在新中式家具设计实践活动中,如何灵活运用和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思想,使之为现代生产和生活服务,不仅是家具设计师,而且也是与家具相关的每一个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新中式家具造型设计的启示

家具作为人们生活或工作的器具,与人类已经相伴了几千年。从家具的发展史不难看出,经济越发达,其与人们的联系就越紧密。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古老的科学技术可能会过时,但古人的思想在今天来看,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在新中式家具设计方面,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1.“天人合一”与师承自然的设计理念

家具设计理念是家具设计师在从事家具设计实践活动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它赋予家具以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好的家具设计理念不仅是家具设计的精髓所在,而且能令家具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和与众不同的效果。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近现代设计史中,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导师约翰・拉斯金也发出过“向自然学习”的口号。设计师在进行新中式家具设计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以“师承自然”作为设计理念,将对大自然的观察,可以将其元素或符号融入到家具设计中,同时考虑家具与其所处环境的和谐。在新中式家具造型设计中,可以以大自然为师,仔细观察生活的动植物,从他们的形态、色彩及质感中寻找灵感,从优美的弧线,渐变的色彩以及直触心灵的质感等。

2.“兼容并蓄”与多功能家具

以兼容并蓄的思想指导家具设计实践活动时,主要表现为用尽可能少的材料、人力和物力,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于家具功能的要求和生活中的需要。系统分析使用者所处环境及预想情景,实现家具主要功能的同时,也解决其相关的一些小问题,如朱小杰先生设计的换鞋凳(如图),既是一个凳子,同时具有收纳储藏的小功能,设计师考虑到人们在换鞋的同时,习惯于用鞋油和鞋刷擦鞋,故增加了此凳子的次要功能,从而让找鞋刷、鞋油、擦鞋以及换鞋这一系列动作,在一个小凳子上一气呵成,从而让使用者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

3.“经世致用”与家具的器以载道

“经世致用”的思想,涉及到家具设计方面,就是要求家具设计活动应该服务于社会和民生,以其功效来衡量家具设计价值的主要准则。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家具为载体,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倡并实践节能环保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小结

天人合一、兼容并蓄和经世致用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启示,应该不仅仅只在新中式家具设计方面,对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以及人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篇4

关键词: 家具设计 实际生产 课程优化

家具设计是处于众多学科交叉领域的一门课程,多数院校把其划分到工业设计、环艺设计学科领域,也有院校把其划分为城市规划领域。由于其涉及的设计领域之广泛性及人们对室内居住条件的不断追求,家具设计课程目前在许多院校已受到高于以往的重视。如何设计出更好的家具作品,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家具设计课程进行符合实际生产的优化,进而培养出一批具有正确设计思想与信念的家具设计者,值得我们一直不断地研究。

一、新时代背景赋予家具设计全新概念

家具历史悠久,不同时代背景下,家具设计被人们赋予的概念不同。远古时代,家具设计只是为满足坐、躺、放等基本使用功能的需求,家具设计中没有投入情感性因素,甚至谈不上“设计”;封建社会,各式材质与制作工艺的家具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是使用者社会地位的象征;如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家具早已不满足于对功能的追求,商场琳琅满目的家具中,真正胜出的是可以洞察使用者心理,满足他们情感需求的家具。结合时代特征、消费心理特征,我们可以重新把家具设计定义如下:家具设计以满足基本使用功能为基础,选用适当的材料,在兼顾机器生产或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对外形、结构进行更合理的创新,并充分考虑使用者情感的设计。

二、家具在当今实践设计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家具具有“实用特性”、“艺术特性”、“技术特性”、“材料特性”和“文化特性”[1],在实践设计中,设计者常常容易忽略其中某点而令设计有所欠缺。例如,一些技艺高超的木匠对家具的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了如指掌,但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培训及文化素养不足,易忽略家具的“艺术特性”,设计出的家具往往缺乏情感与韵味。而在高校家具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则是:学生由于个人生活阅历的不足,最易忽略家具设计的“技术特性”与“材料特性”,导致家具各个设计因素断裂脱节,如设计外形的时候只考虑艺术特性与文化特性,忽略技术特性与材料特性(由于家具的外形与结构设计是以材料特点与技术特征为基础的),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后期机器生产与制作过程中对初期设计方案不断修改,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在一些高校家具设计课程上课过程中,学生容易在不断追求家具外形的创新中迷失家具设计的实际生产需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说自己“思绪穷尽,不知外表该如何创新”。家具设计当然需要“创新”,但不能局限于“外表”。柳冠中先生在2009年“德中同行”活动期间接受访谈时道破工业设计与创新的真正关系――“设计从来都是需要创新的,不创新就不需要设计了。工业设计是解决矛盾的,而艺术总是在强调文化和创新,是讲究灵感的。搞艺术的就怕矛盾,可以让他们自己发挥。而工业设计恰恰相反,有了矛盾和问题恰恰是工业设计的机会,我们不是回避矛盾,而是对着矛盾走”[2]。由此可见,这类学生犯的错误就在于混淆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的区别。家具的外表从来都不需要我们生硬地进行创新,也不应该只对外表创新,正确的家具设计过程应该是解决家具使用功能的过程,是解决家具结构结实度的过程,是解决家具制作材料机理的最终呈现过程,是寻求家具与机器、手工对话的过程,更是洞察使用者情感的过程。设计者应从这些方面出发设计家具,而不是一味研究外形的“奇”、“特”,顺理成章得到优秀的家具原创作品。

三、针对问题,结合实际生产需要,对家具设计课程进行探讨与合理优化

家具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居室中的人服务,因此家具设计的真正完成应以实物方式呈现,由使用者的感受评价设计的好坏。因而家具设计不应只停留在电脑预想图创作阶段,而应充分考虑后期的生产制作环节,以此作为必要的设计创作基础,逐渐完成整体的创新过程。在实际生产加工基础上,结合高校设计课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及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家具设计的全新需求特征,可对家具设计课程做如下整体优化。

(一)课程第一阶段――家具设计理论教学。

理论源自实践,大学生实践知识不足,课程之初对相关理论进行充分学习,可使学生快速了解家具基本概念、家具的特性、家具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及家具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使学生从蒙顿状态中快速找到课程的基本方向。教师在此阶段应以已生产成实物的实际家具设计作品为案例,讲解其设计灵感的产生、方案如何推敲完善、后期的生产加工、实物的完成等一系列过程,通过图片配合讲解的方式,使学生真实体会家具设计的完整过程。

(二)课程第二阶段――下发课程任务书,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家具设计的能力。

课程任务书的下发是使学生明确课程目的,应实现的目标,课程过程中各个阶段应完成的具体任务及最终课程结果应用何种方式呈现,还应包含课程成绩的评定标准等。该过程实际上是为了与学生未来实际设计工作接轨,培养其按既定要求进行有目的设计的能力。在企业实际设计生产过程中,设计师必须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设计,最终超越客户要求,得到令客户满意的作品。家具设计课程中的“任务书”相当于企业设计工作中的“客户要求”。

(三)课程第三阶段――设计调研阶段。

家具设计调研是为了避免学生“闭门造车”的行为。设计调研应以网络资料搜集、家具商场的走访、制作材料的调查、加工技术的调查、专家访谈为主[3]。通过调研,学生自主了解家具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基本趋势。有些学生上课时常常不自觉拿出一些和现有产品类似的设计方案,究其原因,就是所做调研不够,连什么样的产品已存在于市场都不清楚,如何谈创新?对家具面向的相关人群进行访谈也很有必要,这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过于“自我”的设计误区。在上课指导过程中探讨方案时,有的学生会说“我觉得……”,只要说出这句话就代表设计已经走在错误的方向。不是“我觉得”而是“客户觉得”,设计者个人的想法不能完全代表客户和使用者的想法。调研阶段适当的访谈可以清楚了解潜在消费人群的想法,便于对家具产品做出人性化创新设计。设计调研阶段应该做好简明扼要的调研报告,纪录调研结果便于调研分析,进而得到设计的出发点、创新的关键词,@些“出发点”与“关键词”可以是对原有家具产品功能的改进、结构的改进、材料的革新,或针对全新使用需求的外观原创设计等。

(四)课程第四阶段――设计展开阶段。

家具设计课程第一、二、三阶段是本阶段的基础,是顺利完成本阶段的关键。设计展开阶段是结合课程任务书,解决调研环节中发现问题的过程。家具设计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顺其自然发生的创新,而不是为了追求外表的不同进行生硬的改变。

家具设计展开阶段可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设计教学与优化:

