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和学范文

高中语文教和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教和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教和学

篇1

一、课堂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思维的主要方式。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历来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早在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良诱人”。现代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问有一定的艺术技巧,教师在教学中真正重视问题的设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以“问”促成这种理想的课堂状态呢 第一,教师设疑,就是针对某一学习内容,设计相关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推进课堂进程,完成学习目标。然而,要达成预期的课堂效果,教师设疑时要注重以下几方面意识:

1、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趣”。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2、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悬”。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3、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巧”。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通过提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的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精”。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语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二、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三、改革探索中的反思

篇2

关键词:农村;语文教师;问题和对策

近几年,在农村高中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语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与当前教育综合改革不相适应的几个问题:

1. 在教法上,往往只重视做题训练,把语文肢解为孤立的知识点,破坏了语文的人文性和思想性

这样,会导致学生不重视阅读,只重视题海训练。

2. 在教授内容上,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一个封闭圈,它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答案为目标,从教学的内容、方法到成绩评价,形成了一个孤立的体系

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课文,推敲课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视各种教学参考书为宝典,照搬照抄,结果课堂死水一潭,总是培养不出语文的优生。

3. 从学生学习过程上看,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阅读优秀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短期显效不明显

学生在三年的高中学习中,往往把精力放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不愿意在语文学习中花费过多的工夫,很多农村学生高中三年没有读过一部文学名著。

4. 从农村高中教师角度看,由于受经济和教师培训条件的限制,现代化教学设备难以被大范围地运用

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语文教师,几乎不能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更难以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在这种条件下,语文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

自2010年甘肃省实施高中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在高中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高考语文注重内容的文学性、阅读的整体性、作文命题的社会性,改变了过去语文教学中只强调语文知识和题海训练的片面做法,因为这样做的教学只能与高考语文相背离,导致语文能力和成绩越来越差。

《高中语文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无疑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教学方向。我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为构建新的语文教学,适应新时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秉承传统,弘扬优秀文化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常常过多地强调了技巧,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而我们秉承传统的一些有益的优良传统,往往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教法上,借鉴和吸收我国古代教学的传统。在诵读中鉴赏优秀的作品,陶冶高尚的情操。内容上,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我国优秀的文化精品。推荐和介绍学生阅读课外必读篇目。

2. 培养人文素养,形成健全人格

语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还要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塑造他们高尚的人格,提高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要进行人品人格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3. 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群体活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转换之中。这种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场性。近几年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教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使很多学生把语文学习当做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后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厌恶。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注重激发学习兴趣,把课堂构建成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帮助学生去发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 注重创新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在当今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农村语文教师更应积极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每一位语文教师要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大胆创新,这是提高目前农村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特别是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主动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探索,本身就是一个知识自我发现、自我重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教师、学生真正产生互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创造潜能。

5. 重视合作,开拓语文资源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转型;制约因素;有效措施;教学思想;教学模式

语文学习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人才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高中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阶段,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着高考成绩,更对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在现代教育理念下,高中语文的传统教学范式已经跟不上现今的教学水准,满足了实际教学需要。所以,新课标改革提出实施“自主、合作、探索”教学,围绕学生组织设计教学活动,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现阶段的新课程理念落实效果,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阻碍着教学转型进程,不利于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客克服问题,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最大程度的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水准的整体提升,进入一个更好、更高效的教学阶段。

一、制约高中语文教学转型的相关因素

(一)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根深蒂固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语文历来被认为是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教学实践过程致力于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讲究的是师传生受。其实这种观念并没有错,但是它只适合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及特定的教学阶段,如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小学、初中,并不适合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高中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再局限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但是一直以来,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在这方面都比较缺失,而且受应试教育影响,衍生出大量枯燥、繁琐、重复的机械式学习行为,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教学水准的提高。

(二)“授受”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体地位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依然以传统的师传生受为主,合作式、探究式、实例式、讨论式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较少,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充分体现,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不高,教师还未真正转换成为学生的指导者、辅导者和帮助者,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教学转型。究其原因,除了受应试教育影响外,还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不及时。面对较大的高考压力,传统教学模式在扎实学生基础知识上有着一定优势,却不乐于培养血神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改革不力,缺乏创新

新课改后,高中语文教学开始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活动,但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依然比较少,如慕课、微课运用较少,造成课程改革创新不足,只停留在较浅显的层面上。并且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教学缺乏有效性,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等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过于根深蒂固,一时之间难以改变,减缓了高中语文教学转型速度。

二、推动高中语文教学转型的有效措施

(一)加快教学观念的转变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了三个基本理念:第一,强化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二,强调共同提高与多样选择相结合,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开放性;第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的辅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三个基本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要想实现有效的转型,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搞题海战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文化品质。

(二)真正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我国传统教学中一直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新课程改革后,老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发挥,就要以创新为切入点,加强改革创新,在授课中经常提出一些多元化的主题,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学习,各抒己见、互相帮助,使学生在探讨中求知、学知,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是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教师的依赖较低,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不仅利于现阶段的学习有积极影响,也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着手,为他们提供更多感兴趣的书籍,同时,在不干扰学生学习情况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获取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利用现有的学习工具、资料去自学、预习课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较清晰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常言道,学无止境,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知识财富,永远也没有汲取完的一天,学生应积极阅读课外读物,博览群书,这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主要途径。

