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劳动课的教学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法学本科教育;劳动法;比较教学法
一、介绍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国外劳动争议处理的制度模式及特点
劳动争议是发生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及利益争议。当劳动关系双方发生纠纷且双方无法通过协商一致解决纠纷的情况下,往往国家就不得不界入纠纷的处理,通过特定机构、运用特定程序去解决纠纷,避免劳动关系的紧张与恶化。由此产生的劳动争议处理规则和程序,即是劳动争议的处理机制。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这种机制因劳动关系的特殊性,而往往有别于其他普通民事纠纷处理模式、商事纠纷处理模式。各国对于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设计与选择,也往往与其政治体制、法律传统、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有密切联系,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较为全面地向学生讲述世界上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模式,归纳不同模式的特点,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讲授劳动争议产生的根源,向学生介绍世界上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主要模式及其特点: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是劳动关系,特别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矛盾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资本的逐利性与劳动者靠出卖自身劳动力维持本人及其家人的有保障的生产,劳动关系的对立性就不会消除,劳动争议的产生也不可避免。但是如果采用适合各自国家国情,特别是劳动关系状况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及机制,则可以通过较为妥善地处理好劳动争议,缓和劳动关系双方的矛盾。世界上建立了劳动法律制度的国家及地区,基本上都充分认识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功能与作用,建立并不断完善各自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这些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尽管制度目、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但也可以根据共性特点作一些分类:1.以国家分类,有四种典型模式。(1)美国制度模式。特点是分散性、任意性、民间性,侧重于通过仲裁机构的仲裁解决纠纷。(2)德国制度模式。特点是程序多元化,对于劳动者一方提供的法律救济比较到位。(3)瑞士制度模式。特点是强调绝对和平主义,尽最大可能通过协商解决劳资纠纷。(4)日本制度模式。特点是程序单轨但阶段最多,力求不激化矛盾。2.以国家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介入程度分类,可以分为三类,即自主放任模式、引导调协模式和国家主导模式。(1)自主放任模式。以英国、美国为代表,对于发生的劳动争议,政府往往并不主动介入与干涉,而是积极倡导劳资双方协商处理,同时提供仲裁、政府调停、民间组织调解等多种非官方途径和方式解决纷争。劳动仲裁是国家力推的解决劳动争议的主要方式。(2)引导协调模式。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这种模式下,国家及政府对于劳动争议采取一种轻度介入的方式,以争议双方通过协商解决纷争为主要处理方式,在双方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国家以中间人身份平衡双方地位和力量。其中,法国的工会力量十分强大,国家也助推工会采取罢工等必要的手段与雇主方力量进行对抗与制衡,而德国,国家推进劳动者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等方式来制衡资本家对企业的控制权。(3)国家主导模式。以日本、瑞典等国家为代表。国家在处理劳动争议中处于主导地位,强调行政与司法机关对于劳动争议处理的介入。即使是调解阶段,国家也设立专门的劳动调解机构(如日本劳动委员会、瑞典劳动调解委员会等)与调解程序,参与并主持调解,尽可能促成双方的调解,调解结果一经官方确认,双方必须执行。3.以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在解决劳动争议中的地位与作用分类,可分为四类:行政主导模式、司法主导模式、准司法模式以及行政司法并重模式。4.以劳动调解是否是劳动争议处理的必经程序分类,可以将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分为:调解前置模式、调解优先模式与调解自由选择模式。5.以劳动仲裁与劳动审判程序的衔接关系分类,可以将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分为先裁后审模式、或裁或审、只裁不审、只审不裁等模式。我国采用的是“一调一裁二审的”处理模式,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模式,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创造。通过对上述模式的划分,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对于劳动争议处理模式作出的不同设计,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模式的划分只是相对的,不同模式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而且也都在不断的总结、完善,甚至相互学习,共同融通之中。要缓和劳动关系双方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各国的目标是趋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劳动关系也呈现出外向性、国际化的趋势,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和机制也面临趋同性的要求,总结各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的共性的、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成为应对这种挑战的基础。
二、通过分组讨论、专题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国外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共性特征
在对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域外的典型模式进行讲授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于国外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共性特点进行专题讨论。为此,一是安排课后准备。将班级40名同学分为八个组,每组5名学生,分别负责收集整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日本、新加坡、韩国8个国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特点。二是用两个课时组织课堂专题发言,分别由各个组推举的一名同学汇报各组的研究成果。三是用两个课时组织课堂讨论,对世界其他国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共性特点进行讨论和归纳。经过学生共同的努力,总结出世界其他国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对于劳资争议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认同
各国由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法律文化传统等的不同,对于劳动争议的性质和发生原因等的认识并不统一。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劳资关系实质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之间的关系。劳资争议发生的原因在于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他们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思想文化竭力否认和掩盖劳动争议所体现的阶级矛盾,尽管如此,各国也都普遍认识到,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冲突不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要努力克服的首要问题。劳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冲突也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可以通过解决冲突促进社会进步,因此,劳资冲突也是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建立有效地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通过对劳资双方合法权利的救济,抑制冲突的负面效应,减少冲突的发生和防止恶化,从而引导劳资关系向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因此,各国劳动法劳动及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都明确把化解劳资矛盾,避免和减少劳资关系恶化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虽然西方各国回避了劳资争议的性质和发生的根源,但是认识到劳资争议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对于各国重视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是劳动争议制度得以逐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二)建立有效运行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保障
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双方作为利益对立的两方,当他们的利益发生冲突,意见难以一致的时候,就可能发展为对抗。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劳动争议的处理,使劳动争议发生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保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是西方各国处理劳动争议的一项基本政策。二次大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劳动法,包括劳动争议处理法等法律制度的建设,如前所述,大多数国家都先后制定劳动关系调整法、工会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涉及劳动争议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制度的建立中,不少国家能够尊重和体现“劳资力量平衡”“三方协商”和“集体谈判”等基本原则和处理方法,倾斜保护劳工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劳动争议能够以稳妥和平的方式解决。同时,各国纷纷建立相应的官方、半官方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及时处理劳资双方的申诉,争议组织调解和仲裁,监督劳动法律的实施,较为有效地化解了大量劳动争议。
(三)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上的三方性原则成为妥善解
决劳动争议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处理规则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双方是雇主、雇主团体和雇员、雇员团体,双方的利益是对立的,这就需要一个代表公共利益的参与者,居中引导、调和他们的矛盾,以有利于缩小利益差距,达到利益平衡。国际劳工组织对于处理劳动争议提出了组织机构上的三方参与原则,要求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要由雇主组织代表、工人组织代表和政府三方组成,致力于通过当事双方的沟通、协商和调解解决争议。随后,各国劳动关系立法中均引进了这一原则,并成为本国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机制。如美国的仲裁机构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主要机构,其仲裁庭的组成,不管是常设机构还是临时仲裁庭,都由三方代表组成。法国的一审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设立的劳工法庭,均由职业法官和工会、雇主组织各自推荐的兼职法官组成。