1.创造具有全新使用功能的家具

如收纳丝巾、围巾等小件布料饰物的家具常见的是立式衣架、壁式衣挂或收纳篓。既然是布料做的小物件,那么我们可以改变以往收纳方式,创造全新使用体验,如可以用“塞”的方法解决此类收纳问题,设计一种可以塞下许多这类物件的家具,挂在墙上充分利用室内纵向空间岂不是更好,还能提升人们的生活情趣。如图所示为我设计的塞围巾、丝巾等软物的墙壁挂式家具(见图1)。

2.解决家具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家具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人机问题、功能问题。家具设计中人机关系的研究实则为一种设计优化的过程,如工作椅的设计就是在不断研究使用者工作时与桌椅之间的人机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最终设计出能够根据个人身高调节高度,坐面进深合理,靠背符合人体骨骼曲线特征,材质具有弹性能够更好贴合后背的更舒适的椅子;家具使用过程中的功能问题实则是对已有功能进行优化的问题,如当我们在立式台灯下阅读时会想喝杯咖啡或茶,我们需要放杯子的家具,空间小的居室添置一张边几似乎是浪费空间。针对这类人群和这种居室特点,我们可以设计出带有托盘的立式台灯,一举两得,节省开支与空间。

3.基于材料创新与结构创新的家具设计

曾有学生问我有没有专门的家具结构设计师,我果断给予否定。家具设计师本身就应该负责家具结构的设计。结构设计由家具选用的制作材料决定,结构是骨,材料是肉,二者共同形成了家具的外形。对家具材料进行创新,势必会影响家具结构的设计,对家具结构进行创新时要充分考虑材料的特性与加工难易程度。以学生设计作品“骼语”为例,它的制作材料为PLA,这种材料可以进行3D立体打印,打印的形态完全由设计的电脑模型决定,因此其结构可以设计成木材等传统制作材料达不到的随意的有机形态,如动物的骨骼细胞结构,这种结构设计形成了“骼语”通透的外形特征,给人一股无比现代与时尚的感觉(见图2)。

图1 壁式衣挂设计 图2 “骼语”

4.基于促进居室中成员彼此情感的家具设计

大数据时代,人们更容易沉溺网络世界而忽略家人间面对面的沟通,尤其是两代人的沟通更值得我们深思。家具设计若能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提升家庭成员彼此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如学生作品“倚.靠”就是针对大人与孩子之间情感的提升问题而设计的。设计分为母椅与子椅,母椅宽大舒适,椅腿为摇椅形式,椅背后有扶手设计,便于孩子与大人间的摇玩互动;子椅实则为椅子化的木马,孩子可以在大人身边骑坐玩耍,共度休闲时光(见图3)。

5.基于解决当前人们生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的家具设计

当前人们生活的主要特征是工作压力大,亚健康情况普遍等,因此家具设计除了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外,是否可以更具有活力?是否可以像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愉悦感观一样?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自然中的元素进行仿生设计,可以为单纯的外形借鉴,也可以是外形与功能的借鉴。“Cloud”(见图4)是毕业生借鉴云朵形态为儿童设计的桌椅,符合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我设计的作品“居室丛林衣托”则借鉴了食虫草的外形与捕虫功能特征,给人置身大自然的感受(见图5)。

图3 “倚.靠”

图4 “Cloud” 图5 衣托设计

6.基于当前人们居住特点与环境特点的家具设计

当前都市年轻人群的普遍居住特点是“空间小”、“常搬迁”。例如我们针对前面两个问题设计了可以根据居室空间大小自由组合搭配的收纳柜系列,模块化的设计更方便运输与储存(见图6)。

图6 模块化收纳柜设计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问题需要通过平时多观察与设计前期调研发现,发现的问题越多,创新途径越多。

(五)课程第五阶段――设计结果完成阶段。

目前家具设计课程的完成结果分为“电脑效果图”、“缩小模型”、“实物”。电脑效果图是所有设计结果展示的基础,即使做出实物,利用电脑三维软件进行形态推敲可使我们对设计的外形、结构提前进行评估。缩小模型的制作可以培养学生对家具立体形态的推敲能力,但由于制作材料通常选用较易加工的材质,如瓦楞纸等,学生不能正确制作与体验家具的结构。最终设计结果以实物呈现是最能检验学生设计能力的做法,在家具实物制作环节学生收获成效显著,尤其是材料与结构、形态的关系,在实物制作过程中会一目了然。

综合考虑课程时间与制作费用,综合“缩小模型”制作与“实物”制作的优点,我们可以对普通家具设计课程做如下优化:课程结果采用真实材料制作,并做出设计的真实结构,但要缩小家具的大小比例,择优挑选少量学生利用课程结束后的课余时间进行制作体验。关于这方面,我已做过相关实践研究,事先在家具设计课程的班级中择优挑选8名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其中两套适合实验室加工的作品为原型分两组进行缩小模型的制作,要求做出真正的结构,并对材质进行外表的打磨与防潮处理,最终做出1:3大小的原材料模型。实验期间,学生懂得家具结构的重要性,感受到家具制作材料的特性,体会到自己设计的作品从电脑预想图变成缩小实物的快乐。

四、结语

以实际生产为依托的家具设计课程的优化不是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而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进行更多人性化的考虑,并在实际教学各个阶段增强家具创新设计与家具实际生产加工的关联性。学生家具设计课程成果的优劣评定不再是外观的惊艳与否,而应在实际生产基础上对一些既存问题的解决程度、生活方式的改变、材料的大胆创新等。本文所做的家具设计课程优化研究只不过是在普遍家具设计课程的基础上针对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所做出的思考与优化探讨,随着生产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与习惯的改变,家具设计课程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唯此,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家具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克非.家具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3:8-14.

[2]柳贯中.工业设计是要解决问题的.创意世界,北京:中国知识产权报社,2009(05).

篇5

[关键词 家具设计课程 一体化教学 实践 探索

职业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专业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家具设计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基于专业的教学体系。通过学生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教师对学生理论体系的架构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在职业教育中,家具设计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其课程体系的建设还不过完善。基于现状,我们要深入探究家具设计课程一体化教学,以扩宽学生理论知识基础,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不断完善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家具设计课程必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设置课程,要基于专业特征,从市场以及岗位的需求着手,通过对所需岗位的不断调研,清晰社会对人才知识以及职业技能的具体要求,再融入职业能力的分析,最终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以及目标,这样才能不断来完善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内容,一定要遵循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设计,制作等环节来总体设置,让学生在总体上掌握家具设计课程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家具设计课程只注重基础性知识的讲解,但是在社会发展迅猛的今天,必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了解问题是什么,通过了解家具设计的内涵、发展历史、风格流派等等方面才能够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再通过优秀的案例分析,分享优秀设计师的作品以及思路,让学生动态的了解家具设计课程的所学内容。从启发学生的角度进行学生思维的引领,要让理论教学切实作为铺垫,实践教学细化所学理论知识,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课程设置体系。

在学习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进行图纸的设计之后,要增加实践操作课程,让学生经历前期图纸设计到实物模型制作的宝贵过程,通过这种经验的不断提升,让学生摆脱单一的学习模式,真正积极主动的参与思路设计,图纸设计,成果制作等过程。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在操作过程中得到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本

职业教育中的家具设计课程的设置必须要通过对社会发展现状的掌握以及科学的教育观念来作为出发点,通过分析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及家具设计的前沿观念来开展课程设置,面对这样特殊的行业要求,我们必须从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切入点。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教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进入到生产一线进行锻炼,掌握家具设计的前沿知识,了解家具设计的发展趋势。在以上基础上,才能在课堂中对学生讲授理论知识以及实际设计过程,才能让学生熟悉现阶段社会岗位所需求人才类型。鞭策学生有目标,有方向进行学习。也让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展开,让学生掌握真才实学,以期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教育要指引教师逐渐向双师型教师转变,通过高校的课程建设以及不断改革,督促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内容的不断反思,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整合课程的体系,要根据社会需求来设计课程设置,这样也激发了教师的责任以及教学质量意识,增强教师的进取心,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实用,使学生在毕业后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也让职业教育的优势在教育体系中体现出来。

不定期聘请家具设计的专业人才到职业学校进行实训指导,要根据专业特色,来进行教、学、研、做为一体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在实训环节中,通过企业中专业技术人才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让学生充分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必须要与动手能力相结合才能在社会发展中不被淘汰。提升学生对家具设计专业就业前景的了解程度,让学生能快速的进入到企业的工作氛围中,更好的胜任家具设计行业的工作。

在教师的教授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要一味的传授,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的去学习、去实践,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家具设计课程一体化教学建设

知识的不断深化必须要通过实践的引领,专业能力的培育必须要通过实践的检验。脱离实践教学的理论教育是不能持续发展的,在职业教育中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相连,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是否能成为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这也是衡量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所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学生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建设也将成为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将会更加符合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让学生体会到从教师简单的教授知识到教师传授技能,体会到教师引导性学习的转变,体会到由被动的学到主动的通过实践以及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行创新性的学习。教学组织也有传统的固定模式、固定教室到实践基地、实习基地的学习。教学媒介也有单一的黑板转变为多媒体、网络的教学。现阶段职业教育所尝试的一体化教学正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以及实用性。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下,真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专业素养的形成中接触社会前沿信息,在开放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家具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具有其特殊性,不仅要求学生在毕业后要掌握家具设计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掌握在设计家具到制作家具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来不断验证在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过程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在教师层面上要统一思想,转变教育理念,通过灵活以及多样的教育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今后的一体化教学奠定基础。在学生层面上,要在理论学习之初就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以及操作技能的熏陶以及培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缩减与制作工厂技术工人的技能差距。在学校营造的企业氛围的熏陶下,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综上所述,家具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家具设计课程的专业设置也一定要基于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此来推动我国的职业教育。相关专家学者还需要在家具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等环节中不断深入探索,通过借鉴外国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努力把家具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更便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总结,以此来推动我国家具设计课程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魁彦,马占春.高等职业“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3(04).