(四)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过去的教学模式,虽然课堂依然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但是教学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通过信息技术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深度与广度有了极大的拓展。网络容量大、教学资源丰富,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让传统课堂变得生动、高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创新,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例如,慕课作为一种网络上的开放课程,若能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能高效的利用优质的课程资源,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课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五)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要打造有效语文课堂,必须注重教学谋略,跳出单一的课堂教学,驾驭、规划整个语文学科教学,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使之为新课程基本目标的实现而服务,推动高中语文教学转型进程。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加大教学改革与创新力度,多多运用新型教学模式,以打造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当然,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不是一味的摒弃,而是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融入到新型教学模式中去,实现教学模式转型的成功过渡,以创设符合现阶段需要的教学模式,改善以往教学中不良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转型在新课改以后已近进入了一个较关键的时期,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于现阶段的教育水准,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最大程度的推进教学转型。要想做到这一点,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思想,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带领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代毅.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之变[J].大江周刊:论坛,2013(7):175-175.

[2]侯庆超.小议高中语文的教学转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4) :126-127.

[3]侯志鹏.高中语文转型刍议教学[J].祖国:建设版,2014(3):258-259.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合作学习;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定位

在西方国家,合作学习是最受欢迎的教育理论之一。高中语文教学引入合作学习模式,其定位如下:

一方面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形式需求,在不断变动发展的教学实践中,提供有效的策略,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直接授课,“强迫式”要求学生掌握课堂的知识,而不顾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基于现代教学理论的合作学习模式,让教师更多的主导权转移到学生身上,除了明确学生的学习责任,还创造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学习任务。从高中语文教学本身具备的语言艺术的学科特质出发,同时配合开展多种教学模式,合作学习的定位将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值得推崇的教学模式之一。

另一方面为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高中与大学仅有一步之遥,很多教师、学生、家长认为,要跨过这一步,必须接受高考这一主要的学习动机,但并不排除学生对这一学习动机兴趣的缺乏,在传统教学思想的长期影响下,类似于合作学习的全新教学方式,某些教师不敢做出勇于尝试的行为,依然按照传统套路教学。合作学习的模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对未来职业进行规划,培养独立的判断和执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推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合作教学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尽快掌握其学习策略,以便尽快为学生接受未来语文教育的新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教学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教师的职能

首先是合作学习理论方面学习的强化,理论是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基础,无论哪一种教学的模式,都离不开理论的学习,合作学习也不例外。高中的学生思想已经成熟,可以说已经处于理性思维的阶段,因此除了对新教学模式具有好奇的主观感受之外,更多的是合作学习意义和目的的理解。教师在这一方面要因势利导,让学生端正对合作学习理论的认识。

其次是强调合作学习的民主性。合作学习的氛围讲究民主平等,除了要在认知、情感方面培养合作精神,还需要在技能和行为构成方面,建立其民主平等的合作关系。这一种关系具体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在合作学习中,同一个学习小组汇集不同学习能力和风格的学生,每个人在小组中表现和贡献,教师则进行引导和协调。

(二)深层次合作学习技巧的掌握

首先是强调有效的沟通,包括倾听、理解、反馈表达,倾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礼貌,保持人与人之间目光的交流,充分理解别人所说的内容和情感,并积极主动地反馈意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沟通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其次是个人责任的明确,目的是防止责任扩散,譬如组内成员的贡献不受重视,学生可能放弃个人责任的履行,而逐渐依赖其他的组内成员。合作学习需要让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责任,对他们的行为做出评估反馈,为此教师要控制小组规模,使得个人责任更加明确,另外需要在小组中穿插检查人员,对小组活动和发言等进行适当提醒。

最后是合作学习冲突的化解。由于小组成员的想法存在分歧,因此会产生观点冲突,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对事不对人”、“个人观点与他人观点的整合总结”、“换位思考模式”等,培养学生化解冲突的能力。

(三)小组结构模式的优化

首先是明确小组结构的核心要素,其中包括学生、目的和协调三个方面。学生小组形成的最基本要素,其存在的价值是发挥个体的优势,具备独立性和主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具备独立的学习能力,否则是无法真正融入到合作学习小组当中的。

其次是小组结构的组织原则,学生按照性别、性格和能力的差异性进行分组,让学生相互促进学习,但是,组与组之间的水平不能过大。譬如A、B、C、D、E、F、G、H八位学生,前四位为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而后四位的学习成绩稍逊,因此分组的时候,不能够将前四位分在同一个小组,而后四位分为一个小组,正确的分组方法应该是前四位的两位和后四位的两位搭配。

最后是小组组织形式的把握,合作小组的人数为4人较佳,每个小组内部至少要1名优生和1名差生,建立稳固的团队关系,让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譬如共同阅读和共同写作等。学习小组的组成时间为一个学期或者一年,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引导学生分组,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分组的意愿,体现学生分组的自主性。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高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90-01

1.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虽然当前国内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从实践来看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缺乏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从开学伊始,他们的多数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尤其是在现代的高考体制下,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更多,以致于很多学生几近崩溃。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在逐渐加深,而且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语文题型更加的灵活多变,这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1.2 教育教学模式相对比较落后,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据调查显示,当前国内很多高中学校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模式依然沿用至今。这与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习惯息息相关,尤其是教龄较长的教师,已经习惯了的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使得他们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也在使用传统的模式,因此教学活动难见成效。