(四)调解、调停工作贯穿于劳动争议处理的全过程
西方国家在劳动争议的处理过程中,非常重视并强调运用调解、调停等手段促成劳资争议双方过成一致,解决争议。一些国家甚至把调解作为仲裁、诉讼的前置程序或者作为仲裁、诉讼开始后的必经程序。在英国,调解是处理个体劳动争议的主要形式,个体争议发生后必须首先由国家特别设立的劳动调解机构———劳动咨询调解仲裁委员会组织争议双方进行调解,调解最终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和约束力,双方必须履行。对案件调解不成的,当事人一方才可以提起诉讼。在美国,劳动争议发生后,联邦调停调解局(FMCS)及其地区办公室不仅应双方的同意参与企业内部劳动争议的调解,而且开展预防性调解,即在劳资双方集体谈判过程中提前介入,协助双方达成协议;或者在双方出现争端时应邀介入调解,促成争议化解。对于邮政和铁路、航空等大型行业发生的劳动争议,美国国会专门制订单项法规,规定调解是前置程序。法国在全国和各省设立劳动调解委员会,对于发生的集体劳动争议,由调解委员会组织调停。对于个体劳动争议,德国、瑞典等不少国家专门设立劳动调解机构或在劳动争议法律中专门设立了调解程序。
(五)加强劳动立法,建立专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是及时化解劳动争议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具有对立性,当他们的利益发生冲突,矛盾难以化解的时候,就可能发展为对抗。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劳动争议的处理,使劳动争议发生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保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是西方各国处理劳动争议的一项基本政策。二次大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劳动法,包括劳动争议处理法等法律制度的建设,如前所述,大多数国家都先后制定劳动关系调整法、工会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涉及劳动争议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各国纷纷建立相应的官方、半官方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及时处理劳资双方的申诉,争议组织调解和仲裁,监督劳动法律的实施。
关键词: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一、重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课程的选择中,要密切重视劳动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之间实现互补,提高教学效率。在课程的选择上,要注重贴近社会生活,合理融入生活化、劳动的元素。劳动技术课程,要将教学部门所规定的项目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结合起来,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制订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加快发展。为了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在课程的选择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发展特点,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这样,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融入教学中去。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合理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参与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自己的兴趣。
另外,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要在学生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和培养,这样,更能够体现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初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重视在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德育
在初中劳动技术教学中,总是充满着许多问题。这显得在劳动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变得非常重要。学生德育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加强德育,能够让学生重视劳动课程,培养动手能力,从而树立远大的抱负以及培养为国奉献的精神。
在劳动技术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道德教育。在教室中讲劳动技术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我们日常的手工制作,融合爱国的道德情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进行道德熏陶。
三、加强创新,将鼓励运用到劳动技术课程中
1.从授知识到授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将书本中显而易见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中,学生也是仅仅接受固有的知识,不去更进一步地思考和创新。这明显与我们的素质教育不符。因此,我们在教学思想上,首先要改变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继而以教授新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学中,学生势必会亲自动手进行制作,这在实践中,需要我们冷静的头脑和灵活的技巧来应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着眼于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防止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素养和能力。
3.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是进行劳动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运用鼓励学生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劳动技术课程教学中。
四、教学方式实际化,加强实践教学
任何事情离不开实践。当然,在学习中也不例外。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深入到课程教学之外,亲身体验劳动的难易,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收获知识的真谛。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会将学习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心灵深处进行深化,最后改造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必修的内容。在教学中引入劳动技术课程可以让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在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教学方式的改进,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学校的主体是身体有一定缺陷或者心理有缺陷的儿童,特殊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特殊学校的认识也有一定较深,使得那些有缺陷的儿童也能有更好的接受教育的条件。在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课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从劳动课中发觉更多的乐趣,从而更好地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在进行劳动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特殊学校开设劳动课程的意义
在特殊学校教育过程中不断拓展课程范围,可以使得学生接受到更多的知识。一方面,可以激发特殊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劳动课上以游戏玩乐的方式学习到一些基础的手工知识,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进行劳动课的各种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劳动技能的提升。劳动课与其他类型的课程不相同,其趣味性更高,理论性不高,因此可以让学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
开设劳动课程,可以很好地化解学生心中的不良情绪,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过程的易行性和娱乐性可以让学生放下心中的戒备,真正融入到劳动课程中来。另外,劳动课程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劳动课程往往是要求以分组的方式进行,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小团体的组成部分,在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锻炼特殊学校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教学策略
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过程中,趣味性较强,受到很多学生的喜欢。在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中,应该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量身定制的教学方法,使得特殊学校生在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爱上劳动课。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教育是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在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改革,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素质教育以及以学生文本的教育理念的应用,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角色,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明确自己作为榜样的角色定位。并且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从而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积极发挥学生在劳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真正爱上劳动课程。
(二)加强教学情境的设置
在劳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新媒体等加强劳动课程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将学生引入到相应的劳动课程环境中,也可以设置一些表演场景,并且尽量结合生活设置场景,让学生能够从熟悉的场景中更好地融入到劳动课教学过程中。比如可以设置相应的表演环节,让学生根据情景进行表演,在学生已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基础上,劳动课上可以创设《模拟超市》、《模拟家庭》、《模拟餐厅》等场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参与各种劳动。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