[2]桑瑞娟.指间的家具艺术——家具模型设计制作教学探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11).

[3]朱忠明,李运之.高等职业院校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体化教室”建设的思考[J].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6).

篇6

关键词:文化;传承发展;家具;传统元素

家具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物质存在。家具作为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因素,随着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人类审美观、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改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成为人类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而表现出来的如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方方面面,都在家具文化中有所折射或体现。文化在古代是“文治”和“教化”的总称,而“器物是文化遗留在它专属时空中的痕迹”。家具作为人类劳动产品中的实用器物,在实用的表象之下,其内在所反映出的是社会与家具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社会习俗、政治、经济、宗教、伦理道德等决定家具的外形、装饰、使用范围等,这就使家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内涵;另一方面,家具作为重要的生活资料,也在不断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家具文化是包含了所有文化形态在内的完整的文化体系。中国古典家具历经千载,从古雅精致到雍容华贵,经历了由简到繁、从只重实用性到实用与审美并重的过程,至今仍受到世人的追捧和喜爱,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中国风”。有不同时期无数能工巧匠的潜心研究,不断改造与创新,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家具。这不是简单的家具,而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设计与文化从来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家具设计的发展同样伴随着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进步。文化是设计的基础,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是设计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综观中外的设计作品,几乎所有优秀的设计都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的差异也使家具设计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文化特征,民族特色家具设计也是国际化设计的特征。家具设计的民族化发展趋势将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继续存在。

一、传统文化对家具设计的重要意义

怎样看待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价值——是为逐利而兴的收藏还是历史记忆的承载,抑或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每个人一出生就处于特定的社会群体之中,这就是人的社会属性。生活在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氛围中,也决定了个人别无选择地被打上这个社会的文化烙印,这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社会选择的必然,同时是一个民族、国家得以延续、发展、强大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家具得以发展的基础。因此,设计者需要更深入地认识传统文化对于家具设计的价值。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发展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产业分化越来越细。这是机遇,更是挑战,因为全球化强调民族差异化、个性化的文化冲突与包容。没有民族的差异性,就谈不上全球化。设计创新强调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发扬和运用,是立足于本土文化,在国际条件下进行具有鲜明民族个性和文化特征的设计。中国传统家具背后所蕴藏的深厚家具文化正是中国现代家具发展的基石,是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源泉。目前,针对中国现代家具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是如何展现中国家具的独创设计和发扬中国古典家具的艺术精髓,这是摆在中国家具设计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北京奥运会会徽、火炬以及奖牌的设计等,无不是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汲取养分,展现了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但是,中国家具设计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仅仅是将传统家具中具有传统特色的符号、图案和部件进行简单的提炼和简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不确定性;有的是对传统家具进行刻意的模仿,从形式上强调复古,看似颇具民族性和中国风格,但难以与现代价值观念相契合。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认为只有深入理解视觉符号的文化内涵,才是中国家具设计的成功之道。

二、中华文化在明清家具中的体现

1.中华文化对中国早期家具的影响

中国古代青铜器具有巧妙的形态构思、精致的纹饰、多样的铭文书体风格,借云雷纹、涡纹和水波纹等及其变异纹样,表现出从原始先民传承而来的借助想象超越现实的思维方式;由社会等级、权力意识激发出的奴隶时代的幻想,在青铜器上凸显出神秘诡异、气势逼人的强烈宗教情感。从出土的曾侯乙棺椁漆画图案可窥见战国时期的漆器装饰,除了丰富、夸张的描绘外,最显著的装饰就是以优美的对称、有序的图案在器物表面构成一个绮丽的彩色世界,髹朱饰黑或髹黑饰朱,将人类早期的野性、怪异、抽象的艺术之美凸显得端庄有序、严密规整;到汉代,漆器图案则根据不同的器物,在红与黑交织的画面上,以粗率简练的线条或繁缛复杂的构图增强人或动物形象的力度与动感,形成富有音乐感的瑰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展现人神共存的神话般的世界。汉代之后,由于瓷器的飞速发展,漆器逐渐退出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但仍然为社会上层所追捧。综观漆器的图案,从战国的有序想象到汉代的云纹流动,我国古人的思想顺着礼仪尺度,从对称到奔放,反映了百姓生活中感情与审美的变化,这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艺术发展历程。

2.中华文化在明式家具中的体现

明式家具风格的形成,上承两宋的文人之风,而元代统治者对文人的压抑和束缚,使很多文人把志趣转向寻找生活乐趣,进而参与家具的设计与制作。文人的风气和审美渗入家具的设计形式,使明式家具从本质意义上并不局限于使用价值,更隐含了诸如身份、地位、财富等寓意。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文人赋予了明式家具浓厚的文人气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对明式家具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中庸之道从古至今,中庸的处世哲学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渗透到事物的方方面面。在中国家具的造型中,这一处世哲学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突出表现在明式家具对线条的运用上。剔除了繁缛的商业气息,明代家具呈现出简练、舒展、刚柔相济的气息。简洁的构件、适度的装饰线条和花纹,使家具整体流畅挺拔,无矫揉造作之感,既有直线的稳健,也有曲线的流畅。这种直线与曲线的完美结合,使家具造型既内敛有度,又典雅刚劲。对称式的整体构架、外扩内敛式的椅圈和扶手、天圆地方的整体造型,以及直线与曲线的和谐运用都强烈地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和道德思想对明式家具风格的影响。(2)注重气韵,追求意境中国传统艺术讲究气韵、意境,这对家具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明式家具对于气韵和意境的追求在一些造型细节上得以展现,如,内翻马蹄式的腿足造型,折射出的是一种内敛和含蓄的内在境界;而鼓腿彭牙式的空间构造又具有虚实相间、动静结合的巧妙;等等,这些正是讲究顺应自然、追求意境的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3)建筑对家具风格的影响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良好结合,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很多家具仍然牢固如初。中国明式家具在很多方面与建筑风格相统一,建筑对明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如,家具中的卯榫结构源于建筑,可谓一脉相承,但更高一筹。可见,明式家具虽然在很多方面借鉴了建筑,但它与建筑并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反而在一些领域超越了建筑。明式家具的风格不仅受到历史、政治的影响,还有思想、文化乃至艺术上的影响,这些影响形成了明式家具的视觉感受。时至今日,明式家具仍然是中国家具的典范。

三、现代家具的创新发展

1.传统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发展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一批批设计者投身其中,致力于中国家具国际化的设计师不乏其人。如何既强调中国家具的民族性又避免盲目复古,既追求国际化又避免模仿西方,近些年中国的家具企业和设计师在这些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选取联邦家私的“联邦椅”这一典型案例加以剖析。“联邦椅”创造了现代中国家具市场上的销售神话,使用它的家庭难以计数,二十多年仍经久不衰。“联邦椅”的创意灵感来自明式家具,其设计融入了明式家具的许多元素,有暗示稳健和力量的鼓形椅腿、简洁流畅的线条,这些使“联邦椅”展现出东方文化的质朴和含蓄;同时,整体造型采用抛物线条,使作品具有现代的自由奔放的气质。“联邦椅”体现的中西合璧的设计思想,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怀旧的情结。“联邦椅”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以现代技术诠释东方家具。它为中国家具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种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家具企业接受并付诸实践。中国现代家具的创新设计已经涌现出大量成功案例,其材料、制作工艺甚至设计思想,毫不例外地都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与当代中国人的使用和审美需求相契合。西方的现代设计思想和先进的科技,为家具设计的形式和技术创新提供了便利。中国现代家具发展创新的关键,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支点,以继承为起点,以发展为目标。

2.家具文化的传承发展展望

目前,中国家具市场日趋国际化,庞大的市场、逐渐丰富的产品、频频举办的家具展览和设计大赛、不断壮大的设计师队伍,这一切都显示出家具市场的蓬勃发展。如今,设计教育对原创设计的重视和引导使设计更加专业化。当今的中国家具设计逐渐接受新的设计观念,以个性化设计为主,设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结语

文化的传承在家具中最明显地体现在人文精神的传递方面,这也始终是家具设计的核心。家具创新是在文化传统内涵发展基础上的积淀,是顺应当代人的生活需求、社会状况、技术水平与思想观念的综合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都是家具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基金项目:该文系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教科规划办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基于“工作室制”的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5GB138。

参考文献:

[1]杨先艺.论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演变.国外建材科技,2002(4).