2.加强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2.1 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在当前新课标背景下,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授之以渔,这也是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所指明的方向。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比如,在高中语文课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该文的思想感情时,不能着急告诉学生苏轼想要抒发的情感,而应当先让学生去认知思为什么没涉及三国中的其他英雄,单写周瑜;从其家庭背景、职位、年龄以及生平事迹等方面加以比照,得出周瑜怀才不遇的的情感,学生在进行这一课的学习时,可以在故事中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2 应当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当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倡导合作、自主学习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首先,应当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不断创新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在课前应当做好准备工作,比如设计有效的课前导入语,将学生引入课程教学中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其次,通过创设教学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意境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必须能够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多元评价激励机制的设置不仅要注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果,更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思想水平、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要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并努力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要想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师就要采取定性与定量、鉴定与发展相结合的评价办法。这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全面、充分了解对方信息,能推进教育健康和谐地向前发展,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的教育理想。

2.4 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当前新课标背景下,笔者认为应当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合作式的探究教学活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式的自主探究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就是要创造一个可以自主学习的平台,并在此基础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建学习小组时,应当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合理控制组员数量。每个组人数以6人为宜,这样不仅可以感受合作学习的气氛,而且还可以维持教学秩;二是要注意组员间的优差生合理组合。分组时应充分考虑男、女生间的搭配,互补二者之优势。小组管理过程中,引入民主、自主管理理念,即小组成立后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荐组长,并且小组长一旦产生并非"终身制",要采取轮流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能力有所展现。合作式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注意事项分析。合作式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和内容应当全面优化。实际教学过程中,新课标要求在教学模式上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但并非是某种教学模式就是唯一有效的,因此,不断在形式上加强改进,对于充分发挥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采取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不能过于单一,而是应当多样化,否则采取该种教学模式也就失去了意义。通过合作探究,来有效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组员还可采取角色扮演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掌握课程内容。

2.5 做好课堂练习。课堂教学行为是在课堂教学目标指引下的行为,因此,课堂反馈行为不是漫无目的的反馈,而是针对教学目标完成状况的反馈。要完成这样的反馈,有针对性的练习是不可缺少的。语文课堂练习的设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每堂的反馈练习,使语文课堂练习既做到适度、省时、高效,又让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能让教师和学生都对此做出调整,进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与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在结合实际的情况下,不足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传宗. 高中语文教学应开拓优质高效的科学发展之路[J]. 课程•教材•教法,2010,08:42-47.

[2] 高洪艳.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88-89.

[3] 张红霞.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J]. 中国校外教育.

篇6

语文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百科之父”,它不仅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应用、探究和审美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自身发展打下基础。但是从实际工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热情,随着学科压力加大,甚至出现厌学心理,这也是成绩很难提高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在强化教学反思的同时,完善教学对策,确保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教学存在问题

从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来看,虽然新课标让高中语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教学方式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忽视了实效。加上很多高中生对语文不搭理的态度,很容易将语文限于尴尬的处境。

(一)忽略了学生情感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让语文成为集历史、哲学、文艺、政治于一体的学科,拥有丰富的情感和多种特点,特别是中国古诗词,具有突出的表现特色。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则收录了各种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体会中国古文化的魅力,感受丰富的人文情感。但是从实际工作来看,很容易忽视情感表达,而将重点置于词语、结构分析上,这样就会剔除文章情韵,让学生只能得到词意,根本不能和古人情感进行交流,学习效率自然有限。例如:在《再别康桥》学习中,如果问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少有同学能够回答,更不可能感受到作者对美好时光与母校的想念,而是停留在简单背诵上。

(二)不够注重教学营养

生活作为万物生存的空间,同时也滋养了文明与文化,它为文学展示了丰富的素材,文学则让生活变得更加多彩。受学业压力影响,高中生大多是寄宿生,和生活接触较少,也正是由于缺乏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时缺少生气,在作文时甚至根据例文的思路,缺少自我发挥和真实感。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同时对综合学习,充分应用社会、家庭、学校资源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忽略了学习差异

从教学过程来看,接受与理解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反应上也存在差距。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能将学生视为统一反应,而是进行分层教学,对学习能力和反应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照顾,这样就能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得到提升。如:在《鸿门宴》学习时,“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虽然有几个同学能翻译,但是很多同学课后反应不会翻译。

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融情于魂

情作为认知活动发展、启发与维持的能量,如果没有情,也就没有智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情就像肥沃的土壤,只要将知识的种子洒在上面就能成长。例如:在《赤壁赋》学习时,我们可以将苏子和客以及景物描写有机的联系起来,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从和谐明丽的情境,体会苏子与客和乐畅饮的情怀;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客人用箫声对生命进行喟叹;在“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中展现苏子乐观达人的胸襟和生活态度,这不仅能揭示生活境界,在古意蕴的诗词中还能帮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感受历史文明的博大与宏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为长期学习打下基础。

(二)入味深质

篇7

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应坚持情感交流、共生互学的教学理念;遵循和气宽容、相互欣赏、向学生学习的

教学态度;践行和谐教学内容和氛围、选择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教学方式。在师生和谐的审美关系中,高中

语文教学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师生关系和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高中语

文教学呼唤师生关系和谐。近3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它决定着教学双边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和谐呢?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和

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应坚持的教学理念:情感交流,共生互学

在高中教学中,各科具有各科的主要特点,对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格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数学重在方法