在劳动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要被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内成员要加强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任务,因此劳动课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小组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得学生能够在小组内都得到锻炼,能够在小组内发挥出积极性和自主性。在学生群体中成立学习小组,首先应该要做到对小组成员的合理分配,要对全班的学生进行合理地分配,从而使得各个小组的能力均衡,各个小组中的成员都能够发挥作用。
首先是在小组的人数上要进行合理地分配,一个小组的人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一般5个人左右为宜,要根据班级的实际人数对小组人数进行确定。在对小组的成员进行确定的时候,教师应该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明白学生的优势和弱势所在,从而能够进行合理地搭配,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组合在一起,防止小组内出现水平严重不均衡现象,尽量让兴趣相似的同学容聚集在一起,使得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帮助学生能够对具体的教学进行完成。
其次,要加强合理的劳动任务的设计。劳动任务设计是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劳动任务应该要包括各种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各种基本的劳动技能,要借助各种劳动任务,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劳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积木做一个帆船模型,但是学生手中没有材料,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找到材料、研究、制作等过程,最终各个小组会交出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机会较多,也能极大地锻炼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四)加强课后实践教育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为了给学生更多实践练习的机会,应该要将劳动课程应用到课后,在课后加强劳动课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放松、自在。比如在课后教师可以设置固定的时间,开展劳动课实践,使得学生在课后也能有机会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尤其是对于一些智障儿童,通过课后的各种循序渐进的操作活动,可以对人体的手、脑等进行锻炼,使得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有效地学习,减少学习的障碍,并且还能挖掘出他们的内在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课后的活动开展过程中,也要融入一些游戏成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游戏的选择,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价,从而能够积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整个班级的学生的劳动水平有一定了解,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行培训,对学生比较薄弱的部分进行加强,提高学生的劳动课实践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特殊学校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劳动课是特殊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等进行锻炼,从而使得在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可以对自己的综合实践水平进行提升,并且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
关键词:手工制作;教学;实践能力
纸工、泥工的材料来源容易选择,不受地区条件限制.有广泛的适应性.它的特点是:操作简单,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使用刀、剪等简单的手工工具,体积小,易于掌握操作。手工制作既然是小学劳动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自然也不能脱离小学劳动课教学的方法体系。而手工制作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它与其他各类劳动项目的教育,也应有所区别。从教学组织形式上讲,劳动课的组织形式有八、九种之多,而手工制作最适宜的是“课堂讲授,课堂实践”,讲授与实践同步进行。因为手工制作所涉及的工具、材料简单,实际操作所占空间小,学生在原座位上不动即可完成任务.并且可以人人动手实践,教师便于边讲授边示范边指导,学生可以边学习边模仿边操作。从教学方法上讲,一般应把所讲授的内容化为谈话的形式,增加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示范操作―模仿法”,给学生以准确的示范,严格掌握操作程序,并附以个别指导。当学生初步掌握操作过程后.要及时采用练习法加以巩固。
1.手工制作教学步骤安排
1.1做好课前材料与工具的准备
教师除备好自身课堂演示用的工具、材料之外.还要考虑到学生。哪些需要学生自带,哪些有配套材料.哪些需要让学生提前准备好。
1.2上课时,在导入新课提出课题之后,要立即检查学生手中的材料、工具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一般要出示自制成品。教师做示范用的制成品的型号要大、颜色鲜艳,学生看起来醒目。如做一个纸制手提袋,教师示范用的要比学生做的尺寸大1一2倍,用彩色挂历纸,先不要完全粘贴牢.教学时能够随时拆开,随时按原型折起。当教师示范时,学生借以模仿,技术传递快。
1.3把握制作重点,合理分解制作步骤
教师在试制过程中,要把握重点难点。仍以自制纸手提袋为例,在备好配套材料的前提下,制作方法共有五步:?剪去四周的白边缘;按实线剪拐角;沿虚线折叠,粘贴―粘拐角、粘其他交接部分;加提手―扎眼、穿绳、打结。在这五步中,剪拐角、粘拐角是重点,粘贴、穿绳是难点.这就要突出重点,提醒学生注意。在难点方面,只要教师肯于动脑,把胶水或浆糊根据所需数量提前从容器中取出,再备一块冰糕棒作小木刷,粘贴也就不难了;穿绳,只要捏住绳的顶端,稍露尖部,也就不难穿过了。
1.4当场巩固,反复练习
学生对一种技能的掌握,往往先从局部动作开始,慢慢地形成完整的动作,最后达到动作的协调完善。手工制作的内容,学起来容易,遗忘较快.因此在学生依葫芦画瓢的基础上,要反复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订正。为了扩大个别指导的机会和次数,学生的座次可分组安排,教师并在各组物色心灵手巧的小助手进行协助,以便随时纠正学生在制作上的错误。
1.5课堂组织要生动活泼,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为了激励学生在制作上精益求精,巩固练习之后,可以举行一些小竞赛之类的活动,作为形成性检测,只给鼓励.不记成绩。这些竞赛要灵活多样,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的集体比,也可以是制作又快又好的个人比,以活跃课堂气氛。
2.手工制作需注重情景设置,丰富学生的体验能力
小学生手工制作课不仅需要教师耐心和细心地引导,同时需要独具匠心的情景设置。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的好奇心比较强,枯燥的输入式教学吸引不了他们的无意注意力。教师可以创造性地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改动和变更,整合课内课外的教学资源,形成一堂妙趣横生的美术手工制作课。学生在情景设置中更加容易投入,激发自身的手工实践能力,丰富手工制作课的体验能力。比如,苏科版小学劳动与技术中《拉花》一课的开展,学生围绕拉花的主题展开一系列的制作活动,巧妙地将制作、游玩集中在一起,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能力。
3.手工制作需注重生活引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标下的小学制作课从之前单纯的手工能力的训练提升到全面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台阶上,现今小学制作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而且要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延伸教学效应,深化学习意义。纸材、泥材等教学材料是以往单一的教学手工制作课工具,现代的小学手工制作课需要突破这一单一的模式,加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强化制作课的实用性。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关注,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比如,苏科版小学劳动与技术中《家政 凉拌黄瓜》一课中,老师要求学生把劳动融入到生活中去,这使得小学劳动的课程更加有意义。
4.注重教法创新,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以前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采用传统手工课的示范操作,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的创造。新课标的教学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意义,丰富了教学的初衷,教师在尝试新教学模式时,要多以学生的感受、周围环境的观察、制作的体验、课堂的表现为重点,注重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避免“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适当丰富学生的课堂视觉,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当中,开拓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多问多学,创造互动性强、生动有趣的手工课堂。优秀的教学课堂能够将折、画、剪、说、讲、玩集于一体,无形中渗透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动手、思维能力。如,苏科版的《桌面垃圾桶》《衣架》都是小学生生活中熟悉亲切的物体,可以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展现给学生,给予视觉享受和冲击,然后再一步步以讨论、交流、提问、制作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5.结论
教学不能只是注重“教”这样的刻板效应,应当更加开放化地注重师生之间的愉快交流、学生与学生的探讨,给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一个教学空间。因此,每个手工制作课老师都要树立良好的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更好地掌握每堂课的技巧和方式,创造学生喜爱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一、怎样才爱劳动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不劳动,社会就不能进步、繁荣和昌盛。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说:“劳动是人生一桩最紧要的事体。”法国著名作家法朗士说:“人类的劳动是唯一真正的财富”。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怕劳动、苦劳动变为喜劳动、乐劳动,这样便可以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现就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劳动,提高教学效果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