[2]彭亮,胡景初.家具设计与工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雨红,于伸.中外家具发展史.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汉字美学;书法艺术;明式家具;现代家具设计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大经济体的完善以及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且向往着优质的生活,而不再是整天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奔波劳碌的苟且。人们对这种需求层次的不断追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们在选购沙发时,在其能够满足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前提下,造型的美观和设计的内涵也成为人们决定购买与否的主要参考因素。汉字美学既符合东方审美观,又独具中华文化内涵。汉字,中华文化特有的载体,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文明。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由简至繁的过程,体现出古人的智慧以及对自然的敬畏。近期,《汉字英雄》等科教栏目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追捧;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设计,就是由篆书书写的“京”字演变而来。这一现象说明汉字美学重新受到了关注。但却很少有人探究汉字美学与现代家具设计存在的联系,也极少有人将汉字艺术应用到现代家具设计中。

1汉字美学的概念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从石壁上的壁画发展到象形文字,再由象形文字演变成汉字。汉字中的偏旁部首都是由自然界的事物经过抽象所提取出来的。与西方的字母不同,汉字具有物象之本的实在意义。汉字的种类繁多,书写字体也包罗万象,古时候有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等,到了近现代又有繁体和简体之别。每种字体都有其特有的美学特征,种类繁多的汉字美学为现代家具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家具设计与汉字美学的相通之处不仅仅表现在造型方式上,更多还体现在设计美学当中,庄重稳定的对称之美和饱含张力的韵律之美。正如楷书中的“北”“中”“林”等字的写法。清中期“一桌两椅”式的布局方式与中国汉字中的左右对称结构都体现着庄重稳定的对称美。汉字不仅具有形态美还具有意境美,汉字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包含美好的寓意和象征。例如,清代家具中出现的吉祥图案,“福、禄、寿、喜、财”“和合”都包含美好的寓意和象征意味。书法艺术是汉字美学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楷书的内刚劲而外温润,行书的遒劲郁勃,草书的一气呵成、始终一贯,无不体现汉字美学的魅力。纵观历史,书法作为每个朝代的中心艺术,它的发展势必会影响其他艺术门类。尤其是在家具与建筑领域,明式家具和中国的园林设计就是很好的证明。同样,家具与建筑领域也诠释了中国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书法艺术与明式家具在文化内涵上的一致性,使书法韵味在家具设计中显得格外浓郁。在明式家具的发展过程中,书法的韵味也得以彰显。在中国的园林与传统建筑中,无论是布局结构还是室内外装饰上都能看到中国书法对其的影响。比如,张德祥所著《张说木器》一书中提到书法和绘画影响了明式家具造型。

2汉字美学在古典家具中的应用和表现

明式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领域的代表,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更成为世界家具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不论是从美学鉴赏的角度还是从功能实用的角度来看,明式家具都有不可比拟的成就。明式家具因其制作工艺的特殊性,被赋予“巧而得体,精而合宜”的艺术特点。明式家具造型简约,以简洁的线条为主,运用富有韵律感的曲直变化,形成了明式家具至精至简的表现形式。书法艺术用一根普通的线条,凭借一支软笔,这无比简单的形式,竟书写了令世人惊叹的艺术成就。书法艺术与明式家具两者之间的艺术特点不谋而合,这一点绝非偶然。书法艺术对明式家具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要从明式家具发祥地开始。不同地方的人会受其地域文化的影响,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具亦如此。明式家具的发祥地在苏州。苏州地处江南,自古就是经济发达、文化汇集的地方,文人墨客、富人商贾聚集在此,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明代,大量的文人墨客出现才将历朝历代都作为中心艺术的书法艺术深深地融入了这座古城之中。明代的家具制作,绝大多数都有文人的参与,他们既是文人也是匠人,这与明式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密不可分。江南素有小桥流水、文人的温文尔雅以及书法的笔酣墨饱等人文风光,造就了文化艺术上的清新淡雅、言辞婉转之风,这也必定会体现在家具的设计风格上。其实,当时在家具制造领域苏州并非一家独大,不过比起京作和广作,苏作家具不如京作那么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也不同于广作的体大宏伟、通体雕刻,苏作家具表现出的造型精巧、素雅至简,更具文人风范。其次,在明式家具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建筑和园林的影响。苏州的园林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本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集古建筑、文学、书画和雕刻等元素于一身,使其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据较高地位。这一切又源于书法艺术,无论是布局结构还是室内外装饰上都能看到中国书法对其的影响。符合书法中提出的朴素辩证观,强调最普遍、最简单的观点,这也正是《老子》所倡导的万物皆生于一。最后,以图1、图2中的家具与书法为例,阐述汉字美学对明式家具造型的影响。如图1所示,此罗汉床为鼓腿彭牙大挖腿,一目了然这与书法笔画的造型相吻合,绝非单纯的巧合所能解释。图2中,方凳的腿足属于马蹄足,马蹄足是明式家具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腿足,四条腿足并不是绝对的垂直,下端略微向里回转,所成弧线必然自然柔和,使人赏心悦目。在硬笔书法中讲究的是横平竖直,但是在软笔书法中则不然,而是讲究笔触的变化和运笔的韵律。图2为软笔书法中的笔画,讲究的是笔触线条的曲直变化,这与马蹄足的弧线柔和、悦目不谋而合。正如第一点所述,明代的家具制作绝大多数都有文人的参与,他们既是文人也是匠人,这与明式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密不可分。文人自幼学习书法,书法中的美学思想早已悄无声息地融入文人的审美观念当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明式家具的形成。

3汉字美学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3.1优势

从汉字的构字法出发,其分为六种形式,分别是形声、指事、象形、意会、转注、假借。从这六种形式不难看出,汉字的构型具有规律性和独特性。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构成,形旁主字的含义,也称意符;声旁主发音种类,也称声符。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简单概括,形声字包含的意符和声符,二者缺一不可。例如,“茱萸”两字皆以草字头为形旁,是指草本植物,而声旁为“朱”和“臾”。“朱”代表红色果实,“臾”代表乔木植物。正如家具中的主从关系。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我国采用的汉字是现存世上为数不多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象形文字具有极强的语意性,让人一目了然。如列举图片中的象形文字和一目了然的家具。让象形文字的特点服务于现代家具设计领域,从而使家具更朴素、直白地表达其深刻的内涵。将汉字美学中的书法艺术与现代家具设计相结合,更能体现出家具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3.2应用

汉字作为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的语言符号,是一整套符号系统,是承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符号化的含义是用简单的事物来替代复杂的事物的一种方式。汉字符号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和文化内涵。汉字符号记录了中华千年文化的发展历程。汉字符号具有双层含义,既包括形而上的精神层面也包括形而下的物质层面。物质层面包含汉字的形体美,精神层面包含美好的寓意和象征,如“和合”象征相亲相爱、和谐和平。符号化的家具从造型上向人们传达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汉字符号会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的元素,同时还会使他们的设计更具个性。若能将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融入家具设计中,必然会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感。这对传统文化来说是一种继承和发展,也能将我国的千年历史和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呈现给全世界。汉字的构型结构能为家具设计者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汉字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七种:一是左右结构,二是上下结构,三是左中右结构,四是上中下结构,五是半包围结构,六是全包围结构,七是镶嵌结构。多种的构型结构为家具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如图3中的“宋”和“立”。此图中“宋”和“立”这两个字是用篆体书写的,它与明式圈椅中的椅圈的造型极其相似,这并不是偶然。虽然汉字只有七种主要结构,可是通过组合、拆分、重复等方式后,就有了千百万种可能。两个字或者四个字组合又会组成词汇或成语,就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为现代家具设计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在今天,汉字美学融入现代家具设计早已不是纸上谈兵。例如,2012年米丈堂木作成立,创始人卢志刚设计的缘圆椅以“书法为魂,以木为体”,如图4将文人风骨与书法之中的铮铮笔意相结合,外秀其灵动,内敛其锋芒。缘圆椅的形与义都与书法分不开,设计制作在保证理性严谨的同时不失笔意之精髓,造型流畅典雅,“笔锋”坚实有力。

4结语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产物,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同时也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活化石”,我们应该继承它、发扬它。汉字美学在古典家具中的应用案例的确不少,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明式家具。改革开放以后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汉字美学这一概念逐渐淡化。今天的汉字美学不是创新而是一种回归,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回归到生活中。家具是人们生活起居必不可少的重要物件,人们的大多数时间都有家具的陪伴。将汉字美学融入现代家具设计当中必然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家具设计的领域中体会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文化。《论语》中也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句子。研究汉字美学的同时兼顾现代家具设计的理念,让汉字美学更多地为家具设计服务,从而使我国家具设计领域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范昕.汉字艺术在中国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3]…纪方圆,黄迅,钟畅.汉字符号下的家具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03):11-13.