论,物理重在自然哲理,化学重在自然变化理念,生物重在生理过程,政治重在社会存在分析,历史重在

历史规律。语文学科则重在文化性和人文性,这一性质不仅决定了语文学科不仅蕴含的内容更为丰富,它

溶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命美于一炉,使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风貌十分和谐地融会在语言

文字之中,而且决定了它是最富有情趣情感的课程,是培养学生情感和个性人格的最重要的学科。其他学

科或多或少也都反映客观自然社会、数理规律,虽然这些都应纳入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格中,但这些影响

不会像语文学科这么直接。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人们的心灵观照,它从人们内心中来,又回到人们内心中去

,也就是说,语文学科是学生心灵与作者及老师的心灵进行沟通的重要媒介,其教与学的过程就是老师与

学生、学生与文本(作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种濡染,一种习得,一种积淀,一

种复现,一种震撼的过程,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发挥育人功能的过程。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

他科目特别是理科课程的最主要的因素。从这一点上说,语文是心灵之学、灵魂之学。

(二)应遵循的教学态度:和气宽容,相互欣赏,向学生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是师生双向性、互动性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师生都能

轻松地置身其中,参与交流。第一,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

第二,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第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

之间务必要和谐融洽,充满浓郁的感彩。

首先,教师对待学生要和气、宽容。

商人们说和气才生财,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和气也会生才。和气,面带微笑,是友好的表示,是善意的外

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他(她)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和气。让和气缩短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从而体现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创造一种平等的氛围。言教不如身教,作为教师

充分做到了尊重自己的学生,学生也会感悟到对人应该是友善的、平等的、民主的这个道理,继而学生也

就会尊重老师。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哪怕是一个纪律性很差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说:"在影响学生

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从生命的焦度而言,学生和教师一样

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个性差异和情感体验,尤其是后进生的自尊心更

是要小心呵护。

其次,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

和谐的语文教学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完全平等,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1]在

这种新型师生关系里,学生应该从教师那里学到知识,当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学习,教师可以批评学生的

种种错误,学生当然也可以对教师的失误给予指正,也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里,学生自主自信

、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

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

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2]

(三)应践行的教学方式:和谐教学内容和氛围,选择发展性教学评价

1、设计准确和谐的语文教学内容

基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语文教学应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的最佳平衡

点。既不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机械枯燥训练,肢解了课文;也不因重视人文熏陶而只让学生去感悟,

虚化了语言的学习。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师生与语文教材的关系应视为一种理解关系,这种理解关系并不是浅层次的弄懂或

了解,而是一种对教材与自我双重的理解。教师理解教材并不是只找出教材背后的原有之意,而是结合自

身的阅历、经验与能力,对教材进行高屋建瓴的超越与重新建构,使教材内化为教师授课行为的一部分。

学生理解教材则是指学生学习并掌握教材所包含的知识、技能、方法,带有主观能动性的,按照自己的兴

趣意愿、选择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2、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师生的信任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

的课堂氛围。"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对教材的体验,从而唤起

学生的体验。故而课堂教学必须始终贯穿着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种交流与沟通还应达到和谐默契的

境界。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

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3、注意选择发展性语文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用统一的模式标准去要求,用预定答案或现成的结论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扼杀了学生的

创造性,是封闭的。发展性教学评价}要求打破"教师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应试中心"的评价方式

,要求能够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实事求是的全面评价课堂教学,不带任何偏见和成见,不挫伤

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语文教学评价应坚持发展性评价,以激励为主。重在通过评价,发现学生所蕴藏

的潜能,并使学生充分找到积极的参照点,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自觉性,改进自己的学习行

为学习习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结 语

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最终效果。无论从知识内容、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上说,学生的

进步情况都会受到师生关系和谐程度的制约。师生之间互相接触越紧密,彼此能够心灵相通,彼此能够互

相悦纳、彼此合作,在相互评价上能够互相欣赏,那么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也就越高。语文的教学过程

就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作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高中语文学科追求更高层面、

更高意义上的和谐师生关系,那就是心灵与心灵的和谐、生命与生命的和谐,这种和谐的关系就是美。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特别和气,让和气缩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从而体现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充分

尊重自己的学生,创造一种平等的氛围。作为语文教师更要学会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

学生相依为伴,互动互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获得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双赢"

的结果。如果语文教师能够与学生达成心灵的默契,师生互敬互爱,互相欣赏,互相赞佩,心心相通,就

会形成一种无声的巨大的力量,将这股力量化为教与学的动力,必将无坚不摧!在师生和谐的审美关系中

,高中语文教学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语法 成分划分 修辞方法 基础知识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65-01

从2016年开始,福建省的高考将回归全国卷。最近一阶段,许多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都在学习由“福建高考卷”到“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所带来的变化。在初中淡化语法教学的今天,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也应该主动学习全国高考《考试说明》,瞄准“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加强探索和研究,提前为高初中教学衔接做准备。其实,不管“福建高考卷”还是“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考察的不外乎“默写”“古诗文”“现代文”“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这几部分,后四部分几乎都离不开初中的语法教学。那么,怎样重视初中语法教学,怎样具体落实初中语法教学呢?