1、激发爱劳动,从培养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开始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在课堂里教师讲授一些劳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布置学生课后或回家去实践。课堂教学成了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当然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了。作为教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并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仅是名人说的,也是我们大家的共识。路边、操场上遍地是各种各样的树叶、花草,我就让学生在休息日收集各式树叶、花草,并且找叶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找四叶草等,然后专门设计一节课让学生进行树叶、花草拼图,是否找到叶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是否找到四叶草,在这一节课当中学生表现得很出色,同学们互相帮助,提出不同的意见,拼出来的作品活灵活现,淋漓尽致,都很有创作的灵感,想象力很丰富。并且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两片叶脉完全相同的树叶”,找到四叶草将是很幸运的,这样的课程内容创造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爱劳动
从小学生天生爱玩特点入手,把劳动技术教育与游戏、比赛、表演等方法相结合,寓教于乐,事半功倍。比赛:我们的口号是“比赛比赛赛出风格赛出成绩。”是激励学生好胜心,取得优良劳动成果的手段,是利用情感动力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成功的喜悦得到增强,因此,爱劳动效率会有很大提高。比赛的方式有个人比赛、团体比赛、自我比赛和能力分组比赛。如“课前可采用小组进行材料准备,进行尝试性实践,课中针对劳动过程开展个人或团体比赛,课后对劳动成果开展评比,使自己在不断比赛中提高、超越。表演:表演完全符合小学生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因而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事先让学生按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表演小组,然后根据特长选定内容。由于内容形式不受限制,又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表演时学生总能拿出各自的拿手好戏。如:叠衣服表演、拌凉菜表演、茶艺表演,插花表演等。这样,通过多次的准备、多次的表演练习,学生的技能自然会得到提高,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3、培养积极的爱劳动热情、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1)、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正确的方法是对孩子感兴趣的劳动,开头要教学生方法,鼓励孩子干好。可以用小组竞赛的形式维持他们的劳动热情,事情做完后,要检查并给予评价,给于一些适合的物质奖励,评选“优秀项目生”等形式,以表扬为主,允许失败,并要给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要为孩子参加劳动而感到自豪,当他们体会到劳动带给他的成功之后,学生的劳动热情会越来越高。(2)、劳动课里对于比较枯燥的课程,教师要创设愉悦的情境,增添劳动实践的乐趣。使学生的劳动情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在一种美的艺术享受中来学习掌握技能技巧。如:角色游戏。例如在指导学生实践“摆放收拾餐具”、“泡茶”等,教师可找几个学生分别扮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客人,然后让学生按一定要求模拟摆放餐具或端茶敬客。再让同学们检查评论。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会感到生动有趣,乐意参加。实践经验证明,小学生比较喜欢新鲜的场景和新奇的活动内容。现场劳动实践,身临其境,会使参加劳动的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积极、主动、兴奋的精神状态,教学效果较好。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好这种形式的劳动实践。(3)、音像配合,比如用幻灯、录相演示劳动技能的操作过程,或在学生动手实践时播放一些符合劳动气氛的音乐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及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充满美感的环境里得到锻炼,受到熏陶。这些都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劳动技术课的兴趣。
4、让学生拥有一双灵巧的双手
手的运动可使人的大脑变得聪明灵巧,我发现要使学生们很容易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他们折纸、废物利用无疑是一种简单的方法。于是在以后的劳动课上我就教他们用纸折一些小玩意儿,用易拉罐,矿泉水瓶、充电器线等制作一些艺术品。以使他们对劳动课产生兴趣。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以后就会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期待劳动课的到来。
5、作品展示,“展”出学生劳动成果
作品展示是一种分享和相互学习的方式,人们在学习知识和实践劳作的过程中,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期望获得荣誉,学生也不例外。他们都很愿意将自己付诸心血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欣赏,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为这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会使他们精神上受到鼓舞,坚定努力成功的信心。第一在课堂上展示,第二、教室里设立展示台,展示他们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付出就有回报”。同时,展示的过程也是分享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交流的过程,能相互启迪、发现不足、冒出新的灵感等等。只要我们肯动脑子,千方百计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他们便能心情愉快地去学,学得更有劲头,自信高涨。作品展示机会要平等,即使是未完成的作品,我们也要允许学生把它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闪光点,“瞎子背瘸子――取长补短”。一位伟人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作为劳技教师,我们必须从内心认可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鼓励他们,展示它们,对小学生而言,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就意味着作品被老师同学、认可,从而产生成就感,身心愉悦,树立自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次的创作活动中去。所以教师不要吝啬那一块小小的展示台,因为这对学生来说,是展示自我的大舞台。让每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并及时获得反馈,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例如,在执教了《小风筝》一课后,我和学生一起挑选了一些比较出色的作品。有燕子风筝,有花蝴蝶风筝,有大鲸鱼风筝,有长龙风筝……作品被选中的学生就觉得非常自豪,很有成就感。当他们向别的学生介绍自己成功的秘诀时,内心的成就感与自信便油然而生。
二、怎样才会动手
【关键词】综合 联系 全面发展
要想轻轻松松获得高效率,综合实践教育,就得从促进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上下功夫。因为只有德、智、美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协作作用下,综合实践课才能获得高效率,才能在同样获得高效率的前提下,有所轻松;反过来,上好综合实践课,能促进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这是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下面,笔者就上好综合实践课,发挥其综合实践性,促进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问题谈一些观点。
一、综合实践课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课中的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修养和世界观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学生艰苦朴素不怕脏不怕累的美德。如:"认识几种蔬菜"一课,教学中通过认识一些常见蔬菜以及对人体的作用,使学生懂得农民伯伯为我们能吃上新鲜蔬菜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体会到要珍惜他们的劳动。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通过劳动课的活动还能使学生养成爱护设施,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公共秩序等习惯,同时能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以及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上好劳动课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
二、综合实践课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是人类肌体中重要的一部分,手的使用,手的活动方式,手的操作技能,手的灵活程度。同时也是智力技能的体现。动手能开发大脑,使大脑皮层结构更完善。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这是因为劳动完成能促使脑的思维和手的劳动相结合。手脑结合,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使人心灵手巧,学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聪明。我在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使学生领会与应用知识,形成技能,不断形成他们自己的新的智力结构,改善自己的智慧品质。从而使学生的智力不断得到发展。
三、综合实践课促进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义务教育推行"一费制"(学生免书学费,学生一切费用由国家统一承担)以来,为节约开支部分学校不再订购综合实践科的课本及配套材料、制作工具等,所以这门学科无教材或无法实施按课本授课,因此每节课的内容及教法都得由教师自己确定,难度显然增大了。上学期,我在这种情况下,自己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在六年级中开了一节《折撕纸花》的公开课。这节课没有任何课本的材料及工具,只发给学生几张纸,教学生凭手折撕出各种图案、花样。本节课所选内容颇具"综合课"性,体现诸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性。整个折撕过程凸显手工制作特色,既动手,又动脑,培养了学生协作、操作思维的能力;折撕过程及作品涉及"图案"(美术)、"对称"(美术、数学)、"对称中心"、"圆心角"、"重合"(数学)等知识及概念。在教会学生每折撕一类图案、花样后,我相应地指出所及的学科知识及概念,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到综合实践课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教会学生折撕"四角花"、"五角花"和"九角花"后,再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他们创造思维能力。在此,我引导学生从"五角花"和"九角花"折撕的联系和区别中总结出折撕所有"奇角花"(角数是奇数)的折撕方法,学生就能独立折撕出"十七角花"等;接着,我又让学生从折撕"四角花"、"五角花"和"九角花"之区别的原因中总结出折撕"偶角花"(角数是偶数)的规律,学生就能自主探索出折撕"八角花"、"十六角花"的方法等等。整节课,充分利用各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既达到了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又促进了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培养了学生诸方面能力。