[4]…李伟华.中国书法艺术对明式家具的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

[5]…张克非.二十世纪国外优秀家具设计扫描[D].鲁迅美术学院,2004.

篇8

设计师与作品间的关系,是很有趣的。一件好的设计,往往也是设计师的一次自我发’现,正如一个优秀的作家,不惜坦诚地剖析自我来写作一样。也许最初设计师并不知道最终完成的作品会是什么样,但随着探索的深入,方向也会逐渐明朗。很多设计师把这个过程比喻成分娩,十分形象,因为作品带有设计师本人最好的基因。

林立最早在广州美院学习的是家具艺术设计,偶然接触到了首饰设计,所以自己翻阅了很多相关书籍。相对于家具设计而言,首饰设计似乎更能不受限制地实现她的想法。所以毕业后,林立选择去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继续学习。她用一整年的时间构思完成了毕业设计《SYM一共生》,这也是她第一次尝试完整系列的首饰设计,对她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自我发现。

由于之前没有系统学过首饰设计,因此林立可以更自由的尝试。《SYM一共生》的最初灵感来自于家具设计中常见的木材,以及通常寄生在木头或树枝上的菌菇。她希望结合家具设计的方法,来实现菌菇在木头中生长的形态。但随着设计的深入,林立开始意识到自己过分关注于形态和最终的效果,而忽略了作品意义与层次的建构,所以必须重新调整思路。后来,通过参考更多的案例和资料,她发现寄生是属于共生关系的一种,而共生关系中的“互动”也让她找到了新的创作方向。

“共生关系”听起来有些生僻,但如果提到小丑鱼和海葵,包括寄居蟹在内的这些例子,你多半并不陌生。这种关系的明显特征就是相互依存,互动共生的。基于这个理念,林立通过三个不同系列的作品,构建起了自己的“共生系统”。这些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胡桃木和螺母制成的底座,林立将其称为分享平台;另一部分是可以通过螺丝和磁石连接在不同底座上的配件。通过各个部分的不同组合,可以创造出不同的项链、手镯和戒指的搭配。而顶端的连接部分都有一个小空间,在这个空间之内,可以由不同的佩戴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填放不同的物件。

因此,在这个共生系统中,就产生了两个层面的互动和共享,首先是设计作品本身装置与装置间的互动;其次便是佩戴者和首饰之间的互动,而这个层面的互动,又会随着被放在首饰空间中物件的不同,令首饰本身的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意味着首饰设计本身的意义变得更加开放化和个性化。和最初基于寄生关系的构思相比,最终完成的作品深入完善了一大步,林立的自我突破带来了令人惊喜的结果,也许这是连她自己都未曾预料到的。其实,设计师和作品之间,才是真正的“完美共生”,作品本身映射出设计师的思维变化,而设计师们也在创作中不断成熟。

篇9

目前,家具行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产大国不等同于设计大国,更不能等同于设计强国。中国家具行业目前处于低价格、低品质、低端品牌的发展阶段,走的是同质化、低成本的竞争路线。相当一部分家具企业重制造、轻设计,抄袭仿冒之风盛行[1]。这些现状严重阻碍了中国家具行业的发展,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中国家具的国际地位。中国家具在品牌建设和产品研发等核心竞争力上的落后,其主要原因是专业的家具从业人员匮乏,包括设计与管理。这些开设了家具设计专业或课程的高校,应当肩负起改变家具行业现状的社会使命,同时,家具行业的蓬勃发展也必将为高校人才输出提供更广阔的渠道。

1传统教学模式反思

家具设计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一门课程,在各大高校开设已有20余年,时至今日,很多高校仍延续着20世纪70、80年代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甚至教材。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社会严重脱节,很难成为优秀的设计师。

1.1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家具设计课程在现有的室内设计专业一般占有80-100个课时,分布在第三或第四学年[2]。家具设计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覆盖了家具史、材料学、人体工程学、家具设计、家具工艺与生产组织、家具检测与质量管理等多个领域。现有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对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只是笼统地把方方面面的知识搭建起来,同时还缺少配套课程的支撑。如此粗放的课程体系、庞大的信息量,学生究竟能听懂多少、掌握多少,值得深思。

1.2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家具设计与其他设计类课程具有一定关联又相对独立。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家具设计教师,而是由其他设计类课程教师兼任,他们的知识体系与家具设计课程并不十分匹配。家具行业的变化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的设计思维不断涌现,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目前大部分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师,缺乏对行业变化的足够敏感,忽视与企业和社会的互动沟通,导致知识更新速度慢、照本宣科的情况常常出现,不能为学生提供最前沿、最实用的讯息。

1.3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环节薄弱

家具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设计实践教学却是家具设计课程最薄弱的环节。教学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学生的设计制作基本是假设课题,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使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直接反映成为以下现象:对基本的生产设备功用认识不足,诸如电子开料锯、CNC等高端设备;对工艺流程的认识模糊不清,不能理解工位工段布局的实际意义;设计图纸不规范,达不到工厂的实际生产要求,设计仅仅停留在创意阶段等。

2家具设计课程改革方案

2.1课程体系改革

现有的家具设计课程体系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博而不精,浮于其表。这样的课程体系导致了学生对家具设计认识模糊、粗浅、一知半解,根本无法满足企业与社会的需求。相对于这样的课程体系,认为改革方向是应该懂得在内容上加以取舍。既需要有知识的普及,例如家具设计概论、家具史两章内容用10个课时进行概括性讲解,让学生对家具的现状和历史有整体的把握,更有必要选取重点章节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选取重点章节时可以借鉴在其他设计课程开展的“项目式教学”方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某一类别家具设计的教学。以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板式家具为例,引入“定制衣柜”项目进行教学,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通过量房获知客户的房型结构。定制衣柜相比传统成品衣柜的重要优势在于:对房型尺寸的适应性更强,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空间利用。

(2)绘制功能与造型结构图。设计师通过与客户的互动沟通,就尺寸和结构变化、功能件的增减、门板式样及闭合方式等方面达成共识。

(3)从材质、色彩纹样、环保规格等方面进行板材遴选,满足不同客户的装修风格、预算等要求。

(4)生产工艺讲解。包括开料、铣型、打孔、封边、装配等重点工序,“32mm系统”作为标准化生产的设计原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5)结合家具卖场调查、生产企业参观,最后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完成一整套定制衣柜的设计。

2.2教学方法改革

全球化的信息网络和便捷的互联网改变着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远远超出了课堂和书本,他们更乐意接受更新、更实用和可视化的信息。首先,教师的知识储备要实时更新,讲课生动富有感染力,多年不变的课件和老套过时的举例会让学生厌倦课堂。同时懂得合理地使用现代教学媒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其次,以案例教学法与项目式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具体任务驱动学生逐步理解理论知识点、掌握实践技能。采用导学与精讲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到设计世界的丰富多彩,构想出创意目标,进而为实现目标来学习相关的技术。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对设计对象有直观的认识和亲身的感受[3]。设计橱柜时,应到厨房,操作烧菜做饭的每一个环节,熟悉橱柜的每一个功能;设计座椅时,体验座高、座深、靠背倾角、座面材质对座椅舒适度的影响等。设计不是天马行空的创意,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载体。

2.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人们常常抱怨大学生只具备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其根源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对企业生产运作缺乏认识,进入工作岗位后才发现在学校中所学的那一整套知识体系与实际产品设计有如此大的差距,一时间无所适从[4-6]。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鼓励并尽可能地提供条件,组织教师和学生参观具备行业影响力的家具展览会、参与高水平的设计竞赛,完善对整体家具环境的认识,提升捕捉潮流信息的能力;其次,可以在学校组建工作室,建立相关的实训基地,配套安全、便捷的家具生产设备、模型制作场地、材料库等,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最后,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实地实习的形式加强学生将设计转化为产品的能力,缩短毕业后与企业的磨合时间,更快进入工作角色。毫无疑问,这也将是企业与社会乐见的结果。