1 句子成分划分

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高中语文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以及“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要做好辨析并修改病句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题目,首先要学会句子成分划分。

在教学句子成分划分前,应先做四件事:(1)进一步了解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词语的语法特征;(2)复习相关的短语,重点复习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补充短语等;

(3)帮助学生掌握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4)研究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含义,比如: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并辅于相应的练习。最后,提醒学生总结句子成分划分的方法:(1)注重结构层次,也注重结构关系。(2)重视结构中心的作用,善于抓住中心语。(3)注意语义分析在句子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2 常用的修辞方法

高中语文,不管是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鉴赏,还是现代文阅读,或者是作文,都会涉及常用的修辞方法。

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掌握“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比如,比拟修辞方法:(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2)种类:拟人和拟物。(3)比拟的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其次,辨析易混修辞格。以比喻和比拟的辨析为例:(1)比拟是仿照“拟体”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如拟人,因人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所以通过联想和移情,变无情物为有情物;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依靠相似点把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以便形象具体地感知事物,重点在“喻”。(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喻体必须出现。

第三,修辞方法教学的配套练习要适度,同时,要讲求趣味性。我的实践是,仿造句式和对对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修辞方法的兴趣。

3 文言文基础知识

2015年漳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就有一题文言文翻译题:“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惠子相梁”,“相”:当宰相,名词活用作动词。“惠子相梁”是一个省略句,也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惠子相于梁”,译为惠民子在魏国(梁国)当宰相。可见,初中淡化语法教学,但还是绕不开语法。更何况高中要求:一要理解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用法(词类活用);三要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可见,文言文基础知识对初高中语文教学是何等重要。

要做好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必须做到:(1)分类归纳、加深理解。就是在文言文教学达到一定阶段,要将基础知识分类归纳,使之条理化。比如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作代词:①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②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作助词:①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④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作动词:译为“到”、“去”。又如意动用法①父异之 “异”是“以之为异”。②邑人奇之 “奇”是“以之为奇”。③父利其然也 “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④吾妻之美我者 “美”是“以我美”。⑤渔人甚异之 “异”是“以之为异”。⑥不耻下问 “耻”是“以……为耻辱”。(2)反复练习、巩固效果:文言词汇,多抄写几遍;名著名篇,要反复诵读;文言翻译,反复练习,反复修改;注意选文的趣味性。

4 语法教学服务于写作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能写一般的记叙文,在作文中议论成份较少。而高中则要求学生完成复杂的记叙文和初级的议论文,也就是记叙文中要掺入议论,议论文中则要求表现出一定的思辨能力。由于语法知识贫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许多学生既怕记叙文也怕议论文,一提到写作文就唉唉大叫,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

其实,不管是初中“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是高中的“作文观点要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能力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归根结底,要提高是语言表达能力。这时一味地反复练习写作是不够的。教师和学生要做的是回归基础,回归语法。通过系统的学习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划分、复句、标点符号,提高遣词造句能力和行文组织能力。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媒体;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14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93

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在一轮又一轮地进行着。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推动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一个新的方向。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从以教师的教为核心向以学生的学为核心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了普遍的应用,将形象的文字、画面、声音等内容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课堂教学的融合。

一、当前新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新媒体所具有的特征是非常鲜明的,包括信息量大、传播的速度快等,在教学资源的拓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教育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目前,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工具包括微博、微课、电子杂志等。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新媒体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着很大的强化作用,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新媒体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且检索的功能也是不容小视的。高中生有着很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生活习惯,他们普遍存在纪律性差、对于不良信息的判别能力差等现象,他们很容易陷入到网络中。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和语文学习相关的内容,但很多的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很容易就将相关的内容抄袭到自己的作业中。这种状况如果一直持续下去,将大大降低他们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在相关的教学活动中,新媒体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其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和教学的资源,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且很多的内容能够直接在活动中进行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很多的教师不能够把握应用的尺度,出现很多的不合理应用的状况,降低了利用的效率,在教育作用的发挥中受到了阻碍。

微课是新媒体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和形式,它的作用是非常鲜明的,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对微视频进行充分的应用,如在进行教学之前,将微视频作为重要的学习工具,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并将相应的内容带入到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程度的巩固。不过,现在,微课在我们国家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并不理想,在技能比赛中的应用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要对微课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提高对其利用和开发的水平和效率。

二、促进新媒体在高中语文小学中应用的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新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和趋势。在现代技术的发展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要被取代。但是,现代技术发展还不完善,在发展的和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漏洞。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要对新媒体进行一分为二、科学的看待,它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起到辅的作用。而且,语文教师对新媒体技术利用的效果将对教学活动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对待新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方面,我们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要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待,从而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和弥补,与时代的复杂紧密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和效率。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加大监管的力度,降低新媒体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为学生创建起一个积极、正面的网络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配合,要对学生的上网时间进行有效的控制,实施奖惩的制度,并对抄袭的情况进行有效的遏制。同时,在评价方面进行一定的完善,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开发评价的手段,实现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这是因为学生在生活背景、年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实现多元评价,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如在作文评价这个环节,教师的评价应与考试的标准相结合,学生的评价则代表同龄人的心声,而家长的评价更加注重孩子的身心的发展和成长。

目前,很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对于新媒体的形式不满意。这是因为在课件的制作上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高中的作业负担特别重,导致不利于新媒体的发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整理资源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不能够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所以,教师要加强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及时进行资源的整理和科学的分类,改善新媒体资源的利用现状。