二、启发引导法。主要是教师在注重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习以及两者的相互反馈,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方法,掌握技能。教师一般作整体示范和简述要领,并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维探索,独立进行动手操作尝试。其特点:一是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操作实践密切结合”的劳动课的特点。二是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这种教学方法经过一个阶段的尝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索尝试法。主要是教师提出课题和操作内容后,首先让学生接触实践,鼓励学生独立尝试操作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再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促使学生掌握技能和提高思维创造能力。其特点:一是首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实践,充分尝试和探索的机会和环境、学生动手探索的兴趣高,留下的印象深、技能掌握得牢。二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危险性小,灵活性大,直观性强,可塑性充分的操作训练项目。如电子技术的线路板设计,元器件识别;照明电路中的开关、插座拆装;工艺中的创造性设计制作等等。教师只要交代清楚,稍加讲解,就可让学生大胆尝试,失败重来,反复探索,在教师点拔指导下,学生会有收获。
四、讲释法。主要是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操作基本技能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劳动技术课中,教师要讲释必要的与操作技能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技能操作原理、工艺方法、作品质量标准、操作时应注意事项和安全操作要求等。其特点:一是讲释中应注意抓住技能要点;注意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适时渗透德育教育;灌输质量意识和安全操作知识等。二是讲释法常常与操作示范结合起来,对于操作技能要领和注意事项,要结合教师的操作示范边操作边讲释,并辅以模型、教具、图片或多媒体课件,迅速向学生传递有关信息。基本知识内容的教学,通常采用讲释法进行。
五、开放课堂式教学法。主要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实践,独立完成操作,教师再根据反馈来的信息,总结评价,查漏补缺,使学生达到动脑、动手,并最终达到操作技能教学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一是开放课堂式教学,并不是放任自流、漫无目的、课堂无序,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主,目的明确,乱中有序,既要放开,又能适时进行总结。二是按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周期可以是1课时,甚至是几课时,收得过早,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熄灭学生的创造火花;收得太迟,会给人以松散或放而不管的感觉。三是抓住时机适时总结,根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做得好的给予肯定,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正,最后达到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的目标。
六、图示教学法。主要是用挂图、投影片等图片来表达用语言难以准确、恰当表述的连续动作、操作过程或要领的教学方法。是劳动技能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其特点:一是技能操作学习是一连串的动作变化作用于对象的过程,常常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恰当的图形辅助教学可达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二是利用图形、分步挂图有利于扩大视角,留住操作过程的一瞬间,有助于学生观察。
七、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辅助课堂教学的方法。其特点:一是在班级授课制下开展技能教学,教师自制适当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二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操作示范时的可见性,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可视效果和信息量,提高单位时间效率;利用其交互性强的特点,突破操作技能中的重点和难点。三是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再现能力强,可以反复重放,对于帮助难点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
我通过对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习压强和浮力知识的学习时,进行比较,其中(11)班学生在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是我都引导并督促他们在课前先根据课本内容把自己不太懂的内容和物理现象采取自制教具来进行实验验证来保证结论,课后的一些习题也通过自己设计的教具也来进行巩固验证,另外的一个班(12)班,我依然采取常规的教学方法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讲授,结果一段时间后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兴趣动手实验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区别,通过详细的比较,我认为自制教具在物理课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许多学生掌握不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从八年级到九年级感到物理课越来越难学,最后,对物理学习就逐渐失去了信心,但是许多物理课教的制作难度是非常小的,太多教学生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都是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和方法能自主完成的,这样学生会在不知不觉的教具制作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到了许多的物理知识,达到了在乐趣中学习物理,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物理知识的效果。
2.自制教具大大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初中阶段的物理分组实验课的效果一直是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接触的手工课劳动课等较少再加上对实验的要去目的没有掌握到位,所以一进实验室出现的场景是:平时认真学习,听话的学生在认真的看别人实验等实验结果,而一些学习基础差,动手能力“过强”的学生又在占着实验器材在无实验目的的在胡乱操纵,只有一部分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才能把实验器材按目的要求组装造成实验课纪律乱,效果差。但随着自制教具学生的增加实验,实验课的主动操作人员大大增加使你整个班级的实验操能力大为提高
3.自制教具大大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一代学生是在父母的过分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他们过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优越生活,因而它们生活有理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较差,电视中,报纸上屡次报导了大学生开学时需要父母请假去陪送,因为他们有能力考上大学,但无能力去做买车票看车次,甚至报到,到校时交学费,铺床铺这样基本自理能力都没有,而通过自制教具参与到教学中以来,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很少出现过自行车钥匙丢了,叫家长来开锁;板凳坏了,叫家长来修等,简单的生活小问题无法解决的现象。
一、 确立健康教育的应有位置,端正教学态度。
健康教育是以所有人为对象,特别是少年儿童,通过对生理、心理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之具有自我保健的能力,进而达到在精神,身体等方面保持健全状态。现在,新课程中开设的健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少年儿童具有自我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在精神身体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但长期以来,不少人把“健康”理解为就是没有疾病。这种片面地认识和陈旧落后的观念仍在误导着许多人。正因如此,有些老师将健康教育课视为多余课,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就将其挤掉,对此,我们应该提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以战略的目光来认识对孩子们进行健康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是关系到祖国昌盛、民族兴旺的大事。因此我们要摆正健康教育所处的位置,切实做到象重视语文、数学等课程那样,重视健康教育教学。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任课教师,要端正态度,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丰富知识,切实把健康教育课程开足开好。
二、加强小学卫生健康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意识。
卫生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上好卫生与健康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健康课的兴趣,良好卫生行为习惯,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学校卫生工作重点。为确保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我通过制作课件、搜集资料、播放健康课VCD、到校外参观、参加社区清洁劳动等,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认识卫生与健康的关系、卫生与健康的重要性,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提高了环保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靠平时的坚持和严格要求。为配合学校的文明班评比和卫生工作,我在班上建立了卫生工作小组,由组长负责日常卫生的监督和检查,班干部协助老师作卫生宣传。每天早、中、晚扫地,每月大清洁一次。利用卫生健康知识竞赛、环保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黑板报、橱窗开辟卫生健康知识专栏,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多方位宣传教育卫生健康知识。通过提高卫生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卫生健康意识、环保意识,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加强卫生健康知识,提高预防疾病能力,也是健康教育课的一项内容。我利用课室后面的黑板,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出版一些相关的保健知识和常见疾病、预防疾病的方法。留一定位置,让学生轮流写上有关卫生、保健、环保方面的小知识。还利用今年的甲型流感,了解甲型流感、手足口病等的疾病预防、环境保护等卫生保健知识,让学生参加环保知识竞赛,废品回收利用比赛等加强了学生对卫生健康知识、保健知识的认识,增强了健康教育效果。
三、经常探索教学方法,处理好健康教育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小学卫生健康教育课,是近年才开设的新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小学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与有些学科的部分内容相同,例如:小学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劳动课等,有些内容与健康教育内容非常相似。因此,任课教师应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能够自觉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选择切实而有效地教学途径和手段,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同各学科相互配合,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综合教育功能,相同的内容要共同研究,采取最佳教学方案,完成教学任务。我们知道,健康教育课是使学生获得健康的知识,培养健康的行为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应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方法,要多采用启发式,分组讲座等教学方法,贴近生活,多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接受。同时,要多利用形象直观的模型、挂图等教具促进教学。