篇10

[关键词]环艺设计专业装饰材料教学

[作者简介]赵俊学(1969-),男,黑龙江伊春人,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室内与家具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室内与家具设计;牛晓霆(1981-),男,河北无极人,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室内与家具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室内与家具设计。(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室内装饰工程施工工艺》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56-02

装饰材料或建筑装饰材料以及装饰材料构造课程教学是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装饰专业、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展示设计专业等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所开设。室内外建筑装饰材料是实现建筑装饰活动的物质基础。设计师了解材料犹如画家了解颜料及画布性能一样。功能各异、色彩多样的建筑装饰材料将为设计师的设计活动提供无穷的想象与实施空间。任何实践设计构想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将设计者头脑中的虚拟构想通过物质手段变成客观现实。在室内外装饰设计教学体系中,装饰材料课程的认识与学习是设计师的必备基本知识,它将贯穿于今后设计师的一切设 计活动,设计师对于材料的了解与应用犹如文学家对于词句及修辞手法的熟知,更不同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还要随时更换词汇,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型纳米等高分子装饰材料的不断出现,材料应用层面的多元化,要求设计师不但要对现有及传统材料熟知,还要时刻关注新型材料的发展。装饰材料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上的教学活动。

一、课堂理论教学阶段

1.材料商品状态认识教学。在进行设计与应用层面上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装饰材料商品外观状态。在装饰材料教学活动中,第一阶段首先体现在多媒体课堂教学图片演示播放中,材料展示应尽量保证某一种材料在同一工程的实际施工前后状态的对比,在实践项目中去讲解将更易于学生理解、消化课程内容。材料商品原状态即未经使用的材料市场上的销售状态,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讲很重要,学生对装饰材料完成后的状态描述凭借生活记忆等印象比较好理解,但对材料使用前的状态却不是很熟悉,这一环节如不加强认识,在下一步装饰材料市场实践参观教学环节活动中,学生进入材料市场将会一筹莫展,很多材料将不知道使用后具体是哪一种状态。所以,不加强材料原状态的认识不利于全面了解材料,影响实际设计应用。加强材料原状态认识对于学生了解材料原状态、原规格及怎样进行更有创意的使用也很有实际意义,因为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在确保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有时可以突破常规用法。通过形象也可以加深对材料规格的了解,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材料,避免耗材与浪费。

2.施工状态认知教学。材料施工状态相当于施工构造认识,对于今后装饰材料构造与施工图绘制打下认识基础,认识材料在施工中状态图片,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材料性能,如强度、弯曲能力、吃钉力、粘接力等加工性能,也能形象地了解到哪些材料经常在什么状态下应用,或能够实现什么样式,哪些材料不能够在什么样式应用或不适于应用。通过材料施工过程状态图片认识,为下一步材料构造与施工工艺学习打下基础。

3.优秀案例应用教学。通过多媒体课堂优秀案例分析教学,使学生最初对于优秀案例的设计只是从形式外观上感兴趣发展为对于优秀案例材质应用的关注,切实感受到材质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材料应随着设计目的的功能性而转换。这一阶段,从材料认识、认知,从市场销售原始状态到实际完成有了完整的过程认识,案例介绍及材料施工完成状态图片有助于学生对材料与设计应用的对应感受,加强在设计应用中的合理控制,避免不切实际的材料应用,也避免了“唯美第一”的样式理念,做到合理应用材料与设计样式有机结合。

二、实践和实验的教学阶段

完成课堂理论教学任务只是使学生暂时掌握了一般材料的理论与外观认识学习,要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认识,还要在实践中继续深化学习,继续在材料具体应用中体会。

1.材料样本。理论教学课堂应尽量在带有多媒体教学设施的装饰材料样板实验室进行,实验室将常见各种装饰材料制成小块样本或材料商提供的产品样本进行陈列,在课堂供学生观摩。如将常见板材制成小块样本,各类装饰系统可以制成小块剖面单元等,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每次课程学生将对本次课程学习的材料通过教师理论讲解、图片播放和实际样品的亲自触摸、观摩,对材料做到视觉、触觉、听觉上的全方位认识,进一步加强了对材料外观状态与性能的直接了解,增强了实际感受。

2.装饰工程样板实验间教学。装饰工程样板实验间汇集了各类小块典型施工样式,按施工的时间状态分段建设,分段陈列,使学生对于装饰构造的具体应用,对于施工方式也有了潜意识的认知,对于下一段装饰工程施工工艺学习打下材料认识基础。这段教学对于理论课堂上没有完全解决的材料认识疑问将在工程样板实验间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市场上的装饰材料有着多样性的特点,面对上千种之多的装饰材料,装饰材料的教学活动时尽可能地将室内装饰工程中常见的材料进行介绍与学习,对基本系统作重点介绍,明确面层材料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及材料科学的发展都是可替换应用的。通过基本材料与基本系统的应用学习,可以通过举一反三来接受新材料或替代品。

三、社会课堂教学

1.装饰材料市场观摩。任何理论与实践的课堂教学活动都存在局限性,永远代替不了社会大课堂的学习,通过对建筑装饰材料市场的分组参观,使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进行了再认识、再确认的学习,也对课堂上没有重点介绍的产品有了感性上的认识,更对一些新材料的出现充满好奇,急于想了解它的应用与性能。另外,也加强了学生对装饰材料价格的认识,增强了设计的经济观念。学习根据市场条件可通过简单记录,或经商家允许采用摄影、摄像等方式进行,最后形成市场观摩报告。对于市场的参观学习应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不间断地进行下去,因为材料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对于设计师来说要不断地了解材料与市场的发展,对于设计活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施工工程现场的观摩教学。通过对施工工程现场的观摩教学,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应安排一定学时的参观教学,加强材料学习的空间实际感受,也提前了解今后要从事的行业,实践经验显得越来越重要,毕竟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理论研究型专业,专业的应用技能对于学生来讲至关重要。

篇11

(一)结构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从古自今,汉字元素运用在产品结构中的案例甚多,古有如“锁”、“家具”等家居产品,现今也绝大多数运用在家具设计中。以古锁的设计为例研究分析。古锁的造型主要有两种功效,即实用功能和辟邪避灾的功能;古锁造型遵循方圆规矩的原则,以象征吉祥寓意的图形作为形态元素,再以如“福、寿、平安、长命”等吉祥汉字为纹饰元素运用到古锁的设计中,时刻体现着方圆与吉祥寓意的密切关联。接下来,以家具设计为研究对象。清代的家具作品一直遵循了明代家具极少装饰、线条流畅、采用榫卯结构的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造物文化追求简练淳朴、典雅清新的审美标准;但又在明代家具设计基础上有所改变,即造型中加入吉祥寓意的汉字设计与纹饰设计的使用。如图1中所示:透雕的团形、云头形和寿字纹结合的纹样框架完美的形成了清代“寿字纹”宝座的靠背板,既满足了使用功能,又构成了富有吉祥寓意的形式。而现代的家具作品中,汉字椅的出现是一种“创新”,是第一次敢于将汉字形态直接运用于产品整体造型中。

(二)涂装效果中的运用

在中国造型设计的同时,涂装设计中汉字元素的运用也是不可以忽视的,产品LOGO的设计、警示性文字的使用都存在大量的汉字元素。如果想要提升本就拥有优美造型产品的品质,那么产品涂装中汉字元素的设计、处理则为再次提升产品品质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条件、机会与空间。

(三)操作界面中的运用

我们周边的许多产品都含有操作界面,比如家用的电饭煲、电压力锅、电冰箱、灶台、吸油烟机,办公所用的打印机、复印机等等。这些产品的操作界面都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产品LOGO、几何形按键、指示性汉字。目前,很多产品操作界面中,汉字皆是未进行任何设计而直接放入其中被使用的。

二、汉字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误区

(一)汉字形态的“照搬性”

产品设计中,存在许多偏离产品设计初衷的设计作品,如此文提及过的汉字椅,它就忽略了产品的本质,即使用功能当一个产品设计不从其本质出发考虑,而是强制性的加入某种元素,仅为了形式进行设计时,这样产品本身会失去原有的实用意义,而成为装饰品或者艺术品。我们以“汉字椅”为例,该产品之所以不够成熟,是因为在这里,汉字与产品的结合只是一种简单的拼接,而通过这种拼接,既没有为产品的功能提供便利,也没有为产品的形式增添美感,此外,在这里使用汉字的动机也并不是为了传递某种必要的信息,换言之,汉字在这里是一种可以被任意替换的元素,它存在的必要性较低。因此,简单的将文字图形掺入产品,而不顾二者的精神本质,只能带来相对表面化的结果,这一过于表面化的结果对于洞悉人的生活行为本质和和凝练造物形式都没有益处。对此,我们应避免。