微课的制作和拓展是以某个特定的知识点作为依据。语文这门学科也有着鲜明的特征,它的知识覆盖面是非常广的,知识点的数量也是非常大的,种类丰富,协同制作微课课件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资源,并可以提高应用的效率。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将微课视频应用与其中,能够增强学生的运用能力。同时,要对语文教师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提高对于微课的应用效率和课件的质量,就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三、结语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新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新媒体的应用与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密切联系,是其基本的需要。不过,新媒体的应用虽然提高了教学的水平和效率,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对新媒体进行客观、合理地看待和分析,将其与语文教学的目标进行结合,实现新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楠,张秀梅.高中语文教学中新媒体形式的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2):70-71 .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开放式教学;必要性

高中语文在高考这支指挥棒下,被涂上了厚实的功利性色彩,素质教育提及到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却演绎成了“一切为了高考分数”,高中语文的课堂也充斥了光怪陆离的浅层次教学演绎和题海战术的枯燥训练。高中语文教学出路何在已经成为许多语文教师探求的问题。开放式教学就这样走入高中语文课堂。

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相比,开放式教学打破了教学中的时间、空间限制,使语文教学面向自然、社会、生活开展,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个人潜能的开发。

一、高中语文课堂开展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性

1.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素质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进入21世纪后的主旋律,它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学习的乐趣。而开放式教学注重学习与生活的结合,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正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

2.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带入到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体验,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有利于学生回归课堂主置

开放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由教师一统江湖的局面,提倡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通过自主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真正践行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帮助学生回归课堂主置。

二、开放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有效开展的策略

1.做到时间上的开放

教师不能把一节课的时间仅仅局限在课堂的45分,而需要拓宽时间的维度,实现课前、课上和课后时间的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收获进课堂,带着问题、收获出课堂,学会自主学习。

课前时间的开放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提前进行知识的获取与储备,主要是关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学习之前,提前三天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关于《红楼梦》的相关知识,从曹雪芹生平到目前我国对红楼梦的研究,这些知识将是他们进行课堂学习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上时间的开放意味着教师要让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每一分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同时还能依据具体情况,适当打破原有的教学计划。

课后时间的开放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利用课余时间,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后生活。在学完《林黛玉进贾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翻阅红楼梦,找出林黛玉与贾宝玉最后的结局,设想如果林黛玉没有进贾府,每个人的命运会不会发生变化,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实现空间上的开放

空间的开放意味着教学的空间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室空间,还包括教室以外的社会空间,比如,图书馆、工厂、商场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有效的空间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开放性的教学空间,不仅能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还能鼓励学生进行多向交流,培养其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

3.坚持内容的开放

语文内容来自于生活,语文教学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在教学中学生除了可以把政治、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引入课堂,还需要把教学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外资源,真正做到将社会生活注入高中语文课堂,激活课堂教学。比如,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一文之际,可以请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搜集现在的凤凰古城的相关信息,还有相关的优美文章。如果有学生去过凤凰,还可以邀请学生和大家分享他们眼中的凤凰古城,大家一起探讨沈从文眼里的边城和现在的边城有什么区别。通过知识的搜集与分享讨论过程,不仅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4.做到教学过程的开放

课堂教学过程是瞬息万变的,因此,开放式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地进行调整,不断进行创新。比如,在进行老舍的《茶馆》学习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表演舞台剧的形式进行,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角色演绎过程中去感受每一个人物的特点。而在学习《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就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规律进行PPT制作比赛,必然会促使学生全方面搜集我国古代小说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实现评价的开放

开放式教学必然需要进行开放式评价。教师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学习成果,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着重关注学生思维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评价以积极的鼓励为主,但是也不能盲目夸奖,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可以进步的地方。比如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好是好在哪里,还有进步空间的话,进步方向在哪里,做到评价言之有物,如此才能让学生信服,达到评价的目的。

开放式教学虽然已经开始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但是还有部分教师并没有准确理解开放式教学的含义,教学还存在好多误区。想要开放式教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还需要教师继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导作用;主体作用;两主

一、建立平等、友爱、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友好相处,有利于形成课堂上和睦愉快的心理气氛,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学生要爱学生,爱学生胜过教学生,师生之间没有尊卑,更不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而是平等友爱关系。把师生关系理解为平等友爱关系,就为教学中实现“两主”和谐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许下承诺:允许学生做错和答错题;允许学生答后自己纠正;允许学生对想不通的问题保留意见。同时,实行教学民主,不搞“一言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也可以提问教师,师生相互质疑,相互学习,共同探求。

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表扬鼓励为主,对回答问题正确或有创见的学生,用“好”、“很好”、“非常好”、“有创见”等感情用语。对回答错误或不完整的学生,婉言引导,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教师除了教学之外还应在生活上、思想上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在思想上的困惑、学习中的困惑、生活中的困惑,然后通过推心置腹的思想交流或回信方式给予引导鼓励。这样以来,师生之间心灵得到沟通,师生关系十分融洽。

二、转变教师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

新的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观察、分析、思考、明白事理。教师只能帮助学生审视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所以说,在教学中,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由专制教学走向民主教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做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和谐发展。

三、教师要自身和谐

教学过程有四个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教师、学生、教材、方法,其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是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具体实施者,教师自身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所以我们要想有良好的素质,使其自身和谐发展。具休的讲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眼里,就是一尊特殊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有着极大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即体现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积极正确的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勇于坚持真理的品质;体现具有献身教育、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勤于进取、团结协作的高尚道德。这祥教师就有很强的人格魅力。