四、加强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适应健康教育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劳技课堂 创新思维 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22-01
劳技是一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从简单而常识性的案例通过学生实际的操作提升大脑思考能力,明确事物发展的万象变化规律,树立正确的大脑思考意识,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修养,这门课程在目前被教育部门逐步重视,希望可以在教师的正确辅导下,获取较大的成功。在新课改下,劳技课程该如何教学呢?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以及教材大纲要求,在浙教版教材中,设计性学习一直都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技)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所以在教学课程中,设计性思维的培养才是教师的重中之重,中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针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是的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在设计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科学的探究思路和创新能力。
1 培养学生学习劳技课程的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
1.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兴趣有:(1)抓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尊心强、注意力不够持久,而且喜欢被鼓励等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等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风筝制作教学中,将学生分成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制作的外观美、工艺精细等表扬奖励好的,鼓励差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渴望,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在渴望中激发了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自觉的投入到制作中。(2)设置疑难问题,激发求知创新兴趣。在劳技课堂中,教师的设疑可以在原来知识上或者学习新知过程中进行设疑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带领学生进入探求知识的乐园。在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燃起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动脑动手,逐渐培养学生爱思考和勤学好问的习惯。(3)享受成功倍增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当风筝做好后,教师带学生放风筝,让学生品尝到自己成功后的辛勤劳动的果实,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进而激发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密切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心里以及特长,针对性的对每一个学生设计最合适的教学方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兴趣紧密相关,兴趣会使教师的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并有助于与学生之间增进师生关系,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适当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比一比看一看谁的作品更精美,更富有创意。然后指导学生制作,制作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具有新意的作品。
1.2 基于创新思维发展动手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就拿中国建国初期与当今社会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凝聚了中华儿女多少的创造力,然而劳动课程可以让学生开启心智,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激发了兴趣,从而爱动脑筋、会动脑筋,逐步培养了自己的创造能力,树立了创新意识。
例如,煤气瓶煤气储量显示器的设计。
煤气的使用在大城市中已经基本管道化,在多数城镇、广大农村煤气还是用钢瓶装气,而现在煤气瓶上还未加装储气量显示器,往往煤气快使用完还不知瓶内有多少气,错过加气时间,很费事。据此存在实际问题,课外创造制作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两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是在煤气瓶加装气压表,以显示瓶内储气多少。这里用的是“移植法”,把电表、水表的方法移植过来;另一方案是瓶底加装重量显示器―― 台秤。(为防止台秤长时间负重损坏,另加装一钢瓶升降装置)。这里用的是“等效法”,把储气的多少转化为钢瓶重量的变化。这些方案都反映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2 开设相关课堂,结合课外活动,切实发展劳技教育
劳技课堂意识得到了培养,动手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但是实际的操作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除了教程以内的实验课程之外,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技能扩展课堂,可以亲近自然结合日常生活,使得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在劳技课的教学中,应注意活动过程的层次性、现象的针对性,由表及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并总结出现规律。
开设劳技专业课堂,不能单单是课程中设计的案例这么简单了,教师应该更加实际的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最好是校园中发生且是学生有目共睹的事件,教师巧妙的设计来是的学生动手来完成一项项操作,不仅可以使得有良好的积极性,而且会比课堂乏味的文字教学效果明显的多。总之,劳技教育是以生活为基础,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使得生活题材融入科学教育中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 通过劳技课堂教育发展思想道德培养
劳动技术课程是对中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浙江省中学劳动技术课程指出,它是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劳动,通过实践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感悟“劳动”的乐趣,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为此,我认为,不能把劳技课简单地看作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习惯的学科。而应看作以德育为主导,以劳技教学为主要内容,融入智能的培养,动手能力训练和美的熏陶等综合方面内容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劳技教学中,我不仅向学生传授工艺技术,而且注重捕捉,挖掘德育方面的因素,并将其有机地渗透到劳技教学中去。学生在学会制作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并形成很强的内化力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4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劳技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能够主动、自主的进行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向雅.如何教好中学劳技课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2(16):237.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联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设计每节新授课的导入时,一方面应尽量挖掘教材的创新要素,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除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动手、动脑、动口。教学时,首先,教师可预先从各类书、报、杂志、相片中收集全相关资料,并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同时采用看图说话,自我介绍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讨论学习的兴趣。虽然课程内容丰富,但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势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还需通过课堂模拟教学情境,让学生担任情境中的角色,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思考如何达到情境要求,其它学生观看后作适当的评价。通过此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认识,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
二、贴近生活,开展实际教育活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在教学中,将教学植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让教学实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得到呈现,对引导学生用独有的心理和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如教学爱护公共设施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甚至在校外组织活动学生讨论做到爱护公共设施;教学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课时,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小公园、街道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等。这种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可以达到引发学生内心道德情感的良好效果。
三、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的教是外因,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知识的增长,分析判断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思想、情感、意志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如果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会失败。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自己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朋友。