(二)汉字运用的“随意性”

很多企业或设计师在从事设计工作时,往往只注重了产品的外观造型,而忽略了整体的涂装设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产品中有“请勿……”的警示性字样,似乎是没有经过任何设计处理而直接“放入”产品显眼位置上的,这使得拥有优秀造型的设计产品,只因为产品的LOGO、图案以及警示语的“摆放”没有经过合理的、有依据的设计,即平面布局的“随意性”,而导致产品有失完整性。

(三)汉字运用的“简陋性”

操作界面的设计是体现产品功能设计的关键,操作界面的形式直接影响到顾客对其的选择性,而某些小企业或设计师却不以为然,认为操作界面的设计只是随意的几何形与“指事性汉字”的堆砌,未根据产品的形态,未分析客户的实际需求和心理需求后再进行规划、设计。而造成界面设计中汉字运用“简陋性”的原因则包括:第一,高端产品界面存在设计误区,即现有的产品界面设计皆是几何形形态和汉字为基底,加入适量的图案进行丰富,这样的方式的确美化了界面,却没有达到界面设计的确实功效,我们进行界面设计是为了使消费者操作更加方面,不仅仅只为了美观;第二,中低端产品界面设计所存在的市场定位误区,即某些企业产品市场定位为高端产品需设计,而针对中低级消费群体,则减少设计成本,认为低廉价格产品足以吸引消费者,因此导致汉字运用的“简陋性”。

三、如何在产品设计中正确运用汉字元素

(一)形与神的共生共融

汉字元素与产品造型设计的精神共融在于产品的功能特征和审美特征是否因汉字的参与而得到了提升,正如明清家具通过汉字图形的运用被赋予了指代用户等级的功能,同时也更具美感。所以说,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做到使汉字本身不再是一种附属品,让其发挥着文字所特有的“传递信息”的功能,从而变得不可替代。因此,在将汉字元素与产品造型进行结合时,我们应努力通过汉字来提升产品的功能、审美特征,同时使汉字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将带来更加深刻的结果,这一深刻的结果既是设计师智慧的体现,也是人们在探索生活本质的过程中所诞生的一朵艺术奇葩。我们用现实中好的实例来说明,最为典型的是汉字与产品结合的例子———“汉字尺”(如图2所示),原有的尺子设计是利用阿拉伯数字作为量度,其特点是简单、清晰、明了,但遗憾的是当尺子反面使用时,阿拉伯数字也随之水平翻转过来,使用户使用起来不方便;经过改良后的产品则是运用了中国传统汉字融入设计,利用“二、四、六、八、十”的正反形式相同的特点而产生了新的使用方式,虽然该设计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可不失为一个好的、成功的案例。

(二)精心设计说明性文字

根据之前对产品涂装和操作界面设计误区的分析,我们得知说明性文字运用于产品设计中有两个方面需要改进。

第一,当汉字在产品设计中只用于传达基本信息时,在没有产品警示语特定位置的情况下,我们应根据产品造型的形态、大小来决定汉字所选用的字体、大小,再依据比例法来进行放置,比如:重型机械产品中汉字选用较为方正的字体来体现重型机械产品的刚劲有力,同时代表警示语言的严肃性;而小型家电产品中汉字的选用则应较为圆润,从而体现出生活用品中的亲和力。

篇12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室内设计;教学;设计应用

一、课程概况

人体工程学的起源追溯到近代工业革命发展时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间不长。人体工程学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由多种学科交叉技术性强。2000年8月,IEA修订了其定义“人体工程学是研究系统中人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关于如何实现人与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理论、数据及设计方法的科学。”

现当代生活中的科学和技术不断发展,更加促使了人们对各方面舒适度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室内设计需要依据建筑的结构和功能,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设计出相对优化的“人、机(家具陈设)、环境”这一整体系统。

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既室内设计起到重要作用,也成为未来学科发展的重要科学内容。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和实践室内设计其他专业技能课程。

二、课程的主要特点及教学现状分析

人体工程学在教学大纲中通常被定位为专业理论课程,因此最终的考核形式一般以理论试卷考试来评定学生成绩。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有所跑偏,学生会为了不挂科而死记硬背课程中的概念,原理和各种设计方法。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安排中,同样将课程的重难点依托考试内容分析讲解。这就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缺乏实际运用能力。在大学教育中成绩不是评定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自我创新的能力。

(一)“人体工程学”课程大纲和内容体系不统一

人体工程学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属于专业必修课程,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包含了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等多类专业,就要求各专业侧重的分支学科不同。因此在室内设计专业中,人体工程学课程的教授范围也有相对的差异性和不同的侧重点。作为专业课,课程大纲侧重点不同和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都使得该门课程当前的教学体系较为混乱。

(二)艺术生的普遍特征

学设计的艺术生,中学就开始画画,高考又经过专业的绘画考试,感性思维强于理性,对视觉类图像影像等敏感度高于枯燥的文字理论,通常理论基础差,却动手能力强。根据教学大纲安排,人体工程学作为一门理论基础课,一般在大二上学期开设,此时学生还没有对专业相关的设计技能课有过多接触,因此对学习人体工程学的目标不明确,容易对课程内容中的众多尺寸数据等科学技术性问题产生抵触心理,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创新教育

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近几年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课形式相对单一,教师过多的灌输式教育,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压制了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性。纯理论式的课程设计形式枯燥单调,教师根据考试内容画重点,考前死记硬背,使得这些理论基础内容在考试后迅速被遗忘,对于平行课程和后续专业技能设计课程不能提供良好的奠基作用,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更是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这种纯理论式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即使有高校已践行了社会实践环节,但还没有取得很好的收效和普及。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大纲,明确教学的目的性是应用而非应试。加强专业需要的理论基础针对性学习,明确区分与其他设计专业的侧重点不同。不同的设计专业应选用适合的人体工程学教材。教师应选择课程侧重点明确,重点难点突出的实用性教材。室内设计专业常应用到的工程学 相关原理,如人体测量数据的选择和应用、人的感知运动神经系统、物理的声光热学、人的心理行为习惯等,是研究人与环境的科学依据。课程内容应当加强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引导,才能更好的为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的应用奠定基础。

(二)针对艺术生特点调整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

人体工程学的学科确立和研究起步晚,还有很多需要填补的空缺。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从学生自身出发,通过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使其主动的发现问题,通过探讨研究,总结出新的数据和说明。通过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其创造性。

2.实验式教学法

人体工程学中,人体本身的结构尺寸、功能尺寸、视觉知觉感觉等相关数据的结论,可以用课堂小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模拟体验,比单纯的用图片示意学生更有影响力。

实验课程教学能让学生亲自通过研究和发现,很大程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意,从而提升对学科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效果直观。

通过带学生参观各种功能类型的样板间,让学生有目的学习,如何使空间达到一个符合人生理及心理需要的舒适安全健康的空间。通过体验家具尺寸、人体尺寸、各种心理行为习惯等对空间的平面布局、家具选择、色彩和材质的选用的实际影响。

3.多媒体教学

艺术类学生的感性认知力较强,图形化思维大于文字思维,因此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直观的图片、动画、视频生动形象,可以缓解枯燥的文字理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完成一个从读图,讲授,问答,提高学生认知的过程。

4.引导和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去全面的考虑设计的要求和需要,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可以通过一些正面或反面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章节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根据一个案例或一个原理,总结归纳出知识的延伸内容。案例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身边校园生活或家庭娱乐生活中,学生用PPT图文并茂的形式,总结对家具或空间环境的感受,找出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问题,依据所学原理及相关知识,分析并提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当堂汇报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听,相互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的过程。

5.设计实践在教学中的应用(列举实际教学实践校企合作案例)

就课堂可言,可言通过实际测量的方式,例如在家具尺寸这一章节中,调动其主动性,让学生亲自对宿舍的床柜等进行数据测量,总结其设计的优缺点,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改良方案。将理论知识应用化,将实践应用系统理论化,相互作用,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将概念具体和生动化,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测量范围也可以扩大,带学生走出校园,亲自测量室外环境中的设施尺寸。到当地的装潢材料市场实地考查,通过和销售人员的交流,进一步了解实际室内空间及家具尺寸。增强学生对家具和空间尺寸数据的敏感度和进一步的认知。

就设计应用而言,高校实际教学实践可以通过搭建校企合作的形式和科教一体化的办学平台。可以与当地的设计公司达成协议,让学生定期去考察学习,或假期以助理设计师的身份参与实际的设计工程,公司不仅低成本培养了新锐设计师,学生也得到了锻炼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就我校而言,曾联合家具工厂体验店的合作,开展过“家具设计与链条式创新”的人体工程学研究,从科学理论和功能体验的角度研究家具创造的技术应用问题。通过学生的创意设计,帮助企业更新家具设计的品质和功能,真正实现企业与学生的共同获益的效果。

四、结语

以人为主体的现当代室内设计需要有科学依据的支撑,除了要有美观的设计形式,更重要是人体工程学才能解决的,空间安全舒适合理性。人体工程学的教学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的探究还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打破原有的纯理论式教学,紧密围绕专业特色,将课堂与设计应用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适应现当代社会的技术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⒊食酰程正渭.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56-90.