(二)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

(1)通过深人学习积累,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丰富文化素养,扎实教育理论功底,丰富教学经验。

(2)能够全面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弄清教材各单元、各课的重点、难点,深入研究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明确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确立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组织好教材;能够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自身素质选择最佳教学方法;能根据各种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要有语言、教态、板书、操作教具等扎实的基本功。

四、发挥学生的和谐作用

学生学习环境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具体表现,而学习主要是学生的事情,要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关键靠学生自身的因素,任何外因的努力都必须通过内因而发生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其积极配合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是指导学生学会听课,使其做好课前预习,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各种标记,以便在听课时有重点地听,在听课过程中要耳、眼、手、脑多种感官同时运用,集中注意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形成,教师的授课热情也应运而生,这样以来,教与学显得和谐一致。再次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学困生由于种种原因,学起来感到困难,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要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

我们知道,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绝不是孤立的单纯的“双边”活动,高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配合得恰当,这两主就能得到和谐发展,就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学不能实现“两主”的完全统一,南辕北辙,则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两主”和谐发展呢?

五、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是语文教学的潜在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隔离开来,势必是本末倒置,必须使二者融为一体,相互依赖,相互并存,和谐发展。

处在高中年龄段的学生,自尊心强,思想活跃,经不起挫折,“极端”意识性强,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接受这个老师的本人,也就是说老师的一言一引、一举一动以及老师的方方面面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是外部环境对学生产生的能动作用。

在平时生活中,要及时发现他们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如果他们的思想出了偏差,就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如果是生活有困难,就要及时地给予帮扶。如果学习有困难,就要及时说教,耐心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爱你,并爱你所教的语文课。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是这样体会的,你多给学生一点爱,就相当于多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这不是教师直接把“爱”转化为知识,而是学生把教师的“爱”用行动转化成知识。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使“两主”得到和谐发展,要把亲和力贯穿在教学的全程,要讲求实效性,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应该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教,如果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良好互动,那么,你的教学才有质量,你的劳动才有成果。

篇12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多媒体教学 作用和意义

我国教育改革至今,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已经是每个老师必修的技能。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这也必然引起教育手段的改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切感受到教学生活发生的变化,究其原因还是得益于这些年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与社会现实客观的相结合来看,高中语文进行多媒体教学已经是一个必然了。教育也是要适应潮流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也将会大范围的应用于教育之中,并与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语文课可以说是任何课程的基础,语文教学更应该在这方面做到表率。我们现在面对的教学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教师也是要做到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要合理及时的利用好现在技术来改善教学方式。我们要充分考虑多媒体教学与课堂实际结合的方法与经验。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好多媒体技术这一问题作一些探究。

一、多媒体教学的含义

教学客观上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信息化,要想真正理解多媒体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多媒体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通过多媒体这个手段能直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和写作思维方面的视野开阔。能够最大化的拓展学生在单位时间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从而加速信息的传递,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将被充满个性的教学方法所代替,真正体现教师对学习者的智力、性格、兴趣、需求的尊重。从这个角度看,多媒体教学能够促使教学环境发生根本变化,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在语文课上获得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相应产生了,这些都是过去传统的语文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其真正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新性,激发、促进、锻炼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现代化教育技术与中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具体就体现在语文教师要能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这些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造出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清晰直观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带来了优美的视听享受和新鲜感。例如在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时,怎么才能体现出这位悲情英雄的壮举呢,我们通过播放PPT先渲染环境,大雪纷飞,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破旧的山神庙,这样给学生感官上的第一印象,再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刻画,把坏人和林冲有一个鲜明的比较,这样很能吸引学生们的眼球,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再加些武打动作,这样更能吸引学生们的热情,对课文的理解能达到一种奇效。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向多媒体迈进,教育也要面对社会现实,教育也要跟上时展的脚步,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学校必须引进先进的教育模式来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多媒体这个手段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在运用这个手段上必须走在前面。

三、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最大限度地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实际的运用中只能是作为一个教学辅助来进行,实际上还得以老师教学为主导方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被多媒体多代替的。从教师自身来讲,要是觉得多媒体已经对常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么他是无法提高自身的水平的。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积极性。我们要把多媒体和实际课堂结合起来,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是很有意义的,结合的好处是很大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也是不断创新和摸索的过程,努力做到二者的完美结合,让多媒体能够最大化的为语文教学来服务。传统的教学,都是通过教案来传播讲解,让学生标注一些重点和难点。但是在学生自身来讲,对于这些重点和难点并不能很好的认识和掌握。在现代文的学习中,学生对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词语的体验很难突破,而运用多媒体能帮助引导启发学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突破难关。充分能够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来加强理解和记忆。

四、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和未来

信息化课使学生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更加生动和更加具有趣味性,与实际的结合很紧密。信息化课生动活泼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产生极大的学些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来改造我们的教学,一直是众多老师长期想要实现的一个愿望。多媒体课虽然满足了学生视觉感官上的需求,但是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多媒体形式的语文课上几乎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高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读还是写,都是缺一不可的,二者都要兼备。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信息化课中的高中语文更能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对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

总之,多媒体教学对学生掌握实际知识的效果来看,既有好处也有坏处,我们要真实的认识到多媒体课的本质和传统教学之间的区别,认清楚多媒体课的实质精髓,把二者做到一个很好的结合,多大化的做到二者之间的互补,做到各种教学的实际效果最大化,加快实现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篇13