2.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教师注入式,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倡导启发式教学,创造自由、民主的教学空气,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发表各种见解。
3、教学方法要充满情趣
懂得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个精心的设问,一个及时的鼓励,一个动听的故事,一个巧妙的板书等等,这些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
乔治・凯兴斯泰纳(Georg Kersehensteiner,1854-1932),德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改革家。德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欧美教育史上倡导国民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实现公民教育理想,贯彻劳作教育理论,凯兴斯泰纳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国民学校进行改革,希望它能成为“劳作学校”。其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环境改革与师资改革。其中,课程改革为实施的重点。
一、课程改革
(一)设立专门的劳作课
凯兴斯泰纳认为劳作学校要实施劳作教育,就要安排专门的劳作课。他详细说明了在小学中开设手工劳作课的理由:(1)在全体国民中,手工劳动者占大多数,手工劳作课适合大多数国民的实际需求;(2)在任何社会中,体力劳作、特别是手工劳作的需求量远比脑力劳作要多;(3)人类的天性倾向于手工劳作,手工劳作不仅是一切真正艺术的基础,而且是一切文化科学的基础;(4)3岁至14岁的儿童对于手工劳作有强烈的本能和冲动,因为人的身体的活动先于精神的活动,而且是精神活动的基础。
(二)劳作课与理论课协调发展
劳作学校设立专门的劳作课,并不影响对理论课的重视。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精神能力的发展是任何学校不可缺少的。“精神能耐的发展与体力能力的发展,在科目教学中,愈能密切联络,那学校的组织也愈幸福,愈完善,而精神能耐的发展,也更自然更容易。”理论课与劳作课是相互促进的。凯兴斯泰纳力图把劳作教学的原则贯彻到各科教学中。使一切课都成为劳作课。理论课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精神能力的发展,要像劳作课那样促进学生精神与体力协调发展。劳作学校以劳作为契机,带动了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劳作学校除了劳作课、理论课以外,安排绘画、音乐、舞蹈等训练,使学生适应新时代对劳动者的要求,协调学生各器官的活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焕发朝气与美感,为他们成为良好公民打下基础。同时,还安排专门的体育活动时间,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来消除学生的身心疲劳,培养意志。课余时间也安排保健活动,保证学生的强健体魄。
(四)缩短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时间尽量缩短,学生自由活动时间相对延长。“在较少的课堂时间内,达到普通学校里的学生以极低的积极性、在较长的课堂时间里所达到的同样效果。”国民学校一年级和二年级每周的授课时间比传统学校缩短4―5个学时,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五)照顾儿童性别需要,发展学生个性
儿童有天生的活动兴趣。在活动能力方面,男女生各有所长。男生对体力、创作性要求高的活动更有兴趣;女生则对那些要求细致、谨慎的工作更偏爱。在劳作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要照顾到这种差异,“在我们为实验学校选择的实践活动中。以男生的木工活动和三年级开始的女生手工活动为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总而言之,劳作学校力争把劳作教学的原则贯彻到各科教学中,不但设立专门的手工劳作课,还对各门学科的教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在学生知识、能力、品格培养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劳作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特点是用主动的方法代替被动的方法。对于实践技能课,主要采用实习作业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活动,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方法。学生在教师适当指导与监督下层开活动,充分运用自己的独立思维,发展创造性,提高动手能力,而实际活动成果又促进学生不断改进、提高。对于理论性强的课程,如历史、文学等,读书指导法、表演法、讨论法运用更多。读书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问题。表演法,是学生将故事搬上舞台,由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通过表演,学生对文章的内涵理解更加深刻。讨论法,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独立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更加独特和深刻。
三、教学环境的改革
(一)设立专门的活动教室
劳作学校设立许多专门的活动教室,各种活动教室分别对应相关的教学内容。如专门的劳作课在劳作车间进行,其中有各种机械设备和简单的手工工具与材料,教师可以现场监督与指导。如为算术课专门设立了小商店、小银行,用模拟的商业活动深化学生对数字概念的理解,增强趣味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进行分组教学
劳作学校实行分组教学,使教学组织规模缩小。“因为真正获得新概念以及在某些科目的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手工操作,只能在学生人数适中的情况下进行。”班级人数的减少使学生学习压力减小,因而课堂气氛轻松、自如,适合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开展团体劳作
劳作学校培养学生合作、利他、团结等品质,“在组织实践劳动时,应尽量从劳动集体这个观念出发,从培养儿童之间相互服务、相互帮助和齐心合力完成任务的观点出发。”团体劳作中,一方面能养成个人的生产能力,同时因为是共同劳作,能产生团结的精神。“随着劳动集体原则的实施,我们不仅获得了对学生进行伦理化职业教育最有效的力量之一,同时也发现了一系列宝贵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一般的正规学校的劳动课上,几乎得不到培育。”劳作团体中,有的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较为薄弱,优秀者要加以扶持,就培养了相互合作和服务的感情。把养成的这些精神统一起来,就构成了有共同目的的团体精神。这种劳作集体,无形中成为塑造学生良好品德的基地。
四、师资的改革
(一)劳作学校聘用两类教师:一是理论教师,一是技术教师。
“对于劳作学校我们除了需要受过理论和知识严格训练的教师外,还必须有第二种教师,那就是受过严格训练的技术教师,”理论教师注重理论课教学。技术教师注重技术劳作课教学。理论教师由具有一定劳作素养的、有劳作教学理论修养的普通教师担任。技术教师则由技术师傅充任教员。“国民学校高年级班的技术教师,可以经过精心地挑选,选中后进行教育学的培训,可以直接由技术部门聘请,”这些师傅了解新进技术的发展,并向学生介绍产品制作的新方法,展示新材料、新机器等,取得很好的经验。
(二)建立手工师范学校,培养技术教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劳作学校的师资问题,需要建立手工师范学校,专门培养技术教师。手工师范应以四年小学及六年至九年的实科中学为基础。“师范学校毕业之后,或六年普通中学结业后的技术教师培训班除了讲授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外。它的主要教学要点放在结合物理和化学的实践技术的培训上,”开设的课程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公民课以外,应特别注重实践技术训练,并与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唱歌、绘画等学科相连。“把国民学校变成一所将劳作课作为一门精心管理的课程而纳入教学大纲之中的劳作学校,这一变革即将到来,而且必将在克服各种各样的阻碍中到来。”
(三)改革师范教育,培养劳作教育合格师资。
一、初中体育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评价唯成绩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纯属多余
中国学生寒窗十多载,所有的课程安排、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为了高考分数,为了将来考个好大学,谋一份体面多金的稳定工作。为了高考,兴趣天赋尚可抛,那些副科如生物地理计算机音乐,尤其是体育、劳动课这些看上去很力大无脑的课程就尤其显得不值一提。也是由于传统体育课上教师一直以单一的反复的体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由于学生不爱上课,教师上课也很无奈,最后演变成了上完基本内容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这一堂课就成了学生的“课间活动”课,连体育课让学生锻炼身体素质强身健体的基本宗旨都消失殆尽了,这就给学生和父母一个体育课就是受罪的更是耽误宝贵的学习时间的不该设置的课程的印象。
2.教学内容单一,时间安排不合理
初中体育课体育设施不健全,教学内容单一无变化,多是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没有审美性可言,根本提不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一些学校在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的评定方面存在着以学生学习成绩为唯一评定标准的情况,这就导致教师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应试性,导致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只是技能的讲解和习练。单一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降低,阻碍了学生主动参与性的热情提高。
一切教学培养都是为了高考,体育课这种不能提高学生期末考、中考甚至高考成绩分数的课程,不仅学生和家长不愿意上,就连学校也是能缩就缩。据调查显示,一般初级中学,每周三次体育课,多安排在上午或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这个时候正是学生饥饿、学习效率低下的时候,安排上体育课就不会耽误其他重要的课。然而上体育课的话,教师带领学生学完基础知识之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甚至也不在操场看管学生就自己离开去忙自己的事情了,这种体育课是错误的。
3.教学方式霸权,学生主体性缺乏,参与不积极
从现有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来看,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突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应有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知识的讲解、动作的示范以及对体育课堂教学本身的控制,进而导致多数学生不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体育练习课为例,教师过多地强调练习目标的实现,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二、初中体育教学的出路
1.课程评价多元,体育课得到应有的地位
新课程要求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要改变那种唯成绩论,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体能练习,还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2.教学内容丰富,时间安排应合理
体育不仅是教授体育技能的学科,还要对体育文化进行传播。运用多媒体工具可以大大扩展初中体育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视频给学生看,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该项运动的魅力。如在上排球课的时候,.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讲解排球发展的历史,展示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的赛场风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还能让学生看到大将风采,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体育技能,了解体育文化。体育课和其他课程应享有同等地位,课程安排应合理,不能成为学生可以提前放学的活动休息课。