[2]张月.室内人体工程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篇13

注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室内设计教学应摒弃旧的和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根据室内专业特点,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1.当今设计潮流瞬息万变,从设计风格变化速度上已超出现有的教科书的编排速度。如果一味地按部就班或简单的多媒体讲授,势必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可结合最新的设计案例讲授,如在讲授简约风格时,不仅要对以往简约风格设计的特征进行讲解,同时可提供最新的具有国际时尚视野的简约风格案例,满足学生求知欲望。

2.课程之间存在脱节,相互之间没有衔接,缺乏交叉互动。如讲授家具陈设与设计课程时要涉及室内空间功能、尺度、材料及材质等这些相关的课程,课程之间只有产生交流和互动学生学习才有兴趣。应增加综合实践性,可以主要课程为核心,相关课程知识为带动相互补充,如以家具设计为中心命题,假设适用多种类型室内空间或环境中如家居、会所、商务酒店等。这里就产生设计的家具与何种空间合理搭配、陈设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同时避免脱离实际。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离不开好的创意,设计师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要扮演好指挥和导演的作用。现在院校的教学中过于重视设计的表达,注重设计表面的效果而忽略设计本身的重要性。设计教学中不但要考虑到作品的艺术内涵方面或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来提高学生创作的艺术含量,还要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

增加工程类课程的改革

实施人才培养项目化教学改革。德国包豪斯建立了艺术与技术统一的现代教学体系,就是将教学、研究、实践三者融为一体的工作坊模式。结合我国高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提出项目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原来理论教学模式内容与实际项目结合,将室内设计各专业理论实践化。

1.一个方案如何设计施工完成并达到预计效果,这是许多学生希望掌握的。这里涉及到室内设计相关的主要课程,如在室内设计住宅教程上可以选择高端别墅的代表性案例,分别就各类住宅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点的分析讲授。并假设甲方要求学生对案例的环境、室内空间进行设计,并对材料应用、施工、预算等各方面进行操作。在这过程中,针对与甲方沟通时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各种探讨,并进行多方面的实践练习。

2.实践的平台应放到企业,放到施工现场。与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定,根据用人单位需求,灵活调整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方向。通过教师或学校合作的建筑装修企业实际工作项目带动学生进行创作练习,可参与对实际空间测量、培养空间意识、听取甲方的意见、构思设计草图、实施制图等各方面的学习训练,了解装饰企业经营管理的运作过程。教师或设计师可配合组织学生在该过程中分组讨论、进行更细致的安排练习,原来课堂中教学所遇到的设计的实际问题就可得到解决。并根据实际工程进度分段学习考察现场并记住要点,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或建立实验地配置相关设备,所有实际项目内容可安排在该场地进行。

篇14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现代物质文明。交通、通讯的日益便利,使得人们的时空转换更为频繁,于是人们开始对居住、娱乐、休闲的空间赋予更多的诉求。逐渐富裕起来的老百姓,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中产阶层,由于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家居装饰中不再满足于物质化的、大众化的环境,而逐步追求有自己独特文化品位的室内空间。同时中国城市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开始出现移民化格局,即大城市中逐步聚集了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的移民阶层,他们把所在地或所在国的文化带入了居住地,进一步促进了家居装饰风格的多元化与个性化。[1]另外,通过多年的发展,精装修房在众多大中城市楼盘销售中的份额不断扩大,业主更多地通过后期软装饰进行住宅居住环境的塑造,软装配饰由此成为当今家居领域中的朝阳行业。软装热潮的来临也使室内装修领域中出现了一个热门的职业分支――软装设计师。

1.“硬装”与“软装”

“硬装”与“软装”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室内装饰概念。“硬装”以水电管线铺设及不可移动的室内空间分割等功能化装饰为主要内容,是室内装饰的基础工程。而“软装”则是建构在功能性的“硬装”之后,主要用于表达室内装饰设计意图与文化品位。同时大量运用易更换的装饰物,如家具、电器、家用纺织品(室内纺织品)、室内动植物、艺术陈设等。“硬装”的主要任务在于完善室内设计的“功能化”,“软装”则完善室内设计的“个性化”, 可以说“硬装”与“软装”共同构成了室内环境与室内文化。[2]

2.软装设计师人才奇缺,需求巨大

在“轻装修、重装饰”理念的引导下,家居软装在整体装修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软装设计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专业的饰品、家纺等软装饰卖场,软装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除装饰装修行业外,家居产品生产经销企业,如家具、橱柜等企业把家居产品销售转化为家居整体环境的销售,家居店面所搭饰品及软装配饰设计所营造的实景氛围已成为提高家具产品档次、带动销售的金钥匙。销售人员的陈设技巧等软装方面的建议,也被很多企业负责人和客户重视。如有的知名美式家具销售人员名片上的头衔就是软装设计师,同时公司还要定期对销售人员进行软装知识培训。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多数大中城市销售住宅将实现精装销售,家居领域中对软装设计师的需求极为迫切。但目前的软装设计师基本上都是由原来的室内设计师、家具设计师、陶艺设计师等在实践中摸索学习逐渐转行而来的,多数学校没有建立起专业系统的软装教育课程,因此,人才的培养已远落后于行业的发展需求。

二、高职软装设计课程的教学

1.软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目前高职的设计课程教学,以培养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平面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动画设计师等为主,对于软装设计师的培养还是空白,大多数高职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包含了部分软装的课程教学,如有的学校开设家具设计、家具与陈设专题设计、装饰画、雕塑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是让室内设计师了解一些简单的软装知识,课程的设置一是在时间上比较短,一般是48或64学时,二是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如在灯具、布艺、饰用品等方面的课程几乎没有,更谈不上软装资源品牌的整理和采购渠道内容的介绍,学生毕业后如果要成为软装设计师,还需要自己不断摸索和学习。

2.加强软装设计课程的教学与师资的培训

高职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室内设计师为目标,但由于市场人才需求日趋饱和,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软装市场的逐渐兴旺预示着巨大的人员需求,由于高水准的软装设计师同样需要专业的室内设计素养,所以,如果我们的高职毕业生有着良好的室内设计和软装配饰设计基础,那么就业的选择性就会更强,也更有优势。因此,加大室内设计教学中软装课程的教学与专业师资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笔者认为改革旧有课程和增加新课程应同时进行。如:雕塑课程应加入室内各种风格材质饰品运用的内容;增加布艺设计课程,让同学们了解窗帘、窗幔选择与搭配,床上用品配置,地毯的色彩及质地,布艺沙发的选择与搭配的知识(以32课时为宜);增加室内照明设计与绿植设计等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灯具、光源选择与搭配,室内花艺,绿化栽植知识等。这些知识也是一个高素质的室内设计师所要掌握的,因此课程的开设不但有利于室内设计师的培养,而且会促进室内设计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日后成为软装设计师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由于高职院校多数教师没有专业的软装从业经历,因此利用假期参加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除了“走出去”培训外,同时还应“请进来”专业软装设计公司的设计师讲学,这样,授课讲师既有专家教授,又有企业界人士,避免了坐而论道;在教学思路上系统性强,从行业前景到职业发展空间,各大类工程的案例做法与分析以及重点专题讲座,既有理论授课,又有实战经验,这是提升教学质量、与企业人才需求互动的重要环节。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终于明白,室内装修永远不可能一步到位,过多的造型与高档材料的堆砌并不是有品位的体现,几件经典家具或一两个小品雕塑也许更能表达独特的文化品位与审美取向。而软装设计师更能以家具、布艺、饰品等其他软装元素为画笔,描绘有个人文化品位、舒适惬意的理想室内景象,赋予空间个性魅力。

这是精装盛行的时代,也是软装设计师发挥重要作用的时代。在今后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加强高职室内设计课程改革建设,加大软装课程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教学,与时俱进,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室内软装设计人才而不断努力探索,也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毅.从室内文化的角度解析家纺“软装饰”及其流行趋向.南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