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民族文学,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学素养;也要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培养学生理解外国文化的能力。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教师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被轻视,甚至被忽视。可以说,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教材中的外国文学部分地位在不断降低。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学修养为主,培养外国文学修养为辅。外国文学作品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从目前教学实践来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从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安排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学作品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这就使得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中国文学作品教学上,对外国文学作品不够重视。而且有的教师自身文学知识储备不够,对于外国文学一知半解,缺乏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认识与理解能力。这些都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方向,有的教师甚至直接忽略,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外国文学教学质量与教学素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了解的外国文学作品太少,对外国文学作品缺乏了解,这有一部分是由于教师平时不注重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而引起的。我们从教材可以看出,一些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并没有编入到教材中,很多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都是通过自学。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外国文学教学的开展。

二、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堪忧的原因

1、应试教育使外国文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属。应试教育的泛滥和高考的指挥棒无情地剥夺了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外国文学因为不是高考考点而备受冷落。例如:普通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宁夏、海南卷)连续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都是中国小说,没有出现任何关于外国文学的考点,这就直接导致很多高中学校在安排选修课时直接删掉了《外国小说欣赏》一书。可以说,为了高考,很多高中老师随意取舍作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2、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导致外国文学总是边缘教学内容。虽然新课改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13个年头,但是仍有很多教师没有真正改变教学方法。很多教师身上仍存在的教学目标偏差,教学思想僵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这些都导致教师不能深入地挖掘外国文学作品在深层思想、文化内涵、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价值。

三、如何扭转外国文学教学现状

1、转变思想,尊重多元文化。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树立尊重文化的多元性的理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都是有所差异的,而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民族信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从中国传统的思维入手去考虑问题,不能将中国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强加到外国文学的教学中,用中国人习惯的理念去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只能片面甚至歪曲外国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尊重多元文化是正确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前提。

2、“对话”“迁移”,注重个性化阅读。《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话”和“迁移”理论,这两个理论对外国文学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话理论是将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师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可以更好地深入文本的中心,实现对异域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有利于更积极地思考问题,更深刻地体会出外国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迁移,即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主题迁移到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来,或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之相对的文化概念融入到教学中来,在对比和比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外国文化。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在传授外国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懂得,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篇14

一、区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

王荣生在《语文知识是什么?该怎么办?》的文章中,从存在状态的角度对语文知识进行了划分,他将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感”看作是隐性知识,将“语识”看作是显性知识,这是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这种区分比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特点和特性。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和相关指导性文件的精神,我们可以将语文的显性知识概括为字词、篇章、语法、修辞、逻辑以及文学常识等呈现为静态化的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这类知识我们通常称之为“语识”。它们有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够被我们明确地、有效地表达出来,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能够通过书写、背诵、反复练习等简单机械的方式来掌握他们的。也就是说,可以在非常明确的显性的层面对这些知识进行教学。所以,这个过程也略显机械、枯燥和痛苦。但是它们却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基础,没有这些知识,我们就无法进行语文学习,当然也无法进行日常的语言交流了。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诸如“共鸣”“余音绕梁”“通感”等等概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东西都要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自己的感受性获得。并且,这几乎都带有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性质,对于那种感觉,无法用语言给予明确的说明、概括和解释,它与学习者(读者)个人的体验感悟等个性化的经验紧密相关,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知识,我们也可以称为语感。而这种语感就被命名为隐性知识。隐性的知识某种意义上是无法传授的,因为这需要学生的知识积累、阅读体验和感悟,建立这些基础之上的领悟、判断和审美,才能体现为个体性十足的“语感”。所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强调语文学习要体现“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和创新”等。

二、藏区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提升学生对隐性知识的探索

隐性知识有着自身的特性,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有一段描写荷塘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段话我们经常说最后一句用了“通感”这种表现手法,但是,究竟什么是通感,我们即便能从概念上给予学生分析和认识,但是要他能够体会这种表现方式,要学生能够从这句话中读出那种感觉,却不是概念的解释所能达到的。但如果帮助学生领会“通感”究竟是什么,却又达不到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重视帮助获得对隐性知识的把握、体会和分享。而不能放弃对这个内容的重视,否则,教学质量就难以达到。隐性知识具有比较强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在我们的头脑中长期存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体验性知识,比如“共鸣”,我们读到莫怀戚的《散步》为什么内心感动?读到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什么能体会诗人“人生如梦”的喟叹?这就是隐性知识之于对文本内容、情感和思想把握的重要性。隐性知识对于读者和学习者的价值,还在于它是内生性的,当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之下,通过针对性的、策略性的学习获得了某种隐性的语文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就会自然地串联起其他的隐性知识,并逐渐将这种隐性的知识变成显性的能力,比如,我们通常说的诗歌是无法谈清楚的,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分,我们只能从诗歌本身提供的意境中领会、体验和反复琢磨,从而获得对诗歌这两种境界的领会,一旦领会了,在读诗歌的过程中,自然就将意象的把握、思想情感的体会等融通起来,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正因为如此,要获得对语文隐性知识的把握,还得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不断学习提高,自然而然地形成语感,并自如地运用到不同的语境中,以表现出与其学习相称的成熟和素养。这个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动完成的,是内在地渐变的,我们必须重视这个学习规律和教育规律,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从培养学生主动地获得“隐性知识”的角度推进语文教学的效果,以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作者:央嘎拉姆

友情链接