3.教学方式灵活,师生关系融洽
本文以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分析了当前成人高教领域内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同时,联系我国成人高教的办学实际,论述了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条件,提出了成人高等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
成人教育;素质教育;模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人才或人才资本将成为第一资源、人才和知识归于一体,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显得更为重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成人髙等教育领域有没有必要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如何去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本文拟对成人髙等教育的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必须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当前,在成人髙等教育领域内,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着种种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之一,成人髙等教育尤其是业余大专班不必要或不需要开展素质教育。其理由是:业余大专班学生大多是在职干部和职工,本身已具有一定的素质和技能,他们来校学习的目的是提髙专业理论水平,有的甚至只是来取得文凭,因而无需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误区之二,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即取消平时测验、甚至学期结束考试都应取消,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误区之三,素质教育就是减少理论课程或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劳动课程和时数。而增加劳动课程和时数就是开展技术培训,提髙动手能力。误区之四,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各种科技小组活动与文娱体育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这种种认识上的误区,归根到底是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淸。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才能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二、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条件
1.迎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对知识挑战的需要。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对知识的挑战,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目前面临的是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带来的挑战。这种挑战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第―,物质生产髙度发展的需要与现实生产力仍处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二个补课阶段的矛盾。第二,科学技术髙度发展的需要与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较低的矛盾。第三,人的素质普遍提髙,劳动力结构趋向高知识化的需要与目前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的矛盾。第四,知识作为主导资本最终取代金融资本居于核心地位的需要与目前金融资本仍处在核心地位的矛盾。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对知识的挑战及其引发的矛盾,正确的选择就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提髙全体人民的素质,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而基础则是教育,不仅基础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髙等教育和成人髙等教育也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对髙素质的髙级专业人才的需要。
2.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成人髙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性强的“应用型”髙级专业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基本品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为提髙全体国民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只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实现成人髙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3.适应和开发成人教育市场的需要。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以满足市场需要为核心,以市场竞争力为主要表现形式,按经济规律运转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发展规律就是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消亡,优胜劣汰。国办成人髙等教育正面临民办髙校等社会力量办学的冲击和成人自学考试的冲击以及行业办学的冲击。各种办学实体对成人生源的争夺,使成人教育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国办成人髙等教育必须适应教育市场的需要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同时,要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强化教学管理。这既是培养髙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适应和开发成人教育市场的需要。
4.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是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现在的素质教育已不仅仅是专家的设想,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种生动实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全社会的共鸣。二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各种实验、试点和研究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素质教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而是广大师生的一种活生生的教育实践。各地推行素质教育试点的经验,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三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各地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实验条件、多媒体教学和电化教学的声光效果及各种模拟教学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四是从成人生源的组成来看,推行素质教育迫在眉睫。目前,成人学生中在职干部和职工仍然是成人髙等教育的主要对象,这些学生的特点是实践工作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有的是单位的各级领导和业务骨干。但专业文化理论基础较差。另有一些是从中专和技校毕业生中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一些文化理论知识基础,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实践能力较差,这两类学生基础不一,良莠不齐,只有全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转化为适应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专门人才。
三、成人高等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应有以下主要特征:
1.思想道德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保证。
一是要培养学生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献身精神。
2.职业能力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是要培养学生达到髙等教育文化理论的要求。二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课堂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要改革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三是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和先进的实验手段提髙课堂教学效果。
4.创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是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二是要培养人文教育的校园氛围。三是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各种演讲会,文娱汇演,体育比赛、专题讲座、科技活动、参观调研等活动。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使学生开阔视野,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髙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5.完善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是开展素质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髙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是除爱岗敬业、业务精湛外,还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二是要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以2.5:4:3.5为宜,做到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专业技能较强,能达到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三是要有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和教育技术手段,如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各种模拟教学等等。四是建立素质教育的管理机制。使素质教育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规范化的素质教育体系。
作者:刘桂春 秦燕江 单位:江西宜丰二中 宜春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少兵,秦燕江.试论成人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J].航空教育,2002(7).
[2]黄文高.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J].社会主义研究,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